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2024-07-29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共19篇)(共19篇)

1.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一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通用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笔者就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重算理,明算法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而在小学数学计算的学习中,我们所说的法可以理解为计算的算理,为何这样要计算,这一方法我们是如何得到的,自然也就能慢慢掌握了。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数乘法中出现的错例24乘5等于100,很典型的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算理的过程中,没有很透彻地理解乘法算理,关于乘法进位的数字该怎么处理学生是比较模糊的。再者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的两个错例(11.2除以0.05等于22.4)说明学生对于法则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学困生中辅导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慢慢渗透对学生算理的分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法则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例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

二、重视口算,铺垫好计算学习基础

口算往往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基础,它对于学生计算的影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口算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和对这部分计算学困生的学生辅导时,一直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口算,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各年级有不同的口算要求,口算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好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加强口算练习。主要形式有:卡片练习,即出示卡片,学生立即报得数,或师生对口令,使学生建立“算式——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避免遗忘,重视强化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特别是我们的计算学困生中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的明显的,当我们在教给她算理的同时,在明确了算理的基础上应该及时地协助或者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掌握,通过强化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技术手段。

四、说做结合,理清想法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困生往往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或者因素的制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相对较弱的。同时他们在学习中由于很多的时候缺乏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使她对算理更加的不清晰不明白。所以在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自己清晰自己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交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也便于学生的操作与语言的结合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缺漏。

五、善用错例,引发冲突,完善知识

认知冲突指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皮亚杰认为调节是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即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条件下,原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时,他只能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学生在计算中往往存在许多的错误例子,有的是记忆出错,有的是因算理不清晰,有的是因为计算习惯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这部分学困生进行计算辅导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效资源,善用学生生成的错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达到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寻找出自己问题的目的。同时,老师也可以适当地考虑自己的教学安排,在课上安排“学当小医生”等游戏内容,把一道道的笔算错误题当作一个个“病人”,让学生来当“医生”,看谁“医术”好,治疗“毛病”最彻底。通过这些练习,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计算知识的目标。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好地把握学生在计算学习中的问题,把握影响学生计算准确性或者准确率的原因,对于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明确了在计算教学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2.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二

关键词:激发兴趣,理解算理,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一、研究的意义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而且是小学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计算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其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计算贯穿数学的方方面面, 是数学的命脉, 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入手, 认真、严格、持之以恒地训练, 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因此,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势在必行。

二、存在的问题

造成运算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第一, 重视程度不够, 总认为计算机能取代人脑计算。 第二, 不能理解地掌握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第三, 对数学特征的观察推理能力较差。 第四, 缺少良好的运算习惯。 这里我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计算能力的策略

数学计算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 也是许多学生很容易出状况的一个方面。 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活性, 同时在心理上更会提高孩子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

(一)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进行学习, 在计算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让学生对计算充满兴趣, 再让学生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内容上, 那么学生就会乐于学、乐于做了。

1.生动的情境改变枯燥的计算

一提到计算, 学生立即会与枯燥联系起来:简单的符号, 枯燥的运算, 等等。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 我们应想方设法创设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算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就创设了一个“游游乐场”的简单情境。在上课开始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去游乐场玩吗?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数学知识? 从而引入乘法的教学。 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教学的价值。 教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2.多彩的活动丰富枯燥的计算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比如:可以开展小组竞赛形式的计算比赛、还有抢答、开小火车、闯关等游戏, 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

3.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积极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中, 我们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使之心动, 继而行动。

(二) 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要使学生会算就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和算理的掌握。 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 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时, 借助买风筝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 并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回答:

方法1:3.5+3.5+3.5=10.5元。

方法2: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10.5元。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引导学生说出算理, 重点让方法4的同学说计算方法, 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接着再通过一些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巩固算法, 并由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 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三) 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 因此, 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 切实打牢计算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从低年级抓起, 持之以恒, 坚持训练。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

1.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口算训练。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课前轮流出6至10题口算题, 出得好的评为“口算明星”。 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样, 出题的类型也各式各样, 又因为题目是学生自己出的, 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较高, 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用“开火车”进行反馈。

2.利用 “口算游戏”加强口算训练。 三个学生一组, 一个学生出题, 一个学生说出得数, 还有一个学生当裁判并用自己喜欢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比赛的胜负情况。 这样的游戏不仅使学生乐学、爱学, 还可以把游戏带到课外与同学一起做, 带到家里与爸爸、妈妈一起做。

(四) 重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估算意识形成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在精确计算前进行估算, 可估计出的数的大致取值范围, 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 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长此以往, 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体会估算的价值。

(五)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计算中, 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习惯。 如: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清特点, 审清运算顺序, 审清方法的合理、简便, 分析运算和数字特点等。 及时校对的习惯, 校对数字、符号是否抄对。 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时, 格式要规范, 方法要合理, 当计算出现错误时, 不仅要检查计算过程, 还要检查草稿中有无错误。 反思矫正的习惯, 每次做题后, 让学生进行反思: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对自己的算法满意吗?有无更好、更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自己的每一道错题, 更要及时订正, 认真分析, 反思自己计算错误的原因。 这样, 他们就不仅仅是做对了一道题, 更重要的是尝到了一种反思的“发现的体验”、“成功的体验”。 在这种发现中, 感受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 感悟到科学学习方法的力量。

3.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计算;计算能力培养

国家想要发展进步,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关键,是各综合学科学习的基础,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联想能力的作用,对后续高级数学学习和学生成长都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有效性较差,许多小学生缺乏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高级数学学习的必备技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提高对学生計算能力的培养,科学制定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数学计算能力的概念

数学计算能力对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计算能力就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效率。数学学习也是计算能力提升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又需要不断运用计算能力,它几乎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不论是初级数学,还是高级数学都离不开对计算能力的运用。计算能力是数学归纳和转化的能力,是运算技能和思维能力的结合,影响着数学运算效率和正确率,计算内容包括了数字的:计算、估值、近似计算,几何图形各几个量的计算求解,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等等。计算能力包括:计算条件的分析能力、计算程序确定能力、计算方向探究能力、计算公式选择能力、计算障碍排除能力、计算调整能力。计算能力主要组成要素有:快慢成俗、简捷程度、合理程度、准确程度。只有具备一定数学能力,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才能正确的、迅速的进行计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不足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计算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的一项内容就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只有打好基础在初中数学学习时才会更轻松,才能事半功倍。然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并不重视,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多数教师教学思路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中,依然沿用着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中心,侧重理论讲解。学生学习也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稍微变化题型便无法独自解题。这种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缺陷过程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又没有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并且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状态,模仿教师在进行低效率学习,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热情,对公式的记忆只是短时间记忆,并不是真正的计算能力,天长日久便会记忆模糊,知识学习十分不扎实。想要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提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育手段,转变教育理念。

三、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1.重视讲解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视,合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科学制定教学策略,展开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教师应提高对计算方法的解析讲解,而不是只教公式。一些学生死背公式,公式忘记就无法解题。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不透彻,不熟悉计算方法所导致。教学中教师应体现的是引导者的身份,而不是知识灌输者,应通过详细解析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计算方法,使其真正掌握计算方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确定中计算方法讲解中,应基于小声认知能力和水平,合理确定,讲解应尽量直白懂。

2.充分利用情景教学

小学生思维尚未成熟,精神集中时间较短,教学中难免会溜号,并且数学学习本身又比较枯燥,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厌学现象。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非常关键,学生对感兴趣的科目,往往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自主探索。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进行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情景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智力开发,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有着显著效果。

3.定期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和公式的记忆。在教学中应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发挥,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例如开展,计算比赛、心算比赛、运算交流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使同学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活动有效了解到学生计算能力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保障教学的有效落实。

四、结语

数学计算能力是影响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要素,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提高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视,改革教学方式,针对小学特征,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为后续初中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晓文.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王珺. 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4.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四

高中物理主要学习牛顿的经典力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学作图分析、求解方法、矢量分析及初步微积分等。可以说学生学习物理前需要做好较长时间的数学不准备,只有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进入物理学习。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思维能力与解题思维能力,本文就此展开相关论述。

一、高中物理重要性分析

高中阶段物理为必修学科,其主要内容为研究物质结构与物体运动规律。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认识知识,而物理教学质量会对学生认识世界能力与逻辑思维发展产生影响。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为出发点,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教学效率。此外随着新课改逐渐深入,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学中教师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中物理中数学的作用

很早之前开始,人们在研究与学习物理学过程中开始运用数学知识,借助数学表达物理概念与规律,也只有通过数学形式才能让物理概念与规律表达的简洁明显且缜密。很多物理概念引入数学方法进行定义与引入,如利用数学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诸多,有功率、电场强度、电阻及加速度等。再如热学中熵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如果不充分利用数学方法,根本无法有效表达概念。物理规律表达的主要手段就有数学方法,可以分成两种,既图像表达与公式表达。很多物理公式利用数学公式表达,简洁、明了,便于学习、掌握及理解。

物理学研究与表达中离不开数学,如果不充分利用数学工具,物理学将举步维艰,也就谈不上在实际中应用。物理学中定量研究与理论分析的主要手段就是数学。

实际上很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如牛二定律、焦耳定律等。也有部分物理律经过科学抽象,利用数学工具分析与推理得到的.,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利用速度-位移图像、数学微积分思想及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而成的。

物理学理论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如果没有数学强力支持与保证,物理学将很难突破,接下来笔者主要分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措施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物理成绩与应用数学能力成正相关关系,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有助于提高物理学习成绩,具体方法如下。

1、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措施。

(1)正确认识数学物理关系 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数学与物理的正确关系,数学对物理的影响将一直并将永远存在下去。让学生明白只有打好数学基础才能学好物理,总结物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灵活使用。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工具就是数学,让学生正确对待数学与物理的关系,但也不能过于夸大影响,避免将物理问题纯数学化。一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教师应该鼓励与引导。部分学生仅注意激励数学知识与方法但不会再物理中应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迁移技巧。[1]

(2)利用概念培养数学能力 物理概念与规律一般需要借助数学进行表达。教学中国构建具体情境与实力指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揭示物理本质,从中发现物理概念与规律。有效结合文字表述与数字表达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意义,让学生养成利用文字描述与数学表达两者方式对物理概念与规律进行表述。在物理学习中,图形、图线不仅能够表现物理规律,它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物理运动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但很多物理教师认为图形、图像用来解题会使学生表达不规范或者思维不清晰,只将其作为一种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不用于直接解题,限制了图形、图线在物理上的使用。其实,利用图形、图线来直观表达物理问题,将物理问题直观、形象化,是数理学习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的体现,是一种用途较广的数学学习方法,方便学生理解动态的数理逻辑问题。

(3)实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部分物理规律利用实验得到的,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就有实验。通过实验可以抽象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因此实验也是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方分析实验误差与数据,深层次总结进而得到普遍性结论。在物理中,通常会用一些基本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和基本概念,但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导出公式,它是在基本规律和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出的,通常都是用来表示一些较为重要的物理推论,在解决问题上应用也比较广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并建议学生利用这些导出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自身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辩证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这种推导能力也是学生在以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所必须具备的。

2、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上文提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措施,选择通过实践教学进行验证,达成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目的。

高中物理课堂上,利用数学方法讲解物理概念与规律。高中物理教学最常用的数学方法就是比值定义法。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数学方法较多,但这些方法又相对零散,因此要系统总结与归纳数学方法并渗透到教学中,方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数学方法。

如《平抛物体的运动》讲解时,可以将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这两个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完成以下问题:

构建问题情境:

(1)小球以初速度v0离开桌面开始做平抛运动,具体如图1所示,请分析小球在空中位置随时间变化规律:

①假设抛出点0为最表远点,x轴正方向为初速度v0方向,y轴正方向为重力方向。计时从抛出点开始,t时刻小球位置坐标为P(x,y),如图2所示。

②水平位移x=[利用水平分动规律求解]竖直位移y=()[利用数值分运动规律求解]。

③t秒内抛物体位移s(合位移):利用s与x轴正方向夹角α表示位移方向,夹角α满足一下关系:tanα=()

物体以水平速度抛出后运动轨迹如何,如何表达轨迹方程?

(3)平抛运动某一时刻的速度如何求解?

①水平分运动速度:vx=();竖直分运动速度:vy=()

②t时刻平抛物体速度vt(合速度):vx与vy合成vt。

vt=()

vt与x轴正方向夹角β表示vt,且β满足以下关系,tanβ=()

讨论:某时刻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吗?

平抛运动物体某一时刻加速度方向,运动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小组推选出代表分析与讲解,提醒其他学生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并总结相关规律。

四、结语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利用物理学也凸显出其具有的强大功能,而在物理学习中利用数学即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又能巩固和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和应用。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将数学方法和思想与物理知识进行相互的渗透,还可以将物理教学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长此以往,学生在取得数物双赢的同时,数理结合能力也会提高,综合素质将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5.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五

一、讲清数学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新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理解算理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即算理。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透彻的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法则才会记得牢固,这样计算时才会有条不紊。

二、注重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每天会利用课前二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口算,通过口算簿、听算、视算等形式出示口算题,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对每组学生的口算时间进行记录,一星期后以口算结果的正确率和口算时间为参考条件,比较各组的口算成绩,哪组学生答对的题数最多,并且答题用所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获胜。此时,我会针对比赛的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快速而又简便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为了及时渗透估算思想,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运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以此提高估算的意识。同时,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四、善于发现错误,寻找解决方法

学生的计算错误既有普遍性又有相通性,导致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犯科学性错误:学生对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导致在计算时下意识地犯了错误;

2.不良的学习习惯:审题不仔细、读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没有验算习惯等;

3.眼高手低,口心算不熟:部分学生就个别需要笔算的计算不愿意用竖式计算,而是仅仅依靠口心算,但实际上这些学生的口心算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4.自我检查能力欠缺:对于已经做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检查的能力,他们很难找出自己的错误。有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能纠正过来,但有些错误深深根植于脑中,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会将收集的错题和易错的地方和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

看错题、抄错数、看错行、加法做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书写不工整等等都是不细心的结果;

2.培养认真分析的习惯

部分同学做题时大致浏览完题目就忙着下笔答题,对于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数量关系还没有分析清楚,就这样糊里糊涂答题。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

3.培养有序验算的习惯

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事实上,笔算依旧是验算的主要形式,是保证数学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而笔算杂乱潦草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在能口算就口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稿纸上笔算时,书写要清晰有序,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看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便于学生有条理地自我检查。

五、激发计算兴趣,加强计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中,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恰当融入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比如童话、游戏、比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更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角。

在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高斯定理的由来、陈景润是如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训练

6.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六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而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形成正确、迅速地计算能力,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讲清算理,学生依理而行。

我们知道,如果学生算理不明,计算时必然出错,因为,算理是计算的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在新授课上,教师一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口述算理。如:进位加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满十进一现象,然后教师加以概述,使学生知道“十进制”是自然数的进位方法,也是计算中满十进一的理论依据。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二、加强反馈训练,提高练习的效率。

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相接近或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混合起来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值得提醒的是:只要学生能注意到他们的异同点,并能运用相应知识点解决问题即可,不必强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总结。

三、训练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口算兴趣。

多做多练是前提,但学生习惯对于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是目标教学的学中玩,玩中学,从中增长知识,如果单独某种练习,学生是容易感到厌倦情绪的。由此,口算练习要活泼生动多样化,如听算形式、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机、对口令、开火车等形式,有时不定期可以通过找朋友,动脑筋,互相问答等进行竞赛。另外,要根据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进行“你发现了吗?”“我来帮帮‘小马虎’”“火眼金睛孙悟空”“做个称职的好医生”等游戏性强挑战性高的试题训练,使学生在改错中明理,并给自己以启示。

四、训练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对比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数的分成”训练;“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进位加”训练;“百以内退位减法”的“20以内退位减法”;“列竖式计算”的“进、退位”训练等。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低年级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会遗漏细节,出现各种错误。例如: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看错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算法,区别四种运算方法;三验算,检验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在教学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减少不必要的错误的发生。

7.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七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这给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要不断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教学知识陈旧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研发出新技术,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更新十分迅速。所以,计算机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知识。但是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几年之前的,更换的周期较长。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之外,其余课程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学校自行编制的,在编制相关的教材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还要涉及到一些经费的问题,所以很多学校由于经费不足,不愿意实时编制更新教材。另外,由于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方式为课堂讲授教学,学生的上机操作机会较少,所以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尽量多的安排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教学理念陈旧,考核方式不合理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发展,并且积累了足够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计算机教学体系来说,其形成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采用的教学体系一般都是模仿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中重视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并且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的理论考核为主,这样学生为了取得较高的分数,会在考试之前做大量习题,而对于实践操作的理解不够深入。虽然很多同学都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较低,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的人才需求,所以高等院校这样的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和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及社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

2 改善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2.1 设置教学目标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新教学观念

在设置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对于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所以,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出发,不断转变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制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时,和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大纲要有所区别,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改变计算机教学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上机实践课程的比例。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更快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同时推进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2.2 改变教学模式,使其更加生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投影及局域网演示等,这样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将他们更快的带入积极的教学情境。

实施多媒体教学,对于学习内容及方式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选择,学生的教学内容接受渠道被拓宽,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由于多媒体的互动性,在输出教学内容时,可以增加学生进行互动,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一些计算机的操作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详细了解,做到讲解和实践操作的同步,从而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操作步骤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 改变计算机的考核方式

高校的传统考核方式只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简单的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传统的考核方式为笔试及上机考试。在考核的过程中,考核重点为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考核的基础知识点有限,甚至还会出现学生过于重视考核知识范围而忽视其他知识学习的现象,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形势下,一定要对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因为计算机学科的实践应用性较强,所以在考核过程中要侧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机任务,在最终考核时给学生布置相对复杂的计算机任务,并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这些考核任务。平时任务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最终的任务以作品的质量和新意等为目标,对学生进行酌情加分。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机实践上机操作的表现,但不要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因为这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阻碍他们的思维拓展。

2.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资源已经被无限扩大,并扩展了其外延和内涵。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实际操作中遇见的问题,因此学生就需要变被动性学习为自主性创新学习。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将知识体系庞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全部学习并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教师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在现代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要开发出发现型、探索型的自主人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结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且将高校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和实践相关的就业实习实践基地。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置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时刻关注该学科体系的最新发展前沿,将最新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拓宽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分析了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策略。

8.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八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策略

数学的计算能力是当前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最为基础的能力,小学低年级数学应将其作为重点进行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学的方式不当,使得教学效率低下。

一、熟练掌握乘除法口诀,注重基础练习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乘除法教学,乘除法口诀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许多的数学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其背诵下来,而学生对于实际的应用却表现出来较多的问题。虽然熟记乘除法口诀是进行数学熟练计算的前提,但是如果没有大量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也不能够熟练的对这些乘除法口诀进行掌握。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乘除法教学中,教师处要求熟记乘除法口诀的同时,也应当设置一些较为基础的乘除法数学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快对乘除法口诀的掌握程度。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举办一个小学数学乘除法快速运算活动,让全班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作答,答对最多的可以获得奖励,此时教师设置的数学题以基础的乘除法口诀为准,但是需要将它们的顺序完全打乱,让学生在参加比赛活动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二、善于利用计算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除教育学生按照正常的方式进行计算之外,还应当教导学生数学计算的规律,让学生能够用更加巧妙的方式展开计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对于部分的数学计算,如果完全按照正常的方式去进行计算,将会变得非常的复杂,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错误,使得学生计算的效率十分低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从小开始教导学生总结计算中的规律,利用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将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三、注重错题的指导教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数学教师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错题指导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对学生做的一些错题进行指导性教学,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犯错误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做出修改,以达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思想上还较为的幼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在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较为低级的错误。经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错误都来自于学生的粗心大意以及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闹靠所引起。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在遇到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当让学生自行找出引起错误的原因,切忌对学生进行批评,当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之后,教师在出一些相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如:当学生在计算20除以5时计算结果错误,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是因为乘除法口诀记得不牢引起的,还是对于除法的计算不是十分的了解。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进行举例。“现在你身上有着20元钱,如果需要将这20元钱平均的分为5个部分,那么每部分具有多少钱”,当前的小学生都有着使用钱的经验,以此举例能够与现实更加的贴合,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最后,数学教师多出几个类似的除法运算让学生进行计算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活动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每个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面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感觉特别的好奇,这种现象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走神的状况,教师在上面讲着相关的知识,而学生关注的却是其它的东西,从而使得教学的效率低下,在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也同样面临着这类型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使用活动教学法,通过活动教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精力,当学生长期处于该种状态之下,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有着巨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此种状态下展开的数学计算教学,能够保证学生以较快的速度吸收,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当对教学的方法引起较高的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点应当引起警惕,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因此数学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耐心,才能够最终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殷聪聪.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鲁秋杰.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08:235.

[3]王丽萍,田志寿.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J].新课程(上),2015,10:97-98.

9.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九

研究》自我鉴定

该课题研究坚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计算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学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探究了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方法,并把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实践,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进而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整体作业改革实践。

该课题是根据现阶段新课标的要求,本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差异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实施的。我们调研了本校和当前全国初中数学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现状,理清本课题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确定出计算能力的总体规划: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书写工整,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并使学生形成习惯;重视计算教学,促使学生明白算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研究内容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实践性,促进了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程理念。

通过研究和实践,教师计算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出了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各异、生动有趣的计算练习,探究出了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 1

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计算习惯有了显著地改进,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撰写了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研究效果明显。该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0.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十

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11.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逻辑思维;计算能力;心算

计算能力对小学数学来说是一项基础的能力,也是一项脑力活动。小学生拥有一定的计算能力,不仅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基础功力,而且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其他有利因素的形成。由此可见,计算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是一大重点。计算能力的强弱可以直接影响小学数学的学习成效,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计算应用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当一个人的计算能力不足时,影响的不仅仅是学习,甚至会影响到生活的质量。所以,小学数学教育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加强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教育。

一、数学计算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有认识上的问题,把学数学当成任务来完成,目的是为了升学完成学业,却不是为了加强自身思维而学习。数学本身的趣味是只有在学生有了足够综合能力的时候才能被他们发掘。从基础的计算能力开始培养是达到目的重要且必要步骤。

同时在小学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大都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静下心,出现心浮气躁的情况。在面对需要计算的时候容易自以为是、不注重细节,导致常常犯低级运算错误。而当在面临相对比较复杂的计算时表现得不够平静,不能耐心地进行运算。目前计算器以及带计算器功能的手机已经普及,而且使用的年龄段越来越小,很多时候对于计算抱着想偷懒的态度,不积极动脑思考。对计算器的过度依赖,使得小学生养成了不良的计算习惯。

二、系统的计算能力训练策略

1.以正确心态对待数学计算问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面对计算题时难以冷静,轻易就会浮躁,甚至不耐烦。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活跃思维,增加他们面对数学计算时的积极性。当学生出现疲态或者浮躁不安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计算游戏并在教学课堂中展开,由此促进了计算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计算水平和学习效率。

2.计算前的理论基础学习

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就要理解计算的法则。虽然靠死板的记忆同样可以将法则规律掌握,但是懂得了如何灵活运用计算法则之后便能更好地训练计算能力,做题的时候便可以有条不紊。学习了基础理论之后,数学计算时能否想到该如何运用计算法则、公式等等都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高低。

3.思维习惯是数学计算的重点

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决定行为,好的思维下更容易形成好的运算习惯。小学生因为思想不够成熟,老师需要严格规范他们的运算习惯,从读题到解题的过程都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能表明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强弱,通过严格要求可以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计算过程的看重程度,也能规范并优化学生的运算思维,而不是在思路不明确的情况下见题就随意下笔。

4.加强心算能力使思维敏捷

数学计算中常常用到的就是心算,也是小学数学计算的基础能力。心算的能力影响着计算的快慢以及效率,通过培养心算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加快反应速度。关于高效心算的练习方法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教育者去探究。由此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相互提问,练习心算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可建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需要计算的事例时,主动参与其中达到关注生活和练习思维的目的,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增加学习动力。

最后还要提醒学生正确看待计算器的优缺点,鼓励学生摆脱计算器,积极使用脑力运算以提升运算思维能力。

三、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数学计算练习

老师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计算能力可以推出训练游戏来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学习到游戏方式以及运算的技巧,无论学生能收获多少、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想法,老师都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收获给出恰当的点评并适当夸奖。这样学生才会更有信心去练习数学计算。反之虽然确切指出了学生不太合理的见解,但是这样却对学生造成了信心上的打击,使其怯于参加教学活动,影响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丰富有趣且有益的授课方法,增强学生对数学计算主动探索的兴趣。将生活和课本知识紧凑联系到一起,是增强数学实用性的有效途径,同时在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2.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们都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计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肯定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引起愉快、喜爱等积极内心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在现实生活中理解计算的含义

《新课程标准》提到:计算教学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产生学习计算的愿望和兴趣。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先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此时老师把教学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随时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把这一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因此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操作题:

让两个学生做出简单的换钱游戏,如:一张五角可换几张一角的,一元的可换几张二角的……,并用上礼貌用语。表演的同学非常认真,完全进入了角色,教学由单调变为多彩。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从而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这句话也在说明我们的计算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时,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例题改编成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感到自然,不陌生。可以从钢笔与圆珠笔的价钱引入,求两种笔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向前一位进一,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后,就是1角,则在角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后,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能轻松的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付钱的情景,激发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兴趣。

2. 注重计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当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在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运用了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为学生讲了一个童话故事:

一天,一只大猴子带着30个小猴子去山上摘了100个桃子。大猴子说:“这里有100个桃子,你们每人分3个,剩下的1个就给我吧。”

大猴子怕小猴们不相信,还列出一个算式:

100÷30=3……1

旁边的鹦鹉听了,开始哈哈大笑,还说大猴子不老实,专骗小猴子。这时,大猴子满脸通红,但小猴子们却莫名其妙,因为它们不管怎样计算,得出的结果都和大猴子一样。

童话故事讲完后,我向学生们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鹦鹉说得对吗?大猴子真的骗小猴子了吗?”

学生们大多数都认为鹦鹉说得对,大猴子真的骗了小猴子。

“那你们为什么说大猴子骗了小猴子呢?”我追问。

“大猴子脸红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我接着问:“说大猴子欺骗了小猴子是要拿出证据的,你们能拿出证据吗?”

这时,学生们纷纷低下头,开始在纸上认真计算,并相互商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这样,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使学生在富有生活味的习题里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加上学生非常乐于帮老师解决问题,也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保障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做题前先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些可以使用简便计算,要求学生想好了再计算。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管是作业还是草稿,都要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认真、工整,尤其要把数字及运算符号抄正确、写清晰,还要注意计算格式必须规范。

例如:有些学生在计算8-8÷8,25×4÷25×4这样比较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0和1。如果在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第一道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正确结果是7,第二道题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以此计算,正确结果是16。难道是这个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 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没有看清楚题目,抄错题或计算时粗心大意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抓好起始训练,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坚持鼓励,长期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扎实基础知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前提

1. 加强口算

《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笔算、四则混合运算等方面的内容,但没有降低口算的要求,反而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首先课堂教学应避免呆板与单一。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口算的训练。比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中年级可以采用口算板、口算表、卡片、幻灯片或游戏进行训练;高年级训练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抢答、齐答、听算、视算等;如果用以上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口算训练,我相信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计算35+47,笔算时,每位上的数相加,都用的是口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直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口算,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低年级有低年级的口算要求,高年级有高年级的口算要求,口算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要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2. 重视估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另外,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加减法估算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水壶43元、茶杯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不同学生的估计策略不同。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水壶后大约还有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和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这三样东西:20加40加20是80,买这三样东西大约要九十几元,所以够了。这样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结果,学±自然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估算中发展自己的运算能力。

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深化训练,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法宝

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明了练习的必要性。只有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才能够悟出计算的诀窍,从而全面提升运算的能力。

1. 鼓励化繁为简

小学各年级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学习数学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化繁为简。比如我们在教学立体图形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沟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为“底面积×高”这样一个统一的公式,就可以简化数学内容。另外,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对于不同思路和不同解法的题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例如,计算(3.87+3.87+3.87+3.87+3.87+3.87+3.87+3.87)×1.25时第一步不能简算,但直接算较繁杂,容易算错。如果引导学生每做一步要仔细观察,化繁为简,将第一步写成:3.87×8×1.25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了。这样结合数学内容长期地培养,就可以使学生养成化繁为简,讲求计算效率,提高运算能力。

2. 鼓励算法多样化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在教学除法的简便算法时,首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方法,而不是教师首先示范,限制学生的思维。如给学生出示600÷25时,让学生自己思考简算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意见,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加深对计算的理解。

摘要:在2011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将“运算能力”作为十个核心概念中的一个重点概念提出来,这说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今后的数学教学很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呢?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保障;扎实基础知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前提;深化训练,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法宝。

关键词:运算能力,新课标,兴趣,习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与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十三

通过学习周爱东教授的讲课,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有很深的触动。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经常需要作出选择和判断,进而进行推理、作出决策。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由此可见猜测是发展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论证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论证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波利亚指出:“论证推理是可靠的、无可置疑的和终决的。合情推理是冒风险的、有争议的和暂时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呢?

首先,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归纳和类比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并指出:第一学段“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第二学段“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第三学段“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其次,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鉴于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他们不可能通过具有严格标准的逻辑推理来发现和掌握数学原理和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地采用了像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类比迁移等合情推理的方法。

再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要求。数学学习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的学习。首先了解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逻辑推理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中,一是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二是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三是新旧知识建立联合意义。这三方面与逻辑结构中的三类推理恰好建立相应的联系。1.下位关系 —— 演绎推理2.上位关系 —— 归纳推理3.并列关系 —— 类比推理 新旧知识的三种联系与三类推理相呼应,不是一种巧合,是知识结构本身科学的逻辑结构使然。正确地运用逻辑推理的原则可以将学生的认识结构分化的程度提高,教师会不断注意新知识的稳定性、清晰性,新知识的固定点、生长点。数学教学更富有科学意义。

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的学习,主要包括:

(一)新知识转化旧知识的学习中,沟通的策略。

(二)习得新知以后深化旧知,用新的视角看旧知的策略。

(三)在学习新知时,关键处设问引发思考点拨思路的策略。要求我们教师在关键处点拨;在观察中引发思考。在确定思考方向处教师应设问点拨。

(四)设计开放练习,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要求追根寻源;估算要有方法;整体考虑。(五)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在今后的教学中,试着用感知、猜想、验证、结论、推广应用五步教学法。我们教师,应该抓住适当的时机,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参加与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到推理的方法和效能。

14.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十四

1 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1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 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1.2 整体性原则。实践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 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

1.3 个体性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 做到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 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1.4 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 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 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 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 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的效能。

1.5 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 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提高自主学习的策略

2.1 预习自学。可以分为“读、圈、疑、思”四个环节:

2.1.1 读———预习首先要“读进去”。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 要提出疑点, 找出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上课, 力争听懂, 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2.1.2 圈———即划、批、写。预习时, 应该边读边划, 边读边批, 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关键字眼、划重点。读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关键, 抓不住要点, 那就没有读进去, 要再读几遍。“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 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划”、“批”、“写”这是阅读的“犁铧”。思考的种子, 只有在耕耘过的土地上才能更好萌发。

2.1.3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 就是要求在精读教材, 思考揣摩教材有关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去钻研教材,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1.4 思———预习后, 自己关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这样检查, 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 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2.2 自学置疑。开始上课时, 教师三言两语, 或用投影显示, 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 (注意不是教学目标) 。之后, 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 即自学什么内容, 用多长时间, 注意什么问题, 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对本节所要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并积累了一些问题, 所以学生在自学提纲的指导下对本节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明确, 从而也能够迅速提出问题。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 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在预习以及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但不予以解答, 继续让学生思考。

2.3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4 合作讨论。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和自学后, 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激励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合作探究, 共同解决。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学生讨论单个回答”、“学生讨论集体回答”“师生共同回答”等。通过上述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5 教师解析。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 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 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 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6 测试反馈。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 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 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 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师生互动,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进一步探究、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 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 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教师可以进一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补充与拓展,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也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学习, 将自主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下, 使课堂内外都能得到自主学习的开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金延凤, 吴希红.自主与导引: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5.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教学 计算能力 欠缺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72-01

一、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

就数学学习而言,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不只是小学学习,计算技巧将伴随学生一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不只在学习中,在生活中,计算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实际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小学生计算水平差,数字较大的加减乘除法计算不清;有的小学生即使到了高年级,九九乘法表仍旧背的不熟练;有些学生做计算题是速度较慢,质量也不高;还有的学生小数点不明确,经常点错,个位数点在了十位数,十位数点成了百位数,这种事时有发生。这些计算问题都成为制约小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瓶颈问题。

二、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导致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原因有很多,经过笔者的分析,导致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过分贪玩,把学习理解为为老师而学,平时做计算也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做计算题时一目十行,不认真审题,有时候一些复杂的混合运算,应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也没有注意,在做计算题时一心二用。有的学生性格急躁,做题也急急躁躁,只追求速度、不顾及质量。看到计算题目,简单读题就开始计算,有时候应该计算减法,学生看成了加法;题目要求两数相除,偏偏要两数相乘;有些学生做题之后不认真检查,马马虎虎就糊弄过去,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如小数点点错、数值遗漏等。学生的这些错误学习心理和不良计算习惯都严重影响了计算水平的提高。

2.意志软弱,过分依赖计算器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人类计算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容易导致人脑的退化,小学生计算机的频繁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有些小学生意志软弱,偷懒怠学,不肯刻苦学习,都到了高年级还被不会乘法口诀表,在做计算题时就会反应迟钝,效率低下;有时乘法口诀背的不熟练,不准确,错误频发;有时候对计算公式不熟练,利用公式明明有更简单的方法,却不会用。有的小学生不愿动脑思考,过度依赖计算器,即使是简单的运算也要有计算机的参与。长期的不进行计算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3.书写不规范,缺少检查

有些小学生不重视书写,有的是从小缺乏书写训练,有的是急着计算,书写潦草,导致数字不规范。常常出现有的小学生把6写成8,把0写成6的行为,书写失误导致计算失误。还有的学生计算格式不规范,不整齐,乘法竖式计算题中,有的写歪了,有的数字写错了位置,最后导致计算错误。有的学生计算后没有反复检查的好习惯,未能查漏补缺,这也是导致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策略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是从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质量入手。老师在关注小学生在计算能力的欠缺的同时,也在注意纠正小学生的计算错误,并加强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分析,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可以有以下措施:

1.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态度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基础问题,学生只有端正态度,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应该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认真计算,用心计算,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因为计算应用的广泛性,可以将生活与计算相结合。如家长带着学生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计算金额总数,计算的对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奖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热爱计算、乐于计算。

2.学习计算技巧,提高计算速度

简单的小学计算并不意味着就是盲目、无头绪的计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学习实用、有效的计算技巧,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如两数相乘,所得数位数是两数的位数之和;如11×11=121,12×11=132,12×13=156…通过举例可以发现所得数百位是乘数个位相加,个位数是个位相乘,数学计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规律。除了通过教师,学生也可以购买相关书籍和参加培训,家长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督促学生学习速算技巧,提高计算速度。学生还可以可以总结一些常用数规律,如在计算圆的周长,一些常用的简单数据如2π=6.28,3π=9.42,4π=12.56,5π=15.7,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同时提高正确率。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质量

很多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并不是智力有限或者是学习心态问题,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提高计算能力,树立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从以下做起:

(1)计算前认真审题,读懂题目,理清思路,不急着做题,而是寻找简单的计算方法。

(2)计算时不分心,专注数字,运用恰当的计算方法。

(3)计算后仔细检查,防止出现错漏、小数点点错、计算不完整等行为。

(4)平时注意总结出错点,可能是因马虎犯错,可能是因公式错误,也可能是因为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犯错。提起警惕,督促下次改正。

只有在数学计算学习中养成以上习惯才能逐渐减少错误,提高计算质量。

计算是一门会伴随一生的能力,要想实现计算水平的迅速提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以上通过对小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原因和改进措施,希望学生及教师带来帮助,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计算的速度的提高和质量的飞跃,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改进方法》2015年期

[2]杨丽莉《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2014年

[3]朱小扣《求形知“1+2×1+3×2+…+n×n-1”和的五种方法》2012年78期

16.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十六

重视高中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甘肃通渭●张旺吉

作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而且还要从整个数学体系出发,不断地挖掘数学的潜在本质,向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背景过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学生思维中,通过学习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来探讨以下几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主要体现在“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利用图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理解课本中抽象性的数学语言或数学表达式,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即以图形作为手段,以数为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数的精确性、数学表达式的规范性和严密性来揭示图像的某些属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性思维,三维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发散性、深刻性的训练(即以数作为手段,图形作为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应重点掌握、理解课本中的概念、运算所代表的几何意义及曲线的代数特征,会从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习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参数的运用方法,并结合实际能够恰当设参、合理用参、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中来,在引导过程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等价转化思想方法

等价转化思想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新课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等价转化思想的本质是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所学知识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从总体而言,它主要包括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在进行等价转化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或式子)的前因后果的充分必要性,确保通过转化后所得到的结果仍为原问题(或式子)的结果。而非等价转化注重过程的充分性或必要性,主要是针对结论而言的。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将重点集中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如何寻找突破口、探寻各类题型解题思路上。

由于等价转化思想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等价转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时,不但要充分注重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之间进行相互转化,而且还要注意数学符号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转化,因为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效地渗透等价转化思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等价转换思想融入其中,遵守简单化、标准化、直观化、熟悉化的设计原则,培养学生将遇到的陌生、烦琐、复杂的`问题简单、熟悉化,抽象问题直观化,非标准问题标准化,逐渐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符号化思想方法

数学符号是进行数学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基本工具,对数学符号科学、合理、准确地使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注重数学符号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个数学符号的实质和含义,认真、规范地书写和应用,训练他们运用规范化数学符号来列式、计算、求解,展现题目中的数学语言。同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文化内涵的提高。

四、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是一种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它的“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特征,在高中数学乃至高考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水平和基本功扎实的程度。一般而言,渗透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严密的逻辑性、丰富的探索性,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掌握确定分类讨论的对象和研究区域方法。同时,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的合理分类,通过逐类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整合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网络化、优化认知结构,而且还能够训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分类技巧,让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

五、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

函数与方程是整个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在高中数学中发挥着枢纽性的作用。函数的思想,其本质是利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将问题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函数形式呈现,借助函数的图像来解决问题。函数思想还体现在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和对性质的掌握,并且善于利用函数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方程的思想,其本质是运用方程的观点来分析、研究问题中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以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方程或方程组的性质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其中体现了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侧重培养学生的函数与方程思想,让他们能牢牢掌握各种函数的性质、函数图像,能够借助它们进行求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善于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呈现数学问题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准确、合理的方程或函数来表达,借助方程或函数来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个数学体系出发,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教研的各个环节中,着重研究、探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善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提升解题品质,逐渐地形成优良的数学素质。

17.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七

【摘要】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新一代接班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着力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课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操作”训练,使学生学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能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有新的发现。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加明智。

三、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当今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传统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那种传统的“灌输―接受,听讲一一背诵一一练习一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指挥棒下,这样学生的情感、思维、创新意识将会被抹杀,使他们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大胆实践,自由独立地思考,放手操作,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养成。

四、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旧的教学式,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虽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却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作为设计师和引路人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因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还可以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上,产生一种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向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并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着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环境下,敢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难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叛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工作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造思维,从而有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给压力、给任务,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认识自我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有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8.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十八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后,提出如下问题:两个有理数的和是否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 不善于思维的学生会想当然地说“是”,而有良好思维习惯的学生则回答“不一定”。此时进一步鼓励学生思维,举出一两个反例加以说明,既能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又能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思维的深入。

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例题: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1,2,3 B. 三段的长度比是7:10:2

C. 5,12,13 D. 4,4,x

这里D答案比较模糊,往往导致某些学生无效思考。如果掌握排除法,利用答案的唯一性,就可选择C,避开题目的陷阱。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将是最大的智慧之源。

三、启发式教学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1.发动学生的思维机器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

启发必须结合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设计思维进程,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启发,实现师生思维水平的协调和谐,防止启而不发。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深入。启发要注意时机,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时,教师要把握好火候提出恰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启发要利用恰当的启发原型,使启发有个落脚点;启发要注意力度,什么样的问题是恰当的呢? 有人形象地比喻“伸手不得,跳而可获”;启发时要激疑,让学生产生疑点,进行深入思考;启发时要留给学生合理的思维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整理、联想、加工、创造;启发时要面对全体,一人回答,众人受益,防止一人惊慌,众人松弛;启发时要有明确指向,编织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善于纠偏、防漏;启发时要善于调节,使人人爱动脑,个个乐回答,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启发后要善于小结。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相应的启发方式 。

(1)新授课 :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 , 教师必须真正通晓知识的基本结构,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暴露数学家的思维过程,经历科学家发现一个结论的“浓缩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层次、方法、效率,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角色,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将隐性的思维过程显现。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及知识的新奇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给出特例,启发学生归纳出一般结论,或注意变换题目条件,引申出另外的结论,用学生的脑袋代替老师的嘴巴,当好学生思维的导游,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2)习题课 : 习题课的选题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 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与讨论,起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作用,习题课应当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环节:1审题环节;2题后小结。这两个环节都可以尽情地进行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目的性和完整性。

3.复习总结课 。

复习课既不能被大量的习题代替, 又不能仅仅是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应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按因果、递进、逆转关系进行纵向串联,并把分散于各章节中的有联系的知识进行横向联合, 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系统化。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 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四、消除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要注重思维定势的形成,又要注重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二者缺一不可,而在实际教学中,后者易被忽视。思维定势有时会造成思路堵塞,甚至影响解题的正确性。由此可见, 很有必要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防止思维定势走向思维僵化的极端,具体如何做呢?

1.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不习惯反过来思考,倒过来想,即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 帮助学生从正向思维过渡到双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遇到开放型、探索性问题,思维僵化的学生束手无策,具有发散思维的学生却有用武之地。传统的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具有发散思维的学生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发散思维表现为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在量的积累上有质的飞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帮助学生建 立 错 解 档 案 , 培 养 学 生 思 维 的 批 判 性 、 全面性。

记录错例,分析错例,改正错例,有助于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批判某种思维某方面的缺陷。

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积极利用思维定势的正面影响, 思考问题将是灵活的而不是僵化的, 敏捷的而不是呆滞的,深刻的而不是表面的,严密的而不是疏漏的,独创的而不是机械的;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摆脱形式上惯用模式,有助于激趣益智,使数学教学变得有“磁力”。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思维的教学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始终,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培养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教学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创新的思维、一种思维的素质。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素质呢?这是每个一线数学教师应不懈追求和努力探索的内容,作者就此谈谈在多年的数学授课中如何做到将学生的思维素质的培养融入数学课堂。

19.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十九

1.自主学习的概念。

对现阶段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需要教师明确做到尊重学生,即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包括在提升思维水平、积累全新的学习经验、得到基本的认同和赏识等方面的需要。此外,数学教师也有义务引导小学生,既要把握相关的认知概念、定义、原理、公式、基本事实,也要得到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思维启发,同时开拓自己的精神视野,使灵魂得到净化、内涵得到提升。

做到以上方面的要求,只靠教师灌输专业知识是不可能的,自主学习的功能不可忽视。它是相对于接受学习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依靠自己的了解、摸索、练习、提问、挖掘等操作环节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的概念,集中指向学生需要主动学习,发挥其个体非智力因素,使其作用于智力实践行为中。自主学习模式要求小学生遵从教学目标的宏观引导,在教师的帮助中,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并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上保留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利。

2.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带动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使其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自主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可以对学习的内容和进程有较为合理、符合个人条件的安排。学生的学习领域也不再局限在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上,可以依靠主观能动性,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开发智力,使思维更为深刻。

二、小学数学计算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传统模式的控制局面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纯粹理论的传输上,学生在成绩方面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背得快、背得多的结果。然而对学生发展最为重要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却往往被忽视。

2.忽视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对逻辑等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他们在数学方面的钻研程度有多深。然而许多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涉及数学思想的渗透,但却忽略了学生对方法的科学实践与创新应用。在数学思考和计算时,依然采用千篇一律的旧方法,解决问题时套用算法,这是无法使学生在创新上有所突破的。

3.教学依赖课本严重。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先读出概念,再进行长篇的例题展示。一旦这种严重依赖课本的情况出现,就会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行钻研教材的时间,使教师不自觉地忽略对学生数学思考和实践的指导。就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习惯性地不联系其他知识,使之独立,这样也会使教学缺乏系统性,转而出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足的弊端。

三、如何提升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自学计算的能力。

当前,《课程标准》中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角色的作用,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方法的有效措施。在数学计算中进行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可以使學生在了解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计算的理论与解题技巧,参照教材所阐释的内容,主动探索未知的解决问题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开展化简、求比值、解方程等计算教学工作时,学生熟练掌握并顺利运用运算法则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此时应该加强对运算法则的熟悉程度,并且在解题时认真仔细,增加练习量,就可以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做到灵活变通,完成本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

2.在计算实践中发展自主探索。

在小学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可以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出答案的,此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加以引导,然后退居幕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发展他们内在的自主探索能力。例如,问题:“甲乙二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何必须含有其二者共同的质因数的同时,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此题形式上复杂,一经提出便会难倒不少学生,是教材中的经典难题,对于学生掌握算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如果学生面对此问题,可以不望而却步,开始自觉思考,问一问自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学生能开展自主探索的一个鲜明表现,是学生可以逐步建构自己独有的思维体系的希望所在。

3.在教学中提供独立思考时间。

教师在讲授关于计算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传授计算技巧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带动学生独立思考。为了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知,他们需经历查看、试验、推算等反复、交叉的复杂环节。教师此时也应该思考转变传统的以例题、示范、讲解占主导的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对于“18的倍数中,一定会含有哪些最基本的质因数?”相关类型的提问,基于对问题困难程度的考虑,允许学生在足以完成思考的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万一给出的时间不足,就会出现思考迅速的学生可以积极踊跃地回答,而多数思维行程缓慢的学生就可能丧失了正常的独立思考的机会。为了尽量满足全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获得均等的思考机会,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是比较恰当的。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独立思考得出的是每一位学生自己的观点,或许是准确的,也可能与事实有偏差。此时教师应积极号召学生进行讨论、沟通彼此间意见,就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对方的合理观点,并参照自己的优秀之处和不足点,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对于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以“18和30的公倍数里,一定会含有几个基本的质因数?”这个问题为例子,如果在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讨论交流,学生或许可以明白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需考虑两个重要因素——既要“公”又要“小”,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实现这两点。那么,就可能会有人得出“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只提取其与18、30公有的质因数2和3,那么相乘的积是6,6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公倍数。”等问题的结论。

上一篇:青年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下一篇:我看流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