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文档(精选10篇)
1.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文档 篇一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通读初步感知诗的意境,并能通过感受意境,提高古诗诵读的能力。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度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4.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的方法,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5.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山水的特点,感受山水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激发情感:
我们先来欣赏几张图片(搜集学过的描写祖国山川的故诗、李白写诗的背景)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很多诗人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山川的壮美。这样的古诗词我们也学过一些。大家还记得吗?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登鹳雀楼------出示图片 诵读
2引出题目----我们先来学习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板书题目)1解题目结合注释 请同学们说说
再读题目说说哪个字印象最深,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静心聆听,试着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联系背景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内心非常的孤独寂寞。
3.同学们大家自己也试着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感悟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他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诗的意思。讲解一句。结合书上的注释,字典,分小组讨论一下诗的意思。各小组汇报 4.总结
出示诗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天上的飞鸟原本来自由自在的,天上的白云也是悠闲自在的。为什么说?
板书
鸟尽
孤云 生回答
鸟儿纷纷飞走了,白云也渐渐的随风而去。这时候敬亭山中还有什么呢?
出示诗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板书
两不厌
只有体会作者的心情 孤单
你觉得他是怎么想的? 是啊!陪伴李白的只有敬亭山,这时候诗人是多么孤单啊!诵读悟情
三、教学《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生平
2.出示图片 月色下的洞庭湖
描述美丽的洞庭湖,在静静的月色下更加令人神往。
3.听范读小声跟读边读边看作者写到了什么景物?视频
生回答湖光、月色、潭面、镜、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大家再读这首诗发现这些景物中哪些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答 对运用了比喻
这就容易理解了,大家现在结合注释分小组讨论一下刘禹锡都写了什么? 总结
边读边想像画面感受洞庭山水的精美绝伦。
四、课后练习
1.背诵背写听古诗意思注释及表达了什么。2.听写生字词语 3.课内阅读题 第二课时忆江南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忆江南
提问这个题目与前两首诗不同,有谁能根据预习说说这个题目的特别之处。
二、读词悟境
听音乐范读,同学跟读,初悟作者的感情
试着说说词中都给我们描绘了什么美景。如有不懂得地方可以提问互相讨论。
谙的意思
蓝,蓝草 总结
三、诵读悟情 看图赞江南,读江南好 特别突出的是
最后面对此情此景,发出感叹 一起诵读 四课后练习
词的意思注释及表达的情感 运用的修辞 课内阅读 学生课前作业
1.以前一二三年级学过的描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诗至少3首 2.第一首诗作者的写作背景,第二三首诗词作者简介。3.敬亭山、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查阅资料拍照或截图发给我。
2.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文档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三首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
用欣赏的眼光自探课文,用品悟法感受作者蕴含在诗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挫折时也不要忘了投身自然。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的语言特点,感受诗词的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找不到他们了。这是谁给我们创造的意境呢?(板书课文标题)《古代诗词三首》
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①解决字词的音和义,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②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③背诵。
(2)朗读课文,用品悟的方法自探问题:
①读准字音,理解诗词的意境; ②了解作者简况;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请说说“天街小于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的妙处。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体会上阕词的意境。
①在上阕词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板书:看、听、闻、想)
②上阕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秋词二首(其一)①从一只鹤的排云直上,诗人领悟到什么?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诗词重难点。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词。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背诵、默写诗词。
(2)名句赏析。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③“我言秋日胜春朝”
2.拓展运用
3.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三
师:(课件出示三首诗)下面大家先自由读这三首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完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生自读古诗)师:谁来读读这三首诗? 生:我来。(读诗)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他“旧曾谙”读错了。
师:你来读读看,好吗?(适时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生读诗)
师:大家一齐来将三首古诗读一遍,好吗?(生齐读)师:大家认为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呢? 生:李白、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生: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生:《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写现实中作者看到的景物,《忆江南》写的是诗人回忆中的江南美景。
生:前两首是诗,《忆江南》是词。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前两首是诗,《忆江南》是词的啊?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发现第三首诗跟以前我们学习的诗不一样,每句诗的字数不一样,于是我就问我爸爸,爸爸告诉我说《忆江南》是一首词。
师:哦,你真棒啊,善于观察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真好!《忆江南》的确是一首词。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它也有固定的格式。词与诗歌是有所区别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去搜集一下这些方面的资料。师: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敬亭山、洞庭湖和江南美景吧!生:好!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三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生认真学习)师: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问题自由交流、发言。
生:我知道了《望洞庭》描写了湖水和秋月。生:《独坐敬亭山》描写了孤云和众鸟。生:我知道了作者观察的地点是不一样的。
师:你从哪里发现观察点不一样呢?生:《望洞庭》作者是在远处看的,从“遥望”一词可以看出来;《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李白就在敬亭山,孤云和众鸟他都看不到了,只看到敬亭山。
生:我还体会到了李白很孤单。
生:老师,我觉得洞庭湖很美丽,敬亭山不美。
师:哦?你为什么会觉得敬亭山不美呢?告诉同学们你的想法好吗? 生:作者没有描写敬亭山啊,所以我感受不到它的美丽。师:同学们,你们大家认为呢?
生:我认为敬亭山应该是美丽的,从“相看两不厌”可以看出来。如果不美丽,李白会“看不厌”吗?
生:我也认为敬亭山应该是美丽的,只是因为鸟儿们都无影无踪了,白云也飘远了,李白此刻孤身一人,感觉很孤单,所以没有心思欣赏美景。
师:说得对,李白是因为感觉到孤单而没有心思欣赏美景,那刘禹锡呢?他是怎样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描写得很美丽!从“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中可以感受到洞庭湖的确很美丽!
师:大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描写望洞庭美景的这些诗句的吗? 生: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生: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师:大家认为这两个比喻怎样? 生:很好,形象逼真。
师:是啊,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愉快的。生:轻松自然的。
师:李白通过众鸟飞尽和孤云独闲,写出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而刘禹锡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抒发自己愉快轻松的心情。都是美景,为什么人的心情却不一样呢?下面这组文字会告诉大家答案的。(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后,被迫离开长安,过了长达10年的飘泊生活。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许多孤独寂寞之感。因此他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刘禹锡是在去和州任职的路上经过洞庭湖,此时的他踌躇满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洞庭湖美景,令人如置身其中。)
师:体会到了诗人的不同心境,大家知道该怎样读好这两首诗了吗?试着读一读。(先自读,后指名读)
师:大家认为他们谁读得好一些呢?(读后评议)
师:知道如何读好了,那么大家带着诗人的感情把这两首诗读一读吧!
师:去了敬亭山,我们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的孤单;经过洞庭湖,我们欣赏到了洞庭湖的美景;下面我们随着白居易的思绪,去江南游玩一番好吗? 生:好!
师:(课件出示《忆江南》)读一读,再找找白居易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吧!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的理解吗? 生:太阳升起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到了,江水碧绿得像蓝色的一样。师:江水像蓝色的一样?这个理解大家认为有问题吗? 生:不能说江水像蓝色的一样。
师:那要怎么理解呢?大家看看课文的注释,想想再来说说。生:我知道了,应该是:春天到了,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师:你真聪明!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呢? 生:比喻。
师:下面大家把这首词整体再读一遍,再来谈谈自己还知道了什么。生:(自读后回答)诗人是在回忆江南美景。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课题的“忆”字知道的。
生:还可以从注释中了解到。“旧曾谙”是过去曾经很熟悉的意思,既然是过去的,肯定是在回忆呀,诗人此时并不在江南。
生:从“能不忆江南?”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一往情深,十分想念。
师:江南的风景如画,令白居易十分喜爱,以至在十几年之后依旧念念不忘。你能把这种喜爱与怀念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生自读)
师: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呢?(师补充介绍,创设阅读情境)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10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江南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师:我们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节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想想,假如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改成叙述句,如“天天忆江南”“永远忆江南”好不好呢? 生:不好!师:为什么不好呢?
生:反问句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师:是呀,这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师:大家再带着诗人对江南的一往情深,读读这首词吧!(生读)
师: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当这三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李白诗中并没有说自己很孤独,但是我们从他的描写中却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孤独。生:《望洞庭》描写的景物确实太美了,我真想去看看!
生:白居易离开江南十几年了,他还是那样的依恋,可见他对江南的感情有多深啊!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了这三首诗词,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呢? 生:我们读诗,要能从诗句中体会到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就像《独坐敬亭山》抒发了李白的孤独寂寞之情,《望洞庭》表达了刘禹锡的轻松愉悦之情,《忆江南》诉说了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一样。师!说得太好了!大家给他来点掌声好吗?(鼓掌)师:白居易所作的《忆江南》共有三首,老师将其他两首也给大家带来了,大家先自由读读,再将其摘抄在采蜜本上吧!(生摘抄记录)
师:同学们,古代诗人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很多,如《鹿柴》《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这些古诗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将其积累起来吧!师:今天我们欣赏了三首描写祖国美景的诗词,这三首诗词都是我国古代诗作中的精品,希望大家都能背诵下来,行吗? 生:行!
师:诗人描写的景色是那么美丽,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将古诗所表现的画面画下来,好吗? 生:好!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 作者:勿忘我来源:勿忘我 博客 时间:2010年12月9日 热点推荐:
年度策划:2010年中华语文网年度之“最” 【盘点集锦】分享各博主精彩的2010年 各地名师沉痛悼念语文教育家陈钟樑先生
—— 精彩导读 ————————————
第四届第五届课堂教学大赛光盘3折特价„„教师社区注册可获得点卷
•加入名师资源库获得50元点券
•《走进余映潮》期刊第二期
•提供课件,赢点券,得光盘
•2010各学段暑假作文专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诗三首》教案 篇四
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
覃丹娜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
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一幅画,看看大家能从图片中回忆起我们低年级曾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吗?请看屏幕:(有人知道与图有关的诗句吗?
嗯,是《村居》)
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二月早春乡间孩子们放学回来后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这样惬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让现在还宅在家里的我们感到羡慕是不是?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课题)1.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
2.(1)现在来认读这一课的几个生僻字,注意读准字音。
(2)接下来学习4个会写的字,请大家注意听(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纸上把这几个字练写一遍。
3.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三、再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的“四时”是指一年四季;“田园”是乡村;而“杂”是有感而发;注意这个“兴”的读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出示要求)请结合注释大概了解一下诗句意思。
(1)理解词语: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这是大部分同学一看就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古诗的韵味:《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请同学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古诗,读出韵律。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读出节奏),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思考下列问题:
5.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儿女、童孙)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
(2)后面两句诗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你们知道吗?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四、课堂小结。
这么可爱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爱呢?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和谐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诗人,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名诗(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是一首田园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好了,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古诗。(好了,下课!希望同学们明天还来给老师捧场,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
(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首《村晚》
1.同学们,我们已经跟着两位宋代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聪明可爱,接着让我们再跟随另一位宋代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①
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1.2句告诉我们;第3.4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就用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再见!
稚
子
弄
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5.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篇五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江畔:江边。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时时:不停地。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1)自由读,读准字音。(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出示挂图,吟咏。(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选择内容(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继续练写。
6.《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篇六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 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畔(pàn)暂(zàn)...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行路难》(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四周环顾,心里是多么茫然。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交流点拨】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交流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河道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交流点拨】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交流点拨】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三)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交流点拨】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四)诗歌主旨
本诗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读通诗意
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琼(qióng)绮(qǐ)婵娟(chán)(juān)阙(quâ).....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水调歌头》(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三)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
7.6、古诗三首教案 篇七
古诗三首
导入新课:领略过童话世界的多姿多彩,现在让我们在唐朝大诗人的引领下一同游览一下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吧。让我们来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插入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同学们齐背。现在我们在学一首《望天门山》。插入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
1、齐读: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插入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他是一个反对封建制度和权贵,反映人民疾苦和愿望的伟大诗人。
3、词、句解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天门山,现在安徽省。楚江:指长江。碧:碧绿。至:到。回:回旋。
诗句意思: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经过梁山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对:相对着。突:突出来。孤帆:指小船。日边来 :从日出的方向驶来。诗句意思:天门山以两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诗人乘坐的)孤零零的小船正从太阳所在的地方驶来。名句赏析:这两句诗点明了“望”的立脚点和诗人那开阔的胸襟及热情豪放的性格。
插入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
5、中心思想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总结。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巍峨险峻的天门山和汹涌浩荡的长江,气势十分雄伟,充分展现了诗人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二、学习《山行》 插入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
1、齐读:
山 行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诗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词、句解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指山路长。寒:既写出深秋季节的特点又写出诗人的感受。远:延伸的远。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白云生处::指山的高处。
诗句意思:深秋季节,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弯曲小路盘曲而上,有山脚下伸向远处高高的山头,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约可以看见有人居住的房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爱:喜爱、留恋。红于:比……红。
诗句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美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鲜花还要红。
名句赏析:枫叶本是深秋季节的景物、衰老的东西,诗人却赞美它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使人感到枫叶的生命力强,晚秋的景色也同样充满活力。
3、《山行》描绘了深秋时山中的哪些美景?(高山、白云、石径、枫林)
插入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
4、中心思想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总结。
《山行》描绘了深秋时山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暮江吟》 插入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
1、齐读: 暮江吟
白居易:(772-846)中唐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吟”什么意思?“暮”指什么时间?“残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学生回答)
3、词、句解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快落山的太阳。铺:铺展。瑟瑟:碧绿色。
诗句意思: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上,使江水一半是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可爱。似:好像,如同。
诗句意思: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弓一样挂在天空。
插入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
4、中心思想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总结。
《暮江吟》是一首吟咏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秋的喜悦之情。
8.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教案 篇八
课题:古代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
主备人:莫仁银
审核人:刘福安
一、填空。1.《次北固山下》作者 王湾,唐 代诗人,从体例上看本诗属_五言 律 诗。2.颈联中的 “生”
和 “入”两个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二、赏读诗歌,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表现了他客居他乡思恋家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海日用“生”,江春用“入”,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
3.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写得好吗?想一想为什么呢?
好,这两句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十分精彩。春潮初涨,与岸齐平,江面上无比宽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饭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4.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第二课时《赤壁》和《浣溪沙》
主备人:莫仁银
审核人:刘福安
一、填空。
9.《古诗三首》备课体会-教学教案 篇九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10.古诗三首教案 篇十
题
9.古诗三首
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利用随文识字法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并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4.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
教学重
难点
1.能借助注释并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2.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收集展示有关节日的古诗。】
【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古诗,初步感知文本。】
【引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复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
【学会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方法迁移,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自主学习。】
【拓展课外古诗,积累古诗。】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出示古诗《乞巧》
二、初读感知
1.诗人介绍(课件出示)
2出示三首古诗。
3.教师总结
4.师范读古诗
5.《古诗三首》写的都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朝诗人()的《元日》写的()节;()朝诗人()的《清明》写的()节;()朝诗人()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节。
三、指导书写
1.出示“魂、欲”等生字,学生观察生字。
2.师重点指导书写“欲、魂”
3.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古诗
二、基础检测
听写词语
三、学习古诗
(一)出示古诗《元日》
(1)解诗题。
(2)理诗意:①读古诗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②小组合作交流③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3)悟诗情: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人们是怎样庆祝的?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二)借助学习古诗《元日》的方法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四、阅读积累《寒食》《秋夕》
了解古诗并尝试背诵。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清明》
2.写话训练:
六、课时检测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齐读古诗
二、初读感知
1.了解诗人
2.开火车读、自由读
3.自由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学生互评)
4.认真倾听,把握节奏。
5.回答问题。
三、指导书写
预设:
1.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2.“欲”字左边的谷字的捺变点,“欠”字的横钩要短、“人”字舒展。
3.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
二、基础检测
听写词语、学生互改
三、学习古诗
(一)出示古诗《元日》
(1)预设:①元旦②节日③春节
(2)预设:自由读古诗,边读边在旁边作批注,小组交流并汇报。
(3)预设:
①春节
②放鞭炮、喝屠苏酒、换上新桃符、贴春联、吃饺子、守岁、发压岁钱......③描写了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二)学习《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阅读积累《寒食》《秋夕》
背诵两首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清明》。
2.从三首古诗中,任选一首,编故事写出这个节日的情景。
六、课时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3.《元日》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传统习俗来表现________(节日)热闹欢快的景象。《清明》这首诗反映_____(节日)的情景,人们有_____传统习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描写_____、_____传统习俗来表现_____(节日)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
4.我独
自
一
人
在外
地
很
多
年,每到
过
年
时
我就
会
引
用“,______________”这句诗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
安全提示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元日
:
喜庆
热闹
万象更新
清明
:
悲伤中充满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思乡怀亲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文档】推荐阅读:
教案1.古诗词三首08-07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06-29
《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09-28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10-28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7-13
古诗三首教学案10-0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句解释09-17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09-14
4古诗三首教学建议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