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2024-10-04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精选16篇)

1.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一

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实施的思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省推行以来,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积极的实践,如何进一步使新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本文试从理念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理念篇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指导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我们都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理念支撑的实践是盲动的实践。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或者说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教育信念是导致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高中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准确理解和把握哪些理念昵?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具体体现这一理念? 我认为首要把握如下几个理念。

一、要从宏观上正确认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定位问题。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的对象将要现实的面对人生的选择,面对社会。如何引领高中生由青少年阶段进入成人阶段,顺利通过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普通高中教育应该关注的基本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方案》超越了传统的普通高中教育“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应该说,这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而当前基层教育中一方面高唱着素质教育和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赞歌,另一方面上演着愈演愈烈的全国性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师、学生节假日得不到休息已是司空见惯,各学校为追求本科升学率,强制性的生成艺术生,全省参加艺术类考生达16万,追求本科升学率是其重要的推动力,教育如此畸形般的发展让人担忧。高考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这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而且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重大障碍,也从根本上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高中教育性质和定位的重新审视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

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的重要理念。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填装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带领学生走进知识”,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授人以渔。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

2、学生是富有个性和差异性的。“学生”是个整体的抽象的概念,它却是由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各有个性、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善于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生之间差异的表现反映在不同方面,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这也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3、学生是发展的人。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尚未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很强,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当辩证的看待每个学生,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通过正面教育、矫正,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

4、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是文化中的人、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不是“书本世界”的人,因此教育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追求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教育,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充满生命的活力,才具有生活意义,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生活的主人。学生是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特定文化背景来影响学生,相反学校应成为具有文化魅力的场所,教育活动要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去理解文化遗产的精髓、去批评、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

2当前,学生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时刻考虑学生的时代特征及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新要求,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精神。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为河我们的虬忆苦思甜”教育收效甚微,那就是我们没有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来施教,因此当我们抱着多年的传统观念来审视和教育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生,便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和难以理解了。

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传统教育给教师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背景下,应当树立怎样的教师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德育观和教师角色要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 创造性的劳动。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教学实践篇

对新课程的理念认同和接受并不能代表转化为教师的一种素质,如果新的教学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们自己的教学决策,没有转化为常规的教学行为,高中新课程就会在实施中处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出现“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却是涛声依旧”。所以再好的理念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也只能导致新课程改革的失败。从理念到教学实践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要致力于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把新课程的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真正做到“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同时要把新理

3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这包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确定教学具体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预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主动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由教师来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成为课堂知识的垄断者,忽视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教师只满足于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扼杀,学生的思维被遏制。恹恹欲睡,强打精神便成为这些课堂的写照。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将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将以“定论”形式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这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和学习欲望。当然问题的设计与展开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而进行,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核心问题、突出问题、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注意的是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排除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式。

二、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会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失。在实践中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便是典型),学生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便窒息了人的思维能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其弊端便是难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远来看也就无法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难以构建起学习型社会,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设。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为何难以落户中国,是否也与长期以来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联系呢?高中新课程的方案明确提出“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要求,在高中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三种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

有些学者指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这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

4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此观点明确说明了三种学习方式应在高中教学中结合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搭配,灵活的根据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加以选择,当然包括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样的,除了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特别是注重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引导,自我监控能力的引导、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日趋深化,其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投身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为民族的振兴作一份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2、《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3、《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

2.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二

一、小篮球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1.“球宝宝”引入

怎样让小班的孩子快速接受和进入小篮球活动中来, 于是我思索着把球演绎成“球宝宝”这个平台, 贴近生活的教育教学, 才有利于幼儿的教学。“球宝宝”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球”就成了孩子们的心爱礼物, “球宝宝”给了孩子们一种亲切感, 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爱惜“球宝宝”, 真正地和“球宝宝”做朋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球宝宝”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小篮球活动带来的乐趣, 享受着带“球宝宝”和自己一起锻炼的过程, 喜欢和“球宝宝”一起游戏并且通过游戏得到身心的锻炼, 获得了健康的身体, 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

2.“球宝宝”课程计划

小班孩子上篮球课是从“认识球宝宝”开始, 是以“球宝宝”为主的一系列名称与游戏结合起来开展活动的, 这样更利于锻炼孩子们的拍球能力, 并拓展各种玩球方式, 使幼儿身体各个部分都得到充分锻炼。如, “我有一个球宝宝”“我喜欢球宝宝”“和球宝宝做朋友”———了解小篮球的特点, 学会基本的拍球方法;“跟着球宝宝走”“和球宝宝一起回家”———练习了走和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球宝宝钻山洞”“接住球宝宝”———练习滚球和抛接球的技能, 发展幼儿的手指的灵活性;“和球宝宝来赛跑”“球宝宝要过河”“和球宝宝跳跳跳”———发展幼儿走跑跳的基本动作等等, 这些以“球宝宝”为名称的情景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吸引着孩子们积极地投入进来, 名称就是课程内容的真实体现。“球宝宝”的引入课程计划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同时对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得到了相应的满足。

二、小篮球课程组织活动锻炼幼儿的各项基本动作

1.开始部分———方式亲情化

老师以妈妈或者是哥哥姐姐的身份带领着孩子们走入活动场地。热身活动:把球宝宝当作方向盘开车进场, 慢慢开快快开、红灯停绿灯行、过小路钻山洞;动物模仿操:小鸭摇摇摆摆、大象鼻子甩甩、小兔跳跳、小鸡走走、小狗跑跑、变高了、变矮了等等形式多样的热身活动, 设计的儿歌和模仿动物习性特征的简单运动贯穿在每节课的热身活动中, 老师亲情化的教学大大激发和调动了孩子们喜爱小篮球的兴趣。

2.基本部分———运动趣味化

老师在组织小班小篮球活动时, 语言的引导很重要, 活动时不但要有韵味的语言提示, 如, 左拍拍、右拍拍、两手一起拍拍拍;站着拍拍、圈内拍拍、圈外拍拍、转圈拍拍、跳起拍拍等等。还要有情感的动态语言指示, 如, 袋鼠妈妈带着宝宝跳跳、乌龟妈妈背着宝宝爬爬、大象妈妈带着宝宝甩甩, 鸟妈妈带着宝宝飞起来、海豚宝宝顶着球宝宝向前走走、你滚过来我滚过去、踢踢走走跑跑等等孩子们都会跟随老师一起动起来, 这样孩子们在拍球活动过程中就会有节奏感, 进一步享受上小篮球课的快乐运动。

3.结束部分———放松情感化

“球宝宝”累了, 我们给它洗个澡吧!手指上下搓搓球“上冲冲、下洗洗、左搓搓、右揉揉”, 我家的宝宝最干净, 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 把球宝宝轻轻的送回家。有情感的教育, 小班的孩子接受得很快, 同时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放球常规。

三、小篮球课程活动增强幼儿的快乐情感

1.亲亲宝贝

上小班孩子的篮球课, 老师要多动嘴, 不停地变化语气, 教学方法上要具有童趣、情趣、兴趣。“球宝宝”“乖宝宝”要和小动物习性及情感有机结合。尽管小班课程时间不长, 但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笑脸, 你的感觉就是亲切, 想拥他们入怀, 亲亲小脸蛋, 球是你们的宝贝, 你们也都是我的亲亲宝贝。

2.离不开的宝贝

小班的孩子很可爱, 上体育课时他们特别喜欢跟着老师身边, 围着老师, 坐在老师身边。孩子们在老师生动的语言带领下感受到球宝宝的可爱, 知道球宝宝是能锻炼身体的宝贝, 孩子们会跟着老师边念儿歌边拍球、能听懂老师的指令, 每个孩子都喜欢上小篮球课。

3.拍拍我的宝贝

一学期下来, 班上所有的孩子全部学会了拍球, 而且都能连续拍几十个, 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连续拍球上百个。孩子不但会原地拍球还自创了各种方式的拍球, 如, 双手拍球、小兔双脚跳起拍球、单脚跳起拍球、转圈拍球、蹲下拍球、坐地拍球等等拍球能力和技能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老师上课的情景吸引着孩子们愿意跟你学、老师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述孩子们喜欢听;老师自身球技的展示很受孩子的喜欢, 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在小篮球课程实施的运动中, 我们既要有情景化的教学, 又要有趣味性的玩法, 让孩子们从想学、愿学到快乐地学会。看到孩子们在小篮球运动中, 动作协调灵活, 看到孩子们通过拍球运动增强了体质, 通过各种创意的拍球方式体验了成功, 我们和他们一样开心, 孩子们爱上了拍球, 体验了快乐。

参考文献

3.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学练一体;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对职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技能的提升。目前国内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院校30余所,其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教学实施内容与方法各异,存在一定的偏差,标准不一等问题。本文是在对国内开设该课程有丰富经验的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并参照城市轨道交通站务人员、行车调度员、司机等岗位资格标准,进行整合归纳,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实施标准并提新的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二、行车岗位(群)职业技能分析

深入国内已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调研、总结分析得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行车岗位群设置主要有两层:第一层为调度员岗;第二层为车站层,车站包括,站务员、行车值班员及以上。针对行车不同岗位,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最终得出职业核心能力如图2所示。

三、“学练一体”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行车岗位(群)职业技能分析与“岗位为导向、学练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养模式的总体要求,按照专业高素质岗位技能型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校企合作共同商讨制订《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学练一体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主要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将行车组织课程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对应岗位实际工作,如表1所示为列车首班车出库任务,它对应企业每日运营前第一班车出库工作,任务角色对应工作岗位,任务步骤对应工作步骤即为需要掌握知识点;实践环节设计了课堂模拟实验、模拟生产实训和跟(班)岗实习三个模块,下面将重点分析实践教学环节。

(一)课堂模拟实验

课堂模拟实验是基于每个教学任务进行的实践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单项任务的动手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牢记。模拟实验进行前,教师首先引入实验背景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按照实验指导书解读实验关键实验关键流程并提出问题与思考,分小组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同时细化实验过程,然后随机抽调一组学生进行演示,演示结束按照岗位分组布置实验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教学安排2个学时进行,每小组需要在2个学时内,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熟练的完成实验任务。模拟实验过程由校内理论授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并按照考核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考核,成绩最终录入学生平时实验成绩。

(二)模拟生产实训

模拟生产实训在学期末集中一周实施,共计24个学时,由企业技术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共同编制《行车组织模拟生产实训大纲》《行车组织模拟生产实训指导书》和《行车组织模拟生产实训考核标准》指导文件,实施过程由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

实训项目是在课堂模拟实验任务的基础上的综合提炼,共设计了4个实训项目,其中项目3是模拟实验中列车出库、正线运行与列车回库等单项训练的综合强化训练,每12-15人一组,分岗位相互轮换演练,满足考核要求后,由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两人共同进行考核。该实训将单独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进行考核,如果学生考核未通过可参加补训一次,再不通过参加下一级该课程的重新实训与考核。

(三)跟岗(班)实习

为了进一步将所理论与实践知识应用到现场及进一步提升岗位实践能力,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进企业3个月的实习,实习采用师徒带教方式,由师傅负责指导学生并进行出勤与技能过程考核,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提交跟岗(班)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由校内专业教师批阅给出成绩,并结合师傅考核成绩汇总综合成绩作为跟岗(班)实习最终成绩。

四、课改成效

为了尝试课改的成效,我们选择对13级平行班某两个班进行试验,效果比较如表2所示。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采用课改的班比未采用课改班级学生的期中、期末平均成绩分别高出2.9分、4.2分,总体上看效果明显,但考虑所选的两个班级学生男女比例不一致。针对此种情况,将两个班男女学生理论和实操成绩进行单独统计如表3所示:

由表3得出:采用课改与未采用课改班级(纵向)比较,期中测试理论与和实践平均得分比较,前者班男生比后者班男生分别高出5.5分、3.4分,前者班女生比后者班女生分别高出2.2分、4.5分;期末测试理论与和实践平均得分比较,前者班男生比后者班男生分别高出4.3分、3.3分,前者班女生比后者班女生分别高出3.6分、5.3分。班级内男女成绩比较(横向比较),未采用课改班级期中、末考结果,理论成绩女生分别高出男生3.8分、1.6分、实践测试成绩男生分别高出女生1.4分、1.6分;采用课改班级期中、末考试结果,理论成绩女生分别高出男生0.5分、0.6分、实践测试成绩男生分别高出女生0.4分、-0.4分。从以上纵向比较得出:采用课改班级男生、女生比未采用课改班级男生、女生成绩有显著提高;横向比较得出:未采用课改班级男生与女生之间理论和实践成绩相差悬殊,而采用课改班级男生与女生之间理论和实践成绩均衡。因此,采用课改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五、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行车岗位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构建了校企合作“岗位导向,学练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托校内、外实训平台,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努力实现毕业生上岗零培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应用型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为例[J].西部教育,2012(6).

[2]张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装备标准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2015(219).

[3]韩荔.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体系的改革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1(12).

4.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四

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并阐述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基础知识教学不扎实,能力培养不到位的问题。解决措施: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关注弱势群体。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一课一得,奠定扎实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训练,注重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同时结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查缺补漏,使学过的知识不欠债。在教学中多注意关注学困生,了解他们的现状,把握他们的动态,使教学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2)、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解决措施:从课堂教学的小处入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如上课认真听讲,对待老师、长辈要有礼貌等等。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注重课内,忽视课外。解决措施: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1、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课外阅读能较好的与课堂教学互补,有助于落实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2、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激发兴趣;配合教材,推荐书目;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4)强调结果,忽视过程。解决措施:关注与强化“过程和方法”。

1、课前把“备学生”当做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问题,找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的训练点。既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又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

2、课堂上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创设大量的实践机会来运用和提高。

2,对下面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七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针对课文中:作者说所见到的景象,像秋日的一幅风情画。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

标题:“风情画”与“油画”之争

学习《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时,作者开头写看见柚子树上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钓在枝头,触景生情,说“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此话一出,全班学生有的思考,有的翻书,有的小声议论。我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欣慰地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我示意互相讨论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气氛异常活跃。见此情景,我提议,赞成是“一幅风情画”的同学(下文以生1表示)坐到我的左手边,赞成是“一幅油画”的同学(下文以生2表示)坐到我的右手边。要求相互讨论,总结各自的理由。

生1:因为它描写的是秋天的风土人情,而不是一幅纯粹的画。

生2: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很像油画。

生1:风情画比油画能更准确地表现人们的生活场面。

生2:油画才更准确呢,浓笔重彩的!

生1:“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是典型的南国风土人情。

生2:你查字典干什么呀?画是用来欣赏的呢,是凭眼光看的呢。

5.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五

邓庄中学师生关系课题组

我校新课程改革自2003年秋季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强烈的冲击了传统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整个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课程实施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了回应这种挑战,为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为此,我校教科研组成立了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的一系列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我们确立了《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并获得市教育局科研领导小组的立项审批。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应用价值

1、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终身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只是外在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到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式,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如何创建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课题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具有几方面实际应用价值:

(1)有利于教师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构建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

(4)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概念界定

1、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师生关系的重建

新课程理念强调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师生的相互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形成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理论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知识性的理论指导。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以及新的课程理论当中对评价的阐述,都有助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2)新的课程理论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3、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应用积极乐观的态度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 内在需要和倾向。

4、我校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5、目前我校开展的一系列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平台。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研究参研人员真正更新观念,走进新课程,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影响其余教职工均能更新教书育人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3)形成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通过实验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5)通过研究建立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情感关系。

2、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探索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找出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方法,全面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找出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策略。

五、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将在我校范围内七、八、九年级展开。

教师方面:把在校任课的所有教师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学生方面:把研究时间内,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学科方面:把初中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教学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2、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自觉以先

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教学行为,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实践、反思。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2)、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关系的构建。

(3)、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6)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选取适合本校特点的理论和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笔记。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半,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08.1—2008.7),本阶段为实验的准备期。组织本组教师采用例会制度每周进行常规的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利用课堂及课下时间,体会和总结本校内师生之间的关系现状。制定实验方案、发展组织实验班级、培训课题实验教师、确定实验班级、实验教师负责人。

第二阶段(2008.9—2008.12),本阶段为全面尝试稳步推进阶段。组织教师在实验班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并注意课上课下师生关系的变化。及时总结教师的实施经验,进一步指导实验班级的课堂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对自己分担的任务必须详细记录,写好心得体会。采用会议和分组讨论评价实验效果,总结阶段成果。并扩大实验班级更大范围展示实验成果。

第三阶段(2009.1—2009.7),本阶段为反馈全面总结阶段。每位课题组成员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研究每人撰写并发表至少一篇教研论文,撰写《工作报告》,使课题的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能够起到指导教育教学的目的。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形式

(1)教师的心得体会。

(2)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论文、教案、教学案例。

(3)结题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张福明: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李金海:负责课题总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

赵晓红:负责调查、实验的组织、协调及成果的审定。

高金辉:论文的收集、修改编制。

张爱华:案例收集、修改编制。

李志方:示范课教案收集整理。

张平:课题电子文件收集整理。

周彦玲:课题组资料订阅与管理。

王桂枝:教研活动记录、教师心得体会的收集。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2、《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3、《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河北教育》(期刊)

5、《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7月出版

6、《教育实践与研究》(期刊)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7、《中国教育报》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6.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六

[摘要]教学制度介于教学思想与教学物质设施之间,它以特定的组织结构、规范体系与激励机制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新课程方案嵌入实施的组织结构内、激励机制中,必须重视对现行学校教学基本制度――班级授课制的检讨与反思,建立民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关键词]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 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研究制度

迄今为止,《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原理》、《教学论》等讲“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制度”,进行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制度的比较分析,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不提“教学制度”,更不见专论教学制度的章节。可见,理论界对教学制度改革问题关照不够,而实践界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很少。任何制度一旦形成,便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即使变革初见成效,还会出现反复。这塑造了群体的遗忘,在习惯性思维与行动中,强化了对已有规则的记忆与遵从,而忘记对它的反思与批判。教学制度也不例外。

教学系统素有有形与无形之分。有形的`如教学时空、教学人员、教学设施设备等;无形的如教学思想、课程理念、管理者的权力意志等。教学制度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教学思想与教学物质设施之间,是客观教学设施与主观教学思想的有关内容洇蕴、交感、凝聚而成的,既不是纯客观的、行为的,也不是纯主观的、精神的,而是以特定的结构,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像计算机的线路设计与计算程序一样,它将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教学人员的各种行动,联结和组成一个整体,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规范与高效,所谓有“条”才能不“紊”,无序必然低效。一方面教学理念总是借助于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变成现实;另一方面时空、人员、设施等又总要借助制度才得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没有一定的制度作中介、作支撑,理念再超前,也会落空;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浪费;技术再先进,也只能沦为一种时髦的包装。教学制度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组织结构,一套关于教学程序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同时,它还是一套分类系统与激励机制。制度总是赋予教学系统中的人以一定的角色、地位、权利与责任等等,形成一定的组织层级与差别,促使人不断向上流动。这种流动模式是否开放,是否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是否提供给个人充分的自主选择、自由发展的时空与机会等,乃是其讲文明与否的根本标志。先进的教学制度心而开放、灵活而富有弹性、高效而充满活力,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公正,在规范人的同时解放人,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任何先进教学理念的宣传、任何教学时空与人力物力的投入所无法代替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

7.新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反思 篇七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 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 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教师要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1. 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对故事、童话、动物特感兴趣, 因此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 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 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 “投其好而行之”。这样, 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 教师教学生认识“东南西北”, 一开始, 教师先出示一个拟人化的太阳, 赋予其生命, 让这个拟人化的太阳带领学生去辨别“东南西北”, 学生对此感到非常新奇, 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2.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3. 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 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比如说在“猜数游戏”中创设了“小狐狸背土豆”的情境:小狐狸背了7个土豆, 可是图中背土豆的袋子漏了, 掉了4个。教师问:小狐狸回家后还剩几个土豆?多数学生写了7-4=3, 这时有的学生说, 还可能是2个 (7-5=2) 、1个 (7-6=1) 、0个 (7-7=0) 。学生对自己的回答都有充足的理由, 袋子漏了, 土豆都掉了, 所以是0个等等, 又比如说公路的一边种了24棵树, 那么在公路的另一边可能种了几棵树?你觉得20、24、65、34谁最合适。最后同学说四种都有可能, 如果另一边死了几棵就是20, 如果没死就是一样的24棵, 如果另一边有一个公园那么就是65棵或是34棵。结果也说明这种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确实有很大的作用。

二、对于情境的创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 要为教学服务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而且要非常具体, 要有新意和启发性。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 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 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应该是适时适当的, 在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同时要尽量做到简洁。

2.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学生对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 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8.对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八

一、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打破过去千校一样、千人一面的局面,让学校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让校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可以说,课程改革是推动教育健康发展的正能量。但是,为了把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落实得更好,在成绩面前我们也要正视现实问题,让新课程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当前有些地方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浮夸”的影响。正是“众所周知”的不良风气渗透到教育、渗透到新课程实验工作,使得原本应是“新课程实验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口号变成“新课程只准讲好(成绩),不准讲坏(问题)”,久而久之,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被“浮夸”掩盖了,影响了有效性的课程改革。

二是缺乏对课改的认识。有些地方一把手或分管教育的官员,不明确为什么要课改、课改是怎么一回事,一谈教育质量就是看升学率,把质量与课改对立起来或隔离开来,使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怪圈牢牢地套住学校。

三是教育内部与外部未能形成合力。新课程改革从启动到推广,在人们的眼中好像只是教育部门、学校自己的事情,再加上某些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对新课程改革始终保持沉默,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杂音”,使教育的社会性缺失,缺乏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力度。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但在实施中,有的地方还出现教育主管部门内部不同机构互相扯皮、互相制约的现象。

四是有些校长迎合不作为。有些校长自认为是“上面”任命的,工作上一定要听“上面”的,既要对“上面”负责,又要做好教育教学改革,难啊。于是有些校长受到来自于“上面”的瞎指挥,只好应付,甚至违背了一个真正教育者的良心,不折不扣地抓应试教育,用牺牲学生时间强化考试训练来换取“上面”的满意。因此,在学校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两张课程表”(一张正规的应付检查,一张违背规律的现实版)。

五是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缺失。新课程启动之时,在“先培训后上岗”的指导思想引领下,许多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都被培训,这在“全面推广”之前,培训效果和参与热情还是积极有效的。但随着改革实验进入推广之时,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有所减弱,主动学习与研究课标与教材的人不多,按照教师参考书依样画葫芦的大有人在。平时保持经常阅读教育刊物和教育书籍的人更少。教师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教学论文的人越来越少。由此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六是新课程目标落实不到位。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教师对课程功能缺乏整合能力,对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思考,对课程内容缺乏课标意识,对课程实施缺乏教学思想,对课程评价缺乏发展理念。学校对课程管理缺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意识。因此,在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中新课程只是一个标签,实际的教学现状与课改前没有多大区别,许多学校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仍然没有开设,更谈不上开齐上足课程。考试分数在一些学校中仍然是校长抓“质量”的重要手段。更通俗地说,在许多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新课程只是换本教材而已。

七是教辅材料泛滥。一些非法出版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和为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有些教师用书在编写方面都是体现编者的主观意识,连教学设计都写得非常详细。这样的教师用书迎合了一些责任心不强、不想学习与研究的教师的需求,催生教师的惰性,备课就是抄教参,作业答案就是以教参为标准。这难道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吗?

二、对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借“风”推进,再鼓劲

正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则纲要》)颁布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了许多决策与措施,“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核心内容,同时,教育部修订学科课程标准,这给课程改革的推进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紧紧把握住这一契机,通过贯彻落实各级《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切实把实施新课程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上,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引导广大校长、教师进一步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把新课程进行到底。

(二)抓紧时机,再培训

培训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是转变新课程实践者教育观念的有效途径。各级教育部门应紧紧围绕新课程不断组织教师培训,特别是要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和修订后的《学科课标》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各级培训机构应认真总结过去新课程师资培训经验,扬长避短,改革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模式,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培训带来的实惠。

(三)开展调研,再评估

新课程实施以来,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十几年的实践,各地应该好好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措施。因此,各地应对过去十几年的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研。调研应包括对教材编写与使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现状、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课程计划的落实、考试与评价机制的改革等方面。通过调研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四)树立典型,再造势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课程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广大校长、教师积极实践,涌现不少富有改革成效的学校,各地应该认真总结,从不同侧面寻找典型、树立典型,既是鼓励又是推广经验。通过树典型推经验,再次掀起新课程改革的高潮,让社会各界分享与感受新课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五)激发活力,再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职业特点,也是教师作为一名文化人的标志之一,但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许多教师却与文化渐行渐远,慢慢放弃了原有的读书习惯。曾有学者认为:“教育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就是阅读问题。新课改、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的确有些人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就很少再读书了,就算有读书也是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求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不读书学习,不拓宽知识领域与视野,就难以面对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宽学科领域,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改革评价方式等等,作为校长、教师,如果还是满足于原有师范院校学习的那些知识,自然就会落伍;如果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会制约新课程的实施。因此,校长、教师要能够适应新课程,真正走进新课程,单靠培训与校本教研还不够,最能增添活力的还是要读书。在校长、教师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初始阶段用任务驱动,让参与者慢慢感受到读书带来的益处,由此逐步形成读书的主动性,一旦读书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方式,教师就懂得该读什么书,要读什么书,现代教育理论、学科前沿知识、政治的、天文的、历史的、科学的,都成为他们读书的范畴了,新课程实施就富有生命活力了。

9.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九

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以便更好地、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此次小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这一段时间,在工作之余,我一直在阅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觉得很有意义。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如何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是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么,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改变 ?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新的教育形式,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10.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十

白银区第三小学 沈爱莲

4月8日—14日我参加了白银市教育局‚五联三助、为民富民 ‛ 送教下乡活动。从教24年的我送教下乡很多次,但去会宁大沟乡支教是最难忘的一次。一周的大沟乡支教生活紧张而充实。我们在大沟乡中心小学上了三天课,庄湾小学上了两天课,和那里的老师共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起研讨,共同学习,取长补短。收获的不光是教育的快乐和成就感,更多的是震撼和思考。

一、大沟乡就是一本活教材。

行车三个多小时后汽车开始走山路,离我们的目的地大沟乡中心小学还有一个多小时。汽车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行车一个弯又一个弯,扑入你眼帘的除了大山就是高山,让你来不及晕车,来不及睡觉,你的眼睛总是在寻找下一座山,你的脑子永远在感受‚路转溪桥忽见‛的喜悦,想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那山上不知名的小草,朦胧地给大山披上了绿纱,那山腰中零散的泛红的杏花,粉嘟嘟的桃花,说不上名字的紫色花给这‚绿衣‛绣上了多彩的花。这种高远的、清澈的、磅礴的美景在城市中是一种幻想,可这种美景让我们永远在想象中一次一次实现,大饱眼福。连司机也不由得停下了车,让我们下车去欣赏,拍照留影,让这美景永存,生怕再也看不到了。

大沟乡名副其实,山大沟深。这种宁静致远的境界不正是书中所描写的吗?你看那山中若影若现的杏花,就让你不由得想起叶绍翁的 《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王维的《春中田园作》中‚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前不久我在教学《我最喜欢的花》习作时,很多学生对杏花的颜色有了争议,有的说是红色,有的说是粉色,有的说是白色,我也糊涂。‚一枝红杏出墙来‛难道这杏花就是红色的?‚村边杏花白‛可是在这里的杏花分明是白色呀。看着大片的杏花,我决定对杏花的颜色来一个实际探究。一天下午,我们几人漫步在山间,欣赏美丽的杏花,我发现杏花是有颜色变化的,含苞的为纯红色,如胭脂一般,浓得化不开;开花的颜色逐渐变淡,粉白相间如少女之面;快花落时变成纯白色,落英缤纷胜雪。我惊喜万分,这小小的杏花也藏着这么多学问,看来教学的每个细节也处处皆是学问啊!没想到这次会宁之行,让我领略了杏花的真实面貌。而这些是城市孩子所不能感受到的呀!这里的孩子一定比城里的孩子更能写出春天的美景。因为春天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晚饭后,我们去登山,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层层梯田,蜿蜒在山上。邢老师是会宁人,她给我们讲这里的地貌,那是塬、那是梁、那是卯,这里的地形是黄土高坡的典型地形的。这不正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走上黄土高坡》中所讲内容吗?因为我也带品德与社会。果然,我听了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杨军娥的一堂品德与社会《走上黄土高坡》,杨老师很年轻,活泼可爱,能歌善舞。她在课堂中出示了很多当地的地势图片,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很快分清了塬、梁、卯。还说出了很多见过的地势。杨老师根据教材,灵活处理,大胆创新,就地取材,活用教材,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课堂轻松高效。大沟乡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呀!只要老师活用教材,充分利用这本独有的‚教材‛,那课堂效果一定高效。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资源,活用教材,提高课堂效率,这难道不是大沟乡教师值得深思和探究的一个课题吗?

二、大沟乡的孩子们是丰富的课程资源。

大沟乡的孩子们淳朴,憨厚,腼腆。下课活动单一,游戏单调,甚至没有游戏。但他们都有一股劲,一种像种子一样冲破泥土钻出地面的学习劲头。早晨,他们他们冒着细雨上学,有的甚至走两个半小时才能到校。晚上他们排着队,翻过一座座大山,有时下雨,山路很泥泞,也很危险,但他们仍然坚强地学习。在这里,我找到了三年级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中所描写的孩子,他们读这篇课文一定最有体会,最有感情,因为他们也要走蜿蜒的小路,也是起早贪黑,也是冒着严寒酷暑,也是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这里我也找到了四年级语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苏明娟的眼睛。课堂中的他们热切地看着你,眼中的渴望像要挖出你所有的知识教给他;眼神的专注是生怕漏掉你的每一句话;眼中闪烁着光芒,好像在给你鼓劲,生怕错过每一次发言的机会。这样的眼神,感染着你,让你不得不用心地彻底地全身心地去为他们备课,使出浑身解数为他们讲课。

在给他们上五年级语文《凡卡》这篇课文时,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教学效果出奇地好。在教学的尾声我讲述到:‚风一吹,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变成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凡卡用剩下的最后一口气,轻轻地叫了一声:‘爷——爷……’用剩下的最后一点力气,捡了一张 碎片,放在胸前,慢慢地死去了……那雪地里,那原野上似乎还回荡着凡卡一声又一声的呼唤——‘亲爱的爷爷,来吧!’‛‛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们流泪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师生都走进了作者契诃夫的心里,感受了小凡卡的悲惨。而这时我引导孩子从课文走出来,回到现实,和凡卡比童年,体会我们生活的幸福。我问:‚哪怕没有城里孩子的玩具多?好吃的多?‛‚也幸福!‛‚哪怕学习用具少?吃不好,穿不暖?‛ ‚也幸福!‚哪怕每天走两个多小时上学?‛ ‚也幸福!‚哪怕山路曲折,道路难走?‛‚也幸福!‛这一声声的‚也幸福!让我和听课老师震撼。这些孩子的内心有体会,他们懂得珍惜幸福时间刻苦学习。这节课是我从教24年来最值得自豪的一堂课,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当一名教师的价值。让我认识到农村的孩子有城里孩子所没有的东西,他们有大自然,他们有生活体验,他们更有吃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身上有金子般闪亮的资源,只要我们老师用心去发现,努力去引导,一定会挖掘。只要我们挖掘了学生这一课程资源,那我们就会拓展教材,创新课堂,精彩学生,实现高效课堂。

‚梦是一盏灯,照亮你前行的方向;梦是一颗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给予人希望;梦是一缕阳光,温暖你孤独的心灵;梦是一扇门,在你无助迷茫中,带你走出困境,走向光明。孩子们,只要心中有梦就有希望,就有力量和勇气去战胜困难,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有梦想的孩子,相信自己,学习种子不屈不挠的精神,那我们的理想就会开花,我们的翅膀就会翱翔。加油!‛这是我给五年级上的《种子的梦》一课的结束语。我觉得大沟乡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浓厚的 学习氛围,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他们缺少的是能挖掘他们潜能的老师,能指引他们奋斗的良师。

三、大沟乡的老师需要学习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

淳朴的乡村气息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朴实热情,无私奉献的乡村老师。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中心小学听课,有的步行,有的骑摩托,也有的开车。年青人少,有一个学校最年轻的64岁。艰辛写在他们的脸上,乐观流淌在他们的笑声中。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有的34岁了未成家,有的是民办教师,每月工资才240元,有的离家很远,有的家中有瘫痪病人。但他们从未个人的原因耽误孩子们一节课。为了教好孩子,他们自己买教学用书,自己制作教具。外出学习的机会没有,像这样的听课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所以他们特别珍惜。这不由得让我肃然敬佩。我们在城里教书的老师工资高,教学环境条件优越,我们还有时怨声载道。和大沟乡的老师们一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教书呢?

在中心小学和五年级的语文老师田老师进行了一节同课异构――《种子的梦》。田老师可能是太紧张了,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也听了本校老师的几节课,老师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变,新课改的春风没有融进他们的的心田。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没有过多的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还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有的比较胆小,有的比较内向,思维被老师禁锢,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与文本的的交流。在我们支教老师的课堂,孩子们所迸发出来的活力不光是他们对我们的兴趣,更重 要的是我们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大沟乡的教育呼唤改革的春风,教师们呼唤学习的机会和教育的平台,校长呼唤领导的关怀和帮助,孩子们呼唤有生机的课堂。

四、大沟乡如何创建高效课堂

11.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对策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及学生需要转变教学或学习思维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的问题,遇到困难与阻碍。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对策,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观念的问题

新课程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强调将化学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便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将之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艰深的理论知识。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按照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没有转变“师本位”的教学思维,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新课程教材涉及的学习内容又相当广泛,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不足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1.2教学方式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促进他们化学水平的提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存在问题,使得高中化学课堂缺乏活力。首先新课程教材中涉及较多难以掌握和需要探究的知识内容,教师若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讲授内容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不相符合,不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去消化系统知识,便会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其次若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的思考讨论及小组合作学习,不注重学生化学实验的操作,这都不利于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完善。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他们的实践表现出发,可采取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然而部分教师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判断标准,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能力等。单一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2.1转变教学观念

要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在新课程实施中勇于实践,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去树立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观念。因此教师要意识到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性,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应该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实验中由操作者变为组织者,意识到在学习中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新课程教材进行反复探究,对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深入理解,树立起教学中应着重激发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观念。

2.2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实施对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便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授课过程中切实培养起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知识内容革新较大,并未像以前的教材那样直接列出许多结论,其目的在于希望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实验的动手操作进行归纳总结,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因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并学会归纳知识结构,尽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氨气的制取实验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最后每个小组成员作反思总结,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只需发挥监督引导作用,无需对他们进行过多干涉。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发挥长处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合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合作中得到进步。前面已经谈到,新课程实施还鼓励多元化评价学生的方式,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注意观察学生,用多层次的方式去评价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独特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对学生不同方面的学习能力均予以支持和肯定。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每位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从而不断进步。因此可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流程,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课下行为、学习态度、创新思维等对学生作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最初采取这些新方式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低下,小组合作交流不顺利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正常现象,教师应调整心态,经常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积极配合新课程的实施。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由于没有及时调整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而遇到种种困难。但只要教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经验的缺失与能力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去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这样便能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2.美术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 篇十二

一、美术审美与知识技能

美术新课标确立了以美术审美为核心, 注重美术实践的理念, 强调美术审美和情感体验。一些教师感到困惑:美术知识、绘画技能还要不要了呢有一节美术课是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老师反复地问学生, 你从画中看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什么。全画到特写, 没有介绍作者是由什么样的情感引出创作, 向日葵的形状, 色彩甚至笔触是怎样来为情感服务的, 何为印象主义等一些问题。

从以上的课例中我们能够理解, 授课教师的本意是想把新的课程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 但却步入了另一个误区。新课程强调美术审美体验, 淡化双基教学, 但不是不要双基, 而是应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

1.确立以审美体验为主, 美术知识技能为审美体验服务的观念。

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纬度来表述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并把“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位为首位。 从心理学上讲,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 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 美术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 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修养。从实践教学中, 情感教学是可以培养和获得的。因此, 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中, 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美术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 抒发, 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 评价, 鉴赏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美术, 学生与美术, 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 与美术紧密相联,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的情感呼应就有了美术知识内容的积累, 美术兴趣的提高, 寻找到适合自己, 并与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美术去感悟。美术的本质是审美, 美术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 所以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美术教育的最核心的目标。在教学中, 要强调美术的审美体验, 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为美术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对于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是必要的, 但不是主要目的, 学习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美术。

2.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渗透在美术审美体验之中。

事实上, 每一门学科都必然有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对与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 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一种素质, 也是进一步学习美术的一把钥匙。所以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 关键是要把握好教学的度。 在讲米勒的作品《拾穗》时, 组织学生对农妇头上戴的红头巾进行了讨论。教师拿出了一条鲜红的领巾, 放在农妇的头前, 将两种红色进行比较。问同学同样是红色为什么不一样请同学发表意见。同学们经过讨论, 从开始讲的“头巾是旧的”, 到最后认识到头巾的红色之所以发旧是因为长年在地里辛勤劳动, 风吹雨打造成的。经过讨论, 学生更注意这样一条不起眼的道具。他们从这条头巾接触到了作品的主题——画家对农民和劳动的赞美。如果画家不具有对农民的同情与了解, 就不可能画出这样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这位教师对这条头巾抓得好, 抓得准, 他用红头巾作为突破口, 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体验与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在感悟美术时, 再自然而然地引入美术知识的学习。这样在美术审美体验的同时, 学生轻松愉快, 自觉自愿地学习了美术知识和技能, 并由此获得再发展, 再提高的条件, 可以更深刻地体验美术, 表现美术, 以达到提高美术素养, 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行动与心动

“美术课一定要让学生行动起来”这是眼下中小学教师常说的一句话.现今的教学评价也是如此, 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动的环节, 则被视为缺乏创新, 教法落入老套。于是很多教师以为把一节课设计得象预先排练好的作品展示那样有条不紊, 或轰轰烈烈才是好课;以为把每一节课组织得像小孩做游戏那样敲敲打打, 热热闹闹才是改革。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随便走动, 互相打闹, 教学一片混乱的现象。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将鉴赏与体验, 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通过各种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这里的实践是指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既要有身体四肢“行动”的參与, 又要有心灵、思维 “心动”的参与。美术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 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灵、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以上那些教师过于强调了学生“行动”的参与却忽略学生“心动”的参与, 表面上热闹, 而教学效果甚微。美术那种 “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只有当学生“行动”与“心动”全方位参与美术活动并与美术融为一体, 亲自主动去探索、领悟、体验时, 对美术的真正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所以在美术课中, 教师要正确把握“行动”与“心动”的一起参与。

1.重视学生在“心动”基础上的“行动”参与。

艺术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化身。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艺术家创作需要感情, 同样鉴赏者鉴赏作品也需要感情。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没有感情这个品质, 艺术家就不可能创造动人的作品, 艺术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心。可见人的内心世界是需要外在表达的。艺术品中的感情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象。罗丹还说过:“如果没有体积, 比例和色彩的学问, 没有灵敏的手, 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因此, 对于天性好动的中学生来说, 美术需要学生的行动参与。例如,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给学生“行动”的机会, 包括动手, 去体会、观察, 让学生参与创造, 将自己获得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但“行动”必须是在“心动”的机床上。也就是说, 行动是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时候学生的“行动”是自发的, 不自觉的, 而不是表面上的行动参与。

2.加强学生在“行动”时的“心动”参与。

宋人苏东坡的《枯木竹石图》, 描绘一棵古怪的枯木, 配有一块顽石, 几枝墨竹, 有何用意呢中国画家作画时视画为“心声”, 只要你稍微了解一点苏东坡的为官经历就会解其画意。苏东坡时而为官时而为囚的经历使他的心态被扭曲了, 但他顽强地生活了下去, 以写竹来表明自己的人格, 因此画枯木为画家的心态形象, 石为骨, 竹为气节, 此人格的精神写照。清人郑板桥画兰竹石图也出于这类思想感情, 或者说中国历代文人画家莫不如此。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最后的审判》, 画家根本不是解释和再现圣经故事的精神, 而是借用这个题材做画家本人想做的事, 说自己想说的话。没有游离美术外的喧闹嘈杂, 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 使学生“心动”的“行动”才是美术创作的真正境界。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一种压力, 但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美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 深入理解全新的美术理念, 并经常在实践中进行反思, 研究, 改进, 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13.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十三

关于印发《中宁县“两新”组织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非公党工委,工业商务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委,民政局党支部,行业指导组、巡回检查组:

《中宁县“两新”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已经县委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宁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2009年9月7日

中宁县“两新”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及区、市党委的统一部署,全县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参加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自治区《关于全区“两新”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和《中宁县第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切实搞好“两新”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下简称“学习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两新”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两新”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区域,在新的历史时期,“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断提升。在“两新”组织中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全县“两新”组织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县“两新”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发挥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

献。但总体而言,“两新”组织中党的力量还十分薄弱,党组织的覆盖面还比较低,一些“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组织功能弱化,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的生产、经营、运行联系不够紧密,部分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够深、贯彻落实的自觉性还不够高,等等。新形势新任务对“两新”组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县“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通过开展学习实践话动,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激发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发挥表率作用的内在动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带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推动“两新”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二、准确把握“两新”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两新”组织要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注重取得实效,注重简便易行,注重分类指导,注重强化基层,注重统筹协调;努力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目标,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提高思想认识,就是要引导“两新”组织中的党员进

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思想认识,坚定带领员工、群众共同推进“两新”组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探索规律,形成“两新”组织科学发展的共识。

解决突出问题,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解决“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思路不宽、方法不活、载体不多、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努力在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努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加强基层组织,就是要全面推进“两新”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和指派党建指导员等多种形式,重点抓好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采取属地管理和行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建率,扩大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两新”组织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深入开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科学发展中的执行力,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促进科学发展,就是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

“两新”组织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两新”组织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三、扎实做好“两新”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 “两新”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单位党员负责人为重点,本单位全体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分3个阶段,可压茬进行。从2009年9月初开始,集中活动时间不少于4个月。集中活动基本结束后,安排2个月时间用于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从2009年9月初开始至10月底结束。重点抓好学习讨论、走访调研两项工作。

认真抓好学习讨论。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认真学习中央有关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同志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关于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贺电,贺国强、回良玉同志在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期间的讲话等文件。推广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

教育广大党员。要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组织党员群众重温党的执政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学习,引导广大党员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做到“四个一”:上级党组织负责人作一次报告,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一次动员讲话,请先进典型介绍一次经验,看一场介绍科学发展经验和做法的教育片。对文化程度低、年老体弱的党员和流动党员,要采取送学、帮学和寄送学习资料等方式组织好学习。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各单位实际和党员思想、工作实际组织讨论,围绕本单位是不是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问题,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讨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研讨交流,营造勇于思考、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在事关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形成共识。

深入进行走访调研。“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广泛开展走访活动。认真听取党员、职工和群众的意见,找准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调研走访与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吸引力。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形成推

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从2009年11月初开始至11月底结束。重点抓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材料两项工作。

认真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两新”组织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要围绕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这一主题进行分析,深入查找个人和党组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员意识,明确整改方向。

认真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材料。“两新”组织党组织要运用学习调研、走访讨论、组织生活会的成果,结合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要深入分析本单位当前面临的优势、困难和挑战,充分反映广大党员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本单位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上形成的共识,明确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形成简要的分析检查材料,并召开会议充分讨论,以适当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为制定整改落实措施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从2009年12月初开始至12月底结束。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措施、解决突出问题两项工作。制定整改落实措施。“两新”组织要针对查找出来的突

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意见和需要完善的制度等问题,以分析检查材料为主要依据,制定整改落实措施。整改落实措施制定后,要以适当方式向党员、职工和群众公布,做出承诺,接受监督。

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通过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多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好事。

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适时组织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低的“两新”组织,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课”。

要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深入开展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根基;要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兑现承诺,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要认真做好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工作,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步形成一批保障和促进“两新”组织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指导

“两新”组织党组织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中央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明确领导责任。“两新”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关系按党组织隶属关系确定。“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负责

组织本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党组织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坚持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以实际行动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党组织要注意邀请党外负责人参加有关活动,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二)加强检查指导。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派指导组和各乡镇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两新”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检查指导。针对“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情况差异较大,党员数量多、流动性强,行业分布广、职业构成复杂等特点,要区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社团组织、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党组织和基层单位党组织等不同类型、不同情况,分别找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着力点,分类指导。要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克服遇到的困难。

(三)强化舆论引导。“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要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宣传工作,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精神,宣传在学习实践活动申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良好氛围。

(四)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各“两新”组织党组织要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和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沟通协调。要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按照不影

响单位正常运转、不增加单位额外负担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相结合,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主题词:学习实践活动 “两新”组织 实施方案 通知

报送:区、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市巡回

检查组,县委

抄送:人大、政府、政协党组,人武部党委,法院、检察院党组 中宁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14.招标采购的组织与实施 篇十四

2、对同等资质或质量的,采用最低报价法定标。

3、参标单位众多,标准统一的采用筛选淘汰法定标。

4、物质销售,采用最高报价法定标。

5、对专利产品或专利技术的参考以前采购价以议标方式定标。

6、根据投标现场规定评定结果,当场公布,并据结果定出中标单位。

7、写出书面的评审报告。

15.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十五

一、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思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面向全国范围,对化学科目教育中某个学段或某个具体模块中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带有一种规划性质。课程标准属于指导性文件,给教师界定的是具体的模块,每个模块具体的内容主题,以及每个主题下的若干个内容标准。课程标准界定的内容条目,是由模块中的主题阐释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这种组织和呈现方式,最突出的功能在于确定了具体化学知识的价值取向。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表明了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价值是什么。每个具体知识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内容主题的认识发展,而主题的认识构建又是为了体现课程模块的核心功能。

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关注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层次性和建构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不仅仅是知识点,还有很多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的内容,还有很多涉及实验方法技术、化学学科思想的内容。课程内容线索包括了核心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的科学过程、方法与化学思想,以及体现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的STS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了多元化。新课程的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一些知识不仅在必修中有基本要求,在选修中也有深入发展的要求。

二、对实施化学新课程中教师转型的思考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在相同的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的情况下,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等因素,会影响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就。对此,我认为:(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化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不仅是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化学新课程的探索者和开发者;不仅是化学教学的施教者(教师匠),更重要的是实施化学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要充分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探究和合作学习,不能实施“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师要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要多考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其有效的组合,要想一想我教什么,我怎么教,我教会什么。(二)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化学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策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主动学习、努力学习,才能适应化学新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教师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新教材在设计理念和思路上均有较大的变化,为了达到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进行设计和实践,对新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发展新课程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能动而不是被动,创新而不是守旧,超越而不是自满。

三、对化学新课程中选修课程的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上述八模块化学课程中的前两个模块为“必修”内容,后六个模块为“选修”内容。前者着力于为学生整体打下共同的基础,后者侧重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二者不可以相互替代,但可以互相补充。目前的高中教学,往往在高二甚至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分文理科,很多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偏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根据化学课的八模块学分制,学生在高一的学习主要以必修课为主,修满合格得4学分,选修课放在高二和高三第一学期来学习,学生必须再选修一个模块,合格的得2学分,即共需6学分才能毕业。我认为,学理科的学生除了要得到6学分毕业外,为了高考,所有的选修课《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最好都要学习,其中前三个模块涉及“物质”、“结构”、“反应”等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第四个模块《化学实验》涉及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注重操作技能,最后的两个模块属于“STS”类型,是从高考考点引入的内容。进行高考相关选修模块的学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必修模块的学习。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对教师而言,执教的内容不再是以往的按年级划分,而是按模块划分,这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而言,化学新课程实施得好,则学得轻松有趣,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对学校而言,面临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乡下普通高中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设备、设施落后,难以适应教学形式(选课走班)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使得某些模块的教学难以开展。目前教师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淡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高中教育城市化发展的形势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进行,这些摆在面前的问题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的解决急需各方面的支持。

四、对实施化学新课程高考的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改后广西的教师如何使其教学适应高考呢?教师要主动地比较、研究、借鉴化学新课程已实施的地区的高考大纲和试题,通过研究比较了解课改后高考的动态、考试方式和内容,找出差异,这样才能对今后实施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理科班的教学)有所帮助。拼命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但没有“升学率”的学校在目前是很难存活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有科学素养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重视高考,为国家输送需要进一步培养的人才。

16.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十六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影响因素;对策

一、地理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1、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既表现在心理倾向上,也表现在教学行为上,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极抗拒。由于惰性或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行为的支配,这类教师将对新课程实施的不成功进行了错误归因,认为新课程离自己的教学相距太远,表现出了对新课程不认同、不信任的态度。二是盲目接受。这类教师亦步亦趋,但又限于浅尝辄止,表现出一种浅表层

次的适应。三是新理念接受快,但行动迟滞。这类教师认同新课程,却不知如何落实新课程,认知和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表现出言行不一的教学行为特征。

2、地理新课程本身尚处于不断探索和修正过程中。就高中地理新课程而言,2004年开始进入课改实验区,它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和方法尚需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证支持。对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统筹考虑,协调解决。

3、新课程外部支持环境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层面的决策管理和社会的认同与理解,而地理新课程的这些外部环境支持力度尚不理想。比如地理活动课程就遇到了各种实际操作困难,活动开展不仅缺乏相应的基地、场馆和仪器设备,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从心理上也不赞同、不支持这些活动等等。所以,在相当多的学校,地理活动课程根本就没有开展,地理实践性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也仅局限于理念层面。

4、评价方式的改革比较滞后课程。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导向与监控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学校建立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但是,很多学习的课程评价制度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依据和实践经验。例如,由于受到升学率这种评价思想的影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分制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根据课程方案,当学生在某一模块的学习中获取合格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后,就能获取相应的学分。实际上,学校具有学分认定权,就注定了这种评价缺乏相应的可信度与诚信度,所以这一制度对学校来说是形同虚设。

二、适应与适切:确保地理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对策

1、科学认知,主动适应新课程的基础。首先,认识到课程实施的持续性与复杂性。作为课程实施者,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课程是一个动态变革的过程;理想课程是内在于现在的行动和存在之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是充满精神活力和富于创造性的;教师和课程专家、学生一道,都是课程共同体中的一员,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中互相“关心和批判”,从而有效提升自我。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课程视域,方能正确地看待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教育问题,才能够理性评价影响课程有效实施的各种因素,并能深刻意识到自身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与担当,主动适应新课程,积极投身课改浪潮。

其次,认识到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面向 21 世纪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序言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地理教育要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承接这一价值追求,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核心课程理念。地理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的教育视野,才能走出对地理教育理解上的肤浅和狭隘。地理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之间的关系,超越“自我生存关注”,走向“自我更新”,并追求教师关注的升华,以实现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

2、内化改造,主动适应新课程的对策。首先,心理调适。教师要做好心理调适,调整认知偏差,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新课程,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实践新课程,改善教学行为。

其次,勤于学习。教师要做积极的教育研究者,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只有持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教师才能对教育发展趋势、教学规律、课改实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更为迅捷、准确、深刻、系统,也才能够成为课改舞台上成功的“舞者”。

再次,勇于创新。新时代的地理教师而应时刻开放自我的心灵,保持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思维活跃思想充盈的新教师。

最后,实践反思。其实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教育行动研究者,关键在于行动与实践,在做的过程中反思,在做的过程中调整,在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3、调整变革,提高新课程的适切性。首先,系统运作,考虑连贯性。要确保地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个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的“职前—入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运作体系。除了“国培”“、省培”外,还应该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只有建立一个高效科学、纵横交织的地理新课程培训体系,教师素养才能够切实提高,也才能够确保新课程的实施成效。

其次,统筹规划,解决地理课程实施中的教育问题。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诸多因素,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也会存在许多困难和“壁垒”,而这些困难与因素都不是片面孤立地存在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以系统论为指导,采用统筹兼顾、整合协调的方式来进行。

4、反馈指导,体现地理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首先,关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情境和教师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规划组成员与课程培训人员应继续保持与课改实验区的互动会话,深入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从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其次,跟进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指导。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在不断显露,所有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问题和教学困惑都需要跟进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户清丽,王孟洲.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2,10:72-73.

[2] 吴元春.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293.

[3] 仲小敏.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张力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03:56-61.

上一篇:曾经是美丽的作文下一篇:保护环境的小学生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