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史记的心得(精选5篇)
1.研读史记的心得 篇一
《史记》叙事艺术探微
远有班固云“汉之得人,于滋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①近有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散文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汉代文学的高峰。如上所评价的正是《史记》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史记》作为一部杰出的古代散文著作,除语言艺术上的绝伦之外,使其在文学史上取得一席之位并谱下光辉的篇章的最突出的成就还有它的章法结构、历史叙事与人物刻画方面的突破。这里主要就其语言艺术、章法与叙事方法作初步的探讨。
(一)《史记》的语言艺术性
《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的兴衰沿革,各色人物以及与其相应的故事传说在这样一条奔涌的历史长河里跳跃,成为口嚼不烂的经典,为历代人所传诵。人物历史事件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在平凡的事件中蕴涵深刻的思想哲理,而司马迁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采用平淡无奇的叙事手法,固然能将故事内容交代清楚,却无法将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故事内容的思想感情完美的体现出来,而司马迁之所以克服了一般历史叙事的弊病,恰恰在于他具有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也就是说《史记》的成功秘诀之一正是它的语言的艺术性。所以说,《史记》的本质是人物传记的散文,一些非人物传记虽大都带有政论性色彩,但更是典型的散文叙事。下面就其所取得的语言成就做一下简略的阐述:
首先,作者叙述、描写语言的准确、生动、传神。且看《留侯世家》张良取履的精彩片段: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②
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生动传神的叙事,一方面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使之极具神秘性与趣味性。凡圣人必有奇遇,这里并没有说他如何“圣贤”云云,却赋予了张以神性,奠定了“汉初三杰”的基础,预示其将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以及成为刘政治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的基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更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揭示出使其名留青史的内在因素。司马迁对张良“下取履”、“长跪履之”、“夜未半往”等动作的描写,以及对他“愕然”、“强忍”、“大惊”、“随目之”等人物心理的刻画,把张良的谦虚、克制、忍让、有礼貌等优秀品质写得令人感动。眉目间的神情、心理活动的一张一弛引人入胜,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顿时跃然纸上了。
《史记》语言描写的生动传神准确还表现在对各种紧张激烈场面的描写上。如《荆轲刺秦王》中描写秦廷惊变的扣人心弦的场面: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③
作者在狭小的空间中紧紧抓住动人一刻,深入表现,无论是画面布局还是人物形态的描绘、动势均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展现蔺天才外交能力的场面: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④
以及《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等等。运用这种手法不仅使内容更加严密,而且使文势急中有缓、有起有伏,形成波澜。
其次,是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史记》中人物形形色色,性格特征明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当然,这跟他别具匠心的个性语言描写是分不开的。清代王鸣盛说:“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⑤《陈涉世家》中陈涉语:“壮士不死则矣,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等等,个性鲜明。此外,议论语言的感情饱满、风神飘逸,语言风格浑厚,富有韵律感、气势感。
(二)史记的章法与叙事手法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旨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以十二本纪为纲领,十表、八书作补充,以世家、列传为枝叶,形成纵横交错、内容庞大的叙事网络,其中有“序帝王”、“记侯国”、“系时事”、“详制度”、“志人物”。“成一家之言”是说他要在记叙历史中阐明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表明自己的态度。叙事说理,水乳交融。刘向、杨雄叹服司马迁的叙事手法,称赞他“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⑦吴见思语:“《史记》一书,一参差错落、穿插变化为奇,而笔法句法,绝无一律。”⑧刘熙载云:“《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⑨这都指出司马迁叙事技法高超,言外有意,各线叙事交错,浑然一体,波澜壮阔。经典之作有《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等。《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又兼顾各传记的内在联系,它有分传,又有合传,合传则遵循以类相从原则。如果将《魏其武安侯列传》的三位主人公窦婴、田玢、灌夫分别立传,则只是多个人的几个事件的简单组合而已,在整部《史记》中将会显得累赘而无意义。而司马迁以三人为主线,穿插许多历史人物,共同构成一副政治风云图,把西汉宫廷内外的矛盾斗争的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正如清人郭嵩涛云:“魏其、武安、灌将军,个人有以其盛衰相次言之,合三传为一传,而情事益显。”⑩
人物传记采用了许多生活琐事组织故事,生动反映出人物性格,有些以小见大,预示出人物将来成功的性格因素,如张良取履中闪耀着忍让、克制、谦虚、理智的光辉;有些则揭示出人物人性的弱点,暗示人物将来的处事动因,隐藏着悲剧的命运。如《李斯列传》开头对李斯小时的环境及其言行的描写,事虽小却集中体现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如李斯所言:“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哀莫于穷困。”⑾最终导致悲剧的命运。
《史记》中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评价融入其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情感,突出了其叙事散文的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形成独有的“太史公曰”。这种独创性使《史记》脱离枯燥的史事记载,使其更具文学性,能更充分的表达主题。《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嗟乎,惜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司马迁既慨叹英雄气短,又探求原因,惋惜剑术不精。《项羽本纪》末: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⑿
可见,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体现出一中追根溯源的精神。他先是肯定了项羽“近古以来未尝有”之功绩,表示赞赏。既而揭示项羽“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原因,即“自矜功伐”,“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啊。最后批评他死不悔改,引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而这种情感基调更是贯穿全文的始终,并在人物典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塑造了一大批活生生的缔造历史的丰功伟绩者、令人产生悲痛感的悲剧英雄和讽刺性的卑鄙可笑的小丑。故事内容蕴涵强烈的批判意识,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百态及其变迁。
当然议论的渗入,情感的流露可能导致与史实的冲突。除了司马迁本身的原因,其中包括自身认知结构、身世境遇之感,即所谓的“发愤以著书”之外,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立场,因而对人物语言、故事情节发展的叙述可能偏向于一种情感,甚至对人物的评价偏激了或陷入宿命论。当然,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局限问题。但如果只是纯客观的叙述而不带任何情感,那么它的艺术性将消失殆尽,巧妙的构思与细腻的笔法将毫无用武之地,司马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许也将从青史上除名了。
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手法使故事内容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同时穿插多条辅线,有详有略,使各色人物充分显示出自身的光点与斑点,次要人物与次要事件的推波助澜,使故事情节高潮迭起,回味无穷。
总之,单从《史记》的语言艺术与叙事手法来说,就已开创了我国古代艺术叙事的新领地,为后来几百几千年乃至今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无数文人墨客文学家们纷纷钻入这片领域,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作为一股潮流,几千年以来从没有停止过,并将继续涌向前方
2.研读史记的心得 篇二
一、选好文本研读的点———读进去
这里的“点”是指文本研读的突破口,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思想、感情、精神的契合点, 这就好比武林高手们的“命门”, 它是文本的灵魂和作者生命的动力。找到了文本研读的突破口就是找到了走进文本的通道, 以此为切入点读进去, 就能像庖丁解牛那样逐层深入, 游刃有余, 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选取以下几种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 标点切入法。
抓住文中的关键字句通过添加标点符号切入文本内容的方法。如:教读《明天不封阳台》一文, 一开始就在黑板上文题板书的后面写下了“。”、“?”、“……”三组标点符号, 接着引导学生认真揣摩, 独立思考, 积极联想, 体会它们的妙用。通过对这三组标点符号的启发, 激发学生进一步搞清文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走进了文本。
2. 作家作品切入法。
在执教《春酒》时, 笔者是这样切入的: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连续剧吧, 周迅主演的《橘子红了》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它原作者是谁?琦君的作品语语动人, 字字珠玑。每篇每字都是从心中流出, 而不是勉强运用文字技巧编织而成。台湾文艺界对她的散文评论说:“她的作品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 也不是粗服乱发的村里美女, 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春酒》就是集中体现她的艺术风格的作品之一。作者描述的是醇香醉人的春酒, 是暖融融的乡情, 是温柔贤淑的母亲。可是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 浓浓的怀念之意, 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呢?通过这一声情并茂的介绍, 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了琦君那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 笔致婉约, 散发着迷人气息的醉人的春酒里, 达到了“课未始, 人已醉”的效果。
3. 破题切入法。
就是通过读题、解题切入文本正题。比如:在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两遍后, 提问:“如果你是作者, 你会怎么写?”学生纷纷发表了看法: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是什么?哪些是生物入侵者?……正当学生兴致颇酣时我顺势提出:“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他有什么高明之处?”就这样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了文本研读之中。
4. 内容切入法。
就是抓住文!本中意义最深刻、表现力最强、最!!能揭示文本主题的语段, 以此来!把学生迅速带入文本, 直奔主题。!!比如, 在执教《囚绿记》时, 我是这!!样切入的:有位作家曾经说过:!“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安慰, 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 把我的心都等!!焦了。”同学们, 当你听了这段优!美而又抒情的文字后, 请你说说, !!这位作家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喜!!爱、钟爱……) 然而, 就是这位如!此爱“绿”的作家, 却硬生生地把!!“绿”囚了起来。那么这位作家是!谁呢? (陆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这种内容切入法很自然地!!达到纲举目张、振领毛顺的效果。!!
二、连好文本研读的线———!读深入!!
如今大部分语文教师受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 喜欢采用“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语言赏析”等等教学环节。这些!!环节之间往往彼此缺少整合, 联!!系不紧。对于重点句段往往采用!“抽取式”研读, 而非重点句段则!!“一带而过”或“不带而过”, 常常!造成文本解读的前后割裂, 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形成。所以我觉得!!应当注重文本前后的联系, 并且!!将这些相互关联的点连接成一条!明晰的文章研读思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把每个教学环节连成一条!!行云流水线, 以便逐层深入地研!读文本。!!
我执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开始是这样写的:“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后来又指出:“实际船上一共有!61人, 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鉴!!于此, 我就把前后两句话联系起!来, 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有同学说:“危急关头, 哈尔!!威船长救人至上, 心中只有应救!人员, 确实把自己忘了。”还有同!!学说:“哈尔威船长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 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 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 意念清楚明确, 并!未忘掉自己。”笔者通过整合文本!!前后的信息设计了这一问题,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再如, 《紫藤萝瀑布》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把这两点联系起来,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者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 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 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 使文章结构完整, 并深化了主!题。通过两点一线的前后联系, 就!!能让作者的文路、情路, 学生的探!!求, 教师的引领达到和谐的统一!和升华。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选!!择文本的解读思路, 并以此作为!研读文本的线索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三、铺好文本研读的面———!!读出来!!
文本研读的关键是展开有效!的对话读出精彩的生成, 也就是!!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跟作者!对话, 直至读出共鸣、震动、启发, !!读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读!书如泡茶, 一遍遍、一次次, 每一!!次都能泡出不同的味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若要使这一“对话”趋向和谐, 读出精彩来, 搭建好对话的平台, 铺设好文本研读的面就显得非常重要。
文本研读中的对话, 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借助语言直接进行的显性对话, 也包括学生与作者、编者之间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进行的隐性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核心指向,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让学生个体对文本有深刻的准确的感知感悟。我们语文教师应当目中有人, 走下精神的神坛, 学会尊重学生, 用自己的学识和专业素养, 有机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 以便建构意义、提升精神与心灵。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进行精当适度的点拨和激励, 善于捕捉充满灵性的创造性火花。努力搭建文本研读的平台, 将自己对课堂的控制、占据化成一种期待, 期待学生在和谐的对话中有更多精彩的生成。
我教《柳叶儿》时, 就非常注意铺设学生与教师和谐交流对话的平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解读和欣赏, 而是为着指导学生研读文本服务的, 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将自己的阅读行为有效地转化为课堂中的导读设计, 让学生读出我们所期待的精彩:
师: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回答两个问题: (1) 在文中找出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语句; (2) 这篇叙事散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
师:为了同学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老师通过幻影片简单地介绍一下那个严重的饥荒的岁月。
1960年前后, 全国大面积受灾, 中国科学院1989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 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 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师: (10分钟后) 许多同学都能运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现在两个问题肯定都有答案了, 谁来先说说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语句。
生1:我认为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语句是第2小节中的“苦中略带些涩”。
师:你找得很准, 作者正是由“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展开了回忆, 那么描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请同学上黑板把它写下来。
生2: (板书) 爬高、抢摘、品尝。
师:归纳得很精练, 字也写得认真, 在这三件事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苦涩”的滋味?
生3:课文第10小节中“天蒙蒙亮, 眼睛还没有睁开, 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从这一环境描写中我读出了“苦涩”的滋味。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3:如果没有抢摘柳叶儿这个背景, 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 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描写, 一种“苦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的心头。
师:说得多好啊!我相信许多同学都会有同感的。还有别的地方吗?
生4:课文第11小节中“我看痴了, 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 鲜红鲜红, 全是肉做的。’”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4:最后一句比喻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充满了天真的想象, 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随时都会想到“吃”, 字里行间充满了“苦涩”的滋味。
……
“少年也识愁之味”。这一次包含着教师的细致与思考, 闪烁着学生的智慧与创新的精彩纷呈的对话, 源于文本研读中对话平台的铺设, 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时间与空间;源于师生长期认真研读文本以及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树忠《让语文教案闪耀出思维亮色》, 《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04期。
3.研读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篇三
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学习,我了解了修订《课标》与实验《课标》的“变”与“不变”,知道了为何要“变”,“变”后的益处,教学工作中如何紧扣课标等等,收获颇多。
“识字写字”这一块,我觉得早该降低低年段识字写字的要求了,想想一个6、7岁的孩子多少人能达到那样的要求?(实验版会认1600-1800,会写800-1000,2011版会认、会写都各下降200个)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厌学,后进率越来越高的原因,从而导致我们现在的教学总体水平不高,反而下滑。
想想当初自己上学的时候,低年级的课文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还记忆犹新。因为当时的课文简短,浅显,易懂,读来还琅琅上口。现在呢?现在的课文对于6、7岁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长篇大作,全班几十个孩子没有几个能够背诵全册课文。
新课标加强写字要求,具体要求每天的语文课程要有十分钟的书写时间。新课标再次强调了书写的重要性。现在的孩子书写水平实在令人担忧,全班几十人,没有几个书写工整、美观,不是字迹潦草,就是乱涂乱改,不乱就脏,而且很多孩子的书写姿势也不对,握笔方法也不容乐观。
我觉得书写训练不仅要从小学抓起,更要重视学前教育,正所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要从书写姿势,握笔方法抓起,要常抓不懈。今后自己在工作中,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丰富,更要让书写环节落到实处,努力改变孩子的书写现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最重要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纵观我们的课堂,没有几节课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们很多的课堂是以教师的理解、讲授代替学生的理解、体验,不然就是以教师的思想左右学生的思想,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担心我们的孩子不行,不能理解,不放心,不敢放手,没能做到教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
通过再次的学习,不仅要彻底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珍视学生的体验,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要大胆尝试,努力改变老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教路清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学生活动充分,知识积累丰富,这才是好的语文课堂,切记勿以教师的逐字逐句讲解代替学生的个人理解。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语文课堂谈何容易?不单单是观念要更新,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超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这需要我们的不断学习、积累、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
“习作教学”是块硬骨头,学生害怕,教师头疼。如何开展有效的习作教学值得深思。我觉得新课标删除了习作字数的限制,删得好。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水平都不相同,习作本就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为何要统一要求字数。有时感触深,有话则多写;感触少,无话就少写,只要能做到“我手写我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再者新课标提到习作要做到不命题,不束缚学生的思路。多么希望考试的时候命题者也能紧扣课标,而不是背道而驰。
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觉得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有效的情境,注意写法的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加上平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也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星期规定写3-5篇,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写读书笔记,而且教师也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期待着孩子们,老师们都爱上读书,爱上写作。
总之,我们会继续研读新《课标》,理解、吃透新《课标》,让我们的课堂绽放精彩,学生爱上学习,教师轻松教学。
旧营乡隆兴小学
白兴稳
4.研读课标心得体会 篇四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四、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5.史记的阅读心得体会 篇五
谁舞剑?谁挽弓?谁摊开了卷轴?灭神钺向前,繁华向后。
——题记
一本书,包含着历史的尘埃,浸透着勇士的鲜血,弥漫着人民的呐喊。它见证了烽烟四起的朝代更替,勾心斗角的官场黑幕,以平凡的文字,倾诉着一个有一个悲伤的故事。历史的片刻洒落在它的上面。
它就是《史记》。
讲述了春秋末期,吴、越的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洗雪国耻;平原君赵胜要从三千食客中挑选文武全才二十人出使楚国求救,毛遂的自告奋勇等等,印象最为深刻的莫于有关项羽的故事了。
乌江畔,西风怒号,江水拍打着江岸,如森林中野兽的怒吼,令人心悸。帐篷已不知被风卷向何处,只剩下空空的支架立在那焦土上,旁边还有一杆大旗斜插在地上,那个残缺的“楚”字在风中猎猎抖动。鲜血染红了江水,翻滚着透骨的凄凉。年轻的将领伫立在江边,目光凛冽。淡青色的披风宛若一面旗帜,右手牵着那匹心爱的乌骓,左手紧握着悬在腰间的天子剑。面前是一叶扁舟在滔滔江水上左摇右摆,身后是横尸遍野的战场。
他就是项羽,西楚霸王!可如今,他败了,败在了刘邦手下。
小时的项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年少的你看见秦始皇南巡的威风凛凛时,只是抛出不屑的”彼可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豪气,何等的霸气。然而当刘邦看见秦始皇时却臣服道”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由此足见你远胜刘邦十倍万倍。
李清照说得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称项羽作“千古英雄”决不过分。项羽是真诚的,他不善伪装,不懂得用人为己,难道不比刘邦在别人替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后绝情杀害更仁义?他作为一个男人,他成就了一代霸业;作为一个丈夫,他爱危难关头宁愿放弃性命也不忍抛弃虞姬;作为一个领袖,他与战士并肩作仗从不退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打得漂亮,士兵受伤细心抚慰令人尊敬;作为一个江东人,富贵不忘衣锦还乡,走投无路时深感有愧于江东父老,选择死亡而不愿苟且偷生给家乡人丢脸。谁道他不是大丈夫,真英雄?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使眼色让你杀了刘邦以除后患,但是你没有。范增感叹”竖子不足与谋”以至于后世之人骂你妇人之仁,他们可曾理解你重情重义,遥想当年你与刘邦结义一起同仇敌忾并肩诛暴秦伐无道,你哪里狠的下心对往日的兄弟痛下毒手。然而杀刘邦的机会又何止鸿门宴这一次,你的大义又岂是鄙陋的人能够理解的。楚汉相争也是你最不想看到的。你用刘邦的父母兄嫂威胁他投降不就是不想看到手足相残血流成河吗?可是刘邦呢,这市井之徒却笑容满面说烹食了他们父亲不要忘了分我一碗羹喝。如此无情无义泯灭了人性之人你为何还念故交?因为你身怀情谊,身怀诚信,所以你远远不可能战胜刘邦这个攻于心计的险恶小人。
当然,易受挑拨,轻信亲戚,不懂得利用别人为自己服务是一个领导人致命的缺点。但是,正如一场滑铁卢无法磨灭拿破仑的功绩一样,一场垓下之围,又怎能折损项羽的高大形象?“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过不去的,是项羽的良心底线;是对给无辜百姓带来战争纷扰的亏欠了;过不去的是情义热血。树立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丰碑。
你,一身正气“曾是气吞残虏”。
你,怜惜美人,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
你,君子之度,岂料成全了刘邦的阴谋诡计。
你,征战沙场多年,未曾败北。
在乌江畔,在四面楚歌中,一叶轻舟前,在生于死之间,弥漫着无奈、悔恨、不干……那一叶轻舟如何能载得动他心中这许多的忧和愁?只得望着那滚滚幽咽的乌江水裹着它们奔向远方。
一件黑色的大氅、一柄乌黑的的君子剑、一匹骠壮的乌骓、一头黑发、一腔热血。这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乌江畔留给我们的永远回忆。
无疑,项羽是一个英雄,一个有爱有恨的赤血英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研读史记的心得】推荐阅读:
课标研读心得08-28
小学语文教材研读心得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研读心得07-26
《史记》的读后感领悟心得09-19
借鉴的名著《史记》读书心得体会06-10
史记个人读后心得08-11
中国名著《史记》读书心得06-09
教材研读06-08
新时期形势政策研读11-03
马克思经典著作研读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