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技术和创新管理推进公司发展(精选4篇)
1.以品牌技术和创新管理推进公司发展 篇一
论以创新社会管理为载体推进潍坊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发展
今年以来,交警支队面对交通管理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三基”工程和“三项建设”为载体,以交警警务改革为主线,以满足和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为目的,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开创了我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新途径,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有序、安全、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1至8月份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54起,死亡214人,伤1121人,直接经济损失317.09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四项指标稳中有降。全市公安交通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做法,得到了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焕宁,省长助理、公安厅厅长吴鹏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新起,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立全的充分肯定。
一、推进创新社会管理的经验做法
(一)推进交警警务改革建设,全市交警警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12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立全宣布交警警务改革正式启动,拉开了全市交警警务改革的帷幕。一是完善扁平化指挥机制。按照“高效、权威、快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后期建设,及时解决建设和应用的衔接问题,切实发挥了指挥调度、交通控制、信息管理、检查督办等作用。实行扁平化指挥以来,民警的反应能力同比提高了50%,城区道路的通行效率同比提高了40%;利用系统查获肇事逃逸案件48起;为侦破城区“2.22”系列盗抢案、“2.25”持枪抢劫案、“2.28”和“3.08”系列砸车玻璃案等治安、刑事案件提供有效线索1280条。二是推行网格化勤务管理模式。按照“点线结合,条块联动,方便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将城区划分为74个警务区,每个警务区由中队一名领导具体分管,配备1名警长,1至2名民警,2至4名交警保安员,警务区民警达到260名,占路面总警力的65%。警务区民警实行错时弹性勤务模式,根据交通流的时段特性,实行高峰时间定点管理,平峰、低峰时间流动巡逻,对道路实行24小时管控,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严管声势,全市道路管控覆盖面达到75%,同比扩大了20%。三是深化交警警务进社区建设。在城区较大社区、政府行政审批大厅、大型厂矿企业、汽车销售4S店等设立交警警务室,将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事故处理、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安全宣传等5大类34项交通管理业务全部下放,延伸交通管理工作触角,夯实了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根基。截止8月30日,在全市建成了车管服务网点208处,共办理换领驾驶证2986个,驾驶证年审6870个,代理补办驾驶证5760个,非现场处罚10120起,快速处置简易道路交通事故907起,办理通行证6763个,接受群众业务咨询76000人,发放宣传材料57000余份,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网点式服务格局。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全市社会管理效能得到明显提升。一是切实发挥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智能化管理城市交通的能力和水平,加大非现场执法的力度,减少了民警与群众的正面冲突。今年以来,非现场处罚26.1万起,居全省第一。二是研发机动车检测线远程动态监控平台,对全市31条检测线的检测过程、检测数据进行实时远程动态监控,堵塞了不上线、不按规定检测车辆以及不合格出具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的漏洞。研发了驾驶人考试监控平台,对全市9个科目一考场、4个科目二考场实行远程动态监控,图像、数据信号实时上传,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解决了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和考生替考等问题。三是在车辆管理、事故处理等重点执法窗口安装了音频、视频监控设备,为执法岗位民警配备了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执法活动,既维护了民警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保证了执法活动按程序进行。
(三)深化创新举措,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得到明显提升。一是在市车管所和考试中心设立了警民信息互动台,自主研发了社情民意收集处理系统,架起了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赢民心,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截止8月份,共接待群众咨询6173人次,受理群众投诉56起,征集意见建议126条。二是研发了社区基础警务工作平台,民警通过平台即可完成违法处罚、积分查询、车辆驾驶人年审等工作;研发了道路交通管理短信服务平台,适时给车主发送非现场执法、换证、年审、交通路况管制等信息,扩大告知的渠道,提高了便民服务效率;研发了现场勘查绘图系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案系统和事故处理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事故处理现场勘查、取证、调解赔偿的规范化。三是开通了“网上车管所”业务,群众在家里就能办理号牌预选、预约补换牌证、预约考试、车辆及违法信息查询等14项车驾管业务,满足了群众“足不出户办业务”的需求,成为老百姓“家里的车管所”,开通以来共办理车驾管业务16500起。
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将面临许多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新矛盾。交通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新时期,“人、车、路”作为其主要管理客体,也面临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市交通管理形势日趋严峻。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社会转型公安交通管理执法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会各界对公安交通管理执法工作的监督力度越来越大,执勤民警言行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社会和媒体关注,甚至被聚焦、放大,形成社会热点。需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有效应对社会管理领域的新挑战。二是道路交通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机动车增长势头迅猛,截止到今年8月份,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43.3万辆,驾驶人保有量173.3万人。出行难、停车难、秩序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道路交通事故仍然呈多发的势头。三是道路交“政府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还不健全,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综合整治局面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交通安全管理网络还没有健全完善。从公安交警自身来看,一是个别地方交通管理理念滞后,创新社会管理意识不高,在解决事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长远发展问题上方法不多、力度不大。二是个别县市区道路交通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还不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新的期待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三是交警队伍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民警理想信念淡化,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扭曲;交警警力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加之经费保障问题始终未能很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战斗力、公信力。
三、下步推进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要求全市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创新实践,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下步,交警支队将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支撑,围绕深化“三基”工程和“三项建设”为载体,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建立现代警务体制系统为龙头,在信息主导警务上实现创新发展。一是按照“高效、权威、快捷”的要求,搭建情报研判与警务指挥一体化平台,建立统一、高效、实战的扁平化指挥中心。赋予指挥中心对一般交通问题的先期处置权、跨级指挥权,改变层层请示报告、坐等领导指示、贻误处置时机的指挥流程,打破逐级下达勤务指令的传统指挥方法,扩大指挥半径,简化指挥流程,建立纵向减少指挥层级、横向畅通指挥关系的扁平化指挥模式,实现接警快、反应快、处置快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参与情报会商研判,着眼大公安视野,加强对社会治安面的观察。二是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完成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二期工程,在中心城区没有监控的灯控路口全部安装监控系统;在重点路段、事故多发地点安装事件检测系统;在重点路口、路段安装网上巡逻监控系统,实现潍坊中心城区高水平道路交通管理、高效率处置应急突发事件,完善大治安打防控格局。三是以公路路域整治为契机,在全市80%以上的国省道上安装监控系统,实现全程监控;在潍坊市周边县市区市际边界建设治安卡口,实现信息共享。
(二)以加强“两个创建”工作为载体,在道路安全有序畅通上实现创新发展。一是继续深化网格化勤务管理模式。加大勤务改革力度,把一切警力围绕路面来调配,一切工作围绕路面来开展。按照“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网格管控,区域联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勤务管理机制,将交通管理工作任务细化、量化,落实到警务区,落实到执勤民警,实行弹性工作制、夜间巡控工作制、联勤工作制,勤务跟着秩序、事故走,科学调配警力,严密交通时空控制,不断扩大道路交通管理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警“上路不管事”的现象,努力实现“警力资源效力发挥最大化、路面管控效能最大化”的目标。二是科学优化城市交通组织。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建设、路口渠化、交通信号协调控制,做好交通安全设施的维修、维护、改造、更新以及停车场建设、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深化“畅通工程”创建活动,年底前达到全国一等管理水平。三是推进交通管理源头预防工作。进一步加大“人、车、路”等源头防线的把控力度,加快隐患点治理进程,把警力向防范薄弱、事故高发的地区延伸,扩大防控覆盖面。加强对专业运输企业的阵地控制,特别是针对大客车、工程运输车等高危车辆,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手段,积极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探索加强对专业运输企业的管理途径与方法。
(三)以深化创新举措为支撑点,在推出便民利民措施上实现创新发展。妥善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让老百姓感受到创新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感受到交通管理工作更公正、更便民、更高效,真正把交通管理创新的成果惠及于民。一是巩固交警警务进社区工作。进一步创新载体,拓展渠道,推进完善交警警务进社区工作的建设标准、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建立激励引导机制,抓好社区警务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年底前,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区交警警务室、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村交警警务室达到规范化标准。二是完善车驾管网上服务系统。依托机动车驾驶人信息平台,逐步推广通过互联网选择号牌、预约驾驶人考试、检验合格标志远程核发等业务。年底前,县市区车管所全部实现选取机动车号牌号码、补换领机动车牌证和驾驶证、预约驾驶人考试、信息变更备案、处理交通违法等5项业务办理功能;实现机动车和驾驶证信息查询、交通违法情况查询、交通事故处理情况查询、业务办理咨询等4项信息查询功能;实现法律法规、办事流程、表格下载等3项警务公开功能。同时,将能下放的业务分别下放到县市区车管所、交警中队、警务室办理;推进管理和服务触角向最基层、位置最偏远、管理最薄弱地区延伸,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三是改进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式。加快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机制建设,逐步由城市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延伸,实现轻微道路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快速理赔;推动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调解制度逐步推进道路交通事故保险快速理赔服务中心、道路交通事故法律援助中心建设,逐步建立人民调解员制度,为当事人提供便捷服务。四是深化交通违法处理方式。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对轻微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警告后教育放
行,努力增加教育量、减少处罚量。加强与财政、银行等部门的协调,推动异地交通违法处理和罚款缴纳。
2.以品牌技术和创新管理推进公司发展 篇二
顺应市场, 立足需求
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地回暖, 为了顺应化工行业的发展和满足建筑行业对高端化工添加剂的需求, 山西黄河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了。山西黄河化工有限公司地处秦晋交界的黄河东畔, 这里煤炭资源丰富, 化工原料供应充足, 是开发混凝土外加剂产业的理想基地。黄河化工是在这个理想基地上崛起的一个集科研、生产、贸易为一体, 集众家之长, 锐意创新, 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科研和生产的专业企业。现拥有自动化年产上万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和上万吨荼系高效减水剂生产线各一条。试验检验设备齐全, 并按ISO9001标准体系管理。为“红浪牌”混凝土外加剂优质产品的生产, 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黄河化工现有教授级高工三名, 高级技术顾问五名, 经济会计师多名, 高素质工作人员二百多名。目前生产6个系列30余种产品,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稳步拓展, 产品质量居同行之首, 销售广远持久。现诸多重要工地均已大量使用了“红浪牌”优质产品, 得到了用户普遍的认可与好评。
黄河化工凭借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和强有力的科研队伍智能, 加上雄厚的资金作后盾。以科研为先导, 以产品质量为主旨, 以售后服务争信誉, 务实创新, 开拓进取, 大步跨入二十一世纪。
引进技术, 潜心研发
聚羧酸盐减水剂是目前工业领域中比较高端的减水剂, 它的分子是通过“分子设计”人为形成的“梳状”或“树枝状”结构, 及在分子主链上接有许多个有一定长度和刚度的支链 (侧链) 。在主链上也有能使水泥颗粒带电的磺酸盐或其它基团, 可以起到传统减水剂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一旦主链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后, 支链与其它颗粒表面的支链形成立体交叉, 阻碍了颗粒相互接近, 从而达到分散 (即减水) 作用。这种空间位阻作用不以时间延长而弱化, 因此, 聚羧酸减水剂的分散作用更为持久。它的有效成分比例高, 分子量范围集中, 因此, 聚羧酸减水剂相比其他减水剂不仅减水率高, 坍落度保持久, 而且掺量更小。由于聚羧酸减水剂具有很高的技术优势, 成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新一代减水剂的代表性品种。某些国家在商品砼中, 聚羧酸减水剂已经取代了萘系减水剂的地位。
黄河化工目前生产的聚羧酸盐减水剂是HSPC-8A和HSPC-8B, 它是由湖北省化学研究院研制开发完成的一种高性能减水剂, 目前属于第三代产品。为了生产这种高性能减水剂, 公司特意派了一支专家队伍去调研市场和学习经验, 终于成功改良了以前老的生产工艺。目前, 黄河化工生产的聚羧酸盐减水剂完全符合国标GB8076-2008, 已广泛应用于水利、电力、港口、铁路、桥梁、公路、机场、军事工程以及各种工民建主体结构的混凝土施工。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交通发展迅速, 而混凝土路面破坏严重,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冬季期间, 为防止混凝土路面结冰而喷撒除冰盐的路面破坏更加严重。为了预防路面的损坏, 就必须使用混凝土引气剂, 混凝土引气剂可大幅度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及提高抗渗抗冻等耐久性能, 更能有效防止混凝土中水泥的二次吸附, 减小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由于有较高的减水率, 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减水剂的掺用, 节约应用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引气剂的功能除了增加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参数以外也具有高减水性能 (最高减水率可达10%以上) , AE混凝土引气剂的引气量适中且泡沫细密, 稳定性好, 适用于泵送混凝土、防水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 更适用于商品混凝土施工。
AE混凝土引气剂是黄河化工根据国内交通现状和国内建筑安全性的现状而研发的, 通过科研人员多年潜心研制, 黄河化工推出了AE混凝土引气剂。该产品按科学配方生产, 集多种性能优良的材料于一体, 具有使用方便, 锚固力高, 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特点。黄河化工推出的AE混凝土引气剂为改性松脂胺皂化合物复合型产品, 使用这种引气剂能提高混凝土含气量达2%~8%。掺入本产品能使新拌混凝土中产生数以百万计的微小气泡, 这些气泡可大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耐冻融性、抗硫酸盐、海水、碱性物质腐蚀, 并能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润滑性、降低泌水、收缩及离析等现象。
合理规划, 不断创新
三年来, 为了顺应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 黄河化工对自身做了合理的规划并付诸于实施: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重新对设备进行了改造和优化, 合理分配员工进行设备的维护。主要从节能减排、变废为宝、节约土地资源等方面实现, 从实际出发, 运用很多实例对公司建筑运用网格式空间板的创新结构体系重新规划, 不仅节省空间、节约成本, 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设立了公司的主要发展重点——建筑行业使用的添加剂。随着建筑行业的回暖, 当前的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当中, 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和顺应市场的规律,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 公司将主要研发建筑行业使用的添加剂。
3.以品牌技术和创新管理推进公司发展 篇三
滨州市滨城区清怡中学
滨城区清怡中学始建于2002年8月,区委区府为进一步落实民生工程,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9月8日清怡中学新校隆重奠基。2009年8月乔迁进新校,正式启用,新校占地面积151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亿元。新校秉承“水文景观,生态园林,理性秩序,情感空间”的设计理念,是黄河之滨一流的现代化水景学校。新校现为国办九年一贯制,依据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投资兴建,教学设施按照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功能齐全。新校可容纳72个教学班,3600多名学生。学校中学部、小学部现有四十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0多人,任课教师157人。
近年来,清怡中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办学目标,树立“教育即服务,质量即生命,特色即品牌”的办学理念,遵循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办学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践行“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承诺,探索实施了“三管齐下”的治校方略,即“管理创新三驾车,师资建设三部曲,素质教育三面旗”。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升,综合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渤海之滨的一所设施现代化、教师素质高、社会声誉好的“窗口”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和谐校园典型学校、全国和谐教学实验重点实验基地、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等50余项荣誉称号。
一、管理创新三驾车
三驾车即一个好机制,一套好制度,一支好队伍。首先是一个好机制。清怡中学认真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及《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常规》,采用“两部六区十八段”管理机制。“两部六区十八段”管理机制是把全校分为中学和小学两个教学区,实行分区管理,各由一个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每区分设A、B两部,每部为三个级部,各层级工作人员实行逐级聘任制,便于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高效能灵活运转,同时利于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潜能、创造活力和高度责任感。
一套好制度。指的是我们结合过去几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探索成果,完善了《清怡中学制度汇编》、《清怡中学教学管理常规要求》、《清怡中学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清怡中学学生学习规范》、《清怡中学名师考核办法》、《清怡日清周结》等制度,用规范的制度来管理学校。
“日清周结月评”制度秉承“日事日毕,日进日高” 和“细节决定成败(100-1=0)”的管理理念,通过日清小组对每天学校全面工作的督察,发现各科室各部门的进步和不足,查缺补漏,督促提醒。监督检查涉及学校全面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师生仪表、课堂、课间,到出勤、卫生、活动,车辆摆放,所有问题做到日清、周请、月清。
一支好队伍即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学校中层以上干部20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以上骨干教师2人,省教学能手1人,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6人。教学第一线9人,担任班主任的4人,课题组核心成员11人,涵盖每个学科。7项课题实验中,校长主持4项,副校长主持2项。全部领导成员每周听评课5-10节,逐周汇报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他们不断强化依法治校意识,完善法规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规范学校管理程序,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社会公信力。
二、师资建设三部曲
师资建设三部曲是我校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施的走出请进、名师制度、奠基工程三项重大措施。清怡中学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着眼全体教师,注重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注重以发展科研来发展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专业化的新时代教师。
走出请进是第一步。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学校每学期划出课改实验专用经费3万元左右,开展教科研活动;每学期至少拿出8000元购买教育教学资料。05年下半年先后派出105人次到邹平、诸城、江苏洋思中学等地参观;06年全校教师76人前往杜郎口中学、莘县实验中学参观学习;07年先后派出116人次去江苏宜兴、天津、河南焦作、沁阳、山东威海、济南等地参加全国范围教学研讨会;08年10月派出30多人次到天津、东营等地参加观摩学习,09年派出30多人次到天津、江苏等地参加观摩学习。
聘请王敏勤、徐胜三教授、知心姐姐卢勤、全国首席班主任李林、《中国教育报》记者、山师大教授张茂聪、省教科所许爱红主任、陈培瑞主任等专家领导作报告或讲座,积极建立与省内外名校、名家的联系交流学习制度。
名师制度即设立“清怡名师”和“希望之星”评选制度。以实现“名师扬名校”、“名校出名师”的良性循环。清怡名师制度的特点,一是一年评选一次,不论教龄、年龄、资历,破格选拔。二是名师责、权、利分明。名师用“一对一”或“一带多”的方式,负责一个或两个年级学科组的指导工作。一学年内指导两名以上徒弟,至少听徒弟20节课,徒弟至少听师傅60节课,听课之后认真交流评价。名师有一定的经费补贴,外出学习、职称聘任、干部任用等方面优先。
奠基工程四大步。一是启动“教改会客厅”。“教改会客厅”是我校2009年重磅推出的一项开拓性创新举措,设备投资50余万元,实现了高清晰录播功能。学校制订了翔实具体操作性强的相关制度和实施方案。旨在 利用现代化多功能报告厅的有利条件,构建以课程、课堂、课改为核心的三维课改活动阵地,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指导课改,邀请国内外省内外教改名家献课评课,鼓励清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创新,与大家、名家切磋交流,通过名师观摩课、达标课研究、多轮赛课等活动,抢占滨州教育改革第一高地,强力打造清怡教育品牌,把清怡高效课堂提高到省内外领先水平。
二是“怡城教研联合体”工作效果显著,成效突出。三处学校资源共享,精诚合作,扎实开展了“班主任工作沙龙”、“毕业班高效辅导策略研讨”、“中层干部挂职交流”、“同在蓝天下学生联谊活动”等行之有效的教研促进活动,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向城乡一体化教育迈进。
三是搭建立体舞台,推动青年教师成长。07年12月,大胆启用20多岁的青年教师执教全省公开课,得到了山东省教科所许爱红科长、山师大张茂聪教授的赞赏;张华珍老师的课深得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王敏勤教授的好评;09年,推选张宗敏、姜艳华等老师前往江苏、河南等中学讲课,清怡模式得以全国推广。
四是理论提升。举办“齐鲁教师读书计划”、“书香校园我践行” “五个一读书活动”活动,为教师征订教育理论刊物,定期向教师推荐若干必读书目,创办电子阅览室和校园网络及周末业务论坛活动,提升教师理论水平。
曹莉萍老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周广英等十几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能手称号,宫庆玉、尉强等13人获得区级以上优质课奖,30多名教师的文章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李素香校长应邀到河南安阳、山东青岛、江苏宜兴、阳信、利津等作报告,李茹芳、张玉华、张鸿等7名教师先后在河南、江苏、山西执教全国观摩课。
三、素质教育三面旗
三面旗即一枝独秀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好戏连台的德育创新,张扬个性的自主发展。
近年来,清怡中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按照省教育厅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按照“全线抓常规,重点抓课堂,突出抓课改,关键抓落实”的工作方针,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评价体系,夯实了教学质量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1、课堂教学模式一枝独秀。
“导学案”作为课堂高效快乐的载体,主要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堂检测三大部分。导学案是集体智慧与个人特色的融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同时也是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本(练案),教案、学案、练案融为一体。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优化了教学环节,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上能者为师,人人主动求知。除语、数、英各有10分钟课外作业外,其他学科均实现了“零作业”布置,达到了增效减负、高效快乐的学习目的,从根源上解决了厌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08年4月12日,清怡中学与江苏洋思中学、南京东庐中学、聊城杜郎口中学在滨州共同举办“全国四名校同课异构” 观摩活动,我校的“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省教科陈培瑞主任以及山师大张茂聪教授高度评价我校特色课堂模式,许爱红科长推荐清怡中学成为滨城区课改实验学校;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全国和谐教学法创始人、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科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评价文章《广学百家而后打造自家高效课堂》,《中国教育报》记者赵小雅用《这样的成长速度是怎么来的》解读清怡中学的教科研 5 模式。王敏勤教授说:清怡中学因为教改工作走向了全国名校。截至09年12月,来自天津、河南、聊城、德州、威海等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达20000余人.同时我们还大胆实施了“二四六”体育模块教学和音美双环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开阔了学生成长的空间,使学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2、德育创新好戏连台。学校坚持将德育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凝聚文化特色的首要任务。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按照“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校长负总责,德育处为龙头,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为骨干,师生共同参与,校外辅导员强力协助的德育组织系统,坚持以学科育人为主渠道,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多元评价等多元化的全面育人体系,确保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层次性、一贯性和实效性。
学科育人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要求教师把抽象的德育内容分化、渗透在具体的各科教学内容之中,使课堂真正承载起教书育人的双重功能,让德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活动育人即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我校以“爱的教育”为核心,以主题性、系列化活动为载体,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清怡精神”的形成和凝聚。坚持不懈地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感恩父母、爱心捐献、感动清怡人物评选、“爱五名”(读名著、背名言、听名曲、赏名画、识名人)、阳光体育大课间等主题性活动,举办“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童话节、艺术节”等校园节日,全面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创建班级图书角,评选“书香班级”及“书香家庭”,出版清怡校报、建立校园广播站、清怡网站、创建《鲁中 晨报》、《渤海晨刊》记者站等等。
环境育人即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建教室文化阵地,突出班级文化特色;创建“走廊文化”,种植百果园等,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受到熏陶。
多元评价即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评价。以赏识教育为重点,由极少数“三好学生”评比改为多项评比,以“喜报”、“雏鹰争章”、“百花齐放”、“星级少年”评选等为载体,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学生综合素质。2007---2009年学生以优异成绩获得滨城区阳光运动会冠军。2007---2009年2月近70名同学获得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第四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优异成绩。赵楠同学被评为滨州市百佳少年,李敏同学获得全国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展示金奖。我校合唱队参加庆祝建国60周年大家唱获得市区领导及广大观众高度评价。100多篇学生作品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并出版了学生作品集《放飞梦想》(1、2集)。
3、张扬个性 自主发展。
学校注重张扬学生个性特色,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阳光体育运动、自主发展三大举措。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面向每一位学生,提倡教师做到“六不六是”(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制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实行全员辅导,推行“亲子教育”;率先在滨城区引入了国家科学规划“九五”、“十五”课题推广项目—— “6S快乐学习策略”,使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管理、社会交往、心理调控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阳谷体育运动指的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开发校本课程——30分钟阳光体育大课间、眼保健操等多项课外体育活动。
自主发展指的是,利用音美教室、劳动与技术教室开辟了才艺与手工空间,成立规模宏大的300多人艺术团;构建电子阅览室,开发三个阅览 室,课外活动时间向学生全部开放;开发物理、化学、生物教学特区,全部开放理科实验室;坚持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竞赛知识辅导;以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全面展示学校素质教育的优秀成果。学校还开发了经典诵读、书法和三院二基地。“三院二基地”是我们本学年始隆重推出的校本课程重要实施载体,是我们为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的广阔平台。
4.以品牌技术和创新管理推进公司发展 篇四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建设,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与支持下,不断得以发展。但与我区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相比较、以创建文化大区的要求来衡量,还是存有一定的缺憾。这就促使我们必
须积极研究探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现就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提以下几点工作思路:
一、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宏观管理机制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是多年来文化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也是导致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积极探索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是加强规划管理和政策指导。以贯彻实施《鹿城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共鹿城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大区建设的决定》为契机,明确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基本思路,引导文化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来扶持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规划指引、政策扶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将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办文化单位为主的单一微观管理模式,逐步转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面向市场,以监督、指导、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宏观管理机制。
二是要依照公开透明、高效便民的原则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要继续减少行政许可的审批环节,审批服务中心文广新闻出版窗口这个平台,不仅要有效承担起我区文化市场、文化产业30余项的行政许可、行政备案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受理业务,同时还要逐步开设政策法规咨询、行业法规培训和规范达标服务等其他服务项目。在统一受理机制建立的基础上再加快先进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不再是一句口号。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实行政务公开。完善“窗口办文”制度,在鹿城公务网、审批中心网站上公开各项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审批的条件、程序、期限以及审批与管理监督的法律法规依据,公开各类文化活动信息与文化经费使用情况,公开投诉举报电话等。对拟审批的一些重要项目、听证公告也在网上公示。还可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制度,为文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利用信息实施科学管理。
四是发挥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从“办文化”转为“管文化”。我区文化系统人员不足,特别是执法管理人员的紧缺已到了难以应付整个文化市场正常运转的地步。因此扶持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它们在文化市场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交由中介机构承办,逐步使文化行政部门从办文化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加强公共文化的服务和管理。我区已建立“网吧”、“娱乐”两个行业协会,根据文化市场的现状还应建立“音像”、“出版”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抵制市场非法行为,维护行业正当权益,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五是举办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随着新颁布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大型文化项目的审批由市级下放到区。借此东风,我们势必做好文化投资的多元化、社会化的运作,这是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前提。国有文化企业投资主体的单一,严重约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才能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文化单位,形成“国有文化为骨干,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打造品牌,构建平台,引导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区引导文化产业相关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重点开发和发展大众休闲的文化旅游业。日前,《鹿城区旅游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优先发展演出业、电影业、艺术品经营业;加快发展文化会展业、文化信息业、文化中介业,以及科技含量高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引导发展文化娱乐业、音像业、互联网业。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进一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等非国有经济成份,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对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征用、税收、信贷、上市融资等方面,实行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资源的整合。
一是结合我区人文历史资源及节庆活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加强我区文化街区、古建筑、古村落、名人故居旧居、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革命纪念地的保护和利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在已成功举办3届的“江心金秋文化节”基础上,因地制宜继续打造几个文化节庆活动的品牌,以提高鹿城的文化品位。
【以品牌技术和创新管理推进公司发展】推荐阅读:
创新社会管理举措 打造社区特色品牌09-14
公司品牌管理制度07-09
务实创新求发展 与时俱进铸品牌(2011年秋季学校工作总结)08-29
服装品牌管理公司介绍06-13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08-15
品牌创新宣传方式范本06-30
创新品牌孵化中心职责08-07
完善德育网络 创新德育品牌11-01
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06-16
优质创新 品牌至上 服务第一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