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影视鉴赏

2024-10-23

影视文化影视鉴赏(8篇)

1.影视文化影视鉴赏 篇一

影视鉴赏复习提纲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影视鉴赏?应该如何理解影视鉴赏?

答:一般的影视观看活动并不等于影视鉴赏,影视鉴赏是观众观看电影作品时候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观众通过影视影像和语言、音乐等媒介,获得对影视作品所所造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一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

对于影视鉴赏的含义应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A,影视鉴赏是一种认识活动。一方面,观众通过感知影视艺术的形象,通过影视作品这面“生活的镜子”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只有通过这一认识活动,才能最终得到实现。B,影视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影视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既有审美对象——影视作品的客观原因,更有鉴赏主题的主观因素。影视鉴赏中情感反应的主要来源是作品所展示的艺术世界中活跃着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观众在鉴赏影视作品,沉浸到眼前的艺术世界中时,他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2.电影艺术

答: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和其它艺术门类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它的艺术门类是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而电影知道。本篇论文就从这一不同点入手,从电影艺术的产生开始,论及电影的语言。它的基本语汇是画面和音响;蒙太奇则是贯穿其中的语法和修辞手段;擅长拍摄运动着的对象,也让运动性成为了电影的语意。画面、音响、蒙太奇和运动性,让电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更突出的展示在有电影语言产生的电影的特性之中。

电影的艺术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言的。本文选择了戏剧、小说、绘画、电视作为电影的比较对象,从各个角度论述了电影艺术的特征。假定与真实、扮演与制作、旁观与同化之间的区别划分了戏剧与电影的界限;演故事与讲故事、观看与阅读、时空综合与时间性让电影与小说区别开来;即便是与具有很多共同“语言”的电视相比,由于其观看环境与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叙事的完整性和片断性上相互区别,并且在画面与声音上各有侧重,这些区别也让它们作为两类不同的艺术而存在。

所以,与戏剧相比,电影是体验真实的“梦境”;与小说相比,它是呈现于时空中可视的故事;与电视相比,它是必须在影院环境中观看的,具有仪式性的一项活动。

3.简述中国电影的发展阶段

答: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第一部电影诞生。拍的第一部电影叫《定军山》,主演是谭鑫培,说明第一部片子就是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在一块儿,就是京剧。到1949年是中国电影拓荒时期和初步形成规模的时期,这一段当中主要出现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变化,尤其是30年代以后共产党介入电影业,开展了一个主题电影的工作,就把早期的《鸳鸯蝴蝶片》、《鬼怪片》拉回了现实,投入了抗日和民主的洪流,当时拍的《余光曲》获得了莫斯科电影奖,还有1935年拍的《风云儿女》部片子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拍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比如说《马龙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向着光明的路上飞奔。

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影,成立了北影、上影、长影等一些电影基地,以它们为骨干也成立了一些电影厂,每一年都做出了很多好的影片,尤其是1959年到60年初这一段,当时出的《难忘的1959备忘录》、《早春二月》、《阿诗玛》、《五朵金花》都是这一段时间出现的。当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是电影相对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1976年之前,因为这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比较多的政治运动,四人帮控制着,但是就在这一段当中,电影人顶住压力,拍出了《创业》、《海峡》、《闪闪的红星》,而且有一些得到了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肯定。从1978年到90年代,开展了思想解放运动,拍出了《芙蓉镇》这一批带有伤痕的电影,而且拍出了《开国大典》、《大决战》这些革命历史大片,形成了一次新的高潮。

从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电影除了美国一枝独秀以外,其余的民族电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影的发展,1996年专门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一个电影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影视河流”等等方针政策保证了中国电影的正常顺利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六大方针,2002年中国电影只有100部,2003年到了140部,2004年到了212部,2005年到了265部,而且整个票房开始上升,综合实力开始增强。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的好多影片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得大奖,而且高居票房榜首。比如说《英雄》在国内创造了2.5亿票房,在国际上北美地区连续两周票房榜首,这是以往中国没有的情况,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电影摄影的原理

答:首先是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和确立为电影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是视觉暂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时候可能见过并玩过一种叫做幻盘的玩具。在一张圆形的硬纸板上,一面画着一只小鸟,另一面画着一个鸟笼。当你拉紧系在纸板两端的绳子,让纸板快速旋转时,好像小鸟关在笼子里了。如在黑暗中点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圆圈快速挥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圈。这些就是视觉暂留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呆照。但是,通过给我们以连续运动的幻觉,这就是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而产生的效应。

其次,电影的发明是在摄影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而普通摄影的拍摄对象,一般只能是静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摄和表现出连续运动中的人和物。拍摄一个简单的动作竟如此困难和烦琐,如要拍摄快速复杂的连续运动,自然更加无能为力了。1888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制成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才首次为电影摄影奠定了初步基础。还有,适应电影摄影需要的胶片,必须依靠化学工业及其技术才能生产,而胶片必须通过放映机平稳、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银幕上也并非易事,它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制作放映机提供先进的技术条件。

5.简述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当数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的《定军山》。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定军山》是谭派的保留剧目。本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的电影事业的萌芽时期。

1917年,中国有了第1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样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纪录片、风光片,动画片都出现了,但基本上还是在探索阶段中。那时拍出的一些影片,如《严瑞生》、《红粉骷髅》等,无论在影片的内容上、艺术性上,都很低劣。不过那时也确有一些影片具有积极意义。如我国的第1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国人出资、中国人拍摄的《庄子试妻》成为第1部送到外国去的影片。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的第1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左翼电影的兴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拍出了许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又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影片,如《春蚕》、《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狼山蝶血记》等。孙瑜执导的《野草闲花》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其中的《寻兄词》开了我国电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渔光曲》,在中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更加纯熟了,推、拉、摇、跟、升、降的摄法,各种蒙太奇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1937年以后,我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拍摄了《塞上风云》、《八14百壮士》、《长空万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而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差的解放区也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企业,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成立,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仅成立了许多新的电影制片厂,一些著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而且涌现了许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我这一辈子》等还在国际上获奖或者获得好评。十年浩劫,曾给中国的电影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打倒“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许多新的题材、新的办法、新的电影艺术家大量涌现,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谢晋、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们拍摄了一批《天云山传奇》、《黄土地》、《红高粱》等有国际声望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稳步走向世界。

6.简述中国电影六代导演的划分标准及代表人物。

答:模仿与开创——第一代导演。张石川和郑正秋是最有代表意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开拓创造者。作为中国电影饿开拓者和建设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尝试与摸索——第二代导演。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活跃的舞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蔡楚生、袁之民等人。这些导演在默片领域和有声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这个时期也为电影导演施展了才华提供了一个很宽广的平台。

成熟与开拓——第三代导演。则是与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步并进、共同成长的创造着,其中具有明显风格特征的谢晋、水华、成荫等人。作为时代的呼应者,他们的电影创作形成共同的趋向,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所赋予的总体特征,如强烈的政治观念和阶级意识,明显的教化意图和拯救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明朗、朴实、抒情健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时代风尚。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

继承与发展——第四代导演。第四代导演一般是指“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在电影美学范畴,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传统向世界电影的现代化敞开胸怀,中国电影掀起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这一世界,中国现实的主意的传统更为深入地呈现出来,创造了电影的又一次辉煌。大环境促使第四代导演在复苏之始就出手不凡,被激发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得到最大的限度发挥。代表人物有黄健中、谢飞,吴天明等人。

探索与分化——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创作特征是文化反思与哲理思考的自觉意识,比之前的电影,第五代导演作品的文化含量明显增多,无论是在题材还是选择意义还是观念表达方面都鲜明的传达出时代的特征。代表人物包括当今影坛大名鼎鼎的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周晓文、孙周、何群等人。

困惑与反叛——第六代导演。他们的创作没有统一的风格和集体标志,他们以个体形象而不是以群体面目的出现,在创作中也有各自为政,作品更是纷纭复杂,极具有个性色彩,这也许就是20世界90年代以来电影多元化的最形象的显现。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元、王小帅、冯小刚、路学长、霍建起、管虎等人。

7.电影音乐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能通过电影音乐突出影片的主题,达到歌颂主题思

想,帮助观众明确电影的思想意义。

(2)用音乐来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和心理活动

等,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

(3)推动和帮助剧情的进展、延伸情绪等并起到连贯作

用和加强蒙太奇的组接作用。能用音乐和歌曲把一些原来分散的镜头组合成完整的有关联的艺术整体。

(4)描绘自然生活,描绘时代空间,描绘民间民俗,描

绘地方风貌,能引起观众对时间、空间和环境的联想。

(5)擅长用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处理和改变影片的节奏

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对刻划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6)通过听觉感受使观众的心理感觉上形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立体感,因而使银幕形象更丰富、生动、真实,大

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 答:(1)布莱顿学派

20世纪初 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2)欧洲先锋派

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3)电影眼睛派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6)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0世纪30年代

特征: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缺陷: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意大利

内容: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答案;反对职业演员;反对编导分家。

局限和弊端:对生活集中概括不够,有少量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现象;贬低编剧和演员。

(8)法国新浪潮电影

1959-1961 法国。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9)新德国电影

60年代处---现在。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

(10)美国青年电影运动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社会来源为“嬉皮文化”,摇滚乐,后现代诗歌。(11)新好莱坞电影

60年代--现在(30-40年代为古典好莱坞时期)

承认传统规律;承认明星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给电影充实新的内容;利用和发展各种电影类型表现手段。

9.中国香港电影发展的启蒙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10.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由来

(一)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1.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到现在,在哲学、艺术和文化学界都没能给出后现代主义一个绝对的定义。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书中曾对“后现代主义”和“ 后现代性”作了区分。在他看来,后现代性是一种与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的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2]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3]。在文化学界,文化学家丹尼尔-贝尔把“后现代主义”命名为“后现代社会”,而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名之为“后工业社会”,文艺批判家鲍德里亚名之为“传播信息的狂喜”时代。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对文艺复兴以来建立起来的“现代主义”的解构。它以反传统性、反理性、反主体性、反崇高性的形式来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体系。11,(二)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二十世纪是电影艺术辉煌的一个世纪,这种由叙事艺术、图画艺术、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相结合组成的新的艺术形式在整个二十世纪展示了非凡的生命力。随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不可避免地开始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从而,后现代主义开始在电影艺术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2.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马里-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画面的随意拼贴、拍摄现场与电视采访的插入和故事情节脱离主题等颠覆传统电影艺术的手段。同时,在许多电影理论家认为,费里尼的《八部半》和安东尼奥的《女人的证明》等早期的反叛性电影也可以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3.到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开始大量涌现,在1982年波兰电影大师吉斯洛夫斯基拍摄的《盲目的机遇》,九十年代,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拍摄的《低俗小说》、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拍摄的《罗拉快跑》和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的《重庆森林》等影片都开始大量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拍摄和表现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都越来越大。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2.摄影流派中的新现实主义 1.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2.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3.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13.什么是印象主义电影?

印象主义电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派电影。这是一个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学派。创立者为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德吕克。

德吕克年轻时是小说家兼剧作家,见法国电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电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电影并没有存活多久并形成影响。印象主义电影的基本主张就是提倡将电影从商业化和庸俗话中解救出来,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艺术性电影,所以印象派电影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平民化。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才充分表现了电影的艺术性。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吕克的《狂热》、《沉默》等影片,还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尔的《车轮》等。14.什么是自由电影?

自由电影(free clllerna)英国国家资料影院于1956至l959年放映的六套实验性影片的总称,同时又是以这一系列实验性影片为代表作的一次电影运动的名称。1956年开始,英国电影学会的实验基金会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共同资助一批有志于“复兴英国电影艺术”的青年拍摄了一批短片,并陆续在英国国家资料影院公映。在上映影片的司时,这些青年导演联合发表了一些声明,宣布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他们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他们强烈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桎梏,取得创作自由。

在自由电影的名义下拍摄的影片都是以表现真人真事为内容的,但是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们忌讳用纪录性一词来描写他们的影片,因为他们认为,由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曾倡导用纪录电影来为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的利益服务,纪录性一词已含有粉饰和美化现实的涵义。这一运动的倡导人林赛·安德逊甚至宣称,纪录手法将妨碍电影杰作的产生。这些青年导演虽然对电影制片业持敌视态度,但并不反对同职业电影工作者进行合作。象瓦尔特·拉萨里和约翰弗莱彻等著名电影摄影师都曾为他们拍摄影片。自由电影运动同当时出现在英国文学界和戏剧界的反对保守观念的潮流也有密切联系,例如以反保守著称的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就同自由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创作上有过密切合作。

15.什么是真实电影及其特点?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 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

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

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

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

16.什么是第三电影?

第三电影 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

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徵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第三电影,又称“游击队电影”。以及对殖民主义为目标的电影。由古巴电影导演费南多•索拉那斯和奥太维.葛梯诺于七十年代初首次提出。他们要求把电影作为一种战斗武器来配合亚非拉的反对新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索拉那斯宣称,“第三电影”的斗争目标是揭露“第一电影”(“以好菜坞电影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电影”)和“第二电影”(“以拉美国家模仿好菜坞电影的商业电影为代表的宣传新殖民丰义的民族电影”)的反动性。

17.什么是巴西新电影?

巴西新电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18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制成了电影视镜。它的形状像一只小箱子,里面装有放大镜,能让一个人观赏活动影片。由于电影视镜只有胶片而无银幕,故还不能算作电影。

1895年12月的一天,在法国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墙上挂着一幅几平方米大小的长方形白色幕布。屋里的人处于幽暗之中,一个个面对幕布,翘首以待奇迹的出现。随着一道刺眼的光束照射,白色幕布上出现了奇特的影像。尽管影像无声无色,却是那么形象、逼真。这是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俩发明的电影。从此,人们将这一天作为电影的诞生日。

1896年在上海播放的西洋影戏,就是从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演变而来的。1905年,我国进口了一台手摇式电影机,拍摄了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出演的《定军山》。这可算作电影在中国的诞生。

19电视的产生与发展是什么?

1.电视的产生——电视产生的基础是无线电和广播的出现。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研制成功了机械电视系统,然而很快就被性能更好的电子电视系统代替。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电视的形式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演出。从此这一天便成了世界电视诞生日。新中国电视的诞生日是1958年5月1日。当天晚上7点整,北京电视接收机的荧屏上出现了“北京电视台”的字样。当天播出了座谈会,新闻记录影片、诗朗诵、舞蹈、科教影片等节目。

2.电视节目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节目也在发展。早期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体育比赛、电影、戏剧、电视剧等。早期的电视仅有节目的概念。电视节目只是单个节目的概念,节目与节目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如前所谈的新闻,体育比赛、电影、戏剧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栏目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的重要手段。电视栏目是将同一定位,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个专栏,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栏目片头、主持人、板块构成,风格特征、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间予以播放。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栏目。经济频道的《生活》、《幸运52》、《开心辞典》等栏目。综艺频道的《同一首歌》、《艺术人生》、《星光大道》等栏目。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佳片有约》等栏目。

20影视鉴赏中的文化储备包含哪几个方面?

影视鉴赏者在鉴赏之前,对鉴赏对象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如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武侠片,有人喜欢看恐怖片。这种选择既与鉴赏者的世界观,人生修养有关,也与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有关。这些都关乎一个人的文化储备。

(1)审美情趣——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有人喜欢看恐怖片,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武侠片,有人喜欢看科幻片。这就是不同观众审美情趣的差异性。

(2)文化积淀——文化积淀主要指鉴赏者知解影视作品所需要的知识存量。如果不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就看不懂《乱世佳人》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如果不了解苏联的卫国战争,鉴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想真正鉴赏一部影视作品,就要了解这部影视作品的有关情况。

(3)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鉴赏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看电影或电视《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贾府,贾宝玉马上叹道:“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接着又说:“似曾相识今谋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敏锐的感受力。敏锐的感受力是审美能力最基本的因素。审美能力对影视鉴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审美能力却不是轻易就能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审美实践,才能养成

电影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1)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尽管电影是诞生于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之后的“第八艺术”,但它却包含着前七种艺术的众多因素。一部电影的拍成,是编剧、编辑、导演、演员、美工、摄影、作曲、录音、化妆、服装、道具等各种专门人才综合劳动的结果。可以说电影是对前七种艺术的兼收并蓄、熔于一炉。第一节

影视鉴赏的含义与过程:电影与电视

(2)电影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电影要艺术地再现生活,必须运用胶片、摄影机、照明、录音、洗印等包含现代科学技术的材料和设备。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光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都会参加到电影制作中来。因此,电影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

(3)电影是一门真实感最强的艺术——戏剧、音乐、舞蹈,较多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假定性来表现生活。电影表现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环境和实实在在的人。电影所展现的情景和刻画的人物形象,不允许有假定性。电影必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4)电影是一门受众广泛的艺术——一台音乐、舞蹈、戏剧的受众,即使连演一百场也不过几万人。一部电影可以拥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观众。一部电影可以翻制成若干拷贝同时在国内放映,还可以送往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

(5)电影还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电影一旦摄制完成付诸发行,如果发现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无论编剧、导演、演员,还是其他创作人员,面对银幕,都会因为无法挽回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因此,电影工作者在迷恋于电影魅力的同时,也常常感叹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

1,第五代导演主要是指“文革”时期被耽误学业,落脚在乡村插队或工厂从事体力劳动,新时期考入电影学院的第一批导演们,以及年龄、经历相近在80年代开始创作的青年导演们。开放的年代给予艺术创作创新的天地,他们的阅历给予电影艺术丰厚的内涵。新电影观念给予他们艺术表达创新的方向,同时又没有市场功利的挑剔和限制,因而使他们能够专心于艺术本身的探索与尝试,从而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影像本体变革成果。

2,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创作特征是文化反思与哲理思考的自觉意识。比之以前的电影,第五代导演作品的文化含量格外明显,无论在题材选择意义还是观念表达方面,都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特征。而注重影像本体意义,创作性的影像语言表达,则是他们超越传统的最为典型的特征。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当今影坛大名鼎鼎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以及李少红、黄建新、夏钢、周晓文、孙周、何群等人。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

1,第六代导演也称“五代后”或“新生代”导演,用来统称学院派年轻导演和90年代以来有作品面世的新晋导演。他们与前几代的人员统一、边界清楚的特点有明显区别。他们带有很强烈的不确定特征,有些人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第六代导演。他们也未能从产生之初的星星之火而蔓延为燎原之势,但是凭着自身的锐气和才气他们勇敢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以创新和反叛为自己在第五代导演的环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2,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没有统一的风格和集体标志,他们以个体形象而不是以群体面目出现,在创作中也各自为政,作品更是纷纭复杂,极具个性色彩,这也许就是90年代以来电影多元化的最形象的显现。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管虎、冯小刚、路学长、霍建起、冯小刚等人。

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

1,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以后改为发奖大会,后又在发奖大会上增加了文娱节目。自第一届以来,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1927年5月,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有人建议,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有成就者应给予奖励。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奖,简称“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只是一个别名。

2,奥斯卡奖杯的主体为一座高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有关的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个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他们每人一个金像奖座。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

3,最初的奖座由梅耶拨出五百美金交给乔治制作。奖座高十三寸半,重27·4磅,内里是合金,外表鍍上一层金色薄片,看起来闪闪发光,所以称为金像奖。金像奖图样的设计是出自赛奥克·吉朋斯。他当时在米高梅公司担任美术师。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担任这项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杰出的美术设计之一,他不仅设计了金像奖,日后更得到了金像奖。从第二届开始到第廿九届为止,28年间级共获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个人独得了十一次金像奖。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吉朋斯几乎都参加美术设计工作。

戛纳国际电影节和中国部分获奖人

1,戛纳电影节成立于1939年夏天,而其间因二次世界大战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财务因素等原因,曾断断续续进行数年。1969年后的影展活动日渐稳定,且增设了“导演双周”,到1971年后,市场交易就愈来愈热门了。在短短双周之内,影展的活动分为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由其中一名担任主席,然而,主席常会影响到大奖评审的客观性。所以,最近几年常遭人诟病。另外,在非竞赛的部分,主要则是提拔新人,以及让杰出的非商业影片有机会公开映演,且“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几乎已发掘了不少有潜力或已成功的导演。

2,有关奖项部分,则分为“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个奖属于大奖,算是最佳影片,象征了导演的最高荣誉。第二个奖常选一到三部优良作品颁发。另外还有一些名目不少的个人奖,如:“最佳导演奖”、“最佳演技奖”、“国际青年批评家奖”等。竞赛部分通常从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为开幕或闭幕的影片,不参与竞赛。80年代以来,亚洲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几乎得遍了包括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法国戛纳三大顶级A类电影节的奖项。

3,陈凯歌:获得了目前中国唯一的戛纳最高奖——金棕榈。他对戛纳奖一直不懈追求,从《孩子王》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直到2001年和6位世界名导合作,拍摄了《10分钟年华老去》。巩俐:她是中国去戛纳次数最多的演员,曾携其主演的《菊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霸王别姬》、《刺秦》等作品参赛。1997年出任戛纳影节的评委。虽然她没得过戛纳奖,但其笑容风靡戛纳。张艺谋:1990年送的《菊豆》铩羽而归,1994年送的《活着》败在《低级小说》手下。两年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终于捧回摄影技术大奖。葛优:电影《活着》对葛优的意义远远大于张艺谋,戛纳称帝对他的表演事业是个里程碑。之后,他坚持走商业明星的路子,成了大腕。

二,论述题。

1.概括影片《勇敢的心》剧情。

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在伯父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

光阴似箭,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效忠皇室。王妃伊莎贝拉是个决断的才女,她知道这道法令会让英国贵族有意于苏格兰,但更会激起苏格兰人民的反抗。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兰护国公。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大军压境之下,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混战一场,短兵相接中,他意外发现了罗伯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倍受打击。

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了阴谋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对父亲的诡计感到怒不可遏,华莱士终于被判死刑。伊莎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临死前,她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这个孩子不久将成为新的英王。

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撼所有人。几星期后,在受封时,罗伯高呼前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

2.概括影片《花木兰》剧情,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徵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

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战。幸好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

3.故事由一个美国士兵克里斯泰勒给祖母写信的形式展开叙述。一九六七年,19岁的克里斯泰勒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大学生,他放弃了学业,和其他参战的美国士兵一起,乘坐C-130

运输机飞抵西贡。

到越南后,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在毗邻柬埔寨边境的热带丛林里执行任务。泰勒所在的步兵排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在越南战场并肩作战多年,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却完全不同。由于天天和死亡打交道,巴恩斯的心肠变得极为冷酷,几乎成了一架疯狂的杀人机器。而伊莱亚斯则没有丧失理智,他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不能乱杀无辜。两人都以自己的观念影响着泰勒,而泰勒则徘徊在两者之间,极力想弄清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具体表现了克里斯泰勒参加的四次战斗。泰勒第一次参加巡逻是在一个夜晚,他们遭到越军的伏击。眼看着一个新兵倒在自己的身边,泰勒吓得呆若木鸡。第二天清晨,当他们进入一个越南村庄时,看见一棵树上吊着一个美国兵。整个野战排都疯狂起来。进村后,见人就杀,克里斯也端起枪对准一个吓得发呆得越南人得双脚就是一排子弹。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整个村庄,疯狂地屠杀村民。伊莱亚斯却保持着冷静,极力劝阻巴恩斯得暴行。两人因此而大打出手,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巴恩斯因伊莱亚斯将情况向上级汇报而更加怀恨

在心。

一次,这个排在密林中遇到越军伏击,伊莱亚斯只身冲入敌后,泰勒和另一名士兵火力掩护。一阵激战之后,巴恩斯闻声赶来,命令泰勒背另一名受伤得士兵撤退,自己却潜入密林,举枪瞄准伊莱亚斯,连放两枪,当巴恩斯走出丛林时,正撞见返身而来得泰勒。泰勒追问伊莱亚斯得下落,巴恩斯慌忙掩饰,拉起泰勒直奔前来救援得直升机。当直升机缓缓升空掠过一片丛林时,泰勒突然发现满身血污的伊莱亚斯正在丛林中急奔,几十个越南士兵在他身后紧追不舍,伊莱亚斯终因伤势过重倒地身亡。泰勒痛苦地扭头逼视巴恩斯,巴恩斯忙掉头望着窗外。在一次更大的战斗中,美军阵地失守。美国空军对失守的阵地进行扫射、轰炸。巴恩斯想乘混乱之机杀掉泰勒灭口,正在这时,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了知觉。当他们醒来时,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泰勒端枪对准了巴恩斯,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战斗结束了,双方伤亡惨重,负伤的泰勒乘直升机离开了战常此刻,他思绪纷乱,就像

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4.概括影片《投名状》剧情。

1870年秋,大哥一身官服,在城墙顶俯瞰自己的就职典礼舞台;充满理想、胸怀壮志的他,如果没有走上这条不归路,极可能是推翻腐败清庭的新中国革命者之一,创大事业名留青史,可惜……

两个强盗和一个女人改变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亦导致他最后的毁灭。这两个强盗是曾跟他矢誓生死与共的结拜兄弟:二哥和三弟,而那个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莲生(徐静蕾饰演)。

率性而为的二哥,乃一条光明磊落的好汉,在乱世中沦为强盗,带着几百人到处劫掠,他为人盗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条活路给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来分给和他同住一条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众心。二哥一生人最爱两个人,一个是莲生,一个就是十三岁便跟了他做强盗的三弟,把自小成为孤儿的三弟视如亲弟。

三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男人魅力,除了狼的野性和杀手的狠冷,更有着少年才有的天真浪漫;因此在他的生命中,同生共死的兄弟情义是他视如生命的永恒感情。自从在打劫太平军粮车的一役中,大哥这个陌生人为替他挡箭而受了伤,令他深感救命的恩情,天生的狂热使然,他对大哥的崇拜竟超过他对二哥的崇拜。

在二哥等人的山村被清军洗劫,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后,三弟极力主张他们三人结拜为兄弟,由大哥带领他们投效清廷,二哥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绝境,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将首领地位拱手让给大哥。

作为男人世界中的一个好兄弟,二哥在女人世界中却是一个失败的情人,一个不合格的丈夫,浓烈的大男人热血,令他少了那种迷住女人的浪漫魅力;他的妻子莲生却偏偏又是那种深信一见钟情的浪漫主义者。所以,尽管他当年救出被卖到扬州当雏妓的莲生,尽管他很努力的去关怀莲生,但目不识丁的他就是没有莲生所喜欢的文人书卷气,始终得不到她真心的爱。

为实现天下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理想,大哥借助以二哥、三弟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营”暂时为清廷效力,原来是要借助攻打太平天国结集军力;但是随着他大权在握,大哥变得越来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碍。他不惜和二哥决裂,屠杀被二哥劝降的太平军降兵,只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三弟的狂热性格,说服他站向自己那一边。

本来,大哥距离成功已仅有一步之遥,但他的作为伤透了对他崇拜不已的三弟。就在就职大典上,就在权势如日中天的最辉煌时刻,大哥竟横死于刺客之手……

5.概括影片《阿甘正传》剧情。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在战争结束后,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最后,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为了纪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去做一名园丁。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

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醒来的甘木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他跑步横越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在奔跑了许久之后,甘停了下来,开始回自己的故乡。在途中,他收到了珍妮的信。他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甘和珍妮三人一同回到了家乡,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甘送儿子上了校车,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回忆起了他一生的遭遇。

6.《秋菊打官司》影片的剧情。

答: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为了自家的承包地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后被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要害后,王庆来整日躺在床上干不了活。

秋菊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女人,此时已有6个月的身孕。丈夫被踢伤,她便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秋菊认为这样的事一定得找个说理的地方。于是,便挺着大肚子去乡政府告状。经过乡政府李公安的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各级裁决都判定村长赔钱,可是村长一直不肯正式认错道歉。

秋菊不服,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在除夕夜,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秋菊以为她与村长之间的官司就此了结,不料市中级法院此时判决下来,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秋菊望着带村长的警车远去,感到茫然和失落。

深刻含义略„„

7.《南京》影片的剧情。

答:剧情分析,影片是从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开始。尽管有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民党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 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

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而拉贝的德国人身份,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国的女人们,则用她们的身躯不仅仅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也在拉贝面前书写了一段中国人坚强的历史„„

深刻含义:(略„„)

8.《末代皇帝》影片剧情。

剧情简介,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略„„

9.《天下无贼》的剧情简介。

答:男贼王薄(刘德华扮演)和女贼王丽(刘若英扮演)是一对扒窃搭档,也是一对浪迹天涯的亡命恋人。他们在一列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名叫傻根(王宝强扮演)的农民,他刚刚从城市里挣了一笔钱要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贼,王薄和王丽最初想对他下手,后来却被他的纯朴所打动,决定保护傻根,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并由此与另一个扒窃团伙(葛优扮演其头目)引发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男贼王薄和女贼王丽是一对扒窃搭档,也是一对亡命恋人。两人在富人家里设圈套,连骗带威胁抢走了男主人的宝马车,然后千里迢迢到西部将车倒手卖掉。王丽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因此想脱离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出于对二人小偷身份的羞愧,令她怀疑自己和王薄能否当好家长,因此心情非常复杂,而王薄对这些无从知晓,两人在途中几次发生矛盾。在回程的火车上,二人遇到了一个名叫傻根的民工,带着在西部打工挣下的一笔钱想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贼执意带着钱上了路,王丽因与傻根曾有一面之缘,深深被他的纯朴所打动,决定保护傻根和他包里的钱,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而车上另有一扒窃团伙,想将傻根的钱偷走,于是,王薄、王丽二人与这个团伙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团伙头目黎叔意欲收服王薄遭拒,该团伙其他成员与王薄比试皆败下阵来,交手之中却被潜伏的警察把钱掉包,后警察现身,将双方逮捕,黎叔和王薄、王丽均欲从车厢上逃走,却相遇。王丽先走后,王薄为保护傻根的钱与黎叔交手不敌,临终时意欲惊动警察,并发短信给王丽,安慰她没事,剧终黎叔被捕,画面定格于王丽。略……

10.《高山下的花环》剧情简介 某部九连是一支团结、友爱、训练有素的连队。一天,连长梁三喜接到了营部批准他回家探亲的报告。可是,由于新指导员赵蒙生即将到任,梁三喜只好推迟探亲日期。赵蒙生是军宣传处的摄影干事。梁三喜热情地接待了他。炮兵排长靳开来直率地向指导员介绍了自己的脾气。全连整队欢迎新指导员的到来。赵蒙生神色不安地致了答词,梁三喜对此有些莫明其妙。原来赵蒙生是军队高级干部的儿子,在母亲吴爽和妻子柳岚的怂恿下,想来个曲线调动。梁三喜也经常掂念他的老母梁大娘和他的爱妻韩玉秀。妻子的来信勾起了他对她的美好回忆,妻子是那么通情达理,虽然已近分娩,却仍对丈夫说,如果工作实在忙,就不必回来了。其实并不是连队公务拖累了梁三喜不能探亲,而是赵蒙生不称职的表现,使梁三喜放心不下九连。赵的行为还引起了靳开来等指战员的不满。随着中越边境形势的紧张,赵蒙生与其母频繁活动要求调动。部队果然要开往前线,赵蒙生的调令也下来了。梁三喜一反往常的容忍态度,严厉地谴责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可耻行径。赵蒙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部队开拔了。越军残害我边民的罪行激起指战员们的义愤,大家都作出了为国捐躯的准备。赵蒙生却有些胆怯,他母亲甚至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打电话给雷军长,要把她的儿子调回去。这一行为激怒了雷军长和广大指战员。赵蒙生羞辱难忍,他赌气地向连队战士们表示:是狗熊还是英雄战场上见。九连担任穿插任务,炮兵排长靳开来提升为副连长,率领尖刀排在前开路。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终于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并在拂晓发起攻击。战斗中,司号员金小柱的腿被炸断了,将门之子“小北京”、副连长靳开来以及梁三喜等也相继为国捐躯。他们留下了什么?并不是豪言壮语,而是靳开来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小北京”的一篇《战争论》和梁三喜因父亲去世借战友们钱的一张欠帐单。战斗结束后,烈士们受到了人们的怀念和嘉奖。“小北京”的父亲就是雷军长;梁三喜的亲属把抚恤金及卖猪的钱用来还债;这些人的崇高思想和行动使赵蒙生、吴爽深感愧疚。他们终于幡然醒悟。决心以实际行动重新赢得人们的信赖。略·····

2.影视文化影视鉴赏 篇二

众所周知, 影视艺术作为与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并立的一门现代艺术, 其独立性有赖于独特的镜头语言与特殊的制作过程。从观众的观影实践来看, 影视作品的所带来的感动与思考, 无不直接来源于拍摄手法的综合运用, 与拍摄机位、灯光、色调、布景的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 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出发, 在《影视欣赏》课堂中,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影视技术分析呢?笔者认为, 这种引导包括四个层次或方面:探讨影视文本的叙事结构;分析其镜头语言的;赏析影视文本的布景艺术;品味电影原声。

一、叙事结构的探讨

电影的叙事结构指的是电影故事的情节构架, 故事的脉络、顺序、层次、起承转合、照应、收束、结局等, 均属于叙事结构探讨的范畴。由于对绝大部分观众而言, 故事情节是观影的首要因素, 因此, 在教学中首先应教会学生把握电影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虽然存在着无限可能, 但绝大部分类型电影都有同一的叙事模式, 形成了所谓“经典叙事模式”。剧情通常以人物作为因果关系的中心而展开, 这是叙事的概念依赖的基础;而自然肇因 (如洪水、地震) 或社会因素 (制度、战争、经济衰退) 可以作为剧情的催化剂或前提, 但叙事的中心却通常放在人物的心理原因上:如人物性格特征、又如人物心理欲望。影片以因果关系作为最重要的逻辑顺序, 最后一般呈现封闭性的结局, 若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通常是为续集设置悬念。几乎所有成功的好莱坞经典商业片都依循了这样的叙事形式。课堂上, 可以通过分析《007》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变形金刚》系列、包括《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好莱坞的作品, 引导学生把握“经典叙事结构”, 使学生了解这一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效应。

经典叙事模式的形成, 一方面为众多商业片观众提供了稳定的观影经验, 另一方面也成为众多具有独创性的导演前进的绊脚石。因此在世界电影版图中, 力图突破这种叙事模式的导演不在少数, 他们以天才的策略和改革的精神, 对电影的叙事形式进行变革, 提供了更新鲜更具有个人印迹的叙事模式。例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机遇之歌》中魔方式叙事, 提供了命运选择的多种可能, 被德国导演在《罗拉快跑》, 以及中国导演张艺谋在《英雄》中借鉴与运用。又如好莱坞新锐导演昆汀在《低俗小说》中开创了特殊圆形叙事艺术, 影片讲述了四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 以小说章节的方式进行组织, 以黑幕和小标题隔开各段故事。随后又结合电影化特征, 将故事的时间顺序打乱, 进行切割、打乱、重组。再以一个名叫文森特的人物贯穿整个叙事起到线索性的作用, 使得叙事机巧而不混乱。

二、镜头语言的分析

语言分析是艺术文本分析的重要方面。所以, 在理解叙事结构之后, 影视鉴赏和分析的重心就是镜头语言。由于这部分内容专业性与技术性较强, 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摄影机对于镜头形成以及整个影片制作的重要性。摄影机是影视艺术创造的核心要素和必经阶段, 可以说, 银幕世界中的任何影像, 都是通过摄影机完成的。摄影机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以及不同方位的变换向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引导我们进入电影情节, 在不知不觉间选择或放大那些特定的情节要素。其次, 要让学生逐步了解摄影机的各种运动方式及其特点。例如摄影机通过推镜头可以强调或突出某一对象, 诱导观众的关注;可以通过拉镜头, 交代被摄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可以通过摇镜头, 描述周围的场景, 让人完整感受周围的环境;还可以通过移镜头使画面构图不断扩展, 使画面富于运动感与节奏感。摄影机可以通过改变焦距决定镜头的视野、景深和透视关系。摄影机的角度变换也可以影响、渲染不同的戏剧效果, 如仰视的角度可以使观众心理上觉得被摄对象的高大、威严, 有时甚至给人以一种恐怖感, 反之, 俯视的角度则让人觉得被摄对象处于一种孤立无援、无助无奈的境地。

例如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就以特殊的镜头艺术著称。在解读他的电影作品时, 不可轻视镜头语言分析。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镜头有几个固定的法则, 如仰拍、固定机位、稳定景别、人物的拟态式布局等。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镜头中, 演员很少出现大幅度的动作, 人物对话时通常面对观众, 在镜头组接时绝不使用叠影, 破坏精心设计的构图效果。小津这种对形式的极端追求, 目的就是要通过电影的形式来创造完美的静物画。他最大限度的赋予每一幅画面一种稳重的造型和气氛, 尽管他内中蕴涵着高度的紧张, 但形之于表面的却是最为温和的情感。但他的影片依然在“动”, 而且正是由于他那种“动”具有细致入微的变化, 才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使得观众全神贯注、屏息静观去品味它的典雅和微妙之处。[1]

三、布景艺术的鉴赏

除了叙事结构与镜头语言, 影视鉴赏当中尚有许多细节因素决定着影片的质量, 例如电影的布景艺术。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电影“布景”的确切含义。“布景”一是指场景实体, 即电影场景的空间实体。二是指“布置电影场景”之意, 含有组织空间和造型设计之功能的涵义。电影布景的完成一靠美术师的精心设计, 二靠专业置景人员和高科技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劳动。

可以通过较多实例向学生展示布景师艺术性的劳动。对于布景师而言, 熟练运用色彩与光线, 营造写实或写意氛围是电影布景艺术的关键。从某种角度来说, 光称得上是影视艺术的第一要素;而色彩也是一种重要的电影语言要素, 它起到烘托环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例如黑泽明在《乱》中对不同色彩的天才运用, 又如安东尼奥尼在《红色沙漠》中运用色彩对工业文明进行讽刺与鞭挞, 再如基耶斯洛夫斯基著名的《红》、《白》、《蓝》三部曲, 都是色彩运用的连续性、象征性的经典作品。

根据学生的观影实际, 课堂上可以张艺谋的作品作示范性分析。张艺谋导演在色彩运用上一直独树一帜, 在他的著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将色彩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色彩既是最好的效果道具, 又是剧中的主角。炽烈的红色与冷郁的灰蓝色是全片的主色调。血红的灯笼在灰色的院落中亮起, 这鲜明的颜色对比, 象征着激情的生命与顽固的封建陋俗之间的博弈与拼杀。红是这戏中的主角。红灯笼、红盖头、红色的烛火, 皆红得喜庆, 但也红得残忍, 红得血腥, 红得教人身不由己。灰蓝的主体就是著名的乔家大院, 它灰砖灰瓦, 是晋商乔致庸按照最具儒教思想的礼法重建的。这院落方正规矩, 连每个细节都是严格按照儒学礼教的孝行主题建造。在剧中它规整庄严, 同时也成为一个最严厉的桎梏, 压抑着宅院中本来活泼的生命。这种色彩叙事成为一种视觉上的对比, 这种对比充分强化了电影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一种被压抑被毁灭被践踏的思想内涵。它促使观众去思考去憎恶, 进而理解影片更深的历史文化涵义。[2]

四、电影原声的品味

影视作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不仅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也能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中声音的处理, 对于理解影视作品也十分重要。影视中的声音一般分为人声、音响、音乐三大类。它在艺术表现上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影视听觉不可分割的整体。声音这一手段, 发挥着表情达意, 创造审美价值, 参与剧作, 推动发展, 营造氛围的重要功效。

自1927年有声影片《爵士歌手》诞生开始, 电影原声就作为影视鉴赏中一个重要的范畴被鉴赏者品味与分析。课堂上, 可让学生先了解电影史上以音乐为主体的歌舞剧, 如《音乐之声》、《芝加哥》、《红磨坊》、《如果爱》等。在这些经典文本中, 音乐与歌舞几乎成了这些影视作品解读的最重要部分。还可以提到一些以音乐或者以音乐节为主轴的电影———这些文本中电影原声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海上钢琴师》中演奏对剧情表情达意的作用非常明显;又如《忧郁星期天》中, 那段阴郁的钢琴曲成为贯穿情节的主线, 《放牛班的春天》中, 童声合唱的象征意味如此浓烈。

实际上, 即使不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 也不可能缺少各种音效的支持。引导学生品味电影原声, 能够让他们感受影片的氛围, 把握影片的节奏感, 体会人物的情感, 揭示影片的象征意义。例如, 在著名的谍战系列电影《谍影重重》中, 配乐师John Powell将管弦乐与电子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 极大程度地凸显了影片特色。如果说Bourne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特工典型, 那么该配乐则成了动作片音乐的典范。《谍影重重2》中的第一首音乐《Goa》是整部电影的开场曲, 乐曲以简约、短暂、辽远、神秘的渐强管弦乐开头, 直接使观众一开始就处于那种充满悬疑的气氛中, 紧扣影片主题。第11首《Bim Bam Smash》———飞车大战的配乐———刚开始的那段, 完全放开了管弦乐的束缚, 用激烈的电子音乐直接冲击观众的耳膜, 让观众大大地过了把瘾。片尾曲《Extreme Ways》也是《谍》系列的片尾曲, 其不羁的风格让观众在影片最后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特工气质, 含有一种对命运的无奈, 一种对现实的嘲讽。[3]

五、结语

影视技术作为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理应成为《影视鉴赏》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普遍比较陌生, 接受能力较弱, 可考虑采取案例教学法, 即:选择影视技术特点鲜明的作品, 作深度分析。结合这些典型的实例, 可使学生逐渐掌握影视技术的一般知识, 了解到影视技术分析对于影视鉴赏的重要性, 从而学会从影视技术角度把握影视作品的主旨。

参考文献

[1]刘雪蕾.小津安二郎的风格特点.[EB/OL].http://i.mtime.com/188516/blog/170945/

[2]孙霖楠.解读《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对于电影意蕴的表达[J].电影文学, 2009.18.

3.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探究 篇三

摘要: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由知识型人才向创新性人才转变,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模式急需得到调整。本文在分析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意义,探究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影视鉴赏课;学生主体;教学改革

一、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高校影视鉴赏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向学生主体课堂转变,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忆,而需要在兴趣的激发和活动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加多样化的活动。但是,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教学改革就是要求教师针对课程难点提供资料和视频,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推进提供支架。学生结合自己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展开更广阔的思考和探索,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教育理念又是困扰教师落实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矛盾,教师在理论上对新课程理念有相对清晰和系统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却认为教育改革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新型教学模式的落实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知识基础,需要明确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逐渐认同学生的能力,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进而实现教育理念的改变。

(三)促进课程模式和内容的改变

影视鉴赏教学受到长期文化的影响,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关注影视作品的标准化解读,在目标上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机械运用能力,而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一方面将新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前,学生可以自己的兴趣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观看更多的相关视频,了解更多的背景;同时,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学生事先了解新内容,并设计本小组在课堂上的活动,这种活动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是很大的改革,会促进学生主体课堂和全员参与课堂模式的建立。

二、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高校影视鉴赏教学要建立学生主体课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和成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没有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是什么样的,怎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对影视作品进行自主探讨,而是关注教师如何把知识准确系统地讲给学生听,如何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练习中提高鉴赏技能。新课程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创新力和想象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教学理念的创新。一方面,教师要从传统的学习集中在影视作品的介绍和解读上转变为适时加入一些情景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习更加形象化,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清晰。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当代世界是多元的世界,无论是从知识学学习还是价值观的认识上都是允许个体差异存在的,在高校鉴赏课堂中也不能仅仅以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唯一理解作为标准答案,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否定,从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影视作品鉴赏课堂是多元的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敢于进行表达,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允许不同的认识存在。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和学习工具能够展开自主学习,了解更加广阔和深入的知识,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学习,除了在专业知识上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在其他学科的知识上则是各有所长,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展开互动和交流。

(三)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根据组内异质和组间通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6-8个人的学习小组,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和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本小组的理解,设计小组展示的内容,形式可以采用任何有助于知识点理解的方式,通过展示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产生更加多元的理解,形成更加开放的问题,形成持续性的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课上知识和课下实践的整合。

综上所述,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需要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建青.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55-58.

[2]冯学红.高校“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究[J].电影评介,2013(02):71-73.

4.《影视鉴赏》 篇四

主讲教师:孙景曾

1、课程性质

《影视鉴赏》是盐城工学院艺术审美类校级选修课之一。1998年秋学期首开该课程,是教育部推荐的高校公共艺术主干课程。也是我校选修课特色课程。

24学时,八讲。

2、教学目的

该课采取理论修养与鉴赏能力双重并进、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

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影视艺术的流派、语言、类型、结构、导演、表演、文化等内涵,并把握方面的或综合的鉴赏评价作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3.教学特点

解析式――流派、类型、语言、结构、导演、表演、文化等方面鉴赏

练习式――讲理论、看作品、作练习

以下列32个学习要点解答★

第一讲 影视鉴赏绪论(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认识影视艺术的特质、影视艺术鉴赏的意义、影视艺术鉴赏的层次和途径,把握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了解课程学习的要求,从而有效进入课程的学习。

★影视艺术的特质是什么?

影视是人类知道其创造日期的新艺术门类,被称为"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

影视艺术是我们形象地有效地深刻地反映我们所感知和表现的主客观世界的手段载体和窗口.

★影视艺术四大特质是什么?

运动性 镜头的运动、画面的连贯、时空的真实再现 造型性 人与物动态形象可视,是影视叙事的最重要手段

假定性 一旦假如,必有果然;同时艺术逼真来自舞美化妆表演及制作的特殊创造 逼真性 镜头前、画面上比真实还要真实

★影视艺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1.生活娱乐意义 2.文化认知意义

3.艺术审美意义

4.文艺评论意义 5.思想教育意义

★影视艺术鉴赏的层次和途径有哪些? 层次1.艺术技巧层次

2.艺术思想层次

3.文化内涵层次 途径1.观看经典作品

2.浏览相关作品

3.学习鉴赏范文

4.撰写鉴赏习作

第二讲 影视流派鉴赏论(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时代进步与影视流派、世界电影史上的流派、中国电影史上的流派,把握影视流派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影视流派中的三大主义内含是什么?

影视戏剧主义:

叙事趋向通常以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冲突为基础,以冲突的建立为开端,随着冲突动作的逐步升级,趋向影片的高潮,高潮后一方胜利,一方失败,以合乎人性的场面作结尾.这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叙事方式.其特征为:故事的完整性 结构的递进性 情节的噱头性 效果的真实性. 写实主义:

叙事趋向反对人为雕琢痕迹,尽量向现实生活靠近. 当代写实主义主要作为一种呈现手段而非作品总特征. 形式主义:

叙事趋向反对叙事、情节、性格等,强调"纯形式",特征为:通过多种视听元素进行风格化的呈现,喜欢用象征、隐喻提供给观众潜台词,表演比较夸张.以时空错乱的形式结构表现非理性的意识活动.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概况如何?

1983年4月1日,广西电影制片厂率先成立了张军钊、张艺谋等组成的青年摄制组,第五代导演出现。接着潇湘厂、西安厂也成立了青年摄制组。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成为第五代导演创作的宣言书。陈凯歌的《黄土地》,吴子牛的《晚钟》,田壮壮的《盗马贼》,张军钊的《弧光》,张艺谋的《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 啊摇,摇到外婆桥》、《一个也不能少》、《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英雄》、《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流派鉴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找准作品的流派定位及特征 二.认识作品流派的必要合理性

三.把握作品自身的创新所在 四.揭示流派性对作品的贡献

第三讲 影视类型鉴赏论(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影视艺术作品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认识影视类型鉴赏的作用把握影视类型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影视类型鉴赏的作用是什么?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属于某种类型,都体现该类型的总体特征;作品在类型总特征下必然追求个体特征的突破,体现为其它方面的鉴赏亮点.类型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期待型指南;也是艺术家从事创作事的理解型指南.所以类型鉴赏是进入综合鉴赏前的重要途径. ★电影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一.纪录片 时事报道片 文献纪录片 传记纪录片 风光旅游片 舞台纪录片 二.故事片 喜剧片 惊险片 战争片 少儿片 历史传记片 科幻片 歌舞片 三.科教片 科普片 技术推广片 教学片 杂志片 四.美术片 动画片 木偶片 剪纸片 ★故事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故事片是影片中的大家族,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水平的主要标志。

1.有演员扮演片中人物;

2.有完整的故事和动人的情节; 3.运用蒙太奇典型化艺术概括;

第四讲 影视语言鉴赏(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影视语言 之画面与声音、把握影视语言的精彩运用,把握影视流派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影视语言之一画面的内含是什么?

1.景别 ―― 远景 全景 中景近景 特写 大特写 2.焦距 ―― 标准镜头 短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

3.镜头运动――推 拉 摇 移 跟 升 降 摇摆 环移

4.角度 ――平视 俯视 仰视

5.构图--(主体 陪体 环境)

平衡构图

非平衡构图

封闭性构图 开放性构图 6.光--质量(柔光 硬光)

方向(前 侧 背 底 顶)亮度(强光 弱光)

光调(高调 低调)

7.色彩--配置(色彩的比例 位置

面积之间的搭配)

变化(用色彩创造时空改变气氛)

色调(色彩总的基调)★影视语言之一声音的内含是什么?

1.人声 -- 对话 独白 旁白

2.音响 -- 自然音响 机械音响 枪炮音响 社会环境音响 3.音乐 -- 器乐 声乐 音源音 无源音 ★影视中的声画关系有哪些?

声画同步:音响与声音同步同源

声画分离 :声音以画外音形式出现

声画同一 :音响与声音不同步但音响或音乐与画面内容节奏情绪相统一

声画对位 :声音与画面在内容节奏情绪形象上相互独立,差异中求和谐

默:声音在画面上突然消失 ★语言鉴赏的基本要求

1.看作品在应用语言(画面 声音)上有否构成特色和亮点; 2.看这种特色和亮点的表现何在;

3.看画面或声音的独特处理应用是否与作品主题立意的实现有益; 4.看画面或声音的独特处理应用是否作品品味质量的提升有益; 5.看作品艺术语言的应用是否超出了前人.

第五讲

影视结构鉴赏论(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影视影视结构的三大主义,认识影视结构的灵魂蒙太奇及其应用,把握影视结构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影视编剧在创作中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主要有三方面,即意念、人物、情境。这也是导演对剧本的期盼。

1.主题意念的把握。作品的意念首先的独特的,也是符合历史、道德要求和人们情感接受的,具有深刻的蕴涵。这是导演创作的出发点

2.人物形象的塑造。影视人物关系具有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活,基调明确,主要人物具有独特的命运、独特的精神天地、内心矛盾的复杂性。

3.规定情境的安排。时空的选择合理,叙述的结构巧妙,情节包括细节的安排独特,场景、道具的气氛的交代到位。

★蒙太奇的作用是什么? 1.可以使电影的叙述在时空运用上有极大的自由,千山万水上下千年可以自由转换.形成所谓的“电影的时间".

2.可以使电影具备了自如地交换叙述角度的可能性.

3.可以使电影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

★蒙太奇的分类主要有几种?:

1.对比蒙太奇 前后画面内容形成显著对比。

2.平行蒙太奇 不同地点的故事分别叙说,时间并行。

3. 隐喻蒙太奇 画面象征性内容说明故事的理念。

4. 交叉蒙太奇 不同地点的故事分别叙说,时间交叉。“最后一分钟营救”。

5. 复现蒙太奇 主要画面择时出现说明故事的理念。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将蒙太奇分为三类.

叙事蒙太奇包括连续式、颠倒式、平行式、交叉式;节奏蒙太奇包括复现式、积累式;思维蒙太奇包括对比式、隐喻式、象征式、心理式.

第六讲

影视表演鉴赏论(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演员的魅力、演员表演的特点,认识演员表演的三位一体、三种创作方法等规则,把握影视表演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演员魅力来源在哪里?

1. 热爱电影艺术――成功的原动力

2. 勇气和魄力――登上顶峰的素质

3. 本色和气质――艺术魅力的条件

4. 娴熟的演技――魅力射现的翅膀

★演员表演的特点有哪些?

一.三位一体 演员 表演工具 角色形象集于一身表演工具指内在的肌体 语言 情感等;外在的道具等;

二.双重生活的统一 创作者的生活与形象生活的统一。双重生活即要掌握双重人格;又称“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统一,的支配力越强,艺术家就越伟大。

★演员表演三种创作方法是什么?

体验派主张演员每一次排演和每一场演出中,都应尽力地体验角色的情感,都应动情 投入,并将这种情感通过外部形式传达给观众,从而感染观众。

表现派主张在排演时体验经历一二次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寻找到足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外部形式,以后每次演出只要冷静而理智地再现这种形式去打动观众。

程式型也称匠艺型。这类演员根本不去体验角色的感情,仅仅用一套规定死的刻板模式去扮演角色。当然也产生不了艺术魅力。

第七讲

影视导演鉴赏论(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导演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导演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导演构思和

导演语法——蒙太奇,通过分析了解著名导演及中国五代电影导演的艺术风格,把握把握影视导演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中国六代电影导演是如何划分的?

答:中国电影业从1905年至今百年以来,导演队伍可划分为六代人:

第一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声电影时代的导演,如郑正秋、张石川等;

第二代 三四十年代有声电影时代的导演,如蔡楚生、费穆、孙瑜等;

第三代 五六十年代活跃的导演,如谢晋、凌子风、成荫等;

第四代 文革前毕业于北影的学生,七八十年代独立拍片,如谢飞、郑洞天、黄蜀芹等; 第五代 文革后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学生,如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

第六代 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世纪前后涉足影坛的年轻导演,如陆川、宁浩等。

★导演成为电影创作中心的必然性何在?

1.取决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各类艺术进入电影,最终化成一个怎样的新东西,必须统一。

2.取决于电影的蒙太奇特性 电影拍摄的片段性和散乱性,必须要有统一的蒙太奇构思。

★导演的工作内容和程序是什么?

筹备期1.选定文学剧本,2.组成创作班子,3.写出分镜头剧本,4.拟定摄制计划和导演阐述;

实拍期5.实拍

后期 6.剪辑与后期配音,7.混合录音。

★ 导演向编剧要什么?

1. 意念,要明确作品的中心立意、主旨。

2.人物,要有典型的人物及人物关系。

3. 情景,要有精彩的故事叙说及其情节按排。

★ 导演构思的内含是什么?

1.主题意念的把握

地位:导演创作的出发点

目标:总体感、独特感、深刻性

2.确定人物形象的配置和基调,安排具体的行为动作来表现性格,确定的人物基调为:独特的命运、独特的精 神天地、内心矛盾的复杂性

3.选择和组织造型形式和音响手段

4.安排叙述结构

时空交错式 顺叙式 中间开戏式 5.样式的确立和风格的追求

是什么剧?悲剧、喜剧、正剧„„诗电影、散文电影、戏剧电影„„

什么是风格?希区柯克说:在踏入电影棚之前,影片就已经完成了。这就是导演的构思

★导演鉴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了解导演的基本风格及特征

观察电影作品的风格特征运用

分析导演手法运用的独特性合理性

揭示导演手法运用的艺术价值

第八讲 影视综合鉴赏论(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影视的文化蕴涵,把握影视综合鉴赏的基本要求,学会影视评论(鉴赏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 综合鉴赏有什么特征?

1.综合性

综合鉴赏是在门类鉴赏的基础和前提下的高层次和高质量的鉴赏。往往集中或包含了如思想、结构、流派、类型、语言、导演、表演等各门类鉴赏的内容或精神。

综合鉴赏当然离不开多个单项奖的支撑特别是导演奖、摄影奖等的支持。

2.文化性

门类鉴赏多着眼于技术和艺术层面,而综合鉴赏更着眼于艺术和文化层面,要分析揭示作品的文化内涵、思想主旨和美学追求。

门类鉴赏是单项的,综合鉴赏是多项的有机融合,而起融合作用的是文化视野和文化了解的统一。

3.深刻性

综合鉴赏讲求文章的深刻性,即在全面分析认识作品的前提下, 揭示作品的文化内涵、思想主旨和美学追求.更能突出重点,抓住作品的命脉和要害,指出其精彩和不足.★ 影视文化的蕴涵是什么?

1.影视艺术的出现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影视艺术起到引导社会时尚、鼓动流行文化、掀动社会风潮的作用。

3. 影视艺术的发展使人类情感、理想的展示,人间故事的演绎有了最好的载体。

★什么是国际电影节?

是电影展示的场所,是电影的多元文化节,是多元的博览会。在上百个的电影节中,较有权威的有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西柏林电影节、东京电影节等。

它们有几个共同性:1.对非主流的具有一定艺术个性的影片的偏爱;2.对非欧美主流的多元文化特别是边缘文化的重视;3.对传统人文主义价值观念的支持。

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获国际电影节奖项达200项,并且还要走下去。

★ 国际化、民俗化指的是什么?

1.电影的国际化是经济交往全球化背景下的产物。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上的优势,正以文化上的渗透对全球施加影响。

中国电影就是在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下走向世界,表现了一定的依附性和趋从性。争取海外投资、海外市场和参加国际电影节以求认可等,即是证明。

2.民俗化是指电影国际化中交往、融合中,坚持本国或本民族文化精神、表现特色文化现象的做法。中国电影得到西方人的注意,重要原因之一是让他们看到了一种共同的具有异国情调的民俗奇观。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93年获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张艺谋的《红高粱》88年获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文化鉴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看文化背景

2.看文化立意

3.看艺术样式

4.作综合鉴赏

★如何作影视评论(鉴赏文)?

(一)选好角度,量体裁衣

可以分门鉴赏,也可以综合鉴赏

(二)抓准特点,深入挖掘

感性的、理性的;技术的、艺术的、文化的;

(三)确定形式,精心构思

论说体--短论、感观、批评、综合分析

对话体 书信体 诗歌体 随笔散文体

观赏札记体 观众絮语体等

(四)掌握方法、力求创新

★影视评论(鉴赏文)的写作有哪些方法?

1.综合分析归纳法

纵向剖析法,开宗明义先提出总观点,然后以作品事实提出分观点,作分析论证,最后归纳,支持总观点。

2.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是把作品与影视史上同类作品比较;横向比较是把作品与同时期影视作品比较;

3.横断面切入剖析法

微观分析法,从作品中摄取一个横断面--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展开分析,得出对作品的印象。

4.影像读解法

5.《影视鉴赏》期末论文 篇五

2011-2012学年

建筑学107,20100602107,***,识别号:590

《剪刀手爱德华》影视鉴赏

建筑学107,20100602107,***,识别号:590 你还能做什么?这件事你或许在梦里邂逅过千遍万遍,但这一次,是一遍真实的重逢!

也许你要说,故事到这里也应该是结局了吧,是的,一般这样就该是电影的结局了,但是这样的话,我就绝不会和你提起这部影片了。

电影的真实结局是这样的,剪刀手爱德华死了,剪刀手爱德华的爱人还活着,可是她老了„„这个结局你可以接受吧?是的,所有人都可以接受这样的结局,但是没有人可以接受爱德华死的过程和死的方式„„在这里,看过电影的人一定要说,爱德华没有死啊。是啊,爱德华没有死,可是她的爱人告诉所有好奇的人,他死了。是的,在人间他真的死了,只有在他自己的城堡里,他才能活着!那里有无数修剪好的树木,无数晶莹剔透的冰雕,那里,才真正属于爱德华„„感谢那个空放了两枪然后告诉大家爱德华已经跑了的警察,感谢那场“雪”。

6.影视鉴赏 篇六

电影《岁月神偷》的情感表现

影视鉴赏公选课(周四)

电影《岁月神偷》的情感表现

摘要:作为典型的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可以说难得的佳品,饱含深情的编剧和拍摄手法让人眼晴一亮。不得不说,电影的表现手法突出体现在情感表现。不论是场景的设置还是台词的设置都很好的展示了电影在情感上表现!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这部电影,“偷”回那些时光。

这部电影改编自罗启锐导演自己的文集,也取材自他的家庭故事。朝花夕拾,以小见大,在这样一个极具诗意的名字背后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据说片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导演的亲身经历,比如恋上富家女、失去哥哥,而他亦是在用电影的形式来纪念他的亲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我无从考证罗启锐的出身是否像片中的罗进二一样贫寒,但可以肯定的是,七十年代港大毕业,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就读最好的三大电影学院之一NYU,这份经历令他早已成为香港精英文化的代名词。他、张婉婷、许鞍华等人有着一样的人生轨迹,而他们的电影也因此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在不忘反映现实残酷的同时,又总免不了要做浪漫化的处理。在他们的身上永远看不到对现实的严厉批判,而是凸显着一种中产阶级特有的浪漫主义的情怀。

影片中的浪漫主义情感不再是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惊心动魄,只是简单的从小人物的生活着手,描写小人物的世界,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

《岁月神偷》而且还高明的选取了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户位于深水埗的普通家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香港社会里所经历的坎坷。影片又名《1969太空漫游》,而1969则是香港社会最黑暗、最动荡的一段时期。官员贪污腐败,警察乱收保护费,医院的护士打针、递水也要收钱,加上大陆文革动荡的波及,香港民众的生活十分艰难,这些在电影中都清楚的看得到。但通过孩子那戴着鱼缸的视线所看到的变形的社会则大大缓解了这种直面惨淡人生的苦楚,仿佛收保护费可以当作鬼佬差人逗小孩倒背26个英文字母般的游戏,而失去亲人这么可怕的事情也在孩子将偷来的夜光杯、米字旗、齐天大圣一一填满“苦海”的行动中得到了最浪漫的化解。哥哥死后下葬在优美静谧的西式墓地,这当然不是《细路祥》一样的草根情怀,而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式的温馨。也许单纯是善良的人性根本无法解决现实的冷漠与痛苦,但正如鲁迅为《坟》的结尾插上的野花,电影也需要这么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丝浪漫主义的情怀。

《岁月神偷》中白纸一样的纯洁爱情是香港电影多年以来都不曾有过的了。试看这些年的港片,以叶念琛的“爱情三部曲”为代表,港女通常都令人厌烦。用林奕华的话说:“外表均只能以中庸形容,然而对待追求者时,却无一不摆出公主中的公主,女皇中的女皇的嘴脸和身段。”男主角也不落下风,森美、王祖蓝这些样貌猥琐之流亦常常出没在银幕上,扮富家公子和花心大少。

《岁月神偷》则不同,纵然草根男和富家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但影片却给这对少男少女留足了表现的空间。不仅有“double rainbow”和“热带鱼的记忆”,更有公主离去,王子倒下,鲜血滴满白玫瑰的煽情桥段,唯美得让人觉得是在看韩剧。至此,罗启锐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再一次凸显了出来,让爱情抛离现实的诸多枷锁,只留下最美好的一面给观众看。这样的纯爱在当下社会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别说是香港,就连内地也早已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商业大潮的侵蚀下变了模样。太多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那样找来“要在宝马车后座哭泣的女人”大做文章的节目就已经证明了当下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堕落。因为没有,所以才弥足珍贵,才让《岁月神偷》里的爱情这样的触动人心。

但《岁月神偷》到底不是《love story》式的爱情故事,影片更动人之处在于一家人的相濡以沫和邻里间的互助互爱。

虽然谷德昭的一口上海话讲得并不标准,但他已经在无形中透露出一个信息:他们是上海移民。上世纪40年代中到50年代初,因为时局动荡,大批手工纯熟的上海裁缝师傅和理发师傅陆续迁移香港,他们所留下的洋服字号在香港叱咤风云五十年,如著名的培罗蒙、W.W.CHAN&SONS等,而上海发廊曾经更是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这些新移民和本地街坊融洽相处,晚上坐在一个屋檐下露天吃饭,“五大七小”一起看电影,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梁家辉和梁朝伟演的《难兄难弟》,也是一帮邻里之间,整天喊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岁月神偷》虽然没有把口号喊的多么嘹亮,但共同分享好菜等细节之处已经将这种在“都市森林”铁门对铁门的冷漠中逐渐消失的街坊人情味恰到好处的重现了出来。

亲情更是一颗催泪弹。母亲带着患上血癌的儿子四处求医问药,而父亲为了让哥哥输上新鲜血液不惜当掉陪伴多年的婚戒。当吴君如轻轻抚摸任达华手指上深深的戒痕,那一幕也让亲情像刀一样深深地刻在了观众的心里。

电影进行到结束的时候,芳菲回来的戏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因为那场戏有点不太合理,但如果去掉就又会让人特别的残忍。人都会有怜悯之心,也就让命运也怜悯一下,然后才能安安心心的结束。回忆慢慢的出现,人生从一开始就是倒计时,就算自己不直到多少的时间,但也明白过了多少的春夏秋冬,没法秒秒的计算,也有秒秒过的人生。

吴君如在电影里穿着那双鞋子,一步难,一步佳的走着,走完了最艰难的台风,也终于见到了美丽的彩虹。刚才特地去查了查骨髓移植的信息,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出现的,如果换到现代来说有个弟弟的罗进一,也可能有救的不是。你感叹这个时代,其实时代才不去理会,而且是不是又该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存活在里面,跟着它马不停蹄。人都是蚂蚁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却还要有马的速度,听着又怪可笑。艰难的小巷存活在摩天大楼之中不起眼,但也真想有个鱼缸来当保护伞,遮风避雨,只是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但真的岁月不饶人,把人就这么给扔掉了。

《岁月神偷》,我不止一次的想知道到底是谁起的影片的名字。实在是太合适了,从片名中我梦就可以看出其中表达的令人无奈惋惜的情感。这不就是一种最为明显地表达情感的方式吗?影片中慢慢流淌着的音乐也无时无刻的展现着它想告诉人们的忧思,用小孩子的眼睛表达最纯净的感受,最纯净的悲伤。悲伤中还带有希望!

参考文献: 《永远有效》 《一步难,一步佳》 《岁月怎么“偷”?》 《催人老,不饶人》

《岁月神偷,偷回香港电影的味道》 《岁月神偷和李治廷》 《过期怎么候》 《人生必看的经典电影》 《香港催泪电影》 《小成本电影的逆袭》 《过期,不候》 《2010年好评电影》

7.影视文化影视鉴赏 篇七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 自由教育从人类生命主体出发, 追求精神自由、心灵解放。在现代大学发展历程中, 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主义的发展, 非功利的自由教育逐渐被功利的专业教育所取代, 进而发展成为专业主义、工具主义, “人”成为知识的附庸。在对专业主义的批判中, 通识教育理念首先在专业主义最盛行的美国应运而生, 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 1930年赫钦斯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推行的经典名著学习运动开启了现代通识课程的先河,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第一次呈现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 1979年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中重新定义本科生的教育目标, 使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至此,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在美国演化成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 并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 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 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 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 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我国台湾、香港引进通识教育理念较内地大约早十年, 我国内地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逐渐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 其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自我探索的萌芽阶段 (1987~1994) ;引进借鉴的起步阶段 (1995~2001) ;反思改进的提升阶段 (2002~2006) 。通识教育在我国取得了巨大进步,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逐步从“制器”转变到了“育人”, 通识教育理念正在转化成为多种模式的通识教育实践。但我国的通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是本体论研究、认识论研究、实践论研究, 还是通识教育实践, 都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加强反思、深化研究、改进实践。

具体到“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的研究成果较少, 主要研究成果有李波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年04期) 、任初明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03期) 、李泽民;柴明勤的《我国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设计探析》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06期) 等十余篇论文;另外, 有关“影视鉴赏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张维刚的《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电影评介, 2007年19期) 、龚金平的《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01期) 、冯秀娥;陈彦坤;孙玉秀的《本科院校影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2015年03期) ;而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影视鉴赏”为检索关键词, 未检索到直接相关研究成果, 该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

渭南师范学院2013年在教务处组织与安排下开展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的教学工作与活动, 目前已成功开展4个学期, 选课学习的全校各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 开课前准备了教学进度表、课程教案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中实行签到制度, 严格规范课堂纪律, 以讲授、作品分析、讨论、作业布置等多种形式完善课堂教学, 课程结束后组织考试, 提交成绩,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本达到了学校开设《影视鉴赏》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但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 选课人数较多、教学环境单一、教学资料缺乏等问题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 以符合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的教学水平及质量,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本文通过对全国及省内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现状调研, 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硬件环境、教学资料梳理, 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学生构成及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 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研中心成立、建设与发展, 基于学校软硬件环境及学生学习诉求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进度、大纲、教案、考核方式等教学资料及方法分析与建设, 基于学校软硬件环境及学生学习诉求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材分析与建设, 基于学校软硬件环境及学生学习诉求, 结合校外调研, 提出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设施及资料建设发展方案规划与提出。

通过本文的研究, 希望能够解决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所面临的切实问题, 平衡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培养之间的关系, 纠正学习和培养过程中的偏见, 提高《影视鉴赏》课程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影视鉴赏》课程的整体培养质量, 提高该门课程学习广度及深度。在观念层面上, 真正落实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价值与意义;在理论层面上, 把开阔大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作为通识教育重点, 并加强该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操作层面上, 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师全员参与, 通过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比较研究, 基于地方高校校情积极开展教学环境建设,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加强课后交流互动, 保障课程的科学开展, 充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过将集中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所涉及到的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 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 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工作。具体将前期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了解全国及省内同类院校《影视鉴赏》课程的开展实情, 获得客观真实的报告。然后, 采取试验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获得一手数据和资料。最后, 总结和提出地方高校《影视鉴赏》课程的建设方案及发展思路。将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对不同学科的认识与与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解决当下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具有时效性。当下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影视鉴赏》的高校逐渐增多, 尤其是地方高校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所研究的通识教育课程《影视鉴赏》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不仅对渭南师范学院的选修课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发展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 也会对同类地方院校的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摘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希望能够解决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所面临的切实问题, 平衡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培养之间的关系, 纠正学习和培养过程中的偏见, 提高《影视鉴赏》课程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影视鉴赏》课程的整体培养质量, 提高该门课程学习广度及深度。

关键词:地方高校,选修课,影视鉴赏

参考文献

[1]夏再兴.地方高校教育浪费与成本控制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9.

8.影视文化影视鉴赏 篇八

【关键词】影视鉴赏 医学生 人文素养

影视艺术自产生之日起就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个多世纪来,影视艺术在变革和发展中不断给人类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体验,融入了人类的现实与梦想,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教育领域,影像资料亦成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手段被应用到各类课程当中。影视鉴赏选修课作为人文素质基础课在大部分高校开设,均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升人文素养,影视鉴赏课在医学院校的开设显得更加必要。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 E 深刻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妙手仁心”是对医学工作者最高的评价。然而,什么叫做仁呢?孔子在《论语》里做过这样的解释:“仁者,爱人。”因此,关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拥有一颗善良仁厚的心对医学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受国内专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专业课业繁重所限,尽管人们意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医学生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鉴赏、音乐欣赏等一系列人文素质基础课也缺乏重视。

有调查表明,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以下共同特性:(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2)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功利化及现实化;(3)综合能力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文素养缺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医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容小觑。知识结构失衡会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写作及表达上的劣势对今后的论文撰写、医嘱书写及医患沟通上会产生直接影响。人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道德观念淡化会使医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摒弃仁爱精神,造成职业素质低下。不仅如此,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繁重,现代社会竞争也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使医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心理素质下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人文素质基础课中讲授的历史、优秀作家作品中传达的观念和态度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疏导压力,得到启示。

199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教授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患者看作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而非单一的生物体,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因素考虑疾病和健康问题;二是把医疗工作看作医疗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务质量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作而非单纯的医疗工作;三是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要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医疗与外界作用所产生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表明现代医学已发展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要求。

二、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有近10亿观众每天花2-3小时收看电视,电影院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影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习惯和交流方式。然而,影视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作为继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戏剧之后的第七、第八艺术,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给学生讲授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基本理论,赏析优秀影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优秀的电影作品也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影视鉴赏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平常观看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以高达41.2%的百分比占据第一位,港台影片以33.6%的得票率紧接其后,观看中国大陆电影的数量只占总量的10.8%。好莱坞和港台电影中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娱乐享受是吸引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电影类型的接受比较单一。好莱坞电影纵然也传达了美国式的乐观自强精神,单一的电影趣味也导致大学生容易受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好莱坞注重娱乐性,工厂式的电影生产方式出品的作品只是电影世界的冰山一角。影视鉴赏课程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交汇点,不同影像文化带来的观念和认知的碰撞,对学生认识外来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拓宽眼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开放的心态,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理解,沟通与交流,正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影视作品往往是通过将镜头对准历史或现实,展现人生百态,包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的成长环境中,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向他们敞开了一扇认识现实,追逐梦想的大门。通过接触影像了解世界,增加对世界的敏感,理解不同的人群、种族、国家,自然,是培养仁爱、宽容之心的最佳途径。

三、针对医学生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选修课,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向学生们传达一种正确的鉴赏态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医学院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应与人文医学理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职业特点,在题材选择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诗意,疏导压力

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进入职场后,高强度的工作及精准的工作要求也会增加工作压力,产生烦闷心态,如果不及时疏导,将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在教授影视鉴赏课程中,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选择一些充满诗意的电影,如讲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如何改变了一名普通人的生活的电影《邮差》;讲述一名父亲如何实现女儿梦想的《钢的琴》等。充满诗意的电影,能够疏导现实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启迪他们以新的眼光及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复苏心灵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感受。离开课堂之后,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能自主选择类似的优秀影片陶冶性情,提升鉴赏品味,恢复内心的活力。

2.多元类型,开放心态

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应该避开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电影领域,尽可能给学生介绍不同的电影流派及经典,如形式主义影片及现实主义影片。接触不同类型的影片可以拓宽学生的观影世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增进宽容与耐心。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医务工作者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开放的内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人群,增进体谅及医患双方的沟通,促进医疗优质服务。

3.精选短片,优化教学

要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多地介绍讲解不同的电影类型,除了剪辑优秀影片的片段进行教学之外,还可以精选放映不同风格的优秀短片。短片的优势在于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及风格,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产生整体感受,组织现场观摩讨论,优化教学效果。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社会学,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最终目的是保障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有效利用影视鉴赏课程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符合时代的需要,亦能丰富医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性灵,有助于医学生意识到人文修养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其转化为对医学事业的热忱,对患者的理解关爱,实现医患双方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包丽娟. 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甘肃科技,2012(1):79.

[2]杨林波,覃翔. 浅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183.

[3]林艳芝,王碧艳. 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意义的再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119.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下一篇:开学第一课 理想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