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2024-08-17

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共8篇)(共8篇)

1.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篇一

公司信息化建设总结

我公司由于接手原中软因特的办公室,一直没有在原办公室基础上进行改造,因此原办公室的网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网络改造之前,企业网络存在如下问题:

1、公司的网络是完全对等的对等网络,没有按照行政和部门进行网段划分;

2、布线系统较老,线缆混乱,出现问题不易排查错误。设备陈旧,网络速度慢,网络规划不完整,病毒在网内传播得不到有效控制;不利于数据库的访问。

3、设备间较小,没有完全封闭,门为拆卸式门。原有机柜不够标准,布线线缆混乱,标记不清。而且设备杂音较大,影响办公区人员办公。

4、PBX系统老化,故障严重,性能低下,需更换。

本次改造计划将6层数据网络重新建设。对于2层机房适当改造,解决机房设备混乱、标示不清晰、PBX等问题。

一. 项目完成情况及效果,总体目标的完成。

本项目重点建设好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平台,为上层业务系统提供良好的底层支持,统一公司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网络监控,病毒防治,数据存储系统。

1、公司网络改造已经完成,6层重新布线并联入公司网络,解决了原来公司网络不统一,6层只能使用总公司网络的问题。

2、数据库服务器已经安装并开始运行,现已可以实现大量数据备份,但查询功能还需等待OA系统。

3、杀毒服务器已经安装并开始运行。

4、网络监控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可

5、内网mail系统已经安装调试完成,即将投入使用。

6、电话交换机已经安装调试完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以前公司分机号不够以至于几个人串一个分机使用的问题。

7、域服务器及划分VLAN正在调试中,完成后可以实现分部门,分区域的网络管理,更加方便快捷的实现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的数据共享及数据传输。

8、内网及外网网站系统正在建设和调试中。

建成后的运行情况,网络达到主干千兆,用户端百兆接入,具有良好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同时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传递通畅、网络安全、信息

安全有保障;成为企业级的网络信息平台。光纤快速接入internet。做到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更稳定、更符合企业发展。

二.先进性的说明

(1)N-Box安装调试后具有下列几个重要的特点,是其它类似产品无法达到的:

1.安装操作容易(Ease of Use & Management)

系统完全韧体化,免安装操作系统;Web管理接口 , 使得非专业人员亦可轻松维护及配置。

2.高效能(High Performance)

产品以FreeBSD操作系统精简而成,直接从芯片开机运行,目前鲜少有同类型产品有如此高的效能表现。

3.稳定性(Reliability)

Unix-like操作系统加上系统精简,系统稳定性先天就比其它产品方案要高出许多。

4.安全性(Security)

FreeBSD操作系统不易中毒,系统芯片化,不易遭网络黑客入侵。

5.低成本(Cost)

免操作系统成本,无人数限制,免专业人员管理,使用成本低

(2)任天行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能实现有效的互联网管理

针对互联网滥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系统提供了一系列贴近用户的管理功能。如针对互联网工作效率的杀手,即时聊天工具(QQ、MSN、Yahoo Messenger等)的使用管理,不良站点、娱乐休闲、新闻等与工作无关站点的访问管理;针对外发信息的通用途径,电子邮件,Webmail,FTP等的审计记录;针对带宽流量滥用,各种P2P(BT,电驴等)下载工具的使用控制,音视频等文件的下载的管理;为了使管理人员能直观了解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提供了灵活的日志检索和丰富的报表。这些功能有效地帮助各种组织提升互联网的使用效率。安全可靠

使用最小化的、经过裁减的LINUX内核作为系统运行平台,使得系统的不稳定性与不安全性减至最少;采用特有的文件系统,使设备能抵御突然掉电造成的损害。同时采用多种加密与防护措施,保障系统本身信息的安全。

 加密的数据通道

系统使用SSL加密技术来确保系统在各个工作环节中所有的传输数据的安全性。这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用户登陆管理界面时,我们使用SSL技术为用户建立一条加密通道,保证用户帐号,口令不被窃听;

二、在任天行与网络安全中心平台进行通信连接时,采用SSL强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确保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窃听、篡改或者伪造;

 防暴力攻击

为了防止黑客采用暴力方法猜测用户账号和密码,我们采用图形校验码验证,且当连续3次尝试登陆失败,系统自动锁住一段时间的方法阻止暴力攻击。

 隐藏自身的IP地址

系统的所有探测端口均屏蔽了自身的IP地址,使攻击者无法通过探测端口对任天行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扫描和攻击,确保系统自身的安全性。简单易用

跟传统的应用软件采用C/S(服务端/客户端)结构所不同的是,系统采用B/S模式的结构,用户的管理操作全部通过浏览器方式完成,而这种B/S模式的用户界面存在以下优点:对用户环境没有任何特殊要求,无须用户为满足产品使用进行任何环境的改变,也无须安装客户端软件;B/S结构模式的数据处理过程全部在服务器端完成,不会增加管理主机系统负载。

用户界面提供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支持。界面设计风格简洁朴素,操作习惯充分考虑可用性,帮助简明易懂。

性能卓越

在对Linux的系统内核进行充分剖析的基础上,在操作系统级对系统各支撑引擎进行了修改和全面优化,并且对硬件的驱动程序进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数据捕获和处理能力,使系统在高数据带宽下的性能,比采用Windows和

Linux系统下流行开源代码完成数据不获的网络内容分析产品性能高出一倍以上。同时系统采用了专用高效的协议还原分析技术,大大提高了协议分析和还原效率,是真正的百兆和千兆内容审计系统,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适用各种网络结构

网络的数据采集有基于旁路监听、基于网关、或在监控制机器中安装AGENT三种方式。其中基于网关的设备需要改变原有网络结构,且接入设备会成为整个网络的单点故障点,如果一旦设备发生异常,则影响整个网络的使用,这对于企业中需要使用互联网的关键业务会有灾难性地影响。

而在监控制机器中安装AGENT的方法也会增加被监控主机的稳定性,并且会占用一定的要器资源,减慢被监控机器的运行速度,同时布署升级等的维护工作量也很大。

基于旁路监听的技术,安装后完全不影响原有的网络运行,也不会成为单点故障,而且布署极为方便,只要简单地安装在网络口的交换机镜象口或是共享HUB上。适用于以ADSL拔号,专线,城域网等各种上网方式。典型的网络安装拓朴图如下(图3.1):

3.曙光服务器部署后的高可靠性

多核处理器技术

支持Intel双核或四核处理器,采用Fully Buffered DIMM内存,以串行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功能独特的AMB缓冲芯片,可靠性更强,有效解决内存子系统瓶颈。

强大的处理性能

新一代Intel双核或四核处理器,前端总线(FSB)最高可达1333MHz,采用Intel 5000P 芯片组,数据带宽最高可达 21GB/s。

采用DDR2-533/667 FBD内存(Fully Buffer DIMM),显著提供内存读写速率。集成高性能的双千兆网卡,提供高网络I/O性能。

平滑升级

支持Intel Xeon双核Woodcrest全系列处理器,并可无需更换硬件直接升级支持四核Clovertown处理器,节省投资。

丰富的可扩展性

8个DIMM插槽,可扩展至32GB,提供灵活且强大的内存配置选择。

6块硬盘的扩展空间,构造海量存储。

6个I/O扩展槽,提供从PCI-Express、PCI-X到普通32bit/33MHz PCI的完整选择,既保护用户原有设备的兼容性、又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保护投资。高密度

采用2U机架式设计,独特的高密度机架式服务器散热结构设计,集高性能与高密度于一身

我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开展科技资源调研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的组织方案实施,本项目建立了我公司高效,先进的科技信息网络。

2.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篇二

信息化作是解决目前企业出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电力行业已经达成共识。信息化已成为不少电力企业的一项基本战略。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上述这些热点问题是电力企业义不容辞的工作和任务,迅速变化的环境对电力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K公司信息化建设分三个阶段完成,分别为:信息资源规划与重点专项应用建设阶段;以集成应用为主、全面应用推进阶段;综合决策应用建设阶段及各信息系统集成阶段。

1 K公司信息化目标

K公司是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在全国各地有一定数量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公司急需进行信息化改造。

1)基于对公司业务体系的分析,构建集团整体的信息资源模型体系,实现对集团、分/子公司和发电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所有经营资源的记录和描述。

2)构建集团统一的信息资源技术架构,支持信息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结构和信息平台,对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满足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要求,满足公司的信息整合要求。

3)建立集团统一的信息资源编码体系,实施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实现信息的唯一性、同一性,避免数出多源、信息失真、信息缺失,实现信息共享,支持协同工作、综合分析。

所以,K公司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全面、系统的审视集团信息资源,构建信息资源的模型体系,建立统一的信息编码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集团范围的信息共享与整合,以满足集团对信息综合利用的需求。对各个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2 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系统设计

K公司信息系统根据电力行业生产的特点,将信息系统根据电力企业业务分为四大支撑体系。建设支撑系统主要为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生产支撑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和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经营支撑系统主要包括燃料管理、物资管理、营销管理系统,支撑公司系统发电主业的燃料、物资、营销管理;管理支撑系统包括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结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计划与统计系统、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协同办公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远程办公、视频会议、档案管理系统;企业信息门户内部信息门户和外部信息门户。系统用户通过综合的接入渠道接入,并通过身份认证,按照给定权限访问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与后台的数据库、数据仓库连接,为业务与管理提供全面的支持。本节将对各应用系统的内容进行阐述。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对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2.1 建设支撑系统

K公司建设支撑系统主要指工程建设管理系统。K公司工程建设管理涉及到集团内部的四层主体(集团工程部、分/子公司、项目公司、工程建设管理分公司)和外部的设计机构、工程公司、监理单位、设备制造安装单位,项目管理复杂,信息交互多。支持公司建设项目的管理,包括新建火电项目、水电项目、核电项目的项目开发、项目建设,以及技改工程项目、燃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系统面向工程建设项目,以项目管理实施机构(工程建设分公司)为主体,贯通公司本部管理部门、分/子公司、项目公司,同时对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开放,对设备生产、安装、调试单位等外部单位开放,成为项目相关参与者信息交互的平台、集团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的工具。

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功能有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投资与资金管理;设计管理;设备管理;采购招标管理;项目审批管理;合同管理;工程档案(图纸、文档、标准等)管理;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

2.2 生产支撑系统

生产支撑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建立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监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集团生产调度管理体系,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提高生产可靠性、降低维修维护成本,加强生产技术管理。生产支撑系统主要支持K公司的生产管理活动,包括生产调度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以及环保管理、节能管理等。

生产支撑系统根据公司在生产管理上的三级管理体制和“分级管理、越级监督”的特点而建设。公司总部对各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行、设备、可靠性、节能、环保等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分、子公司对所属区域内的发电企业生产安全、运行、设备、可靠性、节能、环保管理等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基层企业负责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全面管理。发电运行分公司、区域检修公司承担专业的运行、检修职能。生产支撑系统建设应以公司发电运行、检修的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模式为出发点,公司新建电厂的发电运行以运行分公司为管理主体,公司的检修工作由区域检修公司承担。具体有以下一些子系统。

生产支撑系统的功能有: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生产技术管理系统。建设集团统一的生产技术管理系统,为集团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节能管理、环保管理的提供支持手段,提高集团生产管理的及时性与效率。

2.3 经营支撑系统

经营支撑系统主要包括燃料管理、物资管理、营销管理系统,支撑公司系统发电主业的燃料、物资、营销管理。燃料、物资、营销管理系统覆盖公司三级机构,对于相关产业的企业,如煤炭企业、环保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建设相应的专业系统,通过应用接口与公司系统建立连接。如燃料管理系统是适应公司在燃料管理方面的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模式,为保证电力生产的燃料供应、控制燃料成本提供支持。建设公司统一的燃料管理系统,包含公司本部、区域燃料公司、区域分/子公司、基层发电企业燃料管理在内的统一的燃料管理系统。同时,燃料管理系统需与财务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建立联系,形成公司财务、物流集成化系统,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它的功能有燃料计划管理;燃料采购合同管理;燃料收耗存管理;燃料市场信息查询;燃料运输运力查询;燃料生产、调运管理;燃料质量验收管理;燃料成本管理等。

2.4 管理支撑系统

管理支撑系统主要对集团的综合计划、财务、资金、人力资源等支持性管理活动提供支持。根据公司三级组织和管理特点,管理支撑系统应覆盖公司三级机构。管理支撑系统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公司上下贯通、横向渗透的管理渠道,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促进集团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K公司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管理支撑系统主要功能有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结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计划与统计系统、资本市场与股权管理系统、监察审计系统、科技管理系统、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如财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有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现金管理;成本费用;应收应付;燃料管理;销售管理;物料管理;投资管理;税务管理等。

2.5 协同办公系统

K公司协同办公系统包括集团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移动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档案管理系统。

1)办公自动化系统,适应于公司本部、区域分/子公司、新建电厂组织机构设置精干化的特点,为了便于集团办公效率的提高及各级机构之间建立流畅的文件流转渠道,建立集团化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引入工作流技术,提供对办公管理流程的客户化定制。

2)远程移动办公,公司的资产遍布全国各地,公司本部领导、员工经常出差在外,每人承担的工作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便于领导、员工出差的情况下仍能处理职责内的相关工作,而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建设远程移动办公系统。

3)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集团视频会议系统,以公司本部为中心点,以各二级单位为分中心,建立起集团会议、交流的辅助工具。

4)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建立集团“数字档案馆”。

2.6 企业信息门户

企业信息门户作为连接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与各类群体的桥梁,为企业员工提供信息发布与共享的平台,连接原有的各信息孤岛,使信息的沟通变得更主动更有条理;对于企业的商业伙伴与客户,企业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使他们能方便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窗口。当前,企业信息门户为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网站。基于K公司信息化需求分析和K公司业务、管理、组织设置的特点,K公司企业信息门户平台的建设内容将包括提供信息展现与交流的内、外部信息门户和提供信息管理等方面。

1)外部信息门户,主要为K公司的合作伙伴、客户、外部用户提供了解K公司的窗口与交流的渠道,具体内容包括外部网站,建立与完善公司外网,对外发布K公司的企业概况,对外公布的公司新闻、公司动态,以及专题介绍。

2)内部信息门户,主要为K公司各级机构、各个部门提供信息发布与共享的平台,包括内部网站,在企业内部发布公司新闻、动态、通知、公共信息,建立信息专栏等,包括公司信息发布、部门信息发布;知识管理系统,建立K公司统一、集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对工程建设、发电运行、核电工程建设、核电运行、生产技术的知识管理,提供对法律信息、政策信息的管理等。

3)信息管理,K公司企业信息门户将企业的各种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集团内各级机构的用户内部和外部用户使用浏览器就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分析报表及业务决策支持信息。

K公司信息门户平台在信息管理上须具备的功能包括: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用户身份认证、用户权限管理、统一用户管理,单点登录、信息集成、应用集成、竞争情报管理、内容管理、搜索和处理各种格式的文档、个性化的应用服务。企业信息门户根据用户的权限,提供相应的应用,实现个性化应用服务。

3 信息系统应用集成

K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为加强集团资源、信息的整合,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应用系统应按集成化的目标与思路建设,包括信息集成、系统集成与业务集成。为此,应考虑应用系统的集成关系。

在大型企业应用系统建设中,通常有两种应用系统构建模式——集成化方案与最佳组合方案。集成化方案是一个企业的主体应用系统都采用一个软件供应商的解决方案(如包含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设备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等),由其提供一套集成化的应用系统方案,实现企业业务、管理系统;最佳组合方案是企业在各个业务领域(如设备管理、燃料管理、物资管理、发电企业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的应用系统建设中都采用本领域最佳的方案,将各业务领域的系统组合在一起,实现企业整体的应用系统建设。

集成化方案由于采用相同的平台、系统间整合化、一体化程度高,所以集成性强、效果较好;最佳组合方案由于采用的平台不同、系统开发方各异,所以整体性差、容易造成系统孤立。

对于业务紧密度高、具有行业共性的、软件供应商有相应解决方案的应用系统采用集成化应用,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系统,集成化方案将能实现系统集成和业务集成,达到较好的业务整合,实现业务协同。对于企业业务与管理模式具有特殊性、集成化方案不能提供的应用系统采用专项应用系统,包括生产调度管理、燃料管理、运行管理、工程建设管理、集团协同办公系统等,专项应用根据需要通过集成平台(应用服务器、EAI平台)实现与其他应用的信息集成或系统集成。

4 结束语

K公司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规划来指导其信息化建设,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研究K公司的信息化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K公司信息化体制方面的原因,其内部在信息化组织、管理流程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在信息资源规划的同时要对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林韩.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电力信息化,2007(10):66-69.

[2]赵永彬,丛培贤.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信息化,2007(10):74-77.

[3]黎曦.电力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中的数据集成模型研究[J].电力信息化,2007(10):81-84.

[4]王国梁.企业级统一信息平台的构建及开发[J].电力信息化,2007(9):67-69.

[5]刘俊瀛.火电厂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J].电力信息化,2007(9):70-73.

[6]赵建华,何锐.银南供电局管理信息系统整合[J].电力信息化,2007(9):74-75.

3.安钢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 篇三

【摘要】 结合河南省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今后在信息化建设和推进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开发;利用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要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加紧推进。

信息系统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和开发项目,一直受到世界各大钢铁企业的重视。随着全球钢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都在不断地投入资金用于开发、完善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据了解,这些企业每年用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费用一般占总利润的3%左右。国内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也相当迅速。目前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有宝钢、武钢、鞍钢、首钢、邯钢、太钢、济钢等,其它钢铁企业也纷纷上马信息化项目。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全国将有更多的钢铁企业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仓库的一体化管理,保障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同步。

一、安钢开展信息化的必要性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50多年的发展,集采矿、炼焦、冶炼及机械加工、冶金建筑、运输商贸于一体,生产中厚板、炉卷板、热轧卷板、高线、螺纹钢、圆钢、角槽钢、球墨铸管等30多个品种、2000余个规格的钢铁产品及化工产品,钢产量已达到千万吨规模,成为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近年来,安钢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制定并迅速实施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工艺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产品专业化的改造,正在朝更高的目标迈进。随着安钢“三步走”的完成,企业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组织目前是以库存生产和订单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2)管理机制属于职能型管理模式,实行两级核算、计划成本、资金集中、多级计划、多级仓库、分散采购的管理方式。

(3)业务处理方式是大量的手工业务处理加部分初级的计算机应用,两者交叉并存。

(4)信息化应用基础比较薄弱。IT组织结构采用分散管理的形式,IT管理人员分散于各单位之间,各单位进行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缺乏整体考虑;IT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集成度不高,数据重复录入无法共享,各系统都是 “信息孤岛”,降低了业务系统的整体效用。安钢领导层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建设千万吨级钢铁企业的需要。安钢分两期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期规划正在实施,总投资已超过1个亿元人民币。

二、 安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安钢制定了与公司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以需求为导向,以合理的业务流程设计和数字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制造执行系统(MES)为建设重点,全方位推进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整合,实现“集中管理,协同作业,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采用模式

众所周知,钢铁企业信息化路线有“三种模式”之争,即大规模定制、通用商业软件、钢铁行业套件加少量开发。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大规模定制需要企业有丰富的IT人才储备,通用商业软件模式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整合能力,能够掌控各IT供应商在集成方面的投入力度,而行业套件加少量开发需要选择一个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

根据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的项目规划,结合同行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安钢最终选用了SAP ERP套件加少量开发的模式。SAP不仅可与绝大部ERP系统兼容,而且也与世界上主要的MES系统兼容,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还有很强的适应性,针对不同的行业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2.实施范围

安钢一期ERP信息化建设围绕股份公司管理业务及核心生产工序展开实施,范围包括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主要管理部室、铁前系统、炼钢系统、轧钢等主体生产厂和辅助生产单位20多个。一期上线有ERP包括生产计划(PP)、物料管理(MM)、财务成本管理(FI/CO)、质量管理(QM)、销售与分销(SD)、商务智能(BI)等6个模块;三级有宝信软件开发的二炼轧1780、金自天正开发的一炼轧炼钢到二轧两个MES和红河谷公司实施的广义计质量系统。

3.信息化集成

安钢本次信息化项目选用SAP XI作为系统集成平台。SAP XI 提供了开放式的集成技术,对SAP与非SAP系统的集成进行集中处理。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应努力的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统一对信息化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关键在一把手。各单位、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2.强化规划意识

统筹组织,有序进行,整体推进。要充分考虑业务之间的互相衔接和不同阶段的延续性,有计划地实施,重点解决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不能搞一哄而上,不能搞形式主义,避免造成信息孤岛、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规划的集团公司统一的几大管理信息子系统,必须由集团公司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3.重点推进信息化应用开发

网络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应用。从现在开始,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以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以需求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加强技术攻关,提升冶炼综合自动化水平,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积极推广具有显著安全效益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应增强信息化需求意识,加大推进力度,早日实现集团公司集团级管理信息化。

四、结语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必将引发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管理流程的改造,不以人的主观意识去改变,你不想去改造它,让一个计算机系统去全面适应传统的、手工的操作方式,这样不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太大的变革,充其量只是减少了运作过程的错误、减少了报表统计的工作量,让信息流动加速。而其它的一切如果全无改变的话,信息流动的加速并不会产生实际的使用效果,去加速企业整体的运作,这是因为它无法对于手工管理的松散与不系统带来质的飞跃,这种信息化只是一种手工的替代品,无法称之为数字化下的信息系统。

4.公司信息化规划管理办法 篇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提升公司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息化规划是公司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是各部门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唯一依据。

第三条 信息化规划主要分为信息化五年规划和信息化年度计划。第四条 信息化规划编制原则

(一)紧贴公司战略

(二)远近结合,以近为主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避免重复建设、集约化、精益化原则

(五)技术先进、适度超前、实用为主,符合实情原则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

第二章 职责

第六条 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职责

决策公司信息化发展方向,审批信息化五年规划和信息化年度计划及投资预算。

第七条 运营改善部职责

(一)运营改善部是公司信息化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立项、组织、实施工作。

(二)负责组织成立公司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该工作组组长由公司运营改善部主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公司信息化建设相关业务部门主管领导担任,组员由运营改善部相关专业及公司信息化建设相关业务部门信息化工作联系人组成。第八条 公司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职责

(一)负责开展信息化规划及投资预算编制工作。

(二)负责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与协调。

(三)负责年度信息化规划执行情况分析报告的编制。

(四)负责信息化前期项目储备库的维护管理工作。第九条 公司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职责

(一)负责配合信息化规划编写过程中的需求调研、专题讨论及阶段评审工作。

(二)提报本部门信息化项目入库申请。

(三)对本部门信息化项目出具项目实施评价报告。

第三章 信息化项目库的建立

第十条 每年八月初,各部门依据公司信息化五年规划建设框架,汇总本部门信息化建设需求并向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提出信息化项目入库申请。

信息化项目入库申请的基本原则为:

(一)该信息化项目要符合公司信息化五年规划。

(二)该信息化项目能够满足信息化项目申请单位的一致需要,弥补该单位的不足。

(三)该信息化项目涉及其他单位业务的需得到实施认可。

(四)该信息化项目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或者提高管理水平等方法,最终给公司直接或间接的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十一条 每年九月份,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收集各单位信息化项目入库申请,并组织信息化项目申请单位及其他涉及单位进行项目前期调研考察。根据调研考察情况,撰写《公司XX信息化项目调研考察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实际业务中急需通过信息化项目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达到的目标(量化的指标)。

(二)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业务需求。

(三)目前在各大企业中,已经存在的比较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及特点。

(四)这些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中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五)目前能够实现该信息化系统的公司及其所具备的技术能力。第十二条 根据调研考察报告,由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组织可行性分析,分析不可行项目,由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通知信息化项目申请单位不可行原因;分析可行的项目,由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撰写《公司XX信息化项目可行性分析说明书》。该说明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从信息化角度分析,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技术力量实现。

(二)目前,实现该信息化项目的比较适中的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三)实现该信息化项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条件。

(四)信息化项目实现后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三条 经过前期调研及可行性分析,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组织进行信息化项目评审,评审通过后纳入信息化项目储备库作为下一步信息化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

第四章 信息化规划的编制

第十四条 信息化五年规划编制与国家五年计划编制保持同步,五年规划到期最后一年的第三季度启动下一个信息化五年规划的编制。第十五条 信息化五年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依据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确立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调研问卷、访谈、现场走访、专题研讨等方式对公司领导、业务部门、IT服务商等进行全面调研,全面了解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系统需求、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并结合上一五年规划的执行完成情况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及投资预算。

第十六条 下一五年规划及投资预算形成后,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提报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后,下发各单位执行。整个五年规划编制、审批、下发过程时间控制在三个月之内。第十七条 信息化年度计划于本年度十一月份启动,信

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依据信息化五年规划及本年信息化计划执行情况,结合信息化项目储备库项目储备情况制定年度信息化计划及投资预算并报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资金预算编制按照计财部《公司项目管理制度》要求执行。整个年度计划编制、审批、下发过程时间控制在一个月之内。

第五章 信息化规划的评价与调整

第十八条 每年九月底,信息化规划的项目,项目实施中的,由项目责任单位提报项目实施评价报告(实施评价模板见附件二)。第十九条 信息化规划编制组组织专业对实施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对于实施中的项目严重超期的,对责任单位提出警告,下一年度信息化计划不予考虑该单位信息化需求并视情况对责任单位提出专业考核意见。

第二十条 对于临时性信息化项目需求,为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相关业务部门可临时提报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组审批,纳入当年信息化年度计划执行。

5.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篇五

规划

1、自来水公司供水信息化现状 简介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供水系统规模不断扩大,为供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同时也对供水系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提高供水领域科学技术水平受到了企业的极大重视,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手段不断得到加强,特别在供水系统信息化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自来水总公司从供水管理的需求出发,先后建立了自来水总公司营业收费综合管理系统、供水管网GIS 系统、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计算机实时模拟软件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供水系统科学综合管理水平,为供水系统的改扩建和规划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现代化技术,促进了供水企业科学技术进步。信息化系统建设整体框架

供水管网信息化平台是一个集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管网数据管理(管网GIS 系统)、计算机建模功能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并在公司光纤连接的局域网支持下实现数据共享。应用如下图所示

图1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概况: 2.1 供水管网GIS 系统

2008 年5 月自来水公司管网GIS 正式立项,根据自来水公司的要求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软件平台。通过与广东龙泉科技有限公司的开发合作,2010 年6~7 月系统投入运行,开始大量数据的录入,至此自来水总公司正式开始了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2010 年11 月管网GIS 在自来水总公司范围内推广试用,取得了初步效果。截至目前自来水总公司管网GIS 已经或将要在新建供水工程设计、规划、资料、营业客服等部门初步实现应用。

(1)在新建供水工程设计部门,通过GIS 系统可实现CAD 地形的直接导入,在新的接水方案设计中,可以通过调用GIS 管网的管线位置,从而指导设计工作的准确进行。

(2)在管网管理部门,根据事故抢修或者断水工程的位置,管网GIS 可以查询分析工程将要涉及到的管线、阀门与水表,生成阀门操作单与用户断水通知。

(3)在资料管理部门,管网资料可以直接绘制在管网GIS 内,不再

需要手工绘制道路与建筑地形,提高了工作效率。

(4)在营业客服部门,工作人员能够在管网GIS 上查询到水表位置等表务信息,可以查询断水工程所涉及到的受影响用户范围和清单。2.2 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

整个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涵盖管网、水厂及直供井出水点的水力状态监测及水质监测,通过在线压力监测数据,可以了解到整个管网的压力分布情况,为生产调度提供辅助决策工具,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管网监测点的数据为将来市供水管网水力水质建模提供了校核依据,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和实用程度。

供水管网的水力状态监测包括管网压力、流量两部分。现在共有33 个测压(测流)点,包括水厂、加压站和各关键节点压力监测点。目前在各压力监测点都有流量计,都具有在线收集能力,其数据可以远程传输给需要查看数据的公司各部门。2.3 营业收费系统

与市区各大连锁超市、商业银行联网,实现实时收费或代扣收费,网点覆盖全市区郊县。与管网GIS相结合后,可查询任意指定管网区域内用户缴费情况统计信息,为供水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数据参考。各子系统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彼此之间都是为其他系统提供服务的,同时又是被其他系统所服务的,数据在这些系统中形成了一个循环的整体,数据共享的同时又为彼此提供了参照和比对,让真实的数据更准确,让不真实数据及时得到纠正,这样,所有的系统,有依可循,有科学的方式给予指导,共同作用,最

终达到使整个供水模拟系统更加准确化、更加真实化的目的。图2 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发展规划

自来水公司管网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初具规模,在生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按照各个子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行统筹规划,分布建设,明确各个子系统的定位及作用,力争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信息化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在实现调度的经济运行,规划的科学决策总体目标指导下,自来水公司将通过完善改进GIS 资源,整合加强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筹建供水管网动态水力模拟系统,发展管网水质模拟系统,建立公司内部信息化资源统一平台,实现管网信息化管理及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1 完善改进GIS及其子系统的规划

现在GIS处于不断填充数据和全部门推广使用和改进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划并推进其应用:

(1)加快加强数据录入工作。在2012年底完成供水管网主体框架相关数据录入,数据要求准确、详细,为将来的各种应用打下坚实基础;(2)开始实施设施管理系统,以空间数据为基础,建立设施运行业务规则库及业务数据库,以B/S方式实现设施的查询、地图定位以及业务数据维护,逐步实现以至2012年底全面实现设施运行管理的所有业务应用及工单管理;

(3)改进完善工程图档系统, 以传统工程图档管理与 GIS 技术相结合,空间数据管理与工程图档属性管理相结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因素,实现电子地图上工程位置与工程图档档案的完美统一,最终目的是协调工程图档管理内容,促使城市供水工程图档管理工作系统化、数字化、自动化;

(4)准备实施管网巡线系统,基于PDA的管网巡检系统是为户外管网设施巡查维护工作设计的辅助系统,在移动设备上面,能实时展现管线的GIS信息,使用GPS导航,定位,数码相机拍照,数据录入等手段辅助巡查工作的进行,使得巡查的数据得以标准化的录入、为管线设备的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并能在发生爆管紧急情况时,辅助进行爆管现场的即时业务处理,提高爆管处理的速度和质量;

(5)数据采集达到一定程度时启用综合调度管理。当供水调度系统需要调整管网压力时,需要GIS察看可能影响到的区域范围和用户量;

当出现爆管事故时,可以利用GIS来分析可能的影响范围和需关阀门等。

3.2 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的规划

主要是加强完善系统数据采集内容。管网是输配的重要环节,和产销差、能耗等密切相关。调度是对整个管网压力、流量进行适当的分配。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系统在线提供管网调度的反馈数据,为调度人员调度提供了决策依据。目前的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以压力流量调度为核心,通过对管网系统中水厂出水泵站的综合调度,实现管网中压力分布较为均匀,达到整个生产系统节能减耗的目标。公司将结合管网水力建模,进行压力、流量监测点的进一步优化布局,整合新、老监测点资源,通过模型知道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进行在线监测,同时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提供运行数据为水力模型进行校核,使模型模拟精度不断提高,更好地指导生产应用,实现系统的节能降耗运行。3.3 管网资产管理系统的规划

规划建立供水管网资产管理系统,来整合相关的管网基本信息、运行信息,使其成为供水企业各部门的数据存储管理中心。供水管网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有:(1)输入管网的事故数据,如爆管事故、漏水事故、客户投诉等以及事故处理结果,资产管理系统提供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分析支持,以及对管网规划和改造的评估支持;

(2)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可以查询和分析养护数据,如管段从开始敷设、对发生的每件事故进行的处理或养护情况记录、阀门的操作情况等;(3)资产管理系统对导入源数据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错误,有效控制各源数据质量;

(4)结合管网资产的静态资料、动态运行记录以及相关信息,评估管网资产的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不同的需求,为分阶段制定资产的修复计划提供技术支持;

(5)制定管网运营情况的统计分析及详细报告,主要包括养护、测量、事故、总结等方面;

(6)结合供水管网的敷设年份、日常维修情况、巡检记录、地面不均匀沉降程度、土壤腐蚀程度和地面交通压力大小等信息,可以在GIS上显示高危程度的管线设备,同时制定相应的保护或者更新措施。3.4 管网水力模拟系统的规划

未来3-5年内要建立全市全部管辖区域(高开区、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的管网模型。在水力模型中将涵盖管径从100mm 到1000mm 的所有管段。另外,管网模型中还包括直供井泵站、水厂、单泵模拟。供水管网水力动态模拟系统是将现实中供水系统各组建(主要包括水厂二泵房以后、管网、泵站、用户用水点等)输入到数学模型中,通过水力分析和计算,模拟各节点、管段水力状态及运行工况。供水管网水力动态模拟系统主要应用于现实管网运营状态的评估、管网规划、预案模拟、优化调度、异常日情况历史模拟分析等。图3

供水管网水力动态模拟系统结构

3.5 管网水质模拟的规划

水质监测点与管网及水厂监测点相同,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将浊度、余氯等指标发送到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通过WEB 方式可以实时监控到管网中的水质状况。供水管网的水质模拟计算是实现管网中水质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针对自来水总公司现状,提出如下发展规划:(1)建立在线水质监测点,可以实时监测管网中的余氯及浊度变化情况,在监控中心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查看水质监测点的水质状况。(2)管网的水质模拟计算基于管网基本资料的电子化及水力模拟,计划基于供水管网水力模型,读入水力模拟计算结果数据,包括管道流速、流量及节点流量等信息,读入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监测的数据,主要包括水厂出水的余氯浓度信息,与管网动态水力模型一样在水质建模软件中实现公司主干管网(直径不小于100mm)的余氯浓度动态模拟计算。

(3)根据在线水质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完成水质模型的实时校核,使模型模拟结果在可接受的精度范围内吻合实际生产监测数据。

(4)基于动态的水质建模,根据多水源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加氯方案,使供水管网中的余氯浓度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5)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并进行现场勘测,查找出对水质有不良影响的管段,进行更换或者内涂衬处理。3.6 建立信息统一平台的规划

要把已有或将要建立的信息化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使得全公司各部门信息共享度更高,信息流通更便捷,为公司决策和日常生产管理提供更多支持。3.7 信息化应用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信息化真正能和实际生产得以结合,需要健全各个部门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制度,对于信息化资源按照部门分工进行统一规划,完善数据的更新维护及实用机制,充分挖掘生产数据及固定资产数据的价值。在设计管网业务的各个部门需要配备信息化维护人员,由管网信息化管理部门将管网信息化资源进行网络数据共享,同时按照各部门业务权限,在数据库中设置不同的级别,对于管网的数据享有一定的网络查看权限。同时,由信息中心开展相关的信息化讲座及培训,让信息化渗透到日常的管网生产管理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结语

供水企业在管网管理中对信息化建设有迫切需求,同时供水管网信息

化建设又对供水管网管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供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5 点:

(1)供水管网信息化平台的实现应遵循“总体规划、联合研发、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系统功能的相辅相成。

(2)建立完善水司自己的营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自己的给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

(3)我国水司大部分都具有SCADA 系统,只需进行略微的数据传输改造就可以了,我们的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其实也是SCADA 系统的另一种通讯手段的表现形式。

6.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篇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邮政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管理程序,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保障信息化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高效支撑业务发展和管理创新,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邮政信息化建设管理包括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投资预算、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等主要管理事项。

第三条 邮政信息化建设实行集团公司和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分公司、集团直属单位、集团控股公司两级管理。

第四条 各级邮政企业(含集团控股公司)信息化建设管理均应遵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信息化规划管理

第五条 邮政信息化规划是集团公司和各级邮政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原则上以三至五年为一个规划编制周期。

第六条 邮政信息化规划应提出规划期内的信息化整体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以及重大技术路线选择、重大信息化投资安排等。第七条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作为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编制集团信息化规划。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和各相关单位做好配合与支撑。

第八条 集团直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纳入集团信息化规划管理。省分公司、集团控股公司信息化规划应在集团信息化规划指导下编制。

第九条 集团信息化规划(含邮务类板块信息化规划)经集团公司信息化委员会研究决策,并经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后执行。集团控股公司信息化规划须在提交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后,由集团控股公司执行。省分公司、集团控股公司的信息化规划须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三章 信息化投资预算管理

第十条 邮政信息化投资预算是邮政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公司和各级邮政企业安排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进行投资计划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企业采购管理部门编制采购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按照投资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组织集团公司各相关部门、直属单位、省分公司和集团控股公司研究提出下一的信息化投资需求,包括重点投资项目、投资规模等。

第十二条 省分公司、集团直属单位、集团控股公司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的投资预算,上报集团公司衔接。第十三条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与各相关单位进行沟通、衔接,对信息化投资需求进行审核、汇总,纳入集团公司下一投资预算。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负责配合对有关信息化投资需求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投资预算须提交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省分公司、集团直属单位、集团控股公司均应遵照执行。

第四章 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的总体原则 第十五条 邮政信息化建设项目划分为: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省分公司信息化项目和集团控股公司信息化项目。

第十六条 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是按照集团公司投资管理办法,由集团公司负责审批、承担主要投资并直接管理的邮政信息化项目。

第十七条 省分公司信息化项目是指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以外的,由省分公司审批、承担投资和管理的信息化项目。

第十八条

集团控股公司信息化项目包括核准类信息化项目和备案类信息化项目。其中,核准类信息化项目范围按照集团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备案类信息化项目为集团控股公司核准类项目以外的信息化项目。

第十九条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和各级邮政企 业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负责邮政信息化项目的归口管理。

第二十条 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和各级邮政企业信息技术部门负责邮政信息化项目的工程实施工作。

第二十一条

所有邮政信息化项目必须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须经批复立项后方可下达投资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邮政信息化项目管理包括业务需求确定、立项、采购、实施、验收等五个阶段。各级邮政企业均应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加强各类信息化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第二十三条

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和集团控股公司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流程详见第五章、第六章。省分公司信息化项目原则上由各省分公司参照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自行组织管理,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负责业务指导和检查。

第二十四条 信息化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项目实际应用效果评估,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级管理,及时发布和通报项目应用情况及有关信息,逐步建立业务部门是项目使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切实提高项目应用效果。

第五章 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 第二十五条 需求确定

(一)业务需求提出

业务需求原则上由集团公司相关业务、技术部门依据信 息化规划和实际发展需要,把握技术方向,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按照平台化思路进行充分梳理和整合后提出。

对于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行业内有成功案例的项目,可引入高水平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协助梳理流程,提出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成熟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业务需求应包括建设背景(其中,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类项目应包含信息系统现状、应用效果等)、建设目标和定位、业务流程优化内容、需要新建或改造的各类业务功能、需要实现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业务逻辑架构、与相关业务和系统的关系、各类业务的处理能力需求,以及预期目标及效益分析等内容。

业务需求提出部门应广泛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经初步审查后向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申报,申报材料包括:业务需求申报表、业务需求说明书(格式参见附件

1、附件2)。

(二)业务需求审核与整合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负责业务需求的审核与整合。审核与整合工作应以集团发展战略和信息化规划为指导,站在企业发展全局的角度开展。

业务需求审核原则上采取专家评审方式,评审专家由业务、技术、管理等有关方面专家以及外部专家组成,重大信息化项目可邀请信息化委员会参与评审。审核应依据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等原则,检查业务目标是否明确可实现、范围界定是否清晰无歧义,检查需求与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趋势是否一致、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检查业务流程是否优化高效、业务功能是否切合实际可实现、成本效益分析数据是否准确合理等。要在认真分析、审核各相关部门提出的信息化建设目标、范围、业务功能的基础上,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各项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充分梳理与整合,提出整合后的业务整体逻辑架构及信息化项目立项建议,形成业务需求整合意见。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经与相关业务、技术部门协调立项意见后,以签报形式将项目建设思路及工程立项建议向集团公司主要领导请示。

第二十六条 工程立项

(一)建设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工程立项建议经批示同意后,对于流程复杂、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可由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委托有资质的咨询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投资规模较小、纯硬件设备扩容或改造类项目,可直接由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或其他建设单位编制建设方案。

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全国性基础信息网络和各类集团统建信息系统硬件设备配臵方面,原则上由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每半年评估一次建设改造需求,统筹编制建设方案,提出设备采购需求。集团公司每半年集中安排工程立项进行硬件设备扩容改造,通过集中采购搭建硬件资源池,综 合满足基础信息网络和各类信息系统的硬件需求,以提高设备整体使用效率。

建设方案编制应充分体现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优化原有业务流程,满足需求整合的技术实现要求和信息安全要求。应在认真分析各项业务功能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业务需求的技术实现方案、系统功能结构、软硬件体系架构、系统网络架构、关键技术路线、与关联系统的关系等,明确系统的性能指标、安全方案(含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软硬件配臵方案,可进行多方案经济、技术对比分析,提出工程实施计划和建议,以指导项目建设。对于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可引入高水平的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软硬件架构设计。

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要求进行编制。

(二)建设方案审查

建设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应提交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审查。重大项目建设方案应由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提请集团公司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审查。

建设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原则上采取专家评审方式,审查时应充分征求并协调相关业务板块和专业的意见。评审专家应由业务、技术、计划建设、财务等有关方面专家组成,必要时可包括基层邮政企业专家。对于涉及全网 的重大工程,应邀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信息技术专家(可在集团公司信息化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中选择)。审查时应形成审查意见,作为工程立项申请和组织立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审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集团战略规划(特别是信息化规划)、重大技术政策、总体技术路线、信息安全以及标准化方面的有关要求,审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目标、主要功能、能力需求和软硬件投资、预期收益等内容。强化对资源共享、需求整合及相应技术实现方式的审核,以及对方案安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审核,并核实系统硬件配臵,对软件开发工作量进行评估。其中,对于软件开发工作量的评估和审核,可引入第三方监理机制。

(三)立项申报

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或其他建设单位按照审查意见组织完成建设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并向集团公司提出工程立项申请。在立项申请时,应提供有关依据性文件,主要包括:

1.业务需求(纯硬件设备扩容或改造类项目可不包含此项);

2.建设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3.信息化项目申报表(格式要求见附件3);

4.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功能点清单(功能点评估方法详 见集团公司《邮政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纯硬件设备扩容或改造类项目可不包含此项);

5.项目申报的其他依据性文件:如有关签报和会议纪要、集团公司信息化委员会或科技委的有关意见等。对于涉及全网的重大项目,应重点说明该项目是否已纳入集团公司有关规划,以及该项目与规划中有关项目的关系等。

信息化项目业务需求和建设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作为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审核确定的软件开发工作量(功能点)和软硬件配臵方案将作为工程建设、验收和交付使用的重要依据。对于申报材料未达到相关深度要求的,原则上不予受理。

(四)立项审议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对立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负责提交集团公司总经理专题会议审议。

(五)立项批复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根据审议意见办理立项批复文件。立项批复文件中须明确项目的业务功能、建设方案、建设内容、业务发展指标、投资规模、进度要求等,并包含投资估算表和软件主要功能清单。立项批复按照相关办法提交集团公司领导审批。

对于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内的纯硬件设备扩容改造或原有系统升级改造类信息化建设项目,可适当简化立项申报和审批程序,项目建设方案经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组 织审查并经集团公司领导同意后,即可批复立项。

第二十七条 工程采购

集团公司采购管理部应按照国家法律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负责组织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软件、硬件设备和工程设计、监理、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相关服务的招标采购工作。

(一)工程立项后,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应根据项目批复文件要求,尽快向采购管理部发出采购任务书。

(二)信息化项目各类采购的相关配臵需求和技术规范书原则上由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负责提出或编制,由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负责审核。

(三)信息系统软件和全国中心、省中心、地市中心硬件设备的批量采购原则上由集团公司采购管理部门统一组织招标谈判,零星设备购臵可参照前期采购结果由采购管理部安排追加采购。若项目中仅涉及个别省的省中心和地市中心少量设备购臵且投资金额较小,可由集团公司采购管理部门授权省分公司按照立项批复有关要求自行组织采购。对于初次采购的信息化设备,应由集团公司采购管理部提出入网测试的要求,由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负责组织测试。

(四)采购实施前,集团公司采购管理部应以采前签报等形式履行采购方案的审批流程,经批复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

(五)采购过程中,集团公司采购管理部要负责组织做 好技术规范确认、合同文本及相关商务条款的确认工作,以保障项目采购实施效果。

(六)采购完成后,集团公司采购管理部应以采后签报等形式向相关领导请示,经批复同意后,由采购管理部门正式行文通知项目建设单位。由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或其他建设单位负责协调供应商按照与采购管理部确认的合同和商务条款准备合同文本,履行合同授权审批流程。

(七)采购合同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签订、执行。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应根据项目进度情况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向项目建设单位拨付项目建设资金。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财务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对外付款手续。

第二十八条 工程实施

(一)工程设计、监理、项目管理

信息化项目的工程实施由建设单位负责。对于涉及信息网机房重大建设、网络改造或涉及机电设备安装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监理单位,若有必要可委托相应的项目管理单位。设计单位应根据已批复的立项文件、建设方案及软件和硬件设备合同编制工程硬件设备安装部分的一阶段设计,报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审批。

(二)软件开发

在实施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项目时,应在项目建设方案指导下,先进行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可引入高水平的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审查,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参加需求分析审查。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文档作为软件编码和工程实施、验收的依据性文件。软件编码完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业务测试和技术测试(含安全测试),测试通过后应形成书面测试报告。

(三)需求变更

信息化项目应严格按照业务需求和建设方案进行实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因市场发展、业务变革、技术环境变化等实际情况,确需进行业务需求调整的,相关业务、技术部门应按照需求变更流程申报需求变更,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组织审核。

需求变更内容不应超出项目立项时确定的需求范围,变更引起的投资调整应在一般调整范围之内。信息化项目初步验收后,一般不再进行业务需求的变更。

需求变更提出部门应详细描述需求变更原因、变更内容、要求达到的目标等事项,经广泛征求意见并组织评审;评审通过后向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申报,申报材料包括需求变更申报表(格式参见附件4)、相关评审意见等。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接收需求变更申报后,组织建设单位进行需求变更评估工作。建设单位应对需求变更引起的包括对建设方案、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认真分析,填报需求变更评估表交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 部审核(格式参见附件5)。

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依据需求变更相关材料,对业务需求变更进行审核与整合,提出需求变更实施建议,形成需求变更批复意见。

因需求变更引起建设方案重大调整,或者引起建设内容或工程概算等投资调增或调减的,须按相关办法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需求变更审核通过后建设单位应及时更新工程相关实施文件,做好版本控制,保持和业务需求的一致性。

(四)工程调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按照程序进行投资调整。投资调整是指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对原批准投资进行调整的过程,项目投资增加累计超过工程预备费时,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开展申请调整投资的相关工作。

投资调整分为重大调整和一般调整。其中,建设内容或工程概算等投资调增额度超过1000万元(含)或超出原批复投资额度10%以上的,属于重大投资调整。除重大调整之外的其他调整为一般调整。

投资调整应由项目建设单位提出,报送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审批。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应组织各方对调整内容进行审核,履行相应的批复手续。其中重大调整须由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以签报形式向集团公司总经理请示汇报,概算调整文件由集团公司总经理审批;一般调 整须以签报形式向集团公司分管副总经理请示汇报,概算调整文件由集团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审批。批复文件应包含项目软硬件配臵调整方案,并附调整后的软件主要功能清单。

对于建设内容的细微调整,可由项目建设单位组织业务、运行等相关单位审核,各方签字确认。

凡重大调整和一般调整未履行相关手续的,有关建设内容不得擅自组织实施。

(五)工程报告

信息化项目开工建设后,工程建设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软件项目应依据软件开发功能点清单制定),在需求分析完成后上报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

工程建设单位应每个月向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上报工程简报,简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形象进度(没有按计划实施的应说明原因)、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工程质量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当工程发生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时,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相关规定及时上报。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将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召开项目建设协调会议。

第二十九条 工程验收

信息化项目验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一般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相关单位要按照程序组织验收,按照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做好建设成本管理和资产转固工作,切实加强系统应用效果。

(一)初步验收

项目在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设计文件及有关合同等完成建设过程后,应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重大项目初步验收由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组织,一般项目初步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组织。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行单位以及集团公司相关业务、综合部门等共同参加。初步验收时,应按照集团公司批准的建设方案、设计文件、有关合同及专业规范的要求,对工程的建设内容、工作量完成情况进行对比核实,对设备安装和软件运行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测试并形成测试报告,对工程的档案资料进行审查,分析工程财务初步决算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并组织相关责任单位落实解决措施和时限。初步验收通过后一个月内,建设单位应向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报送初步验收报告。

对于涉及全网的信息化项目,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应对相关省分公司和集团直属单位、集团控股公司的具体实施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项目完成后,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应提出初步验收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时间要求,初步验收工作由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和相关省分公司、集团直属单位、集团控股公司等项目建设单位各自组织进行。

(二)试运行

项目初步验收合格后即应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时间一般不少于三个月;试运行期间如发现质量问题,项目建设 单位应组织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试运行结束半个月内,项目建设单位应向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申请组织竣工验收。

(三)竣工验收

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编写以下文件:项目的竣工报告、试运行报告(含测试报告)、财务初步决算报告、档案整理情况报告。竣工验收时,由主管部门、建设单位、业务部门、运行维护及财务、审计和档案等单位组成竣工验收委员会;竣工验收委员会负责审查竣工报告等文件,重点验收项目建设、使用效果和试运行情况等,讨论验收中出现的问题,落实解决措施,讨论验收结论;验收合格后,验收委员会签署竣工验收证书。竣工验收合格三个月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正式转账手续,并将工程竣工决算和工程档案资料报送相关主管部门。

第六章 集团控股公司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 第三十条 集团控股公司应按照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审批流程的规定,参照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加强对本公司核准类和备案类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需求确定

集团控股公司可参照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组织相关业务、技术部门提出本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并组织业务需求审核与整合,审核后报集团公司备案。对于涉及 与其他业务板块互联互通的信息化业务需求,提交集团公司审核。

完成需求审核与整合后,对于核准类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建议,由集团控股公司以签报形式向集团公司主要领导请示。

第三十二条 工程立项

集团控股公司可参照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组织本公司信息化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

核准类信息化项目先在集团控股公司完成内部审核流程,再提交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协调立项意见,然后提交集团公司总经理专题会议审议。备案类信息化项目由集团控股公司自行审议。

集团控股公司应根据相关会议的决策意见,参照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批复的有关要求,办理本公司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手续。立项批复文件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三十三条 工程采购

工程各类采购由集团控股公司参照集团直管信息化项目采购管理规定自行组织。

第三十四条 工程实施

工程实施原则上均由集团控股公司自行组织,严格进行建设、需求等管理。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负责业务指导和检查。

核准类信息化项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内容或工程 概算等投资调增额度超过1000万元(含)或超出原批复投资额度10%以上的重大投资调整,以签报形式向集团公司总经理请示汇报。批示同意后,由集团控股公司自行办理相关批复手续。

第三十五条 工程验收

核准类、备案类信息化项目工程验收均由集团控股公司自行组织,验收文件报集团公司备案。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负责业务指导,并参与核准类项目验收。

第七章 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管理

第三十六条 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是邮政信息化项目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信息化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推进软件开发工作。

第三十七条 软件开发的组织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开发、外包开发、合作开发等。其中,自主开发是指依靠邮政企业自身技术力量完成软件开发;外包开发是指依靠外部开发商完成软件开发,外包开发可以采取购买成熟软件的方式,也可以按照邮政企业自身业务需求和技术规范由外部开发商完成定制开发;合作开发是指邮政企业与外部开发商合作完成软件开发,可以由开发商作为主集成商,也可以采取购买开发商人力、服务等方式由邮政企业主导开发。对于行业有成功案例的信息系统开发,可引入高水平的外部开发商主导进行架构设计,由邮政企业自身技术力量完成具体编码开发 工作。

第三十八条

为快速响应市场竞争和业务发展需要,掌握邮政信息系统核心资源,应组建邮政信息系统软件自主开发队伍。

第三十九条

邮政各类生产性信息系统特别是需要快速响应市场的信息系统,原则上要逐步实现自主开发或由邮政企业主导进行合作开发。对于市场需求变化快、软件开发时限要求特别紧急的,可采取敏捷开发模式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具体管理流程待自主开发团队组建后另行制定。需由外部开发商进行外包开发的信息化项目,要按照招标采购程序严格准入管理,对软件开发工作量要进行严格审核。

第四十条

为便于加强集团管控和开展资源整合,原则上由集团公司统一组建软件开发队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根据需要自行组建软件开发队伍。

第四十一条

对于需沿用原软件开发商完成信息系统升级或相关系统配套改造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强软件开发谈判与合同管理。软件开发谈判应在严格核定开发工作量的基础上开展。对于不同项目中由同一软件开发商承担的信息系统配套改造事项,原则上每半年集中核定一次软件配套改造工作量,集中组织与软件开发商谈判,统一签订软件开发合同。涉及多个项目配套改造的软件开发合同,应按项目分别附工作量和报价清单。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省分公司、集团直属单位、集团控股公司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实施细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对邮政信息化管理的未尽事项(如工程财务、档案管理等),参照集团公司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信息科技与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7.天台自来水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 篇七

信息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够提升企业的信息应用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 企业可以在转型中贯彻国际上主流的、而且适合国情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 再用IT的手段把这些模式和流程“固化”下来, 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建设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科学的、严密的、颇具远见的、同时又是切合实际可操作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1.供水企业信息化实施目的

1) 切实保证供水水质, 提高供水可靠性;

2) 切实满足客户的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3) 切实加强企业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切实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推动企业现代化,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供水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

从九十年代初, 各供水企业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在长期的探索、开发和应用过程中, 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 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 供水计算机应用的规模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初步了建成了覆盖企业大部分机构, 以生产调度、营业收费、财务劳资等为主要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 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等各种原因, 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 在理念上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2) 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实施规划;

3) 信息管理系统还很不完善, 早期建立的信息系统所用标准、规范已过时或淘汰。

4) 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部分系统各自为政, 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 信息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共享并有效流转;

5)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有待加强。

3. 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3.1 规划目标

全面建设“数字化企业”, 实现供水企业建设和管理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多媒体化。规范内部管理, 完善工作流程, 确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实施、管理体系, 建立有效的投资和管理运营机制。

3.2 总体规划图

3.2.1 企业内部网络

它是整个企业化信息系统的物理基础。若整个企业座落在一个院子里, 则其实是一个局域网, 若企业分散在整个城市的不同地点, 则其是由各个局域网组成的城域网, 不同地点的局域网用DDN、帧中继线、X.25、无线网或拨号专线连接。而内部网络一般由网络公司进行综合布线并实施组网工程, 主要投资集中在设备购置费和网络工程费。

3.2.2 业务信息系统 (TPS)

业务信息系统 (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s, TPS) 是支持企业运行层日常操作的主要系统。它是进行日常业务的记录、汇总、综合、分类的系统。它的输入往往是原始单据, 它的输出往往是分类或汇总的报表。

围绕供水企业的营业、客服、办公、生产、调度和财务等管理, 主要的TPS类型有:营业MIS系统、业扩报装系统、司银联网系统、短信服务系统、供水热线系统、企业门户网站、办公OA系统、企业内部网页、水厂自控、智能调度系统、GIS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

3.2.3 计算机集成系统 (CIMS)

计算机集成系统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CIMS) 的关键点是集成。它借助计算机硬件及软件, 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 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有关的人/组织、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与其信息流、物流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 实现企业整体优化, 以达到产品高质、低耗、上市快、服务好, 从而使企业赢得市场竞争。

3.2.4 决策分析支持系统 (DSS)

决策分析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DSS) , 综合运用预测学、运筹学、数据仓库 (Datawarehouse) 、在线分析处理 (OLAP) 、数据挖掘 (DataMining) 、系统仿真、神经网络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结合供水企业经营支撑系统提供的丰富数据, 为供水企业建立获取、加工、管理、应用信息和知识的商业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 系统, 提高供水企业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质量与速度, 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3 总体发展轨迹

供水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轨迹大致如下:初期涉足某些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工作, 到业务处理系统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组建企业内部网络并进而建设办公自动化;协调各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各种信息的集中采集和分数共享;最后在所有信息的基础上开发并使用供水管理经营方面的决策分析支持系统, 来辅助企业领导进行日常的工作。

4. 企业网络系统

5. 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和建议

5.1 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分析

通过信息化的实施, 将提高供水企业的科技含量, 提高供水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 对提高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5.1.1 经济效益

1) 通过计算机辅助优化调度, 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2) 通过对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的完善和改进,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降低水厂运行成本;

3) 管网信息系统的应用, 对降低管网漏失率, 将有明显的效果;

5.1.2 社会效益

4) 实现科学和合理的供水调度控制;

5) 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6) 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7) 提高服务质量, 全面提升企业形象。

5.1.3 提高员工素质

信息管理系统与现代管理相结合, 提出了岗位职责的新要求, 增强了员工竞争上岗和科技兴司意识, 促进了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5.2 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 要注重科技的投入和创新;

2) 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广辟揽才渠道, 同时采用多种手段培养人才;

3) 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8.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篇八

【关键词】电力公司;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建设

一、现电力公司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管理现状

目前大部分电力公司使用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主要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简单的电量电费处理。在X公司业务方便了业务人员处理一般的计算业务,对规范电力营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司业务的扩张,电力体制的改革,为满足市场的要求,各项管理业务进一步细化,这些简单的表格不再能够满足要求,主要表现在:

(1)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造成数据的重复录入和计算,容易造成数据不一致,而且效率低。

(2)无法对电力营销的业务进行监督和控制,很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和计算差错。

(3)仅对电量电费进行了简单的处理,而电力营销系统包括电量电费、电能计量、线损管理、用电检查、业务收费等全过程业务,不能对现有电力营销的业务进行有效服务。

(4)随着电力营销业务的发展,各种电量电费的计算方法、报表的格式等都在不停地变化,各用户电量报表也没有规范。

二、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的思考

目前电力行业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主要表现在管理和执行方式的落后,由此,在计算机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一套与电力系统相吻合的应用系统变得十分必要。所以需要开发设计一个以市场和客户服务为轴心,以方便客户为宗旨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建议该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系统的数据采集:具有各企业用户、电厂用户、各变电站的计量基本信息,以企业用户、电厂用户、各变电站计量关口采集数据作为数据源,能方便地将各用户上报的Excel文件或Word文件导入到数据采集数据库服务器,根据用户的用电性质,可通过WEB方式查询打印原始数据。

2.数据检验:对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库的数据审核去重,将错误数据或重复数据分辨并标示出来,并发出警告,以便于进行修改;根据系统设置将正确的数据报表转化成系统设置的标准格式,导入数据结算数据库。

3.数据结算:根据各用户用设置和业务需求进行分栋划价,从结算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计算,从而得出各用户的上、下网电量,形成标准化文件倒入用户所需报表数据库详单,公司财务部门和用户可以通过WEB方式进行查询和打印;

4.数据统计分析:根据系统设置对和数据结算数据库经经分析后汇总生成各种统计报表,供公司各部门和领导查询打印。

5.系统设置维护:包括各个模块的权限设置、用户设置,实现了给不同的用户分配相应权限的功能。它提供系统权限没定、部门人员的维护、组权限及人员权限的分配;保证系统的用户的合法性、安全性及数据库安全性。

三、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

该系统进行统一采集、加工、处理,实现电力营销计划、售电、用电检查、与收费处理等一条龙服务。 利用网络传送业务信息、工作单自动传送、减少手工操作、推进无笔化作业。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工具,建立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规范用电管理,能有效、准确、快速计算做出电量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能及时掌握公司网内各类用户情况,工作做到井然有序,用最短的时间保证统计工作连续进行;帮助各专业统计人员做好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减少检查数据、核对数据、整理数据的重复劳动,使全体统计人员能够充分利用数据资料,提高统计技术水平以及工作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综合业务效率。对电力营销信息进行统一采集、加工、处理,实现电力营销计划、售电、用电检查、与收费处理等一条龙服务;利用网络传送业务信息、工作单自动传送、减少手工操作、推进无笔化作业。全面及时地掌握电力营销营业管理信息综合数据,使业务处理工作达到准确、及时和高效;簡化业务处理过程,降低业务处理错误率;实现业务处理时限考核及工作质量管理时限考核;提供电力公司综合信息管理所需电力营销业务数据,便于公司领导及时掌握

(2)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电力营销工作的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电力营销工作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电力营销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的公众形象;电力营销的营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使业务、计量、电费、用检四帐统一,避免漏帐和其他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计算机网络化,实现计算机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计算机系统的总投入;统一数据采集,避免各自反复录入数据,这样既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又降低数据大量冗余而占用大量存储设备,节约了资金。

上一篇:国庆节给客户的短信下一篇:HR常用面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