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的抒情散文(精选12篇)
1.窗的抒情散文 篇一
靠窗的位子散文
在各个咖啡店、茶馆或酒店,最先有人坐的大多是靠窗的位子,当生意火爆时,还会有人问服务员,“靠窗的位子有吗?”回答当然是:“哦,不好意思,已经坐满了。”当然,还有人坐下来点份餐或饮料,,既等朋友,又等靠窗的位子,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便开始聊天,是一个人便抽支烟,翻阅杂志或报纸,迫切又安静,并不时地“巡视”一下靠窗的位子,盼望能走一桌,他们一般都会叮咛服务员两三次,一有位子便帮他们搬过去。
这些“窗”其实就是一道玻璃墙,离繁华的街道很近,是“全幅”的风景,大多数人一般在望着窗外,尤其是刮风或下雨的日子,看看“庐山真面目”,而里面的布置则只是欣赏,比较一下,就是谈话间或正在思索的人,也会习惯地看一看窗外,好像看看窗外就会产生灵感一样。
窗内品一口香或苦的音乐,窗外处处为生存而匆忙,挤满人的公交和来回穿梭的车辆,动画般的人生百态。
第二层以上的窗外也有窗,大或小的`,远或近的,旧或新的,紧闭或开了一半,随风飘动的衣服,灰色的一块天空……
置身于安静,窗外的风景总给人一种启迪和诱惑,让人在生活中多了一个角度和观察点,也产生了希望。
窗外是生活,窗内也是生活,只是隔了一道玻璃。
视角独特。(作者自评)
2.窗的抒情散文 篇二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3.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篇三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4.描述收音机的抒情散文_抒情散文 篇四
并不是对学习英语有着多么强烈的热情,只是借着学习的理由,名正言顺地拥有一台外形精致、携带又方便的时尚电子产品。所以,表姐主动提出家里有台半新的录音机闲置着,要送来给我练习听力时,我内心极不情愿,但又不好拒绝;只好乖乖地取了来,并且很认真地每晚听录音带。
已经记不清是怎么发现那台录音机有收音机功能的,大概是学了些英语单词之后,知道Radio是“收音机”之意以后,便把旋钮转到那个位置,继而听到广播里传来的昀怖驳纳音,后来搜到一个主持人声音很好听的档,听到入迷。
那年,家里刚搬进新房,我和妹妹睡在西屋的一张大床上,每晚写完作业熄灯后,就把那可称为庞大的收音机抱到我枕边,先是假装认真地听几遍英语录音,待确定在东屋的爸妈已睡熟后,就把音量调到极低,转到喜欢的台,头贴着一端的音响口,恨不能钻进电台里,贪婪地攫取里面传来的每一个音符。
常听的节目就是“星星夜谈”了,之所以记得特别清楚,是因为我每晚侧身蜷窝在床上时,可以看到窗外的那片天上挂着稀疏的几颗星,或是月亮伴着散落的星星冷寂地贴着窗户口,当时就想那节目名起的真是应景。
很多时候,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模糊着醒来时,或是听到无信号的昀采,或是听到节目还在继续,有一次醒来时恰好遇到月亮转到当窗的位置,透过窗子把光辉洒遍整张床,像一个柔软透明又发着光的纱帐把我和妹妹罩在里面,那感觉,温暖、贴心,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我仍觉的那样的夜晚美妙至极。也有时候一觉睡到天亮,爸妈喊起床上学时,没有关掉的收音机里正播着早间新闻。
读高中时,要去离家四五十公里的县城寄读,那台机子带来带去着实不方便 ,爸就新买了复读机给我,再加上高中功课紧张,“星星夜谈”相伴的日子暂告一段落。
因为大学英语的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要用到接收机,我又有了一部和大家统一型号质地很次的收音机。自然,这样的考试是不多的,所以,接收机又成了我日日枕着入睡的催眠机。
每晚,都早早的洗漱爬上床,打开收音机,锁定FM101。30MHz,夜夜守着“千里共良宵”入睡。
四年时间里,千里的主持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我最倾心的主持人也随着换了又换……开始,每周最期待的是张涛当班那天,不只为他分享经典电影片段给我们,更因为我喜欢听他的声音,想不到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他的声音对我的吸引力,好像他的声音可以穿透人的肉体直抵灵魂,你不得不为之倾倒。不知道张涛是怎么舍得离开千里的听友们的,反正他走后,张楠的老调重弹、午夜留声日渐成为我的最爱,张楠的节目主题甚是合我心意。他声音像极了张涛,不止一次地我在心底想,他们一定是同一个人,饰着不同的身份,主持着风格迥异的两档节目,愉悦着电波这端的耳朵们。
后来,林白的高考动员一百天,激起我的上进心,他总是激情万丈地鼓动大家去追寻并且坚守自己的梦想,他的声音里充满鞭策你进步的神奇力量。有段时间,我的个性签名写着:零点,和林白一起守望夜空。有好几个同学都问我林白系何许人也,尽管很想笑,但我仍正经答曰:一档夜间节目的电台主持。我猜,他们一定是以为,我每晚都和小男生出去看星星。
林中白狼总是要回归森林的,千里不是他的长驻地,所以,林白之后也告别千里。
只有姚科老师、雨亭老师、青音姐是从不曾离开的,姚科老师当班时会选些经典老歌播放,同时发起各种话题邀请听友们参与讨论。雨亭老师每次说“我是雨亭”时,都给我一种感觉,他在努力地“咬字”清晰;他的声音总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并且明朗、温软,我甚是喜爱在寂静的夜里,听他娓娓朗读美文,像那些文字真的变成美丽的音符,随着心脏有节奏地跳动。再说青音姐吧,我坦诚地承认同性相斥,她的节目我总是听的心不在焉。她说“嗨,你好!我是青音,你是哪一位呢,今晚我们来听听别人的故事,收获自己的人生感悟”时,声音温柔又甜美,但我总以为那声音甜的发腻,莫名抵触。
一次节目,青音姐请了一个声音很好听的嘉宾,吸引住我用心听了那期节目,竟然发现,青音姐的节目是最能洗涤心灵的,教我们成长为坚韧、向上、乐观、积极的一类人,总之,她要我们相信美好,憧憬美好,追逐美好。至此,彻底被青音收服。
还要说说杨昶,他的名字真是奇特啊,我是第一次听到人名中带昶字,后来翻字典,竟发现有个皇帝叫什么昶呢。他的开场白也有着独特味道,每次都不紧不慢地说“时光正好,氛围渐浓,光线也和思绪同步。千里之外尚无睡意的你,即将要挂上黑眼圈的你,让我们一起找寻属于自己的情绪开关,共同开启一段私密时光……”,向来轻视俏丽的文字堆砌出的句子,空洞乏味,而这段开场白,配着这样的晚间节目,即使刻意的修饰,也变的自然、亲切。
前几日青音姐在节目中提起,她最早主持的节目就名“星星夜谈”,乍然发现,这些年,我的收音机换了一个又一个,锁定的电台却始终未变。
千里在变老,我也从不经事的小女孩日渐成长为女青年,以后也会跟着节目慢慢变老,而守着电波度过的那些夜晚,终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珍贵又无比享受的――私密时光。
5.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 篇五
明天就是国庆节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呢?下面一起来欣赏关于国庆节的散文。
国庆抒怀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祖国,书写一份情怀是我祝福的歌。六十七载漫长的岁月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是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不惧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您,您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祖国,您曾是穷困潦倒破碎的山河。为了改变您落后的貌,为了收拾破碎的山河,您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改天换地。您领导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迈开坚实的大步,建设了新中国。您从无到有发生了大变化,从弱到强让人民过上了好生活。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祖国,您不惧艰难冲破了重重封锁,翻开新的一页。您焕发英姿春意盎然,您锐意进取生机勃勃。战略转移、科技兴国让长城内外插上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全面发展让大江南北齐奏胜利的凯歌。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为您祝贺。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安定团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更加和谐。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创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国庆感言
写的东西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只能说我现在思绪很混乱,东西像乱麻一样纠缠在一起。不知是咋回事,以前的我很期盼回家,期盼和父母呆在一起,然后自从毕业之后我就很少想回家,感觉回家都会显得闷闷不乐,准确的说应该是变得很敏感。前几天,他们在谈论他们的孩子本来可以上省丹中,后来咋样咋样,想想自己出自一个名不经传的高中的时候,随选择了去待在房间,漫不经心的按着遥控器,看着不段闪现的电视画面,丝毫打不起精神,上楼,很安静,玩玩手机,姑带着小侄女上来,早知道她上楼的目的,果不其然,一开口就便问我和他咋样了,听到这个话题就头疼,随便敷衍了下,姑便说老大不小了,谁谁的反面例子……调侃的说下,感觉自己还小,还不想向那方面事情,实在不行的话在家当老姑娘,姑姑拗不过我,便下楼了。
刚才一折腾变得兴致全无,干脆蒙头大睡……接下来,两天也就这样晃晃,村上同龄的几乎都没有在家,找人玩也找不到人……被妈妈拉了一次出去相亲,纵使自己千般不愿,反正自己也没那个意愿,父母说了就去看下,见面之后就开始搬弄水杯,估计以后也不会再见,到我走的时候,那个纸杯已经被我蹂躏的不成样子了,见完面之后,出于礼貌,互留了联系方式,就此告终,估计他也是出于父母的压力吧,第四天便开始踏上征途,妈妈送我去坐车,走在乡间的小路,感觉有种游子的感觉,感觉那个家的地方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而今,这个城市是不是属于我居住的地方呢。街道暗了,灯光亮起来了,那一只只亮起的灯中,我知道没有一只是属于我的,在那一刻,我就想坐在椅子上静静的坐着发呆,看着夜景,感觉那一刻自己就像个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到底何处才是我的归属……爸说在外面如果赚不到钱的话就回来工作好了,我笑而不答,总觉得在外面可以创出一份天地,可是也快2年了,还是不能衣锦怀乡……妈说以后不要经常回家了,休息的时候去和别人出去一起玩玩,爸爸说到元旦可以带一个回来了,呵呵,我说是不是看着我嫌烦啦,那我以后不回来就是了……我知道爸妈的意思,可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让我觉得压力很大。
6.抒情散文精选 篇六
家园如梦,温馨醉人,如钩的弯月悬挂于情感的枝头;薄暮化开,秋色袭人,惊动那迷离神秘的连绵群山;天穹茫茫,蛙鸣鸟叫,聒噪贪恋的圆舞池塘。二十青春忆年华,光影流转瞬飞逝。生态环保久不衰,文明保障需行动。生态平衡被打破,环保意识逐减弱。山、不再是那山,水、不再是那水,而人、亦不再是那人;儿时幻影荡无存,怎祈天人享尽福。那因生态、环境而逝去的年少记忆和那已故的至亲,永存心间,只是那山、那水、那人??
九九重阳,相思倍增,人们总是会会登上山峰,踏着凌云的山顶对天空高喊,亲人们,我想你们。在家乡,也有这样的一座山,我们总是会亲切的称之为嘉山。听老一辈的人讲,说是嘉庆年间,嘉庆皇帝来到此处,见其山雄壮伟岸而得名,此地也便称之为嘉山,山下的寺庙随之称为嘉庆寺。每年的阴历三月初一,是家乡一年一度的嘉山庙会,又适逢清明节前期,不管得不得闲的人们都会来到这里,爬爬嘉山,扫扫嘉山下面的烈士陵园墓,来到嘉庆寺拜拜佛,烧烧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三月初一的嘉山也总是阴雨绵绵。运河水位上涨,通过此处的小运河上运货的商船别有一番景象。
依旧记得儿时的嘉山很美,山是那样的雄厚壮丽,天也是那样的蓝澄开阔。幼时的自己则是格外的喜爱画画,碧海、蓝天、高山则是最爱,因此每年暑假父母都会把我送到离家不远的嘉山姨爷爷家。外婆外公年事已高又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姨爷爷变成了我记忆深处的小外公。姨爷爷年纪很轻,叔叔也就比我大几岁,那时候自己还没有上学,叔叔也就才上初中,那时姨爷爷对我的疼爱可见一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三月初一,无论是站在小桥上看那碧波荡漾的运河水位,还是站在那河坝岸上那来来往往的商船,便觉得那都是福气。
家园如梦,点滴存于心头。嘉山的山并不算高,149米的海拔最多算是个丘陵山地,但它在我们丹阳访仙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点也不差。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结伴而行,走着那唯一通向山顶的小道,有说有笑。在姨爷爷家吃完午饭,边就是前行出发之时,拿上镰刀和方便袋子,上山挖野菜野葱去罗。据说那样的野葱做饼很是好吃,路山你总会看到那样的人和你拿着一样的刀具。上山本没有路,行走多了自然成了山间小道,上山有些辛苦,但也乐趣无穷。一路的花花草草,绝对是你在城市没有看到的魅力美。各种野花、野菜、野草、野树,看的你是心情大好;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让人不得不惊呼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之处。环绕北边山的蓝色水池有如游泳池般的天蓝干净,站到山顶,环顾四周美景,正在盛开的油菜花,金灿灿很是夺人眼球;绿油油的小麦站在山顶看去像扑在大地的绿色地毯;金顶嘉庆寺,佛家圣地的家园也是春色缭绕。悠然山下来,花花草草,很是美丽。山顶的野葱绿绿幽幽,带镰刀的人们忍不住割了起来;山顶处往下一点的白色梨花开的正茂,引得无数情侣想要将之摘下,作为爱情的一个见证;半山腰的桃红色桃花,艳的美不胜收;山底下的大树长得高大茂盛,貌似要与这雄伟的小山丘比个高下。烈士陵园处的树木们长得高大挺拔,为守护这圣灵的灵魂得以长存于世;嘉庆寺门前的农田也是生机盎然,别有一番景象。运河蔓绕,轮船开行,商人有笑有愁;庙会上的买家与卖家上演讨价还价之战。
姨爷爷总是会领着我看那山、那水,童年的记忆真是美好。来来往往的商船,里面住着各种为求谋生而在辛苦奔波的家庭,他们长年累月的居住在船上,似乎忘了在陆地上的生活是什么的感觉。看到这样的情景,姨爷爷总会语重心长,以后找个好人家,好好读书,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似乎每个小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会听到类似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话语。运河两岸的河坝上长满葱茏的大树,在夏日里更多了一丝清凉。
二十一世纪横空出世,全球都是中国制造,民族自豪感崛起的今天,家园却不见了那旧时的摸样。这里开办了石头家工厂,越来越多的工人加入到大石头的行列中来,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嘉山受不了,与此同时他们吸入的尘埃对他们的身体的伤害有多大。过度的开发,震耳欲聋的打炮声,响彻嘉山底下的居民楼,摇晃的玻璃窗时常会被震碎,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得年幼的我会哭的不停。嘉山已被打的只剩下了那么一小座,周围的山丘都被开发完了。农田里的菜、窗户、晒在外面的衣服??只要是裸露在外面的东西或是植被都会被弥漫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嘉山附近的植被也越来越少了,可笑的是被保护下来的嘉山却像极了蘑菇,下面被开的所剩无几,只留得半山腰以上的山了。
运河水位下降、上涨不定,想那事隋文帝修筑运河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如今又如何呢?都说生态环保很重要,水里的鱼虾死伤惨重,河水浑浊不清,坝上的植被被砍的凌乱不堪,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环境保护吗?再次漫步嘉山小道,山
上的花花草草多数是野火烧尽后的那个状态,树木被砍伐也是厉害,山顶的垃圾丢的到处都是。有烧烤后留下的各种污渍垃圾,也有人们带零食上山留下的点点痕迹,各种矿泉水瓶比比皆是,阳光强烈照射下凸起的瓶身接受光照,一旦引起火灾,到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嘉山本地的居民们。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样的青色不再有。人类无情,山水也闹脾气,最后遭殃的只有人们自己。2011年姨爷爷被检查出肺病,长年累月的石头加工厂生活,导致吸入过多的尘埃而患病。没有了以往的欢声笑语,2011年的那个国庆,姨爷爷去世了,大学会的我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一度想要罢学。无奈只得去学校,却错过了最后的葬礼,到现今,我仍为自己没有能够参加姨爷爷的葬礼而感到自责不堪。
山、不再那样的伟岸,水、不再那样的清澈明净,人、亦驾鹤而去??逝去的青春,再也回不来,家园如梦~嘉山被过度开发后,经常去姨爷爷家的我很少再去了,那山、那水怎么看都不再有以前的感觉了,柔弱的心房似乎再也难以触动。姨爷爷死后我更是再也没有去过嘉山,那样的山、园、寺、水都不再有我儿时的记忆了。天不再像幼时那样澄蓝,水也没有幼时那番清澈,山不再以往那般雄壮巍峨,人也已驾鹤西去。一切回不来的过去,只能向前走,回忆往昔点点滴滴涌现心头,亲人已逝,我们依旧要好好活于当下,笑对每一天。
又是一年重阳时,隐约中,我仿佛看到姨爷爷站在那运河坝上,语重心长到,以后找个好人家,好好读书,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他那明眸的眼神凝视这浑厚的运河水,远望那矗立的嘉山,那样的专一的注视着通往嘉山深处的羊肠小道。不知是即将入冬的原因,还是??这里的麻雀越变越少,唯一剩下的只有那些枯槁的树木和那被过度开发的“小蘑菇”似的嘉山,而我至亲的亲人却从此离我而去,永远沉眠在嘉山脚底下。怀念家园,怀念家园的某些人,愿远在天堂的姨爷爷能够安息。
7.如何欣赏借物抒情的散文 篇七
读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仿佛在你面前, 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 色彩绚丽, 幽香缭绕, 如“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 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 玲珑剔透的品质。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温晴”这幅长轴, 铺展了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多幅图案,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 遣词造句非常精妙, 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 情态可掬, 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 它“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一个“拿”活脱脱地道出了尽心尽力, 使人看到了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最后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这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借景抒情散文, 最大的成功得意于作者对于景物的仔细观察, 观察细致才会写得具体。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 也是写好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段, 这两篇散文都多次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 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使描写生动形象, 说理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 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 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 就无法把景写好。
请仔细揣摩下列二则景物描写的妙处:
山路的两旁, 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 这樱花, 一堆堆, 一层层, 好像云海似的, 在朝阳下绯红万顷, 溢彩流光。 (冰心《樱花赞》)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 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小草, 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 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 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 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 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碧野《天山景物记》)
8.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篇八
[关键词]抒情散文 悦读 题眼 线索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07
抒情散文是指那些因人、因事、因物感怀,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空灵飘逸见长,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文章。写作时常常借助意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感情,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依托。那么,初中生如何来“悦读”抒情散文呢?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首先应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通过对“白杨”进行“礼赞”,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如《绿》,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并不断升华,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生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第二幅是春花图,树上——树间——树下,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来到不同的地点,描绘不同的图景,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泉水隐入其中,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一闪而过,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膝下的爱女”,当“我”伸手欲揽时,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却悄悄跑近,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来到补山亭,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树木越茂盛,绿意就越浓,但泉影就越不可寻,而泉声却越发悦耳,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依山而上,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倾听鼎湖山的泉声,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富有音乐美,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蜜蜂赶来采蜜,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具有生命力、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光滑淡青色的皮,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9.抒情散文 篇九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鸣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2分)2.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
和 两个方面。(2分)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1)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2)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2分)材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选自《诗经·采薇》。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5.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4分)
西风胡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倚成一幅慑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是生命的树,是神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A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竞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于其中。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B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⑦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如此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作者笔下的胡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上文画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4.请认真阅读第⑤段文字,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感悟深刻,语言流畅,最多可获加2分。)
春天来了
①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
②这期间,你应该在岸边多呆些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漆黑而依旧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涟漪,柔软又轻灵,与冬日的寒浪全然两样了。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不再光芒夺目,它们暗淡、晦涩、粗糙和发脏,表面一块块凹下去。有时,忽然“咔嚓”清脆的一响,跟着某一处,断裂的冰块应声漂移而去。尤其动人的,是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唯此,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③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所有冻凝的冰的核儿,都是一滴春天的露珠;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什么?你挥动大帚,扫去白雪,一准是连天的醉人的绿意。
④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给一场春寒冻结一起,霸道地凌驾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一样的颜色。
⑤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⑥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明朗又朦胧。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小鸟们不必再乍开羽毛,个个变得光溜精灵,在高天上扇动阳光飞翔。湖水因为春潮涨满,仿佛与天更近;静静的云,说不清在天上还是在水里、湖边,湿漉漉的泥滩上,那些东倒西歪的去年的枯苇棵里,一些鲜绿夺目、又尖又硬的苇芽,破土而出,愈看愈多,有的地方竟已簇密成片了。
⑦你真惊奇!在这之前,它们竟逃过你细心的留意,一旦发现即已充满咄咄的生气了!难道这是一夜的春风、一阵春雨或一日春晒,便齐刷刷钻出地面?来得又何其神速!这分明预示着,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1.“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作者笔下的春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举出三点即可)2.第②段中,文章特写了蹦出水面的鱼,这有何用意?
3.第⑦段中,“你真惊奇”一句有何作用?
4.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这句话:
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
5.在春天的文字里徜徉,你一定感悟颇深。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春天的理解。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在春日里奔跑
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地铺满操场,清新的空气已代替往日重重的雾霾,一支跑步的队伍出现了——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昂扬的气势,充满了春天的活力。这就是我们班,从往日的漠然和消沉中走出来的阵势,同样踏着春光前行的我,看着哪些自信而朝气的脸庞,往日的一幕幕浮上心头……
三周前的自习课,为了参加学校举办的跑操比赛,许多班级都积极地练操,唯有我们班的学生还留在教室打闹。班长站在讲台上,使劲拍着黑板擦,大喊;“静一静,静一静,大家下去练跑操……”却无人理睬,我埋头写着作业,心想:“练操和我无关,我凭什么像疯子一样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
对这件事情的极度不重视和我们漠然的态度终于激怒了班主任,他大发雷霆:“太过分了,比赛通知都下发一周了,为什么没有一节课,没有一 个人去练操?你们的责任心、荣誉感都去哪了?”回答他的还是死寂的沉默,暴怒下的班主任拂袖而去。
这时,一直欲言又止的班长又一次站了起来,他诚恳地对大家说:“老师说得对,集体荣誉靠得不是某一个人,是我们班级的全体学生,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马上去训练。”然而,大家的脑袋却不约而同地钻在书本里,没人呼应,我想想也是,这么关键的学习时刻,谁愿意将时间耗费在这上面呢?况且,得了荣誉又不是某个人的,有啥用?
班长见此情景,愤愤地拉开门,冲出了教学楼……
我有点幸灾乐祸地从窗户上望去,那“可怜”的班长:一个人,却好似领着一个“整齐划一”的班级,吹着哨子,喊着口号,振奋地在草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我惊讶于他的执着甚至于是执拗,就跑去找他,他坚定地说:“我们我们班真的没有一个人去参加比赛,那我们就真的成了笑话了”。这句话,冲击了我,原来我自以为的聪明在和班长的作比中,竟然是如此地自私,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意识到了我们的渺小。于是,我快步走向教室,我要以我学习委员的身份说服大家,参与到这样的集体活动中来。
这样的一支队伍终于出现了——开始是一两个,接着是三五个,然后是更多,最后是全部,迎着春风的醇厚,在阳光中,挥洒青春的激情,这激情,经过了冬日的阴冷,经过了雨水的淋洒,充满了青春的力量和上进的勇气,而且,这样的激情,还要引领我们不断向前、向前……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3.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①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② 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5.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太原(含郊县)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
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法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 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13.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14.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15.“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16.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
17.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赞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 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屈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竟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1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6分)
1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① 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 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13.第3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4分)
10.抒情散文 篇十
——题记
今天中午,爸爸打过来一个电话,他说:“小„„小乌„„飞了。”从他微颤的声音中我已经明白了。我没有再和他说什么,他也没再和我说什么,父子俩对着电话久久不能言语。
是的,小乌死了!他不存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且允许我用“他”)
我不敢去回忆小乌,但是小乌却再我脑海中不断地闪现„„我想起我回家时小乌的前脚总是不断地抓我的脚,嘴里激动地叫唤,他像孩子一般在我的身上蹭来蹭去,亲热无比;我想起初三学习紧张之余小乌陪我散步的情景,他带走了我多少的烦恼啊;我还想起他晚上替我们家抓老鼠的情形„„我想起得实在太多太多„„
想起和小吴的第一次别离,那是在初三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因为那时我要去上高中,而且爸爸要去绍兴工作,妈妈耐不住一个人在家的寂寞,准备与我一起去大田。考虑到家里会无人,爸爸担心小乌无人照顾,给了奶奶点钱便托她照顾。那天上午临走前,我们生怕小乌会跟过来,于是我们用骨头响把小乌“骗”在家里,没想到当我们放好骨头后他闻都不闻,硬要缠着我们,并发出一种很奇怪的声音,这是我一生不曾听过,也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耳闻的神奇!并且他的眼睛放射出一种不可形容,不可信的辉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印证一个事实:他分明是要我们带他一起走!但是我们却不能带他走!我们走几步,他就跟几步,在我们去车站的路上,他一直都跟着,伴随着他悲伤的奇怪的嗓声,我们并没有勉强他回家,因为我们是一家子!我们不能伤害他!接着我们上车了,他也试图上来,但司机却把门死死地关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用双脚不断地扒然而徒劳„„
我们都不忍看到残忍的一幕!我的眼眶出奇的湿润了,眼泪就像门前的小溪哗哗地流,我是智识愈开流泪愈少的一个人,但这一次却也真的哭了好几次。最终车开动了,我们再也想不到我们的朋友小乌竟然追着车,他分明就是一只猎豹,他居然就真的追上了车!我的眼泪再次涌动,我打开车窗,激动地叫唤着小乌,我看到了小乌的泪,晶莹的,一路跑,一路挥洒,我依旧听到了小乌那刺心的声音!我多么想让车停下来哪怕是开慢点啊!但我不能。直到跑到“乌石头”(据我家相当远),小乌才停下来,他知道那是徒劳的,我也知道人是残酷。听奶奶说,小乌回来后三天吃不下饭。自从那次后,我就再也不敢回家„„我不想让小乌难受。
今天中午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我和妈妈饭没吃就回家去看小乌了,我一眼看去,只见一双装满了泪的眼眶。二个月前伴着我散步的小乌,但现在何以不再答应我的呼唤,何以不再能表情,不能再说话,他的灵性哪里去了,他的灵性哪里去了?妈妈说,小乌是饿死的,姐说,小乌是贪吃被人放药致死的,我说,小乌是被我害死的,小乌是被我害死的!
平心的说,我们姑且试问人生里最基本的事实,最单纯的,最普通的,最近人情的经验,我们究竟能有多少把握,我们能有多少深澈的了解:我们是否亲身经历过?譬如说:痛苦、悲、死、妙、恨、快乐、真疲倦、真饥饿、渴、毒焰似的渴、真的幸福、冻的刑罚、忏悔、种种的情热。
11.读朱自清抒情散文艺术随想 篇十一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7]杨振声.朱自清与现代散文.1925.
12.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十二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