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企业文化

2024-07-22

诗歌与企业文化(精选11篇)

1.诗歌与企业文化 篇一

(3)德国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一群有才华的作曲家包括贝多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和舒曼,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具有持久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是强调独创性和个性,情感表达,自由和实验形式。贝多芬和舒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他们缩短了古典和浪漫时期的差距。而他们正式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的,他们的音乐展示了强烈的个人感情。此外,他们对纲领性元素的使用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剧作家提供了重要的模范。

贝多芬(1770-1827),通过他的天赋发展和统一了主题材料,他在自己的奏鸣曲集,室内音乐和交响曲中极大地扩充了奏鸣曲式表达的可能性。他的天才被公认为是尽管他在31岁时听觉逐渐衰弱,但是他却在音乐创作中完成了极大的挑战。他的作品包括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曲,五首钢琴演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以及几首序曲。

你或许可以说十九世纪所有的西方音乐在德国的土壤深深扎根,德国为浪漫主义音乐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这些成就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它会一直存在。

在那个时期加强音乐表现力变得更有可能,是由于改进和完善了乐器可表演节目的同时出现了新的曲式,例如民谣,夜曲,间奏曲,狂想曲,前奏曲和玛祖卡舞曲。浪漫主义精神的发展常是从诗歌文本,传说,民间故事,民俗音乐和舞蹈中吸收营养和灵感。早期阶段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有埃克托·柏辽兹,弗雷德里克·肖邦,门德尔松和弗朗兹·李斯特。随着这些音乐家的参与,管弦乐器的使用发展到极端的表现以及和声语汇和全面的半音音阶。此外,他们尝试结合乐器和人的声音效果。有很多人物与浪漫主义音乐中间阶段的乐曲和实验有关。以下是一些代表性人物:安东尼德沃夏克(捷克斯洛伐克), 爱德华·格里格(挪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罗斯),同时还有许多波兰,俄国,法国,斯堪的纳维亚的作曲家。

歌剧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部分。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大约是从1821年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作品开始的。然而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歌剧,是由葛塔诺·多尼采蒂,温琴佐·贝利尼和焦阿基诺·罗西尼发展的。在世纪末期朱塞佩·威尔第使意大利歌剧达到高速发展阶段。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在十九世纪末期因为理查德·瓦格纳的作品而达到巅峰。理查德·瓦格纳巧妙地将不同的成分例如民族主义情绪,英雄崇拜,奇异的服装,音乐表现力和着重于剧本歌词,连同优秀的管弦乐设定结合到一个歌剧形式中。他最大的贡献是,然而,设计的主题装置即主题音乐把特定的章程连接起来。

在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阶段是由来自全欧洲的许 多作曲家所代表,例如古斯塔夫·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爱德华·埃尔加爵士,吉亚卡摩·普契尼,圣·桑和西贝柳斯。

(4)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浪漫主义诗歌大部分出现在英国,其代表人物分为两派:消极浪漫主义派和积极浪漫主义派。前者包括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等;后者包括拜伦,雪莱和济慈。

消极浪漫主义诗人选择远离城市,栖身自然湖畔。他们的诗歌特点是在内容和文体风格上都有所创新,同时把神秘的,潜意识的,超自然的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这一派中最著名的是华兹华斯(1770-1850)和科勒律治(1772-1834)。华兹华斯的作品中呈现了大自然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他相信感官对自然的崇拜能使人们更深的领悟生活的真谛。他最初支持法国大革命,但是与积极浪漫主义派相比,他后来不那么热烈的支持法国大革命。他的代表作包括《抒情歌谣集》(与科勒律治合著)和《序曲》。科勒律治是消极浪漫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创作了《忽必烈汗》,《古舟子咏》和《克里斯塔贝尔》这样美的诗歌,而且他主张诗歌的真正结局是“通过美的媒介”传递快乐,为文艺评论提供了有价值的原则。

《抒情歌谣集》的出版对浪漫主义诗歌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版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始,也确立了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在浪漫主义发展中的领导地位。该诗集第二版的前言中华兹华斯描述诗歌是“自发的感情流露”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宣言书。华兹华斯从和科勒律治的合作关系中获益匪浅。首先,这种合作关系使华兹华斯远离了剑桥岁月创作长诗时的矫揉造作。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合作的第二个结果是形成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诗歌创作,指导着华兹华斯以后的人生。华兹华斯希望这样的诗歌可以永久的为人类的“道德关系”做贡献。华兹华斯的诗歌也包括传记体式的,例如《废毁的茅舍》,它记录了一个迟钝可怜的女人,在她的丈夫去参军并且杳无音讯之后这个女人的衰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和情况,用人们使用的平常真实的语言来描述它们。”

华兹华斯在1843年从他的朋友罗伯特·索西那接班英国桂冠诗人直到1850年去世。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革命的中心人物,华兹华斯的贡献有三点:第一,对于自然的新态度;第二,对于个人情感的深度探究;第三,把诗歌仿如人生体验的中心。

科勒律治在诗歌和批评理论上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因为他的作品《忽必烈汗》和《古舟子咏》,他作为一个诗人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这两部诗集的感性抒情经常被后来的作家回响。他还有一个荣誉是作为最著名的英语评论家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的文学传记。科勒律治的观点是,文学的基本要素是情感和想法的结合也是他所说的“想象力”。他特别强调诗歌的功能是联系普遍与特殊,主观与客观,一般和个别。在他的心里,评论就是在带入自觉意识之前去识别文学中相似但不同的元素。

纵观他的一生,科勒律治有很多角色,例如诗人,社会评论家,文学评论家,神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科勒律治的所有才能中,他认为自己有一个潜在的创造性原则,他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基础原则。对科勒律治来说,想象力是最初的最原始的凝聚力量,因为它代表着直觉的,非理性的理解和认出辨别物质世界代表着双倍的力量,这是和谐的。在他的诗歌和他的评论中,他尝试结合普遍的观点和对于特殊以及感觉的敏锐观察。

浪漫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是从1805年到19世纪30年代,特点是复苏对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趣和对民族始源的重视,通过收集和模仿民间风俗,民间歌谣和诗歌,民间舞蹈和音乐来证实。这包括许多以前忽视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复苏的历史鉴赏曾被转化为想象写作,沃尔特·斯科特是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创造了历史小说。在这一时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达到顶峰,产生了约翰·济慈,拜伦勋爵和波比·雪莱等伟大诗人。

浪漫主义兴趣显著的附带结果是哥特式小说的诞生,论述超自然的,灵异的,可怕的现象,像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和马图林,萨德侯爵和霍夫曼的作品。在德国浪漫主义的第二阶段由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冯·维妮高尔和艾兴多尔夫支配。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的代表人物是埃德加•艾伦•坡。

到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扩展到包含欧洲所有的文学作品。在第二阶段后期,这个运动的方法不再通用,但是更集中于探索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继承,以及审查杰出个人的激情和奋斗。

2.诗歌与企业文化 篇二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与个人创造力,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文化内容可以包括艺术,也可包括态度、习俗,信仰或价值。

显然,将包括《印象成都》在内的《印象中国》系列电视诗歌散文在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普及度,公信力非常高的媒体平台播出,便是用电视艺术与包括文化旅游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范例。使电视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又为电视艺术发展注入输入新的创意。短短4集分别展现了宽窄巷子的百年沧桑的原始风貌;锦里沉淀的厚重历史和巴蜀文化;杜甫草堂诗意又朴素的姿态,又有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综合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不仅仅吸引了外地游客,促进本地文化旅游业发展,也是对文化创意产业中其他可挖掘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人文内涵等进行概括和探究。

二、以《成都印象》为例,将电视艺术特性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印象中国·成都印象》系列专题片是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系列中的一个。影片不再像以往的电视诗歌散文一样仅仅强调艺术性,而是不时体现出与周边相关产业的联系。

首先,从表现对象上来说,在展现自然风光秀美怡人的同时,重在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赋予它们以生命的灵动、人的情感和文化的意义。《印象成都》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从解读人入手,从解读文化切入。在第一集《少城巷陌》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一座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开篇,以电视配乐散文诗的形式,讲述了宽窄巷子的历史和现状,并赋予其“成都符号”的地位,强调“只有成都人可以把历史与现代融合得如此完美安适,这样的声色斑斓”,展现了独特的城市特色。

其次,从电视散文的艺术特点来说,有助于深化并美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要素。它是将文学样式电视化,电视是声与画的结合,通过直接呈献给观众的电视画面,极大地展示了散文的意境之美。从总体上讲,这部片子节奏舒缓,画面有景深,言简意赅,构图追求,整体趋向于平衡,追求意境的美。诗化的解说词增加了《印象成都》的诗意化意境,又有历史的厚重感,尤其当读到古典诗词,如唐代诗人卢照邻形容锦里“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杜甫的诗歌“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景点与文化的距离被拉得更近一步。

再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是文化创意融入电视的体现。在《印象成都》中,每一集在基本呈现的历史文化和代表性景点的特色后,都安排了一位川大建筑系的女生,引领观众跟随她的脚步走进成都。撞击由于有了人与情感的融入,有了岁月沧桑的变迁,增加了文化的含量,从而使这些历史遗留的景观有了生命。她会与当地人聊天,品尝特色小吃,看捏泥人,川剧变脸,或坐在茶馆品上一杯青茗,有了她这个元素的加入,让观众更加贴近的了解成都人的生活文化,了解成都的历史特色及现代生活。她旁白中娓娓道来地诉说配合淡淡的背景音乐,诗画结合的意境仍然是统一的。

三、对成都的电视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模式以及如何发展产业链的思考

电视艺术需要产业化运营使其重获新生,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需要电视艺术独具的优势将其推广。因此,我受《成都印象》的启发,试图对成都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发展做一些探讨与研究。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已不仅是挖掘当地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而是通过诠释一种文化内涵,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例如文化旅游业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还包括摄影摄像行业,旅游图片书籍出版发行,开发旅游纪念品,广告媒体业务,相关餐厅宾馆等行业的发展。

1. 挖掘文化产品品牌,延伸成都传统文化产品价值链

四川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有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杜甫草堂,武侯祠等著名文化古迹,更有宽窄巷子,锦里等古建筑特色民俗文化街,还有金沙博物馆,三星堆等大型文物遗址。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够延伸成都传统文化的产品价值链便成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

我建议,将成都著名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入创新性表现方式,按照相关的模式,通过“品牌经营”等战略延伸产品链,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增殖。例如已有的熊猫屋品牌,还可推广宽窄巷子的古巷品牌,武侯祠的三国品牌等。

2. 建立成都影视产业园,构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联合民营影视公司,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对成都影视文化加大发掘力度,扩展商业价值,同时实现传承成都具有的厚重历史文化遗产和推广成都当代休闲,舒适的文化的社会功效。

具体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材方面,主要依托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开发系列影视作品。不仅有电视诗歌散文,电视剧(汉唐历史剧),还有舞台剧,电影。第二,在运营方面,为寻求规模效益,建立影视产业园。政府应做好宏观掌控,制定政策来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不断壮大影视生产队伍。第三,在发行方面,开展多种营销渠道,分散影视产品的销售风险,使市场价值最大化。可将四川卫视、成都电视台等频道作为播出的作为首选方式,也可通过版权授予,与其他省市电视台合作,此外,应有效利用互联网,做好网络宣传,最后可衍生产品如光盘、图书等,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第四,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可大力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

3. 要做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性,处于产业链中的高端位置,文化因素的加入使产品更具特色,更具竞争力。越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意产品,其传播的价值越大,其知识产权的价值也会越大。具体实施还需我国法律的进一步完善。(3)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亟待推广发展的新兴产业,电视作为一种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媒介平台,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本来以《成都印象》为例,研究如何将电视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并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成都的产业模式,形成更长远的产业链。

关键词:电视诗歌散文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产业模式,产业链

注释

1高志英,李曼.《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评估相关问题研究》.2009年.

3.诗歌与企业文化 篇三

关键词:越南;竹;梅

一、前言

越南古代诗歌作为越南11-19世纪中叶古代文学的一大分支,受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在越南人民心目中象征着坚忍不拔、不惧困苦的“竹”与“梅”自然成了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儒家学说的观点里,“竹”、“梅”、“松”、“菊”象征着君子的高风亮节。文人雅士常将这四种植物栽种在自己门前,用来衬托自己高尚的品德。

但“竹”、“梅”、“松”、“菊”不仅仅只是君子高风亮节的代表,它们还有其他的文化内涵。越南文学家范贵适(Ph?m Qúi Thích, 1760-1825)所处的时代正是越南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之时,他难以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负,只好归隐。在他的作品《书怀》中,用荒芜的松菊衬托了祖国山河落寞萧条的景象:

故国山河已大殊,故园松菊半荒芜。

茫茫天地还逋客,扰扰风尘自腐儒。

在越南的古代诗歌中,对比起“松”、“菊”,“竹”与“梅”出现的更加频繁,其文化内涵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二、代表“君子高风亮节”的文化内涵

越南黎朝开国元勋,15世纪越南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更是越南古典文学三大诗人之一阮廌(Nguy?n tr?i, 1380-1442)曾写道:

Trúc T??ng H? nên thêm ti?t c?ng

Mai L?m B? ??m ???c c?u th?n.

这句诗中包含着两个中国文学典故。蒋诩竹(trúc T??ng H?)是蒋诩所种的竹子。蒋诩西汉人,为人做事正直廉洁,不愿仆从于当时执政者王莽而告老还乡。他在自家门前种了三行竹子以表明自己的志气。林逋梅(mai L?m B?)是林逋所种的梅树。林逋北宋人,性情淡薄、不喜名利。他一生并没有娶妻生子,却种了许多梅树、养了许多鹤作伴。人们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梅妻鹤子(Mai là v?, h?c là con)。

由于受到儒家道德观念和美学研究的影响,再加上阮廌一直服务于救国斗争和建设国家的事业,他不止一次的用“竹”、“梅”来形容君子的高风亮节:

Trúc mai b?n c? h?p nhau quen 竹梅老友熟悉得知根知底,

C?a m?n t??ng ?ào ch?n ng?i chen. 权贵官宦之交却怕鱼龙混杂。

Trúc mai ch?ng ph? lòng qu?n t? 竹梅不辜负君子,

Viên h?c ?? quen b?n d?t d?n. 隐士与山人作伴。

越南历史上功绩最卓著的一位皇帝,也是15世纪下半叶最有名的诗人黎圣宗(Lê Thánh T?ng, 1442-1497)十分精通汉诗音律。他在《琼苑九歌》中所作的9首汉语诗歌分别是:丰年、君道、臣节、明良、英贤、奇气、书草、文人和梅花。由此可见,黎圣宗是偏爱梅花傲骨的。

三、代表“夫妻之情”的文化内涵

在越南最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金云翘传》中,“竹”与“梅”出现的十分频繁,象征着夫妻伴侣之情:

Ch?c r?ng mai trúc l?i v?y(1679) 自谓良缘未绝,

Ai hay v?nh quy?t là ngày ??a nhau. (1680) 怎知长亭送别,竟是生死殊途。

Tái sinh ch?a d?t h??ng th?(707) 劫数尽,好梦难圆,

Làm th?n tr?u ng?a ??n nghì trúc mai. (708) 他生未卜,结草含环了愿。

M?t nhà sum h?p trúc mai(1381) 竹梅情味相投契,

Càng s?u ngh?a b?, càng dài tình s?ng. (1382) 相爱思情比水长。

四、描绘“竹”与“梅”景色的诗句

陈朝田园山水诗人阮忆(Nguy?n ?c)在《春日村居》中描写了乡村田园风景:

竹径荫荫草色萋,柴门深锁画烟迷。

枝头花重蜂须粉,帘额芹香燕子泥。

阮廌在自家周围种了竹子与梅树,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不少描绘“竹”、“梅”景色的诗句:

Gi?u th?a th?a, hai khóm trúc 篱笆稀疏两丛竹,

Gi??ng th?p th?p, m?t n?i h??ng. 床铺矮矮米饭香。

16世纪汉、国语诗均成就卓著名家阮秉谦(Nguy?n B?nh Khiêm, 1491-1585)在其作品《与高舍友人别后》中这样写道:

相逢乱后老相催,缱绻离情酒数杯。

夜静云庵谁是伴,一窗明月照寒梅。

这首诗的诗歌风格在继承了15世纪诗歌浏亮、清丽的特点之上,又借用“明月”、“寒梅”为其增添几分伤感的色彩。

1813年阮朝前期作家阮攸(Nguy?n Du, 1765-1820)出使来到中国,在杭州写下了《读小青记》:

西湖梅花尽成墟,独吊窗前一纸书。

脂粉有神怜死后,文章无命累焚余。

古今恨事天难问,风韵奇冤我自居。

不知三百余年后,天下何人哭素如?

诗中提到尽成墟的梅花,为后文感叹三百年后,无人还会记得自己多增添了一份伤感之情。

五、结语

在近八个世纪的越南古代诗歌中,出现“竹”、“梅”的诗句数不胜数。这都是越南人民对这两种数百年来与他们同生共长的“竹”与“梅”喜爱之情的结晶。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读到了越南人民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更读懂了越南人民用“竹”、“梅”坚忍不拔、不惧困苦的品质来象征自己性格和灵魂中蕴涵着的品质。在这里,我们只能简单地列举一些代表作来分析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而这一话题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Nguy?n Xu?n Kính. Thi pháp ca dao. NXB ?H Qu?c gia Hà N?i. Hà N?i - 2006

[2]Nguy?n Du. Truy?n Ki?u (Qu?c ng? VN). NXB V?n hoá - Th?ng tin. Hà N?i - 2000

[3]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黄轶球.金云翘传(中文译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于在照.越南文學史.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

4.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 篇四

题目: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探讨 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与推荐的参考书籍、杂志、网络上的有关内容。

2、根据课堂讲授与其他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3、结合企业文化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你了解的其他企业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

4、结构要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性。

5、借鉴的材料一定要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注意用借鉴的材料来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

6、用的观点与材料一定要注明出处。并注意与自己的观点的联系。对直接引文,加脚注;对非直接引文,以请用参考资料的形式注明。

7、正文前应列出。提纲(题目、标题、主要论点、主要论据)。至少应覆盖三层标题,对对策建议、解决办法等还应在相应标题下列出。

8、正文的字数不少于3000。

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探讨

【标题】

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探讨 【主要论点】

企业文化不等同于老板文化 【主要论据】

1.企业文化发源于老板文化

2.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老板文化有待于发展成为成熟的企业文化 3.在企业成熟期,企业文化将取代老板文化,成为企业的灵魂

【正文】

企业的成长过程是许多对立事物不断较量的历史,例如独裁与分权、保守与冒进、一元与多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发展就是一部斗争史。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企业内部相关各种力量不断斗争的结果,其中老板文化曾经是企业文化最亲密战友,而后又变成最顽固的敌人。

所谓企业文化,是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企业共同遵照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所谓老板文化,是企业创造者个人经营企业的文化理念、经营思路、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

企业文化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它是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老板文化是企业原创者个人经营企业的文化理念、经营思路、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与企业原创者的文化理念是紧密相连的。

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了吗?我认为不是。

一、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差异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企业的信仰、观念、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氛围和工作行为等。企业文化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整体文化的特质和要求,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某些基本因素。而突出管理思想则是企业文化区别于一般“文化现象”的本质特性。老板文化则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现象,是企业管理者的人格、创新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及其所信奉的管理观念和方式、管理规律、管理规范等的综合体,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由上述定义可见,研究企业文化,必须重视老板文化。老板文化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企业文化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体系,其中老板的创新精神和非凡才能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

1、老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有人问张瑞敏,在海尔文化的形成和建设中他担当了什么角色?张瑞敏回答说他担当了两个角色:一个是设计师,一个是牧师。也就是说,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家要设计企业文化的主导思想和建设方案;当然,还要对所提倡的文化精神进行大力的宣传、鼓动和灌输。张瑞敏喜欢研究毛泽东,钻研老子、孔子和孙子,同时善于借鉴西方优秀企业家的管理智慧,在不断的学习与感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譬如他的“激活休克鱼”思想、“赛马不相马”思想、“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思想等,都独具一格。正是张瑞敏在海尔发展过程运筹帷幄的思想谋略,指引着海尔健康强劲的发展。

1.企业文化发源于老板文化

当今中国小企业的原创者(老板),大多白手起家,运用个人的经营理念和人格魅力,敏锐地抓住了市场的机遇,创立了企业。他们创造一个企业的过程就如同一位母亲孕育抚养一个生命,从无到有、从幼小到壮大。他们对自己的企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人生思想、经营理念、文化价值观与他们的企业溶为一体,渗透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在这一阶段,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但是,这一阶段的企业文化是不健全不完备的。对于“企业是什么?企业要做什么?企业要成为什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这些问题,老板文化并不能完全解释和回答。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一套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企业缺乏长期战略计划和品牌,而老板文化成为支撑整个企业运作的灵魂。

例如,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是佛教信徒,在松下公司创办之初,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洋溢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松下幸之助先生把佛教思想贯穿于他的企业经营之中,他认为:佛教可以拯救人类心灵,让人类有救世的大慈大悲之心。消除贫困就是人类的事业,而生产就是企业的使命。此时松下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松下幸之助先生的佛教文化。松下公司的管理层用佛的诚心来领导、指引员工;每年的新年在佛堂里祈祷企业这一年的五谷丰登、祈祷佛祖保佑企业、员工一切顺利,这种修佛的思想被应用到企业日常管理的各个角落。而松下公司的员工也用佛教的忠诚来对待企业,心甘情愿地拼命工作,创造了松下公司的奇迹。

2.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老板文化有待于发展成为成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企业创业初期,企业原创者(老板)的经营思想、文化理念、经营思路、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以及随后建立起来的有关制度和工作程序,提供了这个企业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但是,这种老板文化是以企业创业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老板文化必然会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如果继续用老板文化来规范和指导企业,必将导致企业的停滞不前甚至衰亡。因此,在企业发展壮大阶段,需要企业扬弃旧的老板文化,重塑健康完备的企业文化。

同样以松下公司为例,松下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发现单纯的佛教精神无法管理一个规模巨大的现代企业,松下幸之助先生果断地扬弃了旧的老板文化,把不和适宜的地方剔除,重新增加了新的内涵,使松下公司的老板文化发展成为成熟完整的企业文化。

松下幸之助先生强化了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让公司所有的人员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同时,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松下幸之助有一段精彩的话:“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他还注重不断丰富企业口号的内容,使员工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自觉接受。每年年终时,松下公司自上而下动员员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审查,最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布。公司有总口号,各事业部、分厂有各自独特的口号。一旦口号提出,全公司都在这一口号下行动,使得全体员工形成了一致的奋斗目标、行为方式和道德观。

3.在企业成熟期,企业文化将取代老板文化,成为企业的灵魂

在企业创立初期,老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全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老板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存,老板文化通过扬弃有待于发展成为企业文化;在企业的成熟期,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吸收了老板文化中所有的积极因素,抛弃了老板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成份,此时的老板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内部唯一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0世纪30年代,成熟的松下文化基本建立起来了,松下幸之助先生的文化理念渗透到松下的企业文化之中,其积极成分构成了松下文化的骨架,同时又有许多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共同构筑了松下文化的精髓——顺应同化、团结合作、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众福利。此时松下公司的老板文化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成熟完善的松下企业文化。

可见,企业家总是处于企业核心的地位,这决定了其个人意志、精神、道德、风格等文化因素在企业中备受瞩目,更易于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和传播,并形成自觉追随,以至于企业的最高目标和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都深深地打上了企业家的个人烙印。

5.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 篇五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管理被普遍认为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制度是企业人为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企业的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管理高效.规范的标志和保障,那么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该如何处理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呢?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关系.1.企业文化没有强制力,它是软性的,靠员工自觉来运行,企业文化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企业经营的道德规范,员工行为违反企业文化,会遭到~的谴责;而企业制度具有强制力,它是刚性的,它的正常运行要有强制力来保证,企业制度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企业的法律,员工违反制度,就会遭到制度的处罚.2.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统一,也有对立.统一面表现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都是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须的,就像社会治理既需要道德规范,但也需要法律一样,而且法律所规定的都基本上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立面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作用的方式不同,一个行为符合企业文化,但不一定符合企业制度.同样符合企业制度但不一定符合企业文化.3.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跨越腾飞的基础,而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稳定.规范.持续.高效的保障.企业文化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可以使企业生成强烈的认同感.凝聚力,同时对企业的战略.策略可以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和默契;企业制度通过强制力的保证可以使员工在企业制定的游戏规则里行事,长期形成习惯,使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和高效,企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又能使确保经营管理稳定和持续.4.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反之坏的企业文化却妨碍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好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制度能促使好的企业文化形成,不好的.不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制度却会导致企业形成不好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形成员工遵守企业制度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就容易进行,如果企业形不成员工遵守企业制度的文化,那么就会对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形成障碍,甚至使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无法进行;好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制度有利于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但是不好的.不符合企业实际的制度却容易让员工意识混乱,对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利,甚至离心离德.5.企业文化应指导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企业制度应去规范企业文化.这就是要保持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一致性.二.那么企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该如何处理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关系呢?

1.首先不要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混为一谈,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2.要知道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不是那个比那个重要,而是同样重要,要坚持两条腿走路.3.企业提出的价值观和口号.目标和希望如果没有融入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就不能称其为企业文化,但是企业可以将他们通过企业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细化到制度融入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企业的文化.4.企业要建立相对开放的企业文化,欢迎各种先进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但是企业的"根本大法"(对企业的整体制度进行指导和制约的制度)要相对保守.现在企业不断的从别处引进职业经理人,但是中国又出现一种职业经理人一般不会在一个企业停留太长时间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引进,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先进的文化,但同时会出现对企业的战略和制度带来一定影响,如果两种文化的冲突上升到企业"根本大法"的高度,就会对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所以企业即便是引进职业经理人,企业也可以学习他引进的先进文化,但是必须要求他的行为要受企业"根本大法"的制约,不能让他的行为践踏企业的"根本大法".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战略的连续性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稳定性.5.企业文化有好坏之分,所以企业要对自己的文化经常进行检讨.好的文化要发扬,但是坏的文化要抛弃,就像有的企业中的爱岗敬业的文化,那就要发扬,并且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好的就像时间观念差,效率低下的文化.企业就要用制度的强制力去扭转,比如一个工作要求什么时候完成就得上升到制度去考核,完不成要如何处理.开会经常迟到,影响会议议程进行的要按照制度去处理.通过制度去扭转不好的文化,使其向好方向发展.6.制度也有好坏和合适不合适之分,所以企业也要经常对制度进行检讨.能够促进企业形成好文化的制度要保留和发扬,比如能够帮助企业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的制度等;但是防碍企业好文化形成的制度要修改.7.企业文化有主文化和次文化的分解,企业制度有"根本大法"和部门制度的区别.这样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时,要进行相互对应.主文化要与"根本大法"相适应,次文化要与部门制度相适应.这样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就会出现协调性,减少许多矛盾.8.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用先进的制度来促进优秀文化的形成.9.企业的先进优秀文化要用制度的形式固定和发扬.企业制度要为企业文化做好服务.10.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需要企业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的报纸.杂志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

6.企业文化与企业过冬 篇六

企业文化与企业过冬

文/杲占强

提要:对于企业过冬而言:中国民营企业一定要清楚中国市场经济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民营企业还不能完全和国有企业在一个起跑线上同台竞争。因而宁愿选择稳健一点,也不要盲目冲动。同时此时要向管理要效益,真正把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挖掘出来。这本身是对组织负责任的,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提高,也即是对个人的负责。在业务不是太繁忙的时候,对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邀请咨询公司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建设进行糍导,这些无疑为企业冲破冬天挺进春天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张爱玲说过一句让人不大容易忘掉的话:人生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蚤子。事实上,中国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袭华丽的袍子。企业文化成为了最时髦的词汇,就像万金油一样被四处涂抹。我认为:通过反思企业文化进而反思中国企业管理适逢其时。

企业文化是什么

明晰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要知道企业到底是什么。企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出现是基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企业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远古时代群落内成群结队捕杀大型动物到现代企业内部人员分工与合作,它们和企业从本质上讲都是一致的,当然企业概念要相对复杂一些:所谓企业,就是以共同的精神为核心,借助制度的纽带,使物质运转起来,通过与社会系统进行交换,创造价值的一种组织。企业诞生是生产力发展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

回望企业组织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一条主线,那就是人。企业的使命归根是服务于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企业的尺度,这是一条不可更改的前提。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做到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让人在组织中获得快乐与进步,把“大我”植入“小我”,使一个个成员个体成为组织整体的化身。也就是所谓的耕心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建设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较之功利化的绩效具有更深沉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人被高度工具化的时代中,就像罗伯特克瑞里《我自己》指出的那样:

我,如果老了/还是想知道/为什么人类,男人/还有女人/被撕裂,输得这样惨/为什么希望不能/发现一个比这世界/更好的世界

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实际上代表了人类的一种努力,经由这种努力去发现一个更好的世界。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反复观照。

企业文化的功用价值何在?

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着的不同,他们最注重四点: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凭着这四大支柱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力,使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

同样,科特通过的研究,在研究了200多家企业后,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指出,具有高绩效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在以下四个方面优于那些业绩平平的同行:

销售收入增长为后者的4倍

员工人数增长为后者的8倍

股票市值增长为后者的11倍

净收入增长为后者的750倍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战略的有效保障和执行媒介,是制度管理的补充和延伸,对组织成员能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业界企业文化研究学者论述颇多,在此不多赘言。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很多专家开始大谈特谈企业文化的功用,不厌其烦的讲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度过不景气的冬天。我认为这有误导的嫌疑。就仿佛义和团带了护身符就能刀枪不入一般。如果一个企业资金链断裂,那么企业文化叉怎能远水解此近渴?正如一个危重病人,人参鹿茸又有何益?

事实上,对企业文化的功用也来自于我们对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的反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主张打破大锅饭,主张通过调节收入来焕发组织活力。这种做法确实在相当长时间里效果非凡。但是作用确乎在一点点的减少。就像一个小故事讲的那样:一个商人掉到水里了,他对岸边的渔夫喊道:赶快救救我吧,把我救上来我给你一万块钱。渔夫正要去搭救的时候,这个商人又喊:救救我吧,我给你五十万块钱。渔夫随着商人出价越来越高,愈加期待下一个高回报。结果商人体力不支被水淹死了。这是现代物质社会典型的猫和老鼠的故事。在这种反复的博弈过程中,人的原始动机与诉求被更改。一个组织如果引导员工走向彻底的绩效主义与物质至上,那么这个组织将变得人心涣散欲望无穷。通过深入观察研究,我们发现:企业成长阶段从早期到后期,物质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呈递减效应,精神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呈递增效应。文化的功用价值就在于它较之企业物质方面的激励更长久更稳定,而其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文化论文 )这是企业文化功用之外的大功用。

记得任正非先生在《华为的冬天》开篇问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这实际上是任何企业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企业文化是对顾客、员工、社会等诸多利益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一个企业能否山高水长,其营商环境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因为功利主义、机会主义、惟我独尊思想等的泛滥,中国的一大批企业家纵论企业文化只能是痴人说梦。

企业文化功用价值的超越

在对企业文化功用价值做出肯定的同时,我必须提请大家注意企业文化的超越功利之价值。很多基业长青的企业之所以获得永续的尊敬,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组织超越了绩效、利润,对社会进步、正义公平产生至伟作用。

记得龙应台先生曾在《文化到底是什么?》一文中写道: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当戏中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 “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儿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70度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在龙应台眼中,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这自然是洞见之论。企业文化当然也是企业组织最重要的粘合剂。如果说企业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完成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则有效的帮助组织实现上下同欲。张承志先生也曾经豪迈的指出: “饱暖或餍足是不够的,富裕或财富是不够的——确实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活下去的同时,怎样做才能保住生的尊严和意义;微渺的流水日子,怎样过才算有过生的高贵。……(这)依然是一个精神的,关于人的气质的话题。……是的,就是它,它比经济大势、比是非成败,更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是通过理解、参与、营造或归属某种组织文化,寻找生命寄栖的价值支点、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

这也就要求企业把自身的文化建设转化为地久天长的行动,转化为吃饭穿衣的日常凡俗。文化建设是滴水穿石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过冬

其实,企业过冬,并不意味着消极无为,反而应该是积极作为或者大有所为。如果粮草衣被充足,有些企业是应该纵马打猎的,这是一个实现超越的良机(企业在平时扩张只有发展意义,但是在困难时期则具有成长意义)。而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积极从内部进行企业管理改善与提高,对外加强渠道和品牌建设,这些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深远价值。

据我所知,很多企业之所以会出现冬天困境,就在于此前的疯狂与不务正业。在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汹涌的时候,企业家们都变成了投机者,从短期来看他们的收益是颇丰厚的,但是到来冬天,因为创新不足、主营业务竞争优势不明显,这些企业在产业竞争格局中惨遭淘汰,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如果不能从机会主义向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转变,那么企业家在产业社会中永远不会有话语权。投机或许可以带来短期的利益,但是为了芝麻扔掉西瓜还是得不偿失的。在别人疯狂时保持必要的审慎和冷静,这是小企业家和大企业家的分野所在。

对于企业过冬而言:中国民营企业一定要清楚中国市场经济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民营企业还不能完全和国有企业在一个起跑线上同台竞争。因而宁愿选择稳健一点,也不要盲目冲动。同时此时要向管理要效益,真正把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挖掘出来。这本身是对组织负责任的,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提高,也即是对个人的负责。在业务不是太繁忙的时候,对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邀请咨询公司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建设进行指导,这些无疑为企业冲破冬天挺进春天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当然必须指出,如果企业已经入不敷出,那么裁人减产等都是立竿见影的措施。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我建议:如果有可能就不要在冬天给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降薪,如果能一起过冬,就不要让一个战友掉队。在我看来,保障自己企业员工基本的生活水准是企业的伦理道德所在,也是企业上下同欲的基础。

我经常和一些企业家朋友讲:要进行制度完善与流程梳理包括人力资源的系统提升,但是也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从点滴做起。前者具有当前意义,是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后者则具有未来意义。把当前努力和未来意义结合起来,这样的组织有辉煌的未来。

7.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篇七

一、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涵义

质量文化的定义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质量文化,是指群体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所自然形成的关于质量的理念、意识、技术知识、行为模式与准则、制度与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和传统惯例等因素的总和,表现为消费质量、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集中体现了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狭义的质量文化,通常是指企业质量文化,着重提倡的是全面质量管理,侧重于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直接显现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和工作质量。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的总和。它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企业的面貌、风格、生产经营的个性机制,并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员工行为之中。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倡导的是企业精神,研究的重点是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其着眼点是产品和品牌。对此,笔者着重从狭义质量文化的角度出发,对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1.内涵的相互渗透性

企业质量文化包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其中,质量理念是质量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完整的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必须依靠企业质量理念的确立;而在企业文化中,质量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一个企业关于本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理念、意识,所以讲,质量理念也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因此,二者在内涵上具有相互渗透性。

2.表现形式的相似性

企业质量文化对一个企业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的质量理念和质量意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中的行为文化也涉及到如何使企业生产活动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可见,企业质量行为与企业文化行为的表现形式是相似的,都是一种企业活动的表现,但同时在各自的系统中又都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3.与企业环境的不可分离性

企业环境是指对企业的运作造成影响的主要力量,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不能脱离企业环境,必须考虑到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制约。例如选择建立质量文化的时机,质量行为准则的制定等,都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同企业质量文化一样,企业文化同样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相应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相同。两者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并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二)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范畴不同

企业质量文化作为一种改善企业质量绩效的原动力,其着眼点在于改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建立企业内部标准、规范的质量管理系统。而企业文化从实际功用上则可分为制造文化、经营文化、质量文化、公共文化等。可见,相对于企业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包含的范围更广,侧重于涵盖企业整体活动。

2.功能不同

对一个企业而言,建设质量文化最大的直接作用是降低企业质量成本,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在此基础上能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在于约束和引导员工的行为,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关于本企业的认同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果。

3.发展阶段不同

企业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企业存在而存在的。现存的企业,无论其历史发展时间有多长,都普遍存在着自己的文化现象;而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企业文化内涵逐步深入和扩大的表现和结果。因而,在企业初创时期,只是涉及到质量管理,只有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质量文化才会逐渐的形成。

(三)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是创建和实现优秀企业文化的必由之路。质量文化倡导全面质量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理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这些正是企业文化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落实到质量管理上,因为质量创造了产品、顾客、市场以及企业形象,质量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而企业质量文化恰恰是注重以提高每个组织成员的质量意识并自觉追求完美,不断改进、不断发展、软硬兼备而偏重于软管理的管理系统。因此,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企业文化不断内化和升华的不竭动力。

同时,企业文化也是顺利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历史传统,又支配着一个企业的现实表现,它渗透在企业的所有方面,并直接表现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和工作质量。在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核心部分质量理念的确立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认同,而全体员工认同感的形成必须依靠企业文化才能实现。因此,企业文化是推行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谢珏明.什么是TQM的真正含义[J].质量,1999(6):2-5

[2]赵怡,刘永.企业质量文化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2)

[3]王兰兰.企业质量文化浅析[J].金山企业管理,2006(3)

8.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 篇八

[关键词] 企业文化 途径 和谐企业

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和谐的企业需要一个精神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宗旨是要把它的员工凝聚在企业未来的事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它的团队作用。这个作用的凝聚力、向心力需要企业文化作保障,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团结奋进,不断开拓进取。这是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企业文化及其功能

企业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的群体文化,又叫亚文化或子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功能就是企业文化的性能与作用,也就是企业文化发生作用的能力,即企业这一系统在企业文化导向下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及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使企业员工同心协力,自觉的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企业的凝聚力指的是企业和职工的相互吸引力,具体说是指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以及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文化的协调功能。企业文化能够协调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使企业与社会和谐统一;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励是指通过外部刺激,使个体产生出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力量。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就是企业文化对文化行为主体能够产生激发、动员、鼓励和推动作用。这种文化功能作用的结果,往往可以起着某种放大(或缩小)的作用,使行为产生更剧烈,明显的效果;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企业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硬约束,如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责任制度等;另一种是软约束,即企业文化的无形约束;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企业文化的作用可以向外辐射,对企业周围的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发挥辐射作用,而且还会通过企业文化形象对企业外部以及社会发挥辐射作用。

二、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和谐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具体说,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中有以下作用:

1.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在企业自主发展中,企业及其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的总和。文化通过内外两个方面对经济发挥作用。它的外部作用集中体现在对经济环境氛围的效应上,即文化氛围协调经济意识、文化观念影响经济模式的运作,文化又可以诱导经济活动的方向。它的内部作用集中表现为可以形成一种综合的、复合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观念创新经济活动,智力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营文化塑造企业形象。新的经营思想可以使企业的产供销更加顺畅和谐,并有效地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物质与信息交流,从而推动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企业文化使经济与文化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使经济发展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活动,而是融入了文化的指令,形成了持久的动力;也使文化不再是脱离实际的空论,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坚实基础,使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朝阳产业”。所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2.企业文化可以使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素质有机结合。企业生产力是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构成的,物的要素只有在劳动者的支配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按人的意志和要求改变自己的结构,形成新的功能。同时,劳动者的人的要素也只有依靠物的要素,才能产生出能动的变革作用,使物的变化符合人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的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成为管理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管理都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在文化基础上去激励和鼓舞人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充分调动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劳动者的精神力量,使之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企业文化促进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第一生产力与劳动者这一能动生产要素相结合,使二者充分、和谐、有序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同时,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就不再是“经济人”,他们要求摆脱物的工具属性,把劳动过程变成素质发挥过程,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性劳动者。

3.企业文化可以拓宽企业管理的视野。企业文化理论变革了传统的管理观念,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又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了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这就可以实现管理观念创新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从而创造出社会主义企业特有的文化优势。

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企业文化又开阔了管理的视野,充实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促使人们用现代经营观念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也就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赋予了管理观念以新的高度,变革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它主张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人们的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从而也就克服了思想政治工作简单、枯燥、生硬的特点,使它具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新的观念的形成,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检验,又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它使新的观念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就可以形成企业发展的精神优势。

4.企业文化可以使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相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它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使它体现出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主体又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决定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精神,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必然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特点;同时,“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又可以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可以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自己的生命力,体现出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以全新的视角和气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握时代的脉搏,把二者进行融合和提升,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文化,这包括: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以人为本等新观念。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更新,使民族文化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并且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塑造出了经济发展的文化力。

5.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发展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经济可持续发展彻底打破了发展的周期性怪圈,企业文化使经济发展受理性的制约,以文明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也就可以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协调和统一,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企业文化建设从人、自然、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出发,改变了传统的发展理论。它提倡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文明,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坚持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而不应当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发展权利。企业文化倡导现代文明,主张当代人在今天发展的时候,应当努力创造条件,使自己的发展机会与后代人的发展机会平等,不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追求当前的利益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发展的机会。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树立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文明关系,解决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解决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对抗,这就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应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体现时代精神。和谐的企业需要用企业文化做支撑,而企业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发扬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企业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企业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当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科学技术迅速向生产力转化,市场联系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形成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科技观念、创新观念、开拓进取观念,注重经济发展文化力的培养,把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为此,我们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需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企业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我们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

2.振奋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凝聚全民族力量,是激发广大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基础。在新的时代下,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掘自身的文化资源,根据企业实际,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带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升华。

3.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社会主义企业不是一般地注重人的因素,而是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发挥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主人翁地位从制度上得到保证。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这一要求。

4.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就更需要坚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也就必须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只有树立了这样一种精神,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使企业产生出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9.企业文化与企业家 篇九

黄元庆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各种研究都有,但是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的分别作用还没有人研究过,本文就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的分别作用来分析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企业家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

一、相关定义及内涵

企业文化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首先在美国出现的。它是美国学者针对 20 世纪 70 年代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美国的企业竞争力每况愈下,而日本的企业咄咄逼人的形势,进行日美两国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的产物。美国人称企业文化为“公司文化”,日本人称其为“社风”。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述。《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的作者曾经对数十家美国公司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在美国的企业中,厚重的文化几乎总是取得成功的驱动力量。他们认为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 :(1)企业环境 :是指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方向、外部环境、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它往往决定企业的行为。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因素 ;

(2)价值观 :指组织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3)英雄人物 :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把价值观人格化且本身为职工们提供了楷模 ;

(4)礼节和仪式 :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的宣传和体现该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之中。是公司中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向职工们表明他们期望的行为模式 ;

(5)文化网络 :组织内部的联系方式,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人物传奇的“运载工具”。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

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这次我们采用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家是指一个创新者或者开发者,他能够识别并抓住机遇,并将这些机遇转化为具体的能通过工作或市场行为实现的想法,然后通过消耗时间、精力、资金和技巧来增加价值,在实现其思想的过程中承担市场竞争的风险,最后从这些努力中实现报酬。

二、企业家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家处于企业组织结构最核心的地位,企业家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其个人意志、精神、道德风格等文化因素在企业中备受关注,更容易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和传播,并形成自觉追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所在的企业的使命、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都深深的打上了企业家的个人烙印。下面,我们从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的形成和发展来分析企业家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影响。

1.企业家对企业环境的影响

企业家决定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方向,同时企业家担负着维持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要责任,企业家的形象表现了企业最直观的社会形象。在企业创业初期,企业家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不断的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在企业成熟时,企业家还要敢于打破陈旧,不断超越自我。

2.企业家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

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因此,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只顾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仅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只顾眼前利益的价值观,就会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使企业失去后劲,导致灭亡。

企业创建初期,企业家由创业的冲动逐渐升华为一种创业的信念,基于这种信念,企业家会不自觉的用这种信念套裁、网罗员工,拥有这样共同的信念的员工形成了最初的企业核心群体,核心成员不断地提炼积淀的文化信念,是企业价值观的起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创建者或者长时间的领导者的个人假设会凭借其权利因素将自己的创业理念和信念在企业中进行加强的传播,并逐步内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形成企业价值观的主体。这是企业家掌握相对权利的强势对弱势的影响力,是硬性的制度的制约。

3.企业家对企业的英雄人物的影响

企业的创始者或者优秀的领导者往往由于其优秀的行为原则,强大的个人魅力形成积极地示范效应,特别是企业家自身的文化行为作为一种非权力强制因素会形成强大的影响和号召,从而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优秀的企业家本身会有一种影响力、号召力和感召力,会很自然地成为员工学习、效仿的榜样,能够有效地传播企业的价值和行为准则。

4.企业家对企业的文化仪式的影响

企业家可以明确企业的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再结合企业的价值观的同时,形成拥有企业自身特色,能够传达一些共同意愿和精神的日常活动和管理,有助于形成以中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氛围,对于加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很有效。

5.企业家对企业的文化网络的影响

企业家会通过具体的规定,在企业中开展奖励活动或者聚会等,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在无形中逐步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仪式。一些非正式的企业文化活动可以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非正式的途径对企业文化进行传播,同时还给员工一个表达愿望的方式。

三、如何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来加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推动者和传播者。一种企业文化的起源于公司的创始人和领导者的创业意识、人生哲学、经营理念息息相关。企业文化反映企业领导者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可以有效推动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1)广泛宣传企业家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从实践中提炼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来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的热情,调节员工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2)企业家在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对企业日常活动进行规定的时候,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断听取员工的意见,不断完善日常规范,最终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3)企业家要身体力行,忠实严守企业的价值观,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同时,新一代的企业家要敢于扬弃就文化,发展新文化,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步完善企业的文化,要敢于冒险,敢于摸索。

(4)企业家本身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企业家代表企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公益活动,能够在活动中推广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4)

【参考文献】

1、杨云非:企业家在企业文化成长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1994,1365072、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第四版,2002年

3.张建彤:企业家与企业文化建设[J].社会发展论坛,1999第4期

10.企业中层干部与企业文化 篇十

刚进入公司,就被浓厚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在徐总的亲自带领下,企业文化建设、推广、落地影响着企业不断稳步发展,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德安公司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彼德•德鲁克说,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所以说要将文化与管理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有什么样的管理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是管理的影子。领导干部,特别是第一领导者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企业文化的优劣。有人说过,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没有企业文化,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人又说企业文化是领导者文化、老板文化。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企业家精神确实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文化,只能是有企业文化的形式,而没有企业文化的实质,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支柱。

作为德安公司的中层干部,我认为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布道者和践行者,对文化建设也存在不小的影响。中层管理者需要时刻向下属单位和员工宣传、解释企业的文化。因为中层管理者处于领导与员工之间,对本企业的文化领悟能力较员工要高,对将文化融入工作和行为的演示能力更为持续。在文化建设中,中层管理者需要适当提高自身的文化管理能力。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传承正确的企业文化,如何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浅析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 篇十一

关键词: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员工行为;产品

一家企业成立之后,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就是企业文化随之确立,之后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都是在整个企业的发展愿景保驾护航。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一定要共同发展,才能使企业始终充满动力。

一、什么是企业制度

制度,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度办事的规程,它是一种规范人行为的方法,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时效性。也就是说,企业制度的制定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所有管理者都必须遵循的管理体系,消除“人情”办事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好的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更好的履行职责。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就是:明确责任,科学管理。

二、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探索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方式,在企业创立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指引,具体通过产品和员工表现出来。

如果说企业的制度是强制行的,那么企业文化就要用情怀与制度相对应,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最后形成一致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一家成功企业,他的企业文化是融合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那么,企业文化是怎样与产品和员工行为相融合呢?依靠符合企业文化的制度,作为标准衡量产品的质量和规范员工行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度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所侧重,但是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二者同等重要。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相应时期的制度建设,但又不能单纯地把企业文化当作规章制度的建设。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交替发展的关系。

三、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关系

企业文化的产生是先于企业制度,企业和企业制度是在企业家精神和价值观之后成立和制定的。企业初期的发展,占据企业发展主导地位的事企业文化的调节作用,随着企业的不算壮大,企业制度在企业整个控制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符合企业文化精髓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落实。

(一)企业制度是践行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上层建筑,是意识心态,只有通过有形的事物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产品和员工行为。企业文化的落实首先要靠制度的规范。

为什么说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价值和健康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当不能完全依靠企业文化管理公司时,如果不能用规范、标准化的管理来打牢基础,面对越来越规范的市场竞争,单纯依靠人,可变性太强,一旦人员发生变动,各种问题将会显现,那么一套完成和规范的制度就凸现出他的重要性。

1、产品、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雨果

建筑物是建筑行业的产品,不管是房屋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公共建筑,它的基础价值是满足客户的使用和需要。也就是安全质量保证。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及制度的执行是安全质量保证的必要手段,管理人员把制度从行动转化为理念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产品只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打动客户的是蕴含在其中的“内涵”。是企业要向社会和客户传递的企业价值和追求。给产品赋予“生命的意义”,是“理念”使事物更长久,从我们所追求的价值出发而非产品本身出发。以拿质量奖为例。一个工程获得质量奖,不只是在遵守制度下的严格管控完成的,还有管理人员对质量的追求,是在遵守制度基础上践行企业文化,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2、员工、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员工的管理以及给外界留下的印象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代表企业的形象。

员工的行为是日常工作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不是表现在统一的思想之中,因为一个有活力的文化是包容和开放的。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应该是统一行动,一致的行为和习惯,这样才会带来统一的意志,企业文化的意义也就在此。员工行为共识从何而来?从相同的工作、统一的语言、共同的行为、相同的感受而来。从规范员工行为的制度到员工自觉遵守和执行的准则,这一个过程就是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注重共同工作方式的培养,约束员工的工作的行为,强调对于所接触事情的共同性,善于利用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和激励手段。这些都要靠完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完成,也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强调结果导向。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互补关系。企业文化是指引和规范企业内部全体员工行为的精神理念,同时也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起到指导意义。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尽管在表现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助力企业的转型发展。

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在企业文化还未形成时,企业制度的执行只能靠外在的监督进行,或是只有在涉及到员工的自身利益时,才会执行。但是当监督不力或是没有涉及自身利益时,员工就极有可能不按制度要求去做,管理成本巨大;而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员工的行动就会变成一种自愿自主的行为。可见,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自律行为,从而节约管理。

企业制度在企业的起步期和发展期起到的不同的作用,那么内容就要不断完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一旦提出,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并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根据外界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深入植根于企业当中。

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文化不是一经形成,不再改变的,而是和企业管理制度一样,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要经过PDCA的无限循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需要进行调整,才能保持企业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如何获得员工的认同感,并由认同转化为行动,是企业文化在建设中的核心。体现企业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完善,最终使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成为员工普遍认同并遵循的思想。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在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企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品牌、制度、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内容。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而且还要有企业文化在来影响员工,让员工耳濡目染的自觉地统一行为。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是鼓励员工的两种有力途径,是紧密融合的,缺一不可。

员工的行为是检验一家企业成功的标志之一,员工执行力强的企业,那么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一定是完善而且合理的。只有用企业的核心价值引领和统一员工的思想,也就是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全面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才能使员工从思想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并以“共同理想”为目标,从而使员工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自动自发地在工作中始终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梁冬青: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关系之研究;品牌;2011年12期

[2]寒冰: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3]李娅、白玉、张玉珍、黄选瑞: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探讨;企业文化:2007年第7期

[4]李季香;淺论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3

上一篇:word教学课件免费下载下一篇:关于豌豆的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