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旅行社现状及对策

2024-10-06

中小旅行社现状及对策(共10篇)(共10篇)

1.中小旅行社现状及对策 篇一

一、充分认识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促进中小微企业科学发展对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积极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二)各地、各有关部门及各金融监管机构要将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并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争取总行在贷款规模方面更大力度支持广东,共度时艰,主动让利,切实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建立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协调合作机制

(三)建立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的协调合作机制,成员包括政府金融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定期通报中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研究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各地级以上市应参照省的做法,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

(四)建立地方政府、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各级政府及其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金融工作部门要定期通报产业发展政策,其中金融工作部门负责鉴别并通报有融资意愿和偿还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名单,为贷款方提供便利条件。

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作用

(五)发挥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优先满足中小微企业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业态项目的信贷需求,增加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

(六)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调控作用,科学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工作部门要协调金融监管机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实现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七)探索建立差异化的银行信贷监管制度。驻粤金融监管机构和各级政府金融工作部门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对行政区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窗口指导,督促行政区域内中小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着重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敦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激励基层从业人员积极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八)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各级政府统筹运用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政策担保、风险补偿、奖励资助等方式,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探索银政合作下的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

(九)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解决中小微企业对资金的过渡性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情况,探索采取市场运作模式,依法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过渡性资金支持。

(十)充分发挥建设金融强省专项激励资金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服务技术的创新力度,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十一)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各级政府金融工作部门要定期收集民间融资数据及其活动情况,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引导民间融资逐渐走向规范、透明、科学发展的轨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地方金融机构(组织)的设立和改制重组。

四、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发展,增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

(十二)继续引进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形成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体系和多元化适度竞争的发展格局。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需求较大的地区,特别是金融服务较弱的县域和乡镇,增设分支机构;支持港资银行在省内开设异地支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省内适度跨区域发展。

(十三)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争取全省再组建一批农村商业银行。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满足支农贷款的前提下,集中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十四)加快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在完成27家村镇银行组建任务之后,争取在未来三年内全省再增设一批村镇银行,实现全省地级以上市全覆盖。重点支持在东西北地区和农业大县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十五)组建支持新兴产业的专业银行等专门服务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服务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十六)支持各地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等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和管理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在农业大县和专业镇街发展专门的特色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机构。

五、促进证券期货机构科学发展,增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

(十七)继续支持我省证券机构做优做强。鼓励我省证券机构立足本省,积极服务本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证券人才引进力度。大胆创新,合理规划,引导我省证券机构在省内增设分支机构,为中小企业改制上市、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债券、兼并重组等提供优质服务。

(十八)加大省外证券机构的引进力度。支持省外证券机构来我省开设分支机构,开展

业务。对省外证券机构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我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惠。对省外证券机构在我省开展业务给予大力支持。

(十九)继续探索吸引境外证券机构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要深化粤港澳台金融合作,吸引港澳台等地证券机构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挥境外证券机构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其与我省证券机构共同发展,良性竞争。

(二十)继续提高期货经营机构规范化运作水平,积极发挥期货市场在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促进保险机构科学发展,增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

(二十一)积极引进各类保险机构,努力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服务体系和新老机构互相促进、中外资机构共同发展、保险主体与中介机构共同进步的发展新格局。引导和支持工商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发起设立专业性保险互助合作组织。

(二十二)鼓励保险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特点加大力度研发各类保险产品,进一步拓宽保险营销渠道,针对不同企业的资信等级设置浮动费率。继续落实对中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

(二十三)积极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银保合作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要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通过保证保险与贷款相捆绑的模式,借助保险手段有效分担银行放贷风险,促进中小微企业获得小额贷款。同时,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投保信用保险进行保单融资。

(二十四)探索利用保险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我省中小企业项目,购买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

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

(二十五)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投向,优先满足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建立适应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贷款发放速度,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十六)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保理和贴现等业务,支持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

(二十七)鼓励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合理设计知识产权质押信贷品种,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流程,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二十八)探索建立由政府、银行和中介机构共担风险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八、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二十九)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引导、支持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借助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上市。

(三十)切实加大政府引导协调和政策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土地优惠、上市扶持奖励等方式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

(三十一)积极争取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鼓励各级政府出台扶持奖励等配套政策,支持园区企业改制挂牌,拓宽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融资及股份转让渠道。

(三十二)积极发展和依法培育各类产权交易市场,使中小微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企业股权等交易,及时筹集发展资金。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区域内产权交易市场,打造集股权、物权、债券、知识产权等交易于一体的、全省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

(三十三)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引导一批资信良好、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支持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多种形式的融资券。支持我省各地级以上市开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工作,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

(三十四)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起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围绕我省产业结构特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发起或参股大型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十五)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拓宽中小企业境外融资渠道。继续深化落实CEPA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香港上市、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探索跨境信贷业务的开展。

九、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三十六)认真落实省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1〕59号)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广覆盖工作。在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全覆盖基础上,“十二五”时期积极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支持省内各类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对经济基础好、融资需求旺盛、条件成熟的地级以上市试行委托审批或直接下放审批权,明确和强化地级以上市的监管责任,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三十七)发展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为“双转移”园区、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配套的小额信贷服务。

(三十八)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加大对“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

支持。鼓励经营规范、内控到位、有市场需求的小额贷款公司适度增资扩股;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按有关规定转制为村镇银行。

(三十九)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与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经营稳健、管理规范、拨备充分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十)建立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的财政支持机制,减轻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负担,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平稳较快发展。

十、稳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

(四十一)健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其依法依规经营,直接服务中小微企业。研究制定促进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四十二)支持融资性担保企业科学发展。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的融资性担保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十二五”时期稳健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资质较好的融资担保机构,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

(四十三)支持再担保公司科学发展。鼓励省再担保公司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政府发起并采取多方出资的方式组建地方融资性再担保公司,加入全省再担保体系,拓宽再担保业务覆盖面。

(四十四)支持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合作,逐步建立合理的代偿损失责任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贷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项目,给予适当贷款优惠支持。

十一、加强信用体系和融资环境建设

(四十五)进一步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专业评价机构,联合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建立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促进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信用平台。

(四十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企业守信意识,形成守信激励的示范效应,促进中小微企业重视自身信用记录,改善信用形象。

(四十七)支持中小微企业完成资产、股权等确权工作,增强中小微企业抵(质)押贷款能力。各级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工商行政管理、公安部门及法院等相关单位要为中小微企业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十二、加大对涉农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十八)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定向费用补贴、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等政策,鼓励各类银行特别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十九)积极推广发展农村金融的成功经验,支持“三农”发展。积极推广云浮市郁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和佛山市三水区“政银保”涉农贷款模式,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方式,帮助涉农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十)针对涉农企业中有较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探索、推行林权和集体产权物业抵押贷款,解决集体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2.中小旅行社现状及对策 篇二

《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首次实现对旅游产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这是对旅游产业认识的质的飞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入境旅游国,并且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的微观基础,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行社行业也随之相应的迅速发展。但这种短期内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结构不合理,以中小旅行社为主,将近90%,行业利润水平极低,并在逐年下降。

一、河南中小旅行社存在问题

(一)市场定位模糊

当前中小旅行社在目标市场营销方面,缺少有意识的、主动的工作,这反映在企业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有更多机会外出旅游,旅游者越来越成熟,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旅行社要细分市场,找准目标市场,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开发满足特定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

我国旅行社大多采用水平一体化分工体系,每一家旅行社无论规模大小,业务经营中都要涉及各个环节,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到最后的旅游者接待,再加上中小旅行社因为规模较小,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缺乏,不可能有太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开发中,这就造成各旅行社竞相模仿、产品雷同、缺乏深度。

(三)销售渠道太单一,操作方式过于传统

销售渠道指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经过的途径。在我国,因为旅行社经营的独特性,使得旅行社承担了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双重角色。长期以来,ZY旅行社业务主要是针对同行(各地旅行社门市),直接针对最终端客户销售的经验较少。

(四)服务人员缺乏日常规范管理

中小旅行社旺季多用兼职导游,对他们并无太多的日常管理、行为约束与引导,对这些员工的日常培训,未来提升途径缺乏,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员工的企业荣誉感不强,在带团过程中,更多员工满腔心思在怎样拿回扣赚钱,而不是在旅途中想方设法为游客提供更好服务,留住客户的心,没有营销观念。员工大多短视,在工作期间,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就毫不犹豫的跳槽,造成旅行社员工流动性强。

(五)缺乏客户关系管理

中小旅行社目前大多没有专一的部门处理顾客的投诉,向外界公布的电话只有前台座机,没有专一的记录。一旦出现投诉问题,旅行社因先前没有资料记录而无法采取很好的措施解决。

二、中小旅行社发展策略

(一)开拓新的旅游市场

1、加大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力度

农村旅游市场因其特定的特点,中小旅行社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有针对性。主要为观光类旅游产品,行程要紧凑,多安排一些景点,采用环装旅游线路,不走回头路,让他们感觉到物有所值,不虚此行。安排餐饮和交通工具时,要本着经济实惠的原则,量大价低,饮食不要求精细,但要量大。

2、加大老年旅游市场开发力度

第一,不断优化价格策略,进行灵活促销。我国老年人具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因此,很重视旅游产品价格。在开发老年旅游产品时,要注意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尽量做大物美价廉、经济实惠。此外,根据老年人体力有限、精力有限的特点,在开发产品时,应以包价旅游产品为主,方便老年游客。

第二,因为年龄的原因,老年人大多行动不便,身体状况比着年轻人有所下降。针对这种特点,旅行社应提供优质服务、特殊服务。如在行程安排上注意节奏,有急有缓,缓慢为主,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相适应;在导游讲解过程中,针对老人反应慢,听力不是很好的特点,语速要缓慢,声音要响亮;在吃、住、行方面要细心安排,保证老人们得到充分地休息,以消除途中疲劳。此外,可以在行程中安排医护人员,防止意外发生。

第三,开发产品应以观光、休闲、保健、度假旅游产品为主。像夏季可以组织老年人到我省西南一带的山里进行农家休闲避暑游;冬季到海南、东南亚进行“候鸟”南飞越冬游。

3、开拓教育旅游市场

中小旅行社在操作学生游的时候可以和学校结合,每个团上配备导游员和学校老师,导游负责学生生活,老师负责教育指导。开辟专列,开通教师暑期行活动,丰富自己的客户群。

(二)创新旅游线路内容

旅行社产品最主要的就是旅游线路,这类产品具有极强的模仿性,按照旅行社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很容易进入衰退期,最终退出旅游市场或者是各家旅行社都有此类产品,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那么,如何延长旅行社产品的生命周期?持续开发新产品成为首要之选。开发新产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开发全新产品,二是改进旅行社产品。改进旅游产品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旧产品的完全否定,而是针对线路上的食宿行游购娱,在某一个方面做改进,比如出游时间,凌晨两点的飞机可以变为早上七点;比如交通方式,可以由慢速火车提为特快,缩短时间路途时间。

(三)开拓多种营销渠道

中小旅行社长期以来仅仅采用了传统的营销渠道—门市部,渠道单一。而在现代市场中,旅行社渠道的可选择性增强,选择什么样的渠道会直接影响旅行社的运营,企业开拓和占领市场的关键在于建立多条健康运行的分销渠道[2]。旅行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企业的营销渠道:

1、加强传统营销渠道管理,重视门市部选址

中小旅行社应该加强对传统营销渠道—门市部的管理,规范门市部运营。现有的一些门市部私自承揽接待业务,游客不交给旅行社统一操作,不仅影响了旅行社的业绩,更重要的是,一旦游客在出行过程中遇到质量问题,会严重影响旅行社的形象。为更加方便潜在旅游者,旅行社的门市部建立应重视选址,随着经济发展市民出游偏好加强,并且现在市区内有很多大型社区的出现,因此,应在这样的小区周围建设门市部,方便收客。

2、重视网络营销渠道建设

中小旅行社要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不仅是利用网站宣传企业,或者进行一些酒店、机票的预订,而要能够开展与游客的网上互动,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能够满足游客网上咨询、网上支付等需要,实现营业网点加电子商务的渠道销售模式。在未来,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未来方向应该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非成为简单的产品竞争的工具,因为高端客户对于个性化服务要求更高。

(四)提高员工素质,实现内外部营销一致化

中小旅行社应该加强员工培训,让员工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给员工提供畅通的晋升渠道,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归属感,进而转化为提升服务技能的动力。旅行社产品的服务性特点决定了最终竞争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员工向游客提供的服务。这就要求旅行社在开展外部营销的同时积极做好内部营销,把服务对象扩展到企业内部员工,内部员工要把彼此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提高自身满意度。内部营销做好了才能更好地追求外部营销,更好为游客服务,才能真正落实全面服务质量管理。

(五)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维护顾客忠诚度

旅行社产品很难申请专利、极易模仿,因此,旅行社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来吸引游客,占领市场是不行的,而最具竞争性的就是提供的服务,就是和顾客的沟通互动,关系的持续维系。这就需要旅行社对老客户建立档案、定期对老客户进行访问、积极处理顾客投诉和提出的意见建议。

旅行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第一,为顾客建立档案,详细记录顾客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住址、喜好、曾经出游地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实现对游客的一对一营销。

第二,旅行社可以根据顾客档案的纪录,选择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游客的生日,加强与游客的联系,让旅游者感受到旅行社对他们的关注。受到旅行社祝福的老顾客在惊喜之余,更有受到尊重的感觉,甚至会产生成就感,进而拉近与旅行社的心理距离,产生认同感,乐意重复购买。

3.中小企业培训现状及对策探析 篇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问题对策与建议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进步、知识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而培训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一、样本选择

近年来,山东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从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了解到,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中小企业数量约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他们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些中小企业中选择了100家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从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来看,员工人数在20人以下的占4.8%,20-50人的占10.9%,50-100人的占14.4%,100-200人的占18.6%,200-300人的占10.9%,300-500人的占8.4%,500-1000人的占12.1%。所涉及行业主要有:生产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教育培训、农业、文化传媒、房地产、服务业(酒店、零售、餐饮、旅游等)等。企业所属性质包括: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所在地区涉及济南、青岛、潍坊、泰安、滨州等地。

二、山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现状

(一)企业对培训的重视程度

在调查中有98.8%的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他们普遍认为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和业务技能,改进工作绩效,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降低员工流失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形象,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培训机构的设置情况

调查中有65.1%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负责从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到培训评估反馈等所有环节的工作。有22.9%的企业由人力资源部承担了具体的培訓工作;有9.6%的企业是由行政办公室负责培训任务;还有2.4%的企业没有设立相应部门负责员工的培训工作,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强,主要由领导一人说了算。

(三)培训制度的建设及落实情况

83.3%的企业有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培训制度,包括培训目的与宗旨、培训组织策划与实施、培训形式与内容选择、培训时间与对象确定等等,并且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落实培训工作的企业占到了89.2%;有16.7%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制度,但不完善;有9.6%的企业对培训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大,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实质内容;仅有个别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这些企业更谈不上对培训的落实执行了。

(四)培训时间的安排

在对“您所在企业员工大约多长时间接受一次培训”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不定期进行培训的企业占25.6%,半年左右培训一次的占6.1%,三个月左右培训一次的占11%,一个月左右培训一次的占36.6%。

(五)培训方式与内容的选择

调查中91.9%的企业选择内部培训,8.1%的企业选择外部培训或其他形式。在内部培训中,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聘请外部专家来企业培训的占50%,由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占38.4%,由企业内部培训师培训的占21%,开展传帮带活动的占27.9%。外部培训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到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与交流;二是到校企合作的学校参加相应的培训;三是参加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举办的一些短期培训。

培训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业务技能占91.9%,公关礼仪占53.5%,管理能力占68.6%,企业文化占82.6%,安全知识占46.5%,健康知识占24.2%,其他内容的培训仅占2.3%。

(六)对培训需求的调查

每次培训都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和经常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各占36%,偶尔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占24%,从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占1.3%。可见企业对培训需求分析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远远不够,致使很多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也不太理想。

(七)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82.5%的企业每次培训后都进行相应的评估,15.5%的企业偶尔进行评估,还有个别企业从不进行评估。评估方式主要有:让受训者撰写培训总结或培训心得、通过座谈会的方式交流培训情况、通过考试的方式了解受训者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受训者对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等等,评估内容主要是当次培训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

(八)培训中遇到的困难

调查企业普遍反映无论对员工还是对企业,培训目的和初衷都是美好的,但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难题,如缺少培训资金、培训效果不明显、员工培训积极性不高、缺乏政府部门的指导等等。其中有45.3%的企业认为最大的难题是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三、中小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

尽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意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但在落实培训工作时不够深入,从而使其流于形式。表现如下:

1、培训机构设置不健全,职责不明晰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来认真负责,以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但就目前现状来看,许多企业没有设置专门培训机构,而是由相关部门兼做培训工作,培训职责不明晰,从而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培训工作形式化。

2、对培训制度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在调查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有相应的培训制度,但在按制度执行培训时会大打折扣。访谈中遇到这样的现象:企业本来在某个时间安排有培训,但恰巧这期间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员工完成,这时普遍做法是延期培训甚至取消培训。可见对培训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

(二)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内容不丰富 91.9%的企业选择内部培训,他们认为内部培训既能节省培训经费,员工又可以兼顾自己的工作,却忽略了内部培训的弊端,如员工兼顾工作的同时会影响培训质量,使自身素质无法得到更好地提升,从而影响培训积极性。因此单一的内部培训形式已经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应加强与企业外部交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开展培训工作。

就培训内容来看,企业培训的重点是业务技能和企业文化,而忽视对员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如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如何才是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员工培训积极性不高

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让他们感到非常困惑。原因主要有两点:

1、缺少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1]但在调查中发现仅有36%的企业每次培训都进行需求分析,绝大多数企业不进行需求分析,不知道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没有针对性,导致员工培训积极性不高。

2、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关系不密切

越来越多的员工更加重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希望企业提供的每一次培训都有助于自我职业奋斗目标的实现。相反的是中小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能将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联系在一起进行系统培训的企业就少之又少,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就是情理之中了。

(四)培训评估体系不规范、不科学

从调查情况来看,很多中小企业进行培训评估,但评估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仅对培训项目中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并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改变、能力提高、工作绩效的改善以及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等层次上来。[2]培训评估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标准、科学的量化指标作为评估依据,这些不利于对培训效果做出科学有效的分析,也不利于下一步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做好中小企业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培训机制

员工培训是中小企业一项长期的、常规性的工作,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直接影响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绩效,并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3],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訓机制:

1、将培训工作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层面,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制订相应的培训规划。

2、建立相对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从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3、健全培训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培训工作,明确培训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为培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和培训内容的丰富化

培训形式应科学合理、富有新意,要改变过去枯燥单一的内部培训方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开展培训,如培训外包、校企合作、与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合作、与兄弟企业合作、实施远程网络培训等等,从而实现培训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在培训内容方面除了企业一贯重视的技能、业务知识、企业文化培训外,还应加大对员工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工作态度与动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实现培训内容的丰富化。

(三)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1、企业应进行培训成本效益分析,量化培训效果。不仅分析参训员工的成本与收益情况,还要分析企业的成本与收益,争取双方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2、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引导员工自觉更新学习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为用”。

3、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能根据培训环境的变化,对各项培训工作做出适时调整。

(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政府部门因其特殊的角色定位,应在中小企业培训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1、提供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中小企业开展培训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

目前《宪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企业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有相关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比较笼统,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中小企业培训的专门法规,以指导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另外制订相关的培训优惠政策,如政府提供培训补贴、进行税收优惠等,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企业培训的积极性。

2、加大对中小企业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查中98.7%的企业培训经费来自自有经费,经费数额不大,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所以政府应设立中小企业专项培训基金,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3、规范培训市场。当前培训市场上各类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培训质量良莠不齐,[4]导致企业在选择外部培训机构时无所适从。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快规范各类培训机构,促进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加强监管。通过对中小企业培训经费的使用、培训计划的实施、培训质量的评估等手段,切实加强对企业培训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总之中小企业培训工作不容忽视,应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开展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和整体竞争实力,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颜世富.培训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胡同泽、王利川.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研究的文献述评[J].人力资源,2011(7).

[3]高艳、赵文科.陕西省中小企业培训困境与对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卷1期).

[4]李卫华.建立中小企业培训供需对接平台[N].中华工商时报,2010.5.28.

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 篇四

2007-04-17

中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企业家的摇篮,是就业的蓄水池。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一般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是市场竞争的弱者,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同时对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

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四部门于2003年3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确定: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为1.5亿元以下),职工人数在2 000人以下(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3000人以下,住宿餐饮业800人以下,零售业500人以下批发业2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理论首先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他把技术创新称做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和实现新的产业组合。可见技术创新既是一个技术范畴的概念,更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和获得市场回报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因此,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

1.缺乏技术创新所需资金,融资环境较差

据有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企业认为目前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瓶颈是资金缺乏,这既包括市场融资困难,也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低、资信程度不高等弱点,而银行从降低贷款的风险出发,不愿过多经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受传统体制制约,政府资助项目主要作用于大型国有企业,导致中小企业既无力投资于产品的研究开发,又无力聘用优秀的科研人员,更加难以保证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费用。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一般企业也在2%以上,而我国中小企业每年的研究开发投入只有销售收入的1%。同时,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开放刚刚起步,仅靠政府拨款和民间融资,对于解决创新资金投入问题是杯水车薪。因此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很难进行深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2.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机制尚未建立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那么人才即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人才极为匮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又一大因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却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目前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均为家族式的管理,使得它们难以吸引外部人才和大胆起用外来人才,进而形成了不良的企业文化,严重挫伤了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另有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能看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不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与储备,对现有人才培训重视不够,使得许多创新人才觉得无用武之地,这也是一部分人选择离开的又一主要原因。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直接给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造成了重创。

3.缺乏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法制环境不健全

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中小企业发展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缺陷,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比,中小企业仍处于劣势,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严重挫伤了它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国外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佳绩,与政府全方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美国在1982年就用立法手段保障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确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以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和国外政府的全方位支持相比,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尽管近年来政策环境有所改变,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观念是只有大企业才代表工业企业发展的未来,才能在国家工业中作出贡献,因此政策上对中小企业有歧视现象。

另外,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主要以“供给推动”方式来促进,而利用“需求拉动”,特别是以政府采购为工具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措施出台则较少。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大型企业与当地政府采购支持密切相关。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初创期最困难阶段,德国政府与其签订了一项协议,该协议包括10个电报站、18台指针工电报机。正是这项协议使德国西门子渡过了初创期的难关,实现了巨大发展。

4.缺乏技术创新的信息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信息,信息是创新的源泉。而中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极度缺乏。市场信息缺乏,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同样也是广泛而深刻的,缺乏市场信息,企业无从寻找创新机会,更无法保证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科技信息,才能了解和洞察国内外同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方向,作出快速反应。

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完整支持其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在科研与生产的连接问题、技术成果的转化问题、风险资本的运营问题方面缺少中介机构的咨询和帮助,大多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无法专注于产品创新,分散精力,技术创新成功率低。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1.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⑴资金帮助。可考虑通过财政拨款,设立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对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的筹资优惠;积极鼓励银行

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银行可以用在利率区较低的利率贷款投向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逐步使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成为商业性金融服务重要的增长点。

⑵风险投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实际上是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支持方式之一。因此,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构建多元化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向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基金可通过如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募集和企业入股等多种渠道筹集。

⑶信用担保。设置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成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审等级制度,引导其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行为和经营决策行为。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政府应允许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发行债券,证券部门可适当降低准入标准,让其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2.加强人才培养,采取有效激励制度

首先,企业应自主进行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懂管理会经营且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领导人才队伍。如美国微软公司以比尔·盖茨为代表,聚集了一大批创造性的人才,微软成功地建立起三支人才队伍。第一支是管理者队伍,第二支是技术开发人员队伍,第三支是营销骨干队伍。可见,企业创新人才可以通过培养、引进而成长起来。

其次,政府应有计划地设立一些公共技术培训中心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创新型技术人才,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技术素质,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都设有专门的中小企业培训机构乃至中小企业大学。

再次,采取有效的内部激励制度。如进行短期物质激励(薪酬和福利计划),让员工体会到自己绩效反映在薪酬上的变化。福利计划可以针对不同偏好制定一个“菜单”,包括金钱、家庭支持计划、带薪休假、医疗保健等多种方式的不同组合,供员工“自助选择”。

3.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

市场竞争的压力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但必须有公平有序的市场法制。如果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势必出现各种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损害创新者的利益。目前,尽管我国针对中小企业陆续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我们应加快立法步伐,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各级政府都应从“大的即是好的”观念中摆脱出来,正确认识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积极意义,充分认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用系统、网络的观念看清中小企业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政府要从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必要的扶持,有组织地建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区性技术创新中心及技术协作网络。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必定会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契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4.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信息网络化的程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技术、市场、人才等信息提供方便,为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创造条件。

第二,组织、协调中小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创新,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源泉和技术帮助,使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支持一些科研单位转为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牵线搭桥,支持产研学的有效结合,鼓励走合作创新之路。第三,大力扶持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鼓励创办各种咨询公司、信息公司、技术交流公司,鼓励创办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中介、技术咨询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服务的各类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作者: 王鑫宇 傅军 来源: 《中外企业家》2007年第1期

5.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篇五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孙爱芬 沈中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进入了——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由于受外部理财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制约,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意识淡薄,缺乏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要求的强有力的财务管理能力。因此,文章认为应当加快研究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步伐,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融资;投资

[中图分类号]P25

6.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篇六

江苏省梨园小学王诗秀

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但是,五年过去了,中小学环境 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笔者曾对16所中学,47所小学环境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现状之一:环境教育的意识滞后。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 面临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并未能引起中小学师生的警觉。被调查的194 名师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树 立改善和保护环境必须立即“从现在做起”的紧迫意识,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教育奠基意识。不少学校也未能把环境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认为它与升学率不挂钩,抓不抓一个样,抓得好不好一个样,将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调查的16所中学中,只有1 所在教学计划中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要求;47所小 学也只有3所各搞过一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 明显滞后的。

现状之二: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调查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对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温室效应” 等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都解释不清楚,被调查的86名教师中,有38名根本没听说过上述词语。几乎所有的教师 都说不出上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教师如此,学生的情况更为槽糕。调查时,笔者要求学生写出几种 熟悉的环境污染名称,结果被调查的108个学生只有4个答得较好。

现状之三: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笔者调查的63所中小学无一专职环保教师,各搞过1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的3所小学的主讲人也都是请的当地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

现状之四:环境教育的途径偏少。调查的63所中小学每年真正开展的环境教育主要是植树节植树和日常大 扫除等环境卫生教育,几乎没有开展过其它环境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可概括为“六无”,即:无环境教育意识,无教学计划,无教学 师资,无教学活动安排,无必备的课外读物、仪器设备、录像带、科幻片等教学资料,无教学效果。这种状况 不仅不能适应《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所提出的要求,也远远不能适应为21世纪培养出合格 “四有”新人的要求。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轻视、忽视环境教育的主观因素,也存在着中小学 师资差、资料缺、没有形成环境教育的大气候等客观因素。

二、对策探讨

针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当前在中小学应亟待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学习,增强环境教育的意识。今后,中小学教师应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体,自觉地认认 真真地学习环保知识,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从而自觉克服两种错误思想,增强 两种认识。

一要克服环境教育是“份外事”的可有可无思想,增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要坚决克服环境教育不 考试,不计入教学实绩,是“份外事”,搞不搞无所谓,搞了反而影响文化成绩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教 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护环境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要充分认识到 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的奠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要克服环境教育“不着急,慢慢来”的思想,增强环境教育的紧迫感。目前,不少中小学校抓环境教育 的主动性不够,他们总以为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总以为待环境真的恶化了再抓也不迟。人口教育失败的教 训向我们证明,如果我们现在还不立即抓好中小学环

境教育,还不立即着眼于提高中小学生环保意识,那么就 很难实现在21世纪初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重任,很有可能要重蹈不计划生育的复辙,重咽延误教育时机的苦 果,到那时即使政府制订再多再具体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恐怕也难以根治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因此,中小学从现在起就必须把环境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一项奠基工程抓紧抓实。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的素质。要培养有21世纪环境意识,从小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一代 新人,教师“以其昏昏”,是肯定不能让学生“昭昭”的。因此,在提高教师环保认识的同时,各中小学校要 把培养专兼职环保师资,作为近阶段的主要任务来抓。培训时应做到四个明确:

一要明确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一大批中小学教师能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科学基本知识,树立环 境与发展一致的认识,为言传身教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二要明确培训对象。笔者以为中小学教师都应作为培训的对象,在小学执教《自然》、《社会》、《语文 》课,在中学执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的教师应首先作为重点对象予以培训。

三要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1974年以来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还应 包括了解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酸雨”、“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专业术 语名词,弄清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及对策,最主要的是要培训教师课堂渗透环境知识的能力。

四要明确培训的渠道。提高教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是教师进修学校。每年寒暑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有 计划地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环境教育知识培训,对合格者要发结业证。应坚持培训效果与实绩考核挂钩,与个人晋级、评优、职称评定等工作结合起来,以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3.课堂渗透,丰富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1990年,国家教委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应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小 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充分 说明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渗透,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笔者以为要搞 好课堂渗透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7.中小旅行社现状及对策 篇七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 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 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 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的利润造成影响。所以在传统中小旅行社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特有的业务流程, 以团队地接为例, 构建中小旅行社的价值链结构模型加以分析, 本文建立结构模型, 如图2所示。 (图2)

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 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 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 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这就意味着:企业与企业的竞争, 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 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 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在对中小旅行社内部竞争力的优势及劣势分析时必须紧密结合价值链模型。

(一) 辅助活动

1、基础设施 (旅行社营业场所、旅行社的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 。除少部分中小旅行社拥有自有产权的营业场所和租赁优势地段的门市外, 由于资金短缺, 回报的不确定性, 大多数中小旅行社租赁的营业场所在写字楼甚至居民小区, 因经营业务范围与特性的局限性不能广泛地招徕顾客, 也很难有自己的市场认知度。而且, 多数中小旅行社的运作方式类似家庭作坊, 经营者就是创业人, 和多数的中小型的创业型企业一样, 多采取封闭式、家族式管理 (俗称夫妻店) ,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完善的会计制度, 处于“小农经济模式”。忽视质量管理, 只关注价格、利润, 在既定的协议价格下, 以质量下限“擦边球”采购其他相应旅游产品, 通过增加对上线旅行社经营者的返利或者计调操作者的回扣进行短视效应的关系营销。财务管理方面则多处于原始的流水记账模式, 很少引入成本核算和完善的会计制度。

2、技术开发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路线设计中的技术运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电子商务的运用) 。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路线设计技术运用能力度弱。在价值链形态方面, 旅行社与上下游之间是离散的契约型关系, 且由于旅行社与交通、景点等的地位差异, 导致契约的长期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 加之机票网络预定和火车票实名制的实施, 旅行社丧失了信息和资源的优势, 往往不能确保及时地获得这些决定团队旅游成形的要素, 而在此之前, 在专门的铁路内部信息和关系网, 以高手续费的代价可获得供票保障的途径, 现在已经基本消失, 这就成为旅行社依赖铁旅为大交通的团队运作最大瓶颈。另外, 就选择飞机为大交通的消费者而言, 由于机票是必须提前预订并现金购买的, 旅行社团队产品开发、促销风险很大。此外, 在做针对特定消费者或者线路组合产品设计和促销的时候, 就必须考虑到火车票实名制的制约, 比如针对特定人群的促销:夕阳红专列、夏令营营销等, 比如针对特定线路组合产品的营销, 如港澳+伟人故里的专列营销等, 所以大交通是最大的团队操作难点也是关键所在。根据价值链供应环境分析表中, 这些垄断型行业是卖方市场, 旅行社的议价地位处于极大的依赖状态, 因而极大地限制企业的产品生产与营销。并且这些旅游产品同样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 所以只有不断压缩利润空间, 降低接待标准才能达到营销的目标, 因而低价带来的质量风险也很大, 如零团费现象、负利润接待现象、强制购物团现象等, 所以路线设计中的技术运用毫无差别。{

信息系统的管理与建设和电子商务的运用上基本处于大网站的跟风者状态, 多处于C2C门店模式, 无法获得消费者认知度和美誉度, 在浩瀚的搜索引擎中渺无声息, 产品的同质化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消费吸引力。至于内部的信息系统管理即便是有, 也仅仅处于操作辅助用, 基本上系统管理的现状是一人身兼接单、计调、财务, 没有形成流水作业链, 这使得企业很容易培养出全面的业务员, 熟练后迅速进入行业, 成为同行竞争者。

3、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的招聘、考核、薪酬、培训、激励制度) 。由于中小旅行社业务性质和管理的局限性, 员工的招聘基本要求很低, 有一定文化水平如高中或职高以上就足够, 整个行业的员工素质不高, 考核制度、薪酬制度、培训制度和激励制度不健全, 创业型企业的家族化管理模式中, 薪酬管理制度很随意, 更谈不上成型的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流动比例很大。

4、旅游服务要素市场非定向采购 (餐饮、住宿、旅游交通、景点、购物店、娱乐场所、导游服务、旅游保险、护照、签证、其他旅行社服务等长期合作协议的签订) 。由于中小旅行社没有有效平台获得足量的客源, 在旅游服务要素市场采购过程中也就不具有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由于上游消费者和下游关联供应商同时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中小旅行社腹背受敌, 地位被动, 是价值链的最弱项。

(二) 主要活动 (以团队地接为例) 。旅行社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上游消费者和下游关联供应商, 主要活动集中在:

1、内向后勤。传统中小旅行社业务流程包括: (1) 确定客户需求, 编制行程计划:中小旅行社企业的团队客户来源多以关系营销获得, 消费需求由中转旅行社提供俗成组团社) , 根据组团社意向提供行程计划; (2) 根据旅游要素非定向采购市场价格和企业利润指标编制相应报价:按照餐饮、住宿、旅游交通、景点、购物店、娱乐场所、导游服务、旅游保险、护照、签证、其他旅行社服务等长期合作协议的签订价格为基础, 根据市场竞争程度核准利润率, 形成综合报价。现实情况下, 为争取业务, 地接社报价的附加利润率很低, 甚至低于成本, 甚至零成本; (3) 据客所需调整行程计划, 确认接待标准及价格, 签订协议:明确日期、人数、行程、服务内容、接待标准、包含项目及相应质量标准、单价或包价以及付款方式、约束条款等。陴

2、生产。根据接待协议定向采购接待协议的各种服务要素 (多以计划确认书方式) , 形成计调操作单。与酒店、车队、餐饮、景点、购物店、娱乐点等确认预订单, 主要确认时间、数量、质量等级和费用等, 确认导游员, 形成计调单 (含行程单和费用单) 完成团队费用预算, 预支导游员必要的团队接待款。

3、外向后勤。在团队抵达后, 根据行程单和费用单对各项服务进行质量跟踪和财务控制。团队接待结束后, 导游员报账, 完成团队财务结算。

4、销售与营销。 (1) 客户质量信息反馈的收集与整理;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团队结束前收集客人意见反馈表, 作为与地接社尾款结算的质量依据, 结算完成客户信息统计; (2) 客户关系管理:展开对组团社的关系营销、对消费者的质量回访等其他活动。

如果站在组团社的角度分析, 主要活动内容基本相同, 区别仅在于买方的不同, 下线可能多一个地接旅行社作为采购中间环节, 但不是绝对, 比如同省范围内, 省会的旅行社完全可以越过本省某旅游目的地的地接社直接操作其旅游团队。

参考文献

[1]雷倩.旅行社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3.

[2]杜江.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1.

[3]甄丽君.论我国中小旅行社的现状与发展.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8.中小旅行社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 中小规模猪场;防疫现状;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大家对猪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与之对应的是有许多人看到养猪的商机,纷纷加入养猪行业。养猪场多,尤其是占了很大比重的中小猪场,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用猪肉[1]。然而,中小型猪场在防疫工作做得并不是很到位。

1 中小猪场防疫状况

1.1 猪场管理人员防疫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中小规模猪场大部分为粗放管理,对防疫这一块儿要求不太严格,且缺乏相应的防疫知识。大多数的养猪场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如果猪得了病,治疗就可以了,没病也用不着提前想着它们会得病,忽略了防疫的重要性。首先,在实际养殖中,他们不注意猪场的选址,随便找个地方甚至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就把养猪场建起来[2]。其次,不重视对专门处理猪粪便的设施进行建设。一些人认为这和养猪没有关系,将粪便随意存放,这为细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很好地生存和繁殖条件,过多的细菌容易传播疾病。最可气的是,由于防疫意识不强,不清楚病死猪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有的养殖人员认为病猪死去将得不到收益,大胆到将死猪进行销售,这对食用人员的健康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和极恶劣的社会影响。

1.2 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防疫制度

中小型猪场之所以管理如此粗放就是因为管理者缺乏健全的防疫制度。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所以在防疫方面就会捉襟见肘。防疫制度欠缺,养殖户在防疫的过程中就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何种疾病的防疫[3]。甚至有时候防疫时间都过了才想起来有重要的防疫疾病没有预防,等到疾病真的发生,才后悔莫及。还有养殖户认为,防疫没有多么重要,不用面面俱到,他们认为只要把经常发生的疾病预防一下儿就行了,其他的不用预防,否则养殖支出要增加,但是作用又不大。因此,养殖户做防疫工作,只是起到了应付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到防疫的效果。

1.3 猪场消毒不到位

一些中小型养猪场的关注点只在猪身上,但对环境的消毒却很马虎,不到位。好多养殖人员对消毒室的建设不在意,认为消毒只是一个形式,认为这件事情不重要。猪场的大门不经过任何消毒,就敞开待客。这样进入人员就会携带大量病原生物进入,为猪的健康埋下隐患。经常还有一些养殖人员不经过消毒,随意进出猪舍。未消毒的身体会带着大量病菌进入猪舍,甚至会感染上猪群,使猪致病。这种行为会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损失。

2 监管对策

鉴于中小型猪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认真分析、对待,并应快速采取措施,规范他们的防疫现状,减少不必要的病害发生[4]。

2.1 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

要规范养殖人员的防疫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了解防疫以及防疫的重要作用。所谓,不知者无畏。很多不注意防疫的养殖户就是因为养殖者本身就没有意识到防疫的重要作用。所以,首先要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可以分发一些防疫方面的专业书籍,让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同时,可以定期的请专家开展讲座,通过讲座提升他们的防疫知识,让他们认识到“防>治”,使他们彻底改变防疫无所谓,不重要的观点。

2.2 注重消毒与管理,提高猪自身抗病能力

要应对猪的疫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将可能使猪致病的因子最大限度地剔除,为猪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猪自身的抗病性[5]。具体到养殖场,养殖户最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证猪场各个地方的消毒,包括进入猪场的人员,圈舍的消毒还有猪体的消毒。

饲喂猪饲料时,一定要保证新鲜,没有霉变,配方与饲喂量一定要合理。要做好生病猪与健康猪的隔离。猪的粪便一定要及时清理,不能长时间堆放,以免滋生细菌危及到猪体。

2.3 规范进入养猪行业标准

将进入养猪行业的门槛稍微抬高一点儿。对于厂址选择不达标,养殖人员考试不合标准的不准许进入养猪行业。而有心致力于养猪行业的人员,如果不达标,可以进行自我学习,等自身条件都符合规定后再进入。在最开始遴选的时候提高要求,可以从根上杜绝在防疫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养猪行业快速步入正轨,规范整个养猪行业。

2.4 完善执法条款,加强监管

养猪人员在养殖过程中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地违反各种规章制度与我们监管部门的监管也有一定的关系。监管不严格,养殖人员就可以从中钻空子,不照章办事。为了使养猪场养出健康的猪,执法部门也得多花心思。第一,要针对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执法的条款,不能有法律空白区[6];第二,在执法过程中,要加强监管,最好落实责任到人。由专门的人员对指定的养猪场进行监管,并进行不定期抽查,让养殖户时刻处于警惕状态中,不能有马虎、懈怠情况发生。

3 结语

要使养殖户把猪养好,养健康,最好的办法不是给他们施加压力,而是让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养好生猪。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开展养殖竞赛活动,对养出质量较好生猪、防疫做到位的养殖户颁发奖状和奖金,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养殖、养好猪的积极性,奖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规范养殖。

参考文献

[1]倪成,刘丰.新建猪场卫生防疫的考虑与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0(4):170.

[2]陈伯祥,杨明.国内猪传染病的防治现状回顾及防制对策的探讨[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9(2):70-72.

[3]尹红轩,卢新愿,张光辉,等.河南省中小规模猪场防疫存在问题调查及原因分析[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8(5):69-70.

[4]石晓东,刘洪雨,孙刚,等.黑龙江省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初探[J].饲料博览(技术版),2008(6):10-11.

[5]周全,夏永高,孙立彬.规模猪场防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1):70-71.

[6]高计会,景松,尚菲.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动物检疫,2007(1):11-12.

9.中小旅行社现状及对策 篇九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由于心理压力、不良情绪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无法正确对待教学工作的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的状态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现象。笔者通过相应资料的查询与实际状况的研究提出教师职业倦怠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生理疾病多发

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是工作上的压力,但产生效果则对工作、生活、身体均有较大影响。职业倦怠能够导致教师发生一定的生理疾病,例如失眠、头痛、内分泌失调等,甚至造成周期性的焦虑、沮丧、恐惧、绝望。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生理上的病态,容易造成身体健康上的严重问题,特别是针对抗压能力弱、心理素质低的教师,导致其产生厌倦教学工作、工作停滞不前的状态,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

2.工作热情低下

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倦怠现象都会影响其工作热情,教师工作在此问题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一旦在工作上产生倦怠,对待教学工作的热情就会随自己的情绪发生波动,不利于学生听课学习,教师的情绪更加焦躁,以此恶性循环,教师将彻底失去工作热情,再加之成就感的下降,枯燥无味的繁琐感将充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工作效率将大打折扣。

3.消极情绪明显

在入职前,教师的目标及志向在一开始都是比较远大、积极的,然而一旦发生倦怠得不到合理控制的现象,教师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再加上工作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使教师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对最初的目标完全失去前进动力,形成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对未来工作失去信心,放弃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甚至产生茫然、抑郁的倾向。

4.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工作上出现倦怠,教师的生活也会受到工作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倦怠感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出现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攻击性言辞较多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心理偏差,从而导致同事的关系疏远,家庭的关系紧张,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甚至有可能产生自闭的现象,使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怯懦、自卑、消极的态度,以至于影响生活中正常的交往圈。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的分析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往往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将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学生教育难度大,家长要求高

当今社会更加开放,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且独生子女数量偏多,学生存在依赖性强、娇生惯养的现象,在简单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过多的思考而导致教学的复杂性,例如在选派班干部、安排座位等简单问题上稍有考虑不周,就会遭到学生的反对和家长的指责。再加之存在心理问题严重、性格独特等学生的存在,老师的教育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增加到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甚至调节学生在学校的违规、暴力等不良现象,教育难度不断加大,使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2.工作性质单

一、枯燥、重复

教师的工作从传授知识到批改试卷,带完一届学生则返回带新的一届,工作缺少创新性,教学内容围绕几本课本十分单一,重复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导致教师产生焦虑、无趣的封闭感,加之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每天在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循环中度过,容易使老师产生工作上的被动,再加上存在针对个别学生的谈话、学生的整体安全等问题,时刻牵动着教师的情绪,进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负担重、周期长、创新性差

大部分学校虽然打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子,但仍然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重心,体现在日常教学即为平时的考试测评上,分数的压力加大了教师之间的工作竞争,而教师的精力集中在不容易控制的学生身上,使教师在高精神负荷的运转中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工作压力大,工作内容没有创新性,此时学校如果缺少教师活动的设置,教师的整体工作状态将每况愈下。

4.教师自身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素质不高

以上几点内容从主观因素和客观事实描述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之大与工作内容之枯燥,因此,教师的工作付出十分浩大,而通过有关资料我们了解到教师的工作水平并不是很高,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待遇的低下使教师对自身的工作付出感到缺乏价值,长此以往产生焦虑的工作情绪,最终导致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教师的心理矛盾不断加剧,最终造成职业倦怠。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通过以上内容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笔者同样从主观与客观两大方面提出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对当今部分学校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减少起到作用。

1.社会提升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威望

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对教师工作状态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应当适当加大对教师物质的投入力度,在经济上肯定他们的劳动付出,从而引起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重视与理解,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度;学校则应当适当增加教职工活动,给予出现倦怠现象的教师足够的开导与帮助,适当创新学校的教学形式,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减少工作压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2.教师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生理素质

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提高对自身工作的热情,在挫折面前敢于勇往直前,才能去享受工作乐趣,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社会、学校对教师心理与工作的引导远远不够,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适当减轻工作压力;在情绪低落、工作受挫的时候应当学会寻找方法调整心理状态,例如通过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在无法忍受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与亲近的人共同排解不良情绪,分析如何度过工作低谷。既然不能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那么就学会减少不良情绪给自身生理与心理造成的损害,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从而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作能力。

3.教师加强个人修养,增强角色适应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在了解自身工作性质、做好工作准备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理智,既要学会维护自身的工作利益,又要承担自身的工作责任,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以及优势与弱点,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同时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带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注意增强自制力,提高眼界,扬长避短,减少人性的弊端与漏洞,进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工作难处,久而久之消除倦怠心理,提高工作热情。

4.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师的价值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正确的职业观念是教师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而良好人际圈子的建立能够使每一位教师在环境的熏陶下同样保持健康、积极的工作形象。因此,教师既要了解自身职业是光荣、劳累的,也要铭记教学工作是繁重、清苦的。只要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保持协调的交际方式,教师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在以树立良好形象的工作中尽可能制造更加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使许多困难逐步加以克服。

10.中小旅行社现状及对策 篇十

一、前言

通过对中小学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资中县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措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利用CNKI等学术资源平台,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已有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基础、开展现状,确定研究方向、重难点、突破点。2问卷调查法。编制学生、教师版调查问卷,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城乡24所中小学校各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135份,回收2109份,有效问卷1909份,回收率为98.78%,有效率为90.52%。抽取资中县城乡中小学教师,共发放问卷356份,回收334份,有效问卷306份,回收率为93.82%,有效率为91.62%。3访谈法。对所调查中小学负责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领导进行一对一访谈,收集各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4数理统计法。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所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科学分析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生及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71.4%的学生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阳光体育”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且有93.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说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具有较好的认知和认可。但仍有三成的学生不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说明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阳光体育的宣传和教育

。2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支持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仅有5.2%的`学生不支持或不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仅有11.3%的学生反映其家长不支持其每天参加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说明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组织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整体上持支持态度,但有33.4%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学生对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这也与学校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有一定关系。

3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的积极作用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5.2%的中小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84.4%的学生在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后会感到心情愉快或心理舒畅;可以增加锻炼机会和提高体育技能,但在体育活动形式、促进与同学的交往或相互帮助学习等方面的作用较弱。反映出现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在团队协作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4中小学生及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氛围、强度、形式和设施的感知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68.7%的学生认为其所在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氛围比较浓厚或浓厚,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氛围不浓厚;仅有6.8%的认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强度大、不能接受,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阳光体育运动的强度;仅有6.4%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满意,但非常满意的比例也仅占23.1%;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现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锻炼需要,但仍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主要为大课间活动,所在学校平均每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量一小时以上占比49%。表明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还存在保障不足的情况。

5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78.8%的学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培养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7.9%的中小学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获得了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每周进行5次以上体育活动次数的中小学生仅占比29.2%,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仅占比12.9%,说明资中县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保障上还存在不足,阳光体育运动还没有完全达到国家倡导的目标和标准,需要改进强化。

6中小学校阳光体育领导、师资、场地保障现状及问题。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63.7%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考虑因素。有33.7%的被调查对象反映是以学校设施为主,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现有设施为主。仅有3.2%的被调查对象反映其所在学校的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不重视,说明学校的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视程度较高。乡镇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保障情况要好于城区场地保障情况,这与本研究对学生的调查数据结论一致,主要是因为城镇学校受城市规划和整体用地面积的限制导致运动场地整体比乡镇学校更小。城区中小学校在经费保障上明显优于农村学校。资中县共有体育专职教师241名,兼职教师653名,全县体育生师比482:1。其中城区体育教师80人,生师比为:393:1,乡镇体育教师161人,生师比为:526:1。城区中小学校在师资保障上明显优于农村学校。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对资中县中小学生及教师问卷调查和对相关学校领导的访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开展必要性具有较好的认知,但仍有三成的学生不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2)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组织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整体上持较高的支持态度,但中小学生对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3)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或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增加锻炼机会和提高体育技能,但在与同学的交往或相互帮助学习等方面作用不明显。

(4)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强度和形式较为满意,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氛围和设施设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

(5)学生没有达到国家倡导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在时间、次数、习惯培养、技能获得等标准上均未达标。

(6)学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视情况较好。阳光体育运动的经费和待遇保障落实情况较好;在师资、经费和场地等保障上存在城乡差异。

2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群体的纵深宣传,将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等以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可的形式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和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并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2)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可以充分结合资中县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盘破门武术”,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资源的作用,引入社会多样化的体育形式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

(3)进一步加强阳光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和师资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资中县可以充分改善学校内部体育设施,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所设施与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适当利用校外的体育场地或适宜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尽量满足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经费的筹措和投入,资金政策上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

上一篇:遂宁中考作文题目及:爱让我更加美丽下一篇:党课小组学习总结 黄泽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