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2024-08-10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精选9篇)

1.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篇一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许多古老的民族在它们的幼年时期都习惯于用史诗形式来记录自己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一位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奥德修纪》。反映了人们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

2.骑士抒情诗:骑士抒情诗又叫骑士传奇,主要描写骑士行侠冒险的经历。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奠定了欧洲长篇小说的基础。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主要描写骑士。骑士抒情诗种类很多,但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恩格斯称之为“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

3.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这类小说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三个要素:1.取材于现实 2.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 3.讽刺性

4.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法国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第二个特征是注重理性,第三个特征是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代表作品:高乃依《熙德》、《贺拉斯》,拉辛《昂多玛格》、《费得尔》。

5.三一律:是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一昼夜之间。

6.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

特点: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7.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作家借小说形式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具有鲜明的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人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有纯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哲理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如伏尔泰的《查第格或命运》、《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8.浪漫主义文学: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文学主潮。它的主要特征有:(1)强烈的主观性。(2)歌颂大自然。(3)重视民间文学。

(4)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9.湖畔派: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边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物论,歌颂大自然。

三个诗人诗歌的共同特点: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迷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

10.拜伦式英雄:十九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包括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中的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等。

11.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小人物”系列:普希金《驿站长》中的维林;果戈里《外套》中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 ;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中的杰符什金;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

12.多余人: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既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多余人”形象系列: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彼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13.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的作品主题思想严肃深沉,一方面对沙俄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又热切的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修养”等思想,后来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

14.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15.威塞克斯小说: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家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

16.社会问题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

17.唯美主义文学: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戈蒂耶最早提出 “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们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具有“非功利性”“非现实性”的特点。

18.迷惘的一代:20世纪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 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19.表现主义文学: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

20.魔幻现实主义:借古老神话传说,采用象征语言、暗示联想、荒诞夸张、时序倒错,现实与梦幻交织等手法,把拉美现实社会变成一种现代神话,既有魔幻色彩,又有现实因素,故称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2.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篇二

一、固有名词的种类及相关译法

1.地名与人名。由于《宫本武藏》和《新书太阁记》的背景为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 其中涉及到的很多地名都是日本的旧国名。 笔者认为在翻译应采取异化。

例如:因幡、但馬、播磨 (《宫本武藏》) ;江州、播州、越前 (《新书太阁记》) 。

关于这两部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 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姓氏和名字均由汉字组成, 例如《宫本武藏》中的“佐々木小次郎”、“吉岡清十郎”等人物姓名可采取直译。另一种情况是姓氏由汉字组成, 而名字却由假名组成。例如《新书太阁记》中的“おゆう”, 在翻译这类名字时首先要查找相关的译本作参考, 再对日本人的命名习惯加以研究推敲。就如上例“お”一般翻译成“阿”, 而“ゆう”经常作为名字而使用的汉字有“友”、“裕”、“祐”等。其中, “友”字常作为日本女性的名字使用, 其他则常被用为日本男性名字[2,3]。因此笔者在翻译“お ゆう”这个名字时, 译为“阿友”就较为合适。

2.服饰名称。这两部小说中经常出现“羽織”、“小袖”、 “袴”、“襷”等代表日本传统服饰的固有名词。有研究认为异化旨在保留原著的某些异域特色, 能更好体现翻译的忠实原则[4]。因此, 对这种日本特有的服饰在翻译时采取异化较为合理。例如:“羽織”一词可将其译为“羽织”, 同时要在注释中标注“是罩在和服外面的翻领和服短褂”。如此一来, 读者脑中就会生成该服饰的大概意象。笔者将这种译法命名为“异化+注释”的方法。

当服饰中的汉字为日本的“国字”, 即在《汉语大辞典》中找不到对应的汉字, 例如“襷”。此时, 归化就成了唯一选择, 同时还可在注释中对该服饰的用途稍加说明。针对“襷”一词, 笔者的翻译是“束衣带”, 并注明“束住和服衣袖并在背后系成十字结的绳状物” (《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讲谈社) 。

3.生活用品名称。关于《宫本武藏》和《新书太阁记》中出现的日本传统生活用品的名称, 在翻译时不能忽略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对日本民族的影响。早在汉唐时代, 很多中国典籍及各种生活物品就从中国传入了日本[5-10]。后来日本人也一直沿用着这些用品的中国名称。例如《宮本武蔵》中的“茶碗”、“茶釜”、“香い袋”、 “酒瓶”;《新書太閤記》中的“団扇”、“毛氈”等。对于这些生活用品名称, 可按照字面意思直译。

此外, 还有一些传统生活用品是日本固有的。例如“懐紙”、 “筧”、“畳”、“炬燵”、“駕籠”、“硯箱”等。在翻译此类用品的名称时可分两种情况: (1) 名称中的汉字可找到对应的中国汉字。 例如“懐紙”, 可采取“异化+注释”的方法, 即译为“怀纸”, 并在注释中标明“折叠起来放在怀里备用的和纸”。 (《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讲谈社) 。 (2) 名称中的汉字为日本的“国字”。例如 “畳”、“炬燵”、“筧”。此时, 我们可以在参照已有译词的基础上采用归化的方法, 例如“畳”译成“草垫”、“炬燵”译成“被炉”、 “筧”译成“滴水竹管”。

二、结语

“异化”与“归化”一直是我国翻译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中日两种语言所存在的亲缘关系, 使得这两种语言的表层转换多有其他语种[11]。日本文学作品中具有具体意象的固有名词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 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翻译此类固有名词时, 采取“异化+注释”的方法是比较妥当的。同时, 适当的归化也有助于异文化信息的传递。不过, 这种归化应建立在目的语国读者对源语国的具体事物存有一定意象基础的条件上。

参考文献

[1]许建平, 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中国翻译[J], 2001 (23) :36-38.

[2]崔崟.日本人名与汉字文化.学术探索[J], 2012 (3) :136-139.

[3]王小瑞.关于日本人名字的研究.山西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D], 2011.

[4]廖北平.文化意象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辩证.翻译研究[J], 2011 (1) :164.

[5]郜珊.日本茶文化中的茶道建筑.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学位论文[D], 2012.

[6]陈永华.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版) [J], 2003 (40) 5:46-51.

[7]程红梅.漆器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暨南大学专门史硕士学位论文[D], 2002

[8]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D], 2004.

[9]戴向东, 曾献, 李敏秀等.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比较研究.木材工业[J], 2007 (1) 6:34-38.

[10]周剑石.日本当代漆艺发展基础的研究.现代艺术与设计[J], 2007 (5) :52.

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篇三

阐释学作为一种理解和阐释的哲学,它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传统的“文本忠实”的翻译标准进行了冲击,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一、哲学阐释学的发展及概况

哲学阐释学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它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阐释学翻译已成为现代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阐释学的基本定义是进行解释的科学或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和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西方阐释学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阐释学。第二阶段是方法论阐释学。阐释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Hermeneutics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中hermes赫尔墨斯,传达信息的信使之神。所以, 解释学最初就和理解密不可分, 而其核心就是 “理解”问题。

哲学解释学解释学最初的发联系展和翻译并无, 主要都停留在对经典文献的研究注释上, 这些传统解释学强调对文本忠实的理解, 对作者原义的追求。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代西方解释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由强调文本原意发展为关注译者和文本自身。解释学虽然不是一种翻译理论, 但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伽达默尔的阐释徐思想

由海德格尔开创并由伽达默尔完成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对文学翻译研究有很大的触动。伽达默尔认为, 理解不是一种复制行为, 而始终是一种创造行为。他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原则。伽达默尔认为,“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而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程”[4]12。翻译是在译者对原作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必须借助阐释这条渠道,尽管阐释并不一定需要翻译。

三、翻译标准

早在公元前 3世纪, 罗马人就开始了文学翻译活动,文学翻译研究也随之兴起。而自从有了人类的翻译活动,关于翻译的标准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传统的“文本忠实”的翻译标准进行了冲击,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一)传统的翻译标准——“文本忠实”

长久以来,古今中外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始终信奉“忠实于原文”是惟一的翻译标准。18世纪著名理论翻译家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就要求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中的“信”等等。传统翻译标准也从未因体裁的不同而加以区分。然而,文学翻译有别于非文学翻译, 其翻译标准也不能以“忠实”一概论之。非文学翻译诸如科技翻译、商务翻译, 主要是对某一项产品功能、使用方法等进行说明, 或介绍诸如广告、商标等问题, 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从“忠实”的原则, 进行客观、准确的翻译。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读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 也享受到艺术所带来的美感。因此, 文学翻译标准必然要跳出“忠实于原文”这个所谓基本原则的框框。

(二)伽达默尔解释学影响下的翻译标准

1.理解的历史性

传统译论的所谓“忠实”原则是要求译者克服由于时间造成的主观成见和误解, 超越现实的障碍以追求客观的历史真实, 即把握作者或文本原意。译者必须绝对地忠实于作者、忠实于原作。然而,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 理解的主体和客体都内嵌于历史之中,所以,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的。不同的译者, 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受不同历史环境的影响, 对原文的理解总是带有历史的偏见, 很难对原文加以客观的理解。理解者的历史性主要体现在解释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上--“先见”。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前结构”概念的基础上, 把它进一步发展为“前理解”“先见”或“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的直接性。正是因为理解中存在着偏见, 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所以文本的意义不只是由作者最初的意图决定的, 它是由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决定的。英国人常说, 一千个读者心中,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文学作品也可能会有几种甚或几十种风格迥异的译本, 因此也无所谓翻译定本一说了。

2.视界融合

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另外一个概念是“视域融合”。“先见”决定了理解者的历史性, 同时规定了理解者的视域。文本是由作者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创作出来的, 这就是文本的历史性, 它本身的内容、风格、语言构成了它的“视域”。理解一部作品就是理解主客体视域的融合。理解者对文本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并在自己的“视界”内重新构造文本提出的问题。在重新构造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既有作者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也包括作者对此问题即时的领悟。这就是两种视界的交融, 而问题的回答过程就是视界融合的过程。

伽达默尔关于两种世界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实质。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总是不可避免地把自己视界里的知识和信仰带到原文中去, 而不是直接进入原文本的视界。同时,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视界, 所以, 同时代也可能出现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的现象。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会有不同的解释, 而不同的理解又产生不同的视界, 所以,不同译者对同一个文本翻译时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都有自己对原文本的理解, 都要根据自己的理解, 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原文进行翻译, 因此达到的翻译效果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 文学翻译标准不应该也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标准, 文学翻译标准应该是朝多元化的。

3.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说明理解主体和理解对象(文本 )都是历史的存在。当文本的真正意义同解释者的视界一起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时, 就构成了“效果历史”。文本的意义同特定时代的特定历史紧密联系。无论是同一时代, 还是不同时代, 译者对文本的解释都会因效果历史而产生不同的意义。作品的意义也应该是多元的, 一个译本只是特定历史和特定文化条件下的临时产物。“一部文学巨著犹如一个丰富无比的矿藏, 并非通过一次性的阐释就能穷极对它的开掘。多个译本就是多次的开掘,正是通过这样一次一次的阐释, 人们才接近完成对一部传世之作的认识”。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文学作品的重译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结束语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传统的“文本忠实”的翻译标准进行了冲击,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 为译者的解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马克斯-尼迈耶出版社,1979.

[2]洪汉鼎.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J].河北学刊,2008(5).

4.外国文学名词解释简答复习重点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象征主义:

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诗歌流派,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家要创造的意境,用间接的象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一战前波及欧洲各国和各艺术领域。(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第一部象征主义作品:波德莱尔《恶之花》;象征主义“三剑客”:法国诗人马拉美、魏尔伦、兰波。)

2.未来主义:

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文学艺术流派和思潮,兴起于意大利,随后传入俄国,在法、英、德、波兰等国也有一定影响。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代表人物有帕拉泽斯基、戈沃尼、帕皮尼、索菲奇等。1909年2月20日,马里内蒂发表《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诞生。

艺术主张:文学艺术的使命应该是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来,否定一切文化遗产和传统、以“自由不羁的字句”表达运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速度以及它们的组合。

3.表现主义:

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是本世纪初到3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文学艺术流派,首先出现于绘画界,后来发展到音乐、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其艺术追求是:①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应,而是主管的自我表现。②在表现与本质的关系上,主张突破时务的外在表象,直接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摆脱外界的印象,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现实。③在个别和一般上,常常忽略个人的特征,而着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的东西。

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斯特林堡。代表作家: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琼斯皇》《毛猿》)、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

4.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活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意识流”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艺术特征有:①作家退出小说。②情节淡化。③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④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⑤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⑥语言上的创新变异。

代表作家:法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5.存在主义文学:

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是一种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形象阐述的文学思潮。与20世纪30年代末兴起于法国,二战后影响欧美,波及亚非诸国;50、6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逐渐衰落,80年代随着萨特的去世而结束。

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等。存在主义的特征:①鲜明的哲理性。②独特的真实性。③所处环境的确实性。

6.荒诞派戏剧:

始称“先锋派”,又称“反戏剧派”、“反传统戏剧派”,是20世纪50年代初兴起于法国,50-60年代风靡欧美剧坛的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没有共同的宣言、纲领,没有正式的团体、刊物和有组织的活动,但它是最能反映战后西方社会思想意识的一个戏剧流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不但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戏剧观念,推动了戏剧的边个发展,而且它的艺术手法影响了小说、电影、舞蹈等。

奠基人:法·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爱尔兰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

7.黑色幽默:

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个小说流派。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黑色幽默》;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蛰的幽默》文章中,也把这一类型的作品成为“黑色幽默”。弗里德曼被尊为“黑色幽默”的司令官,尼克伯克被称为“黑色幽默”的理论家。“黑丝幽默”的旗帜是约瑟夫·海勒

这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有目的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思想上,受存在主义思想影响,“存在即荒谬“是其主导观念;艺术上有四个特征:①哭笑不得的幽默。②“反英雄”式的人物。③“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④寓言性。

8.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流行于拉美并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流派。以小说创作为主,在反映现实的叙述和描述中,使用或者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及各种超自然现象;常借用古老的神话和民间传说,把拉美的现实生活用怪诞、幻想的手法变成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而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情节和场面,给人一种似是而非。似真亦幻的感觉。在内容上,反映拉美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大庄园主、大资本家和军事独裁者的罪行;在形式上,常运用几条线索交错发展的立体结构,并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和心理时间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二、简答题

1.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①在崭新的时代高度去描绘现实。

②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成为表现的对象。

④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重要主题。

2.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①多卷本“长河小说”出现

②受现代主义影响

③淡化情节,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有所减弱。

3.苏联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结合时代和新文学的要求,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战斗性和乐观主义色彩。

②植根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土壤,运用无产阶级思想观察和描写现实,表现新的主题和新的人物。

③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要求从现实发展中真实、历史地描写现实,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

④个人崇拜、极左思潮导致文学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对现实主义作了狭隘的理解,忽视文艺的娱乐、审美功能。

4.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①局外感和厌恶感。②冷漠感和仇恨感。

③异化感和威胁感。④孤独感和绝望感

④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

5.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主张

①在艺术与生活、现实和真实关系上,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

②在艺术与表现、模仿的关系上,认为艺术史表现,不是再现,是创造,不是模仿。③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

6.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①在文学创作上,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反对规范、模式、中心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②在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对事物的本来因素,对社会、对客体、对人只作展示,不作评价,不强加预先设定的意义让读者去思索归纳。

③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自我表白的话语欲望、打破以人为中心讲述完整的故事、人的历史、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被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

④在作品的情节内容上,纯粹的虚构、特定的境遇取代了传统文学围绕人物关系、人物命运展开情节,也取代了主人公与他人及自身发生的冲突,把人物从缺乏意义而又无法忍受的现实中拉开,出现了一个充满噩梦与幻想的毫无意义而又野蛮的世界,停滞和重复取代了动态和变化,虚构的“体验场”的情景取代了现实生活与社会环境。

⑤在艺术手法上,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

7.萧伯纳对戏剧艺术的贡献

①继承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又有所突破。

②娴熟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戏剧。

③发展了喜剧。

④在戏剧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⑤易卜生之后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

⑥开创了英国戏剧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8.《约翰 克里斯多夫》的思想内涵

①通过平民音乐家克里斯多夫顽强奋斗的一生,揭示十月革命前西欧进步的知识分子追求——反抗——幻灭的心灵历程,讴歌他们孤军反抗不合理世界的“不健全文明”的英雄主义精神。

②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遭际,反映当时以德、法为主的欧洲国家的黑暗现实,抨击依赖于金钱与权势的虚伪、堕落的艺术,倡导真诚的能净化道德的艺术,以此创造健全的文明。

③主人公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是反对西欧各民族间的仇恨和战争,罗兰企图以“博爱”作为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团结的纽带。

9.肖洛霍夫的创作个性

①通过“地方性”题材反映历史性主题,展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的历史和现实的充满乡土味逇画卷。

②忠于真实,把现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如实揭示出来。

③善于创造艺术典型,笔下的哥萨克农民是历史变革的积极参与者。

④独特的艺术风格,善于表现动荡时代复杂的斗争和人民生活的深刻变化,被称为史诗作家。

10.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具体体现

电报式语言: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思想,使语言朴实无华。在他笔下,几乎没有总体上的风景描写,对于所描写的场面也很少进行特别的强调;很少使用形容词和副词,而是依靠名词准确性和动词生动性直接触及事物的本来面目,使事物的基本色彩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论述题

1.以一部或多部作品为例,分析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①站在崭新的时代高度去描绘现实。

②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成为表现的对象。

④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重要主题。

2.以一部或多部作品为例,分析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①多卷本“长河小说”出现

②受现代主义影响

③淡化情节,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有所减弱。

3.以一部或多部作品为例,分析卡夫卡小说的思想特征

①权威的不可抗拒

②障碍的不可克服

③孤独的不可忍受

④真理的不可寻求

4.以一部或多部作品为例,分析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①戏剧结构的荒诞

②语言的荒诞

5.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篇五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3、《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紧紧围绕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这两条线索展开。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人个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英雄人物在面对厄运中显示了人的精神的神圣崇高。剧作结构复杂而严谨,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4、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5、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6、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7、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8、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9、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10、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1、彼特拉克: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歌集》歌颂诗人的爱情,表达作者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观。《歌集》创造性地运用了意大利民歌的十四行诗体,使之成为欧洲诗歌中的一种新诗体,考试大祝你成功。

12、《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理想,反对禁欲主义,用冷嘲热讽的手法揭露腐败的罗马教廷。作者运用框形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13、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为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癞子》。

14、《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争取自由幸福,不惜以生命殉情,最终使家族世仇得到和解,这是一曲爱情的赞歌,考试大祝你牛年大吉。

15、福斯塔夫: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人物,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坏心,是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作品通过描写他的生活背景,写出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是为有名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16、巴洛克:语出意大利,原是畸形、矫饰的意思,曾用其标志16-18世纪的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一种艺术风格,后借用到文学上。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颓丧的特点,艺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谲,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

17、《失乐园》:弥尔顿的代表作。长诗取材于《圣经》,叙述人类始祖亚当和复娃受魔鬼诱惑触犯戒规,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诗中塑造了反叛上帝、果敢坚毅的撒旦形象,诗人在这个形象身上寄托了自己的革命激情。

18、古典主义: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效法古代希腊罗马而得名。其特征为1政治上拥护中央主权,主张国家统一,宣扬公民义务,歌颂贤明君主。2思想崇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

19、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则,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在一时间内在一个地点发生一件事,是谓三个整一。

20、启蒙运动:1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的继续和发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味。

21、感伤主义: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当时候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出现很多社会弊病,人们对资产阶级政权感到失望,但又无可奈何,便将许多不满与无奈投诸于艺术,由此产生一股新的文**流,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注重心理感觉,因此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22、哲理小说: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描绘社会现实,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等。

23、狂飙运动:18世纪70——80年代发生在德国的一场文学运动。一大群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他们崇高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提倡民族风格。他们的理论旗手是赫尔德尔,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强盗》、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一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

24、浪漫主义文学:是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股文学思潮。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一方面刺激了人的精神个性觉醒,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现实产生失望,在这个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思想界出现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费希特等对自我的关注。在这个大背景上,出现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打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歌颂大自然,喜欢异国情调,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代表作家有雨果、拜论、普希金等。

25、湖畔派: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昆布兰湖区,由此人称湖畔派三诗人。

26、世纪病:出现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气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有名的有版复多布里昂笔下的勒内,缪塞笔下的阿克达夫等。

27、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28、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29、自然派——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领袖是果戈理。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关注妇女的命运。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体裁以小说为主。

30、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流。

31、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32、宪章派文学: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其间产生战斗性的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群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人。

33、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禀赋聪慧,也有上进的要求,但贵族子弟那种长期的寄生生活方式,已使他丧失了实际生活能力,逐渐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整日睡在床上,成了一具活尸。这是俄国多余人形象的一种,人称奥勃洛摩夫性格。

34、自然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其特点是第一,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重典型化。第二,强调客观性,要求作家不介入,不作价值评判,只做解剖家。第三突出科学性即自然法则,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该派的代表作家是左拉。

35、唯美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一种形式主义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这些艺术家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代表作家有佩特,王尔德等人。

36、象征主义: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在西欧的文学史上,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象征主义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代表诗人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37、忤悔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就会做下一恶事,伤害了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变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

38、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39、解冻文学——一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流称作解冻文学。

40、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海明威为代表的一群作家、记者流落巴黎,他们在战争中断饱受创作,失去了理想和生活目标,找江到生命的意义,精神抑郁,心灵空虚,消极苦闷,常常在醉生梦死中消磨日子。法国作家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于是这个名称流传于文坛。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扉页上引斯泰因之语作为题辞,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41、揭发黑幕运动: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一种专门揭露社会黑暗,尤其是揭发名人丑事的新闻报道和小说的文学运动,称为揭发黑幕者。他们对国家政府、地方机构以及大工业集团存在的营私舞弊现象进行了揭露,并且通过宣传的影响力,迫使有关部门对存在的弊端加以改进。代表作品为辛克莱的《屠场》。

42、硬汉形象: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43、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一次大战后的世界性文**流,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其创作手法延续到后来的各种写作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

44、表现主义:出现于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流派,它涉及绘画、音乐、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该流派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注重抽象化,变形,在戏剧中运用面具,注重的真幻错杂,使用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奥尼尔等。

45、意识流小说:于20世纪初兴起于四方影响及世界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一般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为主要特征。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福克纳等。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其写作技巧已渗透进后来的各种创作中。

46、超现实主义:一次大战后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它由一批年轻人组成,进行超现实试验,反对逻辑理性的思维活动,推崇潜意识和梦幻,探索纯粹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1924年,代表诗人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系统阐述其宗旨和理论观点,宣布超现实主义运动正式诞生。

47、未来主义:20世纪初叶出现在欧洲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它兴起于意大利。波及欧洲各国。其宗旨是同旧的文化传统决裂,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彻底的革新。力求表现未来的世界和人,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描写运动中的物和人,如旋转的机器、奔驰的汽车、翱翔的飞机、赛跑的运动员,赞美运动感、力感,显示一种立体风格。在形式上喜欢运用自由不羁的字句,打破规范,还经常搞文字游戏和图案拼贴、组合等。代表诗人有马里内蒂、马雅可夫斯基等。

48、意象派: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以英国的庞德为代表。意象派诗歌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一切通过意象来暗示。与象征主义的区别在于:象征主义重飘忽的音乐性,意象派则近坚实的雕塑性;象征主义常用隐晦的象征或神秘的梦幻暗示某种心理状态,意象派则用鲜明、质感、凝炼的意象来与诗人的情思融为一体。意象派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的影响。

49、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30年代风行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深受存在主义的荒谬与痛苦、人的被异化,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技巧,体裁是小说与戏剧。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等人。

50、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51、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那种虚构情节、编造故事、塑造人物的传统小说是对读者的愚弄与欺骗,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感情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小说无法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内心生活。他们主张作家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他们在小说中拼贴的碎片,以物代人,创立纯粹的写物风格。代表作家有罗布——格里耶、西蒙等人。

52、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就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世界,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在英语中常常有阴暗、神秘、死亡的色彩,在幽默上加进黑色,就成为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黑色幽默小说中出现的是反英雄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方式,整体上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等人。

53、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中期风行于拉丁美洲的一种小说流派。它主要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以此表达拉丁美洲独特的历史现实。小说融进了许多该大陆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极富民族特色,成为拉丁美洲的一道文学风景。代表作家为马尔克斯、鲁尔福等人。

54、境遇剧: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其剧作不按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这些剧曾在上演时造成轰动效应。

55、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56、《伪经》:是借用《借约》中的人名、篇名所写的模拟之作。其中收录了写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但未收人《旧约》和《次经》的著作。

57、《次经》:共15卷,收进了许多希伯来人亡国后的小说、哲理诗集和宗教诗文,这些作品从未由入正典《旧约》。

58、《死海古卷》:是希伯来人留下的最后一批经典,于1947年在死海西北岸的山洞里被发现。内容除《以斯贴记》外,包括了全部的《旧约》和《次经》《伪经》的部分篇章的古朴本,还有犹太教社团的法规、讲道材料和各种文抄等。大约编写于前2世纪中叶到公元1世纪。

59、悬诗: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朝觐天房,朝觐前,在麦加附进进行集中活动,并举行赛诗会,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获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挂在脖子上,人们称之为悬诗。

60、俳句: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体裁。由5、7、5的3句式共17个音组成。俳句一般表现人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俳句的代表作家是松尾巴蕉,有俳圣之称。

61、柔巴依:意为四行诗,波斯传统诗体,第一二行押韵,类似中国的四言绝句。主要探讨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

62、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一个创作流派,由同人刊物《白桦》而得名。这些作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在创作技巧上有许多革新。主要作家有志贺直哉等。

63、自然主义:20世纪初日本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主张作家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如实地表现自我,描写自然,冷静、客观地描写事物,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代表作家有田山花袋、岛崎藤村等。

64、旅美派:又称叙美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阿拉伯地区的文学流派,由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组成。代表作家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65、埃及现代派:第一世界大战后在埃及形成的文学流派,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家,该派流的代表作家为著名的塔哈﹒侯赛因。

66、战后派:在日本,相对于老作家,战后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称作战后派,该派以1964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束缚。有名作家有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等。

67、第三新人:日本50年代后,经济开始复苏,文学发生新的转变,出现第三新人流派。他们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了战后派雄心勃勃的风格,嫌恶政治性的意识形态,重视日常感觉,与私小说一脉相承。

6.近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六

1、宋诗派和同光体:宋诗派:道光、咸丰之际,诗歌在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诗体、作诗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同光体:晚清宋诗运动之第三期。他们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即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上承道光、咸丰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指同治并无着落,改称“光宣”更切实际。这派诗人的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故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以至民国后的宋诗派。同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成就最高,沈曾植、郑孝胥等为重要员。

2、汉魏六朝诗派:清道光咸丰时期,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诗歌,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湘湖诗派。王闿运论诗自尊八代,明言复古,其所作,亦刻意模仿,各种拟作层出不穷。但后世论者一致指认其诗墨守古法。这表明拟古之倡在时代巨变中已无出路,故随着此派另外两位作者邓辅纶、高心夔的下世,湘湖诗派亦告式微。

3、诗界革命: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海外,以“新民”即启发从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诗界革命”。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1902年,在其《饮冰室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等。“诗界革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4、南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于苏州虎丘。以高旭、陈去病为主要创始人和领导核心。其寓意为“操南音不忘本”,实寓反抗北庭之意,其宗旨即“反抗满清”。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一时间,南北爱国诗人、进步文士纷纷加盟,1916年时达千余人。这个具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1917年因为同光体的态度不满,柳亚子与他人争执,南社几乎分裂。此后每况愈下,至五四后解体。

5、新文体:梁启超倡导文界革命,但比提出文界革命口号影响更大的是他本人的散文创作。至1902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正式提出“新文体”一词。这种“新文体”从语体上说,是一种介乎文白之间的文体;从文体上说,是打破各种文体界限,将议论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富于逻辑性、富于鼓动性的长篇新体散文;从写法上说,是打破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用的、有用的古文、骈文、辞赋、佛典、语录、八股文、西学译文、日本文的词汇、句式、体制,形成兼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的写作方法。

6、狭邪小说: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有一批以狎优狎*为题材的小说出现,鲁迅称之为“专叙男女杂沓”的“狭邪小说”其主要代表作有毗陵的《品花宝》、魏秀仁的《花月痕》、俞达的《青楼梦》、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及张春帆的《九尾龟》等。

7、侠义公案小说:清中叶以后,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表现侠客义士的小说大量涌现。咸丰同治年间既有儿女之情,又有英雄之气的《儿女英雄传》出现,这就是近代小说史上的侠义公案小说。它们是清中叶以后,乡勇游民从军作战获取功名,引起民众羡慕,社会推重勇侠粗豪的绿林习气,又不必违背忠义,甘心为高官大吏奔走的阅读心理的产物。

8、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并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重点论述了小说界革命之必要,指明小说界革命的中心意图是“改良群治”,认为“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它适应了晚清社会文化与文学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促进了新小说的诞生和兴盛,取得了比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更大的成功。

9、谴责小说:他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鲁迅认为:嘉庆之后,内乱外患不断,有识之士呼吁维新与爱国。戊戌变法失败后,又有庚子赔款和义和团之变,人们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其他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

7.名词和量词重叠的认知解释 篇七

重叠 (reduplication) 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汉语重叠词异常丰富, 各种实词都可重叠, 可做句子的各种成分, 因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各类重叠词的意义仍众说纷纭, 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因为名词和量词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同一性, 本文将从认知扫描的视角分析两类词重叠的认知意义, 而对其他词类的重叠现象将另文探讨。

二、分析框架——认知扫描

客观主义的语义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对应于表达式成真的条件或表达式与客观世界中实体的对应。而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认知语义学认为客观主义的语义观忽视了人的认知作用。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应该是认知对象与认知方式的有机整合。

认知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认知扫描 (Langacker1990, 2008) 。认知扫描不是特指一个人的目光或注意力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而是泛指人在心智上, 按照一定的顺序审视或处理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扫描可分为两种类型:总体扫描体扫描是将概念化内容的各个成分或方面同时被处理、激活, 并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或完形 (gestalt) 。顺序扫描是指心智按照一定的序列处理实体或事件。总体扫描犹如一眼看清楚一幅照片的现象, 而顺序扫描犹如观看电影的过程。但两类扫描都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总体扫描凸显事物或事件的整体状态, 而顺序扫描凸显事物或事件的连接关系或过程。顺序扫描为研究各类重叠词的认知意义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

三、名词重叠的认知意义

从认知扫描角度考察, 重叠词表示的认知意义是顺序扫瞄——说话人引领或指引听话人心智上从某个角度, 在详细的层次上, 审视一个个实体, 从而建立相应的心智意象。说话人将一个个实体数给或列举给听话人看, 从而帮助听话人建立历历在目的感觉。重叠词一般是句子的自然焦点, 须重读。重读的目的是引领听话人在心智上进行顺序扫瞄。

名词重叠无论是AA式, 如“人人”, 还是AABB式, 如“风风雨雨”所表示的认知意义是顺序扫瞄。所谓的“多量”及多量的派生意义, 如“每一”、“泛指”、“相继”和“遍布”等 (吴吟、邵敬敏2001) 都是顺序扫瞄的附加意义。AA式的重叠只局限于少数几个名词:人人、事事、时时和处处。“人”、“事”、“时”和“处”很少单独使用, 但这4个词的重叠式意义与这些词和其它词的结合所表示的意义差别在于不同的认知扫瞄。例如, 在例 (1) 中, “人人”和“每个人”的客观指称都是一样, 唯一的差别是不同性质的扫瞄。 (1a) 中, “我们班上”表示顺序扫瞄的范围, “人人”指示 (instruct) 听话人在详细的层次上, 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扫瞄“我们班上”的每一个人, 因而表示的是顺序扫瞄或列举的意义。但 (1b) 中的“每个人”表示的是总体扫描——在粗略的层次上陈述或突显事件:“我们班上”的所有人都争当先进, 挑选其中的任何一位都具有争当先进特点。

(1) a我们班上, 人人争当先进。

b我们班上, 每个人都争当先进。

AABB式的名词重叠也是表示顺序扫瞄的认知意义。在 (2) 中, “我的家乡”是扫瞄的范围, (2a) 和 (2b) 都是指称同一客观现象, 但 (2a) 中的“山山水水”具有顺序扫瞄的意义——说话人将自己家乡的所有的山和水一一数给或呈现给听话人看。而 (2b) 中的“山和水”只表示总体扫瞄——笼统地指涉家乡的所有的山和水。

(2) a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

b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四、量词重叠的认知意义

学界一般认为量词重叠表示遍指、逐一的意义, 并用“每一”进行解释 (朱德熙1982) 。但量词重叠的基本意义是顺序扫瞄。实际上, “遍指、逐一的意义”派生于量词重叠的顺序扫瞄。在例 (3) 中, “眼前”表示扫瞄的范围, 说话人用“一排排”指示听话人从“村头”的视角, 在详细的粒度上扫瞄“眼前”的每一排楼房。“一排排”含有说话人让听话人一排接一排看下去的意义。

(3) 来到村头, 望着眼前一排排楼房, 他们惊呆了:这里的变化真大。

有时重叠词的顺序扫瞄范围是隐含的。在 (4) 中, 说话人没有明确交代顺序扫瞄的范围, 但从上下文可以看出, 顺序扫瞄的范围是某个村庄。重叠量词“一条条”、“一座座”、“一排排”和“一幢幢”指引或触发听话人按照一定的顺序审视每一条村街、每一座豆腐作坊和每一住宅, 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印象。

(4)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村街, 一座座热气腾腾的豆腐作坊, 尤其是那一排排、一幢幢造型典雅, 布局合理, 连片成区的农民住宅楼群, 真让人耳目一新。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名词重叠突显对名词所指称实体的顺序扫瞄。量词重叠突显对量词所修饰对象的顺序扫瞄。词语重叠一般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名词和量词广泛运用于诗词中, 如“叶叶皆秋生”。这说明名词和量词重叠具有生动性。但其生动性产生于顺序扫瞄的认知意义。“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是诗句, 而“谁知盘中餐, 每粒皆辛苦”不是诗歌语言。其原因是:“盘中餐”表示扫瞄的范围, “粒粒”表示顺序扫瞄——指引听话人心智上按照一定顺序审视每一粒米, 从而产生历历在目, 栩栩如生的心智意象。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onald.1990.Concept, 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Langacker, Ronald.2008.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商务印书馆, 2002.

[4]王力.中国现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 1985.

[5]吴吟, 邵敬敏.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J].语文研究, 2001.78:12-16.

8.跑步专业名词解释 篇八

推进速度练习,主要为了提高轻松跑的速度,增加两腿交换的效率。20?30米冲刺跑10趟,100米跨步跑12趟或200米快速跑八趟,一个礼拜最少练一次,可于轻松跑后做,但是不要在强度练习后或者LSD的同一天做。

SI

英文是Speed Intervals,中文称变速跑(或间歇跑),由瑞典人古斯塔夫·赫迈尔所创,又名“法特莱特跑”。训练时运动员利用自然环境,交替进行行走、慢跑、快跑,同时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决定加速、减速的时间和距离。适合体质较好或者有一定基础的长跑爱好者。通过变换速度,不仅可以加强人体耐力,而且能显著提高速度,对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

Easy Pace

轻松跑的配速,一般是指能够轻松与人交谈的速度。轻松跑配速一般会比你的马拉松配速每公里慢38秒左右。这样跑步可以降低受伤的风险。如果想要提高速度,可以择日进行速度练习,或者参加比赛。

VO max

最大有氧跑。顾名思义,VO2Max是提高最大吸氧容量的练习,一般来说全力奔跑3?5 公里距离时的速度是最大有氧跑。对于10公里或更短以内距离赛事的帮助效果特别显著,而五公里、10公里的速度是直接反映在马拉松的成绩上。

Hill Run

山坡跑。练习上下山坡,慢或快速交叉进行,能增强四头肌、小腿部、臀部、屈肌和臀肌肉的使用技巧和力量,在保持跑步速度上效果显著。

Tempo Run

节奏跑,也叫乳酸门槛跑。乳酸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会使肌肉呈酸性,最终导致疲劳。节奏跑就是采取合理的速度奔跑,使身体恰好处在一个临界点上,有乳酸产生,但是量很小,这样长时间的配速训练会有效提高身体去除乳酸的能力和效率,意即乳酸门槛提高了,这也就意味着下次以相同速度跑步时,将不会有那么多的乳酸堆积在肌肉当中,运动员得以在疲劳前跑得更快更远。节奏跑最大的特点是均匀的速度,均衡用力,以最省力的方式达到最高效率,从而取得最好的成绩。

LSD

是Long Slowly Distance(长距离慢跑)的缩写,一般指20公里或以上的距离,是一种全程保持匀速、感觉比较轻松的训练方式。全程马拉松目标在三个半小时以外的跑者,以比赛速度进行即可;而目标在三小时以内的跑者,每公里用时一般比正式比赛时慢20?50秒。训练目的是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和有氧跑步能力,可以培养对长距离的耐心、勇气和信心。某种程度上讲,LSD的心理作用甚至比生理作用更大。

9.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九

1、吴中四杰

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是高启、扬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其中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以致有人将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2、台阁体

台阁体是是指以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其特征为内容贫乏,题材是“颂圣德、歌太平”,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不足之处为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和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并缺乏艺术创作的热情。其后台阁体文风的流弊日益突出,遭到抨击,在前后七子复古论的冲击下逐渐退出文坛。

3、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其他成员有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边贡、徐祯卿,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其文学主张有复古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主情说:“真诗乃在民间”。但他们过多的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创作手脚,影响情感的自由充分表达。

4、后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宗臣等人。后七子进一步提倡复古,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只是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更加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5、唐宋派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与前后七子对抗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其理论主张为复古,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唐宋散文,与七子不同,提倡“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6、童心说

“童心说”是晚明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7、公安派

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影响最为突出,为共安派首要人物。因三袁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其文学主张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性灵,性灵核心就是真情、真声、真言。二是个性化,性灵就是独特个性的表现,公安派在明后期有较大的影响,但多数篇章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8、明末爱国诗人(此题有待商榷)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色彩的文社。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重新标举“复古”,使文学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文社。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近。

陈子龙: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在文学主张上主张复古,但并不泥古不化,而是提倡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实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文学上以诗著名,七律最富特色。

夏完淳: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和作家。14岁参加抗清,牺牲时年仅17岁。其作品多受复古思想影响,明亡后,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立志复国的篇章。

9、晚明小品文

晚明小品文是晚明散文的一大亮点,是公安、竟陵“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学主张的又一产物。其特征体制短小;适意性,即随意抒写;率真直露、真情实感。其作家中张岱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代表作品有《西湖寻梦》、《陶庵梦忆》等,他把公安派的清新与竟陵派的陡峭熔于一炉,兼取两派之长。

(清)

1、清初古文三大家

清初古文三大家是 “文人之文” 的代表侯方域、魏禧、汪婉,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以传记文见长。侯方域有《壮悔堂集》。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表现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反面人物阮大铖等均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短篇小说特点。魏禧有《魏叔子文集》。其文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叙事简洁,又善议论。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志士,具强烈的民族意识。《大铁椎传》是传世名篇。汪琬著有《尧峰文钞》。散文叙事有法,朴实流畅。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观点偏于正统。代表作为《江天一传》。

2、桐城派(此题有待商榷)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以方苞的“义法”为基础,形成了体系严密的古文理论。他们要求文章内容的纯正和言辞的文雅,重视行文的“神”和“气”,结合儒家道义而做文章,后经发展,声势更大。

PPT内容补充:“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从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3、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注重叙事,强调风情韵味,开创了叙事诗的新境界。其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4、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禛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5、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包括义理和文理。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6、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7、阳羡词派

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陈维崧,宜兴人,宜兴古称阳羡,故称。代表作家有万树,陈维岳等,其

风格悲慨高壮而充满苦涩凄怨,其创作为词的振兴做了很大贡献。而这种悲慨壮举,萧瑟凄怨之声随着清代的逐渐兴盛而被顺应太平的浙西词派所代替。

8、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因其主要作者皆为浙江人,故称。其词以姜白石(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由于重在字句声律上下功夫而限制了创作,也使该派具有了故意弄巧的嫌疑。乾隆后,常州词派兴起,浙西词派遂成衰势,但其影响延至后世。

9、清词三大家

“三大家”指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陈维崧 :“阳羡词派”领袖。其《迦陵词》存1600余首,居清代之冠。多写身世之感和怀古之情。风格师法苏、辛,具苍凉豪放特色。《纤夫词》是陈词代表作。写清兵强征十万民夫为战船拉纤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取景壮阔,气魄雄伟,风格豪放,语言率直俊爽。是现实主义杰作。

朱彝尊 :“浙西词派”领袖。纂辑唐、五代、宋、金、元词600余家词为《词综》。朱词有500多首。词风宗法姜、张,多在字句声律上用功,有精工隽永、清丽流畅之胜,但多精巧有余而沉厚不足。咏物怀古词常有寄托,如《长亭怨慢.雁》《卖花声.雨花台》。

纳兰性德有《饮水词》300多首。作词崇尚南唐二主,主情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其词直抒胸臆,情致深婉,语言清新自然,历来为人称道。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亦见工力。《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长相思.山一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均为传世名篇。惜其词多写离别相思,哀怨过多,情调低沉。纳兰词风格凄惋,可从他的平生遭际以及时代特点来探索其因。他虽多写个人哀怨愁苦,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10、常州词派

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词派,以儒家诗教为理论基础,注重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张惠言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比兴寄托。其词作俊逸深沉,但有时流于晦涩。周济其词被认为是 “意内言外”的典范,从创作与接受角度上,阐明词“非寄托不入”,“非寄托不出”,大抵写景咏物,有所寄托。

11、苏州派

明末清初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以李玉为首,成员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叶时章、毕魏、丘园等。因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特点,故称苏州派。此派作品大多能联系社会实践,思想性强,艺术上广泛吸取了各种民间艺术营养,取材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对一些落后倾向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当时剧坛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12、“一人永占”

李玉早年的剧作以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最著,俗称“一人永占”。

13、南洪北孔

我国清代杰出的戏曲作家洪昇和孔尚任,因洪昇是南方人,孔尚任是北方人,故名。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为清代两大传奇作品,它们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4、《醒世姻缘传》

署名“西周生”作,约成书与清顺治年间。原名《恶姻缘》,全书100回,按佛教因果报应,写两世的两种恶姻缘。具有浓重的荒诞神秘色彩。在题材上继承《金瓶梅》,是《金瓶梅》之后问世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其以家庭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但它突出了社会人生的幻灭感。思想意蕴体现为全景式揭露吏治的腐败、世风的浇薄,以及荒诞结构下家庭和两性关系的真实展示。小说在以因果报应警醒世人的思想躯壳之下,包孕着呼吁尊重女性、夫妻应当“相敬如宾”的现实意义。

15、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是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是清代小说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代表作《平山冷燕》《玉娇梨》《定情人》《好逑传》等。其思想特征为失意文人的爱情婚姻梦;不同程度地肯定“真情至性”;

上一篇:个人借款合同怎么有效下一篇:中班科学一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