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建设方案(精选8篇)
1.中医专业建设方案 篇一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 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三)中药房设备
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冷藏柜等。
(四)配置原则
1.基本设备按照诊室数量配置;
2.中医设备按照中医科室设置情况配置;
3.根据中医专科(专病)工作需要可增加设备配置; 4.卫生院服务站设备配置可根据中医药科室设置情况进行适当删减。
(五)其它
1.设立卫生技术人员信息公示专栏,有条件的可将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分别公示;
2.有条件的卫生院可设置人工叫号系统或电子排队系统,避免围诊;
3.在候诊区醒目位置免费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和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手册等; 4.医务人员生活区与诊疗区分开。
中医药人员配备及培训
一、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的人员范围
(一)中医类别医师,包括聘任的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的;
(二)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
(三)从事中药饮片调剂的药剂人员;
(四)负责中医诊室和病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
二、配置原则
(一)卫生院聘任的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20%以上,保证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备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
(二)卫生院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三)卫生院服务站按照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数量配置中医类别医师,没有中医诊室的,应有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临床类别医师;
(四)从事社区中药饮片调剂工作的药剂人员应具有中药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
三、培训
(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中医药人员掌握全科医学概念和卫生院服务工作特点,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二)培训方式:
1.建立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机构内与机构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社区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如外出参观学习、上级医院进修、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三基继续教育、专家专题讲座、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竞赛、参加学术会议等;
2.搭建发挥乡镇中医药人员作用平台,如建立中医团队,参与全科团队工作,在乡镇、村、家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六位一体”特色服务;
(三)人员培训既要保证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医学知识不断更新,也要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
(四)各类人员培训具体要求: 1.中医类别医师(聘任)
(1)已在卫生院中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但未参加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应参加岗位培训,参考学时500学时(理论教学300学时,实践教学200学时),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新进入卫生院服务机构工作的中医类别医师,应参加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3)按“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缺什么,补什么”的继续教育;
(4)按照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2.其它类别医师
(1)对卫生院所有的其它类别医师重点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中药)》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2)对有意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其它类别医师,特别是卫生院没有配置中医类别医师的,除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外,还要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特别是火罐、刮痧、熏洗等中医非药物疗法;
(3)应鼓励支持其它类别医师参加中医学历教育、西学中班等,参加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3.药剂人员
开展中药基本理论、药材辨识、中药配伍、饮片调剂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4.护理人员
开展中医辨证施护继续教育培训。
四、其它
(一)中医类别医师第一执业地点在卫生院的,注册的执业范围为“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
(二)开展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工作的卫生院,每个团队至少配置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
(三)充分利用返聘的老中医药专家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专家的技术力量,采取跟师学习、团队服务等方式,对本卫生院服务机构医师进行传帮带,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按照中医药工作质量和数量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制度,鼓励应用中医药服务;
(五)采取选聘中医骨干医师或首席医师,推选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员,组织先进风采展示演讲等方式营造支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氛围,鼓励医师提供中医药服务、社区居民选择中医药服务。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
针对辖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制定并实施中医干预方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普及中医疾病预防知识,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居民开展养生保健,增强居民健康意识,达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提高辖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一、基本原则
(一)定期体检,见微知著;
(二)重视先兆,截断逆转;
(三)安其未病,防其所传;
(四)掌握规律,先时而治;
(五)三因制宜,各司法度。
二、服务对象
(一)全体辖区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
(二)重点人群:以辖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内容与方法
(一)中医药预防与养生保健主要服务方式: 1.针灸养生、推拿按摩及经络养生; 2.四时养生; 3.食疗与药膳;
4.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5.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及气功导引等。
(二)主要内容
1.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结合人群体质状况、生活方式、多发疾病谱等,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方案,为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2.针对季节性易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并采取中医药干预措施,如在流感易发期,发放艾叶燃熏,板蓝根等中药煎水服用;在过敏性疾病易发 8 期,采用中药熏鼻喷喉等方法延缓发作;在节假日前后进行脾胃调理等;
3.针对孕产妇,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如饮食起居指导、常见病食疗、康复训练指导、产后心理辅导等;
(1)孕期保健。普及孕期中医保健知识及分期保健要点,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起居、健康检查、用药指导等保健服务;(2)产后饮食起居指导。产后宜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忌辛辣或肥甘厚味,免伤脾胃;适当饮用补血、祛瘀、下乳的药膳;多吃流质食物,促进乳汁分泌。产妇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
(3)产后常见病食疗。脾胃虚弱者可服山药扁豆粳米粥;肾虚腰疼者食用猪腰子菜末粥;产后恶露不净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或益母草红糖水、醪糟;
(4)产后康复训练指导。通过中医手法刺激穴位和专人指导运动训练,防治产后病;
(5)产后心理辅导。预防产后抑郁症,主要表现是产妇在产褥早期出现的以哭泣、忧郁、烦闷为主的情绪障碍,此时应进行心理疏导,并加服补血养肝疏肝理气中药;(6)哺乳期饮食指导:若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断乳可采用中药的方法回乳,用炒麦芽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乳房局部做湿热敷。4.通过健康教育,向中年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社区居民宣传相应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摄知识以及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知识,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调护等;
5.卫生院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应用《中医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对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体制类型的不同人群指导个体化调护方案,指导居民的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摄、动静养生和经络腧穴按摩保健等;
6.在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活动,传授养生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普及扇舞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
四、其它
(一)有条件的卫生院可开展中医体检,进行体质辨识服务;
(二)依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构建中医药特色的动态全程的辖区居民健康状态信息平台。
中医康复
中医康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卫生室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 10 会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一、基本原则
(一)以中医辨证康复观和整体康复观为指导;
(二)遵循三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三)群体康复与个体康复相结合,中医药与现代理疗手段相结合。
二、服务对象
(一)先天发育障碍者,五迟五软等;
(二)中医康复有优势的病种,如中风、痹证、五硬(小儿脑瘫)、痿证(脊髓灰质炎)、痴呆(老年性痴呆)等造成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者;
(三)伤残诸症者,如肢残、骨折、伤筋等;
(四)恶性肿瘤以及热病瘥后诸症者。
三、内容与方法
(一)针对不同的康复服务对象,制订个体化的中医康复干预方案;
1.在卫生院设立中医康复室,配备必要的中医康复设备,应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技术方法开展康复服务。2.对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上门康复服务。上门康复服务包括由医师在家庭应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技术方法开展康复 11 服务;对患者及其家庭传授简单、安全、有效、易学的中医康复手段,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3.做好服务记录,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估,调整康复方案。
(二)与残联协作,辖区全科医师在村卫生室有计划地定期进行巡诊,开展中医康复咨询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健康和医疗康复帮助,指导康复训练。指导康复协调员利用卫生所简易康复设施或康复站内康复器械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三)开展中医康复知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残疾主题日、节假日,组织中医康复专家进入社区进行义诊和中医康复知识的宣传工作,给社区居民现场诊疗和讲解中医康复的各种知识,加大中医康复工作在社区的普及度。
四、其它
(一)卫生院要组织对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进行调查,综合利用社区资源,整合民政、残联等部门在本乡镇开设的康复场地和设备等相关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中医康复服务;
(二)开展中医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康复的基本思路,中医康复进行的最佳时机,中医康复技术的基本操作、原理、适应症、禁忌症等。
中医医疗
针对辖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应用中医药方法和适宜技术开展连续性的诊断、治疗、护理,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
一、基本原则
(一)以本地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为主;
(二)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慢性病中医药防治;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四)建立中医医院和卫生院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合作机制。
二、内容与方法
(一)中医药常见病证
1.内科常见病证: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咳嗽病(咳嗽)、哮病(哮喘)、头痛、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胃脘痛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便秘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为主型)、痹证(骨关节炎)、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等)、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淋症(尿路感染)、郁病(抑郁症)、不寐(失眠)、面瘫病(周围性面瘫)、耳鸣、耳聋等;
2.外科与骨伤科常见病证:肩凝症(肩周围关节炎)、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股痛(坐骨神经痛)、溃疡、疖肿、项痹病(颈椎病)、乳痈(乳腺炎)、痔病以及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骨痿(骨质疏松症)等;
3.妇科常见病证:经行头痛、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乳汁不行、带下病、不孕症等;
4.儿科常见病证:哮病(哮喘)、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病)、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5.皮肤科常见病证:银屑病、白癜风、湿疹、痤疮、带状疱疹、鹅掌风、脚湿气、隐疹、痱子、疥疮、冻疮、油风等; 6.眼科与耳鼻喉科常见病证: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涩症(干眼)、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慢喉喑病(慢性喉炎)、乳蛾病(扁桃体炎)、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暴聋病(突发性耳聋);
7.传染病常见病证:时疫感冒(流行性感冒)、肝瘟、肝着、瘟黄(病毒性肝炎)、肺痨(肺结核)、痢疾等。
(二)慢性病中医药防治
针对眩晕(高血压病)、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脑卒中)、痴呆(老年性痴呆)、骨痿(骨质疏松)、咳嗽、肺 胀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中医防治一体化方案,采取中医防治菜单式服务,包括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预防和行为干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家庭护理等。
(三)家庭中医药服务
针对患慢性病需连续治疗的卧床或高龄老人以及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可上门提供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敷贴、熏洗、湿敷、药熨、敷脐、穴位注射、吹鼻、耳压、点穴、雾化吸入、送药上门等中医药治疗服务。
(四)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要在辨证施护的基础上,开展慢性病、心理、母婴、临终护理和护理咨询指导以及家庭护理等专项中医护理服务。
(五)有条件的卫生院,根据需要可设立中医知名专家门诊,开展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服务。
三、建立卫生院与中医医院协作关系
通过卫生院与中医医院建立的协作关系,建立和完善集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科研合作等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中医药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双向转诊
1.制定双向转诊的实施方案,明确双向转诊原则、流程、标准、优惠措施、双方权利义务以及双向转诊工作制度等; 2.建立快速转诊绿色通道,简便就医流程,提供优惠服务,部分医学检查结论中医医院与卫生院互认,实现双向转诊无缝式连接;
3.经中医医院诊断治疗后,适合在卫生院继续治疗的患者,持后续治疗意见及时转回卫生院。
(二)人才支援
1.中医医院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药人员,到卫生院对口支援,定期轮换;
2.支援的形式包括短期岗位支援、长期岗位支援、特殊岗位兼职服务等。
(三)技术指导
1.门诊:中医医院派员定期到卫生院出诊,同时带教卫生院中医药人员;
2.联合查房:中医医院派员定期到卫生院病房查房、专家会诊、疑难病历讨论等,提高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医疗技术水平;
3.义诊:中医医院派员定期到卫生院指导开展大型义诊、养生保健、针推康复、中医中药疾病预防等咨询活动; 4.技术推广:中医医院派员到卫生院开展业务讲座、技术操作示范,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卫生院的应用。
四、其它
(一)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中医临床路径;
(二)建立健全卫生院中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度,切实加以执行,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
(三)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中医医疗质量。
中医健康教育
中医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采取集体和个体的形式,普及中医基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及技术的一项工作。
一、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向辖区居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起居、饮食,增强体质,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对象
(一)辖区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
(二)重点人群,以社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适用,突出中医特色;
(二)因人施教,重点突出;
(三)广泛参与,形式多样。
四、内容与方法
(一)内容
1.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医四季饮食、起居,体质调养,中医防病等养生保健知识;
2.提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二)方法
1.开展中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为骨干,依托全科医师团队,成立健康教育讲师队伍,在各责任社区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
2.开展中医健康咨询。全科医师团队在各责任社区进行义诊咨询,包括合理营养,各种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家庭心理教育,以及暴饮暴食、偏食、酗酒对健康的影响等; 3.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食疗药膳,食补与药补,冬令进补,情志调摄与气功导引等;
4.结合“世界结核病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主题日活动开展相应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 5.健康教育的形式
(1)语言方法:采取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医患(或群众)座谈等方法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
(2)文字方法:标语、宣传单、宣传画、宣传册、医药报刊、墙报、专栏、健康教育处方、运动处方等;
(3)图片与实物:图片、照片、中药标本、模型、示范等;(4)多媒体方法:广播、幻灯片、互联网、电视、电影等音像手段;
(5)趣味活动:如健身表演、知识竞赛、有奖竞猜等;(6)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在卫生院显著位置悬挂古代名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张贴古代健康养生诗词,中医食疗挂图和牌匾等。
五、其它
(一)卫生院应根据明确的诊断,针对重点人员和疾病谱、常见病、多发病,有针对性的制定中医药健康教育计划和方案,并安排专人负责协调安排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
(二)中医药健康教育应发动卫生院服务机构所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分层次分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
(三)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素质,更新知识;
(四)要对辖区居民对中医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调查和评价。
2.中医专业建设方案 篇二
1 规范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流程, 为中医护理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大部分中医院病房, 西药治疗已是主体, 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及操作技术也是必不可少, 即使是中医师也很少开或几乎不开相关中医护理医嘱, 而中医护理操作又必须在有医嘱前提下方可落实和执行。所以当前中医院治疗西医化、护理西医化, 中医护理特色优势难以彰显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2013 年1 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列入医院持续改进活动方案。对此我院认真贯彻实施, 特为之成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领导小组, 由护理、医疗、营养、临床药学科室负责人组成。具体实施流程首先组织小组成员对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印发的13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学习解读, 然后进行全员培训, 考核合格后要求各病区自行制定所在科室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报工作小组审核后予以临床实施。全院首批下发并实施了27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保证每个病区均有1~2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 并同时将方案中中医特色技术列入相应医疗临床路径。每月医院组织由分管院长参与的医、护、药剂联合查房也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考核结果作为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此实施流程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考核机制的约束下, 引起了临床医疗的高度重视, 全院掀起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良好势头, 为中医护理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落实在职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方案培训, 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提供强劲的动力
由于中医护理在理论及方法上的独特优势, 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卫生部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3];然而, 中医护理目前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 服务领域存在逐渐萎缩、优势逐步淡化的现象, 中医护理人才的匮乏是阻碍中医护理特色优势发挥的重要原因[4]。虽然目前中医护理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但毕业于西医院校的护理人员目前仍是各级中医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主力[5], 临床护理人员缺乏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现实无法回避。中医护理方案的出台使在职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更具有实用性, 培训内容具体化、针对化。
我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的第二批中医护理方案制定的协作单位, 参与了部分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 注重把握中医护理方案的实质精髓, 将中医护理方案的培训时刻作为在职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的重点。在培训 (实施) 前制定详细的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计划, 培训 (实施) 过程中建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登记表, 每季度对方案的实施情况分析汇总, 并作为在职护士培训内容在全院范围反馈、论证、收集意见。护理人员通过参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总结、分析、论证过程不但提高了自身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大家真正体验到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中医技术操作的简、便、廉、效, 并能结合临床大胆传承、创新, 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提供强劲的动力。2014 年医院在职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技能考核合格率达100%, 开展新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6 项, 中医技术操作直接经济收入超过500 万元, 省级刊物发表护理论文16 篇, 2 项中医护理课题被确立为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3 验证中医护理临床疗效, 准确了解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为营造更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供有力依据
中医护理特色难以彰显的主要原因为医疗人员尤其是西医人员对中医技术的疗效持有怀疑态度, 加之缺乏针对疾病的系统、规范的中医护理指南, 临床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匮乏, 难以准确辨因、辨病和辨证, 病区常用的中医操作为“万金油”, 只追求中医操作的数量, 而不去辨证运用, 必然影响中医操作的临床效果, 进而影响患者对中医操作的信任度、依从性和满意度。
临床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 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辨证施护, 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也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我院针对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增加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入院护理评估单;建立了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登记表, 内容涵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样表中的内容,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患者出院时根据护理效果评价表如实填写。每月汇总, 汇总情况在科务会议上反馈, 此举一方面提醒医护人员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 重视评价方案内容的针对性、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医护学中医、用中医的积极性, 为营造更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供有力依据。
4 分析中医护理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研究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 为中医护理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指明方向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已经近2 年时间, 其严谨性、延续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充分认可。但是辨证施护应是动态的个体化护理, 无法按固定的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否则就违背了辨证施护的宗旨。所以我院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证型, 尤其是第二批中医护理方案证候类别依据不足, 导致对照患者的症状很难确定方案的哪类证型, 局限了护理人员的思维;在症状施护中未能体现个体化辨证, 与中医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原则相悖;同时症状局限, 难以周全, 影响其实用性;疗效分析缺乏具体、客观评判的指标, 责任护士临床往往靠主观感受进行评价, 往往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 收集的数据缺少严谨性等不足。为此, 我院在每季度对各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情况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问题开展学术讨论, 研究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 强调在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寻求个体化中医护理服务方案, 规范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的操作规程, 建立了中医护理院外延伸服务机制, 在思路、方法上不断创新,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整体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
总之, 如何优化中医护理方案, 如何让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从制度化走向常态化, 发挥中医临床护理特色优势, 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学术进步, 真正体现医疗、药剂、康复、营养、护理等多学科一体化的中医整体观、辨证观, 仍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所以我们应以中医护理方案的规范实施为抓手, 不断总结、优化, 使中医护理方案能真正引导临床护理人员掌握中医、运用中医, 彰显中医护理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1]梅花, 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 2015, 29 (1) :231-232.
[2]罗文, 陈银崧, 岑碧之, 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3 (10) :287-288.
[3]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3) :96-98.
[4]柏亚妹, 宋玉磊, 王秋琴, 等.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23) :2136-2138.
3.中医专业建设方案 篇三
一基本情况
湿疮(湿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01月到2013年11月,荔波县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优势病临床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56例,完成56例,平均住院日9.6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红外线照射、灸法、蛇床子洗剂湿敷熏洗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湿疮(湿疹)的5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24%,特色疗法使用率83.1%,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56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1例(19.6%),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35.7%),灸法治疗40例(81.4%),红外线照射24例(88.8%)、其他疗法6例(22.7%)。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红外线照射、针灸等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症状减轻快的特点,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法治疗湿热浸淫证及脾虚湿蕴证湿疮(湿疹)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医生的依从性好,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红外线照射不适用于头面部及会阴部湿疮(湿疹)的治疗,针灸不适合于湿疮(湿疹)皮疹遍布全身患者的治疗;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使用,从而有待于进一步对其临床使用观察总结,如其他疗法中的穴位贴敷。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中医优势病湿疮(湿疹)临床诊疗方案的5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56例(100.0%),体征改善56例(100%),临床痊愈10例(17.8%),好转46例(82.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
(二)、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三).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皮疹改善程度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对疗情况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56例患者潮红、丘疹、痂皮、水疱、渗出、瘙痒症状均改善56例(100%);
案例1:黄某,性别:男,龄:70岁,职业:农民,因"右前臂及右大腿多发水疱疹伴瘙痒1月"入院。自1月来右前臂及右大腿出现多发水疱疹伴瘙痒,粟粒至黄豆大小,部分皮疹破溃及结痂,破溃处少量渗出,渗液清亮,周围皮肤淡红色,皮温较高。精神饮食夜寐欠佳,二便调。发现高血压10年,最高血压190/110mmHg,自服药物降压,具体不详,现无无头晕、头痛,无心悸、气促、胸闷、乏力等症状。专科情况:P:56次/分,BP:138/90mmHg,右前臂及右大腿多发水疱疹伴瘙痒,粟粒至黄豆大小,部分皮疹破溃及结痂,破溃处少量渗出,渗液清亮,周围皮肤淡红色,皮温较高。无脓疱、刺痛。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证;西医诊断:1.湿疹2.原发性高血压1级,危组。予中药口服汤剂及中药熏洗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静滴复方甘草酸甘处理。经治疗6天,出院时瘙痒消失,皮疹痂皮脱落,无新发皮疹。
案例2:莫某,女 ,48岁,农民,因"左小腿散在性皮疹伴瘙痒1年"入院。1年来左小腿无明显诱因出现散在性皮疹伴瘙痒,瘙痒呈阵发性,夜间为重,皮疹呈米粒大小,淡红色,高出皮面,皮温不高,无破溃及渗出,无脓性疱疹。精神夜休欠佳,饮食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36.8℃,P:78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左小腿散在性丘疹,皮疹呈米粒大小,淡红色,高出皮面,皮温不高,无破溃及渗出,无脓性疱疹。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慢性湿疮,湿热浸淫证,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给予中医中药:1)外用中药汤剂蛇床子洗剂熏洗,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为治则;2)灸法:艾条悬灸神阙穴,以扶正祛邪;3)穴位贴敷: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目前患者病情平稳,经治疗后皮疹已消退,已无瘙痒感,原皮疹处皮肤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办理出院。
案例3:何某,男,48岁,农民,因“双下肢多发丘疹伴瘙痒15天,加重1天"入院。查体:T:36.4℃,P:78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双下肢多发淡红色丘疹,部分皮疹破溃及有少量淡黄色渗出液,周围皮肤浸渍发白,皮温不高,左足轻度水肿。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证,西医诊断:湿疹并发感染。给予中医治疗:中药汤剂口服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温灸神阙穴以扶正祛邪,静滴甘草酸苷,经治疗,现患者,无瘙痒、疼痛,无新发皮疹,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28/80mmHg,皮疹结痂,部分痂皮脱落。予办理出院。
2、病例基本信息表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湿疮(湿疹)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皮疹消退慢及易于复发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难点;短期内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西医对湿疮(湿疹)干预的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可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等,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等静滴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皮疹消退慢及易于复发仍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难点。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診疗方案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以促进皮疹脱落消退;对于本病易于复发的难点,今后的治疗重点是应尽量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进食辛辣腥发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烫洗。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机会,改善了临床症状,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一)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情况
本专科经配合使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发现56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采用了该治疗方法,使用率占29%,治疗后瘙痒和皮疹症状改善有明显时间缩短的表现,同时,可增加医疗收入。
4.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四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
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5.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院作为中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推动我院加快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二级甲等中医院复审工作达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为重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二级甲等中医院复审达标工作为载体,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更好地为磁县人民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整体观念、平衡和谐、因地制宜、辨证论建的原则。
—1—
2、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3、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4、坚持因地制宜,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力求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特征。
5、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做到“以文化人”,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四、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一)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观念
1、规范中医病历的书写。通过迎接二级甲等中医院复审,强化和规范中医病案书写。在中医病历中体现中医药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遵循中华医道的核心理念,突出“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思想,充分理解中医对待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2、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诊治优良率。以二级甲等中医院复审达标工作为载体,在临床诊治中强化体现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充分认识中医临床个性化诊疗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将中医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的理念融入中医临床的实践当中。
3、夯实中医基础理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中医“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和中医养生、保健、康复中体现中医学术体系 “扶正祛邪” 的核心价值观。利用医院整体改造之际,在大院新建两个中医特色专科,营造环境优雅的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特色专科门诊;充分利用等级医院达标工作,在病房大力推广中药超声雾化、针、灸、中药熏洗、拔罐、推拿、刮痧及穴位注射、按摩、换药、湿敷等中医药传统项目技术。
4、修订和完善院训。院训是医院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医院灵魂的象征,是医院的“气”和“神”,是医院办院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心正、身修之训导,医院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来浓缩、概括医院的30年发展历程,反映医院团结奉献、严谨创新、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彰显医院以及全体员工的主导意识和整体价值追求,诠释医院的文化、特色品牌和发展理念,拟向院内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公开征集,集众人智慧来修订院训,使之更为精练、更寓深意,使之更具有导向之用、激励之功、凝聚之效、约束之力。内增素质,外树形象,推动医院由小变大、稳步前进。
5、制作院徽、院旗,谱写院歌。院徽、院旗是医院的形象标志,通过字母、图案有机结合充分表达医院服务性质, 又阐明医院中医文化韵味。院歌则以热情的笔触、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全院职工敬业奉献的精神和爱院如家的情感。集思广益,向院内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公开征集
—3—
院徽、院旗、院歌,再通过评比以选定院徽、院旗、院歌,从医院的形象、精神、理念追求等方面进行提炼升华,通过视觉、色彩、音乐来表达、展示医院形象。
(二)中医药人文精神与服务
1、在培育医院价值观念体系,如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中医药文化,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思想教育、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通过培训、教育,大力倡导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医学思想,将“医者仁术”、“悬壶济世”、“以人为本”等思想贯穿于医院管理,融入领导言行,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心善举植根于员工之中,形成羞于冷漠麻木,耻于损人利己的院风院貌;实行无为而治,尽可能让员工得到自然充分发展,塑造职工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推崇以德化民,有效引导,调整员工的意识、行动,共同营造医患和谐局面。
2、坚持用“以仁存心”、“大医精诚”的中医人文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开展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明确“医为性命之学,生成之主,道大任钜”,真正做到“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同时通过对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三因制宜等治则的落实及非药物疗法、治未病和养生理论、简便廉验等优势的发挥,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早期应用中医药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病人推介就诊率、病人复诊率。
3、优化中医医院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扩大医院中医药服务辐射面,吸引外地病人就诊。
(三)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4—
1、掀起学经典、做临床、“勤求古训”、“博极医源”的热潮,强化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让年轻的中医师尽快进入“角色”,熟悉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好主要的中医方剂和药物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2、定期举办中医基本知识讲座,给西医医技人员了解中医基础知识。让西医人员在进院三年内都应接受系统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
3、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活动。通过组织义诊进农村、进社区,利用医院的宣传栏、电子滚动屏、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从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医、推广中医、普及中医,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相信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扩大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不定期举办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比赛活动,组织中医药从业人员和关注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社会团体、媒体机构、群众组织等积极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研讨;鼓励创作体现优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人文关怀精神的文艺作品,提升公民对祖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四)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
1、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是医院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永恒的主题。中医院文化建设要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举措上来,在提高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制定和完善各种单病种诊疗和护理规范与常规,开展各种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提高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住院病人的中医治疗率、门诊病人中医治疗率和中医急诊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
2、把针灸科、肛肠科门诊特色专科(专病)的创建,与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重点专科的优势带动医院整体诊疗
—5—
水平的提高。
3、加强院内制剂建设,提高中药的使用率。中药院内制剂是中医药特色的体现,是中医药疗效的保障和优势所在。积极争取药监等部门的支持,在机煎中药汤剂和代病人加工煎药方面下功夫,提高中医处方和中药饮片处方占医院总处方的比例,增加中药和中药饮片的业务收入比例,为病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4、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是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的实践者。要加大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要做好中青年名中医培养,形成中医药人才梯队,为中医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5、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尽快创造条件,介入健康体检来开展中医体质诊察服务,开设中医情志疏导门诊和中医食疗服务,调整体质盛衰,做到未病先防,拓宽服务范围,打造有中医药特色品位的预防保健服务。
(五)中医药文化环境建设
医院环境反映的是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美观的建筑、整洁的环境、醒目的指示牌、有序的诊疗秩序无疑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中医医院的文化品位如何体现,如何让人们走进中医院就有一种与其它医院不同之处的感觉。所以,要在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具有传统特色的外在形象和内部环境上做好文章,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绿化美化,在内部环境设计上除创造一种干净整洁舒适的就医条件外,要从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
一是充分利用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悬挂古代医家的画像,悬挂中国书法和装裱的古医训、古医德的字画、镜匾等;
—6— 二是在药房改建时,引入传统药铺装饰风格,体现传统宁静,争取把药房建设成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一道亮丽窗口;
三是充分利用医院的宣传栏、墙报、电子滚动屏、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
四是对医院窗口部门进行重新建设,注重引用中国传统的建筑装修风格来体现古朴典雅,并充分利用围墙来打造中医文化长廊;
通过中医药环境文化的建设,广泛宣传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把医院建设成为一所高雅、优美、和谐、舒适的现代化中医院。
(六)中医药文化创新与发展
1、制定中医药科研奖励措施,鼓励中医药工作者以 “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基本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作用和疗效,开发科研成果,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赋予中医药新的生机和活力。
2、加强中医药研究所的建设,抓好客家地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单方、验方的搜集、整理、提高和推广应用研究,整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五、组织保障
1、提高思想认识。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迫切需要,是医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次实际行动,必须教育全院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保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7—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以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名单另发),抓好组织协调,细化落实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3、完善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领导负责、部门协同、科室落实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考评机制,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考核进行考核。三是要建立中医药文化建设激励机制,把文化建设与人事管理、争先创优和医院行风建设结合起来,对在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积极、完不成任务和考评不达标的科室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四是要建立建设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医院经费预算,并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培训,有制度、有约束的监督导向,有激励、有奖惩的管理手段,培植和树立中医医院精神,努力提升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品位。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我们要继承与创新并重,专业与科普并重,硬件与软件并重,认真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服务理念,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公众形象,努力提高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成效,打造“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全面提升医院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医疗市场的竞争。
磁县中医院
2012年4月16日
—8—
中医药文化建设 领导小组
组
长:梁保平
副组长:苗树凯、张俊会、吝如利
段卫生、王绍博 成员:各科室负责人
6.中医专业建设方案 篇六
在《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 (上) 》一文中, 阐述了构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性和对创新型中医临床研究的意义。并提出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方案, 介绍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的构成和主要功能构成。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该平台的功能构成和具体实现。认为通过实施本构建方案, 可以对中医临床研究新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 从而实现中医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一、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构成
“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是通过统一数据规范, 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一个中医临床研究、新药研发的综合性工作平台, 该平台提供中医临床科研、新药临床试验等方面信息的采集工具, 提供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方法, 还提供中医药标准、文献知识库的查询调用等, 其系统构成分述如下。
1.1 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
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1所示。
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 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临床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 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 实现临床诊疗过程中各种医疗业务信息的结构化存储, 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服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等。其中, 数据采集是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和《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等规范要求采集的临床信息的基础上, 增加中医临床科研需要采集的信息, 并将信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数据管理是将采集的数据存放到临床科研数据库, 同时通过接口或数据迁移工具保存到医院的相关数据库中, 并使用ETL系统将临床科研数据库的数据转换到数据仓库中, 其功能原理构成框图, 如图2所示。根据用户权限可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调用或维护。
数据分析是在临床科研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基础上, 使用统计分析、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 对海量的临床科研数据进行分析和知识发现。数据分析主要实现专题分析和结果产出等功能。系统管理主要实现对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的管理, 包括系统设置和用户管理等功能。
1.2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信息系统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3所示。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信息系统是以收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为基础, 辅以名老中医的文献资料研究, 借助信息技术发掘专家的辨证、选方、用药等经验和整理其学术思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文献预处理、专家文献库管理、文献查询分析、系统管理等, 主要实现数据的录入、保存, 数据的专题分析和结果产出、管理专家文献库以及文献查询分析等功能。
1.3 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系统
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4所示。
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系统, 是为中医临床科研数据 (除临床诊疗和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之外) 提供采集、管理与统计等功能, 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分析等服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方案设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等。采集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数据并进行建库管理, 统计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 主要实现数据预处理、专题分析和结果产出等功能。
1.4 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5所示。
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临床试验机构日常工作管理的应用系统。其主要包括:对试验研究的参与者进行管理与分配;对试验项目的经费进行预结算管理;对各临床试验项目的药品的供给、使用、储藏等信息进行管理。同时药品管理与受试者中央随机化分组结合在一起, 保证药品分发的工作不受人为控制, 确保试验的质量以及资料管理与系统管理等。
1.5 新药临床试验信息系统
新药临床试验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6所示。
新药临床试验信息系统是针对药物临床试验的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进度管理以及临床试验数据采集、管理而设计的, 方便管理者、研究者对试验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方案设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等。
1.6 中医临床专题文献研究信息系统
中医临床专题文献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7所示。
中医临床专题文献研究系统, 是指为中医临床研究专题提供文献资源管理, 并进行专题文献研究提供工具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文献预处理、专题文献库管理、文献查询分析和系统管理等。
1.7 知识与工具信息系统
知识与工具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8所示。
知识与工具信息系统, 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标准查询服务以及数据处理工具软件调用的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医学文献库管理、医疗技术数据化产品库管理、中医药标准库管理和数据处理工具软件包等四个子系统构成。管理文献库、医疗技术数字化产品库以及中医药标准库, 帮助用户实现数据的呈现、分析、建模、检验、预测等基本技术服务功能。
二、平台运行环境
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除了完善的系统功能, 还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安全环境等。
a) 硬件环境
硬件为信息化平台提供可靠的计算环境、数据存储环境、数据安全环境, 以保证信息化平台的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两大类硬件设备:网络和数据库、医疗设备接口。
i.网络和数据库设备
网络和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平台的基础, 只有在网络性能稳健和数据存储系统容量充足的保障下, 信息共享才成为可能。另外, 由于医疗行业数据的特殊性, 对于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较高要求, 必须运用高水平的网络技术来保证网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本着“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以及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平台网络基于医院已有网络进行构建, 该网络是一个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服务的专用局域网。数据库建设则采用单独构建的方式, 与医院原有数据库设备物理隔离。对网络设备, 要求其基本满足:网络千兆主干、百兆桌面;核心层交换机冗余备份;主干光纤冗余备份。医院网络拓扑示意图如图9所示。
ii.医疗仪器接口
在构建网络环境时, 要预留与各种医疗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更利于发挥平台医疗和科研相结合的优势, 这些设备一般包括:生物化学检验与分析仪器、医用影像设备 (核磁共振仪、CT、X光机、彩色超声波诊断仪) 和电生理仪等。
b) 软件环境
医院信息系统是实现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功能的基础环境, 但由于目前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 各个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 规模及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这一问题会对该平台的构建造成严重影响。为实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 首先要求每个医院必须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 统一标准, 高起点、高水平地完成信息系统建设, 以保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和顺利运行。信息体系内部关系如图10所示。
c) 安全环境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跨地域的大型行业性网络工程, 它涉及遍布全国的中医临床研究机构, 并以高速网络将各医院和国家主管部门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必须把信息安全问题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在安全环境的有力保护下, 来保证网络系统的可用性、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网络资源的机密性和完整性。由于硬件有软件所不具备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不可写入性等优点, 因此其中各系统可配合使用相应的硬件产品使其安全性能达到最优。安全体系总体结构如图11所示。
结束语
本文在《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 (上) 》文介绍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方案的基础上, 详细介绍该平台的功能构成和具体实现。认为通过实施本构建方案, 可以对中医临床研究新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 从而实现中医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摘要: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创新中医临床科研模式成了当务之急。构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正是实现创新型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的下篇。主要介绍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构成和运行环境。
7.中医专业建设方案 篇七
【关键词】中医;美容;中医;内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R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33-01
美容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医学分支学科。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而中医美容属于医疗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就连生活美容的范畴里也要有中医的介入。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内科教研室对美容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寻找最为适合美容专业的课程设置定位。由于中医美容专业的特殊性,既要获得医师资格证,又要获得更多的美容专业知识,经过我教研室的长期实践,我们确立了课程设置的两个目标——通用能力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1]。而这两种目标的实现是要靠具体的措施实施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
通用能力目标即中医内科疾病常见病的诊断及辨证施治技能。职业能力目标即为损容性疾病的掌握和治疗。在授课之初,以通用能力为主。这里通用能力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病证内容的讲解,二是对于临床病例的书写。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先进行传统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好常见病证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和预防调护这些要点,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达到能够获得医师资格证的基本条件。其次就是病例的书写规范以及内容的训练。因为执业医师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病例的书写,第二步才是医学知识的笔试,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病历的书写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要求学生在给出病例时即能给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能够在没有病历的固定格式下书写病历,做到不落项,能够运用专业术语,给予临床用药。
在职业能力上,我们也有自己的见解。授课内容上,在讲解每章的总论时要提出在这一章节患者可能出现哪些损美性表现,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理解。例如脾胃肠病证,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发生病变则其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因此临床上患者就会出现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常见症状,而具体的损美性表现如脾气虚,患者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身体肥胖,浮肿;脾虚气陷则可见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白无华;脾阳虚者,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或见肢体浮肿;脾不统血者则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寒湿困脾,肢体浮肿,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湿热蕴脾者,肢体困重,或见身目鲜黄,或见皮肤发痒。胃居于中焦,与脾相表里,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小肠主传化物,泌别清浊。大肠能吸收水分,排泄糟粕。故胃肠病证在临床上又可出现恶心、呕吐,泄泻,便秘,口臭和牙龈溃烂等损美性表现。了解了总论的具体内容,下面就可以根据病证的分证进行推断患者可以出现的损美症状。借以训练学生在了解总论之后,就能推断整个章节可能会出现的损美表现的能力。
2教学方法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也在进步,教育的观念、模式、手段和管理均发生了质的变化,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着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把国内外较为盛行的新型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法(PBL)、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虚拟案例教学法等引进了医学教育。
2.1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教学法,但它在授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将文字、图形和声音集成在一起,提供多重刺激,使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可更有效地融会贯通新旧知识,有助于记忆和理解中医内科学繁杂的知识,在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例如面色萎黄的表现是怎样的,神疲倦怠,肢体浮肿又是如何的,都会给学生一个形象的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
2.2病案讨论教学法病案讨论课的教学贯穿于《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紧紧抓住病案这个联系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纽带来开展讨论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一些临床病案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记忆病证的症状特征、性质、诊断要点,辨证论治,从而将内科学中许多证候相似、易于混淆、难于判断的疾病加深加强了记忆。
2.3虚拟案例教学法[2]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完全模拟案例教学法,只不过病人不是门诊或住院患者,而是模拟的患者,一是教师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自己充当患者;二是让患有本病的学生充当患者,如感冒、咳嗽、胃痛、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在学生中相当常见。前者在病史方面容易模仿,但在舌脉方面却难现真实情况,可用告知学生的方法替代。后者则完全与临床病例相同,我们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后者。学生需按临床诊断及辨证的思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得“病人”全面的病史资料,最后总结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舌脉,做出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并开出处方。起初学生在进行时不能正确应用问诊方法,表现为问诊的内容不全,顺序不正确,有的问诊内容较广,但抓不住重点,辨不清证候。但随着训练的增多和熟练,效果非常明显。
3教学过程
中医美容专业中医内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我教研室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师的培养、设备的组建、教材编写的设想和教学的具体实施等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些基础上,我们采取了具体的授课过程:
第一步,进行总论的讲解,重点、难点均为哪些,根据医师资格证要求应该掌握的常见疾病,然后再根据不同疾病可能会出现的损美性症状给与讲解。例如肺系病证,首先先交代学生这一章节需要掌握的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痨。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肺系疾病对于美容的影响:肺病证。肺居于心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其功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降以输布气津,使皮毛得以温养,濡润,水道得以通调。若肺部发生病变,则会出现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卫外机能失职,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咳嗽、喘促,咳痰,胸痛,喉咙疼痛以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肿等症状,当然也存在损美症状。如肺气虚患者神疲倦怠,面色淡白;肺阴虚,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燥邪犯肺,鼻塞,流涕,皮肤干燥。总论过后,再具体讲解肺系病证中的常见病证。第二步,具体掌握疾病后,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掌握临床的病史采集要点,争取获得较为齐全的临床材料,然后进行病历书写。书写过程一定要体现出中医的特点,即要用中医的术语写出患者的临床表现,关键是写出饮食、二便、睡眠、舌苔和脉象,还要在病历的临床诊断中写出疾病的中医病名,并给予治法、方药。第三步,进行与美容相关的中医内科训练。现在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有不少人存在着损美性症状,如痤疮、毛发不容、皮肤干燥、神疲倦怠、口臭等症状,对于一些能够在短期见效的情况给予治疗,让学生进行深刻体会,对于不能在短期见效的情况,教师要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临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到临床后再加深印象。可以说第二步和第三步,既是老师要交给学生的常识,又是学生要进行的尝试任务。第四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明确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掌握在教师手中,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最后由教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完成从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循环的教学模式上来。
此方案相继在我院2003级、2004级中医美容专业学生中试用,由于本教研室本着全面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标,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凌霞,李季委,逄居龙.中医美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的探讨[M].职业技术,2007,2.
[2]张润顺,牛小军.虚拟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
8.中医专业建设方案 篇八
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在校、院领导的重视培植及老一辈中医药学家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深厚的学术积淀。1995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一直以中医心脑血管病、肾病及糖尿病为研究重点,其中医整体实力在省内甚至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中医肾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中医心血管病及脑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2个(中医肾病及内分泌科),福建省重点专科3个(中医心血管病、脑病及内分泌科)。同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研室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福建省名中医1人。学科现有教师48名,其中博士学位5名,硕士学位30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0名。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近五年,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二、培养目标
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医经典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现代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身心健康,善于沟通,能够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培训,使学员系统掌握中医内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训练辨证思维分析能力,熟悉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随访工作,对少见或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急诊和危急重症的急救与抢救具备初步的认识,了解临床辅助检查方法,打好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基础。
(一)政治方面: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医药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热爱中医药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业务方面:
1、掌握中医内科学领域扎实的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临床技能和必要的西医知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能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康复保健等工作。
2、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不少于6个三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危重病、疑难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相当于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3、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
4、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三)身体素质方面: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妥善处理好医患关系。
三、研究方向
1、中医肾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肾小球疾病中医防治。
2、中医心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高血压、冠心病、心衰中医诊疗方案,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3、中医代谢性疾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代谢相关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中医防治。
4、中医脾胃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慢性胃炎的中医药防治。
5、中医脑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脑血管病的中医防治、康复。
6、中医肺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的中医药防治。
四、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
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生学制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培养,但最长修读年限不能超过6年。延期培养期间,不再缴纳学费,亦不享受生活补助;培训期间请假应同时向培训基地医院和学校提出申请,经审批同意后按我校学籍管理规定执行,但所缺培训轮转时间须相应补足。
临床轮训时间33个月。轮训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4个月,在中医各专科轮转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西医基本技能。第二阶段培训时间为9个月,通过以轮转为主的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医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掌握相关学科西医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检验内容和诊断方法。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临床医师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实行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临床轮转,完成整个培训并通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和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按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完成相关培养环节,考核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审核通过者授予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硕士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临床轮转的同时,必须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国家对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生研究生的课程修读要求,学位论文水平的标准按照学位授予标准进行。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要求修满21学分。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社会实践、跟师学习、专业训练和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总结与传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面授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 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8 1 在校结合网络
外语 4 72 36 1-2 在校结合网络
专业 必修课
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 3 54 36 1 在校结合网络
中医经典医籍 2 36 24 1 在校结合网络
中医临床进展 1 18 18 开题前
在规培医院授课
研究方向与专业经典古籍 3 54 18
导师辅导与 自学相结合
指定 选修课 医学统计学 3 54 36 1 在校结合网络
医学信息检索 2 36 24 1 在校结合网络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9 1 在校结合网络
备注:原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再开设。根据《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外国语课程学习考试规定》(校办〔2014〕5号)文件精神,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426分及以上者,可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同意后免修外国语课程, 免修者课程成绩按80分计。
七、临床实践及科研、教学能力训练
(一)临床(生产)实践:
1.严格按照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和规培医院制订的培训计划,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实践训练。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学校予以认定完成临床能力考核。
2.硕士生通过临床能力的训练,学会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病历书写等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培养正确的中医思维、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3.参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本专业硕士具体的临床轮训标准如下:(1)第一阶段:
中医内科:培训时间为12个月。学员主要在呼吸(肺病)、心血管、消化(脾胃病)、急诊、内分泌、肿瘤、血液、肾病、神经(脑病)、风湿等专科的门诊和病房及辅助科室轮转学习。其中内科急诊为必须轮转的科室,其余科室至少选择3个科室轮转。
中医外科:培训时间为2个月。学员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可以在中医外科(疮疡、乳腺或其他专病专科)、中医肛肠科、中医皮肤科中选择科室轮转。中医妇科:培训时间为2个月。学员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中医儿科:培训时间为1个月,学员主要在儿科门诊和病房轮转学习。
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培训时间为3月,学员主要在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门诊选择轮转学习。
中医骨伤科:培训时间为2个月。学员主要在急诊、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培训时间为1个月,学员主要在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门诊、检查室、治疗室选择轮转学习。
辅助科室:培训时间为1个月,学员主要在心电图、放射科、中药房轮转学习。(2)第二阶段: 培训时间为9个月。学员根据预期从事的专业选择在相应的二级学科病房、门诊以及密切相关科室轮训。学科名称
轮转时间(月)备注
中医内科 12 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关疾病(肺、心血管、脾胃、肾病、肿瘤、内分泌、血液、神经、风湿等)、急诊
中医外科 2 肛肠、皮肤、疮疡等
中医妇科 2
中医儿科 1
针灸科 3
推拿科
中医康复科
中医骨伤科 2
中医耳鼻喉科 1
中医眼科
辅助科室 1 可选心电图、影像、中药房等科室
跟师学习半天/周
选择相关学科指导老师,在门诊、病房跟师学习
相关专科 9
合计 33
第二阶段轮转表: 学科名称 分类
时间(月)
必选科室 急诊科 2
心血管科 1
呼吸科(肺病科)1
可选科室(每个科室不少于1个月,共5个月)消化科(脾胃病科)共5个月
心血管科
内分泌科
肿瘤科
血液病科
肾病科
风湿病科
神经科(脑病科)
合计
(3)培训内容和要求
具体培训内容及要求参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执行。
(二)科研工作:
研究生跟随其导师从事本专业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进行科研训练;选题应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试验工作,学习文献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撰写学位论文。
(三)教学实践:
应加强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专题讲座、小讲课等教学工作,能够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以及案例报告。案例报告至少安排4学时,并撰写讲稿,制作课件,由教研室秘书安排教学活动,并由教研室主任及专家组(含导师)对研究生的教学能力进行评定。
八、考核与评定
1、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生生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福建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指导医师和导师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及参加结业综合考核的依据。
2、课程学习考核:公共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和中医经典医籍课程在校1个月完成,由福建中医药大学统一组织考试;中医临床进展、研究方向与专业经典古籍由规培医院组织学习和考核;研究方向课采取导师或研究团队讲授、辅导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可采用试卷、文献阅读记录、导师经验总结等形式,考试成绩按照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由学科学位委员会于开题前统一报送研究生院。
3、出科考核、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均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要求进行。考核结束后,将成绩报送至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九、开题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开题要求:硕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学分后应按《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开题工作规定》等有关要求,在第3学期,最迟不超过第4学期初完成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二)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结合中医临床实际选题,突出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是研究报告、临证经验总结、专业文献研究、医案医话解析等。论文撰写应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步进行,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论文基本要求和答辩工作的规定》等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阅、答辩等工作。
(三)论文答辩:
1、硕士生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其它实践要求,完成论文工作,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答辩申请程序:由研究生填写“毕业答辩材料”,导师审查研究生是否按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及其它实践要求,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要求,在学位申请书上写上对该生论文的评语及提出是否同意论文答辩的意见。提交答辩材料和论文至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组织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研究生修改论文,并提交论文至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研究生院进行论文抽查送审,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负责送审未被抽查的论文。研究生针对评阅意见修改论文,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答辩委员会审批表”,审核同意后组织论文答辩。
3、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规则按《福建中医药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执行。
十、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具备《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学位申请资格以及有关申请材料,可依照福建中医药大学规定的申请流程向学校提交学位申请,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可授予其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申请中医内科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完成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
2、取得中医学类别的医师资格证书;
3、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4、通过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取得《研究生毕业证书》。
同时符合上述条件者,可申请授予学位,经审核通过,按《福建中医药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规定,颁发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十一、发表论文与参加学术活动
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之一。参照《福建中医药大学学历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1.参加学术活动
(1)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
①听学术讲座:含省继续教育学术讲座、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医院组织的学术讲座、研究生主讲的专题讲座、其它各类由学校或导师组织、带领参加的讲座及省级以上各类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及学会讲座等;
②作专题报告:含面向研究生的讲座、面向本科生的相关学术知识讲座、校级以上演讲赛及辩论赛等;
③发表学术论文。在校期间至少须在公开刊物(CN号)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研究生本人必须是第一作者且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2)参加学术活动要求和计算方式
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至少10次。计算方法:
①听学术讲座以半天计为1次。
②参加1个研究生暑期学校计为1次。
③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会议上作1场学术报告计为2次。2.文献综述
广泛阅读有关专业文献资料,是研究生拓宽专业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方法,研究生在进行论文工作前,应至少阅读50篇以上的专业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写出文献综述,并由导师审定。
十二、管理和待遇
1、中医规培硕士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中医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在学期间由校研究生院、学院(附属医院)和培训基地共同管理。
2、研究生在学期间因故申请延长规培期限的,按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规定执行。
3、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本学科专业的业务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参与科室建设和管理工作,遵守校纪校规,院纪院规。
4、研究生在学期间享受普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生活津贴和奖学金,具体参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5、研究生的休假制度与同级中医住院医师相同,具体休假时间由所在基地和科室安排。
十三、本方案自2015起招收的全日制中医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分流至“5+3”培养模式的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开始执行,由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负责解释。硕士点负责人签字:
【中医专业建设方案】推荐阅读:
中医专业个人简历简单自荐信10-13
中医临床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07-30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修订11052012-27
中医骨伤专业毕业生个人英文求职信12-21
高龙中医馆建设实施方案11-15
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1-12
中医科室建设10-23
中医院创省中医名院建设规划08-01
乡镇建设中医馆总结10-17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