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

2024-10-23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精选8篇)

1.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 篇一

本节课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角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尖尖的是角,但是对于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我采用尝试、探究、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这一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法。

新授部分具体分五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第二层,找生活中的角。第三层,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四层,画角。第五层,制作活动角,利用活动角的大小变化,引出与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所有环节由教师制成的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连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在学法指导上,自己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因为角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生动的记忆角的特点,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摸角、指角、折角、画角和做角,因此操作性比较强,在此过程,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而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培养不够,加上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角的大小比较这个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抓重点破难点,有缓有急。

2.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 篇二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数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 而这一阶段的教学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小学教育中, 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数学教育而言,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也是养成思维的过程, 只有具有了数学思维, 学生才能顺利理解数学知识, 并学会使用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开发较少的阶段, 随着对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逐渐养成多种思维方式。“认识角”的课程知识学习, 不同于学生已建立逻辑思维方式, 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理解知识。因此, 教师要注意从“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 在开始教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这一课前, 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角,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 可对角的组成及大小建立初步的理解。教师可简单演示角的做法, 并要求学生回家之后, 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每个人制作三个“角”, 为第二天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布置作业后, 教师询问学生:“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可能询问教师, 角要做多大的, 用什么材料等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大家选择家里可用材料即可, 角的大小随意。学生觉得做“角”非常简单, 于是认真回家制作“角”。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逆时针、顺时针旋转时, 角的张开角会变化, 感觉奇妙又疑惑, 于是期待教师第二天的授课。

教师要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方式来激发思维,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认识角”知识做好思维铺垫。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其想象力也是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因此,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怎样理解“角”的概念, 只需适当引导即可, 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思考中打开思维的大门。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角”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应将仔细斟酌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完成“认识角”教学。对于“认识角”教学而言, 教师应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 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并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若在课堂授课中, 学生仍无法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场景介绍, 让学生加深理解。如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足球射门过程中路线图, 解释离球门比较近的球员不射球, 而是传给离球门比较远的球员去射球的原理,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 理解角的概念, 使他们用生活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 注重开发学生思维

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师是互动的一方, 所以较容易引导学生如何认知数学问题。同时, 师生互动教学也是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能够营造出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的环境, 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 角的教学中存在较多难点,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角的大小。教师在教授“角的大小”时, 可利用课前制作的角模型进行讲解。课上, 教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角, 在学习角的构成后, 教师从学生模型中选择几个角, 要挑选边较短、角度较大的角和边较长、角度较小的角, 教师把边长的小角固定于黑板上, 另选择边短的大角, 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这时学生会发现两个角的另一边不能重合。教师可利用这两个角, 向学生讲授角的大小的概念。讲完后, 教师提问学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学生会回答:“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 学生可真正理解角的大小的概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 “认识角”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多难点和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疑惑并给予积极的解答。在设计“认识角”教学方法和内容时, 教师要体现自身参与者和引导者的形象, 留给学生一定自由思考、想象的空间, 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摘要:“认识角”是小学数学 (苏教版) 教学的一个难点。角的概念和知识非常抽象, 教师尚且觉得很难表述, 学生也难以理解。如何突破“认识角”这个教学难点, 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 本文以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学为研究对象, 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并结合教学实践, 总结了几点“认识角”的教学策略, 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识角,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柳英.让思维活跃起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思考[J].读写算数学教育研究, 2011 (21) :98-99.

[2]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44-45.

[3]刘娟娟, 赵东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 (5) :166-177.

3.“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直观认识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并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活动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伸出2个手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进而引出生活中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观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观察与思考更为重要。

2.出示一些图形:

让学生想一想,它们能分成几类?说出理由。

(有学生可能会把这些图形分成有角和没角的两类。由此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活动一:感知角,认识角

找一找

1.出示课件:大家好,我是角。我最喜欢捉迷藏,现在我就藏在你的身边,你能找到我吗?快来呀!

2.学生合作找角,互相启发。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找到教室内课桌、书、黑板、窗户上的角,也可能联想到生活中见过的角,如十字路口、广告牌、尖的房顶等。)

摸一摸

1.让学生动手摸角,体会有什么感觉。

2.让学生交流角的特点。

(会有学生发现角有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线。)

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3.让学生自学64页内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适时介绍角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

做一做

1.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个角。

(学生可能会用课前准备的圆折角,可能用剪刀在纸上剪角,也可能用铅笔摆一个角。)

2.利用创造的角,同桌间互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辨别角。

出示课件:角的王国里来了一些小伙伴,它们都说自己是角。请你们看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学生辨认角,并说出原因。

活动二:探究角,知大小

玩一玩

出示课件:小朋友们,太谢谢你们了,帮我们赶走了假冒角,为了感谢你们,我还给大家带了一个小玩具。

1.出示活动角,演示它可以变成大小不同、变化多样的角。

2.学生制作活动角,当魔术师玩角,使角变大变小。

3.让学生说说,在当魔术师玩活动角时,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感知,演示点拨,引导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角两边的张口越大,角越大。)

活动三:角大小,边无关

比一比

1.出示课件:角的王国里又发生了一件事,看!∠1说:我的边长,我的角大。∠2说:我的边虽然不长,但并不比你小!同学们,到底我们谁大,你们来评评理吧!

2.小组讨论: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用一个折好的角来比一比,可能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也可能用活动角来比。)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出示课件:想不到这小小的角中竟有这么多秘密。其实角的王国里还藏着不少学问,想去看看吗?

1.数一数。

让学生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从中发现了什么?

2.摆一摆:用两根小棒摆角。

(学生摆出各种形状的角,可能有的角开口向上,有的角开口向下,有的开口大,有的开口小,也可能学生摆出不同个数的角。)

3.破译密码。

(1)出示课件:角的王国有一个宝库,不过进入宝库之前要先破译门上的密码MA上有多少个角?

(2)课件出示宝库内容:黄浦江上的斜拉桥——南浦大桥。

(3)让学生欣赏桥上许多优美的角,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外实践

1.放大镜会放大角吗?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所知道的角。

从上面的两个实践活动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完成。

4.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 篇四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是二年级公开课的热门内容,本人虽然没有上过,但已经听过几位老师的课,但钟晓宇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虽然钟老师自己已经进行了教学反思,但本人想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对主题图的应用合理新颖。

对新教材中主题图的应用,老师们经常会存在这样的疑问:主题图是不是一定要用?怎样用?什么时候用最合适?其实,主题图的应用应该是什么时候最需要用就什么时候用,钟老师的这节《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就给我们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说明。以前的老师大多数都是把主题图放在上课开始导入时运用,一般都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我们的校园去玩玩(出示主题图),大家看,我们的校园漂亮吗?我们的校园里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略)你能发现其实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角,谁能把你的发现在告诉同学们?(学生回答)但钟老师没有完全按前人的做法,她是首先在课前游戏中与学生一起先复习学过的图形,再在图形中找角和判断图形中是否有角,让学生在玩中领会到角的知识不是老师一下子变出来的,而是从他们熟知的数学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再引导学生说出在家中找到的角和角的知识,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明白到角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以上两个基础上,钟老师才以童话形式引导出主题图,让学生在角公主的家里把角公主找出来。这样应用主题图,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就出现主题图的单一方法,而且是在做好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出现,让学生先在心目中形成数学意识和生活意识的角,才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过渡,让学生在玩中愉快接受。

二、创设了一个童话式的数学世界

钟老师这节数学课,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童话式的数学世界,让听课的人感到不是在上课,不是在学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而是在听钟老师讲一个关于“角公主”的童话,从而使学生充分融入到童话世界中,在听童话故事的同时,把数学知识也融会贯通了。这种做法非常符合低年级的同学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

三、游戏贯穿课堂

整节课,钟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创设了多个游戏,让游戏贯穿课堂的始终。从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要求判断,然后做出拍拍手,跺跺脚,握手祝贺,刮鼻子等动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爱玩爱动的特点,让学生很快就融入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在教授新课时钟老师也设计了“与角公主一起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直角将军”等游戏,用游戏来应用新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练习巩固运用新知时,钟老师更是设计了多样的游戏,如:和学生一起做“快乐课中操”,让学生在做操过程中领会到身体中也有角,人的不同动作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聪明小判官”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脑筋想办法判别两个角的大小,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空间想象画”、“名画欣赏”、“摆一摆、比一比”、“聪明题”、“彩色图画——心中的角王国”等游戏活动,让学生知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四、德育和学科教育很好地结合和渗透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时、无处不在的,钟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本节课中,钟老师充分挖掘本节课的德育资源,充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

1、(电脑演示例题3)问:国旗、椅子和运动员身上有角吗?它们都是什么角?

2、我们的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要尊敬、爱护国旗。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1:我会对它说:国旗,国旗,我爱你!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生2:国旗,你是我们的骄傲!你看见了吧,我是一个好孩子,是妈妈的骄傲。

就能结合国旗中有直角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尊敬、爱护国旗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5.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1、课题引入。

课始,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叮当和大雄,他们的对话:什么是角?由此向学生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校园中老爷爷手中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足球门架,操场的四角、钟表等等,让学生有直观上的认识,然后继续观察吸管、水管笼头,剪刀,从中抽象出角,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角?然后老师在告诉学生准确的定义,这样做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同时也为探索新知作准备。

2、加强操作活动。

通过折、剪、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具体感性认识,从而轻松理解并掌握各种特征,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在做角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准备了许多学具:圆片、不规则的纸片,一根毛线、两个纸条和一枚图钉。让学生任选一样或几样来创造角。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

6.小学二年级数学 认识角 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知过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直观地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直观感知中认识角。

教学难点: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教具准备:

三角尺、活动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三角尺„..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1.初步感知角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同学们都认识它:(大屏幕出示红领巾),是什么?

生:红领巾。

师:展开以后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角?

生:三角形。

生:是三角形,它有三个角。

师:答的真好!(生回答后出示课件:框架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指出其中的一个角的。(教师演示书空指角)这就是红领巾上的其中一个角。请同学们再看一遍,愿意的话可以伸出你的小手 和 老师一起来指。

师:谁 能像 老师这样到前面指出红领巾上的另外两个角呢?(指名学生到前面指角)你指得真准!剩下的一个角我们和他一起来指,好吗?(全体学生书空指角)

师:那刚才我们指的角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把它放到大屏幕上去!

(课件:展示红领巾上分开的三个角)。师:你们认识它吗?它们都是角,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2.指出教室的角。

师:其实不止红领巾上面有角,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地方有角,请同学们看一看在教室的哪些物体上有角,把它指出来!(指名书空指角)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认识角

1指角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

生:三角板。

师:谁能指出上面的角(指名书空指角)问:三角板上有几个角?

生:三个角。

师:说的对,所以它叫三角板!

2.摸角

师:好!我们来摸一摸其中一个角。(教师引导摸角)什么感觉?把你感觉到的和你的同学说一说。(学生自由摸角和同桌一起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摸角时感觉到了什么?

生:前面尖尖的。

生:有一点疼。

师:那在把你的手放在角的前面轻轻的按一下,看手上有什么?

生;有一个小坑。

生:一个小点。

师:好!把这个小点放在黑板上。(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点)

师:继续摸摸角的这个部分,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很痒。

生:是平的。

生:直直的。

师:说的真好!因为那是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条直直的线也放在黑板上。(教师从刚才的一小点画出两条直线形成一个完整的角)师: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板书“边”)师:观察这个角有几个部分组成?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两个部分组成,顶点和边。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这里还有几个角,(出示几个不同的角)谁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指名指)它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那红领巾上的三个角呢,它们分别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让学生总结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都是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是的,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课件展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齐读

2.判断角

师:可爱的淘气认识了角以后也画了几个,我们来判断一下,下面几个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指名汇报,说出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各部分特征)

生:第一个不是角因为它没有顶点。

生:第二个是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第三个不是角因为有一条线不是直直的。

生:第四个不是角因为它的顶点不是尖尖的。

3.画角

师:怎样才能准确的画一个角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师:谁能说一说画角时先画什么,在画什么?

生:画角时先画顶点,再从顶点画出一条直直的线,再从同一个顶点引出另一条直直的线。

师:你看的真认真,谁能上黑板上来画一画?(指一名上黑板画角)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画好了相互检查,复习角的各部分特征)

师:黑板上有两个角,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教师讲解用弧线表示角,并写上1,这个角就写作 “∠1”,读作“角1”。(板书:写作:∠1,读作:角1)齐读,以此类推(教师黑板演示)

师:谁能指出上面的角?(出示三角形图片)(指名指出,教师用弧线标出上面的角)师;三角形有几个角?

4.师: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本中的这些图形分别有几个角,并标出来。(67页指一指)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出示 “指一指”中的图形,指名指出图形中的“角”,指出后教师用弧线标出“角”,检查学生找“角”情况。

(2)感知“角”的大、小

1.同学们,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时钟动画,感知角有大有小)

师:是什么?

生:时钟。

师:刚才是几时?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1时。

生:一个角。

师:说的真好!拨动时钟。问;几时?这个角变大了吗?是怎样变大的?

生:3时

生:变大了。

生:时针在动。

师:同学们想一想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那时针就相当于是这个角的什么?

生:相当于这个角的边。

师:那我们继续拨动角的边(时针)让这个角变大一点。再仔细观察角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这种变化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边动了有关。

生:与边有关。

2.出示活动角演示,师:我让这个角的边也动一动。(让活动角变大)

师:同学们观察角的张口有什么变化?

生:张口变大了。

师:张口变大,角就的怎么样?

生:角也变大了。

师:角的张口变小,角就变的怎么样了?反复变换角的张口大小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观察到的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角张口有关。

生:张口变大角就变大。

生:张口变小角就变小。

生:张口变大角就变大,张口变小角就变小。

3.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懂得了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师:黄角和绿角正在为谁大谁小吵个不停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吧。(出示教具黄角和绿角)

师: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生:黄角大。

生:绿角大。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黄角和绿角谁大谁小呢?

生:让它们比一比。

(师演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要注意让一条边对齐,顶点靠拢。)

师:现在看谁大?为什么?

生:黄角大,因为它的有一条边露出来了。

生:黄角大,因为它的张口大。

4.黄角和绿角的大小问题解决了。听:红角和蓝角又在为大小的问题吵开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师:通过看课件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蓝角要说它大呢?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因为蓝角的边长。

师;出示红角和蓝角教具,看刚才它们是这样比的,我们让红角的边长长,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红角和蓝角的边重合在了一起。

生:红角和蓝角一样大。

生:红角和蓝角的张口一样大,说明它们一样大。

师:说的真好!我们再来看一个角的变化。(课件演示一个角的变化:角的边长长了,它的大小没有改变。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齐读。角的张口变大了,角也变大了,角的张口变小了,角也变小了,总结:“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齐读)

三、总结新知

1.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都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2.角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因为有角,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美丽和奇妙的角吧!(课件出示生活中角的图片)

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地方有角,后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到校园中找一找,比比看谁找到的角多,好吗?

四、板书设计

7.谈谈《认识角》的教学设计 篇七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64~66页。 (2) 教学目标: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 认识角的过程;认识常见的角, 学会画角, 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知道角是有大小的, 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3)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 (4)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5) 教学准备:三角板、小棒、硬纸条、图钉、剪刀、白纸、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1) 旧知导入。师:同学们看,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 你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图形吗?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藏着一个圆上没有的东西, 同学们, 知道是什么吗?角的身上有许多的秘密, 同学们, 想揭开角的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

(2) 探究新知。 (1) 角名部分的名称。师: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三角板, (师举起三角板) 三角板上有角吗?师:它的角在哪儿呢?请每个小朋友举起你手中的三角板, 找给老师看一看, 好吗?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到前面指给大家看一看?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这就是其中的一个角, 那老师就按他指的在黑板上画一画, 师画一个点, 问:这是角吗?为什么?老师再请一位小朋友上前来指一指, 重点指出顶点和两条边。师:在黑板上画出角。问:现在是角吗?师:请同学们再摸一摸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 再根据黑板上角的样子, 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才能被称为角呢?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把这尖尖的部分就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 (板书:顶点、边、边) ;生读两遍。师:老师这儿有几幅图, 你能找出它的角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有角的实物图:剪刀、三角板、钟面, 要学生说出的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 师:同学们, 再摸一摸三角板中的一个角, 你发现角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齐读。 (2) 画角。师:现在你们认识角了吗?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个角?师:谁愿意把你的角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展示自己所画的角并说说画法) (3) 找角。师:请小朋友转动自己的身体, 找一找我们这个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 (4) 练习。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为什么?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5) 做角。师:角在生活中到处可见, 你想不想自己也做出一些角来?生拿出发的材料 (两根小棒, 两根有孔的硬纸条, 一个图钉) , 做角, 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谁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说给大家听一听, 你是怎么做的? (6) 比较角的大小。师 (出示学生刚才做的活动角) :这位同学做得角真有趣!请你到前面来, 你能使你做的角变大吗?变小呢? (到前面演示变大变小) 师:平时, 你们在哪里看到像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着的角呢?师:请看, 老师这儿就有一把扇子, 瞧, 扇子叉开得大了, 扇面上的角就—— (引导学生说变大) 扇子叉开得小了, 扇面上的角就—— (引导学生说变小) 再看, 剪刀上的角呢?师小结并板书:角是有大有小的 (生齐读) 。师:既然角有大小, 老师这儿有三个钟面, 你能很快看出哪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哪个钟面上的角最小吗? (课件出示三个钟面, 分别为锐角、直角、钝角) 生回答并说出比较方法。师:其实, 比较角的方法很多, 这里有两个角, 谁大谁小? (生小组讨论) 师用课件演示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并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只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拓展延伸。师:今天, 小朋友学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 老师想考考大家, 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 (课件出示) 一张纸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请同学们剪一剪, 并在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强调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生汇报不同剪法的不同结果) 。

(4) 全课小结。师:小朋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们发现角有哪些秘密呢?

三、教后反思

(1) 注重新旧、抓住好奇, 有效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时教者设计了一组图形, 它们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与圆形有什么区别,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并阐明这节课将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 不但能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心理需求, 而且有利于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导入新课时, 教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藏有角, 角有很多秘密, 同学们想揭开这个秘密吗?”这里教者充分抓住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理, 就这句话, 一下将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想揭开角的秘密上来, 而且此时学生学习角的心情也是十分迫切的, 兴趣也是十分浓厚的, 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开了个好头。

(2) 注重过程、突出互动, 有效实现三维目标。在这节课教学中, 教者紧紧围绕“摸角、找角、画角、做角、剪角”组织教学。首先让生摸一摸实物三角板的角, 让生感知角, 使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角这个图形的表象;师将三角板上的角抽象出图形画在黑板上, 讲清角的各部分名称, 给学生一个完整角的图形, 再让学生“按图索骥”找角, 使学生对角这个图形的基本特征得到了完整认识;接着让学生画角, 使学生对角基本特征的认识得到有效巩固;让生用小棒做一个角, 用剪刀从纸上剪下一个角后得到多少个角, 使学生对角这个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得到升华。可以说角这个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大脑中根深蒂固, 最后教者让生在教室里再次找角, 这里不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但最终回归生活”的理念, 同时也从学生参与找角的积极性、群体性、准确性, 充分说明了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8.我是这样教学“认识角”的 篇八

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运用以“问题为串,练习为线”的教学模式。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重要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且充满悬念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认识角”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准备4根小棒,问题一:“你能用4根小棒摆出什么图形?”学生只花了几秒的时间便迅速地摆好了正方形。问题二:“如果拿走一根小棒,你能摆出什么图形?”这下学生更快,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有了答案。而部分学生都没有摆小棒,因为这些图形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问题三:“如果再拿走一根小棒,剩下两根还能摆出一个图形吗?”这时一部分学生沉默了,手拿着两根小棒摆弄着不敢说,在我的鼓励下,学生陆续举起了手,有的说是“×”,有的说摆不了图形,不过,很快有学生说可以摆“角”。我连忙肯定地说:“没错!像这样由两条线组成的具有公共端点的不封闭的图形叫做角。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认识角!”这节课的导入就这样水到渠成了,学生兴趣很高,脸上充满着对这节课的期待。

我通过每次减少一根小棒的方法,将“正方形—三角形—角”联系起来,直接又直观地表现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既复习了旧知,又给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当出示课题“认识角”后,我马上抛出一个问题:对于这位新朋友——角,你觉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角的哪些知识?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学生说偏了,但总有部分学生能说在点子上,最后我梳理归纳,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板书下来:(1)角是什么样的图形?生活中有角吗?(2)怎样画角?(3)角有大小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提问的形式呈现出来,接下来的教学就是分别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的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认识角”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里的内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操作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比角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而找角、摸角、画角、比角就像是一级级的阶梯,让学生一步步地走向知识的高峰。

1.找角、摸角——感受角的特点

提出学习目标后,我立刻带领学生达成目标一:角是什么样的图形,生活中有角吗?并提出问题:“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上有角?用手指出来。”这一问似乎打开了他们思维的闸门,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而且有些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就像用“角”组了许多词语一样。但是因为还没有真正建立角的概念,有个别物体上不是角的(如圆圆的桌角)也说成了角,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只是说:“我们身边的角真多呀!不过有个别同学说的不是角。那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具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摸一摸角,感受角的特点。”于是我带领他们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示范摸“顶点”和“边”)。学生说:角尖尖的、刺刺的,两条线平平的、直直的……

这时我马上进行小结:尖尖的、刺刺的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且马上否定了“圆圆的桌角是角”的说法。

2.画角、标角——建立角的模型

接着达成目标二:怎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学生跟着画角,标出“顶点”和“边”,并且强调怎样标记角。角就这样成型了。

3.比角、玩角——感知角的大小

达成目标三:角有大小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我是这样引导的,我拿着大三角板,学生拿着小三角板,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点?生答:一个大一个小。再问:相同点呢?个别同学说:角一样大。但是其他所有同学都反对他的说法,说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大,学生的角小,因为老师的三角板边很长。于是我马上将大、小三角板放一起比一比,并且强调比角的方法,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说:“一样大!”再提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吗?边越长角就越大吗?学生立刻否定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玩‘活动角,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们觉得怎样做角就大,怎样做角就小?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学生手拿着“活动角”摆弄着,相互之间热烈地讨论着,不一会儿就有了答案。大家一致同意“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4.唱角——总结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首儿歌“小小角”——小小角儿本领大,生活当中常见它。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直直真的好。两边张开角就大,两边合拢角就小。

这节课,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开始学习,又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解决了问题,我觉得收获很多。

参考文献:

闫晶.“认识角”教学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4.

上一篇:教你解决常见的几种网页恶意代码下一篇:突出五个创新构建和谐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