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翻译的作品

2024-06-20

穆旦翻译的作品(共8篇)(共8篇)

1.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一

穆旦的经典诗歌

《哀国难》

一样的青天一样的太阳,

一样的白山黑水铺陈一片大麦场;

可是飞鸟飞过来也得惊呼:

呀!这哪里还是旧时的景象?

我洒着一腔热泪对鸟默然——

我们同忍受这傲红的国旗在空中飘荡!

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

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

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

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坟墓里的人也许要急起高呼:

“喂,我们的功绩怎么任人摧残?

你良善的子孙们哟,怎为后人做一个榜样!”

可惜黄土泥塞了他的嘴唇,

哭泣又吞咽了他们的声响。

新的血涂着新的裂纹,

广博的人群再受一次强暴的瓜分;

一样的生命一样的臂膊,

我洒着一腔热血对鸟默然。

站在那里我像站在云端上,

碧蓝的天际不留人一丝凡想,

微风顽皮地腻在耳朵旁,

告诉我——春在姣媚地披上她的晚装;

可是太阳仍是和煦的灿烂,

野草柔顺地依附在我脚边,

半个树枝也会伸出这古墙,

青翠地,飘过一点香气在空中荡漾......

远处,青苗托住了几间泥房,

影绰的人影背靠在白云边峰。

流水吸着每一秒间的呼吸,波动着,

寂静——寂静——

蓦地几声巨响,

池塘里已冲出几只水鸟,飞上高空打旋。

《更夫》

冬夜的街头失去了喧闹的

脚步和呼喊,人的愤怒和笑靥

如隔世的梦,一盏微弱的灯光

闪闪地摇曳着一付深沉的脸。

怀着寂寞,像山野里的幽灵,

他默默地从大街步进小巷;

生命在每一声里消失了,

化成声音,向辽远的虚空飘荡;

飘向温暖的睡乡,在迷茫里

警起旅人午夜的`彷徨;

一阵寒风自街头刮上半空,

深巷里的狗吠出凄切的回响。

把天边的黑夜抛在身后,

一双脚步又走向幽暗的三更天,

期望日出如同期望无尽的路,

鸡鸣时他才能找寻着梦。

《古墙》

一团灰沙卷起一阵秋风,

奔旋地泻下了剥落的古墙,

一道晚霞斜挂在西天上,

古墙的高处映满了残红。

古墙寂静地弓着残老的腰,

驼着悠久的岁月望着前面。

一只手臂蜿蜒到百里远,

败落地守着暮年的寂寥。

凸凹的砖骨镌着一脸严肃,

默默地俯视着广阔的平原;

古代的楼阁吞满了荒凉,

古墙忍住了低沉的愤怒。

野花碎石死死挤着它的脚跟,

苍老的胸膛扎成了穴洞;

当憔悴的瓦块倾出了悲声,

古墙的脸上看不见泪痕。

暮野里睡了古代的豪杰,

古墙系过他们的战马,

轧轧地驰过他们凯旋的车驾,

欢腾的号鼓荡动了原野。

时光流过了古墙的光荣,

狂风折倒飘扬的大旗,

古代的英雄埋在黄土里,

如一缕浓烟消失在天空。

古墙蜿蜒出刚强的手臂,

曾教多年的风雨吹打;

层层的灰土便渐渐落下,

古墙回忆着,全没有惋惜。

怒号的暴风猛击着它巨大的身躯,

沙石交战出哭泣的声响;

野草由青绿褪到枯黄,

在肃杀的原野里它们战栗。

古墙施出了顽固的抵抗,

暴风冲过它的残阙!

苍老的腰身痛楚地倾斜,

它的颈项用力伸直,瞭望着夕阳。

晚霞在紫色里无声地死亡,

黑暗击杀了最后的光辉,

当一切伏身于残暴和淫威,

矗立在原野的是坚忍的古墙。

 

2.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二

一、欧美科普作品中专业术语的把握要点

科普作品不同于纯粹的科学类学术著作,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可以说,科普作品兼具有了科学类著作和文学类作品的双重属性。就科学类特征来看,科普作品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化的术语,尤其对于像欧美这些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国家来说,更容易随时都推出一些新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问世之后就需要马上进行有效的翻译,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到相关科技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就需要运用合适的专业术语进行准确的翻译,以达到科普信息传递的目的。在针对欧美科普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词汇都是已经成熟和使用过的,相反,会有很多新的词汇衍生出来,或者是被组合创造出来,形成符合科普作品实际表达含义的专业术语,这也是欧美科普作品中应该把握的要点。

1.要更为客观地揭示专业术语最为本质的内涵。欧美的科普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很多科普作品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发现与发明,者就需要借助于专业术语来还原整个科普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术语最本质的内涵,使人们通过翻译后的欧美科普作品,就能够准备的了解到欧美当今的科技进展情况,从而有利于科技的共同繁荣。例如,科普作品中涉及都的专业术语“熵”,从对于上的相关表述来看,我们能够感受到熵所代表的是事物的无序程度,熵值越大,表明事物的无序程度越明显,在欧美的科普作品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类似“order”或者“disorder”,很显然从专业上我们就能够发现有序与无序的表述,着就是“熵”最为本质的内涵。

2.要找到更为合适的专业词汇来表达新的词汇。在欧美作品中当一些新鲜的科普知识专业词汇出现时,常常会在翻译的过程中让很多英语专业的非科技人士头痛,主要就是因为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局限,尤其是专业性新的词汇的出现,如何在翻译过中选择更为恰当的词汇进行新的表达,这是翻译恰到好处的关键所在。同样以前面科普作品中的“熵”为例,如何当初在进行科普作品翻译时,我们不使用“熵”这样新的专业术语,而是运用作品中本意的东西,例如“order”我们就直接用“有序”来代替,而“disorder”我们就直接用“无序”来代替,这样就会频繁的在表述中出现“有序”与“无序”的表述,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反而不利于科普知识的掌握,因此,“熵”的出现把整个问题都变得更为专业化了,使科普作品更加明朗。

3.要注重整个作品中专业术语的专业与严谨性。欧美科普作品的问世也不是一个突然的过程,而是长期的科学实践探索和长期的科学经验积累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因此,科普作品是逻辑积累的结论性表述,在进行科普作品翻译时一定不能够忽视的就是专业术语的专业性问题和严谨性问题,很多欧美科普作品中的词汇使用都会存在同义词的现象,或者为了避免重复的出现,常常在具体的表述过程中避讳掉一些可能会造成重复的专业性词汇,这样一来,我们在进行科普作品翻译时,就需要针对具体的翻译需要,相对严谨的将专业词汇合理的运用到翻译中,同时一定要把专业术语使用的严谨性作为科普作品翻译工作中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否则将使欧美科普作品的翻译陷入误区。

二、欧美科普作品中的词法特征

欧美科普作品中的词法问题属于语言学专业的问题与科普学专业问题的交集,换句话说,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对于词法的把握不能仅依靠单一的语言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翻译,同样更需要依靠科普学科的专业知识,把语言学专业知识与科普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更为合理的将欧美的科普作品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因此,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全面把握词法的特征。具体说来应该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对欧美科普作品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转化。在对于欧美科普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有一些专业性的词汇通过直接的翻译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科普作品表达内在涵义的实际需要,对于相关在词汇来进行有机的替代性转化,使得词汇之间能够产生有力的相通性,从而让欧美科普作品的翻译跟直观。例如,“ferment”最初的本意就是名词“酵素”的意思,但是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出于词法表述的完整性需要,便将单一的名词增加了动词的翻译,“发酵”含义的出现也就理所当然了。

2.根据欧美科普作品中新生科技事物产生的具体情况派生新的词汇。毕竟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相对而言,欧美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是让世界公认的,因此,其科普作品的更新与发展速度自然也就是非常迅速的,所以,当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产生以后,当新的科普成果问世以后,自然就会有新的词汇出现,为了实现对新词汇表述的翻译需要,就需要借助一些词汇的基础上,通过词汇的引申涵义进行词汇的派生,从而让欧美科普作品的翻译更直观易懂。例如,生物学最初的对应翻译就是“biology”,为了实际的翻译需要,在一些科普作品的表述中就使用“bil”的前缀来代表生物,从而会派生出一些新的科普词汇。

3.结合欧美科普作品中新生词汇出现的具体情况对一些新的词汇进行科学组合或者混合,构成新的科普词汇。有些科普词汇能够依托很多步骤才能够实现,显然这些科普词汇是真实的科研实验过程的反映,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词汇构成方面尽可能相对完整的将相关的实验过程通过词汇构成的方法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中就可能涉及到运用两个以上的词汇才能组合出新的词汇,这样才能让翻译过程更加完整。例如,水闸就翻译成“waterlock”实际上就是“water”与“lock”的组合。再例如,烟雾在翻译时就是把烟“smoke”和雾“fog”进行混合,构成了“smog”作为烟雾的翻译。

三、欧美科普作品具体翻译的有效实践策略

众所周知,欧美科普作品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和文学性的特征,同时,根据实际的创作需要还应该具备通俗易懂的特点和趣味性的特点。很多人都知道科普作品不同于其他文学类作品,在翻译起来要比文学作品需要更多的词汇,同时,需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在欧美科普作品翻译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巧,才能更加准确的做好欧美科普作品的翻译。

1.要遵循灵活性的翻译原则策略。在对欧美科普作品进行具体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就翻译而翻译,应该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结合词法的特征,对翻译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词汇进行灵活的调整。毕竟欧美科普作品的翻译不是语言转换的问题,而是对于科普知识的反映,只有遵循灵活性的翻译原则策略,才能赋予科普作品新的生命,使翻译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尤其对于科普作品中会涉及到的一些文学类表现手法,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就需要灵活把握,不能单纯从科技的层面来进行翻译,而应该有效考虑到文学特征的问题,这就需要将各种语言类的尝试与科技知识进行灵活结合。

2.要遵循易懂性的翻译原则策略。欧美科普作品不能成为纯粹科学作品,毕竟科普类的作品不是科学类的作品,在普及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易懂的特点,要通过科普类作品的简单易懂让更多的人关注一些科学常识,并愿意推动科学创新的发展,因此,科普类作品创作的重要前提就是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同样在对欧美科普类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易懂的原则,合理使用简单性的词汇,来推动科普作品的易懂特征发展,当然不能让翻译成为阻碍科普作品科技知识传播的瓶颈。

3.韩素音翻译大赛作品 篇三

当我还是一个“追求文学”的青年时,我常常会想,如果街上的每个人都熟知普鲁斯特,乔伊斯,T.E劳伦斯或者帕斯捷尔纳克和卡夫卡,那该有多好啊!后来我才意识到让那些普通大众了解这些高雅文化是多么一厢情愿的想法啊!当林肯还是一个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年轻人时,他就已经读过了普鲁塔克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有圣经。但他后来毕竟成了大名鼎鼎的林肯啊!

当我开着车,搭着公车抑或是乘火车在中西部穿梭之际,我常常会去小镇上的一些图书馆,我发现在基奥卡克,卢瓦或者密歇根的本顿港这些地方的读者们都在查阅普鲁斯特,乔伊斯甚至斯维沃和安德烈.别雷的作品。D.H劳伦斯也是他们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有时我在想上帝会为了十个正直的人而宽恕了所多玛城。基奥卡克并不像所多玛一样的邪恶,否则普鲁斯特书中的“查尔斯”就会在密歇根州的本顿港定居了。似乎我一直在锲而不舍的寻找一些证据来证明高雅的文化也会存在于那些被认为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是一名小说作家。从一开始我就清楚我的职业是最不可靠的职业。19世纪30年代时,一个芝加哥的老邻居告诉我他正在为那些低俗杂志写小说。而周围的人都在想我为什么不去找个工作,因为他们常常看见我四处闲逛,修剪树枝或是粉刷篱笆,却不去工厂里工作。“但我是一个作家,我把我的作品卖给阿尔格西和萨维奇”,他带着一种忧愁说道,“他们并不认为那好是一种行业。”也许他注意到我只是一个书生气的青年,想去同情他;也许他试图警告我不要特立独行,但一切都太迟了。

也是从一开始就有人告诫我小说其实已经行将朽木了,就如同城墙和弩一样,它是一个属于过去的东西。没有人愿意与历史相抗衡。30年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奥斯瓦德.斯宾格勒,他曾说过我们那垂老力竭的文明就要结束了,他告诫年轻人不要去接触文学和艺术去拥抱机械学,当一名工程师吧!

如果不想被淘汰,你就要去挑战和否定历史进化论者。我年轻时十分崇拜斯宾格勒,但即使那时我也无法接受他的观点,(带着敬意和钦佩)我在思想上渐渐离他远去。

60年后的今天,我在最近一期的《华尔街日报》上又偶然遇到一篇用当代形式论述的旧的斯宾格勒式的论点。和斯宾格勒不同的是,泰利.迪奇奥特并没有将那历史理论那座死气沉沉的大山压在我们身上,但有迹象表明他已经衡量,区分和思索过那些论据。

他谈论了我们的“原子文化”,他的观点是负责,时新而且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他还谈论了“作为科技的艺术形式”.他告诉我们电影很快就可以下载了----也就是说,电影可以从一台电脑传输到另一个设备的存储器中----而且他还预测电影很快就可以像书一样在市场上售卖。他还预测,近似魔法的科技力量正在把我们带向一个新时代和新结局的起始点。“一旦这一切发生了,我想独立的电影将会在21世纪代替小说成为讲述故事最重要的方式。

为了支撑这一论点,泰利.迪奇奥特引用了图书销售量的急剧下降和电影上座率的快速上升这一现实。“对于30岁以下的美国人来说,电影已经取代小说成为艺术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模式”。为了证明这一点,迪奇奥特补充说道“像汤姆和史蒂芬.金这样著名的小说家,他们每本小说能买到100万本就算达到顶峰了”,而相比之下,“共有4200万观众观看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制作的《欢呼》最后一集”。

从多数主义人的观点上来看,电影胜出了。“小说塑造民族交流的能力已经下降了,”迪奇奥特说道,“但我不能完全肯定,在他们的时代,《白鲸记》或者《红字》会对民族交流产生巨大的影响。”在19世纪中叶时,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让普通大众印象深刻,而知道《白鲸记》的人却为数不多。

20世纪文学巨著的创作者中,绝大部分并没有期望他们的作品有大批的读者,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小说都是在文学垂暮之时写就的,他们并不认为这些作品会光芒四射,受到大众的欢迎。

迪奇奥特在报刊上的文章基本上沿袭了一条被那些观察家所认可的路子,他们想从中找到一种趋势。“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55%的美国人只花了不到30分钟去读一些东西,电影取代了小说并不是因为美国人变得更麻木了,而是因为小说已经成了一种过时的艺术科技。

“我们不习惯于将艺术形式看成科技,”他说,“但它的的确确就是科技,也就是说,在新科技发展的冲击之下,他们已经行将灭亡。”

除了强调那些吸引了有科学头脑的年轻人的科技,可以很容易看出还有其他一些偏好。融入一个大群体一起做你们现代人做的事情会更好,成为数百万观看电影的观众之一总比成为仅仅上千读书的人之一要好。除此之外,读书的人需要独处,而观众可以融入一个大群体。他不仅拥有大多数人的力量还拥有机械化的力量。加上这一点之后,避免被科技所淘汰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将为我们决定问题这种感觉的吸引力将会比个人主义的想法更加可靠,无论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约翰.契弗很久以前告诉过我正是他的读者一直激励着他继续前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在写信给他。当他工作时,他便会想起那些远离城市住在偏远地区的读者,“如果我不去描绘他们的生活,那我就完蛋啦!”他说。小说家,瑞特.莫里斯一直催我买一台电子打印机,他说他很少会把机器关闭。“当我不写作时,我便听着电流的声音,”他说。“它陪伴着我,我们在一起交流。

我在想迪奇奥特是如何使他这种性格与他的“作为科技的艺术形式”相一致的。也许他会争辩道,这两个作家将他们自己与有广泛基础的文化影响隔绝了。迪奇奥特至少有一个值得称赞的目的:他认为他找到了一个方法将观看电影这个大群体和自认为高文化素养的小群体拉到了一起。然而,他对那些成千上万的东西感兴趣:成百万的美元,成百万的读者或是成百万的观众。

“每个人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去看电影”。迪奇奥特说道。他的确是正确的啊!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20世纪那些8到12岁的孩子们,他们每周六都会排队买5分钱一张的电影票为了看上周六电影中的那场危机是如何和收尾的。女主角在机车就要撞上她前几秒钟挣脱了。接下来又是新的一集,而在那之后便是新闻短片和《小顽童》,最后会是一个西部地区的人和汤姆.麦克斯一起或者是珍妮.格娅勒的画,画中是在阁楼上一个开心的新娘和她的丈夫,亦或是歌莉娅,或是希袒,或是华莱士,或是阿多普,或是玛丽惠,当然还有卓别林表演的《淘金热》。而《淘金热》只是关于杰克.伦敦故事的一步而已。

观众和读者之间并没有对立。没有人监督我们的阅读。我们一切都是独自完成。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加文明。我们发现或者说我们造就了一个充满感情和想象力的生活。因为我们会阅读,我们也学会了书写。我看了《金银岛》这部电影,也读了这本书,但这并没有让我产生疑惑。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之间也是没有竞争而言的。美国更吸引人的怪事之一便是我们口中的少数在他们那里是如此之多,如此巨大。成百万的数目也算是少数,这绝对不正常。但实际上的的确确是有成百万会读写的美国人与其他人相隔离。可以这样理解,它们是契弗的读者,它们实在太拥挤了没法隐藏在树林之中。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还没有成功的将它们与书本或是新老作品隔离开来。我的朋友凯斯和我都强烈的感觉到,如果这个森林里满是迷路的读者,那么在这些读者中可能也会有作家。

为了更细致的了解它们的存在,你只要出版一本如同《文坛》这样的杂志。只要稍加鼓励,那些之前以丧失希望的不知名的作家也会突然出现.一个早期的读者写道,我们的文章,“内容如此的新鲜面对面的感觉如此的真实,不矫揉做作,明了清晰。”他还提到我们的文章没有广告。她问道:“它会继续办下去吗?”而且她将它称为“每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类的解毒剂”。在信的末尾,我们的回复人写道:“这就要求我们的父辈提出一些暗示,让我们明白我们曾经是谁,以及我们要成为谁。”

这正是我和凯斯希望我们为那些会读写的读者而办的小报所获得的结果。两年来它一直都是那样。“我们就是一对乌托邦式的老家伙,总是认为我们对文学有一种义务。我希望我们不是那些仁慈却不现实的慈善家,它们只会在马已经不在的情况下,还向市政厅捐赠水槽去喂养那些饥渴的巫婆。

我无法预测有多少独立的,自学的专家和文学爱好者在全国各个偏僻的角落幸存。从我们仅有的一点点证据看得出它们很高兴找到我们,它们心怀感激。它们不满足于它们所得到的。发达的科技却么能给他们如此急需的东西。

外国语学院07级8班

4.《进学解》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篇四

【原文】

进学解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0]。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沈浸碛簦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14]。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15]。跋前踬后,动辄得咎[16]。暂为御史,遂窜南夷[17]。三年博士,冗不见治[18]。命与仇谋,取败几时[19]。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20]?”

先生曰:“吁,子来前[21]!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23]。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2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2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9]。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0]。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1]。

——选自东雅堂校刊本《昌黎先生集》

【作品介绍】

《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注释】

[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2]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3]畯:通“俊”。[4]率:都。庸:用。[5]爬:爬梳,整理。抉(jué决):选择。[6]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7]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百家之编:指儒家经典以外各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著录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兴起,著书立说,故有“百家争鸣”之称。[8]纂:编集。纂言者,指言论集、理论著作。[9]膏油:油脂,指灯烛。晷(guǐ轨):日影。恒:经常。兀(wù误)兀:辛勤不懈的样子。穷:终、尽。[10]异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焦循补疏:“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攘(rǎng壤):排除。老: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这里借指道家。[11]苴(jū居):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罅(xià下):裂缝。皇:大。幽:深。眇:微小。[12]绪:前人留下的事业,这里指儒家的道统。韩愈《原道》认为,儒家之道从尧舜传到孔子、孟轲,以后就失传了,而他以继承这个传统自居。[13]英、华:都是花的意思,这里指文章中的精华。[14]姚:姒(sì四):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诰是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殷《盘》、《尚书》的《商诰》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佶屈:屈曲。聱牙:形容不顺口。《春秋》:鲁国史书,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删定,叙述简约而精确,往往一个字中寓有褒贬(表扬和批评)的意思。《左氏》:指《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鲁史官左丘明作,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其铺叙详赡,富有文采,颇有夸张之处。《易》:《易经》,古代占卜用书,相传周人所撰。通过八卦的变化来推算自然和人事规律。《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西周及春秋前期诗歌三百零五篇。逮:及、到。《庄》:《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庄周的著作。《骚》:《离骚》。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长诗。太史:指汉代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也称太史公,著《史记》。子云:汉代文学家杨雄,字子云。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15]见信、见助:被信任、被帮助。“见”在动词前表示被动。[16]跋(bá拔):踩。踬(zhì至):绊。语出《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思说,狼向前走就踩着颔下的悬肉(胡),后退就绊倒在尾巴上。形容进退都有困难。辄:常常。[17]窜:窜逐,贬谪。南夷: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授四门博士,次年转监察御史,冬,上书论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阳山在今广东,故称南夷。[18]三年博士:韩愈在宪宗元和元年(806)六月至四年任国子博士。一说“三年”当作“三为”。韩愈此文为第三次博士时所作(元和七年二月至八年三月)。冗(rǒng茸):闲散。见:通“现”。表现,显露。[19]几时:不时,不一定什么时候,也即随时。[20]为:语助词,表示疑问、反诘。[21]吁(xū虚):叹词。[22]杗(máng忙):屋梁:桷(jué觉):屋椽。欂栌(bó lú博卢):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zhū朱)儒:梁上短柱。椳(wēi威):门枢臼。闑(niè聂):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diàn店):门闩之类。楔(xiè屑):门两旁长木柱。[23]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兰:龙兰。以上四种都是名贵药材。牛溲:牛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马屁菌。以上两种及“败鼓之皮”都是贱价药材。[24]纡(yū迂)馀:委婉从容的样子。妍:美。卓荦(luò落):突出,超群出众。校(jiào较):比较。[25]孟轲好辩:《孟子·滕文公下》载:孟子有好辩的名声,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意思说:自己因为捍卫圣道,不得不展开辩论。辙(zhé哲):车轮痕迹。[26]荀卿:即荀况,战国后期时儒家大师,时人尊称为卿。曾在齐国做祭酒,被人谗毁,逃到楚国。楚国春申君任他做兰陵(今山东枣庄)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死在兰陵,著有《荀子》。[27]离、绝:都是超越的意思。伦、类:都是“类”的意思,指一般人。[28]繇:通“由”。[29]靡:浪费,消耗。廪(lǐn凛):粮仓。[30]踵(zhǒng肿):脚后跟,这里是跟随的意思。促促:拘谨局促的`样子。窥:从小孔、缝隙或隐僻处察看。陈编:古旧的书籍。[31]财贿:财物,这里指俸禄。班资:等级、资格。亡:通“无”。庳(bēi卑):通“卑”,低。前人:指职位在自己前列的人。瑕(xiá侠):玉石上的斑点。疵(cī雌):病。瑕疵,比喻人的缺点。如上文所说“不公”、“不明”。杙(yì亦):小木桩。楹(yíng盈):柱子。訾(zǐ紫):毁谤非议。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豨(xī希)苓:又名猪苓,利尿药。这句意思说: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应计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该埋怨主管官员的任使有什么问题。

【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而荒废由于游荡玩乐;德行的成就由于思考,而败坏由于因循随便。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法制健全。拔除凶恶奸邪,晋升英俊善良。具有微小优点的都已录取,称有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搜罗人材,加以甄别、教育、培养,对他们刮去污垢,磨炼得闪闪发光。大概只有侥幸而得选上的,谁说多才多艺而不被高举呢?诸位学生只怕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看不清;只怕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们这些学生侍奉您先生,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探索它深奥的旨意。不知满足地多方面学习,力求有所收获,大的小的都不舍弃。点上灯烛夜以继日,经常这样刻苦用功,一年到头不休息。先生的从事学业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弥补儒学的缺漏,发扬光大精深微妙的义理。寻找渺茫失落的古代圣人之道的传统,独自广泛搜求、遥远承接。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回那狂涛怒澜,尽管它们已经倾倒泛滥。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意味浓郁醇厚的书籍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英华采,写作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规模取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太史公的记录;杨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而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作敢为,长大之后通达道理,处理各种事情,左的右的,无不合宜。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有成就的了。可是在公的方面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的方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前进退后,都发生困难,动一动便惹祸获罪。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敌仇打交道,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已为缺衣少穿而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训别人干么呢?”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啊!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牛尿、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材,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朴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況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优异到进入圣人的境界,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被宰相大臣所斥逐,岂不是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商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的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猪苓啊!(顾易生)

【解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叹自己少年时学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便不如少时了;痛心地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可见他始终念念不忘学业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认为这样做了,便虽死犹生。还说“思而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须认真思考。可见《进学解》中关于“业”和“行”的教诲都不是泛泛之语,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

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大意谓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诗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四十五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韩愈早衰,三十五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哀。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正是他“不平而鸣”,借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其《五箴?知名箴》就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答刘正夫书》也说:“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韩愈就是因“奋不顾流俗”,作《师说》,教后学,而遭受谤言,不得不匆匆忙忙离开长安的。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我安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送穷文》)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第二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张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宏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此外,本文文体系沿袭扬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进学解》关于学与教的论述】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论怎样学习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二)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

韩愈在《进学解》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如他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诰》、《殷盘》文字艰难,不易读懂,《春秋》的褒贬谨慎严正,《左传》释经,浮虚夸大,《易》的变化很奇,但是正当,都可以师法,《诗》的义理很正,词句华丽。到了《庄子》、《离骚》、《史记》、《汉书》所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曲调虽然不同,但工力却是相等的。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文章的特点,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三)论人才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他这种思想和《杂说》中的《说马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四)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所以它说;“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意思是说重要的是诸生要考虑学业不能精进,而不要埋怨政府的不明察,不能录用自己,耽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不成,而不要害怕政府的不公正。韩愈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过多地去考虑社会的不公,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但对当时的政治腐朽、官吏昏愦、用人不公的现实,韩愈在文章中却加以美化,这是他消极的一面。

5.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五

《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原文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过秦论》作品赏析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

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

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

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秦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史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其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愈写对方强大也就愈衬托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过度自信,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第2段结尾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件都没有。然而,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便止。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毫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有必要的。

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又改从陈涉写起,却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便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

6.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六

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主要难点

掌握一门外语相对来说较为容易, 但能够翻译外语文学作品却十分困难。这是因为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 极容易使原作品出现语意、语境上的差异, 失去翻译的意义[2]。首先, 最为常见的便是语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还存在于日常的英语学习中, 属于最常见的一种语言差异。但这一难点通常只要译者对英语与汉语均较为精通, 便能够克服。文章重点讨论的基础为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第二个较大的难点, 便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3]。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 如习俗、信仰、审美、饮食、穿着等, 一旦没有充分考虑其中的差异, 便会翻译出一部失败的译本, 出现翻译内容的偏差、翻译不能表达原意的状况。

二、文化因素翻译的重要性与文化图式概念

(一) 文化因素翻译重要性

翻译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简单地将其中的每一句话直译成目的语即可, 还需要考虑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让目的语读者能够较为顺利地理解作品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同时体会作品蕴含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对于东西方人种而言, 虽然有着较多共同点, 但文化的差异性仍然表现得十分明显[4]。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作品的翻译就需要着重考虑到文化因素的翻译, 以目的语读者能够认知的文化基础解读作品。这样,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原文中带有的一些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

(二) 文化图式的概念及地位

现代关于“图式”的定义产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现如今, 通常可以将其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及形式图式三类, 其中内容图式便包括了文化图式[5]。以较为通俗的语言来解释, 文化图式便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及认知, 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风俗、宗教信仰、社会环境和道德伦理等内容进行解读,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 相邻两个地区的文化图式有着一定的不同。如今虽然已经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 但东西方两类人群的文化图式依然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 文化图式在如今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翻译的核心便是将原作品中的文化图式转变为与目的语读者相符合的文化图式, 以便减少或缓冲其中的冲突[6]。比如“龙”这种生物在东西方文化图式中扮演的拼图是不一样的, 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red”一词虽然在汉语中直译为红色, 但其在文化图式中所具有的意义与西方文化图式有着较大的差别。在面对诸如这种情况时, 译者便需要以文化图式为基础, 理解原作品, 并将作品中与目的语文化图式有冲突的地方进行相应的转变。

三、文化图式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翻译主要策略

(一) 文化图式相对应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不管其发展历程及民族特色怎样, 其生活中的许多特性均是相同的, 比如对道德品质的肯定、对罪恶的摒弃等。因此, 文化图式对应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最常见, 译者非常容易翻译, 只需要将原作品中的语言翻译成目的语即可[7]。比如英语文学作品Gone With The Wind中, 很多普通的如“On either side of her, the twins lounged easily in their chairs”这种陈述性语句, 就可以直接翻译成“在她两旁, 孪生兄弟疏懒地躺在他们的椅子上”。由于这种翻译手段最基础, 相对来说十分简单, 便不再做更多的讲述。

(二) 文化图式冲突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许多翻译者在翻译一部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很多原作品文化图式与目的语文化图式相冲突的情况, 对于这种现象, 常见的处理方法为替换冲突核心或者添加注释。

首先, 替换冲突核心是解决这种情况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将原作品中的内容通过目的语文化图式能够接受的内容替换[8]。这就要求译者在不改变原作品阅读顺畅与核心思想的前提下, 完成方便于读者的理解的翻译。比如优秀英文小说The Black Cat, 如果直接翻译成《黑猫》, 那么在不知道故事简介的情况下, 读者就难以想到小说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眼中, 黑猫代表恐怖、犯罪及死亡, 但在传统的东方文化图式下并没有这种概念。东方人往往会认为黑猫是集英勇、帅气、灵敏于一身的小动物。翻译时, 可以根据小说的内容, 将黑猫进行替换, 翻译成更容易被人理解的名词。

其次, 针对文化冲突的情况, 在翻译时可以采用添加注释的方式, 这种方式较为少见, 主要存在于一些教科书中, 但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翻译处理方式。以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为例, 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如果直接将女孩沙兰德的龙文身进行翻译而不在旁注释, 读者便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疑问。因为在西方文化图式中, 龙是凶残、暴力、邪恶的代名词, 而中国人却认为龙是高贵、神圣的, 并自称“龙的传人”, 两者观念上存在巨大的冲突。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从旁注释此文中的“dragon”指的龙并不是东方文化传统意义上的龙。另外, 在The Holy Bible这一类欧美宗教经典作品中, 出现的“龙”也几乎均与东方文化图式有着较大冲突。例如《圣经·启示录》第十二章的一到十七节, 频繁出现了“The Red Dragon”一词, 这里的“dragon”指代的便是圣经故事中最大的反派角色撒旦, 是圣经中意图毁灭世界的元凶。在对其进行翻译时, 需要进行特别的注释, 否则容易令一些汉语读者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 文化图式缺失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所谓文化图式缺失, 便是指原作品中出现的相关风俗、习惯、信仰等在目的语文化图式中并没有, 从而产生了作品阅读上的障碍[9]。对于文化图式缺失情况, 通常采用的是模糊翻译或者回避手法。最常用的便是模糊翻译, 很多人在做语言翻译时, 意译便是其中的一种。一些英语文学作品中, 存在的俗语或者成语是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对于汉语读者来说, 其没有该俗语或者成语的相关概念, 就可以用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进行模糊翻译[10]。比如英语成语“an apple of one’s eye”, 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 便是“某人眼中的一个苹果”, 很多读者很难理解。为了符合原作品的语境, 便可以将该成语翻译为“掌上明珠”或者“心肝宝贝”。这种翻译手法对于英文俗语或者成语的翻译极其有效, 常见的还包括“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逃避现实) 、“chance one’s arm” (碰碰运气) 等, 在翻译时, 一方面需要有模糊翻译的思路, 另一方面需要译者对原作品中的文化图式非常了解[11]。除了模糊翻译之外, 还有一种针对文化图式缺失的翻译方法为回避手法, 即忽略掉文化图式缺失部分的内容进行翻译, 运用符合目的语读者文化图式的方式衔接前后内容[12]。这种翻译方式虽然可以尝试, 但通常只针对不是很重要的一些内容, 对于作品的核心内容通常不可使用此种翻译策略。

四、结语

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翻译面临的难点, 只有通过基于文化图式的翻译策略的深入分析, 才能获取较好的翻译方法, 可以让目的语的读者更加充分地理解作品内容。世界各国的交流离不开文化的交流, 更离不开文学作品的交流, 在当今我国读者对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需求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文化图式下的作品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摘要:自各国之间存在联系开始, 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就未停止过。但翻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尤其是在作品文化因素的影响下, 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对文学作品的传播造成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翻译的主要难点进行了解析, 概述了文化因素翻译的重要性和文化图式概念, 论述了文化图式下开展相应翻译工作的有效措施, 希望能为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意见。

关键词:文化图式,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靳慧敏.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图式缺省及其补偿策略——以《老友记》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3. (8) :126-127.

[2]胡彦霞.文化图式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 2010, (13) :121-122.

[3]陈雅文.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补偿策略研究——以刘士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5. (2) :93-96.

[4]刘明东.文化图式翻译原则与策略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6. (5) :88-93.

[5]杨燕荣.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图式及其文化翻译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2) :136-138.

[6]李为.文化图式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18. (3) :50-51.

[7]许雷, 宋畅.翻译过程中文化图式建构与文化传递——以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5) .

[8]刘萍, 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

[9]陈倩, 刘明东.科技话语文化图式及其翻译策略[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

[10]程芬.文化图式差异及其翻译策略——以《红楼梦》两英译本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2) .

[11]宁博, 唐德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图式及其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5) .

7.著名翻译家及其作品不完全名单 篇七

英语

林纾 《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

严复 《天演论》

周瘦娟等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916年

郭沫若 《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选》,马克思著作若干。

张谷若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哈代翻译专家

朱生豪 莎士比亚作品

张友松 马克吐温翻译专家,比如《竞选州长》

查良铮 俄国普希金作品,英国浪漫派诗歌:《济慈诗选》《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

赵萝 蕤(女)《草叶集》,艾略特《荒原》

朱维之 主要翻译弥尔顿。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萧乾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夫妻合译《尤利西斯》(译文版),辛克莱《屠宰场》(合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合译),《光荣与梦想》,《麦克米伦回忆录》,《拿破仑传》,《战争风云》(皆为合译)易卜生《培尔金特》

金堤《尤利西斯》(人民文学版1994)

《尤利西斯》译者还有:李虹,李进,纪江红,章影光,刘象愚等

李文俊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首译),卡夫卡《审判 及其它小说》,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

王佐良 《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

袁可嘉 《英国宪章派诗选》,《叶芝抒情诗精选》,《布莱克诗选》。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汤永宽 卡夫卡《城堡》,泰戈尔《游思集》,《采果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杨德豫 《朗费罗诗选》,《柯尔律治代表作三首》,《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拜伦抒情诗七十首》

江枫 《雪莱诗选》

冯亦代 《美国短篇小说集》(合译),斯坦贝克《人鼠之间》,黄雨时 狄更斯《奥列弗退斯特》,康拉德《黑暗深处》,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画像》等

陈良廷 《乱世佳人》,《教父》,刘易斯《纳尼亚》系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等

卞之琳 《西窗集》,《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莎士比亚抒情诗选》

方平《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莎士比亚悲剧多种,《呼啸山庄》,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

屠岸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

目前中国《莎士比亚全集》有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种。

林疑今 《永别了武器》

杨必 《名利场》

法语

苏曼殊 雨果《惨世界》即《悲惨世界》

赵少侯 莫里哀《悭吝人》《伪君子》等,莫泊桑主要名篇,都德《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法朗士短篇小说集》

许渊冲 《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埃及艳后》,《追忆似水年华》第三部等

罗新璋 《红与黑》等

《红与黑》共有20多个译本

罗玉君(女),黎烈文,郭宏安,许渊冲,罗新璋,郝运(据信80s末最好译本),闻家驷等

傅雷 巴尔扎克作品《葛朗台》《高老头》等,《约翰克里斯托弗》,《贝多芬传》等

方重 乔叟翻译大家

萧三 《国际歌》

李建吾 戏剧翻译莫里哀作品为主,《包法利夫人》

王道乾 杜拉斯作品《情人》《琴声如诉》《广场》《物质生活》《杜拉斯访谈录》《洛瓦斯泰因的迷狂》,普鲁斯特《驳圣伯夫》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等

罗大冈 罗曼罗兰《母与子》,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鲍文慰 拉伯雷《巨人传》

李青崖 首个白话翻译莫泊桑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三个火枪手》译者还有周克希(译名作《三剑客》),伍光建(译名作《侠隐记》)等

莫泊桑《俊友》译者有:李青崖,何敬(译名作《漂亮的朋友》),王振孙(译名作《漂亮朋友》)

德语

张威廉 德国文学翻译名家,包括小说,童话,文论,诗歌等

钱春绮 德国诗歌翻译名家,包括歌德诗歌,席勒诗歌,尼采诗歌,《尼伯龙根指环》,《恶之花》,黑塞诗歌等,《浮士德》流传最广

杨武能 《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格林童话全集》,托马斯曼《魔山》,《里克尔抒情诗》

绿原 《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米沃什《拆散的笔记簿》等

《浮士德》的翻译者有:郭沫若,周学普,顾寿昌,梁宗岱,绿原,杨武能,董问樵,钱春绮等,十余个译本

傅唯慈 托马斯曼《布登波洛克一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1984,动物庄园》,《基督最后的诱惑》(合译),卢森堡《狱中书简》

高中甫 《莱辛寓言》,《茨威格小说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冯至 海涅作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尔克作品

德语翻译家还有:叶廷芳,张玉书,韩世钟等

俄语

瞿秋白 高尔基《海燕》,其它俄国作家作品

冯春 十卷本《普希金文集》,屠格涅夫《猎人笔记》,99年获得俄国政府普希金奖章。

草婴 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出版有《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上海文艺),肖洛霍夫全集等

顾蕴璞 《叶赛宁诗选》等

陆蠡 《罗亭》

飞白 俄国诗歌翻译,包括《马雅可夫斯基诗选》等

徐磊然 法捷耶夫《毁灭》,普希金《上尉的女儿》,屠格涅夫《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多为人民文学出版

力冈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静静的顿河》

梅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行漫记》(后来有董乐山)

巴金 赫尔岑《往事与随想》,屠格涅夫《父与子》《木木》

汝龙 建国后契诃夫作品主要翻译者。其他包括《复活》《罪与罚》等

满涛 果戈理《果戈理小说戏剧选》、别林斯基作品主要译者,契诃夫《樱桃园》

韦从芜 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作品(但多从英文直译)

余振 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作品

焦菊隐 契诃夫戏剧作品多种

戈宝权 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是普希金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

孙用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黄裳 《猎人笔记》

朱雯 《苦难的历程》

金人 《静静的顿河》

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语等

但丁《神曲》翻译者:钱稻孙(片段),王维克(第一部完整汉译),朱维基(英文转译),田德望(最全面)等

吕同六:邓南遮:现当代意大利文学的主要翻译者

王央乐:西班牙语翻译家,主要有《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聂鲁达《诗歌总集》

赵德明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选》等拉美西班牙作品

李俍民 乔万尼奥尼《斯巴达克斯》

陈中梅 埃斯库罗斯悲剧,荷马史诗

罗念生 古希腊戏剧多部,亚里士多德《诗学》,《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

荷马史诗的译者包括:杨宪益,罗念生和王焕生,陈中梅,傅东华等

叶君健 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译者:叶君健,林桦

杨绛:《堂吉诃德》(直译)

杨译之前,《堂》皆为英法转译,杨后,《堂吉诃德》1990s出现更多译本,其中董燕生,孙家孟等为佳

杨周翰 贺拉斯《诗艺》

杨宪益 《奥德修纪》,维吉尔《牧歌》

日语

周作人 《伊索寓言》,《枕草子》,《平家物语》,《希腊神话故事》等

丰子恺 《源氏物语》

叶渭渠:小林多喜二主要作品,川端康成《雪国》等主要作品,日本文学在中国主要推介者

唐月梅:川端《古都》,三岛由纪夫《春雪》等主要作品,林少华 村上春树作品

林林 日本俳句翻译

娄适夷 芥川龙之介小说,最早翻译井上靖小说

申非 继周作人后翻译《日本狂言选》,与周合作《平家物语》等

印度文学

季羡林 金克木

其它

纳训 《一千零一夜》

其它译本还有:李唯中,王瑞琴,葛铁鹰、周烈等

8.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八

【作品介绍】

《邵公谏厉王止谤》选自《国语》的《周语》上篇。《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原文】

《邵公谏厉王止谤》

出处:《国语》

厉王虐(1),国人谤王(2)。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7)。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注 释】

(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在位三十七年(前878前842)。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弭(mǐ米):消除。

(7)障:堵塞。

(8)为川者:治水的人。

(9)宣:疏导。

(10)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1)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

(12)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13)史:史官。书:指史籍。

(14)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

(15)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16)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17)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18)庶人:平民。

(19)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20)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

(21)悖(bèi倍):违背道理。

(22)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23)兴:兴起、表露之意。

(24)阜:丰盛。

(25)夫(fú扶):发语词,无义。

(26)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27)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28)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

(29)流:放逐。彘(zhì智):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解析】

周代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战火不断,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实行严刑峻法,穆王时的刑法有3000条,犯法的人要受到“五刑”的残酷处罚。周厉王是西周的第十个王,他的统治更加暴虐,对人民的压迫也更重了。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霸占湖泊、河流,勒索财物,大肆搜刮。周都镐京的国人因此怨声载道。召公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已经不堪忍受。

文章记述周厉王施行暴政,导致民怨沸腾,不但不听召公的劝告改过自新,反而以暴虐的手段来残酷地压制人民的议论和批评,结果激起民愤,被流放到边远地区。由此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和倾听人民的意见,注意实现人民的利益,否则就好像周厉王那样难逃被人民推翻的下场。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召公敏锐地觉察到人民左右政治的力量,因而提醒厉王要体察民意,并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一著名观点。虽然他的这些认识是从周王朝的利益出发的,但它可以为统治者敲起警钟,引起警惕,从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人民的意见,注意人民的疾苦,是一种具有民主因素的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适当,重点突出,前后照应。文章一开始交待了厉王暴虐以至于民怨沸腾的情况,结尾说三年后厉王被流放,呼应开头。这两部分都只有寥寥数语,语言非常精练,但像“道路以目”这样的描写,又极为生动传神。中间一段召公对厉王的劝说是全文的重点,阐明了防民之口的害处,是对厉王最后被流放这一事件发生的理论上的深刻阐释和正确预见,这样文章首尾一体,叙事和说理浑然一体,结构严谨,篇体浑成,结构得十分精致。文章的语言简洁传神,比喻生动形象,论证深刻有力,艺术的感染力和理论的说服力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以过目难忘的鲜明印象。文章描写厉王的暴虐,只选取了监谤杀谤者两个事例,用“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寥寥14个字,而厉王的暴虐无道就得到了极为生动具体的表现,深得以少驭多之妙;用“道路以目”的细节来表现人民敢怒不敢言的愤怒怨恨,更是传神。召公的谏辞用“防川”为喻,阐明监谤的危害国家的可怕后果,以“为川者,决之使导”正面阐发“为民者,宣之使言”的道理,反复论证,说理透彻。又以山川生产资财这样具体可感的事实做比喻,将“民之有口”对于国家的巨大好处这一道理传达得具体可感,十分形象。

可惜周厉王是个昏庸的暴君,这样明显的道理也不能听进去。3年之后(公元前842年),终于被国人流放到彘。他止谤的愚蠢行为也成为历代君主治国时必读的反面教材。

【评析】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bao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上一篇:幼儿园元旦节目三句半下一篇:党员个人自评表自我评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