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8篇)
1.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 篇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总书记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是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还是开创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时代?是固守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理念,还是合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执着于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旧唱本,还是谱写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的新篇章?破解一系列难题,需要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
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
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总书记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
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
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
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
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新世界。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
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书记为万物谋和谐的使命情怀,贯穿国内国际工作大局,始终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2.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 篇二
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第一,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
当今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作出正确选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第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其同构建和平、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但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同时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播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信念。
第三,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需要一步一步沿者正确道路前进。推动建设相互重公平正义、合作共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布运共回体的基本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倡导各国兼皆相互尊重原则,共同追求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相互重是前提,公平正义是准则,合作共赢是目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
第四,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打造覆盖全球的“朋友圈”,与各国人民结伴而行、共创美好未来。
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3.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 篇三
这是共克时艰的中国方案,也是共创未来的科学谋划。当前,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亚太合作未来的路怎么走,关乎地区发展,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世界未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既立足亚太又着眼全球,为新形势下亚太合作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信心。
广袤的太平洋,见证亚太经合组织合作不断深化,取得长足进展。以茂物目标为指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一起转,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探索出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务实、循序渐进的“APEC 方式”……经过 30 多年发展,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强劲、最活跃的一个板块,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引领经济全球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这是亚太大家庭精神的精髓。亚太经济合作是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亚太各成员发展高度互补,利益深度融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年来,习近平主席顺应时代大势,立足推进亚太合作,提出一系列中国倡议。2019 年提出的“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主张,准确把握亚太发展大势,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亚太地区落地生根的具体路径。今年,在各方共同参与下,亚太经合组织制定出 2020 年后的宏伟愿景,为未来一个时期亚太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坚持开放合作,共创美好未来。面对亚太地区数十年来首次出现经济整体负增长的严峻形势,面对保护人民健康、实现经济复苏的艰巨任务,亚太各经济体必须勇于担当,为区域繁荣尽力,为人类未来尽责。要坚持开放包容,坚决维护和平稳定,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坚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毫不动摇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坚持创新增长,促进新技术传播和运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治理,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坚持互联互通,畅通人员、货物、资金、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坚持合作共赢,深化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4.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新时代面临紧迫问题的哲学解答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紧迫课题进行了哲学的解答。
第一,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深入拓展。马克思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由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求同存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提倡讲信修睦、互利共赢,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
_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形而上学思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羁绊,也有助于_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思维。
首先,有助于_“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西方学界和政界一贯秉持“强权即真理”的霸权思维,坚信国家间的政治就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美国学者艾利森依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别出心裁地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以论证新崛起大国(崛起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霸权国),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论调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新哲学思维理念。
其次,有助于_“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但少数西方国家依旧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超越了社会制度对立、超越了发展水平差异,无疑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视域的发展理念。
最后,有助于_“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马克思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殖民者“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
凝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际风云变幻,危机挑战迭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谋世界”先要“观世界”,“观世界”就需要“世界观”,亟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我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
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一是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赢者通吃”的强权政治,提倡各国不论大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二是在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下,坚持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体系;四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以高低、优劣论文化,以文明交流克服文化隔膜,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五是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复杂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模式。一要确立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点,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连带效应,建立符合系统思维的新型竞合关系;二要构建世界各国安全与共的“系统安全观”,打造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协作系统;三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5.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坚持和衷共济,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新局面贡献力量。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中国始终秉持互尊互信、平等相待、开放包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准则。中国是一个讲究道德礼仪的国家,历来崇尚“以和为贵”“以和邦国”,几千年来,和平早已流进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入中华儿女的骨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年来,我国采取亲诚惠容的外交关系,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当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中国一如既往站在大国立场,团结一切力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伟大形象。
坚持互利共赢,为打造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注入活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复杂多变深入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9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平等互利、开放合作的对外开放政策一以贯之,在国际上构建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了活力,彰显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倡议:要深化核能、航空航天、农业食品、医疗卫生、汽车制造等传统领域合作,加快推动绿色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金融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新兴领域合作。中国强烈希望与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加强沟通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
坚持命运与共,为共同营造良好的新环境解决难题。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战争,而是极端的气候,以及突如其来的疾病和自然灾害。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冰川融化、自然灾害频发、疾病接踵而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207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辞上向全世界呼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在不断推动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的理念,采取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地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解决了很多难题。中国积极为有一个清洁、安全、和平的生态环境,提供中国智慧。
6.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 篇六
这是一种引领时代的思想。一种理念的提出,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概念与倡议,而是要立足时代发展实际,前瞻世界发展格局,要引领和指导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然是中国提出来的,但并非只是着眼于中国,而是心怀天下苍生,心系黎民百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思想理念,这是人类思想星空的闪亮之点。以来,在一系列双多边场合还创造性地提出周边、亚太、中非、中拉、海洋、核安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中巴、中柬等双边命运共同体理念,使这一历史性倡议的内涵不断丰富,实践路径也日益清晰。从近年来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成为了一种世界共识,释放了思想引领的动力活力。
这是一种凝聚共识的智慧。百年变局叠加世界疫情,正在深度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版图。越是世界发展的关键时刻,越是面临压力与挑战,越是需要一种超越地域与时空的智慧。“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们对答案的追寻更显迫切。团结与分裂、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两股力量激烈争夺,两种前途迥然不同。变局中,登高望远;纷扰中,洞悉大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这些蕴含东方智慧的话语,洞察历史沧桑的深刻创见,不仅成为深深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而且也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大智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去审视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做到从容镇定。
7.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 篇七
2020全球抗疫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得体会【篇一】
8日,在缅甸仰光国际机场,工作人员搬运中方捐赠的抗疫物资。
世界卫生组织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以外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19万例。疫情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这场全球抗疫“大考”中,中国与其他各国携手作战,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并提供物资援助和派遣专家队伍,彰显大国担当。
分享抗疫经验
南非目前是非洲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面对当地日趋严重的疫情,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日前组织了中国专家视频交流会,与南非卫生系统官员及专家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南非卫生部长穆凯兹感谢中国“雪中送炭”。
截至目前,中国已同全球多个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举行类似的视频会议,主要围绕病毒检测、病例追踪、防控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中国在防控疫情方面积累了非常重要的经验,非常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传播。各国应分享抗疫经验和疫情信息,互相借鉴学习,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
2020全球抗疫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得体会【篇二】
疫情无情人有情。不少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缺少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医疗物资,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多国对此表示感谢。
非洲是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中国援助18个非洲国家的抗疫物资6日运抵非洲,包括呼吸机、N95口罩、防护服、手套等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由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向54个非洲国家捐赠的大量医疗物资近日也陆续抵达非洲。非洲联盟表示,这些医疗物资将极大增强非洲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
同样收到中国物资援助的还有中东地区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伊朗。伊朗卫生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阿萨迪拉里表示,当前伊方抗击疫情已进入关键时期,中方此时给予援助十分重要,有效缓解伊面临的物资短缺等困难。
据悉,中国已向12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包括普通医用口罩、N95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在内的物资援助。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充分开展国际合作,向法国等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展现了大国担当。
2020全球抗疫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得体会【篇三】
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大家经常提到一个世纪前发生的西班牙大流感,实际上它源于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军营。从1918年3月开始,仅半年时间就席卷全球,西班牙有800万人被感染,包括国王在内,这大概是西班牙流感这个名称的来历。世界范围内这场流感感染的人数超过5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0%,造成的死亡人数估计在5000万左右,这大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四倍。这场大流感某种意义上提前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交战各国都没有兵力开往前线作战,所以西班牙流感也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
中国历史上也经历过许多瘟疫,民间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纵观人类历史,大规模的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和文明进程带来过严峻的挑战,也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有史可查的瘟疫大概是350多场。比如中国人熟知的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赤壁大战,背后实际上有一场大瘟疫。曹操军队在赤壁吃了败仗,但史学家考证下来迫使曹军败走的关键原因是瘟疫。至于华容道捉放曹这样的故事,属于文学家的创作。中医药也一直伴随着与疫情的搏斗而发展,东汉名医张仲景就是在这期间写下《伤寒杂病论》,他直接参与治疗患者,写下这本传世医学名著,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2020全球抗疫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得体会【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的回信中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维护人类健康福祉,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疫情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之外,需要各国同心协力、携手抗疫。当前情况下,构建“防疫命运共同体”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好阐释。“防疫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国际社会的“利益与共、安危相系”。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的危局面前,各国应通力合作、互通有无、守望相助,共同阻止疫情进一步传播。
然而,由于传染病造成的恐慌,一些国家对中国存在一定误解。例如少数国家存在过度反应,极右翼的“种族主义者”乘机兴风作浪、幸灾乐祸,甚至大搞针对中国人的“歧视”,还有一些国家借疫情重拾“文明冲突”论调,对中国抗疫举措和发展模式说三道四。面对这些不友好的声音,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大受害者,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坚持大国担当,采取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中国在全面有力防控疫情的同时,也在积极主动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和信息交流。目前,中国已经与全球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了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与世卫组织、东盟、欧盟、亚太经合组织、非盟、加共体、上合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老挝等相关国家通过专家研讨和远程会议等多种方式开展了20多次技术交流,及时分享了中国有关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疗等防控经验和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抗疫成就也作出了积极肯定评价。世卫组织牵头多国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来华开展工作,通过到我国的实地考察、与我方的沟通合作,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对中国抗疫进行了积极公正评价。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用创纪录的短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我们看到中国采取了扎扎实实的防控行动,减缓了疫情扩散速度。事实自己会发声。”谭德塞强调全球防疫的关键是阻断传染链。“现在需要的不是恐惧和谣言,而是理性和团结。”
2020全球抗疫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得体会【篇五】
中国的综合性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为全球防疫树立了标杆。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采取了坚定有力的综合性非药物性干预措施,非常有效地切断了病毒传播途径。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采取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出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展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的经验值得各国认真借鉴。面对严酷的疫情,各国应摆脱意识形态的划分,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加强交流互鉴、共享抗疫经验,一些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较快的国家完全可以借鉴中国的成功防控经验。世卫组织官员艾尔沃德认为,有中国的抗疫经验,其他国家不必“从零开始”。谭德塞也强调,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疫情就可以得到遏制,“这是来自中国的关键信息之一”。
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展现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也值得各国认真学习。这其中有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有广大群众听从号令、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守望相助的友爱精神;还有广大干部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冲锋在前、忘我奋斗的精神。特别是武汉和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展现出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艾尔沃德认为,“这种纯粹利他主义是其他国家应该学习的”。
8.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全球治理体系显然是当今时代的大课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里的“大”,“大”在变革难度,“大”在风险挑战,也“大”在发展机遇,也正因为这样的兼容性,全球经济治理思路的形成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亚太经合组织应运而生,成为全球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发展视角共享、发展经验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共享中“同舟共济”,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以立己达人的开阔胸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既为自身发展固根本、谋长远,也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五个导向”的提出紧抓时代发展大势,为世界经济找准了发展方位。面对共同的前行目标,要始终奋楫在“同一条船”上,聚划桨之力、合弄潮之势、蓄破浪之能,冲破“一排浪”就有一层“新突破”,战胜“一场风雨”就有一层“新境界”,在携手同心中推动世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以“五个导向”架好“团结线”,凝聚团结奋斗的丰沛力量,涵养携手发展的胸怀智慧。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风云变幻,要想飞渡乱云、潮打不翻,就要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以奋楫驾船的齐力同心与砥砺奋进,在同心同力同向中共同解决经济发展难题。从发展大局来看,“团结线”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线”,是迈步高速增长的凝聚力,是迎向壮阔辉煌的推动力。要有“千子环抱,并能同一”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共担历史使命中激发责任感,在共享时代荣光中加深手足情,相互尊重、相互依靠,聚合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凝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精神力量,形成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发展局面。世界各国共绘全球合作“同心圆”,画出的“发展轨迹”顺应的是经济规律和历史潮流,通向的是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以“五个导向”行稳“幸福路”,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定强基惠民的决心毅力。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是增进人民福祉。人民至上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全球各国的执政理念与历史担当。在强基惠民的建设中,要有站在屋脊的“大视角”,也要有立足平地的“全视角”,既要着眼经济建设,也要着力生态保护,既要有宏伟蓝图的伟大构想,也要有精描深绘的细腻工笔。经济发展是摆在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人民至上”则是永恒主题,是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为人民谋福祉的方向不能变,决心和毅力也不能丢。要以对人民的深情大爱标注行进方向,昂首鼓足精气神,在奋发图强中踏浪乘风远航;俯身捧出为民心,在埋头苦干中收获累累硕果,让为民谋幸福的初心成为冲破浪潮的“飞舟”。
以“五个导向”拉大“开放门”,融入历史机遇的开放浪潮,激发昂首阔步的豪迈气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放开手脚谋发展,把“开放之门”越拉越大,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从高铁动车的全线运行到各地立体交通网的形成,从文化优势的充分彰显到边境贸易的往来互通,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到重大项目的施工建设……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政策环境的千波浪和历史机遇的万顷潮。自“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提出七年来,中国敞开的胸怀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发展和创新,也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增添亮色与动力,注入信心与活力。开放带来奔腾而至的精彩,发展领航百舸争流的未来。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继续昂首阔步于开放发展浪潮中,一路乘风破浪、奔涌向前,积聚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获得更为广阔的机遇空间。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推荐阅读:
构建集团利益共同体08-27
安全演讲稿:让安全与生命携手同行11-08
“构建无烟校园,我们共同行动”倡议书06-13
诚信携手同行11-09
携手同行励志语句06-17
携手创业主持稿09-01
携手共创文明南京作文07-14
安全至上--携手共建幸福家园11-24
携手奋斗奔小康作文600字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