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助残事业

2024-06-10

残疾人助残事业(精选11篇)

1.残疾人助残事业 篇一

市劳动就业局“助残日”帮助残疾人就业

5月18日是第二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市劳动就业局与市残联在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了以“同行你和我,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16家企业到场进行招聘,提供138个岗位供残疾人选择。为方便残疾人应聘,现场配备了轮椅,提供了专为残疾人浏览的岗位表,安排专人提供政策、职业指导服务。各个企业发挥企业社会责任,适当放宽残疾人就业岗位要求,积极接纳残疾人就业,现场22人达成就业意向。

昌吉市劳动就业服务局

王亚红、汪弋铉

2.残疾人助残事业 篇二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指出,赋权残疾人关乎人类尊严,同时也关乎社区和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各界必须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力量做更多的工作,推动残疾人参与到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之中。

印度国家通讯信息技术部部长拉维·香卡尔·普拉萨德先生指出,印度政府支持发展电子教育、电子健康和电子商务。而且,印度城乡差距、残疾人的利益必须纳入到印度政府实现目标的考虑之中,肯定了“数字印度”项目是印度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

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斯姆里蒂·祖宾·伊拉尼重点谈论如何让所有人都可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并概述政府促进特殊人群获取高质量教育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在中小学、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特殊化辅助。

印度上议院成员、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印度代表卡兰·辛格博士,在主旨发言中强调了可达性、合法权利和公共关注的重要性。他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在帮助残疾人获得公共关注、治疗与复原上,能够起到弥足珍贵的乘数效应。

3.残疾人康复中心助残活动策划书 篇三

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经管分会 “走进残疾人康复中心”活动

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一、活动主题

感恩社会 关爱生命

二、参加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青年志愿者协会经济管理系分会

三、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27日 上午

四、活动地点

残疾人康复中心

五、参与人员

志愿参加本次助残活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

六、活动目的1.参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2.让志愿者和残疾人士近距离接触,加深对残疾人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的了解,增强助残意识;

3.通过节目表演为残疾人的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

4.使中心的残疾人有更多和外界交流的机会

七、活动流程

1.7:00——8:00之间统一在校门口集合出发;

2.8:30左右到达残疾人康复中心,进入活动场地,准备开始活动;

3.9:00左右按照学校安排给康复中心的参加人士赠送礼物,并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准备表演节目;

3.9:30左右开始节目表演;

4.10:00左右开始和康复中心残疾人士告别,准备返校;

5:.10:30左右返校。

八、活动总结

参加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在2012年10月30日之前上交活动感想和心得(统一交到班级负责人或者班级中的青协干事处)

九、活动注意事项

1.2.3.4.5.不得携带任何食品、药类物品等私下赠与残疾人; 活动过程中要听从中心工作人员和老师的统一安排,不得私自走动; 未经中心工作人员许可不得随意进入其他的房间; 在与残疾人聊天时不得轻易对残疾人付出承诺; 在活动中要注意自己的志愿者形象,不得作如口出秽语等影响志愿者和学生形象的行为;

6.活动中要对残疾人的称呼礼貌,不要使用一些“残疾”、“瘸”等带有

贬义色彩的字词。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青年志愿者协会经管分会

4.残疾人助残事业 篇四

2、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构建和谐十堰贡献力量。

3、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4、倡导助残风尚,构建和谐社会。

5、伸出你的手,让别人幸福。

6、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7、推进残疾人文化建设,打造残疾人精神家园。

8、拥有文化,享有生命的尊严。

9、牵手残疾人走进残运会,辅助残疾人开创新生活。

10、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残疾人返贫。

12、拥有文化知识,铸造生命力量。

13、文化是放飞残疾人心灵的羽翼。

14、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15、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迎接残运会隆重举行。

16、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17、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18、给残疾人温暖是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内容。

19、同行你和我,共圆中国梦。

20、依法保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

21、发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22、落实《马拉喀什条约》,满足残疾人文化教育需求。

23、为生命喝彩,向极限挑战。

24、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

25、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共同预防意外事故致残。

26、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国家采取的战略性措施。

5.残疾人助残事业 篇五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今年是第24次,活动主题是““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分宜县残联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围绕今年助残日的主题,及时进行了研究部署,开展了“贫困残疾人走访慰问”活动。

助残日期间,县残联分别到全县的11个乡(镇、办事处)会同当地的领导一起,深入到9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入户慰问活动。详细地了解慰问对象的生活及收入近况,仔细地询问了他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同时鼓励残疾人及其家人要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尽早走出困境。活动为每户残疾人家庭送去了300元慰问金。

本次慰问对象比去年增加了40户,开展慰问活动,让贫困残疾人从内心感受到了温暖,体会到了各级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

6.残疾人助残事业 篇六

全国助残日有爱无碍 杭城体育场馆向残疾人免费开放

作者:康康 钟樑

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2年第18期

本报讯 5月20日是第二十二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助残日活动主题是“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针对这一主题,杭州有多家体育场馆向全市残疾人朋友免费开放。

在杭州市体育馆,记者发现前来锻炼的残疾人朋友并不多。“这两天一直下雨,所以来锻炼的残疾人朋友并不多。不过我们的场馆免费开放并不局限在全国助残日,平时每逢周一、周三和周五上午都是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的。” 杭州体育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残疾人朋友只要凭借有效证件就可以对各个场馆进行免费的体验。除此之外,我们还免费向残疾人朋友提供相关的知识,前来运动的残疾人朋友随时都可以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

7.残疾人事业讲义(精选) 篇七

残疾人事业

主讲

朱春林

中国残联组联部调研员

第一节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66年,残疾人事业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十年“文革”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1949—1966年,残疾人事业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广大残疾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欺凌、压迫和歧视,许多人流离失所,沿街乞讨,过着悲惨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残疾人,苦难深重的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起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开始走向新生活,残疾人状况有了相当改善,残疾人事业开始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残疾人的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同健全人一样,得到法律保障。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性卫生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有这种权利。一些政策中也对保障残疾人权益作出规定,如1951年10月中央政府政务院下发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它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等特殊教育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

2.广泛开展了社会救济工作。建立了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荣军院、精神病院等,无依无靠的重残人、残疾孤儿、残疾老人、伤残军人得到收养安置。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救济。农村残疾人分得了土地和生产工具,城市残疾人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以后逐步发展为各种福利工厂。1960年起开始在农村建立五保制度。

3.残疾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得到了发展。1952年政府组织盲人和语言专家制定了汉语盲文并向全国推行,自此中国盲人有了自己的书面语言。1954年创办了发行全国的《盲人月刊》。1958年拟定了聋人汉语手语方案,逐步在全国施行。残疾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到1959年全国特教学校达到297所。一些地方开展残疾人扫除文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生产了反映残疾人生活的影片,举办了全国盲人、聋人运动会。全国成立了40多个盲人聋哑人俱乐部,举办了

文艺汇演,丰富了残疾人业余文化生活。

4.残疾预防工作起步。开展了计划免疫、盲聋防治、地方病防治等工作。1956年至1958年在54个县对盲人、聋哑人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1959年成立了中国耳聋防治委员会筹备会,1960年中央成立地甲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了防盲治盲及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规划。

5.残疾人组织相继建立。1953年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1956年成立中国聋哑人福利会,1960年两会合并组成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这些组织广泛联系盲人聋哑人,反映他们的呼声,协助政府开展劳动就业、教育、康复等工作,组织开展盲人聋人文化体育活动。

这一时期残疾人的状况与解放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残疾人工作主要侧重于对残疾人的扶助、收养和救济上,水平不高,工作也比较分散,平等参与社会的问题尚未提出。二、十年“文革”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十年**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人道主义遭到践踏,残疾人事业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人被迫害致残,一些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遭到批斗,中国盲人聋哑

人协会被迫停止活动。

三、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残疾人事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帮助和促进残疾人不断改善状况,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走上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特色、系统发展的道路,由过去以福利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社会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比较系统的业务体系、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残疾人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第二个方面,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计划和行动。第三个方面,提高公众意识,改善社会环境。第四个方面,鼓励和推动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第五个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重视依法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宪法》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对保障残疾人各项平等权利作出了全面的规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对《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了修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律师法、劳动法、教育法、社会保险法、婚姻法、继承法等60多部重要法律中有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具体规定。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残疾人就业条例》(2007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12年)。全国大部分的县(市)、乡镇(街道)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对残疾人给予优惠、扶助和照顾的具体规定。以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基本法律,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扶助残疾人规定的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确立。

全国人大和各级地方人大积极对残疾人保障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项检查,促进了法律的实施。

各级人民法院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大量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全国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811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979个,仅2012年就为残疾人办理案件3.1万件,有力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二、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计划和行动

1.开展残疾人状况调查。1987年进行了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15年开展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摸清了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需求,为制定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2.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深刻阐明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对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

3.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规划。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大经费投入,1988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实施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六个五年工作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年—199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年—200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200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1年—2015年)》),全面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各项事业。

4.建立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1993年建立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综合协调有关残疾人事业方针、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06年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级政府也相应建立了残工委。

5.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对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帮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同奔小康做出了部署。

6.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后,我国政府于2007年3月30日签署。2008年6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公约。我国认真做好履约工作,将履约与残疾人事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和各项权利的实现,并向联合国提交了履约报告。

三、提高公众意识,改善社会环境

1.弘扬人道主义,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采取措施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

生活的环境。

2.广泛开展助残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全国助残日、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形式多样的助残活动,为残疾人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困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全国已建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30余万个,注册助残志愿者发展到700多万人,受助残疾人近5000万人次。

3.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一是推进物质环境(道路、建筑、设施)的无障碍建设,街道和商场、医院、学校、影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物及居民住宅设置和改建了一大批坡道、盲道、扶手、电梯、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无障碍设施。一些公共交通工具配置了无障碍设备。二是发展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一些电视台开设了手语新闻栏目,许多电视节目、影视作品加配了字幕,一些公共机构提供了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不少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做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设计。这些为残疾人出行、进行信息交流、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

四、鼓励和推动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

1.建立残疾人组织,发挥残疾人组织的作用。1978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恢复工作;1984年,成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8年组建了各类残疾人的全国性统一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它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开展各项业务,直接为残疾人服务,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省、市(地)、县(区)、乡(镇、街道)普遍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村、社区普遍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各级残联还设立了代表各类残疾人利益并为他们服务的五个专门协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残联成立以来,为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激励残疾人的自强精神。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努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做贡献。国家于1991年、1997年、2003年、2009年和2014年对751名残疾人自强模范予以表彰。这些自强模范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造了感人的业绩,他们的事迹和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残疾人中产生强烈共鸣。

3.发挥残疾人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残疾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有4800余名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成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认真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政议政,就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状况的改善提出议案和建议。

4.支持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为残疾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和服务,许多地方开辟了残疾人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场所,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传媒广泛报道残疾人生活,并开设残疾人专题、专栏节目。各地举办了残疾人艺术汇演及美术、书画、摄影、集邮等各类展览。积极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使残疾人增进了身心健康,增添了生活情趣,扩大了生活领域。

五、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赶上了非常有利的国际形势,1981年是“国际残疾人年”,1983—1992年是“联合国残疾人十年”,以后还有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联合国先后通过《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82年)、《残疾人机会均等标

准规则》(1993年),这些对中国残疾人事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执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积极参与“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年)”行动,倡导并支持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行动,大力推动“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制定进程,与国际残疾人组织和有关国际机构建立并发展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分享和借鉴了不少国外的有益经验,促进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迅速扩大。2627.7万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1501.7万件,残疾人康复机构发展到6914个,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58.3%。

2.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特教学校发展到1933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长足进步,在校的残疾大学生达到4万名。

3.就业状况得到相当改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城镇就业人数达到436万人,1723万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发展到6154个。

4.扶贫开发取得重要进展。10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贫开发解决了温饱。

5.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1106万城乡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180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280万,享受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城乡残疾人分别达到455万人和279万人。接受托养服务的残疾人达到93万人。

6.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活跃。开辟省级和地市级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258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231个。创作出一批高扬自强不息精神、反映残疾人生活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全国建立残疾人艺术团体775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倾情奉献“我的梦”,以特殊艺术的独特魅力打动了国内外观众。残疾人运动员多次在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为祖国赢

得荣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残奥会、上海第12届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和广州亚残运会,上海世博会首次设立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就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7.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大为改善。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社会资源日益丰富,为残疾人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增多。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多。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日益形成。残疾人的权利越来越多地受到尊重,能力越来越多地得到肯定,歧视和偏见大为减少。过去叫“残废人”,后来改称“残疾人”,现在越来越多地称“残障人”,从残废人到残疾人再到残障人,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怀,体现了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

8.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自食其力。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型,他们的业绩和精神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人。

9.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就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授予中国残联及其领导人“联合国人权奖”、“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联合国和平使者奖”、、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残疾人十年特别奖”等十余个奖项。

第四节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弘扬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社会树立和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尊重残疾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把维护好和发展好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残疾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扎扎实实为残疾人服务,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2.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保障权益和发展事业。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行政、执法检查、法制宣传和法律救助,将残疾人权益保障和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和促进残疾人权利的实现,为残疾人事业持 16

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3.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将残疾人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大局协调发展。党委把残疾人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将相关残疾人工作纳入其职责范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司其职、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开展社会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理解、关心和帮助;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为残疾人事业捐款捐物;建立广泛的助残志愿者队伍,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残疾人事业;支持和引导社会利用现有机构、设施及其他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5.坚持适应国情、讲求实效的发展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适应国情的残疾人事业业务体系、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为事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残疾人迫切需要而又可能满足的基本需求,重点抓好康复服务、教育、劳动就业、扶贫开发、社会保障、维权等受益面广、适用有效的工作,给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推动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所有残疾人,同时建立完善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特惠制度。将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直接为残疾人服务。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6.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积极参与,有效发挥作用。残疾人不仅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受益者,更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各项事业中,提出意见,建言献策,推动工作。残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始终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做好服务和管理,协调各方面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活跃因素和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五节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就是用现代文明社会的文明、进步、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残疾人和正确对待、处理 18

残疾人问题,从而建立起的一系列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核心是“平等·参与·共享”。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主要内容有:

1.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会代价。

2.残疾人有人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应受到尊重和保护。禁止任何歧视、侮辱和侵害残疾人的行为,特别是要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3.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4.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的障碍。外界障碍的存在,使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政府和社会有责任消除障碍,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

5.残疾人事业是高尚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6.扶残助残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是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在帮助残疾人的过程中,帮助者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得到升华,社会的文明程度会得到提升。

7.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需要社会的帮助,也取决于自身的奋斗。残疾人要自强不息,履行应尽义务,实现人生价值。

8.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残疾人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的意义:

8.邛崃市残疾人事业 篇八

(2011年—2015年)

为加快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切实推进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精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发[2009]1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和县委、县政府有关“十二五”规划的相关通知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维权”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营造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县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准确掌握全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差距和突出问题,紧紧抓住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机遇﹑发展潜力,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健全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政府目标管理机制﹑残工委工作协调机制﹑部门配合与残联主体作用发挥机制以及残疾人工作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确保残疾人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三﹚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优先﹑优惠﹑优质政策,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各司其责,分工协作,共同参与,促进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着力构建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全面覆盖,便捷高效。壮大服务队伍,完善服务机构,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切实为残疾人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三、总体目标

﹙一﹚力争到2015年末,建立覆盖全县﹑城乡一体﹑硬件先进﹑功能多样﹑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残疾人“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残疾人社会保险“全覆盖”,残疾人社会救助“无盲点”,逐步缩小残健之间﹑城乡残疾人之间﹑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之间的差距。

﹙二﹚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政策制度框架,形成完善、规范、长效、操作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残疾人服务体系标准,使全县残疾人服务工作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推动残疾人工作再上新台阶,力争我县“残疾人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处于全市先进行列。

四、工作内容 ﹙一﹚康复

﹙1﹚力争用五年时间到2015年末,完成全县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并制订落实“个性化”服务方案录入信息化服务平台。﹙2﹚新建社区示范康复站8个。50%以上的乡镇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科(室)、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建档率均达到60%;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80%。

﹙3﹚残疾人办证率达到80 %。围绕实现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认真实施助听、助明、助行康复项目。11个镇乡全面开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阶段评审工作。对有康复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率达到60%,其中: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30%。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

﹙4﹚进一步完善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在全县范围内培育打造康复示范村(社区)11个。对有康复训练需要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60%,其中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30%;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

﹙5﹚充分发挥县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委员会中残联的作用,加大预防干预宣传力度,完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经过训练的脑瘫儿童和聋儿言语能力和智力发展较之训前有明显提高,进入普幼小率达到70%以上,每年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定期培训工作。

﹙6﹚配合县卫生、民政、医疗保险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项目的医疗保障机制和康复救助无障碍体系。对全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二﹚教育

﹙1﹚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符合普教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与当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人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以上。

﹙2﹚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残疾人1500人次。﹙3﹚开展残疾学生学习救助,保证残疾学生不因贫因残辍学。﹙三﹚培训与就业

﹙1﹚完善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2﹚促进残疾人比较充分就业,鼓励、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使残疾人就业率不断提高。

﹙3﹚全面实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新增残疾人就业300人。依法征收,规范管理,合理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4﹚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5﹚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四﹚扶贫救助

﹙1﹚完善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2﹚完善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当提高特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家庭“低保”补助标准。

﹙3﹚扶持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4﹚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每年资助200名贫困残疾人和残疾少儿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

﹙5﹚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最低收入与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

﹙五﹚托养

﹙1﹚建立以集中托养机构为示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2﹚发挥各级公共资源,满足各类残疾人的托养需求。﹙3﹚引导社会资源开展托养机构建设和托养服务。﹙4﹚建立全市残疾人托养管理﹑指导和示范机构。

﹙六﹚维权

﹙1﹚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2﹚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救助机制。﹙3﹚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4﹚加大对残疾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将《残疾人保障法》纳入我市“六五”普法规划。

(七)文化体育

﹙1﹚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进全社会的助残意识,培育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2﹚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推动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3﹚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机构满足残疾人的文化需求,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开展特殊文化活动。

﹙4﹚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健身活动,增强残疾人体质。

﹙5﹚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体育人才的选拔,开展经常性的培训。

﹙八﹚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和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2﹚全面推进“七位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做到功能齐全﹑设施配套。

﹙九﹚无障碍设施

﹙1﹚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2﹚加强无障碍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

﹙3﹚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居住环境无障碍﹑家庭生活无障碍建设。

(十)组织建设

﹙1﹚以县、乡镇、村(社区)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规范化服务型组织体系,不断巩固和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

﹙2﹚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的作用,健全、完善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

﹙3﹚加强县残疾人联合会“七位一体”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创造为残疾人服务的良好条件。

(十一)信息化建设

(1)依托县政务网站,完善县残联网站建设,构建与上级残联和县政府各部门横向信息交换平台。

(2)构建覆盖全县残联系统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3)做好残疾人事业信息报送和基础数据统计管理工作。

(4)依托县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县残联逐步完善公众信息网建设,提高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的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网站信息无障碍。

残疾人事业是文明、进步、崇高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县级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抓住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潜力、发展机遇,确保完成本规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全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9.全市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总结 篇九

20,市残联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在第五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星作为受到表彰的省辖市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市政府为市残联记集体二等功。日前,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年,市残联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这一目标,突出残疾人就业培训、精准康复、提升残联综合服务能力三项重点,抓好残疾人教育和维权、残疾人托养服务、助残帮扶等六个方面的工作。

李宝清在讲话中对去年全市残联和残疾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很多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就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李宝清强调,要提升认识,进一步增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肩负起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这一历史使命,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要主动作为,切实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要始终保持残联工作的正确方向,统筹谋划推进残疾人工作,扎实做好残疾人脱贫工作,坚决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要加强领导,着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再上台阶。要继续加大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和服务型建设力度,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改善服务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服务能力。要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促进残疾人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

10.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篇十

为推进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aa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十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纲要执行情况

《xx县残疾人事业“十五”

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项残疾人工作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残疾人事业步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环境逐步优化。县政府批转了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在残疾人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了扶持残疾人的政策措施,将帮扶残疾人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县建设的内容。舆论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残疾人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人道主义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弘扬,营造了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保障残疾人的法规、规章逐步完善,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健全,较好地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平等参与的社会氛围不断浓厚,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参与社会生活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广大残疾人在不同领域奋发有为,展示了自强风采,xxx评为“市十佳残疾人创业明星”,xxxx获“市残疾人自强模范”(或其他荣誉称号),残疾人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十五”期间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成绩突出,全县已得到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各类残疾人2231名,占康复需求的70.2%,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的“十五”康复工作的检查评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全面启动,“光明行动”、“三助一给”、康复扶贫等重点助残工程成效显著。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81例,免费向下肢残疾人捐赠轮椅510辆,免费为贫困残疾人安装普及型假肢13条,为5名贫困家庭聋儿免费验配助听器,为9名低视力残疾人免费配发助视器。特殊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发展,可接受普通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达100%。残疾人就业率不断增长,能够工作的全县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90.2%。残疾人扶贫解困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全县650名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高于低保标准15%,针对重残、多残家庭,制定了分类施保优惠政策。教育制度不断完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全县51名残疾学生受益,对考上中等以上学校的残疾学生和低保家庭的残疾人子女,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三)各项业务工作逐年拓展。我县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解困、文化生活、法制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工作有所突破,薄弱环节得到进一步改进。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会参与、协调动作,广大残疾人工作者求真务实,创新工作,真诚奉献,有力地推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社县残疾人工作卓有成效(有哪些国家或省市级政府表彰)。

(四)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日益活跃。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多次在省、市运动会和文艺汇演中获奖。2002年,我县选送10件(幅)作品参加全省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作品评选活动,全部获奖。培智学校智障生编排的舞蹈在省五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获表演三等奖。在省六届残运会中,我县9名残疾运动员勇夺2金1银2铜奖牌。2003年,一名肢残人获中国残联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在省四届特奥运动会上,我县10名智障运动员发挥出色,取得了8金9银6铜的辉煌战绩。

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的全面完成,使我县残疾人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水平,为全县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十一五”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助残日给残疾朋友的慰问信 篇十一

五月暖意融融,五月爱意浓浓。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这是党和政府送给残疾人的特殊礼物,是广大残疾人心盼情盼的日子。在此,谨向全州17万残疾人朋友及亲友致以节日的祝福和亲切的问候!向一直关怀、关注、关爱残疾人的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常年默默奉献、忘我工作的全州残疾人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

多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残联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州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促进全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州政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州民生实事加以推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在加大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培训、扶贫、维权、基层组织建设力度的同时,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残疾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列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制定并实施了多项优惠残疾人的保障政策,祥云正在化作喜雨,滋润着广大残疾人的心田。全州助残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加入到了扶残助残的爱心行动。

广大残疾人情系党,情系祖国,情系xx,面对自身残疾,不消沉、不抱怨,顽强与命运抗争;不断涌现出“自强模范”、“爱心模范”,人们不仅看到了他(她)们身上的残疾,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他(她)们内心的坚强。面对家庭、面对xx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不等待、不坐享,主动走出家庭,融进社会,自食其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我州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进残疾人工作当作民生大事来抓,特别是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同残疾人的联系,进一步着力提高残疾人保障能力,着力解决残疾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多渠道、多领域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尝试创办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本领和就业能力。要继续加强“大康复”体系建设,让更多的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儿童享受优质的康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康复机构为残疾人服务的作用。要切实做好维权工作,搭建好平台,畅通残疾人诉求表达渠道,特别是要做好残疾人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工作,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要结合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市活动,在全州实施“残疾人素质提升”工程,设计不同形式教育、文化、体育等载体,多层次、全方位为残疾人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广大残疾人是全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体,你们身上所体现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残疾人工作的不竭动力。希望你们踊跃加入到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来,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为xx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xx州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

上一篇:风险管理知识下一篇:幼儿园毕业家长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