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上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2-18

小学语文上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10篇)

1.小学语文上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教案二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自救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意思?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摘录你认为感人的句子。

2.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七课教案 篇二

一、教学内容

欣赏《今夜是否感到恩爱》《快点告诉你》《龙猫》、管弦乐队与合唱《龙猫》

二、教学目标

1、在对比欣赏中、美、日3首动漫音乐,能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故事情景,听辨相应的音乐主题

2、了解动漫音乐的一些常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积极参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培养音乐故事的感受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聆听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理解音乐对影片故事、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的作用

难点:对音乐主题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有关动漫的介绍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谈话导入:请你谈谈你最喜欢的动画。

(三)新课教学。

1、《今夜是否感到恩爱》 A、故事导入

B、听一听

C、学生模唱主题旋律

D、播放管弦乐队与合唱作品《龙猫》,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题 篇三

2.婉→宛 炼→练 导→祷 掺→惨

3.略

4.略

5.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6.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他形象高大。

7.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8,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神态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痛苦。

9.B

10.略

11.不能删。这段文字通过侧面描写,一方面交代了这位教授教学严谨,提问刁钻古怪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教授与“我”的对话埋下了伏笔。

12.答问针锋相对,观点鲜明;有礼貌,语言得体,闪菪智慧的火花。

13.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参考:一个普通的中困人竟能如此正确地看待自己 国家的问题,真了不起!这位学生思维敏捷,观点鲜明,是一个好记者。

4.小学语文上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设计思路:

谈话引入——基本活动:制作“七巧板”——研究七巧板图谱——设计与制作七巧板——拓展与延伸:七巧板拼图比赛——单幅板拼图——组合拼图——交流与分享——创新活动建议:收集民间智力玩具 教学内容:

探秘“七巧板”——书25~28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七巧板,初步学习设计、绘图,和使用三角板、直尺、切刀等工具的能力。

2、通过七巧板的拼摆、竞赛,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设计、绘图,和使用三角板、直尺、切刀等工具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学准备:

1、分组。4~5人为一组,以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准备材料。

2、材料与工具。吹塑纸或硬纸板若干,小刀、直尺或三角、白纸一张

1、谈话引入:

七巧板是我国流传久远的一种智力游戏,用形状、大小各异的七巧板薄板,就可以并摆出各种图形,千变万化,趣味无穷,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开发智力。

2、基本活动:制作“七巧板”(1)研究七巧板图谱

七巧板是由正方形的薄板切割而成的。当它传到日本和欧美,人们对它的切割方法做了些改动,便出现了几种七巧板图谱。研究中国、日本、欧洲的图谱(2)设计与制作七巧板

分析过七巧板的图谱,同学们想到怎样才能制作一幅七巧板吗?

学生设计制作

3、拓展与延伸:七巧板拼图比赛

使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进行拼图比赛,内容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人物,还可以是飞禽走兽。(1)单幅板拼图

选择对象,突出特点,用一幅板拼一幅图,看谁的拼图更有创意。(2)组合拼图 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多幅七巧板做组合拼图,集体创意,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作品。(3)交流与分享

想一想,在摆图七巧板时,是想好再拼摆还是边拼边摆?哪种做法比较容易一些呢?

在拼图时,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拼图呢?

4、创新活动建议:收集民间智力玩具

智力玩具,趣味盎然,令人陶醉,其精心设计渗透了科学和艺术的美和巧思。我们制作和拼摆的七巧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智力玩具。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在课下做一做收集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工作,如果有可能,再将收集的内容汇聚起来,以班级为单位,搞一次民间智力玩具展示活动,相信同学们会受益匪浅的。

板书设计:

5.九年级上语文第七课预习教案 篇五

通过刚才的阅读和复述,我们了解到本文的故事

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给人一种“曲径通幽”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是缘于作者在本文运用了悬念与巧合的写作方法。

(电脑出示:想一想)

1、作者在情节安排上,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等待-- 悬念。简要说说这篇小说的悬念在哪里?

2、德拉和杰姆互送圣诞礼物,结果“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巧合。艺术上的巧合,必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要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真实可信,巧合必须成为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合理的一部分。试从时间、主人公的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真实可信吗?

(学生讨论回答,电脑出示答案)

1、德拉一定得给杰姆买圣诞礼物,可是,贫穷的她怎样才能弄到钱呢?(悬念初起)后来德拉卖掉了夫妻俩引以为豪的头发,用卖发得来的钱,为杰姆买了一条表链,并在家中期待着杰姆的到来。我们一定会以为杰姆回家后看到表链很高兴。可是杰姆一进门就盯着德拉,露出一种“摸不透的表情”,这是为什么?(悬念再生)当杰姆听到德拉剪了长发而买了一件“美丽的礼物”后,多次向妻子发问:“你把头发剪掉了?”“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读到这里,我们不免心生疑惑:难道杰姆不爱她了?(悬念接踵而来)继续读下去才知道,原来是杰姆给德拉买了用来装饰长发的成套发梳,如今德拉的长发却没有了,难怪他追问不休。杰姆哪里来的钱呢?(悬念又起)直到最后,读者方才明白:原来是杰姆卖了另一件引以为豪的东西心爱的怀表,才给妻子买回了成套的发梳。

2、时间:圣诞节快到了,按照习俗,一对恩爱的小夫妻要互赠礼物。

主人公的经济条件:他们生活拮据,能够换来钱的只有妻子美丽的长发,丈夫祖传的金表。他们只奶卖掉长发和金表,买来白金表链和发梳。结果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夫妇之间的感情: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尽他们纯真的爱情。他们为了对方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所以才会卖掉自己珍爱的东西,给对方买礼物。

八、析主题:(电脑出示板书)

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通过悬念和巧合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他们二人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爱)(往黑板上贴“爱”)

世界之所以让我们感觉美丽、温暖是因为有爱的存在那么人世间的爱是否只有爱情这一种呢?若不是还有哪些?(母爱、父爱、师爱、友爱、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大自然的爱等等)

(电脑出示:知识积累和说话练习:

说出体现“爱” 的词语、诗句或名言。

请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格式如下:“爱是冬日的暖阳,它使人感到无限的温暖”。)

九、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体味语言。

2、这篇小说的结局是杰姆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全套的发梳,发挥你的想像为本文重新设计一个结局。

要求:1、不改变主人公之间的感情。

2、字数不超过300字。

3、课外阅读欧·亨利的另一代表作《警察和赞美诗》。

十、小结:(电脑出示--学生齐读)

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没有爱,人始终生活在爱的海洋中。人世间需要你我共同付出爱,美好的世界需要你、我、他、我们大家共同来创建。

切记:爱不在嘴里,不在头上,更不在脚下,它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时刻关爱他人的行动中。

十一、板书设计:

麦 德拉(妻子)卖长发 买表链

的 贫穷 深爱对方 阴 阳 爱

礼 错

6.小学语文上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 “交往与沟通”部分编排。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 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 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 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增强与家人共 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 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 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 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教材分析

《家的意味》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学法指导

为了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引导学生 讲体会、谈感受、说感悟;在课外,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制订方案、落实行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 热情,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热烈 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并将课堂上培养起来的情感 化作课堂外的实际行动。教学准备

(1)了解本班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课的教学内容。

(3)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教学所需要的资料。(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家庭的含义。

(2)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和家庭的功能。

(3)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力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2)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展示“家规家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3)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2)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家庭对成长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家庭 难点:孝亲敬长的意义与做法 【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设疑提问(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图片及相关人物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枝芽才会开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家。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们的父母就开始为我们编织美丽的梦想甚至为我们起好了名字。(请2~3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名字的含义)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父母对我们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

那么,什么是家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吧。自学互研

(1)自主学习:认真熟读教材P71-75内容,独立完成学案中的填空部分内容,并在教材相应位置标记。(2)合作讨论:各小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给老师。(3)小组要求:学习组长、政治学习组长认真负责,做好督促检查,确保共同提高。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生命的居所

多媒体展示材料,请学生自读下面材料思考并探究问题,小组交流。

2015年6月9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10户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的先进事迹。汪宝桂、刘世昌、刘聪玲等10户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崇尚家庭美德、注重家庭教育,悉心建设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用优良家风涵养子女心灵,用言传身教促进子女成长。在全社会公开发布他们 的事迹,对于引导人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自主探究,小组交流:(1)家的含义是什么?

(2)我爱我家:家有着浓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你认为家意味着什么?(3)感受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你认为家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归纳:

家,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的家,比如:学校是我家,工厂是我家,班级是我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狭义的家,狭义的家和家庭有关。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家意味着:①家是生命的居所。②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③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④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家庭最大的特点是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师生共同总结,理解记忆,展示知识点:

1.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知识点二 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展示新、旧两首《游子吟》,请学生自读下面思考并探究问题,小组交流。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问题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你对新、旧两首《游子吟》的感受。(2)为什么要孝亲敬长?(3)如何孝亲敬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归纳:

游子吟 新编 老爸手中钱,儿子身上花,临行迟迟给,意恐进网吧。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这两首诗均表达了父母的关爱,父母对自己生活的关心,对自己品行的关注。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我们要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做到孝亲敬长我们要懂得:尊敬、倾听、感恩。师生共同总结,理解记忆,展示知识点:

1.孝亲敬长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 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2.尽孝在当下

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家的内涵、家庭关系及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作用。

人生旅途,不管我们在哪里,最终会回到那个属于我们的温暖的家,让爱常驻你我他的家。网络构建

课外拓展

新“24孝”行动标准

0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0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0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04.亲自给父母做饭。0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0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0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0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当堂演练

1.有这么一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说明家庭具有(A)A.教育功能 B.抚育和赡养功能 C.人口生产功能 D.消费功能

2.“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你对“家”的理解是(B)①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②家是一个住所,只是我们居住吃饭的地方

③家是我们情感的栖息地 ④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回家给父母洗洗脚”。这里某校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D)A.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解学习压力 B.从小学会自立自强,争做家庭小主人 C.让学生明白洗脚是孝敬父母的最佳方式 D.体会父母辛苦,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德 4.“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好家规”的是(C)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百善孝为先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不学礼无以立

5.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而这个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1)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略。

(2)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什么?

0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3)在中国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你打算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①尊敬: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②倾听: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7.小学语文上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1.钟声能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本课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2.唱准4 7 1音高。唱准4 7 1的自然音列,并进行实践创作活动。

3.初步感受圆号、小号等铜管乐器的音色。教 学 内 容

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 表演《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 教 材 分 析

1.管弦乐《维也纳的音乐钟》

本曲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段。组曲就是根据作曲家自己创作的歌唱剧《五个冒险故事》的主题音乐改编的。《维也纳的音乐钟》描写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也纳宫作客时人们欢迎他的情景。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旋律重复一遍),每次之间穿插有插部(有新的材料),属于回旋曲式结构。2.电子琴独奏曲《灵隐钟声》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作者以电子琴的丰富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杭州著名佛寺——灵隐寺的风采。乐曲一开始就传来了两高一低的钟声,然后是轻轻的反复,仿佛是僧人们清早敲响的晨钟在青山中回荡。3.歌曲《钟声叮叮当》

这是一首曲调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6/8拍,大调式。歌词 “叮叮当”模拟了悠扬的钟声,仿佛使人聆听到美妙的钟声在空中回荡。全曲只有二个乐句,基本节奏型相同,在旋律上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移三度的模进,每乐句中都有一个四度的音程跳进,在平稳中呈现出起伏,仿佛动听的钟声在不断地敲着。歌曲的合唱声部,只运用了同音的支声“1”、“ ”作为衬托,丰满了悦耳的钟声效果,犹如交织成一曲美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在人们耳边久久回响。 4.歌曲《美丽的黄昏》

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歌曲的音域仅六度,开始的4小节是全曲的主要素材,由do、re、mi、fa四个音组成,第5、6小节是第3、4小节的完全重复,主要节奏型“ ”,轻盈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6小节的上方三度的模进,第三乐句6小节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由于歌曲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三度模进,所以当二部轮唱时,二个声部非常和谐协调,歌曲通过简炼的三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捉迷藏》边唱边表演

三、音乐知识

1、按教师手势唱do、re、mi、sol、la(a、按音阶唱b、打乱顺序唱)

2、学习fa、si、do 在音乐王国里 我们已经认识了5位朋友,今天老师带小朋友认识另外三个朋友

出示4(fa)学生跟唱,教师介绍4和3、5是邻居,做一做手势,请小朋友回忆哪首歌曲中有“4”这个音,唱一唱《哦,苏珊娜》《原谅我》

出示7(si)学生跟唱,介绍4和6是邻居,唱一唱6、7,做一做手势请小朋友回忆哪首歌曲中有“7”这个音,唱一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出示“1“学生跟唱,介绍它和”7“是邻居,唱一唱6、7、ⅰ,做一做手势 出示音阶图,边做手势边唱 出示视唱曲:

2/4 1 3 5│6 6 5│6 ⅰ 7 6│5 —│1 3 5│6 6 5│4 4 3 2│1—║

学生跟着钢伴唱指名学生唱

四、新歌教学

1、导入:幻灯出示欧洲教堂 师:这是什么地方?你见过吗? 生:互相交流

师:有的小朋友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过,你能说说在教堂中经常发出什么声音? 生:互相交流

师:音乐是怎样表现的呢? 听音乐,学生谈感受 师:你会用动作表演吗?

学生自由做动作(撞钟,身体左右摇摆)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澳大利亚民歌《钟声叮叮当》 出示歌词,让学生说说歌曲与以前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师生讨论

听录音,注意演唱顺序

3、学唱歌词 a、轻声跟唱

b、比较第一段结束句与第二段结束句的不同处

4、连唱

用流畅的情绪,连贯地唱一边

5、学唱歌谱

a、教师范唱,学生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个“

4、7、ⅰ” b、学唱歌谱第一、二句 c、教师画图形谱

d、第三、四句由学生自己画图形谱自学识谱 e、连唱

f、用流畅的情绪,连贯地唱一边,注意起伏,并在“v”处换气 g、加固低音do sol唱一唱 h、低声部练习,先唱谱后唱词

i、二声部合起来,注意聆听另外声部,使二声部和谐

五、小结,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和电子琴独奏曲《灵隐钟声》

2、编创与活动:用1、2、3、5、6六个音编自己的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钟声叮叮当》

分声部唱一唱 二声部合唱,力求音准、和谐

三、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

1、讲组曲《哈里·亚诺什》的故事,介绍《维也纳的音乐钟》

2、初听全曲

设问:你能否听到钟摆的滴答声?

学生讨论

3、出示:ⅰ5 3 5 ⅰ 0 5 │ⅰ5 3 5 ⅰ│

唱一唱主题曲调

4、设问:A、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 B、你能想象宫里的情景吗?

复听全曲

师生交流

5、再次复听

每当主题曲调出现时,边哼唱,宾合着音乐拍手或做动作

四、聆听《灵隐钟声》

1、导入:你们去过寺庙吗?

学生说说庙里的情景

师:你们听到过庙里的钟声吗?请你用声音模仿一下

学生自由模仿

介绍杭州灵隐寺

2、放录音,学生听引子部分——钟声

师:这是真的寺庙里的钟声吗?

学生讨论

3、看书上谱例学生哼唱

这样的曲调你听见过吗?

再次聆听乐曲主题音乐,学生边看谱例边听边哼唱,边思考听了这曲调,想象这是哪里的场景?

4、师:在寺庙里除了听到钟声,还有什么声音?你觉得如何加上木鱼伴奏呢?老师有一个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

练习用弹舌模仿木鱼声

随音乐用弹舌模仿木鱼声为乐曲伴奏

5、欣赏全曲,学生自由用动作表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6、小结:这是中国佛教音乐中的钟声,很有特征,特别是除夕和新春第一天的钟声,有很多人前往聆听

五、用1、2、3、5、6六个音编自己的歌 出示:3/4 X— X│X — X│X X X│X— 0║ 学生拍打节奏 教师范作 学生分组试编 展示 师生评价

六、小结,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表演〈美丽的黄昏〉

2、单元总复习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钟声叮叮当》

分声部唱一唱 二声部合唱

三、表演《美丽黄昏》

1、导入:黄昏的晚霞美吗?请小朋友听一听音乐是怎样来表现的呢?

2、听录音

学生谈感受

听音乐,学生说说是几拍子的? 放音乐,学生试拍 师生随着音乐一起拍打

3、师:这么优美的音乐,你会用动作做一做吗?

放音乐,学生自由做动作

4、跟着录音轻唱

连唱,注意及时、敏捷地换气

5、哟能够不同的速度演唱这首歌,说说表现的意境和情绪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

速度 表达的情绪

稍快 轻松、愉快

中速 宁静、美妙

稍慢 低沉、压抑

6、轮唱

聆听录音学生感受

将学生分成二组,甲组先开始唱,唱至2时,乙组从头开始唱

教师指挥,学生轻唱,要求学生既能听到自己的声部又能听到另外一个声部的歌声

为三个乐句分别想一个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有感情地进行三部轮唱,注意三拍子的韵律

7、学唱歌谱 A、教师范唱

B、重点唱一唱第一乐句前六小节,并画图形谱 C、学生画出第二乐句的图形谱 D、连起来唱 E、进行轮唱

8、选择三角铁、串铃、小鼓、双响筒在“叮咚”处伴奏

分组尝试

分组展示

学生评价

用三角铁在“叮咚”处伴奏

8.小学语文上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1.看拼音写词语。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慈悲:慈善和怜悯。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5)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读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吗?

2.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①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②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③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第②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第③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3.再读读这三个句子,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凡卡》结构复杂,教学中可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段——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的?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其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凡卡给爷爷写的信断断续续,信中出现了许多省略号。在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23 小抄写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楷、瞒、懊”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皮肤、签条、缩短、脾气、名册、呵欠、咳嗽、原谅。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文章的作者。

1.齐读课题,质疑、解疑。

什么是抄写员?本文说的小抄写员是谁?

(抄写员指照着原文抄写的人。本文中的小抄写员指的是叙利奥。)

2.了解本文的作者。

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1866年参加意大利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来曾加入意大利社会党。所写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描写学生生活,带有感伤情调,其他作品有《公共马车》、《工人女教师》。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3)认识生字,掌握字形。

2.指名读课文。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一味:单纯地、一个劲儿地。

迸出:指由内而外地、突然地、不能抑制地发出。

瞟:斜着眼睛看。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后悔不该这样。

啜泣:抽噎,抽抽嗒嗒地哭。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瞒着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坚持抄写签条,虽然被父亲误解、冷淡,依然坚持着。)

2.围绕着叙利奥帮助父亲抄签条这件事,课文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

3.学生汇报。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利奥要帮父亲抄签条,父亲不同意。(1—4自然段。)

第二部分:叙利奥瞒着父亲抄写签条。(5—24自然段。)

第三部分:父亲了解了事情的真相。(25—30自然段。)

四、分组分部分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认真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

2.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孩子。)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请你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体会后出声地读出来。

三、突出重点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

抓重点句体会,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句子①

叙利奥虽然不说什么,心里很快活。他想:“爸爸不知道我在替他写,还以为自己没有老呢。好!就这样做下去吧!”从“心里很快活”体会出他默默帮父亲工作,看到成果,他很高兴。“就这样做下去吧!”说明他要帮父亲抄下去的决心很大。

句子②

每天晚上到了十二点,叙利奥就起来工作。

从“每天十二点”体会到为了帮助父亲,他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

句子③

叙利奥出世以来第一次挨骂,心里很难受„„叙利奥重新振作起来,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唉,还是继续做下去。白天多用点功,夜里仍旧工作吧!”

从“心里很难受,继续做下去,仍旧工作”去体会。叙利奥长这么大,第一次受到父亲的责骂,心里真是很难受,可看到父亲和一家人高兴的样子,他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句子④

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怕父亲知道,就不会让他做了,所以他没有告诉父亲。

句子⑤

“啊,不是这样!您不要这样说,爸爸!”叙利奥含着眼泪恳求说。他真想把经过的一切说个明白,可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心里反复说:“哎呀,不能说,还是一直瞒着下去,帮爸爸做事吧。学校的功课是非学好不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稍微减轻父亲的疲劳。对,这样做对!”

从“恳求”体会出叙利奥的心里非常难受,委屈。

从“更重要,对,这样做对!”体会到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做事,减轻父亲的疲劳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心中还十分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说明他很体谅父亲的辛苦。

句子⑥

又过了两个月,叙利奥继续夜夜工作,白天疲倦不堪;父亲见了儿子,仍旧动怒。最伤心的是父亲对儿子渐渐冷淡了„„叙利奥看到这个样子,伤心得不得了。

从“夜夜”体会到叙利奥这样工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亲的冷淡,使他伤心到了极点,可为了帮父亲,他仍旧没有为自己辩解。

句子⑦

可是一到十二点钟,这个决心不知不觉又动摇了,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于是他忍不住仍旧爬起来。

追问: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呢?

(因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不要。你应该用功读书,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父亲很爱叙利奥,如果叙利奥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会让他做的,他也就帮不了父亲了。)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家里的生活很清苦。一家人的生活全压在父亲的肩膀上。他白天在铁路上工作,晚上又从别处接了文件来抄写。工作很辛苦,父亲常常诉苦:“我的眼睛似乎坏起来了。这样的夜工,会缩短我的寿命呢!”

叙利奥心疼父亲,想为他分担一些。

4.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请你认真读25—30自然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父亲知道了真相,心中充满了愧疚,也充满了对儿子无尽的爱。)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表达了他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同样,父亲对这个家、对儿子也是十分挚爱,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耽误儿子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父子间那份真挚的爱。

五、作业

1.分角色表演课文最后一部分内容。

2.预习《向命运挑战》一课。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文的教学应该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二是领悟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作用。教师通过让学生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上布置思考题,小组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悟、分组交流,找出人物心理变化的线索,体会人物内心的感受,领悟文章中人物体恤父母,右家庭责任感的崇高品质。24*向命运挑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霍金同疾病顽强搏斗,取得伟大成就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

1.板书并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①谁向命运挑战?②是什么样的命运;③是怎样挑战的?④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

1.自由读课文,努力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谁愿意大声给同学们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注意听出问题。3.评读,注意以下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结合我们提出的四个问题,你能试着在书中找到答案吗?把有关的要点标注在书上。

2.小组间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

(1)谁向命运挑战?

(课文中讲的是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事。)

(2)谁愿意把课外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在座的同学们?

学生简介霍金资料。

(3)霍金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幻灯。

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霍金的人生面临着挑战。

②请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体会呢?

(正要开放的花朵是含苞欲放的,是美丽的,有着无限的生机。严霜却是残酷的,在严霜面前,花朵更显得脆弱。而霍金的人生就像这要开放的花朵,命运就像严霜,这个比喻很恰当。)

③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4)怎样向命运挑战?

①在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汇报。

②仔细默读“霍金向命运挑战”的段落。谁能概括一下,霍金从哪几个方面向命运进行挑战?

(霍金向命运挑战,不仅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创造。)

③分别请同学读(4—6)(7)自然段,思考:这几段分别讲的是什么?

(4—6自然段)霍金向命运挑战,他还活着;(7)霍金向命运挑战,不断创造。)

④体会利用过渡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前半句承上,概括前面的内容,后半句启下,引出下面要说的内容。)

(5)霍金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

出示幻灯:

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4.霍金的生命留下了怎样的辉煌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只能提出三个问题,你准备提什么样的问题呢?(可以围绕霍金的生平,精神以及成就进行提问。)

(3)如果霍金正在接受采访,你是个记者,该怎样提问呢?(角色表演,引导学生说话要有礼貌,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四、扩展

将你搜集到的“向命运挑战,创造生命奇迹”的人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清楚,观点明确,事迹感人。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体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9.小学语文上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作者:李泓 程涵

[教材阅读]

一、教材分析

1.编辑指导思想(1)编写意图

一直以来,蕴含着浓浓乡情、健康、率真而质朴的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风采,展现着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信念。特别是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民间艺术中所体现的、永久不变的生活主题,带有一方特色的表现形式,祈盼吉祥美好的朴素情怀,早已凝结成深挚的民族情结,融化成恢弘的民族气派,为身处社会变

革中的人们,存留着一块温暖而博大的心灵家园。对于目前的中学生来说,应该把了解、学习民间艺术,发扬、传播民族文化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民间美术,作为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民间美术在造型上体现了古拙、大气与灵秀的特点;在色彩上则突出了热烈、质朴与纯真的特质。通过学习研究民间美术中色彩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则是引导学生探究民间艺术之路的良好途径。

(2)版面内容与设计理念

本课的版面内容,主要由文字,不同民族、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作品和学习建议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文字部分是对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式、方法、审美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概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而占大量篇幅的图片部分则是对以上内容的直观展现。体现出美术教材强调视觉感受的特点。通过南北方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对民间美术,特别是民间美术中生动绚烂的色彩搭配有一个强烈的感知印象,这就为更深入地探究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形式手法、文化内涵,打下了认知上的基础。

另外,这些图片内容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学习建议结合起来,根据各地教学的实际情况,创建有地方特色的、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学习建议中的“收集一件民间工艺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点”是从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三方面提出要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探究性,这和以住教学中学生主要依赖教师讲述的行为表现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各地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庙会、地方文化活动、喜庆节日、乡村集市等时机,指导学生广泛参与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学习建议中的第二条建议:“用民间色彩对比的手法彩绘画盘,并和同学进行交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属“设计·应用”范畴)要做到这一点,势必要对学习主题有更全面、更深层的理解,它是对“教”与“学”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一建议可以根据各地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的物质条件灵活应用。尽可能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地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具有实施方法可以参考“教学设计”一项。)2.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

①通过挂饰、玩具、风筝、剪纸、面具、刺绣、织锦七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和认识民间美术特有的美感,增强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色彩搭配是构成民间美术热烈、质朴、纯真、自由的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通过图片并结合简要的文字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强烈对比的手法,从而形成了民间美术特有的装饰风格。通过“学习建议2”引导学生具体学习这一色彩搭配方法。

③通过图片展示与文字评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认识民间生活的环境、状态,老百姓的追求与信仰,是形成民间美术色彩搭配不拘泥于自然色彩现象、大胆提炼归纳的装饰风格的基础,从而进一步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第七课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更新时间:2009-10-28 来源:本社教参 作者:李泓 程涵

(2)隐性内容与目标

①课本中选登的每一幅民间美术作品,都包含着一个民间风俗,一个地域风情,一个健康、美好的愿望。教师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研究,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浓浓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终将化作民族情结,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成为生命中的精神支柱。

②通过“教学建议1”,配合教师合理的引导,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③通过“教学建议2”,营造一个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审美创造的乐趣。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明确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2)教学难点:

具体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方案一

(1)通过庙会、节庆、集市等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撷取当地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作品作为范例,师生共同研究与之有关的民俗风情、民间故事,并以此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主题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2)通过范例结合课本图片,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探讨民间美术作品的特征及对作品中色彩搭配的感受。(对本课主题的感知与印象)[符合认知规律,并能培养主动发现的“眼睛”、主动“思考”的心灵。]

(3)教师指导学生做一个色彩搭配实验,用画笔提取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与自然形象的色彩,并进行对比,通过研究与分析,总结出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手法。例如:以山西民间玩具布老虎为实验,首先将布老虎造型中的所有颜色都提取出来,然后,在对这些颜色进行纯度、冷暖、色相、面积、虚实等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出符合事实情况的结论——民间玩具布老虎的色彩搭配手法是采用了两组互补色的对比关系,红、绿,蓝、黄,但表现各不同:一组为大面积的黄和小面积的蓝,另一组为大面积但分散的红和小面积的但集中的绿。通过实验分析,举一反三,逐步掌握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对本课主题的理解与掌握)[对比可以加强直观感受力,加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给学生提供有关古代“五彩”和年画,泥人的“点套”、“着彩”的口诀,配合实际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中不同的色彩搭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指导运用。]

(5)师生共同拟订一个表现主题,如: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方法,布置一个“中国新年”;搜集一些具有地方风格的民间美术作品,搞一个“乡俗吸引朋友来”的展览;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方法,设计一个具有乡土风格的纪念品,进行创作练习等。通过以上活动,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法用于实际生活中,并从中感受审美创造的乐趣。(对本课主题的应用与创造)[用情境引发情感,用情感引发表现。培养艺术表达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方案二

(1)教师为学生设定一个学习目标: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一份贡献。具体的要求是: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制作主题为“民间的色彩,民族风”的民间美术作品展览的展板、录像、幻灯片等。所选作品可以是搜集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作品,或自己临摹、仿做或创作具有民间美术风格的作品,但最终的展览要做到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用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学习愿望,用主题限定学习范围与重点。(研究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教师为学生提供研究主题内容的途径,包括:①通过研究专业书籍、采访民间艺人、在庙会与节日场所搜集作品、上网查询与下载资料等。②对学生研究主题的方式提出建议,如:通过个体或集体研究。③提供多种研究方法供学生参考,如:搜集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规律、聘请民间艺人(风筝、剪纸、泥塑、面塑艺人均可)具体演示色彩搭配方法、进行色

彩搭配实验等。[拓展学习途径,尊重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选择。鼓励学生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法的实践与应用。]

(3)设计制作以“民间的色彩,民族风”为主题的展板、录像、幻灯片等。并力求做到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特点、手法、风格、内涵都得到具体而直观的展现。[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并使所学知识内化成艺术表现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

(4)结果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将以上制作成品进行集中展示;请来专家、学校师生、民间艺人或本班同学分成评论小组,对展示成果进行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评论。[鼓励学以致用、鼓励个性表现、鼓励审美创造。强化民间文化的“乘传意识”,培养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2.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丰富教学材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对突破教学重、难点会有帮助。(2)在教学中加入情感方面的引导,会增强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兴趣,加深对主题内涵方面的理解。

(3)对比“自然真实的物象”与“装饰风格的作品”不同的色彩体现,可以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评价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是评价的重心。因此,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联系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必要时,可以采取对学生分层评价的方法。

第一层:对学习主题是否有兴趣,是否愿意收藏一件民间美术作品? 第二层:如果对学习主题抱有偏见,(如:认为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很“土”)是否能通过积极学习,改变偏见,将偏见变为积极的认识。

第三层:能否说出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特点和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仿制一件美术作品装扮生活。

第四层:能否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方法进行创作,并能说出创作中的每一步骤的思路和想法。

第五层:能否对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展示?(制作展板、幻灯片、录像等)

四、相关资料

1.民间艺术:从社会属性的角度区分的艺术分类的一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民间艺术泛指活跃于民间的美术、工艺、曲艺、杂技、戏法等各种艺术形式。狭义的民间艺术特指民间美术与工艺,也可略称为“民艺”。

2.陕西凤翔彩塑泥玩具:(挂虎、花牛)陕西凤翔彩塑泥玩具,相传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传统泥玩具老虎挂片、坐虎、狮子、卧牛、花牛、小狗等经大红、大绿施彩后形成强烈对比和艳丽的装饰效果。另外,老虎玩具还采

用了意念的装饰手法,固有色和斑纹都被改变成红色的牡丹和莲花,耳朵夸张成鸟的翅膀,并用铁丝装上莲花和贵子的彩塑的小附件。把虎玩具放在爱子身边,既可爱又神威,具有一种安全感。

3.风筝:文献所传,古代风筝被用于军事,(测量距离、传递消息等)直至唐代以后,风筝的功能才开始转向娱乐方面。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风筝已成为普通的儿童玩具。元代放风筝在民间已成为习俗。明清时期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形制、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及放飞的技术均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在装饰上,多吸收了工笔画的技法,重彩涂抹,勾画精到,并注意色彩的块面关系,也有用写意手法来描绘的。近代,由于各地风俗民情及群众审美观念的影响,各地风筝在造型、扎制、装饰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4.北京风筝(沙燕):北京风筝,扎制精巧,造型匀称,彩绘典雅,式样众多。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其中沙燕属硬翅风筝,据《春风采风志》载:“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顺风放起,儿童追逐,以写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

5.剪纸(狮子滚绣球):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作为民间装饰艺术,剪纸在四时八节的民俗活动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广大的农村,剪纸的作者主要是妇女。她们将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将自然景物加以提炼、概括,组成一幅幅图案,用来美化生活。民间剪纸的样式与生活的实际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用来张贴的有窗花、烟格子、灯笼花等;用来摆衬的有喜花、礼花、烛台花等;用来刺绣的有鞋花、帽花、背带花;用来印染的印版花(蓝印花布)等等。河北尉县的剪纸以窗花著称。其表现形式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素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有戏曲人物、花草虫鱼、走兽等一些吉祥谐音的物象。其构图饱满、色彩鲜艳、造型生动,风格粗细适中,于整洁华美之中寓有灵活绵密的特点。

6.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年画是中国美术中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因主要在农历新年(春节)时张贴,以迎祥祉,故称年画。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题材内容看,年画表现的多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神话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民间艺人有“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和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的要诀。从形式特点看,构图饱满,形象完整,色彩艳丽,体裁多样。天津杨柳青年画是北方年画的代表,其特点是构图丰满、笔法匀整、色彩鲜艳。人物的头脸衣饰多用铅粉、金粉晕染,风格华美,别具一格。

7.刺绣(苗族刺绣):刺绣又名针绣、扎花,俗称绣花。据《尚书》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汉代时,刺绣已达到很高水平,唐宋盛行,明清再度复兴。贵州黔东南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这些居住在清水江流域的三十多支苗族,各村寨里都有一些能剪、能绣、能画的苗家妇女。苗族是一个讲究衣饰的民族,很早以前就以刺绣来装饰服饰。衣饰上的绣花图案多为吉祥动植物造型,其中还有大量有特色的苗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吉祥形象,这里有蝴蝶妈妈、人祖姜央,以及神话传说中的苗龙、龙狗等,而这些都是民间古老信仰意识的产物。苗族刺绣中的吉祥神话形象,造型夸张,色彩艳丽而又热烈,充满质朴盎然的情趣,表现出独特、强烈的民族特点和审美境界。

8.织锦(壮族织锦、土家族织锦的装饰性色彩):织锦是用精炼过的熟丝做原料,染色后织造的。织锦在处理色块和色彩搭配时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如一个平面色块,可以根据色彩需要分成若干的小色块或穿插不同的小色线,这种方法有利于色彩的呼应和变化,产生整色块的平衡与协调的艺术效果。另外,织锦在配色时合理地利用色彩的明度、冷暖、面积的对比,故使织锦中的图案与底布对比时产生色块的前进与后退、强与弱的变化,突出了主体纹样或图案中的主要色块,达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织锦在形式上的抽象性和趣味性。

9.民间玩具(老虎枕):民间玩具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供儿童游戏的道具,多为劳动者的业余之作,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虎枕是一种既可以给小儿嬉戏,又可以当枕头的实用型玩具,在北方各地农村广为流传,多以色布缝制成形。其中,山西的虎枕玲珑美观、色彩艳丽、做工讲究。

10.民间美术中的“五彩”:专指青、赤、黄、白、黑五中色。古代以五中色为正色。认为: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种观念,对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影响很大。

11.年画“点套”口诀:软靠硬,色不楞。(大红、深绿、深蓝、黑谓硬色,淡灰、天蓝、粉红、粉绿、淡黄谓软色)黑靠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分青绿,人品细。要想俏,带点孝。要想精,带点青。文相软,武相硬,断国孝,三蓝黑。女红,妇黄,寡青,老褐。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以上口诀因为体现了配色的共同规律,因此不仅适用于年画的色彩搭配,还适用于其它民间美术的制作。参考资料:

《中国民间美术词典》张道一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风筝》王鸿勋徐淑燕主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

10.小学语文上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

八年级语文第七课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父母的 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 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 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背景

2、板书课题:背影 朱自清

3、作 者简介 写作背景

4、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 么?(父子浦口送别。)

2. 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 “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4. “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三、思考讨论,体会父子 之间的深情

讨论一:父疼子

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 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 ,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讨论二:子爱父

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

讨论二:子爱父

1、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 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四、导学达标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2.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3.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请问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4.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 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5.小结: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6.师生齐读《游子吟》

7.师提问:“我”理解父亲的爱吗?为什么?(播放《懂你》歌曲)

8. 阅读最后一段,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 ”,这是为什么?(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五、归纳总结

1.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文字产打出无限深情,其实最好的已经并且一直在我们身边 ,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宝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 理解。

2. 小诗赏读

六、延伸阅读,感受深情

1. 在你 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上一篇:雨六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护理差错与护理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