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的服务职能

2024-07-03

党组织的服务职能(8篇)

1.党组织的服务职能 篇一

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高校团组织履行基本职能的重要途径

2009年5月,团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团组织要加强领导,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到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在此背景下,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创业,成为高校团组织履行基本职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高校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团的十六大召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接见部分代表时提出了“两个全体青年”:一是团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要做到重心下移,加强指导基层团支部开展工作,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团支部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要求高校团组织深入研究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认识到他们需要什么,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要求高校团组织必须从大学生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利益诉求入手,从思想上、行为上引领他们。当前,大学生最普遍和共性的需求就是成功就业或稳定创业,抓住了就业创业就抓住了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的关键,就找到了实现团的基本职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与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完全一致,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内容。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强调,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有带动作用,又要看到一定就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对成功创业的支撑作用;要努力找到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实质性需要与共青团有所作为之间的结合点,善于把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运行模式与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保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普遍性和持久性。这就要求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的重点要从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着手。而成长服务就是帮助、指导青年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共青团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是高校团组织努力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具体表现,是共青团事业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

1.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多样且分散,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近年来,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团中央也相继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但是,这些政策贯彻执行时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部门,政策的多样性和分散性使得各项政策发挥出的作用不够有效。

2.高校团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正逐步围绕“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这个主题展开,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为大学生就业奠定社会化基础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统揽,其基本内容是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全面成长成才。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地方和高校团组织都把就业创业见习、社会化技能培养融入社会实践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各高校团组织深入开展的社团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满足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需要,但就业创业的校园氛围还没有形成。

3.“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一方面帮助获奖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并申请专利,积极推动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发挥知识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仍存在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二是创业文化氛围欠缺火候;三是缺乏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的组织体系;四是大学生虽然有独立创业的愿望和热情,但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对创业认识的不足,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真实了解、市场调查和必要的创业指导,因而形成了创业素质存在缺陷、个人创业能力不强的状况。

4.“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立培养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但共青团建立的见习基地短期内难以纳入学校正常教学计划,大学生见习结束被见习单位录用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2009年3月以来,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校团组织积极参与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创建工作。截至2009年8月,共有935所高校参与基地建设,建成见习基地6608个,提供见习岗位163545个,已上岗见习的学生82566人,占到基地提供见习岗位的50.5%,其中见习结束后被基地正式聘用8074人,仅占参加见习学生人数的9.8%。这表明,大学生就业理念不合理与见习基地人才需求不对接的矛盾同时存在。

5.团中央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各地实施的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不仅让部分毕业生收获了步入社会后工作的勇气、经验与智慧,也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脚踏实地,怎样适应与创造新生活。自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已选派近1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基层和中东部省份欠发达地区服务;各地还根据实际,实施了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选派了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当地的贫困乡村开展服务工作。8年来,通过西部基层、贫困地区的志愿服务磨炼,一批又一批青年茁壮成长,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的积极导向。但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宣传、组织不到位等问题,地方项目办对志愿者进行跟踪培养、技术支持的欠缺,志愿者升学、就业相关政策落实难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高校团组织履行基本职能的举措

当前,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高校团组织融入市场经济主战场的切入点,是履行服务青年职能的重要途径。

1.建立协调和信息反馈机制,做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法制环境的宣传工作。高校团组织应发挥自身组织体系广泛、宣传阵地多样、联系青年紧密的特点,加大对党和政府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一是发挥团报团刊、广播、网络等宣传阵地,配合就业指导部门,对一些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和就业过程中的新规定等给予广泛宣讲;二是通过开展系列讲坛、专题讲座和说明会等途径,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为大学生处理就业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三是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

2.明确就业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重新认识自身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过程中的功能发挥,做到系统规划。高校团组织要根据团中央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发挥自身优势,转变观念,对本校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重新梳理,结合学科专业设置和办学理念,找准工作切入点,对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科学划分,构建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路径。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二是着眼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展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创业认识理解的特点,发挥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导向作用;三是通过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力争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

3.统筹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帮助大学生增加职业经历,学习择业就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做到与教学环节有效衔接。团中央把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作为当前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来推进,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教书育人环节设置的,它既强调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又突出必要的就业经验和技能积累对创业的推动作用,为学生实现就业提供过渡期、适应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因此,高校团组织在统筹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时,一要坚持把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作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内容;二要坚持基地选择的针对性和广泛性,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不同的见习基地;三要坚持基地建设的长期性,把建立就业见习基地作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化对接和管理工作,认真地坚持下去;四要保证已建成基地的实效性。

4.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校园环境,积极支持大学生参与创业的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分层实施。在实践中,一是在开设成体系的创业课程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创业宣传和引导,在校园里营造创业的浓厚氛围,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二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重点是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团组织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通过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及创业教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做好投身创业实践的准备。三是高校团组织应联合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制定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机构联合构建创业孵化机制、提供科技项目或物质支持等。四是对不愿创业只想就业的学生,高校团组织应提供社会观察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这些学生从大二开始就通过实习或参加公益活动接触社会,更多地了解社会,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把握机遇、瞄准长远发展而有目标地就业择业。

(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团委书记)

责编:路 童

2.党组织的服务职能 篇二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存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 我国政府的治理模式、社会管理和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都面临着结构性的改革, 为社会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创设了空间, 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但是, 由于体制的限制、法律的狭窄、制度的缺失、认识不到位以及治理的不完善, 使得我国社会组织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面临新挑战。从总体上看, 我国社会组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管理的新任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

(一) 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理解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 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发展趋势以及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 还没有把社会组织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没有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同时, 政府对社会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着“缺位”与“越位”的痼疾, 习惯于奉行“全能政府”模式而大包大揽, 往往将公共权力的触角自觉不自觉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由此导致了:一方面, 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公共事务, 该管的事情却没有管起来, 如公民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领域;另一方面,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走向了或无为放纵或过度干预的两个极端,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受阻碍和被封杀。

(二) 双重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社会组织“非法出生”和政府监管失衡问题严重。与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公共组织管理的需求而言, 社会组织严重发育不足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 许多社会组织没有拿到政府的“准生证”而不得不成为“非法出生”的“黑户”。在双重社会管理格局下, 社会组织最终发展缓慢和发育不充分, 以致数量少、规模小、作用微, 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政府对社会组织监管的实践看, 受我国非制度性文化观念的渗透及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 各级政府普遍重登记、轻监管, 缺少以法律为框架的规范运作体系和严格监管, 使得众多社会组织发展水平较低, 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管理空白。

(三) 社会组织自身存在“行政化运作”模式, 难以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我国的社会组织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适应社会公共实践的需要而发育起来的, 目前大量的社会组织从政府部门中脱胎出来, 形成与党政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 导致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自治程度较低, 组织构造尚处于弱势状态, 在功能定位、组织制度和社会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规范、不成熟的严重问题, 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群体及成员多元化、利益多层次的需求等。同时, 有些社会组织甚至为自身利益和片面发展而不择手段, 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 例如轰动一时的“全国牙防组”违规认证非法收取资金案, “全国高科技协作组织”分支机构以国家机关名义在各地的诈骗敛财之举、“郭美美事件”之于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等等, 严重影响和损害了社会组织的形象, 引起人们对其公益性与公信力的质疑。

创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职能的思路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 在当代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中, 只有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大主体良性互动, 发挥自身优势, 合理承担公共管理职能, 才能实现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 应着力在拓展公共管理职能、推进社会秩序、提升社会救济等方面取得突破, 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一) 拓展公共管理职能

1. 依法承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在社会转型时期, 我国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公共管理, 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组织发展实力, 而且政府通过将一些事务性、服务性、公益性等职能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 有利于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目前, 广东省已有15%的社会公益组织承接了政府转移的职能, 使社会组织彰显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 推动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

2. 通过参与购买政府服务,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 各种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选择。在美国, 社会组织提供了政府出资所有社会服务的56%, 就业和社会训练的48%, 保健服务的44%;在德国, 志愿社团或福利协会提供了90%的助残服务、70%的家庭服务、60%的养老服务和40%的医院病床服务;英、法、日等国都有类似做法[2]。近年来, 香港政府推出的契约外包、政府购买等主张, 都强调应结合民间的资源与力量来推展各项社会福利方案, 政府不应该是福利的唯一提供者;福利的责任应该由政府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和家庭小区等共同负担。经验表明, 香港90%的社会福利服务是由社会组织提供的, 在公共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说明, 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公开招标的采购社会服务, 一方面通过获得财政支持克服资金困难, 提高资源动员能力, 在承接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做大做强, 发展壮大自己。另一方面, 社会组织也通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服务力量, 创建和开展各种服务项目。

3. 培育市场经济内生力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依靠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形态, 从总体上看, 现阶段我国资源配置手段是复合性的, 既有行政手段, 又有市场手段, 既有公开的制度化手段, 又有在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的隐蔽性手段, 社会组织能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及社会组织本身具有的自主性、自主性利益和公众性利益, 必将有利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另外, 从市场经济法治本质上看, 社会组织以充分尊重各个不同市场主体的财产权、所有者地位平等权和交易自由权为价值取向, 为了维护本行业、本系统的市场声誉, 维持行业生存的社会基础, 常常会自发地形成行业内部的诚信规范和准则, 并赋予其强制约束力, 要求市场主体能够自觉遵守。

(二) 推进社会新秩序的建设

治理理论, 又称为后官僚制理论, 是在考虑了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各自的缺陷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理论。治理理论认为, 公共管理的根本特征不是效率性而是公共性, 公共性以公平、公正与正义性为基础。因此, 公共管理或公共领域的治理的规范性要求, 是必须体现公平、公正与正义性[3]。这一公共性是由政治过程、政府过程、市场过程和社会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的共同努力, 树立新公共服务的原则, 建立参与式的制度与规则, 构建共同治理的机制, 从而实现市场监管等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要求。社会组织在产生渊源上的民间性、社会组织成员参与的自愿性和志愿性、社会组织形成目的的公益性, 使得社会组织比起政府来说具有更强的号召力。“民间组织作为一种群众性组织, 能够把分散的社会利益群体组织起来。进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 实现政府与民众的双向沟通:一方面它代表社会利益向国家 (政府) 表达,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充当国家 (政府) 代言人的角色, 向社会传达国家意志, 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成为沟通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重要渠道。”[4], 从而既可以更有效地动员、整合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 其活动范围又可以延伸到政府管理难以顾及的领域、层面和环节, 而其所具有的自治性又使其在具体活动领域、具体活动对象、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更具有灵活性, 更易于促进社会沟通, 指导和规范行业会员、群体组织成员道德、文化、信誉等价值取向, 获得社会认同, 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三) 提升社会救济职能

一个服务型政府, 不可能是大包大揽的全能政府。而从社会需求的视角看, 其多样化的诉求, 也需要社会组织来承担。一方面, 社会组织要多措并举扩大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力度, 创造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 要强化社会慈善救济。慈善是评判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被公认为是社会的第三次分配, 有助于弥补第一次生产分配和第二次税赋分配的缺陷与不足, 缩小财富差距, 促进社会平等。第三次分配不是政府行为, 是社会行为。发展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 发动国内外的社会捐赠建立救助基金来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机制, 建构社会的“均衡”与“秩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救灾“社会化”是一场全民总动员的社会、政治参与, 政府号召于上, 民间社会组织与个人呼应于下, 围绕共同关注的命题, 运用常设和非常设的社会化募捐组织, 通过大众传媒的信息发布和鼓吹激荡, 实现全社会对相关资源的集束、汇聚、整合, 并将之合理、有效、快速地配置到地震灾区[5]。

构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职能的保障措施

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组织服务职能作用, 就必须深化改革, 在法制、体制、机制以及社会管理、社会公民自治等方面取得根本性实效。

(一) 从“顶层设计”入手, 加强制度供给, 创建社会组织公共管理新体制

1.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为社会组织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奠定基石。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 政府是公共事务唯一的或几乎唯一的主体, 是公共物品唯一的或几乎唯一的提供者。行政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即政府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 改变政府万能、政府包揽一切的格局, 落实授权或委托的管理权限, 增加新的授权或委托, 为社会组织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排除体制性障碍;其次要推进公共治理结构的建设, 建立阳光政府, 从行政控制型的治理模式转向公共治理, 加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分开, 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探索通过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补助等方式, 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为社会组织提供快捷、简便的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再次要适应改善民生和整个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 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作用的同时, 培育健全发达的社会组织, 并通过动员社会组织的力量提供公共服务, 以此来弥补或替代政府之不足, 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积极作用。

2.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为社会组织履行公共职能注入活力。总结我国社会公共管理实际, 人们普遍认为社会组织发育长期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 并将其原因归结为政府实行“双重管理”的限制性“制度安排”。其实究其根本, 是政府过往对社会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多持否定和怀疑态度。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 “组织化社会”将是21世纪社会的最大特征, 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形态。帕森斯认为, “组织的发展已成为高度分化社会中的主要机制, 通过这个机制, 人们才有可能‘完成’任务, 达到对个人而言无法企及的目标。”社会组织是社会实现自我管理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组织力量。治理理论认为, 政府的治理是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7]。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 西方国家强调在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体现出以治理为理念的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8]。从中可以看出, 治理与传统政府管理范式的最基本的, 或者说是本质性的区别就是, 现代公共行政的要求就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限分散化,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不仅作为国家机器的政府可以行使公共管理权力, 而且其他的社会公共机构特别是社会组织也应当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职能。事实上, 在我国市场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发挥, 而且能够减少个人侵占、无序发展带来的损失, 促进市场资源配置规模的增长。

因此, 要树立多元善治理念,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 进一步拓展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领域, 培育公民意识, 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为社会组织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保障。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 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 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 放在下面, 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 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 本来可以很好办, 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 就很难办。”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历史悠久, 并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法律体系, 对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活动的各种行为均有明确的规定。英国早在1601年就出台《慈善法》和《救济法》, 对非政府组织的行为进行了专门规范。在美国, 联邦税法501 (C) 3条款, 详细规定了非政府组织在慈善、教育、就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与灾害防御、青少年辅导等方面从事非营利性、非政治性活动可获得税收优惠。“法国则在《人权宣言》、《法国民法典》等基本法律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对一些社会组织的专门化管理法律, 形成了专门的非营利社团管理法以及法国商会法等专门的法律, 这些法律构成了法国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框架。”[9]。西方国家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了非政府组织的法人地位, 确保了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活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当务之急是要根据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及政府职能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 加快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的同时, 研究制定专门《社会组织法》和《社团活动法》, 将各地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法律规范, 并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权利、义务、地位、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 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 为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同时, 还应对社会组织的人员编制、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税收减免等方面制定相配套的法规与政策, 为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创建良好的职业环境。

(二)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为社会组织发挥服务职能提供机制和资源

1.厘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按照现代社会管理理论, 政府与社会组织应该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而且是制度性伙伴关系, 以使双方受益。“这种伙伴关系强调多元化的民主参与, 即公民、民间组织以及基层行政人员等多元主体对公共治理的共同参与, 从而达到政府与公民社会良好合作的新境界。”[10]。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 “小政府、大社会”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政府应顺应社会历史发展, 以转变管理观念为基点来实现职能转变。因此, 政府应履行制度设计者、制度维护者和服务购买者的角色, 按照“对内放宽、对外放开、对下放权”的原则, 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并按照法制原则, 重视社会组织主体独立性, 在政策制定、合约订立、服务管理、评估监督等各个环节, 扩大社会组织公共权力, 建立新型的基于契约的合作伙伴关系, 为社会组织创造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2.加大培育社会组织的力度。一是要加快行业协会、异地商会改革发展步伐, 大力扶持异地商会发展, 优化行业协会布局, 允许一业多会, 公平竞争。二是要大力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加大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的扶持力度。三是重点推进民办非企业单位有序发展, 做好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福利事业、生态环保、服务社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培育和发展。四是要积极发展城乡基层社会组织, 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大力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探索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其在推进村民自治、参与村务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3.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分层日益细化, 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 利益主体呈现多样化,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社会流动加快, ‘社会人’替代‘单位人’成为社会成员主要特征”[11]。一方面, 国家要因应和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 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 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 大力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组织, 维护社会公正、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秩序。另一方面, 要按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 把社会组织推向社会管理的前台, 但“实际上并非政府责任的转移, 而是政府供给公共服务具体方式和机制的转变, 是政府为了向公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将其具体生产过程让渡给社会组织。[12]”, 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再一方面, 优质服务是社会组织安身立命之本, 公众利益是社会组织的核心本质要求。美国查尔斯·麦克林说:“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期待远高于对企业的期待……当非营利组织被认为表现得不够专业, 不负责任或在道德上有问题的时候, 公众的反应会非常迅速:产生背叛感, 破坏信任。”因此, 社会组织的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强弱, 还应十分注重其公信力、专业化、职业化以及组织的品牌效应, 以自律、互律、他律为准则, 建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意识, 切实提高咨询服务质量、政策研究质量、理论研究质量等, 树立社会公众品牌,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 强化社会组织依法治理, 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坚实根基

1.强化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关系。在此前提下, 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 坚持遵循培育与监管并重原则的同时, 力求通过监管促进发育,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准入、激励、退出、社会监督机制, 形成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按照分级管理分类评定客观公正等原则, 从基础条件、组织建设、诚信建设、工作绩效、社会评价等方面对社会组织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判, 促进社会组织通过良好的公共服务质量来获得社会广泛的影响, 使服务声誉转化为服务实力, 以此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 建立健全以诚信为重点的信息披露和失信惩罚制度, 增强社会组织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形成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 提高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2.落实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社会组织应当建立以制度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 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民主决策制度, 健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 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同时要落实信息公开, 向社会公众交代财务责任、过程责任、项目责任、优先权责任, 提高社会组织运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 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诚信建设, 通过建立强有力并积极进取的理事会、评估监督使命与战略规划、项目评估和监管、能力监控和社会监督, 以自身规范有效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 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功能的优化。

3.增强社会组织服务创新能力。社会组织肩负着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对于公众而言社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公益、慈善的化身。因此, 一方面社会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建立会员企业的权利救济机制, 为会员企业谋利益, 并引导组织提高服务社会的整体能力, 赢得公众更广泛的信任支持, 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 社会组织要重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职业社会地位;逐步推行社会组织负责人、秘书长、财务人员等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抓紧培育专业社会工作者, 建立社会工作专业资质评定制度和社会工作者资格等级制度, 使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可以不断得到资质积累;引进竞争机制, 通过政策的倾斜, 吸纳、挖掘、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 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 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积极探索加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新路径, 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社会秩序、社会救济等重要服务职能, 并构建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推动社会组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努力确保社会充满活力、有序运行、和谐稳定, 为建立服务型法治型创新型政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洪涛.为什么要用“社会组织”[J].中国非营利评论, 2008, (1) :19.

[2]刘金良, 姚云云, 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选择:基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A],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5) :12.

[3]罗伯特·B·丹哈特, 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 载《中国行政管理》, 2002年第10期.

[4]侯小伏, 《论社团的组织特征及中国社团组织的发展趋势》, 《山东社会科学》, 2002.5.

[5]徐峙、戴小东, 《关于公益捐赠的法律思考》,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第四期.

[7]毛寿龙等著:《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 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6—7页.

[8]施巍巍.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6) :200.

[9]胡仙芝.自由、法治、经济杠杆:社会组织管理框架和思路——来自法国非营利社团组织法的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 :96.

[10]吴志华, 翟桂萍, 汪丹.大都市社区治理研究:以上海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第178页.

[11]沈爱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管理格局[N].学习时报, 2009-04-06 (6) .

3.党组织的服务职能 篇三

张家湾葡萄生产在北京市具有明显的区位、品种、技术、规模和基础优势。张家湾葡萄协会在全镇葡萄生产的发展中,在带动本地区农民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实现稳步增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协会自有高标准葡萄示范园330亩,资产总额达到500万元以上,具备了为广大果农提供葡萄生产到销售的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的能力。

全方位的服务方式

协会以丰富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致富农民为目标开展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服务组织建设,增强协会服务职能。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协会将引导、支持、调控、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一是强化信息服务,保证全镇葡萄常兴不衰。葡萄协会从1998年开始把全镇的葡萄生产、销售、品种苗木繁育等信息上网,并及时更新网上内容,并通过网络学习了解有关国内外葡萄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协会还每年定期邀请中国农大、北京农学院、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及日本葡萄爱好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为果农培训。

二是做实科技服务,进一步健全技术服务体系。葡萄协会在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的同时,针对全镇原来葡萄生产品种单一、品质一般、产品上市集中的现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和承担农业部“948”国外优新品种引进项目,搞好优良品种的引种、示范、推广工作。

三是搞好引种和植保服务。每年葡萄协会统一购进优质有机肥、生物药剂等,培育优良品种苗木,成立了农药销售和植保服务公司,为广大果农提供优质农药近40种,受到了农户们的好评。

四是搞活营销和中介服务。葡萄协会一直关注市场、研究市场,针对本地区气候特点和北京水果市场的实际,大力发展优良的早熟葡萄品种。在搞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为广大果农的生产定好位。在大力开拓市场上,葡萄协会先后与市区十几家连锁超市、旅游饭店、宾馆等建立了产供销关系。

实行专业化生产,突出龙头带动作用。通过葡萄协会基地的示范作用,确定设施葡萄专业户63户,露地葡萄286户为重点联系户,通过典型,加大对农村科技宣传推广普及的力度。

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成立了张家湾葡萄协会农民技术学校。以葡萄栽培技术为主,组织148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班等。2002年被北京林大定为学生实习基地后,2004年葡香苑先后又被中国农大和北京农学院确定为教学基地。

规范服务,坚持经常。协会每周一为专家坐台技术咨询日,每周三、周日为重点村、重点地块的巡回指导服务,此方式已连续坚持了6年。

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帮助果农开拓市场,协会以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北京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除了为农民提供葡萄种植信息、技术、生产资料等全方位的服务以外,初步实现了晚熟品种的保鲜贮存,均衡上市增值目标。

二是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农业部“948”国外鲜食葡萄品种引进及国家林业局千亩优质高效葡萄基地建设项目并通过验收。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带动了通州区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3年新增葡萄栽培面积8000亩。同时,由于葡萄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从2000年起,张家湾镇新增葡萄种植户1200户,解决了2000个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三是协会起草制定的《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综合标准》通过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研究所的查新检索,其技术要点在国内具有创新性,已经技术监督部门公布实施,在指导北京及华北地区的葡萄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成功举办了五届葡萄采摘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游人前来指导和观光采摘,从而使协会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大、知名度不断提高。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葡萄协会为广大果农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产、加、销联系的桥梁,张家湾镇葡萄生产产业化的组织程度、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北京市科委支持18个区县制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本刊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下经济发展对科技工作的要求,实现科学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的目的,北京市科委开始实施“科技工作主题计划”。主题计划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科技发展战略,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而谋划并实施的专门工作。其中,“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北京新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各区县的资源优势以及功能定位,通过“技术扩散”、“辐射效应”和“产业关联”来促进各区县协同发展。

目前,“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的区县科技专项已经开始启动,实施的项目着力于加强各区县科委统筹首都科技资源、提高服务能力的建设,使区县科委在区县政府开展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中,起到吸收和利用创新资源的参谋助手作用。同时,北京市科委还组织区县科委开展各区县的科技资源情况的调研工作,并在资源与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区县科技资源情况的调研,进一步挖掘各区县集成科技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潜力,贯彻科技发展战略,变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为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各区县科委将在本地区科技资源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确立区县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编制出区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协助区县政府按照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区域发展重点与优先支持产业的政策,通过统筹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实现产业聚集与产业升级,真正达到实现科技进步促进区县经济发展的目的。

北京市科委办公室

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

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本刊讯第八届中关村电脑节系列活动之一的“政府创新论坛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启动仪式”于近日在清华科技园隆重举行。服务平台首批成员单位——清华科技园、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科院中自孵化园、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在会上进行了授牌。

海淀园企业服务平台是海淀区政府、海淀园管委会在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进程中的又一创造性举措,是园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创新型服务模式的有益尝试,标志着园区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海淀园企业服务平台打破了以往政府服务系统、服务层面、服务模式相对单一的局面,一个重大改变是将部分服务职能延伸至专业园区等第一线服务窗口,充分借助和发挥基层服务机构的力量,通过整合、共享区域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加直接、迅捷的优质服务。

海淀园目前已形成较完整的扶持体系,拥有12个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这是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同时,这12个园区也成为海淀园政策落实、产业聚集的12个亮点。作为海淀园企业服务平台首批成员的专业园区各具优势,其中清华科技园是惟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形成国际研发机构、国家级研发机构、国内大型企业和中小创新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是北京首家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所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北京地区惟一一家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中科院中自孵化园成为立足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平台;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是被国家科技部认定的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 海淀园管委会朱丽

“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实施

本刊讯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5月20日通过的《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0月1日起实施。9月29日,北京市召开《条例》宣传贯彻大会,以加强《条例》的宣传贯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文漪、副市长范伯元等出席大会并讲话。

林文漪讲话指出,《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鼓励发明创造,激发和保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使专利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提高本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范伯元在讲话中强调了加强《条例》宣传贯彻的必要性。

北京咨询业国际交流新开端

本刊讯近日,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主办的“中美咨询业交流与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协会各会员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中美咨询协会的交流活动,成功开启了北京咨询业与发达国家咨询业沟通与合作的大门。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与美国管理咨询公司协会将在信息、人员、国际协调等方面展开合作。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将开展一系列国际交流,为会员单位提供更多学习世界最新咨询理念、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机会,促进北京咨询业国际化发展进程。

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与职能1 篇四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与职能1.宗旨 世贸组织的宗旨为:“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 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积极努力 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 济发展需要相称”。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和持久的多 边贸易体系,以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往贸易自由化努力的成果和乌 拉圭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2.职能促进“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和多边贸易协议的执行、管理和运作,并为其提供一个组织;为成员提供谈判的讲坛和谈判成果执行的机构;通 过争端解决机制,为达到全球经济政策的一致性,以适当的方式与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3.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的第一种形式是“最惠国待遇”条款,即各 成员对于其他成员的产品,必须给予不低于给予任何其他国家产品的优惠 待遇。第二种形式是“国民待遇”,它要求一旦货物已经进入某个市场,它们必须获得不低于相同的当地制造商品所获得的优惠待遇。*保护措施货物贸易采用关税保护,反对数量限制;服务贸易实行市 场经营权开放原则;知识产权方面要加强保护。*稳定贸易发展原则要求各国履行所的义务。*公平竞争原则要求用市场供求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如出现人为降低 价格,则允许成员方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进行保护。*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保护程度大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关税可较发达国家高;可继续享受普惠制;向世贸组织过 渡期长于发达国家;可利用“宽松条款”;可从世贸组织得到特殊援助。*地区贸易原则允许成员方组织经济贸易集团,促进贸易自由化。*磋商协调原则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不主张采取报复措施。*保障措施原则同意出问题的成员方运用“例外条款”保护自己。*透明度原则各国的贸易政策及政府的管理行为要透明,成员方发生 纠纷时,以公布的贸易政策为解决依据。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各国的政策 不能随意更改,如更改要经别国同意,并且定期接受政策评审。============III.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与任务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处理国际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国际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保证国际贸易顺利、可预测和自由的进行。WTO的基本目标是国际贸易的可靠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信,他们能够可靠地得到他们需要的制成品、配件、原材料和服务越来越大的选择机会。使生产商和出口商相信,外国市场对他们开放。WTO的最终目标是一个繁荣、安全和负责任的经济世界。WTO的决议在全体成员国家一致同意的基础上作出,并需经成员国国会的批准。贸易摩擦被引导进入WTO的争端解决过程,争端解决过程的核心是解释协议和承诺,保证成员国的贸易政策与WTO的协议和成员国的承诺一致,由此减少贸易冲突演变成政治或军事冲突的风险。通过减少贸易壁垒,WTO也降低民族和国家之间其他壁垒。被称作多边贸易体系的WTO体系的核心是经大多数贸易国家谈判签字并经各自国会批准的WTO协议。这些协议是国际商务的基本法律规则。它们约束各成员国政府为了共同的利益把各自的贸易政策限制在协议范围之内。WTO协议由政府谈判签署。但是,它们的目的是帮助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出口商和进口商更好地经营。最终目标是改进成员国人民的福祉。它通过下述途径来达到这个目标:1)管理贸易规则2)作为贸易谈判的场所3)解决贸易争端4)审议各国贸易政策5)通过技术援助和培训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

5.党组织的服务职能 篇五

[关键词]女职工;工作思路;维护职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全国妇联工作重要批示中指出:“希望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意识,把联系和服务广大妇女作为工作生命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基层做好工作,不断促进妇女发展,真正把妇联建设成为可信赖的妇女之家。”作为施工企业的女工组织,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缺少的作用,找准女职工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担负起保护女职工的“娘家人”责任,才能在企业中切实履行女职工组织的维护职能。

一、明确“突出维护、服务全局”的工作思路

一是健全机制抓完善。企业工会应以建立健全女职工组织建设为体系,支持和重视女工工作,坚持做到各级工会组织与女工组织“同步筹备、同时组建、同时审批、同步发展”。电务公司工会通过女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女工主任及委员,并坚持对女工组织实行了网络动态管理,设立主任一名,基层单位凡女职工在五人以上的,均设立女工委员,使女工的组织机构日趋完善,给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围绕中心抓服务。女工组织要围绕施工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建立以“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创先争优”为载体的“巾帼建功”体系,从培养、评选、树立宣传特色人才入手,组织开展岗位建功,素质达标等活动,为女职工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造条件。电务公司女工组织坚持以“巾帼建功立业”活动为主线,发挥电务女工的特殊工作性质,选准时机适时组织开展了女职工同工种的技术比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立足岗位做贡献活动,涌现出长年活跃在信号室内配线施工站场的精英团队,通号四项目部女工作业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岗”、“二十三局集团公司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为公司同行业女工作业队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突出重点抓维护。女工组织应紧紧抓住重点维护这个载体,建立以“职工互助合作会”、“三不让基金”为机制的送温暖活动体系,从强化女职工自我救助、自我维护入手,组织开展“献爱心、送真情、结对子”等扶贫救助活动,为女职工解困脱贫创造条件。电务公司女工组织坚持深入开展关爱女职工系列活动,连续八年为女职工办理“平安是福”特殊疾病保险,组织女职工每年一次妇科体检,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知识答题等活动,提高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利用“两节”送温暖、“六一”送关怀、“金秋”送鼓励、“夏季”送清凉、“生日”送祝福、“圆梦微心愿”、组织参加工作服加工等形式关心关爱女职工,为她们及时排忧解难。

四是强化自身抓素质。女工组织要紧紧抓住强化自身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建立以职工之家、光荣榜、文体活动场所、休闲乐园为阵地的女职工素质教育体系,从牢固树立主人翁责任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入手,组织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为提高女职工队伍素质创造条件。近年来,电务公司女工组织在全公司组织开展了以“我学、我练、我能”为主要内容系列活动,利用各种载体和主题的活动发放各类适合女职工阅读学习的书籍,并多次组织读书征文活动,在参加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工会组织开展的“书香三八”、“玫瑰书香”等系列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在公司职工之家和活动室多次组织开展了“猜谜语、踢毽子、跳绳、羽毛球”等多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为女职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和娱乐大餐。

二、注重“研究探讨、有为有位”的工作实效

新时期的女职工组织有着广阔的发展平台,只有利用好自身所具有的实力和能力去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才是新形势下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女工工作要从当好女职工的知心者、活动的组织者、生活的设计者、懂业务的管理者出发,认真抓好四个研究落实。

一是研究女职工队伍的现状,把握女职工工作的基点。女工组织要结合实际,开动脑筋,研究女职工队伍的现状,做到面对今天,落实行动;分析明天,制定规划;预测后天,树立目标;科学的安排工作,统筹规划。在研究中形成活动方案,反过来又在实践中加深研究,完善计划措施,获得实效。电务公司女工组织日常注重深入到女职工队伍中,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女职工的思想脉搏,了解和掌握女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面对面、心贴心倾听她们的呼声,并及时向领导反映,实打实积极为女职工说话办事,尽可能的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二是研究协调关系。女职工组织的工作是否具有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各个方面的协调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几年来,电务公司女工组织十分重视研究取得各级领导支持和重视的途径。第一是女职工工作要有声音,不论开展什么活动,都及时把文件、通知送到党政领导的手中,让他们知道,并请他们参加;第二是女职工活动要有影响,开展活动要保证效果,用成果去吸引人,用事实说话,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取得领导的支持;第三是女工干部为女职工切身利益要据理力争,当好参谋;第四是女职工工作要自己找位置,方能达到“有为有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无论是从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适应企业发展形势还是增强女职工竞争能力的角度考虑,都必须把女职工工作放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思考和把握,把为企业施工生产建设贡献力量作为对女职工工作的总要求,把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和发挥女职工积极性作为服务大局的主要手段,把增强企业女职工组织的活力作为服务大局的重要保证,才能充分发挥女职工组织的职能作用。

6.工会服务站的职能 篇六

工会服务站是在后沙峪镇总工会领导下的直接联系并服务于辖区单位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的工作机构。主要职能:

1.按照后沙峪镇总工会的工作部署,指导协调辖区工会组织向辖区职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工会章程,使全社会认知工会、了解工会、熟悉工会、支持工会,营造工会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全方位摸清辖区单位情况,掌握职工流向;传递工会工作动态、职工维权信息。开展职工思想、生活和生产工作状况调查,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工作,畅通上传下达渠道。

3.依法开展辖区建会工作,发展工会会员,依法收缴工会经费,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增强基层工会组织的活力。

4.为辖区会员和职工提供信访接待、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辅路、生活救助、互助保障、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维权服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构思和安排工会服务站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不断满足广大职工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5.依法协调辖区劳动关系,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促进辖区单位劳动关系,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促进辖区单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7.高职学院的服务职能 篇七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企业需求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对高职教育的诸多特征和职能已形成共识, 其中高职教育的服务职能是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职能。服务作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 是我们在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认识上的一个深化, 观念上的一个突破, 理论上的一个提升和实践中正本清源的理性选择。

一、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服务职能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服务的概念解释为:“为集体 (或别人的) 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职业教育正是在社会需求中产生, 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远大理想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宏观方面, 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我国在研究各国改革发展成功之道的基础上把目光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上。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发挥我国劳动生产力资源优势, 适应宏观经济杠杆调整布局, 活跃区域经济, 最终加速我国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第二, 微观方面, 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发展和学生成才服务的。两者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企业角度:在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 为增强产业竞争力, 各个企业都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些人才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培养。学生角度:学生在选择职业院校、选择专业的时候, 就是在选择能够满足他需要的服务者。尽管学生在报到、注册、交费时没有向学校提出任何“服务”的要求, 而实际上他就是在“购买”学校的教育服务。职业教育服务职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将企业视角和学生视角合而为一, 实现最优化发展。

二、高职教育服务职能的误区与调整

目前, 高职教育服务职能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 学校在与企业的结合过程中, 认为只要有企业参与, 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 都是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 目标在于借助企业的力量打造高职教育的特色。而这种想法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形而上学性, 没有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 没有设身处地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或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学校与企业没有高度融合的重要原因。

第二,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人们习惯将学生视为受教育的对象, 接受教育者的培养、雕塑。因此,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认为学生是知识接受者和存储器;在教学方法设计上, 认为教师的安排是最科学、合理的。当达到教育目的时, 人们常说的是“孺子可教”;而当教育行为屡遭失败时, 人们又会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事实上, 学校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教育, 是专制型家长的作风, 是一种习惯。

第三, 服务观的片面化。提到服务,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商业服务, 是一些舒适、快捷、方便化的服务。在学校谈服务, 充其量是生活方面的后勤服务, 而并没有认识到管理、教学、督导、招生、就业都是一种服务, 更没有意识到学校就是一个服务圈, 并且具有极强的辐射功能。“服务”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定位, 导致了学校普遍地缺乏服务意识。

因此, 我们应解放思想、拓展思维, 调整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有两点:

第一, 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大环境。职业教育是一种有“需求”才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目前, 高职教育受到了政府、企业、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关注, 在政策、资金、实训条件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支持。政府之所以要投入职业教育, 是期望未来的社会成员能获得应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企业之所以要支持职业教育, 是期望现在和未来的员工, 能获得应有的生产能力, 成为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员工;家长和学生之所以要选择职业教育, 是期望学生能获得就业能力。职业教育必须兢兢业业地为这些“需求者”服务, 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否则, 我们就将会失去需求, 失去服务对象, 失去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最终失去我们的职业院校。

第二, 要树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业”的观念, 只不过它是一种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 主动听取企业对未来员工的需求条件,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三、高职教育发挥服务职能的关键点

第一, 让服务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服务型的校园文化。

服务需要知识基础和崇高理想的支撑, 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欣赏、一种品味。服务观的纵深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 也会反作用于文化。高职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方略, 通过校园文化手段让广大师生理解什么服务以及如何行使服务职能。

第二,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脉络, 为企业提供服务。

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布局调整, 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程度。一个高层的职业教育管理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职业教育研究者、一个企业家和一个经济师。职业教育要为企业服务, 但不是盲目的服务, 而是在充分研究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智选择。我们要选择与学校专业密切结合的企业进行合作, 但前提是平衡企业的需求, 以满足企业需要作为出发点, 为企业提供技术、人力资源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第三, 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 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支点为学生服务。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不明确, 虽然志向高远但不知从何做起, 虽然迫切需要学校的帮助却不知谁能排解忧患。高职学院应在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 发挥校内招生、就业、特别是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部门以及广大班主任或教学辅导人员的作用, 可以通过面谈、电话沟通或体察宿舍等方式为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 解决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服务职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校最为微观而美好的单元, 也是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创造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提升职业道德的最佳时机。高职学院的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都应该发挥好服务职能。学生有自己需求, 有自己的发展意愿, 不愿接受被动的塑造和打造, 特别是在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之后, 对自身的要求就会提高, 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艺术和技巧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出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克服怯懦心理, 自信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要敢于面对学生对问题的质疑, 而不能只顾完成自己的授课计划。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好坏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 如果学生感到教师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服务的失败。教学过程中的服务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这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因此, 无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的教师都要放低姿态, 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 与学生平等对话, 从知识和心灵两个方面实现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陈伟国.高职教育服务概论.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

8.党组织的服务职能 篇八

关键词:宏观鉴定理论;档案鉴定;鉴定主体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archival appraisal in Netherlands, Canada and Australia, introduce the different links of archival appraisal and the functional roles of different appraisal subjec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cro—appraisal. Meantime, this paper draws the characters which are reflected by th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appraisal subjects in the three countr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acro—appraisal, hoping to bring some references and revelation for our country in practice of archival appraisal.

Keywords:Macro—appraisal theory; Archival appraisal; Appraisal subject

宏观鉴定理论改变了以往档案鉴定单纯以文件本身内容的微观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文件保管期限表决定档案处理结果的档案鉴定模式,向宏观意义上文件社会价值、文件形成机构职能鉴定方向转变。围绕社会结构与国家战略宏观意义上的价值鉴定分析,价值主体由文件形成者及国家利益为主向更广泛的社会利益与社会民众群体利益倾斜。档案鉴定主体代表谁的利益会影响到我们所留存的社会记忆的结构以及档案价值发挥的水平。“谁能代表全体利用者的利益公正地挑选和评价档案?谁能为未来选择历史?”[1]这是我们着手分析档案由谁来鉴定,分析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职能划分的初始化问题。

1荷兰宏观鉴定实践:PIVOT项目中档案鉴定主体组织与职能划分

荷兰的宏观鉴定实践走在世界前列。荷兰的PIVOT(Project to Implement the New Transfer Period),是基于实施缩短移交时间而开展的档案鉴定项目。该项目“站在宏观的高度,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通过鉴定文件的生成背景来鉴定文件。具体地说,是通过鉴定政府各个领域的职能来鉴定执行该职能时所生成的文件”。[2]从文件形成背景和所属部门职能对文件进行鉴定,这是一种典型的宏观职能鉴定观:以文件来源机构为核心,综合分析文件形成背景、职能性质、内容等特点,系统地开展鉴定工作。

该项目保管方案的制定流程如下,“‘三方咨询 —民众的网上评价—国家文化政策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Cultural Policy)部长批准—荷兰政府报纸(Dutch Government Gazette)出版生效。其中,‘三方咨询 环节是由利益相关者来研讨并决定某职能的命运,至少包括以下几方:相关政府机构的专家,相关机构的文件实践管理者,国家档案专家”。[3]

“三方咨询”作为保管方案制定的起点,对档案鉴定起着根本性的抉择作用。相关政府机构的专家、相关机构的文件实践管理者及国家档案专家这三类主体,能够从国家战略利益、机构利益及国家档案事业整体利益出发,对需鉴定文件作“同时空”的咨询式、研讨式的裁决。这种咨询鉴定模式,兼顾了社会记忆的延续性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满足、机构职能利益的考量以及社会潜在利用者的涉及。

民众的评价被鉴定体系所吸纳,民众的意见与建议被鉴定者所考虑。这是在宏观鉴定思想下挖掘社会档案潜在利用群体、满足社会利用需求及发挥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三方咨询方案的有效补充。民众对三方咨询的结果可以进行评价,把自己的利用需求传递给鉴定主体。国家文化政策理事会部长的批准以及荷兰政府报纸的出版生效,是对三方咨询及民众评价后的鉴定保管方案的处理结果。部长批准表明最终保管方案生效,并利用政府官方媒体“荷兰政府报”进行公开发布。社会参与度的加强,有利于鉴定标准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利益的保持。

综合上述项目中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结构与职能划分,荷兰的宏观鉴定实施模式从鉴定主体到鉴定主体的补充,都围绕着如何有效保持社会记忆的延续,维持鉴定标准的多方利益的平衡与妥善的保管方案的制定。同时,加入了民众鉴定这股新的鉴定主体力量,为宏观鉴定的社会价值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2澳大利亚宏观鉴定实践中档案鉴定主体组织与职能划分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档案鉴定是基于本国文件管理标准“the Standards Australia Standard for Records Management”。该国档案学者丹尼斯·康纳指出,该鉴定模式提到了五个鉴定的取向,涵盖了长期为行政机构发挥行政管理价值以及具有广泛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文件的保存。[4]社会价值的判断以及广义价值鉴定标准的提出体现了宏观鉴定的思想。

此模式有两种鉴定授权形式:一是传统的政府机构常规范围的机关部门所涉及的文件鉴定领域;二是特殊机构特殊形式的核心业务。其中,职能部门承担鉴定文件的中心任务。文件形成机构需要自行考察和分析本机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机构所形成和积累的所有文件类型并将其纳入文件保存系统之中。同时,文件形成机构与政府信息管理专门机构共同来承担分析本机构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中的各中心活动所形成的文件类别和整体,分门别类划分保管期限。

随后,内部咨询是对档案鉴定进行的第二次判定。内部咨询流程由国家档案馆承担,需考虑信息获取与服务、档案信息管理部门、政府办公室需求等因素。信息获取与信息服务主要针对公众信息和文件档案参考与查询需求,档案信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档案的整理与保管,在鉴定中,需考虑他们保管的实际条件。政府人员与档案管理部门对于鉴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例如,考察鉴定后的文件是否能够全面充分地反映和覆盖机构的业务活动等。信息获取与信息服务分析过程中,档案专家顾问的职责是提供一个相关评估:那些应该保管并作为国家档案的文件是否被挑选出来。他们需考虑:关乎澳大利亚未来发展与环境发展的文件需妥善保管;保管好那些有足够信息量和特殊能力,来证明澳大利亚国家与人民地位和环境条件的文件以及联邦政府对于他们影响的文件;能反映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的文件;能反映并能体现澳大利亚知识丰富,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相关文件。[5]

上述内容能够反映出澳大利亚档案宏观鉴定的三个基本主体,他们分别是文件的形成机构人员、国家档案馆档案人员、档案专家顾问等。三者构成了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体系,分别从文件的形成背景与形成机关的基本职能,政府的实际管理,文件的国家战略意义、社会发展意义、社会记忆功能的延续、民众的利用需求等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避免了仅从机关本身和业务活动本体出发鉴定的片面性。

3加拿大宏观鉴定实践中档案鉴定主体组织与职能划分

1991年,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在鉴定联邦政府文件时开始实施宏观鉴定战略。具体方案如下:“(1)国家档案馆与文件形成机构协商文件的处置方案,称之为‘历年文件办理方案;(2)依据办理方案这一原则性框架,针对不同责任者、不同的工作职能部门制定具体的文件处置实施方法;(3)国家档案馆依据文件处置期限表,对档案文件加以具体分析研究,作出鉴定的决定;(4)国家档案馆与文件的形成机构就文件的进馆问题,对其起源、保留时间、外观形态等进行协商,作出最终的进馆决定。”[6]这种从职能出发的实践模式,贯彻了宏观职能鉴定的基本思想。

加拿大档案馆在鉴定的实施过程中,馆内文件处置部门与联邦机构一起协商来确定机构及其下属部门的重要程度。在处置时,双方认可的前提下确定文件处置计划,“这一计划详细规定了各类文件鉴定的顺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施计划表,具体规定档案馆审批联邦机构需处置的文件范围和期限”。[7]对特殊载体的文件,处置权交由特定档案小组来完成。

加拿大的宏观鉴定模式涉及的档案鉴定主体主要为国家档案馆档案人员、文件形成机构双方。鉴定采用的是协商机制下的“背景调查与处置计划”互动体系。国家档案馆档案人员在不断分析文件形成机构的职能与文件形成背景调查的基础上,与文件形成机构协商确立“长年处置计划”。这种协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机械地套用已形成的处置方案,灵活机动地安排最有价值的文件的优先鉴定。鉴定主体双方可以说是互相制约,围绕文件的形成机构职能、文件的形成背景调查、协商讨论等开展鉴定工作。

4国外宏观鉴定实践鉴定主体组织对我国鉴定工作的启示

4.1我国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职能划分现状。我国档案部门“文书处理—档案室—档案馆”的三级管理模式决定了我国档案鉴定也分成三个层级。文书处理完毕后,经由文书人员与档案业务人员进行立卷归档,“此时,既要对无保存价值的文件‘判处死刑,又要为准备留存归档的文件区分价值(划分保管期限),并据此分别立卷”。[8]文书人员与业务人员成为第一个层级的档案鉴定者。档案室在向档案馆进行案卷移交时,“主要是对立卷归档时确定的保管期限进行检查,适当调整部分档案的保管期限并决定哪些档案应移交档案馆,对确定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造册登记并销毁”。[9]这时,档案室业务人员成为第二个层级的档案鉴定主体。移交至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档案馆按照规定定期审查馆藏档案,并对保管期限划分不科学的案卷进行调整直至销毁。由此,档案馆业务人员成为第三个层级的档案鉴定主体。

4.2宏观鉴定思想下对我国鉴定主体的组织、职能问题分析。我国档案事业中的三级鉴定模式,在前两个鉴定环节中,容易忽视档案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由于前两个鉴定环节的鉴定主体(文书人员与档案室业务人员)在鉴定档案时,除了依据“文件保管期限表”与“档案馆收集范围”等规范性文件外,主要考虑对本单位利用价值空间较大及对本单位记忆留存关系重大的内容等因素。档案一旦进馆,档案馆工作人员处于鉴定的第三个环节,他们仅仅是对前两个层级档案鉴定的修正与补充。对于社会记忆的构建与档案价值的发挥也仅基于各单位所移交的档案资源,无法跳出前两个鉴定环节已经划定的资源范围。同时,三个鉴定环节相对独立,协调性不足,影响整体的鉴定结果。

相比之下,荷兰等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上问题。首先,他们既考虑到了文件对于文件形成机关的现行价值与本机关的记忆留存因素,也在宏观意义上,将文件的鉴定扩展到了社会价值的考虑、社会记忆的留存以及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的预见性。同时,其档案鉴定模式均从文件的产生背景、文件形成机关的分析入手,从文件生成伊始就开始考虑文件、文件形成机关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另外,鉴定主体模式都遵循了各鉴定方相互补充、协商的原则,将文件的各种价值尽可能都囊括在最终的鉴定方案。

我国可以在原有鉴定模式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以适应宏观鉴定的趋势和要求。传统的鉴定主体集中于文书处理、档案室与档案馆三个层级的档案工作者。这些可以成为新架构宏观鉴定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为他们熟悉并适应档案工作的基本流程,并能在原有基础上容易适应新的模式。借鉴荷兰等国经验,可以将档案专家顾问、社会民众评价等新的鉴定主体引入我们的档案鉴定体系,并灵活运用“多方同时空咨询”、“不同鉴定主体协商”等鉴定方式。同时,我们可以沟通协调原有三个鉴定主体层级严格、前后顺序固有的模式,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机制。关于新架构的鉴定主体体系职能划分,旧有的三级鉴定主体可以负责微观文件的价值判定,而国家档案馆可以承担国家战略的考虑及机构重要程度的评级,档案专家顾问负责社会价值的判定、未来潜在价值的分析及社会、历史、文明等相关因素的考量。社会民众的评价也可以吸纳进我们的档案鉴定体系,为民众服务并提供信息利用和咨询的工作观念同时可以得以实现。

档案宏观鉴定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减少鉴定标准的主观性,并能够从文件形成机构的社会职能以及社会价值等宏观分析层面为档案鉴定提供思想框架与实践模式。不过,宏观鉴定在实践工作中需要把实际的鉴定工作组织好,对于鉴定主体的组织与协调也应加以重视。宏观鉴定下的鉴定模式需要摆脱相互独立的鉴定程序和不同时空的鉴定流程。不同的鉴定主体代表着不同的鉴定角度与利益代表群体,他们所对应的职能分析、价值判断后的档案鉴定处理决定都关系到宏观鉴定的最终效果。宏观鉴定下的鉴定主体组织设计需要在档案鉴定主体与其所对应的不同职能判断分析上作出具体的划分。

4.3对宏观鉴定下档案鉴定主体组织问题的思考。宏观鉴定理论下的档案鉴定工作组织和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职能的划分,决定着宏观鉴定思想的落实与实践领域的具体实施。从文件形成机构的职能与文件的机构价值、国家战略价值、社会公众利用价值及影响全社会历史记忆、文化发展、知识丰富、文明进步的价值出发,构建能够有效兼顾这多方面利益和价值的鉴定体系是一个很系统的课题。构建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原则:①宏观鉴定模式下,确立档案鉴定者的主体独立、鉴定业务相互关联的工作模式;②档案鉴定者的确定与筛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来设置,同时,需要注意维护基本鉴定主体的稳定性;③避免鉴定主体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建议以规范或者立法的形式来规范档案鉴定行为;④注意鉴定模式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保障,增加鉴定者的后备储蓄力量,增强鉴定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刘东斌.档案鉴定——由谁鉴定——档案鉴定基本问题思考之二[J].档案管理,2006(3):23.

[2][3]潘未梅.宏观鉴定实践的先驱——荷兰PIVOT 项目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5):34~35.

[4]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Why Records Are Kept: Directions in Appraisal,Canberra, 2000(revised2003) [EB/OL]. [2011—12—1]. www.naa.gov.au/records—management/keep—destroy—transfer/why—records—are—kept/index.aspx.

[5]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A role for reference archivists in the appraisal process (Denis Connor) [EB/OL]. [2011—12—1]. www.naa.gov.au/search/searchresults.aspx?SearchString=A+role+for+reference+archivists+in+the+appraisal+process&htm=yes&doc=yes&pdf=yes.

[6]张姬雯,薛春刚.加拿大政务档案的宏观鉴定法[J].档案与建设,2002(5):42.

[7]黄霄羽,张宁.宏观鉴定战略在加拿大的应用[J].中国档案,2000(8):46.

[8][9]胡玉琴.中美档案鉴定工作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J].城建档案,2006(7):27.

上一篇:严厉的母亲作文下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