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5-01-14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19篇)

1.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一

碧州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碧州村距县城18公里,离乡政府4公里,全村共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68户,638人,其中出国人员288人;党员29人,其中出国党员10人。全村有林面积1.4236万亩,耕地面积1100亩。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碧州村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整治村和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认真实施“五大工程”,坚持以发展生产和村庄整治为抓手,让农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三、做好优势农业,着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756亩、烟叶完成产量7.2万斤、木薯40亩、淮山80亩、丰产竹林50亩,新建茶果基地20亩。村庄道路绿色通道红叶石楠球10株、无刺枸骨球15株、八月桂20株。二是针对我村出国人员多,存在土地闲置的现象,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集中调整给种植大户进行集约化经营、稳定地租、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布上约230亩和王力组300亩土地,共530亩)。三是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业增收能力,抓好王力土水渠建设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0万元,现已完成水渠建设工程的40%。四是组织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今年我村转移劳动力28人,培训25人。五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今年我村村财总收入

7.2万元。其中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4万元。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以整治横乾组为突破口,以“退宅还田”项目为契机,努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达到村容整洁。一是改善村部基础设施。去年对村部道路硬化了300米、修建围墙198米、花圃22.8米、新添绿化面积265.28平方米、办公设备添置沙发2套、办公桌6张、笔记本电脑一台、数码相机一台等共投入8.9万元。二是努力做好横乾组退宅还田项目和横乾-大窠小区新

村建设工作。在村两委的努力下,目前碧州村共签订土地整治地上物补偿协议35份,拆除旧房23户,同时将新增耕地31亩。2011年4月,我村以退宅还田项目为契机,启动横乾小区建设,将退宅还田的17户村民统一安置在该小区,该小区占地8.19亩,规划农户建房12幢,安置房5幢,仓库2座,整个规划由县村建站设计,体现人文理念,反映生态和谐。目前,小区完成三通一平、规划住房的一层建设和自来水管网工程招标,预计2011年11月底搬迁入住,总投资约300万元。三是清洁美化家园活动,村部新建垃圾池一座,厕所一座。对村部周围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四是着力为民办实事。去年①王力6.14水灾道路外塌修复24米,投入资金约3万元;②碧州水毁钢丝修复投入资金约2000元;③碧州饮水工程投入1500元;⑤水坝2座10米、水渠30米投入资金3.2万元。今年我村新建考霸4座,共投入8.4万元;修复考霸11座,共投入1.4万;新建横乾新村自来水厂工程,共投入9万元。

五、丰富活动载体,崇尚文明骤然成风。健全完善文明村民公约,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和建立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崇尚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村宣教室、老人活动中心作用,开展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科技、文化、法律”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培育懂科技、有文化、守法律的新型农民;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继续做好出国人员子女“二代教育工程”,建立健全“二代教育”长效机制。

六、夯实村级组织,班子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一是围绕发挥村党组织“八个方面”作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自身建设,组织村两委干部参加农广大、农函校和实用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深化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受教育和流动党员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三是加强民主管理。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对林权转让、工程招投标等重大事务,认真听取村民意见,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七、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还够,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2、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而我村财力有限,特别是在公共基础建设投入无法满足广大村民的需求。

3、由于我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在思想观念和行为能力上受到较大限制,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八、下阶段工作打算

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1号文件以及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主线,以启动横墘-大窠小区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做强做旺集村人气,努力构建和谐海西新侨村。

1、倡导文明新风。深化争创“市级文明村”创建活动,认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宣传教育,通过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村民自觉遵守的良好氛围。

2、进一步做好退宅还田工作、环境整治、合理地进行土地调整、新农村建设拆旧建新、集镇建设、鼓励宣传好农户到沙溪乡建新房。

3、继续做好月亮湾土地流转工作和征用地补偿工作。

4、努力增加烟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5、做好明年高速公路的各项工作。

以上汇报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二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 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着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历史篇章。

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但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阻力和亟待摸索解决的难题。在此次专题中我们总结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就以来的经验, 共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 对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八大关系”给与关注和剖析, 以期更好地解决“三大软肋”及新农村建设中其他难点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我们抓住机遇, 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到农民欢迎, 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三

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表

1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归纳A村致富的秘诀。

◆小记者们还在村委会办公室看到了该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A建立扶贫基金,加大扶贫力度。B举办4次农业技术知识讲座。C投资20万元,修建一座土地庙。D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公布财务账目……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A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予以评析。

◆村委会主任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将在打造未来农民新形象方面大做文章。”

3你认为未来的农民应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1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一部分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④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①工作要点A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②工作要点B有利于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③工作要点c是对封建迷信活动的一种支持,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工作要点D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4.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2010 篇四

xx镇xx村

一、村基本概况:

xx村地处xx镇西南,与沙溪镇渠泾村、常熟市支塘镇何东村交界,辖区总面积4.9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962亩,35个村民小组,740户农户,常住人口2936人,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现有村两位干部6人,党员总人数175人,辖区内现有各类企业146余家,其中一般纳税人企业78户。2009年村年可支配收入367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9413元。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二委班子积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率先”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村先后获得了“xx省卫生村”、“xx省文明村”、“xx省生态村”、“xx省敬老先进村”、“xx市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先锋村”、“xx市文明村”、“xx市民主法治示范村”、“xx市先进基层党组织”、“xx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二、2010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打算:

2010年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xx、xx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总目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村、保障更好、环境更美”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不断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全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认真贯彻落实4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会议及市委2010年19号文件精神,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并先后3次召开了村二委干部、全体村民组长代表、全体党员会议,进行了宣传发动。向全村农户发放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集中进城区居住调查意向表,从目前调查摸底的情况来看,80%的农户表示比较理解,支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来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镇政府对王秀的集中居住点准备在7月底启动,村二委班子将积极配合小区启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村物业建设方面:2010年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造物业用房8000平方米,现完成工程量的50%,至8月底完工。明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2010年力争村级可支配收入超400万元。村利用原闲置的6亩左右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至沙鹿公路,再建造3000平方米物业用房,现土地指标置换已报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审批结束,正在操作过程中。

(三)合作农场建设方面:为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村在去年流转土地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兴办了300亩左右的小型农场,先后投入了30万元左右建设了农场120平方米的用房,600米的水泥渠道,600米的道路铺设及绿化建设,营业执照正在上报申领之中。

(四)民生改善方面: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村级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兴办实事,切实改善农村整体环境。2010年已完成对全村18周岁以上至65周年的人身意外险补贴,共计830人。农户家庭财产保险补贴,共计290户。75周岁以上老人农村新型居民医疗保险补贴,共计243人。合计共补贴50000元左右,65周岁以上老人人身意外险还未到期,估计要补贴30000元左右,涉及人数1000人,来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2010年村将投入50万元对三条村级主干道进行拓宽硬化,目前路基施工已全部结束,等农忙结束后进行硬化,协助上级改造三条彩虹桥,建设非动力生态污水处理站50只,垃圾中转站一座。

(五)党建工作方面: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强基工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双带双扶”、农村党员中心户,党员议事会,设岗定责,红色“1+3”等活动,继续做好党员关爱工作,积极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着力构建村企联动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全村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全年不少于4次。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积极创建优秀党建示范点。

(六)意见和建议:希望上级对政策的制定要有落实,特别是去年出台的村企挂钩,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措施,企业出资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款项全部补交税收,对今后的工作难以开展;村基础设施建设电、水等并没有什么优惠政策,都是按标准收取等等,恳请上级主管部门能加以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村二委班子要在上级组织的关心支持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加快发展村级经济,富民强村为中心,团结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扎实工作,把握大局,面对困难,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中共xx镇xx村委员会

xx镇xx村村民委员会

5.2010年建设新农村工作计划 篇五

今年,县xx试点工作都放在xx镇开展,经过镇党委、政府的认真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果,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其他各项新农村建设工作也顺利开展。明年xx将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做好新农村建设:

一、做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

我镇09年将进一步完善农家乐发展协调机构,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农办牵头,其他部门联动,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合理部署,有序开发,使农家乐真正成为促进xx农渔民转业转产、脱贫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我们结合xx当地资源和优势,在发展农家乐中真正做到一点一品、一村一特色,不仅不类同其他地方、模式,而且做到其他地方、模式无法模仿我们,始终维护特色、创新这条生命线。

二、加大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工作力度。

(一)我们明年拟顺利完成xx二村整治工作。xx村XX年已投资3万元,完成村规划修编,土地政策处理、屋基安排都已落实完毕。明年内拆除所有露天粪坑;投资万元建造公共厕所4座;投资60万元硬化两支横路000米。xx村已投资5万元,完成村规划修编;明年内拆除所有露天粪坑、建造公共厕所;投资0万元,完成4000米排污管道铺设;自筹5元,完成村内供电线路改造。

(二)我们以在xx村开展新民居示范村建设试点为契机,按照科学规划、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来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特色民居、加强生态保护,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x县实际的新民居建设道路,为全县铺开新民居示范村工程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以此来推动我县新民居建设、土地集约利用和新村建设形成亮点、创出特色、走在前列,成为新民居建设的典范。

三、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垃圾处理体系。

今年5月中旬,xx镇顺利展开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试点工作。经过个多月的努力,已实现了垃圾定点收集、定期清理,农户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垃圾处理率达00%,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较好地转变了农村群众的卫生观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是广大农民改变生活方式的一次历史性革命。目前我们就碰到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1、工资报酬落实不到位。

2、分捡不到位,垃圾量(不可降解)大;

3、垃圾降解速度慢;

4、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们明年将继续完善试点经验,积极破解分拣场卫生、运作、标准等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通过走市场化与公益化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注重实际效果,坚持长期运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及时推广,创造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经验,推动农村卫生综合化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运作道路。

四、有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三强工程。

xx镇今年上报了400亩的xx村蛏苗养殖基地,明年拟上报xx村水产养殖、xx村柑桔基地。其中xx村xx路从村中通过,交通便捷,村两委决定明年在稳定现有养殖面积的基础上,追加投资30万元,发展虾塘0亩,滩涂00亩,产值00万元,增加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还发展示范户5户,从而有效带动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而xx村柑桔皮薄肉甜,每年采摘时都引来大批xx人争相来收桔。柑桔是该村的龙头产业,居xx镇之首,同时也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各农户都有自己的柑桔园,现在广大村民实行科学管理经济效益成倍提高。明年该村将投资4万元,发展种植规模,增加产值,发展示范户3户,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我镇明年重点发展养殖业,希望通过农业特色产业三强工程的实施为养殖产业强镇打下扎实基础。

6.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六

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领会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积极参与基层建设,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工作上,以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为中心,踏实做事,本份做人,严以律己,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本年度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

一、调查摸底,转变工作方式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幸福村委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产业发展情况及村民的意愿及生活现状,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后步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幸福村委会共9个自然村小组,换届选举工作是一件政治性极强,程序极严的工作。广泛向村民宣传换届选举的意义、方法及步骤,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支持的积极性。努力做到每一项工作严格执法不变通,执行政策不走样。通过一个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三、积极做好“数字乡村”工作

为积极响应政府关于做好“政府网页”工作,走进田间地头,村寨园落进行数字、照片采集。近年来,由于在外流动人口较多,有些家户全户外出务工,数字采集工作比较困难,要亲自和本户取得联系,给工作带来很多被动,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明显成绩。

在作风上,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求真务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耐劳,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时刻牢记党员的职责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

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此次驻村指导工作中,使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性,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期望,同时也让我深深为农民的纯朴、善良、实实在在,不做作,不虚荣所感动。通过这次与农户亲密接触使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离社会主义新农村驻村工作人员的要求还很远,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锻炼。

7.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七

福建省南平市属于以农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委、市政府为破解“三农”难题, 在经过长期艰苦探索之后, 找出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路。随着农村经济细胞的迅速激活, 资金投入缺乏的矛盾立刻凸显了出来。据统计, “十五”期间, 南平农村存款总额为7亿元, 而同期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金融严重“失血”, 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农村金融还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现实问题

1、我国农村尚未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

在我国农村地区目前从事金融活动的正规金融机构有四家, 即中国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但是, 随着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 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 从农村转向城市, 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 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实际上目前在农村实际上形成了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农村信用社瓣经营活动存在着明显的的域限制, 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 再加上历史包袱沉重, 实力薄弱, 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 金融产业单一, 服务质量较差。而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又不受国家法律和政策保护, 游离于正常的金融市场之外。因此, 并没有真正形成针对不同农户, 不同需求, 提供差异性金融服务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

2、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主要放在吸收存款上, 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 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 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在农村吸收储额为2000亿—3000亿元, 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 不仅如此, 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已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重要渠道, 每年有数百亿资金通过信用社流出农村, 邮政储蓄的存款约有2/3是来自农村, 每年约有近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出。到2007年10月, 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1.7万亿元, 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 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

3、非正规金融的借贷业务较为普遍, 但没有获得合法的地位

由于受到借贷额度较小, 诚信度较低, 风险较大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影响, 近年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逐步缩小, 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借贷。据估计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 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比例超过70%, 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也是通过民间渠道寻求高利贷融资。农村民间借贷的普遍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 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非正规的金融借贷除了受资金限制外, 一般服务的成本都很高, 使相当一部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因支付不起过高的利息而被排除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得不到资金补充。

4、信息不对称, 导致农户贷款与银行放贷的“两难境地”

中国的农村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所产生的信息较为零碎, 因此金融机构与农户相互之间缺乏了解, 导致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商业银行从规范经营的角度出发, 要经过从贷前审查到贷后核查的一系列过程。缺乏了所需的信息必然会制约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另外, 当前不仅农民并不真正拥有土地, 无法进入融资环节, 而且没有土地使用权市场, 导致农民无法用土地作担保来获得贷款, 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融资能力。

5、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 导致较高的信用风险

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资金普遍贫乏, 实际上与农民群诚信观念淡化和农村社会诚信环境不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近年来农村的信用环境较差甚至恶化。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投入本身风险较高, 一旦遇上灾害, 农民无力偿还, 另一方面也不失存在较为普遍的赖账行为。这就使农村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贷款,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至2007年南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0647万元, 占贷款总额的4.8%。至2007年11月南平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0.12亿不良贷款, 占农户小额信贷的8.4%。因此这导致较高的金融风险。

同时, 金融机构尚未在农村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个人信用档案, 无法对农户贷款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控, 再加上缺乏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 金融机构将承担更高的金融风险。

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要取得突破, 需要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一系列配套的改革。不能局限于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小修小补, 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 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能充分反映农村金融的特殊性, 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保护、支持、发展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 以现行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作为基本框架, 真正建立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同时并存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要增强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恢复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 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地位, 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 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体现国家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 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需要, 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 对农业的信贷支持由流通领域向生产环节延伸, 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 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

农村信用社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因此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严格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来规范农村信用社, 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于“三农”。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 增加服务功能。国家应给农村信用社以政策扶持, 如对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吸储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在准备金率, 利率政策, 再贷款等货币信贷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 放宽再贷款使用条件等。同时, 农村信用社也应当逐步完善自身对支农的金融服务, 要积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积极研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真正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3、规范和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行为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 民间借贷在很在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 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应当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 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 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 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不能一味地限制民间借贷, 要正视其正面效应, 积极引导其规范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必须采取措施规范民间借贷, 积极探索改善其金融监管的方式, 减少风险因素。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高利贷活动, 让农民识别非法集资和借贷的特征, 引导农民认真学习《合同法》、《担保法》及《民法通则》等经济金融法规, 让农民懂得使用规范的手续进行借贷活动。要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管理办法, 制定出具体、合理的操作办法, 明确借贷双方的权益, 确保民间借贷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运行。

4、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助理的作用, 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资金“贫血”、农村社会诚信环境恶化、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这一突出问题。南平市委市政府自2002年起率先推行了下派乡、村两级金融助理制度, 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从基层信用社主任或优秀信贷员中选派了236人担任乡 (镇) 长、村主任的金融助理。这些金融助理不仅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规划和决策, 而且在打造农村诚信社会建设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并为金融与政府、农民之间联系构建了良好的平台。金融助理的首要任务是在农村进行信用重建,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营造一个讲诚信, 重诚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大力推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评定活动的推动下,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千方百计地为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南平市107个基层信用社全部开办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 贷款授信额度为2.2亿元。金融助理还大力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工作, 在构筑农村诚信体系与清收农村信用社村级不良贷款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近年来信用社系统通过信用村和乡镇收回不良贷款本息563万元, 金融助理在广大农村中出除了吸储和收贷, 还主动帮助农户选择致富项目, 为农户当家理财, 闽北广大农村中, 不少农户就是在金融助理的资金扶持下走上致富之路。因此, 要处理好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矛盾, 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还要继续发挥好金融助理的作用。

5、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障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农业保险手段对农业进行支持。它一方面可以使农村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得以有效地分散和转移, 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户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 使农民更容易解决生产投入所需资金。因此, 笔者认为, 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加快推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把农业保险从现行的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 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农业保险。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因为财政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同时还要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建立农业巨大风险基金, 分散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细胞的迅速激活, 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不仅是保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任务, 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8.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八

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在“新”字上,虽然过去曾对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但那时的改造是以损失农业为代价,去发展工业,去建设和维护城市。时至今日,中国的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城市也较之过去焕然一新,但农村却落伍了。城乡形成了反差,社会发展不协调。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国社会走向稳定、走向富强、走向发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指明了方向,这一英明决策的确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让城市支持农村,和过去截然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现在扩大到了3.28∶1,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分配格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过去的取之农业转向支持农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目前农业这个基础还很薄弱,可想而知,薄弱的基础是不能盖高楼大厦的。因此,要使中国走向强国之列,必须把这个基础牢牢加固。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民才从经济上获得了较大发展。种地不交税,同时还反获一免三补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初步放开了农民的手脚,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的基本内涵就是让农村出现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农民,新农民的基本形象就是同于市民的现代化素质,即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上述目的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了,才有可能通过充足的经济实力去解决一切想要办的事情,否则一切计划、设想均属空谈。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祖国今后命运的大事。因此,首先要立足全国,统筹全局,长短结合,因地制宜,百年大计地搞好规划。长久创业,规划先行,切忌重复建设、浪费建设、无效建设、短线建设,要把珍贵的资产投得恰到好处,要与民有利,与国有利,经得起历史检验,就像秦朝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那样,让子孙万代永续受益。

我们已经吃够短期(破坏性)行为的亏了,我们不能再拿有限的资产、资源应付了事了。为了达到长远预期的效果,规划的全过程,不能单靠农民自身解决,要国家统一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共同规划设计,要全国联网力求做到农民满意、国家满意双结合。完成后的规划要做到家喻户晓,形成全民意识,作为历届各级政府长期奋斗的目标,切勿随意变更,半途而废。

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应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虽然全国各地农村经济不尽相同,但以产业化为切入点应该是一致的。因为要使农副产品由产量型转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向高回报率型发展,然后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达到对产品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必须经过产业化的过程才能如愿完成和达到目的,除此以外,没有其它捷径可走。产业化的进程需要根据资金含量和市场的需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切不可违反经济规则和市场规律。

(三)

从目前现实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缺的是资金。如何办妥这件事,我认为,应分初级、中级、基本完善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约需10年左右的时间,共需资金50—6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的含量就是可修建多座三峡电站,这是一个不容快速解决的数字,需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应该是一场强国富民的全民持久运动。

中国农村虽然落后,但潜在的力量很大;中国农民虽然还不很富有,但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传统,被称为世界壮举的“红旗渠”不也是近代农民的杰作吗?我们在动员全社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切勿忘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仍然是中国农民自身。像华西村、南街村那样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化农业生产,通过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胎换骨的改造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像山东寿光那样统筹安排,集约化生产,进行农业商业化,通过经典农业,车间化农业,把农民集体带入致富的大门。我们应根据形势需要,认真总结推广。

(四)

除了资金以外,产业化的另一要求就是人才。所说的人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单靠农村自身产生已不现实。我们应当出台政策从城市向农村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近期和中期的重大国策,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为此人才汇集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是重中之重,今后各级领导的选拔当然应该从此产生。现在的国家干部队伍产生基本都是机关化,既使强调到基层锻炼,也是挂职走形式,基本上没有深入下去。今后应号召有志之士,到一个村,到一个厂,到一个县,深入下去,办些实事,通过真正的实际经验,获取了第一手材料和成熟经验,然后再逐级使用。这样的人才,肯定会有作为。为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公务员队伍应形成竞争制,县(市)级和以下的领导职务要有预备队,采取职数减少,一任双员,随时都可替补,在任和预备待补的工资要形成差别,在任的一旦工作有失误,出现问题,随时都有被能者、智者接替的可能。这样有工作、有监督、相互竞争、相互监督,一是提高效益,调动人才;二是减少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发生。产业化的另一方面人才就是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了造就新型农民,这些人员基本上要从农村中选拔,各地根据产业化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逐渐把农民变成有技能的高素质工人、市民,这是解决眼前改造农民的最好办法。用短期培训解决眼前需要的,而为了保证今后形成高素质队伍,现在就要抓紧农村的教育。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到农村去任教,这应该是改造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百年大计,是刻不容缓的燃眉之举。

(五)

除了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另一个制约农民的就是旧风俗、旧习惯、旧势力。这些旧的东西不除,新的东西就树不起来,新农民,新市民也就不能如期产生,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即使经济发达了,农民的素质不提高,新农村的标准也不可能是完善的。新农民的成长速度,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班子很重要,尤其是村级领导班子,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去统领一班人,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通人和,我国已是人才济济,但人才虽多,两方面的人才尚有不足,一是高尖端的科技人才,二是基层的实干人才。尤其是因城乡差别大,农村条件远不如城市,因此,大量人才都挤在城里,却没有岗位,农村虽然工作量大,却人才缺乏,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人为的一种浪费。我们应出台政策把村级领导班子充实起来,为了更好地突出发挥各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作用,建议实施县对村的行政格局,实行大村制,县级直接领导到村,避免隔鞋搔痒的弊端,打破二元格局的城乡体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建议村级主要领导实行公务员竞争制,因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岗位,公务员不到位,这和实际是极不协调的。本地有能力有贡献的可以提到公务员,没有能力的把公务员充实进去。领导加强了,形成竞争制,那里的工作肯定会有起色。

领导加强之后,就是农民全员素质的提高。广大农民虽然素质低、文化低,但本质好,勤俭、勤劳、热爱祖国、热爱生活,通情达理是主流。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新的道德规范,树立新标志,经常进行典范教育。为了脱胎换骨地迅速造就大批新型农民,要强制性地树立新风尚,只要新农民形成主流,过去的旧东西,旧习惯,旧风俗就逐渐随之没了市场,没了立足之地。新风俗、新环境、新产业一旦形成,农民成为市民,乡村变成城镇,城乡差别也就会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到那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我认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两个目的,一是最广泛、最广阔地为国家培养新的税源,财税是国家一切运转的根本。二是为工商业最广泛、最广阔地开辟市场。八亿农民是最大的市场,一旦这个市场购需旺盛,他将带动全国的工商业走向无限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也是极大地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是两条腿同时走路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扎实搞好规划,广泛汇集财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产业化入手,加强农村领导建设,迅速提高农民素质,重点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但它也是有基础,有规律的,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重中之重的任务就会如期完成。

9.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九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农村工作的又一有力举措。下派新农村工作队是省委从我省的实际出发,为大力推进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根据工作的需要,我于今年3月被县乡党委抽调分配到某某乡某某村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现将一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作一总结。

一、思想认识到位

某某村和其他农村的基本情况都是大同小异的,主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大、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有待转变,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依靠农村、农民的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下派新农村工作指导员,将会为广大农村带去新的思想观念,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帮助农村解决发展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转变管理方式。下派工作队,无凝将会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的管理体制,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作为新农村指导员必须做到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加强学习、熟悉村情,发挥优势,服务基层,尽力而为、善力而行,并且按照巍山县委办公室《关于下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通知》的精神,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结合指导员“一个牢记”、“四个掌握”和“五个作用”(即牢记“六大员”的职责:牢记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富民强村的服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制度建设的指导员、组织建设的指导员;掌握驻村的基本情况、掌握党组织及其他组织的设置情况和活动情况、掌握所驻村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等情况、掌握所驻村的风土人情、社情民意,弱势群体等情况、掌握所驻村的重点工作、难点工作、突出问题、不稳定因素等情况;要在宣传贯彻好党的农村政策上发挥作用、要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发挥作用、要在为民多办实事好事上发挥作用、要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作用、要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发挥作用)。努力围绕富民强村的思路,把某某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建设风格一新、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文明祥和、日常管理规范有序的富裕、文明、和谐的文明新村。

二、工作情况

1、搞好社会的情况调查

熟悉村情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努力深入某某村的各个村民小组努力熟悉某某村的人口、气候、地形地貌、农民收入状况,主要经济来源、基层组织状况和村组干部等自然,人文、经济社会方面的情况,才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才能清楚能干什么、能干多少。

2、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积极开展工作

在调查中我发现村民缺的不是劳动热情和干劲,缺的是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没有有效的基层运行机制光是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建设新农村,最多也就是村容村貌的改变。人的素质不提高到一个层次,就不能真正建设和谐的新农村,因此在工作中,主要是抓基础组织的建设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应用。先后利用家长会、群众聚会和村民大会,宣传普

及种养技术和各种使用技术和法律法规。

3、积极参与某某村的建设

某某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除项目资金外,主要就是群众的投工投劳,某某村的基础设施项目较少,许多都要群众投工投劳,因此按照一事一议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由于该村是个少数民族村,工作较难开展,必须克服许多问题。在群众面前不能怕苦、怕累,要为群众着想、不懂的抓紧学、抓紧问、努力作出榜样,积极带领群众参与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4、参与村基层组织的建设

基层组织是否完善、是否能发挥工作主动性,关系到整个某某村的发展。我首先端正服务山区服务某某村的工作态度。群众的能动性是大的,只有基层干部确实负起责任来,群众才会信服。其次做好党员及贫困党员的工作,重塑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按照“云岭先锋”建设工程,积极物色知识青年及科技能手向党组织靠拢,开展一些富于宣传和活跃的活动吸引群众。

其他所做的几件工作是:

1、结合千村推进工作,组织发动群众,修复和开挖村

组公路,现全村已基本实现毛路通车。

2、在抓好春耕生产的同时,努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主要是种植核桃和茶叶,努力培育某某村的新兴产业。

3、积极向州民委争取了30万元的富作码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现已基本完工。

4、积极到州交通局争取10万元的道路维修资金,努力改善某某村的交通设施建设。

5、向州卫生局争取了3万元资金,完善了村卫生室的围墙和院心。

6、向州检察院为村委会争取了两台电脑和两组文件柜,改善了村两委的办公条件。

以上是我2009年入村至今的工作情况。驻到某某村后我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群众干部的信任,我将努力把在某某村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期间学到的知识带到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而又认真做好自己的以后所从事的各项工作。

10.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

然而,虽然出现“民工荒”,却并不代表农民工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不少企业“招工难”,但不是什么人都缺,最缺的还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也表明,企业招工非常重视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83%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3%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这无疑对农民工的培训,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挖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面对城市对农民工的大量需求,许多地方开始改变“就农业而抓农业”的思路,尝试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彻底摆脱“三农”困局。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一些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人口大大少于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人口,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工业化的前提。但是农民自发向外流动,却面临种种困难。首先是观念转变难,全国除个别地方因为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奇缺,农民有外出经商、务工的习惯外,许多地方的农民,对外面世界更多的是感到恐惧和无奈。其次是技能获取难,农民本身没有资金,又不知到哪里学习技术,因此对政府部门组织培训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齐齐哈尔通过“换位”思考,给农民“换脑”,正是因应这一新变化推出的新举措。转变干部和农民观念,是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步。同时他们又加大投入,打造农民工培训、市场对接、服务、信息四个平台,使大批农民工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人才市场上抢手的“知名品牌”,提高了农民工的竞争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了空间。

11.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十一

一、贫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含义

贫困是著名的“三P”(污染、人口、贫困)问题之一。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人类课题,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贫困不仅仅包括经济贫困,还应包括社会贫困和生态贫困,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生态水平的下降。经济、社会、生态任何一方面贫困都是贫困,可以说贫困是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均有待提高的集合体。以此来分析青海省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不仅表现在经济物质上的匾乏,而更严重的是社会文化贫困和生态贫困,三者同时并存,呈现出极大的相关性。

1.社会文化贫困。主要表现为:(1)思想意识的落后。这种落后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其一,安土重迁,眷恋故土,自我封闭,人口流动率极低。其二是安贫守穷,不思进取。其三,听天由命,依赖国家。其四,重农轻商,市场意识不强等贫困文化沉淀较高。(2)贫困地区农牧民文化程度低下和农业科技利用率低。主要表现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据2004年调查数据,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54年,其中农区6.55年,牧区2.96年。农牧区劳动力文盲及半文盲率达52.8%以上,青南牧区高达70%以上,低下的文化素质不利于对人口的控制,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利于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贫困。生态贫困,即生态环境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主要表现之一: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效益低下。我省贫困地区多分布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生产率低下的东部干旱山区、柴达木盆地和青南牧区,这些脆弱的生态环境地带大部分为生态敏感带,如三江源地区。自然灾害是导致青海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东部干旱山区的旱灾、致使山区农作物的产量较低;青南牧区的雪灾,会导致80%~90%的牲畜死亡,70%~80%的牧民数日内变为无畜户。自然灾害是制约当地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致贫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之二:青海省农村牧区炊事采暖用能短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据调查,在东部干旱山区农民普遍缺能2-3.5个月,农民通过上山拾粪、捡柴、挖草皮等补充短缺能源;在青南牧区,炊事采暖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难点之一,一户牧民一年生活用能消费牛、羊粪9000-12000公斤。据调查,牛粪在牧区已经成为商品,通常1袋牛粪约30公斤价值10元(班玛县),这个价格在整个牧区还有些偏低,由于能源紧缺,农牧民为满足生活需求,对生态造成破坏,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

3.经济贫困。经济贫困是贫困的主要标志,其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之一:产业结构单一。由于受地理、气候的制约,青海农牧区主要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不少牧业区地方工业几乎是空白,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产业延伸增值少,商品率低,农牧民低价出售初级农畜产品而高价购买各类加工品和生产资料,利益受到双重流失,农畜产品产出效益极低。与此同时,农牧业内部结构也较为单一,农牧业生产经营大都以农牧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基本以牲畜或粮食作物为主,其他收入很少。产业结构的失衡使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十分有限。主要表现之二:基础设施薄弱。青海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处于大山深处或高海拔地区,由于投入大、成本高,长期以来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处于落后状态。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不少,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主要是人畜饮水困难,水利设施少且老化失修严重;道路、电力建设严重不足;通讯落后,信息不灵;农业技术装备低。由于青海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影响,农牧业生产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牧业生产季节性特征明显,劳动力、土地资源的生产率极低。

4. 经济贫困与社会贫困、生态贫困并存且相互影响。青海省农村牧区的贫困特征为精神贫困、生态贫困和物质贫困同时并存,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精神贫困,思想意识和观念陈旧,使科技利用率低,造成经营的粗放;经济的高投入、低产出,使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物质贫困,同时粗放经营又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即生态贫困加剧;而物质贫困,资金不足,收入低下,无力去投资教育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其它地区相比,精神贫困和生态贫困进一步加剧。贫困是精神、物质、生态均有待提高的集合体,必须从三个方面综合治理。

二、反贫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中反贫困不仅要增加经济财富,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扶贫和生态扶贫,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基础。反贫困或扶贫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干预实现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其成效要通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区域的生产能力、环境的缓冲能力、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以及管理的调节能力来综合判断一个区域的和谐发展的程度。

三、青海省扶贫实施工程的现状

青海省目前在消除贫困方面正在实施四大工程,即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旨在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是新时期扶贫开发方式的变革性创新,是对扶贫开发内容的配套性拓展,是对扶贫开发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是扶贫开发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原先的“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即“开发式”扶贫。进入90年代,国家又将反贫困战略逐渐调整为以开发式扶贫为主,重点实施一些贫困户都能参与且能受益的项目和计划。

2.劳动力培训转移项目。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首要因素是人。“治贫必先治愚”,社会(文化)扶贫旨在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提高包括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运用能力。发展教育是社会(文化)脱贫的突破口,重视教育和教育设施投资,尤其是初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对贫困地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是世界各国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普遍经验之一。青海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是对贫困地区的农牧民根据劳务市场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实施科技扶

贫及劳务输出等,形成社会(文化)扶贫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步伐。

3.产业化扶贫项目。产业化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建立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贫困农牧户与市场的连接,有利于拉长农牧业产业链条,不同程度地提升农牧产品价值,稳定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同时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4.异地扶贫开发项目。对于生存条件极差、就地无法生存的贫困农户应进行异地安置,改善生存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四、扶贫未来发展模式的探讨

1.在“十一五”发展中,应将扶贫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工程的同时,将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乡村发展规划、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内容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2.将整村推进与生态能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沼气池已经在都兰等高寒地区试验成功,在全省东部干旱山区、柴达木盆地正处于全面推广阶段,为农户庭院中建立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四位一体”和“三位一体”的北方生态家园模式建设提供了契机。将整村推进与生态能源建设相结合,并充分发挥青海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采暖房、沼气池、太阳能户用电源、风能发电装置等措施的组合配套,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生态型农村、循环性农业和清洁型生活的实现,为消除贫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总之,反贫困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问题,而这个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就看其是否是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反贫困的归宿在于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工农差距,而这种差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的缩小是反贫困的最大收益,因此文化扶贫应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导和扶贫评估的重要指标。只有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态财富都有所增加或至少不减少,才能摆脱贫困,获得可持续发展。

12.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二

1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循环农业

我省农业资源利用应该破解两大难题:一是在人多地少的基本条件下, 如何通过节地、节水、节肥等资源高效利用方式, 保障粮食安全;二是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循环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关键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循环农业, 集约、高效、节约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 拓宽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 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综合利用力度, 缓减人口持续增加而人均资源日趋紧缺的矛盾, 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循环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 它的发展将应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 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其技术包括减量化生产技术、生产资源再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废弃物技术, 即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等等。

1.1 推广“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 最大限度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以庭院为基础, 集日光温室、沼气池、猪舍、厕所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太阳能为动力, 以沼气为纽带, 种养结合, 动植物互促互补构成生态的良性循环, 利用庭院有限的土地和空间, 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 同时解决了秸秆利用问题, 减少农村环境污染。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太阳能、沼气能和动物热能;充分利用了土地、时间、饲料等, 是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

1.2 推广农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技术, 促进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农牧结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产业复合的生产模式。即此模式是种植业生产的粮食、秸秆为畜禽养殖业提供饲料, 畜禽粪便经过微生物发酵后还田的良性循环模式, 是进一步挖掘农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 对于我省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1.3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旱作节水农业主要推广土壤水库营建技术、集雨补灌技术、农田护坡拦蓄保水技术、保护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技术措施,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增强抗旱、减灾、避灾能力, 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1.4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增强耕地持续生产力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种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主要是用秸秆残茬保护土地、减少耕作、免耕播种、化学除草。

1.5 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在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基地等集约化养殖发达地区以及敏感水域, 要加强畜禽养殖业的监督管理, 开展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 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环境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肥源, 形成种植、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大力推广秸秆覆盖和快速腐熟还田技术, 发展以消化秸秆为主的有机肥工厂化生产, 应用以秸秆为原料养殖食用菌技术, 使秸秆等废弃物利用与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

2 保护开发农业资源, 并使资源永续利用,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开发好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近些年来由于不断追求增加农产品数量, 而忽视了对农业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 这就警示我们, 要保护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山林资源, 退田还海还水、退耕还林还牧, 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即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已迫在眉睫。

2.1 保护农业野生植物资源

农业野生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极为重要的财富,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 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储备资源。应重点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普查, 加大对野生大豆、珊瑚菜等主要野生植物资源收集力度, 建立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示范点, 积极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2.2 推广牛羊舍饲生态养殖模式, 保护山林资源

该模式是牛羊饲养改过去放牧饲养为半舍饲饲养, 在深秋和冬季植物枯黄季节停止放牧, 变为舍饲饲养, 喂饲牧草和经过青贮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半舍饲减少了放牧对树木的破坏, 不但提高了山羊的生长速度和出栏率, 还保护了山林资源, 也保护了中草药和山野菜。

2.3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充分开发利用资源

推广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小型风力发电、微水电和省柴节煤灶等农村能源工程, 最大程度地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 减少农村室内空气污染和地方疾病发病率, 改善农村卫生健康条件, 创造一个舒适、清洁、方便的农村生活环境。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 支持开展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小型风力发电和微水电;在仍以传统炉灶为主要炊事取暖设施的地区, 大力普及高效低排放的省柴节煤炉灶, 进一步提高省柴节煤炉灶的标准化制造和商品化水平。

2.4 立体化配套种植养殖技术,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动物、植物种群调整、引进与重组形成新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作制度, 充分利用劳动力、生长期、土地和其他资源。如作物间套种技术、稻田养鱼养蟹技术、“四位一体”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等, 都充分发挥地区及有限耕地资源优势, 人为地在同一空间, 将生物种群巧妙地组建成合理的、优势互补的复合群体, 进行混合养殖, 立体种植,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以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淑萍.建设辽宁生态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 2006, (10) :27-30.

13.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三

答:原因:(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的历史任务;

(2)农村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改造农村;

(3)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

内涵:(1)就是要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农民;

(2)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型农业;

(3)就是要全方位的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村。

措施: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壮大农村经济。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

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强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村村庄建设大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3)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4)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5)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

6.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

(2)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9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2)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

14.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四

------市委驻柯畈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按照黄石市委新农办的指示,阳新县大王镇柯畈村被定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委驻柯畈村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队由黄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黄石市公路管理局、山力科技公司、联合置业公司、华亿房地产公司、楼上楼酒店六家单位组成。我们以党中央制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为指南。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遵循发展生产,夯实村庄经济基础,做好村庄整治,完善基础建设,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培养优良的乡风民俗,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经济生活品质。现将柯畈村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支持、精心准备

从柯畈村被定为黄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帮扶单位都对该村表示了高度的关注。

黄石市政府罗光辉副市长在柯畈村挂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今年四月二十八日,他带领黄石市、阳新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到村里调研。在村里召开座谈会,让大家提出柯畈村新农村建设的设想,请各部门和单位帮助村里解决问题。他要求大家要积极支持柯畈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确保出资、出力和项目援助等方面及时到位。工作队要不懈地努力工作,把新农村建设与群众经济生活需求的提高相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抓的是生产,做好“生产发展”的文章,让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使村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他强调: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村委会和党支部 1

也是主体,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好理事会的作用。他要求工作队对国家的农村建设方针做到心中有数,要研究黄石市政府、市委的农村工作政策。努力争取项目扶持,结合本村的实际,发挥长处,解决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筹措的问题。各帮扶单位要积极支持柯畈村的新农村建设,按照今年的工作方案和承诺及时出资、出力到位,保证柯畈村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张远望主任对柯畈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多次研究,他指示:我们建委要全力支持柯畈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村委会要明确目标,要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要给村里长实力,增加造血功能,扩大产业规模,发挥村里能人的作用。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个机遇,使柯畈村新农村建设上一个台阶。他指派建委一名德高望重的副主任(开始由吴远景副主任任队长,之后由于工作调动,又选派张路元副主任任队长)担任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要求工作队不讲条件,要深入下去,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好市委的嘱托。

建委领导带领工作队员到村里进行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实地考察柯畈村的经济地理状况。到抛荒多年的76亩养虾池进行实地考察。要求大王镇有关领导要关心柯畈村,要积极解决村委会建设、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化解矛盾,使村庄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华亿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程荣和联合置业公司副总经理刘岩松同志亲自接待村委会一班人,他们询问村庄发展状况。程荣同志表示村庄建设是我们全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大家都

有责任来帮助该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其余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都与柯畈村干部进行了联系,对新农村建设事业都现了很高的热情。华亿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曹民主多次到柯畈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为了发展村庄经济,他多次与工作队员一道研究柯畈村建材市场的建设构想,资金筹措,公司章程等事宜。他不停地给村党员、骨干灌输市场经济的理念,帮助柯畈村发挥地理区位优势,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今年以来,参加帮扶的各单位,多数都能积极为柯畈村出谋划策,按照市委新农办的安排,努力为群众谋取利益。

今年10月30日,市建委机关党支部的三十名党员到柯畈村进行冬季植树活动。机关的党员和柯畈村的村民一道,交心谈心,共同工作,相互交流,加深了感情,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

二、深入宣传、广泛发动

3月中旬,驻村工作队员就进驻该村,工作队员住在农民家里,深入农村生活,自己开伙做饭,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让农民看到黄石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是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办事的工作队。驻村以来,工作队员走遍了全村的山场、水网和农居、街巷,摸清全村家底,对农村的乡风、民俗和村民的质朴淳厚有深切感受。

由于柯畈村过去领导班子不团结,村民中存在一定的宗派观念,互相猜忌,对村干部不信任。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鼓励现任村干部放下包袱、努力工作,为村民办实事,尽快赢得村民的信任。工作队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听取群众意见,给村党员、骨干和群众讲授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明农村的发展方向,稳定群众思想,促进各宗派和房头的团结与和睦。

15.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五

1 社会主义新农村涵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作了科学概括, 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仅此二十个字, 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

新农村必须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千方百计把农业生产搞上去, 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二、三产业逐步扩大。生产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对村中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 既保证农业用地和生态平衡, 又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要注重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 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基本适应全面小康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

新农村必须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把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使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这是生产发展的目的, 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 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 生活条件更加富裕。现阶段, 农村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农民已经从自产自销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跳出来, 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农村必须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 移风易俗, 新事新办, 使争创文明家庭、建设文明村镇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 使老有所为, 老有所养,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

新农村必须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 新农村不再是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污水横流、村舍乱建, 而是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好家园;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秩序稳定, 村容村貌整洁。

新农村必须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建设, 落实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 逐步健全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 民事民议、民财民理, 集思广益搞好农村各项建设。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成立新组织、培育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 国家的发展就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主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建设的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大多数农村的面貌变化相对较小, 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清洁水、子女上不起学。这些问题不解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 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发展的需要。

扩大国内需求, 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 有着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使农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此外, 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通信、水利等建设, 可以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等到改善, 还可以消化相关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 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 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 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3.1 促进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培育新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 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久之计。从一定意义上讲, 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决定农村经济的兴衰, 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认真组织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紧密结合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采取举办培训班、开办农民夜校、送科技下乡、开展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 努力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3.2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营造新环境。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人居环境, 是农村和谐发展、农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制定整体规划。要按照方便生产生活、美化绿化环境、节约保护耕地、尊重文化传统的原则, 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规划一步到位, 建设分步实施。二是要整治村容村貌。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建设干净、整洁、优美的新农村。三是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3.3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发展新产业。

只有发展富民产业, 使农民增收才有保障, 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要根据实际情况, 推广农业科技,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集约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协会的发展模式。要促进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 产业链向农村延伸, 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和支持农民建公司、建基地、建协会,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发展, 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 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加快发展。

3.4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树立新风尚。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二是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通过创建活动, 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新风, 破除陋习, 崇尚科学, 反对迷信, 增强现代意识, 摒弃宗族观念, 努力形成安居乐业、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文明祥和的氛围。三是要深化改革农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缔邪教组织, 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总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 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 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村, 农民日报, 2006, 2, 7.

[2]温家宝,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说明, 新华网, 2005, 10, 20.

16.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等 篇十六

安徽省成功举办2007年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政府采购

由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承办的安徽省2007年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是安徽省政府为了让惠于民,首次对棉花良种补贴项目进行采购,对所有棉种供应商的采购服务费一律免收。

此次活动从25个棉花良种中好中选优,最终确定19个财政补贴棉花良种、供种企业以及种子价格。

一、积极组织实施政府采购

第一,确定棉种供种区域。项目县(区)农业、财政部门为棉花良种采购代表人,采购代表人根据省安排的棉花良种补贴项目规模及确定的品种,确定项目县补贴(供种)区域,并按照当地棉田标准播种量和不同播种方式,确定拟购良种名称及数量,制作好标的,以项目县(区)农业、财政正式文件报送省农委、省财政厅。

第二,确定补贴棉种。按照自下而上、推评结合的程序,由项目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专家、农民代表和用棉单位共同推介,报省农委审定批准后,确定5-8个棉花良种推广补贴品种。

第三,确定政府采购方式。鉴于当前棉花供种的季节性紧迫(3月下旬始播种育苗),采用公开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采购人紧急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第30、31条规定,由省农委向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申请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政府采购处及时作为同意批复。

第四,成立政府采购组织机构。

第五,规定竞标企业(种子供应商)具备资质要求。

第六,制定采购文件并及时发布采购公告。

二、严格执行项目评审制度

3月14日上午9时在省政府采购中心举行了项目开标会仪式,会议由省政府采购中心姜毅主任主持,省农委张华建副主任、省财政厅农业处王茂胜副处长、省农委农业局牛运生局长、省农委财务处金树芳处长、省级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徐堂连等领导到会并作了讲话,安徽省合肥市徽元公证处的公证员对采购投标情况进行了现场公证。

三、项目合同签订已基本完成

项目领导小组批准了评审意见,共确定18家公司成交,选择了皖棉25、中棉所53、科棉3号等19个棉花优良品种。

各项目县作为采购人代表,依据省采购文件中制订的统一合同格式文本,与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从法律上规定供种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制度创新从自身做起

常熟市政府采购中心推出“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实施细则”

政府采购过程中面临着提高采购质量和采购效率的问题,加强集中采购机构内部管理、规范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行为、强化服务意识三要素必不可少。常熟市政府采购中心2006年底制订出台的“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实施细则”是一个尝试。

“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实施细则”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财政部、监察部《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及省市有关规定,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通过个人自评、科室互评、中心民主测评等方式,对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量化打分、综合评价,依照其最终考核得分结果,实施年度的奖励或处罚。

实施细则分为基本考核和附加考核两大部分。

基本考核涵盖作风建设、组织纪律、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四个方面31项内容,着重对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习培训、业务操作能力和为采购人、供应商提供的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的考核。

基本考核总分为100分,工作人员全年度基本考核总分达不到80分的列为不合格,将按规定进行整改和处罚;基本考核总分80-90(不含90)分的为合格;基本考核总分达到90(含90分)以上的为优良,并以此作为对工作人员进行奖励的前提。

为深化集中采购机构工作人员的创先争优意识,细则在附加考核中以指标量化的方式,对专业采购部门以项目责任人身份完成的全年采购总额、完成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累计的次数所占采购中心年度采购的比例情况予以加分。对管理人员及综合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结合岗位工作完成质量,予以综合评定加分。

“实施细则”将上级考核、采购人及供应商的评价有机结合,对工作中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表现突出的人员实施一定的加分奖励,同时规定考核结果将作为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调整的依据。

自“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实施细则”推出以来,工作人员敬业爱岗责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集中采购机构的队伍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常熟市政府采购中心 陈晓亮 陈静亚)

国家将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政府采购智能卡平台适时对应

作为2007年两会期间重要问题被提出,官员职务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悉,国家即将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作为反腐的一项措施,规范官员的各类在职消费必将成为2007年度推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职务消费的标准,是指制定消费的公款数额、用途以及定性的标准。

由山东省财政厅行政政法处和济宁市政府办公室共同研发,济宁市政府采购中心具体承办和试行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在建立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公款消费货币化和货币电子化的问题,与农业银行合作搭建了覆盖全市的智能卡系统平台,实现了结算的全电子化。

结算通过与定点消费单位联网,消费明细可以实时传递到政府采购平台的服务器中,通过分类汇总统计,再经由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将数据分发给各自相关部门,从而为职务消费提供了量化的数据,更将为官员消费标准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于职务消费,显然不是一个标准就能将其规范化的,这需要财政体制、行政体制以及所对应的管理体制做出变革,如何保证标准的有效实施,建立一套有效的执行监督机制无疑是保证标准落到实处的保障。

在技术层面上,政府采购平台的智能卡系统无疑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为“职务消费听证制度”、“职务消费公示制度”等提供准确的数据,做到消费的阳光化,透明化,真正把标准落到实处。

(郑立捷)

2006年顺义区政府采购再次实现零投诉

2006年度,顺义区政府采购共完成238个项目,采购预算2.6亿元,采购金额2.2亿元,其中公开招标1.2亿元,占实际完成采购额的55%。

顺义区政府采购范围逐年拓宽,至2006年已涵盖货物、工程、服务三大类。

顺义区政府采购程序遵循采购人依法采购、采购代理机构依法组织、供应商依法竞争、评审专家依法评审的原则,把规范运作与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监督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提高政府采购的公信度。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制定了《顺义区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十不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其采购行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阳光采购”。

(张成金郭旭)

优秀企业产品推介

毒眼集成安全系统”在京问世

近日,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安全产品——“集成安全系统”在北京亿思高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功,产品取名为“毒眼集成安全系统”,已经通过公安部的安全检测。据亿思高特公司设计人介绍,与传统的安全软件相比,集成安全系统的设计思想有以下显著不同:

变“把守关隘”为“纵深防御”。产品新增“事前加锁防御,全程跟踪监控,事后精确恢复”的完整防御体系设计,通过“文件保险柜”将机密信息事先加锁保护;对系统运行的轨迹进行精确、全面和连续的记录描述;对系统重要信息的修改及时进行自动备份,以便事后进行精确完整的恢复。

变“方面防御”为“全面防御”。站在系统全局安全的角度上,全面描述和分析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协同动作,综合分析,全方位保护系统安全。

变“手术式杀毒”为“自动恢复”。通过事先自动进行的紧急备份,自动恢复,无需人工干预,全程自动实现,以便更好地处理病毒感染问题。

17.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七

2近年来,县工商局部门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实施“商标兴农”、“合同助农”、“经纪活农”、“合作强农”、“红盾护农”五大惠农工程,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实

施“商标兴农”工程,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该局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为依托,积极发挥商标管理职能,大力实施“一所一标”工程,帮助农民树品牌、闯市场,取得较好成效。过去,县的管坝牛肉、赤镇龙虾、马厂小磨麻油、陈浅莲藕、神山水果、孤山板栗等特色农副产品以品质优良、工艺独特、风味纯正等特色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没有注册商标,这些特色农副产品在进入外地市场销售的过程中受到了限制,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了帮助农民树立品牌意识,该局制定了“一所一标”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的主力军作用,每个工商所每年至少引导、帮助辖区内一个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每年在辖区范围内确定至少一个已注册的农副产品商标,扶持其成为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商标,鼓励支持商标持有人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工作中,该局一方面对全县现有农副产品进行深入普查,摸清全县农产品的分布情况,特别是体现地方特色、地域特征的农副产品生产经营情况,对各类农副产品进行分类登记,对未注册的农副产品进行梳理,建立帮扶档案;另一方面,多次深入特色农副产品产地,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实例,向农民和涉农企业宣传《商标法》,介绍外地农副产品走品牌发展之路的成功经验,提高农民和涉农企业主动注册商标、精心培育商标、自觉保护商标的意识;同时,跑乡村、进农户,帮助有商标注册愿望的农民和涉农企业选择好商标,办理好商标查询、设计、注册等事宜;此外,对已注册的农副产品商标加大保护力度,积极申报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严厉打击涉农商标侵权行为,为发展“商标农业”保驾护航,从而使全县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工作有了新突破,涉农商标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目前,县已注册农副产品商标76件,培育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2件、知名商标26件。如今,像“管坝”牛肉等一批特色农副产品凭借质量、特色和品牌优势已成为远近知名的品牌,并已打入江苏、浙江、上海、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市场,销量看好。特色农副产品畅销,推动了涉农企业和个私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农民从事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养殖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批种养专业户、专业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为管坝牛肉提供原料的“礼庚管黑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养牛5头以上的农户就达600余户,农户每头牛平均年纯利润1100元。“一所一标”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实施“合同助农”工程,规范发展“订单农业”

该局一是加强《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深入实地向涉农企业和农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涉农企业和农户参加《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二是帮助涉农企业做好信用合同管理。在全面推行规范的合同示范文本的同时,主动做好合同签订前的评审、合同签订履行与变更解除,以及对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等工作。三是对“订单农业”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事前,通过了解涉农企业的资信情况,帮助农户选择信用好、实力强的企业,防止和避免合同欺诈的发生;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解处理,引导当事人双方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合同纠纷;事后,及时检查企业和农户的合同履约情况,督促双方全面履行合同,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行为,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霸王合同”。四是把“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延伸到“订单农业”中。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延伸到“订单农业”中,在涉农企业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创建活动,及时认定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增强其诚信意识,提高其社会公信力。五是着力培育和帮扶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通过重点培养和帮扶一些规模大、有潜力的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最终在各地形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涉农龙头企业,为“订单农业”的普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实施“合同帮农”工程,县订单农民已达3万余户,订单范围涉及棉花、优质稻、无公害蔬菜、家禽等9个领域,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订单农业的发展,既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也解决了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使农民生产有了目标,销售有了渠道,收入有了预期,较好地引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了农业结构和产业升级。

三、实施“经纪人活农”工程,努力搞活农村流通

局计划为每个新农村示范村培训一支持证上岗的农民经纪人队伍。目前,已举办农村经纪人培训班4期、有近300位农民经纪人获得经纪人从业资格证书。通过实施“经纪活农”工程,使县农村经纪人队伍迅速发展,这些农村经纪人成为了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如今,该县300多名农村经纪人活跃在农村田间地头,为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率、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实施“合作强农”工程,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目前,全县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98户,登记领域涵盖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以及农机服务业等,服务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成员达18000多人,带动农户3万多户。为了让广大农民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参与合作经营,该局专门编印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手册5000册,采取送法下乡、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帮助申办者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色和优势,了解登记程序和管理规定,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地运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改善市场地位,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了方便农民办理合作社的注册登记,该局对有意愿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辖区工商所指派一名负责人牵头,上门做好咨询、章程起草等登记的事前服务。在登记中,该局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实行当场登记,当场发照,并免收登记费等行政性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该局还积极运用合同、商标、广告等监管职能,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科学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并协调有关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300余万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五、实施“红盾护农”工程,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18.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八

二0一0年,我乡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在县新村办、清洁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年初工作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早动员、早布置

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工作是常规工作,我乡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年初就召开了动员会,安排全乡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制订工作计划,成立领导小组,由书记担任组长。每村安排一名包村挂点领导和一名蹲村干部。同时,把乡直各有关单位抽调包村和协调工作。乡政府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下,划拨3万元办公经费,确保了工作正常运转。

二、工作措施得力,奖罚制度分明

首先,从操作上严格遵守“九条原则和八个步骤”,把上级的有关政策等宣传到位,从选点原则、选点方法工作步骤、工作要点等宣传到家喻户晓,从而确保下步工作有条不紊,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其次,明确责任,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由乡新村办统一指导、督查,各村统一安排、布置做好各阶段的工作,从旧房拆迁、改水、改厕到改房、改路,最的整治环境卫生,实行每月一检查,每季一调度,在调度会上,好的作经验介绍,差的作表态发言,有效地促进了全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其三,在制订的工作方案中,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各村年终考评,与包村干部和村干部的下乡补助和浮动工资挂钩,有力地推进了全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到目前为止,全乡四个新农村建设点(93户)完成村庄建设规划4个,制定了4个产业发展规划和新社区建设规划,完成改路6.23km,改水完成93户,完成100%,改厕完成93户,完成100%,拆除空心房89间/2126m2,新建房屋158间/4073m2,整修房屋85间/2740 m2,改栏4家,新建活动场所3处、活动室1个,使用太阳能70户,围绕全乡果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参合人数达80人,农民从中获取收入1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各建设点农民共计自筹资金300多万元(含改房)、使各建设点的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乡镇相比,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我乡的产业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体现;二是农民培训工作做得不够;三是没有一支新农村建设的相对专业队伍等。这些都有待于在明年的工作中更加改进。

XX乡新村办

19.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九

1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地位和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重视农业是我们民族的重要传统。今天,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 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在战略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明显反差, 凸现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性;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变化, 孕育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 彰显建设新农村的可行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地加强推进。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统筹城乡发展,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大力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 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亿万农民是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

2刚察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2.1开展情况

刚察县辖3乡2镇1场、31个行政村 (其中25个牧业村) , 95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 (其中82个牧业社) , 经营各类牲畜102.01万头 (只、匹) , 总人口4.19万人 (其中农牧民人口2.7万人) , 有藏、汉、蒙、回等11个民族, 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83%, 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2009年, 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9亿元, 同比增长13.3%, 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调整到39.32:16.41:44.27,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工业总产值5805.2万元, 完成工业增加值1653.9万元, 分别增长6.7%和7.9%;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 同比增长75.3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10万元, 同比增长12.7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 同比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95.74元, 同比增长12.6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3元, 同比增长16.46%。

全县集约化试点村增加到6个, 共组建经营小组35个, 163户、692人参与集约化经营, 共整合草场11万亩、牲畜2.4万头 (只) 。各试点村摸索实践、大胆尝试, 基本形成了以股份、租赁、委托、联合等为主的多种集约化经营新模式, 特别是以察拉、宁夏为代表的州级试点村,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作用, 积极探索后续产业发展新路子, 启用了“年钦夏格日”、“蓝木措”等商标, 并初步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动物标本制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 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农牧区项目资金的捆绑力度进一步加大, 落实新农村新牧区捆绑项目资金418.27万元。完成了全县31个行政村的“三合一”村级规划编制工作。红山、察拉、宁夏等三个州级示范村顺利完成年度各项建设任务。

2.2存在问题

近年来, 刚察县农牧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虽然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但制约全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较多, 主要表现在:刚察县是一个纯牧业区, 长期面临缺水、缺温、缺技、缺资的困扰, 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水利、电力、道路、电视、通讯、教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滞后;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 加之传统的经营方式, 社会发育程度低, 导致农牧民收入渠道狭窄, 积累转化为再生产能力低;人均牲畜少, 商品率低, 经济效益不高;地方财力有限, 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低等。因此, 当前要特别注重从广大农牧民最关注的事情做起, 逐步向新农村新牧区迈进, 从思想上做好坚持不懈的努力。

3刚察县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主要措施

目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没有固定的样板和模式, 而且村与村之间的基础不一致、起点不一样, 因此, 应结合刚察实际, 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要求, 突出刚察特色,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3.1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夯实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物质基础

(1) 实施基础优先战略。

以项目为依托, 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 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建设步伐, 夯实发展基础。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整村推进、农牧项目等建设。水利建设重点抓好农牧区人畜饮水、灌区改造、河道治理、防汛抗旱等工作。交通建设以提高县内干线公路等级、修建旅游道路、通村公路和村级硬化道路为重点, 加快道路建设步伐, 实现村村通公路, 提高公路通达里程, 有条件的牧业村推进硬化建设。电力方面加强农牧区输电线路建设, 扩大牧区电网覆盖面, 逐步向边远牧区延伸, 最大程度地解决无电村通电问题, 力争使牧户通电率达到40%以上, 对于居住分散、电网无法辐射的牧户, 利用风能、太阳能解决用电。信息建设采用先进传输手段解决牧区通讯问题、扩大覆盖面, 使牧民定居地区消除通讯盲区。

(2) 扎实整治村容村貌。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建设文明村镇为主导, 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农业村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 从治理“五乱”和“五改”入手 (即道路乱占、粪土乱堆、麦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改圈、改厕、改水、改电、改路) , 动员、引导农户开展美化庭院、美化环境、净化村庄庭院活动, 彻底整治脏、乱、差、散, 达到“七化” (即“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 的整体要求,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农村特色、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新村庄。

3.2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支撑,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因地制宜, 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以县城及各乡 (镇) 所在地、热水、鸟岛小集镇为重点, 加强小城镇建设, 制定具体建设规划, 包括基础设施、村落改造、民房设计以及村镇建设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采取生态庄园式、城郊集中式等方式方法, 抓好村镇化建设。抓好小城镇道路、供排水、亮化、绿化、美化工程, 建设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小城镇功能, 提高城镇品位, 培育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 逐步吸纳农牧民到小城镇创业、打工和定居发展三产, 以便将来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农业村根据相对集中的特点, 重点抓好村庄整治,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 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通畅、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3.3以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为根本, 大力发展环湖生态农牧业

一是以环湖生态环境治理为契机, 加强青海湖流域渔业保护, 加大候鸟、湟鱼、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保护力度, 积极实施草地分隔围栏、划区轮牧和休牧育草工程, 加强草畜平衡管理,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二是综合治理“三化”草场, 有效灭治草原鼠害和毒杂草, 改善草原生态, 认真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农用节水等工程。三是大力推进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步伐, 通过实施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全民义务植树、城镇庭院道路绿化等工程, 努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4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前提, 逐步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

大力推广应用以设施农牧业、良种推广、草地生态建设、牲畜疫病防治、畜种改良、舍饲养畜、牛羊育肥、秸秆氨化、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等为重点的实用技术, 推动科技入户工作, 深入农牧户, “手把手”现场指导, 提高农牧民科学养畜的水平和依靠科技增收的能力。重点抓好县乡技术干部、农牧民技术骨干和农牧民三个层次的技术培训, 做到乡有科技推广中心, 村有科技示范户, 户有科技明白人。扩大“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 建立规范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县农牧、劳动、就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共同建立上下联动的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 在专业选择上重点突出地方特色、行业基本专业技能, 提高农牧民“走出去”的能力和劳务经济效益。

3.5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 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

坚持把农牧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 发展农牧区非农产业, 建立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以建设环湖高效畜牧业为主的高原特色畜牧业经济, 增加牧民内部收入;发展以315国道沿线乡镇农业村集牛羊育肥贩运、蔬菜大棚、中藏药材、饲草料种植为一体的特色区域经济, 增加农民育肥、种植收入;发展以煤炭、农畜产品、饲草料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经济, 增加农牧民加工收入;发展以青海湖鸟岛、环湖生态游为主, 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商贸餐饮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经济, 增加农牧民三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强对劳务输出的法律、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多形式鼓励、支持农牧民外出务工, 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牧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走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路子, 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把扶贫攻坚工程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农牧民基本素质的“三个基本”目标, 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防止返贫, 进一步加强开发式扶贫工作, 增强贫困群众的防灾抗灾和自我发展能力。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 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 落实好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等重大措施, 着力培养村社“能人大户”, 积极发挥农牧区致富能手的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继续开展联点帮扶活动, 积极为农牧民开辟增收渠道, 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3.6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 加快农牧区公共事业发展步伐

上一篇:《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下一篇:蜜蜂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