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难点分析

2024-10-08

眩晕病难点分析(精选3篇)

1.眩晕病难点分析 篇一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内二科(2016年)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6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9例,完成90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拔罐以及传统疗法康复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9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0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95.8%),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42例(87.5%),针灸治疗32例(66.7%),传统疗法康复治疗48例(100%),内科基础治疗48例(100%),其他疗法8例(16.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眩晕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下一,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治疗眩晕病经验 篇二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病因错综复杂,迁延难愈。我论治眩晕,主张先分清内外病因,如外感六淫侵袭,侵犯头窍,致使头脑失其清灵,其势较急,并兼有怕风、恶寒、恶心流涕等表征。内伤眩晕皆由于湿化痰浊,肝郁火盛,扰动肝风,或是阴虚阳亢,水不涵木,阳虚气弱,水饮内聚所致辞虚风内起,上扰清空,头窍失灵而发病。眩晕一症,无论外感還是内伤,患者头昏眼花,甚则天旋地转,如坐船车,都显示一个“风动”故有“无风不作眩”之说。我治眩晕,立方用药,力求精专、全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用药经验,创造了治疗眩晕的一系列方剂,临床应用自如,得心应手,现介绍如下。

1 祛风霍痰化浊法

本法适用于感受风寒湿之引动风痰上扰,见眩晕,恶心,呕吐等症。方用自拟眩晕合剂,其药方组成是二陈汤加荆芥、防风、厚朴、白豆蔻、石菖蒲、细辛、天麻、藿香、杏仁、郁金、甘草。其中荆芥、防风、细辛祛风散寒;藿香和二陈汤芳香化湿;天麻熄风豁痰定眩,为治眩之要药,对于痰眩;郁金、杏仁、厚朴、寇仁、石菖蒲利湿行气滞,疏肝解郁,使升降有序,脉流安和,则内风熄止,眩晕即解。纵观全方具有解表祛风守寒,芳香宣化疏解郁滞,豁痰定眩等作用。

肖某,女性,33岁,农民2008年6月22日初诊。头昏目眩5天,伴胸闷,恶心,喜静卧,稍活动刚觉视物旋转,口不干,食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动细滑。辩证为感受风寒之邪,风痰上扰。治宜祛风豁痰。方法自拟眩晕合剂:防风、荆芥、陈皮、法夏、茯苓藿香、杏仁、厚朴、天麻、郁金、石菖蒲各10g、北细辛4g、甘草6g、白寇仁6g五剂,药后痊愈,追访半年未发。

2 养血健脾法

本法适用于血虚失荣,心神不宁,虚风上扰之眩晕,临床见眩晕,刚动加剧,遇劳而发,习悸失眠,神疲懒言,面色少华,舌淡,细脉。我认为凡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思虚芝倦伤脾,使脾胃虚弱而气血生化之源,以致气血亏虚,气虚则清气不展,血虚则脑失清养。治宜补养气血,以旺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不断得到补充而生机不乏,加天麻熄风镇眩,枸杞、五味滋补肝肾,实为治气血虚弱眩晕之良方。

周某,女,74岁,农民,2007年11月4日初诊。实晕目眩,耳鸣,视物旋转,恶心不适反复半月余,经西药扑尔敏、眩晕停等治疗未见好转,食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辩证为感受外邪,风痰上扰清窍。治宜祛风散寒,豁痰化浊。首先用眩晕合剂原方五剂,药后头晕已明显减轻,视物旋转消失,精神不佳,诸症悉减,食纳有进步,视觉疲乏,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我认为患者年迈体虚,气血虚弱。宜健脾益气养血,拟加味归脾汤7剂善后,年余未发。

3 滋补肝肾养血安神法

本法适用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老肾亏,精虚髓减,脑失所养发为眩晕者。肾精不足不仅可以直接导致髓海不足而生眩晕,而且还能引起气血虚弱而发生眩晕,因为精血同源,血为气之母,精虚则势必引起气血不足,临床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失眠,多梦等症。治宜补肝肾,养血安神。方用自拟养血镇神方:由当归、川芎、酸枣仁、远志、茯神、石菖蒲、丹参、五味、钩藤、延胡索、天麻、五加皮、甘草组成,本方由系列养血补肝肾之品配合天麻而定眩;酸枣仁、茯神、远志安神定志;钩藤平肝止痉;延胡索祛风活血得气。共奏补肝肾,养血安神之功。

钟某,女,63岁,农民,2006年2月3日初诊。主诉头昏眩,视物旋转,耳鸣,精神疲倦,食纳差,口干不多饮,大小便调,舌质暗红,苔薄微黄,脉细数。我认为年老肾气虚弱、髓海不足。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安神镇脑神方,药用:当归、白芍、丹参、钩藤、延胡索各15g川芎、远志、茯神、五味石、天麻、五加皮、甘草、石菖蒲各10g、酸枣仁、珍珠母各30g,7剂,服药后诸症消失。2006年23日复发,再拟前方治愈,追访2年,眩晕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间常服用加味归脾汤养心安神,一般情况良好。

3.眩晕病难点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内耳眩晕病;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46-01

内耳眩晕指的是由内耳疾病或者耳窍平衡功能紊乱而引发的眩晕[1]。该病骤然发作,患者会产生头晕、恶心、耳鸣等症状。本次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内耳眩晕病患者,作为探讨内耳眩晕病患者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的临床疗效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内耳眩晕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年龄为26-62岁,平均年龄(41.8±14.6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21例,患者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2.4±13.1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诊断疗效标准》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③头颅CT排外患者不存在其他占位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医护人员让患者静脉滴注①0.25L甘露醇注射液,控制滴注速度,使其在0.03-0.05L/h范围内,每天滴注一次;②将0.5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混合静脉点滴;③倍他司2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天一次;让患者口服用敏使朗片,一天服用3次。

观察组: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配方为茯苓30g,丹参、葛根、仙鹤草各20g,石菖蒲、车前子各15g,干姜、桂枝、白术、川芎各12g,法半夏10g,炙甘草5g。如果患者气虚症状严重,那么需要向原药方中添加黄芪30-50g、党参15g;如果患者耳鸣症状严重,那么需要添加磁石20g、远志15g 、益智仁15g ;如果患者呕吐症状严重,那需要添加旋复花和赭石;若患者痰湿严重,则添加泽泻15g、薏苡仁30g、通草10g;如果患者夜不能寐,则添加炒枣仁15g 、茯神15g、远志15g、益智仁15g。用开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1.4 效果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病证》的相关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治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均消失;好转: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其中,治愈和好转患者所占比例即为治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不具备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以参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时间

由表2可以知道,对照组患者眩晕、耳鸣、呕吐症状持续时间均要长于观察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较大,各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内耳眩晕在临床上属于一种非炎症性内耳疾病,中医将其归为眩晕范畴内。中医认为[2-3],内耳眩晕症发病与外感六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肺腑内伤进而引发疾病发作。中药疗法中效果较好的是苓桂术甘汤,该药治疗关键是去痰开窍、温阳健脾。方中白术、茯苓具有健脾渗湿的效用,车前子具有利尿除湿的作用,葛根生能够举清阳,石菖蒲具有通阳开窍之效,仙鹤草能够养血补虚,改善微循环,川芎和丹参能够发挥活血化瘀的效果,炙甘草具有益气和中的效果[4]。诸药合用,能够利水开窍、温阳健脾,实现迅速治愈内耳眩晕的目标。

在本院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了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眩晕、耳鸣、呕吐症状持续时间分别为(1.32±0.86)天、(5.92±1.18)天、(2.56±0.61)天,均要短于对照组(3.21±1.17)天、(8.46±1.32)天、(4.09±1.29)天,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这表明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时间。综上所述,针对内耳眩晕病患者,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痊愈时间,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杨冬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3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2):10-11.

[2]明祥,彭沛,易行,等.利多卡因与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内耳性眩晕症68例临床体会[J].医药前沿,2014,03(8):237-238.

[3]张良,尹亚东,刘书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284-285.

上一篇:四年级主题班会下一篇:我局出台科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