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领域的教案(精选15篇)
1.艺术领域的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能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装饰、制作纸袋动物,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色卡纸、彩色即时贴、皱纹纸、画笔、剪刀、双面胶等。
2.利用纸袋制作的小动物表演的《动物狂欢节》视频片段。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彩色纸袋,讨论纸袋的用处
1.你们家里有纸袋吗?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处理纸袋的?
2.纸袋除了可以用来装东西,还可以用来干什么?
二、播放视频《动物狂欢节》,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
1.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制作的?
小结:原来纸袋还可以制作成各种小动物。今天,森林里要举行“动物狂欢节”,想请小朋友们制作各种小动物来参加,你想不想试一试?
三、幼儿讨论制作纸袋小动物的顺序
1.你想用纸袋做什么小动物?需要哪些材料?
2.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进行总结:在制作纸袋小动物的时候可以根据纸袋的大小、形状、颜色,选择不同的辅助材料加工制作成各种小动物。
3.讨论:做小动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做?
教师小结:①先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小动物。②选择纸袋和各种辅助材料。③用画笔画出小动物的五官及四肢。④进行组合,并对小动物的身体加以装饰。
4.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制作纸袋小动物,教师观察指导,引导幼儿对小动物的身体进行装饰。
四、幼儿利用纸袋作品进行表演,感受制作带来的乐趣,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艺术领域的教案 篇二
词性:名词
释义:阴暗的影子, 也比喻生活中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
基本解释:由于光线直进的特性, 遇不透光物体而形成的一个暗区, 俗称“影子”。也用于比喻:“她心头笼罩着失望的阴影”。
阴影分为两种, 一种是附着在物体上的阴影, 称为附着阴影 (attached shadow) ;另一种是投射出来的阴影, 称为投射阴影 (cast shadow) 。
附着阴影可以通过它的形状、空间方向及光源的距离, 直接投射在物体上。
投射阴影是指一个物体投射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影子, 有时也包括同一物体中某个部分投射在另一个部分上的影子。
从物理意义上讲, 这两种阴影都是出于同一种本质, 它们都出现在缺少光线的地方;但从知觉意义上讲, 这两种阴影的意义就不同了。首先, 前者从属于整体物体的一个部分, 以至于在现实经验中, 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 它只是起到提示物体立体感的作用。其次, 后者是一个物体遮盖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 遮盖部分对于被遮盖物体的区域整体性是一种干扰。
天与地、阴与阳、黑与白、光与影生生息息, 相互影响, 幻化衍生。
华夏民族敬重于天地之伟大。阴阳的概念,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 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 以哲学的思想方式, 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 两者是种属关系.
在自然界中, 哪里有光, 就会产生影子, 阴阳自然产生, 人看到影子就可以找到光源。光明和黑暗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自然界中是这样, 人格中也同样如此,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观点公之于众, 同时又把另一些隐藏在影子里, 或者说, 从一开始试图把一些不太“漂亮”的东西隐藏起来, 不让人看到, 或者用假面具来掩盖。烈日当头, 你可以在阴影的庇护下好乘凉;小时候略有判逆的我们, 为求得平衡, 满心欢喜地踩着大人的阴影以发泄心中的不快。
普通人对那些阴影往往是不注意的, 他们总是觉得这些阴影无关紧要, 而往往就是因为这不起眼的阴影而塑造出了物体的立体呈现;因为这不显眼的阴影造就了视觉上的立体空间感;因为那不太绚烂的阴影成就了影响非凡的巨作。唐代元稹《遣春》诗之三中, 诗人是这样描述自然界的阴影:“岸柳好阴影, 风裾遗垢氛。”现代诗人何其芳在他的诗《画梦录·墓》中也写到:“他们散步到黄昏的深处, 散步到夜的阴影里。”
当然视觉艺术家们, 更是不会轻易的放弃如此虚实相象的表现语言。在视觉艺术中, 对于光影的运用, 艺术家往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在很多情况下对于光的准确性并不怎么苛求, 光影造型也不一定要求符合光线的照射规律, 而是去努力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氛围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得光的含义就不再局限于自然之中而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阴影往往赋予物体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 使物体能够散发黑暗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具有一种象征性, 而这种象征性只有在眼睛能理解的视觉环境中, 才会表现出更强大的艺术性活力。
一、阴影与绘画艺术
1. 阴影与西方绘画艺术
(1) 溯源
光进入绘画的起因是为了追求对对象的真实表现, 我们可以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之间的希腊风格的壁画和埃及木乃伊画像中寻找到阴影表现的足迹。经过千百年的演变, 光渐渐成了写实艺术家手中自觉使用和积极探索的语言, 直到在印象派手里成了表现的对象。而画家对这一方法的偏爱一直延续至今。
(2) 阴影的作用
从形式上讲, 阴影大致以三种方式在绘画中发生作用。
第一, 是由明向暗的渐变, 用来描绘单个物体与形象, 创造雕塑感与表面质地;它通过暗示纵深中的位置, 以增强画面三维形式与空间印象。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多用漫射的光线, 如同阴天的天光。用光造成的明暗来表现立体, 使其有一种突出平面的空间感。这时候的明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造型手法, 依靠它深入刻画对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 使画面上的对象栩栩如生。光和影界定了物体的形状, 也界定了物体的空间位置。当明暗技法不再仅仅单纯为了塑造物体, 光影就有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
第二, 涉及到整幅画面中的明暗布局, 这种布局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整体性与易读性。17世纪巴洛克风格绘画用光大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 这时候光线不仅是显示物体, 而是成为构图的重要手段。如威尼斯画派的领袖人物提香, 在光线的使用上常常让人物的一部分藏在阴影之中, 或者让阴影横过物体造成被毁的感觉而出现新鲜的效果 (油画《劫夺欧罗巴》) 。又如卡拉瓦乔的画对于光线的运用非常独特, 画面中的人物结构往往被阴影遮住, 形成断断续续的亮的斑点, 就如在空中俯瞰海水中浮现的岛屿。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会遭遇画面中黑影的中断, 卡拉瓦乔就是喜欢在紧要处来打断你, 驱使你不得不退到远处去看, 靠整体的审视来连接被打断的结构《圣保罗的皈依》。这种强烈对比的视觉效果, 使观者视觉亢奋不已, 它似乎更是在强调:黑暗并不是光明的缺席, 而是与光明直接对立的积极要素。
第三, 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在全球范围内, 所有的人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影子是从投射这个影子的物体那里生长出来的, 黑暗并不是光明的缺席, 而是一种确实存在的有形物质。它在眼睛能理解的视觉环境中, 发挥着具有艺术性的活力, 产生象征性的作用光线和投影是超现实主义利用的最频繁的手段之一。在乔治·德·契里科《一条街道的忧郁和神秘》拉长的投影让人感到不可预测的压力及孤立无援的恐慌。女孩滚着铁圈向前奔去, 即将发生的遭遇不免使人焦虑……光照和阴影所造成的悬念竟然是如此地神秘和强大。光线照着物体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则隐没于阴影之中, 被遮蔽的部分经由照亮部分的提示而凭想象来合成, 使其更能符合作品内涵表达的需要。阴影掩盖了物体的结构, 但又没有全部遮掩, 露出了一些信息, 暗示出底下被遮住的物体。这就是所谓的“暗示性遮掩”。雷尼·马格利特的《受威胁的凶手》, 光线和投影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常用来制造异常气氛的有效手段, 这幅画由于投影的关系, 让人切实感受到光线的不正常, 气氛也由此变得诡异起来。观者因此受到无形的压力而倍感紧张不安。
2. 阴影元素与中国绘画
在全面而系统地梳理西方绘画中的阴影问题的基础上, 将中国绘画中的阴影问题纳入进来进行讨论, 以期待对阴影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光与影的处理上, 中国画与西方画有着不同的表现方法。中国画的光与影处理是全方位的, 没有阴影, 只有边线。西方画也有这样的发展过程, 在发展过程中, 开始是把物体描绘成一种具有两种同质的色彩和亮度的物体, 类似中国画的单线平涂。后来才分别增加了光线照射和阴影, 增加了层次表现。迄今, 各种画派仍然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黑”“白”乃中国绘画的主要两色体系。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讲究五色体系:“青为首, 赤为荣, 黄为主, 白为本, 黑为终”, 但是其中以“白色”为根基, “黑色”为归宿, 意思说白色和黑色是五色中的基础色, 最根本的色彩。传统水墨画从一开始就讲究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创作方式, 提倡摒弃五色绘画的工匠技艺, “黑”“白”分别代表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之说, “黑白”被视为中国画精神的典范。
二、阴影与摄影艺术
1. 摄影中阴影的来源
英语中“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由希腊文的光 (photo) 和描述 (graphic) 所组合成的。“光”是摄影的基础。
光线仅仅是完成摄影的简单照明过程, 用它来满足摄影最基本的照明要求, 更重要的是用光线来完成摄影艺术构想赖以实现的首要条件, 它类似画家手中的颜料。光线除了保证画面的准确爆光之外, 还是表现被摄体外形特征的因素, 是表现和深化主题、提供摄影造型和组织画面的因素, 是创造画面气氛和美化画面的因素。
摄影画面影调的形成, 与物体自身色调的深浅、光照的强弱、照射的角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在摄影创作中, 运用明暗对比来突出主体是非常普遍的方法。不同的光线照明会形成不同的现场气氛, 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2. 摄影中阴影的运用
英国摄影家弗兰克·赫霍尔特所说:“生活中的一切, 无非是光和影, 当你看到一束光线从窗户射进.你要立即想到其阴影, 两者不是独立存在的。”既然摄影是“用光作画”, 因而光线照射不到的阴影, 必然也是作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英国摄影家弗兰克·赫霍尔特所说:“生活中的一切, 无非是光和影, 当你看到一束光线从窗户射进.你要立即想到其阴影, 两者不是独立存在的。”
虽然在摄影创作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主体趣味性, 而忽略了阴影的存在 (人眼感受光线强度的幅度较大, 但对阴影不够敏感) , 更有甚者有意地避开阴影, 但阴影仍然是许多摄影作品中一个生动的要素, 摄影者只要稍加思索, 就能创造性地利用阴影, 从而改进摄影作品。学会利用阴影的第一步, 是试着增强注意阴影的意识, 直到成为一种习惯, 并学会区分可能成为作品一部分的有趣的阴影和那种会分散观众注意力、从而破坏一幅好照片的阴影。
阴影的性质取决于光线的性质, 阴影随光源与被摄体位置变化而变化。阴天散射光下阴影非常柔和, 难以觉察, 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与此相反, 直射光会产生硬性的、边缘明显的阴影, 与被摄主体的亮度形成强烈对比。阴影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物自身的阴暗面, 有人称为“阴光”, 二是投射阴影。物自身的阴影, 能够表现或衬托出物本身的形状, 空间走向以及它与光源的距离;投射阴影是一个物体的影子投射到另一个物体上。它有一种能够发射“黑暗”的能力。比如一所高大建筑的投影能将许多景观遮住, 一座大山的阴影能遮住整座村庄。又如有些人站在树荫下, 虽然树没有进入面, 但阴影进来了, 拍照时没有引起摄影者的注意, 待拍的照片出来后才意识到。可是影子又是不可缺少的, 是创造三度空间的条件。根据影子服从透视变形的原理, 或集聚、或扩散而创造出空间、时间、方位等功能。
阴影也是均衡画面或增强画面透视感的重要因素。利用阴影形成特定情节或意境, 能够有效提高摄影作品信息含量和表达效果, 形成鲜明的抽象图案。如清晨和傍晚的影子最长, 在这时拍摄影子, 可以获得夸张和变形的效果。拍摄时找个较高的视点, 效果会更佳。阳光越强, 影子越暗, 其效果也就越强烈。黑色影子缺少使人转移注意力的细节, 因而能产生最强烈、最鲜明的画面形式。横贯于画面画面中的人物、植物、建筑物的阴影有助于强调画面的空间感, 可以将画面分割成几个部分。
画面上大面积的阴影, 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魅力。美国摄影家E·韦斯顿的经验表明了这一点:“传统的摄影规则, 是拍照时着重考虑明影部分的曝光量, 而不去顾及强光部分。我的作法却正相反:主要考虑强光部分的曝光量, 不去顾及明影部分。”这种方法被证明是韦斯顿作品的成功之处, 因为在他的作品中, 大面积的阴影被处理得相当有特色。当拍摄前景很杂乱而又难于避免的景物时, 利用明影区域是极有成效的。有时为了拍摄一幢刚完工的大楼, 但是突然发现前景区域堆满了来不及去除的建筑机械、旧脚手架和其他杂物, 此时便可选择建筑物被强烈的阳光所照射, 而前景却处于暗色阴影中的那一时刻来拍摄。这种明影有助于隐没所有会分散注意力的细节。曝光时要记住从强光区域取一个准确的曝光读数, 这样, 阴影里的细节就会因曝光不足而无法显示出来。无论是清晨或傍晚, 由天空中相当低的直射阳光产生的造型, 对建筑摄影都很有利。这种光线产生的阴影, 不但能显出建筑物的形状, 还能表现建筑物的纹理。当天空明暗没有阴影狞在时, 建筑摄影家通常却不会去拍照, 因为他们知道, 此时拍出的照片肯定是平淡而乏味的。
阴影除了可用作为构图的—种要素外, 还有其自身的价值。有时, 只要你仔细观察, 便会在被阴影遮掩的区域中, 发现在直射阳光下不可能获得的异常微妙而往往又是美丽柔和的色彩。在明亮的阳光下拍摄的肖像, 人物皮肤的纹理和头发的质感可能显得并不美丽, 然而, 只要稍稍使被摄对象转入阴影区域, 并相应地调整曝光量, 你就会发现刺眼的东西消失了, 代之而起的是一系列微妙的、增加肖像魅力的色调。
阴影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此, 更多的在于它有时候所投射出的影子赋予主体完全不同的意境。在很多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摄影师在捕捉对象时不只是为拍摄而拍摄, 在完成作品时不是简单、单纯的对主体对象的一种描述或是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审美情趣, 而是更多地去挖掘其阴影背后的故事。甚至有时带有一种讽刺性、象征性的趣味。
这个投影作品的作者Tim Noble和Sue Webster说 (假的) , 影子传奇, 《居民文明行为守则》。用一堆垃圾堆出奇怪的形状, 用灯从恰当角度投影才能看出是什么东西的, 还有很多。比如这个, Real Life is Rubbish, 其作者也是Tim Noble和Sue Webster, 摄影师就是运用生活垃圾堆的特殊造型来创作关于“两性”的阴影创作, 折射出在真实的人类生活中千奇百怪的“两性”关系。
三、阴影与设计艺术
1. 设计阴影的渊源
就象绘画和摄影一样, 在视觉设计中, 设计作品和产品中也充分的运用了阴影的元素和创作方法。图底关系, 有时也被称为正负形、反转现象或视觉双关原理, 同时也是阴与影的关系。
2. 设计阴影的运用
荷兰著名的版画大师莫里茨·柯内里斯·埃舍尔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1898-1972) 在其作品中充分的运用了这一创作该原理。埃舍尔是在诠释数学理念的基础上, 多对自然形态进行图底反转的契合, 给观者营造一个不可能的世界。
在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中, 福田就开始利用“图”“底”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错视原理。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 上下重复并置, 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 虚实互补, 互生互存, 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 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作品中的男女腿的元素, 也成为福田海报中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福田则是故意不明确交代图和底关系, 让图与底产生反转互融的现象, 进而产生双重意象。福田的海报还追求图形的单纯化 (这里指在具象艺术范围内, 求取相对单纯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间的统一;就形式而言, 是以简约的结构包含复杂材料组合的有序整体。) 来共同诠释“图”与“底”的关系:即“图”与“底”发生反转并彼此融合成一个整体, 进而产生双重的意象, 同时也赋予整个画面无限扩展的空间感。
在图底关系的运用方面, 福田不断的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例如, 1984年《UCC咖啡馆》海报, 他以搅拌咖啡的杯中漩涡正负纹理交错, 造型成众多拿着咖啡杯子的手, 并呈螺旋状重复并置, 突出咖啡这一主题图形又不失幽默情趣。我们称这种将主题图形分置并列呈现出相互回转展开的动态意味的手法, 为“放射状图底反转”。又如1986年福田繁雄作品展海报, 他将女人躯体的轮廓从中部横向分割, 并且被分割的图形做重复的平移式交错重组, 造成图底交叉汇合的错视, 我们可称之为影像的“水平交错式图底反转”。
四、小结
今天我们们所谈论的阴影视觉艺术已经跨越了太多, 结合了视频、绘画、摄影等诸多艺术领域, 同时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新兴艺术形式之中, 更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 这已经使视觉艺术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 而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几乎使无穷无尽的。而我仅仅希望通过视觉形象的阴影这一很小的但拥有多变的外延的视觉元素, 来隐射视觉艺术的本真, 就象诗中表露的:“真的实我, 有虚无的影子;幻想的那一方, 有臆测的影子;欣慰之時, 有忧惧的影子;欢游的我, 有悲哀的影子;光亮背后, 总有黑暗集聚……”
在我们不断追求视觉语言的各种新的形式和媒介的时候, 我们应更多的关注, 其隐藏在华丽表象下的真实的本质, 在追求本真的艺术之路上就象阴影那样, 永远多变, 但始终真实存在。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
[2]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3]周培德.《光:视觉语言》.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3.王受之,艺术领域的“杂食”者 篇三
01 |
作为我们熟知的设计名人,从设计名家向纯粹的艺术创作转型是怎样的契机?
其实我很小就开始画画。1972年正在插队的我被抽调到湖北洪湖县的一个工艺美术厂做设计,那时画画就成了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其间也没有中断过画画。后来到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Pasadena)教学,我不但没有停止画画,学院还在我的倡议下成立了娱乐设计系(Entertainment Design Department),培养出第一个系主任,也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插画家。只不过我在设计、理论方面的名气比较大,我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最近积攒的画多了,并且大家都很喜欢,所以就拿出来展览,形成了一个转折的表象,其实对我而言,并没有转折的过程,只是从不做展展,到开始做一点点展览而已。
02 |
您曾说过,您有走一路就记录一路、画一路的习惯,每去一个地方,往往能够积累出一本速写和手记来,那您一般会都选择什么样的城市?
没什么选择,往往是走什么地方就画什么地方。但是国内目前城市同质化程度很高,举目望去,清一色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市民广场,没有什么好画的,所以国内的大城市画得比较少,其他的没什么选择。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日本,走哪画哪,与其说是艺术创作,还不如说是一个习惯。
03 |
您常年穿梭于世界各地,什么样的建筑或者景物能入画,您有您的标准吧?
说到标准,大概有两个:一个是记忆中有温暖感的城市和建筑,比如广州、纽约;二是当地建筑具有我喜欢的特点,比如巴黎。有些城市和地方如果我不懂,画出来好像旅游画,我就不太画,比如巴厘岛,我去过好几次,但还没有读懂这个地方,多以很少画。
04 |
您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而调整绘画工具吗?如木炭条,或者钢笔画。伴随您最多的是?
我不是一个对绘画媒介很挑剔的人,也不受国、油、版、雕的限制,因此基本好画的媒介我都用,水墨、油画、丙烯、水粉、水彩、木炭,钢笔是最常用的绘画工具,因为出差便于携带,坐下来就可以画,缺点是钢笔画都很小,做展览不行。我也会尝试用各种纸张、画布。
05 |
您曾有过为整个中国的历史建筑作画的想法,这个想法的初衷是什么?现在进行得如何?
也不是一个正式的中国历史建筑,而是一个和历史事件结合起来的中国建筑系列。现在已经在宣毡上画了一些,二尺见方,人物居多,建筑作为背景,感觉还可以,希望有机会可以画成大尺幅的油画。
这个想法的初衷在于对中国历史正史的疑惑,希望自己用自己的理解进行一次对历史的梳理,同时也是对建筑的梳理。我选择的时间段很短,大概就是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期间。解放后的重要建筑有好多人画,不需要我再画了。
06 |
您认为中国传统的设计如何继承发展?
我想这个问题早就在营造学社时期已经解答的很清楚了。创建于1929年的营造学社由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主任。他们从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我们日后学习的许多中国古建筑理论的总结都是跟随他们的研究成果来的。我深受他们的影像,对解放后几位大师的古建筑研究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傅斯年先生,肯定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他恢复了唐代含元殿,我花了好几个星期去研究,学到很多东西。
所谓传统建筑的继承,就是老老实实的学习古人的经验,不要随意添加自己的东西。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发展,不是一回事,在这方面我觉得日本人做得就很好。我们继承都还没有做好,怎么可以随意发展古人的建筑结构呢?
07 |
除了艺术设计,您在地产、主持、教育方面也都很有影响力,您怎么安排这么多面的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项?
我认为这些工作都是贯通的,因为内容都包含设计、艺术,设计在房地产的应用就是开发思想、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广告设计的提高;主持活动是一种自己综合素质的表达,因为我喜欢讲课、说话,思维很敏锐,因此能够把握得比较好;教育是把自己对设计、艺术的思想组织好,再教给学生,都是贯通的。在这么多项中,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写作和绘画,因为比较自由,不受制度的限制。
08 |
当老师的经历带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从学生身上学习到学到我不知道的东西;知道学生最差的程度到哪里。最难教、水平最差、对专业兴趣最少的学生对我而言是最主要的挑战,他们往往刺激我改善教学方法,很不容易,总是面对挑战。
09 |
您的博客有很多文章,艺术、设计、电影、家庭、经济,无所不谈。对您来说,艺术、设计、生活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对您而言,画画和设计工作有冲突么?
艺术、设计、生活其实都是生活的内容,物质生活是衣食住行,感情生活是谈情说爱,而精神生活比较丰富。在西方宗教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而在我自己,艺术、设计、写作则占了最主要的部分。画画、设计会提高我的工作水平、给我观察事物的动力,所以我从来不感觉有什么冲突。
10 |
艺术、设计与商业的合作是必然趋势。除了跟地产商的合作,您觉得您在设计、规划、风格方面的理念如何得到实践?
艺术、设计有商业的一面,只有成了大师之后的那些人才可以摆脱商业,这一点我们做不到。我们在和商业对象,和甲方讨论艺术、设计的时候,我往往采用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从而设法使得对方认同自己的看法,这样才有实施的空间。当一时的劝说无效的,我也不灰心,慢慢影响,多多少少会有作用的。过去20来年在房地产项目中做设计顾问工作,我已经积累了一些办法来劝说甲方,并且在少数项目中有些成就,比如万科在深圳的“第五园”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1 |
您父亲是作曲家,自己却喜欢画画,当然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有共通性,能谈谈您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看法,尤其是音乐对您有影响么?
音乐是灵性,是一种情绪、一种品格的培养,不像绘画那么直截了当,需要长时间的养育,自我陶冶,我很有幸出生于一个音乐家的家庭,经历了其他人比较少有的陶冶过程,长达几十年,这部分的影响,对我的艺术、设计肯定有直接的促进。但是因为是素质、品格的培养,很难量化评估,因此我只能够说是一个净化的过程。我在音乐上有自己偏好,比较庞杂,对任何艺术形式我都有这种“杂食”的习惯,我自己是觉得营养比较丰富。
4.大班艺术领域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感受熊猫的可爱,学习用各种美术形式表现自我的欲望。
2.尝试运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表现熊猫的基本特征及不一样的动态。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熊猫的图片、邮票、明信片及有关记录熊猫生活的VCD等。
2、与家长一齐到动物园参观,观看熊猫表演,感知熊猫的外形特征和不一样的动态特点。
1、收集各种美工材料。
指导要点:
1、幼儿互相交流自我对熊猫的认识,分享有关熊猫的已有知识经验。
2、根据收集的各种美工材料,引导幼儿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熊猫?会遇到什么困难?鼓励幼儿共同解决难点。
5.艺术领域教案 篇五
中班艺术领域——美术《牛年画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绘画技能。
3、学习小牛的拟人画法,能为画面添加上喜庆的色彩。
活动内容:中班艺术领域——美术《牛年画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绘画技能。
3、学习小牛的拟人画法,能为画面添加上喜庆的色彩。
活动分析:重点——学习小牛的拟人画法。
难点——掌握好牛的比例关系。
活动准备:物质——教师范画、每人一套36色油画棒、黑色水笔一支。
知识——简单了解牛的外形特征,知道什么是“唐装”。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相结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入主题,出示教学范画。
提 问:今年是什么年?小牛长的什么样?(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介绍牛的外形特征)
过渡语:今天有位牛宝宝为小朋友们送来了礼物。(出示范画)
二、展开:
1、根据牛的特征,示范牛头的画法。
指导语:先画牛的大鼻子,像颗摔倒的大花生;鼻子上面画牛脸,宽宽大大立中间;从上到下来添加,头顶画牛角,牛耳分两边,眼睛瞪得大,哞哞叫的欢。
6.艺术领域活动大班教案 篇六
我班幼儿活泼好动,他们非常喜欢听音乐、唱歌,一次活动区时间,我发现表演区的几个小朋友正在用沙巾、围巾和表演区里的服装互相装扮,而且还随着音乐声扭来扭去,恰好我们进行的主题是各行各业,我想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做一名小设计师,用自己的双手去设计、制作喜欢的服装,这样的话既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欲望,又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个体差异,设计了小小造型师这一活动,我想孩子们在设计、制作服装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服装?怎样制作,教师心理要先有数,这样才能减少很多问题的发生。我事先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我还在班里张贴了很多服装的图片,以供孩子们欣赏,让他们对服装有具体的感性经验,这样让他们设计、制作服装时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活动目标:
1、体验表演的乐趣。
2、尝试自主选择材料做个人造型设计。
活动准备:
1、各种制作材料:报纸、皱纹纸、卡纸、烟盒、挂历纸、毛线、铁丝、编织袋、彩色塑料袋等。(还有为能力差的幼儿准备的半成品)
2、表演用的各种辅助材料:眼镜、塑料项链、手链、雨伞、各种帽子等
3、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活动过程实录
一、导入:今天我们幼儿园要举行一个模特大赛,韩老师也想去参加,可是我穿得不够漂亮,我要帮自己打扮打扮,打扮漂亮了才能去呀!(教师自己进行装饰,幼儿观察老师的装饰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教师穿上事先用彩色塑料袋做好的裙子,用编织袋做的上衣。
老师:你们看老师变得漂不漂亮?
幼儿:漂亮!
老师:你们想不想比老师更漂亮!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参加模特大赛呢?
幼儿:想!
老师:那我有一个要求,什么要求呢?仔细听好,今天我想请大二班小朋友当设计师,给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好朋友设计一个造型,谁设计的漂亮谁才能和老师一起去参加模特大赛,你们有没有信心设计好?
幼儿:有!(导入比较吸引幼儿,教师本来穿的衣服很漂亮,可还说不漂亮,孩子们就想知道比老师的衣服还漂亮的衣服到底什么样,用什么东西做的,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为活动的开展做了铺垫)
二、拿出各种材料,和幼儿一起讨论造型设计。
1、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哪些材料?
2、教师分别出示准备好的材料问幼儿:
(1)教师:这是什么?
幼儿:塑料袋
教师:我们可以用它做什么?
幼儿1:做裙子。
幼儿2:可以做衣服(上衣)。
幼儿3:还能做小兜兜。
教师:说得真好!
(2)教师:这是什么?
幼儿:报纸
教师:那报纸能做什么呢?
幼儿1:也能做裙子!
教师:怎么做?
幼儿1:把报纸剪成小条,上边放一根毛线,粘好了。(他一边说还一边比划着,生怕我们听不懂。)
教师:还能做什么?
幼儿2:能做帽子。
幼儿3:也能做衣服。
教师:你想做什么样的衣服?
幼儿3:我想做这样的-----(孩子指了指自己身上穿的马甲说)
(3)教师:这是什么?
幼儿:皱纹纸
教师:皱纹纸能用来做什么?
幼儿1:能做裙子。
幼儿2:能剪小花粘在衣服上。
教师:你能想到用皱纹纸来做装饰,想法真好!除了剪小花,是不是还能剪很多形状呢?
幼儿2:点了点头。
(4)教师: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卡纸、挂历纸、编织袋、
教师:你想怎样用这些材料来装扮自己或是你身边的朋友呢?请小朋友们在组内说一说自己准备用什么材料给谁做什么?
(5)幼儿在组内说自己准备用什么材料做什么样的服装。只有一个小朋友说要给老师设计,其他幼儿都是为自己设计。
教师:想好了的小朋友就悄悄地去取你所需要的材料,不要争抢,要爱惜材料,设计的要和别人不一样,废弃物要扔进你们组的垃圾箱里。
(材料的准备比较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让孩子们说一说材料能用来做什么,怎样做?实际上是给幼儿一个基本的思路,幼儿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幼儿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孩子们制作时都非常专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能主动互相帮忙,有的幼儿做的很快,我就请他去帮帮能力差的小朋友,并指导他为自己挑选配饰。多数幼儿能独立完成设计、制作说明孩子们平时的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虽然做出来的并不是很漂亮,但那是他们自己做的,因此,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四、造型表演
教师发现部分幼儿已经做完了开始放音乐
1、教师穿上幼儿设计的服装示范如何走台步及亮相。
2、教师带领幼儿为自己的造型配备合适的台步与亮相动作。
(孩子们开始不会亮相,经过老师的指导都会摆个最酷的姿势,跟着音乐走得特有精神,穿着漂亮衣服,带着眼镜、举着阳伞的小姑娘,穿着肚兜戴着帽子的小男孩 ------,在场的老师被孩子们逗得哈哈直笑,孩子们真是太可爱了,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表演的乐趣,作为老师的我对于孩子们的表现也是满心欢喜。)
3、请幼儿把自己设计的动作表演一下。
4、指导幼儿按秩序进行表演。
(本来想表演完以后评选最佳造型师,并颁发奖牌,但是孩子们表演的兴趣有增无减,无法进行,孩子们纷纷吵着还想表演,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了强烈的表演欲望,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教师自我评析:
幼儿在这次活动中能选择各种材料做个人造型设计,也能在表演中大胆地展示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大胆、仔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最后的时装表演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幼儿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表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前后活动相互呼应,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克服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作意识。
园长评语:
7.艺术领域的教案 篇七
一、艺术教育活动的内涵
自古以来, 艺术以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化功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桥梁。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 通过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熏陶, 帮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 从而提高其审美心理素质, 促进其人格完善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它以具体形象、情感熏陶等特点让幼儿特别容易所接受。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幼儿自主、自律、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等各方面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实施者价值观念的转变
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艺术教育, 在微观上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目标, 但在宏观上与整个幼儿教育有完全一致的目标, 即促进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者, 能否准确把握教育内容, 将艺术教育与其他领域有机渗透, 是教师专业能力高低的一个体现。管理者应提供支持, 构建平台, 引领教师自我规划、自主实践、自我成长, 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获得相应的发展。
1. 捕捉优秀的教育案例, 大家分享。
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强项, 有的擅长艺术欣赏教学, 有的则擅长韵律活动。管理者应积极鼓励教师从各自的强项和优势入手, 专题探索、实践艺术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形成经典的活动设计方案, 为广大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内容和组织活动的思路与依据。教师在参考使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促进对各领域整合的提高。
2. 围绕课例反复研磨, 提升能力。
教学活动经过多次研磨, 能让教师学会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推进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每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教师紧紧围绕教学活动反复深入的研磨, 使每个教师经历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全过程, 在不断实践反思中做出新尝试, 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下面是一则一课三磨的案例。
韵律活动:《包饺子》
【第一次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说饺子 (十分钟) ;幼儿模仿擀饺皮、包饺子、煮饺子等动作;幼儿随音乐表现。
【评析】
幼儿由于缺乏包饺子这一生活经验, 教师在第一环节用了过多的时间, 可在课前组织幼儿体验一次包饺子。同时, 幼儿在用肢体表现动作时模仿性较多, 应给予他们创编表现的机会。
【第二次活动】
教师引出话题:包饺子, 让幼儿围绕“饺子是啥样?怎样包好饺子?”谈话;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包饺子的过程;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
【评析】
教师的问题导入简单明了, 围绕主题, 激发起幼儿对包饺子这一活动的兴趣。活动中, 幼儿大胆创编, 有效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从社会性角度看, 应多提供幼幼、师幼互动交流的机会, 让幼儿体会成功、表现欲望得到满足。
【第三次活动】
幼儿随音乐《喜洋洋》进入教室, 围绕包饺子的生活经验展开谈话;幼儿完整欣赏一次音乐;引导幼儿大胆运用各种肢体动作表现包饺子的过程, 并在小组交流;幼儿尝试随音乐自由表现, 同时, 和客人老师一起表演。
【评析】
整个活动中, 教师有效、自然地将音乐与社会领域进行整合, 采取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的形式,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创设了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结束时, 孩子邀请客人老师共同表演, 不仅提供了让幼儿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情感熏陶, 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自己快乐也要把快乐带给他人, 与人共享。
通过课例的反复研磨, 教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经验, 内化新理念, 真正在实践中领悟到整合的意义价值所在。
三、艺术活动中的有机整合
“纲要”明确指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 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将“整合”作为一条主线清晰地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
1. 精心预设整合内容, 实现幼儿整体发展。
在幼儿艺术发展过程中, 他们的每一个优美舞姿, 每一句甜美歌声, 每一张绘画作品, 都是整个学习系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而离开了幼儿发展的其他领域, 艺术学习的成功是不可能, 因此, 在教育实践中, 应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学习融为一体, 开展主题活动。
在开展活动前, 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兴趣爱好等因素, 将艺术与其它领域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 体现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主题内容: (1) 怎样利用艺术教育活动引领主题活动的开展。 (2) 通过活动的开展而产生的主题, 是否引发和满足大多数幼儿的兴趣。 (3) 主题内容是否符合发展目标。 (4) 如何获得具有多元价值的主题资源。
某日在米线店早餐上得很慢, 很饿。
终于按耐不住拍桌咆哮之, 本来是想说再不上米线我就把桌子掀了!
结果说成:“老板!!!!再不上米线我就把桌子吃了!!!!”
全店沉默3秒后爆笑到桌子下面……丢人……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他们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 才能学得主动、积极。在“有趣的汽车”主题活动中, 教师经过认真思考研究, 将美术、音乐、科学巧妙的整合于活动之中。音乐活动“小司机”融入了开旅游车当导游的情境游戏;带领幼儿在户外走廊上写生;区域活动中, 引导幼儿欣赏关于汽车的PPT课件, 同时提供各种汽车玩具及各种汽车磨擦面材料:木板、地毯等, 让幼儿在游戏探究中感知发现汽车行驶的特性等。内容的整合, 促进了幼儿整体性和谐发展, 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2. 随机整合教学活动, 创造教学精彩。
细心观察、倾听幼儿的反应并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 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一次大型观摩活动中, 我看到了一例比较成功的集体活动:音乐欣赏《斗牛》。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场地坐下后, 发现有安全隐患 (舞台不大, 与观众席之间有一个高台阶) 。于是, 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 并共同讨论出解决办法:活动场地较小, 椅子不要靠边摆;活动中不要走到后边;自由做动作表演时, 尽量避免
动物园内
蛇、蚂蚁、蜘蛛、蜈蚣几个人在家里搓麻将。8圈之后, 烟抽完了。大家商量让谁去买烟。
蛇说:我没脚, 我不去, 让蚂蚁去。蚂蚁说:蜘蛛八只脚, 比我的多, 让蜘蛛去。
蜘蛛说:我的脚再多也比不过蜈蚣大哥呀, 让蜈蚣去吧。蜈蚣无奈, 心想:没办法, 谁让我脚多呢?
于是蜈蚣出门去买烟……一个多钟头了, 不见蜈蚣回来, 两个钟头后, 还不见蜈蚣买烟回来。
于是大家让蜘蛛出去看看, 蜘蛛一出门就看见蜈蚣在门口坐着, 蜘蛛很生气, 问:你怎么还不去呀?大家等着呢。
蜈蚣也急了, 说道:废话!你们总得等我穿好鞋吧!
与同伴相互碰撞……活动中, 在完整欣赏音乐这一环节, 为了让幼儿很好地感知全曲ABACB’A的曲式结构, 教师先分别做出加油、士兵吹号、姑娘献花的动作, 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动作提示完整欣赏音乐, 接着, 提出问题、出示图片, 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感知, 然后让幼儿运用纱巾创编肢体动作表现乐曲和分组演奏乐器表现乐曲。在表现乐曲时, 教师发现孩子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就及时请个别幼儿上台展示优美舞姿和当演奏指挥家。幼儿良好的音乐素养, 教师灵活的教育机智, 最后让活动掀起了高潮, 观摩活动的老师们都不由自主地鼓掌赞赏。教师在整个活动中, 凸显了“心中有幼儿”的理念, 积极调整教学实践, 以满足幼儿的需要, 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整合。
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载体之一,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应不断创新艺术教育内容, 将它与其他领域自然整合, 发挥更大效能。
园)
你出来啦
在街头碰见一个银行经理, 我们是普通业务关系, 每次见他都隔着防弹玻璃, 猛地在外面看到他还真有点不适应, 我寒暄道:“你出来了?”这位仁兄一愣, 收起脸上的笑容, 冷冷的回答说:“我本来就没进去!”
8.浅析幼儿中班艺术领域 篇八
爸爸在幼儿的生活中,不如妈妈那样与幼儿接触频繁,他们的辛苦、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爱,往往被孩子们所忽视,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关注自己的爸爸,我们结合主题渗透了一些关于爸爸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更加的了解自己的爸爸,萌发喜爱爸爸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表现爸爸的脸部特点,尝试人物图片写生。
(2)以画像的方式表达爱爸爸的情感。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图片,尝试人物图片写生。
活动难点:
写生时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油画棒、水粉、本班幼儿爸爸的照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绘画五官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观察爸爸的五官
(1)师:“老师让小朋友看一张照片,你们看看照片上是谁?”
(2)师:“小朋友看一看,××的爸爸长什么样子?”
——爸爸的脸是长方形的,而且是大大的,这样爸爸看起来很帅。请××来画一下爸爸的脸型吧!
——我们看看这个爸爸是什么发型。(爸爸的头发短短的,但是很多,又黑又密,教师示范)
——爸爸的眉毛是粗粗的,黑黑的。
——爸爸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呢?(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爸爸的眼睛是双眼皮的,不过小朋友,爸爸的眼睛可是会变的,当爸爸笑起来时,眼睛会眯成一条线,可是当看到你做错事情时,爸爸会很生气,这时候爸爸的眼睛会瞪得大大的,)
——再看看爸爸的鼻子,好大的鼻子哦!爸爸的鼻子大大的,一回家就闻到妈妈做饭的香味啦!
——爸爸很关心、爱护小朋友,当你们说爱爸爸时,爸爸都可以听到。你们说什么爸爸的耳朵都可以听到。(为爸爸添画耳朵)
——别忘了画上爸爸平时喜欢穿的衣服。这样你帅帅的爸爸就画好了!
(教师用语言引导幼儿有顺序的观察头部特征。)
(3)师:“这还有一些爸爸的照片,看这些爸爸与XX的爸爸长得一样吗?”
(4)师:“每个小朋友的爸爸长得都不一样,那小朋友就画一画自己的爸爸吧”。
(教师逐张出示别的幼儿爸爸的照片,让幼儿说说他们的特点,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2.幼儿作画
(1)观察爸爸的特征,幼儿大胆作画。
师:“小朋友的爸爸长得都不一样,如果你把爸爸画的和别人的爸爸一样,那可就变成双胞胎了。”
师:“画的时候要想一想爸爸的眼睛、鼻子、嘴巴和发型,是什么样的。把爸爸的脸的轮廓画的长一些,把鼻子画的大一点,你帅帅的爸爸就画好了。”
(在幼儿画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动笔,并适当去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争取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感。)
(2)涂色。
师:“我们还要用水粉给爸爸打扮一下,让爸爸看起来更帅。”
(利用油水分离法,让整个畫面更加丰富、生动。)
3.作品展示
师:“不管你的爸爸画的像还是不像,爸爸都是你的好爸爸。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觉得爸爸的哪个地方最有特点,你和爸爸哪里长得最像。”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位孩子的作品,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不以简单的像与不像来评价,以保护幼儿绘画的兴趣。)
四、活动评析
爸爸是幼儿熟悉的,但却有不像与妈妈那样亲密无间。本次活动则通过让幼儿先调查了解爸爸的职业及喜好,观察爸爸的照片,了解爸爸的特征,最后动手画爸爸,在不知不觉间拉近爸爸与幼儿的距离,增强父女(父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9.艺术领域的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2、了解做月饼的过程练习“团、压、捏、刻、印”等技能。
3、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分。活动准备:实物月饼、音乐《爷爷为我打月饼》、做月饼的面团、各种形状的月饼卡片、电饭锅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坐好听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教师进行提问:你们吃过什么形状的月饼?它们是什么味道的?里面是什么馅的?
3、出示各种形状的月饼卡片让幼儿进行观察,然后提问:“小朋友你们愿意做月饼吗?现在老师教你们做月饼。”
4、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月饼的做法:(1)、先将面揉好,用手团、压、然后包馅,一手托皮,一手沿皮的边缘包上、捏紧。(2)、幼儿制作将包好的面团放入模型,摁一下,然后磕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教幼儿团、压、捏、刻、印的技能,并引导幼儿做出不同形状的月饼。
5、将月饼放入电饭锅的蒸笼蒸熟。
6、做游戏,等待月饼蒸熟,利用图片进行二次分类:请幼儿先把大小不同的月饼找出来放在一个篮子里,再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月并放到另一个篮子里,再请幼儿把大小不同的圆形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再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月饼分给另外两名小朋友。
7、大家一起品尝自己制作的月饼,(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课题名称:叶子变变变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想象,根据叶子的形状组合、拼贴图案。
2、发展剪贴、添画的美工技巧
3、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操作造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洗净压制好的各种形状的.叶子、剪刀、胶水、纸张、图画范例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落叶树有什么变化?(幼儿回答:树叶落下来了)
教师:对,树叶落下来了,老师捡了好多的树叶,今天我们就用这树叶变图画,好吗?
二、出示几种常见的树叶,引导幼儿想象,说出他们想什么?(柳树叶、杨树叶、法桐叶、)
三、教师出示图画范例:请幼儿欣赏:
四、幼儿进行拼图:
先请幼儿说出自己想要拼的画,然后教师提醒幼儿有的树叶的形状需要用剪刀修剪,才能用,大家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1、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引导幼儿用粘贴、添画的放法,让画面内容更丰富。
五、展评幼儿的作品;
1、请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它的名称,分别用什么树叶做成的。
2、教师教育幼儿要爱护树木。
10.幼儿园艺术领域教案 篇十
1、在听听画画中理解歌曲内容并学唱歌曲。
2、感受艺术创想的乐趣,体验与同伴分工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熟悉音乐,有画动物的经验
2、黑色记号笔、双面胶、三种颜色的手工纸各12张、步骤排序底板3块
3、画狮子的步骤图、白纸
4、音乐、PPT
活动过程:
一、互相交流,引出主题
二、欣赏歌曲,初步理解
1、第一遍欣赏(重点部分)
T:这首歌里的艺术创想变出了什么?
2、第二遍欣赏(重点部分)
T:再仔细听一听猜一猜,到底是哪一位?
【教师根据歌词内容进行动作示范】
3、第三遍欣赏(完整歌曲)
T:看看变了什么?大狮子是怎么一步一步变出来的?
T:最后歌里是怎么夸大狮子的?
【教师边唱边操作】
4、第四遍欣赏(完整歌曲)
【教师操作PPT演示步骤】
三、探索发现,分工合作
1、出示狮子步骤图,排序
T:看看这些图画有什么用?和歌曲有什么关系?
【分别请6个小朋友根据根据歌词的顺序,给大狮子排序。】
2、幼儿合作学习,老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探索发现。
T: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呀?桌上有纸和笔,六个朋友一组在一起商量一下谁来画第一张,谁来画第二张,然后排一排,看一看,唱一唱,看看哪一组先找到小窍门学会这首歌。
四、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11.艺术领域的教案 篇十一
刘中华(以下简称“刘”):您是国内最早提出公共艺术概念的学者,能否为我们谈谈您对公共艺术的界定?
汪大伟(以下简称“汪”):“公共艺术”的概念实际上是很广泛的,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根据不同的需求,对其理解完全不同,就如瞎子摸象一般。所以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描述基本是停留在瞎子摸象的层面,要么认为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的装饰;要么认为公共艺术是国家的艺术,是政府的艺术;要么认为公共艺术是大众化的艺术。大家都从各自的体验出发来理解公共艺术,但却没能说出其本质。在我看来,应该把公共艺术放到我们现在的历史阶段和它将要发生和发展的趋势中去看待公共艺术所发挥的作用,即公共艺术在参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进程中,艺术担当什么角色?能够发挥何种积极的作用?我认为公共艺术需要从它的路径和发展需求来定位。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公共空间中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问题,也引发了各种矛盾。那么,公共艺术能起到什么作用?在我看来,公共艺术就是用艺术的语言、方式参与和解决公共问题的艺术。
刘:相对于传统艺术,您认为公共艺术的核心属性是什么?
汪:公共艺术有两个关键词——公共和艺术,其核心就是它的属性。我认为公共艺术的价值属性不是商业价值,而是社会价值。因为它是用艺术的方式和艺术的语言去解决公共空间中的问题,所以公共艺术与精英艺术,博物馆里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从某种程度来讲,公共艺术代表了当代艺术的方向,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向就是公共艺术,它是参与、建设和解决我们发展中的问题的一种艺术方式。
刘: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些经典的公共艺术案例?
汪:案例很多,其中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说明我的观点。作品《足球场》(图3)是西班牙艺术家梅德·洛佩兹在沙迦美术馆广场前画的一个足球场。虽然看似简单,却用艺术的方式解决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大家都知道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的矛盾由来已久。艺术家画了一个足球场,让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可以有机会同时在这个空间里参与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大家可以进行一种沟通与交流。虽然双方的矛盾在历史上早已形成,也难以调解,但艺术家通过画几根线就缓和了两个民族的矛盾。这个案例说明公共艺术是一种机制,其背后渗透的是一种智慧。所以,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你瞄准的问题,以及如何为社会创造一种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好的公共艺术。
还有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案例,名为《厨师、农民、他的妻子和他们的邻居》(图4),是一群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西部的一个社区里,发动社区居民利用公共土地种菜。作为一种文化复兴和社区重塑的手段,艺术家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在公共空间中一起种菜,大家通过这个项目又回到了生存的原点,在重新审视自己生存的自然时找到了共同的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种菜看起来非常普通,更像是一个公共活动,不是艺术,但是通过这个点子的策划和运筹,它就成为了公共艺术。所以,这两个案例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即公共艺术不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在于你真正解决问题的智慧以及创造出的解决问题的机制。
刘:结合您多年从事公共艺术研究的经验,能否为我们谈谈您对国内公共艺术现状与发展的认识?
汪:之前谈到的,正因为目前对公共艺术的理解都是从各自角度出发的,所以走的方向和路线是完全不同的。有很多艺术家介入到公共空间,但很大程度上是把博物馆里的艺术引入到公共空间中去,这还是一种精英艺术的延伸。对老百姓来说,不但看不懂,还被强迫接受,而且也与老百姓没多大关系,这并没有反映出公共艺术的本质。实际上,公共艺术的本质是要触发、引发所在地区的人的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所以这种从博物馆引入公共空间的艺术方式存在很大的误区。反之,公共艺术应该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在其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因地制宜,了解当地的人们想要什么,需求是什么,甚至他的文化是什么。公共艺术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满足地方的需求,艺术家应该像酵母一样,用智慧去激发当地人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审美需求等等,把这些需求激发出来以后,就可以转变为当地人的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建立在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上,建立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自信上。而我们刚才讲的前面的艺术家对社区的介入,很多情况下是以一种给予的方式,反而会抹杀掉当地人的文化自信。所以,我认为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性,其真正的方法是因地制宜。艺术家的任务是做好策划,以智慧的方式运作,主体是老百姓而不是艺术家自己。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要推广公共艺术的理念和好的案例。2009—2010年,我们学院在上海曹杨新村做了一年的公共艺术项目(图5、6、7、8、9),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总结出了经验与教训,也探索出我们学院自己公共艺术发展应有的方向。
刘:您认为公共艺术学科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您对国内公共艺术学科建设有什么期待?
汪:实际上我在国务院学科组讨论学科现状的时候,关于公共艺术的专业设置,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们从1998年把公共艺术作为学科建设,始终不把它当成专业建设。因为,我认为专业建设是对接社会的一个行业,例如,环艺专业针对的是环境设计行业,视觉传达专业针对的是平面、传媒等行业。公共艺术很难确定其所针对的具体行业,因为公共艺术涉及的专业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正如“生活”的概念一样,从服装到所有的器具等等都与生活相关,但绝对不会出现一个“生活专业”。为什么?它只是一个方式方法,而不是一个行当。通常一个公共艺术项目会涉及视觉艺术、环境艺术、建筑、社会学等专业,甚至还有民间组织、社会工作者的参与。覆盖面如此广泛,我们很难把它粗浅地作为一个专业来建设。我讲些心里话,有的学校创办一个公共艺术系,结果变成了雕塑二系、环艺二系。设计、雕塑专业学生要花4、5年的时间学设计、雕塑,但却要求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四年中设计、雕塑、环艺等专业都要学,真是难为学生了。但是我们学院只是把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构建一个对接社会、服务社会、学科研究的平台,让所有相关专业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来参与公共艺术。所以我们上大美院虽然有公共艺术学科,而且已经建设成为了上海市的重点学科,但没有公共艺术专业。据了解,目前虽然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这个数字可能还在不断扩大,但我们学校的公共艺术学科建设还是坚持我们认为正确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国外公共艺术的专家学者,对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中国高校数量感到震惊,国外是没有公共艺术专业的,他们认为公共艺术不是一个专业。既然已经建了专业,那么我觉得,如何去建设发展是需要思考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在策划、管理上面去寻求发展,而不是停留在技艺层面。我们现在公共艺术缺少的是什么?缺少的是策划和管理的人才。在公共艺术中,重要的是如何策划、规划好一个项目,然后组织社会力量来对接雕塑、绘画、建筑等专业。但是你不能去培养雕塑家、画家、建筑师,每一个专业在公共艺术项目中做好自己这部分的工作就好了,全能型的人才是不可能有的。重要的是,如何牵线、组织、策划、实施、管理好这个项目,让不同专业的人才能够在这个项目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把这个项目做好。目前,如果非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公共艺术专业的话,我认为应该是培养策划和管理的人才。严格来讲,本科教育很难培养出这类人才,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来培养,结合社会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并通过公共艺术平台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刘:结合贵校公共艺术学科的实践案例,您能否就高校艺术学科建设给予一些建议?
汪:这个问题你问到点子上了,我们当时在做曹杨新村公共艺术项目的时候,就把这个社区公共艺术项目引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让我们师生投入到这个过程当中。通过这个项目,与其说是在做公共艺术,倒不如说是在做教学改革。我们探索了良好的公共艺术运作机制,不仅组织师生实地调研,项目的立项,方案的提交、遴选、竞标,到最后签订协议等整个过程都是公开、公平的,大家参与投票、竞争,最后入选的方案才能落地。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形成了一种实践机制。我们做过一个统计,这个项目中,我们有近两千人次参与,师生们自由组合成跨专业的团队来竞标。从一百多个竞争的团队,最后评选出了二十几个团队参与这个项目。实践出真知,一定要让学生投入到实践项目中,学生的聪明才智真是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很聪明,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我们有智慧。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来挖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潜能。当然,我们是大学,与企业的实践项目是不同的,我们必须有教师的参与,在过程中传授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我们是把具体的社会实践项目转化成若干个课题,这些课题对接着相关的知识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参与的专业是不同的。
刘:您认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跨领域”公共艺术?
12.艺术领域的教案 篇十二
“艺术感染和情感陶冶并融”——通过艺术作品的感染, 借助教学氛围的渲染, 启发幼儿联想, 诱发积极的情绪体验, 使幼儿与作品思想心心相映、情情相通, 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 从而产生移情, 促进亲社会行为。
在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此模式的实践中, 前期的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活动准备是构建优质教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感染和情感陶冶并融”模式一般在教学过程中有如下体现:
1艺术作品欣赏
所说的艺术作品主要是指文学艺术作品, 即诗歌、故事、散文等。在活动的开始部分, 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富有意境和感染力的作品内容, 引导幼儿欣赏、直观感受艺术作品。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我们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活动前教师应精心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有益的、有启迪性的作品;二是根据幼儿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适时讲解启发。对于作品中表现的主题要重点予以提示, 使孩子更好地从中领悟道理。
2思考讨论提升
社会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目的是为了使幼儿明理、激情, 进而导行。因此, 欣赏艺术作品后, 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提一些问题, 让幼儿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从而明白蕴藏在作品中的某个道理, 激发良好的情感并影响其以后的行为。讨论时, 教师要尊重幼儿,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提出不同看法。讨论后, 教师要进行小结, 引导幼儿得出正确的认识, 对幼儿提出行为上的要求。
3生活经验联系
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为了挖掘出围绕教学目标的, 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元素。那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幼儿的生活实际。因此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将作品内容自然地与幼儿原有经验进行融合, 对幼儿新经验起到启示、激发、提升的作用。还要适当地拓宽活动内容, 这一阶段可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议论, 以促进情感经验进一步内化。
4情感体验再现
通过前面环节的积淀、调动和思索, 这个环节幼儿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累积, 完全可以在活动中进行社会性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即便此次的表达是粗浅的、不充分的, 或者说是初露端倪的, 但是也会幼儿后续的社会性情感发展开启了大门, 让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犹如涓涓细流有了奔流的方向。
以大班社会活动《我等待》为例:
《我等待》是一本很特别的漫画书, 是意大利一个画家的作品。全书有几十页, 长条形的特殊版面, 以红黑白配色, 用一根红线串起人生的不同片段, 以深切的情感和简约的画面呈现了充满思辨的唯美风格。等待新生, 等待长大, 等待爱情, 从初生牛犊, 到豆蔻年华, 再到两鬓如霜, 这本书为我们诠释了富有诗意与哲理的人生内涵。
把它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的素材, 我主要作了如下思考:如何将书里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实际进行自然的结合;如何选取书中能为幼儿所感知所体会的画面进行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设问帮助幼儿感受等待之中的意义。
根据我在社会教学中运用的“艺术感染和情感陶冶并融”模式, 应该说与这一内容十分的契合。
⑴艺术作品欣赏。通过PPT原汁原味地呈现简约、唯美、诗意的画风, 幼儿在钢琴伴奏的背景下进入教师创设的欣赏氛围, 感知了作品中“等待雨停”、“等待美餐”、“等待入眠”、“等待新年”的画面内容。
⑵思考讨论提升。通过思考讨论提升, 幼儿知道生活中的等待无处不在, 做事要有始有终, 既然等了, 就要坚持, 如果中途放弃了, 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等待的时间越长, 需要的耐心越多, 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坚持。
⑶联系生活经验。通过继续感受书中表达的“等待”, “等待观影”、“等待亲人”、“等待新生”, 调动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 与作品思想融合, 从而达到情感的启迪。教师在此刻用诗一样的语言, 让幼儿回忆自己生活中激动人心的“等待”的时刻, 知道等待也可以是美好和感动的。
⑷情感体验再现。通过前面环节的积淀, 幼儿储蓄了满满的情感, 懂得等待也是可以传递情感的。那么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视频的借助, 通过感受视频中男孩为了表达对父母的爱而作出的等待, 从而激发幼儿关爱身边人的积极情感。
13.幼儿园小班艺术领域教案 篇十三
又一次我和几个孩子在玩“藏小手”游戏,孩子们都特别兴奋,并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找到了贴近生活的音乐游戏――《躲猫猫》,其歌曲《躲猫猫》旋律、节奏、歌词、情节及游戏规则都非常简单,而且有较多的重复,幼儿能够比较容易的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节内容,从而喜爱它。活动内容的设计具备有趣的情节和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创设适合的游戏情景,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喜欢参与音乐游戏的乐趣。
课时建议:两课时
活动目标:
1.愿意跟随音乐,用肢体和道具玩“躲猫猫”的游戏。
2.喜欢参与音乐游戏,体验躲藏和寻找的快乐。
活动准备:
动物手偶:小熊、蜜蜂、大象、老鼠;儿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小动物躲猫猫。
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刘老师请来了几只小动物,看看他们是谁?
老师出示:小熊。
小熊和小朋友互相打招呼。
1.教师:注意哦,小熊要躲猫猫了,哦。
语词:小熊藏在哪里小熊藏在哪里?大家快来找一找。
教师:哈哈!小熊在这里
2.出示小蜜蜂
教师:这是谁啊?小蜜蜂要躲猫猫了,请小朋友闭眼睛。1、2、3睁开眼。
语词:蜜蜂藏在哪蜜蜂藏在哪?大家快来找一找。
教师:哈哈!蜜蜂找到了。
二、肢体躲猫猫
小蜜蜂和小熊都找到了你们高兴么?现在他们说:“小朋友小动物要来休息一会,一会再和你们玩。现在看看刘老师,我的小收藏起来了,眼睛闭起来,不能偷看哦,1、2、3。”
语词:小手藏在哪小手藏在哪?快来找一找?
教师:哈哈!小手找到啦!
提问:小朋友刚才刘老师把小手藏起来了,你们想把什么藏起来?
幼儿:(小手、小脚、眼睛、耳朵)
三、集体拉圆圈玩躲猫猫的游戏
提问:你们还想和小动物玩游戏么?
1.你们叫他们出来:
教师“小动物小动物在哪里?”
幼儿“小动物小动物在这里。”
2.藏手偶的游戏
语词:大象藏在哪里?大象藏在哪里?大家快来找一找。
小朋友:哈哈哈,蜜蜂找到了。
3.人手一个小动物手偶,老师闭上眼睛,请小朋友把他们藏在自己身上。老师来寻找。
四、小朋友躲猫猫。
教师:你们小朋友想不想把自己藏起来,让刘老师来找?
提问:你们认识他们么?他们怎么叫?教室里有蘑菇房子大树等。你们想把自己藏在哪里?一定要隐蔽哦。
方法:比如:小猫藏哪里?小猫藏哪里?大家快来找一找。
小猫就“喵喵的”教。我们就是来找你了。接着老师和小猫一起去找更多的小动物。
活动延伸
14.幼儿园小班艺术领域优质教案 篇十四
户外活动时我问孩子们想玩什么体育游戏,没想到男孩女孩都不约而同地大声疾呼“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经典的游戏在孩子中如此地受欢迎是我始料未及的。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在孩子幼小的世界里,小兔和狼是善与恶的代表,是他们分辨是非的准则,狼很坏爱吃兔子,兔子很弱小不断地躲避着狼的追逐,他们总是希望小兔不被狼抓住,在奔跑追逐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等自由愉快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游戏是音乐教育中最易为幼儿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幼儿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形式。
音乐游戏《小兔和狼》将幼儿喜欢的“小兔”和“狼”的角色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边唱边玩中学会了歌曲,这能充分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将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活动实录: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玩游戏,熟悉乐曲旋律,演唱歌曲《小兔和狼》。
2.幼儿会用兔跳、手腕抖动等动作表现歌曲内容,游戏中保持与同伴间的一定距离,相互间不碰撞。
3.在游戏中体验小兔和狼之间斗智斗勇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小兔和狼》、已会兔跳基本动作
2.大灰狼头饰、已会歌曲《我是一只大野狼》
3.森林的场景:树木、花草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情境,兔妈妈带小兔去森林玩,幼儿随音乐和老师一起拍手入活动室。
(分析:在活动中我设置的游戏情境“兔妈妈带小兔去森林玩”。根据孩子的经验,“小兔”生活在森林里,相应地 “狼”也生活在这座森林里。“小兔和狼”将幼儿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小兔去森林里可以采蘑菇、拔萝卜、摘青菜……看见大灰狼来了,小兔可以躲在大树后面、草丛里、花朵间,让大灰狼怎么也找不着……有情境、有角色,表演的时候就会有情节、有动作、有表情等,对幼儿的唱歌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幼儿听老师讲解《小兔和狼》的故事情节:
兔妈妈让小兔去采蘑菇,一群小兔跳呀跳,跳到树林里,竖起耳朵仔细听,风儿呼呼吹,树叶沙沙响,哎呀,是不是狼来了?狼来了——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故事”为主线穿插其中,帮助幼儿多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及情节。因此通过故事引入法,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幼儿学习歌曲的动力,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为进入下一个新的环节作好了准备。)
3.幼儿完整倾听歌曲,熟悉歌词。
提问:小兔是怎么到树林里去的?竖起耳朵,听到了什么声音?是谁来了?
(分析:通过完整倾听歌曲,在听觉上引导幼儿。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答问题,一问一答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幼儿能准确理解老狼捉小兔的故事情节,熟悉歌词。)
4.练习歌曲并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1)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2—3遍,注意唱清歌词、唱准曲调。
(2)引导幼儿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幼儿模仿小兔跳的动作,要求合拍;幼儿创编“竖起耳朵,仔细听”的动作,要求动作快而有力;幼儿模仿风吹、树动的动作,要求动作各异。
(分析:幼儿活泼好动,在音乐活动中,除了歌声外,他们还喜欢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让幼儿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激发了幼儿的表演欲,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5.提问:小兔遇见了狼,心里害怕吗?怎样才能战胜大灰狼呢?
(分析:幼儿的情感是很丰富的,抓住幼儿的特点适时地进行引导,幼儿的表现很精彩,主意也很多。“小兔”一开始是高兴的情绪,但看到“老狼”后心里是害怕的,能用丰富的动作、表情表现出来。“如何战胜老狼呢?”幼儿的思维也很开阔,可以是勇敢地作战,也可以是“一动不动、一声不响”等待老狼离开,孩子们选择了后者。)
6.游戏《小兔和狼》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2)幼儿扮演小兔,老师扮演大灰狼,共同游戏。
(3)请一个幼儿扮演大灰狼,其他扮演小兔再次做游戏。
(分析:游戏带给幼儿无限的快乐,教师不断地变化小兔出场的任务:采蘑菇、拔萝卜、摘青菜……游戏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老师与幼儿一起玩游戏到幼儿独立玩游戏。在这些变化中,幼儿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游戏,百玩不厌,全在于这是幼儿所喜欢的、感兴趣的。)
7.在音乐的伴奏下,老狼绕小兔走一圈离开,小兔们“蹦蹦跳跳”地说着离场,结束活动。
(分析:为“老狼”的表演配上音乐《我是一只大野狼》,幼儿的表演得到升华,而且积极性更高,参与性更强。边说“蹦蹦跳跳”边跳着离场,既能手口协调地表现兔跳动作,又为下一次合唱活动创编伴奏词奠定了基础,活动结束得很自然。)
三、活动反思:
幼儿参与热情高的音乐活动就像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音乐大餐”,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现对音乐活动《小兔和狼》作如下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食欲
兴趣是最好的食欲,只有当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当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时,教师才能引导幼儿轻松地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妙的音乐。幼儿非常喜爱游戏,运用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音乐方面的教学能取得特别良好的效果。《小兔和狼》是一首情节简单的`游戏歌曲,“小兔和狼”之间的故事幼儿百听不厌,有情节、有角色、能表演的音乐游戏,幼儿玩起来注意力集中,很感兴趣,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或结束时还会发出笑声,常常是玩了还想玩,幼儿的音乐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幼儿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当中增强了节奏感,培养了唱歌的兴趣,改进了唱歌的技能,提高了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促进了动作的协调,还发展了想象力、创造能力,获得愉快情绪。音乐游戏不论在发展幼儿音乐能力及全面发展教育上都有着综合性的作用。
2.情境,是特制的调料
为了使幼儿具有兴趣这份“食欲”,我为幼儿设置了游戏情境,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兔妈妈带小兔去森林玩”为切入口,进而引导幼儿学兔跳,听风声、树叶声,发现老狼,躲老狼……这些游戏情境,对于生性好动的幼儿来说,无疑是快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也深入游戏情境中,以儿童化、趣味性的语气,丰富的、多采的表情和童趣的、夸张的动作进行表演和组织活动,都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所以,幼儿的兴趣很高涨,积极参与活动。
3.创造,是独具的风味
根据歌词创编动作,教师允许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幼儿尽情发挥,同时容纳不同的创造行为,这是挖掘幼儿创造潜能的关键。因此,在幼儿创编动作、表现动作时,教师不仅肯定幼儿创编的动作,而且还进一步激发幼儿创编不同的动作,当遇到难题时,可以让他们自己尝试去思考、去做。在音乐活动《小兔和狼》中,对于“小兔”这一形象,孩子们并不陌生。因此他们一学会歌曲就能边唱边跳了,但我发现它们的动作都是相似的。于是,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表演,又提出疑问:为什么大家的动作是一样的呢?好像只有一个小兔子。接着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经过反复探索后,幼儿的表演就有了不同的内容。如听的时候方向不同、风吹的动作、树叶抖动的动作也各不相同,如此不断地鼓励,反复地探索,幼儿的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增强了,同时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更深一层的发展。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想法很独特,表现力也很强,因此师幼互动的效果也较好。
15.艺术领域的教案 篇十五
纤维壁画不仅仅只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纤维壁画起源于阿拉伯的壁毯艺术,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世界各个国家的传统艺术,从每个国家的传统材料到传统文化皆吸收在内,经过时间的流逝,它同样将在各个国家诞生的现代艺术理念以及科技的成果融入其中,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各个类型的艺术彼此交错也相互影响,它既古老又年轻。
(一)纤维壁画的起源
从结绳记事(易经·系辞下传)可得知,从兽皮御寒开始,人们就开始使用纤维这一材料。不过当时的纤维,人们只是用它来当日常用品,起到记录,蔽体,去寒的作用。
中国到了先秦时期,对纤维的使用已经十分地普遍,而且,在那一时期,纤维不仅仅是用来制作服饰,也开始用于制作装饰品。屈原的《离骚》中有这样的词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植物的名字,古人是用它来制造作为服饰和服饰的装饰品。
新中国成立后,纤维壁画的成就表现在壁毯行业。当时的代表作是作为国礼送给联合国总部的壁毯作品《万里长城》,由此可见,那一时期的纤维壁画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画面的写实性,并在画面中还原生活的原本面貌。
(二)现代纤维壁画的发展
推动了现代纤维壁画发展主要来源于19世纪中期的“艺术与工艺运动”和19世纪末的“新艺术运动”。“每一代人的美都是而也应该是为那代人而存在的,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人的美的要求,当美与那生代人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会有他自己的美,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今天能有多少美的享受,今天就有多少,明天是新的一天,有的新的要求,只有新的美才能满足他们。”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和美学》里提到的,而纤维壁画在两场艺术的思想狂潮的影响下,产生了符合那一代人的审美的新的走向,他们更多注重的是材料的运用和工艺表现。
第一次打破传统纤维壁画的艺术家是南斯拉夫的雅格达·布依奇,她在1962年创作出作品《对话》,第一次打破了纤维壁画的传统模式,她采用了断绒的手法,而纤维壁画不再单单是平面的,这样浮雕式的半立体的形态表示了纤维壁画的历史新进程。
二、纤维壁画的材料性
传统意义上的壁画指的是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材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概念,纤维壁画在发展的历程中所采用的材料不断地翻新改革,也致使纤维壁画这一艺术品所适用于的场所越来越广。
(一)传统的纤维材料及其局限性
最传统的纤维壁画是采用最传统的材质,毛线,丝绸,直到自然界里面的竹和藤条。使用这样的材料最主要的原因是最早的纤维壁画是来源于壁毯,它起到了御寒的作用,所以人们多采用柔软的材料,体现一种符合居住环境室内空间所需求。
由传统纤维材质所制作成的艺术品一般只可存放于室内,而且是阳光不可直晒到的地方。因为此材质所制成的艺术品放置与公共室外场所会产生以下两个问题:1.颜色斑斓的毛线在阳光的长期照耀下会逐渐地褪去颜色,艺术品不好长存。2.毛线本身是吸水的性质,当外界下雨时,艺术品会吸水膨胀,导致变形。即使是传统意义上较有韧性的棕绳这一纤维壁画材料,它也不可以长存于室外,雨水的酸性对它有腐蚀的作用,而它在阳光的照耀下,因为紫外线的伤害,使得它的结构日渐松散,失去它最初的形态。
(二)现代纤维材料加速纤维壁画与公共艺术相融合
被人们誉为现代壁毯之父的让·吕尔萨(Jean Lucas 1892-1966)最早倡导开发纤维艺术的新材料、新技法、新语言,他将传统纤维壁画引向现代纤维壁画的观念转换。现代艺术影响下的纤维壁画,采用的材质来源于与室内环境隔离的外部世界。所有一切我们看到的皆为材料:沙砾,水泥,稻草,植物,钢丝,铁,铅乃至一个废弃的火车头的组件。采取了得当的编织手法,都能将物品的本质原本再现或将其打破,并将它融回原来的世界当中。
现代纤维壁画从本质上已经挣脱了传统艺术形式中日常材料处于隶属的这个观念。纤维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毛线和丝绸,也不仅仅是材料媒介,纤维结构的重组产生了非常规的肌理,并将现代的纤维壁画推向室外的公共艺术当中去。
三、公共艺术领域中的纤维壁画
人类是行走在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的空隙里。因为这样的场景太过于寻常,导致人们常常把它遗忘掉,作为公共艺术里面的一个门科,纤维壁画也如同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当黑计白”一样,去为这个负形的场所进行研究、设计,创造出柔和这个场所的“公共艺术”。
(一)空间化的现代纤维壁画
早在20世纪20年代芬兰的纤维大师露加·荷林尼就大胆地提出了“纤维艺术是可以存在于空间的”这一里程碑式的宣言。20世纪中叶,艺术材料的多元化运用使得艺术家创作选择性大大地扩大。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物理特征的驾驭所产生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并把产生的心理联想加上象征了自己的思想观念,注入到纤维作品中,传达艺术的精神。
公共艺术是生存于每个城市的公共场所里,而建筑常常是构建出一个城市的主题物。纤维壁画是附着于建筑物上去连接公共场所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的壁画带有它本身的平面性,更是直接附着于墙壁上,而时代发展,材料较之以前更加丰富。壁画追根溯源是在石器时代,采用的媒介是有棱角的石头,运用的技巧是划和刻,作用的画面是墙壁。越往后发展,采用的材料也越多,蛋彩,腊画,油画,丙烯等各种各样的材料使得壁画的画面效果更加丰富。现代的壁画不仅仅是采用的媒介更丰富,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以往,仅仅作画对象是墙壁,而形式是平面。它可以是浮雕的形式,更甚至是立体,成群的立体作品联结成一个平面也可以达到我们所要表达的壁画平面效果。
当代纤维壁画是传统纤维壁画从平面走向立体的一个产物。传统的纤维壁画是一场对场所的解构。它编织的过程是手指在细长的东西的空间结构中的运动。细长的材料被相互地交错、增加、纠结,使得这个细长的东西的视觉状态发生了质变,产生肌理,形成了作品。而现代的纤维壁画则可以被我们理解为是用编织的手法对画面外的片段的,零散的,复杂的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进行的一场缝合,用各种造型的手法与制造出肌理的方式将一切物质进行排列组合,并将它再现,其中包括了公共艺术同样作用着的场所。
(二)多材料化的现代纤维壁画:物品的同时是空间
艺评家麦可·卜然森对纤维壁画的评价是:“这不仅仅是物体同时也是空间。”现代纤维壁画的多材料性让艺术家有越来越多的选择去用自己的灵感,才能为公共建筑的负形“编织”心灵的场所。
1. 净化
《净化》是1985年现代纤维艺术大师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为意大利收藏家朱利亚诺·高里创作的一组作品。它是由33座青铜雕塑组成。
单从一座雕塑上讲,它可以是一件公共艺术品,但物理意义上它并不能称之为“纤维壁画”,这33座雕塑,是阿巴康诺维兹答应为高里的雕塑公园做出来的一组作品。一开始,艺术家对这个公园非常地失望,觉得艺术品变得跟瀑布,花坛和订做的篱笆一样的平凡,仅仅是装饰而已。然而,她却被公园里一块贫瘠的草地所感动。她用青铜来铸造出这33座雕塑,在摆设上她考虑了很多,并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她放弃了直线点格编排雕塑的方案,换成了交叉的形式,她在这个公共的场所中对作品进行编排,她是把这片草地当成了画面,把青铜雕塑当成了“细长的东西”,进行了一场公共场所的编织。
2. 西雅图的双树宾馆
现代纤维壁画在克莱德·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良药”观点后,开始大幅度地出现于公共场所里。艺术家们开始去关注纤维的艺术形态和它所能对公共场所营造出来的整体感。建筑师和艺术家都是将制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场所作为自己的创作目标。
西雅图的双树宾馆的大厅空间是极为宽敞的,它的四周都采用落地玻璃在装饰墙壁,使得整个场所光源充足,玻璃的穿透性和深高的顶端给人带来空宁的感觉,气氛神圣。然而双树宾馆作为一个休息场所来讲太过于严肃,旅客在这里只能将它当成一个休息点,并不能在里面体会到公共场所给他们带来愉悦感。
美国艺术家科林恩·罗尔斯踏·克林卡姆在这个宽敞的大厅上方,用颜色斑斓的化纤织物和绳线,创作出纤维公共作品。这本是一个很轻快通透、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艺术家在上方将纤维作品扭曲、反卷,它呈现出来的内在的张力和四周的坚固稳重的建筑物相得映彰,在这个场所里呈现强烈的节奏感使得这一艺术品和建筑相融为一体。作为公共艺术品的一部分,它让行走在这个环境的人们心态得到调节,人们也愿意走出各自私人的房间,在公共的场所里相互交流,享受活泼、轻松的场所氛围。
3. 橙色阿巴康
公共艺术品多讲究它的公共性,与她的观众产生心灵或是身体上的互动,阿巴康诺维兹创作了她的纤维公共壁画作品《橙色阿巴康》时,她是在这个椭圆形的纤维壁画中间做出裂口,纤维的边缘被卷起来,并勒成了一股单独的绳子。这些绳被聚集起来。拧在一起,形成了唇状的裂口。这件作品是平铺在地上,一条橙色的麻线放置在裂口的上端,这条绳子促使了每个走过的人都想走上前去看看究竟,往往公众会提出疑问,这条摇晃的绳索是否从这个物品中拔出的?还是从顶部探下来,胆战心惊地悬挂?从物理意义上讲,这也是阿巴康诺维兹通过她的作品,装饰着公众日常行走的建筑物的狭缝,与公共人群产生的一种心灵互动。
小结
“这是一种治疗我们对必须居住的,功能的,功利建筑的极好良药,它凝聚着深厚的人类手工制作的感情。”——法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列维·斯特劳斯。
建筑和环境艺术的发展,使得纤维艺术家从中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现代主义设计下的建筑形式过于单调也相当地统一,促使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公共艺术不仅安抚走在公共环境里人群的情绪,也柔化了现代建筑的坚硬模式。在后现代主义的催化下,纤维壁画也将公共艺术的特点展现出来,一如法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列维·斯特劳斯对早期纤维运动的代表舍拉·西科斯创作出的公共纤维作品的评论。
公共艺术并非仅仅承担起供人们欣赏的职责,而更多是为了达成这一个公共场所的存在感、文化感、地域感,或者是在人性化的目标下起到特殊的作用。公共纤维壁画的概念也从传统纤维的经纬线的小空间中释放出来,通过延伸,解构,再创造并延伸到公共领域当中去。现代纤维壁画作为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个学科,同样负担起为场所为公众起良好作用的责任感。
摘要:有了人类就有了与人相适应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服务于公众, 抚慰人心, 审美引导皆是它存在于公共场所合理的一部分原因。传统意义上的纤维壁画作为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个板块, 它因为本身材质的缘故, 并不能在完整的一个公共艺术领域里发挥它的作用, 只能适用于公共的室内场所, 但这并不能否定它在公共艺术领域中起到的良好作用。现代的纤维材料选择是多样的, 综合材料的出现解决了传统纤维壁画在公共艺术领域不能大展身手的问题, 也给我们带来了问题。什么是现代纤维壁画, 壁画的定义是什么。我曾经尝试去思考这个问题, 新的材料的出现在壁画这一科目的画面效果里, 它究竟还能不能算壁画, 它是不是分类到装置这一板块里。而出现在公共场所的纤维壁画, 因为新的材料的缘故, 它是否变成了城市雕塑。然而壁画它终极是门融入生活的艺术, 现代纤维壁画本身带着与公共艺术相同的特点, 它实现了环境里景和物的融合, 也提升了环境的公众性和公益性, 弥补了城市建筑物理空间的精神意义的不足, 赋予公共环境这一负形本身的文化性质。作为现代纤维壁画, 公共艺术领域的一部分, 它的存在是一场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的结合。
关键词:现代纤维,公共艺术,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岛子著, 重庆出版社, 2007年1日第1版
[2]《西方八十年代艺术》:[英]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年4月第1版
[3]《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王南溟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4]《生活和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著, 新中国书局, 1948年版
[5]《Magdalena Abakanowicz》: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著, Peruses Distribution Services, 1983年1月第1版
[6]《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翁剑青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艺术领域的教案】推荐阅读:
艺术领域教案大班09-15
中班艺术领域教案10-21
小班艺术领域美术活动教案11-16
艺术(音乐)领域目标10-18
小班艺术领域教育总结09-26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06-16
大班五大领域教案大全09-09
小班下学期社会领域教案07-25
五大领域说课教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