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13篇)
1.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一
当完成第一本书的阅读后自然也就完成了第一版本的主题框架,这时自然会增加每个分支对应的问题和思考,这时主要的工作是增加阅读量,把每本书中的内容和含义不断增加进这个“框架导图”中来。针对一个问题,可能您发现不同的书籍讲解了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结论,把它们全部放进这个框架导图中来,并把其中的词汇转化成您自己使用的词汇。
在这个步骤中,建议强调全面!而不是判断,不要认为某一点您现在认为不同意或者不可行就立刻删除对应分支,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很可能用不了多久您又发现其中有可行的部分。当完成这个步骤后,您会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导图,按照问题的不同方面拥有不同的分支,每一个问题下面拥有不同作者的不同结论或解释,甚至可能包括您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思考。
2.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二
一思维导图的介绍
思维导图是指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 是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方法, 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的语义网络。它和传统的线性笔记不同, 能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地描述出知识脉络及其之间的联系。其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回忆的两大主要因素是联想和强调。思维导图顺应了大脑的思维模式, 是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表达, 是打开大脑潜能的强大的图解工具。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了大脑的各种功能, 如色彩、维度、图像、词汇、数字、逻辑、空间感等, 这是传统的线性笔记所做不到的。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方便地将知识点之间用线连接, 在连接的过程中, 更加巩固了对知识点的认识, 并且对深层次的关系形成了独立思维能力。对于迷惑的问题可以用问号标记, 而重点问题可以用符号标记。这样, 一个章节学习下来,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重点、难点问题就非常清晰了, 可以较快找到问题的关键。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既缩短了记录的时间, 提高了记录的效率, 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听课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而且在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中, 思维导图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能够逐渐养成整体思维的学习方式。而对于老师, 每次进行新内容讲解前, 可以让学生重新绘制上个章节的思维导图, 既加强了复习的效果, 又提高了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传统的笔记通常是以直线模式写下来的, 存在一些不足: (1) 线性笔记中关键词出现在不同的页码, 知识点被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是很重要的词汇中, 中心主题不明确。 (2) 线性笔记中单调的色彩和相似的结构易让学生昏昏欲睡, 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 易被大脑拒绝和遗忘。 (3) 线性笔记中看不到各个概念间的联系。 (4) 线性笔记的回顾要花费较长时间, 在一堆相似的知识中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仅限于听课与做题。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形成, 而过多的知识点压得学生无法喘息, 复习无从下手。在物理学教育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将重要的核心内容快速记录下来, 对概念的扩展可以用树状图、点状图等多种方式记录, 不仅记录速度加快, 而且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也较清晰。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融入
物理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可以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方式。伽利略曾说:“你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东西, 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那怎么才能把思维导图融入到物理教学中, 让学生体会到思维导图的优点并能加以熟练的应用呢?
1. 在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 如在复习“运动的描述”一章时, 笔者是这样引入思维导图的。首先我提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运动的描述’, 你能总结一下这一章节的内容吗?”当大多数学生皱着眉头、一脸迷惑的时候, 我在黑板的中央写了“运动的描述”并把这几个字圈了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所学的零散的知识点讲出来, 虽然学生讲的没有主次、层次, 但热情高涨、趣味盎然。
思维导图画好后, 学生虽然有些迷惑, 但也体会到思维导图与平时板书的不同, 体会到了思维导图的一些优点。
2. 在课堂中学习思维导图
学生虽然接触到了思维导图, 但对思维导图的画法还是难以真正理解到位。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准备了彩笔、白纸。首先笔者以“水”为中央图像为例, 画了一张思维导图。让学生体会怎么画思维导图, 体会思维导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思维导图是想什么就画什么, 是大脑思维的自然延伸, 是思维过程的具体化、可视化表征方式;但制作思维导图时要有层次, 主干的线条要粗些, 要突出重点, 要有关键词;中央图像要画在中央, 可以用几种颜色;可以做标记、画图, 只要能帮助理解, 是你心中所想的就可以。
3.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 泛读精读
高中英语阅读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同样也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在阅读范畴进行互动,而导致英语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过程中的难点。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制约,很多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改革设计中,依然惯性的将自己作为教学引导的主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要求,其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即将课本已有知识和自己的阅读教学经验传递到学生脑海的过程。事实上,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具有其固有的理解规律,需要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背景纳入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中。而此种诉求一旦无法满足,很容易造成课堂学习的压抑和阅读教学效果的低下。为应对和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建议纳入思维导图的模式来调整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运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的是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冗长而繁琐的特征,学生以学习成绩提升为基础的英语阅读,很难能在阅读学习中找到乐趣。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技术和认知工具,其不仅可以辅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散思维,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明晰的记录,并使之成为清晰的可视化网络或者图形,教师以学生的自我知识网络构建过程为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增加教师的经验和创造性思维,此种教学方式,可将枯燥的英语阅读过程转变为学生和阅读材料作者之间情感交流及相互促进的过程。
此外,一如布赞所提出的思维导图在联想的辅助下,可无限延展到任何领域,尤其是在额外刺激出现时,此种延伸将更为彻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使用层级结构、各类颜色、关键词等的模式来突出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使文章架构更为明晰。思维导图以图形作为知识呈现的方式,其所具有的强大的视觉性,可促进记忆,帮助学生加快学习进程,并使学生学到的信息更为持久。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实践型融入的三步战略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分成三个阶段,其一为阅读前的活动设计,其二为阅读中的活动设计,其三为阅读后的活动实践。每部分活动在运行中又需要按照运用的实际情况,分解成不同的小活动。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思维导图实践应用可按照此三个阶段的要求,实施三步走战略:
1.以引为先,明确架构确定思维导图。在阅读之前,思维导图的设计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解文章题材和熟悉话题的活动,不同题材均具有自身的特征,高中英语阅读教材中无论使用何种题材,都无外乎需要进行文章内容和架构的分析和界定。因此此环节内,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需要阅读的语篇的架构和题材知识,使之自行判断阅读篇章的题材特征并划分篇章结构。以人物传记类的题材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主人公为核心,按照其童年(事件1、2、3)、成年早期(事件1、2、3)、成就(事件1、2、3)、评价来进行文章架构的呈现。具体运作时可先给学生看题目,让其猜测文章题材,教师随后在为期介绍材料组织架构和题材及文章特点,辅助学生描绘出此阅读内容的思维导图。开始阶段教师可作为引导者,随着学生对此种习作模式的日渐了解,教师可将思维导图留给学生自行绘制。
以人教版《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的阅读课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的思维导图设计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古今中外节日的由来、种类、习俗以及人们的活动,该课程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理解,并对外国节日有所了解,以拓展学生的跨国文化知识。在课程实际中,文中的一些句型如“honour the dead, go to clean graves, win awards, look forward to, light incense, ask for sweets, in memory of, dress up, play a trick on, admire, admire the moon, lucky money in red paper”等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环节提取出来,以作为课程重点讲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所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因此思维导图部分可以要求学生列举我国的节日,并制作思维导图。外国节日思维导图的制定可当堂由教师引导一起制定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前作业。此部分的设计主要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阅读兴趣为先导。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使之将阅读内容与生活实践进行融合,教师可设定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别从活动、服装及食物等方面来讨论刚过完的节日,并结合学生所提供的词汇做出英文翻译,以作为学生的单词拓展研读。
2.由泛到精,细化思维导图应用方式。阅读活动是整个英语阅读过程最为中心的环节,其运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涵,并提升其阅读策略和技能。该环节中的思维导图绘制以文章的层次关系、篇章架构为基础,教师需要按照文章大意来设计题目,让学生带着题目快速阅读文章,掌握大意。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本章节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设计,并延伸到一级分支。在此环节完成后,教师以各段的细节和主要事实为思维导图二级和三级分支延伸的基础,为学生提供精读课文的时间,并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课文知识点的详细讲解。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在阅读活动的设计环节可分为预测大意、介绍题材特征、略读、查读、精读、讨论几部分。预测大意主要以图片和课文标题为基础培训学生的课文题材感知能力。思维导图可运用在第二部分,如本课是说明文,就可以按照引言(介绍主题)、主体(具体陈述1、2、3)及结局的模式进行设计。当然,以上两环节时间不易过长,3分钟即可。在思维导图的主题及一二级分支方面,可分为三点如“orgins of festivals(the end of cold weather、planting in spring、harvest in autumn)”、“kinds of festivals (festivals of the dead、festivsals to honour people、harvestt festivals、spring festivsts)”、“festivals is important”。此种设定主要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快度阅读以强化学生的略读能力,并提升其思维导图运用能力。
在精读的环节中,以“kinds of festivals ”的“festivals of the dead”环节为例,此部分还可以拓展成janpan(china——clean graves和linght cense)、western coutries(halloween——children,s festival和the return of thespirts of the dead people)两个部分。如果英语阅读材料的难点多、难度大,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英语小组,并将需要阅读的文章划分为不同的段落,由不同小组分别承担一个段落来分析和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之后每个小组按照思维导图来进行要点讨论,在小组分工时教师可将任务分给小组长,小组长再分配给个人,每个人承担本组思维导图制作的一部分,此种设计方式可保障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思维导图和讨论活动中来,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生小组参与成功之后,其对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及兴趣也会随之提升。
3.强化讨论,多角度拓展思维导图。上文中对思维导图的二次细化可作为讨论环节思维导图延伸性拓展的基础,此部分中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如“Compare the festival of the dead in Mexico, What things are different? Japan and China.”等,学生通过在讨论环节中,对比几个国家节日文化的差异,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学生按照思维导图来进行讨论环节里,为提升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或者作为自己辩论的辅助,有学生会重读文章,这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重读思维导图并按照导图的延伸方向来重温、重述课文的能力,学生在有据可循的联想中,不仅可重温课堂内容,还可锻炼自身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口语能力。此外,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学生课下作业的基础,以及教师考察和评估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工具。
综上诉述,人教版的高中英语书必修1到选修8的阅读材料的题材极为明晰,按照模块划分其内容涉及到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戏剧积累范畴,在教师具体进行思维导图的课程设计时,其必须明了并引导学生明确认知此几种题材的特征和差异,并使之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知识点的拓展、学习兴趣的开发以及对课文的吸收和理解等提供助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并非万能,需要教师遵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分层的、逐步的为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反思和讨论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刘会凤.思维导图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05).
[2]夏远佳.思维导图支持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05).
4.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篇四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一、认真听讲
仔细计算一下每天的学习时间,不难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课堂上不好好听课,你成绩绝对不可能太好。学习地理的时候,听讲的过程非常重要。书上写的很浓缩,不要觉得老师讲得不好,既然讲得不好,那你学习又有什么用呢?认真听讲是学好地理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二、必要的练习一定要有
我们都知道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做地理练习就是实践的过程,学地理的时候,总会发现考试的题目似乎和书本搭不上边,不是搭不上边,而是这类练习做少了。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那些不会做的题只是高于课本一点。一定要多做做练习。
三、不懂就要问
相信大家都知道,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搞明白,不然你累积的问题越多,你的成绩也就受影响越多,所以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多问,想办法搞明白,不在知识上留死角。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地方不懂,甚至别的同学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放到自己那儿,总是不能理解。别不好意思了,主动去问!不要怕被笑,知识是自己的,不懂的就一定要去问。
四、记得借鉴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
孔子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学霸们一般都有极高效的学习方法,多参考、借鉴一些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什么坏事情,学习地理的目的很简单,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可以为自己考一个高分。但是如果自己再怎么努力,分数还是不理想的话。记得问问老师和其他学地理好的同学,多学学别的同学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高三地理复习技巧:
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 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海岸线曲折的原因
欧洲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海湾和内海。造成海岸线曲折的原因主要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第四季冰川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欧洲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海洋深入内陆,使得欧洲大陆各地距海距离近,受海洋的影响大,水汽较充足,海洋性特征明显。
1海岸线的种类根据海岸底质特征与空间形态,可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海岸线、砂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生物海岸线和河口海岸线。
1. 基岩海岸线
基岩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以基岩为主,是由第四纪冰川后期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岸的基岩山体、河谷,再经过长期的海洋动力过程作用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基岩海岸线曲折度大,岬角突出海面、海湾深入陆地。岬角岸段一般以侵蚀为主,侵蚀下来的物质在波浪和海流的作用下,被输移到海湾岸段堆积。基岩海岸岸坡陡峭,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海水直逼悬崖,海岸景观秀丽。
2. 砂质海岸线
砂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主要为沙砾,是由粒径大小为0.063~2mm 的沙、砾等沉积物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平直岸线。砂质海岸线多具有包括水下岸坡、海滩、沿岸沙坝、海岸沙丘及潟湖等组成的完整地貌体系。它多发育于基岩海湾的内缘或直接毗连于海岸台地(平原)前缘。砂质海岸形成时代可追溯至晚更新世,其规模取决于海岸轮廓、物质来源和海岸动力等因素。砂质海岸沙滩细软、阳光明媚、海水清澈、环境优美。
3. 淤泥质海岸线
淤泥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基本为粉沙淤泥,是由粒径为0.01 ~ 0.05mm 的泥沙沉积物长期在潮汐、径流等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开阔岸线。淤泥质海岸线多分布在有大量细颗粒泥沙输入的大河入海口沿岸。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开阔,海滩宽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是滨海滩涂湿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淤泥质海岸滩涂宽阔,水浅滩平,便于围塘,多被开发为养殖池塘、盐场。
4. 生物海岸线
生物海岸线的潮间带是由某种生物特别发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空间。生物海岸线多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海岸线、珊瑚礁海岸线、贝壳堤海岸线等。生物海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奇特珍稀,多被选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域。
5. 河口海岸线
河口海岸线分布于河流入海口,是河流与海洋的分界线。河口海岸线一般从河流入海河口区域的陡然增宽处划过,有些河口形状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形特征、咸淡水混合区域、管理传统等确定。
欧洲海岸线曲折的影响
有利影响:适合发展近海养殖,便于近海资源的开发,国土少的可填海造陆,旅游观光。等等
不利影响:不易找到适合大型港口建设地等。
5.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五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方法、手段及策略。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头疼,由于时间关系,对已学过的知识大都记不清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思维导图,这词的出现率也越来越高了,它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也将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直接应用到英语知识学习的预习、整理(如笔记)、记忆、复习、交流、写作等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在初中的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利用联想和连线相关知识使之结构化,使知识的获取、储存和提取更加高效。
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借用语音、符号以及文字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更加直观,更容易融入语境,也更能对阅读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同时,学生可以很快地明确阅读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推断出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与文本信息交互作用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将已有的认知图式与文本信息联系起来并彼此匹配时,就能理解材料的内容。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无视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训练,造成学生过多的关注语言知识,而忽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要提高阅读,我们应该从以下进行阅读。
1.读前环节
读前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搜集、了解与所要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激活头脑中的背景知识,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等。学生对文章主题越熟悉,阅读理解的难度就越小。学生阅读所学材料,感知思维导图呈现的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的提示阅读材料。读前环节不仅让学生熟悉了阅读文章的主题,激活了学生的内容图式,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语言图式,也给予了学生新的语言图式,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环节就能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中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特别是文章的首段、尾段、每段的首句、尾句, 试图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教师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对于文章大意的把握情况, 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框架,并显示第一层级的关键词,即文章的主题,在第二层级的分支中只给出文章结构的提示语。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检测培养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各个事件进行串联,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事的发展及其所要揭示的深层意义。利用思维导图, 学生可以更好地围绕主题, 进行充分联想、发散性思考, 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 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其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整篇阅读文章。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 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的方法, 可提升思考技巧, 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阅读中学生可以从以下环节来完成。一略读
让学生略读文章,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并圈出主题句的关键词或重要部分。同时告诉学生,主题句通常是段落的第一个句子,通过主题句可以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该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略读技能,教师要告诉学生略读是眼睛看着阅读材料上的某个预选部分,以获得对所读材料的整体性理解
二跳读
让学生跳读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找出支持这两个段落主题句的细节。首先引导学生读图,确保学生了解图片中的信息。学生不必从文章的首段开始阅读,也不必读完整篇文章,只要找到所需的文章信息就可以停止阅读。学生从结构可以直观地注意到每个段落的结构都是从概括到具体,即先总后分。在寻找细节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再次体会到文章的层次和脉络。该任务以思维导图的设计突显了段落的脉络结构,即形式图式;图中央的主题词和关键词突显了该段落的内容,即内容图式;分支下的细节信息突显了语言知识,即语言图式。
三细读
提醒学生务必仔细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细读策略获取了文中的有效信息,该环节以思维导图的设计突显了结构,图中央的主题句和关键词突显了该段落的内容,分支下的细节信息突显了语言知识。在思维导图中创造外形,因此,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层层深入,训练了学生的略读、跳读与细读技能,让学生明白要了解文章大意时可采用略读,要快速识别事实时可采用跳读,要进行理解、推理和评价时可进行细读,有时需要几种策略结合使用。以上任务也激活了学生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课后使用思维导图。
阅读所学材料,学生回答教师根据阅读材料内容提出的问题:再次阅读所学材料,师生共同理解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再次阅读所学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出示各自的思维导图,教师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理解的偏差,学生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阅读材料,如果需要,运用思维导图的提示背诵阅读材料。关键词让学生看着关键词以及思维导图的走向复述。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去掉了繁杂的信息抓住了文章的脉络,从而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6.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六
(1)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整篇阅读文章。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 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的方法, 可提升思考技巧, 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 让人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并对问题加以延伸。
因为思维导图能把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外显出来, 所以学习者可以无限次地使自己原来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得以重现, 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拿出来与别人进行共享、交流, 进而进行反思、总结, 从而使学习者对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活动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 使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并逐渐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
(2)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
(3) 有助于调动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英语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
(4) 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中英语思维导图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从挖掘教材内涵入手, 每位学生对将要设计的主题, 绘制一幅 思维导图;
其次, 各讨论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 同时约定在交流过程中, 不允许批评别人的想法, 所有的意见记录下来, 任何人不下判断性的结论, 集中注意力, 不允许私下交流, 尽可能地发散、联想;
再次, 英语教师对交流的相关信息, 进行整理和归纳, 并要求学生完成根据 思维导图0设计而成的任务型阅读。
在设计过程中, 主要围绕如下内容:
( 1) 关键词。思考: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
(2) 关键知识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
(3) 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它会引导你思考:关键词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 完整的关键词结构图。它可以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
7.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七
一、自主学习,初步绘图理清文章脉络
自主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感悟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体验过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要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 像绘制“知识树”,也就是所谓的“思维导图”就是自主学习中比较好的预习方法。语文课文的阅读学习不外乎字音、字形、字义、 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方面。如果学生依据这些方式方法对文章进行初步解读,就可以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自由绘制“思维导图”,根据文章的主题内容,从一张纸的中心开始绘制,需要向外面伸展什么,就直接在周围的空白处自由发散。
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了解何为“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思维导图的图片,让学生有制作模仿的对象。
本文以文字形式进行说明,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教师展示的思维导图非常清晰。课题放在中间圈起来,然后用柔和的线条从圆圈中生发出本课的重点。在图片的右侧是本课重点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并标上序号,清晰明了。即(1)字音:巢、雏、 瞅、笼、蓬、框、腻。(2)字形:葱茏、繁茂、雏儿、蓬松、流泻、细腻。 (3)字义:信赖,信任并依赖。深幽,深而幽静。细腻,本课指珍珠鸟的羽毛惊喜光滑。神气十足,本课指珍珠鸟精神饱满的样子。 在图片的左侧是对本课作者的介绍以及对珍珠鸟描写的句子。 如(1)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2)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伤害它就一点点挨近。(3)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最后用比较显眼的颜色标出本课的主旨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线条所走之处,还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重点和次重点之间分别比较明显。
这样,能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大体制作方法,然后用自己手中的材料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根据预习的内容和环节,学生要在阅读文章时做好“分级”准备,把文中的知识点用关键词概括出来,用作思维导图“分节点”的填空。
二、课堂教学,展示结构突出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适合一边阅读教学一边绘制思维导图,这样课堂进行到哪一个环节非常清晰。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如果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在黑板上自行绘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绘图。如果课文内容比较复杂,知识含量比较大,则可以打开电脑用软件进行制作。运用思维导图解读课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对课文层次的理解也比较清晰。在绘制的知识框架图上,文章的重难点也一目了然。
如苏教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一课的学习,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学习时要注重赏析品读。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主题左侧的“一级节点”分别是基础知识,如字音、字形、字义等,主题右侧节点分别为修辞手法的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的讲解和实例,从修辞手法的赏析,可以感悟“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解决学习目标的重点。从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可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突破难点,一张图就可以涵盖本课的所有重点内容。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快速抽出文章的主干,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听从学生的意见, 随时添改“子节点”,这样知识点无一遗漏,学生学习热情较高, 参与度广。当然,课堂现场制作思维导图,需要教师的技术操作非常娴熟,能够根据学生的要求随时撤换、合并“子节点”,添加课文上的重点内容,制作出非常完美的“思维导图”并导出。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把导出的图片打印下发每人一份,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份自己参与制作的劳动成果,更能够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在以后的课堂上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思维导图,激活的是学生思维,锻炼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实际意义。
三、课后总结,系统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堂总结正是本节课思维导图“完工”的时刻,根据课堂制作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重新回顾和梳理。 课后总结则是对本阶段所学习内容的梳理,有效系统所学的知识。小学生在系统知识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都是七零八落的,在大脑中没有一个系统的网络结构。学习完一个单元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系统归纳, 这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这样,学生每一课有每一课的思维导图归纳知识,每一个单元也有思维导图归纳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纵横交错的是知识网络,在运用时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可以告别机械的死记硬背,为学生减轻了学习的负担。有趣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有兴致。
如在学习苏教四年级上第三组的文章,学完以后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本单元的知识,使得脉络清晰,重难点一目了然。如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复习就可以用思维导图展示,帮助学生更加系统了解单元知识。课题“第三单元复习” 仍然放在中间位置,用圆圈出来。左侧是《泉城》《九寨沟》的知识梳理,右侧是《田园诗情》《桂花雨》“综合练习三”的知识梳理。 每一篇文章的梳理包括字音、字形、课文的主题。如《田园诗情》 的“子节点”分别为:(1)字音:羊圈、牲畜、荷兰、毛毡、牛犊、顽皮、吆喝、铃铛、满载、偶尔、严肃、汽笛、寂静。(2)字形:舒缓平稳、仪态端庄、自由驰骋、绿意盎然、辽阔无垠、悠然自得。(3)主要内容: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4)文章主题:《田园诗情》 是一篇散文,描写了荷兰的田园风光,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如果每一项中还有需要突出的重点,就可以在下拉“子节点”,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注。 其他的几篇文章也要仿效这种格式梳理出来。
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时间,在课堂上完成制作。对“综合练习三”的梳理可以根据课本上的项目逐一筛选出重点,并罗列出来。如果学生能够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自己制作出类似的单元知识思维导图,那么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就非常系统。
思维导图是学生大脑活动的具体化,手工绘制方便快捷,学生用水彩笔就可以绘制出色彩鲜明的知识网络图;计算机软件绘制,则可以涵盖大量的知识点,而且操作比较简便,适合各种课型应用,即使在课堂进行的各个阶段也可以运用。课文预习时可以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课文教学中可以明晰重难点,课后复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思维导图,可以把所学习的内容归纳为网状结构,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效果,也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自然弯曲的分支,不像直线那样枯燥呆板,有利于学生欣然接受,让学生乐于学习和制作。
摘要:思维导图是学生大脑活动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思维的外在展示。教师要从课文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三个方面研究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效果,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8.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八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本解读;阅读主题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思维导图围绕一个中心概念或主题,可以生发与其相关的多个概念,界定概念的大小范畴,标明概念间的隶属关系与层次结构等。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把大量枯燥、无规律的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用中心主题和关键词同图像、颜色、符号、文字等建立记忆链接,将其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层级性的图形,使之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化理解与记忆。
思维导图可以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让学习者的左右脑同时运作,将思维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阅读学习中,学习者通过勾画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性思维,产生观念、问题、方法、规则、概念、文字等思维活动,体现出思维纵横发散的特点。思维导图的运用突破了传统阅读理解的“线性思维”而进入放射状的“网状思维”方式。
二、思维导图的实施步骤
1.设定时间和目标总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不同的文本内容,决定阅读思维导图勾画所需要的时间,即导图勾画约占据每单元课文阅读教学■的时间。每一篇阅读文本的主题概念应成为核心内容发散的节点,并能够收敛为文章的中心。
2.以标题为核心,快速浏览全文,把握对文本内容的基本“感觉”,画一个中央图,标上文章的标题或主题,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中心点和基本结构,把所有从课文阅读内容中截获的主要信息综合起来。以中央图像为发散点,快速勾画主干信息的节点,并保持与全文的主要内容相一致。
3.勾画阅读主题现有知识的思维导图。通过对文章标题的联想,速射一张知识思维导图。这包括快速浏览后获得的主要信息,或者所有与该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
4.勾画主要的思维导图主干。根据以上准备的内容进行阅读,逐步进入阅读内容更深的层次。在快速浏览后,勾画快速理解的思维导图主干,输入匀速阅读时不偏离阅读主题的观点,使学习者头脑中的思维导图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知识信息之间相互作用,逐层建立思维导图的内容或观点节点。
5.以导图主干的中央观点为出发点,依据文本每一小节的内容产生思维导图并在关键部位做一些标记,最终完成同一论点的思维图式。以第一小节观点为第二小节的出发点,向阅读内容更深层推进和发散,以此类推,直至完成全文思维导图的构图。
6.细化思维导图主干。以勾画思维导图的方式与作者保持“对话”,在主题向前延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文章要点或故事情节或知识的节点。
7.完成思维导图。思维结果是指我们对信息加工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形式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推衍。勾画思维导图是一个学习者与作者之间双向理解和交流的过程。目标不是简单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制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理解力、学习的具体目标来领会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思想。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导图运用示例
以人教版 Module 1 Unit 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为例,这是一篇对唐山大地震的介绍,叙述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在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的大地震。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不够生动活泼,而且文章篇幅较长,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造成了困难。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围绕地震震前、震中、震后三个维度,提炼出文章的主体脉络,就可以使描述文字通过层次清晰的线条和色彩变得不再枯燥。下面我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为例,依次解读实现思维导图的七大步骤。
Step 1:在上课之前,先以自然灾害作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的中心话题——地震。在课堂引入时可以让学生集体创作一张思维导图,主题为“natural disasters”,让他们随意想象任何有关自然灾害的事,可以是自然灾害的类别,自然灾害的预兆、危害,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发生在灾害期间的故事等,学生在这个提议下描绘出一幅很形象的有关自然灾害的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通过brain-storming 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
Step 2:解读标题与大意。标题是提示文章主要内容的线索,通常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Module 1 Unit 4 阅读文本的标题为“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其含有的两个问题是:(1)When was the night?(2) What happened to the earth that night?由此我们就可以预测出文本将告诉我们某一个晚上,地球上发生了某件大事。对一件大事的描述,其文体应为记叙文。对该标题的解读,让我们提前明确了阅读的基本任务:以时间为线索在文中寻找事前、事中、事后地球发生的相关大事。而在系统性略读文章之后,文中On the night of July 28,1976, a terrible earthquake hit Tangshang一句概括出文章的大意,本文的中心主题——地震,从而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为earthquake,并以此为发散点,勾画主干信息的节点。
Step 3 :以earthquake 为主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以及浏览后获得的主要信息发散思维,建立自我的认知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或认知路径。
Step 4:解读文本架构,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架构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文章分成三部分:Part 1 (Para 1)的主题为Strange things were happening,用以介绍震前出现的种种预兆;Part 2(Para2-3)的主题为Deadly damage wa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其组成段落的主题分别为It seemed as if the word was at an end(Para 2)和Nearly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 (Para 3) ,用以说明地震的巨大破坏力;Part 3 (Para 4),其主题为All hope was not lost, 用以介绍灾后及时的救援能重建人们的希望。这样,文本的整体架构就非常清晰:震前(预兆)、震中(危害)、震后(救援)。
Step 5:细读各个段落,对文章的三大框架震前(预兆)、震中(危害)、震后(救援)进行依次落实。每个段落内部显现出一定的组成关系。Para 1,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三方面列举了地震前的一系列“怪事”,Para 2和Para 3有生命的物体(人和动物)以及无生命的物体(房屋、马路、地面、石头山、大坝、桥、井、铁轨)两方面的破坏,第四段则侧重于描述在解放军和救援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被地震摧毁的城市又开始复苏了。
Step 6:细读文章,细化思维导图主干,不断完善文章的要点,落实到位。
Step 7:在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剖析基础上,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走进文本,走进特定的情境之中,去感同身受,做到在处理文本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此篇文章,从表面上看,作者仅仅是在描述震前、震中、震后所发生的事情,但通过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唐山人在地震全过程表现出来的心态与情感变化:震前对奇异现象的不以为然(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 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 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震中巨大破坏造成的惊恐(It seemed as if the word was at an end) ,震后救援所带来的希望(All hope was not lost.)
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够显示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可以理清层次,从而构建出一种视觉化的教学效果。因此,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用于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还可以用于其他课型的教学,如写作课、复习课等;还可以使用在教学的其他方面如教师的备课、各种计划的制订与出题,以及学生学习方面如背诵单词、写作、做笔记、集体讨论、做单元的归纳等等。思维导图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中所涉及的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知识,深化“背景知识”,提升“概念能力”,完善“加工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爱龙.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可视化教学设计的实现路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2).
[2]卢伟栋.高中英语文本解读:意义、内容与方法[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15(1).
[3]顾敏.融入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4(13).
[4]马武林,陈钰.思维导图辅助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理论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8(3).
9.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九
通过应用思维导图,一个想法既能迅速、深刻、完整地生成,又能始终聚焦于中心主题。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
1、有利于增强学生兴趣。
采用这种方式,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提高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鼓励和刺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一种乐趣。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死板的重复会导致学生麻木、厌烦,而当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重访记忆通道,亲身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时,则会无形中增添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2、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通过查找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为思维导图通过确定因果联系、区分概念层级、组织相互关系,能够直观而有层次地显示出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以及一些重要的观点和事实证据,可以加深对各个层次及整个主题的充分理解。
3、有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思维导图能使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以整体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全面展示各个关键的知识要点,直观地表现出各要点间的层次和因果等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完整、形象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把握某方面知识的整体情况。
4、有利于提高信息综合处理能力。
在阅读、写作或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记录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依其内在逻辑关系或者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重组。随着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使用者对中心主题的理解日益深刻,以文字篇章的形式完善描述思维成果也就逐渐水到渠成。
5、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思维导图采取高度凝炼的方式概括知识要点,笔记中重要的关键词既简洁又显眼,使得师生在认知时中只需要记录关键词,复习时只需读取关键词,查阅笔记时不必在庞大的篇章中寻找要点,因此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学习主题,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6、有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大脑是通过想像和联想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采用单一线性的文字语言性思维方式时,由于思维单调乏味,且不易于回溯前面的思路,经常导致思维中止。运营图文并用、左右脑相互配合的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时,则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并能及时记录下来,或者随时回到前面任意一个思维中点,再次生发更多的创意,创造性思维成果就这样变得生生不息。
10.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十
在我们学校“诚以养德,智以育才”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全校教师积极探索智慧教学的突破口,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无疑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经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演练,我惊喜地发现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发挥的神奇效果,也深切地感受到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方面所发挥的强大作用。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课文教学有了整体性,而不像以前那样被语言点、分段分层的各个模块教学分割的支离破碎。
高中的英语课文一般都比较长,生词也比较多,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处理课文的话,往往就是先教单词,然而进行课文教学,即听录音朗读课文、分段翻译课文、分段解释语言点等等。但这样的教学有其严重的缺陷:完整的语言知识被分割成独立的个体。很多学生甚至在教完课文之后,根本不知道课文讲了什么,更不用说理解作者的意图了,能够记住的只有一些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点。美国语言学家Kenneth Goodman 认为,语言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学习语言的重点是真实的言语和语篇的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要认知一个问题,首先应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然后研究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为整体。课文整体教学正是遵循着这一理论进行的。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其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以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 1为例,整篇课文的内容以及其中涉及的语言点语法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图1),整体性非常明显,而且各个段落之间通过思维导图特有的连接线及说明而变得异常紧凑,完全不同于PPT制作的多页面无关联。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课文整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知识体系的整体性。由课文题目中心词occupations向四周开枝散叶的五个分支teacher,surgeon,secretary,fashion model,relax以及分支下面的关键词所构成的整体课文教学图融课文内容及知识点于一体,使英语教学变得更系统、完整,文章思路架构变得更清晰,学生一目了然;课文重点难点全方位呈现且易于及时消化及时检验。关联线的使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思维导图就象一张结构清晰的地图,将课文内容层层深入,让学生由总到分如抽丝剥茧般将问题一一解决。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课文整体教学的第二大优势就是语言训练的整体性。在对课文进行复述或改写时不再是片段式的呈现,思维导图就像一张全面地图,每一部分的分支内容时时刻刻都与课文主题以及其他分支紧密相连,所以在学生大脑中也总是不断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刺激,例如学生在复述surgeon这一语段时,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复述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上面的分支teacher和左边的分支secretary、fashion model的内容与teacher语段整合起来,达到整体语言训练的效果,而且同时也在强化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课文整体教学的第三大优势就是学生记忆的整体性。将课文内容完整化呈现,不同颜色的线条分支刺激视觉系统的同时也在积极影响学生的记忆能力,不仅节省学生背课文的时间,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式课文就象一张照片一样清晰完整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分支、课文关键词与图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难以忘记。
11.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课堂;思维导图;有效作业
思维导图被誉为“全脑高效学习的革命性”思维工具,能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本人以作业设计为立足点,对小、中衔接的阅读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昨夜困惑凋碧树:理念与实践的冲突
在阅读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老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琅琅书声后教师一厢情愿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请有滋有味地复述这个故事给你的小伙伴们听,结果孩子们在汇报时却苦于表达;
镜头二:学完《詹天佑》后,出示这样的作业超市:假如你爱讲故事,就尝试绘声绘色地向父母讲述詹天佑的爱国事迹;假如你爱写作,就尝试选背一个精彩片段……
镜头三:为了表达对作业多的烦恼,学生作了如下打油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抄抄写写擦擦,做完又来一堆,都是作业册。
以上种种镜头,折射出这样一个信息:教师在海量的作业中企图让知识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可是却忽略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规律。笔者不禁叩问:小、中衔接的阅读课堂中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渔”为何物?
二、创新渐宽终不悔:导图与作业的整合
化解上述困惑的武器,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可成为首选,它能帮助孩子唤醒和驾驭沉睡的巨人——创新思维。
(一)思维导图与有效作业联手打造小、中衔接
思维导图以其“全脑化、简明化、可视化”与有效作业整合,让孩子们欣赏语文的美好与灵动,领会到语言蕴含的信息与智慧,体味到创新语言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成就。
在小、中衔接的视野下,两者的整合让孩子们的阅读课堂以开放的姿态敞开自己,接纳四面八方的源头活水,熏陶灿烂多元的文化素养,润泽历久弥新的中华经典,源头之水,滚滚而来。
(二)设计原则与思维导图联手成就创新思维
引领作业设计走向有效的导航仪何在?我们不妨从梯度、活度、广度上进行思考。
1.梯度:拾级而上,积淀素养
儿童的心智发展是呈阶梯式的,儿童间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在设计中注意梯度,是对“人本”(以人为本)的回归,是对“学本”(以学为本)的尊重,也是作业设计的创新性与开放性的着眼点。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学弈》一课作业:
A:根据课文中的注释,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课文的文言词句及注释。
B:探究造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把这一原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在课本上。
C:请你为本课制作一张详尽的思维导图,供我们复习时使用。
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上看,字词、句式再到知识的归纳,显示了一定的梯度;从思维培养与开发来看,记忆与归纳、探究与分析、总结与发散式思考同步,让孩子们在语文这片“美丽的湖”里激起一圈又一圈创新思维的涟漪,在小、中衔接的关键处有了变革求新的力量。
2.活度:日积月累,提升素养
阅读课中的作业设计因注入了图维导图的元素,因而变得更鲜活。这里的“活”必须包含下面的概念:作业的设计因学生变化情况、知识的发展、教法的改革而对作业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是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归纳,也可以是说、读、写的实践的引领,还可以是故事讲述、阅读鉴赏的思维向导。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当学生还沉浸在人物美好心灵的故事中,我们不妨来一个活动的“迁移”:生活中表达美好心灵的故事还有很多,你可以用“绘”的形式把学校里、生活中、社会上遇到的故事制成思维导图,在展示课里与小伙伴们共同分享,也就是说这“活”的作业链接了学生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心灵感悟的钥匙,培育了他们的多元智能,无形中有效作业就成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载体,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铺路搭桥。
3.广度:四面开花,发散素养
有效作业涉及的面是广阔的,预习、新授、复习都应有它的足迹,作业结果与评价方式也可以各有千秋,“绘”作业更是融逻辑思考训练、自由联想练习、观察力与联性训练于一体的思维盛宴。以给“含义深刻的詞句”写批注的作业为例,普通的做法是在文本旁作线性的思考,写出来的文字是平面的。笔者引入了思维导图,以有感触的句子为出发点,鼓励孩子们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再以此为新的出发点作心灵之旅,最终写出的批注是立体的,发散性的,是小读者独一无二的心灵读白。
三、众里寻“方”千百度:插上高效创新的翅膀
儿童心理学认为:游戏是产生思维和想象等高级心理现象的生要源泉,那么,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有效作业插上高效创新的翅膀?
(一)链接多彩的思维空间
独立性、发散性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三大支柱,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人们应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阅读课堂借助思维导图,会让孩子更喜欢它,愿意以游戏般的心态去探索它,研究它,视它为成长中不可舍弃的宝藏。
1.锻造独立性
海明威说:“寻找自己的句子。”真正高效的作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并成为最好的自己。课前自读自悟是阅读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六年级上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既是“初识鲁迅”这个单元的阅读重点,也是这课的阅读目标,在前置性作业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快速浏览文本,画出中心句,用概括小标的形式理清文章思路,将你思考的过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吧。”这样寓作业于“乐”中,他们也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其结果的多样必也呈现了独特的自我。
2.打造发散性
发散思维就像自行车的轮子一样,是动态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立体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和创新必然性的魅力。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笔者在第一课时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围绕“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主题,让孩子们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课后,孩子们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维的方向像辐射一样向外发散,点燃了创新的火花,找出问题的答案。
3.放飞想象力
在語言描绘的世界里,鼓励孩子启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笔者曾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阅读修辞手法的专题课中。这节课分为两大环节,先让孩子们认识了常见的修辞手法,然后让他们说出不同修辞手法的特征,教师的引导到此为止,剩下来的时间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头脑风暴”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修辞手法”为中心点开展活动。教育前辈已经证实:情境引导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要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全方位地呈现事物,如果让孩子们用说、写的方式学习修辞手法,就形同嚼蜡,思维也处于线性状态。在展示环节,一幅幅研究性作业出炉,事实与推论、设想这些深奥与沉睡的东西通过想象被一一激活了。
(二)演绎丰厚的语文底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新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思维导图可以协助有效作业,让它演绎孩子们丰厚的语文底蕴。
1.故事讲述
讲故事是复述课文内容的其中一种,怎样让孩子将故事复述得有声有色而不遗漏故事情节呢?作家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描述的鲁迅形象既幽默,又有正义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在课中安排复述的作业,容易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民主责任感的种子。而一般的复述会显得冗长,孩子听起来也会昏昏欲睡。于是笔者让孩子们以思维导图为踏板,带上了创新的色彩。
2.阅读鉴赏
阅读与表达,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件传家宝。其中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奠基石。美文共赏、好书共享、范文品读等方面点燃了孩子们课上阅读的火苗,“不动笔墨不读书”良好习惯的形成更是终身受用。常见的读书笔记是中规中矩地排列在横线上,孩子们做这样的笔记往往虎头蛇尾,怎样的读书笔记孩子们更愿意去完成?思维导图式笔记法的活用,将学、玩、思、内心体验、与作者对话等融合起来,让孩子走进深层阅读。
3.用笔思维
特级老师薛法根说:只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如果学生即兴地说,其思维常常停留在一个层次,所以语文要培养学生用笔思维的习惯,作家就是用笔思维的最好例证。当思维与笔结成兄弟,便可以在语文的天地里纵横驰骋。在习作前,笔者尝试用绘制思维导图来代替列提纲,图中既有习作的主题,也有围绕主题安排的骨架,还为骨架添砖加瓦,结果按此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本真而灵动。
(三)凝聚灵动的语文素养
德国学者有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十五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如果放在美味的佳肴中,你就会尽情享用。组合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容易被学生掌握。
下图是笔者为学生复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绘制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犹如报刊编辑所做的“组版”工作,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片,使知识“活”起来,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有趣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也就是说,小学里播下“学得有趣”的种子,那么到了中学再生根发芽,那么语文“长成”参天大树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朱良才.让思维更创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
12.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十二
此次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是取自12年9月至12年12月间相关工作人员在某高校毕业班中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作为调研对象, 其中一个班作为对比性的空白对照, 另一个则作为实验组对其班级成员的生物教学采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观察记录两个班级间的学习水平,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实验实施的步骤和过程
1. 思维导图的认识
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详细讲解思维导图的内容特点与制作步骤, 让学生对其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帮助学习生物学的相关理论。
2. 思维导图的制作
对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与理论, 学生对于导图的理解不能立马见效, 而是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 思维导图的实际教学按其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三个环节:
( 1) 教师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适时使用思维导图, 例如在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章节时, 教师就可以在课后复习的阶段使用“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而在复习“细胞增殖”这一节时, 教师也可以使用相应的“细胞增殖”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复习, 而在章节性的复习阶段教师还要注意要尝试将之前学过的独立章节贯穿起来, 让学生在脑海中对知识产生体系。只有教师主动地去引导, 为学生不断创造使用思维导图的机会, 学生才会对这类新型的教学模式理解与接收。
( 2) 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
学生在生物课程的学习阶段, 独立的思考与操作虽然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但是由于个人的思维过于狭隘, 在面对问题时就会难免出现偏差的理解, 而如果将学习小组引入生物教学之中, 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来共同完成同一难题的解决, 这样就会使问题变的更为简洁化, 而对于思维导图的归纳教师只需在学生小组总结归纳完成之后选取若干典型案例进行展示, 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与借鉴, 让学生在自行归纳中学会学习。
( 3) 学生独立制作思维导图
对于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的讨论, 但是对于思维导图的制作与应用就需要学生自主去完成, 每个人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就会使各自制作出的思维导图也有所差异, 而教师在对教师学生思维导图的审阅中就可以很容易发掘每个人在生物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 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纠错。
3. 使用思维导图
在生物学习之后的几章内容 ( 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内环境与稳态、微生物的发酵工程等) 中, 要让学生继续坚持使用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与总结, 而思维导图也将主要应用于以下两方面:
( 1) 笔记记录
首先, 教师要先让学生对所学章节进行一个初步的预习, 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于章节内容的理解制作出思维导图; 其次, 在实际的课堂讲解中学生再进一步根据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对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修正; 最后, 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之间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对自己思维导图作品做出进一步的完善。而教师所做的只需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进行纠正即可。
( 2) 解决问题
一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记录下教师的讲课思路与方法; 另一方面, 当学生在碰到复杂问题时同样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解决的问题。
三、实验结果
以下是对两组毕业班学生实施不同生物复习方法之后两组学生之间在经过测试之后的具体成绩。
1. 全体学生成绩的数据与分析
由上表可明显看出, 实验班的平均成绩要高于对照班的平均成绩, 而相应差值又体现出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与训练, 实验班学生的成绩相对集中且差别小, 学习状态表现良好, 而对照班则相反。
2. 男生、女生学业成绩后测的数据与分析
通过对两个班中男女生成绩的分析还发现, 实验班男生的成绩整体高于对照班, 说明此次生物学成绩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四、实验结果
1.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生物复习, 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两组对照实验的最终结果都说明, 通过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生物复习后, 实验班的全班整体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则主要归功于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 其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而且还让学生及时地意识到了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
2.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生物复习, 存在性别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出此次成绩存在性别差异,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思维导图的教学特点规避了传统机械的学习转而迎合了高中阶段男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而女生则恰恰与之相反, 发散思维的缺乏让其在学习中开始出现瓶颈。所以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对于男生成绩提高明显。
因此, 在高中生物的复习阶段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对男生学习成绩带来提高, 而对于女生则影响不大。所以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摘要:生物作为近几年迅速崛起的课程, 其在教育界的影响力也越发变得重要, 而如何将生物教学高效合理地普及到高中课程之中, 则一直是高中教学所探讨的问题,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生物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将教学的时长缩短, 还可以让生物教学的效果变的高效, 本文就将通过对某中学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 总结归纳出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其产生的一些问题, 供相关学者借鉴。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物,复习课
参考文献
[1]杨娟.高中生物复习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36) :201.
[2]高丽莉.浅谈高中生物复习课中概念图策略的应用优势[J].华章, 2013, (10) :246.
13.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 篇十三
周有文
(岷县第二中学,定西 748400)
摘要: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改革措施。实践证明,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过程,有力强化了课前的预习效果;将教学过程内容及方式多样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和复习、总结能力;通过完善考核体系,更加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高中
生物教学
思维导图
前言: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根据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创造的一种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由一个中心向周围发出有层次的分支树状结构图形[1]。思维导图是一种将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将信息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这样不仅加速信息的累积量,而且使信息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有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高中生物学科区别于其他理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许多学生感到生物知识零散繁杂,很难理清生物知识间的线索以及它们内在的联系。因此,他们只能将生物知识杂乱无章地堆放在头脑中,不会应用。由于缺乏应有的组织,学习的知识以无序的状态贮存在大脑中,时间一长就会遗忘[3]。而且有很多习题考查的是对知识点的运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真地识记了很多知识点,但是在解题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点,导致解题无头绪,在听教师讲解时又能一听就明白。学生苦恼,老师无奈,“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对这种问题没有应对策略,而思维导图使学生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准确把握信息要点,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有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应对繁杂的记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理解和记忆能力,形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1探究对象及方法 1.1探究对象
岷县某高中高
一、高
二、高三理科班学生。1.2探究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法、观察法以及运用SPSS 19.0分析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前后生物成绩比较、平行班间绘制思维导图班级和没有绘制思维导图班级生物成绩分析。2结果分析
2.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在实验开始时,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79份,发现92%的学生未听说过思维导图,因而开展思维导图训练难度大,不过学生对思维导图好奇心强,兴趣高,也便于该实验开展。通过观察,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专注,用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精神饱满,反应速度快,这也加强了笔者实施该实验的信心。
2.2同班级绘制思维导图前后生物成绩比较
表1同班级绘制思维导图前后生物成绩分析
首先对同一班级画图前后成绩进行的方差相等假设检验中,F统计量等于2.375,对应的概率P值为0.12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两组数据的方差是相等的。于是接着观察“Equal variance assumed”列所对应 的t检验结果。由于t统计量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 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两总体的均值存在着统计意义下的显著性差异。所以,画图前后对成绩有影响,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画思维导图。
2.3平行班间绘制思维导图班级和没有绘制思维导图班级生物成绩分析
表2平行班间绘制思维导图班级和没有绘制思维导图班级生物成绩分析
对平行班间绘制思维导图班级和没有绘制思维导图班级生物成绩进行的方差相等假设检验中,F统计量等于1.147,对应的概率P值为0.28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两组数据的方差是相等的。于是接着观察“Equal variance assumed”列所对应 的t检验结果。由于t统计量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 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两总体的均值存在着统计意义下的显著性差异。所以,平行班间绘制思维导图班级和没有绘制思维导图班级生物成绩差异显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所有学生画思维导图。3讨论
通过成绩分析发现,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后成绩提高显著,推广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思维导图有助于思维发展的多向性、综合性和跳跃性,它赋予思维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类比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辨证思维及创造思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连续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非常适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的生物教学[2],教授学生学习思维导图学习模式,解题模式,不仅仅在生物学科,其他学科也能渗透。学生学会画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4]。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笔记、复习时,把生物课本中的知识点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把头脑中散乱的知识点化繁为简,可以降低生物学习的时效比,并能获得适用于终生学习的学习方式,高效地利用课余时间。4展望以及存在的问题
思维导图学习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和将来工作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思维导图的推广现在阶段还需要教师的要求,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思想,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还需加强,这也需要要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备课,无形也加重教师负担,因而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推广这项学习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散文阅读思维导图】推荐阅读:
高中散文知识思维导图10-06
思维导图高中政治06-14
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09-14
高中散文《岁月》08-18
味道经典高中散文08-04
高中人物散文范文11-14
匆匆那年优秀高中散文07-20
高中抒情写景散文摘抄09-27
怀念高中生活的散文10-10
我属于那儿作文高中散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