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精选10篇)
1.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 篇一
画一画
课题:画一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画一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二:
1、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注: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尝试应用,拓展练习活动三: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所需的乘船费用没有变化。乘船费用与人数成正比例。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xkb1.com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3)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 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多元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并画出该图像吗?
板书设计:
画一画
2.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二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完成第2~3页练习一第4~8题。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纳税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初步
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 疑难点:分段纳税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运用百分数进行纳税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幻灯投影出示)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 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并练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拓展提高 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超过部分不到500元的 5% 超过部分是500元---2000元的 10% 超过部分是2001元---5000元的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2-3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15%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四课时 利息 教学目的: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老师的家里有8000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2、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八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
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息投影:2001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363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这些钱都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10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3、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
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取吗?
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泰兴镇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
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
3、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八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出来,同学们都记得当初存入信用社的金额是人民币八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八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么?
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
6、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
四、联系例题,升华认识
1、你能帮亮亮算一算,到期时他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看书,与书上较对
3、根据你手上所填写的存单能否帮老师算一算,老师实际得到多少利息?
学生计算后,汇报交流。
五、自主归纳,实际运用
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2、运用所知识完成练习二的5、6、7、8题。
第五课时: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2、探索解法。
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是什么关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二、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说说每种商品所打折扣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第3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4、做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全课小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出要求: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6):折扣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5至9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折扣的有关知识及计算方法。
2、理解在农业生产中成数的有关知识。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有知识经验。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些练习。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出示地5题的两张图片。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2)学生列式求出夹克衫的实际售价、西服的实际售价。(3)交流:是怎样想的?
(4)依次出示书上的问题,问:哪个问题已经求出了,哪个问题还没有求?该怎样求?
(5)学生列式,并讲评。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1)学生试做。
(2)交流讲评,并小结方法。指出:当单位1的数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进行计算。当单位1的数量未知时,通常要列方程计算。
3、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
4、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用贵宾卡买,相当于在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九五折。
5、完成练习三的第9题。学生试做后讲评。
三、小结。
指出要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阅读“你知道吗”
五、作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完成相关的练习册。
课题(7):列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11页例5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教学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教学例5 出示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1)读题,理解题意
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画图
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如果用X表示男生的人数,那么女生人数怎样表示?(逐步完善线段图)
怎样表示36人?
得出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5)检验 让学生尝试检验 ;
交流总结:看男生+女生是不是等于36人,并且还要看女生除以男生是不是等于80%。
二、教学“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交流讨论两点: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3、比较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小结
问: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1~4题
其中第4题,要引导学生将此题跟例题相比较,沟通百分数问题和倍数、分数问题的联系。
五、课堂总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8):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第12页例6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出示例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
问: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
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
4、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5、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7、检验
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 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
二、教学“练一练”
1、做第1题,先审题
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 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解答
2、做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再让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对比练习:
1、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2、练习四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回顾总结
五、作业:练习四第5、6、7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9):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教学内容:练习四第10~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5
4、红花和黄花一共有100朵
5、一种商品,打七折出售。
二、巩固练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做练习四的第11题(1)先让学生画线段图(2)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3)列出方程解答(4)进行对比
2、做第14题
(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3、做第15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分析含有分率的条件。(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解答
三、总结
四、作业:第10、12、13、16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10):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第15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1~6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体会数学学习的收获。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完成第1题(1)先独立完成(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2题(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3)填表计算
3、完成第3、4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4、完成第5、6题(1)先画图(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三、课堂总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11):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第16页7~11题及“探索和实践
教学目的: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7题(1)独立解答(2)交流算法
2、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
3、完成第9题
4、完成第10题(1)理解题意
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
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2)学生解答
5、完成11题(1)读题
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明确两点:
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
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2)学生解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12题
(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2、完成13题(1)现场调查(2)分别算出百分数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四、评价与反思
圆柱和圆锥
第一课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第二单元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3、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
有两个圆面
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
底面是圆形
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作业
做练习五第4题: 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并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课后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圆柱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21~2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圆柱形状的罐头,外面有可以展开的商标纸。
一、教学例1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比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知道的是底面半径,怎么算呢?
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
长:3.14× 2=6.28(厘米)
宽:2厘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直径2厘米 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 2 + 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⑵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四、作业: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课后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练习六的 第二课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 篇三
1、以“拍手”进行身体感触,体验“感觉”,探索“感觉”是否可以表现。
2、展示第一次尝试表现的作品,引导发现表现“感觉”的方法。
3、引导探究表现“感觉”的方法。
4、展示第二次作品,发现更多的表现方法。
5、欣赏范作,启迪更多的表现方法。
6、组织学生体验更多的触觉。
7、自由表现“感觉”。
8、交流作品,汇总表现“感觉”的形式。
9、小结,延伸教学活动。
诠释与讨论:
“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在这节课中,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三次作业的设计与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技能点。
(一)游戏——体验感受片段1:
师:同学们,请跟老师做动作(拍手)生:(很兴奋,并认真地跟着老师“拍手”,由慢到快)师:好,谁来说说刚才拍手时有什么感觉?
生1:手感到很痛。生2:手很麻、很酸。
生3:手有火辣辣的感觉。
生4:拍手时心情很激动。……
师:很好!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感觉,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呢?
(老师让学生尝试着画“感觉”,虽然第一次的作业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但从游戏活动中学生已经体验到“感觉”了,只是他们的表现意识还很模糊。)以“拍手”这一游戏活动导入,体验“拍手”时的感受,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同时,针对课程的陌生与抽象,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经验世界的贫乏,允许学生暂时的“不会画”。
(二)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片段2:
(完成第一次活动后,学生已经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触摸冰块,进一步体验“感觉”,并把摸冰的“感觉”画出来)
师:现在,全班同学都画了自己摸到冰块的感觉,谁来介绍你的作业为什么要这样画?生1:冰很滑,所以我用油画棒快速地涂;冰又很冷,所以我选择了深蓝色。师:很好,你懂得用整个块面和色彩来表现感觉。
生2:我看到冰在冒烟,所以我用短的波浪线来表示烟。
师: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知道符号也是一种表现方法。
生3:我觉得手碰到冰后就象触电的感觉,所以我用闪电的符号(折线)。……
(师根据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运用点、线、面及色彩来表现“感觉”,又通过课件欣赏课本范例及教师实际操作示范,进一步让学生确认“感觉”是可以表现的。)
在第二次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苍白点有了零的突破,全班同学都能拿起画笔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虽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画出抽象的东西,而只画了具象的“手”与“冰”,但是他们毕竟勇敢地迈出了一步。
(三)探究——积极参与,体验乐趣片段3:
(第三轮活动开始,教室里出现多种实物:石头、沙子、热水、胶水、棉花、面粉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触摸,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情绪高涨)师:这里有很多不同质感的东西,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触摸,体验自己的感受,最后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进行作画,老师要看看谁画得最大胆,作业表现得最独特。
生:(开始有秩序地到活动区去自由触摸,并私下议论摸后的感受,兴趣盎然。有几个学生突然来了灵感,急忙奔回自己的座位上拿起画笔挥挥洒洒起来……
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进行第三次作业。)在这一片段中,教师继续将人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自己当配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更多的感受,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美术过程的情趣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
(四)反思与建议:
(1)多关注差生的发展《摸一摸,画一画》是一节抽象的造型表现课,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运用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对身体触觉的独特感受。根据课堂上设计的三次活动及三次作业来看,形式很好,很有特色,能潜移默化地传授知识点,学生也能从畏惧的心理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但是要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现感觉难度很大,决非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别学生只是跟在背后热热闹闹地“摸”,“画”的时候却无法按照要求用点、线、面、符号、色块来表现,三次作业下来,还是离不开一只具象的“手”。因此,在辅导学生时,差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4.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 篇四
设计说明
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一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发现。
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再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生动再现几个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讨论中较快地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在动手操作中思考、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积累对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
3.在合作学习中内化、建构知识。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学习新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自己对新知的认识,完成对圆柱、圆锥知识的建构,进而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圆柱和圆锥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圆锥形实物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 胶水 小棒 直尺平板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发现。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轮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来认识圆柱、圆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行车后轮车条上系上的彩带,并想象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让学生初步体验“点动成线”这一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新旧知识衔接的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页上面的3幅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风筝的运动、雨刷扫过车窗、旋转门转动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并汇报发现。
发现一 蜈蚣形的风筝在天空运动的过程中,很多小节在天空中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二 雨刷扫过车窗,雨刷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扇形。
发现三 长方形旋转门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柱。
教师小结:通过这三幅图可以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做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用胶水粘在小棒上,做成一面面小旗。
(2)用做好的小旗做“旋转游戏”,认真观察小旗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可以动手画一画。
(3)学生汇报,明确小旗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3.认识圆柱与圆锥。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有曲面。拿出我们的学具一起探索吧!
(1)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圆柱由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圆锥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
(2)滚:学生拿出圆柱和圆锥形学具在桌面上滚一滚,说说自己的发现。
(3)剪:试着将圆柱和圆锥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动手操作发现:圆柱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圆锥剪开后得到一个扇形和一个圆。
5.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 篇五
张荣海
七方小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21——22页例题及相关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推理能力。
3、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公式,并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表面积。
四、教学难点:
推导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公式。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制作过圆柱模型的经验。
2、原型:若干圆柱模型,厨师帽子。
3、探究的问题:
(1)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2)展开后的圆柱侧面的各部分和展开前的有什么联系?
(3)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4)如何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
圆柱的相关认识(2个底圆,无数条高等)?
(2)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讨论:
圆柱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圆柱表面积应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并汇报: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2、知识迁移,动手操作: 可以先让学生想像:“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看一看展开的面是哪几部分组成的,把它们标出来,使学生了解到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实践操作,分析推理:
提出问题:“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重点是要求出那个面的面积?”“你会计算圆柱的圆柱的侧面积吗?”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让学生利用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观察思考“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计算什么?”“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相当于的圆柱的什么?”把这些问题交流好,再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全班交流,公式归纳
师引导学生总结:刚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师板书计算公式。
5、运用公式,演绎规律:
出示例4,先让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并说说实际是求什么问题。让学生想像(或实际操作)圆柱形厨师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独立进行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计算步骤比较多,教师应注意组织学生反馈、交流。使学生明确每个步骤是计算什么,用到了什么条件,及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在取结果的近似值时,师要说明实际使用的材料往往都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所以这里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是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并说明“四舍五入法”只是一般的取近似值的方法,怎样取近似值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
(3)知识运用。
22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可将它与例4比较:同样是求表面积,为什么这题要求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而例4求侧面和一个底面的面积之和?使学生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教师还可以举出一些圆柱形实物:有的只有侧面;有的只有侧面和一个底面;有的有侧面和两个底面,让学生分别说出,在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时,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计算表面积的能力。
教学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教学反思: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6.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 篇六
【教材简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及百分数等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最后学习统计的内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本课教学扇形统计图,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从模糊到清晰认识扇形统计图。首先依托“你脑海中的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的?”“什么情况下使用扇形统计图”等问题了解学情,通过小组交流与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经过这一步教学,学生知道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相比,不仅形状不同,而且表达的数据内容也不相同,适用情况也有不同。第二步从整体到部分理解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体会图中的数据信息的具体含义,学会从数据本身、数据之间、数据之外三个角度分析数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第三步从理解到操作运用多渠道深化认识。教材中对画扇形统计图没有具体要求,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在练习部分融入简单的画图,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教学难点】
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扇形统计图
圆规
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因而便于对数量的多少直接进行比较;折线统计图是用不同位置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并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而更便于反映数量发展变化的趋势)
今天学习扇形统计图,你头脑中的扇形统计图是个什么摸样,请画一画。学生自由画出草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教师点评中简介扇形,并板书课题。
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2、明确学习目标。
问:你想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关于扇形统计图的哪些内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有什
么特点?什么情况下使用扇形统计图?并围绕三个问题生发出一些小问题。【设计说明: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从调查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开始,以学定教。让学生在众多的图像中发现这些统计图的相同点,从而形象地揭示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联系,然后通过目标的追问和确定,促使学生有目的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随学而导,探究新知
1、议一议。
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些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3)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选一选。
出示三张统计表,问:把它们绘制成统计图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三张统计表信息:2003年部分城市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家用电脑拥有量统计表;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明明家三月份家庭开支情况统计表。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并说明理由。
3、自觉P76页。阅读P76页并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的这个圆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图形都是什么形状? 2)这个圆表示什么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按地形分被分成了几类? 3)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交流
教师指出: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可以从数据本身、数 据之间、数据之外三个方面来分析。
4.算一算。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各种地形面积。学生汇报各种地形面积。
进一步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比一比。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扇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设计意图:在议一议、选一选环节,学生通过交流,整体建构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适用扇形统计图的数据构成情况。在算一算、比一比的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有条有理地观察数据,学会有根有据地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有目的地看、有策略地算、有联系地想的良好的数据分析习惯。通过对数据“数学地思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对比练习,深化感悟
1、练一练第1题。出示家庭开支情况统计图,学生看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小红家7月份总开支是2400元。这个月哪项开支最多?支出了多少元?这个月文化教育支出了多少元?
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问并回答。教师提示:观察、计算、联想。
师问:从日常各项开支,你认为这个家庭生活水平怎样?
引导学生结合恩格尔系数来分析(恩格尔系数六上112页“你知道吗?”中介绍过)。
2、练习十五第1题。小红家两天消费的各种食物情况统计图。你认为哪一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小组讨论,交流。
3、估一估:练习十五第2题
4、填一填:练习十五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再在地图中找一找
5、画一画:根据统计信息在练习纸画出某地区手机市场占有率统计图,(A品牌占30%,B品牌占20%,C品牌占5%,D品牌占5%,其他品牌占40%。表示整体的大圆的圆周上标有十等分点。)
展示学生画出的扇形统计图。然后追问:A品牌手机经销商宣传说A品牌手机是市场上最畅销的手机,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小学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练习环节和新授部分一脉相承。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相关性思辨,发展学生个性化、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因为,一个对大众传媒及各种部门公布的统计信息十分盲从,没有个人思考的人,肯定是不会具备良好的统计思维和方法的。】
四、总结欣赏,丰富认知
1、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并进行分析吗?如果要制成扇形统计图,那应该怎么办呢?
7.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 篇七
案
教学内容:
折扣(课本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学生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4、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商标剪下来后要做好垃圾分类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教学难点:
解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890%= 20180%= 54070%=
210 50% = 30095%= 30026%=
二、创设情景理解折扣的意义
1、利用课件或挂图出示商场店庆、商品打折的情境,渗透保护动物,不买皮草。
2、打折是什么意思?八五折、九折表示什么?
3、结合实际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交流,再阅读课本进行对照分析。
4、小结:商店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可见,打几折就表示现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它表示的是一种关系。
5、问: 七五折表示什么?五折表示什么?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出示例1(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理解分析:八五折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也就是在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
3、板书: 18085%=153(元)
(二)出示例1(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学生分析题意尝试列式
方法
(一)先求现价,再求便宜的钱数。
16090%=144(元)
160-144=16(元)
(二)先求便宜钱数占原价的百分之几,再求便宜的钱数。160(1-90%)=16(元)
2、小结: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减去现价(即原价的90%):160-16090%。
第二种算法:现价是原价的90%,也就是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就是便宜的价钱。
想想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通称()。几折就表示(),也就是()。
2、(1)九折是十分之九,改写成百分数是()表示现价占原价的()%。(2)八五折是(),改写成百分数是()表示()占()的()% 八八折是(),改写成百分数是()表示()占()的()%
(二)第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各折扣表示的意思。
(三)解决问题
1、一辆自行车,七折出售后是700元,它的原价是多少元?便宜了多少元?
一件羽绒服原价1000元,打折后,现价500元,请问:这件羽绒服是打几折出售的?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
8.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 篇八
1、掌握轴对称性质;
2、会利用轴对称的性质,作对称点,对称图形等。
教学重点:
会利用轴对称性质作对称点、对称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实践、操作: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那么它们到底具有一些什么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取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下面步骤做一做。
将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l,
(1)在纸上画△ABC;
(2)用针尖沿△ABC各边扎几个小孔
(3)将纸展开,连续AA’、BB’、CC’
2、讨论、探究:
线段AA’、BB’、CC’与折痕l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讲解:
1、交流、总结:
(1)垂直于线段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边线的垂直平分线。
(3)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动手、操作
(1)打出下列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并用测量的方法难对应点的边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说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角。
线段:AD=EF BC=FG
AD=EH CD=GH
角: ∠A=∠C ∠B=∠F
∠C=∠G ∠D=∠H
3、操作、实践:
(1)按下列要求,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 l
①过点A作AB⊥l,垂点头为点B;
②延长AB至A’,使A’B=AB。
如图,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2)请你作出下图中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线段A’B’。
(说明:作对称线段其实就是作两个对称点就行了)
(3)已知点P和点P’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请你画出这条对称轴。
4、心得交流
讨论交流上述各图形作法要领、注意点,并口述画法基本步骤。
三、课堂练习:
1、画出下列图形对称轴,找出对称点。
2、下图是两个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请你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四、本节课的收获。
(1)我能找到轴对称中的对称点;
(2)会画出对称点、对称线段;
(3)能找到对称轴
9.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 篇九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P53—54,练习十1、2、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1﹚分别画出5厘米、10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 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 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
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
﹙2﹚ 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四)小结与提高
10.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 篇十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 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 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 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案08-09
小学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案07-30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题09-08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校本教研工作计划08-19
小学音乐教案《茉莉花》小学六年级下册12-07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08-02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08-20
pep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教案06-17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