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

2025-02-05

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精选2篇)

1.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 篇一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摘 要: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固定意义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差异上探索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习语;翻译策略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固定意义的表达方式,它包括成语(set phrases)、俗语(colloquilisms)、格言(saying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s)、典故(allusions)等。《柯林斯英语大词典》对于习语的定义是无法通过其单个词汇的累加来预知其含义的一组词(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

ing cannot be predicted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1]以倾盆大雨为例,(It was raining)cats and dogs.)。习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或教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包含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2]因此,正确的翻译英语习语首先因熟悉它与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及其内涵。

一、英汉习语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四面环海。历史上他们的捕鱼业非常发达,且热衷航海,因此他们的习语中有大量与捕鱼,海洋相关的词汇,相反,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因其农业发达,习语中则有大量的农业耕种相关的词汇。比如“to drink like a fish”,直译是“像鱼一样喝水”,意译则为“牛饮”意指很能喝酒;“as mute as fish”表示像鱼一样无声无息,即“默不作声”。又如“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直译是“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意译则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同时,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中国则四季鲜明。因此在涉及到与季节相关的习语上,应该结合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才能在更好的把握其特定文化环境下语言的翻译和理解。以春风为例,英国的西风带来的是大西洋的温暖气流,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西风即春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著名诗句“Oh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正是对春风的赞颂。而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东风才是春风,有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群体的习惯和准则的总和,群体人员的创造和遵循是其存在的前提基础”。[3]以英汉两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宠物习俗为例,英国四季变化不大,全年不冷不热,主要食物是面包(bread)黄油(butter)等,由此产生了很多与这些食物相关的习语。比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

one’s mouth,直译是“把面包从某人嘴里拿走”,但了解其面包为主食后,我们就可以意译成“抢别人的饭碗”,同样,bread and

butter(面包和黄油),意译则为“谋生之道”。

宠物作为我们的老朋友,与我们的关系特别密切,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4]狗在西方国家被看做是最忠诚的朋友和家庭的成员,因此与狗相关的英语习语通常用来描述人类的行为,大都没有贬义。比如用“lucky dog”指“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则意译成“凡人皆有得意日”。相反,狗在汉语文化中则是一种遭人厌恶鄙视的对象,比如中文成语“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等。

(三)宗教信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英汉语言中就有大量富有宗教色彩的习语。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奉耶稣为全人类的救世主,由此出现了许多与上帝(God)及其宗教经典《圣经》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理解成“自助者天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就翻译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如“turn the other cheek”直译过来是“转向另一边脸”,这样翻译出来读者无法理解其含义。此习语出自《路加福音》第6章,第27至29节(Luck 6:29):But to you who are listening I say:

Love your enemies; do good to those who hate you; bless those

who curse you; pray for those who treat you spitefully.If anyone

hits you on the cheek,offer the other also; is anyone takes your

coat,let him have your shirt as well.(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要爱你们的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祝福诅咒你们的人;为凌辱你们的人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这是耶稣告诫他的信徒不要和恶人作对,后人便用这个习语比喻毫无怨言地忍受侮辱和伤害,不还击别人对自己的攻击。与西方宗教信仰不同的是,中国人信奉佛教,故语言中有很多与“佛”相关的习语,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等。

(四)历史典故。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也造就出大量的习语。这些看似简单的习语其中的意义却非常深远,因此在翻译的处理上绝不能单单累加单个词语的字面含义,而应翻译其背后的深意。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过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似乎没有问题,但如若了解其背后典故,古罗马由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镇逐步地扩张到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为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才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比喻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也可译成汉语成语“殊途同归”。又如“to meet one’s Waterloo”就不能直译成“遭遇滑铁卢”,而应结合滑铁卢之战拿破仑的惨败取其深层含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或汉语成语“一败涂地”,读者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以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为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了解其背景,方能知晓其比喻义为“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长久以来,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希腊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西方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对欧洲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5]大量的习语由蕴含在这些神话故事背后的典故构成。以习语定义中的“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为例,在北欧神话中,猫被认为可以影响天气。驾着风暴而来的女巫据说就是化身为猫的。而狗和狼则是风暴神欧丁的随从,其中狗是风的象征。因此,这个习语才被翻译成“下倾盆大雨”而不是下小猫小狗。又如“Achiles’ heel”,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The Iliad)。特洛伊战争中,Achilles率领希腊联军阵营最骁勇善战的一支军队。在他出生时,他的母亲将他倒提着浸泡在冥河里,因此全身刀枪不入。可因为手捏着他的后脚跟没泡到水,因而成了唯一的弱点。最终Achilles被特洛伊城的巴里斯王子(Paris)一箭射中后脚跟而阵亡。因此Achilles’ heel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某人的脚后跟”而取其引申义“致命伤,最大的弱点”。汉语言中同样有许多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的习语的,如“守株待兔”、“夸父追日”、“叶公好龙”等等。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习语翻译的关键是在译文中表现其源语言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义。比较常用的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等。

(一)直译法。直译是指译文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保留其表达方式,比如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原文的民族特色等,使读者能体会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而广为译者采用。比如“armed to 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译成“趁热打铁”;“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石二鸟”;等。因为中英民族作为人类都有着类似的生活模式和阅历,对于这类习语,用直译的方法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意译法。由于中外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一味的直译就有一定局限性,这种情况下,为了正确传达原文意义,应该采取意译法。所谓意译法,就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大意进行整体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比如“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直译过来是“一说到魔鬼,他就出现了”,但如若译成“说曹操,曹操到”,读者便可在汉语中更好的感受到与原文语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又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直译是“两个脑袋胜过一个脑袋”,显得刻板不够灵活,意译成“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生动得多。再说“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直译是“人人袖子里都有一个傻瓜”,读者会觉得困惑难懂,意译成“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就清楚明了多了。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为例,翻译成“约翰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在英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旧教与新教的激烈斗争,旧教曾规定教徒在斋日可以吃鱼,而新教则反其道而行之,拒绝在斋日吃鱼以示忠心。因此,英国人用“eat no fish”表示忠心。这里译者把它直译为“斋日不吃荤”,再将其所蕴涵的意义用“忠实”表达出来,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又方便译文读者理解,也算得上是较为巧妙的翻译。

英语习语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6]由于英汉两大民族间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的巨大差异,透视出其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单理解其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了解其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整体性和比喻性,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综合灵活多样的翻译技巧来处理源语言。并谨记从语义等值出发这条翻译原则,小心谨慎,避免望文生义,才能在最小程度上减少读者阅读困惑和最大程度上了解文化精髓,把人类语言的智慧准确的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Z].William Collins Sons & Co.Ltd.2003.[2] 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Worsley.The New Modern Sociology [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08:129

[4] 杨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92

[5] 段寒,谢丹平.浅析英语习语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J].邢台学院学报,2008(23):34

[6]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04

2.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 篇二

关键词:习语,民族文化,差异,翻译

一、什么是习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作为加工后语言, 体现的是不同民族在历史沿革和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风土人情和所积淀的文化内涵。习语一般具有固定的形式, 包括了成语、俗语、格言、谚语、歇后语和俚语等等。当词汇根据一定的规律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时也不能仅仅通过推断各个单词的意思来进行推断。

二、东西方习语差异的文化成因

习语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劳动中产生的。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农业启蒙较西方要早, 而西方的工业文明又领先于我国, 不同的发展业态造就了不同的行业和不同心理素质的劳动人民。还有, 宗教信仰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影响的是人类的所有意识层面, 我们看到佛教传入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 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 和本土的儒教、道教有了很好的融合。在西方国家则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较多, 习语Oh, My God就是一种贴切地体现。

历史典故对于中西方习语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我们的语言中最有特色的成语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 而《圣经》则为西方的习语贡献了很多的素材, 比如Pandora’s box代表的是灾难与祸害。

另外, 共同的民族潜意识也会造成了中西方习语的差异, 比如龙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图腾,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势, 古诗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而在西方的文化中自然是没有龙的, 反而他们会将狗视为一种吉祥物: lucky dog (幸运儿)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三、东西方习语的一些共性

任何民族的习语都是句式虽然简短, 但感染力非常的强, 是一种由全人类所创造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体来说, 首先, 从词语的构成结构来看, 它是有一定的完整性的, 无论是哪种语言体系, 在习语的构成上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这种规律是不能被轻易破坏的。

其次, 习语具有语义上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 它不是由词语单个的意义进行累加而构成整个的意义, 不是局部对应整体的关系, 而是有着意义的统一性, 是用整体去做一个事物的描述, 比如white feather是胆怯的意思。

四、习语翻译中的误区

习语的背后都是时间积淀下来的文化,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 当然力图保持其原汁原味, 但是文化的差异是一条难以轻易逾越的鸿沟, 这就造成一些比较明显的翻译障碍。比如中国文化中对于狗最好的印象就是看家护院, 其他一些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的词语反应的都是负性色彩。当我们看到Lucky dog、Top dog时, 如果还用我们的文化进行理解, 显然就是南辕北辙了。还有一些文化, 东西方之间是没有对接的, 比如nightingal我们直译过来是夜莺的意思,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它代表的是侦探。

五、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习语翻译法

为了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尴尬, 我们总结了一套尽量与之对应的方法。

1.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在一定的语法规则之下, 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换是可以遵循直接翻译的方法的,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进行客观描述, 不带有任何主观的意旨或色彩, 很好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但是这种方法必须是在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运用, 否则很容易陷入刻板印象中。比如Dark horse (黑马) 、Golden age (黄金时代) 、The cold war (冷战) 这些最早都是西方的习语, 经过直接的翻译, 现在已经被我们很熟练的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

2.套译法 (corresponding) 。习语很大一部分是由格言、谚语、名言警句所组成的, 它们用简短的话语囊括了人类文化的精华,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这两个例句就非常清楚的展示了英语和汉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不同事物的解读, 但是其中的意义是可以互为套用的, 比较生动地保留了原文的艺术效果。

3.意译法 (Free translation method) 。当汉语和英语在意义翻译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时, 其实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联系, 那么就可以采用意译法。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是废物的意思, 如果采用直译或套译, 就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方便面的品牌——白象。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鼠) , 我们没有办法翻译成胆小如兔,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 狡兔三窟、动若脱兔这些词语实在无法让人将兔子和胆小联系到一起。

当然, 关于东西方文化所带来的习语差异很难说一套结构只对应一种译法, 其实翻译的方法也不仅限于以上三种, 随着词汇对应社会的丰富发展, 很多新的翻译方法也在涌现, 比如缩译法、扩译法、借译法、节译法等等。实际上,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多种方法互相结合、互相辅助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总而言之, 习语作为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 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是无法估量的, 其在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民族间的一种共识, 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克服文化差异, 从而获得一个全面创新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学期年度考核工作总结下一篇:触电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