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2024-11-05

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8篇)

1.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篇一

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人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知识资料,欢迎阅读。心理健康知识资料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 担责任。

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青少年中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有%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的学生“说不清”,仅有%的学生轻松地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来访青少年中,因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且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劫,即高年级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被抢者如果没有钱或者钱少就会被殴打,而被抢者由于遭到威胁往往不敢 向 老师或家长反映,导致实施抢劫者愈发猖狂。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者。校园中的抢劫现象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许多被抢学生日后想起当时情景仍感到很害怕。心理健康知识资料二: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心理健康知识资料三: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

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渴望同伴间的友情,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要突出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在高起点上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增进师生感情;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和工作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

优化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要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如何自我调适;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

2.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篇二

好一个“彻底纳入体系”! 试想一下: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考试, 如果对知识点本身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内化掌握,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是有困难的。而把所学知识“彻底纳入系统”,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理想的成绩 , 还会对他系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传授给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要将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形成结构, 学生就要学会并能运用整理知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低中高年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分阶段传授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低年级教学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一起画“知识树”, 一起“串珍珠”, 将知识点写在珍珠或苹果上, 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将这些苹果挂在大树的什么位置、如何将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说出自己的想法。再通过交流讨论,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并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中年级可以传授给学生列表、画结构图、问答等整理方法, 并尝试帮助学生针对不同的知识选择不同的整理方法,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将零散的知识通过梳理条块化、结构化。

高年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比较、对照。这样, 原来分散学习时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 就有机会得以沟通, 进而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并实施好整理复习课

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 仅仅靠上述方法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并实施好整理复习课。在知识整理过程中, 重在进行纵向、横向梳理、总结、联系, 使之纵成线、横成面;而后, 将整理后纵成线、横成面的知识链成网。知识复习过程, 绝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做练习, 它是学生对已学内容的一种高层次的再学习, 是经过学习活动, 通过思考交流, 将新知构建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的过程。

1.整理课要有整理味道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复习

背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周长和面积的定义,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教材的呈现上并没有安排周长与面积的整理复习, 但周长与面积是刻画平面图形属性的重要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单位选择、公式计算混淆的情况。因此, 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后, 利用两课时安排了整理复习。第一课时解决整理问题, 第二课时在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的基础上, 复习相应知识点, 并做到综合运用。

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 分四个环节进行: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独立整理—归纳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 你打算怎样整理有关长方形周长与面积这部分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达成共识:要从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常用单位及单位间进率、计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呈现方式自己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学生借助手中资料结合自身思考, 独立整理。分享阶段实录如下:

教师特意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展示。

(1) 分部分逐一汇报。

生1:在整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 我写出了文字描述的概念, 还画出了两个图, 区分两个概念的不同。

(该生用更直观的方式再现两个概念 , 表象的建立是对意义的深入理解)

生2: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整理是用数学符号连接的。

生3:简洁清晰, 也把关系表达得更全面。

生4:我在整理计算方法时, 先整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怎么求, 又整理了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求法。

生5:我也介绍一下这部分的整理, 我借助了表格 (投影仪显示) 。大家看:同一列是不同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方法, 同一行是同一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求法。

同学们认为表格的整理清晰全面, 还便于比较。

(2) 展示学生整体整理情况。

(3) 学生反思自己的整理 , 并根据整理查找自己的知识漏洞。

有的学生借助树状图, 有的学生借助知识树将知识进行整理, 建立起关于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网。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漏洞, 进行“一度”补缺, 在将“知识链”串成“知识网”的过程中, 不仅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活动, 促进自主思考、自我反思、主动建构,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复习课要采取多种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常用的形式如头脑风暴会、学习心得会、数学手抄报、数学竞猜会、辩论会等, 或设计一些蕴含需要复习内容精髓的信息或问题为引子, 激发学生思考。当然, 这些形式的选择都是要为复习的内容服务, 要能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错误起到帮助作用。

在实践探索中, 我发现中高年级学生很喜欢一种复习游戏。这个游戏简便易行,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 (或更大范围内) 的易错题写成一张张单个纸条, 纸条下方写好出题人;而后学生随机结组 (3~4人) , 打乱纸条, 随机分配抽到哪道题就做哪道, 做对了说出是用什么知识解决的得到组内同学认可后将解题人名字写在纸条下面, 再把纸条贴到教室里固定的一面墙上。期末复习时, 按出题人进行合并、分类、整理, 每个同学既积累了自己一学期的重点错例, 上面又有其他同学写的解决过程。若出题人发现自己依然不能解决, 可以请教解题人。

复习时,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复习内容特点采取相应复习形式。不管采用哪种形式,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进入复习内容, 对复习内容有个再认识。不过无论哪种形式,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要总是选一种。

三、在问题解决中完善知识体系

在一个单元或几个相关联单元学完之后,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探索数学、运用数学的好的问题情境。问题要兼顾开放性和综合性,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够让学生表现个性、激励创新, 让学生感受到与新授课不同的另外一种风景。

上述案例中的第二课时, 以探索“长方形周长一定时, 面积会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为主线, 将这部分的小知识点涵盖其中, 既达到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又引导学生在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产生认知冲突

课始, 教师出示一红 (20厘米) 一黄 (24厘米) 两根铁丝, 问同学:谁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 大部分学生说:24厘米长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教师不动声色, 有学生说:不见得周长越长, 围成的面积就越大。还有学生说:20厘米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更大也是有可能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议论纷纷:老师, 还有其他限制没有, 长和宽我们自由确定吗?

师:看来, 同学们关于长方形面积受谁影响有想法了。

众生:长和宽!

2.聚焦问题 , 借助已有知识展开探索

师:好, 我们把问题聚到:“当周长20厘米时, 怎样围出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同学们想一想, 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1) 学生独立思考 , 规划问题解决思路。

生1:我想应该把周长20厘米的都有哪些长方形列出来, 再比。

生2:列不完的, 太多了。

(虽说学生还没正式学习小数 , 但很明显 , 生活先于课本让学生接触了)

师:的确, 我们设定长和宽都取整厘米数。

生:我想举例子不能想到什么举什 么 , 要按一定 的顺序。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 按一定顺序举出长方形。大家想想, 如何确定这个顺序呢?

教师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之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就是要反着想,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的和乘2, 现在知道周长, 不知道长和宽, 就用20除以2得10, 然后想谁和谁相加得10, 就是长和宽。

“学习的最好方式是给别人讲。”教师用心读懂学生 , 教学中既关注那些学习优秀、富有余力的学生, 更关注那些学有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 尽可能为他们创造“给别人讲”的机会, 使他们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 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个人的成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 自由选择学具 , 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提供了一些学具 (表格、点子图) 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完成后, 教师请一位中等水平同学汇报, 他借助表格找到了规律。

生:我是这样想的 (出示表格) , 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 宽是1厘米, 面积是9平方厘米;长是8厘米, 宽是……照这样下去, 宽逐渐变大, 长逐渐变小, 面积也越来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长和宽越接近, 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师:表格使我们很方便就发现了规律。他这样填的顺序是什么呢?

生:他填的顺序是:长从大到小排列, 宽从小到大排列, 面积一个比一个大。

师:解释得比较清楚。那为什么只写到5和5呢?

众生:后面再写就重复了, 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请一位在点子图上画长方形的同学展示, 大家又从直观图形上进一步验证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3) 基本练习与变式练习结合 , 突破思维定势。

教师让学生借助规律做了两道基本练习后, 出示这样一个问题:靠墙围篱笆, 篱笆长12米, 怎么围面积大?

生:12÷4=3 (米) , 3×3=9 (平方米) 。

众生反对:有一面靠墙。

生:应该用12÷3=4 (米) , 4×4=16 (平方米) 。

众生同意。

师:还能围成更大的吗? 试试看。

学生独立尝试。很快, 有同学发现:面积可以是18平方米, 围成一个长6米, 宽3米的长方形。

学生经过验证发现的确如此。 黑板上出 现这样两幅图:

生 (质疑) :刚刚咱们发现的规律是:当周长不变时, 长与宽相等, 则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难道发现的规律出错了吗?

师:对啊, 问题出在哪儿了?

生1:这里有一面靠墙了。

生2:我发现, 面积大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宽的2倍。

学生安静, 陷入沉思, 但没有进一步突破。此时教师将黑板上的图修改如下:

学生豁然开朗:老师, 还是那个规律, 这两个图形周长相等, 当长与宽相等时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被墙从中间分出一半, 也是正方形的一半面积大……

学生的求知热情被点燃了。

师:同学们, 今天咱们研究了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如果面积一定, 周长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请大家下课后继续探索。

在这节课上, 学生运用关于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中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变式、单位等知识点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复习的过程, 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的过程。

上面两个案例都是围绕相关内容主线, 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说, 他们在数学概念、运算方法、问题解决中, 不会一次就认识知识的本质, 需要多次、多角度逐步认识,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长期下去, 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3.复习:让知识生长 篇三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的关键词是:全面复习,突出重点,构建知识网络,提炼思想方法,逐步提高能力.我们虽然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方法,解答了一些问题,但是,那时我们知识的学习还不够深刻,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没有掌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复习不是重复,在一轮复习中,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全面地、联系地、综合地去回顾所学的内容.让知识自然地生长,让方法自然地形成,让能力自然地提高.endprint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的关键词是:全面复习,突出重点,构建知识网络,提炼思想方法,逐步提高能力.我们虽然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方法,解答了一些问题,但是,那时我们知识的学习还不够深刻,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没有掌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复习不是重复,在一轮复习中,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全面地、联系地、综合地去回顾所学的内容.让知识自然地生长,让方法自然地形成,让能力自然地提高.endprint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的关键词是:全面复习,突出重点,构建知识网络,提炼思想方法,逐步提高能力.我们虽然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方法,解答了一些问题,但是,那时我们知识的学习还不够深刻,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没有掌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复习不是重复,在一轮复习中,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全面地、联系地、综合地去回顾所学的内容.让知识自然地生长,让方法自然地形成,让能力自然地提高.endprint

4.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资料 篇四

一、单选题:

1.行为主义观点的代表人物是(C).A.冯特

B.弗洛伊德

C.华生

D.马斯洛

2.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D)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知的观点

3.(A)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4.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内部感觉?(A)

A.味觉

B.机体觉

C.平衡觉

D.运动觉

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6.下列哪种学习方法可以获得学习材料后的最佳保持?(B)A.仔细而缓慢阅读

B.进行过度学习

C.死记硬背

D.学习完立即休息

7.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D)

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8.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其中(C)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创造力 9.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综合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D)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个性

10.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结构,其中(A)是最强大的。

A.本我 B.自我C.超我 D.三者一样强大 11.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C)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教育 12.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C)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创造思维 13.“月明星稀,月暗星密”这是属于(A)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14.从不同角度看钟表,它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认为它是圆的,这是形状知觉的(D)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15.情感是在人的(A)中产生的。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明了一个人意志品质的(D)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17.心境具有(A)的特点。

A弥散性

B.集中性

C.短暂性

D.突发性 18.智力是以(B)为核心。

A.观察力

B.思维力

C.注意力

D.记忆力 19.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A)

A.学校教育

B.遗传

C.社会

D.实践活动 20.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映的是(C)特征.。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情感 21.关于心理的过程所致的以下哪个是正确的?(E)A感觉、学习、想象、动机、情绪

B感觉、兴趣、想象、动机、情绪

C感觉、学习、性格、想象、情绪

D思维、语言、情感、需要、自制力 E 注意、语言、情感、需要、目的性

22.关于“情绪”不对的说法是(A)

A.只有人才能产生

B.情绪的产生过于生理需要有关

C.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冲动性

D.情绪产生多伴有心理,行为上的变化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3.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得基本特点

D.以上都正确 E.以上都不正确

24.情绪理论的重点是研究、探讨(A)

A.情绪是如何发生的B.情绪是如何分类的

C.情绪是如何转化的D.情绪是如何影响人们相互关系的 E.情绪是如何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 25.情绪的特点的叙述中哪项是错的?(A)

A.具有两极性

B.具有比情感更强的强度 C.具有不稳定性

D.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E.以上都正确

26.与情绪相联系的需要主要是(E)

A.生理需要

B.追求真理的需要 C.追求美感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E.以上都是

27.哪项不是情感的特点?(E)

A.不易受情景的影响

B.与其有关的需要不包括生理需要 C.有些动物也有情感

D.以上都包括

E.以上都不包括 28.考试焦虑主要属于(A)方面的问题.A.情绪

B.性格

C.品德

D.行为 29.心理学的英文名称是(B)

A.PsyChologist

B.psyChology C.psyChopAth

D.psyChiotry 30.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华生

B.弗洛伊德

C.考夫卡

D.冯特 31.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属于(C)学派。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

C.精神分析

D.行为主义 32.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内容,心理学属于(C)

A.物理科学

B.生物科学

C.行为科学

D.以上皆不对 33.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属于(D)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34.下列哪种动机不属于生理性动机(D)

A.饥渴动机

B.性动机

C.母性动机

D.成就动机 35.王元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两者的智力相比(D)

A.王元比李平高

B.李平比王元高

C.相等

D.无法比较 36.从50年代开始就对裂脑进行研究,并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是(A)

A.斯波林

B.马斯诺

C.罗杰斯

D.谢灵顿 36.马斯诺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C)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37.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经典著作是(A)A.《成功学》

B.《人性的优点》

C.《伟大的人物》

D.《穷爸爸,福爸爸》

38、国目前举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属于(C)范围。A、个体内差评价B.相对评价C.绝对评价 D.参照常模测验

39、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市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B)A.观察法B.个案C.调查法D.实验法

40、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C)

A.早期管理理论B.传统管理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行为科学理论

41、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C)

A.人性管理理论B.群体行为理论C.人类需要理论D.领导行为理论

41、“早熟”与“晚熟”是(C)

A.能力的类型差异B.能力的水平差异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D.能力的质差异

4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A)

A.一致性改变B.不一致性改变C.同行改变D.异化改变

43、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同级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A)

A.假设群体B.实际群体C.实属群体D.参照群体

44、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B)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45、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代表人物有(A)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

46、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认知中属于(B)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47、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标准意思主要依赖于(B)A.场合B.声调C.热情程度D.表情

48、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A)A.和解B.妥协C.容忍D.调解

49、同一组被试接受两个等值测验所得结构的一致性程度称为(B)A.重测信度B.复本信度C.折半信度D.内部一致信度

50、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最基本原始的需要是(C)

a.安全需要B.爱和归属的需要C.生理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51、关于惩罚在道德行为训练中的作用,正确的应该是(C)A.惩罚不利于道德行为的形成B.不能采取惩罚的办法C.适当运用惩罚还是必要的D.惩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效的

52、对“现实的我”认识和评价过度高估而且“理想自我”也是虚妄的高中生,其自我意识的类型应该是(C)

A.自我肯定型.B.自我否定型C.自我扩张型D.资我萎缩型

53、婴幼儿游戏中最高级的游戏形式是(C)A.单人游戏B.集体游戏C.创造性游戏D.活动性游戏

54、根据个体认知发展水平作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B.皮亚杰C.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D.埃里克森

5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结构中,受快乐原则支配的部分是(A)A.本我B.自我C.超我D.A和C

56、为了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进步情况,我们应当采用的研究方法是(A)

A.观察法B.问卷法C.自然实验法D.实验室实验法

57、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问卷法

5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布伦塔诺B.弗洛伊德C.亚里斯多德D.冯特

59、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A.华生B.瓦龙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60、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C)

A.霍尔B.孟德尔C.高尔顿D.彪勒

6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看法都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B)

A.二元论阶段B.多元论阶段C.相对论阶段D.约定论阶段 62、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C)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

63、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A.奥尔波特B.卡特尔C.荣格D.斯普兰格

64、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A)A.相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

65、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做(A)A.品德B.道德C.个性D.人格

66、品德的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B)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为(B)

67、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D)A.皮亚杰B.斯陶布C.章志光D柯尔伯格

6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i,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B)需要

A.归属B.自我实向C.尊重D.生理

69、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A)

A.努力程度B.能力高低C.任务难度D.运气好坏

70、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D)

A.权威者B.告状者C.指导者D.协商者 71、在实际测量中,信度值一般用描述两次测量结果一致性的(D)来估计。

A.标准分数B.原始分数C.平均数和标准差D.相关系数 72、性幻想是正常心理现象吗?(A)A.是B.不是

73、如今社会患性变态症的哪种性别的人多?(A)A.男性比女性多B.女性比男性多C.男女比值一样

5.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篇五

一、游客心理概述

(一)游客心理的基本内涵

游客心理: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反映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包括旅游动机、旅游知觉、旅游者的人格

及旅游者的态度等。

1.旅游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

常见的旅游动机:1)调节身心健康的动机。2)好奇探索的动机。

3)审美求知的动机。4)社会交往的动机。

5)宗教信仰的动机。

6)商务动机。(参加学术考察、交流,到异地洽谈业务、出差、经商等。

2.旅游知觉:是旅游行为产生的基础,是影响游客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影响游客知觉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

客观因素:有较强刺激性的对象。如:挺拔入云的峰峦。

反复出现的对象

运动变化的对象

新奇独特的事物。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兴趣。

需要与动机。

个性。

经验与情绪。

主观因素:游客的社会知觉:游客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误区:1)第一印象。——首次效应。

不断变化是旅游接待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无法达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境地。***所以,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2)晕轮效应。指由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的现象。***力争每一个服务环节优良化,使游客同样通过晕轮效应把整个服务视为优质的。

3)刻板印象。是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

和印象。刻板印象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对众多人的特征作概括了解,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

性。***进行具体的观察和了解,并注意纠正错误的、过时的旧观念。

4)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是指在人们内心的期望会变成现实的现象。***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从心底里尊重、喜欢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把人际交往纳入良性循环轨道,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游客的人格:

人格类型的划分:

1)根据游客在生活中的表现来划分。

(1)正常的游客。把各种服务充分有效地提供给他们。

(2)神经质的游客。没有选择游客的权利,只能给游客以舒适、抚慰和尊严。

(3)依赖性的游客。

(幼稚型人格者;初次出门的游客;年老和年幼难以自理者;不熟悉情况的外国人)

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同情,他们需要详细掌握旅游业所提供的服务项目。

(4)使人难堪的游客。特点:

爱批评人、漠不关心、沉默寡言。

要谨慎、周到、注意细节。

2)根据生活方式来划分:喜欢安静生活的游客。喜欢交际的游客。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

4.游客态度: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中的人和事物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

构成。

认知成分: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意向成分: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

游客态度位于旅游知觉与旅游行为之间。

改变游客态度的方法:

1)更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1)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2)简化旅游服务过程。

(3)提高从业人员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技术。

(4)最后,运用价格策略。

2)重视旅游宣传

3)引导人们参加旅游活动

(二)旅游活动中的人际交往

特殊性:

1.短暂性2.公务性3.不对等性(人格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共通)。不平等性:职业角色的差异。

4.个体与群体的兼顾性。

旅游服务人员在与游客进行语言沟通时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选择准确表达思想内容的语句。“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要求语言准确、实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语言的运用上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导游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亲切感、稳重感、幽默感。

3)语言符合特定的交往环境。

(三)分析游客心理和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1.分析游客心理和行为的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

2.分析游客心理和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1)从地域、国家、民族特点进行分析

法国人,衣着讲究,女性喜爱打扮,对化妆品看重。

德国人,勤勉,爱音乐,注重购置家具及衣着。

美国人,开朗,不保守,喜新奇,重实利。生活上比较随便,自由自在。

忌讳:巴西人面前少说石油问题,多谈足球运动和咖啡生产。

2)从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分析

高级知识份子,表现出文雅自重、严谨稳健,喜欢个别交谈,喜欢与同行交谈,内容多于专业有关。中小学教员、工人、农民,喜欢不拘素地闲谈。政府官员善于外交辞令。

3)从年龄、性别特点分析

青年人活泼好动;人到中年,对食宿条件比较在意;老年游客,有怀古忆旧的情感,对旅行交通工具的选择和游览活动的安排有一定要求。

二、游客心理和行为的一般特征及接待技巧

(一)旅游准备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接待技巧。

情绪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变化。

(二)旅行途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接待技巧

对饭店的要求:1)整洁2)宁静。“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3)温馨。“宾至如归”4)舒适

(三)游览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接待技巧

注意以下特点:1)依据游客兴趣,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导游活动。

2)随时观察游客的情绪变化

3)注意生理因素对游客行为的影响。

(四)购物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接待技巧

全世界旅游总收入中,旅游商品收汇约25%,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商品占50%-60%

游客购物动机:1)纪念性动机2)馈赠性动机——赠送给亲友。3)新奇的动机——好奇心。

4)求利求实动机

商场应注意:1)商品包装。

2)服务技巧。(1)实现既定购买目的的旅游者。不必过多给予介绍

(2)了解行情的游客。以负责的态度帮助游客下决心。

(3)游览商品或看热闹的游客。热情招待。

(五)旅游活动结束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接待技巧

共同性的心理特征:1)美好的愿望2)寻求新奇3)享受服务4)友好交往

三、不同地区的游客心理及接待技巧

(一)我国内地游客心理分析及接待技巧

1.东北地区:

外向、豪气;讲义气、重朋友;坦诚、直爽、耿直;幽默能侃、不拘泥。

针对东北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旅游接待要注意:

1)针对豪爽,接待时要大方。

2)善于感情投资

3)要坦诚相待

4)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2.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

具有独特的燕赵文化韵味。待人真诚,人情味浓。具有一种君子风度。有身为皇城首都人的优越感。开朗幽默、能侃言善侃。对北京人最传神的写照。

文化素养较高、政治味较浓。不赶时髦,但创造时髦,倾向于名牌、高档商品。

3.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

恋家情节深。婉约缠绵,精明细心。文化底蕴深厚。

4.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地区

时间观念强。关心经济。富有开拓精神,敢为天下先。自我表现意识强,讲面子,重派头。讲究避讳,喜忌心理重。讲究吃。

5.西南地区:主要指云南、贵州

淳朴厚道。能歌善舞。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谨小慎微。

6.西北地区

丝绸之路古迹、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游牧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粗犷豪放、热情好客。蒙古人以“浅茶满

酒”、哈达及歌舞盛迎远客,全羊是其宴请远客的最高礼遇。

宗教信仰寄情思。

伊斯兰民族每年的三大宗教节庆:开斋节(新疆称肉孜节);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圣纪节,新疆地

区称牟噜德节,是默罕默德诞生纪念日。

接待时应注意:尊重她们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热情豪爽。

7.以湖北、湖南等省区为代表的华中地区

倔强不服输;“刀子嘴,豆腐心”。重友情,肯帮忙。爱面子。

(二)港澳台地区游客心理分析及接待技巧

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釉受异域文化的影响,兼容了中西文化特征和生活习俗。

1)台湾人民的宗亲情节。信奉宗教和神灵。崇拜天妃娘娘和保生大帝吴。“出海靠妈祖,安居靠真人。”

2)香港人好购物,高消费。一般的中产阶级穿着讲型讲款,不去大众商店。喜欢吉祥号码、忌讳多。在香港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中老年人忌讳称“伯父”、“伯母”;探望病人和亲友时,切忌

送剑兰、茉莉、美化等。酒家,饭馆的伙计最忌讳说“炒饭”、“炒菜”。

香港人不说“新年快乐”、“节日快乐”。过年见面说“恭喜发财”、“新年发财”、“万事如意”

3)台湾民俗与内地基本相同。

禁用甜果(年糕)、粽子送人;禁用鸭子赠“坐月子”的人;禁用扇子、手巾(手帕)、雨伞、刀箭

镜子、钟送人。

讲究吃的文化,喜欢新鲜食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国餐馆。绝大多数人还喜欢吃水果。

喜欢饭前喝茶、喝汤;不能“飞象过河”(取远处的菜)不能“美人照镜”(将碟子端起倒菜);鱼头

要对着客人方向;吃鱼时,不要翻转鱼身。

(三)我国境外主要客源地(国)游客心理分析及接待技巧

1.东亚地区

1)日本:模糊暧昧的语言行为和寡言少语的美德。交谈时喜欢含蓄,留有余韵。注重礼节,很守纪律。饮食习惯和习俗禁忌:餐饮方式:传统饭菜(和食),中国饭菜(中华料理)、西餐(洋食)。爱喝浙江的绍兴酒。

忌讳:忌:4、6、9以及有它组成的数字。忌13,忌送礼物的件数为6。忌三

人并排合影。忌荷花,忌八筷(添、迷、移、扭、掏、插、跨、剔筷)。

2)韩国:春节是韩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游客个性特点:儒教影响较深。礼貌而含蓄。

咕噜喝汤、咂嘴、饭后打嗝表示对饭菜的欣赏和对主人的赞扬。

饮食习惯和习俗禁忌:习惯近似我国东北人。喜欢吃中国的川菜。对中国的茅台酒极感兴趣。对待日、韩地区游客的接待方法:注重礼节、讲纪律、不要提男主人妻子等话题、受儒教影响较深。

2.东南亚地区

新加坡:77%是韩国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泰国由30多个民族组成。

印度尼西亚有100多个民族。菲律宾主要是马来族。

忌讳:新加坡,忌讳说“恭喜发财”,不喜欢数字“7”。马来西亚,忌讳触摸头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忌讳触摸头部。

3.太平洋地区

澳大利亚联邦,简称澳大利亚。

该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生活及饮食习惯基本与英国人相似。

习俗禁忌大体和欧洲人相似,忌“星期五”、“13”。特别忌讳兔子,碰到兔子是厄运来临的预兆。忌讳工会、宗教、个人问题、袋鼠数量的控制。

4.北美地区

1)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在校大学生人数及接纳外国留学生人数均居世界第一。

美国游客个性特点:喜欢交流、无拘无束。独立进取、讲求时效。重视成功。豪爽大方,有给小费的习惯。饮食习惯和习俗禁忌:喜欢“生(鲜嫩)”、“冷(凉菜)”、“淡(少盐)”

爱喝冰水、矿泉水、可口可乐、啤酒等。

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忌蝙蝠和蝙蝠图案。忌穿睡衣迎接客人。忌向女性送香水、衣物和化妆品。

2)加拿大:居民大多是英国、法国的移民及其后裔,生活习俗分别与英、法大致相同。有美国式的禁忌。

有给小费的习惯。不要随便提及魁北克问题。

加拿大游客禁忌:忌说“老”,“养老院”被称为“保育院”;忌铲除白雪,忌打碎玻璃,忌用餐时洒落

盐。加拿大女性有美容化妆的习惯,不欢迎服务员送擦脸的毛巾。

美加有课的个性特点:

1)计划性强。

2)懒惰。因累、热、饿时,美国游客会拒绝游览而要求返回。

5.欧洲地区

1)英国:注重礼节,珍惜社会公德。导游适度表现出绅士风度较容易博得英国人的好感。

口味喜欢清淡、鲜嫩、焦香,量少而精,不爱蘸汁和辣。

喜欢喝茶。有早晨喝“被窝茶”、午后喝“下午茶”的习惯。喝茶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或下午4时。

2)法国:对吃喝讲究。习惯饭前喝一杯度数不高的甜酒,称为“开胃酒”。吃饭时喝不带甜味的葡萄酒,吃肉时喝红葡萄酒;吃海味时喝白葡萄酒或玫瑰酒,饭后喝带甜味的“笑话酒”每逢宴请喝香槟酒。鹅肝是法国名贵的菜。不爱吃无鳞的鱼,也不爱吃腊味重的菜肴。

习俗禁忌方面:对老年妇女称为老太太被视为一种侮辱性的语言。

3)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著名的文学家有但丁,代表作《神曲》

意大利菜的特点:味浓。并且原汁原味。意大利的烤牛排是食中之王。意大利人对广东菜感兴趣。意大利人爱喝酒: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酒14升,仅次于法国人,居世界亚军。

禁忌:不能送手帕和菊花。

4)德国

经济高度发达,实力居欧洲之首。有“有诗人和哲人的国度”之誉。也是音乐之乡。

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尤其特色。

德国游客的个性特点:务实、真诚、勤勉、矜持。

称呼德国人时,要称头衔。

对早餐、午餐比较讲究,不喜欢喝牛奶。不喜欢吃鱼,虾等海味。不爱吃油腻、过辣的菜肴。德国人

用餐讲究餐具,习惯在喝不同的酒时使用不同的酒杯。

最禁忌“”(因为是希特勒纳粹党的标志)。忌随意送玫瑰花;忌吃核桃;忌四人交叉握手。

5)俄罗斯

历史悠久,尤其是文学、音乐、芭蕾舞艺术。

生活习惯:睡得晚,起得早。认为给客人吃面包和盐是最殷勤的表现。不吃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

等食物。

爱喝的饮料是格瓦斯。忌讳打翻盐瓶,打破镜子。

该地区游客,接待时应注意:

5)意大利人,作风上有点散漫。

6.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篇六

第十四章社会认同

一、社会认同的概念

(一)社会认同的定义

1.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也称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

2.社会认同过程

(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

(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增强;

(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价意义,其中既有内群体成员与自己形成的共识,也有外群体评价的嵌入。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

角色与身份都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点。但是,“角色”更专注于个体如何接受、领会和符合社会的预期,建构他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具有规范和互动的意义;“身份”则专注于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分层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地位意义,以及社会类别化之后,个体被赋予的认知和评价上的意义。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角色理论来揭示人们如何按照社会期望的脚本去行为,并且将社会的脚本与自己的脚本相互协调,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担当角色。对身份的认同,更侧重于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群际互动产生的动力意义。社会认同理论将焦点放在“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上。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1.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和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也是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一发现把“自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发现了“我”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所以也被称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

2.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即构成一个人自我概念中源自于一个人社会群体成员(或群体类别成员)身份的那部分。

3.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在二者之间,人们力求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自我认同,满足独特性的需要,一方面通过社会认同,满足归属感的需要。自我认同不能脱离社会认同,因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概念,与对社会角色、社会类别的知觉与认识是相互关联的。

4.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相关研究

在自我研究中普遍使用的。TST(Twenty Statement Test)自我量表中,人们对自我的描述被分为八类:先赋性特征、社会角色特征、兴趣与爱好特征、自我定向特征、社会阶层和类别特征、自我意识特征、内在信仰特征、存在性特征。TST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是人们自我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成分。

(四)社会认同与人类需要的满足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或类别成员归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类别,而经历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获得的心理历程。社会认同对满足人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明确自己归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规范,通过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和融入群体,与群体成员同舟共济,共担风险。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了解与“我们”相对应的外群体,可以较好地预期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和风险。

3.社会身份认同还可以使个体形成对特定群体的归属感,从而使组织更具有凝聚力,形成社会合作及与外群体的竞争力。

4.通过归属的群体或类别,人们会形成“群体我”(collective self)和“群体自尊”(collective esteem),获得了生活的现实感以及生存的价值,来自自我和他人盼价值评价建构了生活意义。

二、社会认同的条件

(一)激活社会身份认同的条件

1.群体名称或标志

群体身份常常有一些象征符号,这些符号的出现,可以诱导、明确和强化群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常见的标志有:激活国民意识的国家名称、语言、国旗、国徽、国家版图、国歌、民族图腾与象征物、历史遗迹、自然景观、重大科技创造、重大事件等;激活团队意识的校服、工作服、特殊的服饰、各种厂标、徽章、歌曲;激活职业身份及等级的职业制服等。

2.外群体成员的出现

当个人所归属的群体被标识出来之时,也潜在地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内外边界。个体归属的群体被称为“内群体”(ingroup),而与之对应的群体被称为“外群体”(outgroup)。当外群体的成员出现时,个体内群体身份会被自然激活。

3.成为少数人,或处于群体冲突当中

麦圭尔等(McGuire,McGuire&Winton,1979)对一些男孩和女孩的研究发现,如果他们的性别在家里属于少数,更倾向提到他们的性别。

在群体之间存在歧视的情况下,个体倾向更加意识自己的那些被歧视的特性。社会地位高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的个别性,而社会地位低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所属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的群体。有关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身份的意识可以直接被作为少数族群、社会地位等信息激活。

(二)社会认同的最简群体范式

早期谢里夫的研究说明,交往、共同活动、目标一致是构成群体的基本条件。泰菲尔(Tajfel,1982)等人的“最简组间情境”实验发现,仅仅由于一个群体的区分本身就可以引起人们对本群体的偏私倾向。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减少到只对人们进行分类,就足以产生群体的内外区隔和偏私现象。这一研究被称为“最低限度群体情景范式”,又译“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表明,在特殊个体之间的吸引和相互依赖并不是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一个共享的群体成员关系足以使人形成他们之间的吸引。社会认同出现的条件是内外群体的区别。当区别的标志出现或社会情境中对比的线索比较凸显时,可以激活人们归属内群体的心理需要,诱导个体进行社会认同。

三、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

社会认同理论从社会知觉的角度,将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分为四个基本过程。

(一)社会类别化(social categorization)与自我类别化(self categorization)

1.类别化

类别化是指把相似的因素归为一类,这可以使人们对所处的环境进行组织化,以便更迅速和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此基础上,人们会不自觉地夸大已经分开的两组因素。

类别化的过程受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易取性或易得性(accessibility)易取性是指在一般情境下提取类别的便利性。一些社会身份具有明确的性质,类别边界清晰,因而具有较高的易取性。具有知觉易取性的类别,即心理现实与社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会现实的相互关联紧密的类别,可以用心理群体的实体性程度来表达。高实体性的群体会被感知为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勾画的群体边界会更为牢固,群体的认同感也会更为强烈。

(2)对比的切合度(comparative fit)在进行类别化时,群体或类别间的对比切合度高,被个体选择使用的机会就会比较大。一个类别可以对应所有这一类别之外的所有事物,也可以对应某一相近但又有差异的事物。

(3)规范切合度(normative fit)一种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如果每一类人的行为非常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预期,那么这类人被归为一类的可能性就比较高。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类别化上的文化差异。东亚人在进行类别化时,会较多考虑分类对象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北美人则更偏重考虑事物之间的类属和逻辑。

2.自我类别化

自我类别化是指个体将自己与某一类别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个体成为这一群体或类别的一员,与其他相同类属的成员便形成了心理群体的关系。

(二)社会身份定位或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对群体类别进行划分的同时,个体也把自己的信息与这一划分相联系,因此形成自己社会类别的所属定位。这一过程就是将自我与社会类别建立归属联系的过程,即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的隐退,而群体的身份凸显。然而,这种去个性化与在临时性群体中的非理性状态不同,它不是去责任意识的,而是以群体或类别的责任意识取代了个人的责任意识,个体获得了“群体我”和“群体自尊”。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三)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此处的社会比较是将各种群体或类别信息进行比较。与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讨论的重点有所不同。后者是比较个人与他人,即人际比较,比较的是“我”与“他”,因此,实质是比较“我”与“我们”;而前者是比较社会群体,即“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比较。通过社会比较,群体成员形成了本群体或本类别的心理独特性。

综上所述,臼我类别化、认同定位和比较的结果是个人获得“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由内群体概念,个体形成群体自尊、归属感和内群体偏私,即为自己所属的群体特征感到自豪,在行为和态度上偏向自己所属的内群体。由外群体概念,个体形成对外群体成员的排斥和负面的刻板印象。

四、社会认同的效应

(一)内外区隔与内群体偏私效应

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和积极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

(二)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

当个体经过自我类别化,建立了与群体的心理联系之后,往往以为自己具备内群体成员的典型特征,也认为其他内群体成员与自己一样具有典型的内群体成员特征。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内群体的代表,即“自我刻板印象化”(self-stereotyping)。自我刻板印象会约束个体做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强化社会身份认同;也会使原本只有比较薄弱的社会真实性基础的刻板印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际状况,即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出现。

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也会使一些人对群体内的某些代表寄予特殊的希望,而忽略了这些代表的真正代表性。而代表们也会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身负重任。

(三)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是因为对内群体成员的特性更清楚,而相对较少了解外群体成员,当判断个性特征时,由于社会认同的缘故,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当内部群体和外群体是持久真实的群体(不是实验室中的),并且当内群体规模较大时,这种效应最强烈。

对内群体的认同,除了会增强内聚力之外,也会产生自我刻板印象和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些偏私。

五、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与理论意义

(一)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

社会认同研究可以应用在组织凝聚力、国际关系、族群或族裔冲突、职业流动、社会影响、社会运动、宗教行为和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

1.国家认同

现代民族国家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地域或民族概念,它是指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国家的发展和强盛越来越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状况。一个人不仅要与自己周围的人打交道,而且要以某一国家国民的身份与其他国家的国民打交道。

香港的心理学家(林瑞芳等人,1998)研究发现:广州青少年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较香港青少年强烈,香港青少年则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较强烈。越是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有正面评价,就越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前途负有责任,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对国家的责任感是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基础的。由于国家认同过程包含有提高认同者自尊与自豪的动机,因而与对国家的正面评价非常有关。

2.文化认同

人们对于自己祖国形成的认同,也伴随着对本国语言、习俗、民间信仰、历史等文化方面的认同。

文化认同主要由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要素组成,即:文化范畴认知、文化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自我确认、文化价值承诺、文化的卷入。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方言认同、习俗认同等相独立的性质,表现出文化认同强大的动力性,为移民适应当地环境的同时保持自身特征提供了心理资源。

3.性别认同

性别身份认同始于人的婴儿期。到了青春期,个体获得了性别同一性,获得性别“内群体”的概念。性别认同有本身的特殊性:

(1)比较的单一性

当性别认同发生时,个体总是将异性作为外群体进行比较,比较对象是单一的,比较的后果是增强了两性差异的二元对立。这种认知图式易导致刻板印象和对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角度以及社会教化的归因,而使社会类别的先赋性、固定性被特别凸显出来。身份认同本身具有的社会心理联系被生物联系和心理联系替换了,能动的选择性也被顺应和服从社会安排和角色要求取代了。

(2)社会性别的影响

性别是一个社会化了的概念。社会对性别社会意义的规定,使社会生活被性别社会意义性别化了。性别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的性别化,使性别成为定义社会成员的指标之一,它不仅根据社会期望规范了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也确定了个体的性别群体归属后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内群体认同的普遍效应——自尊的提高和对外群体的排斥和贬低——在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并不典型。女性在女性群体中会表现出较高的领导才能、成就动机和自信,不与异性进行社会比较可能是其原因。在女性内部,性别因素不再凸显,个人的成就要依赖个人的努力和优秀的个人特质。对于非传统的女性,性别更带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传统女性来讲,性别更带有负面的意义。

(二)社会认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者以群际关系为思考背景,对主流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形成的理论、社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会影响理论、亲社会行为理论、人际吸引理论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

1.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

关于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社会认同理论提出了“社会身份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fication model)。

(1)理论要点

社会群体是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对于群体的社会身份认定。个体意识到他们是相同的一个社会类别中的成员,对他们的社会类别有一个“群体意识”或“群体知觉”,这是群体行为的心理基础。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心理群体,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拥有一种“我们感”、“归属感”。群体中的成员由于对群体的认同会重新来理解自己周围的成员。

(2)与社会凝聚力模型的差别

①在小群体的形成问题上,社会凝聚力模型可能更加有效,而对于大的社会类别或大群体形成的问题上,社会身份认同模型对群体凝聚的解释可能更有效。②社会身份认同模型更加强调认知因素,而社会凝聚力模型更强调情感的因素。社会身份认同模式更加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心理联系,而不是将他人作为一个外在的因素和对象。

2.从众

7.高考地理知识专题复习指导 篇七

(一) 命题特点

历年高考地理试题, 都非常重视对识图、读图、析图、用图、绘图等能力的考查。从考查内容上看, 主要是以经纬网图、等高线图为命题背景, 考查识图、析图能力, 有时会涉及面积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等;从考查形式上看, 有的试题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有的试题则设置一定的试题情境, 且试题情境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

(二) 复习要点

知道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比例尺的概念;能熟练掌握地图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地图比例尺和经纬网知识, 准确计算出两地间的实际距离以及图中某区域的面积;能在一般地图、有指向标的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中判别方向;能利用经纬网地图确定某地地理坐标, 判断某区域的具体位置;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能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形状、疏密等判断地貌类型;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区域水系特征;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计算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 (海拔)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确定瀑布位置;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确定水库与大坝的位置, 确定港口的位置, 确定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的位置, 确定引水线路、输油线路的位置, 确定宿营地的位置, 确定工业区、农业区、居民区的位置, 确定气象台、疗养院的位置;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并根据地形剖面图分析观察点的透视情况。

(三) 专项练习

下图中的南极“高速公路”是美国在南极地区冰面上修建的, 其起点站是麦克默多, 终点站是南极点, 全程160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南极“高速公路”起点站麦克默多的纬度大约是

A.60°S B.66°S C.76°S D.86°S

2.若沿南极“高速公路”从麦克默多站驱车前往南极点, 其前进方向大致为

A.先向西南, 后向南 B.先向东南, 后向南

C.一直向东北方向 D.一直向东南方向

3.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单位:米)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字母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L, M, N。

(2) 图中O处是断崖, 其相对高度 (H) 的范围是。

(3) 图中P、Q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不高于米。

(4) 图中河流①②③中, 水流较湍急的是河, 理由是。

(5) 在图中a、b、c、d四个地点中, 能观测到Q山峰的有。

(6) 该地区欲建一水库, 坝址宜选在 (不考虑地质条件) 处, 理由是。

(7) 为解决用水问题, 甲村计划修建一条自流引水管道。在e、f、g、h四条引水方案中, 最适宜的线路是, 理由是。

(8) 甲村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理由是 。

参考答案:1.C 2.B

3. (1) 山脊 鞍部 峡谷

(2) 50米≤H<150米

(3) 100

(4) ② ②河流经地区等高线较密集, 河床落差大, 故水流较湍急

(5) c地和d地

(6) N N处位于峡谷口, 在峡谷口处建坝, 坝短, 工程量小, 能节省投资, 同时N处上游为盆地地形, 库容量大

(7) e e引水线路最短, 工程量小, 且水能自流

(8) 水稻 根据该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甲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优越, 适宜水稻生长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

(一) 命题特点

运用各种图表资料, 分析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质运动、水体运动 (如洋流与水循环) 等的运动过程、特点与形成原因, 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突出对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二) 复习要点

(1) 地球运动: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掌握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如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和洋流流向、大气运动方向等的影响;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能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能熟练判读各类光照图;能熟练掌握地方时、区时、日期的计算方法。

(2) 大气运动: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能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和运动方向;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理解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能根据相关图表、文字材料, 简要分析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的类型、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地质运动:

能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山脉的成因, 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与分布规律;理解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水体运动:

知道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能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补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能分析某地区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了解世界洋流分布情况 (洋流名称、流向、性质等) , 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简图, 能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会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洋流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运、海洋污染等的影响) 。

(三) 专项练习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下图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的时刻,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交会对接时刻, 太阳直射84°W

B.“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正常工作所需的动力主要是天然气

C.在交会对接的整个过程中, 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慢

D.交会对接时刻, 北极点阳光普照

下图所示天气系统向正东方向移动, 48小时后北京市的气压为1015百帕。据此回答3~4题。

3.这段时间, 北京市风向的变化情况是

A.东北变为西南 B.西北变为东南

C.西北变为东北 D.东南变为西北

4.这段时间, 北京市风速的变化情况是

A.先增大, 后减小 B.先减小, 后增大

C.渐渐变大 D.渐渐变小

5.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冰壶为圆壶状, 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四大圈层间的水循环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 , 回答6~8题。

6.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 正确的是

A.地中海沿岸:环节③水量7月份较小

B.欧洲西部:环节②水量1月份最小

C.东亚地区:环节①水量夏季最小

D.开普敦附近:环节⑥水量1月份最小

7.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最大

B.南水北调可以减少环节①的水量

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⑥的水量

8.如果图示地区位于亚热带, 则图中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A.减温增湿 B.减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增温增湿

参考答案:1.A 2.A 3.C 4.C 5.B 6.A 7.C 8.D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 命题特点

从考查内容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地表景观特征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从考查形式看, 试题多以表格和景观图片的形式提供相关地理信息, 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考查综合判断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二) 复习要点

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并能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通过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 能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及整体地理环境发生改变 (即触一发而动全身) , 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 理解并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熟悉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以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知道各种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理解不同纬度地区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差异及其原因, 同一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 以及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海拔的差异及其原因;掌握影响山地雪线高度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 专项练习

广东省丹霞山自然保护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内陆盆地, 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地层。由于地壳运动和流水的长期作用, 形成了如今的丹霞地貌。读丹霞山景观图, 完成1~2题。

1.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 发育了红壤, 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网稠密, 水循环活跃。这些自然特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2.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图示景观相符的是

①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②流水侵蚀显著 ③土壤贫瘠 ④风力侵蚀显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图是陆地水平自然植被与热量、水分的关系图。读图, 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自然带从甲到乙的变化, 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②自然带从甲到乙的变化, 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③自然带从甲到丙的变化, 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④自然带从甲到丙的变化, 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图是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形成南坡山麓自然带的水热条件与气候类型一致。

(2)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差异很大, 这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 类似于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

(3) 简要分析南坡自然带比北坡丰富的原因。

(4) 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参考答案:1.A 2.B 3.C

4. (1) 亚热带季风

(2) 垂直 从赤道向两极的

(3) 南坡为阳坡和海洋水汽的迎风坡, 水热充足, 且南坡地势高差大,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

(4) 南坡地处迎风坡, 降雪量大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 命题特点

从考查内容看, 侧重考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如能源的消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重大的环境问题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考查形式看, 多以时事背景为命题素材, 以表格、景观图、趋势图等提供各种信息, 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 重在考查学生从图表资料或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近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能源问题, 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二) 复习要点

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了解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等的特征、组成与分布特点;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明确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准确分析资源型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存在的问题, 以及综合整治措施;准确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熟悉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结合具体案例, 准确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以及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地区和资源调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图表资料, 明确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道自然灾害的涵义, 能以某种自然灾害 (如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滑坡、泥石流等) 为例, 说明其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并知道一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 专项练习

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 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出现旱情。下图为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气象干旱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2.导致此次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风势力强, 旱区长期受冷气团控制

B.夏季风势力强, 锋面雨带位置持续偏北

C.亚洲高压势力强, 沙尘暴频繁影响我国

D.全球气候变暖, 出现暖冬, 蒸发量增大

3.此次干旱对冬小麦影响较大。对冬小麦产量进行预估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①遥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9月16日, 汉江流域迎来第三次强降雨 (锋面雨) , 汉江中下游水位持续上涨, 形成新一轮大洪水。下图为此次强降雨的降水量分布图。

(1) 该锋面系统最有可能是 (类型) , 锋面位于降雨区的侧。

(2) 受此次强降水的影响, 汉江的水文特征出现等变化。

(3) 试分析汉江流域此次洪水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 比较甲、乙两地区的区域特征, 填写下表。

5.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 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 经济发展迅速。但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 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求。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 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为20%~30%。

(1) 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 同时使提高。

(2) 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 因此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 其都对我国经济的造成很大压力。

(3) 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 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和相对落后。

参考答案:1.D 2.A 3.C

4. (1) 冷锋 南 (东南)

(2) 流速变快、水位升高、径流量变大、含沙量增大

(3) 降水强度大且集中;上游地形起伏大, 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平坦, 排水不畅。

(4)

5. (1) 资源分布不均匀, 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2) 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 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五、人口与城市

(一) 命题特点

人口类试题多以数据、图表、时事材料等为背景,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人口年龄结构与老龄化问题、人口合理容量、人地关系等为命题重点。

城市类试题多以图表为背景, 且试题材料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其中,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划方案的评价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 复习要点

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人口分布特点;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 (一般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 , 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会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明确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 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 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能结合有关人口数据、图表等资料, 说明人口发展的规律、问题及对策;熟练掌握判读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能利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影响;能理解和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 能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能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资料, 分析我国目前的人口特点 (如人口增长特点、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特点、人口迁移特点等) , 以及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能结合实例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不同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并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区位因素的关系;会利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能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 (城镇) 布局为例,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 (城镇) 服务功能的差异;能应用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能在某城市地图上指出该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区, 并归纳其分布特点;能用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等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解释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各功能区的形成原因;能利用典型实例阐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能从人地和谐发展的角度提出、评价城市规划, 特别是对多种城市布局方案进行比较, 要学会有效提取、利用相关信息, 全面分析影响城市布局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从中选择最合理且最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三) 专项练习

下图是香港土地利用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A.工业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商业中心区

B.商业中心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工业区

C.低级住宅区、商业中心区、高级住宅区、工业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中心区、低级住宅区、工业区

2.对香港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

①地租水平 ②地域文化 ③收入差异 ④宗教信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北京时间2011年4月28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向社会发布。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87%, 比2000年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材料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出生人口的性别比 (女孩为100) 是118.06,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

材料三:下图为流动人口变化图。

(1) 从普查结果来看, 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2) 如何解决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3) 广东省人口超过河南省, 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试分析其原因。

4.下图是太湖平原某大城市平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明显受因素的影响。

(2) 早期, 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拟在图示地区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大型超级市场、蔬菜基地。请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

①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②大型超级市场:;。

③蔬菜基地:;;。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城区不断扩展, 要求化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 为什么?

参考答案:1.D 2.C

3. (1)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大幅增加。

(2) 倡导少生优生的生育观念;宣传和贯彻男女平等, 保障妇女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严格控制性别鉴定行为;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解决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3) 广东省经济发达, 就业岗位多, 人们的收入水平高, 教育和医疗条件好, 生活环境好。

4. (1) 交通

(2) 水运便利 取水方便

(3) 靠近铁路、公路, 交通便利 位于郊区, 地租便宜 接近市中心, 市场广阔 靠近公路, 交通便利 靠近河流, 水源充足 靠近城市, 市场广阔 靠近公路, 交通便利

(4) 化工厂现已被新城区包围, 而化工厂对大气和水源有严重污染, 故需迁出城外。

六、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 命题特点

往往以世界或中国区域图为背景, 以文字材料和图表形式呈现信息, 且注重因果式组合, 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设问。工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向, 以及区域交通线、交通站点、商业中心、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 复习要点

能熟练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能分析农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变化;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并能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理解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原则, 并能正确认识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在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并能对不同的工业区位和发展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其区位优势及存在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世界重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点的分析, 借鉴其经验和教训, 以指导我国和家乡的工业生产;能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掌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能结合案例准确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以及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区和移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知道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并能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结合案例, 分析交通运输站点布局的原因, 并对其进行正确评价;结合案例, 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以及交通线建设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的影响。

(三) 专项练习

京沪高速铁路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下图为京沪高速铁路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为掌握列车具体位置和设计合理的营运时刻表, 应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RS技术、GPS技术 B.GPS技术、GIS技术

C.GIS技术、RS技术 D.数字地球、RS技术

2.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有利于

①缓解南北向运输长期紧张局面 ②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向大型化、高速化发展 ③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④促进沿海与内地的资源调配和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读我国某区域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据图中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2) 该地区的种植业以 (农业地域类型) 为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对④地的大片荒地予以保护, 试分析其原因。

(3) 此地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 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4) 根据相关知识, 简述该区域平原地区加强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

4.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大省, 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为了促进共同富裕, 江苏省制定了苏北崛起、振兴苏中的发展战略。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中为江苏省部分城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2004年) 。

材料二:下图中箭头表示江苏省内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

材料三:下表中为苏北某县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 (部分) 。

(1) 材料一中三个城市相比,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的是, 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最大的是。

(2) 材料二图示箭头中, 表示江苏省产业迁移方向的是, 表示江苏省内人口流动方向的是。 (填字母)

(3) 从苏北某县的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 该开发区的工业部门以指向型为主;从招聘的职位来看, 其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 劳动力数量需求较。

(4) 江苏省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苏北各市的工业化进程, 请简述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参考答案:1.B 2.C

3. (1) 林地 耕地 草地

(2) 商品谷物农业 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

(3) 昼夜温差大, 冬季气候寒冷, 农作物病虫害少, 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

(4) 发挥种植业的优势, 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农业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

4. (1) 苏州市 淮安市

(2) b a

(3) 廉价劳动力 低 多

(4) 优势条件:矿产资源较丰富;土地廉价;水源较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惠等。限制性因素:工农业基础落后;资金缺乏;劳动力素质较低;科技与教育水平较低, 技术人才缺乏等。

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命题特点

往往以具体案例切入, 以图表资料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考查的重点内容有:通过比较、分析、评价各种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壤盐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 创造性地解释环境问题的成因, 并提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合理方案;通过对有关数据、图表等资料的分析, 揭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国土整治、农业结构调整、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交通线路选址等具体案例, 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

(二) 复习要点

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能根据某地有关资料分析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并能结合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知道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人类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所造成的问题, 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作用;理解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能分析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某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能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审视、评价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明确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知道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持有的态度、肩负的责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 专项练习

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地域广大, 由北向南、从东到西, 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 形成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 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各种人为因素所占比重示意图。

(1) 据材料二分析我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针对该生态环境问题, 可采取的防治措施是:。

(2) 材料二图显示甲地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请分析其主要成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3) 据材料三分析导致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可采取的措施是。

(4) 下图是材料二图中乙地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简化框图。请将下列各项的代号对应填入该图内的①~⑤处。 (每个字母限用一次, 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粪肥

B.喂养牛羊

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经济效益

E.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2.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8月13日, 壳牌石油公司英国分公司发布公告说, 该公司运营的一处位于北海海域的油田发生漏油事故。

(1) 海洋污染主要是因为陆地污染物的排放, 以及海洋上的和。目前最严重的世界性海洋污染是 。

(2) 该海域泄漏的石油向东北方向扩散, 原因是

(3) 该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北海渔场, 其形成原因是:。石油泄漏可能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哪些影响?

(4) 保护海洋环境要遵循原则、以防为主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和原则。

3.下图是2010年北京市各区县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各区县中, 平均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是。

(2) 2010年北京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空间分布总的特点是。

(3) 二氧化硫浓度超标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 。

(4) 为了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 北京市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1. (1)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缓坡修筑水平梯田;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2) 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风化、风蚀作用强 (风力作用强) 过度放牧;开垦草原或过度垦殖

(3) 过度樵采 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 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4) ①—E ②—A ③—B ④—C ⑤—D

2. (1) 生产活动 生活垃圾 石油污染

(2) 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的影响

(3) 寒暖流交汇;水域浅, 光照充足, 饵料丰富;位于温带海域;位于河口处 影响:覆盖海面, 隔绝空气与水的交换, 鱼类窒息死亡;鱼类、贝类中毒死亡。

(4) 可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

3. (1) 通州 (2) 南高北低

(3) 酸雨 土壤、河 (湖) 水酸化, 腐蚀建筑物, 危害人体健康等

(4)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宣传,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植树种草, 增加绿化面积。

八、中国地理

(一) 命题特点

从考查内容上看, 注重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特征, 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治理等;从命题形式上看, 主要以区域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 或以我国重点地区和热点事件为切入点, 并结合文字材料, 综合考查区域位置、区域地理特征, 尤其是区域发展、区域环境建设、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 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等。

(二) 复习要点

行政区划;各类地形的特征与分布, 以及各类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气候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河流开发与治理;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等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工农业生产特点、主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

(三) 专项练习

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于2010年12月获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根据规划, 成渝经济区涵盖了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

材料二:2010年12月22日, 我国建设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宜 (昌) 万 (州) 铁路通车。其造价是青藏铁路的两倍, 是我国单公里造价最高的铁路。

材料三:下图为成渝地区图。

(1) 该地区多、等地质灾害。

(2) 该地区城市分布的一般特点是, 原因是 。

(3) 宜万铁路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它的通车说明因素对铁路修建的影响越来越小。

(4) 图中M河段开发的重点资源是, 开发过程中应做好该流域上游地区的建设。

(5) 与珠三角经济区比较, 成渝经济区有哪些优势条件?

2.海南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为我国的边疆省区。前者位于沿海地区, 岛内常规能源相对缺乏, 目前正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后者位于内陆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比较海南、新疆两区域的相关内容, 填写下表。

(2) 为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南提出了“打造低碳海南、共建生态绿岛”这一目标。请从能源消费的角度, 提出具体的建议。

参考答案:1. (1) 滑坡 泥石流 (地震)

(2)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地区、多沿河分布 地势平坦, 利于城市建设;交通便利且农业发达, 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河流可以提供交通和水源条件

(3) 地形复杂 (或地质条件复杂) 自然

(4) 水能资源 生态环境

(5) 矿产、能源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低廉;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特色。

2. (1) 见下表。

(2) 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等清洁能源。节能: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适当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减排:增加科技投入,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降低能源消耗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或将污染物处理后达标排放。

九、世界地理

(一) 命题特点

从考查内容上看, 主要考查世界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如气候类型、地形特征、水文状况、植被类型、资源状况、农业生产、产业布局、城市分布、人口分布、交通运输、环境问题等;从考查形式上看, 多以区域图为背景, 结合热点问题, 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及其他事件, 考查问题或事件发生地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从考查能力上看, 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 从区域图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描述、阐释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的能力, 比较两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以及探究、评价现实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等。

(二) 复习要点

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状况, 各大洲、大洋的形状及主要特征;掌握世界各地在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性, 并分析其成因;掌握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关注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热点区域成因 (如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历史遗留问题、西方大国介入) 等, 其中热点地区主要包括世界地缘政治敏感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持续增长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能从区域差异入手, 比较两个或多个区域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差异性;能从区域特征出发分析区域环境中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

(三) 专项练习

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于2011年4月1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会晤期间, “金砖国家”领导人就国际形势、经济、金融、发展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并规划“金砖国家”未来合作的蓝图。

材料二:下图为“金砖五国”分布图。

(1) 关于“金砖国家”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都是发展中国家

B.B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

C.R国面积辽阔, 农产品大量出口

D.I国人口增长较快

(2) 图中C、I两国具有鲜明特色且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其分布区影响该类农业发展的最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3) B国近年来资源迅速减少, 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请你就该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2.南京某中学社团在暑期上网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 下图中为考察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 填写下表。

(2) 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3) ③→④→⑤气候变化对应自然带的变化, 其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特征, 自然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的地域分异规律。

(4) ①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不利影响是。

参考答案:1. (1) D

(2) 季风水田农业 (或水稻种植业) 水旱灾害频繁

(3) 森林 选择性采伐和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的管理与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 如旅游等;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2. (1) 见下表。

(2)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地形

(3) 整体性 由赤道向两极

(4) 夏季高温多雨 (或雨热同期, 或夏季水热条件好、水热组合好) 多水旱灾害

8.近代物理知识复习导航 篇八

[摘 要] 近代物理知识虽不是高考物理的主干知识,但也是高考不可忽略的内容,尤其这些知识中蕴藏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能够很好地熏陶中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知识的核心内容是光电效应、量子理论、原子以及原子核,这些知识可总结为一个物理实验、二种原子模型和三类核反应,简称一、 二、三。

[关键词]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光电效应 量子理论 原子 原子核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62

考纲对此专题内容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大多直接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考查内容广泛。从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本专题所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光电效应、量子理论、玻尔理论、原子核的衰变、核反应方程,所以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这几个重点知识。

近代物理知识由于点多面广,考题难度不是很大,属必得部分,因而要求复习过程要扫清盲点,不留死角,还应学会与近代物理发展趋势联系,拓展视野。在应试策略上,此专题常以选择题和简单的计算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复习中,应突出对每个概念、规律、现象的理解,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记忆深刻,才能辨明是非,才能正确表达出来。本文就以一个物理实验、二种原子模型和三类核反应为主线,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一、一个物理实验——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就是用光子去轰击金属,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打出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学生在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时,关键是要掌握两条主线与两个图线,充分理解光子的个体行为与光子的群体行为。

1.两条主线

(1)光的频率线——单个光子的个体行为

光子的频率不仅决定能否发生光电效应,还决定了从金属表面打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当光子的频率γ大于或等于该金属的极限频率γ0时,就能产生光电效应。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能量的观点分析光电效应现象。光子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的能量为E=hγ。当光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该金属的逸出功时,即E=hγ≥W=hγ0,就能发生光电效应,而从金属表面打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Hγ-W。所有这些情况的分析皆是单个光子的个体行为。

(2)光的强度线——大量光子的整体行为

光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的能量,公式为I=nhγ,其中n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的光子数。

当发生光电效应时,光强增大,照射到金属上的单位时间内的光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增加。如果用N表示单位时间内入射到金属上的光子数,用N′表示单位时间内逸出金属的光电子数,则必有N′正比N,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从金属上逸出的光电子数与光的强度成正比。光电子从金属表面射出后形成光电流,饱和光电流为I0=N′e。因此,电路中形成的饱和光电流也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以上讨论中的情况由光的强度决定,它是由单位时间内能引起光电效应的光子数决定的群体效应。

2.两个图像

为了描写光电效应及其规律,我们注重了两条主线,即光的频率线与光的强度线,同样的道理我们将这两条主线也可以用与此对应的两个图像进行直观描述。

(1)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光的频率变化而变化的图像

根据EK=hγ-W=hγ-hγ0,可以画出如图1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①当EK=0时,γ=γ0,即图像中横坐标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即γ≥γ0时能发生光电效应,否则不能。

②EK~γ图像的形状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普朗克常数。显然,对于不同的金属所发生的光电效应,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随光的频率变化而变化的,在同一EK~γ中皆为相互平行的平行线,因此,若知道极限频率,我们可以根据图像直接求出对应的光频率的最大初动能。

③假设的延长线与EK轴的截距为W,则有W=hγ0,即图1中纵坐标轴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这种金属的逸出功。

(2)光电流随外电压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点评: 我们要节约能源,坚持低碳生活的理念。太阳能是天然的能源,其本质是轻核聚变产生的核能。

四、科学的研究方法

1.实践——理论——实践

从实践(实验)出发,提出理论,再经过实践的检验或进行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理论。例如,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阴极射线的研究,汤姆生发现电子(1897年),提出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模型。由于卢瑟福,粒子的散射实验,进一步发展成卢瑟福模型。通过对氢原子明线光谱的研究,又提出了玻尔理论等。在原子物理中,非常鲜明地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思想方法。复习中也应以此为线索,把握全章的知识结构。

2.守恒规律的应用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自然界中的基本规律在原子物理中都得到全面的体现。复习中应紧紧把握这些守恒规律,追寻守恒量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上一篇:机关岗位练兵考核下一篇:近三年中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