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终身学习心得体会

2024-12-19

教师终身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

1.教师终身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教师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

侯晓娜

21世纪,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速,教育的基石与精髓就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强调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学习的教师,才能不断地适应

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要求。

有效研修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教师的发展是目标,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结果。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

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修活动的重要目标,我们每个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且应该是有道德文化的追求,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的主要是在学校教学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环境,又是终身学习的场所,课堂既是教师施展专业素质的舞台,又是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次研修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1、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放平自己的心态,认真学习,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求教育教学新规律,上好每一节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学识水平,并善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对于好的做法积累为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2、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

教师大计,师德领先。教师的师德重在自我修养。“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使我深切地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以深入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

为择善而教,为人师表。

进入

2.教师终身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今时代,教师投身学习、充电的途径可谓千姿百态。

一、广泛阅读书籍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每个个体的阅读水平。”教师的成长始于阅读,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阅读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让阅读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吧!

阅读政策法规———阅读政策法规,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阅读《教师法》,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阅读《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与保障,增强职业自豪感;阅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坚定不移地走教育改革与课堂改革的发展路线。

阅读经典教育文献——肖川先生在《与经典为友》一文中说:“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张奠宙的《数学的明天》等等,阅读经典教育文献,我们才会逐步学会用宽广的视野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师观、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阅读专业著作———阅读学科教学专著,阅读学科教学报刊,观看课堂教学视频,数学教师必须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提高专业素质。比如,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阅读史宁中的《数学思想概论》,阅读吴正宪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等等。只要持之以恒地认真阅读,教师就会不断呼吸到新鲜空气,汲取新的养料,促进自身的发展。

阅读百科书刊———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百科书刊,既有助于彰显个性风采,也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法布尔的《昆虫记》等文学名著、科普读物,阅读《读者》等时文报刊,以拓宽视野,活跃思想,丰富内涵,夯实底气,增添灵气;阅读少儿文学,以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心理的成长变化,为自己的“童心”保鲜。

二、专家引领学习

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他们高瞻远瞩,熟知教育前沿理论,深谙教育教学本质、规律,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专家引领,可以让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起来。学校应邀请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举办专题讲座,交流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读书经历,以真实的案例启发引领教师成长,为教师读书提供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的读书品位,拓展教师的读书视野。

三、同伴互助学习

古人云,“学而无朋,则孤陋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互助,将凸显合作的魅力,在同伴的扶持、启迪下,教师将变得更有智慧,更有力量,走得更快更远。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定期开展好书推介会、经典诵读会、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励教师爱上读书,使教师在读书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四、亲临现场学习

现场学习就是到学校进行文化考察、教学观摩、调研访谈、体验交流等,教师身临其境,通过近距离观察,面对面交流,掌握第一手翔实的材料,获得真切的体验和心灵上的满足,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更上一层楼。现场学习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仔细观察———认真探究———精心策划。对照他人的成果,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举措,提升自己的内涵与形象。

五、外出游历学习

“读万卷书”,可以变得满腹经纶;而“行万里路”,亲身躬行,就会使自己的认知水平产生质的飞跃。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司马迁曾经遍游天下。教师应该外出走走,游览黄山、泰山长江、黄河等名山大川,游览长城、布达拉宫等名胜古迹,了解他乡的风土人情,这样既能使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修身养性。最好拍一些照片,写一些游记,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这也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

朱永新指出:“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学习不能增加人生的长度,但能增加人生的宽度;学习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以学立德,以学增智,以学建业,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秉持“教育即生长”的教育观念,让自己超凡脱俗,让自己由“经师”变成“人师”,让自己变成“高师”、“明师”、“名师”。

摘要: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本文主要就新时代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进行论述。

3.浅谈教师的终身学习 篇三

关键词:教师 终身 学习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由于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21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纪,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建立,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分配的调整以及社会节奏的加快 ,各种思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心里,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21世纪人们生存的前提这一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学习的革命- 终身要学习已被看做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时代在变,教师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快速多变的时代节奏,知识科技的迅猛发展,竞争的必然性和残酷性,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发展。而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传道解惑者,作为智如 源泉者,在这一终身学习的革命中一马当先,率先垂范其意义更加重大。故本文就终身学习这一思想的渊源,教师概念的界定,终身学习全球化下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等问题进行探讨。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被誉为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着,这一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理应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从教师职业的概念上看“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应有的品质角度看,师者,“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化的职业

从职业特点看,教师的职业角色有三个方面;

教学与行政角色——如教员,榜样,课堂管理员等;

心里定向角色———如人际关系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等;

自我表现角色——如学习者与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等;

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职业,教师的角色是“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者角色等。

终身学习的全球化趋势及教师的角色

近年来,在社会的话语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主题。

尽管服务于各种类型的工作不是教育的惟一效用,但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必须承认工作和教育在当今时代仍然是一个主导地位的话题。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教育,否则便跟不上由先进的技术和迅速变化的知识所带来的工作革新的迅速步伐。在我国报考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并出现一股强劲的“考研热”使人不能不感受到毕业就职后不断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这一理念的普及与深入。还有一些人在国内在国外刻苦攻读硕士博士等学位。

这种社会现象目前已成为全球成人学习的一大趋势。总而言之,正是由于经济的全球化,才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成人学习的全球化趋势。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经济的全球化也是促进了终身学习的全球化趋势。

尤其是在终身学习这一革命中,应树立正确的角色认识,方可适应这一巨大的历史变革,从而获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完满发展。这是因为;

教师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教育不仅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也是塑造人格,追寻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培养人格健全,心里健康的公民应当作为我们首要的教育理念 —

这是相对于过于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教育而言。不管对于个体还是社会,人格方面的发展比其他方面发展来说,都是重要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在校时间的时间是短暂的,老师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走出校门后所面临的困难和等待解决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在教给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如何以健康,良好的心态面对快速变化的21世纪信息化的纷繁复杂的世界是首当其冲的事情。

教师作为学生的共同学习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要求21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当代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着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至内容,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由以前的“教”转变为“导”。表现在①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②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③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在网络上找到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利用新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当今社会教师作为知识源泉和智慧结晶传播者的传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相反,教师被看作是“教育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指导者,协调者,而不是一个“现成事实或材料的提供者”。教师将不再仅仅是为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而单纯传授事先筛选的知识,他们将帮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分析并确定自己学习需要,判断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方式是否合适,并帮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而教师不再是一个威严的指挥官,或者是一贯正确的不能“冒犯”的绝对权威。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终身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每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成长和进步。振兴民主的希望靠教师终身学习。教师作为联系“过去”“现在”“未来”的关键人物,更需要即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加完满的,能够适应新世纪的不断变化和挑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8.

[2] 胡金平,王雯.中外教育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3]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 ——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 篇四

来源:五女店镇北街回民小学 作者: 刘瑞锋

我们当教师的在暑假开学前后大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家长托人要求为孩子调班级,换老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名师;我们在座的也有孩子,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跟着学校里最优秀的老师学习。因为大家都知道名师出高徒——合格的教师塑造合格的孩子。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要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今天就如何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这个话题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求共勉。

在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一、教师要终身学习,提升教学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大纲,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能力,首先,我们要多阅

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充实理论知识。其次,在学校里,我们要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多听听他们的课,教学上的问题多交流、多请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还有就是向名师学习,这次培训,我们每人手里就有一本《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书里以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为主线,辅以概述与解析。我读了几篇,感觉很有收获,我非常喜欢于永正老师的课,他的课强化诵读,注重感悟,课上得很朴实,却让学生如沐春风。当然,不是每一位名师的教学模式我们都可以拿来用,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去选择并仔细研读,学习名师的智慧、人格、理念、精神和境界。

二、教师要终身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

在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的来源很多,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作基础,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根深才能叶茂”,一名教师的知识如果储备不足,教学中必定捉襟见肘;反之,如果教师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学者的风范,课上旁征博引,举一反三,那么课堂将是学生有效充电的场所。教师并非人人都博学,但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朝着博学的目标去努力。因此,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平常要多读书,储备经典名句适时引用;常看报,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勤上网,跟上时代的脚步。总之,要

做一只辛勤的蜜蜂,时时处处采摘知识的花粉。

三、教师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5.教师个人终身学习计划怎么写 篇五

第一个建议看起来好像是个口号,但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不是没有学习的管道、不是因为这个东西太难了,我学不了,是因为学习的动机和内驱力。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可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面——别人在自己的手机上点吧点吧,出租车司机把车开到他们家楼下,他开始穿袜子,下楼;而你呢,去撑着你那把雨伞,在风雨飘摇中走出小区,站在马路边,看着一辆一辆的出租车呼啸而过……如果不与时俱进,那么要不了多久,我们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停止学习的时候,你就开始走向灭亡了。各位老师,当我们停止学习的时候,就是我们开始无法赢得学生尊重的时候;我们停止学习,就没办法捍卫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

二、选课也是一门学问

我认为在线学习选课有五个原则。

1)选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

就像参加在线课堂的这么多老师,没有谁要你在这里来受罪,那是因为我自己感兴趣、我觉得这个话题有意思、我出于我自己的兴趣、我愿意来学习这个东西,没有人用学分来诱惑我们,没有人用毕业证来诱惑我们。

2)选择和你的线下学习一致的课程

你线下正在学什么东西,读什么书,选择和它相关的。

3)选择与当前你的工作高度相关的课程

比如说你走上工作岗位第二年,学校领导让你做班主任,你怎么当好这个班主任,你就选一门慕课课程叫如何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

4)选择眼下你最紧迫和最需要的课程

5)一次只选一两个课程

贪多嚼不烂,这是我自己的教训。我刚开始的时候,一选选了五六门,觉得这个好、那个也好,选了一大堆,结果一个都没有学完。所以请你记住,每次只选一到两门课程,学完咱们再学其他课程。

三、要尽快熟悉课程平台和老师

许多学习者学习慕课时遇到的困难,不是学习遇到的困难,而是他压根对这个平台和课堂都不熟悉。所以花一些时间去读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公告,教学的说明材料是很值得的。还有,要快速地融入到这个学习的社群里面。

几乎所有的慕课课程在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自我介绍环节,让每一个学习者自我介绍。通过自我介绍,大家就认识了,就成了同学了,就有同学感了。我们的蒲公英大学要让我们每一个蒲公英大学的老师要有同学感,大学要有大学的感觉,同学要有同学的感觉。快速地融入社群非常非常的重要。

要坚持有规律的每天登录课程平台。

6.浅谈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篇六

作者: 小胡老师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702发布时间:2011-7-19 9:06:

42浅谈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时代在变,教师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究竟什么是终身学习呢?

一、终身学习的含义

名园教育专家关于的论著浩浩瀚,观点名异。1972年5月联合园教科之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的观念作过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73年,印度教育家达夫在《与学校课程的过程》包括学校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师,通过学习实现个人或社会的适应机能的革新机能。1994年在意学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的理念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教育的一切方面“贯穿于整个人生,且人身发地、生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特别是教师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要坚持学到老活到老。

二、教师终身学习

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即在职研培已经趋向制度化,教师将是最先进入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群体,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与普通人相比,教师的终身学习更具目的性、系统性和紧迫性。

(一)教师学习的内涵

新时代中国教师的神圣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新型人才?一所学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能否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师。“ 历来没有一个国家敢忽视学校的德育问题。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大多数的教师政治立场坚定,高风亮节终身不变,但也有少数人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中迷失方向,腐败堕落,甚至误人子弟。“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师要终身加强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为人师,身为师范”,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

1.学习提高内在素质。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同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让人们切实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2.教师终身学习扩展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给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太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

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多么令人厌恶。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使学生亲和你,使教师永葆活力,更有魅力。因此教师不再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的学习来扩展知识领域,从而来提高教学水平。

(二)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了更高的起点。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师只有连贯的、持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足够的把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是老师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些自来水从哪里来呢?简而言之,这就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1.教师学习的内容。一是学会学习。在当今社会,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

种生活方式将是每一个人未来生活幸福和愉快的保证。二是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科专家。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只有接受严格的、高层次的学科教育,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应付自如、得心应手。仅仅接受中等教育和最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全面掌握一门学科的。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全面学习一门学科,包括学科历史、学科结构体系、学科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应用以及跨学科知识等。三是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未来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专家,必须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掌握其它有关教育的学问,如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等。四是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化与现代教学手段。它包括两类:一是视听技术,如广播、电影、影视、录像等;另一类指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微型电脑的操作技术。

2.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终身学习可通过两条途径来进行,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因为任何一个教育体系,都不可能替代学习者的所有学习,特别是自学。因此,只有学习者把教育系统中的学习与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起来,并在其一生中交替进行,终身学习才能最终实现。

3.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一是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我国很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全国各地都实施继续教育的系统工程。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按期轮训。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函授、自学考试或网络教育提高学历是适应职业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所以未来教师的日常工作不再完全是教学生,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将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作为”加油站",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二是参加校本学习。通过校本培训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技巧。三是参加各类成人教育。如函授学习、电大学习、各类自学考试等。四是借助媒体学习。可通过光盘、磁带、电视、上网查询等方法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教师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活水源头”。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自己不断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社会在发展,知识领域的扩展和更新,教材也在更新改革,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具有了更高的起点,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十足的信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学发展的需要。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识,但由于受年龄、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大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速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因不常用被逐渐遗忘。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逐渐欠缺。因此,终身学习是教师补偿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搞好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且其自身的学习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的学习来提高知识领域,学习要贯穿于自己整个教育生涯。因为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来说,仅靠最初的专业知识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教师务必与知识和教学法的提高保持同步。“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的一句古训。这句话说明了提高和累积专业知识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需要以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来感化学生成为学习的示范者。

(四)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终身学习,从宏观角度来说:“教育是国家强大的核心,学习持续不断,国民素质提高,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进步!”从微观角度来说:“个人价值得以体现与认可,梦想追求再生,安居乐业的基础上不在是满足状态,而是影响着整个教育界。”因此,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了更高的起点。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师只有连贯的、持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足够的把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是老师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些自来水从哪里来呢?简而言之,这就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1.累计专业知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责任已不仅仅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用教材教学生”,达到学生心智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育生标准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储备、多种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教师:一是较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除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研究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气质,加强对学生的个案研究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智构建。二是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没有对专业学科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在学科教学中取得理想的绩效。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本学科的教学发展动态及最新理论成果。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越深刻,在日常教学中越能有效驾驭,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理想,额外负担就越轻。三是广博的知识视野。完善的专业学科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教师胜任本学科教学,而多元知识储备又可为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

源。现代学校教育中,学校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促使教师加强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扩大边缘学科的把握,提高校本研究过程与方法的驾驭能力,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指导作用。如无锡市天一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研究太湖蓝藻的成因及对策》就用到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如果指导教师的知识面不宽,就无法指导该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博观而得取,厚积而薄发”。对自己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的适当学习可以拓宽教师的文化思维,可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更加自信。

2.提高在教学中的探究创新精神。教师的终身发展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较低层次,教师能胜任教学,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第二层次是合格层次,能驾驭教学,能够较好地因材施教,成为教学中的骨干;第三层次是较高层次,能研究教学,追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学生的成长中求得自我发展;第四层次是最高层次,追求自我超越,致力终身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自己的教学实绩和构建理论研究特色,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胜任教学是基本功夫,驾驭教学是自我提高,研究教学是发展能力,终身学习创造特色则应当是教师矢志以求的成长目标。

3.职业的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意识是从事职业活动时遵循道德规范和工作规则所表现出来的修养与品德,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如医生的职业责任是救治伤病,抚慰众生;警察的职业责任是保障平安,惩治犯罪;军人的职业责任是保国安民,保卫和平;教师的职业责任则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放眼大千世界;对学生培养立足于知识学习的三五年,放眼于人生成长的三、五十年。教师的道德引领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行业的职业者所不具备的,因此社会对教师寄寓着厚重的希望,对教师工作的评判和教师形象的塑造也就有着近乎完美的苛刻标准,这也给教师的人格塑造和心理世界的构筑带来极大的影响。许多教师就生活在物质条件的清贫、工作的巨大、社会评价标准偏失带来的精神痛苦中;孤傲、清高、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就成了社会有些人头脑中教师形象的代名词,这种偏见的根源,在于社会某些方面对教育认知的缺乏和对教师工作的蔑视。

4.适应实验新教材的教学

在教材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走现在所有知识,那是行不通的,尽早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因材施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以往,一个人只要在学校学好一门专业,就可以一辈子当专家;学会一种技术和手艺,就可以受用。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行业已不再是代代相承、永远不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结论

7.教师终身学习心得体会 篇七

1 终身学习, 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师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为己任的专业人员。教师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就必须努力学习, 认真研究, 掌握本专业的科学知识与教育科学知识。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 是师者必须具备的条件[2], 否则, 难为人师。随着社会的进步, 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陶行知说:“我们要继续不断地学, 才能继续不断地教。”教师永远肩负着学习任务, 教师应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从培养目标看,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应该按照生产第一线职业岗位 (群) 的要求培养人才。这在客观上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是专业理论教学的专家, 还必须具备职业岗位的技能与经验[3]。具有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教师培养职业人才必备的条件, 而现实中, 这恰恰是多数高职教师所缺乏的, 高职教师要深入行业岗位生产的第一线, 不断学习专业技能, 不断积累专业实践经验。

当今,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极大地促进了应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例如, 检验医学是一门具有多学科理论交叉, 发展迅速的应用技术学科。因此, 从事检验医学专业教学的高职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 与时俱进, 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学习新知识, 更新思想观念, 拓宽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使其适应临床检验职业岗位的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担负现代检验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任。

2 终身学习, 学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才能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 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还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新者, 高校教师如果不从事学术研究、探索与发展新知识, 就不可能把握和了解本学科知识的发展前沿, 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科学研究作为高职教师的本职工作, 要求高职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 及时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使自己处于科学或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高职教师进行科学或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 就需要集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 并对已存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升华, 再从自己研究的思维方式出发, 提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所以, 教师仅仅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 还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 以满足科学或新技术研究的需要。

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较晚, 我国高职院校多数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形成, 科学研究基础薄弱, 教师普遍缺乏科学研究的素质, 从而制约了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 也影响到高职教师个人的职称晋升。高职教师要改变观念, 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研究与教学是同等重要的, 要加强自我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 学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从而更快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3 终身学习, 更好地服务社会

高职院校是与社会实践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 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使命和必须履行的职能。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由教师的活动直接体现, 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脱离职业岗位, 远离社会, 高职院校就不能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 将直接决定其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低。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是教师的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高职教师作为服务者, 服务职能包含在高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但其服务者的角色, 更主要体现在高职教师以学术研究为基础, 通过直接参与社会事务, 为社会做出贡献。高职教师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包括人才培训、学术报告、咨询建议、政策论证、科技成果转化、课题评审等学术性服务。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 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 取决于教师在行业中的学术地位。高职教师要结合社会服务的要求, 不断努力学习,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 使自己成为行业的专家, 学术的带头人, 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院医学检验学科承担地方临床检验中心工作已十余年, 专业学科教师组织本地乡镇基层医院检验科开展室间质量评价,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临床检验质量, 每年利用学术年会为基层检验人员开设讲座, 培训临床检验人员的岗位工作技能, 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服务功能,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实现了院校与社会共赢。要想保持这种良性发展态势, 我们的专业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 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4 终身学习, 促进文化传承创新

胡锦涛说:“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胡锦涛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 这对我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化传承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相同作用, 因此也应具有同等地位。传承是创新的前提, 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社会发展形成了社会文化, 各行各业的发展形成了行业的文化, 例如大学有大学文化, 医院有医院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 首先要专业教师学习、认识前人积累的专业文化成果, 将其作为专业文化传承可能性的起点。在此基础上, 扬弃旧义, 创立新知, 传播专业文化到社会, 再延续到学生。但文化传承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需要高职教师大量学习, 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摘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赋予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分析高校教师四大职能的特征, 以阐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树立与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必要性, 从而提高教师学习的自觉性, 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主动履行自身职能。

关键词:高校教师,终身学习,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

[2]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 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3版.徐辉, 陈晓菲,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做一个终身学习的高中英语教师 篇八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主要表现在:

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發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英语教师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那么受益的学生就远不止一堂课、一个班级。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就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那么英语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陈出新,无形中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英语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视野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写教后感,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追求、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三、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

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终身自我发展。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以类似的研究强化终身型的学者气质。另外,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地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的教学。

总之,语言习得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让他们效仿或超越自己,并终身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技能。

9.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心得体会 篇九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总书记的讲话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终身化趋势,也指出了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的方向。

1.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理念基础 终身学习是 20 世纪国际社会影响最大、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思潮。虽然在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就已经出现终身学习思想的萌芽,在 20 世纪初也有学者提出一些朴素的终身学习思想,但是终身学习作为一种思潮的产生则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事情。1965年,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做了题为“终身教育”的报告,被视为终身学习思潮的奠基者,终身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教育思潮。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从纵向上讲,终身教育包括一个人从生到死各个阶段的教育;从横向上讲,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种形式、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

197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实现了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报告指出,“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教育过程必须“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虽然无论是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强调每个人都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但是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实现了学习活动主体的转变。终身教育强调政府和社会为每个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而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自觉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机会自主学习。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变化,“终身学习”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2.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国际探索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终身学习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各国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致力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通观各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措施,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有关终身学习法律法规。例如,美国是较早对终身学习立法的国家,早在 1976 年就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案》。1990 年,日本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努力建设“终身学习社会”。1999 年,韩国制定《终身教育法》,要求把韩国建设成一个教育开放和终身学习的社会。

设立负责推进终身学习的组织机构,建立终身学习推进体制。例如,1988 年,日本就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作为推动终身

学习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在文部省、都道府县、市町村设立终身学习审议会,作为推进终身学习的咨询审议机构。日本还明确各行政部门的责任,制定终身学习振兴计划,设立“终身学习推进中心”,制定地区振兴终身学习规划,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打造开放、全纳的教育体系。在各国打造的新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和学习系统,学习既可以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进行;年龄不再是接受不同层级教育限制因素,包括儿童、年轻人和成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致力于学习活动;各级各类教育上下衔接、左右沟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从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到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层层推进,学习活动处于一种泛在的状态。

另外,各国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学分累积、弹性学制等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实现终身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

3.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中国路径 终身学习思潮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传入我国,但直到 1995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才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9 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 2010 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这是我国官方文件第一次使用“终身学习体系”的概念。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 2020 年我国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官方文件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在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

我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需要以形成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如果从1968 年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出版《学习型社会》一书算起,“学习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已经有了 50 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的社会。“学习型社会”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根本旨归和依据,要建设的终身学习体系就是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学习机会和资源的体系。

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依赖于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国际社会制定终身学习法律法规、设立负责推进终身学习的组织机构、打造开放的教育体系、建立个性化的学习制度等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的基本路径。但是一个国家的终身学习体系是建立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建设的终身学习体系必然挖掘中国本土的教育资源,在终身

教育体系本身及其建设机制方面形成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10.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心得体会 篇十

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终身教育已经是形式所迫,社会所需。我们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这点,并且欣然接受这种形式,最后祝愿终生学习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这说明了学习的主要是让我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去适应以后的生活。培育“学会学习”的个体。朗格朗主张任何学习都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在终身教育的条件下,要用方法来武装人们,使人们能在自己的整个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这种方法。当今时代,那种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度过一生的观念已被抛弃,教育不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传统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把对学生的培养封闭在狭窄的对现行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上,重点在于文化模式的再现而不是创造,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重知轻能,陷入“唯书”“唯上”的泥海里。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教育与生活缺少联系,脱离具体的现实,偏向于选拔和分数,所培养的是失去个性和独立性的人。显然,传统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仅“满足了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利益”,却不能满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个体的特殊需要。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能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为人类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学习过程的重点都不能再放在设置局限、安排刻板的内容上,必须着眼于能力发展。终身教育意在“教人们掌握一种在自己整个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的方法”,即“学会学习”,从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能力,能够解决新的生存问题的人。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促使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能够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而在度过富有意义的人生。

11.上海打破教师岗位“终身制” 篇十一

上海中小学教师岗位“终身制”将被打破,新入职教师须5年注册一次,完成相应规范化培训时间、考核合格才可以继续任职。据了解,上海从去年9月起在徐汇、长宁、普陀、奉贤4个区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今年在全市开展。上海明确,在职教师须参加5年一周期的资格注册,注册时将对其年度教学情况、5年内的规范化培训时间等进行考核,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须达到360学时的规范化培训时间,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须达到540学时,考核不合格者将退出教师岗位。

该制度只适用于今后新入职的教师,以往入职的教师不受此限制。

快讯: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胜利路小学利用假期,为了活跃学生的生活,开展了“七个一”活动。包括手工制作、手抄报、自己做一道菜、科幻畫创作、作文、做家务、风筝制作等系列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该校还开展了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对防震减灾的知识会有更多的了解,也能提高同学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对地震灾害的防、抗、救自我防御的能力。

12.教师终身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二

终身学习理念自古有之,然而它能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得以全面发展,得力于部分国际组织的宣扬与推动。其中,成立于1961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引领了国际终身学习浪潮在20世纪70年代的兴起和90年代的复兴;从现状来看,OECD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国际终身学习发展的主流理念,其成员国已处于全球终身学习政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前列。梳理OECD终身学习策略的演变并分析其演变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把握OECD推广终身学习的经验,进而有益于政策借鉴。

一、回归教育策略

OECD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关注和推广终身学习。回归教育策略是其第一个终身学习策略,也是其“第一次提出的、明确用于发达工业国家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1]

(一)前期回归教育策略

1. 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崛起,许多工业化国家大力扩张教育。OECD积极推行人力资本理论,鼓励成员国以经济繁荣的名义采取教育扩张政策。起初,经济的增长似乎确认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有效,并证明教育系统迅速扩张是正确的。[1]然而,到20世纪60年代末,劳动力市场越来越难以吸纳日益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同时,国家的教育投资也未对解决经济、社会和教育的不平等发挥有效作用。[3]为此,OECD开始反思教育及其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 内容

1973年,OECD发表《回归教育:终身学习的一种策略》(Recurrent Education:A 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的报告,提出了“回归教育”的著名论点,主张在个人的生命周期中,教育应以循环交替的方式与工作、休闲、退休及其他活动轮替发生。[4]报告建议将教育机会分布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提高教育机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便劳动者在有需要时随时回学校再次学习,旨在促进个体发展和推进教育机会公平。该报告第一次将回归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联系,与UNESCO的《学会生存》一起成为国际终身学习浪潮兴起的标志。其后,OECD通过举办会议、出版教育报告等继续推广回归教育,促成了成员国的相应行动,如赋予劳动力学习的权利、开发津贴的不同方案、制定“带薪教育假”等。

(二)后期回归教育策略

1. 背景

时至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伴随着石油危机、经济结构变革、失业率上升,许多OECD国家出现经济衰退,从而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复兴和振兴市场方面。他们减少教育财政支出,强调教育的经济效益,对颇具价值理性的回归教育策略不再热衷。但是,因“经济结构变革,尤其是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重新强调了人力资源以及具有宽泛的、灵活的知识技能基础的重要性”,[5]OECD国家认为回归教育对经济发展仍具有意义,但其目标和方法需有所变化。为此,OECD开始对回归教育策略进行改革。

2. 内容

1986年,OECD发布《重审回归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 Revisited)报告,陈述了前期回归教育策略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成员国实施策略的障碍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报告指出,“前期回归教育策略过于激进,而目前由于环境已发生改变,应采用一种更为实际的、较不激进的方法重新审视回归教育”。[5]报告还指出,“回归教育策略虽仍具有教育公平和个体解放的长期目标,但更需实现当下经济复苏的重要目标”。[5]据此,报告将后期回归教育策略的三大核心议题确定为“(促进)成人工作者参与回归教育、(增加)回归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以及(多元化)回归教育的融资(financing)”。[5]其后,OECD通过开展国别审议(Country Review)、召开主题会议等继续推广回归教育,促成了部分成员国在成人学习、劳动力福利政策等领域的改革。

综观回归教育策略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回归教育策略的目的和内涵发生了转变,从“为个体发展与教育公平”转变为“为经济复苏与市场振兴”,从体现“价值理性”转变为体现“工具理性”。这种转变为OECD制定下一个终身学习策略奠定了基础。从OECD推广终身学习的历程来看,《重审回归教育》是OECD20世纪70年代回归教育策略与90年代全民终身学习策略之间的重要转折。[9]

二、全民终身学习策略

全民终身学习策略是OECD的第二个终身学习策略。它是OECD对其成员国迈入21世纪发展的一个新判断,是OECD推广终身学习的里程碑。

(一)背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入、经济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社会的到来,OECD国家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但诸多社会问题如老龄人口的增加、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大学生就业难等又将社会稳定与全面发展的需求凸显。为此,OECD开始结合多方面需求研究新的终身学习策略。

(二)内容

1996年,OECD发布《全民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报告,提出“全民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相对于“回归教育”,“全民终身学习”具有宽泛(broad)和全纳(inclusive)的特点,意指“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被鼓励地、积极地进行终身的学习,它涵盖了所有学习形式”。[10]同时,它也具有全系统(system-wide)的特点,它“关注的是所有个体所需的知识技能,既强调早期学习的需要,也强调成人学习的需要”。[10]OECD旨在通过全民终身学习策略推动全民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行动,并为全民终身参与所有学习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以实现个人发展、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的目标。策略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0]

(1)加强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如增加优质的学前教育机会、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等。

(2)搭建学习与工作的桥梁,如加强对学生的生涯指导和咨询服务、鼓励成人学习、建立认可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的机制等。

(3)重新界定全民终身学习提供者的角色,如对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教师等在终身学习体系中作用的界定等。

(4)多元化全民终身学习的经费来源,如开发社会资金来源渠道等。

“全民终身学习”由此被确立为OECD教育政策的一个框架概念或首要议题。[9]《全民终身学习》报告也与UNESCO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一起成为国际终身学习浪潮复兴的标志。

此后至今,OECD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推广全民终身学习策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对全民终身学习策略的四大内容进行研究,形成一系列成果。如《终身学习的经济与融资》(Economics and Finance of Lifelong learning,2001)、《终身学习时代的教师教育与教学生涯》(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Career in an Era of Lifelong Learning,2002)、《完备终身学习基础》(Completing the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2004)、《促进成人学习》(Promoting Adult Learning,2005)、《资格框架:通向终身学习的桥梁》(Qualification Systems:Bridges to Lifelong Learning,2007)、《认可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成果》(Recognizing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Outcomes,2010)等。二是促成了成员国制定终身学习政策并对政策进行检视。自《全民终身学习》报告发布后,OECD国家教育部长就制定与实施终身学习政策达成了共识。OECD为此在其出版的《教育政策分析》(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中多次将“终身学习”列为主题,对成员国的终身学习政策进行检视。三是对成员国终身学习发展情况进行整体测评,如实施与中小学教育相关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和“国际教学调查”(Teach 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TALIS)、与高等教育相关的“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AHE-LO)以及与成人教育相关的“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PIACC)。

综观OECD全民终身学习策略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全民终身学习策略的目的和内涵是一以贯之的、丰富多元的。以具有广义性和包容性的“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核心,它既强调终身学习的“经济性”即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强调终身学习的“全民性”即其对个人发展、社会凝聚的作用,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较于回归教育策略,全民终身学习策略更为深刻、更加全面,有了质的飞跃。

三、OECD终身学习策略演变的特点

OECD终身学习策略的演变具有四方面的特点。

(一)策略演变影响因素的恒定性与动态性并存

瑞典终身学习专家谢尔·鲁宾逊(Kjell Rubenson)将影响终身学习实践的三大因素总结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14]据此对OECD终身学习策略的演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家、市场、公民社会始终是OECD终身学习策略的重要因素,三者互相联系、变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的回归教育策略主要针对教育危机,力图通过打破教育的前端终结模式(frontend model),给予个体第二次教育机会,以实现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它是一个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策略,符合当时社会对民主的关怀及对公民权利的诉求。公民社会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国家和市场发挥次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的回归教育策略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危机,力图通过促进成人重返校园接受新的知识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复兴和个体发展。它是一个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的策略,符合当时社会对经济复兴的诉求。市场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国家和公民社会发挥次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全民终身学习策略主要针对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挑战,力图通过推动每个公民的终身学习理念与实践,实现个体发展、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凝聚。它是一个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策略,符合国家与个体对和谐发展的诉求。国家、公民社会和市场在其中均发挥了作用,且作用较为平衡。

(二)策略内涵与目标的丰富化

一是政策内涵的丰富化,从强调教育到强调学习,从重视成人到重视每个人,从关心义务后教育到关心各阶段的教育。回归教育策略强调职场成人的教育需求,主要关心义务后教育。全民终身学习策略强调每个人一生的学习需求,关心各阶段、各类型、各形式的教育。二是政策目标的丰富化,从强调个体到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发展,从重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到重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全面发展。前期回归教育策略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发展和教育公平,体现出社会与文化的目的。后期回归教育策略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体现经济的目的。全民终身学习策略的主要目标是个体发展、社会凝聚力增强以及国家经济增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多重目标。

(三)策略途径的多样化

一是策略制定途径的多样化。回归教育策略主要是科学家们的描述性报告,而全民终身学习策略则基于成员国的协作研究,研究也有十分具体的建议。[9]二是实施途径的多样化。回归教育策略的实施主要通过举办主题会议和开展研究进行,而全民终身学习策略的实施增加了政策分析、统计测评等新途径,如《教育政策分析》、《国别教育研究报告》以及PISA、PIACC等项目。制定和实施路径的多样化体现出OECD越来越强调教育政策建议的切实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很好地满足了成员国对基于“理性—科学分析”(rational-scientific analysis)的教育决策的需要。

(四)策略影响的广泛化

一是影响领域的扩大。回归教育策略的实际影响主要在劳动力市场,如设立带薪教育假制度。全民终身策略的实际影响则波及更多领域,如学校教育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社会福利改革、国家教育财政改革等。二是影响地域和群体的扩大。回归教育策略是对瑞典成人教育改革的响应,反映出“OECD初期对教育的关注虽然始于美国的大力支持,但关注重点仍是欧洲的教育”。[9]全民终身学习策略则是对全球发展形势的判断。策略建议不仅面向欧洲也面向其他大洲,不仅面向成员国也面向其他国际社会。目前,世界上有关终身学习的国家政策讨论几乎完全由OECD的全民终身学习范式所驱动。[17]策略影响的广泛化体现出OECD在世界教育发展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强大。“在20世纪70年代,OECD主要是议程设定者(agenda-setter)”。[18]但“自20世纪90年代,OECD已成为“知识的国际中介(international mediator of knowledge)和全球政策作用者(global policyactor)”。[19]

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至今,OECD的终身学习策略从回归教育策略发展至全民终身学习策略,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片面到全面、从单一到综合、从发展到成熟的演变,在策略内涵、目标、途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OECD仍将“促进终身学习”作为其教育战略发展的首要目标,继续推广全民终身学习,如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建立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机制、多元化终身学习融资渠道以及认证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成果等。这些发展反映出OECD全民终身学习策略已经进入稳定的实践阶段。然而,由于实践进展的差异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成员国终身学习政策实践的成功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摘要:OECD是推动国际终身学习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70年代至今,OECD的终身学习策略从回归教育策略演变为全民终身学习策略。国家、市场、公民社会是推动策略演变的重要因素,三者互相联系、变化发展。此外,策略演变也体现出策略内涵与目标的丰富化、策略途径的多样化、策略影响的广泛化等特点。

关键词:OECD,回归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2]Gregory Papadopoulos.Education 1960~1990:TheOECD Perspective.Paris:OECD,1994.112.65

[3][17][18][19]Kjell Rubenson.Constructing the LifelongLearning Paradigm:Competing Visions from the OECD andUNESCO.In:Soren Ehlers(ed.).Milestones towards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s.Copenhagen Danish School of Edu-cation,2006.151~170.

[4]徐辉,李薇.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宣言[J].教育研究,2012,(4):4~9.

[5][6][7][8]OECD.Recurrent Education Revisited.Paris:OECD,1986.10,14,10,10.

[9][13][15][16]Anja Jakobi.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Lifelong Learning:From Global Agendas to Policy Diffu-sion.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9.78,79,79,53.

[10][11][12]OECD.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Paris:OECD.1996.15,15,21.

13.教师终身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赫章一小 黄 莹

就我的观察,中国当下的应试教育是以牺牲孩子的快乐和自主性为代价的,学习者丧失学习兴趣,孩子的幸福感是值得怀疑的。与此同时,我们有许多老师也觉得自己不幸福,例如,开学初我随皮校长和刘局长到河镇乡一所小学,亲眼看到一位教师在座谈时当着众人的面泣不成声。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我对这个问题作了许多思考。我想,我们老师生命中不但承载着自己的幸福,还承载着别人的幸福,如果连自己都找不到幸福,怎么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通过作了一番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我发现,我们教师感觉到不幸福,有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似乎存在于老师们自己身上。因此,我原本是要在今天的教研会上谈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后来我改变了主意。

在前个学期的一次教研会上,我与老师们分享了一个观点:“老师担负着改变世界的责任,但要改变世界,先得改变自己”。今天我要进一步追问:“要想改变自己,先得改变什么?”请老师们想一想。

我的答案是:“要想改变自己,先得改变观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改革,势必陷入僵化、腐朽和落后之中,缺乏朝气、生机与活力;一个团队乃至一个 人也是这样。所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锐意改革。

我从教20多年,在过好几个学校,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教师,我仔细考察了他们的从教经历与道德涵养、认知水平、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再反躬自省,发现有许多观念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现在就把其中的一部分提出来同老师们讨论。

一、畸形的核心价值观导致了今天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泛滥,在大多数人眼里,人生最重要的是金钱、权力和地位。

2008年我在新闻中心做记者的时候,有一天采访县检查院召开的赫章县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在会后的饭局上,有幸同一位著名企业家一桌吃饭,他当时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三大:读大学,赚大钱,当大官。”

很显然,在这位企业家眼里,金钱和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观念代表着中国大多数人的心愿。中国很少有人去追求比金钱和权力更高层次的东西,难怪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中国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我们不否认金钱、名利、地位、名车、豪宅、美女等等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但它们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吗?没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了吗?

其实中国的古代教育家早就告诉我们,人生中才能、智慧和德性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古代圣贤教人,从不教人如 何去做官,如何去挣钱,而是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去求索知识和涵养品德。(而我们现在恰恰弄反了)。

为什么呢?我们先把金钱、权力和地位称为“前者”或“外在的东西”,而把才能、智慧和德性称为“后者”或“内在的东西”。

首先,如果没有“后者”,“前者”你弄不来,即使弄来了,也不一定保得住。(如80年代的赫章许多民营企业家就是明显的例子。有的人钱多了,就拿去找小三,结果闹得焦头烂额,鸡飞蛋打。重庆北碚的雷政富出问题,是因为德行差;商纣王把江山弄丢了,也是因为缺德。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第二,“前者”是从“后者”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例如《红楼梦》是从曹雪芹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清明上河图》是从张择端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是从达.芬奇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英雄交响曲》是从贝多芬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现存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从人类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他提笔一挥,就出《兰亭集序》式的书法或者《蒙娜丽莎》式的绘画,下笔一写,就出《红楼梦》式的巨著,抚琴一弹就是朗朗的水平,抱球一打就是姚明的级别,纵身一跃就是刘翔的高度——有这等才能的孩子,尽管他出身下贱,身无分文,他会缺钱用吗?他会地位低下吗?)“前者”是会幻灭的,生带不来,死带不走的;“后者”是永恒的,生可以带来,死可 以带走的。

第三,拥有“外在的东西”到一定的量,可能会成为生命的负担和累赘,但拥有“内在的东西”却多多益善;“内在的东西”越多,生命就越强大,人就活得越自由自在。

第四,有“后者”就一定能带来“前者”,但是有“前者”却不一定能带来“后者”。

因此,“后者”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心灵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金山银山”,“前呼后拥”这些人人都想得到的东西,它不在远处,就藏在我们的心里,就出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是一座具足一切的宝藏。学习的任务就是(通过积累知识和艰苦训练的方式)把这个神奇的内心世界打开,把宝藏发掘出来。

一切财富不要向外去找,而要向内心中去求。然而现在大多数人全弄反了,缘木求鱼,一味鼓励孩子去追逐外在的财富而忽略了心灵的充盈与富足,所以我们的教育出了许多问题,培养不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

二、有一种观念,在社会上和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教师社会地位低下,不受人尊重;教师不值得当。

这是一个关系到教师职业荣誉感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讲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据说孔子很懂风水,他在迁葬父亲遗骨的时候,有两个 葬地可以选择:一个是山东曲阜;一个是安徽凤阳。孔子选择葬父于山东曲阜,他后来成为万世师表,帝王之师;而安徽凤阳被后来的朱元璋家父亲安葬了,出了一朝帝王。后人就评价孔子真聪明:做帝王只能影响一个时代,影响力是暂时的;做帝王师却能影响怎个历史,影响力是永远的。

这个聊斋故事显然是杜撰的,但故事的编造者想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教师是不朽的事业,具有永恒的价值,怎么会不值得当呢?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直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用道术来制约和影响权力,造就了辉煌的政治文明和许多太平盛世。只是到了当代,这种传统断裂了,教师群体自我放逐和堕落,缺乏上述的雄心、魄力和担当了。

其它行业的人认为教师地位低下,可能是因为他这辈子没有福气遇到厉害的老师;教师自己觉得地位低下,可能不是因为整个教师群体地位低下,而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导致地位低下,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天下所有教师的地位都跟他一样低下了;如果他优秀到孔子、孟子的水平,他的地位还会低下吗?

再说不受人尊重的问题,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你不自尊、不自重、不值得尊重,别人会尊重你吗?如果你都堕落到了连普通公民都不如的水平,不但不为人师表,不给教师群体增光,反而给人类脸上抹黑,人家会尊重你吗?如果你满脑子乌七八糟,满嘴流言蜚语,行动胡作非为,人家不打死你就是对你最大的尊重了。这些观念老师们要有,因为我们要用这些正面的东西去影响孩子。

三、有的老师认为,工作得不到别人(尤其是领导)的认可,没劲。

其实干工作有没有劲,这是一个责任心和上进心的问题,与得不得别人的认可关系不是太大。

我乐于从事一种职业,我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得有声有色、成果累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生命力得到释放,我的社会价值得到展现,这本身就乐趣无穷,够了。如果得到别人的认可,那当然更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又何妨呢?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难道兰花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释放幽香吗?金子会因为无人喝彩而放弃闪光吗?孤高一点吧,好吗?

人与人之间的相知和理解是很困难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各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思,哪里还有闲心去欣赏和认可别人呢?“如果没有人为我鼓掌,就要勇敢地自我欣赏。”

记住,你优秀就够了,这是大自然对你最大的奖赏,别的都是奢望!名利心淡点儿吧,这样你的心量就会更加宽广,不要让那些虚名薄利把我们高远的目光阻挡!认为工作需要别人认可的人,可能是虚荣心在作怪。对那些不求上进,拖沓懒散的人,请不要怨他们,无能就是对其最大的惩罚,这种惩罚还不够吗?

四、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身边的人有意无意地影响着 我们,他们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信息:多做事是吃亏的,憨包才去做没报酬的事情。

这种观念实在误人不浅。因此在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见利益就上,见事情就让;对上级安排的事情推三阻四,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拖;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反省,时间长了,还认为是理所当然;更有甚者还拿在别人面前炫耀,说:“领导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说穿了,这种人缺乏事业心和担当精神;一事当前,不谈贡献,先讲报酬。这种人与那些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相比,不知作何感想?

我不敢说这种做法不对,因为人各有志。但凭我教书20多年的经验和观察,这种人“充得了兜(方言)”的还真不多。

有一天我同陈建军老师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作了一句精彩的点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有点不厚道,但恰如其分。

我痛恨这种人,因为我28岁以前,就是这种人的误导耽误了我10年的青春。我18岁那年参加工作,一个老教师告诉我说,我们学校的领导无聊得很,如果不是从学生身上看,他朝(zhāo)天朝(zhāo)日坐起不上课,都只有领导对不起他的。我当时懵懂无知,竟然信了他的鬼话。

可见同伴引领在教师团队中的作用多么巨大。后来我读了许多书,看清了世道人心,才纠正了这个错误的观念。其实我们要弄清楚,多做事——不管是家事、国事,还是天下事,受益最大的是自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奥巴马大学毕业以后要到贫困落后的黑人社区去当志愿者;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年薪为什么只要一美元——只有中国人才认为他傻。

有一年我同财神中学的一位老师交流,他说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他说:“有的人一辈子占小便宜,但往往吃大亏;有的人一辈子吃小亏,但往往占大便宜。”他说的前一个“有的人”,就是上文提到的不喜欢做事的人。这种人不喜欢做事,能力得不到锻炼,思想境界提不高,生命格局太小,心胸不大度,别人会待见他吗?无为他就无位,他的处境会好么?遇事往后缩的人,自以为很对头,殊不知到哪方黑哪方,混了一辈子,还是老样子。岂不悲乎?

五、有的人认为只要“扫好门前雪”就行了,不该管“他人瓦上霜”。

这种人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也不过问;看问题、做事情只看自己的小圈圈,只扒自己的小堆堆,只打自己的小算盘,不从大局着眼,不顾集体利益,各自为政,甚至“拖后腿”,勾心斗角,惹是生非,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人明显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如果融入集体,形成合力,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一滴水不可能兴风作浪,但许多滴水汇成江海就可以翻天覆地;一只蝴蝶扇动翅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 的,但千千万万只蝴蝶同时扇动翅膀,就有可能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热带风暴。

个体的力量不容忽视,但个体在集体中的作用却取决于个体的作为。如果个体在集体中不作为,那么个体的加入是没有意义的。这时,1+1=1。

如果个体加入集体后,传递的是正能量,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步伐协调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那么,个人的力量就会被集体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千倍、万倍地激发和释放出来,成就个体永远无法完成的千秋伟业,(例如中国的航天事业)。这时1+1远大于2.如果个体在集体中自以为是,纪律涣散,无所作为,甚至内讧、内斗,互相倾轧、猜忌,落井下石,传递的是负能量,那么这个团队也将是一盘散沙,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吃,1就是1;两个和尚抬水吃,1+1=1;三个和尚没水吃,用数学式表达就是1+1+1=0;如果吵架、内斗,打一个去住院,那就是1+1+1<0。

从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倒不存在不团结的现象,但我还是衷心希望老师们注意并把这些意识传递给孩子们,这对孩子将来的成功十分重要,希望他们能融入集体,精诚团结,同舟共济,放下私怨,相互欣赏,尊重差异,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在成就团队的同 时,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六、有的老师认为,我们的工作够苦、够累的了,教研活动没时间搞,纯属多事。

人的生命永远摆脱不了两种力量的纠缠,人生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牵引下永无休止地升升沉沉、进进退退。

第一种力量是人性的力量。好逸恶劳、追求享乐、满足欲望是人的天然本性,这种力量像地心引力一样把人引向松懈、懈怠、怠惰、堕落、落后,甚至引向黑暗、愚昧、丑陋、恶毒以及犯罪的不能自拔的深渊。这种力量把人向下、向后拉扯,中国古代思想家据此提出了“性恶论”,卡耐基则称之为“人性的弱点”,基督教和佛教都把它比作“魔鬼”。

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人类将沉沦和堕落到很可悲、很可怕、很可怜的境地,宗教家把它比喻为“地狱”。通向“地狱”的路很很平直,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奋斗,只需要放纵自己、拖沓懒散就行了。

古代贤哲们看清了这条路的可悲和可怕,于是试图探索一条通往幸福、美好、自由、自在的道路。这是一条人类的自我救赎之路,这条路虽然充满艰辛与坎坷,却永远指向光明和希望。许多圣贤在探索这条道路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并为人类找到了第二种力量——理想和信仰的力量。

这是一种神性的力量,把人引向勤奋、勇敢、精进、自信、坚强。通过这种力量的牵引,人类可以不断地进步、提 升、超拔、强大,甚至可以超凡入圣、无所不能。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辉煌灿烂的地球文明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下完成的。有了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人类才活得更像人类。古代思想家据此提出了“性善论”。

因此,只有受第一种力量主宰的人,才认为教研教改是在找麻烦事儿做。这就牵涉到郎校长经常提到的“职业倦怠”问题。其实“职业倦怠”归根结底是人性的堕落,是对生命的辜负和彻底放弃,找多少理由和借口都掩盖不了这一铁的事实。那些对工作缺乏激情,对职业不感兴趣的人,除了对一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以外,又对哪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美好的东西感兴趣呢?

在日常生活中,上述两种力量的强弱对抗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心态和生命状态:如果向上的、正面的力量大于向下的力量,就会把人引向新生,生命就是昂扬的、奋进的、朝气蓬勃的,像自然绽放的花朵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人的心态就是积极的、健康的、开朗的、乐观的,这就是“年轻态”。所以人的年轻或年老跟年龄的关系不是太大,如果一个人具备“年轻态”,即使他有八九十岁了,我们都可以说他还很年轻。

反之,如果向下的、负面的力量大于向上的力量,就会把人引向萎靡和死亡,生命就是倒退的、封闭的、腐朽的,像秋天的枯枝败叶一样死气沉沉;这种人的心态就是消极的、阴暗的、绝望的,这就是“老年态”。落入这种生命状 态的人,即使他年富力强,风华正茂,也已经是老朽不堪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许多问题,我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观念和认识,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者站的位臵稍微高一点儿,我们就会有惊人的发现,就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就会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很多看似死路一条的问题,就会突然柳暗花明;有些看似正确的观念不一定经得起反复地琢磨和推敲。

上一篇:人事行政部管理责任下一篇:相亲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