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

2024-06-25

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精选8篇)

1.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 篇一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青少年远离犯罪

为了更有力地推进普法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大力弘扬法治精神,2012年11月19日,藤县公安局在河东广场开展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县各方全力支持,各方协力共同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本次宣传活动邀请了全县各乡镇普法骨干、各中小学生及司法局机关人员,在活动广场上悬挂法制宣传标语,民警们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并为群众发放了法律宣传册、宣传单以及法律法规。此次活动呈现出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通过此次活动营造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预防青少年犯罪,让青少年远离犯罪、远离邪教、远离毒品、远离网游。

第二、通过宣传法律、普及法律、教育广大青少年,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做到得到切实维护自身的利益。

第三、通过宣传法律让青少年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的武器,参与回家和宿舍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2.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 篇二

一、学校性教育的现状

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性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课程中唯一涉及相关知识的只有初三的《生理卫生》。现在的新课程生物学中虽然在初一就开始介绍了人的生殖器官、生殖等一些内容, 但是内容非常简单, 只是介绍了简单的生理发育知识, 没有涉及性生理、性心理等重要内容。笔者在琼海市调查了琼海市所有25所中学, 能够在每个学期进行一次以上“青春期性教育”讲座的是零, 曾经进行过“青春期性教育”仅有8间中学。可以说, 琼海的现状, 是海南青少年性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甚至是全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的一个缩影。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

(1) 观念的转变。

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 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学校、家长及社会首先应明确性教育指的是什么, 不仅仅是性生理、性心理及预防性病、防止少女婚前怀孕等基本知识, 还应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两性交往及爱情、婚姻等丰富的内容。性教育作为知识的普及和指导教育,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价值观, 进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必须给予特别强调。比如性是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性有肉体和心理的层面, 也有社会的伦理的和精神的层面, 各因素的统一才是健康的, 任何的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 每个人必须对相关行为承担责任。

(2)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进行性教育。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 是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有责任把培养孩子的性价值观作为他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然而当代的父母多数没有接受正式的系统的性教育, 性知识贫乏, 观念陈旧, 当务之急是家长需自己补补课。学校应发挥性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物教师性科学知识的培训学习。我国直接从事青年青春期教育工作的主要是中、小学生物学教师。然而生物学教师在师范就读的课程中, 涉及到人的性科学的课程, 仅仅是《人体组织解剖学》、《动物及人体生理学》、《遗传学》等极少数性科学中的几门基本自然学科。教师的性科学知识也非常贫乏。因而, 必须加强性科学知识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应以制度化的方式, 把有关性知识内容渗透进各类课程中, 以性生理与性心理作为基础, 性道德与性法律作为重点。

首先学校必须要认真上好新课程中典型课, 如人的生殖、青春期的发育、生物的遗传、健康地生活等。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 注意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 体现学生所需知识, 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适当地扩展, 让学生对性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 满足青少年对性的好奇。同时, 在上生物课还应有机地把性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课程去, 在渗透过程中要找准与内容相符的结合点, 避免牵强附会, 掌握好渗透比重和程度。如在讲到各种动物的繁殖时, 可以把人的生殖联系, 说明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不是性一成熟便立即产生性交欲, 人类的性行为有社会性, 必须受到社会的种种制约。

其次, 在学校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定期邀请性方面专家或学者进行性知识讲座, 或者进行性知识图片展, 观看性知识录像, 使学生对性知识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从而满足青少年对性的好奇。性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 对青少年不讲性问题, 不进行性教育, 难道他们就不去想, 就不学了吗?不, 他们会悄悄地去学, 会从黄色的书籍、黄色的音像去学, 会因为朦胧的性意识和对性知识的缺乏正确认识而走入歧途。

3.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三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尤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化意识,帮助孩子从丰富的文化宝藏中获得培植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帮助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议如下:

1.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体系,着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完美人格培养”为重点研究方向,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德育模式。

2.要努力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抓好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同时,注意抓好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加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工作的落实,在大中小学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真正做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3.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一是加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年富力强的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及高校都要配备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并保证必要的经费;对德育教师实行综合目标考核,适当提高德育课教师的待遇。

4.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中。各级学校适当开始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到有关科目的考试范围;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建立定期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评议和考核机制。

4.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 篇四

社会教育,指的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机构、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对青少年实施的教育。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战略选择。青少年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满足青少年道德发展、素质提高的需要。目前,哈密地区青少年总数占到地区总人口近1/5,但由于社会公共活动场地不足、文化体育设施相对较少、社会教育资源贫乏等原因,使得社会教育已不能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地区青少年社会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通过长期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祭扫革命先烈”等主题教育,使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日益加强;二是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激扬青春·情暖哈密”系列活动,青少年都能积极参与,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三是大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并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认为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国家做贡献和使自己有所作为;四是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但在健康的主流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政治意识淡薄,存在信仰危机;其二,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其三,意志力薄弱,不能经受打击、挫折;其四,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现象严重,性格孤僻、冷傲,缺乏合作精神;其五,重享乐主义,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其六,独立自主意识差,虚荣心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来自于家庭的溺爱,学校教育的有限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青少年社会教育力度不够等等。因此,为保证广大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就必须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

建议:

一、各级党政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转变思想,使青少年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二是要扩大、挖掘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和项目支持;三是要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努力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

二、尽快建立哈密青少年活动中心。针对目前青少年校外活动空间有限问题,活动中心应设有体育运动场地、科学活动室、文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在活动中心还应配有必要的器材、图书、设备等。

三、发挥社区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作用。发挥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优势,在社区内增设青少年活动场所及设施,如内地一些地方把少年宫建在社区,利用寒暑假组织引导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

四、打造针对哈密青少年的专题栏目。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可推出一批青少年专栏、专版及专题节目,宣传哈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成长事业的关心关爱,报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并通过成长故事、答疑解惑、佳作展示、好书推介等多种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观众及家长,为青少年搭建才艺展示平台,引导全社会关注青少年成长。

五、发挥公共文体设施的公益作用。利用好现有体育文化设施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其他各类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或优惠政策,拓宽和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

六、加大对社会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目前,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协会组织、社会团体等为青少年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承担了一定的青少年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培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也应当从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扶持和培育其得到更大的发展,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困难与挑战

直面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困难与挑战

自从2013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新主题“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确定以来,全国各地团组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走进普通青少年群体,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一道开展调研、走访和倾听活动,直面青少年社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

城市与郊区社会教育状况反差大

来自上海团组织的调研表明,虽然当下社会教育已经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且在大部分社区已经得到开展和实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首先是社会教育的普及面不够广泛。以青少年事务社工为例,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因人口较为密集,社工配置力量较强,对青少年开展社会教育的工作力度也自然较大。城郊接合地区及部分郊区,因人口分布广,且来沪青少年较多,社工工作力量有限,开展社会教育的覆盖面明显比中心城区窄,且对来沪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更是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第二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与教育的专业交叉领域,具有特殊性,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介入。社会上虽然已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教育机构出现,但其资质良莠不齐,收费也较为昂贵,政府和机构已经开始呼吁高校提供优秀的青少年志愿者和社工来到社区,并成立相关的民办非营利机构为社区建设提供更多专业的服务,但是专业人才、社会组织的缺口依旧较大。

第三是缺乏有效的中间转介途径。有效的转介途径,在社会教育中起着枢纽的作用。在学校青少年有了相关需求后,社区社工站也具备一定资源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专门的转介途径,青少年无法及时得到社工站的帮助,从而可能导致问题恶化。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多元有效的中间转介途径是当下刻不容缓的问题,途径的缺失可能导致许多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青少年问题的恶性发展。

青少年参加社会教育的强烈愿望尚不能满足

来自山东团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的愿望非常强烈,绝大多数青少年(87.15%)表示“很乐意参加”或“有时间就参加”一些社会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只有少数青少年表示(12.86%)“没有太大兴趣”或“很反感,不想参加”。但目前的现状是这种强烈的愿望尚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和供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思想认识的不足。目前,在我国还未形成浓厚的重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氛围,无论是青少年的父母家人,还是学校,都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并未将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虽然国家强力倡导素质教育,并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但目前的教育体制却仍然由“应试教育”主导。应试教育理念在全社会的盛行使得广大青少年的课余时间很少,并且这有限的课余时间也被用来温习功课或做作业,根本无法抽出时间来参与到社会教育活动当中,青少年宫等机构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社会资源整合过程中的阻碍也不可忽视。由于目前我国还缺乏专门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法律法规,缺乏专门负责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行政部门,因此,各地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就面临着整合社会资源的困难。教育系统、文化系统、司法系统都各有自己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资源,但是要想把所有这些资源都整合在一起,难度则非常大,单靠某个具体部门的力量很难完成。这就迫切需要有一个专门负责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行政部门来进行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为青少年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保障。社会教育设施是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平台、场所和载体,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运动场、游乐场、少年宫、青年之家等。但目前的社会教育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教育需求,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些设施的建设力度。从教育对象来看,现有社会教育设施的设计和使用主要面向一部分青少年,并未完全覆盖全部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目前各类社会教育设施的使用者主要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专门面向高中生、大学生阶段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设施则非常稀少。有些社会教育设施的使用还实行收费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青少年群体的使用。从教育形式来看,目前大多数社会教育设施的建设都普遍缺乏吸引力,主题创新不够,形式千篇一律,地点也缺少变化,由此造成了教育活动长期一个模式,一个场景,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因此,应该在青少年社会教育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注意使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融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充分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让青少年在娱乐与健身的同时获得益智和成长。

传媒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来自江苏、山东的问卷调查发现,传媒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影响,尤其是随着数字电视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少年接触传媒的途径越来越多,从传媒中获得的信息也愈益丰富。与机构教育、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不同,传媒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青少年通过观看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以及网络视频等,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内容的影响,在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发生变化。因此,传媒教育是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一个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传媒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引起所有社会教育人员的重视,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十分缺乏。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目前的传媒教育也仅仅是在实践层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化发展。

青少年的娱乐性消费缺乏引导

山东、陕西等地的调查表明,目前,娱乐性消费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部分青少年在选择娱乐方式上主要处于一种盲从状态,他们更多的是受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的娱乐选择的影响。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娱乐消费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却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因此,适当而正确的引导就很有必要。这就需要对青少年开展相应的娱乐教育和消费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选择健康的娱乐休闲方式,并且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形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但经过团组织的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发现,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思想道德教育、特长培训、拓展训练、文艺教育、科普教育和农科教育等,关于“什么才是健康的娱乐休闲方式”、“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娱乐内容”、“怎样进行娱乐性消费”等内容的社会教育则非常缺乏。

社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关怀有待加强

江苏团组织将调查聚焦在社区这一重要领域。结果显示,社区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人群,有各类弱势群体,比如外来流动青少年、贫困青少年、残障青少年等;还有各类问题群体,比如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少年、心理障碍青少年等。这些特殊的青少年

虽然还只是少数,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因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较大。对这些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帮教工作,社区已经有所涉及,但目前在这方面社区的工作还做得不够。由于这些特殊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都难以解决,必须依靠更大的社会力量完成,社区则成为一个有力的教育阵地。社区在对这些特殊青少年的关怀上还有待加强。

在关于社区给青少年提供各类帮助方面最欠缺的问题调查中,江苏团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专门活动场所设施不足之外,相当多的家长选择了“设有青少年成长基金,提供经济援助”一项,这说明社区在帮助贫困弱势青少年方面作用比较弱。另外,选择提供心理咨询辅导的人数也不少,实地考察也显示青少年对心理咨询辅导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但目前社区对这些特殊帮助都做得有欠缺。

5.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 篇五

关键词:青少年,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抗击非典,现代化

摘要: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相关性。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总结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与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的表现共和国公民的责任感,危机激发了青年一代内在的潜能。他们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坚守在自己工作和学习岗位上,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得到升华。广大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公民道德,弘扬了民族精神。在我们欢呼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总结,以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一、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尺度。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又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公民道德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是公民道德的提炼和升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实践层面,民族精神往往具体体现为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既有高度抽象的哲学品格,又经常体现于一些杰出人物的具体行为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全国人民用生动的实践,弘扬、丰富和发展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二、抗击非典斗争中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面对突发的、大面积的、严重的灾害事件,把责任严肃地放到了每个青年人面前,成为对每个青年人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氛围中,青年人同时看见自己身上的责任,广大团员青年与全国人民一道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拼搏奉献,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一道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抗击非典的战场已经成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和实践课堂。“非典”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从教育的角度,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看到,在危机时刻所展现的不仅是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留下了众多对价值的坚守,对精神的探求,对灵魂的重新发现.最重要的是,这些都鲜活地呈现在我们周围,不需间接说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对于习惯接受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的学生来说该有多么宝贵。他们通过亲身体会懂得了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环境道德观的重要性;危机迫使他们和我们显示出平时没有机会显示的对生命的关怀,迫使他们和我们重新审视科学和理性。

“非典”突然之间把我们身体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身体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它还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前提,在那个危机的时刻,关爱自己即是对他人负责,呵护自己的身体其实也是在捍卫人类的尊严。身体被病毒作为突破口的时候,对于身体的发现和关爱恰恰是人文关怀的前提。如今,我们知道,对自己身体负责变成我们社会责任的一个基本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的这样的观念,身体是脆弱的和需要呵护的,在正常时刻必须避免无谓的消耗,要从细节处关怀生命的点点滴滴。从危机中可以发现,关爱自己的身体其实并不是软弱,寻找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具有高度的价值。对自己身体负责,也是对家庭、社区和国家负责。我们需要对于更高价值的追求,但关怀生命的责任更是社会健全的保障。如果经此劫难,在学生的思维中能形成对身体关爱的观念,实在是这场危机留给我们宝贵的礼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思考。朝气蓬勃的学生们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正有机会进行千万种选择,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让

学生了解,无论什么专业,都有可能遇到价值的选择,在关键时刻,为了专业的责任甚至不得不牺牲生命。平时的的确是少有这样悲壮的例子,现在,就在身边,在我们眼前,无数人用行动做出了答案。总有一天,课堂中的学生会面临,他们每一个正确的专业选择都关系到荣誉和尊严,每一个谨慎的探究和理智的决定都人命关天,到那时,需要的是不逃避,不鲁莽,会为守住某种底线而苦苦抗争。如果今天的每一个学生到危机之时都能让人们在疑惑中看到希望,在迷茫时感到方向,因为他的存在让生活充满期待,这将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培养的合格人才,不就是那些能用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让我们重建信念、用坚守岗位和尽忠职守来让我们重获平静的人吗?

非典对青少年造成的实际伤害是有限的,但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是一次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考验。在校园,由于信息不畅造成一些学生初期的恐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这反映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缺陷:除了单一的行政系统,各种学生组织基本失去作用,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自助、互助的机会和能力。它显示的是公民素质的薄弱。晏阳初认为公民教育的意义是“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和团结生活。”因而,公民素质不仅是一种价值,一种意识,而且是一种实际的能力,基于公共心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应该“结起团体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

三、如何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

(1)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去认识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把它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要善于借鉴和引入诸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科研力量,借鉴成功经验,加大这项工作的科学含量。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规律,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增强开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2)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强和巩固日常教育的成效。通过实践对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和弘扬民族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重视实践教育,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小事做起,于点滴中见精神,于日常中见效果。要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寓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中,设计和规划一些能够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的特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青年敢于迎接各种挑战,敢于面对各种风浪,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品格,锻造精神。

(3)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创造性。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我们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的、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

2、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通过非典之战,多少白衣战士、无名英雄,他们留住了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了民族之魂。我们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培育的过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及抗非典精神等,构建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的新体系。通过非典之战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性格,带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明显特点,因此,塑造民族精神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一是培养理性求实的科学精神。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由相信科学,从而由初期的恐慌转到科学防范。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时,我们必须提高民族的科学精神,要相信我们面对的问题只能靠各种专业的知识来解决,不可能靠喝绿豆汤、靠放鞭炮驱赶。二是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现代人应该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是不应该因此轻视社会责任。这次非典之战中,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表现出了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说明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三是营造友爱互助的团结风尚。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团结,使我们在面对共同的民族危难时能风雨与共、共度难关。四是锻炼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现代化非常注重理性。面对危难的时候,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力量去战胜危难,这才是现代化的精神。塑造强势人格,不仅要有浩然之气,还要有一种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人性的力量。五是树立开阔前瞻的风险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问题是全球性质的,风险意识可以塑造开放心态,帮助我们随时应对新的危险。六是强化遵规守法的纪律精神。现代化是法治系统,很多问题要用法治来解决。疾病流行以后,一些民工和大学生擅自回家了。对此,用传统的眼光和人情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但是假如我们有一部紧急状态法,一旦政府宣布处于紧急状态,你所有的行为都要遵循这个法则,而不是谅解,那就是有法可依。从广义上来说,纪律精神和制约精神也是规则意识。

3、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在这场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表现是令人欣慰的,尽管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们也恐慌过,迷茫过,但非典的洗礼让他们更坚强了,也更成熟了。抗击非典启示我们,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重视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典时期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自己负责。个人防护、个人卫生、日常生活的安排和自我克制,这些在平时“并不重要”的问题,一下子成为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父母、学校、社会,还是青少年本人都应从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没有全面素质的基础是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二是提高“抗挫折能力”培育。如何有效应对挫折,并从中获益,是一个人抗挫折能力的体现。尽管这样的挫折并非长期存在,但非典时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再一次提醒人们,平时太多的顺利和良好的成长保护,也在悄悄地消磨掉人们的耐受能力。三是重视情感教育。被关心的感觉是幸福的。短信中的祝福疏解了高度的紧张,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朋友的善意提醒甚至恶作剧式的玩笑,都一起构成了生活的美好。人们关心着,也被关心着。非典时期的生活提醒了我们,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部分,是珍重自己、关爱他人的基础。

4、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善于吸纳新知、勇于进行探索的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和引导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充分相信青少年,肯定青少年,相信后人总是要超越前人;用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运用网络等高新技术,加强平等互动的双向交流,努力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广大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关注现实,不断实现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6.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 篇六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我某地工作实际,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观念、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以18岁以下青少年为重点对象;以学校德育教学改革、少先队建设、开展读书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基本道德规范为着力点,坚持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和“三贴近”的原则,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整章建制、规范行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广泛参与、入心入脑,引导广大青少年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安排

(一)加强学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1、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五项工作:

(1)小学德育教学要从最基本的礼仪礼节、社会生活常识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做好打基础的工作。

(2)中学德育教学要以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五爱”为主要内容,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觉悟,逐步树立“三观”。

(3)高中德育教学要在抓好前两个阶段德育工作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教育、加强国情教育和成就教育,逐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4)职业学校要注重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5)中小学校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某地教育局牵头,团某地委、文明办参加)

2、大力开展以“五讲五做”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八项活动。

1)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各中小学校每年要组织祭扫一次烈士墓,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一次文艺演出,组织一次运动会,看一场好电影,参加一次公益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陶冶和提高。

2)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加强好书推荐、好书点评、好书导读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多读文学经典名著,多看文艺经典名品。要把读书活动与各有关方面组织开展的主题教育、丰富多彩的各种团队活动结合起来,使读书活动的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鲜活,形式更加新颖,真正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

3)利用学雷锋活动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一二.九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征文、演讲、歌咏、舞蹈和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增强爱国主义,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4)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四进”实践活动,重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

5)组织开展鸡东某地第四届“四有”少儿标兵和第二批百校百名“五小”公民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培养品德优良、勤奋好学、遵纪守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楷模。

6)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红领巾助残”、“红领巾夏令营”、“艰苦磨炼营”等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7)举办全某地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8)围绕“五讲五做”开展其他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实践教育活动。(某地教育局、某地委宣传部牵头,团某地委、某地妇儿办、某地文明办参加)

(二)切实加强社区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某地委宣传部、民政、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协调指导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社区团组织建设,保证青少年德育工作有组织管,有人负责抓。逐步构建青少年德育工作社区化,社区活动教育化,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

1、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社区要协调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驻区单位,依据社区内的企业、街道、学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地开辟青少年活动阵地。

2、组织青少年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以春节、五四青年节、七一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使社区青少年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题教育,号召青少年使用文明用语,拥有文明行为。制作宣传牌、警示牌。

3)以镇中社区、警民社区、北华社区为重点,开展“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强化青少年的文明意识,促进青少年志愿者健康成长。

4)开展城区青少年“三下乡”活动,强化青少年服务意识。使青少年在活动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在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

5)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提升鸡东人形象”主题系列活动,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社区管委会牵头,某地教育局、某地文明办、团某地委参加)

三、保障条件

1、着眼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过程的序次,搞好新《中小学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工作,规范学生言行,要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某地教育局牵头,团某地委参加)

2、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配套设施,为广大青少年参观学习创造条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广大青少年开放要实行优惠政策,学生集体参观学习实行免票,持学生证和18岁以下身份证的个人参观学习实行半票。搞好鸡东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举办好专题展览、巡回展览,扩大和延伸教育功能。(某地委宣传部牵头,某地财政局、某地教育局、某地文体办、团某地委、某地妇联参加)

3、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图书馆、体育馆的开放时间,节假日要全天开放,收费实行免费或半费。各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阅览室、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等专业教育的功能,安排好青少年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节假日期间要全天开放,提高校内各种活动场所或相关设施的利用率。(团某地委、某地教育局牵头,某地财政局、某地文体办、某地妇联参加)

4、大力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采取对网吧实施监控、上网实名制等措施,加强对社会网吧的管理,切实把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等规定落到实处。对网吧实行总量控制,取谛无证照经营或违法行为严重的非法网吧,规范其从业行为。做好软件开发的调研论证工作,开发鉴别和封堵一些网站特别是国外网站“黄赌毒”内容的软件。(某地教育局、某地公安局牵头,某地广播电视局、某地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某地文体办、文管所参加)

5、加强文化、影视、出版工作和某场监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动员和组织作家、艺术家创作生产一批儿童艺术作品。某地电视台要办好儿童专题、专栏节目。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堵源截流,标本兼治,坚决查缴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出版物,净化文化某场,防止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某地教育局、某地广播电视局分别牵头,某地公安局、某地文体办、团某地委、某地文联参加)

四、组织领导

为协调各有关方面推进落实,成立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某地委宣传部社宣组。某地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加强督促检查,掌握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深入试点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五、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领导的指示和某某某委要求上来。各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日程,成立组织机构,要配有专人负责。

2、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头组织实施。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分工,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分头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的方案于1月15日前报某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政各部门及社会方方面面,工作难度很大。各有关部门既要按分工抓好自己牵头工作的落实,又要紧密配合,协调运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7.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篇七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德育,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他们能够接收到各种知识和信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要求进步的良好心态。但多数心智尚未成熟,有时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比较淡薄,个别人容易受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严重的甚至走入误区。因此,分析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增强青少年自身综合素养,促使青少年成长为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一、当前部分青少年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淡薄。青少年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学习多于思想政治内容方面的学习,有的在政治意识和立场上没有形成坚定的信念,有时容易受到一些西方思潮的影响。个别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欠缺理性的思维,甚至认为西方的任何东西都是好的,都是完美的,有着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卑感。

(2)法律意识淡薄,犯罪呈低龄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且低龄化明显,涉及领域广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辨别能力低下,部分青少年陷入迷茫和困惑。因此,急需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3)意志力薄弱,抗挫能力弱。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而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优越,自我中心意识强,与人沟通能力弱。未能形成坚强的意志,也未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致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容易自暴自弃。主要表现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自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思潮影响,缺乏奋斗精神。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1)多措并举,加强青少年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鉴于部分青少年存在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加强青少年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刻不容缓。可以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专题讲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做到在理论上丰富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在实际参与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模范人物的介绍,发挥典范作用,让优秀的模范人物成为学生心中行为的标杆,从思想上找到方向,坚定自己的立场。不断努力学习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用高尚的思想品德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引导青少年提高是非辨别能力,自主摒弃和排斥不良思想的影响,抵御来自互联网等各种渠道的不良影响,提高政治修养,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自信。

(2)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除了课程内容的讲授,还要把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改革和国家复兴联系起来,培养有理想、有知识、遵纪守法、有道德的合格人才,促使学生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借助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有关不良思潮、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抵御不良影响的免疫力。

(3)构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是青少年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思想教育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从小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精神,要以身作则,用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孩子做出表率。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通过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方面进行培养,培养青少年做一个守法的公民,遵守学校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成为遵纪守法的标兵。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对社会上各种不良的行为、思潮等及时披露、批判,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氛围,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策。同时,要意识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应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这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配合。要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系统化、专业化,提高青少年抵御不良影响的免疫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利.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2]许瑞芳,高国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

[3]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7).

8.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刻不容缓 篇八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历年普法活动的重点。从1985年全国开展普法活动起,我国就着力于贯彻“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经过多年的普法活动,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明显提高,但由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报告(2013)》显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离我们的要求与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可见,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空间还很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往往导致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的成人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事实证明,如果不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也难以营造出全社会良好的法治环境。因此,把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通过法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和改造世界,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刻不容缓,十分紧迫。

一、培养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需要

《决定》强调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进一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法治社会的形成标志在于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具体表现为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民众的普遍拥护和遵循。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任何法律规范,不管它有多么严谨和完善,如果不为人们普遍遵守和尊重,它也将毫无实际意义。正如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只有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作实际行为,这样的法律才是有效的。

人们的法律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个人头脑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的教育学习和实践养成的结果,法律意识的形成需要进行法治教育和观念引导。法治教育有利于培育社会良好的法治氛围,提升国民整体法律意识。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权威的确立,必须以良好的法律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法律只有赢得全社会普遍的心理认同,才会化为人们的内心自觉。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己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但法律体系的完善并不代表法的实现,有了法律,并不等于有了对法的信仰。法律信仰是公民将法律规范视为全社会最高行为准则的内心确信,即发自内心地对法律制度的一种认同感和依归感。这是公民法律认知的最高阶段。而培育青少年法律信仰不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正如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所指出的:“法律意识需要从小启蒙,法律素质需要系统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为根本目标。”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其

合法权益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渐突出,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也给青少年及其家庭带来灾难,这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根据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庭长刘军根据丰台区人民法院的收案数据指出:“2013年,涉及未成年权益的案件中,民事收案220件,刑事收案157件(其中纯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97件);截至2014年11月,民事收案302件,刑事收案125件(其中纯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92件)。”可见,青少年犯罪的形势很严峻,究其原因,既有青少年的主观因素,又有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极为贫乏、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不知法、不懂法、犯罪而不自知的状况,是青少年犯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自觉守法的法治观念和良好品行,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而增加他们的法律素养、深化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不仅是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遏制严峻的青少年犯罪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一项保障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百年大计。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青少年是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法治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规范意识;另一方面,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通过学校法治教育,能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总之,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给自己的生命安全树立起一道防护墙。

三、转变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

现状的需要

当前,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意见》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仍然存在定位不够明确、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教育内容不够系统、保障条件不够有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

当前,我国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的程度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学校法治教育的内容非常单薄。在初中政治课程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的四个板块中,唯独丢掉了最应该强化的法治教育。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造成学校对法治教育定位的偏差。不得不承认,在我国,当前考试考核依然扮演着指挥棒的角色,升学率成为家庭、社会以致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准。学校、家长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仍依赖于科目在中考、高考等考试中占据分数的多少。

法治素养的树立,一直没有作为独立的评价标准得到应有重视。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法治教育很容易成为装饰,形同虚设。由于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也存在问题,很难有法律专业的老师来给学生授课,很多老师自己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难以指望让学生听明白。大多数学校没有统一的课时来安排法治教育,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一点政治课时间,有的干脆没有安排法治课。在教材方面,目前也尚没有形成真正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的成套统一的教材。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法律似乎是个很遥远、很模糊的东西,没有吸引力,没有现实性。

在教育中,往往片面强调教育青少年守法和预防犯罪,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公正、平等、自由、尊严、人权、民主等法治理念的培养,同时也忽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种生活方式的技巧。“学法”“知法”只是为了“懂法”“守法”,遵守法令只是为了让政府放心,而不是注重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之,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需要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是当务之急,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也能对国家将来的法治进程打下坚实基础,能为国家法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公民优秀法治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从青少年抓起,才能保证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真正落实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

【易春秋,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上一篇:支部书记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高考考前动员大会教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