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精选8篇)
1.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 篇一
培养五年级学生评改作文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北展小学李和亭
一.问题的提出
修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成功的写作实践和作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而当前的作文修改存在许多弊端:(1)教师重写前指导,轻改前指导。(2)教师重自己修改,轻学生自改和互评。(3)教师重对学生的作文作结论性修改,轻修改时的点拨及信息反馈。(4)教师重修改的结果,轻修改的过程及评价。(6)教师重作文修改本身,轻修改过程中师生情感沟通及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基于以上认识,有感于当前作文教学的状况,我们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提出来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的课题方案。构建了“自改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多元化评改作文评改方式。
二.课题研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又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教师要特别重视修改,把它看作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重视修改,尤其是当堂修改,在交作文前再读再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但面对作文评价,语文教师常常感觉到付出许多,效果欠佳。分析各种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作文评价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在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开展评价。基于以上认识,在课题研究中,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加强交往,体验成功。作文评价中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事,而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并存。我们强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仅仅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更强调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体谅、互相激励的良好安全心理环境,使学生在互评中,自我反省自己的作文,提高自省能力,在互评中学会欣赏、激励和交流,提高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写作水平。让评改成为学生的一种习作方式和一种习作习惯。把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学生读中修改,学中评改,同桌互改,自己二度习作修改,让学生要成为自己习作的第一个读者。学生拥有习作的话语发表权。学生的习作有自己的读者。让习作的评改在反复多元的实践中习得。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语文教学系统理论认为:批改应该是学生的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批改作示范,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作文评价能力,把批改的标准和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会大大促进构思与修改能力的提高。因为这些标准实际上也是写作的重点要求,学生明确了要求,学有方向,就会更好地实行自我调控,也就达到了以改促写的目的。
3、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具有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看法的强烈愿望。如果创设互批互改、师生共评的氛围,就能以此激发学生评文改文的热情,使他们的习作认识不断深化。
4、从教学系统控制论来看,是运用反馈的原理,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节系统活动的方法。根据学生写作的结果,在自我反馈(自我评定)的基础上自我强化,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度写作,还可以通过同学、教师的批改让学生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培养其自评、互评及作品赏析能力。
5、《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在第二、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四.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多元化、交互式批改法,就是学生写完作文后,学生自己批,同桌批,小组合作批,家长协助批等等,最后,教师重点批,写总结评语.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可以给那些觉得不会评价的学生或家长一个大概模式.如自评:
1、写这篇作文用了多长时间。
2、你认为写得最顺的是哪一部分。
3、用一句话谈谈写完这篇作文的感受等等。
小组评、家长评:
1、写出本文的一个优点。
2、写出本文的一个缺点。
这样任何学生和家长都不至于无话可说,至于同学间互评,可以采用一对一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一对一是指每两个学生一组互相批,此方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但对某些作文底子较差的同学有一定困难.因此,也可以采用小组互批的方式,如4-5个人一组,选一位组长,组员量力而行,各司其职.如可以一个人找错字和病句,一个人看中心和材料,一个看语言找亮点,大家交流讨论,然后由组长综合写出评语,最后由老师在学生的作文中用文字或符号表达自己的意见,作文发回去后,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做出反应,并通过文字转达给教师,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不间断的文字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并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实验研究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爱好,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六.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爱好,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七、课题研究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问卷法。
九.课题实施步骤及研究过程
按照实施方案,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分四个步骤进行: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为准备阶段,组建课题实验小组,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通过图书、计算机网络了解国内外关于习作批改模式的运用情况,形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假设,并对课题全面论证。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为课题实践阶段,通过编制问卷调查表,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师生对习作批改的态度以及学生习作质量基本情况,对高年级学生习作批改情况及效果进行摸底调查,并作出理论数据分析。通过实验,了解几种习作评价模式在小学习作评改中的实施情况,积累原始数据和调查资料,边调查、边实施、边修改,逐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为结题评估阶段,汇总各阶段研究报告,收集各小专题研究的原始材料,系统处理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得的材料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践检验,得出结论,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最后申请结题,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运用实验研究成果。
十.实验结果分析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特别在学校教研室的具体指导的帮助下,我们对作文自改互评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使实验工作,逐步沿着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健康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实验课效果来看,学生已经越来越适应和认可这种互评方式,实验课的效果也日趋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曾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适应作文评改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上次比较如下表:
对适应作文评改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对比
从上表两次问卷调查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对作文自改互评的认可,并正在越来越适应这种方式。
(二)从实际评价效果来看,作文互批互评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教研组对期中测验的作文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对比得出结果如下表:
期中语文考试作文成绩对比统计表
说明:作文总分均为30分。
以上对比可以得出:作文互批互评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实验班的作文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
十一.问题探讨
课题实验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就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1、仍然有部分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对于习作评改更是缺乏信心和兴趣,怎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所有孩子都能在习作中尝到成功的快乐,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我校习作多元化评价实验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另外,多元化评价使每次习作的反馈周期过长,如何缩短评价周期,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也是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 篇二
一、当前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写作时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平时书读得较少, 写作能力较欠缺, 父母的指导又跟不上, 学生写出的作文本身水平不高, 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更是难上加难。我在农村从事多年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感到头痛的就是学生的作文。学生怕上作文课, 老师难上作文课。学生缺乏修改习作的意识、兴趣, 对习作兴趣不浓, 习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平时老师不注意总结概括, 在修改方法上指导不够, 学生缺乏修改习作的方法, 老师无法从“精批细改”作文的传统做法中走出来, 在多次的作文教学中都感到作文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特别是班级人数多的时候, 作文批改就成了一个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 一次批阅所花时间长达一个星期, 费力、费神、费时且不讨好。批改完后, 学生一扫而过, 对学生一点作用都没有, 老师还累得半死, 怎么办?怎样才能在短的时间内, 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又使老师教得轻松?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通过教会学生自改作文, 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方法
1.激发兴趣, 培养自改意识
人的各种活动无不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 但在实际生活中, 小学生对于自改作文, 心理上有各种各样的障碍, 有的无耐心, 有的应付老师, 所以激发自改动机, 培养自改意识必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为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我们通过例如欧阳修、王安石对其诗文的修改;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妮娜》用了五年, 改了十二次;鲁迅对《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一百六十多处等例子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另一方面, 我们通本班同学修改文章有趣的有效的实例进行引导,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循序渐进, 授之以渔
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低年级重在形成一定的修改意识和习惯, 为中年级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中年级重在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删、增、调、换”法。特别是“调”, 指调整词句段的次序, 是学生自改的难点也是重点, 需要教师在阅读和写作修改两条线上多次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到高年级, 学生就能写出不少佳作来。
3.狠抓基础, 局部入手, 合作修改
通过课堂教学和作文教学双管齐下解决错别字的问题, 让学生对作文中的修改方法运用有章可循,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找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普遍问题, 分阶段分侧重逐个解决。教学中, 学生写作时教师不闲着, 发现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问题, 及时指出, 学生及时修改。发现普遍问题, 则选择合适的时机把问题摆出来, 师生共同探讨议论, 解决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或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修改, 他们既是读者、听众又当评委老师, 学会指出习作的优点以及问题或不足之处。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在写作文后多读, 至少读两遍, 一路念下去, 疏忽的地方就会出现有些错别字、漏字、笔误及重复的句子, 只要学生自读几遍就能发现并纠正过来。通过读, 拗口的词句就会被揪出来, 写丢的情节就能补上, 习作就更容易达到文通字顺。
4.找准重点, 反复训练
(1) 错别字的修改。由于农村孩子学习时间相对不够, 学习资源相对不足。错别字始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让学生有长足的进步, 老师还要注意总结积累, 反复再现, 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2) 方言、口语转化为书面用语。方言是学习普通话的障碍, 更是作文表达的“拦路虎”,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施以言传身教, 把方言口语对作文表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 病句和错句的修改。汉语言固然有其组织形式和结构,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修改病句错句时要尽量避免“成式化”“一言堂”, 不要束缚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5.亲自示范
教师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 抄在黑板上, 或印给大家, 在课堂上修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修改实例中自觉地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校内讲普通话, 鼓励学生在校外尽量用普通话, 从而尽量避免方言对写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3.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 篇三
(一)理论依据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富国、强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状分析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主要体现在——低年部的学生,虽然乐于提问,但因为年龄小,他们还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也不懂问题的价值高不高;中年部的学生,虽然养成了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但问题缺乏创新;高年部的学生,因为怕别人笑话他,不敢进行质疑,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具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学生能提有价值、有研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教师发展目标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四、实施的原则与过程
(一)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二)实施的过程
实施过程流程图
1.了解学生,订好计划。
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志向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别的,要教育培养他们,就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洞察他们的数学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教师在研究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前测,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学习理论,共同探讨。
在每周周五第五节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次聚会,各位老师都能按时出席,认真参与。大家利用这次聚会进行理论学习(每次都有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主持,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每周的教学心得,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李贤超老师在一次学习中提出。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已学过了十以内数的组成,加减法,有的学生觉得知识太简单了,没问题可提;有的学生乱提问,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老师在碰到这些情况时,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用评分的方式去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制定一个表格,凡是能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的同学,就加一分,累计到一周或一个月后(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看谁的分数最高,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聪明小子。
3.课例研讨,及时总结。
根据研究方案,我们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探究,每位老师每学期都上一节课例。通过课例的研讨,通过课例的展示,老师们都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经历着一次次不同的教学过程,体验着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感受到教改的步伐;通过课例研讨,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地调整研究的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刘老师上了一节《角的认识》的课例,这节课是大家集体备课的结晶。在备课中,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校还请了谢教授来评课,为我们的研究做了指导性的评课。在课后,我们作了及时的总结:学生的思维的量够,质不够。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到放——完全让学生说,然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决定进行评价语言的学习,并制订了实施的方案:(1)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老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评价艺术,还要培养学生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2)老师要重视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点评。(3)在课例展示中要体现评价的丰富性。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1)建立自控和谐的课堂,激励学生大胆地创新。
①为学生建立和谐的课堂。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还开展了“评价语”的学习。
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个学生只有凭借利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大脑思维活动,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我们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训练:一、模仿阶段。二、成型阶段。三、深化阶段。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
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系统化的阶段。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如:王叔粦老师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请先在练习纸上画出解题的思路,然后进行计算。
(原图)
学生画图分析如下: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更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打开创新的一扇门。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初步制定出了实践的措施:①操作的目的明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操作,让他们会带着问题去操作。)②操作要有序。(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步骤。)③操作的叙述要准确。(学生的叙述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其实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是个体思维的一种体现,其中张丽丽老师上的《分类》就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例,老师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如老师在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后,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操作(第一层次)——把一些图形分类(有圆、三角形、正方形。)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分类”建立起了初步的表象。在学生掌握了较复杂的分类方法后,张老师又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操作练习——分铅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可按牌子分、按长短分、按花纹分、按颜色分、按铅笔筒的形状分等等。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较好地发展了孩子创新的思维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总之,我们从一系列研究中体会到了:学生通过动手,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前测与后侧所得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得出发生变化的数据。我们主要围绕着两方面来调查:一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1、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看出,在“面对老师的提问,你有独特的见解”一项中的前测“能”的同学有25.88%,后测“能”的同学有31.80%;“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提有价值的问题“一项中后测“能”的同学提高了9.2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一项中后测“能”的学生提高了8.56%;在“当遇到难题时,你是否会马上用其他方法帮助解答。如:摆小棒、图形,画线段图等”一项中后测指标变化最大,提高了17.98%。从表中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项内容中“不能”一项的指标,在后测中都呈下降的变化。这说明了学生在我们课题的研究中,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了,学生提问的水平、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比以前更敢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
2、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前后测结果对照表中,我们可看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情感变化:“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上升了11.19%,“乐于质疑”的学生上升了16.23%,“乐于评价“的学生上升了10.75%,“解决了难题后,觉得快乐”的学生上升了14.69%。以上的种种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在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孩子们变得积极了。
(二)教师方面
1.课题促教师的发展。
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们已习惯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教师们不断地在转变教学的观念,大家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在驾驭教材、学生,评价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也有些成效,主要体现在:
(1)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在日常教学中能创造性地重组和利用教材。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问题的质疑习惯。
(4)指导学生在解决难题时,会借助工具,从操作中领悟到方法。
(5)对学生,教师评价的功力增强了,能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2、建立课题研究记载册等档案资料,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汇编成册。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汇编成册。
3、教师课例情况。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共38节,其中全校教师观摩课例4节,录像课例5节。
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不足和疑惑的地方:
1.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2.如何处理好、协调好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智力开发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习惯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七、对未来的展望。
在今后,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断地迎接挑战,站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角度上思考,去寻找困难,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朝着我们更高的目标出发。
参考文献:
[1]叶瑞祥、鲁澄南、柯炳嘉、朱双利主编:《创新学习能力论》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4.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 篇四
漳河新区双喜街道办事处杨店小学
【摘要】本课题由我组语文教师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汲取知识、丰富视野的方法。初步达到:学生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读书方法,掌握从书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能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环境复杂的社会,人们在当今知识总量以成倍速度递增的前提下,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有了自学能力,可以去有效地掌握知识,开发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量太少,对课本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读书习惯有待养成。个别喜欢看课外书的学生缺少读书的方法,经常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我们确立了研究课题: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我们在早餐之后特别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晨读30分”,专门对学生进行具体、切实的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课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
(二)选编小学生阅读书目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结合本校各年级学生知识特点,我们选编了一套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
2、童话类。中外著名童话故事。
3、浏览类。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不仅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新闻等,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增加阅
读量,提高阅读效率。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利用阅读指导课,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浏览、略读、精读等。对于时事新闻只需要浏览和略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文字的大致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何事,老师利用报纸或电脑网络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于词藻优美的句子或是富有哲理的话语,要学会细细品读,也就是精读,边读边想像,把自身融入其中才能体会到深刻的涵义。比如教学生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时候,因我班学生都见过大山和漳河水,所以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对山、对水的认识来体会“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意境,从而让学生想像出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的画面。
除了教学生品读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如摘录型、介绍型、体会型等,培养学生善读的习惯,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笔记本,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先记录下来再独立解决。遇到的优美的词语、句子也摘抄下来,反复体会,学以致用。
(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使学生勤于阅读、乐于阅读,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因此我们为学生创造丰富有趣的课外阅读经历。
1、激趣导读,读给学生听。语文教师选择性的在晨读时间绘声绘色的为学生朗读经典文学,如《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等学生感兴趣、喜欢听的故事。小孩子都爱听故事,每次讲故事都是心甘情愿地坐端正,全神贯注地聆听故事,这告诉我们教师,要好好利用孩子的这点兴趣大做文章。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但能记住故事的情节,同时也刺激了他的阅读神经,建立起读书是一种乐趣的观念。
2、自由阅读经典文学。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为主,低年级也有适合的各种图画书和绘本。
3、比较读,以讨论为主。因为学生们读了故事以后,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讲出来,设置这个环节,完全是给了学生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
4、回家向家人讲故事。家长听完后要给孩子提提建议该如何改进。
5、睡前阅读一则小故事。形式自选,可以是家长读,可以是自己读,也可以是亲子阅读。通过亲子形式的阅读,增进父母也子女的感情,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
6、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①制作剪报本——学生用A4白纸自己装订成剪报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同时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或加一段读后感,很多学生制作得精美别致。
②坚持写摘记——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4字成语、文学常识等等。
③教务处组织举办了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知识抢答等有趣的活动,来营造积极阅读的良好氛围。在2013年“六一”文艺演出中,二年级同学表演的课本剧《抗日英雄王二小》以精彩的表演、真挚的感情,博得了所有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演出后剧中的台词成了校园的流行语,同学们对课本剧的表演热情空前高涨。
三、课题研究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素质。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了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早晨的“晨读30分”时间,学生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我任教四年级的有些同学平时不爱看书,业余时间都是看电视玩电脑,经过半年多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现在他们都开始喜欢书了,每到星期一总会有同学拿着新买的书向同
学们“炫耀”,然后同学们投以羡慕的目光。现在班上读课外书已蔚然成风,同学们互相传阅书籍,广扩视野。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包括: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近一年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阅读教学得到优化。经过课题实践,教师走出了以往的阅读教学误区: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放羊式朗读太多,指导性朗读太少。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倡导自主阅读教学,使得阅读教学得到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不仅让学生受益,语文阅读教学也有了提升。以前语文课预习阶段完全由老师引导带领,现在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要领,并能在初读和精读中体会文中的含义,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只需要稍作点拨学生就能心领神会了,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语文阅读教学也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课题名称: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编号:Xkt2013470
课题主持人:刘圣华
5.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 篇五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1、合唱艺术对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意义
合唱是儿童歌唱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开展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儿童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开展欣赏活动,激发合作的欲望;加强合唱训练,培养合作的默契;升华合唱训练,凸显合作的快乐;展示合唱效果,体验合作的成功。
2、学校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学音乐教育,尤其是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到:“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而良好的乐感是发展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合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但要把这种审美情感真切地表达 出来,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对歌曲情感体验得 越深刻、越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就与富有艺术感染力,歌唱者 和听众也才真正获得艺术美的愉悦和熏陶。只有启发学生深入到 歌曲的内涵层面去领略情感,充分重视通过情感的体验来加深歌 曲的理解,才能完成对歌曲教材从感性到理性全过程的认识与掌 握,从而才能唱好歌。我们的课题,以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为主,从而提高其审 美意识与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唱出高位置有一定头声色彩的童声。
3、训练学生提高听音、视唱能力,并能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
4、启发学生学会用思维去控制和表达歌曲的情感,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从而提高孩子对美的感悟和表现能力。
5、通过训练和演出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歌唱技能的研究
2、根据学生的基础选择“跳一跳,够得着”的内容的研究
3、启发学生能完美唱出歌曲的感情对于提高审美意识的研究
4、积极参加校内外合唱演出与比赛,增强表现能力和舞台经验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
1.本课题以新课标为研究宗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以行动研究为研究方法,以合唱队为研究主体,以自编的校本课程研究内容,以校本课堂教学实 践研究为主要研究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合唱演绎水平为研究目标。
2.探讨总结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以多声部表现为载体提高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案例、论文等研究成果。3.两年至少举行2次合唱比赛或表演,以活动促效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学员在一年来的学习中,有了明显的进步,音域也渐渐拉宽,听辨能力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也很默契,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1)推进备课改革
首先,学校作了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在全校推行了校级领导随堂听课制度。由教导处每周统一安排校级领导和中层分组听课,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
二是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生学法”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其次,以往的校内教研活动常常是执教者独立备课,呈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努力。为了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研究课的质量,我们实施了合作备课。由一名课题组骨干成员和一名一般组员组合成对,提前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是富有成效的。(2)改进研讨课
为了使音乐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①主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音乐教学的研讨主题有“小学音乐课堂常规训练”、“歌曲与舞蹈的整合”、“音乐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②一课多教。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如 于媛媛老师执教的研讨课《红蜻蜓》试教了二次。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也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③同课异教。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如宋红丽老师和杨苗苗对《木瓜恰恰恰》异教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她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3)提倡互动评课
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1、学生间的识谱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歌唱基础、合作能力和发声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各不相同,这是由于学生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所造成的。
2、学生声部间的和谐与平衡还不够理想。听觉的训练还比较欠缺,学生对声音力度的控制还有待提高。
3、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还不能够很好的进入角色中,显得有些紧张胆怯。
6.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把他们培养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拓人才。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来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最终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达到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发展的理想效果。
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缺乏活力。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极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僵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旧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大胆改革,彻底抛弃。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为此,根据本校当前具体情况,我确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意义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确实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3)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4)通过该课题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
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
(三)主要内容:
我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效率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学习方式改进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及课外学习成果的展示探索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方法与途径。课题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教学方式改进策略。小学数学推行“明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练习巩固运用—回顾总结收获”六步教学程序。通过推行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程序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与条件、指导与训练。
2、学习能力训练策略。通过讲解指导、专门训练、交流经验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明确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任务、自主检测阶段学习效果、自主总结和提炼学习策略、自主监控和逐步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元认知学习能力。
3、学习成果展示策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研究性学习、特长展示、独立组织团队活动等形式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三、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跟踪研究。
2、经验总结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总结出先进的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完善、再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创新。
3、对比实验法:有明确的实验目的,确立实验参照对象。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收集有关信息。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1.课题开题,撰写开题报告。
2.确定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开题论证。3.理论学习:系统学习相关教科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着手设计研究计划,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1月)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根据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按要求进行研究,完善研究方案,进行中期评估和阶段性成果展示等。
第三阶段:结题推广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0月)
通过本阶段实验,总结研究经验,评估研究成果,请专家鉴定成果,进行成果汇总、论文汇编,举办结题鉴定会、完善课题研究项目等并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
(三)研究措施
1、调查初测,分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我首先根据对学生自主现状的初步分析,制定了《小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是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分别从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现状三个方面进行。然后按照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我们认为:
(1)学生的自主学习条件不充分。
(2)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太强烈。(3)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2、制定方案,明确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制定研究方案。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地开展,并与课堂教学及日常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活动紧密结合,我经过多次修改从课题的提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措施、预期研究成果与经费预算等几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
研究过程采取的主要的措施:
(1)共同研讨,确定实验的方法。通过研讨我明确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有:学习的理论资料及理论笔记,每个阶段的实验计划,每次教学研讨活动的记录,教学所使用的教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讨论的记录,每个阶段的实验活动总结材料,阶段性实验报告,各类调查表,质量调研的试卷等。需要收集的实验数据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方面的调查统计数据,学生各类考试的成绩统计数据,学生心理变化的测验数据等。
(2)定期反馈,调整实验的方案。通过落实交流研讨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不切实际的实验方案,制订相应的对策我决定,先从一些简单的环节入手,逐步加快实验步骤。
(3)听课评课,检验实验的效果。经常邀请县教研室的领导以及有名望的退离休教师到实验班听课评课,一方面检验实验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为实验的深入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听评课活动中,他们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分组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课堂小结的能力与意识,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教师要加强驾驭课堂技巧、板书设计、精讲点拨方面的基本功等建议都对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调查分析,控制实验的进度。
除了与教研室领导与其他教师的建议之外,我在实验的过程一直坚持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阶段测验等手段,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科学评估实验进行的情况,从而指导实验教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从而保证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实践研讨,研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探索出一套“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小学数学教学程序分为六步:明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练习巩固运用—回顾总结收获。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编写学习歌谣强化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歌谣帮助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进步。例如,学习方法歌
端正态度进学堂,主动学习认真想。课堂听讲要专注,学习效果求质量。课堂发言要积极,锻炼表达能力强。问题不懂勤提问,大家一起来讨论。同学之间比学习,交流方法好处多。不拖拉,不迟疑,做事利索讲效率。胜不骄,败不馁,总结得失有收获。
学习习惯歌一
同学们,要记牢,学习习惯很重要。上课前,要预习,不懂问题要记下。听讲课,要认真,认真思考不分心。小动作,说闲话,不良习惯要不得。
在实验的后期,为了通过前后比较分析实验的效果,我仍然对实验班的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现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与统计。同时将这些数据与实验前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5、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实验报告
在课题实验结束之后,我将收集和整理实验中的各种资料与数据,写出自己的实验总结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汇总,形成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四、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在研究的后期,我对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经过调查我发现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习能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一些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如边读书边动笔的习惯,良好的演草习惯,保持良好的坐姿、看书姿势、写字姿势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积极发言的习惯等。
五、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如何面向每一个学生,开展差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有所发展?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家境差距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怎样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当前我们还拿不出有效的办法。
2、在我们目前的大班化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使课堂有序又有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如何把握、关注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需要进一步探究。
3、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落实“知识目标”之间的矛盾?
4、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中的各种资源?
5、小组学习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急需提高。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确实给我和学生带来许多的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我越来越多的思考。在今后课题研究中,我将坚定“以科研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的教育理念,不断努力,继续研究探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六、总结与展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研究,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研究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价值上看,都非常有益,其成果对教育工作的全面创新大有益处。它大大丰富了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总结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培养了创新人才。总之,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可推广性的理论价值、深远的实践意义及良好的社会效益。
推广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
7.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能力的策略 篇七
一、明确自主修改的意义, 激发修改的兴趣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 学生们往往是绞尽脑汁才能凑齐一篇文章, 谁还愿意再修改呢?怎么做, 才能让学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意义, 并激发他们修改作文的兴趣呢?
1. 就地取材。在班级中出示一篇学生的作文, 让全班同学边读边挑毛病, 提出修改意见。集体修改过后再读, 将学生的习作修改前与修改后进行比较, 从而让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重要性。
2. 学习名家大家关于修改文章的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兴趣, 我在作文课上, 经常给他们讲一些著名作家不断修改自己文章的故事, 用许多古今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实例来教育学生。如, 给他们讲我国古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由来, 还有关于“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等等。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把《永别了, 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 然后才满意。
二、培养学生合作修改作文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就必须先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让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 逐步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
1. 学会修改符号, 为自主评改铺垫。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是让学生在完成作文草稿后, 再联系生活实际, 缜密思考, 在原稿上进行增、删、调、理、订等。增, 是增补必要的词、句;删, 是去掉与中心思想无关的词、句;调, 是调换词、句、段的位置, 使文章更通顺, 更有表现力;理, 是理通搭配不当的词组和表意不明的句子;订, 是订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以上这些环节都必须经过教师的耐心启发、指导、示范, 并教给学生一套修改符号。学生掌握修改符号后, 就能进行规范的修改, 这样, 教师在二次批改时就能一目了然, 从而提高效率。
2. 范文修改, 为自主评改引路。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是从修改句子入手的, 然后再逐步提高修改的要求。并引导学生将修改病句的方法用到修改作文当中来。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有问题的片段, 让大家共同修改, 要求用上修改符号。学生掌握方法后, 再换一个片段, 做同样的练习。练习一段时间之后, 再学习如何修改一篇文章……如此反复, 让学生亲身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最后将修改前后的文章进行对比,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主修改作文的信心。
3. 逐步修改, 让自主评改切实可行。
8.如何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 篇八
关键词: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90-01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本文仅就作文的修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知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作者自己真实思想的表达,修改文章,实际上是修改思想。学生的作文老师改,免不了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老师代替学生去想,代替学生去表达,不一定对学生有多少切实的帮助,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变教师为主的批改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批改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这对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对学生主动接受作文并提高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其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激发自改的兴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首先介绍一些相关的成功人物及其事迹。如小时候不会写文章,后来成名成家的前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由来:讲古典巨著《红楼梦》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同时也以历年来修改得比较成功的学生作文为范例,培养学生“别人行,我也能行”的自信心。
其次是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兴趣。1、设立文章医院,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把一篇问题较具普遍性的文章贴在“文章医院”栏上,让全班同学“会诊”,然后把修改意见集中到语文科代表那里进行综合,再贴出修改稿,随后再到我这里拿我的修改稿贴上去,看看区别在哪里。这样一来,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想和老师比一比。2、要求学生统一配备印有修改过程的作文选,并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心中有底,有自己修改作文的冲动。3、设立名家修改专栏,让学生体会一篇文章在名家手里是怎样化腐朽为神奇的。4、设立自改进步奖栏和优秀评改陈列栏,及时肯定和表彰学生。鼓舞学生自改的积极性。5、指导学生把每学期经多次修改后比较好的作文用电脑编印成小册子并加上一些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拾贝集》、《未名湖》、《处女地》等,然后在教室里展出,让大家互相观摩,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作文修改中的主体性得到巩固,热情高涨。
二、要注重读写的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作文自改的能力。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文的讲读抓词语的比较,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逐步养成练字的习惯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懂得一些写作的知识。诸如怎样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怎样处理好文章内容详与略的关系,怎样写好过渡段等。作为作文自改的主体,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是自改活动得以进行的一个基础。 其次,对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修改符号和专门训练学生修改文章的内容要加以重视和运用。
三、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做到点面结合。
优差兼顾,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使学生真正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首先,提倡学生自改作文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指导时应先点后面。每次指导学生自改前,教师应先通阅学生作文,抓住典型文章进行现场修改讲评,然后对本次作文自改提出具有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再让学生分组自改。
【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08-14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07-29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06-19
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09-10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11-09
培养学生能力07-1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07-26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10-15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