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共16篇)(共16篇)
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领悟语言、鉴赏语言、感受语言美。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善于寻找和确定训练点。首先,根据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来确定;其次,根据教学大纲的分年级要求来确定;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来确定。另外,还要精心设计恰当的训练方法,分别加强对词语、句子和段的理解运用,以及对课文的复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抓好信息反馈,注重发挥语文课的整体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认识不清,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热衷于讲解和分析,满堂问、满堂灌,既挤掉了学生读、述、背的时间,也挤掉了学生推敲词语、领悟语言、鉴赏语言和感受语言美的时间。学生虽然学完了课文,但仍然普遍存在着表述词不达意,下笔语病甚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上来。1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1.1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小语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是什么?语文大师叶圣陶老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语文”中的“语”指语言,“文”指文字。我们常说的“语言”就是口头语的意思,“文字”就是书面语的意思,这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既然“语文”即语言文字之意,那么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无疑就必须把功夫下在语言文字上面,否则就是跑调走弦。语文还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各门学科都需要这个工具,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各项工作,同样离不开这个工具。要让学生掌握这一工具,就必须加强训练。
1.2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特定的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可分做两层讲,第一层讲语文学科的特性,特定的教学目的,即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达到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由此可知,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而思想品德教育是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式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是不会真正有效的,学生的思维是在语言发展的同时得到发展的。
1.3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不少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内容情节分析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上成了语文知识传授课,上成了常识介绍课。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时,上课伊始,先引导学生理解一下课题,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接下来便是不分难易,不分主次,逐段提问分析。诸如: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碉堡?他在炸碉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在关键时刻他又是怎样做的?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样向董存瑞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忙于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原封不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很少动口读书,更没有动笔的机会。这样的教学从形式上看,课堂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挺不错的,一篇课文讲完了,课文内容是理解了,思想教育也进行了,但是课文里的好词佳句没有引导学生去品析,锦言妙语没有设法让学生去记住,更没有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习题让学生去练一练,甚至学生连课文都读不好。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受到了多少语言文字训练呢?他们的语文基础怎么会不差?面对这一现实,不少语文界的专家也大声疾呼,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语文课必须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2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2.1要善于寻找和确定训练点
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无非是字、词、句、段、篇,形式有听说读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是一篇篇课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是对课文里的每词必训,每句必练,而是要寻找和确定几个训练点,从而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在寻找和确定训练点时,要注意强化词句,淡化篇章,以读为本。因为词句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因素,如果词汇贫乏,词用不准,句写不通,即使懂得一些布局谋篇知识,还是不能把文章写好。再说,语言不是轻易学到手的,非多下苦功不可,而“读”则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方法。怎样寻找和确定训练点呢?
2.1.1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和疑点
富于感情的课文,必须把感情朗读作为训练点;语言生动;文字精美的课文,则应找出特别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把品词析句作为训练点;常识性说明文,则可以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用词准确作为训练点。总之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训练点。2.1.2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各年级要求
低年级要把字词句的训练、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作为训练点。一篇课文教完,学生应能读得正确流利,理解内容。词语和句式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尤其要通过多读加以积累。回答问题,复述课文,都是说话训练,既可以吸收课文的语言文字,又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比如:我在教《秋天》一文时,这样设计教学环节:①说。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说:“稻子熟了。”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等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为学习《秋天》这一课打下基础。②听。让学生边看边听课文录音,通过听初步感受秋天的美。③读。让学生读读课文中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再次感受秋天的景物美。④写。学习课文之后,再让学生到公园或田地、花园、菜园去观察那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并写出来。因为有了前三步的训练,学生写起来感到比较轻松。通过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书面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中年级除了继续重视词和句的训练外,还应把段的训练作为训练点;高年级还要把词和句的训练作为训练点,适当顾及篇的训练。比如在讲《长征》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所写的内容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史实,学生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如何才能拉近距离,让学生“耳闻目睹”红军长征的悲壮场面,“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呢?上课前三分钟,我先播放《长征》这首歌,以渲染气氛。一上课,先放三分钟红军长征的录像,并伴以《长征歌》,让学生犹如亲临长征,就像当年长征中的小战士一样,再受感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突破时空约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接着我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激情去诱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逐字逐句地认真读,认真想,去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以求让诗中情、教师情、学生情达到共鸣。
当学生入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后,我引导学生在每联诗中,先找出红军“长征难”的字词,认真读出长征的难,认真去想像“怎样难”,难到什么程度;再找出突出红军“不怕难”的字词,读出红军不怕难,想像红军怎样不怕难,进而领悟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情激趣、以情诱导、以读引思,使学生情满胸臆。
2.1.3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点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具体谈谈怎样确定训练点。①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是感情强烈,中心明确。所以首先要把感情朗读作为训练点,根据教材所在单元安排的重点基本功项目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还应把练习概括中心思想作为一个训练点。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都是用向亲人告别开头,接着回忆往事,最后以反问句作结,结构相同。因此,应把教会学生读段方法作为一个训练点。③课文用词准确,句子生动,几处使用反问句,则应把用得非常准确、对表达中心作用重大的“雪中送炭”、“唯一”、“情义”、“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和反问句作为训练点。④课文文质兼美,不可多得。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还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以扩大语言积累。2.2要精心设计恰当的训练方法 2.2.1加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训练
对于词语的读和写,教学时困难并不大,问题在于词义的理解和词语的运用上,如何引导学生懂得词义和运用词语呢?我主张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查字典。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③直观演示法。④近义词替代法。⑤比较法。即通过删、换、调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做,学生不仅对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但理解词义并不是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教《小小的船》一课时,有的老师这样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这篇课文的第一句是“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老师教学“弯弯的”这个词语时,首先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讲词,让学生知道“弯弯的”是说月儿的样子的,接着通过“弯弯的”与“弯的”对比,让学生懂得“弯弯的”表示很弯,弯得很可爱。这样学生理解了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又体会到了它的美态。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东西是弯弯的,弯得很可爱,学生马上联想到“弯弯的小路”、“弯弯的小河”。这样的教学,既实且活,改变了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运用表达的现象。又如《松鼠》一课,有的老师教学时抓住首段中的“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这句话进行了如下的词语教学: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这句话,然后问:“这句话中那个字用得好?”学生马上回答是“嵌”字,接着老师让换成“长”字后的句子,拿它和原句比较,体会作者为什么用“嵌”而不用“长”。学生在读中比较鉴赏,从而领悟出:一个“嵌”字把小松鼠写活了。松树的眼虽小,但“闪闪发光”,很有神、很灵活,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卡”在它的面孔上一样,显得那样美。读后让人感到一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小松鼠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若是用“长”字,就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反而会使句子显得很死板。
再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中,文中写弟弟很懂礼貌,有这样一句话:每次到黄伯伯门前,他总是先轻轻地敲几下门„„其中“轻轻”一词,并不难懂,要学生正确理解它的意思和作用,可先让学生理解“轻轻”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他为什么要“轻轻地敲”?把这个词去掉会怎么样?若换成“咚咚”又怎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对“轻轻”一词用在这里的意思和作用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作文时用词要准确。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教学句子“同归于尽”这个成语时,如果只让学生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一同走向灭亡或一同死去),可引导学生换成别的词语看看怎么样。若换成“光荣牺牲”,对“妈妈”来说当然恰当不过了,但说敌人的死就不能用“光荣牺牲”。若换成“一同死去”对敌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不能表达作者对“妈妈”这一壮举的崇敬之情。换来换去,学生就会领悟到作者在这里使用“同归于尽”这个成语实在准确,绝妙极了。有些词语,不仅要学生理解它的本意,还要理解它的比喻义、引申义以及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如“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其本意,再理解其比喻义,然后,引导学生把它放到课文里具体理解:“雪”在课文里指什么?“炭”指什么?“大娘”是怎样送的?“送”的结果怎样?这样,通过联系课文,学生不仅理解了“雪中送炭”的深刻含义,而且读懂了整个事件,真可谓事半功倍。
在运用方面,除了常用的造句法,词语搭配法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辨析近义词的练习(选择近义词填空,更换近义词),修改用词不当的病句,在句子里加修饰语,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教师还可以设计一段话,在句子中有目的地留出括号,让学生分别填上在课文中学到的新鲜词语„„
2.2.2加强句子的理解和运用训练
在教学中应抓住哪些句子进行训练呢?①对表达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②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③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精彩句子。④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领句、结句、过渡句)。低年级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懂得一个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句子由两部分组成,会说、会写一句要素完整的话,结合课文学习一些简单而又常用的句式。
在理解方面,常用的训练方法有: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②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③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④用缩句法理解句子。⑤从句式和作用上理解句子。⑥还可以用比较、移位、补充和改变句式上来理解。
例如《鸟的天堂》结尾的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按照如下层次去理解:
① 解词析义
前一个“鸟的天堂”之大榕树,后一个“鸟的天堂”之鸟的乐园,“的确”就是“确实”、“真的”。
②疏通句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棵大榕树的确是鸟的乐园啊!③ 弄清句式
这是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热情赞美大榕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若换成陈述句就意平而情淡了。
④了解作用
篇末点题,照应前文。⑤ 朗读品味
在教《小马过河》一课时,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照教材内容,选择可以迁移的常用句式,设计了这样的训练片段:
在讲读到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深浅看法不一致时,老师问:“为什么同一条河,老牛和松鼠的说法不一样,而你们又认为它俩谁的说法对呢?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因为老牛的个子高,所以它说河水很浅。”另一个学生说:“因为松鼠的个子矮,所以它说河水很深。”而后,老师又问:“小马认为河水是深还是浅呢?请同学们用‘既不像„„也不像„„’的句式说一说小马的看法。学生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老师追问道:“为什么小马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呢?”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再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把上述说过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又如《手》一课的第二段写了握手、抓柴、议手三件事。议手这件事中描写王新春教训那个学生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教学时,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训练:先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这句话中“手”的含义,即知道这里的“手”含有“艰苦劳动”之意,然后让学生把这句话改为:“没有艰苦的劳动,这里还是一片荒坡”。然后把这两句话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哪句话在课文中表达效果好。学生通过品味、鉴赏后认为原句好,因为这里是反问句,更能强调艰苦劳动的作用,不通过艰苦劳动,自然面貌不会得到改变,荒坡也不会变成良田。读来,使人对陈秉正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由以上教学片断可知: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基本句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捕捉语言因素,设计出有效的训练程序,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就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2.2.3加强段的理解和写段训练
语文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善读书,还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想表达、乐表达。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语言因素及段式结构进行段的训练。教学时选择描写精彩、最有特色、利于词语积累、便于灵活运用的段作为训练点,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弄清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认清段式结构的组合规律,领悟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样学生便能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地的学会构段的方法和技巧。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河上行路的时候,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疾驶的时候,它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它能够挤进挤出。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特别快,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学习这段课文时,有些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然后自读这段话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学生通过自学,知道这段话先总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分述驾驶技术怎样好。分述时分三种情况具体说明,即疾驶时能拐弯;拥挤时能挤进挤出;极险极窄处能穿过去。最后从侧面写船速快和反衬船夫驾驶技术高超。在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构段方式后,老师让学生以先总述后分述的段式写一句话,学生都能按要求写出一段语句通顺的话。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家的玻璃缸里有一条美丽的小金鱼。它的两只眼睛鼓得大大的,像两颗珍珠。胖胖的身子上面整齐地排列着金黄色的鳞片,身子上下和两边都有大小不同浅黄色的透亮的薄片,那是鳍。最美丽的是尾巴,长长的、黄黄的,像纱巾似的。
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已有的语言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读与写紧密结合,从而达到由“入格”到“出格”的目的。
2.2.4加强复述训练,提高掌握语言的能力
复述,是促进学生将课本语言吸收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复述时,可针对课文实际或复述全文,或复述重点段,或复述重点句。通过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化。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中写了表现采蒲台人民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两件事。当老师教学一个男人为掩护干部光荣牺牲这件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老师读有关这件事的课文,让学生注意事件发展的过程,想象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准备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这个故事。
读后提问,这件事的发展过程是什么?可分几步?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学生答:这件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被捉、审讯、牺牲和怀念”四步。
老师稍加点评后请一名朗读最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这件事的课文,让其他学生闭眼听,边听边想象要补充的细节,然后同桌互相说说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同桌互说后,师让生自读课文并纠正互说时的不恰当之处,为分步试说扫清障碍。自读自纠后,师请四位学生分别试说被捕、审讯、牺牲和怀念这件事的发展过程。生边述师边肯定优点、指出问题,最后请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示范。这位学生作了如下复述:
枪掩护过去,闯了一关。这时一位面黄肌瘦的男人背着一捆黄色的苇草回村,他还没有来得及喘气,便被敌人发现捉住了,敌人恶狠狠地问:“你是八路?”他放下背上的苇草,镇定地说:“不是。”“你村里有干部?”他仍然不慌不忙地回答:“没有。”敌人恼羞成怒地举起沾满鲜血的屠刀砍断了他的半边脖子,接着又问:“你村里有八路”?“没有。”他忍着痛,歪着头说。妇女们看到这种情景再也忍不住胸中的怒火,放开嗓子齐喊:“没有!没有!就是没有!”这声音震撼天地。敌人惨无人道地杀死了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他是那样的刚强,那样的宁死不屈„„
从学生的复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创造的潜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复述的过程也是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要使课本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就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
2.3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3.1要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训练形式上,要努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力求在课堂上人人动脑、动口、动手,改变少数人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局面。课堂上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自学和练习时间,一些重要的集体活动,如指名朗读、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等等,都应安排学生个别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做好准备。
2.3.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给学生
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研讨语言文字的规律,尽可能自己得出结论。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学的是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形成自尊自强、独立健全的人格。要提倡质疑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巡视,一是捕捉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反馈信息,为教师的点拨、引导提供切合实际的材料;二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将课外移到课内进行。2.3.3及时抓好信息反馈
“反馈”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认真抓好“强化”与“矫正”。“强化”就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可通过适当的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之产生成功的愉悦;“矫正”就是对理解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或不到位的知识点,首先引导学生相互纠正或补充,当学生感到确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再点拨或作必要的讲解,并采取多种训练方式,促使大面积达成目标。
2.3.4注意发挥语文课的整体功能
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功能。但是语言文字训练是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因此,阅读教学要抓住每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加强训练。要自始至终把读(默读、朗读、背诵)放在重要位置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句、读段、读篇、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通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说或写的训练,通过用词造句、写片断、写读书笔记等,把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发展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参考文献: [1]王克昌 《河南省特级教师教学经验谈》 河南大象出版社 1997年5月出版
[2]李伟建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1999年第4期
[3]张明恩 《浅谈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河南教研》 1999年第2期 [4]魏国良 出版
[5]苏培成 10月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现代语文教育论》《语言文字及应用研究系列丛书》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中心小学
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二
一、预习质疑, 主动求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故事情节曲折, 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 在自习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 互相交流, 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 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 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 边读、边思、边议, 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 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 通天文, 晓地理, 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 才智出众, 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 引疑解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 捕捉文章的中心, 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教《金色的鱼钩》时, 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 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 虽然初读课文, 因对课文不甚了解, 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 但已设下悬念, 引起阅读兴趣。
三、抓重点句, 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 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 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 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 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 使教学浑然一体,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个问题很大, 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 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老班长的具体言行。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 体会他舍己救人,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一、语文课的语言训练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言文字训练的理念和依据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但不是盲目机械的,它应该有理有据。
1.依据课程标准,加强语言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不了的。而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依据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课后的练习,合理选择语言训练点
单元教学目标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认真解读,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本单元的训练点。课时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的练习,也是教师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主要参照。课时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是根据文本的内容、课后的练习而确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借助语言训练的手段来突破重点与难点。
3.学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课变成自主训练、自我提高的过程。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铃铛》时,给学生两幅图,其中一幅是故事的开头,另一幅是故事的结尾。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展开联想,编写故事的中间部分,把首尾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的故事。然后,用幻燈片出示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有一只美丽而又骄傲的小猫,她有一个很好玩的小铃铛。这个小铃铛是大象伯伯送给她的。结尾:小猫羞愧地拿出小铃铛说:“我们一起来玩吧!”小松鼠接过小铃铛,对小猫和其他两个小动物说:“让我们做好朋友,一起玩吧!”这样的语言训练,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了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培养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1.树立新的知识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
2.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策略
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当前,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要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必须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并且要在语文课上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尽量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多背、多练。只要我们在扎扎实实地在训练上下功夫,就一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学有所成。
4.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四
阿依古丽
语言文字训练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曾一度被冷落的语言文字训练越来越受到小语界同仁、特别是教学一线教师的重视。大家认为:为了减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劳动、把语文课上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看待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一、为语言文字训练正名
在语文课成标准颁布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训练,致使训练声名狼藉。为了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先为训练正名。真正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某种能力和熟练技巧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之“训”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训练之“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操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下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我在这里所说的语言文字训练,着眼点主要在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
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大家在教学中都重视启发学生发言,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机会不少,但是,说得多不一定是训练。如果让学生发言只是为了说出课文内容,而不管用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通顺规范、简练生动,说得再多也达不到训练表达能力的目的。如果着眼于训练表达能力,教师应当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发言时注意倾听,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进行归纳和重现,引导学生对别人和自己发言的正误优劣进行辨析、修正、重说,以至把说和写结合进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领悟到一些语汇、语法和修辞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才算得上是训练。
我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问学生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学生回答说:“这篇课文写了5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我肯定学生回答得清楚而有条理,但提问没有就此结束,而是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洁的表达方式。一个学生经过思考后说:“本课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听了学生的发言,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由说得正确到说得精练,这是一个训练过程。
语文课重视训练是语文课程的任务决定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语文能力靠语言文字训练形成,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说“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 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经常表现为语言文字训练,有些训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有些训练是为形成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性训练。不仅语文能力要靠训练形成,而且语言积累也要靠训练实现,语文知识也要靠训练让学生领悟,可以说,语文课上的一切活动都带有训练的性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
二、训练意识决定语言文字训练行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搞好训练。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足以构成训练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独具的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对不少老师来说,训练意识比语文功底更重要,因为缺乏了训练意识,对语文因素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派不上用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辨析,以领悟其中的规律性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运用。我在教学《翠鸟》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断——
教师:下面就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下我?
学生甲:“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学生乙:不带钩的。
教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并且抬起手来跟着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我根据学生经常出现的书写错误,看似不经意地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巧妙地进行了一次书写训练。
上述两个案例事情虽小,却从细微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让他们的眼睛在教材里能处处看到“语文”,使他们的脑子在上课中时时不忘语言文字训练。
三、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要抓好三个环节
备课时找准训练点,搞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搞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搞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着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⒈找准训练点,打好训练的基础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搞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大的训练点一旦选定也就理清了教学思路,完成了一节课的教法设计。如《梅花魂》,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魂”的意义,接着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解课题“梅花魂”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是解读全文的纲领,抓住这个训练点带动了一系列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课文,即所谓“细读文本”。语文教师应当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教材文本。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熟悉教材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当初步阅读教材的时候,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随着对教材的逐步熟悉和深入了解,又会觉得值得注意的东西很多很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筛选,筛选的根据年段目标、教材特点,还有课
后课后练习题。
⒉抓住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⒊重视常规训练,落实学段目标 必须十分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等。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课程标准对这些传统的常规训练都有明确的规定。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规定:“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复述是学生把作品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检验,又在检验中训练了表达能力,是一种容易操作而富有成效的训练方式。
思维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规定:“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过去这类常规训练存在一些问题,不在训练形式本身,而在于做法的不当。现在的课堂上很少见到有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而比较多见的是教师确定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你喜欢这一句,他喜欢哪一句,一篇完整的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些做法是与课程标准的精神相违背的,为了达到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必须重视并正确进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常规训练。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规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大量阅读是时代的要求,因此,阅读必须讲究速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成为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的规定如此具体,可惜的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很少见到有默读速度的训练。
课程标准每一个学段都有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理解标点符号、运用标点符号是读写能力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运用标点符号的训练。可以从学过的或尚未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段话,让学生试加标点符号,然后对照原文检查对错;可以由教师在一段文字上加上标点符号,有对有错,让学生辨别;还可以让学生听写一段话,加标点符号,然后讨论对错。
把课后练习题纳入课堂训练之中是搞好常规训练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少课文的课后练习题中包含着明确的训练要求,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课后练习有四项内容:①背诵全文,②说说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③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抄下来,④写出读后的感受。这些训练项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大部分是可以在课内完成的训练。
四、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得多么好,无论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应当让学生“心知其故”,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朗读训练离不开语音学和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识字写字训练离不开文字学和汉字文化学知识的指导,词语训练离不开语汇学知识的指导,习作训练离不开文章学知识的指导,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张志公先生说:“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需要讨论的、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的讲话)张老的话可以使我们得到两点启示——其一,语言文字训练“需要认真讨论”,其二,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进行指导。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不仅要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还要用来指导他的教学实践——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进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优劣,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
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并非直接讲述语言知识,而是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理解和处理教材,发现教材中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实例,在凭借这些实例开展训练中融入语言文字知识,引导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能力。语文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知识,不一定要经常挂在嘴上,但必须经常装在心里。
5.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五
一、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误区
在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中,语言训练的模式和思维训练模式存在差异,然而,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训练方法和训练思想上存在误区。
(一)教学思想被“应试教育”禁锢,阻碍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发挥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仍然不可避免的延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虽然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评价模式依然广泛存在于小学中。而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不可避免的仍然会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手段,更多的倾向于对于小学生语言文字等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一定程度上出现固化,没有更加广泛的拓展。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中,语言能力的训练侧重点更高,教师沿用传统的语言训练方法,带给学生的是以考试测验成绩为目标的学习标准。所以,在此类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会把传统的语文知识更多的倾向于客观知识结构的灌输,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对问题的答案形成一种固定的理解模式,教师往往给出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也就延续着标准答案的路线不进行深入或者广泛的思考。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模式中,教师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阻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教学引导性过强,学生思考片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被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所束缚,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统一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被禁锢了思考的能力,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挥。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发挥思维的引导能力,培养学生去思考。然而,在这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表现在,很多教师拘泥于教参标准上的课文教学引导方向,教参上对知识培养的目标比较单一,一篇课文往往只给出一个中心主旨含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这个唯一的中心主旨含义就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标准性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体会文章内容,揣摩文章主旨,但是这种教学思维训练的引导倾向性非常明显,教师的引导是以教参给出的中心主旨思想为核心,虽然也对学生进行的启发,给学生创造机会来发散思维去思考,但是事实上,这种思考完全被教师划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的思考范围不能有所偏差,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文章中心主旨的认识也在教师的引导中按照教师给出的思维路径去延伸。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思维训练的范围还比较狭隘,教师对思维训练的引导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小学语文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对策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做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要研究更加适合教学的发展对策。
首先,作为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上有所改观,教师要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教学重视起来,在教学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知识的主动理解能力,只有教师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他们才能够有机会在学习中表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要合理分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比重,把思维训练提升到一个和语言训练并重的高度,强化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文知识思维能力的发挥。
其次,在语言教学和思维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语言教学和思维教学两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的环境,例如增加课堂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集思广益,对于学生知识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教参给出的标准之中。所以,这种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学习中思维能力发挥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结语
6.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六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注入国学元素,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及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应有体现。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国学内容,正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和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呈现方式及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注入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学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应具有的文化教育意义。
一、什么是“国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由此可见,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
通过对现行的人教版一至六学年全套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做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一到六年级的十二本教材中,包括选读部分在内,共有课文四百二十一篇,其中国学内容四十篇,国学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九,此外,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部分。这些国学内容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知识拓展部分,使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学部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三、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入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使青少年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积极向上的国学元素呢?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积淀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记忆、积累为主。新课标提出的一到六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一百六十篇(段)的要求,正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诵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体悟诗文的情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形象和意境。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
2.故事熏陶。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也消除了反复诵读产生的枯燥感。因此,我们应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琴棋书画。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在内的国学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用音乐、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孩子,让孩子浸润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能增加民族文化素养。这些对于国学的深入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国粹,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的超境界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的记忆。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国学精粹,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对孩子们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更广泛的影响。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外,还可以组织以国学为主题的夏令营,或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出去游历,增长见闻。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应为孩子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日带孩子游历名胜古迹,寓教于乐,让他们在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用心去感受千百年的文化气息。名胜游历不仅能使孩子们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从而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怀濡染。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元一体”的。
国学最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之一,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开展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实践,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在实践当中我们要让国学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德行的养成。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7.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探究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语言训练
学习语文到底有何意义呢?对此,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人们的看法有多大的差异, 其存在的一个事实却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自国家单独设置语文科目以来, 语文的基本职责就是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国家的文字及语言。之后文章将重点介绍语言训练的方法, 仅供参考。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的, 清楚语文教学本质
什么是语文呢?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就说过:“我们平日里说的口头语言就是语, 然后写在纸上的书面语言就是文。所谓语文, 就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合运用”。对此, 吕叔湘老先生也曾经作过一定的说明, 他认为, 如果语文的“文”字是按照书面语言进行理解的话, 那么语文教学就是对书面语及口语相结合的教学。我们能够从这些解释中发现, 对于语文教学, 其本质就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的教育,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对语文的基本职责明确了之后, 这还不够, 要是对小学生的生理成长特点以及心理成长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 也同样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 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要对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成长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及把握。
对于语文教学, 其主要目的是在教育学生掌握了读说写的基本功能之后进而很好地提高其读说写的能力。但是, 在现今的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 很多老师都将对语文课文的分析作为其教学的首要任务, 刚走进教室, 就开始对学生讲起课文来。因此, 就没有实践对学生进行说, 写的训练。长期这样下去, 对于学生来说, 那又会有什么收获呢?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学科, 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上, 语文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讲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将课文作为介质, 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语言训练。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地优化改进, 努力地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读说写能力。
二、严格遵照语文学习规律
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遵照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规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时由两个方面组成, 其分别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而其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阅读教学, 在这个阶段, 学生能够对语言进行有效地吸收, 进而其语言表达能力才会逐渐形成, 并且一步步地提高, 因此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极其重要。所以在此过程中, 要让学生对语言有直接地感受, 利用很多种方法, 例如肢体语言、图片等让学生更清楚、更深刻地去感受语文并且理解语文。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的同时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定的理解。而对于大多数教师单纯地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讲解, 却将语言丢弃在一边, 严重的违背了语文的教学规律, 在一定角度, 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是严重不相符的, 同时, 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是有所不相称的。
三、对语文训练的目标有所明确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 语言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对字、词、句、篇的训练, 同时还有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其中再对其进行分类汇总, 语文训练主要包括两大模块, 其分别是口头语言训练以及书面语言训练。其中在口头语言训练中又细分为听与说, 而在书面语言训练中又包含有读与写。对于这四个环节, 其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那就是读写是在听说的基础上训练发展的, 听说听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又是离不开读写训练的。小学生的心理以及年龄特点, 就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小学生通常记忆能力很好, 也擅长于进行想象思维, 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往往不高。如果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课文讲解的过程中, 讲解得特别的全面而深入, 时常都在训练对课文的讲解, 那么其收获一定不会很明显, 只会枉费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所以, 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 是没有必要对学生讲得多么深入, 多么透彻, 毕竟其年龄、心理等因素会对其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讲得再透彻, 那学生也不可能就会理解得多么清楚。
对于小学教师,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具体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再仔细分析教材的详细特点以及编排目的, 最重要的是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训练目标进行确定。至于教材课本上的课后作业, 那都是编书者具体结合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语言的详细情况, 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编排的。这种课后习题是对“双基”教学要求的很好的回应。从而对教学的难点、重点进行了有效的揭示, 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具体目标。所以对小学教师来说, 在其进行对语言训练的具体目标确定之前, 必须要对教材中课后习题的编写意图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如此一来, 在教师对训练目标的具体制定过程中, 就应该选择单元训练的重点作为主要训练方向, 同时再附加一些一般性的训练, 对各种训练在时间以及环节的安排上进行科学地规划, 并且亚平对教学方法进行合适地拟定。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 就能够对存在于教学上的随意性实施有效地控制。进而对语言训练进一步落实, 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改革,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总而言之,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 要想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有效地提高, 并且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而对小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进行全面地提高, 就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其语文训练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并且有所重视。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的语言训练上大下功夫, 落实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要建立明确的训练目标, 同时在课堂上要传授学生读书的方法以及技巧, 努力地节省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说、写、思、背、记、以及练的反复强化练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训练上狠下功夫, 还有这样, 教师的教学效率才会有效提高, 同时, 也是最重要的, 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能力才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进而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秀娜.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训练[J].祖国 (教育建设) , 2013 (5) .
[2]洪舒怡.让语文训练快乐起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J].教师, 2010 (13) .
8.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八
关键词:语言训练小学语文朗读能力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语文课的效率就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环。因此,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训练朗读能力
1.创设情境,培养朗读习惯
朗读,就是出声诵读。对学生而言,朗读是他们与文章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如果能及时抓好朗读训练,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课间玩得兴高采烈,蹦蹦跳跳的,可在课堂上朗读时,却读得无精打采,顿读、唱读、加字、漏字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识字数量有限所致,属于正常现象。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适应的过程,一方面要狠抓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即用小手指读,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学生们养成了字字过目练朗读的良好习惯,识字的效益大大提高,由此学生读文时的障碍也慢慢减少,朗读的速度也开始渐渐加快。
2.营造氛围,激发朗读情感
在学生能将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后,我就实施第二方案——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虽然有课文录音带播放给孩子听,但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范读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热情,因此,我采取了先向录音带里面的老师学习如何朗读课文,然后自己配上神态、动作进行练习,最后在课堂上范读,这样,既能听又能看,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以我为模仿、超越的对象,积极地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适时举行一些朗读比赛,根据每个学生特点、能力奖励相应的表扬信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另外,我还请学生做小老师,教自己的父母朗读课文,父母如果读好了,就在表扬信上填上父母的名字,把表扬信奖给他们。通过这样的一些手段,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把朗读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发挥语言训练的主体作用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咏古诗、讲故事、做游戏、卡通等训练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方面教师的备课无疑四是重要的,应组织和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使其从中发挥规律。提倡先读后导,先练后讲,学生尝试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主动途径。
2.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小学生思维能力强,常常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闪光,鼓励以读促思,是语言训练的途径之一。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在熟读的前提下,布置分段概括段意,课文内容等都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见解,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只求内容一致,不求答案统一的发散思维形式,活跃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
3.师生互动,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40分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有一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一提出,口头表达就形成了语言训练过程。那种只有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小绵羊”式,往往卡住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解决,若解决不了,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后,有学生问:“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区别在哪里?”“人死了,为什么还要开追悼会”……这时教师的“导”再充分发挥,而且引领学生去探究,去解决问题。
其实,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做的是掌握“沙里淘金”的本领,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自身的经验去摸索出一套易操作、有效的方法实施,这样,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潜力才能得到更充分地挖掘。
参考文献:
[1]陶宏.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9.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九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教师教学的共识,它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得到张扬.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次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着力构建有效机制保证合作学习的开展,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合作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合作效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
作 者:邓裕霞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县北街小学,重庆,40276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2 关键词:合作学习 角色轮换 选择时机 注重评价
10.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十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 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 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11.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训练 篇十一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言训练 训练方法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才能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现在谈谈我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
一、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文本的思想感情,总是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有些课文,看似一般,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用词造句极准确。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单靠读是不够的,还得引导学生直面语言文字,潜入语言环境细细品读,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品出语言的内在涵义。老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入情入境地置身文本,投入其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不仅理解文本的内容,而且轻而易举地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
二、读中品悟,积累语言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多读,尤其是要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使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范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朗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应该指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如“光着头”、“赤着脚”、“一个钱”和“一根火柴”,对这些能突出小女孩可怜境况的词语重读,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样子。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用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便可内化为己用,需要时就可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
三、想象训练,读写结合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前提,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各位老师都结合教学实例谈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这些扎实的训练带给学生的是丰厚的积淀。“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更美妙的境界。
四、创设情境,拓展训练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的训练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或激发兴趣,或勾起联想,或设置悬念,或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都有其积极的作用。如教学《丑小鸭》一文,结尾写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孩子们可高兴了,好像自己就是那一只白天鹅。于是,我让学生以《丑小鸭回家》为题分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课文。有的说:“丑小鸭回到村子里,大伙儿都来向它祝贺,以前欺侮过它的小动物们都来向它道歉,请求丑小鸭原谅。丑小鸭和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的说:“得知丑小鸭回家,乡亲们为它准备了一个隆重的欢迎晚会。”有的说:“猎狗听到丑小鸭回家的消息,羞得离开了家乡。”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课本的语言重新整合,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词语说话,而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巧妙地将语言训练和与文本对话联系起来,不但不会打断学生对文本的连续感悟,反而会为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
五、引导对话,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作用的过程。在学生阅读感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领悟、对情感的体验释放出来,引导学生关心文本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对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的感悟和体验表达出来,展示富有个性的阅读过程。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融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中,形成富有个性色彩的理解,阅读的创造性得到张扬。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对教师来说,目标要明,重点要清,内容要实,方法要当。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与生活有天然的联系,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支桂芬.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013(12).
1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十二
一、抓典型句式, 训练遣词造句
在语文教科书中, 很多课文都有特别典型的句式, 这些句式, 或形象生动, 或具体精准, 抓住这些典型句式训练, 学生就会习得语言, 提高语言能力。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一个句子是:“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排比句, 其中“宽、窄、缓、急”又是两对反义词。抓住这句话, 让学生读, 读出排比的韵律美;让学生找, 找出用词的妙;让学生说, 说出仿照的句子。在这一系列的训练后, 学生也会感受到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
再如《秋天的雨》中的“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呀飘呀,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是一句非常美的比喻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枫叶的颜色之美、动态之美。对这样的句子一定不要放过训练的机会, “咬咬”文, “咬”出特点;“嚼嚼”字, “嚼”出味道;读读句, 读出感情;仿仿说, 仿出新意。
二、抓典型篇章段落, 训练布局谋篇
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些文章层次段落清楚, 有些文章开头结尾照应, 有些文章中间过渡自然, 有些文章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而有些文章兼而有之, 这样的文章可以对学生进行布局谋篇的训练。
例如《再见了, 亲人》一课, 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 基本上遵循“描写眼前感人的情形—展开对具体往事的回忆—运用反问的句式抒发内心的感情”。教师就可以运用“扶放”的教学方法, 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分层, 谈感受, 后面几个自然段学生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自学, 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再如《颐和园》一课,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娓娓道来, 中间过渡自然“走完长廊,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 就是昆明湖”这样的语句让学生读一读,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用, 品味在文中好处, 提示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样的训练, 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对学生写作也大有脾益。
三、抓暗示或空白点, 训练思维想象
有些文章中的句子, 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内涵丰富, 它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诱发读者的联想;有些课文中把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出来, 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些地方可成为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如:《全神贯注》第二自然段着重写了罗丹的动作、神态, 以及他发出的一些声音, 但是没有把罗丹内心的话写出来,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要让学生多读课文, 在读中想象、揣摩、体味, 再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猜一猜罗丹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 感受到罗丹当时的工作状态, 理解“全神贯注”这个词语的含义。通过这种训练, 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四、抓优美或感情升华处, 训练诵读及朗读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些古诗词, 这些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诵读的指导和训练。而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集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可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提高朗读能力。
例如《咏柳》这首古诗的教学, 教师就要适时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引导诵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读出诗歌表达的感情。
再如《桂林上水》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多美的语句啊, 一定要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山水的美, 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五、抓读写结合点,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教科书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进行读写训练, 可以是空白点的想象写作训练, 可以是仿写训练, 可是情到深处的练笔, 也可以课后的拓展写作训练。
例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 学生学习课文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一天中太阳做的好事可多了, 我也来学着写一写。”学生仿照课文, 自己创作小诗, 不管写得怎么样, 都应及时鼓励, 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
1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十三
文章标题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精心设置课前导语,通过课前导语环节带领学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小学生,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抓住他们的兴趣所在,使得教育具有针对性。
2.引导学生去慢慢感受,培养学生语感
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对他们语感的培养。通过各种方法策略,让学生去感受,去理解。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并充分发挥想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学会描述阅读所得。这样更能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便于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更合理地展开想象,能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重视朗读教学
14.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篇十四
要获得语言这一工具,必须进行“语言训练”,其训练背后落实和生成的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体验,在《课标》中是个高频用词,更是新的理念。课标中的“体验”,尽管吸收了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有关“体验”的研究成果,但它只能是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如影随形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情感体验的背后浸润的是“人文性”。只有语言训练忽视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是枯燥的、单调的、没有生命力的;而只有情感体验没有语言品味的阅读教学,则阅读课将失去语文味。故,语文课应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比翼双飞。
纵观《自然之道》的教学,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以学定教,特别体现了让“语言训练与体验感悟”比翼双飞,彰显了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实现了学生自我潜能的有效激发,让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一)依据目标,科学进行语言训练
以往笔者听过千余节课包括近几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课,绝大多
数的课学段特点凸显不够。崔峦老师最近指出,阅读课“要吃准目标,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四年级下册的《自然之道》属第二学段,第二学段《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本节课就围绕上述目标较好地进行了落实以上目标的语言训练。
首先,在训练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动物,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整个概括过程运用了“找、联概括法”,符合该文的特点,学生初步把握了课文大意,训练了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学会了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其次,词语训练着重训练了“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时颇有特色。
一是关注了词语音、形、义的训练,如,检查预习部分,重点纠正了易读错的词“巢穴”的读音,指导了难写字“愚蠢”的字形,理解了“愚不可及”的词意。
二是特别突出训练了“对词句的理解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理解“探出”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探”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当学生理解了意思之后,接着引导学生与“伸”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透过“探”字感悟出小幼龟的机警、小心和谨慎,有保
护自己的生存方法,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然后,教师又出示小幼龟探头探脑的动画,进一步将小幼龟的动作行为具象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最后,再引导学生读出小幼龟的机警、小心和谨慎,教师小结学法。一个“探”字,让学生读出了背后的内容,体会了大自然神奇无比、富有魅力的一面,正所谓“一字未易忽,语语悟其神”。
另外,透过“争先恐后”想象小幼龟的内心,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想象小幼龟的悲惨等,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体现了“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的理念。
三是训练了学习词语的方法。渗透了“理解词语”的多个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字,查字典、比较等。对词语的训练符合学段要求,层次清楚,方法恰当。实现了理解词语与发展思维的联系;词语训练与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词语训练与学会学习的联系。
人对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二是表达。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科学训练。刘勰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训练入手,披文入情、缘情悟理;必须从精妙词句着眼,反复品读、细心揣摩,方能悟得文之真意、作品的生命价值和文化真谛。科学的语言训练,提高的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能力,而且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思维品质,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一节课,只是教师进行琐碎的分析,学生无所事事,这就不是训练。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
师改。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只能是训练的结果,所以他说“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二)体验感悟,触动学生情感琴弦
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是“亲身”,“验”是察验。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由于体验的情感丰富性,体验充溢着生命色彩,由于体验的意义生成性,体验可以引领读者去“会晤”作者的境界、生成积极的情感、激活生命的活力、放飞美丽的心灵……如果没有“体验”,课堂教学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许能有效地传授知识,但常常要以牺牲生活悟性和生命灵性为代价。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而深广的人文情感,体验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更容易找到触媒和接点。在阅读课文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灵和情感地体验,找到学生与课文情感相联系的接点,让学生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浸染,就能在品味语言的阅读实践和课堂对话中,提升学生富有良知的、充溢着真情的善性。
触摸作品生命,亲历体验。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通过课堂对话和阅读实践,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如,苏老师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先引导学生
读三、四自然段,亲历向导与游客对待“被啄小幼龟”的两种不同态度:游客的焦急和向导的若无其事,入情入境地对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切身感受,细细品味,深入揣摩,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感悟出其中的原因,升华情感。在入境体验中,感知了语言材料,陶冶了情感,开启了智能。学生的情感也随着“对原因的感悟和感情朗读”中,领悟游客对幼龟入海这一自然之道的无知等,亲历了一次情感的变化。
演绎作品画面,想象体验。作为文本,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言语对象经过再造想象,逐一转换为新的形象,让学生“破译”作者的言语编码,入境动情,步步还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种事物的表象及作用和意图,心领神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想象,如果教师能够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引导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文本的视界也将随之开阔和丰富起来。学生通过想象就能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表达,在细心揣中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脉和情脉,并感受语言的优美。如,学习本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五至八自然段时,运用画面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发现图上还应该有些什么”的情境,出现一个与课文描述不一样的画面,然后激趣。当学生自主读书,从文中找到写鸟多和龟多的句子画出来并进行体验感悟之后,接着创境,“接下来又是怎样的场景呢?拿出笔把你的想象写下来,最好能用上你积累的四字词语。”原文中写食肉鸟吃肉龟很简单,只是一两句话概括了一下,这样不容易触动学生的心
灵,学生通过想象,就将课文中概括写“食肉鸟啄幼龟”的内容具象化了,通过想象就能轻松体验到幼龟受到的巨大伤害,从而意识到了解、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学生在想象中跟随作者亲历了一次“因为游客无知不懂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而导致幼龟受到伤害”的情感体验,真正走进了文本,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交谈”,体验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得到了理的启迪和情的陶冶。在体验中同时也进行了想象能力、用词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训练。
考问读者灵魂,移情体验。文本在多数情况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生动有趣的精彩故事,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而场景、形象、故事、意境等,并非通过教师的琐碎分析来实现,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情脉需要体验去体会,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节课的最后,苏老师创设了情境进行移情体验:“幼龟入海原本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可现在,看着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残体,回想我们的做法,如果你就是游客,想说些什么?”“作为向导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再次进入到情境之中,站在游客和向导的角度移情体验,从中进行灵魂的考量,进行想象和表达的训练。在此体验过程中,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移情体验,与文章中的人物实现情感交融,与“游客和向导”同喜怒、共悔恨。借助角色转换的移情效应,缩短了与对象的距离,在与文中人物的心灵对话中,洗涤了心灵的尘埃,经历精神升华的愉悦历程,增强了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作品向读者的移情。同时也积累了语文经验,学习表达方法,掌握了阅读规律。
(三)和谐统一,“训练”“体验”比翼双飞
15.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朗读训练 篇十五
一、加强朗诵的指导工作
1. 要读准字的音
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 从纯拼音课文开始练习朗读, 从低年级开始, 学生具有了各种内容的朗读材料, 教师利用好这一有利的因素, 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搞好拼音教学。让学生从汉语拼音起就打好基础, 在此基础上做好课文朗读的训练。拼音教学需要做到持之以恒, 每堂必教, 每课必练。其次是利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做到字正腔圆, 必须使“儿化”韵与轻声词更准确。再次是教师要认真听, 要听出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 听到错误要及时加以纠正, 使学生在朗读时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加文字。
2.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每一篇美文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 教师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 也就是把握好了感情朗读的最基本步骤。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情感基础。写文章是作者对自己情感的一种外露, 语文教师要从文章的内容走进文章的感情基调, 把文字中的情感读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先细读文章, 再把握文章的情感, 最后做好朗读的指导。
二、以语言知识为基础, 做好语言积累
语文的朗读教学不能与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相脱离, 抛离这一基础,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语文课的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设计时, 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要做到以语言知识为基础, 做好语言积累, 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做好朗读技巧的指导, 也就是掌握好重音、停顿、语速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义有所把握, 方可通过自己的声音传“情”。所以语言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朗读, 若要学生读得好, 首先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做好朗读的指导工作, 总结有效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语言的学习, 读是提高语言运用的重要方法。只有加强读、背, 方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是做好朗诵的指导工作, 以语言知识为基础, 做好语言积累, 做好朗读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
参考文献
[1]吴进国.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朗读指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温洪媛.小学语文朗诵能力的培养探析[J].语文教学, 2011 (4) .
1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篇十六
一、将课文深入细读和研究,进行语言训练
课本中的教材全是由教编组进行深刻研究而选出的,由此可见,课本中的语言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真知灼见,更渗透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和句更是作者反复斟酌而决定的,对于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面更是精华之处。所以,教师要把握住文中的重点、优美的字词和句子,引导小学生可以自觉地投入到课文中进行深入的细读、研究、感受和品酌,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学生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时,作者紧扣“春、夏、秋、冬”四个字,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想象一年四季的自然美,课文也比较贴近生活,让小学生感悟更深刻。这时教师便问:“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这两句话中哪个字或者词用的最贴切呢?学生便答:“夏、秋、弯弯和圆圆。”教师再问:“夏和秋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使谷穗弯弯和荷叶圆圆呢?”这时小学生都陷入思考,纷纷细读课文,发现春的小草尖尖和冬的雪人可以感受到四季的魅力,和前面的夏和秋相呼应。所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先让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研读,才能够逐渐感受语言的美,然后自觉的进行语言的训练。
二、朗读和背诵课文,进行语言的累积
朗读和背诵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语文世界,进行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可以引导小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句式、词语、段落以及课文的构架,之后进行朗读或者背诵,从课文中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和思想境界,进而循序渐进地累积语言。比如在学习《观潮》时的第五段落:“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段落是课文中的重点也是精华所在,可以联想到海浪的宏伟壮观,这些便值得学生去累积、朗诵以及背诵。还有其中的比喻句式“犹如……那声音如……”引导小学生自己进行深层次的感悟。针对文中的第二段落:“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教师要做的便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品读和互相讨论,在感悟和讨论中升华对课文的语言理解,从而有效地把读和背诵课文以及感悟能力相结合,更好地来训练小学生的语感综合能力。另外学生在领悟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语言进行实践的训练:( )( )的钱塘江;用“犹如”造句子;用“浩浩荡荡”造句子。这样在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很好的累积语言,对语言进行运用。
三、对课本进行有效的迁移,实践应用语言训练
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也就是所谓的课本迁移。把训练和实践能力有效地进行结合,让语文知识不断进行有效的迁移,才能够促使得到越来越多新的知识,品读视野越来越广阔。比如在学习《迷人的张家界》时,在进入正式的新课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语言词语的练习写:地貌奇特、仙境、姿态、直指云霄和气势磅礴等这些词,然后进入新课后,让学生自行感受这几个词语在本文中的内在意义,从而感悟到迷人的张家界中的松树、形式各异的山的形象描述,从而让小学生自己练习。比如一个小学生描述的仙境。你们瞧,远处山与林之间犹如刻画了一张美人的脸好似人间仙境。学生们都纷纷造句。这样便很好的把课本进行有效地迁移,进行实践应用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08-19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10-10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08-09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10-27
教学问题研究阶段小结-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08-19
小学语文奥赛训练题09-07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题五08-1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11-16
小学语文如何期末复习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