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

2024-08-20

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共10篇)

1.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 篇一

现在有很多人都追求时尚追求健康追求美,但是有一些人是盲目的追求不知道一些合理的健身方法,其实科学健身方法有许多种,只是大家平时没太注意观察这些方面的知识,麻木的健身会对身体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希望嗯健身啊朋友们可以听我们的讲述,我们来谈一谈科学健身方法都有哪些

锻炼时间最好固定

每次锻炼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间,这样可以使你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助于身体内脏器官形成条件反射。饭后一小时和睡前一小时不能锻炼,否则会影响消化和睡眠。体力最佳时间一般在15:00-20:00之间,可以考虑作为主要锻炼时间。

锻炼时间要适宜

初学者和平时劳动量较大者以每周三次为宜,每次1-1。5小时,但每次锻炼应包括肌肉各个部分肌肉群。每天坚持锻炼者,可将肌肉群分为两个部分,隔天练习,保证肌肉能有效恢复。如:今天练习肩、腹、胸,明天就练习背、臂、腿等部分。

负荷量要根据自己的体力而定

一般说来,发达的肌肉量有效的次数是8次-12次,最少不低于8次,这一数量应该是竭尽全力。因而负荷量应掌握在个人最大力量的70%-80%,即用这一负荷量最有效的次数是用大负荷做,不超过5次。发展耐力和减少脂肪的最有效次数是小负荷量做20次,腰、腹部脂肪减少甚至要做到做不动为止。

每一个动作需练习若干组

每一锻炼动作需练习若干组,这样被刺激的肌肉才能进入状态,肌肉体积才能增大。一般大肌肉群锻炼组数可多些,小肌肉群组数可少一些。初学者每一动作在三组为宜,不少于两组,有一定基础后再根据力量的增长程度加至三至五组。

休息时间不要过长

每个练习组之间休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40秒-50秒之间,大负荷、大强度练习休息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休息时间过长会影响锻炼效果。

科学健身方法就是如上所述的,那些盲目健身的朋友们你们都看懂了吗?追求时尚追求健康是一种特别好的健身方法,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科学的健身方法会让你的身体更加的好好,不科学的做法是错误的它会危害人类的身体,请健身啊朋友们都多看一看收藏哦。

2.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 篇二

1.由强调“科学即探索与实验”, 到更强调“科学即辩护 (argument) 与解释”。

2.由强调获得答案, 到更强调运用证据和策略发展或修正解释。

3.由强调为科学问题提供答案, 到更强调交流科学解释。

4.由强调运用实验结果来终结探究, 到更强调将实验结果运用于科学辩护与解释。

5.由强调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只是分析和综合资料, 不为科学结论辩护, 到更强调学生小组经常为辩护科学结论而分析和综合资料。

6.由强调演示和证明科学内容的活动, 到更强调研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活动。

7.由强调脱离情境的探究技能 (process skills) , 到更强调将探究技能置于情境之中。

8.由强调观察或推理等单个的探究技能, 到更强调控制、认知、程序等多元探究技能。

9.由强调极少从事研究以省出时间学习大量科学内容, 到更强调从事更多研究以发展关于科学探究和知识的理解、能力与价值观。

10.由强调在一节课内的研究, 到更强调将研究延伸到几节课的时间中。

11.由强调学生向老师私下交流思想与结论, 到更强调学生与其同学公开交流思想与工作。

12.由强调管理材料和设备, 到更强调管理思想和信息。

研究认为,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有五个关键特征:学习者被科学问题所吸引;学习者寻找证据以解释科学问题;学习者基于证据将对科学问题的解释体系化;学习者对其形成的解释进行评价, 以获得更恰当的解释;学习者对其提出的解释加以确证和交流。这五个特征可概括为:形成问题———获取证据———形成解释———评价解释———交流解释。而这种对“探究”的理解, 直接体现了“科学即基于证据的解释”的新科学观。

3.家是什么 幼儿园备课 篇三

预设目标:

1、通过欣赏散文,感受“家”的温暖,萌发幼儿爱家(自己的家和幼儿园)关心同伴的情感。(欣赏阅读)

2、尝试用比喻的方法来形容自己的家,表述对家的理解。

活动准备:散文《家》课件;幼儿全家福照片;老师和班里小朋友的合照;幼儿园里的人工作的照片

活动重点:感受家的温暖

活动难点:萌发爱家、关心同伴的情感 活动流程:交流-欣赏-感受 活动过程:

一、经验交流

1、师: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带来了自己的全家福,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全家福?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家里有些谁,他们的特点和趣事)

2、播放课件(小兔与兔妈妈对话的画面)

师:小兔子听完小朋友介绍完自己的家,就问了兔妈妈一个问题:家是什么?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兔妈妈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二、欣赏散文

1、播放课件《家是什么》 配上轻柔的音乐,播放第一遍

师:兔妈妈说家是什么?

2、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幼儿回忆散文内容

师:家是什么?为什么说家是灯呢?如果天黑了,你们在家里怕吗?

师:家是什么?为什么说家象屋檐一样?下雨了我们马上想到要回哪里去? 师:家是什么?为什么说家是床呢?躺在床上有什么感觉? 师:家还像什么?照在我们身上暖融融的。

2、播放课件,再听一次,可以跟着一起念。

3、尝试比喻

师:这首散文好听吗?散文里面把家当做了灯、屋檐、床和太阳,你们觉得家还可以当做什么?

4、再次一起朗诵散文,帮助幼儿将自创的比喻加入散文中。

师:小朋友的刚才的比喻比兔妈妈说得还要好听,而且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真棒!现在跟老师一起把这些好听的话放到散文里去说给小兔子听吧!

三、幼儿园也是我们的家

1、出示老师和小朋友的合照。

师:看看老师带来的全家福,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你都发现了哪些秘密?

(有许多小朋友、还有老师、没有爸爸妈妈)

师:原来是我们班小朋友和老师的合照,这张照片里没有爸爸妈妈,为什么也是全家福呢?

(幼儿园也是我们的家)

3、那么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有哪些人象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一样?他们都是怎么关心你们的?

4、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各种幼儿园里工作的照片(保安叔叔、阿姨烧饭、小朋友们互相游戏、老师上课等)

老师小结:在幼儿园里生活开心吗?幼儿园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这么多关心你们的人,保育员阿姨、老师和保安叔叔就象你们的爸爸妈妈,好朋友就象兄弟姐妹一样,你们喜欢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吗?那你们怎么关心他们呢?(我买东西送给他们、把礼物送给小朋友玩……)

4.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篇四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怎样战胜挫折 答:(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要正确的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3)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4)会自我疏导 3如何魔力坚强的意志

(1)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2)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3)应善于管理自己(4)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含义: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2)实质:关心别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3)要求: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5诚信与信任

答:坚持诚实,就会获得信任。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6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答:(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7对公平的不同理解 答:(1)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2)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8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 答:社会主义制度 9民族精神的内容

5.什么是科学探究 篇五

什么是科学探究,为什么要强调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到底包括了哪些基本的过程技能?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做深入的讨论。

一、为什么要通过科学探究来进行教学其中有很多理由,而我们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小学生应该用类似于像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法那样来进行学习。

1可以保持儿童的好奇心。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有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通过科学探究保持这种好奇心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一直在找一张照片,一直没有找着,那就是在国外的机场上,两位大胖子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在看,看什么呢?在看地上的陀螺,那个陀螺一直在地上转,先是在反过来转,转转转,后来正着转了,两位大胖子物理学家一直在盯着看,看这个陀螺是怎么回事。其实科学家和我们常人相比,不同在哪儿?不同在他们的好奇心能保持终生。前年法国专家到我们南京来,孩子们问他:把糖块放到水里,体积会不会改变?科学家一时回答不上来。然而,第二天早晨,人们把这事给忘了,到底是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却念念不忘,先不吃早饭,而是先做这个实验,一块方糖一块方糖地往杯子里加,发现放了8块以后,才看得出体积有一点变化。所以说,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就能将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保持得长一些,我想,从刚才的探究活动中就能看出来了。

2可以让孩子们参与要求高级认识能力的学习活动。我想让老师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知识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一些,这话似是而非。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结论的话,儿童是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是他的智慧并不一定可以同步地成长,因为人的智慧与人的认知技能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认知的方法。法国大学的一个研究成果强调:什么样的知识才算是深刻的理解,知道并不是理解,照本解释不是理解,照本运用也不是理解,它有一套完整的关于理解的标准,就是从知识、方法、目的、形式这四个维度来界定孩子们是否对知识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知识,是孤零零的呢,还是在一个网络中间和其他知识建立起了联系,这是衡量知识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个指标是方法指标,就是知道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第三个指标是目的指标,就是不仅知道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还知道这个知识可以运用到什么地方去,也叫目的维度;第四个指标就是会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也叫形式维度。对知识真正理解了,儿童就能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他对知识的理解。所以,现在对科学教育与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教育的重大区别,在于不仅仅是教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培养孩子们的高级认知能力。杜威说:“科学教育在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方面,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教科学方法跟教思维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大教育家杜威在那个时候就看到了科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一些。

3可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一点不用展开,从刚才老师们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投入,不愿下课,休息的时候都没有休息,这种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足以体会到了。4可以培养儿童达到形式操作阶段。什么是形式操作阶段?它是符号运算。皮亚杰说过,11岁以后的儿童才能进行形式运算,就是A>B,B>C,那么A就一定大于C。小孩子搞不过来,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应该可以了,这需要有个铺垫,这个铺垫就是感觉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之间的一个具象的东西。孩子们搞不懂A>B,B>C,那么A就一定大于C这个道理,但请3个高矮不同的同学上来,他比他高,他比他高,他就一定比他高,孩子们马上就理解了。所以,通过操作性的活动,可以为那些还没有经过前面感觉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的孩子,没有达到和不能达到形式操作阶段的孩子提供具体的经验,因为在探究活动中,他一定是通过具体的物体来操作的。所以,在操作性的探究活动中间,可以让孩子们很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很多孩子到了中学对科学就不那么感兴趣了(可能就是没有重视让学生经历

科学探究活动)。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开始了“动手做”的科学教育项目,用法国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夏巴特的说法是,“用这种探究的方式来学科学,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科学热情让我感到震撼”,这就是为什么他在80岁高龄的时候,也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不再搞他的物理学的研究,而是一头扎到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的项目中来的原因。现在全国很多省份正在推行“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做中学”这个项目就是从法国引进的。其实,最早开始是在美国,法国人是看到美国人这样做了以后,感到非常震惊,所以法国人也在做。法国做了以后,韦钰部长到法国去访问,看到了这样一个科学教育项目,她也想开展“做中学”的科学教育项目,她在退休以后专门做这件事情,在中国推广这个“做中学”的项目。

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

在我们的《课标》中间,涉及到一些科学探究的技能,有很多老师给我们提意见,说20世纪80年代的那些分类啦、推断啦这些东西为什么在《课标》中间看不见了,我觉得这些意见是对的。我们现在的《课标》上面可能过多地强调国外称之谓“综合技能”的东西。现在看了很多 资料,觉得可以把科学探究所涉及到的过程技能,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基础的过程技能,还有一类叫做综合的过程技能。

1基础的过程技能。基础的过程技能有哪些项目呢?不同的 资料 有不同的说法,大致有五类是一致的:

(1)观察。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过程技能。

(2)分类。分类是人在头脑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

(3)交流。可能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的是强调交流,为什么交流这么重要,因为科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比如就与历史、哲学不一样,历史学家,或者是哲学家他们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我不能说他们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但可以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有人不是说“历史是个小姑娘,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嘛,你的认识可以对历史作出这种解释,我也可以作出另外一种解释,但是科学不行。科学与其他学科,与历史、哲学不一样在哪里?它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它的实证,你作出的这种解释对不对呢?我得说出来让更多的人认可,让更多的人来验证,所以交流这种技能就成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五年级上册的教材里面,我们专门有一项这样的交流训练,怎么训练的呢?让孩子们用纸做一个纸飞机,然后把你做纸飞机的步骤写下来,和你的同桌交换,按你的同桌所写的做纸飞机的方式,再做一个纸飞机,你会发现有的时候做不起来,什么原因做不起来呢?这里有表达的困难。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把一个事情很清楚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科学教育中间,它是个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

我们的老师说,每次课堂教学在汇报的时候,他们(学生)都不听,或者他们(学生)只顾自己的汇报。在这个方面我们是要下点功夫的,比如说,要是在比较的过程中,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这下子就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听别人说过了什么,等一下我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所以,应该把交流作为科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技能。

(4)测量。测量也不用多说,老师们是知道的。

(5)预测和推断。预测和推断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推断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面,对事实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因果联系啊、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啊)所作出的一种判断、一种解释,比如说,狗叫了,狗什么原因叫的呢?你可以推断:生人来了。但是,是不是一定是生人来了,不一定的。所以,推断和事实是两回事,推断和根据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是两回事,我们在 五年级教材 中,专门有这方面的训练。什么是通过感官获得的事实,什么是在事实的基础上的解释,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我们很多老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搞不清楚。推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做出来,是我们人独有的一种思考问题的能力。猴子不可能,猴子可能发现这块石头是烫的,但是,它就跳开了,只有人,才能在“石头为什么烫”这个问

题上,作出可能是太阳晒的,也可能是地热原因使这块石头变烫的推断。只有我们人才能在这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所以,推断和分类一样,也是属于基础过程技能里面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预测是推断的一种高级形态,首先是对未来世界所做的一种推断,但是要根据以前的经验,对未来的世界作出一种推断,天气预报就是一种很典型的预测。再如,科学和数学是一对亲姊妹,通过测量,通过计算,一个是数字联系,还有的是时空联系。时空联系是康德提出的一对范畴,老师们认为根本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没有这对范畴,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世界永远是乱糟糟的,要是没有时间这个概念的话,达尔文也不会这样有名了,正是有了时空这个概念,才能把乱糟糟的生物世界立刻变得有序了。所以,时空范畴是一对非常了不起的范畴,现在我们已经非常非常熟悉它了。

在 小学科学 教育过程中,对于这些基础的过程技能,我们可以通过分项的训练来激活某一个知识点。如进行观察的训练、分类的训练,只要有可能,老师们就应该让学生们经常进行这方面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经常对孩子们进行激活知识点的教育,孩子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2综合的过程技能。和探究有关系的这类过程技能有哪些呢?

(1)识别和控制变量。比如说,乒乓球反弹与什么因素有关?可能与起始的高度有关,可能与地平的材料有关,可能与乒乓球的质量有关。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在进行实验时,必须对有关变量进行控制,才能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可能同时研究乒乓球的起始高度和地平材料对乒乓球反弹的影响,这是实验的公平性问题。所以,综合过程技能与实验研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识别和控制变量是十分重要的。

(2)形成和验证假设。假设和推论有没有关系?是不是一回事呢?差别在哪里?假设可否看成待验证的推断?推断是随时都可以作出的,例如,狗叫了,生人来了,到底是不是生人来了,不一定去验证。但假设是科学研究专有的术语,一旦是假设的话,接下来的活动一定要有验证性的活动,假设和推断有联系,但假设和推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推断不一定要验证,而假设了的就一定要进行验证。

(3)下操作性定义。老师们可能对“下操作性定义”这个词不很熟悉,其实就是实验研究。你们在每做一个实验时,都要对所做的实验进行界定,这个界定就是你们对该实验所下的操作性定义。如做摆的实验,在验证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时,你们会在实验步骤里这么描述:“取50厘米长的绳子一根,取100厘米长的绳子一根„„”这个“取50厘米长的绳子一根,取100厘米长的绳子一根„„”就是你们对当下所做实验下的(操作性)定义。有时我们对反应变量也要下定义,如施肥的多少或施肥的时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是你们想研究的问题,那么,反应变量就是植物生长的好坏对不对?生长的好坏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看呢?可以从植物的高矮、大小、茎的粗细、叶的厚薄等等对不对?有的时候,你们要把问题说清楚,光高矮可能还不行,还要对茎的粗细、叶的厚薄等做个界定是不是?这个定义是你对当下实验所做的。操作变量、反应变量都可以下定义,然后做实验,做数据分析和解释,有时我们所做的解释,还要用模型的方式来解释。所以,建立模型也是科学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我们在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专门的单元来训练。综合过程技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比较严谨的实验研究。

三、探究的不同类型

探究存在着不同的类型,有的老师说这是探究,有的老师说这不是探究,究竟谁是探究、谁不是探究呢?我们可以对探究作不同的划分,大致有如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1提问法。提问是不是探究?老师用可以操作的材料,向学生提出一种现象,如小车在地上直转直转不往前走,先提出一种现象,然后指导学生得出一种科学的概括;老师演

示一种现象,让孩子们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后得出一种科学结论来。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做的,这就是一种探究,尤其在低年级时,我们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让学生探究,别一讲到探究,就是有实验,就是有变量。

2发现法。有的老师搞不清楚发现法和探究的关系,发现法是探究中的一种类型,但是它没有变量。发现法有两种:

(1)纯粹的发现。如玩磁铁,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有很多的发现,不但发现磁铁可以吸铁,还可以隔着书吸,隔着水杯也可以吸;如果把条形磁铁调一个头,它们不仅不吸了,而且还相斥,所以,孩子们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种纯粹的发现。像我们教材中的《照镜子》也是,让孩子们有一种纯粹的发现,在照镜子的过程中,看哪个学生能发现很多很多他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2)指导下的发现。当我们希望孩子们都具备这种经验时,可以采用指导下的发现。比如当孩子们并没有知道磁铁还可以隔着水杯对铁起作用时,老师们可以建议孩子们这

样去试试看,这就是指导下的发现。在一学期的活动中间要有1~2次这种用发现。3实验法。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狭义的实验有假设、数据搜集、数据分析、解释结论等,实验法实际上就是叙述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并找到一种方法来检验你正确的叙述,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

4研究法。它有一定的程序,也要搜集数据,但是没有假设,也没有变量。比如说:“月相是怎么变化的”,我并不知道,我可以去观察,每天记录,有一定的数据,这就和前面讲到的“乒乓球反弹与什么因素有关”不一样了,它有一定的程序,有数据的搜集分析,但没有假设,也没有变量的控制,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研究法。

对于孩子们来说,以上四种方法不一定要让他们去区分它,我们老师们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不要把什么东西都看成是探究,也不要只把狭义的、第三种实验法称之为探究,其他都不叫做探究,现在我们有很多老师这样认为,这是不对的。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 探究是不是惟一的?不是的。有人说,今年流行西北风。一讲到探究,就认为不是探究的就不是好课。千万不是的!其实教学中,探究只是其中的一种策略。探究固然有很多好处,但比较费时间,不可能所有的课都上成探究课。最近我们在翻译一本书,叫做《科学探究的策略》,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策略,刚才带你们做的活动,都是《策略》书里面的一部分,有各种各样,包括实施有利于孩子记忆的策略„„可以看到,科学教育有很多方法,有几十种策略。

四、在科学教育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对这个问题是非常欣赏的,大家知道,探究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要慢慢培养的,所以说,探究有一个阶梯。阶梯的两极,一种是“传统的动手做”——所有的都为孩子们设计得好好的,孩子们就照着做去吧,以前验证性研究和验证性实验是不是这样的?前面的做得好好的,但探究的成分实在太有限了;还有一种是“大撒把式”的——任孩子们随便怎样探究去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一个是“扶”得太厉害,一个是“放”得太厉害。其实,“扶”和“放”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老师在这中间究竟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探究进行一下梳理的话,大体上包括这样的程序:主题的确定、问题的提出、材料的选择、步骤的设计、结果的分析、结论的得出,我们把探究的程序罗列出来,可以发现,老师和学生在这里面有这样一个关系。(见下表)

一种是从问题的提出到结论的得出都由老师来完成,老师滔滔不绝地对学生讲,偶然穿插一些提问,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看到。但是,我们老师可不可以在探究过程中间适当放开一些?如刚开始时,探究的主题、问题由老师提出,材料是由老师提供的,步骤是由老师设计的,结果/分析能不能由师生共同完成,有可能的吧;结论能不能由学生自

己得出,然后慢慢来放?步骤的设计有没有可能?也可能吧,不要以为步骤的设计只有老师才行,其实孩子们也能想得出来。所以,在步骤设计的时候,能“放”的话,应该适当“放”开一点,老师和学生一块儿来商量,我 小学科学 探究的阶梯

学生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实验。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的小学老师做得比中学老师好。我最近看了一个中学的实验报告,哑然失笑,我们小学老师肯定会对其持批判态度的。这是某某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一本新课标教材上的学生实验报告,说的是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界条件。他把目的要求写出来了,需用的器材也规定好了,然后实验步骤是在一根玻璃棒上面绑上三颗成熟的豌豆,一颗完全浸到水里面,一颗接触水面,一颗暴露在空气中。你说这个活动,中学生了,还要给他这样规定吗?能不能让孩子自己想象?非要用成熟的豌豆啊,黄豆行不行?所以,在这些环节中,哪些该“放”,哪些该“扶”,全部的教学艺术都在这个地方。有的时候,问题的提出可不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啊!既然提问是科学探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的话,那么老师就应该经常给孩子这样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提问啊!有人担心学生会海题,海题完了别怕,适当收口就是了,选择适合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学生慢慢就学会了,找一个我们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他的能力慢慢慢慢就能提高了。所以,全部的教学艺术就在“扶”和“放”之间,看你怎么“扶”,要巧妙地“扶”。有的时候,我们老师会“错了、错了”,其实最好的“扶”是老师反过来问一句,让他自己去发现矛盾之所在,而不要直接地去告诉他。比如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连的老师讲了,孩子也意识到摩擦力产生要两个物体。有了两个物体,不运动也产生不了摩擦呀,但是老师不直接讲,反过来问同学,这两个物体我这么放(不运动)行不行?孩子们意识到了,刚才说的“两个物体”不严谨,孩子们说:“要两个物体运动。”这样一来,问题的矫正是由学生自己做了。所以,鉴别一堂课的好坏,一个是在这些环节中,要看能“放”的“放”了没有,“放”了多少。好课要有挑战性,在这些环节方面有没有“放”?在“放”的过程中,老师又是怎么来“扶”的?这个“扶”,我们非常强调,用教育部刘坚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讨价还价式的对话”。对话,不是问答,有时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经常“你说,你说,你说”,全班学生都说过了,就是看不到老师的主体作用。是要对话,一方面你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但是,你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所以,一个巧妙的反问,也是对话,就是在这个反问中间,孩子们一下子意识到了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冯凌老师在上《认识液体》时,孩子们说:“液体之间有轻重的不一样。”她反问一下:“那我拎一桶油来和一杯水比,哪个轻哪个重啊?”孩子们立刻发现这个话说得不严谨了,所以他们后来说:“要倒出同样多的来。”因此,好的引导的话,一个问题反问过去,就能让孩子们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了。好的课堂教学要看该“放”的时候是怎样“放”的,该“扶”的时候又是怎么“扶”的。我们提倡今后老师们写精彩的对话片断,老师们不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去写空对空的论文,精彩的对话片断那是最有价值的科研论文。我在东北的时候,听了一堂数学课,老师叫孩子们研究角的特征,东北的孩子们喜欢用报纸折大的“四角”,我们小时候折过的,放在地上掼,看谁能把它掼翻过去,老师叫每个孩子折一个“四角”,然后来探究角的特征,孩子们探究出角的第一个特征是“角是尖尖的”,老师说:“请同学们打开铅笔盒,拿出铅笔戳戳自己。”孩子们一下子就意识到了,“角是尖尖的”不是角的最重要的特征,因为铅笔尖也是尖尖的啊,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自己得出角的特征的。所以,精彩的东西就在和孩子们的对话中间,你既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又是平等对话中的引导者、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好课的评价标准就在这两个标准上面,当然,这需要经验,也需要老师的智慧。当老师难,甚至比当医生还难,为什么呢?孩子发烧了,可以判定是哪个地方有炎症了,但有时候小孩子说的话,成人却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对不对?你要在瞬间,特别是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判断出他为什么这么说,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了,然后还要作出相应的回应,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真的是

6.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 篇六

学科:科学

备课人:于凤桃

备课时间:2011.10.20 上课人:

上课时间:

第 周 什么是影子

目标:

1.感知物体与其影子的区别和差异,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2.能够进行细致观察并用图画和语言等方式表述自己的发现。3.积极参加与探究影子的活动。准备:

1.纸、笔人手一份。2.幼儿用书。过程:

一、师幼讨论什么是影子。

1.出示幼儿用书,一起学一学小手的不同动作。

师:墙上出现的是什么?动动手指,它会怎么样?那是真的动物吗? 2.师:什么是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影子?

二、引导幼儿找找影子在哪里。

1.教师:我们出去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有影子。2.幼儿自由结伴找影子。

3.师:大树有影子吗?房子有影子吗?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你是怎么知道的?人有影子吗?你的影子在哪儿?你怎么知道这就是你的影子? 4.教师指着某物体的影子:这是谁的影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记录影子,比较实物与影子的异同。1.教师:物体与其影子有什么不同?

7.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 篇七

封建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程度的大小影响着这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专制和独裁是旧中国政治的突出表现,因而中国科技的发展缓慢是可想而知的。探索封建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我认为应从近代科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开始分析。近代科学产生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这个时代通常称为文艺复兴时代,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为取得统治地位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等古典文化的旗号,创立资产阶级新文化的空前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近代科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 推动下产生的。从十字军东征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巨大的 发展,这就向自然科学提出了大量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经验材料,提供了以往不可能有的新的科学实验条件,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资本主义迫切需要科学,而近代科学也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推动下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

8.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 篇八

在 1927 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布鲁塞尔)上,一批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合影编者按: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张双南曾写过《仰望星空如何改变世界?》(回复 173 查看),梳理了自1609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以来,天文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深刻联系。在今天这篇文章中,他继续从目的、精神、研究方法三要素出发探讨“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与数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文 | 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 科学研究赋予我们的启示

俄罗斯在和德国联合研制一个以暗能量为主要研究目标的空间 X 射线天文卫星。几年前(当时暗能量的研究刚刚兴起),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在听取了关于这个项目的介绍后,问了两个问题:“暗能量有用吗?暗能量危险吗?”当时一个科学家是这么回答的:“我不知道。不过在 100 年前,如果你问爱因斯坦相对论是有用还是危险,爱因斯坦一定回答不知道。但是今天我们知道相对论既有用,也危险。”现在,核能、诊断和治疗癌症的加速器、GPS 等等都离不开相对论的应用,但核武器也同样是相对论的应用!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顺便提一下我自己的一个故事。几年前我应邀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交叉科学中心作一个关于黑洞理论研究的报告,报告之后有一个学生问我这个研究有什么用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知道,但是我想搞明白这个问题。”会场上立刻掌声雷动。此刻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科大是中国科学研究的圣地之一,也是最具有科学精神的校园之一。我每次到科大访问,漫步在科大的校园,都感觉到科学的幽灵在飘荡,以前这种感觉只有在我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的时候才出现过。中科大的校园一角什么是科学

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上来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科学的三个要素。

科学的第一个要素就是科学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我们问很多职业科学家科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都会回答:科学的目的是造福于人类。这个回答并不完全正确,或者可以说完全不正确。

科学的确可以造福于人类,事实上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都已经被用来造福于人类,人类的生活品质和水平也由于科学成果的应用而不断得到快速提升,今天很多科学研究项目的直接目的就是造福于人类。但是科学的目的本身并非如此,是人类出于各种目的,在很多情况下利用科学成果造福了人类。科学成果同样可以给人类造成灾难,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是不胜枚举。

生物、化学研究的初衷并非是研制武器,但现在生化武器已屡见不鲜。图为储存生化武器的容器。

因此科学的目的既不是造福于人类,也不是危害人类。科学的目的就是刨根问底,也就是发现各种规律,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天文学研究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奠基了包含牛顿力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基础物理学科,但是如何应用这些规律则并不是科学本身的目的。因此科学家在研究科学的时候可以只关心这些规律本身,并不需要关心它是否有用、是否危险,当然这并不排斥科学家选择开展自己认为是否有用、是否危险的科学研究工作。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科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并不限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也包括其他各种规律,比如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各种规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同,所发现的规律当然也不同,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掲示“规律”,而且它们也都符合科学的另外两个要素。但是,并不是所有掲示规律的学术研究都是科学研究,因为很多学术研究都不完全符合科学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子弹爆炸形成的巨大蘑菇云

科学的第二个要素是科学的精神,包括三个内容:质疑、独立、唯一。

“质疑”其实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也就是对于以前的结果、结论、甚至广泛得到证实和接受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以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但是“质疑”并不完全等同于“怀疑”,更不是全面否定。“质疑”实际上是批评地学习和接受,其目的是掲示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没有经过检验、或者不能完全适用的地方。比如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质疑的结果是发现了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只有在低速(相对于光速)和弱引力场(空间扭曲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使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独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独立”于研究者以及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另外一方面指的是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独立的思想,科学研究工作也是独立进行的。只有独立做出的科学研究成果才有科学价值,当然这并不排斥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因为交流与合作往往是激发研究者个人创造力的有力途径,创造力是最终产生髙度原创性独立研究成果的根本原因。

日暮中的甚大天线阵(Very Large Array,VLA)。这台望远镜是由 27 台 25 米口径的天线组成的射电望远镜阵列,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学术界有种现象,就是“主流”学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压制或者扼杀所谓“非主流”学术研究,似乎“主流”研究是重要和髙水平的,而“非主流”研究是不重要和低水平的。事实上,有不少从事“主流”研究的学者常常是人云亦云和随大流,和“独立”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而从事“非主流”研究的学者则是在开展独立研究。回顾科学史,我们很容易发现,现在“主流”的学说或者理论以前都是“非主流”的,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非主流”不断地取代“主流”的历程,而这正是“独立”的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唯一”指的是科学规律的唯一性,勿用过多地解释。在这里仅仅引用彭桓武先生 2005 年 4 月 15 日 在“世界物理学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物质世界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十分真诚,“在同样条件下必然出现同样现象”。

由于科学的目的就是揭示科学规律,离开了“唯一”的科学精神,也就无所谓“刨根问底”,科学的目的也就不再存在,当然科学研究也就无法进行,因为科学研究方法基本上就是通过天文学的研究围绕着科学规律的唯一性发展出来的。在 1927 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布鲁塞尔)上,一批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合影科学的第三个要素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包括三个内容: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

科学研究显然起源于哲学,而哲学研究所建立的逻辑化正是科学方法的一个关键内容。通过学术研究获得的博士学位前面往往加上“哲学”而被称为“哲学博士”,就是这个原因。古希腊宇宙观 “地心说”的建立是以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当时天文观测的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和推理演绎之后得到的。同时“地心说”也被注入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是最为合理的,这是“地心说”统治了学术界大约两千年的主要原因,直到哥白尼突破了这个哲学思想而建立了“日心说”。

在使用哲学的逻辑化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定量化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定量化,就无法通过归纳建立模型,也无法对模型进行演绎来做出预言,并被进一步的观测或者实验检验。数学的研究所建立的各种计算方法和工具使得科学研究和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开始分道扬镳。而科学研究的定量化又使得科学研究的成果能够得到实际应用,这是科学和哲学彻底分离的最显著标志。

关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一代物理学大师费曼(1918 年~ 1988 年)有一句名言:“哲学和科学一般没有关系,当发生关系的时候一般都是哲学损害科学。”当然这是费曼对科学史的解读。

实证化则是最需要被强调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天文学的研究带来的人类认识宇宙的几次大飞跃中都可以看到,每一次重要的进展都是当旧的模型预言和新的观测结果矛盾,或者旧的模型完全没有预言到的观测结果无法用旧的模型进行解释。旧的模型可以被新的观测或者实验所推翻或者修改,但是这些旧的模型也都是科学理论,是追求“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的历程中所必须经过的阶段。因此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者不一定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正确的。能够解释已知现象,但是不能被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比如玄学等。科学巨匠爱丁顿(1882 年~ 1944 年){也有说是物理学家泡利(1900~1958)或者费米(1901—1954)}对于不能被证伪的理论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定论:“连错误都谈不上。”也就是说,不能被证伪的学术理论或者模型甚至连错误的科学理论或者科学模型都算不上。

现在有不少的科学研究都忽视了实证化。做模型、建理论、写文章的动机和结论都局限在解释已有的观测数据或者实验结果,而很少甚至完全不考虑模型或者理论能够做出什么预言、这些预言如何被进一步的观测或者实验检验。我本人最近就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我在一篇文章中建立了脉冲星磁场演化的一个唯象模型,这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所有有关的脉冲星观测数据,但是文章的初稿中没有做出明确的能够被未来的研究所检验的预言。审稿人的一句话使我如梦方醒:“你可以作出一个预言吗?”我自己很得意的模型差一点成为连错误的科学理论都算不上的模型!

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之后,不但解释了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而且还预言了光线的引力弯曲将是区分广义相对论和牛顿引力理论的关键。爱因斯坦的科学素养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值得我们永远认真地学习。

科学和其他学术研究的关系关于科学和其他学术研究的关系,讨论较多的可能就是哲学是不是科学,数学是不是科学等等。

诚然,现代科学的确起源于哲学,哲学的逻辑化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内容,而数学则是科学定量化方法的基础。但是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不但缺乏定量化,而且哲学理论的实证化也几无可能。实际上,我们很难说哲学研究的目的是掲示什么唯一的规律,所以哲学的目的和精神也和我们讨论的现代科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既然哲学的目的、精神和研究方法都和现代科学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严格地说,哲学并不是科学。

数学和科学的划分则困难得多。其实国外在正式的场合常常把我们国内称为的“理科”写为“科学和数学”,也就是把科学和数学并列,说明数学不能被简单地列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很多大学的数学系被写成“数学系”或者“数学科学系”,后者很显然是希望强调数学的科学性质。

事实上,也许数学和科学的唯一区别在于实证化问题。数学是定量化的逻辑推理,只要推理过程没有错误,就是正确的数学理论,原则上并不需要通过观测或者实验进行检验。所以实证化和我们前面强调的证伪问题对于数学研究并不是最重要的,尽管科学研究的证伪几乎总是需要进行数学计算的。因此严格地讲,数学不是科学,但是和科学关系非常密切。至于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数学建模,和科学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实际上,应用数学的很多分支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

因此广义地把数学列为科学的一个领域也未尝不可。很多大学里的“科学学院”里面设有“数学系”,以及很多国家的科学院里面都设有“数学部”,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了。尽管哲学和数学在严格意义上都不是科学,但是哲学和数学也都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而且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我们并不能说科学比哲学或者数学重要,它们之间没有髙低贵贱之分。这说明学术研究不一定都是科学研究,再比如历史、文学、艺术、工程技术等学科。事实上,很多学术研究在不少层面上可能都比科学研究更加重要。

但是,科学研究并不是局限在“理科”,传统意义上的有些“文科”学术研究由于引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比如心理学、行为学、精神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

9.瘦身最快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篇九

简单易行的跑步被称作有氧代谢之王,慢跑动作简单,运动量也很容易调整,瘦身的效果更是显著。在慢跑中,腰、背和四肢都在不停的运动,有益于心肺和血液循环。户外跑步会受环境限制,跑步机是相对不错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保证平衡的前提下最好放开跑步机扶手,因为这样能增加8%的氧利用率和5%的心率,选择一定坡度的跑步机能提高减肥效果。心贝网提醒您,慢跑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

变速跑

这种忽快忽慢的跑步方式,简单而随意,将快跑和慢跑两种强度的运动结合起来,可以同时起到消耗糖和脂肪的效果。研究发现,变速跑最适合运动减脂。在短时间的快速、大量运动时,以消耗糖为主;而在长时间的适中运动量中,则以消耗脂肪为主,变速跑能加快糖与脂肪之间的转换,让瘦身效果不易反弹。在跑步机上变速跑非常易操作,即可以用高速锻炼一会儿,转而至较低速度循环练习。

游泳

游泳是公认的最好的瘦身运动,它是一种全身运动,能锻炼全身几乎所有的肌肉,不但可以塑形,还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游泳对增强心肺功能,锻炼灵活性和力量都很有好处,有利妇女生育后恢复体形,还能强健体质,对于身体瘦弱的人来说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游泳是短时间内消耗热量较多的一项运动,因为人在水里停留8分钟消耗的热量与在空气中2小时消耗的热量相同,如果每天运动的时间不多,游泳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样是游泳,自由泳的运动量相对其它泳姿更大一些,12分钟的自由泳可以消耗836千焦的热量。对于不太会游泳人,可以用在游泳池中快走来替代,对提高心率效果非常好,同样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跳绳

跳绳,许多女性都不陌生。从运动量上说,跳绳半小时,相当于慢跑90分钟的运动量,也就是说跳绳在短时间内能消耗大量热量,是标准健康的有氧健身运动,运动的节奏也非常适合女性。要想达到瘦身的效果,要保持合适的运动量,每周不应少于4次但也不可多于6次,每次时间在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太少起不到健身的效果,多于两个小时的过度训练会使身体极度疲劳。

跳舞

跳舞能够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锻炼,有效地燃烧各个部位多出来的脂肪,让皮肤变得更加紧致,身材变得更加苗条,延缓细胞衰老。不同的舞蹈的瘦身效果也不同,比如肚皮舞对腰腹部的瘦身效果明显,拉丁则侧重肩部、腰部、臀部的锻炼。

做家务

10.科学是什么 篇十

温泉的保健功效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依靠地热水的温度,二是温泉流动时产生的机械冲击作用,三是温泉中所含的矿物质成分。汩汩流动的泉水柱本身就对人体有按摩作用,在一些专门修建的“按摩池”中,泉水集束泻下,利用落差产生的冲击力,“按摩”人肩部、背部、腰部、腿部的肌肉,对平常久坐电脑前的肩背僵硬、腰酸腿疼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赢得许多上班族的赞叹。

有健康专家认为,泡温泉还对现在脑力劳动者的“亚健康”状态(即慢性疲劳综合症)有较为明显的疗效,并将泡温泉与劳逸结合、进行有氧运动并列为消除、预防“亚健康”状态的三大良好生活习惯。有资料显示,泡温泉不仅能够松弛神经、缓解压力,还有排除毒素、增强体质等“实质性”的功用。

温泉的养生作用虽然得到大家公认,但由于其泉口出水温度相差较大,矿化度不同,泉水内含有的各种化学离子、微量放射性元素的数量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温泉的养生作用也不同。现在温泉研究界已经在推广一种更新的温泉养生方式,开始向“差异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即由专业医师对泡温泉者进行健康检查,然后为其制定适宜的温泉养生方案,这种服务,应该是热爱养生者的福音。

上一篇:如何培养独生子女下一篇:期中考试后总结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