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在清华

2024-07-31

感悟在清华(共13篇)

1.感悟在清华 篇一

感悟清华

32期中青班

蔡广琴

2012年6月3日,我们三十二期中青班一行28位学员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了憧憬已久的清华园,开始了为期6天的研修学习。“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这是开学典礼上继教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们最真诚的欢迎语。

走进清华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作为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清华有着她迷人的魅力。走进清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人文气息,这里有许多史届名流,这里有许多学界泰斗,这里精英荟萃,这里名师云集,这里是莘莘学子最向往的科学殿堂,这里是学术前沿的至高点。

每天清晨,背着书包,跨上单车,我们穿梭于绿树环绕的校园,感受着“清华学堂”的典雅、体味着“荷塘月色”的宁静、感悟着“水木清华”的静谧。清华,就象精美的拼图,在将一个个美好的画面编纂之后,一幅完整的图画在我的心中慢慢变得清晰起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百年的传统凝聚了清华人的精髓,使清华成为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摇篮,培养了一批热血青年;“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行胜于言”的校风,使清华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我深深地感到,清华是一个不尚空谈而重实干的地方,是一个人才济济、大家荟萃的地方,是一个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懈追求卓越的地方。

收获知识

从第一堂唐少杰教授的《百年清华文化与精神》中,我们领略了清华的历史和清华的精神,一代代清华学子深怀民族耻辱,立志卧薪尝胆,学业有成,报效国家,用行动成就了清华的英名。他们为了民族的复兴忍辱负重,内敛秀中,自强不息的精神,百年清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都让我深深感动。

从《博弈思维与行政策略》到《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价值》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素质现代化》,从《中国社会问题分析》到《创新社会管理》,从《管理沟通》到《网络舆情应对》《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从国家博物馆到国家大剧院的《走进音乐的世界》……先后有11位老师为我们精彩授课,他们满腹经论、博古通今,有的曾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身边工作过,有的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他们的授课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他们既能抓住重点,又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他们的授课不但使我掌握了更多的领导技能,而且使我们的执政理念有了质的升华。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聆听学界最前沿的声音,看着讲台上一个个风趣儒雅、口若悬河、融贯中西的饱学之士,我不禁想起梅贻琦校长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十年香,能与这些谦卑而伟大的大师们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得到他们的启迪、熏陶和鼓舞,我心中感到的是无比的兴奋,感谢组织,在毕业多年后给了我一个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梦想。“岁月无声流逝,感激缓缓荡漾,得到了我会继续进取„„”

感悟清华

六天的研修学习,我们受益良多。紫荆之于我们,不仅是绚丽,更是一种记忆;清华之于我们,不仅是荣耀,更是一种精神。我深深感谢清华大学给予的包容、滋养与指引,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就是对我践行“行胜于言”的一种磨炼,激励着我努力学习不懈工作。短短的六天光阴有如人生之沧海一粟,却让我铭刻在心如珍似宝。

此时此刻,清华大学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已成为过去,但这次学习经历却给了我莫大的力量,使我信心倍增,激情万丈。说这是一次学习,倒不如说这是一次人生的洗涤。清华大礼堂、创新大厦、建筑馆311,还有行胜于言的清华学子及各位大师的精彩课堂至今仍历历在目。“走进清华门,便是清华人,走出清华门,带走清华魂”。若问清华,何以生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若问清华,怎能卓越?追求完美,行胜于言。我有幸感悟到了。

2.感悟在清华 篇二

这次清华学习, 既实现了我18岁时拥有的梦想, 又再次把我带入了一种求学的氛围, 使我认识到:不学习就要落后, 不进步就得淘汰, 要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学习是唯一的出路!我曾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已出了不少成绩, 理应是优秀教师。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才深深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充实自己, 那么他的教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提升了, 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骨干教师, 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等。从几位名师身上, 我明白了上课不是教材的翻版, 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读两句话, 而更应关注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做学生的拐杖,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同时, 老师们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必须不断提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清华回到学校后, 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方法, 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真正做到把从名师身上学到的好东西落实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从而实现既提高自身素质, 又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近两周的实践, 我感受最深的是韩军老师的“诵读教学”模式以及董晓平老师的“读写一体化”训练, 让我在教学中有如虎添翼的感觉。学生在周记中写到:“我们的老师从清华回来后, 她上课更有激情和方法了, 我们更喜欢上语文课了。”此时, 我更坚信:把名师的方法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教学是正确的, 是受学生欢迎的, 效果也是不错的。

下面我着重就这两个方面谈谈心得体会:

(1) 韩军老师说:“吟诵, 是语文课的根本之法。语文课本是读书、诵书、抄书课;而非听书、讲析、做题课。语文课无趣, 应是语文老师无情。”他主张痴迷吟诵, 回归传统。我永远忘不了他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感情的投入到位, 他能“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 诵出杜甫的悲愤苍凉。而且诵的方式有很多, 可配乐诵、分角色诵、表演诵、接龙诵……花样多多, 情趣多多。

回校我决定先上示范课, 看看学生的反应, 结果学生积极性很高, 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课上, 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诵读, 先自读正音, 再亲自范读, 接下来由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读、现代版读、方言读等等, 最后叫学生齐读一遍整理思绪。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读了八遍左右, 当问能背诵的同学有多少时, 只有五个同学没有举手, 而绝大部分同学已经能理解全文内容, 第二节课只需点拨归纳一下即可。这样就改变了以往老师只注重讲词义、抄翻译、详分析的授课方式,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不知不觉加深记忆, 明白课文内涵。

(2) 进入初三复习阶段, 老师们常会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遨游, 结果老师累、学生烦, 可做少了又担心无法备战中考。而董晓平老师的读写一体化训练, 解决了这个矛盾。他讲的是将高考的各种题型融入到阅读训练中, 每期练十篇精选的范文即可。我想我校初三五个语文老师, 在中考前各精选一套有代表性的阅读题, 将中考的各类考题融入阅读训练中, 不就能让我们的学生轻松迎战中考吗?

我上了一堂观摩课《迎战中考读写一体化》, 学校领导和十八位语文老师参与了听课和评课, 我将中考的汉字注音、改错别字、成语运用、概括标题、仿句、议论文阅读、作文都融入到一篇现代文阅读中训练。课堂上我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学生也十分积极地参与, 评课时老师们都认为效果不错,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又不失为迎战中考的捷径。如果让学生长期这样有方向、有目的、有效果的训练下去, 不愁学不好语文, 而且再也不用打疲劳战了。

第二天, 校长在全体老师会上高度的评价了读写一体化, 而且要求从初一就开始实施, 具体做法由我指导。如果从初一开始, 每期练五套, 每套四段阅读题, 包含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文几个内容, 三年30套, 共120篇阅读文。我想不但迎战中考不用怕, 连参加高考都行。教科室主任也找我, 问我能不能以此为契机, 带领老师搞校本校研。我说:“行啊, 就把读写一体化训练作为我们学校的课题来研究吧, 明天就分工落实下去。”没想到我此行清华, 不但自己受益匪浅, 还给学校带来了“活水”。

3.苏联专家在清华 篇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高质量建设人才的需求,以及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挑战,上世纪50年代初蒋南翔校长高瞻远瞩地提出在清华创建和充实新兴科学技术的系和专业。

据校史资料记载,从1952年开始至1960年,清华大学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德国专家和捷克专家共60多名,聘期从半年到3年不等,主要分布在建筑、水利、机械、电机、土木、无线电、工程物理等系所,其中苏联专家主要来自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列宁格勒工学院、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等23所工科院校。

这一时期清华大学聘请的外籍专家来校总共讲授课程114门,帮助建立和扩充实验室72个,重点培养本校教师518人,听专家课的总人数达4000余人。从1955年末开始,清华陆续建立了实验核物理、同位素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电介质及半导体、热物理、空气动力学、固体物理、自动控制等10个新技术专业;1956年以后先后增设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和自动控制等系,并有意识地发展应用理科。到1965年,清华大学已发展为12个系40个专业。

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来校在帮助建立新专业新学科、帮助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从事和指导科研、指导建立新实验室、培养年轻教师等方面,为清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阿谢甫柯夫、倪克勤、高尔竞柯等多位受聘清华的苏联专家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中苏友谊奖章”。

聘请苏联专家担任校、系顾问

聘请苏联专家担任校、系顾问,是学习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在组织方面的重要措施。清华先后聘请萨多维奇、巴巴诺夫、米哈辽夫、齐斯佳柯夫、阿凡钦柯5位苏联专家为校级顾问;聘请阿谢甫柯夫、阿凡钦柯、倪克勤、巴然诺夫、萨多维奇、捷列文斯科夫、瓦采特等7位苏联专家分别的建筑系、水利系、电机系、土木系、工物系顾问,他们参加校、系工作会议和专业会议,研究工作、提出建议、解答问题,举办讲座,培训干部和教师等。例如:1953年,学校先后召开6次教学研究会,校级顾问、苏联专家组组长萨多维奇、系级顾问倪克勤及专家高尔竞柯、杰门节夫等分别就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教研组的工作、生产实习工作等问题介绍了苏联经验;教学研究会上,有10名苏联专家先后就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问题作了86次报告。

编写教材实施新教学计划

院系调整后,清华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取消原有的学分制,改为学年制。本科教育的学制从原来的4年改为5年(仅建筑系的本科专业学制为6年)。苏联专家到清华后的第一项工作是帮助清华大学制定学制为5年的统一的教学计划。

例如:第一批到校的专家阿谢甫柯夫教授在建筑系工作,他根据苏联专业教学模式,与建筑系教师共同制定了建筑系的教学计划。到1954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新清华所有21个专业都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从1953年到1955年,苏联专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开始实施教学计划。

院系调整后,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当时全校有388门课程,多数课程的教学大纲是根据苏联教学大纲修订而成的,然而有98门课缺少苏联教学大纲(占1/4),此外还缺少45种教材、100余种课程设计和15种毕业设计的苏联资料。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学校与苏联专家共同商讨采取以下教学措施:(1)苏联专家一般只给进修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上课。(2)授课采取“大班讲课、小班上习题课和实验课”的形式。(3)苏联专家提前写出讲义,直接授课,由翻译在课堂上把讲义的内容口译成汉语。(4)专家编写教材,由翻译笔译成汉语,作为正式教材出版。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到1955年7月,苏联专家共开设课程和直接讲授45门新课;写完32份教材。

联系实际加强生产实习环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清华在教学培养过程中还加强了生产实习环节。学生在5年学习年限内要进行4次实习。生产实习前,苏联专家指导制定实习计划和大纲,并与清华教师一起指导实习。1953年,苏联专家高尔竞柯和张光斗教授在水库工地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时,发现在土坝施工中黏土含水量过高,碾压后呈橡皮弹簧现象,他们提出了降低黏土层含水量的建议和改进措施。该工程局非常重视,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停工改进,结果很成功,使大坝建成后安全运行。

1953年,全校8个系1500名学生、200名教师分赴30处工厂、土地参加生产实习,这是清华大学在院系调整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生产实习。此后,实习规模不断扩大,1963年共有12个系5075名学生、419名教师分赴106处工厂、工地实习。

清华大学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时,十分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和联系学校的实际,不断探索走自己的办学道路。1958年清华大学在教育革命的探索中,结合生产任务进行毕业设计,也就是以承担和完或某项实际生产或科研任务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把模拟的设计训练发展成为“真刀真枪的实际作战”。从1958年至1966年,人部分毕业设计课题均取得较好成果。例如,密云水库工程设计、电子模拟计算机、500万电子伏特加速器、数字程序控制机床等成果都具有较高水平。其中密云水库工程设计、电子模拟计算机曾在1959年罗马尼亚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数字程序控制机床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展出。

新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

从1955年起,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清华大学先后建立了原子能、半导体、远距离自动化控制、燃气轮机、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专业,成立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自动控制等系,并注意在这些新系内发展应用理科,建立了原子能技术利用研究实验基地。

1955年工物系筹建时,清华缺乏原子能方面的师资力量,为了建立专业课,加速培养师资,邀请了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等有关专家陆续来系短期讲学。从1956年10月到1960年8月,工物系共聘请17名苏联专家进行短期讲学,是清华大学聘请苏联专家最多的系。

从1953年到1961年,系里共有7名苏联专家来工作,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1955年,清华聘请苏联电视专家康·瓦·萨普雷金到无线电系开展电视设备的研究工作,他的夫人、列宁格勒电视台的高级工程师也同时主动参与设备设计实验的技术工作,对我国电视技术学科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1958年,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广播器材厂、广播事业局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电视发送设备,于当年“五一”在北京正式开播,为国庆十周年电视转播提供了技术基础。

4.清华大学学习之感悟 篇四

——新时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沟门地区中心校李 彧

一所优质的学校,要有优质的服务,更应具备优质的师资,教师的价值存在于学生的成长之中,教师队伍管理好了,学生就如“雏鹰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素质教育呼唤大批科研型教师。但是,科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它需要内外形成合力,不断磨砺。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因此,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战斗力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就目前农村师资队伍来看,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限制了教师队伍的成长、成熟。只有将这些问题一一击破,才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战斗力,打造一支素质精湛的师资队伍,实现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一、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提供“外交”机会,不断“充电”。

就知识结构而言,农村教师相比城区学校教师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学历水平低。虽然97%的教师取得合格学历,但文凭含金量不高,这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兼之农村学校信息闭塞,经费紧张,无力改善教学设施,为教师教学提供优越条件,教师仅凭自己原有的经验,仍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单调、枯燥、无愉悦感,因此,为农村教师继续学习创

造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怎样保证教师的学习呢?首先,每年要购买一定量的图书,订阅一定量的教育杂志,如果有条件,应开通因特网,使教师不断获取新信息、新养料;其次,建立学习制度,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讲究实效,使教师的学习落到实处,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再次,就是要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学习、交流经验,通过帮扶结对等方式进行督导,汲取新鲜养料,使课堂教学新颖、有趣,以此促进教师不断充实自己,逐步实现农村教师学习的规范化、个人学习的自觉化。

二、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消除持续疲劳,激活内在动力。

农村学校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扮演多种角色,工作压力大,而导致教师身心疲惫。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负担过重导致肤浅”。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像这样的工作节奏,身体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根本无心投入教研。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清单:1、班主任工作:负责全班学生的常规检查和各种事务。组织学生的早自习学习,监督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设计和组织每周一次的班团会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大扫除;进行不定期的“家访”,住宿生安全访查;每学期召开一到二次“家长会”。2、教育教学工作:每周上14节课,每天批改60—70本作业、练习册,每两周批改1次学生作文,要全文全部批改。按规定格式写教案,所有项目必须齐全;每学期完成6000字左右的政治学习笔记;每学期至少要听5节课,准备一次公开课,并且进行评课、议课;不定期安排学生考试,考后改卷;参加每周不少于1小时的例会,参加教研组活动;每学期上20节左右的晚自习,每节时间不少于2个半小时。3、其它:(1)开学时,教师扮演“收费员”的角色。收本班的学费,错了少了收到假钞都由教师自己负责。如果有一些不明内容的收费,还要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工作的政治责任。(2)“安全责任者”。现在,学生和家长的“法制意识”和“谁权”意识越来越强,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他心情不好,不管他犯什么错误,都不能去批评,否则就采取什么极端措施,教师就有10张嘴也说不清,如果有学生以“不读书”相威胁,教师还得求学生读书。教师对学生真是惹不起,宁可书教得次一点儿,也不能“出事儿”,一旦“出事儿”就意味着教师要从此“下课”。(3)“制假员”。现在的检查评估细到教师一学期要交20多种材料,细到教师的教案等都有统一规定,所以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时间来专门“制假”,以求规范。

生源大战引发的恐惶,对学生教育难度的增大,对学生成绩的追求,教师不必要的名目烦多的“拿证”,教师之间的各种竞争,繁琐杂乱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即使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也会逐步变得麻木、倦怠、力不从心,激情减退,合作、和谐、奋进更无从谈起。

“行为要规范,思想要解放”。“统”得过多过死,教学的“创新含量”会受到制约,因此,在规范教学常规的基础上,管理中适度的“放”是必要的。给优秀教师以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对具有高超教学

艺术、责任心强、教育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的教学常规实行免检,让这些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得到良好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优化教育研究环境,进一步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

对教师队伍的规范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使用和使其得到良好发展。要打造一支素质精湛的师资队伍,创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育研究环境,一流的机制和一流的薪酬制度作保障。而就农村学校目前的状况而言,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的短缺,教育环境的落后,教师待遇低,评优评先的争夺,工作量的不均衡,日常工作的琐碎繁杂„„,都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在农村学校中,人们关注的还是学生成绩,学生成绩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是学校之间开展“生源大战”的法宝。于是,在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口号下,我们还得冒着受“专家学者”批评的危险,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只有在轻松的心态下,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突出岗位,淡化身份,优质优酬,多关心、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构建一套“师德优质,能力优秀,业绩优异”的三位一体的激励型教师管理机制,从而保障教师队伍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为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是知识分子,有着较高的荣誉感和精神追求,评先评优是教师工作中的大事,它不仅是对教师价值的肯定,也关系到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评职称,晋升工资等,都与此相关。学校要尽力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机制,满足教师成熟事业,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为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鼓励教师创新、拔尖、成长。

管理说到底就是用人。让人有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归属感、成就感,有追求的乐趣,能实现其自我价值。只有管理、使用、建设好这支队伍,形成尊重人才的大环境,形成体现人才价值的有效大环境,才能极大可能挖掘教师的潜力,发挥教师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感悟在清华 篇五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娄阳

2013年7月9日,我怀着期待、激动的心情,走进清华园——参加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培训。4天里,我体验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感受了百年清华厚重的文化底蕴,领略了名师大家的智慧风采,汲取了名校丰富的知识营养。时间虽然短暂,学习虽然辛苦,但清华文化无所不在,润物无声,让我快乐地品味着、感悟着、收获着。

一、感知清华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在国家表彰的23位

“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正是怀着对这所世界名校的敬仰、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学校领导安排我校69位同事走进清华大学参加培训。

走进清华,充满期待。

二、品味清华

清华精神,始于思想大家梁启超先生的一次名为“君子”的演讲,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1928年,清华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名家梅贻琦临危受命,执掌清华,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办学思想,洋为中用,会古通今,形成了人才四方云集,中外文化大融合的局面。

“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今天我以清华为荣,明天清华以我为傲”的誓言,让每位清华人时刻铭记于心,梅贻琦大师曾说:“生斯长斯,吾爱吾庐”,可见他浓郁的清华情,又云:“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二成”,细细品味,沁人心脾!

每次课后倘徉于清华园,二校门、清华学堂,古朴典雅、方正宏伟,充溢着皇家贵气;钟灵毓秀的自清亭、荷塘月色,庄美挺秀的水木清华,让人无尽遐想,真切地感受到清华文化无处不在,润物无声。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沧桑的变迁,清华以它低调、内敛、典雅、谦虚、博大、悠远的精神,矗立于世人面前,蕴育着它独特的精神魅力,激励着广大中华儿女。

品味清华,钟灵毓秀。

三、感悟清华

清华大学是孕育人,大师云集,名家荟萃的知识殿堂。怀揣梦想,走进清华教室,在短短的四天里,我们认真聆听了来自清华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教育考试指导培训中心、北京大学、教育部职教研究所6位著名专家、教授的讲座,他们知识渊博、理论精深,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他们激情洋溢的向我们传授当今最前沿的知识,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令听者折服。最喜欢崔和平老师的授课。崔和平教授是一个用“心”讲课的人,他旁征博引、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地把他认为很敏感、很原则的内容,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讲得头头是道,引发共鸣。听了崔教授讲课,我对公共危机管理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今世界的严肃课题。我国正处在发展“战略机遇”和“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国家最大的利益是安定,最大的危害是**。只有社会和谐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经济繁荣。从古到今,概莫能外。

崔和平教授指出,群体性公共事件是利益诉求与利益博弈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集中对抗,是经济发展与人权进步的历史必然。他从日益频发的群体性公共事件、群体性公共事件的正当判断、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讲解了应急危机管理及其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时还阐明了我国处于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类危机和诱因,通过播放相关案例新闻视频,举一反三地分析群体性公共事件的演变过程。最后把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预防应对与和谐社会的内涵相结合,指出政府与公众之间要建立诚信、共识、信任、协调、互让和法制等6大关系,才能将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做得更好。两天的课程,既有理

论的阐述,又有事例的分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现实性和针对性很强。崔和平教授不是用传统的说教,而是用大量为当今世人所闻听的详实案例,阐明“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要义,如:5.12汶川特大地震、西藏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等等。这些已经发生但不该发生的事情,向人们警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共安全,公共危机无处无时不在。公共危机管理,必须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担当,也必须作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此刻,我深感中国的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需要我们各级基层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精神,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对发生危及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要“早发现、早预警、早化解、早平息”。和谐中国,国泰民安,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这次研修班很有针对性,课程安排很精彩,学习获取的信息量很大,能够感到本次培训的精心设计,精彩的讲座也让人回味良久,满口余香。能在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学习,能够近距离与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顶层设计者面对面,他们渊博的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机敏的思维,以及学者特有的人格魅力,都令我们从中感悟颇多,大家都深感机会难得!

四天的清华学习很快结束了,总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非常留恋清华园那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宁静的生活状态,喜欢朱自清先生描述的荷塘月色,静静地体验荷塘的那份安静与祥和。

6.清华教授在毕业典礼致辞 篇六

7月21日上午,顾秉林校长在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开场白引起了全场3100余名毕业生的阵阵掌声与欢呼,跟随着这段亲切而朴实的话语,同学们追溯了四年的青春时光。

校级优秀毕业生、来自精仪系的张帆认为:“今年校长的讲话亲切感人,贴近同学们生活,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十食堂、校内网都曾留下我们青春的印迹,校长提起这些让我们觉得十分亲切,我们能感受到校长对同学们的关心。”

“听顾校长的讲话,感觉就像在看一个影展,他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了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重温了一幕幕难忘的瞬间,也重申了清华人的责任与担当。”即将赴基层工作的美术学院毕业生高云亮感慨道。

高云亮说:“毕业这几天我一直在校园里疯狂地拍照片,尽管找了很多角度去拍,仍然觉得还是有遗漏的地方。今天校长的讲话让我从精神层面重温了母校、老师和同学们所给予的关爱。”高云亮将校长的讲话看作是在清华里上的最后一次课,也是母校的最后一次叮咛,“母校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括‘行胜于言’,包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些都是清华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的灵魂中,成为我人生航向上不变的坐标。”

顾校长不仅带大家重温了温馨充实的校园生活,还深情回顾了四年来清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重大时刻:“还记得你们在紫荆楼前,为汶川灾区群众献血的长龙;也记得在主楼前,你们为玉树人民祈福的身影;还记得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你们在天安门前整齐通过的方阵;更记得北京奥运期间,你们在水立方志愿服务的笑容……”

来自四川绵阳地震灾区的毕业生张俊逸就曾是汶川地震灾区献血长龙中的一员,她说:“作为一名四川人,校长的讲话令我十分感动。记得汶川地震后,清华迅速作出应对,学校在经济上给予灾区学生大力支援,在心理上给予救助,广大清华师生也以实际行动来支援汶川地震灾区,这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了关怀与温暖。一年多后的今天,当听到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谈起这件事,我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学校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也更加明白作为清华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出一份力、尽一分心。”

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曹晓阳当过奥运志愿者,也参加过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他对顾校长的这番讲话同样深有感触:“很多人看到的是我们在奥运服务中的灿烂笑脸和国庆60周年庆典上的洋溢激情,其实这背后是每位清华志愿者长达150个小时培训中的汗水与艰辛,是我铭庆前近一个月不分昼夜的训练与彩排。正是以这种踏实肯干的精神,我们清华人坚持了下来,并力求做到最好。我即将离开清华,但清华人身上的这种烙印与四年的精神锤炼却永远地伴我长行。

7.姜子牙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篇七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姜子牙,田亩出身,看过几本书,读过几本经,论学识我比不上大家,论水平我也高不到哪里去。承蒙校长抬爱,非要我来这里讲一讲,谈一谈,也算是给大家充电。

校长给我的主题是,人民币升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虽然我从前当过总经理,主管过公司的一切事务,但我只了解铜钱,不了解人民币,因此我不想对此论题发表任何高见。

如今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大家心里有压力,这个我心里有数。想当年,我由于就业出了问题,搞得妻离子散,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只好到河边钓鱼。谁知道,当时我穷得连鱼钩也买不起,只好偷老婆的绣花针当鱼钩,没想到被邻村的王小黑看到了,他把这事告诉了王婆子,王婆子又把这事告诉了……后来,每个人都笑我傻。

老婆不堪忍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我离婚。她临走前给我留下了一大把绣花针,说要是我真的钓到了鱼,她可以与我复婚。

我没上过学堂,充其量也只能算自学成才,找不到工作也算正常。但持有国家文凭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就有点不正常。找工作需要耐心,比如我被周氏公司雇佣,当时早已人过中年,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董事长周文王的心呢?这就需要谋略,也就是要学会包装自己。

妻子离我而去,我终日游荡,想钻进哪个坟墓了结余生。可是鬼使神差,我钻进的那个坟墓里的“尸体”居然还会动,吓得我差点昏死。结果我刚爬出来,就看到有人前来拜祭,我就对那些人说:墓里的人会活过来。他们不信,结果其中有个人偷偷地查看了一下……没想到这事一传开,我便成了新闻人物。

周氏公司为了提升形象,主动邀请我加盟。除了按时发工资,免费提供住房,还有医疗保险,这可把我乐坏了。有人说过:出名要趁早。可是我出名并不早,头发快白了才出名,但还是一样有效。因为你出了名,就有更多的人了解你,你的才华与学识就可能被赏识,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

当然,还有其他方式,北大的才子可以去卖肉,清华的才子就不能去杀猪?人大的女生可以露大腿,清华的女生就不能露肚脐?可以通过有创意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再局限于一张白纸几行简介,可以搞得丰富一点,甚至肉麻一点,让人觉得你很有活力,很有创造力。

周氏公司本来是商氏公司的附属,由于商氏公司长期虐待员工,搞得人心涣散。周氏公司趁机揭竿而起,打出相当于胡润排行榜的“封神榜”,结果大批商氏高才生与老员工纷纷前来投靠,最终周氏公司收购了商氏公司。后来,我也开了一家齐氏公司,名列春秋五强前列,再后来被秦始皇那小子给兼并了,旧事就不重提了。

老婆要与我复婚,我没答应,私下与她同居。这些绯闻全给女秘书隐瞒了,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姜子牙不但看重事业,而且也看重生活。

演说完毕,谢谢大家!

8.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心得 篇八

今天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国为清华举行了最隆重的庆典。国家主席、副主席、总理、副总理、委员长、政协主席与八千清华校友齐聚一堂,追忆逝水年华,畅想未来愿景。前几日,更有白发苍苍的老总理朱镕基回到母校,高呼“清华万岁”。此情此景,即使是最古老的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也不敢望其项背。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有此荣耀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清华的荣耀,不是因为有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创作,伟大的发现,伟大的发明,而是因为从校园里走出了伟大的官员,这未免让人有些迷惘。诚然,牛津、剑桥的荣耀,也包括从那里走出了许多首相、大臣、总统、总理,但他们更有牛顿、霍金等一大批巨人。

许多年前,就有外国学者指出,苏联第二代之后的领导人多是厂长经理出身,多有工科知识背景,苏联已经演变成技术官僚治国。这一幕,又在中国重演。如今,中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立法机关领袖均为工科知识背景,而且都是从技术官僚中脱颖而出。清华号称红色工程师的摇篮,领导人辈出也就顺理成章。而在西方民主国家,领导人大多具有法律知识背景,这反映了民主国家的法治要求。

一般来看,一个国家在革命和建国时期,领导人多出身草莽或者行伍,在中国尤其如此,“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形。等到天下安定,便需要老实本分的读书人帮忙治理,“学而优则仕”是也。所以,陆贾对汉高祖刘邦说,天下从马上得之,不能从马上治之。但是,古代科举取士,除了考文章辞赋,还要考典章制度,也就是今天的法律。至于百工之术,则被视为末流,难登大雅之堂的。轻视甚至鄙夷科学技术,使中国逐步走向没落。中国的典章制度也因此没有发展,成为专制主义的牢笼。共产党执政后一度把知识分子当作专政的对象,甚至大学也停止招生,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直到改革开放时代,又提倡干部知识化、专业化,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大批有技术专业背景的人因此青云直上。中国终于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并由此开启了技术官僚治国的时代。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终结苏联垄断制度的戈尔巴乔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俄罗斯除了首任总统叶利钦不是法律专业背景,普京总统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均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这和美国开国的几任总统极为相似。据历史记载,英国推翻查理一世的民主革命,其领导人很多是律师。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许多领导人也是律师,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和马拉就是极为著名的律师。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和亚当斯,均为律师。美国最近一次大选,其实是两个律师之间的激烈竞争,一个是女律师希拉里,一个是黑人律师奥巴马,结果已经众所周知了。

9.温家宝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篇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来清华看望同学们!上次我来清华的时候,同学们向我提出,说中国领导人出访时经常在国外的大学里演讲,能不能在国内的大学也作些演讲,并邀请我来清华作一次演讲。今天,我是来兑现承诺的。

走进清华园,看到同学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心里非常高兴。清华是一块教育和学术圣地。清华园人杰地灵。一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精英,可谓人才荟萃,桃李满天下。“水木清华”,“婉兮清扬”。我年轻的时候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意境,至今记忆犹新。清华大学已经有100年的历史。10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为期颐高寿,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却正值盛年,或者说还是青年。我祝愿清华大学永远年轻!

真正有见识的“君子”当知天时、任时命,顺应“天道”自然规律,以“天”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站在这里,我首先想起曾担任过清华教授的梁启超先生。1914年11月梁先生第一次来清华作演讲,题目是《君子》。他引《易经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勉励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我以为,他这次演讲,对清华优良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以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成了清华的校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强不息”的品行,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使其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作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以其“刚健”的品格,自行运动着,真正有见识的“君子”当知天时、任时命,顺应“天道”自然规律,以“天”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厚德载物”就是要像大地那样广博宽厚,容纳万物。这是我国古代人生修养的积极方面。孔子就说过:“宽则待众”,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不念旧恶,怨则用希”。孟子主张“君子莫乎已,与人为善”,“利人者即为,不利乎即止。”厚德,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清华老校歌中说:“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意思是说上学受教育,首先学习的是“气度”和“胆识”,学文学艺是第二位的。这里的胆识和气度其实就是泛指做人的问题,文艺其实就是为学的问题,为人与为学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两个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这两种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内忧外患,历经磨难,仍得以繁荣昌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品德。

清华大学历经百年沧桑,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在老一代清华人的身上,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才智,而且满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坚韧,表现出为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清华一位老校长说过:“我们的清华大学,我们清华大学中的每一个成员,不是离开国家、离开人民孤立地存在的。我们学校的命运,我们学校中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密切地联系着的。”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南迁西南边陲,敌机狂轰滥炸,物质条件极端恶劣,但没有改变师生勤于治学、弦歌不辍的斗志,一大批学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才的,一大批老师也是在这里创造一流业绩的。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清华人第一次践履“我愿以身许国”的忠诚誓言,隐姓埋名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工作。有的虽然留学海外,但在获得学位后不到10天就返身回国参加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师生踊跃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研教学成果,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我的事业在中国”的豪迈誓言和爱国情怀。长期以来,清华人在真理面前不苟且,不低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在困难面前逆势而上、敢于担当。今天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任。怎样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也是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借此机会,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这五千年是在艰难曲折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开始,经历过几十个朝代的更替,几十次分分合合。远的不说,就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距离我们这里不到一里之遥的圆明园遗址,就是祖**亲身上一道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痕,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见证。虽然历经磨难,但我们的民族没有倒,国家没有散,愈挫愈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弯路,犯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我们搞了多年社会主义,并没有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探索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从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和实践,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使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生产力仍不发达外,还存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一些如收入差距扩大、司法不公、贪污腐败和环境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问题。要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领导者应该恭敬人民,相信人民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依靠人民。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形式、途径都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为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基础。必须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任何政府如果不加以监督,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制约,都会蜕变和腐化,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我们之所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就是要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宪法赋予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建立有效制约权力并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的制度。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领导者应该恭敬人民,相信人民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依靠人民。

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司法独立和公正,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从革命到执政,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以及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职能和领导方法就要相应地转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宪法和法律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具有任何人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是执政和治国的基石。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司法独立和公正,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为大众所分享,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势必威胁社会稳定。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为大众所分享,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势必威胁社会稳定。必须毫不动摇地改善民生,改革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还要看到,我们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进步。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和发展权利,让每个人生活得有乐趣、有尊严、有安全感。面对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明显成效,大家对国家的未来就会充满信心。我希望,在我们的社会,有对人心、人道和人本身的尊重,每个人都有其尊严、选择和发展机会,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提倡人间的同情和关爱,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个角落,让人间永远充满青春、奋斗和自由的气息。这是公平正义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自由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言论、信仰等基本权利的实现。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不同的思想的争鸣中萌发的。

自由平等是对每个人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尊严和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享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权利。自由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进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自由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言论、信仰等基本权利的实现。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不同的思想的争鸣中萌发的。中国要有一个真正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要鼓励人民的创造精神,提倡独立思想和批判思维。社会活力和凝聚力来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自社会文化的“个性化”,来自崇尚理性、尊重科学的精神,来自国民教育的普及。要创造更加平等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更加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人民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逐步推进,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民主道路。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懈地奋斗,一个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已年届七十,即将退休了。我永远也不会离开祖国和人民。

今天和大家谈谈心,我感到很高兴。我们从清华的校训、清华的精神,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从我们国家的历史,谈到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其实,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在我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真实的苦难,这些苦难使我懂得了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灾难太深重了。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爱我的祖国,我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都浸透着对我们民族的爱,都流淌着对伟大祖国的深情。我的一切都是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即使将来我化为灰烬也属于祖国。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深受无数为救国救民和民族独立解放所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影响。孩提时代,母亲给我讲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人民,我一边听,一边流泪,立志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给了我服务国家的机会,我也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今天,我已年届七十,即将退休了。我将回到母亲身边,回到群众中去,我永远也不会离开我的祖国和人民。

10.感悟在清华 篇十

内心备感孤独的她在进入清华之后,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激烈竞争,多次努力却不断失败,自信被摧毁了的她跌入了长达6年的抑郁症深渊。她几度想自杀,是仅存的一丝不甘心,让她救回了自己。从哪里摔倒从哪里爬起来,她三进三出清华,在舞蹈中获得了新生,并坚持自主创业。

现在,卢永凯已成了大学生们的创业导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不仅在南京仙林大学城附近创办了“躬行创客空间”,而且与团队一起合作成立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她曾一度找不到自我

2016年3月,浙江省杭州市的一间办公室内,清华大学某研究院领导正在和卢永凯洽谈,真诚邀请卢永凯回到清华的平台,整合更多更好的资源来服务创业者;同时入股卢永凯创办的“躬行创客空间”,将其纳入清华孵化体系,共同开发这个创业服务平台。至此,卢永凯已是第4次回到清华。

1985年9月27日,卢永凯出生在湖北武汉,父亲是留法归国的研究生,母亲是本科生,舅舅、舅妈是海归博士,而母亲的祖父在清朝就是留日归国的学者。

卢永凯出生在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里,从小聪明伶俐,6岁就上学了。1993年,卢永凯8岁时,父亲归国后全家调往北京工作,卢永凯也来到北京求学。高分通过了新学校的入学考试,本该读3年级的卢永凯跳级直接读了小学4年级。

然而,陌生的老师和迥异的学习方式,比自己大的陌生同学和他们对外地口音的嘲笑,让卢永凯越来越敏感,渐渐地,她变得有些内向而倔强了。

小学升初中时,卢永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初中,但因为年龄比同年级的同学小2岁,体育总是不及格,因此,要进这所重点初中就得交6000元择校费。父母拿不出这笔钱,只好将她送到一所普通学校就读。1年后,父母觉得那所学校实在对女儿成长不利,就交了4000元择校费,将卢永凯转回了之前考上的那所重点初中。因为耽误了1年,转学后卢永凯的成绩一度排名靠后,这让她再次体会到了转学的痛苦。后来通过不断努力,卢永凯终于进入一所重点高中。

可这时的卢永凯进入了人生的困惑期。她拼命学习,独来独往,不在乎有没有朋友,也不在乎世界是否精彩。卢永凯的心事无处倾诉,情感也无处寄托,她不知道除了学习她还可以做什么。她无数次想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但却找不到答案。她想,上了大学也许就有答案了,于是她把考上好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

卢永凯更加拼命地学习,高二时,就从班级的第6名升到了年级第1名,并一直保持到高考,最后以650分的高分夺得了北京石景山区高考第一名的成绩。

根据父母的意愿,卢永凯填报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清华园,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啊!卢永凯终于扬眉吐气,离开了家,满脸喜色地走进了这方万千学子心中的圣地。

可是,进了清华大学没多久,卢永凯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了,她看见学子们更甚于高中时期对学习的狂热,更让她郁闷的是,在高考成绩全年级大排名中,她是倒数第二。

同学们都这么优秀,卢永凯压力很大,逼迫自己加入到学习比赛中。她开始和同学比谁起得更早,熬夜熬得更晚。然而即使是这样努力,她发现有的学科她还是怎样都追不上同学,个别科目甚至还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在人前卢永凯还是一样的倔强努力,但在人后她对自己很失望,她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有的事情是你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的。

没想到上清华让她抑郁了

对自己的失望开始弥漫发酵,最后竟然慢慢地让卢永凯丧失了斗志,她不再和同学比拼学习了,开始翘课,后来竟然成了年级里的“翘课大王”。

让她沮丧的还不止这些,这期间,卢永凯开始发胖,她身高1.64米,原本不到100斤的体重,很快就长到130多斤。更雪上加霜的是,尽管她百般委屈自己,努力压抑独立好强的个性,但糟糕的外形还是没能吸引男生的目光。

以前每次卢永凯遇到各种压力,就去上舞蹈课,通过舞蹈和音乐舒缓情绪,从不良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时的卢永凯又想去求助舞蹈,可是,舞蹈也帮不上她,她发胖的身材很难跳出曼妙的舞姿了,根本上不了任何舞台。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卢永凯跌入了抑郁症的深渊。

抑郁症来得没有任何征兆,卢永凯只是发现自己渐渐变得很爱哭,每天都会哭很多次。开始时,哭还有个理由,比如考试成绩不好,或是发现哪个同学看她的眼神有些轻视,她都会躲起来哭,到后来,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管是什么场合,眼泪动不动就无声地流下来。

这种抑郁,让卢永凯感到每一天都过得非常痛苦和焦虑。痛苦的日子一眼望不到头,看不到活着的意义,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她有点不想活了。

卢永凯最开始想通过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想先体会一下失重坠落的感觉,于是想到去蹦极。可是,她还不满18岁,要蹦极必须得有监护人签字,而她父母是肯定不会签的,于是她迟迟无法完成蹦极的尝试。

大三时,她想,既然没勇气跳楼,那就割腕吧。为了体验皮肉被利物刺伤的痛,她在脚踝肉最少、皮最痛的地方文了一个最复杂、纹身时间最长的图案——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没打麻药,熬了2个多小时才结束。那天晚上,皮肤上的文身还在隐隐作痛,卢永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她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自己会选择文一只凤凰?难道是潜意识里还有一丝不甘心,不想死?想和凤凰一样涅槃重生?

这个发现让一直抑郁的卢永凯内心充满惊喜,她开始有了一丝活下去的想法。抗击抑郁症的第一步行动,就是低头向母亲寻求帮助。她对母亲说自己的心理可能有点问题,她想自救但是无能为力,希望母亲带自己去看心理医生。母亲不相信一贯成绩不错的女儿会得什么精神类疾病,开始坚持不同意去医院,但拧不过她,最后还是带她去看医生。

nlc202309090047

在那家不大的诊室里,心理医生听了卢永凯的陈述后说了很多话,有几句让卢永凯永生难忘。医生说:“你还什么都没做过怎么就想死呢?你死了,地球明天一样转,很快就没人记得你了,你的死有价值吗?”

正是这句话惊醒了卢永凯。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

卢永凯开始希望世界因为她的存在而有所不同,但从哪里开始呢?想来想去,她觉得她当时最大的梦想是站在舞台上跳舞,给观众带来快乐,那就从减肥开始吧。

想通了这一切后,卢永凯决定转变生活的态度,她开始努力减肥。然而想的容易做起来难,抑郁和体重的反反复复,让她深感有心无力。

这期间,长辈们还是不相信卢永凯得了抑郁症,他们希望卢永凯去考托福和GRE,然后出国读个博士。卢永凯觉得自己当时抑郁不已、反反复复的状态根本不适合出国,也许出去了,人却再也回不来了,因此,第一次消极抵抗长辈们对自己人生的安排,考了两次都没考过。不仅如此,因为清华本科4年带给她的伤痛太大了,她发现如果不离开清华,她根本没有办法重新开始,所以不顾长辈们的反对,放弃了免试保送清华研究生的机会,匆忙求职去了一家园林公司,转行做了市场营销,并主动要求离开北京,去了这家公司的天津分公司工作。

回清华重建自信心

灰头土脸地逃离了清华,逃离了北京,逃离了父母,卢永凯开始有时间静静地舔舐伤口,心情也开始慢慢好转。

但此时的她仍然没有朋友,只有工作、健身、休息,简单的三点一线,但这种自食其力、自己选择的生活,让她头一次觉得人生有安全感,第一次感觉到生活的方向原来是在自己的手中。这种规律的生活持续了1年多,体重也减了10多斤。卢永凯觉得自己的状态虽然在恢复,但自信却因为大学里无数次的失败而彻底没有了,生活的目标也不知道在哪里。

卢永凯认真梳理自己的心态,突然明白,自己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信心。要想让自己的人生重头开始,必须先从建立自信开始。既然在清华她经历了人生最多的失败,那么只要把这些失败一一战胜,是不是自信就可以重来?

她决定试一试,再战清华。想通了这些,卢永凯辞去工作,一心准备考研,同时也开始准备第三次托福和GRE考试。当时她的心态是,万一考不上清华研究生,如果能够出国读博,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技术平台,毕业以后一样可以回国创业发展。

2008年1月,卢永凯参加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并以复试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回清华大学。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自信。

回清华不久,卢永凯就参加了清华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技术创业大赛。她说服了她的导师和实验室的师兄弟一起参加,还通过网络远程找到了几个团队成员,拿着导师的有关改善抗癌药物吸收率的一个科研成果,组队参加了创业大赛。

这个大赛有几百个项目参赛,卢永凯带去的项目顺利地进入半决赛,止步第7名,就差一名没有进入决赛。大赛组委会给他们发了证书,还有奖金。这是卢永凯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从小到大只知道学习,从来没有出面组织过任何活动的卢永凯惊奇地发现,她竟然还具有一点领导才能,对自己的商业潜质和人际沟通能力也开始有了一些信心。同时她还惊奇地发现,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其实并不难,只要不以自我为中心,心里总是放着别人的需求,时刻关心别人,别人心中自然也会有你,自然也会帮你。这个发现令她兴奋不已。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在这次创业大赛上,她还结识了未来的老公。

那是大赛期间的一个风险投资说明会,会议地点在清华科技园的一个大厅里。会后的问答环节,因为时间有限,只有两个人有机会站起来提问,一个就是鼓足勇气才站起来的卢永凯,另一个是一名男性创业者。

因为是说明会中唯一提出问题的两个人,在说明会结束后,卢永凯和那名创业者交换了名片。两人吃惊地发现,他们竟然是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校友。就这样,因为创业情缘,两人相识相恋了。

两人很快决定结婚。这时,卢永凯接到通知,她的托福和GRE考试都考过了,而且美国波士顿一个排名靠前的学校给了她全额奖学金让她去读博。刚刚找到了作为女人的幸福和家庭的温暖,刚刚确立了技术创业的事业发展方向,卢永凯怎能放弃?她不但没有去波士顿,就连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也不读了。

由于她和丈夫的企业发展迅速,得到了很多媒体和企业的重视,因此,2010年底卢永凯被高盛集团“巾帼圆梦计划”选中,作为国内女性创业者的代表,第三次求学清华,不过这次是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接受EDP高级创业管理培训。这时的卢永凯身材已经恢复到抑郁症和怀孕两次发胖之后的最好状态,体重回落到100斤以内。

卢永凯一边学习清华EDP高级创业管理课程,一边重拾舞蹈爱好开始学习国际标准舞,同时还参与并领导一个草根学生社团——清华大学学生舞蹈爱好者协会。

2012年10月至11月,卢永凯带领清华舞协策划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名为“热爱生活,舞出真我”正能量大型系列活动。清华舞协让卢永凯找回了身在清华园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本该发生在她读清华本科的时候,却整整迟到了8年。

婚姻甜蜜,成为丈夫得力的助手,重返舞台,找回了身在清华园的快乐,再加上又有了宝贝女儿,在多种幸福的浸染下,卢永凯彻底告别了抑郁症。

2012年12月,卢永凯第一次站到了天津卫视《中国丽人》的舞台上,她以《卡门》和《十字街头》艳惊四座。2013年3月19日晚,美丽自信的卢永凯又登上了东方卫视《妈妈咪呀》的舞台。2013年8月15日,湖南卫视《奇舞飞扬》节目中,卢永凯和其他5位清华女博士一起以一曲性感肚皮舞惊叹全场。2014年3月17日夜,卢永凯组织策划的清华5位女博士《草裙舞》在央视《出彩中国人》舞台上一亮相,立刻震动了全国,彻底颠覆了人们心中女博士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女博士充满女人味的一面。与此同时,卢永凯已经开始筹划创办“躬行创客空间”。

2014年5月,卢永凯参加了最后一场清华舞协的演出,之后,她淡出清华舞协,第三次离开清华,回家准备孕育二胎。这期间,卢永凯帮无锡市人社局筹办了大学生创业比赛。怀孕晚期的卢永凯依然坚持帮创业者修改商业计划书、研讨投资项目。她指导的项目不仅获得了2015年“智汇无锡”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更有多个项目入选2015江苏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这些项目都拿到了10~30万不等的政府无偿扶持资金。

2015年5月,卢永凯的儿子出生了。孩子刚满月,卢永凯又继续投身到创业中,帮江苏省句容市人社局组织了创业大赛,并正式创办了“躬行创客空间”。这个众创空间一面世,就引起了广大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的青睐。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卢永凯还马不停蹄地去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给想创业的学子们讲课。与此同时,她还筹建了一支政府引导资金参与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卢永凯的努力再一次引起她的母校清华大学的重视,2016年3月,清华大学某研究院领导找到卢永凯,真诚邀请她重新回到清华的大家庭,同时入股她的“躬行创客空间”。至此,卢永凯已是第4次回到清华。在人生的舞台上,她一次次舞动裙裾,飞扬自信……

(未经作者允许,本文不得改编、转载、网摘,违者必究)

责编/邓琳琳(完)

11.清华北大在等你读后感 篇十一

《清华北大在等你》这本书汇集了众多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和平时的学习方法,看完此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提到了考试时的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了考试的成败。独到的见解和高效的学习方法,让我明白了高考状元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都能把握住时间,不仅在书本里学习,更是在生活中发现知识;考试前,他们都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舒缓自己多日的紧张,调整心态,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考试。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内容尽其所能地为高考中的处境提出了解决方法,其中不乏精辟而独特的见解。这些优秀的“天之骄子”字字语之间充满了对后继者的关爱之情,也言出对往昔生活的留恋与缅怀。

以前我做事很没有计划,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无聊时就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或者上网玩玩小游戏来打发时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决定,将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完成一项就在后面打一个对号,哪怕今天只完成了意见内容,没关系,因为我已经做了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睡觉前,我都会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回忆一遍,就像放电影一样,把知识点纳入相关知识部分。这样想着想着就睡着了,而今天所学的知识记忆也更加深刻,自己也会因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心情轻松愉快,睡眠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在此,我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不要只是死啃课本里的东西,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平时的阅读,对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甚至是写日记,都是在学习语文。很多同学都害怕写作文,但作文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平时勤于练笔,每天坚持写日记,用语言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写好作文,关键在于积累和运用,平时看书的时候,我们要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心去阅读经典,去感悟经典,还要多积累好词好句,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拥有自身的文化背景。许多同学学习英语感到吃力,是因为不了解它使用的背景。毕竟我们生活的世界和西方有很大差距。学习语言经必须有很好的语感,而语感不是靠读几个单词,几个句子就能练成。我的建议是,阅读外国经典名篇名着时,尽量读英文原版,因为阅读英文原版,你就能体会到西方语言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在,在阅读中自己寻找快乐,寻找学习的方法,远比别人告诉你强得多。

学习数学时,遇到难题,可以先将已知条件列出来,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慢慢推导出未知条件和已知条件的关系,再根据未知条件,推导出新的结论,就像树根一样,盘盘交错,终有两根会缠在一起,此时,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12.清华博士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篇十二

大家好。我叫冯明,是今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代表博士毕业生发言,表达我们心中的激动与喜悦,感恩与留恋。

毕业的时刻是庆祝的时刻:我们欢聚在一起,为成长而庆祝,为收获知识而庆祝,为共同经历和见证的美好岁月而庆祝。毕业的时刻也是诉说感恩的时刻:感恩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感恩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感恩同窗的鼓励与陪伴。毕业的时刻还是离别和互道珍重的时刻:大学时光,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同学少年,同窗相伴。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奋斗成长,一起走过了青葱岁月和美丽年华。兄弟姐妹们,让我们一起祝愿青春不朽,友谊地久天长!

而今天,我最想说的是,毕业的时刻更是开始的时刻、出发的时刻,是踏上新征程的时刻。在英文里,毕业典礼对应的单词叫做“commencement”,本意就是出发、开始的意思。对我们博士生而言,这次出发集中地体现为实现由学生向青年研究者的转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转变呢?孔子说,需要三种美德:智、仁、勇。翻译成现代的话,我认为:“智”大概可以理解为科学精神,“仁”大概可以理解为人文情怀,而“勇”大概可以理解为直面问题的勇气。

早在开学典礼的时候,钱颖一院长就曾送给我们四个字——“科学精神”。他说,科学精神讲求求真务实,从事实和数据出发,而不是先入为主、想当然;科学精神讲求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人云亦云。科学精神将是我们未来从事经济研究和分析工作最有力的武器。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曾特别倡导:读历史的人应当对本国历史饱含“温情与敬意”。我想,我们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或者研究的人,也应当对经济现实饱含一种温情与敬意。现实经济不是干巴巴的数字和模型,而是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可能是年轻的小夫妻淘宝开店攒钱买房的故事,也可能是身处北京的农民工给留守在贵州老家的小女儿寄钱交学费的故事;可能是中国工人远赴非洲修建铁路的故事,也可能是浙江商人到智利秘鲁边境集贸市场贩卖小商品的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梦想,个人的梦想,家庭的梦想,国家和民族的梦想。这种感知故事和故事背后梦想的“人文情怀”将是我们学术研究和贡献社会的出发点。

同学们,1前,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祖国的命运和国人的心情跌落到了历史低谷;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百年抗争开始了。60年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如火如荼的热潮中,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中华民族迈进了新的历史起点。,又是一个甲午年。按照世界银行最新的购买力平价核算,到今年底,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 “改革”,也再一次成为中国的关键词,时代再一次将我们置身于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无意于赋予数字太多神圣的意义,也不会被一两个点“赞”而盲目捧杀。但在重要的时刻回顾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加有位置感;在成绩面前的冷静反思,能够让我们更有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勇气。

毕业前夕,我在清华同学中做了一个小调研——“你认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调研结果显示,清华同学们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恶化,二是经济增长效率低下,三是收入分配不均,四诗平正义和道德感欠缺,五是创新与社会活力不足,六是周边外交和参与国际治理面临困境。这些问题或许为我们的前行明确了目标。

同学们,毕业的时刻,是开始和再出发的时刻。让我们恪守科学精神,秉承人文情怀,鼓起勇气,努力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学的进步贡献新知。

13.感悟在清华 篇十三

仪式由党工委书记王茂健主持。管委会主任赵伟东致辞,代表党工委、管委会对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的开工奠基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今年以来,我区按照省市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一流的孵化基地、研发基地、总部基地、人才基地的战略目标,内抓提升转型,外抓扩区跨越,瞄准高端产业,引进品牌项目和重大项目,高标准、高起点、高强度建设全省最大的科技创新引领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跨越发展带动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次和清华科技园合作共建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主要是充分利用清华科技园的优质资源,借鉴清华科技园的成功模式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区的二次创业。清华科技园是目前全国唯一的A类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国内外科技园领域公认的最好的科技园之一,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的开工奠基,是我区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党工委、管委会将一如既往、积极、有效地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为项目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希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把科技园早日建成投产。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清华科技园启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介绍项目情况。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位于太原高新区南中环街与滨河东路交叉口,项目总占地面积75亩,由四幢楼群构成,规划建设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9亿多元人民币。该园将依托太原高新区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清华科技园在科技园区建设、运营管理、创新区域打造、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集群式创新优势,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成太原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核心基地。

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建成后,将吸引200多家创新型企业,从业人员10000多人,入驻企业年产值约50亿元人民币。园区在太原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形成整体构架下多基地格局。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在太原高新区内建成一个体系完美、结构合理、资源丰富、创新活跃的核心区,吸引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和产业科技人才,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形成若干创新活跃的研发及产业基地,涌现一批科技明星企业和企业明星,将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打造成国内外科技领域的行业巨人和领导者。

廉毅敏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项目的顺利开工奠基暨企业入园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项目,是太原高新区推进二次创业,建设一流开发区的重点项目,也是太原市建设一流新兴产业基地、一流自主创新基地、一流现代宜居城市的重点项目,市委、市政府对该项目寄予厚望。希望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的建设能够吸引大量的优质企业、产业、技术、产品、人才和所有创新的新型要素,快速提升太原市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建设建设一流新兴产业基地、一流自主创新基地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产业支撑。全市各部门将全力以赴为园区建设营造宽松、优质、高效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和服务环境,通过各方的努力,迅速把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做大做强,成为太原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亮点和标杆,成为中部地区一流的创新科技园区,为山西省、太原市的转型跨越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程建平代表清华大学对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项目的开工奠基表示祝贺,他说,进入新百年的清华大学,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全方位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秉承 “清华科技、服务社会”的理念,建设一流的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山西省、太原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仪式上,赵伟东与入驻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的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升、新加坡水木集团理事裴少荣、鑫桥联合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施锦珊进行了签约。

最后,参加仪式的各位领导和来宾为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暨启迪科技园(太原)项目培土奠基,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委领导郭力、胡志峰、刘增钢、白建生、刘建刚也参加了项目开工奠基仪式。

上一篇:妇联申报材料下一篇:19班班级励志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