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精选12篇)
1.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一
防核辐射股票汇总 核安全题材上市公司
防核辐射股票汇总 核安全题材上市公司一览 核泄漏概念股 核污染预防板块
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的最近动态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总结目前A股上市的核安全题材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以下(核安全概念股):
核安全设备:
1.陕鼓动力(601369.sh),公司获得民用核安全设备生产许可证,可开展核安全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业务,确保核安全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质量。
核废料处理:
1.九龙电力(600292.sh),公司控股子公司远达环保拥有核电离堆废物处理SRTF能力,包括核废料处理设备、场地、废液处理、放射性废液系统、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和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设计、设备供货和技术服务能力;公司还具有中低放核废料处置业务,是国内仅有三家具有中低放核废料处置牌照企业之一。
注.美国每单位体积征收3-5万美元的核废料处理费用标准,预计未来10年,我国SRTF核废料处理市场达200亿人民币。
2.*ST钛白(002145.sz),中核集团宝贵壳资源,有望成为核废料处理最主要的基地。目前全国核废料主要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场位于广东和甘肃,甘肃主要由中核404厂处理,因此,中核钛白具有核废料处理可能性。
核设施冷却液:
1.兰太实业(600328.sh),公司生产的核级金属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适应反应堆的特殊条件,同时价格较低,所以是理想的快中子反应堆冷却剂。
2.巨化股份(600160.sh)、柳化股份(600423.sh)、凯美特气(002539.sz),公司制造有干冰产品,可用作核反应堆冷却。
第四代安全核反应堆:
1.方大碳素(600516.sh),公司石墨产品可用于第四代核反应堆——石墨球床堆,冷却采用惰性气体氦气,不用担心污染的传递,即使泄露也没事,大大简化了冷却回路的复杂性。
2.中钢吉炭(000928.sz)
降低核辐射影响药物上市公司:
1.美罗药业(600297.sh),公司生产的阿米福汀是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细胞保护剂,具有防护核辐射的作用。阿米福汀在血液系统的临床应用主要是放疗和化疗中对骨髓具有保护作用,能刺激人骨髓多能干细胞和红系祖细胞形成。大量临床研究还证明,除用作抗辐射剂外,还可作为民用放射防护药及化学保护药使用等等。
2.中关村 据悉,该公司控股华素片公司,而碘片正是防核辐射药物。
消息面上,日本福岛县政府宣布,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公里范围内有22人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附近约21万名居民已开始避难。日本政府初步确定此次核泄漏事故为4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据最新消息,日本政府拟向居民发碘片降低伤害。
核事故突然发生,存在放射性碘污染需服稳定性碘但缺乏碘化钾供给的情况下,可用其他含稳定性碘制剂或富含碘食物代替,也可取得一定防护效果。江苏吴中(600200):其子公司生产的清辐宁是以灵芝多糖、牛初乳冻干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功能试验证明,具有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作用的保健功能。力生制药(002393):体内接触到含放射性碘的人,以后可能会患甲状腺疾病。甲状腺会吸收放射性碘,可发展成癌症或其它肿瘤。服用碘化钾可使甲状腺充满碘,减少吸收有伤害性的辐射碘。力生制药是两市生产碘化钾片的唯一上市公司。普洛股份(000739):公司生产的盐酸巯乙胺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因X线或其他放射能引起的放射病综合征(表现为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当机体应用本品后受到X线照射时,即产生大量的游离羟基,从而出现抗氧化作用。
核污染预防概念板块
在个人防辐射护具方面则以际华集团(601718)和凯诺科技(600398)为代表,际华集团的主要产品为各类防护装具,在国内军用职业装市场占有率第一。凯诺科技生产的抗菌除臭面料、阻燃精纺呢绒、防辐射面料、形态记忆面料、新型绒面起皱精纺女装面料,进行了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防辐射面料利用金属银纤维长丝与毛纱以不同方式结合开发而成,具有永久性的防辐射功能,能在不影响服装性能的基础上减少日用电器对人体辐射伤害。
凯诺科技【600398】: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档精纺呢绒,高档西服、衬衫、职业服的生产和销售以及染整加工业务。公司原为我国精纺呢绒面料的龙头企业,其精纺呢绒面料的产能和质量在国内均名列前茅。公司抗菌除臭面料、阻燃精纺呢绒、防辐射面料、形态记忆面料、新型绒面起皱精纺女装面料,进行了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防辐射面料利用金属银纤维长丝与毛纱以不同方式结合开发而成,具有永久性的防辐射功能,能在不影响服装性能的基础上减少日用电器对人体辐射伤害。
防辐射铅板是指利用x线曝射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原理,通过增加x线源与人体间距离以减少曝射量。X线穿透人体将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
相关铅板块:600531豫光金铅:生产铅25.77万吨
000060中金岭南:生产铅11.48万吨
600961株冶集团:生产铅11.00万吨
600497驰宏锌锗:生产铅8.66万吨
600331宏达股份:生产铅4.00万吨
002114罗平锌电:生产铅0.288万吨
000751锌业股份:少量产铅
601168西部矿业:产出铅矿
000960锡业股份:少量产铅
汉威电子【300007】:
公司生产的HwiseTM502放射源自动监控系统可将采集到的辐射剂量率数据和状态信息通过监控网络及时发送到安全管理部门和和环保监测部门,为涉源单位提供了一套安全有效的管
理手段,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公司主营业务是气体传感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自营产品出口。气体传感器是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核心元器件、上游产品。子公司炜盛电子目前对外销售的气体传感器主要是半导体类传感器和催化类传感器。子公司炜盛电子生产的电化学类传感器和红外类传感器主要销售给母公司。气体检测仪器仪表根据使用领域主要分为工业用、民用、警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工业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产品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煤矿、液化气等企业,民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主要用于公共场所及家庭用气体检测报警,警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主要指交警测试机动车驾驶员血液酒精含量的酒精检测仪。
2.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二
高等院校是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关系着每位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重点场所[1]。高校应认识和掌握校内核与辐射点及危险源,建立核与辐射数据库,制定相关监管规范及监管标准,构建长监管机制,推动学校安全生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安全管理水平[2]。
高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科研规模扩大,人员流动大,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和控制的难度加大;二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控制策略不能与高校科研及时跟进;三是从业人员安全观念不强、意识淡薄,监管资金投入不足;四是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管理环节薄弱,缺乏宏观建设理念[3,4,5]。
2 我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探索与实践
我校作为涉核单位,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31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62号令)、《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规定,获得了环境保护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许可证编号00286),许可使用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放射源;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使用Ⅲ类射线装置。我校目前有核安全注册工程师5名。Ⅰ类放射源16枚;Ⅱ类放射源1枚;其他10枚放射源和16台Ⅲ类射线装置。
针对目前高校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校对核与辐射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索与实践。
2.1 完善辐射与防护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制度与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校具体实际,我校在核与辐射的防护、人员管理以及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含学生)等方面,逐步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苏州大学辐射防护与安全保卫制度》《苏州大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苏州大学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辐射防护岗位职责》《苏州大学辐射防护监测方案》《苏州大学放射源、射线装置管理制度》《苏州大学放射工作场所设备、设施维护维修制度》《苏州大学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开放型放射性实验室使用管理办法》《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安全操作规程》《苏州大学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等。在《苏州大学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含学生)必须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试,持证上岗。
2.2 健全管理体制与检查制度
高校实验室安全关系着每位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营造良好实验研究氛围的基础,更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高校实验室数量众多、分散度高、人员集中,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监督管理及隐患排查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并以“强化安全责任、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推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系统落实隐患整改工作、严格监控各类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组建管理体系
为保证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我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了校、院、课题组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层面上成立了辐射与安全防护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国资处处长、医学部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成员由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学院层面形成了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一般由院长担任组长,实验室主任、部分课题组长领导担任成员;课题组内部也实行了安全员管理制度,学校与学院、学院与课题组之间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三级管理体制清晰,责任明确。
2.4 安全检查制度
落实制度比制订规范更重要,在完善制度之外,为加强监督各项制度的实施,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各学院(部)、科研机构将会具体落实责任人员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承担着安全检查和管理的主体责任,我校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归口管理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也会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相关实验室进行日常督查、随机抽查和突击检查,检查到的所有安全隐患都将记录在案,并落实责任人员进行限期整改。
我校所有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实验均须在指定的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活性区)进行(目前,独墅湖校区402幢1楼及地下室,是唯一获得辐射安全许可的开展放射性同位素实验的场所)。
2.5 人员信息管理
在人员管理方面,我校根据相关条例,形成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如《苏州大学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辐射防护岗位职责》《苏州大学辐射防护监测方案》等,对于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及短期接触放射性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环保部组织的防护知识培训和放射性相关法规的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放射性工作人员证”后方可允许进实验室操作。对于我校从业的50余名放射工作人员,我校建立了信息档案,包括培训时间、考试成绩、季度个人剂量、体检情况等信息,并会到期提醒其体检和证书的复训。
3 加强监督管理
我校对实验室的监督检查主要有日常安全巡查、专项检查、期末大检查等内容,采取的形式有通知检查、突击检查、随机抽查和单位自查等。
3.1 辐射安全专项检查
除了日常监督检查以外,学校每学期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学院专家进行一次辐射与防护安全专项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有:受检部门对国家相关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安全连锁装置的日常运行及维护保养情况,监测报警装置及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情况,操作人员的培训及复训情况,以及对相关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3.2 检查及警示提醒
我校每学期结束前,都会要求各个学院(部)、直属部门、科研机构进行实验室安全自查自纠,并组织期末大检查;同时将定期和不定期给实验室主任以邮件形式做出警示提醒,提高安全意识,时刻紧绷安全生产的弦。每一个重点节假日前发送安全警示提醒,要求他们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每一次较大安全事故后,发送此次事故案例的具体情况与相关内容的学习资料。
4 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关系着每位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营造良好实验研究氛围的基础,更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了解和掌握高校核与辐射源,建立高校核与辐射源数据库,制定相关安全监管规范及安全标准,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及隐患排查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核与辐射的安全监督管理是高校辐射环境安全乃至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苏州大学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为研究对象,对高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进行探索与实践。规范化核与辐射的安全监管可以促进大学的安全监管水平。
关键词:高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贺振旗.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13(9):41-43.
[2]龚频.高校核专业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18):239-240.
[3]刘华,俞军.学习贯彻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保障核事业的健康发展[J].辐射防滑,2003,23(5):319-320.
[4]郑雷.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J].中国科技博览,2011(9):142.
3.我国将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制度 篇三
周生贤是在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做出上述表态。统计显示,近3年来,中央财政总投入达3.6亿元,重点支持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健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了监测与应急能力。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周生贤表示,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均保持良好安全记录,在建的核电机组建造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各研究堆总体情况良好,未发生过重大运行事件。
针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下一步工作,周生贤表示,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核安全许可证管理,明确核电集团公司、业主公司、专业化公司的核安全责任。同时,完善核燃料循环、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抓紧研究制定核设施退役、废旧放射源和核技术利用废物处理处置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高危放射源退役保证金制度和政府、行业组织以及企业等各个层面间的经验交流和反馈制度。
(來源:上海证券报)
4.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四
【发布文号】国核安函〔2009〕78号 【发布日期】2009-08-13 【生效日期】2009-08-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会议纪要
(国核安函〔2009〕78号)
各有关单位:
2009年7月28日,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会议,对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医院中子照射器最终安全分析报告》、《医院中子照射器环境影响报告书(首次装料阶段)》等首次装料申请文件的审评结论进行审议,并就有关问题进行咨询。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按纪要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附件: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会议纪要
二○○九年八月十三日
附件: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会议纪要
(二○○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2009年7月28日,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会议,对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医院中子照射器首次装料相关申请文件的审评结论进行了咨询和审议。
专家委员会10位委员以及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环境保护部北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苏州核安全中心、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和有关人员出席了会议(名单附后)。
委员们听取了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医院中子照射器首次装料申请文件的审评管理情况》、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医院中子照射器工程设计、建造及调试情况》、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医院中子照射器最终安全分析报告等文件审评情况》、苏州核安全中心《医院中子照射器环境影响报告书(首次装料)审评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委员们一致认为,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对医院中子照射器的核与辐射安全审评与监督工作充分细致,同意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在报告中所提出的审评结论和管理要求,并对相关工作提出了如下的意见和建议:
一、作为营运单位,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医院中子照射器核安全的全面责任。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合同委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担医院中子照射器的调试、运行、监测和应急等工作是可行的。但作为承担全面核安全责任的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应加强对合同承包单位的监督管理。
二、营运单位应在其运行技术规格书中制订合适的堆水比活度运行限值。
三、国家核安全局需加强对首台医院中子照射器的监督工作。
通过认真讨论,委员们认为医院中子照射器满足环境保护与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议在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所要求的在装料前必须完成的相关工作后,国家核安全局向其颁发首次装料批准书。
附: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会议与会人员名单
序号 姓 名 单 位 职务/职称
专家委员会 赵成昆 环境保护部 研究员乔 治 环境保护部 研究员赵翊民 环境保护部 研究员 汤 搏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研究员郁祖盛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研究员屠柱国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研究员林懋贞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研究员何树延 清华大学 教 授曲静原 清华大学 教 授 陆道纲 华北电力大学 教 授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侯 伟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处 长靳晶晶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调研员 13 宋琛修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项目官员 14 郑伟博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项目官员丁志博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项目官员
环境保护部北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许献洪 环境保护部北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研究员赵鹏宇 环境保护部北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监督员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杨海峰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高 工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信天民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主 任郑俊铭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副主任陈志奇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研究员王炯德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研究员唐富初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研究员凌存仁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研究员谈德清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研究员周耀栋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研究员黄经绍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研究员郭 瑛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高 工白晋华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高 工黄伟峰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高 工
赵树峰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高 工
胡晓佳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工程师
苏州核安全中心
上官志洪 苏州核安全中心 副主任
陶云良 苏州核安全中心 高 工
陈 洋 苏州核安全中心 工程师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刘建华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资产经营部 副处长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陈 凌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安全部 主 任
任 燕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资产经营处 科 长
谢建仑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安全部 高 工
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刘 彤 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汉良 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李义国 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夏 普 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研 高
高永春 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高 工
高集金 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高 工
付金树 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高 工
王理玉 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高 工
5.简述核安全文化与核电建设的结合 篇五
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自从1986年,前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核电厂在设计、建设和管理组织上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发展1991年IAEA颁布了 “Safety Culture”,国内开始相应地将其译为“安全文化”。
本文重点介绍核电厂在土建施工阶段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并阐明如何将核安全文化运用到生产的过程中。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 人员 环境
一、对核安全文化的理解
1.1什么是文化?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本身是很难定义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
1.2核安全文化是什么?
核安全文化的定义,很多资料都解释为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这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1]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核安全文化应是一种制度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的结合体。即有法规、有组织,得到人的认可和重视,最终体现的行动。从这点我们可以把核安全文化理解成一种人人都遵守的规则,那就是核安全高于一切!打个比喻,就像春节来了,要回家了,每人都会这么想,每个人都会这么做。
二、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分二个阶段,即法规和组织结构的建立,核安全文化人群的建立。
2.1法规和组织结构的建立
目前核电行业主要依据《核安全法规》,以及各单位衍生的质保大纲及相关程序文件,对于这些问题就不在赘述,下面谈下组织结构的建立。
每个单位都必须建立组织结构以保证《核安全法规》的宣传、实施得以执行,必须建立明确的规定,明确其职责、权限等级及内外联络渠道。在考虑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时,必须明确实施人员既包括活动的从事者也包括验证人员,而不是单一方面的责任范围。
组织结构的建立必须满意以下几点:
(1)应设立最高职能部门,对质量目标的实现进行领导。
(2)各部门责任职能、分工明确,对各自的质量目标的完成应进行检验、校核和检查。
(3)设立独立的部门,当有必要验证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时,由该部门完成。这些人员和部门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力和组织独立性,以便鉴别质量问题,建议、推荐或提供解决办法。必要时,对不符合、有缺陷或不满足规定要求的物项采取行动,以制止进行下一步工序、交货、安装或使用,直到作出适当的安排。
2.2核安全文化人群的建立
核安全文化人群的建立是以点带动面,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把这个过程比作“大树过程”。下面做下简要的解释。
2.21土壤
什么是这棵树的土壤呢?可以理解为大环境,那就是国家对核安全的重视程度,社会对核安全的重视程度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自从日本核事故以后,社会重新关注了核安全,核安全已是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以此而言现在的土壤是极好的。
2.2.2根基
前文提过的组织机构,其中最高职能部门(一般理解为经理层),就是这个大树的根基。试想,一个单位的领导层都对核安全不重视,那就不用谈核安全文化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根基,让大树成长起来呢?有以下几点:
1、要明确的态度与声明。作为承担与核安全有关活动的最高领导者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以安全政策声明的形式使它的责任被很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个声明为员工提供指导,并且描述组织共同的管理安全目标和对公众的承诺。
2、建立组织构架。简单说即建立安全有关事项的强有力的授权渠道、报告渠道和少而简单的接口,并且由定义和文件确定职责。对核电厂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大型组织可以设立对实施监督的内部独立机构。例如:质检部、质保部等。这些机构起着审查核安全的作用,他们向高级管理层报告,确保在体系各部职能部门有良好的匹配。
3、资源的投入。这点很容易理解,办什么事情都需要投入,核安全也如此。这包括拥有充足的经验丰富的员工和足够的资金投入,必要时由咨询机构或承包商补充。人力资源政策应保证称职的人员能够优先配置到关键岗位。并保证这些的人员拥有必要的设备、装置和技术基础。
4、自我素养。简单的说就是自我约束与表态作用。领导层应从自身出发,加强自身的核安全文化学习,用实际行动影响组织成员。并在过程中不断发现组织构建或资源投入的问题,不断完善。
2.2.3枝干
组织结构中的管理层,既得到根基的政策支持,又直接与基层员工接触,属于承上启下,传输政策指令,生长“枝叶”的重要部分。作为这一层的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各部责任要明确。管理者应该保证每人的责任被自己和他人了解,如果存在漏洞时,各部门之间应互为补充。
2、工作中的控制。应保证所有与核有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是可靠的、严谨的,当有必要时支持单位对产品质量应给予同样的关注。保证质量基础是一套从政策到具体程序的体系,即从指令到行动的体系。这个体系运行需要系统的文件支持,这些文件应该是清晰、避免误解和完整的,并定期对这些文件进行审核。
3、培训、提升。从事与核有关的人员必须满足技能和教育程度的最初要求,并通过必要的培训或定期培训,使其技术能力能满足大纲的要求。培训的目的是不仅使人员掌握技术技能及熟悉应严格遵守的程序,更应该使人员明白当他的工作出现错误后的后果,这点很重要,必须使人员对核安全问题有足够的关注和对核安全问题采取足够的行动。
4、奖罚分明。管理者应对安全方面良好的态度和行为给予鼓励、赞赏和实质性的奖励。需要明确的是奖励不应偏离安全而追求生产效益,更应该考虑安全问题。当出现问题时,应鼓励人员识别、报告和纠正自身工作的不足,以帮助他人和自己避免更多的错误。对重复出现或普遍性问题,应采取纪律措施,以避免处罚导致隐瞒错误。
5、监查、审查和比较。除了质量保证措施外,还应实施监督,例如对各程序的定期审查。通过这些方式,安全体系运行可由内部过程得以核查,这样可以保证建议和经验的可用性。管理者应结合自身环境认真地安排,并从中受益。
6、带头和表态作用。通过以上的活动,管理者即可以表现出对核安全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承诺,也起到对普通员工的鼓励和带头作用。通过有序的工作过程,促进团队和个人达到质保大纲要求的条款。通过个人的态度和示范,管理者保证激励员工持续地追求更高、更安全的行动。
2.2.4枝叶
有了良好的根基和枝干,这棵大树要有茂密的枝叶才能生长。枝叶数量众多,每个也都参差不齐,就如在一线的施工人员,人数多,文化程度也不同。
我们看到一颗大树,第一感觉是它的枝叶是否茂盛,所以核安全文化的成果是表现在枝叶上即表现在与核安全有关的人员的生产工作中。当枝叶出现问题,人们自然会考虑是否是根基或枝干出了问题。那么枝叶即员工,如何才能使核安全文化得以贯彻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探索和提问的态度。在开始一项工作前,都要有自问和质疑的态度。如问自己是否准备充分?是否有明确的质量目标?现在的工方法能满足质量目标的需要吗?怎么才能避免出现失误呢?出现失误后如何补救呢?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工作前的准备过程,是减少失误的重要办法。
2、认真的工作态度。每个人都要采取一种认真的工作方法,如:弄懂工作程序,按程序办事,对特殊情况保持关注,出现问题不急于处理,不能解决时主动要求帮助,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切忌贪图省事。
3、善于交流的习惯。相互交流的工作方法对安全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从同事处获取有用的信息,如经验反馈。向他人传递这种信息,善于总结工作,做好书面的记录,学会应用新的手段获取信息,如互联网。
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三、核安全文化的运用
本段将讲述核安全文化在核电站土建施工过程中的运用,重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举例讲明。
众所周知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五个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机、料、法、环。那么对核安全文化的运用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呢?下面做简要介绍。
3.1人的因素
人是行为的发出源。一切结果的造成都与人有关,所以解决人的因素对核安全至关重要。
3.1.1核电厂土建施工阶段人员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人力密集型经济已不再适用,全国普遍出现用工荒。核电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难免受到波及。以某核电为例,由于该核电厂址偏远,自然条件恶劣,造成人员流动很大。入场安全教育18000多人,而在岗的仅3000多人,流动性可见一斑。中国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多为农民工,流动性大,随意性大,这也是核电厂土建施工阶段人员的特点。
3.1.2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
核电行业的管理层,人员较稳定,教育程度较高,就是上文提及的根基与枝干,应重点加强这部分的人教育、培训,强化核安全意识,使之起到更好的辐射带头作用。
而针对枝叶部分,就是所说的施工劳务人员,应该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因此在保证人的数量上要“留住一部分、培养一部分、流动一部分”。对服从管理,施工技能高,质量意识高的班组要想办法留下来,成为施工的骨干力量。对服从管理,但有待提高的班组,要着重培养,加强培训,使之成为骨干力量。而对技能差、质量意识差、又屡教不改的班组,应不予挽留。而在保证用人质量上应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诸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3.1机的因素
这里所说的机不是施工机械,而是我们运用的宣传工具。比较传统的宣传手段有会议宣贯,横幅宣传等,但开会参加人数有限,横幅标语生硬不容易被接受。所以在做核安全文化宣传上要有新的手法,我总结为以下几点:有分散有集中、有传统有现代。
有分散有集中。由于核电厂子项多面积大,所以要以子项为单位,在人员流动较多的通道口粘贴宣传海报。切记海报内容不要口号式,这样作用不大的。最好以漫画形式生动幽默容易让人记住。集中,就是设立休息报亭,在报亭内设立免费茶水和核安全宣传报纸款物等,让劳务人员在休息时受到影响教育。如果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简单的多媒体。
有传统有现代。前文提及传统宣传手段,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依然要保持,因为传统的手段有它的庄重性和严肃性,能让人重视。现在的手段,就运用科技手段,做到宣传新颖,宣传面广,影响力大。例如某核电建设企业,在内部网站设立核安全为主题的网页,实时更新,内容丰富,覆盖面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宣传的办法并不局限以上办法,应结合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这样效果才好。
3.2法的因素
这里的法,是指核安全文化从建立到实施的方式、方法,与前文“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内容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3.3环的因素
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讲的是人文环境,因为核安全文化既是一种文化,那就应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发展传承,简单说就是人人这样想、人人这样做,不光现在更在未来。那么该如何建立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呢?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贯彻不打折扣,口号不能光喊。“口号治国”这曾是某些西方媒体对我国的评价,虽然颇有成见,但的确有这种现象。我们在核安全文化中如何避免呢?那就要最高领导层能有足够的重视,严抓这项目工作。因为员工的工作行为,很多都是受领导意识的驱使。即领导严肃认真对待,员工的执行则无折扣可打。这样就建立了从上至下人人关心、人人重视的氛围。
2、多沟通善教育,构架和谐文化。核电建设大军人数多,地域分散,素质参差不齐。俗话说“林子大了,啥鸟都有”。这个比喻虽有些不恰当,但的确反映出目前核电建设劳务人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和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因人而异,采取合适的方法。切记核安全文化是文明的体现不是粗暴简单手段的借口。如在某个施工现场,出现违规现象,管理者不分青红皂白就是谩骂、罚款,理由是违背了核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不是“罚款文化”,核安全文化目的是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中人人都会遵守质量第第一观念,但人是不能不出错的,出现问题重要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3、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有奖有罚才有激励。在上文中提出,处罚不是核安全文化的初衷,但处罚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来加强核安全文化的建设。所以说有明确的奖罚制度,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很重要。例如某核电建设企业,在设立明确奖罚制度后,部分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因表现出色得到了奖励,激励了他们的进取精神,从而更加努力,给企业的员工树立标杆榜样。而一些被处罚的,则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通过总结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四、小结
核安全文化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学问,笔者以个人的工作感受成文,不全面、不妥当之处有待提高,望能对核安全文化的推动起到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汤博 《核安全文化》[R] 2012 The nuclear safety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uclear power combination
wanglei
CHINA NUCLEAR INDUSTRY 22ND CONSTRUCTION COMPANY LTD(P.C.;443000,yichang)
Abstract:Since 1986, The Soviet Union had shocked the world after the accident at the Chernobyl nuclear power plant.People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nuclear power plant in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n the importance of.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1991 promulgated the “ Safety IAEA Culture ”, the corresponding to translate it as “ safety 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nuclear power plant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nuclear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o elucidate how nuclear safety culture is applied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Key word:Nuclear safety culture Personnel Environmental Science
6.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六
设备处:
因科研工作需要,我院需要建立一个同位素实验室,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的相关实验研究。
我院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的重要课题——《基于结构的PDE抑制剂设计和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该实验将继续进行至少3年的时间,主要使用3H标记的cAMP或cGMP作为示踪底物测定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酶活性。另外,我院药理毒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也需要迫切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H进行科学研究。
基于上述目的,目前我院已经购买了一台PerkinElmer Tri-Carb2910TR液体闪烁分析仪,以方便开展同位素实验。该仪器目前由药学院中心实验室管理,可对外开放,校内外各单位老师都可在仪器负责人的监管下,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使用。根据我们的预期,拟建立的同位素实验室将采用一般湿式操作进行实验。预计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低于2×107Bq,10最大等效年操作量低于10Bq。
目前,根据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的第三类丙级实验室场所的卫生防护要求,我院已在药学院大楼顶层东侧一间实验室进行了室内表面装修、通风系统的改造及购置了如辐射监测仪等相关配套设备;工作人员已经接受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举办的辐射安全培训班的培训,取得了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对于放射性试剂的购买、使用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我们也将遵循环保部门和中山大学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
鉴于我们拟使用的同位素活度较低,且是在组织良好、人员训练有素的实验室进行医学研究,因此特申请豁免。
望批准。谢谢!
附件:PDE活性测定方法
PDE活性测定方法
1.2 μL 0.20 μM 氚代底物3H-cAMP或者3H-cGMP(Sigma-Aldrich,USA,20000-30000 cpm/assay)用Assay Buffer1(组成20 mM Tris·HCl,10 mM MgCl2,1 mM DTT,pH值为7.5)或者Assay Buffer2(组成20 mM Tris·HCl,4 mM MnCl2,1 mM DTT,pH值为7.5)稀释至60 μL。
2.加入40 μL已用Assay Buffer1或者Assay Buffer2稀释的蛋白质缓冲液。3.混合液在25℃下静置反应15 min。
4.依次加入200 μL 0.2 M ZnSO4和200 μL 0.2 M Ba(OH)2溶液,振荡混合。5.将混合物离心(14000 rpm,5 min)。
6.取上清液430 μL加入3.5mL Liquid Scintillation Cocktails(ScintiSafe PlusTM 50%,Fisher Scientific,USA)7.振荡混合后用PE Tricarb2910计数器测量混合物。8.cAMP水解率控制在20-35%。
关于测定的说明:
1. 所有反应均在25℃下进行。
2. 所有容器均为一次性用品,无需洗涤。用完后按有无放射性分类收集。对有放射性的废物,按固体、液体分别收集。无放射性污水从下水道排出。3. 放射性操作均在指定位置进行,每次完成实验后需测定各操作位置的辐射情况,并记录。
7.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七
1核电站突发核事故的特点及其危害分析
核电站事故是由于核电站链式反应的失控、放射性物质的失控外逸所造成的任何意外突发核事故的统称。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核事件分为7级, 其中1-3级为事件, 4-7级为事故。虽然, 核电站事故发生概率较低, 但一旦发生, 对人员生理、心理及社会影响程度却较为严重。
1.1事发突然难料
核事故无论是由于人为原因或自然因素影响而引发, 都是人们难以预料的。因为, 当人们察觉到可能在什么时间、什么部位、什么原因而引发核电站核事故时, 总会千方百计的采取措施避免或阻止事故发生。从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 到美国的三里岛事故, 还有近期的日本福岛事故, 都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1.2影响范围广泛
由于核放射性危害物质具有随风 (水) 向下风 (水) 方向扩散的特点, 且具有生物富集作用, 核事故的危害不仅限于事故源点, 还会扩散到下风 (水) 方向广大的空域或水域, 甚至能够通过食物链将影响遍及全球。如,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中, 由于风向变化, 该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放射性物质对水体的污染也逐步加深, 不但当地居民不得不放弃现有水源, 转而依靠政府发放饮用水度日, 而且周边国家也在水体和空气中也相继检测到该核事故产生的核辐射污染物。
1.3危害时间持续
一方面, 由于核物质本身的特殊毒害性, 其危害不仅限于受害者本人, 而且危及受害者的下一代甚至下几代。1986年4月26日, 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有近700万人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受害者, 并且导致新生儿生理残疾者剧增, 仅白俄罗斯戈梅利地区的儿童甲状腺癌的比率, 在核事故发生后就上升了200倍。另一方面, 由于放射性物质半衰期长, 且无法对其实施去除或者削弱其危害的处置, 核事故一旦造成核放射性物质污染, 常导致危害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仍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为例, 自1986年事故发生至今, 切尔诺贝利依然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 周围30公里的范围仍属于禁区, 核电站周边的生态虽已逐步恢复, 但依然是一片死气沉沉, 据专家估计, 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 至少需要800年。
1.4心理影响巨大
核事故的突然发生, 使其原本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威胁转变为现实威胁, 公众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将被进一步强化, 人们的恐惧心理, 不但反映在害怕当前受到直接的伤害, 还与遭受放射性物质过量照射后, 癌症的发病率升高有紧密联系, 从而打破公众心理自我平衡机制。事实证明, 在核事故中, 公众心理受影响后采取的群体性行为造成的实际危害, 有时甚至会超过核事故导致的放射性危害本身。如, 美国三里岛核核事故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 对环境污染及人的危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却引起了14万人自发逃离家园, 数万人的反核人士进军华盛顿。
2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的公众心理状态分析
当应激性事件发生时, 公众心理状况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事件越严重, 对公众的心理影响就会越大。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对公众而言属于严重事件, 准确把握核事故中的公众心理状况, 对促进核事故的顺利解决, 具有重要作用。
2.1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不同时期的公众心理状态分析
核电站突发核事故按照时间段可划分为事故发生初期、中期、后期及事故处置结束后四个阶段。
事故发生初期, 公众在还未反应过来时就身处紧张氛围之中, 突如其来的核灾难给公众极大的精神震撼和心理刺激, 往往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 容易引发巨大的心理恐惧、焦虑效应, 从而引发慌乱。事故发生中期, 个体恐惧心理将随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动态变化。当救援工作进展顺利时, 公众的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将得到缓解和控制;而救援工作陷于停滞和受阻时, 个体的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效应将蔓延扩大, 从而引发规模性的社会恐慌, 影响社会稳定。个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公众个体, 还可能出现腹泻、疲乏、心悸、失眠等躯体化症状。事故发生后期是核事故应急救援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公众精神高度紧张, 易形成心理疲劳, 致使公众求生意识减弱, 并出现对配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倦怠感, 在一些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群体负面情绪集中爆发, 给救援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事故处置结束后将是一个较长的时期, 持续时间达数年至数十年, 公众心理不会迅速恢复正常, 长期影响下容易导致公众心理紊乱、恐惧、焦虑等而出现对外界的反应性失调, 引起生理疾病, 或是由于心理作用而使内源性心理疾病开始显现, 甚至个别公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症状也会逐步表现出来, 影响将伴随终生。
2.2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不同地域的公众心理状态
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后, 根据可能的放射性物质扩散范围可进行地域区分, 公众心理状况也有较大差异。在此, 我们提出“地域-认知-心理压力”概念模型, Y=f (d, w, t, k) 。其中, Y为该地域公众心理压力值, d为公众所处地域距核电站直线距离, w为公众所处地域当时风向, t为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至今时长, k为该地域公众对核及核电站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初期为例, 限定d, w, t值时, 可从认知对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关新闻材料分析得k值于Y值成正相关, 且k本身又与d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如下表格。
2.3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不同人群的公众心理状态
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 不同人群的表现会有显著的区别。根据Slovic, Fischhoff & Lichtenstein (1980) 的研究证明, 公众对某些缺乏了解的、包含高新科技而难于被一般公众理解的事物, 会过高地估计其风险性的程度。因此, 我们按照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后相应角色将人群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核电站工作人员以及应急救援人员, 第二类是一般公众。
第一类人员普遍具有较强的核、核电站及辐射专业知识, 能够清楚了解当前突发事故的状况,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遇到应急事件因有预先的训练演练, 能够做到临危不慌、不乱, 冷静处置, 具有较高的心理防护水平。但这类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自身的健康和安全长期处于受威胁状态下, 始终面临巨大心理压力, 在事故后期容易形成心理疲劳, 带来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第二类人员对核、核电站及辐射等专业知识了解有限, 心理防护水平与第一类人员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核事故发生后更容易陷入恐慌, 将承受更大心理压力。在这类人员中, 有幼年子女的妇女和怀孕中的母亲是一个特殊群体。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安危, 这个群体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其后代的安全之上, 因此具有更高的心理压力, 且事故本身对这一群体带来的心理影响也不易消除。
3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的公众心理防护与疏导
有效的心理防护和疏导是降低公众心理压力,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从突发事故发生前、突发事故发生中、突发事故发生后三个阶段讨论针对各阶段公众心理的防护与疏导措施, 供借鉴和参考。
3.1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前的公众心理预防
本阶段的心理防护与疏导重在预防, 主要是提高对核、核电站以及放射性的认识, 重点着眼于对公众进行积极应对核电站突发核事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消除核能和核电站的知识盲区, 提高心理适应性, 是心理防护与疏导的最重要阶段, 也是最根本的防护。
心理预防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重点让公众了解核电站基本知识、安全保证、辐射特点以及对人体的影响、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与应急措施等。另一方面, 要让公众学会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自我救助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学会如何配合政府做好对核电站突发核事故的有效处置, 自觉投入到配合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处置工作之中去, 形成人人服从大局、人人自觉配合、人人积极应对的局面。
心理预防的措施和途径。一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党政基层组织宣传教育作用, 采取核电站事故剖析、专家讲座答疑、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 广泛开展核、核电站及辐射知识普及教育, 提高公众心理防护水平;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介, 适度宣传经历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后的正常应激心理反应, 公布可提供救助的地点和部门;正面宣传核电站的安全可靠程度以及政府完备的应急救援措施和处置方案以提高公众信心。二是加强培训和演练。通过专家讲座、开设电视、报纸专栏等方式对公众进行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提高公众在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的自救能力。适当组织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 着重模拟训练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常见的情境, 形成公众的预期心理准备, 提高心理适应和平衡性。
3.2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中的公众心理防护与疏导
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通常包含事故发生初期、事故发生中期、事故发生后期三个阶段。本阶段的心理防护和疏导主要着眼引导公众正确面对已发的突发核事故, 心理上接受事故带来的危害, 并积极配合政府应对措施, 运用自救自助能力降低自身受危害程度, 避免心理恐惧、焦虑的传播蔓延, 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心理防护和疏导的内容。一是要让公众充分了解事故的真实情况, 主要包括事故的类型、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可能持续的时间。二是要让公众及时掌握救援信息, 主要包括政府采取的救援措施, 到哪里寻求救助以及如何配合政府开展救援等。
心理防护和疏导的措施。一是加强舆论引导。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后, 政府应以最快的速度安排权威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 正确引导新闻舆论, 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 切断不良信息在人群中蔓延的媒介渠道, 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 最大限度的稳定公众情绪。要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应急救援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核电站突发核事故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成立一支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心理专业队伍。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开展心理减压。针对公众可能出现心理压力过高, 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使他们始终保持在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 为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开展心理治疗。针对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使公众产生的恐惧、焦虑以及PTSD, 提供各种心理治疗服务, 最大限度稳定公众情绪, 减少心理疾患发生, 获得公众对应急救援和处置活动的高度认同, 提高民众的配合意识和执行能力, 为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开展心理跟踪。立足掌握公众心理动态, 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对随之可能而发生的群体性行为作出分析预测, 为上级进一步决策部署提供信息支持。
3.3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后期的心理恢复与重建
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后通常是核电站突发核事故被有效控制以后的社会恢复阶段。本阶段心理干预, 重在消除恐惧心理的后遗效应, 恢复正常状态。
心理重建与恢复的内容。重点使公众学会采取情绪的自我调节, 适宜的放松和休息, 与外界的有效沟通交流等方式, 消除不良心理的后遗效应, 重树安全信心, 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心理重建与恢复的措施。通过开设心理门诊或开设心理咨询专线, 提供心理恢复和信心重建服务。政府应把核电站突发核事故的最终处置结果, 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处置过程中经验和教训, 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等信息, 通过媒体及时告知公众, 消除公众对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再次发生的疑虑, 树立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满足公众对安全的需求。
摘要:从研究核电站突发核事故的特点及其危害入手, 重点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三个方面对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的公众心理状态加以分析, 按事故发展进程提出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公众心理防护与疏导的措施。
关键词:核事故,公众心理,防护,疏导
参考文献
[1]Slovic P.Informing and Educating the Public About Risk.Risk A-nalysis.1986, 6 (4) :403-415.
[2]核事故应急委员会办公室.核事故应急响应教程[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3.
[3]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第8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8.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八
关键词:消防部队;核与辐射;辐射防护;核突发事故;放射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46-02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我国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辐射与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医用加速器及医用影像设备已经形成标准化系列产品;医用微型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即将投放市场;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环保、化工及加工制造业;核电发展除直接带动核燃料产业链外,还带动了相关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如此大规模的核技术应用,必然导致核辐射事故发生几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核与辐射形势,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主力军的公安消防队伍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
1.1 危害性大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后,除了与组织烧伤有关的并发症外,白细胞的破坏会使受到辐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辐射会对遗传密码造成影响,突变的生殖细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辐射,胎儿某些细胞的染色体就会受到伤害,有产生畸形胎儿的危险。
1.2 隐蔽性强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的辐射照射引起的,而辐射无色、无嗅、无味,听不见、摸不着,这些放射性物质只有借助专门的仪器才能够检测得到,直接影响到人们采取防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放射性伤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甚至几年后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3 社会影响大
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证明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由它造成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远比核辐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要大。核与辐射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对政治方面及国家政权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 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2.1 核突发事故
核突发事故是指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厂与燃料制造设施、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亦即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发事故
放射突发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使放射源丧失屏障,导致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放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我国在谋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亦纷至沓来,接踵出现。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种恐怖事件也明显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过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袭击核设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说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当做好防范和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准备。
3 核与辐射事故处置中的防护
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救援人员及公众的健康。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确定性效应是有阈的,应避免发生,而随机性效应是无阈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辐射防护的原则
3.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在进行涉及辐射的任何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权衡其利弊得失,只有当这一实践活动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小于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时,才能认为具有值得进行的正当理由;反之,不应该采取这种实践。
3.2.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原则,即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低的辐射,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好处的只不过把已经很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从最优化原则出发,应该这样选择,首先把辐射降低到一点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把必须的照射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为降低单位集体剂量当量所花费的代价抵不上因减少危害所带来的好处为止。
3.3 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外照射是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是γ射线的照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也不同。
3.4 辐射防护装备
核辐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我们应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于处于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以及疏散出来的群众,可以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尘;对于处于轻危区的救援人员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护目镜、轻型防化服、铅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尘从呼吸道、眼睛、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于处于重危区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应着空气呼吸器、铅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 核与辐射的监测
消防部队到场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时,首先要进行侦察,通过询问知情人员,了解放射源的性质、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现场周围单位情况等,成立侦察小组,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携带相应的仪器,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现场侦察情况。
5 结语
面对日趋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消防部队,需制订核与辐射事故有效的应对处置程序,加强核与辐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核辐射救援装备的配备,完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预案,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及演练,提高处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组织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陈竹舟,叶长青.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护及其防范[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及其应对策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24(1):97-103.
[3] 陈肖华,聂岁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J].军事医学,2011,35(3):161-164.
[4] 田新宇.我国面临的核与辐射恐怖威胁及对策[J].辐射防护通讯,2010,30(6):21-24.
作者简介:蔡灵忠,男,宁德市公安消防支队司令部参谋长。
9.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九
度评估报告
根据XX市环境保护局《XX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南宁市2017年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我院编写2016辐射安全与防护状况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我XXXX医院合法持有《辐射安全许可证》,证书编号:X环辐证【XXX】,现单位有Ⅲ类射线装置4台,均在《辐射安全许可证》上登记。本单位无密封放射源应用项目、无非密封放射源应用项目、无放射性同位素等其他核技术利用项目。
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情况:
我院 有机房4间,机房配置有辐射防护门、铅玻璃观察窗、个人防护用品、辐射警告标志等辐射防护设施。机房及其附属防护设施,经区疾控中心检测符合国家放射防护标准。
2016年,辐射安全和防护情况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和记录。检查每月一次。辐射防护情况自查后,在《辐射防护工作定期检查记录》上记录。每月自查的内容包括:X射线装置的使用、运行、故障、停用、检修和完好情况;机房防护门、防护窗完好情况;工作指示灯和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完好情况;防护用品的使用和完好情况;辐射防护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制度执行情况等。2016内,未发现射线装置及防护设施故障现象。
二、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医院制定健全辐射管理制度包括:放射科工作制度,放射防护安全保卫制度,放射工作岗位职责,放射诊疗设备维护维修制度。放射防护人员培训计划,射线装置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辐射环境及个人剂量监测方案,放射诊疗安全操作规程等。
以上制定均有上墙张贴。我院同时成立辐射安全管理小组,业务副院长为组长,放射科主任为副组长,监督制定落实及执行。每月由科室兼职辐射防护管理员进行自查制度落实情况。2016年放射科职工严格遵守以上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医务人禁止直接暴露在照射野内,辐射工作人员均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对个人年接受外照射的剂量进行准确监控。
三、辐射工作人员变动及接受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情况:
我院暂无辐射工作人员变动,2016年3名工作人员参加XXX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举办的辐射安全和防护基础知识培训,完成学习内容,经过考核合格取得辐射安全和防护培训考核合格证。剩余工作人员均已报名2017年辐射安全和防护基础知识培训班。
四、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或者送贮情况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台账:
我院无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或送贮情况;射线装置已设立台账,并有专人保管记录。
五、场所辐射环境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监测数据:
我院共有4台射线装置,其中3台射线装置经XXX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测,辐射环境防护符合要求。1台射线装置经XXX安检测公司检测,辐射环境防护符合要求。我院14名辐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个人防护,并配备个人剂量监测仪,每季度定期向XXX疾控中心送检,有检测记录,2016年辐射水平均未超标。
六、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情况:
我院制定了对各种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的应急预案,并成立以院领导为组长的预防辐射事故的应急小组。
七、核技术利用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我院无核技术利用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整改情况:
我院辐射安全工作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及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经上级部门及我院工作人员的自查,未发现安全隐患。
九、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落实情况:
我院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操作,任何工作人员都不得违反规定,对工作人员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我院辐射安全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对法律法规落实进行监督。
在2016年一年中我院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未发现任何不安全隐患和违规操作情况,未受到任何违纪处罚。
10.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十
2014对外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以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为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废物处理材料与工艺、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核废物的环境安全、核检测与核设施安全监测。
为推动进一步开放与合作,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面向国内外核废物与环境安全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设立开放基金,现发布2014开放基金资助课题(以下简称“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一、开放基金宗旨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旨在吸引、聚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科学工作者前来本室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促进学术思想和人员的广泛交流,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推动我国核废物与环境安全领域研究和技术的发展。
二、开放基金资助范围
本开放基金主要资助以下研究方向,申请者可以根据本指南自主申报研究项目。本实验室将根据申报材料的情况,经专家评审,选择其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项目进行资助。
1、基于核应急条件下的废物处理技术;
2、改进和提高中、低放废物处理水平的工艺技术研究,重点资助中、低放废水处理研究;
3、新型核废物固化材料与固化技术,主要针对废树脂、活性炭、焚烧灰等特殊废物的研究与开发;
4、放射性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关键技术,主要针对铀矿山、尾矿库等环境整治工程的应用研究;
5、天然及人工材料对放射性核素富集、阻滞材料及其特性研究;
6、核应急条件下的环境安全监测技术。
三、开放课题资助额度和研究期限
2014,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总金额为XX万元人民币。资助额度为每项3-6万元。开放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最多不超过3年(2015年1月-2017年12月)。
四、开放课题的申请与评审
1、开放课题申请者的条件
(1)申请者必须是开放课题的实际负责人,年龄原则上在55周岁以下,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所申请课题的研究。
(2)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但未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进行书面推荐。
(3)因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流动性较大,不易管理,所以研究生不能作为负责人申请开放课题,但可以参加其他人申请的开放课
题。
(4)校外人员申请的开放课题必须有西南科技大学校内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原则上应属本实验室内专职科研人员)参加,并划拨一定比例经费(不低于课题总经费的20%)支持其研究;该成员同时作为校内联系人,负责具体沟通和资料传递。校外申请者承担我校的课题不得同时超过2项(包括主持和参加数)。
(5)已主持本实验室开放课题、但验收不合格的课题组,两年内取消该课题组中前三位主研人(包括项目负责人)申报本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资格。
2、开放课题的申请程序
申请人根据本指南要求,认真填写《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格式见附件1),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并盖章后,将纸质材料(一式三份)和电子版文件(与纸材料一致)报送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联系人和联系方式附后)。
自本指南发布之日起,开始接受课题申请,截止日期为2014年8月31日,逾期不予受理。
3、开放课题的评审
接收的课题申请先由国防重点实验室进行形式合格预审,通过后经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或聘请的同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会议评审(重点对课题的选题、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申请人从事实验研究工作与完成课题的能力、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根据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并结合本实验室的发展重点择优资助。开放课题的评审结果和批准立项通知书将于2014年10月底前通知申请者本人及所在单位。
五、课题及经费管理
开放课题及经费的管理按照《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西南科大发〔2010〕42号)执行。
六、开放课题的结题
1、结题时需提交的材料
开放课题结束,课题负责人须向重点实验室提交:(1)研究工作总结及研究报告;(2)发表学术论文复印件,著作;(3)专利与获奖成果证书复印件;(4)研究工作中重要的原始技术档案、数据记录、图纸、底片和其它资料,以及目录清单。由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统一归档或管理。
2、结题指标
开放课题结题时,需有标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英文:Fundamental Science on Nuclear Wastes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Laboratory)(编号XXXX)”的SCI、EI检索收录论文(不包含EI收录的会议论文)。项目结题的基本指标:(1)申请者以本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发表符合上述要求的论文2-3篇;(2)申请或授权的发明专利,或联合鉴定项目,或联合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等;
(3)对于完成好的项目结题时,可酌情追加资助经费;对于完成不好的项目结题时,要根据情况返回部分资助经费。
七、知识产权等相关问题
本重点实验室资助的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属本重点实验室与申请人所在单位共有。外籍客座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成果鉴定和报奖由双方共同办理。成果转让的获利,由双方共享,比例另行协商,未经双方同意,不得向第三方转让。申请专利,按专利法及有关规定办理。
凡由本重点实验室资助的课题所发表的论文、论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以及申报奖等所有成果,均须标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英文:Fundamental Science on Nuclear Wastes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Laboratory)和项目编号。
八、申报注意事项
1、为杜绝课题申报高起点、批准后自行降低要求的不良倾向,提请各课题申请人注意:课题申请书中所填课题研究目标、预期成果应以课题预算和研究内容为依据,实事求是,并具有可考核性。课题申请如获批准,除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外,不得随意更改课题研究目标、进度安排、课题预算和预期成果。对擅自更改的,将取消其立项资格。
2、批准的开放基金课题,其负责人需与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签订项目合同书。本《指南》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者、评审专家和管理人员的指导性文件。
3、申报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
九、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59号西南科技大
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东10号楼)邮政编码:621010
联 系 人:王烈林席发元李江波电话/传真:0816-6089872
E-mail:nwesl@swust.edu.cn
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11.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十一
隐蔽是主要防护措施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暴露于电离辐射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很难预测,它取决于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2天。
个人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对已受到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可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检测或处理。
不应擅自服用碘片
市民应避免恐慌,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解除心理恐慌状态
12.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篇十二
辐射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带来的各种危害。根据具体情况, 辐射监测主要目的有:为核事故应急准备提供核事故应急响应决策和评价所需要数据;为核与辐射恐怖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提供信息和支持;提供环境辐射基线水平和变化趋势为核与非核领域的科学研究服务;监视、发现并识别与核禁试有关的异常核事件;为公众和政府部门及时提供环境辐射的信息、咨询、解释和服务。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对辐射监测的目的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相应的辐射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从1945年第一次核试验起直至1980年, 大气层核试验是对环境的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 世界各国陆续针对性的建立并完善了本国的环境放射性监测系统。如美国的EML和Rad Net、加拿大的CRMN、英国的RIMNET以及德国的IMIS等。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 监测重点转移到对国、内外核反应堆事故或放射性核素输运事故的监测, 为适应这种变化, 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 各国相继对其环境辐射监测技术进行了更新。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 人们认识到, 发生核/射线恐怖事件的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 预防和应急处理这类事件是重要而且长期的任务。对涉核或辐射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的监测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相应的监测项目和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 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辐射监测系统全面启动, 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检阅, 在各国的应急监测和预警性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暴露了不足之处。从辐射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 此次事故必将引发监测技术新的发展, 把握住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正在建立完善中的监测体系建设可以起到指导、借鉴的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收集到的大量技术资料, 对福岛期间世界各国监测活动以及一年多来国际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 以求准确把握国际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并结合国内监测体系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2 日本应急监测情况
2.1 日本福岛核事故概况
2011年3月11日国际协调时间05:46 (日本时间14:46) , 日本东北海域发生地震, 震级达9.0级。此次地震造成东北海岸四个核电厂的共11个反应堆自动停堆。地震后袭来的海啸在随后的几小时进一步加重了电站的受损状态。冷却系统因此停止运作, 反应炉开始过热。在之后几天内, 1、2、3号反应炉经历了堆芯熔毁, 辐射释放等灾害事件。福岛核事故是继美国三哩岛核电站、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之后在核电厂发生的又一重大核事故, 福岛核事故的后果非常严重, 导致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释放, 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也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核电的可接受性。
2.2 日本核事故后监测活动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成立应急响应中心, 并实施应急监测, 监测活动以制定紧急情况下准备撤离区域等应急措施为主要目的。监测内容主要为空气吸收剂量率, 环境样品辐射剂量率。监测手段主要有航空监测, 车载移动监测, 以及对空气、海水、土壤、地下水、沉降灰等取样检测, 目标是形成累积剂量图, 剂量率分布图等工作。
为快速掌握环境放射水平和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 借助美国能源部的航空监测系统进行航空监测, 该系统采用加拿大RSI公司的RS-500GEPA航测系统进行监测, 监测到核电厂西北地区放射性水平最高。航空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空气吸收剂量率、地表Cs-134和Cs-137累积量。在茨城县防灾直升机 (BELL 412EP) 安装了从美国能源部借来的飞机监控系统进行监测。飞机上安装了高灵敏度的大型放射性检测仪 (部分为Na I探测器) , 大范围迅速地检测地上累积的放射性物质放出的伽玛射线的方法。在东京都及神奈川县的飞机监控是在民营直升机上。
在1-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等的上部, 利用空气中放射性浓度 (粉尘浓度) 评估PCV铯的当前释放率;在2011年12月时, 1-3号机组总释放率最大约为6×107Bq/h, 为事故发生时释放率的1/13000000;在海上利用空气中放射性浓度 (粉尘浓度) 对1-3号机组PCV铯的当前释放率进行评估, 在2011年12月时, 约为2×107Bq/h;基于上述释放率, 对厂址周围的年辐射照射进行评估, 最大约为0.1毫希弗/年。
事故后期, 日本进行的监测活动以确认地表面沉积的放射性物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目的, 并期望监测结果可以应用于今后辐射剂量评估、去除核污染的对策、预测今后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等工作。主要检测内容有空气吸收剂量率, 环境样品辐射剂量。监测手段主要为固定点位监测, 海水、土壤、地下水、沉降灰取样检测。目标是根据固定监测和移动监测测量结果制定空气吸收剂量率分布图, 同时计划制订5种伽玛辐射核素铯-134、铯137、碘131、碲129m、银110m, 阿尔法辐射核素的钚238、钚239+240、贝塔辐射核素的锶89、锶90的沉积量, 制作土壤地图, 汇总成报告书。
2.3 日本核事故后监测的主要特点
2.3.1 日本核事故发生后, 随着事故的发展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 监测活动的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体现了应急监测的特点。
2.3.2 事故初期、监测内容监测内容以为空气吸收剂量率为主, 辅以环境样品辐射剂量率监测。监测手段以反应迅速、灵活的航空监测, 车载移动监测为主。
2.3.3 事故后期, 主要监测内容为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环境样品辐射剂量。监测手段主要为固定点位监测, 辅以移动监测。大范围、高密度设立固定监测取样点、高频次取样, 特别关注重点地区。进行了海水、土壤、地下水、食物、沉降灰等样品的取样检测。
2.3.4 迅速寻求国际合作, 接收仪器设备、技术支持、数据资料等方面的国际援助 (如美国、法国、IAEA等国家和组织的援助) 。
2.3.5 航测和无人测量/取样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航空测量使监测人员可以快速掌握环境放射水平和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在高危区, 无人机和无人船的应用避免了对监测人员的危害。
3 其他国家监测情况
3.1 日本核事故期间韩国的监测活动
韩国作为距离日本最近的国家,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的当天成立了国家级应急响应组织,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应急监测工作, 并加强了国家环境辐射监测网的建设, 随后对全国核电站进行了安全检查。在总理办公室的监督下, 成了特别行动小组, 协调福岛核事故应急期间包括MEST (教育和科技部) 在内的7个部门 (MEST、MOFAT、KMA、MLTM、MIFAFF、KFDA、MKE) 的工作。其中, MEST和KINS (韩国核安全研究院) 作为韩国核安全审管机构, 成立了应急行动中心。在辐射监测方面, KINS负责国家环境放射性监测网络的运行, 专门成立了环境监测组, 并制定了应急监测方案, 对空气中的γ剂量率进行了监测, 同时对一些环境样品 (如空气微粒、沉降物、雨水、海水、沉淀物和海洋生物样品环境样品) 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进行了测量;KINS同时成立了机场污染监测组, 与KIRAMS (韩国放射性医院研究院) 放射性应急医学中心合作, 承担了对机场和港口的放射性监测;MLTM (国土、运输和海事部) 负责对放射性污染材料的海洋监测。
韩国环境辐射监测网络体系, 在全国设有71个自动监测点, 中央主机位于KINS的辐射监测中心。各监测点获得的辐射监测信息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至辐射监测中心, 辐射监测中心负责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并通过KINS网站向公众发布。2011年3月28日起, 韩国逐步将常规监测系统升级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增加了对大气沉降物、降雨、引用水和地表土壤的监测频次, 加强了对海水样品和海洋生物的监测。对收集到的环境样品, 采用HPGe探测器进行γ光谱分析。在γ谱测量结果的保证质量方面, 样品与IAEA参考物质同时进行测量, 并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钚同位素通过同位素稀释法, 由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随着福岛核事故事态的严重化, KINS与KIRAMS等部门合作, 在4个机场和4个港口, 对由日本进入韩国的人员进行了污染监测。在所监测的329, 188名人员中, 发现了2名放射性污染人员, 并进行了去污处理。
3.2 日本核事故期间西方主要国家的监测活动
3.2.1 日本核事故期间法国的监测活动
法国受到国际原子能组织的邀请, 依据福岛近岸的海底地形、潮流、水温、盐度等条件建立了该扩散模型。模拟结果为, 放射性物质向海里排放后, 沿着海岸向南北方向扩散之后, 北侧到达仙台湾之后向东西方向扩散。法国预测放射性污染水最初是向南北方向扩散。11年4月5日, 法国国际科学中心计算得出,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高浓度放射性污染水向海里排放后, 扩散方向最初是沿着海岸向南北方向扩散, 不会马上向东西方向扩散。政府尽管说放射性物质会被稀释, 但是强调包括海域在内, 必须高度重视监视监测工作。
10月28日法国核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 (IRSN) 27日称, 因日本福岛核事故向太平洋泄漏的放射性元素铯总量达到27.1千兆贝克.IRSN表示, “这是目前观测到的最大的一次人为的放射性核物质污染海洋环境事件”, 从今年3月21日至7月中旬, 福岛核电站共向太平洋排放了27.1千兆贝克Cs-137, 其中总量的82%是在4月8日前排入大海。
3.2.2 福岛核事故期间英国辐射监测活动
英国卫生署在牛津郡和格拉斯哥的实验室于2011年9月检测出了来自6000英里以外的放射性碘同位素的痕迹, 这些放射性元素来自3月11日遭受破坏性地震和海啸袭击后发生熔毁的核电站。发言人说, “在位于英国牛津郡的切尔顿和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的监测站检测出了极微量源自福岛的放射性物质.美国和欧洲的瑞士、德国和冰岛都发现了这些痕迹.这些微量放射性物质达到了检出水平, 我们监测部门能够检出极低含量的放射性。”, 苏格兰环保署 (SEPA) 确认了这个发现但指出对公众不构成危害。SEPA的放射性物质主任詹姆斯格梅尔说:“检测出来的放射性碘同位素浓度极低, 不对公众和环境构成影响, 检出如此低浓的放射性物质表明英国的监测体系可以有效地监测放射性物质。”。
英国卫生署 (HPA) 部分公开的监测数据:卫生署 (HPA) 4月7日公布的非空气介质放射性数据。
3.2.3 福岛核事故期间加拿大辐射监测活动
事故发生后, 加拿大核安全委员会 (CNSC) 于2011.3.11启动应急指挥委员会, 部署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 加强环境监测和报告。在国土范围内进行连续的环境监测, 同时评估国外发布的相关数据。与此同时, 升级现场应急仪器设备, 尤其是规范和统一场外应急支持, 建立实时自动边界辐射监测系统并配备后备电源。
组织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对国境内和海岸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大气、地表沉降、水、土壤和蔬菜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了监测, 监测重点关注核素为I-131、Cs-137、Cs-134。加拿大辐射监督网络是全国监测站网络, 它用于常规的采集空气, 沉降物, 饮用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和牛奶进行放射性分析和测量伽马剂量。监测网络的辐射监测设备分布在全国77个位置, 只有一个数据中心进行采集、分析和存储监测数据, 位于渥太华环境署辐射防护局。
3.3 国际组织福岛核事故期辐射监测活动
3.3.1 福岛核事故期间IAEA辐射监测活动
IAEA从3月20日开始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区域的土壤和大气开展辐射量监测。IAEA在日本布设了两个监测队。其中一个在福岛区, 另一个独立的监测队在东京及周边地区进行监测。21日监测结果显示, 距离该核电站约20公里 (缓冲区为20km) 的福岛县浪江町的辐射量为每小时161微西弗, 约为正常值的1600倍。IAEA的测量小组20日在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16至58公里的10多个地点进行了土壤和大气监测;福岛第一核电站50至70公里圈的土壤中测出的辐射量也高于0.1微西弗的正常值 (即该地背景值) , 距离核电站52公里的二本松市测得的辐射量为4.2微西弗。22日监测显示, 绿色蔬菜中的碘-131和铯-137以及牛奶中的碘-131超标;当日发现了海水样品中的放射性污染, 海水中放射性的碘含量是日本政府设定标准的127倍, 而放射性铯的含量则超标25倍。
3.3.2 福岛核事故期间CTBTO辐射监测活动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CTBT) 组织, 通过其覆盖全球的监测系统IMS对福岛事故后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情况进行了监测。CTBT目前已投入使用有63个辐射监测站, 其特点是预警效果好、灵敏度高。根据其公开数据, 3月12日, 日本福岛核电厂250km处的高崎市辐射监测站检测出人工放射性。截至3月13日超过35个监测站可提供监测扩散信息, 根据监测数据绘制出福岛核事故放射性物质扩散示意图。
而据其2011年3月24日监测结果显示, 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已从太平洋上空到达美国、欧洲, 并将于其后的2至3周内绕地球一周。不过, 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极小, 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3.4 日本核事故后各国和国际组织监测活动的主要特点
3.4.1 各国监测机构和国际组织监测机构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所属组织的职能的不同, 在事故后监测的参与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些国家和机构如美国、法国、IAEA、CTBT等直接派出监测人员抵达日本对监测活动进行技术支援以及对日本发布的监测数据进行核查。
3.4.2 CTBTO监测点覆盖面大, 监测数据较稳定、数据共享迅速。因此它的监测数据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 对具体国家的预警和数据复核起到了重要作用。
3.4.3 各国在事故后, 加强了针对人员和货物的输入放射性污染的监测工作, 如韩国通过监测发现了受污染人员, 俄罗斯、蒙古等国家通过对货物的监测发现并处置了源自日本的放射性污染货物。
3.4.4 各国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仍以现运行的技术设备为主, 其技术和设备在事故后监测活动中被证实是有效、可靠的。一些国家对现行监测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 如英国将一些海岸的固定监测设施进行了加固和加装无线传输功能。这些改造主要针对监测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和数据传输、集成能力方面。
4 结论和建议
4.1 福岛核事故发生至今, 各国辐射监测技术手段仍以传统监测手段为主, 放射性污染监测是监测网的核心内容。
4.2 应加强各级监测站点建设, 各级各部门监测机构协同合作, 实现数据互通。监测站的设立应更灵活、更有效。
4.3 应强化监测设备设施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以及数据传输能力。
4.4 应强化固定监测点布局和密度以及监测/取样要求, 使固定观测点具备实时气象参数监测能力。实时气象数据能够为放射性物质扩散与沉降的预测提供依据, 辐射监测站应该具备测量气象数据的能力。
4.5 应加强移动监测如车载移动实验室、航空测量设备监测力量建设, 针对各种现场环境 (高空、海洋等) 的测量系统改进是应急辐射监测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持。
4.6 应强化对监测系统的数据/信息公开的要求, 实现辐射剂量率自动测量、数据实时传输和电子发布。
4.7 应加强监测系统快速化建设, 争取环境样品监测就地化、快速化。就地能谱测量技术 (In situ) 更受重视。有关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现场测量, 已经显露出由实验室测量方法向现场测量发展的动态。
4.8 应加强国际间辐射监测数据交换平台和预警系统的作用, 如防核武器扩散条约组织的全球监测系统对于核应急的监测与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为我国监测系统提供重要的补充。
4.9 应加强无人/远程控制监测取样设备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高空无人放射性测量系统、海洋连续放射性测量系统开发并投入使用。
【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推荐阅读: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12-08
浙江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7-26
辐射安全08-09
医院 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10-26
年度辐射安全评估制度08-04
辐射安全管理工作目标11-14
辐射安全许可证申领材料12-31
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总结报告06-19
移动网络安全与防护08-15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