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和能力框架

2024-09-03

教育知识和能力框架(5篇)

1.教育知识和能力框架 篇一

关键词: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能力框架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 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手段的提高都是这一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知识经济的打造需要将知识的生产和人的智力进行充分的发挥, 才能够支撑起这样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网络化、信息化, 其特点是通过各类技术、理念的全面、持续创新, 来多资源进行最高效率的整合, 一次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共同和谐进步, 最终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状态。伴着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会计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但同时, 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现代会计模式在中国正处在逐步建立的阶段, 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搞活市场经济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在这样的宏观经济浪潮中, 要在经营活动的点点滴滴中下足功夫, 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鉴于此, 当下的会计工作早已不是仅仅局限于过去的记账环节, 而是成为了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人员已经开始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成为了企业管理层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样的会计模式是一种面向管理、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一种会计模式。然而, 目前中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难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果任由这样的状况持续发展下去, 对于整个经济建设都将是一个短板, 鉴于此,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框架亟待提高和完善。

一、中国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业务水平偏低

客观来看, 中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业务水平也偏低。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中, 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凤毛麟角。虽然, 在实务中有一些资历较深的会计人员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实际经验, 但是从整体来看, 中国的绝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并不高, 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业务水平有限, 知识结构更新缓慢, 会计观念老化、陈旧等问题较为严重, 尤其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之后, 对于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当下不少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都达不到这一要求。从根本上来说, 会计人员是所有会计工作的直接承担人, 他们需要专业、勤勉、诚信地将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过程进行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 将会计的核算与监督两大功能落到实处。在这一工作流程中, 会计从业人员素养的高低, 直接对会计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 成为整个工作的核心。例如, 如果在一项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的领域中, 由于会计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不够熟悉, 对相关业务处理理解得不够深入, 那么就会出现职业判断偏差过大, 最终甚至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目前, 一些会计人员满足于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 专业技术水平停滞不前, 工作中敷衍了事, 缺乏积极进修、学习的主动性, 组织的继续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

(二) 职业道德、思想素质不高

会计职业道德是整个会计职业活动中的灵魂, 是每一名会计从业人员都应该严格遵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准则。这不仅仅对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提出来明确的要求, 同时也是每一名会计从业人员应该肩负起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可以说, 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是会计人员完成好会计工作的最重要前提。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原则, 不能坚持应有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 通过自己手中的便利, 在利益的驱动下, 放弃职业操守, 为自己谋取私利。近年来, 各类会计造假丑闻层出不穷,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会计人员在舞弊行为上能坚守职业道德的原因所致, 在各类违法操作面前, 不闻不问。还有的会计人员缺乏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一旦单位负责人授意进行会计造假, 再稍加利益诱惑, 会计人员便超越道德底线, 违反财经法规, 不仅未能对违法行为加以制止, 甚至还出谋划策, 沆瀣一气, 对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风气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三) 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科学, 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目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才还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伴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 中国的一些会计人员逐步意识到以往陈旧的会计知识结构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的需要。在这一问题中, 最突出的是中国严重缺乏高层次的会计人才, 而低学历、无学历的会计人员却有着庞大的比例, 甚至在一些企业中, 会计人员都属于无证上岗, 对相关会计准则、制度、财经法规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在处理相关会计问题时主观性过大, 难以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 中国会计人员的知识机构断层严重, 部分会计人员对出台的相关会计政策、经济政策关心程度不够, 没有形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中国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的举措

(一) 强化业务培训, 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鉴于此, 强化业务培训, 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养, 势在必行。首先, 要狠抓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俗话说, 理论指导实践, 一名优秀的会计工作人员在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之前, 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 唯有如此, 在其面临新环境、新形势、新问题的情况下, 才能够进行理性思考, 找出问题的核心。会计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参加短期业务培训, 来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最新的财经法规和财务、审计、税收、电算化等方面的基本业务知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业务素养。其次, 各个单位也应该鼓励会计人员进行自学, 并给与一定的条件和鼓励。可以说, 中国未来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大量知识结构合理、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会计人员, 相关单位应该积极鼓励会计人员进行自学, 并为其提供一定的便利。会计人员的自学途径和形式较为丰富, 远程、自考、函授、电大等方式都是较好的选择, 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已达到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组织管理意识的作用。同时, 通过不断的学习, 也能增强会计人员工作过程中的信心,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后, 有关部门要大力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切忌流于形式。从事会计领域的工作, 并非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 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唯有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继续教育工作应该力争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主管单位应严格遵循财政部的有关要求, 每年保质保量地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不能随意更改和取消。

(二) 将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一大重点, 常抓不懈

近年来, 中国资本市场上各类财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 严重扰乱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鉴于此,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职业道德是培养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重要领域, 会贯穿会计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 因此, 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任务, 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做到常抓不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 而是需要通过内外部的共同作用才能进行强化。从会计人员内部来说, 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采用各类方式和渠道加大对职业道德观的宣传和教育, 树立起典范, 让会计人员能够明辨是非, 知道自身所扮演的经济角色, 从而做到自觉提高道德修养, 抵制不良风气的腐蚀。从外部环境来说, 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的办法, 对于在工作中存在道德瑕疵的工作人员给予处罚, 情节严重的, 还可以吊销其资格证书, 甚至禁止其今后继续从事会计工作, 切实将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纳入到对会计人员的考评体系中。

(三) 培养会计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 会计工作也早已不再是过去“账房先生”的时代, 现代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从总体上来说, 会计工作需要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记录和反映, 从而形成会计信息, 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分析的基础, 最终达到优化经营管理模式的目的。可以说, 会计工作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和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会计工作不仅要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过程, 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在海量繁杂的信息中, 通过先进、高效的工作方式, 及时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最终快速地解决问题。当今社会, 会计信息的运用范围十分宽广, 涉及到企业融资、投资、营销、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 尤其在防范风险、化解危机当中具有相当优良的预警作用, 为企业管理层的经济决策提供更多有用的参考意见。

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框架的提高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 而是需要花长时间、大力气完成的系统工作。这其中存在来自社会的客观原因, 同时也存在来自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内在原因。鉴于此, 只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再加上会计人员的努力, 才能够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浅议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J].新财经:理论版, 2011, (12) .

[2]葛雪.新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在环境审计中的角色定位[J].现代商业, 2010, (26) .

2.教育知识和能力框架 篇二

摘 要:远程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由导学教师来提供的,导学教师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因素,是开放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导学教师的能力要素与能力框架。研究表明,学生认为导学教师的能力应包括六大维度,共计31项能力要素。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提升导学教师队伍能力,是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学习支持服务良好运作的关键措施之一。研究表明,导学教师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的远程学习支持系统中,导学教师都是一个重要元素,一个优秀的学习支持系统中对导学教师有相当高的要求。一项研究表明:凡是由优秀导学教师带的班级,学员普遍呈现“三高一低”,即注册率高、专科升电大本科率高以及申请学位通过率高、辍学率低,学生对电大开放教育有较高的认同感。可见,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队伍能力的提升是远程开放教育实践发展的保证,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远程学习的认可度及远程学习质量。然而,目前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队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培训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导学教师队伍建设不平衡等。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导学教师队伍能力堪忧,根据2012~2013年国家开放大学对天津、上海、安徽等十多家省级电大的基层教学点实地调研发现:导学教师群体年龄跨度较大,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导学教师缺乏专业化知识背景和相应的能力及心理素质,对远程教育认识存在着诸多误区,面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心理的迷茫和多种学习需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从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正蓬勃进行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势必对导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能力要求。因而,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其能力构成要素是什么?试图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的能力要素和能力框架,以期作为今后教学实践中导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和能力培训的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学习者视角探究了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的能力架构。探究了导学教师这一角色所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素,尝试构建了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模型。本研究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相统一。

(二)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是基于两个方面来构建的。一是采用杨素娟、刘选等提出的“远程教师七大能力范畴”作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具体包括知识维度(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技术维度(一般技术和专业技术)、交互维度(一般交互和综合交互)、管理与组织维度、教学设计维度、教学评价维度和职业精神维度。基于导学教师只提供非学术支持服务,一般不参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因而在教学设计维度、教学评价维度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暂不考虑。因此,本研究的导学教师能力维度为知识维度、技术维度、交互维度、管理与组织维度、职业精神维度这五大维度。二是借鉴教师能力开发的一般实践操作模式,即“角色——职责活动——能力”,并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角色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国家开放大学校级课题:Q0018A-Q)的研究情况。其中,该课题研究得出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是面对学生,提供非学术学习支持服务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国家开放大学基层学习中心的15名导学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情况,对导学教师的职责分工及要求等信息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归纳,总结了导学教师的工作职责及要求如下(见表1):

结合上述理论框架与实践操作模式,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职责要求与七大能力范畴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值得说明的是,划√表示导学教师完成该工作职责(纵向)在理论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横向)。此外,还增加了“基本素质”一项,做此处理的考虑主要是因为这些基本素质虽然不是直接体现出远程教育特殊技能,但却是教师顺利完成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基础,鉴于这些基本素质的一般性,故统一将其称为“基本素质”。

(三)研究工具的设计与编制

学生视野中的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问卷设计是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根据上述研究思路,问卷设计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围绕基本素质、教务管理、学习过程支持服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组织建设、个性化咨询服务六个维度进行设计,总共31个问题。问卷主体部分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模式(Likert S c a l e),能力重要性的五级量表依次为“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问卷编制完成后,邀请了部分学生进行预填写,并对部分选项进行了修改,调整,最后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

四、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

2015年4月至5月期间,利用专业性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向国家开放大学天津分部、湖南分部、陕西分部的学生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2份。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一)受调查学生的人口学分析

1.受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

从性别来看,受调查的女性学生的比例略高,占57.8%,男性的比例为42.2%,性别比基本相当,进而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性别差异带来的评价误差。从年龄分布来看,受调查学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之间,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1.36%,分布在30~39岁的学员也较多,为33.95%。这与目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在读学生的年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即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主要是以20-40岁的中青年人居多。从婚姻状况来看,67.28%已婚,32.72%的学员未婚。

2.受调查学生的所学专业

图1描述了受调查学员所学专业的总体情况。涉及了工商管理、学前教育、会计学、行政管理等10个专业,数据显示:受调查学生所学的主要专业集中在会计学(52)、行政管理(4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工商管理(16)、学前教育(15)等,依次占受调查学生的32%、25%、12%、10%、9%。这与国家开放大学招生较好的专业分布和学生分布较为一致。

3.受调查学生的所在单位类型

图2描述了受调查学生当前所在的单位类型。从数据可看出,学生所在单位涉及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及个体等多种类型,充分反映了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复杂多样的职业背景。

上述几个方面的分布情况,表明本次调查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进而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二)导学教师能力指标等级重要性分析统计

为了方便统计,本研究对莱克特量表进行了编码,其中最小值“1”代表“不重要”“2”代表“一般重要”“3”代表“重要”“4”代表“很重要”,最大值“5”代表“非常重要”。从整体上看本次调查结果,所有问题的标准差和标准误数值都较小,这就说明样本抽取的学生能够代表全部学生,并且对于问题做出的选择较集中。

1.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是导学教师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是更好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数据显示(见表4),对于导学教师而言,在“基本素质”维度上,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导学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能力。其均值分别达到4.43和4.07,其均值等级排序为1和2。这说明,如果导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有利于导学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妥善处理学生问题,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生有可能会感觉到导学教师的关怀。而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熟练程度,也能帮助导学教师引导学生适应网络学习环境,激发网络学习兴趣,而这种愉快的学习体验,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

2.教务管理

导学教师涉及教务管理内容包括各类教务信息、学籍信息考务信息和毕业信息等,这些信息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基本点。从调查得知,在“教务管理”维度,学生最看重的是考务信息的整理能力,均值达到了4.52;另外,学生较为关注新生入学服务,以及毕业和学位申请等信息的整理和上报等这两项能力,均值分别为3.68和3.15;上述这些能力,是与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息息相关的信息,导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学习。此外,“教务管理”维度中的“学籍异动申报”得分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它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故学生对此的关注度较低。

3.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能力

导学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员”,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学生心理的“导航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员”,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员” 可见,导学教师是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支持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学习支持服务”维度包括5项能力,从调查得知,五项能力中位于前三位的依次是“指导学生选课”“提醒并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在“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这个环节里,学生最为看重的“指导学生选课”这个要素,如果导学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的帮助学生选好课程,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较为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提醒、督促,这说明学生希望导学教师对其学习学习进程进行督促和激励,如果导学教师能持续关注和及时督促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对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很有帮助。此外,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也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上述这三项能力关系到导学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准确科学的支持服务。

4.学生事务管理能力

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之外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是促进学生与学校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从调查得知,学生们更看重对学生意见与需求的反馈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这两项能力,从远程开放教学实践情形来看,学生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会有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导学教师能较好的收集,并给予反馈,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这对学生的顺利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课外组织活动”这一项均值为4.16,这说明,学生希望导学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以增加学生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事务管理”维度中的“学生纪律教育”、“违纪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更多学生的日常事物管理,以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大部分学生学习关联度不大,因而,学生对导学教师这些方面的能力关注度较弱。

5.学生组织建设能力

网络远程教育是以师生双方的时空分离为基本特征,这使得学生组织建设成为了学生关注的能力要素。根据调研,大多数基层教学点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与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不同,远程开放教育的班级以同一专业、同一年级为标准划分,没有具体的人数要求,但现实情境中,一位基层教学点的导学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通常在1:200以上。这就要求导学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班级建设和管理能力。从表4也可以看出,“学生组织建设”维度中的“班级组织与管理”“学生团体建设与管理”“学习小组管理”三项能力的分值均较高,分别为4.31和4.01和3.96,可见,学生对导学教师班级组织建设能力的关注度非常高。

6.个性化咨询服务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学生基数大,层次复杂,个性化咨询服务是学生较为关心的能力。表5显示,在“个性化咨询服务”维度中,“回复学生咨询”和“维护学生权益”得分最高,分别为4.33和4.19,这说明,如果导学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性化服务,维护学生权益,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也将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特殊学生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均值得分较低,这说明导学教师在这方面能力较为缺乏,在远程教育院校日趋重视心理教育的背景下,导学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提升。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基于导学教师能力调查各维度均值的描述与分析结果,尝试搭建了导学教师能力框架。导学教师的能力框架包括基本素质、教务管理能力、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能力、学生事务管理能力、学生组织建设能力和个性化咨询服务能力这六大能力维度。同时,在每个能力维度中,本研究将能力要素按重要性进行了排序:

基本素质:沟通与交流

教务管理能力:考务信息整理

学生事务管理能力:了解学生需求

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能力:指导学生选课

学生组织建设:班级组织与管理

个性化咨询与服务:回复学生咨询。

上述导学教师各能力维度中的能力要素的重要性排名,其实质体现了学生对导学教师能力的期待与建议。这些建议对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和导学教师具有重要启示。

六、研究的不足

在本研究中,受时间、经费及精力所限,所调查学生的数量相对较少,所调查的地区较为局限,仅局限在国家开放大学天津、湖南、陕西这三个分部。因此,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所调查学生的样本限制,本研究中得出的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是否囊括了学生期望的全部能力要素,且在多大范围内代表学生的期望等问题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因而,本研究拟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调查学生样本数量、样本选择地域与地区做进一步扩展,以检验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是否存在差异,进而形成更为完善的导学教师能力要素与能力框架。

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来研究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去研究是必须且实用的,它契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因而,本研究希翼能对于导学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导学教师能力培训与能力评价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艳萍等.我国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基于天津、上海、安徽等省级电大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2]江小青.社会学角色理论视野下的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3.教育知识和能力框架 篇三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

(2)①研读《课标》。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②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 ◆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

◆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①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学科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具体到学科学习,学生的已有

知识经验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对学科的认识和形成的经验,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基础,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相关知识。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些是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有些是与科学观念相违背的,与所学的新知识冲突,会妨碍、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没有冲突时,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因此,教师探查清楚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经验,利用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与策略调整和改造与新知识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概念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呢?传统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诊断性测验、布置作业、课堂提问等。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它们对于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特别是揭示学生头脑中的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②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设计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能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的反馈调控提供详实的信息。

内容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目标陈述.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具体课时目标,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①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④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

(1)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形式不限,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教学过程的表述比较简洁明了的方式是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是教学设计成果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策略的集中体现;教学流程图是教学活动的大纲、师生活动的线索;教学流程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的有效工具。

(2)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6.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4.教育知识与能力 篇四

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一)主要范围:中学段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与教师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中学教育教学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的实践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求,以促进陕西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统一公开招聘新任教师中学段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考核知识点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师专业化发展。

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教育学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本质;学校的产生;古代学校;近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制;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含义;当代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方针。

学校教育功能的含义;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现代化功能、政治功能、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反思与教师反思;教学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研究;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校本教研。

(2)分析与应用

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一)主要范围:幼儿教育段的保教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指导、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学前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的实践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求,以促进陕西省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

(一)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考核知识点

学前教育基本概念:广义的学前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儿童,教师,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的特点:非义务性,启蒙性,直接经验性,保教结合; 学前教育的任务:0-3岁早教机构的任务,幼儿园的保教任务; 学前教育的原则: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与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我国学前教育的有关法规和条例:教育法体系中的基本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学习学前教育学 的方法。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广义的和狭义的学前教育基本概念;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儿童、教

师、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学前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的特点(非义务性、启蒙性、直接经验性和保教结合)及其含义;幼儿园的保教任务(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打好基础);《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宗旨,并了解该条例的主要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含义,并了解该规程的主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知识观和儿童观,了解该纲要的主要结构与主要内容;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与特殊原则;《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

(2)分析与应用

能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说明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与特殊原则在学前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举例说明我国有关学前教育的法规条例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能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说明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1.考核知识点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及应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基本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及其矫正。

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与意义;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测验法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基本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分析与应用

初步掌握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测验法在儿童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流派的理论解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能够依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行教育教学;依据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矫正不良情绪、培养积极情感;初步掌握对各年龄段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有效策略;初步掌握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矫正的方法。

(三)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 1.考核知识点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意义与功能,种类与内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设计与指导。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活动,外出活动,亲子活动,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内含与特点(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幼儿自由活动,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意义与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自由活动节日活动,外出活动,亲子活动,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分类、种类和内容构成(一日生活常规的内容,节日活动的分类,外出活动的种类,亲子活动的种类,幼儿园环境的构成);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组织与指导(一日常规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自由活动,节日活动,春秋游活动,外出参观与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幼儿参与原则,经济性原则。

(2)分析与应用

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了解组织幼儿自由活动的步骤和方法;能够设计、组织与指导幼儿园节日庆祝活动,并撰写活动方案;能够策划、组织与指导幼儿园各种外出活动,并撰写活动方案;能够策划、组织与指导幼儿园亲子活动,并撰写活动方案;结合实际创设并评价幼儿园室内外环境。

(四)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指导 1.考核知识点

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和特征;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学前儿童游戏的条件;学前儿童各类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不同学者关于学前儿童游戏分类的观点;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和条件。

(2)应用与分析

能够分析创设儿童游戏需要的条件,包括游戏的时间、游戏的环境与材料、儿童的自主参与等;设计与组织各类游戏活动,包括儿童游戏的水平的分析与预设,儿童游戏的观察,儿童游戏的指导等。

(五)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考核知识点 学前教育课程的内涵、结构形态和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内容与组织;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典型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功能与方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学前教育课程的内涵、结构形态和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原理;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典型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特点、功能与方法;幼儿园的领域活动的含义、特点及其功能,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理论知识(包括领域活动大纲的编制与内容的把握,领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领等);幼儿园的主题活动的含义、特点及其功能;主题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理论知识(包括主题的选择与开发,主题活动的设计,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指导,主题活动的观察反思与调整,开展单元主题活动的注意事项等);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的含义、特点及其功能,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理论知识(包括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活动区的种类及其设置,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领,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的注意事项等),区域活动与游戏、集中教育活动、主题教育的关系。

(2)分析与应用

能够根据需要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一日活动计划;能够制定各年龄班的各类具体教学活动计划(包括领域教学活动方案、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区域活动方案等);分析、判断与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实际案例。

三、推荐学习的教材

郑健成主编《学前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七次印刷。陈帼眉主编《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一)主要范围:主要考核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教师道德与教育法、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教师道德与教育法、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的理解和掌握,对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综合理解能力的要求,以促进陕西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

第一编 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考核知识点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 2.考核要求(识记部分)

(1)哲学的概念(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5)物质的概念(6)运动的概念(7)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8)静止的概念(9)规律的概念和属性(10)联系及其属性(11)发展的概念(12)新事物和旧事物(13)质和量(14)矛盾的概念及其属性(15)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16)范畴的概念(17)现象和本质(18)内容和形式(19)原因和结果(20)必然性和偶然性(21)可能性和现实性(22)实践及其特点(23)实践的基本形式(2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5)真理和谬误(26)历史观的概念(2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8)生产方式的概念(2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1)阶级、国家、革命的概念(32)人民群众的概念(33)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概念

理解部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作用(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7)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9)质量互变规律(10)否定之否定规律(11)对立统一规律(1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7)认识的发展过程(18)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9)真理和谬误的关系(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2)社会意识的构成(2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2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2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6)杰出人物的作用(27)人的本质(28)人生价值(29)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

1.考核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改造 2.考核要求(识记部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3)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5)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6)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7)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解部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3)实事求是的含义(4)群众路线的含义(5)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6)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7)《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意义(8)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10)近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14)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1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16)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7)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20)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方式(2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23)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24)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考核知识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2.考核要求(识记部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四项基本原则(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6)我国的分配制度(7)“三步走”的发展战略(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9)“三个有利于”标准(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市场经济的含义(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1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1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点(15)我国的教育方针(16)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1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8)“一国两制”的特定含义(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2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2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2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2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理解部分(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关系(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3)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三步走”战略第三个阶段的划分(6)科教兴国战略(7)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9)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10)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11)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断的意义(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1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7)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18)坚持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19)“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2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2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4)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25)又好又快发展(26)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意义(27)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28)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内涵(29)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关系(30)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

第二编 教师道德与教育法

第一章 职业道德 1.考核知识点

道德的内涵、功能 职业道德内涵、特点、体现方面、意义与作用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基本特征、核心、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特点、基本原则、基本规范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职业的含义(2)道德的内涵(3)职业道德的内涵(4)教师职业的含义(5)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理解部分(1)职业道德的特点(2)职业道德的体现方面(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4)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5)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6)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第二章 教育法

1.考核知识点(教育法的原则 依法治校 教育法律责任 教育权与受教育权 政府的教育职权 义务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政府教育权 教师 学生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教育法的概念和原则(2)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保障的含义(3)依法治校的含义(4)教育权的含义、构成(5)受教育权的含义、内容(6)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7)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教育职权的主要内容(8)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

理解部分(1)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行政、民事、刑事三种法律责任的主体和主要内容(2)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各自内容及其关系(3)受教育权的性质及其主要内容(4不同级别的政府教育部门职权的主要内容(5)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6)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的主要内容(7)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编 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 第一章 中国文学基本常识

1.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诗经》的来源、名称演变及“诗六艺”(2)“楚辞”的名称源流及屈原的代表作品(3)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概念(4)词的名称、分类、特点及流派(5)元曲的基本知识(6)散文的分类、基本特征(7)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发展的两大阶段(8)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9)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10)话本小说的概念(11)章回小说的概念(12)新闻的概念(13)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14)《论语》的作者、文学特点(15)老子及《老子》概况(16)庄子及《庄子》概况(17)《史记》的作者、编籑体例(18)《汉书》的作者、体例(19)建安文学的时间断限(20)“三曹”诗歌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美学风格(21)“初唐四杰”(2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中的名句(2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24)王维《山居秋暝》的名句(25)中国诗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杜甫(26)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27)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28)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29)李商隐无题诗的作意及风格特点(30)苏轼的生平与创作(31)“易安体”的风格特点(32)辛弃疾及其爱国词(3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4)“唐宋八大家” 及其代表作品(35)“元曲四大家”(36)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品(37)“曲状元”马致远及其代表作品(38)明代“四大奇书”(39)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40)《红楼梦》的作者、书名、版本情况(41)《儒林外史》的作者、思想内容(42)鲁迅生平与创作概况(43)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44)茅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子夜》,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45)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46)冰心的代表作品及其作品“爱的哲学”、“母爱”、“童真”的主旋律(47)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作家叶圣陶,有童话集《稻草人》(48)朱自清的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49)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的内容与文学史意义(50)创造社的主要成员(51)新月派的代表诗人(52)文学研究会与人生派文学(53)梁实秋散文代表作品《雅舍小品》(54)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55)田汉话剧的代表作品(56)老舍的创作简况及其主要作品(57)曹禺的戏剧代表作品(58)夏衍的戏剧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59)张天翼小说的代表作品《华威先生》(60)张恨水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61)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62)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消遣的文学思潮及主要代表作家(63)赵树理与山药蛋派(64)孙犁与荷花淀派(65)贺敬之与新歌剧《白毛女》(66)艾青诗歌“土地”与“太阳”主题意象(67)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的主要人物形象(68)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69)“伤痕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70)“改革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71)“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72)“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与作品

理解部分(1)《诗经》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2)《诗经》的艺术特征(3)“楚辞”的文体特点(4)唐诗的题材、创作方法、基本形式(5)现代散文的表现形式(6)小说的文体重心、小说的本质特点(7)网络小说的概念及特点8)言情小说的概念及特点(9)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的文体特点(10)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体制演变(11)《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12)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含义(13)《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14)《汉书》简况(15)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风格特点(16)“初唐四杰”对唐诗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17)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特点(18)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19)杜甫诗歌的时代特征及“诗史”性质(20)“元白体“的语言特点(21)李贺诗歌的代表作品与“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22)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23)杜牧的咏史诗的特点(24)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25)《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地位(26)《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7)《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28)茅盾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29)茅盾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风景谈》、《白杨礼赞》(30)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31)巴金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32)冰心、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33)徐志摩诗歌创作概况及新月诗派的理论与创作(34)林语堂、梁实秋与三四十年代的闲适小品文创作(35)老舍小说的京味文学特色(36)《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意义(37)《雷雨》和《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38)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39)张恨水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40)贺敬之诗歌中的“时代精神”(41)艾青的重要诗集以及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42)“山药蛋派”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43)赵树理的“农民作家”的称号及大众化的风格特色(44)“战士诗人”郭小川及其代表作品(45)《红旗谱》的民族风格(46)陈忠实《白鹿原》的史诗风格(47)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48)王安忆创作简况及其代表作品(49)张贤亮的哲理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品(50)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章 外国文学基本常识

1.考核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学 早期基督教文学 阿拉伯文学 中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古希腊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主要成就(2)荷马史诗(3)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4)亚里斯多德的《诗学》(5)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6)中世纪文学的时间界限、基本类型(7)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但丁与《神曲》(9)古典主义文学的时间界限(10)莫里哀及其代表作品(11)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及其代表作品(12)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和他的《巨人传》(13)英国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及著名喜剧(14)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与其名作《堂吉诃德》(15)法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6)歌德、席勒及其代表作品(17)雨果、缪塞、大仲马、小仲马等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8)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普希金及其代表作品(19)匈牙利浪漫主义作家裴多菲的主要作品(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出自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21)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时间及主要艺术特征(22)果戈理的主要代表作品(2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罪与罚》(24)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代表作品(25)契诃夫的主要代表作品(26)福楼拜的主要作品(27)《红与黑》中于连形象(28)《人间喜剧》的作品分类和基本内容(29)狄更斯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30)勃朗特三姊妹及其代表作品(31)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32)欧·亨利的主要作品(33)杰克·伦敦的主要作品(34)欧仁·鲍狄埃与《国际歌》(35)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36)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37)罗曼·罗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38)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部分(1)希腊神话的内容特点(2)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新约》(3)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品《一千零一夜》(4)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5)《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6)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7)《伪君子》与古典主义戏剧(8)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9)《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及对封建教会的批判(10)《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11)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12)《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吝啬鬼形象(13)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新爱洛伊丝》(14)卢梭讨论教育的哲理小说《爱弥尔》(15)卢梭《忏悔录》对自我的大胆袒露(16)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浮士德》的情节、结构与题材特点(18)浮士德形象及其思想内涵(19)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20)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21)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22)雨果60年代的四部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23)缪塞的《世纪儿的忏悔》中“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24)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小人物”形象(25)果戈理短篇小说“小人物”的主题(26)果戈理《死魂灵》的思想意义(27)果戈理喜剧《钦差大臣》对沙俄官僚制度的揭露(28)《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29)列夫·托尔斯泰的史诗体小说《战争与和平》(30)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31)《红与黑》在心理描写上的成就(32)司汤达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33)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34)狄更斯创作的基本主题和思想内容(35)萨克雷的代表作品《名利场》(36)简·爱形象和罗切斯特形象及其意义(37)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38)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苦难的历程》(39)法捷耶夫的代表作品《青年近卫军》(40)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品(41)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品(42)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品(43)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第三章 中国历史基本常识

1.考核知识点(中国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 中国现当代社会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母系氏族公社(2)半坡遗址(3)河姆渡遗址(4)父系氏族公社(5)龙山文化(6)大汶口文化(7)禅让制(8)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9)夏历(10)夏朝灭亡(11)商朝建立(12)青铜器(13)甲骨文(14)牧野之战(15)商朝灭亡(16)西周建立(17)礼乐制度(18)宗法制度(19)周平王东迁(20)春秋五霸(21)战国七雄(22)秦的统一(23)大泽乡起义(24)秦朝灭亡(25)楚汉战争(26)刘邦建立汉朝(27)文景之治(28)张骞出使西域(29)丝绸之路(30)东汉建立(31)光武中兴(32)黄巾大起义(33)《周髀算经》(34)《九章算术》(35)《神农本草经》(36)《黄帝内经》(37)造纸术38)蔡候纸(39)秦始皇兵马俑(40)官渡之战(41)赤壁之战(42)司马炎建立西晋(43)司马睿建立东晋(44)五胡十六国(45)淝水之战(46)南朝(47)北朝(48)北魏孝文帝改革(49)圆周率(50)大明历(51)《齐民要术》(52)《水经注》(53)莫高窟(54)云岗石窟(55)龙门石窟(56)曹不兴(57)王羲之(58)魏碑(59)杨坚建立隋朝(60)隋炀帝(61)唐太宗(62)“贞观之治”(63)武则天(64)唐玄宗(65)“开元盛世”(66)“安史之乱”(67)黄巢起义(68)朱温废唐(69)赵州桥(70)南禅寺(71)佛光寺(72)《诸病源侯论》(73)“药王”孙思邈(74)《唐新本草》(75)“昭陵六骏”(76)颜真卿(77)柳公权(78)张旭(79)怀素(80)五代十国(81)耶律阿保机(82)陈桥兵变(83)元昊84)女真族(85)北宋灭亡(86)南宋建立(87)“绍兴和议”(88)成吉思汗(89)忽必烈(90)行省制度(91)活字印刷术(92)《梦溪笔谈》(93)水运仪像台(94)《授时历》(95)明朝的建立(96)明成祖(97)努尔哈赤(98)大清建立(99)李自成农民起义(100)清军入关(101)《本草纲目》(102)《农政全书》(103)《天工开物》(104)《徐霞客游记》(105)故宫(106)林则徐(107)虎门销烟(108)鸦片战争(109)《中英南京条约》(110)洪秀全(111)金田起义(121)《天朝田亩制度》(122)曾国藩(123)左宗棠(124)李鸿章(125)张之洞(126)洋务运动的口号(127)邓世昌(128)丁汝昌(129)威海卫战役(130)《马关条约》内容(131)维新运动(132)康有为(133)梁启超(134)谭嗣同(135)“公车上书”(136)“戊戌六君子”(137)义和团(138)朱红灯(139)平原大捷(140)八国联军(141)《辛丑条约》(142)同盟会(143)孙中山(144)三民主义(145)辛亥革命(146)中华民国(147)清朝灭亡(148)袁世凯(149)二次革命(150)宋教仁(151)黄兴(152)袁世凯复辟帝制(153)护国运动(154)直系(155)皖系(156)奉系(157)新文化运动(158)《青年杂志》(159)新文化运动的口号(160)五四运动(161)共产主义小组(16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63)陈独秀(164)中共三大(165)国民党“一大”(166)新三民主义(167)北伐战争(168)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69)汪精卫“七一五”反共政变(170)南昌起义(171)八七会议(172)秋收起义(173)井冈山根据地(174)苏维埃共和国(175)长征(176)“九·一八”事变(177)“伪满洲国”(178)西安事变(179)“七七事变”(180)八路军(181)新四军(182)叶挺、皖南事变(183)平型关大捷184)南京大屠杀(185)重庆谈判;《双十协定》(186)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87)国民党统治覆灭(18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0)抗美援朝战争(191)镇压反革命(19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3)三大改造(194)“一五”计划(195)中共八大(196)《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7)《五一六通知》(198)“九一三”事件(199)尼克松访华(200)《中美联合公报》(201)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202)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203)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4)唐山大地震(205)“天安门事件”(206)粉碎“四人邦”(20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208)中共十二大(209)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210)汶川大地震(211)第二十九届奥运会(212)两岸“三通”

理解部分(1)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休养生息政策(3)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5)“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6)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7)明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8)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9)太平天国和历代农民起义的异同(10)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2)维新时代的思想文化对后世的影响(1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5)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16)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7)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及意义(18)南昌起义的影响(19)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21)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初期国内主要矛盾(2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邓小平“一国两治”

第四章 世界历史基本常识

1.考核知识点(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当代史)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世界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埃及(2)四大文明古国(3)古巴比伦王国(4)居鲁士、大流士、雅利安人、阿育王(5)印度“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迈锡尼文明(6)《伊利亚特》、《奥德赛》(7)议事会、人民大会(8)斯巴达国家、雅典国家、亚历山大帝国(9)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萨哥拉、阿基米德、阿里斯托库、厄拉托斯提尼、屋大维(10)斯巴达克起义(11)基督教(12)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法(13)阿庇亚大道(14)克洛维、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英吉利王国(15)日本统一、“大化革新”(16)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古兰经》(17)拉齐斯、《医典》、穆罕默德·伊本·穆萨、奥斯曼(18)十字军东征(19)文艺复兴(20)圈地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火线、克伦威尔独裁统治、光荣革命、《权力法案》、君主立宪制(21)英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瓦特、富尔敦、史蒂芬孙(22)美国独立战争原因、来克星顿枪声、乔治·华盛顿、《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美国内战、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23)法国三个等级、三级会议、《人权宣言》、雾月政变、七月革命(24)莫斯科公国、伊凡四世扩张、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沙皇俄国扩张(25)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巴黎公社(26)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维新的影响(27)俾斯麦、威廉一世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28)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彼得格勒起义(29)十月革命(30)《凡尔赛和约》(31)共产国际(32)第一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3)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4)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35)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波斯坦会议、《波斯坦公告》、德国投降、日本投降(36)联合国(37)《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美苏争霸(3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9)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40)亚洲金融风暴(41)美国“9·11”事件(42)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

理解部分(1)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影响(2)伊斯兰教的影响(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5)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6)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7)法国革命的意义(8)《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10)海湾战争的影响;美国“9·11”事件的影响

第五章 写作

1.考核知识点<常见公文(通知与通报、决定与批复、请示与报告、函与会议纪要)学术论文 教师教案>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通知的概念(2)通知的特点(3)通知的文体结构(4)通报的概念(5)通报的特点(6)通报的文体结构(7)决定的概念(8)决定的特点(9)决定的文体结构(10)批复的概念(11)批复的特点(12)批复的文体结构(13)请示的概念(14)请示的特点(15)请示的文体结构(16)报告的概念(17)报告的特点(18)报告的文体结构(19)函的概念(20)函的特点(21)函的文体结构(22)会议纪要的概念(23)会议纪要的特点(24)会议纪要的文体结构(25)学术论文的涵义(26)学术论文的特点(27)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28)学术论文的结构(29)教案的涵义(30)教案的作用(31)教案的编写原则(32)教案的编写内容

理解部分(1)通知与通报特点异同(2)通知与通报文体结构异同(3)决定与批复的文体结构区别(4)批复的撰写要求(5)比较请示与报告文体结构区别(6)报告的种类:工作报告、总结报告、调查报告(7)比较函与会议纪要的文体结构异同(8)学术论文的特点: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独创性、规范性、易读性(9)学术论文的分类标准:按研究的学科、按研究的内容、按写作目的(10)论文前置部分内容: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11)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参考文献(12)论文的逻辑结构:开头、中间、结尾(13)论文的基本逻辑形式:序论、本论、结论(14)论文开头可出现的四种不同侧重点(15)论文结尾的可出现的四种不听侧重点(16)论文段落要求(17)论文层次强化的方法(18)教案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9)教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艺术性、操作性、变化性(20)教案编写的步骤

第四编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自然与高科技常识

1.考核知识点(天文地理 生物化学 数学物理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 信息与通信技术 生命科学与能源科学技术 新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 现代交通与航空航天技术 科技丰碑人物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热带气旋的概念(2)沙尘暴的概念(3)寒潮的含义(4)大气压的含义(5)泥石流的概念(6)洪水的概念(7)火山的含义(8)地震的含义、地震的类型及划分标准(9)海啸的含义(10)能源的概念(11)太阳能的含义(12)微生物、细菌的概念(13)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含义(14)食物链的含义(15)化学变化的定义(16)化合物的定义、分类(17)有机化合物的定义(18)无机化合物的定义(19)糖类的定义(20)糖类主要代表物质: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21)蛋白质的定义、蛋白质的变性反应(22)石油的基本组成(23)酸的定义(24)碱的定义(25)盐的定义(26)电解质的定义(27)盐类的水解(28)溶解度的定义(29)勾股定理的内容(30)平均数的含义(31)算术的含义(32)最优化问题(33)物理学: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变化;能量守恒定律;国际单位制(34)力学:力学的研究对象;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35)电学: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流;电压;电阻;生活用电(36)电磁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电磁感应现象(37)光学:紫外线;红外线(38)软件、程序、文档概念(39)计算机病毒定义、分类(40)防火墙定义(41)局域网的定义、功能及组成(42)因特网定义及特点(43)万维网(WWW)概念(44)互联网概念(45)电子商务的定义、特征(46)电子货币的定义、特点(47)电子政务的定义(48)智能机器人的定义及作用(49)智慧家居的定义(50)智慧大厦的定义、组成(51)数字水印的定义、特点(52)数字指纹的定义、作用(53)蓝牙技术的定义、特点(54)IP电话的定义、特点(55)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主要组成部分(56)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57)染色体的含义(58)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的概念(59)基因工程、试管婴儿、生物克隆技术的含义及其研究进展(60)生物科学的进展,如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DNA的双螺旋结构、克隆羊等(61)能源的概念(62)太阳能的含义(63)材料:材料分类;新材料及其特点(64)纳米:纳米及纳米技术;纳米材料(65)激光加工及特点;激光存储技术及特点(66)高速公路的定义、分级(67)高速铁路的定义(68)高速列车的定义(69)动车组的定义、组成(70)通用飞机的定义、用途(71)大飞机的的定义(72)人造地球卫星的定义、可进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国家(73)宇宙飞船的定义(74)毕升的主要发明75)蔡伦的主要发明76)李时珍的主要著作77)华罗庚的主要研究领域(78)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的重要意义(79)祖冲之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80)爱迪生的主要发明(81)伏特的主要发明(82)法拉第的主要发现(83)欧几里得的主要著作(84)阿基米德的主要著作(85)哥白尼的科学贡献86)伽利略科学实验的意义

理解部分(1)龙卷风的特点(2)龙卷风与热带气旋的区别3)寒潮的形成4)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5)季风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区别6)地球的形成,地球大气的组成,地球的运动方式及其地理意义7)泥石流的特征,我国泥石流的分布(8)洪水对人类的影响9)火山喷发的影响,地球上的两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10)海啸的危害(11)生物与细菌的基本特性,生物界组成,微生物的存在,细菌的应用(1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区别(13)食物链的组成(14)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主要以糖类、淀粉、蛋白质为主)及其功能(15)化学变化的判断(16)淀粉的产生、主要功能及其在常见主要粮食作物中的含量(17)蛋白质的存在、生命作用;(18)石油性状(物理、化学性质),石油的形成(19)酸的基本性质;碱的基本性质20)理解酸、碱、盐三者的相互联系(21)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食盐的组成(22)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2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区别(24)糖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5)蛋白质变性反应的应用(高温灭菌,牛奶解重金属离子中毒等)(26)理解作为战略资源,石油的在化工、能源、医药等方面的重要用途(27)溶液pH值---氢离子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简单计算28)电离方程式(29)强酸、弱酸及强碱、弱碱的判断30)中和反应的含义及其实质31)离子反应方程式(32)可溶性盐溶液的导电性原理(33)溶质、溶剂、溶液、悬浊液、胶体、饱和溶液的含义(34)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35)从海水中提纯食盐的基本原理(36)代数与算术的区别(37)平面几何以及平面几何的基本公理(38)立体几何以及立体几何的基本公理(39)解析几何以及创立解析几何的意义(40)力学:物体的平衡;物体运动与所受力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41)电学:电路及其连接;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42)光学: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43)软件的作用(44)文档的作用(45)计算机病毒传播方式、危害性(46)防火墙的作用、对信息安全监视和防卫所用的基本方法(47)互联网、因特网、万维网三者的关系(48)电子商务的分类(49)电子政务的作用(50)智能机器人的三大要素(51)数字水印的作用(52)IP电话的简单工作原理(53)DNA的结构与功能(54)基因和染色体的组成特点及区别(55)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及人类基因组的组成(56)DNA重组技术及克隆技术的应用(57)干细胞的类型及其区别(58)能源的分类(59)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方式及基本原理,太阳能的间接利用方式及基本原理,我国风力发电的开发利用条件(60)地热能的特点、形成、分布,我国地热资源的特点(61)氢能(62)高速铁路的时速要求(63)高速列车的发展64)中国动车的发展(65)中国通用飞机的发展(66)大飞机的发展(67)应用卫星的作用68)宇宙飞船的构型(69)钱学森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贡献(70)袁隆平主要从事的工作及他的工作意义(71)王选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72)牛顿对科学的主要贡献以及他的著作对物理学的重大意义(73)爱因斯坦及建立相对论的意义(74)富兰克林的主要发现和主要发明

第二章 环境保护 1.考核知识点(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2)生态系统的概念(3)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4)生物圈的含义5)生物多样性的含义6)濒危物种的含义7)草原的含义(8)臭氧与臭氧层的含义及其变化(9)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等的含义及成因10)水土流失的含义及成因(11)温室效应的含义及成因(12)地球变暖的原因(13)酸雨的含义及成因(14)土地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15)绿色消费的含义和特征(16)绿色食品的含义及标识(17)清洁生产的定义(18)世界环境日

理解部分(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分类,生态系统的功能3)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4)森林,森林生物群落的特点、作用,地球森林植被发展状况(5)生物圈的组成、特点,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6)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7)濒危物种的保护意义及保护途径(8)世界草原的分布及利用状况(9)草原与草甸的区别(10)土地荒漠化的危害(1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四种负效应及其原因(12)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含义及实施(13)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及特点(1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内容15)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相关文件

第五编 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况

1.考核知识点(事业单位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概况 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与目的以及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制度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制度)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和活动特征(2)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概况(尤其注意教育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

3)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概念;解聘辞聘制度的概念;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概念;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原则和类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考核等次和考核标准

理解部分(1)事业单位的作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2)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和目的;衡量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标准(3)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4)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度的意义;解聘与辞聘的区别;事业单位建立选人用人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的意义(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目的、方法、程序和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二章 陕西省省情

1.考核知识点(陕西省自然概况 陕西省工业和农业、交通、人口与民族 陕西历史文化的发展 陕西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 当前陕西省行政区划 陕西现代文学艺术 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自然概况、历史发展与经济状况 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行政区划与人口、交通 陕西省中小学学校的概况 陕西省“两基”攻坚任务完成情况 陕西省中小学学校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百县行活动 陕西开展“教育强县(市、区)”活动 陕西实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陕西省“两基”攻坚任务完成情况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陕西省地理位置;陕西省地形地貌;陕西省主要山脉与河流(2)陕西省气候特征;陕西省环境状况;陕西省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3)陕西省的工业与农业;陕西省的交通、人口与民族4)陕、秦、三秦称谓的由来;陕西历史文化的发展线索;陕西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当前陕西省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5)陕西省中小学学校的概况;陕西省“两基”攻坚任务完成情况

理解部分(1)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陕西自古帝王都;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是革命的圣地;陕西文化积淀深厚;陕西的特色鲜明民俗文化;陕西民间艺术的内容与特点2)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自然概况、历史发展与经济概况;十市一区的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行政区划与人口、交通(3)陕西省中小学学校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百县行活动;陕西开展“教育强县(市、区)”活动;陕西实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三、推荐学习的教材

陕西省公开招聘教师专用教材编写组《陕西省公开招聘教师基础知识专用教材—综合知识(2012版)》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关于考核内容与命题考试的说明

一、关于考核要求和内容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规定了考试的主要范围及其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目的是为了使应试人员能够把握考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更加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有关教材;同时,也使考试命题的范围更加明确,以便更准确的设计试题的知识能力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三个学段考核的基本内容中,按识记与理解、分析与应用两个层次规定了应试人员应达到的能力发展要求。两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的等级关系,其涵义是:

识记与理解:要求熟知各部分内容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原理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识记是初级层次的要求。要求考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内涵,把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分析与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与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运用,可分为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两级具体要求。简单运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运用,要求在简单运用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应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命题考试的说明

(一)本次基础知识笔试分为“专业科目”和“综合知识”两个科目,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中,“专业科目”考试按中学教师(含职业高中学段)、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三个学段组织命题,考核要求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与应用;“综合知识”考试不分学段组织命题,考核要求只分为识记与理解。

(二)各学段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命题考试,将根据本学段大纲所规定的考核范围、考核要求和考核内容进行,试题覆盖到各范围的内容,并适当突出主要内容,以体现本学科内容的重点。

(二)“专业科目”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与理解占50%,分析与应用占50%,在内容上侧重对学科实践能力的测试。“综合知识”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50%,理解占50%,在内容上侧重对综合知识理解能力的测试。

5.教育知识与能力总结 篇五

一.琐碎知识点

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和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教育学之父

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和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传统三中心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布鲁纳;《教育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巴班斯基:《论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1.布鲁姆将学生学习结果划分为认知技能、情感技能和动作技能。

2.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壬寅学制,没有实施。第一次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3.新课程改革中,我国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小学阶段自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节课。4.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5.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原则或良心取向—普遍伦理)

6.建构主义:学习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人本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7.算法式是指将所有可能的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尝试,直到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8.马勒斯职业倦怠;(1)情感枯竭:生理枯竭和心理枯竭(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

(2)去人性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3)个人成就感低:消极的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二、背诵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3)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贯彻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4.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气氛热烈、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5.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的岩石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3)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按课程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 ——注意好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巩固性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7)发展性原则

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8)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学科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示例或录像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心向与定势(4)年龄特征(5)智力水平7.维纳成败归因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个人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8.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2)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3)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能

9.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的注意由无意注意逐渐向有意注意发展(2)注意的品质进一步发展 10.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3)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

培养:(1)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自觉性(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3)在理解基础上记忆(4)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5)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11.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

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 培养:(1)遵循思维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2)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抽象性 12.情绪情感的调节方法:

(1)转换认知角度(2)自我暗示(3)调节期望值(4)适当宣泄(5)转移注意力(6)升华

1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岁以下):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

(2)习俗水平(10—20岁):寻求认可阶段(好孩子定向),遵守法规和秩序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人类道义高于一切)

14.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1)前道德阶段(2)权威阶段(3)可逆阶段(4)公正阶段 15.道德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6.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

(1)导向性原则。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6)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要求:1)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17.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

(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18.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个人修养法

19.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现有的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20.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2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2.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式:

(1)互相访问(2)通讯联系(3)召开家长会(4)举办家长学校 23.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2)系统脱敏法:三个步骤,一是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二是建立焦虑层次,三是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3)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诱发性时间,信念,结果(4)认知疗法(5)来访者中心疗法

24.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25.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26.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27.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28.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9.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30.如何建立教师的微信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3)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4)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3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善于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4)根据注意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注意 3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迁移(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

三.额外掌握

1.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它的内容比艺术教育要宽泛的多。

2.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基础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3.垂直迁移是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水平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4.德育的内容:道德教育(核心)、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教育(基础)、法制教育(保障)。3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34.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35.意志的品质及培养:

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自制性 培养: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上一篇:优秀的环保部门建议书下一篇:想起这件事就高兴四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