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户外活动游戏

2024-08-06

学前班户外活动游戏(共15篇)(共15篇)

1.学前班户外活动游戏 篇一

夹包跳

目的:练习跳跃动作

准备:沙包每人1个。场地布置如图:

玩法:全体幼儿面向圆心站在大圆圈外边5米处,说儿歌:“小沙包,真正好,夹起沙包向上跳,一二三,用力抛,看谁得分真正高!”说完儿歌后,幼儿两脚内侧前部夹住沙包,跳跃前进,至第二个圆圈线外,用脚夹紧沙包向前抛出。沙包落在中心得3分,每向外一圈少得1分。夹抛3次后算总成绩,得分最高获胜。游戏可反复进行。

规则:只能两脚夹沙包跳跃前进。

注意:教师要告知幼儿捡到沙包后记住自己得几分,要强调教育幼儿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2.学前班户外活动游戏 篇二

关键词:学前教育,双语教学,体育游戏,户外,探究

学前英汉双语户外体育游戏按照游戏的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英汉双语自主体育游戏和英汉双语体育教学游戏两种。

一、英汉双语自主体育游戏

英汉双语自主体育游戏主要有徒手游戏、轻器械游戏和户外大型玩具游戏。

1.自主体育游戏的种类

(1)徒手游戏。游戏项目有切西瓜、老鹰抓小鸡、人虎枪、老狼老狼几点了、钻山洞、做皮球、吃毛桃、科学家摘星星、木头人、吹泡泡等。

(2)轻器械游戏。轻器械主要有旗、球、棒、带、绳、哑铃、沙锤等小器械,轻器械游戏项目主要有拍、投或滚皮球,还有跳绳、打沙包、踩高跷、推小车、钻圈、走平衡木等。

(3)户外大型玩具游戏。

2.教师组织幼儿自主体育游戏时应遵循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教师应提前做好场地检查,保证平整,防止幼儿跌倒。对于大型玩具设备,应及时检查、维修、报损和增添,排除安全隐患。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要及时发现、制止。

(2)卫生清洁原则。要定期做好游戏材料的擦拭、清洗、翻晒等除湿、除霉、除尘、除菌等工作。

(3)尊重幼儿原则。教师在不影响安全卫生和健康的前提下,对于幼儿玩什么、和谁玩、在哪玩、怎么玩都不应横加干涉,妄加指责,特别要注意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介入与指导的时机和方式。与游戏区域的场地大小比例要适当,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

二、英汉双语体育教学游戏

1.英汉双语体育教学游戏的种类。体育教学游戏主要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幼儿基本动作发展、锻炼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游戏。按照游戏目标可以分为双手动作游戏、躯体动作游戏、增强体能游戏三种。按照游戏的材料和内容可以分为轻器械游戏、生活动作游戏、模拟动物和简单舞蹈动作游戏四种。

(1)双手动作游戏。双手动作游戏又叫精细动作游戏,锻炼幼儿小肌肉的运动能力。

(2)躯体动作游戏。躯体动作游戏,也叫基本动作游戏,这类游戏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掌握粗浅的运动技能,练习幼儿翻滚、爬行、走、跑、跳、钻、攀登、平衡、投掷、悬吊、推拉、追逐、躲闪等基本动作。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来确定基本动作游戏的项目、玩法和规则。

2.英汉双语体育游戏的设计。体育教学游戏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来生成,再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体育教学活动更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1)游戏目标的确定。体育教学游戏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锻炼体能,增强体质。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幼儿实际设计游戏目标,每次有一个侧重点,发展什么动作,锻炼哪方面的基本能力,以此来最终实现幼儿体育游戏的目标。

(2)游戏结构的安排。体育游戏结构一般分为体验型结构、目标型结构、竞赛型结构三种。体验型结构一般为一体式结构,即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参与的幼儿即开始进入游戏,玩法明确但是淡化规则,主要是让幼儿体验游戏过程的乐趣。目标型结构一般由下达目标、执行过程和实现目标三个部分构成。

(3)游戏情境的创设。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历有限,所以游戏情境的创设是决定幼儿是否能迅速进入游戏状态,燃起游戏热情的关键。一般游戏情境创设有从社会生活中总结、童话故事中借鉴和时政要闻中提炼三种方式。

3.英汉双语体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主要包括集合、创设游戏情境、交代游戏名称、讲解与示范游戏玩法和规则、游戏活动展开与游戏结束六个环节。其中第二个、第三个环节常常可以整合为一个环节。教师在组织与指导游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做好游戏前的准备。组织与指导幼儿游戏前,首先应对场地、玩具、器械进行安全卫生方面的检查,清点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充足。然后对幼儿的服装鞋帽进行检查确定是否适合体育游戏,同时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幼儿介绍运动安全常识。

(2)指导幼儿体验运动游戏乐趣与运动自我保护意识同步进行。体育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预见行动后果的能力差,在活动中难免出现磕碰跌撞等情况。所以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做好自我保护。

3.学前班户外活动游戏 篇三

关键词:中职;学前专业;语言教育;游戏化教学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园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基础性技能。但是单一枯燥的教学不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在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也必须懂得如何利用游戏的方法开展活动。同时,游戏也是学生之间愉快交流的平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基于这几点,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学中融入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1、游戏化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文化基础差,从小在学习上的挫败感较强,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坐在教室里,不是因为想读书,或者喜欢这个专业,更多的是家长要求她们来学校的,但是她们很活泼,也爱玩。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一枯燥的讲授教学方式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让她们更加无心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因此,对于一个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的中职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开展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来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轻松欢快的游戏氛围中掌握知识。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在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也必须懂得如何利用游戏的方法开展活动。教师能在中职学前专业课堂上结合游戏开展教学活动,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也能让学生掌握游戏教学的方法技巧,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2、游戏化教学能寓教于乐,轻松收获新知。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好玩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她们主动参与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轻轻松松收获新知识。

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中的运用

1、示范游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中职学前专业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课堂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不受学生欢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模拟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用幼儿园常用的游戏导入课堂活动。比如,手指游戏,绕口令,正反话游戏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并能很快地进入角色。

2、設计游戏,寓学于乐。在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培养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以任务的形式设计游戏,寓学于乐。比如,在学习“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听说游戏活动,并尝试小组合作设计听说游戏。我会先给出一首儿歌《小兔吃青草》:“小白兔,跳跳跳,一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吃,吃青草,吃吃吃,吃个饱。”引导学生分析儿歌,并提问:如果用这首儿歌来设计一个小班的听说游戏,你会怎么设计?然后给时间她们小组讨论,让她们大胆地进行设计。设计好后,抽出两个小组的作品,师生一起点评。最终明白,听说游戏由教师设计组织,有明确的语言学习指向目标,并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在听说游戏中提高幼儿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理论学习转化为技能训练,并能寓学于乐。

3、组织游戏, 玩中学,学中玩。在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部分学生组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以优秀示范的带头作用,整体提高学生的实际组织活动的能力。比如,当学生设计好小班听说游戏《小兔吃青草》后,便可鼓励学生按照设计思路来组织游戏。一人模拟幼儿教师,一小组学生模拟小班幼儿,进行游戏。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但得到了快乐的体验,还能在玩中学习组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三、游戏化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游戏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学习氛围更浓厚。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游戏形式,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寻找到最切合的点来设计游戏。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其次,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一对一指导等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提高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的质量,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深入探讨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游戏化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前专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燕.对于学前语言教学游戏化的探究[J].小作家选刊.2013.3

[2] 王际华.中职幼师专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模式研究.中国校外教育[J].2015.12

[3] 陈林岚.开展游戏教学 生成有效课堂[J].学术研究.2014.9

[4] 毛泽洲.如何有效开展游戏教学.中小学学校管理[J].2014.3

[5] 陈顺武.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及对策.2013.11

4.学前班户外活动游戏 篇四

活动的一开始,教育局吕副局长发表讲话,倡导大家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游戏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和支持幼儿快乐游戏,快乐成长。

紧接着,来自各个幼儿园的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带来亲子操表演,精彩瞬间,处处张显青春活力,一颦一笑传达亲子温情。

在展板展示参观环节,各个幼儿园通过展板的方式,向社会大众展示了科学的早教知识和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园富有闽南特色的展板引来了许多家长的围观。

在亲子互动环节中,宝贝和家长们自主选择,参加各个早教基地园开展的亲子游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活动中还提供了内容多样的宣传专栏和早教咨询,为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游戏、快乐游戏,为有效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提供了专业、全面的帮助。

5.幼儿学前教育游戏体育游戏教案 篇五

1、感受乐曲中的重音和延长音,想像并用肢体动作有节奏地表现乐曲内容。

2、喜欢参与音乐游戏,尝试用幽默、诙谐的动作表现乐曲内容,并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快乐。

教学准备:乐曲、图谱、利用废就材料制作小矮人的劳动工具、幼儿熟悉白雪公主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题,(教师扮演白雪,幼儿扮演小矮人。)

白雪:“狠毒的皇后太可怕了,今天我不想一个人在家,我能跟你们一起上山劳动吗?”

小矮人:(幼:“好吧!”)

白雪:“太好了,那我们出发吧!”(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出发了)

唱:一个、两个、三个小矮人,四个、五个、六个小矮人,许多小

矮上山劳动,多么快乐呀!(歌曲《印第安人》改编)

二、欣赏乐曲,想像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感受乐曲中的“重音”和“延长音”。

(一)感知乐曲中的“重音”。

1、听音乐找“重音”。

白雪:“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干活了,知道我们一会儿拿着工具要干什么吗?”(幼儿看过白雪公主的vcd故事知道小矮人在挖水晶或挖宝石。)

白雪:“水晶埋在很深的岩石里,我们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它挖出来,听听音乐中哪些声音特别象小矮人用力在挖水晶的声音?”(完整欣赏乐曲。)

白雪:“谁能模仿小矮人挖水晶的声音?小矮人每次找到水晶都挖了几下?”

2、听音乐用动作表现“重音”节奏

(1)介绍重音:

白雪:“你的小耳朵真灵,很快就听出了特别重的小矮人挖水晶‘咚咚咚’的声音。在乐曲中象这样特别重的声音叫‘重音’

(2)请个别小朋友创造性来表现重音

(3)集体表现

白雪:“现在我们也来挖水晶,我们可要认真听,听到特别重的声音时就有节奏地挖水晶,可别挖错了让别人给挖走了。”

(二)感知乐曲中的延长音。

1、听音乐找延长音。

白雪:“小矮人挖了很多的水晶,会用什么工具把水晶运进山洞呢?”(幼:“用小推车把水晶运进山洞。”)

白雪:“谁的力气大?请你来表演推很重的小推车。”

白雪:“我们来听听音乐中哪个音特别象是在推很重的小推车?”(听音乐)

白雪:“谁听到了推很重小推车的声音,请你来模仿推车的声音?”

白雪:你们为什么觉得这个音像是小矮人在推车呢?(幼:“因为这个音拉得很长”。)

2、听音乐用动作表现“延长音”节奏

(1)介绍延长音:

白雪:“象这样特别长的声音叫‘延长音’

(2)创造表现:个别、两两合作表现

(3)集体表现:

白雪:“瞧,刚才我们挖了这么多的水晶,我们先用小推车把水晶运进山洞吧!”(听音乐打节拍,进行到“重音”和“延长音”。时用节奏动作表现)

四、引导幼儿理解图谱。

(一)教师一边指图一边读图,引导幼儿模仿小矮人有节奏地走路。

白雪:“瞧,这张图谱中也藏着小矮人劳动时故事的。图谱上的脚印表示什么?”(幼:“小矮人在走路”)“一个脚印表示走一步。我们也来试试吧!”(幼儿在座位上模仿。)

(二)根据乐曲结构合作认识图谱。

白雪:还看到了什么记号,这是什么意思你来猜一猜?

(三)引导幼儿读图谱。

1、教师指图,放慢速度哼唱乐曲旋律,引导幼儿读完整的图谱。

白雪:“一天,小矮人快乐地上山挖水晶。准备——出发了......”

2、教师指图,听音乐引导幼儿读完整的图谱。

白雪:“现在小矮人要跟着音乐出发,速度会变得更快。准备——出发......”

(四)引导幼儿看图谱,发现图谱中每一乐段“延长音”记号“逐一增多”的规律

白雪:“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小矮人每一次挖到水晶时推车的次数都不一样,你们发现这里面的规律了吗?”

白雪:“为什么延长音要一次比一次多一个呢?”(幼:“因为水晶越来越多,需要的车也越来越多。所以延长音要一次比一次多一个”。或车上的水晶越来越重,所以延长音要一次比一次多一个。”)

五、游戏:幼儿用肢体语言有节奏地表现想像中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一)教师读图谱,幼儿用动作有节奏地表现想像中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白雪:“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中的小矮人一起去挖水晶去吧!”

(二)拓展幼儿想像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动作、表情的表现力。

1、引导幼儿选择适合的工具用相应的动作表现使用工具。

白雪:“其实小矮人挖水晶的方法有很多,劳动工具也有很多,”(依次出示小矮人不同的劳动工具。如:扫把、锤子、铲子、镐子等。)

1)听哼唱旋律,请几位幼儿集体表演用扫把——扫、用锤子——锤、铲子——铲、镐子——挖等动作,(如白雪:“我发现前面<后、左、右、上、下>岩石缝里有水晶,我们选择一把好用的工具把它挖出来呢?比比谁的动作更搞笑、有创意。”)

2)听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模仿并加以提升。

白雪:“你们喜欢谁的动作,为什么?”(引导幼儿从动作的创意、夸张、表情来评价。)“我们一起来学学。”

2、引导幼儿尝试用幽默、诙谐的动作表现小矮人不同的走路和推车动作。白雪:“小矮人很可爱、干活时很开心。不仅是挖水晶,就连走路和推车动作也是很搞笑的。比比谁的动作最滑稽哦。”(教师哼唱,请几个幼儿来表演)

(三)幼儿手持劳动工具,尝试用幽默、诙谐的动作完整表现小矮人的劳动情景。

白雪:拿上工具我们继续挖水晶吧!

六、劳动结束。

白雪:“今天我们挖的水晶真多,晚上我给你们做苹果派吃,快收拾好东

西我们回家吧!”(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回家了)唱:“一个、两个、三个小矮人,四个、五个、六个小矮人,许多小矮人劳动回家,多么快乐呀!”

七、活动延伸:(游戏)将幼儿分成两组表演音乐中所表现的不同情景。

6.《学前儿童游戏》感悟 篇六

游戏是儿童的乐园,也是儿童的首要工作。黛安在《儿童世界》中谈到: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儿童在游戏中成熟。可见,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开学初,当我领完书,发现这本《学前儿童游戏》,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手翻了起来。“这门课程肯定充满乐趣,而且也会很轻松”当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地想。

第一次上这门课之前,就听同学说,这门课的老师很严厉,要背很多很多的理论知识,还要抽查。当时听后就很害怕,这到底是个怎样的老师。但是开始上课时,老师给我的不好印象完全打破。我真正感受到的是快乐,虽然有大篇大篇的理论知识,但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一些小游戏给我们讲解,寓教于乐就这么体现出来。而且有些小游戏是我没听过或玩过的,刚好弥补了我童年的缺失。从老师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睿智和幽默。很多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不能做到这些。

在这门课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幼,皆乐于游戏。但游戏对于儿童和成人是不同的。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主要的活动形式,他们单纯的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探索知识。然而成人只是把游戏当做消遣,玩游戏是为达到某种游戏之外的目的。所以,作为一名幼师要牢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既然儿童要玩游戏,就随便给一些游戏让他们玩。殊不知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来给予相应的游戏。根据认知发展划分:0—2岁,练习性游戏阶段。此时幼儿尚未真正掌握语言,其认知活动主要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所玩游戏不存在任何象征或特殊方法;2—7岁,象征性游戏阶段,分为象征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7—12岁,规则性游戏阶段,此时儿童语言及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发展,儿童对规则的认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还有一种划分方式,社会性发展划分:学步期,独自游戏阶段;3岁左右,平行游戏阶段;4岁左右,联合游戏阶段;5岁以后,合作游戏阶段。

游戏也有很多种类,分为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和其他游戏。不同的游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幼儿的发展也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角色游戏。它是幼儿期特有的最典型的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生的,即使没有成人的指导和参与,幼儿同样会出现角色游戏。在者体育游戏。它就不同于前三种游戏,它由各种基本的动作组成,有严格的规则,有明确的结果,是以发展幼儿身心为目的的一种锻炼活动。

不同种类的游戏,也承担了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任务。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社会能力、认知等反面的发展。表演游戏能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并让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语言、想象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结构游戏使幼儿的基本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获得协调发展;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幼儿美育有特殊作用。体育游戏锻炼幼儿机体,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基本活动的能力。智力游戏是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巩固知识、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

7.学前班户外活动游戏 篇七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最初由弗洛伊德基于其人格结构理论提出。他将人格结构分为“伊底”、“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带有浓厚的生物性色彩, 他最重视的是处于心灵最底层的“伊底”, 代表人作为生物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 受“唯乐原则”控制、盲目地满足本能欲望, 没有理性。代表着人的理性的是受到社会道德规则内化的“超我”, 被“至善原则”支配。在弗洛伊德看来, “自我”是被动的、等待指令的、不具有能量的, 是“本我”与“超我”的协调者。一方面, 由于生物性决定, 受“唯乐原则”操控, 要满足“伊底”的欲望和冲动;另一方面, 又要将其纳入社会道德所接受的行为活动中。所以, 若平衡机制良好, 人就拥有健康的人格;若平衡机制失调, 就会引发心理冲突, 产生心理异常。

弗洛伊德基于人格结构理论阐释儿童游戏, 他认为“自我”的平衡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游戏中获得的。[2]笔者将其观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游戏动机、游戏本质、游戏发生周期、游戏与工作关系、游戏在治疗中的运用。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基调, 其后继者也从不同侧重点对他的游戏理论进行了继承、修正与完善。

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发展线索

(一) 游戏的动机———“唯乐原则”

1. 弗洛伊德:游戏的发生受“唯乐原则”的驱使

弗洛伊德认为, 过去经典游戏理论的观点都没有突出游戏的“愉快成分”。他认为, 游戏和其他的心理事件一样, 都受“唯乐原则”的驱使。[3]“唯乐原则”体现在游戏上, 一方面表现为创造出安全、虚构的环境满足儿童在现实中不能达到的愿望。另一方面表现为“强迫重复”, 是对创伤事件的“掌握”, 发泄消极情绪。[4]例如, 儿童常常在游戏中愿意主动重现痛苦经历:扮演医生为娃娃打针, 扮演妖魔鬼怪, 等等。在此过程中, 儿童通过对痛苦经历的重现, 以积极主动的身份不断重复、演练、最终宣泄消极情绪, “掌握”痛苦经历从而获得压力的释放与安全感。所以, “掌握”也是“唯乐原则”不同形式的表现。

2. 埃里克森:“掌握”理论的积极发展———在游戏中解决发展危机

埃里克森修正弗洛伊德消极倾向的“自我”, 强调“自我”的积极主动因素。与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限定在儿童期不同, 他提出“毕生发展观”, 强调来自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对发展危机的解决。“掌握”理论由此发展为对人格每个发展阶段危机的解除。基于积极的“自我”, 他提出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性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5]在人格发展的八大阶段, 游戏也可以帮助“自我”解决每个阶段的主要危机, 帮助儿童从一个阶段向下一阶段不断发展。例如婴儿在与父母带有游戏性的互动中获得安全感。在游戏中, 儿童可以不为自己的失败、过错负责, 从而获得成就感、自信和自主感, 克服自己的羞怯疑虑。

在人格发展阶段中,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探讨的重点。此阶段对应埃里克森3~6岁的“主动性—内疚”危机阶段。他同意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 即男孩因为对母亲的爱所以对父亲表现出敌意, 女孩则因为对父亲的爱所以嫉妒母亲。[6]儿童的这种行为必然失败并引起儿童的焦虑。成人需要理解儿童的这种发展危机, 并用某种方式将其合理化, 以帮助儿童获得主动性。游戏则为儿童创造了这样一个虚构的环境, 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自居的角色扮演来化解危机。在角色游戏中, 儿童逐渐获得性别角色意识。

因此, 埃里克森也格外注重学前期, 又将其称作“游戏年龄”。[7]在此阶段, 游戏作为儿童的生活方式, 是化解人格发展危机最有效、最自然的方式。积极的“自我”在游戏中获得充分机会而得以完善。

3. 蒙尼格:消极继承———游戏为攻击性驱力的宣泄提供合法途径

蒙尼格对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进行了消极的继承, 将“宣泄”局限在攻击性、破坏性驱力上。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攻击性, 游戏使这种攻击性驱力得到释放, 并处于社会允许的范围。例如, 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撕纸、奔跑、击打玩具等, 以释放攻击性驱力。他虽然为暴力游戏找到了理论依据, 但是研究证明这种宣泄只会加强攻击性行为而不会减弱。

(二) 对游戏本质的认识———虚构性与角色游戏

1. 游戏的虚构性

有研究者将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称为20世纪虚拟论、游戏论的最大代表, 其游戏论可概括为愿望满足论和想象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8]弗洛伊德认为, “游戏的儿童行为, 同一个赋予想象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或者更确切地说, 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 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9]弗洛伊德认为, 统治儿童期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成人, 做大人能做的事情。[10]但是由于能力不足, 还不能完全像成人一样活动。所以, 游戏从现实中抽离出一个想象的世界, 在这里, 儿童可以在想象中成为成人, 做成人的事情, 满足儿童的愿望。

2. 角色游戏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观点主要围绕“想象”“虚构”等词, 将游戏看作是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 使人在游戏世界得到“伊底”与“超我”的平衡, 获得健康人格。所以, 象征性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也成为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探讨的核心类型。埃里克森指出在“游戏期”, 游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儿童扮演独角戏或陷入白日梦, 在此过程中, 他们能够演出或梦到这一阶段的冲突并加以解决;二是寻求同伴共同游戏, 演出个人或相互之间的生命危机。[11]

精神分析学派不赞同传统心理学的观点:儿童扮演角色出于模仿本能。弗洛伊德认为, 儿童在扮演中显现了对角色的情感倾向和选择性。佩勒系统阐释了弗洛伊德的这个观点。佩勒认为儿童对角色的选择, 往往基于他们对某个人 (角色原型) 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感情。[12]通过游戏, 儿童“成为”他们喜爱的成人, 通过模仿害怕的事物消除恐惧或者使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 从而获得快乐。

(三) 游戏发生周期———儿童期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认为, 真正的游戏发生在儿童期。成人时期游戏被其他创造性活动代替, 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游戏。换言之, 儿童游戏是身心统一的想象活动, 而成人游戏则是纯粹的精神游戏。

同时, 埃里克森也认为儿童游戏以玩具为载体, 而成人游戏更多是关于艺术、创造与生活。埃里克森指出在青年阶段, 游戏失去了其作为一种主要发展功能的重要性, 青年意识到将游戏作为对早期生活问题的手段是幼稚的。埃里克森将幻想中的角色扮演看作是青年解决统一性的适当手段, 也是幼儿期游戏的合法延伸。[13]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注意到成人创造性活动中的游戏性, 但是仍将真正的游戏限定在儿童期。

(四) 游戏与工作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 “游戏”的对立面是“现实”而非“工作”。安娜·弗洛伊德发展了这一基本观点。她提出了六条发现线索, 其中一条是:从关注自己的身体到关注玩具, 从喜爱游戏到参加工作。[14]她阐释婴儿从玩自己和母亲的身体开始, 到过渡到客体, 到玩柔软玩具, 到开始社交活动, 最后发展至为了施行一项长期计划, 可以为了从最后的结果中获得快乐, 而忍受挫折, 能依据现实的要求在升华中获得快乐。这时, 儿童的游戏能力就发展成为工作的能力。[15]同时, 她认为游戏并不完全被工作取代, 游戏与工作相互交互着。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精神分析学派将游戏和工作看作一个发展、过渡的连续体。当人们从工作中获得快乐时, 工作中仍存在游戏性体验。

(五) 游戏在治疗中的运用

精神分析学派与学院派心理学不同, 它发端于精神病学, 建立在临床医学实践的基础上。[16]所以, 其游戏理论也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 并发展出游戏治疗。弗洛伊德首次尝试将游戏运用到小汉斯的治疗中, 此后, 安娜·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等人将精神分析系统运用到儿童上, 发展儿童精神分析, 并与成人相区别, 将游戏运用到儿童精神治疗中, 形成了专门的游戏治疗技术。

关于游戏在治疗中的作用, 安娜·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都继承发展了弗洛伊德在治疗中对游戏的观点:将游戏看作是症状化行为, 并很自然地将游戏运用到他的分析中。[17]但是, 他们都只将游戏看作一种手段, 游戏自身并无任何治疗功能。与前者不同, 温尼科特对游戏的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第一, 他注意到游戏的本体价值———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手段, 游戏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所以, 他认为分析师不能只注意使用游戏内容, 还应当看到游戏中的儿童, 把游戏看成其本身, 并发明潦草画线游戏。第二, 将游戏的质量等同于创造性生活, 并突破弗洛伊德认为的创造性只属于成人的局限。温尼科特认为, 在游戏中儿童或成人才能自由地创造, 自体才能被发现和加强, 将游戏视为治疗的最终成就。[18]第三, 突破精神分析的范畴, 将游戏推入更广阔的空间———游戏属于健康。认识到游戏对儿童成长与身心发展的需要, 帮助儿童建立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他将游戏视为一种体验, 一种创造性、时空连续性的体现, 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19]由此, 温尼科特还总结了包括全神贯注、内部真实、信任、愉快因素在内的游戏特征。

三、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对学前游戏理论建构的启示

通过在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对以“游戏”或“幼儿游戏”或“儿童游戏”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查阅和分析发现, 目前学前游戏的核心问题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游戏本体论。主要探讨游戏的定义、动机、本质、特征及游戏精神等。第二, 游戏与儿童发展。主要从儿童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领域挖掘游戏的发展价值;游戏中不同性别、年龄儿童的行为特征;游戏治疗。第三, 游戏与教学、课程的关系。主要将游戏引入教育环境, 探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与实践, 包括教学游戏化、游戏与课程的融入、整合, 教学中游戏精神的体现等。第四, 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主要探讨教育情境中成人 (家长或教师) 对儿童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第五,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游戏物理环境与游戏心理环境的创设。第六, 游戏研究的历史与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对以往游戏研究的文献梳理与分析, 旨在发现游戏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向和核心问题。

从上面框架可以看出, 学前游戏主要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两大视角对儿童游戏进行分析。精神分析学派源于精神病学, 并作为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心理学派, 它对游戏的阐释主要基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所以,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对学前游戏理论框架最大的贡献还是在儿童发展与游戏治疗上。在阐释上述两方面内容时, 也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游戏本体论的相关观点。从一些分析学家的观点中也能对游戏与教学、课程的关系、游戏组织与指导、游戏环境创设作出一些理念上的启示。

(一) 游戏与儿童发展

1. 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使人们关注到游戏中的“情感成分”, 关注游戏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作用。一方面,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内在驱力, 消除紧张感和焦虑。另一方面, 游戏给儿童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和“愉快性体验”, 使儿童在游戏中排除消极情绪、获得积极体验。

2. 游戏中获得健康人格

新精神分析学派发现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解决每个发展阶段的危机, 在游戏中, 儿童获得安全感、自主感、主动感, 从而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 从而形成健康人格。

3. 游戏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经过精神分析学派的不断发展, 温尼科特突破创造性只属于成人的局限, 从游戏中的儿童身上发现了创造性, 发现了游戏的创造性发展价值。

4. 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也是精神分析学派不同于其他心理学派的最大特点之一, 它将游戏扩展到了医学临床实践中。对问题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游戏本身就具有价值, 游戏本身就是治疗, 可以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预见未来发展的新问题。

(二) 游戏本体论的探讨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释了游戏为什么发生、游戏的特征、游戏的本质等问题。精神分析学派发现了游戏“愉快性体验”、虚构性的本质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生物性本质的认识。并且, 其理论给予了儿童游戏很高的发展地位。第一, 将游戏看做儿童的内在需要, 与人格发展密不可分。第二, 将游戏看做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 儿童通过游戏表达自己。第三, 发现了游戏虚构性的重要特征, 为角色游戏找到重要地位。第四, 将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区分开, 虽然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来看, 其实无论是成人的精神游戏还是儿童游戏, 从广义上都可称之为游戏。但是精神分析学派对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分, 让人们看到儿童发展的独特需要。

(三) 其他核心问题域启示

第一, 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构建。虽然精神分析学派并没有阐释游戏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但是它将游戏看做儿童的基本生存方式和儿童期最重要的活动, 重视“游戏性体验”。这个理念对学前教育建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与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二, 成人在游戏中的作用与指导。在游戏治疗中, 精神分析学家提到游戏有助于成人与儿童建立情感关系, 同时成人可以通过游戏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并鼓励成人与儿童一起游戏。第三, 创设安全的游戏心理环境。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观点主要是基于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临床实践上。所以, 游戏的环境创设与玩具选择只是作为游戏治疗的一个部分, 并没有系统阐述。但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 需要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稳定、安全的游戏环境, 使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宣泄压力, 进行治疗。虽然安全的心理环境不是针对教育情境下游戏环境提出的, 但是亦产生一定启示:成人应给儿童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使儿童获得安全感与熟悉感, 以更好地、更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游戏活动。

(四)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 精神分析学派将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过分分裂开, 某种程度上仍把游戏看做问题解决的幼稚期行为, 否认了游戏对儿童毕生发展的作用。过多注重于游戏的物质化形式, 虽然注意到了游戏性精神, 但是并没有完全将此作为游戏的核心, 以致将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分裂, 将游戏精神与形式剥离开来。第二, 未探讨游戏在教育中, 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由于精神分析学派关注的是精神分析与治疗, 游戏也主要是在儿童发展与精神治疗的领域探讨, 未触及游戏的教育价值。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主要阐述了游戏的动机、本质、发生周期、游戏与工作关系、游戏治疗等问题。涉及学前游戏理论中儿童与游戏发展、游戏本体论这两大核心问题域, 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成人在游戏中的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方面作出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学前游戏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1]孙平, 郭本禹.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鲍斯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2][4][5][10][1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17]王国芳.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概述[J].心理学动态[J].2000 (4) .

[6][7][11][13][14][15][18][19]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8]董虫草, 汪代明.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4) .

[9][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

8.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的探究 篇八

【关键词】学前教育 双语教学 音乐游戏 律动 探究

一、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的种类

1.英汉双语唱歌游戏。英汉双语唱歌游戏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享受唱歌乐趣的活动形式,常见的唱歌游戏有幼儿英汉双语对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赛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幼儿英汉双语夺标唱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五种。

(1)幼儿英汉双语对歌游戏。英汉双语对歌游戏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固定旋律和歌词结构进行唱歌的游戏。问答双方可以是师幼对歌、亲子对歌和男女宝宝对歌等。

(2)幼儿英汉双语赛歌游戏。英汉双语赛歌游戏是两组幼儿进行歌唱比赛,一组唱一首完整的歌曲或只唱其中的一句,另一组也是如此,不能重复,直到哪一组没有歌唱,则为负方,另一方为胜方。

(3)幼儿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不同的小朋友一人一句接龙完成同一首歌,这种游戏又叫“开火车”唱歌;另一种是歌词顶针(可以音同字不同或发音接近即可的歌词顶针)不同歌曲联唱的唱歌游戏。

(4)幼儿英汉双语夺标唱歌游戏。英汉双语夺标游戏(抢夺麦克风游戏),这是一种有趣的唱歌游戏,对抗比赛的双方只需要听到歌曲的前奏就想到这是什么歌,可以马上跑到指定的放有麦克风的夺标区,快速拿起麦克风唱歌。这种游戏不仅考验幼儿记忆中有关英汉双语幼儿歌曲声音表象的储备量,还考验幼儿身体反应的速度和敏捷性,以及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音乐律动游戏。

(5)幼儿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是一种幼儿在歌曲的情境里边唱歌边表演的游戏,它是幼儿自主游戏时常有的唱歌游戏形式,也可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游戏。

2.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节奏在音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它与旋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音乐美感最重要的来源。节奏感无法从任何符号学习中获得,必须通过肌肉反应与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知。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就是幼儿通过拍打身体、敲击弹奏乐器或击打生活物品进行节奏练习的游戏。它是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感受音乐美、调动学习节奏知识、练习节奏技能的积极性的有效的途径,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是培养幼儿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无论是让幼儿说、唱儿歌的同时拍打身体部位的节奏游戏,还是在音乐伴随下的节奏练习游戏,都强调身体动作的节奏体验。依据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分为英汉双语问候游戏、英汉双语调节律动、英汉双语配对游戏、英汉双语结束游戏四种。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音乐的情感和流动,使幼儿的听觉、心脑、身体肌肉协调发展,逐步培养幼儿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乐,使幼儿有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节奏活动的时间、空间与动作的体验和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各种节奏。

3.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游戏,这种游戏使幼儿在获得游戏快乐的同时,使肢体动作更加协调优美舒展。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的种类。按照游戏的内容可将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分为英汉双语律动游戏、英汉双语歌舞表演游戏、英汉双语集体舞游戏和英汉双语专门的舞蹈游戏四种。

(1)英汉双语律动游戏。英汉双语律动游戏是幼儿在音乐或节奏的伴奏下,表情和谐、身体协调舞动的游戏。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做有规律的动作,律动中常用的舞蹈动作有拍手、翻腕、点头、倾头、插腰、踏步等。这种游戏最适合年龄较小的托小班幼儿。

(2)英汉双语歌舞表演游戏。英汉双语歌舞表演游戏主要是一人或一人以上、七人以下成组进行的载歌载舞的表演性游戏,它是以歌为主、动作为辅的幼儿游戏形式。

(3)英汉双语集体舞游戏。英汉双语集体舞游戏是一种集体娱乐的舞蹈形式,参加的人数不限,一般选用短小歌曲或在欢快活泼的音乐伴奏下进行。

(4)英汉双语专门的舞蹈游戏。英汉双语专门的舞蹈游戏它是以发展幼儿舞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它对幼儿的舞蹈水平要求较高,适合经过兴趣班培养的中大班幼儿进行。

二、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的设计和组织

1.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中歌曲的选择应注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应节奏简单,篇幅短小为宜。

2.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设计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或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3.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在组织之前,应先让幼儿对游戏中所用的歌曲的旋律、歌词进行准确性练习,练熟了歌曲再游戏,幼儿才会真正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4.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应淡化音高音准,重在让幼儿感受唱歌的乐趣,喜爱唱歌。

5.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应提醒幼儿用中等音量唱歌,“大声”、“洪亮”会使幼儿的声带造成损害。

9.学前教育游戏领域论文 篇九

摘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人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成为社会的佼佼者,所以,对教育的渴望和要求就十分的迫切,渴望在幼儿教育的起步阶段,就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是幼儿在其发育发展的过程中,有规律性,科学性的一面,不是主观意志所能左右的,针对此问题,在游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小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各种知识,开拓各种能力,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因此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就成为发展幼儿智力、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综合能力

引言: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动意味着贪玩,这也是人在生长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我们老师不能因为制度的约束而扼杀幼儿的这种天性,科学的方法就是因势利导,让他们在各种游戏当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各种技能。

一、开展丰富的游戏,开发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的语言能力,有的比较强势,有的比较薄弱,个别的幼儿语言表达显得非常吃力,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跟在园期间老师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幼儿老师就要想方设法开展一些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说话的能力。说话能力的大小还跟孩子掌握的词汇量有一定的关系,用怎么样的词语表达什么样的意思最准确,是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是幼儿学习的内容。我在教学中,一是开展一些识字的游戏,比如词语对对碰的游戏。将班里的30几个幼儿分成5组,每组分AB组,A组的幼儿手中拿一组词语,B组的幼儿手中也拿一组词语,然后让他们各自找对自己的词语搭配正确的那一组。

如读———书,写———字,跳——皮筋,吃———面包,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读书写字是搭配正确的,也可以是读字写书,这样就训练了幼儿的思维灵活能力,让他们明白,词语的搭配是灵活多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他们知道了词语的丰富性也就提高了语言的丰富性。二是开展一些说话的游戏活动,还是按前面的分组方法把孩子分开来,一组拿着一幅幼儿自己绘制的图画,另一组用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比一比哪组说得最好最全,这种活动方式既是口语的训练,也是考验幼儿词语掌握多少的活动,如果你掌握的词语太少,你就无法描述清楚图画的内容,这是既是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任何活动不是单独分裂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二、开展有趣的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幼儿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数学的计算能力,这是他们在将来的生活当中必备的能力,我们就要从小抓起。我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幼儿的计算能力就很强,随便一个简单的加法减法他都能出口得出答案,而有的幼儿就是老师把答案写到黑板上他也不知道回答的,我想一方面是他们自身的天赋因素外,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后天的训练没有跟进,那么我们就要在园里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打开电脑,各种数字游戏非常多,你比如经常见到的小白兔吃白菜啊,小猫钓鱼啊等等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让他们自己当老师来互动活动。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选配一个代表,然后组织组员集体出题,最后大家展示谁出的题丰富,有新意。

还有就是每组的组员分别来授课,这样既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还是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经过选拔再选出一位代表,轮流到讲台上授课,最后选出谁是最好的。这种层层选拔的训练方式,是对每一个幼儿的鼓励,也是对集体凝聚力的训练,培养他们团队作战的精神。有一个女生,她的说话能力特别强,经常会用到一些成语或者歇后语或者是一些网络流行语,其中又有一个女生,胆小怯弱不敢说话,叫到大家的面前她发抖不敢抬头看,像这样的两个极端的学生,老师只有在活动中慢慢地协调培养,如果老师放弃培养,那么我想不敢说话的那个女生会越来越封闭的,最终她就走上了孤独的人生道路。

三、开展多彩的游戏,训练幼儿美术绘画的能力

现在的生活处处闪耀着美丽的光芒,但是这种美好的生活,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出来,可不是简单轻松的事,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描述是比较方便的,如果用手中的笔,把它用颜料描述出来就比较得复杂了,所以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就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幼儿的绘画能力,也有个天赋的问题,有的幼儿对色彩非常的敏感,老师一点拨就能领悟,有的孩子反映非常的迟钝,所以老师要区别训练。

我在教学中,注意孩子的.个性训练,引导孩子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去绘制心目中的世界,不能模仿老师或者是家长的风格,在观察周围事物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眼光,描摹自己眼中看到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而不是他人眼中的万事万物。比如在绘画自己的妈妈的时候,你不可能把自己的妈妈描摹成他人的妈妈,你认为自己的妈妈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把它描绘出来。有的孩子虽然说描摹人物的肖像不是那么得准确,但他能说妈妈的外貌特点,他认为他的妈妈就是这样的。这就很好了,这样不但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描摹能力,审美能力,还训练了孩子的语言描述能力,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所以提倡大家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加以运用。

四、开展阳光的游戏,训练幼儿的体育审美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不爱运动,所以体质和以前的学生比较起来,身体的机能素质下降了许多。按理说现在的孩子营养非常的丰富,可玩的玩具非常丰富,那为什么他们的身体素质反而下降了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好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对锻炼身体的游戏渐渐地失去了兴趣,所以在校园里,就需要对孩子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前传统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呀赶老牛呀等等,都是经典的游戏项目,随时可以组织学生玩耍。另外,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上新鲜的游戏都可以借鉴一下,就是说游戏的方式方法及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就可以开展非常阳光的体育活动,来加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说得非常准确,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将来的工作就无法胜任。所以到大自然中去,到阳光底下来,把我们的游戏真正落实到实处。总之,幼儿的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能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审美能力,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综合地培养,所以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雅丽.利用表演区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J].知识窗(教师版),(14):91.

10.学前游戏理论指导案例分析 篇十

1、明明的妈妈告诉老师,明明的玩具很多,可是在玩的时候,他总是只玩枪棍之类的玩具,其他玩具不是当成“靶子”,就是置之不理。你有什么建议吗?请给这位家长―个“爱心小贴士”吧。[答案要点] 教师要学会引导孩子玩各年龄阶段的有代表性的玩具,话言引导,并编制好游戏的计划。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

2、平平坐在幼儿园区角的地上,拿着一辆小汽车,在地上推来推去, 口中喃喃自语。你认为平平在这一游戏中,获得了哪些体验,有助于哪些方面的发展? [答案要点]平平体验了坐车的情绪以及相关交往体验,也观察了汽车的特点,有助于动作技能、语言、智力(感知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这几点展开论述。

3、案例以“我的家真美丽”为主题的游戏中教师先引导小朋友们谈自己家附近的各种游乐场、商店、超市等设施,同时在建筑区里投放了大家一同制作的各式屋顶、招牌、数字牌、秋千、滑梯、果树、草坪等材料,然后,教师在建筑区建了一幢孤零零的住宅楼引导小朋友美化这里的周围环境。.....小朋友们搭建的小区环境新颖漂亮、别具一格,充分显示出小朋友们的独特创造力。请结合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基本原则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合理之处? 答: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原则包括,一、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有二。第一,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第二,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灵活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第一,根据幼儿的举、需要变化游戏玩法、规则。第二,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

2、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坐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结合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答: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要遵循自主性、接纳性原则。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游戏中,至多只能充当游戏“脚本”的“改写者”角色,而不是游戏“脚本”的“编写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案例中幼儿“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 第二轮表演时,“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这都充分体现教师干涉过多,没有新生和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接纳性原则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材料互动中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而这些未必是教师所预设的,这时教师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敏感的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使幼儿的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教师要他们玩的游戏”。而案例中明显教师没有悦纳幼儿对游戏的新想法,而是不断通过言语指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3、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有一位大班的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他把幼儿带到了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他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幼儿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在老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方法。老师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幼儿来说索然无味。请你说出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 答: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包括:第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第二,要有趣味性。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4、某大班角色游戏区,几个幼儿在玩“食堂”的游戏。突然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生菜、熟菜混杂在一起,一些青菜分别散落在桌上、地上,还有几个幼儿拿着蔬菜当武器相互追打。“检查卫生啦,”这时只见老师手臂上戴着“卫生检查员”的袖套.到“食堂”检查卫生来了。“卫生检查员”一一指出了“食堂”的杂乱现象,食堂里的“服务员”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食堂”的工作变得很有秩序了。

11.学前教育中如何进行游戏化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学前教学 游戏化教学 实践策略

游戏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合理有效的学前教学策略,其已经被广 泛的应用到各个阶段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即为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幼儿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而游戏化教学模式恰恰能够满足这一教学需求。游戏是幼儿通过认知能力对 外界新鲜的事物进行感受与探索的方式,因此幼儿适当进行游戏不 单单能够促进其身心共同发展,还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与同龄人的感情,强化与他人沟通相处的能力。由此可见,将游戏教学模式 应用到学前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游戏化教学的特点

(一)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化教学的必备特点之一。虽然进行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学,但是如果游戏不具有基本的趣味性,游戏就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教育类游戏一般都具有简单的清洁、色彩明丽的配色以及幼儿熟悉喜爱的卡通人物和有趣的配音。

(二)激发性

教育游戏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这也是开展教育游戏的主要目标。游戏的画面、情节、人物等元素都是围绕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幼儿在进行游戏等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分辨与分析行为,从而激发幼儿的协调能力与辨别能力。

(三)互动性

教育游戏的互动性即为幼儿与教师之间必然存在良好的互动。优秀的游戏可以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过程中,主动的接受游戏中 所蕴含的道理或知识。另外,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的简单互动还能够强化幼儿的自主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简易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在表达与表现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育游戏时要考虑到简易性特点。游戏过程与内容都不宜过于复杂,情节尽量简洁明快,难度适中。

二、游戏化教学的优势与实施

(一)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1.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由于幼儿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十分重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幼儿轻松的接受知识。 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玩具来创设情境。例如拿一个“哆啦A梦”的娃娃,然后与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神奇的哆啦A梦要跟我们一起上课学习。那么大家先回答哆啦 A梦一个问题好 不好?通过这种方式来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完成了教师提问内容,幼儿在回答中没有了以前面对教师的压力,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

2.增强幼儿自信心

学前时期的幼儿在接受知识方面缺乏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策略来强幼儿心。 如教师可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组织趣味性强的游戏,例如传统游戏捉迷藏等,还可在中进适的导, 让幼儿不单单在游戏中获得知识,通过成功游戏获得自信心。

(二)游戏化教学的实施

1.构建游戏化教学环境

构建游戏化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在幼儿园的户内与户外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对其进行设计以及放置游戏道具而构成的能够为幼儿教育起积极作用的环境。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游戏化教学中是作为感知背景存在的,其能够造成幼儿在学习、生活与活动中形成感官刺激。良好的游戏化教学环境能够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例如在培养幼儿弹跳能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主题为“参观动物园” 的情境,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引导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幼儿根 据自己喜好随意模仿小动物。幼儿在音乐的节奏中进行,教师可以设计模仿小青蛙、大象、鸭子等角色,让幼儿从游戏中掌握到双脚跳的方式。通过游戏化教学能够让幼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知识。

2.整合游戏化教学资源

游戏化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又繁杂的过程。其简单表现在游戏设计情节、内容要尽量简洁化;繁杂表现在其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游戏元素组合等。不同的 教学活动其教学目标与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游戏的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再选择相应的活动来完成。教师 可以讲体育游戏资源、音乐游戏资源、科学游戏资源进行整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单独进行。例如教师可以以猜谜语的方式来导 入数学的教学活动,然后让小朋友们以双脚跳的方式来数数,在音 乐的节奏下小朋友们开始蹦跳,并且自己数数跳了几次。这种游戏设计就比较综合,可以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收获更多知识与乐趣。

3.组织开展游戏化活动

学前教育幼儿园游戏化不仅仅是活動的内容, 同时也是开展活动的途径 。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以比赛的游戏方式来进行活动。例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某些基本动作而开 展的划船比赛,为了让幼儿掌握独立能力而开展的穿衣服,系鞋带 比赛等。比赛可以个人与个人进行,也可以小组与小组进行。通过 灵活的比赛形式不单单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够让幼儿意识到互 相帮助,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三、小结

在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中,教师要明确区别游戏与教学的区别,不能够模糊的将其划上等号,也不能忽略两者存 在的相似性 。游戏化教学策略是一种以游戏为教学手段,将幼儿教育目标、 内容 与游戏相 融合, 让幼儿在愉快 的游戏 中学到知识与 技能。从目前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来看,其是一种科学有效 的学前教育策略,值得再深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培发.浅论音乐教育游戏化在儿童钢琴学教中的作用及意义[J]. 魅力中国,2009,(24): 70-71.

[2]蔡佩芳.幸福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基本要点[J]. 新课程 (综合版),2013,(12):55 -56.

[3]张燕.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的指导原则与教学潜能的发挥[J]. 才智,2013,(25): 73.

12.学前英汉双语室内教学游戏的探究 篇十二

一、学前英汉双语听说游戏

1.学前英汉双语听说游戏的种类。(1)英汉双语发音游戏。英汉双语发音游戏是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准确地发出难发音、易错音、相似音的一种活动。英汉双语发音游戏的目的、玩法和规则要根据各年龄班幼儿发音特点及本班幼儿发音现状来确定。在游戏的设计中,对于小班幼儿,应注意对正确发音进行强化,错误发音尽量回避;对于中大班幼儿, 可以通过方言干扰音的练习、声调练习等各种方式来加深发音游戏的难度。在发音游戏的设计中应注意: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听说结合,全面提高。教师在生成、设计发音游戏时,可根据幼儿发音中常见的问题确定发音游戏的目的,进而生成和设计发音的类型。(2)英汉双语语汇游戏。英汉双语语汇游戏是为幼儿丰富、理解、运用、巩固语汇而设计和组织的游戏。幼儿园语汇游戏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 礼貌用语、量词、代词、方位名词、反义词、关联词、称谓用语等类型。教师要根据各年龄班幼儿掌握词汇的特点,设计出目标明确、玩法有趣的游戏。设计英汉双语礼貌用语游戏时,要注意礼貌用语使用的语境。如教唱《找朋友(Try to find)》时,在唱到“敬个礼呀”的同时说“你好”就能够巩固小朋友见面时要说“你好”,道别时要说“再见”。

2.学前英汉双语听说游戏的设计与组织。(1)英汉双语听说游戏的设计。英汉双语听说游戏是幼儿英汉双语语言教育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游戏,在游戏设计上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 目标“小步子”。即每节课一个重点,或发音,或语汇,或句子,或描述,定期进行综合训练。2)说的要有趣。由于听说游戏常常是在重复,尤其是发音游戏,因此,教师应注意玩法设计,要有趣,具有可玩性。游戏形式要丰富多样,多与艺术形式相结合,避免重复枯燥。(2)英汉双语听说游戏的组织。英汉双语听说游戏的组织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听说游戏组织时应注意纠正的方式要恰当,因3-6岁的幼儿正处于由发音不清晰、不准确到逐步准确的飞速发展期,所以,对于小班幼儿不必过分强调说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而应把重点放在说的态度上,如“想说、敢说、喜欢说”。对于中班幼儿则需要在组织和指导时给予更多的耐心,对于中大班幼儿在组织和指导时应强调“说”的清晰度、准确度,对于流畅度可提要求但不要过分强求,否则,就可能使幼儿失去游戏的乐趣。2)听说游戏时间不宜过长,游戏中,如果不是因为幼儿胆小害羞就不要刻意鼓励幼儿大声地说,尤其是不能大声地“喊着说”,要让幼儿懂得用中等音量说话一方面是文明、有教养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嗓子。

二、学前英汉双语早期阅读游戏

英汉双语早期阅读游戏主要是巩固幼儿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的游戏。主要包括翻看图书的游戏、认识常用图标和字标的游戏以及书写姿势训练的游戏。

1.英汉双语早期阅读游戏的种类。(1)翻看图书的游戏。 翻看图书是前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翻看图书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主要有认识图书的结构以及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以及一页挨着一页翻看图书等两个方面的技能。(2)认识常用图标和字标的游戏。虽然幼儿年龄小,不识字,但是成人对身边常见的图标和字标的识别和表达,常常会激发幼儿识别的愿望。一般说来,幼儿开始对生活中图标和字标感兴趣就是幼儿早期阅读兴趣产生的开始,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图标和字标会使幼儿对生活中的符号和文字感兴趣。

2.英汉双语早期阅读游戏的设计与组织。(1)英汉双语早期阅读游戏的设计。英汉双语早期阅读主要是培养幼儿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和习惯,早期阅读游戏也是巩固相应的技能。那种把早期阅读游戏当成是单纯的识字和写字的游戏是曲解了游戏的目标,在游戏设计中应注意不要走入了早期阅读游戏的误区。(2)英汉双语早期阅读游戏的组织。英汉双语早期阅读游戏应根据年龄班幼儿的特点设计,对于托小班的幼儿需要在愉快宽松的氛围里,对阅读感兴趣,了解早期阅读的活动特点即可,不必过多强调规则。对于中大班幼儿则要求组织游戏时更应强调规则和效果。

三、学前英汉双语数学游戏

英汉双语数学游戏是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它是幼儿数学学习中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它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英汉双语数学游戏具有趣味性、情景性、操作性和整合性的特点。感知集合的游戏,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游戏,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游戏,量的比较和自然测量的游戏,认识几何形体的游戏,感知空间的游戏,感知时间的游戏等。

数学本身就具有高度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游戏中涉及数学的内容及操作性活动要准确严谨,游戏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

13.学前儿童游戏心得体会 篇十三

我们经常说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什么时间段的活动都是以自由游戏活动为主。难免有老师会质疑这样的问题:难道连幼儿上厕所、吃饭、睡觉也要以游戏来进行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幼儿园可能就是一个绝对自由的地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了起码的行为规则和要求,培养出来的人也许会不适应小学的正规学习。而我们的这本书中提到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相对于客观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从这个概念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自主性游戏理解的几大误区,比如给任何活动都冠以游戏的名称,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这也是我自己经常会走的误区。

其实这样是与理论相违背的,因为从自主性游戏的特征来说,它又具有游戏计划的生成性;游戏环境的多样性;教师角色的多重性;游戏机会的均等性。而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自主性游戏教师是不能指导的,当儿童有了问题教师不敢去介入,惟恐别人指责又在“导演”,无法把握教师指导的“度”,这样势必就会削减游戏的教育作用。对于我们心中的很多困惑,在这一章节中也有明确的解说,在自主游戏的几对关系中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许多研究表明: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儿童能力的发展。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儿童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而且能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段话来总结我的感想: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支配,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在于如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将教育目标、要求渗透进去,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14.学前班户外活动游戏 篇十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五条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我们知道,好动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动即快乐”是幼儿游戏最初的动因,活动也会刺激幼儿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改变姿势,可以重复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这些都不会受到限制。积极地进行身体活动,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也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调整到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使机体感到舒适。游戏还可以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以直观的感性思维为主是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认识事物时多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如见到一个新玩具时,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甚至是用嘴去感受,这些最直接的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感知这一事物。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动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去感知事物,从而认识身边的一切。而且游戏也是幼儿交往和表达的需要。交往和表达的需要推动幼儿去游戏。游戏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还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创造发明学习的机会,相比于直接教授和书面作业等传统的课程教学形式,游戏显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非常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15.学前班户外活动游戏 篇十五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化,改革研究

游戏化改革是当前学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亮点内容,许多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了游戏化探究,将原本生动性、形象性不足的教学内容,以更加活泼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在提高成效、激发兴趣、营造氛围等方面体现了重要功能。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内容进行初步研究。

一、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的积极意义

(1)游戏形式可以调动幼儿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学前阶段的幼儿对形象直观的游戏非常感兴趣,有95% 以上的幼儿会在游戏中全身心地投入,他们这种状态为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奠定了良好基础。

(2)游戏活动更能培养幼儿各种能力。对幼儿进行能力培养是学前教育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对幼儿进行能力指导,他们会感到非常枯燥、不耐烦, 模仿训练的效果也就不理想,而采用游戏形式让他们在游戏中开心地玩、尽情地耍,不知不觉中开展了能力训练,这是较好的渗透形式,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3)游戏内容能够实现更多信息囊括。学前教育既要强化对幼儿的知识传授,还要注意能力培养、习惯培养、 情感教育。通过游戏形式可以将多种目标融合在一起综合推进,将更多的信息量融合于幼儿感兴趣的小游戏之中,这充分体现了游戏运用效果的提升。

二、将游戏化改革深入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1)以游戏化形式强化幼儿卫生习惯培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一个爱干净的宝宝,是学前教育在卫生习惯培养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编排一些卫生小游戏,例如让幼儿相互之间进行“今天我是值日生”小游戏活动,三到五个人一组轮流扮演值日生的角色。扮演值日生的幼儿要对其他幼儿进行卫生方面的全面检查,还要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点评小游戏,每一位幼儿既能够对他人进行指点,也对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了更好的记忆,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以游戏化形式强化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 教师可以将一些不文明的习惯设计成 “找找看”这样的小游戏,如事先安排一些幼儿进行扮演性训练,然后在课堂上要求他们做一些动作、模仿一些情景, 让其他幼儿予以点评,找出文明礼仪方面的不足。这种经过事先编排,由教师导演、幼儿演出的课堂小品剧和幼儿找错误小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受到了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

(3)以游戏化形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训练。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是增强幼儿综合能力的有力抓手,教师要通过一些小游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例如要求孩子们三人一组或四人一组,提供积木让他们进行合作搭积木房子小游戏。游戏有两个要求:一是大家讨论搭积木造房子的主题;二是要相互协作。 并要求幼儿介绍自己的房子设计的理念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好处。小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需要开动脑筋进行搭建,而且对房子的设计理念也具有了初步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效果更为明显。

(4)以游戏化形式强化幼儿协调能力锻炼。手脚协调能力也是幼儿成长中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予以强化,通过小游戏方式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例如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训练手脚并用的能力,笔者专门设计了两个小游戏:一个是反动作训练,老师说到左手,幼儿就要用左手拍一下右腿,提高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另一个是拍球跨腿游戏,在拍球的过程中要尝试左腿右腿从拍球的间隙中跨过去,这对幼儿手脚协调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三、幼儿教育教学中开展游戏化尝试的思考

一是要深入研究,巧妙融合。要对幼儿在园期间一日学习生活各个节点、 不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要选择更加巧妙的结合点,使游戏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浑然天成的组成部分。

二是要精心组织,有效引导。设计了好的方案,确定了好的内容,要注重提高组织的艺术性,吸纳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在他们进行游戏过程中要开展指导,让孩子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游戏、培养能力、受到教育。

上一篇:健康教育汇报材料下一篇:西游记与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