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精选8篇)
1.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 篇一
在国家倡导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黑龙江工程学院制定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发展战略。本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积极响应学校的战略规划,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性学科。本专业强调光机电结合,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近代物理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传统光学理论和现代光电子学理论为指导,以光电子器件、设备及系统相关的光电信号检测及光信号处理为训练平台,同时适时增添光电子学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掌握一些常用的光学技术信息化方法。同时,以光电应用技术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光电子器件研发、光电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提升就业竞争力。
1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意义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是学习和巩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强化科学态度,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关系到学生学习态度、科学理念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战略指引下,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可以构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给学生营造应用性学习的实验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能为黑龙江工程学院实现“卓越后备工程师人才培养”战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方法
3.1 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与发明创新学习团队,使学生结合理论课程了解这些内容在新科技中的应用,如:开设光电新技术、发光器件与显示技术等选修课,还需开设一些与现代科学创新相关内容的新实验,使学生在实践和动手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给学生建立起实践和创新思维。
3.2 开展适应“卓越后备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实验教学课程
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卓越后备工程师人才培养”战略的指导下,让学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方面的近现代科技进步成果,使学生不但能使用新的实验仪器、工具以及新的实验手段来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实验,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及课题研究等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3 灵活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在每个学期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将专业知识和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项目结合起来,设计合适的题目,使实验课内容尽量贴近工程实际,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从实验题目的确定、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实现到最后的答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修正设计方法,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先进的思想、方法、技术带到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中。
3.4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将理论与实验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让每个教师既承担本科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又承担“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既能保证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又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师资队伍,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实验考核过程中,让学生做出系统的设计。这种考核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应不断地通过开放实验及综合实验设计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来提高学生实验素养,建立完备的实验课程成绩考核制度。
4 结语
本文根据黑龙江工程学院特色的发展要求,论述了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尤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提倡在实验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了解每个实验的实际应用所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是培养本科生专业实践素养的重要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基础理论和技术,以光电应用技术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光电子器件研发、光电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做一些改进,为培养创新型工程师打下夯实的基础。通过建立完备的实验课程成绩考核制度,更好的开放实验以及综合实验设计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实验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电子科学,实验改革,创新培养,实验考核
参考文献
[1]徐友龙,徐卓,刘纯亮,等.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z1).
[2]黄启俊,易凡,常胜,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z1).
[3]傅越千,苏树兵.应用型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6).
[4]胡杰,张文栋,李国才.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9).
2.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 篇二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行业想要实现快速发展都已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目前,社会对于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要数量日益增长,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务必要做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然而,现今各大院校在专业建设及其发展方面仍旧是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着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深入发展。因此,各院校应不断改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增加师资方面投入力度,在实践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及方法。以下笔者将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进行阐述。
一、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各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出掌握扎实理论及系统知识,更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人才市场需要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获取、贮存、传送、检测、控制以及加工信息的技术科学,它也是一门技术密集且发展十分迅速的工程应用技术科学。本专业作为一类理工学科,主要是培养出一方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够熟练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与控制知识、信息系统、信号处理以及各类试验测试技能,深入了解微电子技术、光学工程、微波通信技术、波普物理、无线电电子学以及材料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在电子工程、信息科学和一些相关领域进行科研活动、科技开发的综合型人才。
二、构建多模式、层次化、多规格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规格的变化规律来看,社会需求对专业培养模式及规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务必要按照行业自身发展动态来不断调整专业规模与结构。当前我国IT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很多院校陆续设置了微电子、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因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种理科类专业,要和以上各工科专业形成互补关系,但绝不能出现雷同情况。此外,本专业需适当地控制招生人数,还要在本科阶段实行宽口径的通才人才培育模式。
在大学阶段设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可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3各层次的培养规格。通常情况下,本科教育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作为目标,而研究生教育则以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作为目标。3各层次的人才培养需对应专业领域的不同层次社会需求。
此外,由于本专业属理科专业,因此需严格控制专科设置的学校。若是课程体系的设置较为合理,在研究生层次毕业生便有较宽的选择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攻读不同理科类研究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设置该专业的各大院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院校严重缺少师资力量,学术研究能力较差,对于这样的院校应严格控制该专业的发展规模。
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前世界发展速度最快且最具发展前景的前沿领域便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纳米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他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发展均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这正是前沿科技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融合,未来势必会激发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创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类理工科专业,适应学科专业较宽,同时本专业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强化理论知识,加强能力培养,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因此,需根据创新体系,并按照一定原则培养出社会和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虽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理科专业,但我国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雷同于工科专业。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俨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获得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优势,也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热点。从战略角度来看,本专业体系应站在各学科融合的高度,在重视工程技术课程的同时,强化理科基础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选课。
四、坚持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无论是理工类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我们这里所说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物理实验、电子线路、信号处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自动控制等。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应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性”等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扩大设计性实验。此外,在重视知识教育以外,还应重点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也应使学生具备敢于探索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势必会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快的技术更新。这对于搞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应紧抓机遇,迎接挑战,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成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徐国旺,闫旭东,谭保华,童亚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08).
[2]吴振森,李平舟,郭立新,车纯,张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教育体系建设[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3]仲伟峰,何小溪,崔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C].2009.
3.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 篇三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 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 分类较细, 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 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 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 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 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 熟练实验技能, 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 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 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 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 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 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 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内容如下:
1. 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
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 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 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 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 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 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 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 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 改革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因此, 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 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 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 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 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 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 优化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 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 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 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 通过加强实验环节, 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 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定位。
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 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 课程体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 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 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 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 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 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 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 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 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 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 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 人才培养特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鹤鸣, 范红, 施伟华, 徐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A]//电子高等教育年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7-20.
[2]罗胜钦, 王遵彤, 万国春, 张志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 :89.
4.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 篇四
关键词:指导思想;教学大纲;教学方法
我校通信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有十余年,从开始的理学专业到现在的工学专业,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但从学生的反馈以及老师的教学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去大量一、二流开设本专业的院校调研等手段,不断总结改进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近几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们普遍反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征不明显,缺乏竞争力。也有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虽然了解很多知识,但存在知识运用能力及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所以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本着“改造、充实、发展、创新”的思路,调整专业和专业基础课,增加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逐步向培养具有复合型专门人才过渡。
二、完善的专业体系的构建
1.指导思想
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原有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调整和重组,删减用得较少的课程,增加有生命力的前沿课程和拓宽知识面的跨系选修课程,增强专业适应性,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平衡发展。从而制定出本科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1)特色
为了保证学生高效率学习,在一、二年级可以将教学任务适当加强。将语言类课程提到一年级第一学期及第二学期与高数和工程数学课程同时上。这样在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可直接对计算机语言加以应用。
(2)加强专业基础课
如电路分析基础及实验、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信号处理等课程必须具有坚实的基础,必须结合软硬件设计进行学习。
(3)开设课组体系
对电子线路类、信号处理类、通信原理等本院学生通学的课程可按照课程难度及开设学期设立课程组,在同一时间授课,学生可按照自己的程度及将来从事的专业方向进行选课。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全年两学期均开设,提供学生在跟不上进度时,可在下一学期选择相同课程。
2.覆盖面宽的教学大纲
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课程大纲和实践环节的大纲要相辅相成;基础课程大纲和后续课程大纲要衔接自然,根据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更新大纲内容,更好地解决学科基础课程与新知识的关系。
3.高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的艺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适时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以动画、图表、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讓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辅助教学。
4.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课内实验教学
对待所有的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绝对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定要加强管理和考核环节。
(2)加强课外科技活动
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心、专业课实验室为实践教学的基础,成立学生的创新实践基地。利用开放实验室的资源,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创新实践。
(3)改变实习走过程的状态
大学四年所有的实习环节必须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广泛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学院现任的教师中30到40岁的老师占了大部分,这些教师正值成熟时期,精力充沛,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多媒体都很熟悉,学习理解新生事物能力比较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同样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需要为教师创造科研环境,制定一定的进修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这样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将面临更大的发展和更快的知识技术更新。这对于建设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不断改革和探索,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1999(12).
[2]电子信息科学基础教程研究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12.
5.帽子谜题简单版 篇五
为了方便解释答案,我们对排成列的囚犯从前到后分别给予代号D、C和B(如上图)。也就是说,C能看见B的帽子,D能看见B和C的帽子。囚犯们知道每种颜色的帽子只有两顶,因此,如果D观察到B、C的帽子同色,D就能推断出他自己的帽子为另一种颜色。然而,如果B、C的帽子不同色,D就无法判断自己帽子的颜色,也就只能不说话。其实这时候的关键在于C。从D的不说话,C就能判断出他和B的帽子颜色不同。因为C能看见B的帽子是什么颜色,所以他就能断定自己的帽子是与B不同的颜色。
与许多这类谜题一样,上述答案依赖于一种假设:所有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和足够聪明的,因此足以作出合适的推断。否则,上述逃生策略就行不通。在解决这道谜题后,我们可以对交流的本质进行一些思考:囚犯D有意的沉默是否违反了“不能交流”的规则?交流经常被定义为“信息传递”,而D不说话(不传递信息)恰恰提醒了C(或者说向C传递了一种无声信息)。为了澄清这一点,谜题中“囚犯之间不得有任何交流”可改为“囚犯之间不得有任何语言交流”。
把上述谜题稍作改动:囚犯们知道黑色帽子有3顶,白色帽子只有1顶,并且屏风同一侧的3个囚犯能相互看见(但A依然看不到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即B看得见C和D,C看得见B和D,D看得见B和C。但B、C和D都看不见A,而A也看不见他们。那么,逃生策略是什么?
答案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3个囚犯中有1个戴的正是白色帽子,那么其余两个自然一下就能判断自己的帽子是黑色的。第二种,囚犯BCD戴的都是黑色帽子,A戴的是白色帽子。由于他们每个人都看到其他两人戴的都是黑帽子,所以他们3人中无人敢断言自己的帽子是什么颜色。通过都不发言,他们就能推断他们3人戴的都是黑色帽子,而A戴的帽子是白色的。
再对上述谜题作改动:只有3个囚犯,帽子却有5顶,其中2黑3白。3个囚犯被命令头朝前站成一列,其中A在最前面,C在最后。他们被告知有2黑3白共5顶帽子。每个囚犯都被戴上1顶帽子,且他们都只能看见自己前面的人所戴的帽子,但看不见自己和后面的人所戴的帽子。谁能第一个准确说出自己的帽子是什么颜色,谁就获释。但是,囚犯之间不得进行语言交流。
答案要分两种情况。首先,假设A戴的是黑帽子。如果B戴的也是黑帽子,C立即能判断自己戴的是白帽子。如果A戴的是黑帽子,B戴的是白帽子,C就无法判断自己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从A戴的黑帽子和C的不发声,B就能知道自己和A戴的帽子颜色不同,因此自己戴的必定是白帽子。总结前述,如果A戴的是黑帽子,B或C将立即判明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第二种情况,假设A戴的是白帽子。此时,C看不到两顶黑帽子,因此无法判断自己的帽子颜色。B只看见1顶白帽子,所以也无法断定自己的帽子颜色。这样一来,A、B和C都会保持短暂沉默,直到A最终判断出自己一定戴的是白帽子,原因是C和B都不发声。
在这个谜题中,依然要假定3个囚犯都很聪明。另外需要假定,C囚犯无法判断自己的帽子颜色,就是因为看见其他两个囚犯戴的帽子都不是黑色的,或者黑白各1顶。如果他看见了两顶黑帽子,那么他就能断定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还需要假定,其他两个囚犯能理解第一个囚犯的反应,利用这一信息并结合自己亲眼所见,推断出自己的帽子颜色。
再来看3个囚犯和3顶帽子的情况:每个囚犯被随机戴一顶帽子,要么红色,要么蓝色。每个囚犯都能看见其他两个囚犯的帽子,但看不见自己的帽子。每个囚犯要么猜测自己的帽子颜色,要么保持沉默。3名囚犯必须同时作答或不答,因此就不可能根据他人的猜测来作出自己的猜测。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答对,其他人不回答,那么他们全部获释。否则,他们都会被处决。在此之前,3名囚犯可以商量对策。这个谜题(对策)没有100%的胜算策略,问题是:最佳策略是什么?什么策略能保证最高胜算?
答案其实并不难。3个囚犯在同时猜的时候,最佳策略是这样的:如果看到另外两人帽子颜色不一样,就保持沉默;如果看到另外两人的帽子都是红色,就说蓝色;如果看到另外两人的帽子颜色都是蓝色,就说红色。
为什么这样呢?3个囚犯,两种帽子颜色,则其排列组合只有8种:红红红,红红蓝,红蓝红,红蓝蓝,蓝红红,蓝红蓝,蓝蓝红,蓝蓝蓝。也就是说,在所有8种情况下,只有两种情况是三人的帽子同色,而有6种情况是有一人的帽子和另两人不同色。即依照上述对策,回答正确的概率为75%,可以说是最佳策略。
6.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 篇六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
随着全球化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在近十年来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保持24%的增长率,远高于预定的7.18%增长率。“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对高新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有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电子信息相关制造业虽已初具规模,但核心技术上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振兴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已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1][2]。
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著名的“伯克利”模式,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到国内高校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都充分证明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越来越得到高校的重视,是高等教育改革尝试中的重要内容[3][4]。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借鉴欧美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加强实践实验教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5][6]。
2013年,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专业江苏省属高校唯一),同年,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专业全国第四、江苏首个)。为实施好“卓越计划”,本专业拟以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目标驱动,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宏观要求,以及本校制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对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改革,整合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将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以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践为例,探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理论及其实践。
1完善多元课程体系,展现信息电子融合特色
本专业顺应光电信息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等文件要求,以光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为特色,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拓展”多元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类中,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以及军事理论和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始终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在专业教育类中,构建了“四模块、三系列”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分成四大模块:即电工电子基础、光电子基础、光通信基础和微电子基础,开设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物理光学”、“固体电子学导论”等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上设置了光电子、光通信和微电子三个系列课程,在光电子方向开设了“光电子学”、“激光技术与应用”、“集成光电子器件”等课程;在光通信方向开设了“通信原理”、“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光纤传输技术”等课程;在微电子方向开设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集成电路与CAD”等课程。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完善、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为了打破专业方向间的壁垒,增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结合,本专业开设了光电传感技术、光电检测与信号处理等课程,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光电子、微电子交叉融合的最新发展。
在创新拓展模块中,本专业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内,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比例,引入了先进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在课外,借助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科技社团活动等方式,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全覆盖。此外,依托本专业的优质软硬件资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师资力量(省级电子创新类竞赛教练团队),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战中得以进一步提高。
2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凸显创新能力培养特色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秉承“强调学用结合,注重能力训练,倡导创新拓展,培养电子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理念,构建了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既考虑共性需求,又兼顾特殊要求,设计了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实验模块。首先构建了通用基本技能实验模块,主要是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组装和测试技能,这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实验技能;其次根据不同的方向要求,构建了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比如微电子方向的半导体器件设计模块和集成电路设计模块,光电子方向的物理光学模块和激光原理模块等。
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能力训练。它通过构建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和专题研讨等实验实践模块,实现不同知识点、不同课程和不同方向之间的知识整合、重构和融合,其目标为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观点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延续性,对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电子科学综合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课程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光电选修模块内容,新出台了《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规定》等相关文件,以突出毕业设计的工程设计性,强化毕业设计的专业相关度。以上措施,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学习的关联性和一致性。此外,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的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实习实训实践平台。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教学基础条件。
3结论
在以“四位一体”多元课程体系和“三纵三横”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本专业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近5年来,共有46人次获国家级/国际级奖项、77人次获省级奖项。此外,本专业鼓励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近三年来,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有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占43%,省部级项目占11%,市厅级占15%,横向及其他占26%。学生获得的3项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均来源于国家科研项目,参与的横向开发“集成电路芯片测试仪”、“实验教学示范系统”、“电子竞赛综合训练实验箱”等自制实验设备项目成果,已经批量应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显著效果。由此也证明了南京邮电大学在探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改革及其实践方面已经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3]刘凤春.面向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2011,33,5.
[4]陈志刚等.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5]谢华林等.化工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6,4.
7.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 篇七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课程,教学改革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宽, 在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以及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而微电子学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技术性强、知识前沿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 这就给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深化落实的背景下, 如何改革、优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1 微电子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训内容陈旧, 课程设置失当
微电子学课程知识有着前沿性的特点, 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主要依赖教材, 但微电子技术发展迅速, 而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存在滞后性问题,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限制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 教学模式和方式落后
许多学校的微电子学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文本教学为主, 教学模式落后, 方式单一, 学生只能被动受教。微电子学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 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1]。
1.3 教学评价不科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能够为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2]。但就目前来看, 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还存在问题, 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微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关设备的掌握情况, 导致许多学生考前突击课本, 并没有对微电子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吸收。
2 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2.1 完善教学内容, 创新课程设置
在微电子技术领域, 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微电子领域的前沿性知识, 并结合理论知识, 不断拓展和完善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2.1.1 课题研究拓展完善知识
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综合性的知识, 单纯凭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难做好课题研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课题相关知识, 广泛阅读资料, 促进课题研究,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涉及到MOS晶体管模型、电路设计、数字单元设计以及版图设计等计算机领域和电学领域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习了微电子领域的知识, 还掌握了计算机设计和电学领域的知识, 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深化课题研究。
2.1.2 在小组合作中拓展知识
目前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性不断凸显出来, 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一个课题研究,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拓展。
2.2 教学模式、方式的更新和拓展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采用单一的文本教学方式, 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拓展[4]。
2.2.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兴趣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微电子学课程知识的兴趣, 为课堂增添活力, 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第一, 在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 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微电子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第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能够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掌握,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在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 这就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2.2 实验教学改革
微电子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其以实验为基础,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 应当创建虚拟实验仿真设计工作站, 半导体器件以及集成电路等都可以在工作站中完成, 例如可以采用Cadence来进行集成电路模拟房展实验, 利用Silcaco进行仿真参数提取等, 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仿真中实现微电子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第二, 应当增强课程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微电子学课程有着专业跨度大的特点, 其涉及科学众多, 教学过程十分复杂, 这就要求合理地规划实验内容, 以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此来提升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 提升微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系统性, 从而深化实验教学效果。
第三, 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 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平台, 例如三江学院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就与江苏东光微电子公司、无锡友达电子公司等十六家单位展开了合作, 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供了平台, 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渠道。
2.3 对教学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 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 需要对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一, 应当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综合评价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实验课等的情况, 并与实验报告相结合。
第二, 应当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采用实验研究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更加全面也更加客观, 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 同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从而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完善提供指导, 促进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的动态发展, 对于提升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创新, 适应微电子学技术的发展, 适应学情。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该文结合实例, 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3个方面探讨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旨在为相关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培生, 王金兰, 蒋娟娟.“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 :109-112.
[2]肖功利, 杨宏艳, 钟艳如.微电子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2) :64-65.
[3]孙肖林.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3) :157.
8.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 篇八
在选择这两个实训电路时, 我既考虑了对元器件特性的学习, 又考虑对“功能电路”建立概念;既注重知识性的学习, 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考虑让学生制作成一个成型的实训成果。这样我选择了“光控语音电路” (图1) 和“串联稳压电路” (图2) 为实训项目。
首先看“光控语音电路”, 它是最简单的光控语音电路, 会发出“恭喜发财、好运常来”的语音。这种光控语音电路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知识的角度上看, 这个电路中涉及到元器件或电路块有:光敏电阻、音乐集成电路、三极管音频放大电路等。其简单的工作原理是由光敏电阻RL感知自然光的变化作为触发信号, 触发音乐集成电路HFC5208, 经VT9013进行音频放大, 驱动扬声器发声。要使这一电路能正常工作, 供电电源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采用3V的干电池供电, 还可以自制一个直流稳压电源。
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个以220V工频电源为输入、“光控语音电路”所需电源为输出的一个常见直流稳压电源———“串联稳压电路”。串联稳压电路可以将电路分为降压整流滤波和稳压两大部分。从知识的角度看, 该电路中有变压部分、整流部分、滤波部分、取样比较放大部分、复合管稳压部分、限流保护部分。在这些电路中, 相关的器件及其作用有:电阻的限流、取样作用;电容的滤波作用;二极管的整流作用、稳定电压作用 (正向导通压降不变) ;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三极管的开关状态、复合管管压降可调特性等。其基本工作原理是220V工频电经V1-V4整流、C1滤波后进入稳压电路, 通过复合管 (V7、V8) 的管压降调整稳定C3两端电压。其中由RP1、V9、V5、V6、R2构成取样比较放大电路;由R4、V10、R2、RP2、R3构成限流保护电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推荐阅读:
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7-28
浅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以及个人的努力08-29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08-13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求职简历表格06-29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导论讲座心得08-28
电子网络与科学工作的社会结构09-13
一年级科学电子备课10-18
四年级科学电子版教案08-18
科学技术哲学考研题11-01
电工与电子技术学习心得体会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