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练习及答案

2024-06-09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练习及答案(10篇)

1.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练习及答案 篇一

一、选择题

1. A 2. B 3. C 4. A 5. D 6. B 7. A 8. D 9. C 10. C 11. C 12. A

13. B 14. D 15. A

二、材料解析题

1.(1)变化:材料一的奋斗目标是消灭阶级差别,直至消灭阶级的存在;革命动力是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材料二的奋斗目标是完成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革命动力是工人阶级联合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没有。材料一强调的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材料二强调的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最高革命纲领仍保持了材料一中提出的最终奋斗目标。

(3)原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有了科学的分析。

2.(1)“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是指中国革命照搬苏俄模式,如以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企图通过城市革命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种趋向的中国化”是指中国革命越来越符合中国国情。

(2)中国革命出现“列宁主义趋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成熟。此外,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很大。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国情,于是照搬苏俄模式。

(3)“这种趋向的中国化”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干预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等。

3.(1)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宛平城的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和平居民30多万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政治目的:对外进行扩张,重温军国主义旧梦。经济目的:占有这一海域丰富的地下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军事目的:控制此海域,使其成为海上军事基地。

启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膨胀及军国主义复活,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保护我国海洋权益。

三、问答题

19世纪末,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日本垄断资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使日本夺得我国台湾等领土,并获取大量赔款,国内经济进一步迅速发展。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到日本。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在军部好战势力的推动下,于1931年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随着国内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日本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革命力量也在抗战中发展壮大起来,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日本法西斯势力被摧毁,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只有彻底铲除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才能维护世界持久的稳定与和平。

2.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练习及答案 篇二

2.D(A漂扬—飘扬,掩印—掩映;B恶梦—噩梦,心志—心智;C表情默然—表情漠然;D全对)

3、A(A项,惺惺相惜: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B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该句使用“差强人意”显然不恰当,因为成绩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球迷的反响是不会强烈的,也绝不会出现撤换教练的结果。C项,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贬义词,多指不好的事)。此处与语境义不符。D项,连篇累牍,指一篇接一篇,一片又一片,形容文章篇幅很多,文辞冗长。由于“连篇累牍”是用来形容文章的,因此用来形容错字多显然不恰当。“连篇”指充满整个篇幅,是可以用来形容错字多的,因此,说成“新整理本错字连篇”就可以了。)

4、B(A项,不合逻辑,“社区、乡镇”不能叫“公共场所”。可将“等”改为“及”。C项,表意不明,“部分地区”既可理解为江苏和河南两个省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河南的部分地区”。D项,句式杂糅,“妄图通过所谓的‘西zd立’为手段”,实际上是“妄图通过所谓的‘西zd立”’和“妄图以所谓的‘西zd立’为手段”两种表达形式杂糅在一起。修改这个句子可任取一种说法。)

5.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6.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7.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

8.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9.引出报道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顺便交代新闻背景。

10.使新闻更加具体生动;表明美国对恐怖事件和对未来的态度(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现作者对事实的态度。

11.使整个纪念活动的报道更加完整;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为后续新闻的报道作了铺垫。

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默写 篇三

2、____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载笑载言。__________________,体无咎言。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___。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__________________,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不厌高,水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6、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方宅十余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

7.________________,贻我彤管。________________,说怿女美。

8.__________________,抱布贸丝。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15、__________________,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

11、__________________,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____。

12、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

13、山不大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14、_____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15、__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虚室余闲。___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17.静女其娈,________________。彤管有炜,________________。

18.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札札弄机杼。__________,泣涕零如雨。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20.__________________,体无___言。__________________,以我贿迁。21.__________________,其叶沃若。()嗟鸠兮,无食桑()!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也。女之耽兮,不可()也!

22.____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23.桑之落矣,其黄而()。__________________,三岁食贫。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24.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__________________,至于暴矣。兄弟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躬自悼矣。

25.__________________,老使我怨。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__________________,亦已焉哉!

2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__,沉()至今。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____。

28.__________________,何不改乎此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_?忧从中来,不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30.__________________,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搔首踟蹰。

31.__________________,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__________________,守()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柳()后檐,__________________。()()远人村,依依()里烟。狗()深巷中,鸡鸣桑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久在()笼里,复得返自然。

33.____________,皎皎河汉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氓之蚩蚩,抱布贸丝。__________________,来即我谋。__________________,至于顿丘。___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将子无怒,__________________。乘彼垝垣,__________________。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尔卜尔筮,__________________。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_______________,洵美且异。_______________,美人之贻。

其叶沃若。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____!于嗟女兮,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犹可说也。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说也。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__________________。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言既遂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咥其笑矣。__________________,躬自悼矣。__________________,老使我怨。__________________,隰则有泮。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__________________,亦已焉哉!

2、《离骚》的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__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___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吾导夫先路。

3、(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_。忧从中来,__________________。(4)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5)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4、(1)_____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2)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4.人教版语文必修1—5册名句默写 篇四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 长沙》)

5、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6、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7、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再别康桥》)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0、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1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1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1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1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1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0、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2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6、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7、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3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3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3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3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

3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37、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

3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4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马嵬》)

4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

4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47、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48、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望海潮》)

4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5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5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5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

5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

5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

5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6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6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6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6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6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69、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7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7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7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7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腾王阁序》)

7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7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5.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练习及答案 篇五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节选自《巴黎的鳞爪》,略有改动)

16.填空。(4分)

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带书。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布局。本题的答案是文章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概括整合即可。

答案: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2分) 不须约伴(2分)

17.“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第一问,作者所举例的这几种人率性、自由、无挂碍、少拘束,而这正契合作者在文中所要写的做客山中的妙处以及所要传达的他所追求的生活态度。第二问,作者之所以用“扮”、“装”这两个字眼,因为我们毕竟不是这几种人,我们要的是学习并拥有这几种人的心态和生活状态。

答案:(1)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2分)

(2)作者之所以用“扮”、“装”两个字眼,因为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3分)

18.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最后一段虽然仍是写要领略做客山中的妙处所要注意的一个事项,即“不必带书”,但有开拓和深化。书固然是理想的人生伴侣,但不是在作客山中的时候,因为自然就是最伟大的一部书,作客山中,领略自然,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人生最可贵的追求。这样结尾,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义,深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一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

6.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练习及答案 篇六

1.把集合C={a+bi|a,bR}中的数,即形如a+bi(a,bR)的数叫作________,其中i叫作____________,复数的全体组成的集合C叫作__________.

2.复数通常用z表示,z=____________叫作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________分别叫复数z的实部与虚部.

3.设z=a+bi(a,bR),则当且仅当________时,z为实数.当________时,z为虚数,当____________时,z为纯虚数.

4.实数集R是复数集C的__________,即__________.这样复数包括实数和虚数.

5.a+bi=c+di(a,b,c,dR)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复数与点、向量间的对应

如图,在复平面内,复数z=a+bi (a,bR)可以用点________或向量________表示.

复数z=a+bi (a,bR)与点Z(a,b)和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7.复数的模

复数z=a+bi (a,bR)对应的向量为,则的模叫作复数z的模,记作|z|,且|z|=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a=0”是“复数a+bi (a,bR)为纯虚数”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设a,bR,若(a+b)+i=-10+abi (i为虚数单位),则(-)2等于( )

A.-12 B.-8

C.8D.10

3.若z=(x2-1)+(x-1)i为纯虚数,则实数x的值为( )

A.-1B.0C.1D.-1或1

4.下列命题中:

两个复数不能比较大小;

若z=a+bi,则当且仅当a=0且b≠0时,z为纯虚数;

x+yi=1+ix=y=1;

若a+bi=0,则a=b=0.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A.0B.1C.2D.3

5.若(m2-5m+4)+(m2-2m)i>0,则实数m的值为( )

A.1B.0或2C.2D.0

6.在复平面内,若z=(m2-4m)+(m2-m-6)i所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0,3)B.(-∞,-2)

C.(-2,0) D.(3,4)

二、填空题

7.已知复数z1=(3m+1)+(2n-1)i,z2=(n+7)-(m-1)i,若z1=z2,实数m、n的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8.给出下列几个命题:

若x是实数,则x可能不是复数;

若z是虚数,则z不是实数;

一个复数为纯虚数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复数的实部等于零;

-1没有平方根;

若aR,则(a+1)i是纯虚数;

两个虚数不能比较大小.

则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________.

9.在复平面内,向量对应的复数是1-i,将P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后得向量P0,则点P0对应的复数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10.实数m分别为何值时,复数z=+(m2-3m-18)i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11.(1)求复数z1=3+4i及z2=--i的模,并比较它们的模的大小;

(2)已知复数z=3+ai,且|z|<4,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能力提升

12.已知集合P={5,(m2-2m)+(m2+m-2)i},Q={4i,5},若P∩Q=PQ,求实数m的值.

13.已知复数z表示的点在直线y=x上,且|z|=3,求复数z.

1.对于复数z=x+yi只有当x,yR时,才能得出实部为x,虚部为y(不是yi),进而讨论复数z的性质.

2.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复数问题实数化的依据.

3.复数与复平面上点一一对应,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一一对应.

4.复数z=a+bi (a,bR)的模为非负实数,利用模的定义,可以将复数问题实数化.知识梳理

1.复数 虚数单位 复数集

2.a+bi(a,bR) a与b

3.b=0 b≠0 a=0且b≠0

4.真子集 R?C

5.a=c且b=d

6.Z(a,b)

7.

作业设计

1.B [复数a+bi (a,bR)为纯虚数a=0且b≠0.]

2.A [由,

可得(-)2=a+b-2=-12.]

3.A [z为纯虚数,∴x=-1.]

4.A

5.D [由题意得:解得m=0.故选D.]

6.D [z=(m2-4m)+(m2-m-6)i,对应点在第二象限,则解得3,|z1|>|z2|.

(2)∵z=3+ai (aR),|z|=,

由已知得32+a2<42,a2<7,a∈(-,).

12.解 由题知P=Q,

所以(m2-2m)+(m2+m-2)i=4i,

所以,解得m=2.

13.解 设z=a+bi(a,bR),

则b=a且=3,

解得或.

7.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练习及答案 篇七

1.知识目标

了解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总结虚词“而”的用法。

2.能力目标

了解荀子的思想,识记荀子有关名言。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用心一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輮以为轮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一词多义:

1.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率妻子邑人来境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④以为妙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2.假

①假舟楫者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⑥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课后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

2.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麦小兰

8.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练习及答案 篇八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刘里

9.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默写练习及答案 篇九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师说韩愈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

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

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问题原因分析

10.高一历史第三分册 默写练习答案 篇十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一、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北宋建立:

2、文官体制

(1)军事上的表现: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地方: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2)政治上的表现:

“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中央政府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官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拆迁相分离的制度。

3、科举制的完善

1、考试形式的完善: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弥封”、“誊录”规则。

2、考试内容的完善:废除“帖经”,增加策论考试。

3、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少数民族政权名称+图 西夏党项族、辽契丹、金女真。

2、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3、靖康之变:

4、南宋建立:

5、大蒙古国的建立:

6、元朝建立: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海上丝绸之路:

(1)兴起的原因: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表现:

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和征收商税的市舶司建立。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贸易商品: 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4)影响: 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四、辉煌的科学技术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传播:

北宋仁宗庆历期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获得成功。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梦溪笔谈》碑。

五、元朝的统一

1、行省制度:

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地方设行省制度。除“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方分设行中书省。吐蕃由宣政院兼管,琉球(台湾)由澎湖巡检司管理。

明朝的兴亡与清朝前期的强盛

一、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1、明朝的建立:

2、内阁制度:

(1)目的:稳固统治,大力加强皇权。

(2)形成过程: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人数不等,职责为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3)评价: 明朝中后期,虽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期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3、厂卫制度: 名称变迁: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职能:侦查、缉捕、审刑等。作用: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二、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三、康乾盛世

1、军机处:

(1)目的:空前加强皇权。

(2)过程: 清初设内阁;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

(3)职能: 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

(4)影响: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2、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东北:康熙时期,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2)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准格尔部。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

(3)西南:乾隆时期设立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并实行金瓶掣签制。

(4)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郑氏政权。康熙中期,清朝攻占台湾,设台湾府。

3、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南方多种双季稻,高产作物引入,经济作物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2)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推广,城市和市镇普遍开设手工业作坊。

(3)商业:“船码头”、“银码头”、“布码头”出现,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4、大的一部丛书。

四、明清对外贸易

1、朝贡贸易的特点:

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放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贸易。值域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

2、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清初: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制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3)乾隆时,实行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必须遵守种种限制。

五、早期的西学东渐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书籍 《几何原本》

2、意义:

上一篇:小学一至六年级四字词语下一篇:农用地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