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案例(精选12篇)
1.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案例 篇一
《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对于寓言故事,孩子在之前就已接触过,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题材。 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来明白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是很吸引人的。而通过课堂教学,是希望孩子认识到故事背后的含义,在这篇文章中两只水罐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尤其是那只破水罐。但这样的道理,由老师说出来就显得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的过程让他们自己读出文本背后的文字含义。在学生回答中,有较多学生认为缺点也就是优点,这一点我马上指出这是不对的,缺点不是优点,这是不等同的,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在课外延伸方面,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哪只水罐?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都能围绕文本来回答。但课堂结尾,有一同学说:老师,我更喜欢挑水工,因为他不仅勤劳,而且他懂得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个回答是我没想到的,但却是真实的,我即时表扬了他。也让我感觉,在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以后,我更要注重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
2.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案例 篇二
音乐教育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应该充分发掘小学音乐课程的德育优势, 及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教育,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情育人, 让学生在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德育内容渗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手段之一, 它对于情操陶冶、品行修养, 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课程,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首先, 小学音乐课程德育素材丰富, 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有些教材具有非常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 如《沂蒙山小调》以抒情、优美的歌声, 来赞美党、赞美家乡、赞美幸福美好的生活。教育学生要热爱党、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为德育渗透拓展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音乐课教学把思想教育融合到娱乐活动中, 大多通过游戏法、练习法等方法进行。而其他学科的德育教育多以讲述为主, 大多运用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指导、讲座等方法进行。少年儿童由于活泼好动, 很喜欢娱乐活动, 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 抓住有利时机, 做好德育工作。
再者, 教学效果的直观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 词义表达的感情变化与音乐的变化存在很明显的相似的地方, 声音运动的长短、力度、速度和音色上的律动性变化, 正好与人类感情上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变化相适应;声音的快、慢、强、弱、抑、扬、顿、挫都能够表达感情的喜、怒、哀、乐。这些相通之处, 会使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更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 使歌曲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这样更便于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
二、德育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1. 让德育内容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使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思想品德教育, 不拘于形式, 联系实际见缝插针地进行德育教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音乐常规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师生相互问好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 以培养学生举止文明、遵守纪律、尊师敬老的良好行为, 通过节奏训练、发声练习、听音练耳等基本训练培养他们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的教学活动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 使德育内容在教学中渗透, 要鼓励他们克服缺点, 发扬优点, 通过这些逐步使学生养成优良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2. 在各种课型中渗透德育内容。
在小学阶段, 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读谱知识、唱歌教学、综合训练和欣赏教学等, 教师要根据这些课型的特点, 使德育内容渗透于各种课型之中。
(1) 在歌唱教学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在歌唱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唱歌的各种技巧, 提高唱歌水平和审美能力, 还要根据歌词所表达的意义渗透品德教育。课本中的歌唱教学所选用的歌曲体裁广泛, 内容丰富, 歌曲中优美的旋律、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的演唱形式, 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好孩子要诚实》、《幸福的孩子爱唱歌》等是直接对进行学生品德教育的歌曲, 使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品德的教育, 整个歌唱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歌唱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还能让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歌曲教学以歌词的语言美、乐曲的旋律美、表达的情感美、音响的意境美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心灵也得到净化。
另外, 在进行乐理、练耳、视唱教学时, 在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同时, 要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表现情感及音乐语言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陶冶他们的情操。
(2) 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欣赏教学, 学生视野的开阔, 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提高, 以及高尚情操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旋律、音色、拍子、节奏等要素塑造音乐形象, 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创设的意境, 使学生全身心的进入到优美的旋律中, 去感悟人生, 享受快乐。
例如, 在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时, 引导学生坚定“中国领土不可分割,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信念, 使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同胞虽然远离了故土, 但仍然盼望亲人早日团聚, 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一片真情。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很多音乐知识, 同时还接受了爱国教育。
再如欣赏《抗敌歌》, 这首歌曲是由音乐教育家黄自在1931年谱写的。在欣赏之前, 向学生介绍这部作品的基本主题和创作背景, 强调中国人民的坚强, 运用录像上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 对他们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 在器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器乐演奏要求学生听从指挥, 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 能够顾全大局, 照顾整体, 还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养成遵守纪律、自觉服从集体的好习惯。如竖笛教材中《深深地海洋》这首曲子, 合奏时要求学生先互相倾听, 调整音准, 让声音得到和谐的统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又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并且, 演奏还需要经过学生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 只有多练、多听、多看、多动脑筋, 才能成功。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 不仅通过动手、动脑学习了演奏的技能, 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实践的乐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3. 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选择和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结合课本讲解音乐故事, 将中外音乐家传记、作品珍闻、趣味轶事等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也可以结合教材做歌唱、律动表演, 这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 尤其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它通过肢体动作表达音乐, 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 把各民族音乐用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动作来表现,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理解。也可以结合教材做一些音乐游戏, 游戏是儿童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它能够充分表现儿童的个性, 有利于培养儿童坚韧的性格及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品质。如“捉迷藏”、“跟我一起去旅行”、“小青蛙找家”等游戏, 不但使孩子们感受到欢快的音乐气氛, 而且还从游戏中得到启发。
4. 结合教师的自身形象进行德育的渗透。
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传播和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参照作用, 会对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五讲四美的人, 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文化知识、自然端庄的教态、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师德修养, 而且要有教师的师爱品质。教师在各方面要以身作则, 用自身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感染和教育, 真正做到以爱育爱、以情动情、以德育德, 让德育渗透的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 通过情感教育来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操是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 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 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开展多姿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 陶冶学生的情操,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使德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胡娜.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2008, (9) .
[2]郑蕾.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2010, (3) .
[3]张佩芳.浅谈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文科爱好者 (教育教学版) , 2010, (2) .
[4]徐学兰, 王丽菊.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
3.浅谈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三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音乐教学中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德育渗透同样居于首位,不容忽视。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编排一些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國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台湾却远离了故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三、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因势利导,设境悟情,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例如: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我转录了天安门前升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四、德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配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学生到街头义务扫地、到敬老院帮老人洗衣服等,通过教育教学和公益活动的结合,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和实践活动之中,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4.小学音乐德育案例 篇四
蒙晓涛
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结合歌词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歌曲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歌曲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例如:在教唱《劳动最光荣》歌曲时,让同学们观看多媒体画面的演示,看看动物是怎样劳动的,如:鸟儿是怎样劳动的?蜜蜂是怎样劳动的?观察自己的妈妈又是怎样劳动的?用小品来演示妈妈劳动的情景,(妈妈下班回到家做家务的劳动场面),我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劳动成果的快乐,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们,而不是说教式的,同学们既受到了教育又玩得开心。
二、在音乐欣赏课中感知思想内涵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育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广泛,其中有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有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传统道德教育;有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的教育等。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美育与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通过美妙的歌声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歌曲中获得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春雨润物,悄然渗透”。例如:欣赏课《红旗飘飘》,为什么是我的骄傲、自豪?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把国旗的意义讲给同学们听,激发同学们热爱国旗,热爱祖国。
5.德育渗透案例 篇五
教学案例
北站小学
尹倩倩 2015、9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小说的情中有理,还是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案例】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株紫丁香》。这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而且特别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教师节当天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美术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下午你上了四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
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说实在的,绝大部分的老师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是学生必须有的礼貌。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要由衷地感谢老师。这也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一项内容之一。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却难以感受得到老师的辛勤付出。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首经典小诗写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想想我们的老师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思索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于“深”处。
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因为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
就如,本课中就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另外,还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寻找课文主人公雄日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使学生受到品德的感染。再如,课文《蓝色的树叶》,通过记叙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铅笔的故事,表现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中可以仅仅扣住“团结互助”这样一条情感主线,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立足“实”处。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班会上高谈阔论的学生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外却总是惹事生非,令老师头疼„„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
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记得在一次口语交际课《我的希望漂流瓶》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学生大都说父母管束太严,管束太多还把自己当小孩子。其实自己已经长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听了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动。“对,是该让父母放手了!我们要让自己的行动让父母看到我们的成长。”孩子们一呼百应,大家大谈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壮志。
我也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不到一星期,我发现有一位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孩子顶嘴连连,说是再也不让她了解学习情况了。这样的德育就是一种高估学生的能力而引起的负面的德育。
三、攻在“恒”处。
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那么,做好“拉锯战”“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非常必要了。在这“持久战”中,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其实大部分都是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毕竟我们语文课堂还是占据着小学教学的主阵地的位置,教师完全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阵地,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仍采用上节课乘车的情境,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教材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的两个数相加满十进“1”的方法。教材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大家共同从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即对位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进位加法的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式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新知识。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2)通过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方法、新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同学们乘车去活动的情景图,让学生知道在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又动口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策略】
1、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研究身边的人与事学到知识。呈现出的材料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为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理解,并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2、在主体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体验和发展。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所以本节课教师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适时点拔引导。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本节课通过让摆小棒这一直观做法,将较难理解的进位简单化,明了化,突出了重点为,突破了难点。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的确,只有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也才能收到恴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复习旧知识,巩固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1、笔算下面各题 25+42= 36+21= 2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上节课大家学得不错,如果每辆车准乘70人,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知识与上节课知识串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在情境中巩固旧知识,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6+35(1)尝试计算
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么算的?从哪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怎样写呢?十位又怎么样加呢?
2、引导学生摆小棒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进位加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弱,直观思维强,所以教师采用直观教具、学具的方法,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当个位满十时好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小组长合作
师:摆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学生回答,师板书竖式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1)、从哪一位开始计算?为什么?(2)、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要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3)、请同学在练习本上试算,同桌互说。
(教师介绍“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
3、小结算法:
(1)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反复说过程,为后面的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做好铺垫。(2)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举止,对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注意评价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4、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概括出法则。并能懂得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笔算。
5、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再现课本情境图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
教学意图:在数学课上适当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注意从平时的行为做好,养成好习惯。
三、实践应用
1、第11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第3、4题。
3、列竖式计算 36+35= 47+44= 29+36= 教学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教学反思】
1、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精神较分散,通过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知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教学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学会计算进位加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6.学科德育渗透案例_ 篇六
郭春波
什么样的德育课程受小学生欢迎呢?根据不完全调查,占80%以上老师讲的品德育课程收效不高。而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德育课呢?据老师对学生的访谈,占91.8%的学生说,不喜欢死记硬背概念条条,不喜欢生硬呆板的说教,喜欢讨论、喜欢活动丰富有趣的课堂„„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七年了,我们的理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但怎样才能上出让小学生欢迎的德育课呢?
一、生动导入,让课堂亮一些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讲故事”“智力比拼”、“欣赏乐曲”“影视文件”等。如我在讲新课《我和动物交朋友》时让学生猜些谜语“此物生得怪,肚下长脑袋,宝宝袋中养,跳起来真快”“面孔相猫,岂非像鸟,天天上夜班,部署本领高”等等,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是和内容紧密相关的,很自然、有趣,小学生当然是在快乐的思维中进入新课,学习热情是在不经意中调动起来了。又如《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中我是通过学生体验解放军的军姿导入新课,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体验这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生的情绪一下会高涨起来,多好的导入啊!
二、切合生活,让课堂近一些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上课后有写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老张突然跑来找我说:“新搬来的李某好可恶!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我非常同情他说:“的确可恶,你没有马上报警?”他说:“没有。我就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听我的爵士乐。”一则小笑话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 1 讨论,让他们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等,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在学习过年饮食习俗时,我采用了猜谜语(所有的谜语均是上课教师自己编。)的游戏,让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刚学会的拼音识字,读懂谜语,猜出谜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过年饮食的特殊含义。过年时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橘子表示“大吉大利”;吃年糕表示“人们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等。这些普普通通的食物蕴涵着多么丰富的含义,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心愿,预示着来年的幸福。
三、联系时事,让课堂真一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是最主要的,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教师应投其所好。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神州5号、神州6号、嫦娥一号来,学生们都津津乐道;提起奥运会、提起2008抗击冰灾,他们都会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课上的一些内容。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课下的事搬到课堂来做呢?简略课本上的一些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如讲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2005年感动哈尔滨的孙慧熹的乐于助人勇于进取、刘翔、姚明、杨利伟等新闻人物的靓丽人生等等,熟悉的事实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的是真情实意。《我们的爷爷奶奶》中,通过对“老人行为”的分析,来感受老人的希望和家的温暖,结合当前的孝德工程来教育学生要尊敬和孝敬老人;在学习《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时,通过“98 解放军的抗洪抢险”、“2003年的SAS的防治”、“神5”“神6”“嫦娥1号”的成功发射、“青藏铁路的通车”、及2008年抗击冰灾的回忆,以及发生在学生生活中拥军爱民的感人故事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安危、我们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我们的解放军,激发学生向解放军学习、热爱祖国,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安全,建设祖国而发奋学习;通过《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学习,联系本月的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等的设立的理由,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它、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回家告诉家人告诉我们周围的人,告诉社会上的人怎样保护好地球。我们那里的南关小学,旁边就是批发市场,在讲四年级下册的诚信部分时,结合今年的3.15晚会中的主题以及网上关于诚信的讨论,老师们就组织学生走 进市场,通过购物,通过明察暗访,回来进行整理,课堂上或讨论、或辩论、或竞答、或表演、或书、或画、或演讲比赛等,对社会不诚信事例进行了透视、进行了声讨,使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社会呼唤诚信”,我们必须讲诚信。
四、形式多样,让课堂乐一些
今天的课堂,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僵化模式,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也可以是导演更可以是演员,而且是这部戏的主角。师生合力上演的是一部轻喜剧,而不应该是沉重的历史剧、主流剧、形象戏。正如海菌兹·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到某公司应聘求职,主考人问他:“你帮母亲洗过脚吗?”大学生回答:“没有。”“那你帮母亲洗一次脚再来吧。“大学生出于完成任务,回家帮母亲洗脚,当他脱下母亲的袜子时,他内心震颤了,为了承担家务、教育孩子,母亲的一双脚历经风雨,已经变得那样粗糙、僵硬。当这个大学生再去公司时,他平静地说:“即使你们不聘用我也没关系,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大学生最终成了这家公司的一员。一则小故事,一节课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当然,教师的语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精彩的台词,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语言就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一个优秀的品德教师的语言就应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奔放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词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大家都知道赵本山每年的春晚都拿大奖,那正是他的语言技巧。
五、学科整合,让课堂宽一些
我做过调查,88.2%的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幸运52”“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 “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 3 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六、信息悦纳,让课堂活一些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自然类课,像“留住春天”、“留住秋天”时,你可以让学生先找到的春天、秋天,怎样留住呢?可以画下来,拍下来;贴在墙上,夹在树里,即在日记里,留在心里。在教学“发掘潜能”的课时,就一些智力竞猜、才艺展示什么的;在上“夸春天夸秋天夸祖国”时,就让学生写出赞美春天秋天祖国的词语及诗句进行比赛,唱出心中赞美之情;在上“自尊、自负、自卑的区别”时,就让学生沿江自己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在学“小学生该不该上网、压岁钱怎么花”时,就让学生展开辩论等等。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两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我的家庭》时,可播放《吉祥三宝》、《母亲》、《让爱永驻我家》,会让人为之心动,产生共鸣;讲《让爷爷奶奶放心》,可播放《常回家看看》;当讲到青藏高原时刻播放《青藏高原.》、《天路》《喜玛拉雅》等。总之,自然巧妙地整合美术、数学、语文、艺术、法律、音乐等学科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喜欢我们的课。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
1.把时间留给学生
许多老师课前查阅许多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所有的知识全部讲过了,才得到安慰,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知识,坚决不讲;只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如果我们教师总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真的会“智无力”。过去,我们是学生的师长,而今,我们应是学生的“学长”。
2.把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要被淘汰。而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关键在课堂上由教师培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活”学。像教学四年级的下册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上,可以让学生动手包包饺子、煮一煮水饺、配配午餐、动脑设计一些自己喜欢的服装、动手缝一件自己剪裁的衣服、织一织毛衣等,由学生自己挖掘知识,不仅让他们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使他们感到知识得来“粒粒皆辛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活泼、刺激,有成就感的教学情景,这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支柱,也是师生生命力所在。3.把自由留给学生
当代学生年龄虽小,但思想敏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不少见,他们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书本上的一些精神,往往不以为然。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注意正面引导,并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中的误区,恐怕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更会影响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要解决学生的思想疙瘩,回避不是办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学生若有不同见解,有的老师不是装聋作哑,就是狠狠批评,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所以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迎战困难。教师要把言论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不同见解,甚至是与教师和教材相悖的思想和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记得我在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保护环境要敢于牺牲一切,甚至生命时,有的学生小声嘀咕,有的学生嗤之以鼻,我发现后,便让一位“有情绪”的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说:“保护环境我一人不行,与其做无用功,还不如算了,更没有必要牺牲生命。”这位同学讲完后,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以为肯定免不了我要批评他。这时,我说:“咱们也来一场人生AB剧”。然后把赞同与反对分成A组和B组,让同学围绕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会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再让同学重新选择赞同和反对,有意思的是那位“有意见”的学生也加入了反对自己的行列,并且反对的已远远多于赞成,最后在同学们的一阵大笑声中,最后两名同学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至此,我又“趁热打铁”,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歌声凄婉动人,场景催人泪下。同学们看完歌曲久久沉思„„我想这节课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准则,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相反,如果我在课堂上对那位“有情绪”的同学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这不仅教育不了他本人,还回引起其他同学的逆反心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也就无以发挥。所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要允许学生讲,只有这样才能暴露问题的症结,教师适时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老师们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啊。只有这样才能教书育人双丰收。
7.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七
一、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战胜利60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8.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案例 篇八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德育教育 培养
一、以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在教《卖报歌》时,我首先介绍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挂图、配合音响,讲述旧中国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揭露旧社会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的现实。通过这首歌的学唱,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强烈热爱,对反动、黑暗腐败是旧中国无比憎恨的感情,学生们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再如:在教唱教材中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先让学生通过听演唱,看演出,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简单介绍京剧在我国的影响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唱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老北京,使学生体会出歌曲表现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他们的民族文化底蕴,鼓励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而献身。
二、渲染情景,激励学生热爱生活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动人的民族音乐旋律,使学生感到存在于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大量的音乐财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如《国歌》是一首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它鲜明的节奏和号角式的音调及催人奋进的音符,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而今,又以新的姿态与活力鼓舞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扣人心弦地讲述这首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并结合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教材的曲目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来选择的。用反映学校学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及适合学生歌唱的我国民族和部分外国优秀歌曲作为基本教材,以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作为补充教材。这些歌曲以其特殊的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健康向上的歌词内涵使学生受到教育,学生在反复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过程中,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中不断地将艺术作品化为自身的内动力,把以往教师单调的思想品德教育溶于音乐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教唱《绣红旗》一课时,学生对剧情了解后,听着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时,学生仿佛看到江姐与男友们在监狱中,不顾自身安危,将生命置之度外,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情景,此时,师生与作品的共鸣激起师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激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逐步升华到思想美的境界。
四、结合课外艺术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都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里特征。借助这一特征,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可以充分结合他们热衷于表现自己才艺的心理,在校内组织小合唱团队,舞蹈队,使学生懂得,只有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唱出统一和谐的音调,才能使演唱、演奏得以成功。因此,我们组织舞蹈队,排练了以反映儿童思想、学习生活为内容的多种表演形式的小节目,使学生在排练演出过程中受到寓意深刻的思想教育。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鼓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鼓乐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地训练,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对学生的集体主义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9.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篇九
庞桂凤
一、背景: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节以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热带雨林的保护为主要内容,突出巴西的特色。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读图、析图、讨论、阅读等方式,在学习本章前五个国家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刚好班级学生中有会舞蹈的,事先让其准备了3分钟的桑巴舞,一个学生负责巴西国旗的绘制于讲解,2个学生为一组分别代表“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政府官员”、“开发商”的角色,事先调查相应的材料,且准备一段情景对话以便在课堂展示。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的影响; 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读国旗,了解巴西概况;
通过分角表演设身处地的站在角色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培养了学生看待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说明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情景对话帮助学生在情景氛围中获得知识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等 难点: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国旗图、巴西地形图、桑巴舞音乐、五、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学生1]桑巴舞蹈的表演 [学生2]展示巴西地图并提问讲解:“国旗中的黄色(丰富的资源)和绿色(广阔的雨林)各代表什么含义?”“白色飘带(象征着赤道)以及分布在两侧的星(象征着州)代表什么?为什么星绝大部分在白色飘带的南部(巴西主要位于南半球)?”
[开发商由学生3和学生4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3:哇,这里好热啊,怎么这么恐怖,你知道吗?
学生4:你问我,我问谁?(问台下同学)你们有谁知道,帮忙解答一下?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3:咦,那里有一片深林,好像还有一条大河,我们去那里乘凉一下吧!学生4:在一些人眼里它是阴森恐怖的荒蛮之地,并把它称为“可怕的绿色坟墓”,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是最美的世外桃源。在这片森林中间流淌着一条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在它的入海处,只见汪洋一片,已分不清是海是河,它被称为“海河”。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和鸟类品种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生活着2000多种淡水鱼,是资源的宝库„
学生3:这里的森林这么茂密,这么大,把它们全砍了去,我们就发财了,哈哈 学生4:是啊,做家具,盖房子,干什么都行,别给这些人留着 [当地居民由学生5和学生6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5:我们的国家面积和人口居世界第几位?你们知道吗?我们这个国家非常热爱足球,足球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6:我的爷爷(由台下较黑的男生配合)像木炭一样黑,我的奶奶(由台下较白的女生配合)像牛奶一样白,就有了我的爸爸(学生5),我爸爸的皮肤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6:我的爸爸又遇到了来自中国的一位小姐,就生下了我,而我应该是属于什么人种呢?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5:在我爷爷的那个年代,我们都是靠打猎捕鱼为生,后来通过烧荒,我们有了自己的一块田地,经过我们三代人的辛苦努力,我们的农田规模越来越大。
学生6:没错,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几百亩的田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世界环保组织官员由学生7和学生8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7: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獭、大食蚁兽,鸟类的巨嘴鸟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有“世界动植物王国”的称号。
学生8: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为全球提供了新鲜空气,因此也被称之“地球之肺”“空气清新机”。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带雨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危害,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7: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巴西政府称,2008年新年前后几个月巴西来马孙雨林的破坏正在急剧增加。每月破坏的速度已从之前的234平方米增加到948平方米。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坏境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气候恶化加剧。
[政府官员由学生9和学生10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9:我们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蔗糖生产国。可可生产居世界第二;烟草生产居第四;棉花生产居第六。现在大豆的出口已经居世界第一。我们国家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得益于我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学生10:是的,我们巴西是一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国,但巴西的石油不能自给,45%依赖进口。而天才的国人根据本国实际,采用酒精作为燃料代替汽油,生产了大量酒精汽车。当汽车块不能动时,我们不识开往加油站,而是往商店门口一停,买瓶高度酒倒进去,就可以走了,所以当你站在巴西街头,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酒气十足”的汽车,你信吗?
学生9:我们国家能源矿产不多,但是我们通过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这是世界上规模仅次于中国长江三峡的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在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交界处。
学生10:当然经济发展让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的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
[教师总结]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农业工业的分布特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部分学生当老师来教学,实现了课堂导入的问题化和教学氛围的愉悦使全体学生更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的更有趣味,课堂教学效果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层层深入到豁然开朗,加深学生对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
对于表演的学生在课前还应该加强指导,才不至于出现错误信息,当然我有即时纠正。在本节课的结尾显得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没有多大的升华,这跟自身了解巴西的人文地理方面还不够广有关系。
10.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案例 篇十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
引入“献爱心”活动。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的:1.培养学生的爱心;2.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对比,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氛围中接触学习主题,有利于他们启动思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请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把这个场景表演一下,并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票款6950元?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量?
目的:题目以短剧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让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场景,模拟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性.活动注意事项:本节内容通过一幅问题情境图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叙述与卡通图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道应用题,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审题,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含义和数量关系等是否交待的清楚、明了,不要只流于热闹的形式。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一般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的未知量只有一个时,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这里首次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些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才使学生真正感到,列表分析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从而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进一步的问题:
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效果:学生的答案主要围绕以下点:1).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本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比前面的问题复杂,在分析问题时理不清楚数量关系时,是表格帮了忙。
2).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
通过交流大家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那么,看看刚才我们利用等量关系1设未知数,用等量关系2列方程,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目的:虽然解法一要比解法二优化的多,但仍需让学生通过亲手计算,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是如何实施的;解法一的求解过程比较简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解题前,首先要明确数量关系,而在这里运用列表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认识,解法一是直接设法,而解法二是间接设法,直接设法一定比间接设法简单。其实不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上题中所得的学生票款和学生票款各多少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里运用直接设法,要比用间接设法求解的难度大。同时,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
3.在以上问题中,如果票价和票的总数不变,票款能不能是6930元或6932元?如果你认为可能,请你分别求出学生票、成人票各售出多少张呢?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为什么?
目的:加强学生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
内容:提供补充问题:1.一个办公室有五盏灯,其中有40瓦和60瓦两种,总的瓦数是260瓦, 则 40瓦和60瓦的灯泡各有多少个?
2.将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每人8个余14个,每人9个,则最有一个小朋友得6个,问小朋友有几个人?
3.地板砖厂的原料是有白土、沙土、石膏、水按25:2:1:6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共5600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各称了多少千克?
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对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通过对“希望工程”的了解,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并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同样的一个问题,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11.浅谈音乐课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音乐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具备欣赏能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和个性品质的培养。把音乐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互渗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音乐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独特优势
因为音乐课本身就具有以美启智、以美育德的功能,一首好的乐曲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一首震撼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能使学生了解到黑暗落后的旧中国穷苦的平民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头上戴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歧视、被侮辱、被奴役,勇敢的中国人没有被吓到,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拿起手中枪为了拯救我们的国家,刀山敢上,火海敢下,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
通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歌曲反映了什么思想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刻苦学习的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不难看出,动力来自教材本身,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说音乐课本身就具备以美启智、以美育德的功能。
再如,教学《在我和你之间》这首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讨论歌曲的创作意义,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友谊就像一座桥梁,它能把两颗心连接起来,只有我们大家把心连接起来,拧成一股绳,我们的世界才能充满爱,以此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册书中有一首欣赏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歌词,描述了韩英在不幸被捕后,视死如归的革命品质。学生在欣赏时,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愤慨之情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借此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分别谈谈欣赏曲子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音乐能使人变得高尚
德国音乐家亨德尔先生说得好:“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简单的一句话阐明了深刻的道理。
利用音乐教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他们的情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使思想落后的大多数学生变得高尚起来。
通过以上事例足以证明:音乐课不仅能使人学到一定的本领,受到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在音乐中进行德育渗透,能美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变成品格高尚的人。
12.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二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有重点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 一定要有重点。例如, 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 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歌曲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和曲作者冼星海的生平, 告诉学生, 《保卫黄河》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曲作者冼星海家庭并不富裕, 1930也就是他25岁时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由于他勤奋好学, 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他在巴黎的六年中, 历尽艰辛, 经受了严寒和饥饿的威胁。1935年秋, 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 他毅然回到祖国, 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 将全部精力贡献于抗日救亡运动。他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 救起不振的中国,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的民族思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 奔赴内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 (1905~1945) , 共创作歌曲数百首, 数量多影响广的是爱国歌曲, 其中有《保卫黄河》、《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反攻》等, 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 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他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所以, 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人民的音乐家”。我在给学生讲述曲作者冼星海的生平时, 语气上抑扬顿挫, 学生都听得很认真, 我趁机问学生:“这么爱国, 这么优秀的音乐家写的歌曲, 我们要不要把它唱好?”学生们很整齐响亮地回答说:“要!”后来我在教唱这首《保卫黄河》时, 学生们唱得非常认真, 教学效果非常好,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有故事
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 先给学生讲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 这样,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增强对学生德育渗透的效果。比如, 在欣赏《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一课时, 我先告诉学生, 作品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然后给学生讲述了女主人公韩英的故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1937) , 韩英、刘闯领导的洪湖赤卫队与彭霸天等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斗争, 韩英不幸被彭霸天抓住, 关进了牢房。在牢房中, 不管反动派对韩英怎样用刑, 韩英都不屈服于反动派, 最后终于战胜外敌和内奸, 保卫了红色根据地。《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唱段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第四场中, 韩英母女在牢房相会时的大段唱腔, 是韩英的独唱部分, 也可称之为这部歌剧的咏叹调。它是整个歌剧中最能深刻揭示韩英内心世界的主要唱段, 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充分表现了韩英被俘后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操。然后请学生完整欣赏并观看视频, 我发现, 当学生听到韩英唱“为革命, 砍头只当风吹帽”时, 有的学生眼睛都红了。最后我请学生谈谈, 欣赏完这个唱段后有何感想。结果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 有的说:这首歌曲表达了韩英对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也表达了韩英对革命的坚定信心和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的学生说:歌曲表现了韩英对革命成功的强烈信心, 还有对革命理想的无比执着, 表现了一个女孩为了革命, 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们要向韩英学习。有的学生说:如果当时没有千千万万个像韩英一样的英雄人物, 也许我们现在过的生活就是韩英当时的生活。通过欣赏《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学生们既爱上了这个作品, 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又受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
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可以结合学校活动
我校每年都会举行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歌咏比赛, 音乐教研组抓住这个契机, 要求比赛时每个班都得演唱两首革命歌曲, 其中一首是必唱的革命歌曲, 七年级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八年级唱《歌唱祖国》。另外一首由各班自选, 但自选参赛歌曲也要求是革命歌曲。于是, 我给其中一个班级选了《游击队歌》, 我一开始教学生唱时, 学生都唱得不错, 声音也很洪亮, 突然, 有一个学生说:“这种革命歌曲太难听了, 我们大家不要唱。”结果全班真的没人唱了。如果这时严厉地批评这个学生的话, 我想, 效果不“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我们不能忘本。刚才唱《游击队歌》时唱得很好, 现在怎么没有声音了?是不是我们同学中有的人对革命先烈没有感恩之心?同学们, 有感恩之心的就给我大声的唱起来!”经过我的一番德育教育, 同学们渐渐理解了歌曲的意义, 结果再唱时, 歌声雷动, 只有刚才叫大脸一下红了, 也不好意思, 后来也就跟着一起唱了。我相信, 我的德育教育也感化了他。这个例子给我的启发很大, 说明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不但爱唱革命歌曲, 而且爱我们的人民, 更爱自己的祖国。可见,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何等重要。
摘要:中学生都喜欢音乐, 但是, 他们基本上不喜欢唱教材里的革命歌曲, 笔者认为, 那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太少,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就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列举了几个方法, 供大家参考。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案例】推荐阅读:
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07-09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析11-18
小学音乐欣赏《瑶族舞曲》教学案例12-19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08-22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11-12
小学英语德育渗透教案06-13
慕冲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10-22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10-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德育渗透教育计划08-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