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例题时,出示了甲乙两辆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表格后,先观察这两个表格,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1、表2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
(2)哪个表中的两种量的变化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上面思考题中“更有”两个字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定向作用,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1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1中的两个量变化的规律。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意义。
2.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知道)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可以变大爷可以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3、现在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据来认知正比例。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可以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但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写表格要实在的多,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准确地判断正比例。
4、运用以上的知识和方法,请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检查结果基本上没有错误。
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篇三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61~64例
5、例6。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和谐激趣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1)各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主体尝试
1、教学例5(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28/8=χ/10
8χ= 28×10
χ=280÷8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
χ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1)出示例6:一个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哪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当总的用电量一定时,用电时间与单位时间内的用电量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每天的用电量与用电天数的乘积相等。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χ天。
25χ=100×5 χ=500÷25 χ=20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
4、修改题目: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
三、评价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四、实践创新
1、做一做:教科书P62“做一做”
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4.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篇四
峡江县巴邱小学
陈淑全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37——38页例
5、练一练及练习七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习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习求图上距离的方法(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平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3)学生试做并板演。(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平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1)1:1000
(2)1:2000
(3)1:5000(4)1:10000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平面图(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平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5.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篇五
xiaoxue.xuekeedu.com
《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通过“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练习,让学生回顾“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入新课题——反比例。
(从课堂的效果看,感觉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化,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课后我想如果这样设计:给出路程,速度,时间,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让学生说出“反比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这样会不会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更好的学习作铺垫)第二,通过例2与例3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讲例1,觉得会增加难度,让学生不知所以,于是这节课暂不讲例1),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B,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相反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采用了与教学正比例时同样的教学程序。考虑到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学习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还是扶着学生走,有点放不开。)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习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2,在提问的方面,基本兼顾了优生和中下生,但感觉面不够广。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条理性,感觉是平常课堂上要求的结果反映。
xiaoxue.xuekeedu.com
6.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实质上这类问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优惠促销打折活动,学生对于打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50%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具体的`意义还是模糊。
这节课就是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七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也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五,同时还要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七五折虽然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但是优惠的折扣是25%,也就是便宜了原价的25%,与原价相比减少的部分。
7.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篇七
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侃侃而谈”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2、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课型:略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提问,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从上学到现在,遇到过多少位老师?你们觉得,怎样的老师才算得上你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学生回答:知识渊博,和蔼可亲·····
老师:那么在21课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114页,好,同学们读一下题目。(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任务默读课文。老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我最好的老师?
老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先来检查大家的预习,请看屏幕,我们要开火车读词语。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PPT,让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检查学生掌握词语情况。
编造、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侃侃而谈、破绽、真伪。
(2)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先是学生之间帮忙解决,然后教师补充。
(3)教师指出学生忽略的词语,重点理解成语,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3、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老师:好,我们现在回到课文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一:“我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双横线在文中找出答案。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教师:同学们真棒,能迅速地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个总起句,同学们请做笔记,这句话开门见山地提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为下文作铺垫。这个句子这么重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题二:请同学们默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教师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概括回答:
① 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② 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③ 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
问题三:怀特森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真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考零分吗?请同学们齐读第 自然段,从文中找到答案,用横线画出来。
老师: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看看,谁找得最快?····好,请这位同学大声地朗读你找到的句子。
(1)“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2)“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老师:怀特森先生故意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怀疑·····
老师:对了,怀特森先生故意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学习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了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重要性,怀特森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
三、再读课文,师生交流。
老师:怀特森先生如此用心良苦,他的学生能理解吗?
1、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怀特森老师态度的句子。
教师:作者对怀特森先生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态度?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2、分组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怀特森的第一堂科学课上,看看怀特森先生是怎么上课的?请一二组齐读第一自然段,三四组齐读第二自然段。
3、师生交流:
老师:同学们,怀特森先生是怎么上课的?
老师:当卷子发下来的时候,作者当时有什么反应呢?
(1)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老师:第二自然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目瞪口呆”,“我得的是零分!”“竟然”都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惊讶程度。叹号的作用是加强了惊讶的语气。(请男同学朗读这一段,要把惊讶的语气读出来)
(2)“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森特算哪门子老师?
老师:夸张,两个反问连用,表现了作者的愤怒、不理解;将这两个反问句改为陈述的语气,怎么改?(指导朗读,朗读时要读出愤怒的语气。)
(3)“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来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老师:“冒险”的意思,这些词语说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接纳的态度,乐在其中)
(4)“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方法介绍给一位朋友。他听后吓坏了,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
·······”
老师:这段话说明了作者对怀特森先生是什么样的态度(感激赞扬),哪些地方可体现出来呢?(“我立刻看着他的眼睛,并告诉他”)
老师:作者和他的同学们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一开始是不理解,甚至是愤怒,最后慢慢接受并感激赞扬,经历了这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
4、小组讨论:
怀特森老师的教学方法这么独特,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你会怎么想?
5、指名学生汇报。
四、深化拓展。
老师:同学们,老师让你们默读全文时提出了两个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吗?好,同学们的记性真棒。我们已经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是不是?现在我们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教师: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到答案。
“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教师: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子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
小结: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教会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善于思考,敢于怀疑,独立判断。怀特森先生这么注重培养我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精神,实际上与他是科学课老师的身份有关。所以,同学们,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理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怀森特先生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你还知道哪些名人故事或名言警句与科学精神有关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
2、写作: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物。
六、板书:
21.我最好的老师
怀森特——————————“我”(不理解—接纳—感激赞扬)
有个性、教学方式独特 独立思考、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独立判断、勇于怀疑
课后反思
这是我在小学部跟岗上的第一节课,某种程度上,也是我跟岗以来上的第一节完整的语文教学课。《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第一,整节课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完了,教学目标实现了。
第二,教学重难点得到落实,学生能跟上我的思路来一步步思考问题,并能准确找到答案。
第三,学生能根据我的引导去品读句子,并且在品读句子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女生少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并能鼓励女生回答问题。其实,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回答是对还是错,都希望他们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
然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如:
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了生字词的意思,并让全体学生大声朗读,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对于词语的意思,应该结合课文来理解,而不是让学生死记标准答案。
上课时,我太过紧张,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忘记出示准备好的ppt,此外,自己一直站在讲堂上,后来才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最后学生朗读课文时,才到学生之间走走。
不了解小组讨论的操作,所以,开展起来有点马虎。因为对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规则不甚了解,因此,在小组讨论时,简单跳过,致使学生讨论时间较短,无法更好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
8.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篇八
一、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教科书59、6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麽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体会比例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五、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
(1)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2)解简易方程。
2、原型:
用归
一、归总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用归
一、归总法来解决例
5、例6。
(2)例5中哪一个量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3)例6中哪一个量是不变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关于比例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哪些呢?
1、怎样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2、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反比例关系式?
3、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麽比例:(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引入:通过以上几节课学习,我们发现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我们继续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与解决:
1、出示教材例5,生读题。(1)用归一法解决例5:
以前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先求什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
学生搞清上面问题然后用归一法来解决。(2)用比例解决例5。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A、问题中有哪两个量?
B、它们是成什麽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C、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明确: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生尝试写出解答过程,一生板演。师注意规范解题格式。(3)小结:
如何用正比例解答这类问题?生说一说,师予以完善:
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比值一定,也就是相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比例解答。
2、出示例6,生读题。(1)用归总法解决例6.以前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先求什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
学生搞清上面问题然后用归总法来解决。(2)用比例解决例6。
仿照例5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6。生尝试解答,一生板演。师结合生解答过程提问,使生弄清为什麽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3)小结:
生谈一谈解决例6这类问题的方法,师予以完善:
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积一定,也就是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三)训练与应用: 60页的做一做1、2.学生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麽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小结与提高:
1、总结解题思路:
根据例
5、例6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如何用比例知识解决这类问题:(1)生相互讨论,在小组内交流。(2)小组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师生共同完善并板书:
判断比例关系——找出对应数值——列等式解答
9.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篇九
(二)优秀教学设计和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例1理解和掌握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这是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通过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思考问题的方法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因我们班学生基础偏两级分化,为了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本堂课中还是着重通过画线段图和讲解线段图帮助学生来理解并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答稍复杂 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过程。
10.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 篇十
教材的重点是解比例,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法。
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解比例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乘积相等的方程。再解整数比或小数比时,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时,含有未知的左边,不再书写除以这个系数,直接写未知数。我所选择的是各具特征的练习,有的适于用比例的意义解决,有的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比较简单。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多数学生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做到有理有据。对于学生多样的解答方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还应该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进行优化,这样会对学生下面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去体验发现数学规律和应用数学规律的乐趣。在练习中,我组织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数学知识,并应用它去解决相关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理智高于事实与现象的“权力感”。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09-03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10-3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1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打电话的课后教学反思10-11
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12-2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8-0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8-12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