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

2024-06-09

风湿性(15篇)

1.风湿性 篇一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心瓣膜是由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瓣膜的一系列病变,患风湿性心脏病后风湿活动仍可反复发作而加重心瓣膜损害约一半病人以往无明显风湿热病史。风湿性心瓣膜病导致瓣膜病变中,以单纯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占70%至80%,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次之,占20%至30%,三尖瓣累及的比较少见,他的症状一般的潜伏期比较长、再累及到瓣膜疾病之初是没有什么症状的,随着瓣膜病变的程度逐步加重,他的症状也逐渐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是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是左房进左室的入口处的二尖瓣受损。正常情况下,左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关闭严紧,血液完全射入主动脉,不能倒流至左心房,而二尖瓣病时,二尖瓣不能良好关闭,出现血液倒流到左心房,此病称为二尖瓣闭锁不全。再者是二尖瓣口交界处粘连,使二尖瓣口狭窄,当左心室舒张时,血液不能顺利进入左心室,此病称为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时,左房的血液部分沉积在左心耳的粗糙面上形成附壁血栓,如果血栓脱落,而经主动脉迸入全身各处,导致血管栓塞,最常见的是脑动脉栓塞、四肢动脉栓塞。脑动脉栓塞时,可出现肢体瘫痪,严重者可致死。另外风湿病还可造成主动脉的损害,导致主动脉瓣膜闭锁不全和狭窄,后者在左心室收缩时血液不能顺利地进入主动脉,由于左心室负荷增大而肥厚,而前者在左心室舒张时,血流从主动脉倒流,引起左心室因大量血液蓄积而扩大,从而引起一系例临床症状。总之慢性心脏瓣膜病经若干年后而逐渐加重,最后出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使病人死亡

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病因是什么?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一般先有风湿热病史如风湿性咽喉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等其致病微生物是A型溶血性链球菌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较易发病

风湿病累及了心脏的瓣膜系统,比如说患者年期的时候有一个链球菌的感染,体内形成了免疫应答,累及了胶原组织,累及到心脏的胶原纤维的话就会是心脏的瓣膜受累。最常见累及的瓣膜是:最常见累及的瓣膜是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二尖瓣最常见的是二尖瓣的狭窄,比较典型的从病理上看二尖瓣的瓣膜会增厚,二尖瓣的交接会粘连,腱所增粗甚至挛缩甚至钙化。二尖瓣狭窄后血液从左心房流到了左心室就不顺畅了,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左房压升高,左房扩大,肺动脉压力增高,还会引起右心扩大,三尖瓣瓣环扩大,三尖瓣反流,这是比较典型的病变。

三、心脏瓣膜病症状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心脏瓣膜病是引起心脏的功能不全,瓣膜在心脏中起的作用是控制血流的方向,因为心脏要推动全身的血流循环,心脏收缩的时候把血液从心脏里排出去,在舒张的时候不能让排出去的血液倒流回来,那么当中就需要一个瓣膜,就像一个单向的开关,允许血液流出去但是不允许血液流回来,这个瓣膜就是一个机械性的装置,如果他在心脏收缩排出血液的时候,如果瓣膜血流通过不好瓣膜狭窄的时候,就会引起疾病。

四、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症状有哪些?

风湿病引起二尖瓣狭窄在初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来讲二尖瓣瓣口面积在2.0平方厘米以上的话,病人是没有症状的,瓣口面积到2.0平方厘米以内,1.5平方厘米左右病人开始有症状了,首先是感觉到容易疲劳,在严重一点病人会出现心悸、胸闷的感觉,还会有劳累性的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的呼吸困难。进一步发展以后,左心房扩大以后会有房颤了,会有腿肿,病人会消瘦,典型的患者还会有二尖瓣面容。听诊会听到一个典型的心尖区二尖瓣舒张期的隆隆样杂音。

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有心悸症状:心脏瓣膜病的病人一般会出现活动后的心悸,心跳、心慌,有些活动以后会出现气促。根据病情的程度可分为:走平路就可以感到不适,有些就是爬楼梯的时候感到不适,一干活儿就心慌,上不来气,另外可能有时候严重一点的在休息的时候也会感到有这些症状。

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有心衰症状: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有些可能会因为心脏负担过重、导致心脏扩大,机体供血不足,肺部淤血,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心衰的症状,比如有两个脚出现水肿,也是比较常见的。其他的症状还有:根据病情轻重有些患者会出现咳嗽,会出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水肿,腹水、胸水等也比较常见。

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有二尖瓣面容等症状:心脏瓣膜病中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在面容上经常会出现二尖瓣面容,就是两颊出现蝴蝶斑一样的东西,微红等。病变加重时,由于心排血量减少,可有疲乏、活动后呼吸困难、眩晕、昏厥及心绞痛等症状,甚至发生心室颤动。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表现:该病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的病种而有差别最常见的症状是活动后心慌气促胸闷反复咳嗽及头晕等严重者有咯血晕厥心前区痛浮种腹水等晚期患者可因左右心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而猝死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诊断: 患者既往有风湿热病史体检心前区可闻及心脏杂音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化验检查对诊断有帮助心电图X线胸部平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能明确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 风心病并发的心律失常中以房颤较常见近年统计发生心律失常者占全部风心病的%几乎全部见于二尖瓣病变其中以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较多见约占%其余依次为单纯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分别约占%%和%而主动脉瓣病变则无一例 按病变分析以二尖瓣狭窄最多见可高达%;晚期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伴有明显左房增大者亦常发生房颤房颤发生与患者年龄左房大小和病变轻重有关年龄较大者房颤较多见;左房壁肌有中度以上纤维化者约%发生房颤如左房壁肌有广泛纤维化

%发生房颤 房颤时心排血量可下降%~%约%~%的房颤患者可突然死亡 在二尖瓣病变中其它心律失常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房性早搏等 约%的主动脉瓣狭窄病例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左束支传导阻滞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约/~/的病例可发生P_一R间期延长室性早搏也不少见 风心病晚期病例特别是心肌有严重病变时可发生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二尖瓣手术常可诱发心律失常应注意预防

五、心脏瓣膜病对血压产生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心脏瓣膜病对于血压的影响主要看情况,心脏有四个瓣膜,因为瓣膜的原因造成血液排出的障碍,理论上讲血压是降低的,这个影响最多的还不是血压的降低,主要是心脏功能的不全,心排出量的减少,在主动脉瓣的疾病影响也可以引起血压的升高,比如一个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人,在心脏舒张期的当中,大量的血液回流,就造成了心脏前负荷的增加,在第二次收缩的时候会排出比平时更多的血液,就造成了一个血压的增高,但是这个增高不完全是像他应该的全向流动,而是在心脏舒张的时候他会有回流到心脏里面,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无效的摄血,所以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但是全向血流是不减少的,心脏的做功很多,但是有效循环的效果不够。

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早期二尖瓣狭窄,比较轻度的,心脏也没有房颤,二尖瓣瓣叶的质地还可以,仅仅是交接粘连就可以做二尖瓣球囊扩张,或者是做二尖瓣闭式扩张。介入的方法只能是有一时的疗效,最终瓣膜还是要换掉的。如果病人比较严重的话就要做二尖瓣置换。换瓣治疗的瓣膜分两种,一种是生物材料做的叫做生物瓣,一种是金属材料做的叫做机械瓣,两种瓣膜各有利弊。生物瓣的优点是手术以后只需要口服半年的抗凝药就可以了,他的生活质量是比较好的,没有抗凝治疗带来的相关并发症,生物瓣的缺点是它有使用的寿命,一般在15年左右。机械瓣没有寿命的问题但是要终生进行抗凝治疗。

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是适合中度以前,比较轻的心脏瓣膜病,还达不到手术治疗的标准的时候,只能是用药物来控制和改善症状。药物包括:强心的比如地高辛之类的,利尿剂,扩血管,对症处理的一些药物,最主要的是强心、利尿药。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在80年代国内出现了: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适于单纯二尖瓣狭窄中度狭窄瓣口面积

-cm

2无明显关闭不全无房颤与血栓。这种治疗现在也还在用,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指征,有些病人可以做,有的不可以做,成功率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扩张的不行,还是可以考虑手术的。扩张对缓解病情是有好处的,有些病人比如扩张了4或5年或10几年,瓣膜可能是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又狭窄了,可以再次考虑手术。

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适于联合瓣膜病变或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瓣膜钙化呈漏斗型狭窄;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是针对中度以上的瓣膜病变。根据病变类型可以选择瓣膜置换,就是把原来的瓣膜切掉,然后换一个人工瓣;如果他的瓣膜大体上是好的,或者根据病变类型也可以采取修整的办法。就好像是拿门来比较,如果门可以修整好的话就尽量的修整保留原来的门。如果是整个门框都坏了,就干脆给它全部换,原来是木头的现在换成不锈钢的,是一样的。

七、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预防

由于风湿热多于人体抵抗力较低时感染A型溶血性链球菌而引起因此平时加强锻炼身体增加体质生活规律及不吸烟天气阴凉时注意穿衣盖被保暖等措施对预防该病是很有帮 助的定期到医院体检也利于对该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确诊患有风湿热应立即到专科医院治疗

2.风湿性 篇二

1 发病原因

该病多因气候寒冷, 圈舍潮湿不透风, 猪长期卧于湿处, 风寒湿邪侵入畜体, 使气血凝滞经络, 痹塞不通, 肢体疼痛, 日久畜体更虚, 邪渐入里伤其肝肾而导致筋骨瘫痪, 卧地不起, 不能站立。

2 临床症状

初期精神倦怠, 喜卧, 起立困难, 食欲稍减, 继而卧地不起, 强迫站立则疼痛不安, 并不时发出鸣叫, 强迫行走则见四肢痉挛, 但随着运动时间的持续其症状减轻, 稍后复又疼痛。触诊腰及四肢有坚实感, 反应不敏感, 口色青白, 四肢厥冷。

3 治疗

3.1 用小活络丹和独活寄生汤合并加减, 处方:制川乌30 g, 制草乌30 g, 胆南星25 g, 地龙15 g, 乳香30 g, 没药30 g, 当归30 g, 川芎30 g, 独活30 g, 羌活30 g, 桑寄生30 g, 杜仲30 g, 牛膝30 g, 续断30 g, 肉桂30 g, 附片15 g, 细辛10 g, 陈皮25 g, 厚朴15 g, 甘草25 g, 每剂煎服3次, 连服3剂。

3.2 配合肌肉注射夏天无注射液 (夏天无提取物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主要起通络、活血, 止痛的作用) 、祖师麻注射液 (含祖师麻皂甙、祖师麻甲素黄酮油类、内酯香豆甙素粗、甾醇等, 主要起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 各20 m L, 2次/日, 连续3天。

风寒湿痹留阻经络, 入里着于肌肉筋骨之间, 使肝肾亏损, 气血不足, 不能宣通, 营卫不得流畅, 故见肢体疼痛, 当以祛风除湿, 温经通络, 逐瘀止痛为治疗原则。方中:川乌、草乌、独活、羌活、桑寄生祛风除湿驱寒, 温经逐瘀, 活络通痹为主药, 辅以胆南星燥湿化痰;杜仲、牛膝、附片补肝肾助阳, 壮经骨;当归、川芎养血活营;续断、肉桂补肝益肾, 调气伸筋消肿, 散寒止痛, 使以地龙息风止痉挛;陈皮、厚朴健脾理气;甘草调和解气, 诸药结合祛风除湿, 补肾助阳驱寒, 温经行气, 逐瘀通痹止痛。

4 典型病例

2006年11月18日, 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田某饲养的1头140 kg左右母猪瘫痪, 已发病15天左右, 食欲减退, 体温正常, 请当地村兽医用水杨酸钠注射液和葡萄糖酸钙输液治疗近10天, 效果不佳。临床检查:病猪身体瘦弱, 体温37.8℃, 四肢僵硬不能行走, 腰部拱起, 触诊反应迟钝, 粪便干燥。结合圈舍潮湿不通风, 天气寒冷, 病程较长, 诊断为猪风湿性瘫痪。治疗:灌服小活络丹与独活寄生汤合并加减3剂, 肌肉注射夏天无和祖师麻注射液各20 m L, 每天早、晚各1次, 连续3天。并加强运动, 圈舍垫上干草, 每天更换3次, 7天后猪恢复正常。

5 小结

5.1 猪风湿性瘫痪一旦发生, 常卧地不起, 容易并发脾胃功能障碍, 因此治疗时要给予健脾开胃, 增强食欲和运动, 以调节全身功能, 提高猪的身体素质, 使其尽快恢复健康。

5.2 各种家畜均可发生该病, 尤以母猪在冬春季节遇寒冷潮湿、气候骤变时发病率较高。因此, 在饲养管理上要注意防寒防潮湿, 猪舍干燥保暖, 能晒到阳光, 以防为主, 减少发病。

5.3 注意风湿症与软骨症的区别:软骨症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病初更容易混淆, 软骨症多表现为病畜异食, 如啃槽或圈板, 跛行随运动量增加而加剧, 严重者骨骼变形, 同时风湿症常并发轻微的软骨症, 所以在治疗应补充含钙丰富的饲料。

3.风湿性多肌痛1例报道 篇三

[关键词] 风湿性多肌痛;误诊

[中图分类号] R5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129-01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 是老年白种人中最常见的炎症风湿性疾病,常常需要长期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尽管该病的症状极具特征,但其他一些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恶性疾病亦可出现类似症状。另外本病的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现结合本院收治的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9歲,农民,因全身疼痛半年入院。患者入院半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疼痛,主要表现为双肩、双髋关节疼痛,久坐久卧后加重,伴明显晨僵,持续约2~3 h,梳头、洗脸、穿衣、下蹲、起立困难,在外院诊断为“骨关节炎”,给予消炎镇痛药口服,效果不佳。疼痛症状逐渐加重,无头痛、视物不清、耳鸣等。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7.2 ℃,心率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mm Hg。神志清,痛苦貌,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反跳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双肩、双肘、双腕、双膝、双髋关节无肿胀,压痛(+),双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受限,双臂上举受限,下蹲、起立活动受限,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血分析示白细胞8.2×109/L,中性粒细胞0.52%,尿、大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血脂正常,血沉 106 mm/h末,CRP 49.9 mg/L,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ENA酶谱(-),抗心磷脂抗体(-),血管炎线性免疫抗体(-)。双手正位片、骨盆正位片:未见明显异常。结合病史,诊断风湿性多肌痛。给予泼尼松20 mg/d治疗,1 d后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血沉、CRP明显降低。泼尼松逐渐减量至7.5 mg/d,联合甲氨蝶呤10 mg/周维持治疗1年,病情平稳,随诊中。

2 讨论

1957年Barber首次提出PMR[1],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年龄、环境、遗传有关。本病多见于欧美的老年白人,女性较男性多见。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肩胛带肌、骨盆带肌疼痛及僵硬,伴晨僵及全身症状,如不适、发热、忧郁等。血沉、CRP明显升高为本病的突出表现,也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指标。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可轻度升高,肌酶谱、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阴性[2]。PMR诊断标准如下:①发病年龄≥50岁;②颈肩胛带、骨盆带部位至少2处肌肉疼痛和晨僵,持续4周或4周以上;③ESR≥50 mm/h(魏氏法);④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阴性;⑤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15)mg/d]治疗反应甚佳;⑥除外继发性多肌痛症[3]。本病为一临床诊断,需除外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恶性肿瘤、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等引起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PMR与巨细胞动脉炎(GCA)关系密切,需注意有无伴发GCA的迹象,如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视觉异常等,必要时行颞动脉B超、血管造影、颞动脉活检。有人认为PMR为GCA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分别独立的疾病,常在一个患者中同时出现[4]。本病对小剂量激素反应好,常具有戏剧性效果,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小剂量激素试验性治疗对本病也有诊断价值。若对激素反应不好,应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或进一步除外是否合并GCA。激素维持用药一般1~2年,减量过早、过快或停药过早,是导致病情复发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可2年内停用激素,但国外报道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的时间为3年,停药后需随访观察,一般5年不发作可认为病情完全缓解[5]。必要时可联合应用甲氨蝶呤、雷公藤等药物。

[参考文献]

[1] Kelly WN,Edward DH,Shaun R,et al. Testbook of Rheumatology[M]. Philadelphia Saunders,1981:1189-1194.

[2] 张乃峥. 临床风湿病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5

[3] 孟济明. 风湿性多肌痛诊治指南(草案)[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506-507.

[4]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918.

[5]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348-350.

4.医学知识:风湿和类风湿的区别 篇四

定义上来讲,风湿范围更广

(1)风湿病泛指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关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大组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软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2)类风湿病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简称,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客观的讲,类风湿应该是风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其次,病因上有区别。风湿和类风湿引起脏器受损的机制是相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一般来说,风湿有明确的病因,大部分情况风湿病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

2)但是类风湿的病因不是很明确,可能是感染,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

临床表现有区别

(1)风湿病主要累及关节、心脏,其次皮肤、神经系统、血管、肺、肾等器官也可受累。一般是以膝、踝、肘腕、肩等大关节受累最常见,呈现游走性、红肿热痛,但是持续时间短,一般不会引起关节变形,但是阴雨或气候变冷时容易出现或加重;风湿性心脏病是常听说的一种风湿病,容易导致心脏瓣膜损伤。

5.类风湿 篇五

发表者:王平(访问人次:683)

生物制剂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

风湿病病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报道其总患病率高达17.39%,而目前的多数治疗药物只是非特异性地抑制免疫反应,降低疾病的进展速度,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大,医生和患

者均在呼唤疗效好而不良反应低的新型药物出现。

随着国内外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新研发的以细胞因子为靶子的生物制剂已陆续登场,它们能特异性针对某一炎症介质,阻断疾病的发展进程,使风湿病患者的预后大为改观。生物制剂的治疗已经为风湿病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并被列为21世纪风湿性疾病治疗新战

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治疗风湿病的生物制剂种类较多,包括抗CD4+单克隆抗体、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infliximab(英夫利昔)、etanercept(依那西普)和adalimumab(阿达木单抗)]、白介素-1拮抗剂(anakinra)、γ-干扰素、共刺激阻断因子(abatacept)及抗CD20单抗(rituximab)等。其中,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以其起效快、疗效卓越、能延缓骨质侵蚀及较少不良反应获得了美国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含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及克罗恩病等的治疗。全球已超过100万患者(绝大部分为类风湿关节炎)接受该类生物制剂的治疗,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研发的益赛普(etanercept)也已问世,这也揭开了我国应用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一大类风湿免

疫病的序幕。以下我们主要介绍已用于临床的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一、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是炎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其主要生物学作用包括:(1)导致关节炎症和软骨破坏;(2)诱导其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3)介导感染和败血症,参与肿瘤监视等。

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介绍

1.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商品名为Remicade,由Johnson & Johnson公司开发,1999年11月10日首次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第二个获得FDA批准的抗人肿瘤坏死因子制剂。目前尚未国产化。它是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人鼠嵌合的(含25%鼠蛋白和75%人蛋白)IgG1k单克隆抗体,通过结合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和膜结合型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与受体的结合。该药半衰期为8.0~9.5天。静脉用药,标准的治疗剂量是3mg/kg,开始以0周、2周和第6周为负荷量治疗,以后每8周用1次维持治疗。单独使用该药24小时内,患者的疼痛、晨僵和关节肿胀等临床症状减轻程度就可达60%。由于是静脉用药,有1%的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另外,反复静脉给药可产生抗英夫利昔单抗抗体,但同时用甲氨蝶呤(平均剂量为7.6mg/周)可减少抗体产生,因此,临床上常规合用甲氨蝶呤。

2.依那西普(etanercept):商品名为Enbrel(国产名为益赛普,2005年由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研发上市),由Amgen/Wyeth公司开发,于1998年11月2日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疼痛性关节疾病的制剂。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融

合蛋白,通过特异性地与肿瘤坏死因子α结合,竞争性地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与细胞表面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体内过高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及炎症过程,但不能溶解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的细胞。它长期安全性和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了证明。该药平均半衰期为(102 ±20)小时,每周2次,成人每次25mg皮下注射,4~17岁的患者用量为0.4mg/kg,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25mg即可明显降低血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依那西普可单用或与甲氨蝶呤联合用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炎性关节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反应、感染和头痛。注射部位反应包括红斑和瘙痒,常

在规律用药3个月后消失。

3.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商品名为Humira,由Abbott/CAT公司开发,目前尚无国产化。2002年12月31日,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对一种或多种抗风湿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与英夫利昔单抗一样,阿达木单抗也是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临床疗效也与英夫利昔单抗相当,但不同的地方是它是一种完全人源化的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 IgG1单克隆抗体,比英夫利昔单抗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很少引起自身免疫样综合征。它可高亲和力地结合人肿瘤坏死因子α,破坏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溶解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的细胞。推荐的药物剂量是40mg,隔周1次,皮下注射,可与甲氨蝶呤等联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单独使用时可每周用药1次。阿达木单抗吸收缓慢,到达峰浓度约需130

小时,半衰期为16天。

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

1.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试验已证实,用常规剂量的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12周内,能明显地减轻关节症状、体征和使实验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故有人主张,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可作为某些严重类风湿关节炎首选的改善病情药。在这3种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中,没有证据提示哪一种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比另一种更有效,但如对其中一种制剂无效时,则换为另一种可能有效。阿达木单抗和依那西普可单一治疗,而英夫利昔单抗最好与甲氨蝶呤联合应用。甲氨蝶呤与这3种制剂中的一种联合使用产生的临床疗效及阻止关节破坏都显著优于单一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还可与环孢素A[2mg/(kg·d)]或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等联合使用。从经济、有效的治疗策略来说,治疗初期可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联合另一种改善病情药如甲氨蝶呤,3个月后可单用甲氨蝶呤行维持治疗,以达到预防

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的目的。

2.强直性脊柱炎:美国FDA于2003年批准了依那西普可用于治疗严重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该药是第一种获准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生物制剂。后来,相继批准了另外两种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FDA是根据一项27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作出该项批准的,这些患者在接受了半年的治疗后有58%的人表现出症状的显著改善。该制剂常规剂量治疗12周内可使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体征和实验指标明显改善。它既可单独治疗,也可与其他二线药如柳氮磺吡啶或甲氨蝶呤联合用药。有报道,该制剂的疗效可维持长达2~4年。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批准剂量在诱导后为每6~8周5 mg/kg,而依那

西普的剂量同类风湿关节炎。

3.银屑病关节炎: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可快速、显著缓解顽固性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和皮损症状。有研究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可使皮肤银屑病快速持续改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评分显著下降。第16周时,所有英夫利昔单抗组患者的严重度指数评分减少50%以上,1/3以上的患者有100%改善。一般说来,患者能很好地耐受肿

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四、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副作用

因肿瘤坏死因子在正常的免疫监视中可能发挥了作用,因此抑制该细胞因子可能带来以下一

些不良反应。

1.感染:感染是较常见而重要的不良反应。使用英夫利昔和阿达木单抗的患者中报告的结核病例多于依那西普,如用依那西普治疗的15万个患者中,有38例患了结核病;在用英夫利昔单抗的19.8万患者中,有172例患结核病。但仍难肯定哪种制剂引起结核危险性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易患结核病(是基线水平的2倍),而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可使结核病患病率进一步增加(是基线水平的4倍)。因此,使用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应常规做抗结核菌素试验和拍胸片进行筛选。另外,少数患者有诱发感染加重的危险性,对于有严重感染或机会性感染者,包括脓毒性关节炎、感染假体、急性脓肿、骨髓炎、脓毒血症或全身真菌感染等,不应开始或继续用这类药,但感染控制后可恢复治疗。使用这类药的少数患者,乙型

肝炎的症状和病毒血症加重,故这类药物不用于乙肝感染者。

2.注射部位/静注反应:皮下给药的阿达木单抗和依那西普引起注射部位的反应较多。静脉

给药的英夫利昔引起输注反应少见,即使有,也多为轻中度。

3.肿瘤:肿瘤坏死因子在数种肿瘤中起肿瘤监视作用,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在理论上可提高肿瘤发生危险性,但目前无可靠证据提示这类药物会增加淋巴瘤和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或使原有的实体瘤复发。高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本身的淋巴瘤发病率增加,与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关系不大,而可能主要与B细胞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

下发生突变有关。

4.神经系疾病:仅有脱髓鞘样综合征、视神经炎、横断性脊髓炎、多发性硬化及帕金森病的个案报道。有脱髓鞘病或视神经炎的患者不应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

5.充血性心力衰竭:大剂量英夫利昔似乎与充血性心衰和死亡相对危险高有关,尤其在心功能很差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因此建议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应尽量避免或慎用于充血性

心力衰竭控制不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6.其他:个别病例有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过敏、心包积液、皮肤、全身性血管炎及自身免疫样综合征等。有些妇女在用这类药物过程中妊娠,但她们在正常分娩、流产和终止妊娠率方面与正常人群无差别,为以防万一,一旦发现妊娠应停用这类

药物。

总之,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已被证实是有效的改善病情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关节炎的重要进展,并将可能逐步扩展到其他风湿病的治疗。尽管可能会出现以上诸多的不良反应,但从2001年以来,多个研究中心或国家机构在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长期开放试验的结果显示,每年因治疗无效或发生不良反应而退出的患者少于10%,且纳入研究的患者多为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提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耐受性还是良好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合并疾病状态及经济状况等来决定是否选

择使用。

6.风湿什么原因 篇六

1、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功能是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动物的一种特殊防卫功能。正是由于免疫功能的存在,使人体在受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犯时,可动员集团的防卫力量将之消灭;正是由于免疫功能的存在,使机体的个别细胞在发生

突变时可被及时清除,防止肿瘤的发生。任何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紊乱,无论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任何形式的免疫功能异常,无论是免疫功能低下还是免疫功能亢进,均会使人体发生疾病。

2、环境因素

某系风湿病,如风湿寒性关节痛,其发病与寒冷、阴暗、潮湿、汗后当风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员曾在地处高寒地区的大兴安岭林区普查职工1000名,风湿性关节痛的发病率高达77.9%。

3、感染细菌

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可随血液循环进入关节组织,此时如机体的抵抗力低下,病原微生物即可在关节内繁殖起来,破坏关节组织,导致疾病的发生。

4、创伤与劳损

关节的急性损伤可以在受累关节造成创伤性关节炎。腰部的急性扭伤可以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另有一些疾病,如相当常见的慢性下腰劳损、腱鞘炎等,受累部常有长期过劳的历史,这种慢性积累性损伤也可以造成受累组织的充血、水肿、粘连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5、遗传因素

在风湿病中某些疾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为例,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在者两种疾病患者的家属中也有类似疾病。根据国内外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家属的患病率比对照组高2-10倍;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家属的患病率与对照组相比竟相差40倍之多。

6、代谢障碍

随着对风湿病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一些风湿病的发病可能是因机体对某类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典型的例子有痛风和假痛风等,前者为嘌呤代谢障碍,后者可能与无机焦磷酸代谢障碍有关。

风湿病的危害性很强,他既对皮肤有损害,又对肌肉、眼睛有损害,风湿病会造成严重的眼部疾病,在一般情况下,关节出现问题,肌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的,因此还是希望广大的朋友们在有什么身体的异常情况出现时,应该及早到医院去治疗,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避免眼部、肌肉等受到伤害。

风湿病的饮食

一、饮食应全面,营养均衡,不可偏食。一般来说,除痛风性关节炎外,饮食是没有太多禁忌的,如瓜果、蔬菜、鱼、猪肉、鱼油、维生素、蜂蜜均可食用,以利于全面吸收营养。

主要宜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满足患者机体对营养及能量的需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不宜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品,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最好忌食。有些风湿病患者喜欢服用一些药酒,认为酒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止痛消肿,其实这应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区别对待。

另外,处于急性期有关节肿胀的患者,食盐用量应比正常人少,因为盐摄入过多会造成水钠潴留,停滞于关节,更会加重关节的肿胀程度。

三、在配制药膳时,区别对待。具体应遵循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方法。

7.风湿性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均为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男47例, 女28例;年龄60岁~77岁, 平均 (66.34±7.63) 岁;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年~10年, 平均 (4.75±1.33) 年;合并症:合并腹水11例, 合并心房纤颤17例;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分级:Ⅱ级31例, Ⅲ级44例。对照组:男45例, 女30例;年龄60岁~76岁, 平均年龄 (67.14±6.85) 岁;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年~11年, 平均 (5.12±1.51) 年;合并症:合并腹水12例, 合并心房纤颤18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32例, Ⅲ级4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合并症以及心功能等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诊断:所有患者均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 并给予X线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查体可见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双下肢水肿, 并且均未形成瓣膜血栓, 符合WHO制定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确诊为心力衰竭。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绞痛的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多次因心力衰竭入院治疗的患者;心功能评级达到Ⅳ级的患者;收缩压<90 mm Hg, 心率<55次/min的患者;不愿参加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首先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包括:充分卧床休息、吸氧、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利尿剂治疗等, 当患者的下肢水肿得到控制后, 停止洋地黄和利尿剂的使用。对照组患者给予螺内酯和依那普利治疗, 剂量:螺内酯, 20 mg/d, 晨起顿服;依那普利:初始剂量为5 mg/d, 分早晚2次服用, 每周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 目标剂量为10~20 mg/d, 分早晚2次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比索洛尔, 初始剂量为1.25 mg/d, 顿服;治疗1周后, 根据患者的情况, 将剂量调整为2.5 mg/d, 顿服;治疗2周后, 将剂量调整为3.75 mg/d, 顿服;治疗3周后, 将剂量调整为5 mg/d, 顿服, 持续服用4周, 然后将剂量调整为7.5 mg/d, 顿服, 持续服用4周, 最后将剂量调整10 mg/d, 顿服, 作为患者的长期维持量。在服药治疗时, 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钾和肾功能进行密切观察。

1.4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的呼吸困难和下肢水肿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并且心功能改善程度达到2级或以上;有效:患者的呼吸困难和下肢水肿情况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并且心功能改善程度达到1级;无效:患者的呼吸困难和下肢水肿情况无改善, 心功能评级无提高。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晚期的最常见并发症, 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心力衰竭治疗的最常用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内皮素拮抗剂和血管肽抑制剂,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2]。依那普利是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在患者体内会水解而形成依那普利拉, 在心力衰竭时可以有效扩张患者的血管, 降低血管阻力以及心脏的后负荷, 达到逆转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心肌重构的目的。比索洛尔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β1受体拮抗剂, 对患者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的β1受体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而对β2受体的亲和力较低, 并且无内在的膜稳定性和拟交感活性,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 同时不会对呼吸道产生影响[3]。螺内酯是一种低效的利尿剂, 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增加血管内皮的一氧化氮合成。螺内酯可以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 比索洛尔、螺内酯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静, 李树仙, 田长明.螺内酯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学, 2012, 14 (3) :25.

[2]黄定良.β1受体阻滞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8) :118-119.

8.风湿盛会说风湿 篇八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由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南风湿病医院、《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承办的河南省中医风湿病学术年会暨娄多峰教授行医70周年庆贺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郑州天泉大酒店隆重召开。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夏祖昌,河南中医学院院长郑玉玲、副院长许二平,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张华东,全国疼痛学科首席专家李蕴麟,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娄玉钤以及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开幕式由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郑福增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授予娄多峰“国医圣手,风湿泰斗”的称号,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向娄多峰颁发“河南省中医风湿病学术最高成就奖”证书。张华东、李蕴麟、娄玉钤等与会专家围绕娄多峰的学术思想和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现状及未来进行了深度探讨。

现根据会议内容,就风湿病相关研究进展及防治知识进行整理,供读者参考。

娄氏治风湿——扶正、祛邪、活血

娄玉钤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娄多峰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医治疗风湿病多从“痹病”论治,中医典籍又将“痹病”划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燥痹……但是,记载得比较杂乱,没有形成系统的病因、病机分析。娄多峰在挖掘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探索的基础上,从虚、邪、瘀论治风湿病,成效显著。

虚(正气亏虚):禀赋不足、劳逸失度、病后产后等。

邪(邪气侵袭):季节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起居调摄不慎等。

瘀(痰瘀气滞):饮食所伤、七情致瘀、跌仆伤外等。

流行病学统计显示,约35%的患者为“虚”因,55%为“邪”因,10%为“瘀”因,三者缺一不可。

扶正、祛邪、活血

根据“虚、邪、瘀”理论,娄氏治疗风湿病时首重辩证,确立了扶正、祛邪、活血的总体思路:

①患者“虚、邪、瘀”三者各自的程度。②患者“虚、邪、瘀”三者各自的具体内容。

正虚为主者,以扶正为主兼祛邪活血;邪实为主者,以祛邪为主兼扶正活血;瘀血为主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兼扶正祛邪……以此方法,紧扣整体病机,系统全面,又体现了一人一证、一人一方、高度个体化的原则,疗效自然提高。

中医药具有抗风湿优势

冯福梅 主任医师,教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副主任。

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特长,在类风湿关节炎(简称RA)的治疗中,多途径、多层次的联合用药显示出其优势。

中药发挥抗风湿治疗作用的前景探讨

1.中药具有抑制RA高免疫反应作用

免疫反应是RA的中心环节,抑制免疫反应,阻止炎症过程,无疑是RA的基础治疗,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骨质侵袭的发展。很多中药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① 补益类中药:当归、白扁豆、甘草、冬虫夏草、枣皮、生地、白芍等均有免疫抑制作用。

② 清热解毒类: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雷公藤、青风藤、苦参、青蒿、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山豆根、黄芩、透骨草、连翘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③ 活血化瘀类:丹参、川芎、当归、红花、赤芍、全蝎、水蛭、石见穿、鬼箭羽、桃红、苏木、蒲黄等。

④ 祛风、寒、湿、通络类:防己、秦艽、雷公藤、苡米、细辛、苍术、络石藤、麻黄、川芎、草乌、肉桂、泽泻、马钱子等。

2.中藥具有抑制血管新生、阻断血管翳形成的作用

① RA滑膜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血管增生伴血管翳形成。因此,RA被认为是类肿瘤样病变(血管增生依赖性疾病)。血管增生的重要基础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衍化(与VEGF等细胞因子关系密切)。

② 资料表明,许多活血化瘀中药如川芎、丹参、当归、赤芍、牛膝、三棱、莪术、地鳖虫、延胡索、落得打、穿山甲、石见穿等均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可阻抑骨质侵蚀。

3.中药具有调节细胞因子网络,阻抑滑膜炎症的作用

◎ 一些细胞因子的失衡及其构成的网络在RA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类中药对其有阻断作用,如: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肿节风、藤梨根、青风藤、当归、丹参、川芎、白芍、全蝎等。

4.中药具有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阻止RA滑膜炎症慢性纤维化强直的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血液及关节局部纤凝异常是RA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滑膜中大量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质的沉积是滑膜炎症慢性化及纤维化强直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纤维蛋白沉积常吸引炎症介质的攻击从而介导骨质侵袭。

大量实验证实,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强纤溶作用,如丹参、赤芍、红花、当归、水蛭、地龙、虻虫、乌梢蛇、白花蛇等。

5.中药具有促进软骨与骨质的修复作用

◎ 及时修复RA已被侵袭和破坏的关节软骨和骨质,不但能改善关节功能,还能阻止骨质破坏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软骨和骨质侵袭常沿最初侵袭部位进行性加重)。

◎ 实验证明,补肾、活血化瘀中药如骨碎补、续断、熟地、锁阳、自然铜、丹参、血竭等能促进成骨细胞成熟、软骨细胞及骨质生长,以及软骨破坏的修复。

6.补益肝肾,增加骨密度

RA存在继发性骨质疏松问题。补肾壮骨中药能通过调节成骨细胞与破骨的活性、促进骨钙吸收,从而有效增加骨密度,防治RA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形成和发展。

“两多两少”防痛风

张华东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高尿酸≠痛风

痛风是一种严重的风湿性疾病,一般认为是嘌呤代谢异常(身体内存在的一种物质,在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容易在代谢过程中氧化而变成尿酸)或尿酸排泄减少等因素引发的关节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高尿酸血症是指37摄氏度时血清中尿酸含量超过416微摩尔每升,这个浓度为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超过此浓度时尿酸盐即可沉积在组织中,造成痛风组织学改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痛风就是高尿酸血症,然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 5%~18.8%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

◎ 1%痛风患者血尿酸始终不高

◎ 1/3患者急性发作时血尿酸不高

◎ 高尿酸血症既不能确诊也不能排除痛风

痛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少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患病率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直线上升,近几年患病率持续走高。从性别上来讲,该病“重男轻女”,男性发病率为0.83%~1.98%,而女性发病率为0.07%~0.72%。

但持续高尿酸后患无穷

内因是关键 外因是引子

“啤酒+海鲜容易诱发痛风”这是坊间流传的“共识”,这是因为痛风患者应该谨慎摄入高嘌呤食物,避免高嘌呤食物让内源性尿酸增多而诱发或加重痛风。

医生作用20% 患者作用80%

痛風发作诱因:

饮酒 过度疲劳创伤 受凉

药物 高嘌呤饮食 手术 放疗

由发作诱因可以看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控制高尿酸血症、防治痛风尤为重要。其实,改善生活方式对痛风的防治作用超乎你的想象。研究发现,依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停止使用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可以使40%的患者1年内不再发生急性症状,且有7% 的患者10年内无急性关节炎发作。药物治疗应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非药物治疗无效前提下使用。

多喝水多排尿 少吃海鲜少喝酒

高尿酸者,控制尿酸水平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喝水,增加排尿量。同时,要尽量少吃海鲜、肉类等高嘌呤食物,少饮酒。

研究证实,24小时内喝5~8杯水的痛风患者比不喝水或仅喝1杯水者发作风险降40%。因此,建议痛风患者日饮水量大于2000毫升。与此同时,多排尿能够加速尿酸排出,降低尿酸水平。痛风患者日排尿量不应低于每日2000毫升。

海鲜、肉类等高嘌呤食物与痛风发作正相关。酒精能抑制尿酸排泄,也能促进尿酸合成,所以痛风患者应该限制饮酒。值得一提的是,啤酒是所有酒类中含嘌呤最高的,尤其应该注意。而红酒中富含抗氧化剂、血管扩张剂及抗凝刺激物等,可减轻酒精对尿酸的影响。

饮食原则:

◎ 多摄入高碳水化合物

◎ 适度摄入蛋白及低脂饮食

◎ 选择脱脂奶、植物蛋白

热疗、冷敷效果多不佳

目前常用的外治法有中药熏洗、热敷、烤电、冷敷等热疗,不过大多效果不佳。这是因为热疗让局部尿酸结晶暂时溶解,但是遇冷后尿酸结晶会重新结晶。冷敷会让尿酸结晶加速并加重结晶程度,加重病情。据临床观察,局部敷药或膏药外贴等效果不错。

定点介入治疗

治疗骨关节病的另一种选择

李蕴麟 主任医师,兰州市中医院风湿骨病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全国抗风湿病联盟副主席,定点介入疗法创始人,国内知名的风湿病与疼痛专家。

激素封闭,这是很多风湿性骨关节病患者为了缓解病痛都经历过的治疗手段。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短期会有导致失眠、感染扩散等副作用,还会导致关节软骨损坏、肌腱断裂、皮肤色素脱失、骨质疏松等长期副作用。

然而,定点介入治疗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一种可能。定点介入治疗就是将抗炎药物直接注入到炎性病灶内,以消除软组织及周围神经的各类慢性炎症,即通过抗炎——镇痛——肌松——自然状态。

定点介入疗法的优势

◎ 有效解决风湿与骨关节病的慢性疼痛——准确介入、精确地给药。

9.风湿经典一句话 篇九

多关节痛者也应积极考虑结缔组织病,曾有一个患者治了15年RA、Felty,最后却确诊为SLE

注意激素合理应用,很多病人有极不合理的激素使用史

发热的年轻患者多听一下颈动脉区,排除下达动脉炎

问诊时注意工业毒物、装饰物接触史,很多SLE、PM/DM有接触史

干燥综合征病人如果出现血Ig明显升高,注意除外淋巴瘤;

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肾脏损害的几种情况:NASID药物副作用/血管炎/淀粉样变/转化为狼疮;

痛风在加用降尿酸治疗的同时一定要予NSAID或秋水仙碱护航防止发作。痛风性关节炎临床中多见表现为踝关节或足大趾跖趾关节红肿剧痛。

骨性关节病在手部多表现为远端关节的疼痛变形,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表现为近端指关节变形疼痛。

1、风湿热:关心端午节;关痛病史热,PRC沉白;咽养抗O猩红热。

注解:5条主要表现: 关(节炎)心(脏炎)端(斑:环行红斑)午(舞:舞蹈症)节(皮下结节); 5条次要表现: 关痛(关节痛史)病史(风湿热史)热(发热),P-R(ECG:P-R间期延长)或实验室一项:C(CRP↑)沉(血沉↑)白(WBC↑);

链球菌感染证据:咽养(咽拭子培养)抗O(ASO)猩红热。

2、类风湿关节炎:一小时、三个关、对称肿、指掌腕;RF、皮下结节、手拍片。

3、系统性红斑狼疮:面盘光,关口腔,血神肾免抗。注解:面(蝴形红斑)盘(盘状红斑)光(光过敏),关(关节炎)口(口腔溃疡)腔(浆膜腔炎),血神肾免抗。

1.诊断老年人风湿病时通常要 完善检查排除肿瘤,肿瘤可以引起关节痛,近端肌无力 2.有精神异常的育龄期女性注意排除狼疮 3.40岁以后诊断AS应谨慎 4.HLA-B27与AS相关但不首要

5.MTX是最常用于RA的免疫抑制剂,使用越早越有益 6.无免疫,无风湿

一:血沉>140mm/h的风湿病重点考虑:

1、老年人首先怀疑,风湿性多肌痛

2、RA急性活动期

3、干燥综合征患者

二、诊断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3种情况(诊断亚型)

1、单纯的雷诺现象

2、仅ANA阳性,无明显阳性症状

3、多关节炎 而无其他阳性表现或指标

三、痛风慎用别嘌呤醇,尤其是老龄患者!(本科室从来不用)

过敏时发生剥脱性皮炎的几率非常高,具有迟发型、泛发性、持续性(代谢慢的缘故)等特点,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风险明显增大!

1、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不可迷信中医、偏方、秘方等(欢迎拍砖),亲眼见好几个SLE小姑娘完全停用激素,单纯的中药治疗,结果2-4年间肾功能损害引起的蛋白尿、顽固性高血压,来时不久就送血透!当然,辅助治疗的作用不可低估,如,黄芪、人参皂甙提取物、白芍总甙都证实了中药的潜在价值。

2、RA的远期治疗效果与其依从性直接相关。------教授语

RA长期服药,需要患者的耐性和依从性,很多晚期RA患者很多是讳疾忌医的后果。

3、激素好上不好下

上激素治疗之前对个体状况和病情需要认真评估,提前考虑到激素的副作用和减撤方案,才好确定上的剂量。

4、注意自身免疫病发病后过敏谱的改变

不少患者患自身免疫病后出现过敏体质,以前不过敏的药食物,发生过敏,管床医生避免过敏发生率高的药物,以免到时手忙脚乱,腹背受敌。

很多风湿病早期可能没有典型的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只能归为结缔组织病,而不能明确分类,就是“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而且有些结缔组织病早期表现像A,随着病情发展,后来诊断为B。

前辈说,结缔组织病的过程就像花开,开始是个骨朵,不知道是朵什么花;可能开始看着像玫瑰,开全了却是月季

1.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而无类风湿症状,不是硬皮就是干燥。

2.小动脉炎:雷诺征,网状青班。中动脉炎:结节性红斑。大动脉炎:动脉搏动减弱。

3.狼疮100%有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诊断困难时,肾穿刺做病理。

4.恶性类风湿(MRA),消瘦、怕冷,恶性表现。

1.RF阳性不等于类风湿关节炎,部分RA可以RF阴性

2.腰背痛不等于腰椎间盘突出,警惕AS

3.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不等于血液病,警惕SLE/PSS

4.皮疹红斑不等于皮肤病,警惕SLE/皮肌炎

5.痛风不等于高尿酸,部分高尿酸可以没有痛风关节炎发作,部分痛风尿酸正常

1.风湿科的病除了骨关节炎不发热,别的基本都可以发热 2.行经的妇女诊断痛风要慎之又慎

3.老年人的不明原因发热要想到血管炎

4.不能因为用了泰能美萍没效就不考虑感染性疾病

10.风湿科实习心得 篇十

在这个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一个药物疹的病人和一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当我第一眼看到那个药物疹的病人时,吓了一大跳,都不怎么敢接近他,他全身的皮肤就像蛇换皮一样,看着让人毛骨悚然的,而且皮总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掉,每次给他做治疗的时候都能看到他的整张床都是掉的皮屑。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吓人,而是因为她的血小板总是很低,住院期间都有被告病重几次,也因而这样,她的精神总不是很好,我们也很特别的.要关注的她的情况,并且让她得绝对卧床休息,以防意外情况等等。

其次就是科室的特色超激光治疗,这对于风湿痛好像很有作用,很多患者都说连续几个疗程后,疼痛确实有所所缓解。在科室自己也第一次在晨会的时候交班,之前的科室都不用自己交班,只要站在旁边听老师或是师姐交班,所以都不会感到紧张,但在这个科老师忽然让我交班的时候,心里面还是很紧张的,怕做的不好,但意外的是在交班的时候很顺畅,没有因为紧张而中断,老师也给自己了很大的鼓励。

在一个月的时间,自己也开始逐渐主动的开始去写护理记录,虽然有时候写的不太完善,但至少我知道什么是需要在护理记录里面体现出来,而针对自己所管的病人有什么事是要特别注意和观察的,特别对于跌倒评估要特别重视。

11.风湿性 篇十一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倍他乐克;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00-01

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和疾病机理均较为复杂,日益对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风湿性心脏病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炎症粘连、纤维化、钙质沉着等现症状,从而引发全心脏炎。其中以心肌炎和心内膜炎尤为严重,会导致心脏单个甚至多个瓣膜功能受损,显著改变血流动力学,从而引发更多并发症,进而使患者临床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本研究对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详细诊治体会记录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病例主要源自于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32名,有女性患者34例,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69岁,平均年龄为34岁,体重在50至70公斤之间,此66名患者均通过心脏彩色B超,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有如下几种:单一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多瓣膜病、左心、右心大等,X线检查测心胸比在0.6至0.9之间,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水肿,有18例患者合并房颤,有8例患者合并腹水,所有患者在治疗前的心功能在3至4级之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没有形成瓣膜的血栓形一级风湿活动症状,有7名患者合并高血压。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抗血检等常规性治疗,待患者治疗前存在的胸闷、气急、体液储留等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后,加用具有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刚开始的服用剂量为12.5毫克,一天两次,若在两周之内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则加倍剂量进行治疗.,以50至72.5毫克为目标剂量,若患者无法达到目标剂量,那么选择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坚持服用。

1.3随访观察

住院期间按患者的护理级别不同进行区别观察,且在患者出院后安排专人进行随访,15天随访一次,每一次随访要求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继续拧详细检查,按照6分钟步行实验法或者NAHY法进行心功能分级,本实验按照NAHY法进行心功能分级,如果患者心功能恢复恢复至两级及以上几为显效,三级为有效,四级则为无效。

二、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病例经过半年的追踪随访,在此66例心力衰竭患者中,有6例的心功能恢复至一级,30例恢复至二级,15例恢复至三级,10例为四级,死亡5例,治疗有效率达79.2%,其中有一名患者死于急性脑血管栓塞,有三名患者为心力衰竭恶化所致。详细结果分析如下表一:

三、讨论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原因即为风湿性心脏病,虽然早在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中,β1受体阻滞剂已经被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是此病的标准药物之一,但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其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变化等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相比具有一定区别。风湿性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具有三个始动因素,一是二尖瓣狭窄导致左心室充盈受损,开始时出现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现象,晚期则会出现严重的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二是二尖瓣狭窄部分出现关闭不全导致心脏减少了每博输出量;三是风湿性心脏病晚期往往会伴发快速型心房纤颤,因此心房收缩总是处于无序状态[1]。所以“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性治疗无法获得治疗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好疗效,即使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控制,这种控制也只是暂时的,极易反复发作。本次研究中,对所有患者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抗血检等常规性治疗,待患者治疗前存在的胸闷、气急、体液储留等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后,加用具有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研究中选择使用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是此药有针对性的作用于心力衰竭的三个始动因素,并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治疗作用:此药具有降心率的效果,有效延长心室舒张期,以此改善心室充盈,对伴有快速型心房纤颤的患者尤为有效[2]。二是倍他乐克起到扩血管、降压的效果,讷讷够有效减轻心脏的后负荷,从而降低二尖瓣反流,增加了心脏每博输出量;三是倍他乐克它具有上调β1受体密度的效果,使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得到提升和恢复,一定程度上对心肌收缩功能进行改善,三倍他乐克是田受体阻滞剂,能够对交感神经活性进行有效控制,并对循环中儿茶酚胺的过量释放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上调心肌细胞的β1受体密度,心肌细胞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得以恢复,患者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使心率以及心肌耗氧量均得以控制,心肌能量代谢亦随之得以改善,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3]。

综上所述,以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为基础,加用倍他乐克片,不仅可以对心力衰竭时过量释放的儿茶酚胺引发的心肌损伤和坏死现象进行有效控制,而且使得心脏β1受体密度得以提升,交感神经系统随之恢复其对心力衰竭心脏的支持作用,不仅能对患者的心室重塑和发展具有显著效果,而且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死率,有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倍他乐克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倪锦辉,郭翠艳.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18:71-72.

[2]雷刚.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26:129.

12.风湿性 篇十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到2009年12月住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18~47岁之间, 平均32.3岁。男39例, 女45例。病程10~30年。所有患者符合RHD的诊断标准。其中, 心功能I级34例, II级42例, III级8例。根据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类:轻度紫绀14例, 肝大13例, 活动后胸闷及心慌21例,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17例, 中度紫绀12例, 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7例。

1.2 猝死定义 根据WHO所制定的猝死的定义进行判定:在原身体健康或在原疾病好转稳定时突然发病于即刻或6 h内死亡者。所有患者死前3天到1周有心电图记录, 测过血清钠、钾、钙、氯、尿素氮、尿酸和肌酐。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和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x¯±s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根据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分类:单纯二尖瓣狭窄21例 (占25.0%) , 二尖瓣关闭不全28例 (占33.3%)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9例 (占22.6%) , 主动脉瓣狭窄6例 (占7.1%) , 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7例 (占8.3%) , 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狭窄3例 (占3.6%) 。

大部分二尖瓣狭窄患者在心功能代偿期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失代偿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表现为心悸气促, 咳嗽, 阵发性呼吸困难, 吞咽困难, 端坐呼吸, 胸痛, 吐泡沫样痰, 或咯血。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早期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 随着病变程度加重, 表现为心悸、乏力、呼吸困难, 胸痛, 咯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 可见心悸, 面色苍白, 累时气促;随着病情进展, 可表现为头部动脉搏动感和心前区不适感, 晚期患者可出现咳嗽, 咯血, 呼吸困难, 甚至心绞痛。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早期病情轻或无症状, 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可发生眩晕、咳嗽、咯血、呼吸困难;晚期症状进一步加重, 容易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 导致猝死。

2.2 瓣膜病与死亡的关系

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 死亡21例, 死亡率为25.0%。死亡者中, 以联合瓣膜病导致死亡为主, 10例联合瓣膜病中死亡7例, 死亡比例为70.0%, 其中7例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中死亡5例, 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狭窄中2例死亡。死亡率第二位的是二尖瓣疾病, 共死亡10例, 死亡比例为20.4%, 其中21例二尖瓣狭窄中死亡4例, 2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死亡6例。死亡率相对最低的风湿性心脏病属于主动脉疾病, 共死亡4例, 死亡比例为16.0%, 其中19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死亡3例, 6例主动脉瓣狭窄死亡1例。

2.3 死亡原因

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栓塞、猝死。从数据看, 21例死亡患者中, 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7例 (占33.3%) , 栓塞导致的死亡6例 (占28.6%) , 猝死导致的死亡4例 (占19.0%) , 心律失常导致的死亡2例 (占9.5%) , 心梗及心源性休克导致的死亡1例 (占4.8%) , 奎尼丁样晕厥导致死亡1例 (占4.8%) 。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累及40岁以下人群。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累及的心瓣膜是二尖瓣, 一般认为占所有风湿性心脏病的50%左右[1]。本研究中, 二尖瓣病变占58.3%, 与以往研究相比类似。病变的瓣膜表面容易生出串珠状单行排列的疣状赘生物, 一旦赘生物机化, 容易导致瓣膜纤维化, 并形成瘢痕, 从而导致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发生。

在引起风湿性心脏病的诸多病变类型中, 二尖瓣疾病所占比例较高, 一般认为单纯二尖瓣狭窄占风心病的25%[2], 本例中单纯二尖瓣狭窄导致的风湿性心脏病占25.0%, 与以往研究相同。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的病变主要是多瓣同时受累, 其次是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 本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从死亡原因看, 心力衰竭是主要死因, 其次是栓塞和猝死。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风湿性心脏病以侵害二尖瓣为主, 多瓣同时受累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病因, 心力衰竭是死亡的最主要表现。

参考文献

[1]钱莉, 蒋艳伟, 朱少华, 等.风湿性心脏病猝死2例.刑事技术, 2008 (1) :69-71.

13.风湿免疫出科试题 篇十三

名:

一、填空题: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和()有关,人白细胞抗原()被认为是RA易感性的基础;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脊柱关节病特征性的病理特是

(),骨关节炎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3.病理性关节液分为()()()()四种。4.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目标是()()

()和()。5.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是:()。

6.狼疮肾炎分型:()()()()()和()

7.就自身抗体对SLE的诊断价值:ANA科作为SLE的(),抗Sm抗体是(),抗ds-DNA抗体既是(),又是(),可提示病情。

8.ANCA相关性血管炎主要包括()和()()等 9.诊断白塞病的必备条件是(),其它条件包括()()(),其中,()是白塞病的特征性表现。

10.C-ANCA阳性主要见于(),p-ANCA阳性主要见于()等。

二、选择题:

1.雷诺现象的皮肤颜色变化顺序为()

A.红→白→紫

B.紫→红→白

C.紫→白→红

D.红→紫→白

E.白→紫→红

2.关于类风湿结节的特点那一项错误()

A.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

B.质硬

C.有压痛

D.常出现在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

E.对称性

3.关于NSAIDs类药物的副作用哪一项错误()

A.胃出血

B.胃穿孔

C.肾间质性损害

D.肌肉溶解

E.胃溃疡

4.关于A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见于正常人

B.>1∶20即有诊断意义

C.可见于SLE

D.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E.其效价与病情活动程度不平行 5.用乳胶凝集法测定的RF是哪一种类型()

A.IgM-RF

B.IgG-RF

C.IgA-RF

D.IgD-RF

E.IgE-RF

6.下列哪项不会导致药物性狼疮()

A.普鲁卡因胺 B.硝苯吡啶(硝苯地平)C.异烟肼

D.肼苯哒嗪(肼屈嗪)E.大仑丁(苯妥英钠)

7.狼疮肾炎的病理表现中哪项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

A.细胞性新月体 B.纤维性新月体 C.透明血栓 D.肾间质炎性浸润 E.肾小球坏死

8.C-ANCA与下列哪一种疾病最相关()

A.Wegener肉芽肿 B.结节性多动脉炎

C.Churg-Strauss综合征

D.特发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E.肺一肾综合征

9.下列哪项是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判断活动性有参考价值的标记性抗体()

A.抗SSA(Ro)抗体 B.抗RNP抗体 C.抗Sm抗体 D.抗dsDNA抗体

E.抗磷脂抗体

10.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

A.类风湿结节

B.滑膜炎

C.血管炎

D.“洋葱皮样”病变

E.苏木紫小体

三、简答题: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2.放射学表现的骶髂关节炎如何分级?

3..简述白塞病的诊断要点。

四、病例分析: 患者女,49岁,因”多关节肿痛2年,伴气短、耳廓肿痛1个月,加重3天”为主诉入院。患者诉2011年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多关节红肿,疼痛,伴双下肢浮肿,无晨僵,无发热、皮疹,无光过敏,无口干眼干,无口腔溃疡,无胸闷,无双手遇冷变白变紫,未系统诊治。1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气短,伴耳廓肿痛,耳道无脓性分泌物,无听力下降,伴鼻骨塌陷,于当地医院耳鼻喉科予以抗炎治疗,症状未见改善。3天前,出现呼吸困难,双耳廓皮肤发红,软骨较前变软,今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病来,无盗汗及午后低热,无胸痛咯血,无心悸,无晕厥抽搐,无干咳,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减轻。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无手术外伤史,否认烟酒不良嗜好,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T:36.6℃,BP:110/70mmHg,R:20次/分,P:96次/分,神智清楚,配合查体。面无浮肿,口唇发绀,双耳轻度肿胀,双耳皮肤发红,外耳廓松弛、稍塌陷,鼻骨塌陷,气管塌陷,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左下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心腹未见异常,双下肢中度浮肿。肌肉握痛阴性,肌力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1.8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90.4%,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正常,血沉:20mm/L,CRP:32mg/L,血清IgG、IgA、IgM、IgE均正常,补体C3、C4均正常,RF正常,抗CCP:-,抗AKA:-,ANA:-,抗ENA:-,ACL:-,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便常规均正常。耳鼻喉科会诊:内耳功能正常,耳廓软骨炎。

1.该患者诊断是什么,鉴别诊断有哪些?

14.风湿关节炎怎么治疗 篇十四

吸烟会使男性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增加1倍,但却不会增加女性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研咳嗽蓖撇,雌激素可能是造成吸烟不会增加女性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成因。

寒冷、潮湿是一个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机体内环境平衡失调,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增多,引起炎性反应,这也是引发风湿性关节炎的成因。

绝经期雌激素缺乏能够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能影响炎症水平。在一些病例中,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体内雌激素缺乏可能会导致类似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症状。

15.风湿性 篇十五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65例女性,35例男性;年龄为42~84岁,平均年龄为(54±5.6)岁。常伴有咳嗽、心悸、呼吸困难以及二尖瓣面容。

1.2 方法

X线检查:100例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采取我院实验室X线检查,取患者仰卧位,对心脏部位进行扫描。超声诊断:依据于西门子彩色多普勒,探头频率为2MHZ,使得受检者仰卧位,对切面进行观察,观察患者胸骨旁左心室的长轴切面及二尖瓣短轴切面及二腔心等切面,并结合患者五腔心切面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率比较

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率比较如表1所示,对照组患者有效诊断率为60%,观察组患者超声诊断有效率为98%。超声诊断效果较好,P<0.05。超声诊断更能全面评估患者心脏的整体情况。二尖瓣钙化型,瓣叶逐渐增厚,运动处于明显受限状态。二尖瓣粘连型的瓣叶逐渐增厚,连接处处于粘连状态,瓣叶有着良好的活动情况。混合型瓣叶处于增厚状态,瓣叶处于开放性的状态。其中超声诊断中,二尖瓣钙化的诊断较好。

2.2 两种诊断方法临床分型比较

X线检查:仅仅能够检测到二尖瓣处于病变部位,同时也伴有主动脉瓣病变,三尖瓣病变以及肺动脉瓣病变。超声诊断:二尖瓣病变中,10例为重度狭窄,8例为中度狭窄,2例为轻度狭窄。同时主动脉瓣病变也伴有主动脉瓣狭窄和重度关闭不全以及中度关闭不全。30肺动脉瓣病变中,检测到18例中度关闭不全和12例轻度关闭不全。

3 讨论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常伴有瓣膜病变,孙立娜[2表明62%的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伴有急性风湿热病史,同时风湿性心脏病中的瓣膜病变是多方面的,瓣膜受损的幅度不同,不同的瓣膜往往存在不同的压力负荷。心脏瓣膜常伴有炎症和粘液样变性,在先天性畸形中,同样也存在缺血性坏死和创伤等瓣膜结构。瓣膜受损程度往往不同。

我院通过对100例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并采取X线检查作为对照研究组,统计学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有效诊断率为60%,观察组患者超声诊断有效率为98%。超声诊断效果较好,P<0.05。超声诊断更能全面评估患者心脏的整体情况。二尖瓣钙化型,瓣叶逐渐增厚,运动处于明显受限状态。二尖瓣粘连型的瓣叶逐渐增厚,连接处处于粘连状态,瓣叶有着良好的活动情况。混合型瓣叶处于增厚状态,瓣叶处于开放性的状态。同时在X线检查中,仅仅能够检测到二尖瓣处于病变部位,同时也伴有主动脉瓣病变,三尖瓣病变以及肺动脉瓣病变。而超声诊断中,存在二尖瓣病变中,10例为重度狭窄,8例为中度狭窄,2例为轻度狭窄。同时主动脉瓣病变也伴有主动脉瓣狭窄和重度关闭不全以及中度关闭不全。同时主动脉瓣病变也伴有主动脉瓣狭窄和重度关闭不全以及中度关闭不全。30肺动脉瓣病变中,检测到18例中度关闭不全和12例轻度关闭不全。可见,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的超声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特异性,诊断率高,更能有效评估临床治疗效果。这一诊断结果和相关文献[3]报道大致相同。本研究研究时主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我院的实际情况,研究中的不足,还望指正。

综上所述,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的超声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特异性,诊断率高,更能有效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诊断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X线检查,观察组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率和诊断表现。结果 对照组患者有效诊断率为60%,观察组患者超声诊断有效率为98%。超声诊断效果较好,P<0.05。超声诊断更能全面评估患者心脏的整体情况。二尖瓣钙化型,瓣叶逐渐增厚,运动处于明显受限状态。二尖瓣粘连型的瓣叶逐渐增厚,连接处处于粘连状态,瓣叶有着良好的活动情况。混合型瓣叶处于增厚状态,瓣叶处于开放性的状态。X线检查仅仅能够检测到二尖瓣处于病变部位,同时也伴有主动脉瓣病变,三尖瓣病变以及肺动脉瓣病变。超声诊断二尖瓣病变中,10例为重度狭窄,8例为中度狭窄,2例为轻度狭窄。同时主动脉瓣病变也伴有主动脉瓣狭窄和重度关闭不全以及中度关闭不全。结论 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的超声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特异性,诊断率高,更能有效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诊断,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高金霞.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的超声诊断探讨[J].当代医学,2014,(12):24-25.

[2]孙立娜.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6):219-220.

上一篇:如何做好计划管理工作下一篇:小学给教育局局长的一封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