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感悟话题作文(共16篇)
1.自然感悟话题作文 篇一
一、导入语: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用一颗感悟的心,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在自然中放飞心灵,我们会发现,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文题设计]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话题解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
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了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给予我们生命的繁衍。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汲取科学的启示,人类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半亩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头活水,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也一定会发出许多感慨,得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比如;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绚丽灿烂时你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你会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感悟自然”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思路点拨] “感悟自然”这一话题是相当宽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们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
这要求我们要从以下两点来思考:
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
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素材积累]
(一)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二)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李汉荣《山中访友》
(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郁达夫《故都的秋》
[赏析]为什么要写这蝉声呢?因为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像郁达夫这样一个文人,联想到自身的悲哀,自然也免不了悲秋的传统。
[习作选粹]
风的感悟
风从湖边走过,湖面荡起美丽的涟漪;风在田野飘过,染青了沉睡刚醒的禾苗;风在果园徜徉,把花粉播在了希望的田野上。轻轻地、悄悄地,一种温柔的过往,竟使得这万物萌发出生机勃勃的幽香。风,便是这平凡的奉献者,它成就了一种可以穿越平凡的伟大。
风是母爱。“游子身上衣”使得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种无言的爱,像一缕轻风拂过游子的心,于是便有了一位深受感动的诗人记下了这份情怀,让后人继续着这份对平凡的感动。这种感动像穿越时空的永不疲倦的风,给我们诠释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爱,温柔而永恒,平凡而伟大。
风是一种胸怀。我们在前人栽的树下乘凉,不要忘了给后人凿一口井,让这种温暖和清凉像风一样长远地流下去。当树阴为别人带来了清凉时,那穿梭于树叶间的风,不是在诉说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故事吗?“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歌中的女孩,是个平凡的人,她为了保护一群丹顶鹤而在芦苇丛中身陷沼泽,美丽的生命芦苇般脆弱,瘦小的身影却走在人们赞美的视线里。“风儿轻轻诉说”,诉说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诉说着一种舍生取义的坚贞。
风是一种坚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就像我们的老师,就像每一位任劳任怨的平凡工作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位停止呼吸前把乘客送到安全门口的司机,那些在“非典”期间坚守岗位的白衣天使们,正是那一股沉默的风,平凡的风,但就是这阵风,给了社会以平安,给了人们以安宁,给了大地以希望,给了河山以新绿。谁又能说那只是一种平凡的事罢了? 我们常常赞美太阳的光辉,我们常常慨叹海洋的澎湃,我们常常仰视高山的巍峨,我们常常欣赏美景的瑰丽。可是,有谁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聆听风的耳语?有谁能够停下来,细数着风的无私与美丽?没有风,大地是“一潭死水”,自然也不再是“美的所在”。风是信使,为人们带来了灵动。正是那些像风一样平凡的感情、胸怀和坚守,给生活带来了生命的源泉和人生的美丽。愿为一缕风,让爱和仁慈悄无声息地降临。这,该是一种穿越平凡的伟大吧!
[点评] 作者以大自然中的“风”这一物象作载体,贯穿全文,记事写物,寓情于“风”,使文章立意鲜明,而又富有感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或深情款款,或细流涓涓,或激情澎湃地感悟对“平凡的伟大”的赞美之情,内容丰富,而又层次井然,结构严谨。文章命题富有诗意,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如风,极富文采;抒情自然真挚,令人回味。
例文:感受自然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蕴含哲理,富有灵性。崇高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是我生活的一种情趣,这使我的生活更加和谐,使我的感情更加丰富,使我的人生更加精彩。来,让我们一起感悟自然!
听!淅淅沥沥,淅淅沥沥„„这不正是雨妹妹轻轻地洒下的仙水吗?看,草儿绿起来了,花儿红起来了,山朗润起来了,一切大自然在仙水的沐浴下,活脱脱地显出那柔媚的一面。“天街小雨润如酥”,这便是春雨的感觉,雨点儿触及肌肤的那一刹那,仿佛听到了星星月亮的低呢,绿叶花瓣的轻语。噢,这下雨妹妹打翻了天宫的大雨盘,哗啦啦,哗啦啦,伴着闷雷的轰鸣,雨倾盆而来,便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放肆的雨点儿“卜落卜落”地大到湖面上,湖面上泛起层层波澜,嫩嫩的菱叶、荷花随着一荡一荡地轻轻舞蹈。这便是泼辣、洒脱、豪迈的夏雨。
闭上眼睛,你能感受到风的触动吗?看,金澄澄的麦苗,金灿灿的稻谷在瑟瑟的秋风下轻轻摇摆着,仿佛是金色的波浪在一浪推一浪,形成了一个金色的海洋。风姐姐笑了,她用她那轻柔的手亲抚着这丰收的季节里的一切。秋天,风的季节;风,秋天的神使。呼啦啦,呼啦啦,这是风婆婆刮的冬风,可别惊疑,这可不是风婆婆的恶作剧,她呀,其实是一位似乎内蕴悠远、饱经世事,内心却依然净如孩童、晶莹若处子的老人。她呀,是要给自然一个严峻的考验,可真是别出心裁啊!
感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脉搏,听大自然的心跳,听大自然的呼吸。感悟自然,是寻求一份惬意,是寻求一份心情,是寻求一份诗意。
心中的美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地方,它纯洁如珍珠,绚丽如彩霞,这是心灵的深处,常去那儿坐一坐,你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地方,你喜欢那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永远也忘不了。它,便是你心中认定的美景。
我心中有一处早已认定的美景,那便是我的老家----一个小县城,桃源。
也许是陶渊明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大大提高了桃源的知名度,可真正喜爱桃源这片土地的人并不多,而我便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中的一个。
春天,可以在这儿好好卖弄自己的魅力,听,迎面扑来的春风,暖洋洋的,在你耳边 呼啦啦地响着。“哗”,春天把树上的枯叶抡了下来,一片片黄灿灿的枯叶极不情愿地落下来,接替枯叶位置的叶儿也悄悄地冒出头来,嫩嫩的,绿绿的,象个小手掌欢迎春天似的;而更多的花儿也开放了,香香的,艳艳的;小草也刚冒出来,柔柔的,象是给大地铺上了五彩斑斓的地毯!呵,好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繁荣景象!
夏天是最繁忙的季节。瞧,活力四射的太阳照着田地里劳动着的农民。他们挥汗如雨,但心中充满着喜悦---稻子要丰收了,真地让人高兴极了。中午,人们在田间地头休息,想着以后的生活,策划着未来的好日子,太阳再毒,他们也不在乎。
秋天,天高气爽。屋旁的小溪清亮亮的,水冰冰爽爽的,给人以清爽的感觉。深秋时节,秋风扫落叶,黄叶片片飘落;果园里的果子,地里的棉花全可以收获了。连续好多天,空气里都飘着香甜的味儿,逗得我直流口水。而天空,也常常掠过一群群飞鸟,它们是要回南方去过冬吧!再见,明年春天再见吧!
冬天就更不用说了,天天下大雪,天天堆雪人,打雪仗,别提有多快活了!
我心中的美景在许多人心目中也许并不美,但桃花源的桃花依然年年开,它们都在欢迎你的到来哟!
感受自然
耕耘着,耕耘着,秋风来了,收获的季节来临了。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谢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这是郁达夫先生在写北国的秋时对江南秋的感慨。但我认为,在江南,如用心去体会,感触那个“秋”,感受自然,“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却还是有的。
这时秋草开始泛黄,有的一片绿一片黄,草色倒丰富了,却远不如春草的绿好看,这便成了遗憾。不过这又令我不禁想起了去年深秋在奶奶家看的一幕:半山腰上,堆着的稻草杆一片金黄,铺成了一张天然的床,躺在上面,仰望蓝天,好不清净,悠远!
这里,但凡其它的花都凋零了,只剩下桂花和菊花,令人稍得安慰,却远不如叶好看了。叶,绿的,黄的,红色的,都有;绿的泛黄,黄的露红,红的显紫。这几色叶片集合在一棵棵树上,闭上眼睛想想,真如凡·高的油画了。偶一阵风吹过,几片叶飘落,拾起一看,却见写满了秋日的思语。
“秋风送爽”,不错的,如长辈的言语激励着你。风里带着稻香,夹着桂花的香,混着果子的味儿,如酿好的酒,沁人肺腑。秋风吹过丰收的稻田,吹过廖阔的草野,吹过枯涸见石的溪水。此刻,夏蝉的鸣声早已略去,剩下的是蟋蟀蝈蝈的奏鸣曲。
雨又与春时惊人得相似,却已带上丝丝冬天的寒意。没错,像珍珠,像断线,像柳丝,细密绵长,仿佛慈母给子女织衣似的。屋子上蒙着层雾,马路却冲得光亮,灯光也比平时惹眼。傍晚,万家灯火,更显得繁华,光明。在城里,人行道上,偶见一两个匆匆奔走的人,还有在马路上着雨衣骑车的青年。它们的房屋,像焦急的家人,在雨中等待着。
上市的农产品多了,农民的笑声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不甘寂寞,一个个都出来了。完成了既定的目的,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互相庆祝,一起欢笑。“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收了,有更多的乐趣,有更多的期待。
欣赏景色,是欣赏它的韵,它的美。
欣赏秋天,是赞颂它的丰收,它的灿烂。
感受自然,是你用平凡的心,去感知大自然博大胸怀。
感受自然
春天的一切似乎都是美好的。喜欢春天的人一定是充满朝气的。他们乐观、开朗,正像春天孕育希望一样,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春天的一切都是新的,喜欢春天的人必是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人,他们能发现快乐,愿意寻找快乐之源。正如春天的温暖,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会温和的对待他人。
喜欢夏天的人是热情的。在夏天,万物都已生长到最茂盛的时刻,我们的视觉不再单一,而是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喜欢夏天的人心胸开阔,敢爱敢恨,做事很有激情。有广泛的兴趣,愿意交朋友,喜欢表达和展示自己。他们身上总带着用不完的活力,就像喜欢春天的人善于发现快乐,喜欢夏天的人则善于传递快乐。然而有时,他们面对困难也会选择逃避。
秋天则是一个有点复杂的季节。它含蓄而深邃。喜欢秋天的人必定经历过一番酸甜苦辣,有对人生很深刻的理解。他们是很有潜力的,是成熟的。他们善于思考,能发现秋天悲壮的美。感情很丰富,很独立。而且像秋天一样有奉献精神。他们等待着成功的喜悦,注重结果。
冬天似乎很少有人会喜欢,因为它的寒冷。喜欢冬天的人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极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是很有智慧的。他们追求一种浪漫和与众不同,善于挖掘事物内在的美,而且有一颗童心,有点天真。他们追求完美,可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畏艰难险阻,但却只追求一种简单。
走过四季,会发现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的神韵。不管我们善于发现哪种美,都可以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
【简评】 本文是一篇很有欣赏价值的文章,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上选取的角度独特,作者抓住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把不同季节所蕴含的深意进行挖掘,从而归结出喜欢不同季节的人不同特点,二者联系及过渡都十分巧妙,没有牵强之感,贴切,自然。
2、本文结构严谨,采用总写——分写——总写的结构方式,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开篇点题,结尾升华主题,让文章的容量增大,拓展了文章的深度。
3、在语言方面,文字顺畅如流,十分讲究词语的运用,长句短句交错使用,使文章具有音乐美。
4、值得欣慰的是,作者观察事物仔细,思维敏锐,能迅速捕捉住自然界中的美妙之处,并与人类相结合,体会到人类的追求与进取心。特别是结尾,暗示我们只要努力,都会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激励人们为充实的人生而奋斗。
感受自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孕育了天地万物,并赋予她们美貌。可惜我不是谢灵运,面对青山绿水却无法用诗篇吟颂。我只能用我心灵的相机照下这绚丽奇葩,来感受自然的妩媚。
镜头一:在泥泞的小径上,那树坚固稳定地立在那里。它俯下身,以根须拥抱泥土。昂起头,用枝叶抚摸蓝天。一生的追求,在叶脉里血般流淌。暖风的喧闹里有喜悦的朗笑,狂雨的倾述中有感伤的哭泣。快乐与痛苦是它丰润的养分,它默默生长,叶为事业,花是情感,秋果就是它对世界的微笑了。
镜头二:那是棵普通的植物,但它的根却开出了玫瑰;丑陋的躯体拥有美丽的灵魂;平凡的民众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就是对美的追求。它创造了美而甘愿丑陋,它的美是“丑的美”,是一切美的根源。镜头三:它是沧海中的一族。它从高处发源,慢慢形成了一脉永不回顾的流泉。它曾遇到过山岩的阻挡,但它起伏推逼,奋勇向前。它曾遇到过心魂惊骇的暴风雨,但它用它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在阳光普照下欢快的奔流,你说那是一种匆忙的奔赴---沿着生命必经的里程,奔向返朴归真的海。
镜头四:云的美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美。白云千载空悠悠,它俯视历历晴川,不为世俗所羁绊。这种与孤鹜比肩齐飞,拥有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洒脱的自由,难到不美吗?
自然是位能工巧匠,它创造了山,水„„也创造了人类。在感受自然的同时,或许能从中得到生命的解答,人生的诠释。
【简评】 本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采取“蒙太奇”式的结构方式来布局谋篇。所谓“蒙太奇”式结构就是指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方式,把几个相关的画面依次推到读者面前。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跨越时空的选取材料,省去了过渡性的语句,还可以使画面内容更突出,具有画面美。本文作者选取了四个画面:奋斗的树,伟大的玫瑰,前进的溪流,变幻的云。在这四幅画面里,作者走进自然,亲身体悟自然,紧扣自然,写出了真情,写出了自己对自然的真切感悟:自然界里的树木、花草、山川、云朵及万物都不畏险阻,拼搏向上,尽现自己的美丽,人的一生不也应奋斗、进取,创造美丽人生,无悔人生吗?这就是自然给作者的启示与感悟。另外文章想像丰富,感情细腻,文笔优美。不足之处在于如果有一条主线把这美丽的珍珠串起来形成一挂珠链就更美了。
2.自然感悟话题作文 篇二
儿童多通道的审美感知,使得他们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密。然而,户外的各种“危险”、课余的各种培训、居家的各种电子产品,阻隔了孩子与自然的联系,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宅”,也使我们忧心忡忡。
五年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我们经历了由浅表及内里的探索,从茫然到领悟的进步。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自然,一同分享快乐。
自然万象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感觉刺激,他们猫咪般的花脸,灿若云霞,让人心生暖意; 他们拔出泥泞的鞋袜,面目全非,让人忍俊不禁。多样的自然体验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情感在探索中不断感受自然的灵与美。
孩子们不时闪现的爱心,也让我们常有收获的喜悦。记得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王锴文和爸爸搬凳子撤场,需穿过一片草坪,负重的小锴文不走直线,而选择了绕道而行。爸爸问起,他答曰:不想踩到小草。那声音不高却令人心动。我们曾带领一群孩子去户外观察蝌蚪,肖何锦烨等几个小朋友看着软嘟嘟、黑乎乎、扭动着小尾巴的蝌蚪,心里打鼓不敢触碰。在其他小朋友的带动及家长的鼓励下,他们试着伸出小手,接住了老师捧着的蝌蚪。当蝌蚪在他们的小掌心游动的时候,肖何锦烨异常激动,兴奋的大喊: “它好可爱! 软软的,弄得我手心好痒的。我可以摸它吗?”由此,他就跟蝌蚪玩开了。有小朋友不小心将蝌蚪弄到了地上,马上就听到其他小朋友着急的声音: “快点把它放到水里去,不然它会死的! ”“它好小的,我们要保护它! ”立马,周围的小朋友都过来帮忙捡,小朋友们唯恐伤到又小又软的蝌蚪,极其认真,不敢用力,小心翼翼,那场面让人感动。饲养蝌蚪期间,孩子们每天到教室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蝌蚪,跟蝌蚪说话。中午,他们会留些自己的午饭去喂蝌蚪,那模样稚气却很是可爱。蝌蚪变成青蛙后开始往外爬,不时就会有小青蛙爬了出来。胡杨小朋友很为青蛙担忧,便对青蛙说: “你别往外爬,掉下来会摔死啊。我们会把你送回家的,你就等等噢! ”
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这些年,我们教师的自然情愫也在不自觉的变化。很多年了,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天空; 看见有人往车外扔水瓶、纸屑会觉得分外刺眼,会很生气,会制止身边人的这种行为; 家有幼儿的老师会在自己的私家车内放置小垃圾桶; 我们也会像孩子一样在自然中忘我……不仅如此,老师们还会敏锐地捕捉教育主题、随机进行自然教育活动。在一次小朋友下午茶时间,邓老师的班上飞进了一只小蜜蜂,孩子们很害怕。邓老师首先安抚孩子: 蜜蜂不会轻易叮人的。然后与孩子们一起“送”它回去,一起讨论蜜蜂为什么会叮人? 蜜蜂叮人之后会怎样? ……寻味而来的不速之客不仅没有让孩子慌乱,还意外收获了有关蜜蜂的知识。他们兴趣盎然地了解和学习,对蜜蜂也没那么害怕了。
3.亲近自然 感悟生命 篇三
一
读了这一专题,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荷十分美好,并有许多实用价值,通体可人,真可谓是完美之花,令人神往,巴不得荡舟荷塘,瞧一瞧那或娇艳或淡雅的荷花,摸一摸那青翠欲滴的荷叶,剥一剥那凝聚着“月露”气息的莲蓬,即使是月夕黄昏在荷塘边上漫步,嗅一嗅那益远益清的幽香,也是十分惬意的啊!
你看,我们这些读者不知不觉已被作品感染了,心中涌起了亲近自然的情愫。此前,我们许多人也普见过荷叶荷花,也曾吃过莲子和藕,但赏荷爱荷的心情却没有读这些作品时来得强烈,这是为什么?
或许因为,我们当时未加细察,不曾深思“物外之趣”,看花就是看花,观叶只是观叶,“悦目”有一点,“赏心”却欠缺,未能去捕捉潜藏在景物里面的那些与人生相通的东西,更不曾想过要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作家,尤其是大作家,都有惊人的敏感,能对自然和人生萌生惊奇的感觉。他们都是多情者,把自然界看得跟人类一样有生命有感情,能与人类同欢乐共忧愁。他们乐于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以自然为师。他们善于细致地观察自然和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生发丰富的想象,因此他们常能发现事物的趣味和意义。我们一般人看不见、感觉不到、想象不出的东西,他们能看得见、感觉得到、想象得出,而且他们又乐于善于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一经说出,分外真切精确,因而动人。
我们应该向这些作者学习,激发自己的敏感和想象力,做生活的有心人,亲近自然,感悟生命。虽然我们大多不会去当作家,但学会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法,可以自己去求得趣味和意义,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二
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大概因为它们都是自然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人工“克隆”的缘故吧。作家们对生命的感悟也不会彼此相同,这正是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感动读者的原因。
怎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呢?有的同学担心,天下学子那么多,写同题作文,怎能不与别人相同?其实办法也简单,只要心中有个“我”,也就不难了。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独立地用心去感悟生命,“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人云亦云,那么,无须刻意追求什么作法技巧,也自然与人不同。你看,这些作家对荷的感悟就各有自己的心迹。郑谷晴日里观望荷叶,想到了雨中的鸳鸯;苏轼在城中看见卖莲子的,忆起了泛舟西湖的往事。《采莲曲》和《赠荷花》都写到荷的绿叶红花,王昌龄着眼于人荷兼美,“荷叶与罗裙一色,莲花共人面难分”;李商隐着眼于花叶相映,天真和谐,感慨世人的贵花贱叶,惜荷之余又另有寄托。《白莲》和《荷塘月色》都写了白莲花,朱自清用细腻笔墨描绘月光下荷塘的清幽寂静之美,使自己由烦躁归于宁静,从中得到慰藉;陆龟蒙无意描写具体形象,而是概括了白莲冰清玉洁的神韵,无人知晓的幽恨,借以隐喻自己怀才不遇的伤痛。李渔的《芙蕖》着眼于荷全身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仿佛是推广种荷的广告;周敦颐的《爱莲说》着眼于荷的生态对自己的道德启示,精神引导,俨然是提倡健康人格的宣言。《爱藕说》和《我爱莲有实》兼顾荷的“物质”与“精神”的两方面,但一个感悟“灵根”,一个感悟“苦心”。他们对荷的感悟都不相同。
推想起来,他们写这些诗文之前,肯定会受到前代和同代人的影响,但主要的还是自己睹荷而动情,有自己的感悟,别有一番思致在心头,发现了新趣味,领悟了新意义,这才写得与人不同。
作文最忌“依样画葫芦”。有的同学拿到题目,想到的不是自己亲身的见识感悟,而是满脑子概念化的东西,诸如范文佳作、流行话语之类,于是把一些概念化的“锦词丽句”“克隆”到纸面上,拾人牙慧,说的是“现成话”,结果失去了自我,丧失了独立自由的想象。被别人嚼过的馍还有滋味吗?
别人的好文章只能用来“点火”,“燃烧”还得靠自身。
三
前面提到,荷似乎是“完美之花”。其实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荷也并非完美无缺,它的茎上密生细小的尖刺,坚硬锋利,采莲挖藕者的手臂腿脚常被它们划出一道道血痕。这也许是植物保护自身的本能,但对人来说,就不那么惬意了。赏荷写荷的作家们,不会熟视无睹,但他们大都不曾提起,只有周敦颐的《爱莲说》,隐隐关涉茎上的尖刺,但说的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感悟自然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篇四
自然的感觉往往可以消除人们的勾心斗角[注: 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互相猜疑、互相算计等“文明弊病”。惟有在自然中我们才能完全敞开胸怀,还一个真我,因为“水往低处流”的永恒不变给予我们安全感。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需要一股自然之风,拂去社会“机器”的油污和人们心灵上积淀的尘灰。走进大自然,你就可以抛开一切烦恼、卸去所有的“压力”,自然的感受会使你完全放松,享受一顿心灵的美餐。
曾经见过多少世俗污浊的双眼,里面又隐藏了多少深不可测[注: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的内容。我喜欢动物的眼睛,一双清澈可爱的眼珠让人无比轻松畅快。然而我只能从小孩的眼睛中得到同样的感觉。其实我们不必刻意去掩饰些什么,因为我们也只不过是一种高等动物而已。或许是城市的喧嚣使我们迷失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有一条真理——人类、大自然,大自然、人类。或许只有在投身于大自然之后,我们才能领悟到——我们并非大自然的主宰。
我们都应该将大自然的“自然”之气贮存在心中,这样才不会迷失,不会仅为了自身的利益去破坏与我们共处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大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感悟大自然,我得到了许多。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改造自身以适应自然呢?
面临将要到来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我们人类应当反思一下,15%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的即将灭绝是否与我们肆意改造大自然有关呢?感悟大自然的“自然”,我们应当知道答案。
5.聆听自然,感悟自然作文 篇五
到了目的地,顺着山中小径走到湖边,看到几个迎着朝阳跑步的运动达人,“早上好!”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
顺眼看去,湖边的树木纷纷落下黄叶,小草也是早早换上黄装,晶莹的朝露撒在草丛间,只有零散的菊花盛开着,五彩斑斓,点缀着这个湖边花园。微凉的秋风轻轻地吹拂着,仿佛是大自然这个母亲爱抚着世间万物,此时此地我不禁想起“秋词”中的一句古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放眼湖上,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天空碧绿得像蓝宝石一样,几朵悠悠的白云注视着大地,阳光散落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近处浓淡分明,远处交汇出一道淡淡的白光。一群小鸭子,呱呱地叫着在湖面嬉戏着,小鸟们在树上放声高歌。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时而弹琴,时而跃进水里,悦耳的声音,交织出一首大自然的美妙旋律,我静静地聆听这自然间的天籁之音,仿佛在拨动着我的心弦。
6.感悟自然作文 篇六
那一天,我在长城,心潮激荡。攀上了长城,放眼望去,蜿蜒曲折。往下看,嶙峋的群山上,盘踞着奇异的群石,一个个似刀砍斧劈一般,尖利如锋,利剑似的直指天空;钢铁似的永不弯折;大鹏似的一飞冲天,仿佛正义之剑,仿佛沾满血迹,仿佛是在显示自然的公正,尖着锋芒,这是自然。
那一天,我在操场,漫天飞雪,雪花飞扬着飘落,像等待重生的凤凰,像翩翩起舞的舞者,像晶莹的泪,满目白色,给予人温暖、圣洁,以及灵魂的震撼和洗涤。灰白的是天,大地苍茫一片,旋转在一色的天地,感受白雪的芬芳,吸一口气,凉滋滋的,这清凉顺着血管在全身扩散,洗涤了心中的不净,无法亲吻雪,但我可以仰视大自然的灵魂,冷若冰霜,这是自然。
那一天,我在海边,太阳好像刚刚醒来的婴儿,好奇地巴望世界,仿佛翻腾一下,太阳露了一半儿,万丈的光芒照亮了天空,海倒映着太阳华丽的倒影,火辣辣、金灿灿、光亮亮,我贪婪地分享着太阳的光辉,闭上眼睛,暖洋洋的光从脸上滑过,又是新的一天,灿烂的世界。热若烈火,这是自然。
7.自然感悟话题作文 篇七
自然美, 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 都属于自然美。自然是孕育人类并以其乳汁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 人类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脉动中, 感到惬意、宁静和温馨。无论是芳草萋萋、杨柳依依, 还是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自然界总是以其变幻莫测的美, 使人心驰神往。
中国是非常崇尚自然美的国家, 而且主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所谓“天人合一”。杜甫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对山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具体来说就是, 中国文人对山水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兴趣, 喜欢用自然山水作为比喻, 借吟咏山水来表达内心世界, 山水成为最能触动古代文人灵感的因素之一。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借游山洞的经历, 阐释了尽志求思的人生道理。古代文人还喜欢把自然山水与尘世人间相对比, 因而他们在写山水、赞山水、甚至置身于山水之间时, 经常会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冲动, 这是他们在借歌颂自然山水来否定世间的纷争, 表达避世的意愿。从这个意义来说, 中国文人对山水的感情还掺进了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和追求。所以, 中国表现自然美的作品, 往往表现出这样的山水审美观:作者审视山水的兴趣点不在山水而在人生, 其指归在于透过自然美景探索深含自然之道的人生真谛。因此, 法国汉学家侯思孟在其《山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作用》一文中说:“在古代世界的两端, 人都在寻求真理, 但方式截然不同:在中国, 人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在欧洲, 人却背离大自然, 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文人这种“体物悟道”式的山水审美观, 所以, 由此创作出的表现自然美的文学作品, 就洋溢着中国人特有的崇尚自然的生命精神, 映照出远比自然世界更广袤深邃的心灵世界, 让人流连忘返。
一、山水创造, 表现为对大自然的爱戴之心
中国古代的美学家与艺术家始终以一种爱戴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生活于其间的大自然, 建立起了一种山水—人生双向流贯的审美思维方式。这种爱戴的态度, 表现为描写山川风物之美。古代文人并不把山水大自然看做是游离于人之外、甚至与人对立的客体世界, 而是把它看做与人相亲相和的统一体。所以, 其笔下的山山水水, 倾注了作者生活激情和生命的意识, 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人生寄托境界, 成为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山川风物之美表现在:一是美在有声有色、仪态万方, 生动的景物表现中凝聚着作者的生命情调。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兰亭之地,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一群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 吟诗作赋, 这是何等雅事、何等情调。这种情调是对山水中“清湍修竹”宜人的发现。这种发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使读者为之动情, 激起关于人生应如何度过的情怀。这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表现出一种高旷的宇宙情怀。所以, 下文才会引发对人生的慨叹, 反思生命本身。有了这部分景物的烘托, 展示出的情调美才充实具体, 人生之乐才有感染力。我们不难体会到这浩浩茫茫的天宇、林林总总的万物不仅仅引发作者的欢快, 也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思考。这种感觉提供了生命主体存在的确证, 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妙和珍贵。二是山川风物美在有情有致, 天人幻化, 移情笔墨别有风味。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传达出的轻快、愉悦之情。三是山川风物美在有神有灵, 令人奇想纷呈。中国人羽化升仙观念由来已久, 穆天子西上昆仑, 秦始皇东寻三山, 为了访仙求丹, 李白遨游天下, 如其自白, 实为“五岳寻仙不辞远”。有些作家据此神与物游, 运笔渲染山水皆有灵性。如苏轼《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山水之美至于此, 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二、山水乐生, 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
山水是中国文人的生命绿色, 其个体生命因青山绿水而洋溢着活力和乐趣。古人哪怕处境再困顿, 悲苦再沉重, 一旦步入山水清境, 与天地自然之气相通, 就神泰气畅, 体味到人生的欢乐价值, 并形成了文人的一种心灵超脱模式, 苦生—山水—乐生。这种对大自然美的欣赏之情, 在于山水具有多重美感, 能够赋予文人丰富的愉悦与启迪, 引导文人彻悟生命的美好与归宿。
首先, 山水大自然千姿百态, 五光十色, 其新奇怪异足以耸人耳目, 其声光形色足以怡人心神。如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近腊月下, 景气和畅, 故山殊可过”, 文中所描绘的辋川景色, 宁静闲适、清爽秀丽, 足以怡人心神。其次, 山水大自然具有纯洁宁静的氛围美, 对于目睹身历着社会上的尔虞我诈、特别是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而身心疲惫的文人来说, 这无异于是恢复心理平衡的灵丹妙药。如王维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言:“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 多思曩昔, 携手赋诗, 步仄径, 临青流也。”结合上下文看, 他冬日夜景中对俗世生活细节的再现, 绝不仅仅是为了衬托山中的幽静, 更有一层欣赏在里面。这种欣赏体现了他寄情田园、隐居山水更多的是无奈, 是大志难以实现后的自我安慰, 是对遭受仕途挫折后的心理恢复。如果再结合其“诗中有画”的风格来想, 就能发现蕴涵其中的绘画结构美、色彩美以及借客观世界的空寂显现出来的“本来无一物”禅意。最后, 以天人合一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徜徉于山水间, 从山峙水流、月落日出、春华秋实等自然律动美中, 体悟到万物化育之自然、生死盛衰之必然、人生乐天之本然, 一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所言:“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山水自由, 表现为对大自然的任情适性的追求
自由是伴随着文明进步而与日俱增的人生基本欲求。但中国古代礼法之繁苛举世罕见。一部《十三经》中就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礼, 三纲五常、国法家规犹如一条条绳索, 束缚着文人。古代文人为了争取人身自由、维护人格独立, 大抵暂时或永久地放逸于山林原野。古人所咏的山水自由, 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意蕴。他们在意念中成功地把山水营造成了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净地乐土, 不但以亭、阁、台、榭、碑、铭、诗、文等人化自然, 更以山水风云熏陶心性, 升华灵魂, 将心性灵魂自然化, 悟得人生的自然本质与归化自然的理想归宿。
首先, 山水自由表现为主宰自我行止的人生自由, 张扬了我行我素的孤傲气质。如陶渊明对田园山水的热爱, 就在于对人格独立的追求;还有庄子的《逍遥游》中体现的自由理念。其次, 山水自由表现为弘扬自主命运的旷达意识, 如苏轼泛舟赤壁, 反对“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认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了;自其不变者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实之痛固然是自己亲历之痛, 但这并不是黄州生活的全部, 除此之外, 自己还拥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物, 如眼前之美景。这些顿悟与尽兴忘情, 正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 也是一种佛家式的参禅, 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诗化人生、自由人生, 它能解放人的心灵, 释放人的烦恼, 帮助人走出痛苦。三则, 山水自由表现为以山水为复归真率本性的理性归宿, 消解了“人生世上风波险”的忧患。正如李白《山中问答》云:“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当然也要看到, 这种山水自由有着明显的时空局限性, 它往往是以削弱社会进取性为代价的。
总之, 由山水之美, 寻获山水之乐, 别创山水人生, 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 古人将生命融入自然山水之中, 追求符合物我合一审美理想的精神境界, 从而把自然之美提升到了生命本原的高度, 成为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可以说, 这些美都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假、恶、丑, 是帮助青少年认识自然、认识人生, 认识并形成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 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摘要:中国古代表现自然美的作品, 往往表现出这样的山水审美观:作者审视山水的兴趣点不在山水而在人生, 其指归在于透过自然美景探索深含自然之道的人生真谛。在鉴赏描写山水的古文时, 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美丽, 体悟文本辞彩的优美, 更应体会作者表达的无限情思。
关键词:文言文,自然美,山水,人生
参考文献
[1]臧维熙.中国山水的艺术精神[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
[2]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8.手抚梅香 感悟自然 篇八
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以平静的心态去感悟自然,用心中对自然的真切感受和人文关照去描绘自然,是王居明先生内心深处对绘画创作的理解和追求。
王居明先生的作品以中国花鸟画见长,主攻梅花荷花两种体裁。特别是他笔下的梅花作品,得国画大师于希宁先生言传身教,深谙于老绘事之髓和笔墨精神,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著名花鸟画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沈光伟先生曾这样评价王居明先生的作品:“希宁先生笔下梅花标格高古、气象雄奇,笔墨苍厚华滋,独步画坛。居明道友有幸在于老砚边伺立,得其教诲,笔耕不辍,渐得于老绘事之髓……;居明画梅,得于老笔墨精神……”
王居明先生重拾画笔并定位于主攻梅花,缘于一次与于希宁先生的外出。2002年夏,王居明先生陪同恩师于希宁老先生到崂山游览,途中于老面对苍山清溪感喟人生。大师对自然的大爱,对生命的大悟,对艺术的大德,深深打动了他。特别是途中于老先生谈艺论道,更使其受益匪浅,字字为箴言,句句皆教诲。王居明先生从于老身上品出了绘画给予人的滋养和沉淀,内心产生了一种不可言状的冲动。在于老先生的鼓励下,王居明先生决定重拾画笔,并把于老擅长的梅花作为自己起航的基点,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之旅。“因为我喜欢梅花的傲骨,敬重于老的人品,钟情干老先生的艺术风格,我认为画梅花更适于自己情怀的阐释和抒发。”王居明先生如是说。
去过于希宁先生所题“居明居”(王居明先生画室)的人,看到满屋陈设的梅花插花、枝干标本,看看墙上墨迹未干的习作,就能看出王居明先生的努力。有人说,不会观察就不会创作。每到寒冬初春,别人聚在房间避冷躲寒的时候,也正是王居明整装“出猎”的时节。近些年来,王居明先生多次到超山、罗浮、孤山、香雪海等梅花圣地写生采风,与梅为友,与梅对话,饱含激情地从大自然中追寻灵感。因此,王居明先生的作品极具生活气息,可谓浑然成,生机无限。
王居明先生以他的灵性和激情,不仅画出“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的梅之韵味,而且更能描绘出“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梅之风骨。他笔下的梅花或苍劲清奇,挺拔有力,或疏枝道劲,清气袭人,处处是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气势,一树树梅花有气势、有节奏,有章法。其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喜爱和业内专家的致好评。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看过王居明的梅花作品后,欣然为其题写“得梅魂于腕底,写寒香留纸上”对联:山东省美协主席张志民先生也题写了“梅有傲骨气”之句相赠,对王居明先生的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艺术之路上,我将会永远攀登,不懈地努力,即使不能到达艺术的峰巅,只要努力了,欣赏沿途的美景,也是一种幸福。”王居明先生不无谦虚地说。这些年来,身兼数职、社会公务活动繁忙的他,在社会大潮里挥臂搏击的同时,时刻没有忘记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绘画创作的渴盼与深爱。他总是抽出时间进行学习与创作。他深知自已的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百倍努力而从不敢懈怠。
9.感悟自然作文 篇九
周三,快乐的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欢呼雀跃地背起书包准备回家。我却无力地趴在课桌上,不愿动弹。为什么?为了一张令我汗颜的数学试卷,为了令我无言面对“江东父老”的69分。本想再反思一会儿却被劳动委员以要扫地赶出了教室。来到走廊,我又趴在了栏杆上。泪已流尽,我只是在不断地责问自己:“为何如此粗心大意?”我希望上帝能赐予我一颗“后悔药”,让我重新考一次。这时,我抬起头,想望望自己平日喜爱的蓝天。
然而,这个不经意的抬头却令我发现综合楼那边的一棵老树上有一束小光。顺着光,寻找光源,是夕阳,是西下的夕阳。这般景色,难得一见。一棵老树,没有绿叶,却在树梢处拥着一个太阳,火红火红的。夕阳把浅蓝的天空染成橘红色。当我还沉浸在此般美景的时候再一看,怎么太阳变成了半个?我不甘心只欣赏半个太阳的落下,于是飞快地跑到三楼,抓住栏杆,一睹它最后的芳容。或许是这难得的美景令我不得不将心中的不快与失落暂放一边,当再次看到完整的太阳时,我居然开心地笑了。看着夕阳美景,我脑中突然闪过一连串疑惑:今天为何会在不经意间逝去?明天又会怎样?还会有这般宜人的夕阳美景吗?
顿时,我明白了:对于那些未知的事物,我们不是主宰者,明天会怎样是由它的主宰者决定的。旭日会东升,夕阳会西下,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不必在乎明天是否会有日出壮景和日落美景,只要你心中有个太阳。同样,不必在乎途中是否跌倒,只要你心中有个信念。泪水、幻想总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山重水复中磨炼意志,才可能安然地等待柳暗花明的惊喜。
10.感悟自然作文 篇十
感悟一:每一个成功背后都洒满了辛勤的汗水。“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遇到困难,我们要不慌不乱,找出对策,才能战胜困难。有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像上则故事中那样,当蚌遇到困难时,首先先拼命挣扎,失败后,冷静地商量对策,在海底强忍着痛呆好几年,经历了很大的磨难。但在磨难后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感悟二:坚持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坚持就是胜利!”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啊!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才能获得成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事要有恒心,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会做不成任何一件事。像故事中那样,蚌在水中不断的磨着石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终于,它成功了。
感悟三:始终如一的目标是成功的另一个只要因素。目标就是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有目标的人,会向这个目标发以冲锋,一直跟着这个目标走,就不会走错,最终会迎来胜利的彩虹,而没有目标的人,就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我们要竖立目标,一直追着它不放,直到实现这个目标,像故事中的蚌一样,因为它有一个不变的目标:说有一天会成功的。它跟着这个目标,结果,它取得了成功。
11.在大自然中感悟音乐 篇十一
李斯特的童年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最初干的是最低下、最粗笨的体力活,后来又当上了某公爵的一个村羊圈的圈头。靠父亲的微薄收入,全家过着仅能果腹的生活。他们家只有一间不大的、低矮的住房,一个厨房和过道;而这所房子的产权也不属于他家,而是那位公爵的财产。屋里只有一张普通的床,一个小桌子放在屋里唯一狭小的木格窗前,一条粗笨的长凳,几把椅子和一些生活用品;后来家里又添了一台斯频耐琴(一种长方形的羽管键琴),是一位富商的赠品,小李斯特曾弹了它两年。这些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也许是贫穷的家境使然,童年的李斯特长得瘦弱多病,先天营养不足。父母没有足够的能力为他补养身体。但他们没有嫌弃他,而是给予他充分的爱和悉心的关怀。他们所能够做到的,就是经常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去乡间呼吸新鲜空气,用运动锻炼他的体魄,用大自然的风光启迪他的智慧和心灵。他的体质逐年增强。谁也想象不到,后来的李斯特一生直到晚年都格外健康,甚至可以说他有铁一般的体格,他几乎不患病,极少感到身体不适,饮食起居不受任何约束。
李斯特的家乡在匈牙利西部,著名的多瑙河横穿而过;河流以东是辽阔无垠、显得单调的草原,西边则是风景如画的丘陵,村庄密布,这是其他地方所少见到的。成名后的李斯特在回忆他的童年时说,童年的乡村生活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使他难以忘怀的是山川的秀美景色,辽阔的草原放牧着一群群悠然自得的牛羊,森林里不时传来猎人们此起彼伏的呼唤声,在悬崖峭
壁间一泻而下的多瑙河蔚为壮观。他对于大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轮回格外敏感,用强烈的好奇心关注着这些美丽的变化。外部世界的形象一点一点地积累在脑子里,他感到了舒服,感到了美妙和愉悦,心情也变得开阔和自在。
除此之外,匈牙利民间音乐在李斯特的心中也留下了永不泯灭的印象。当流浪的吉普赛人路过他的故乡时,小李斯特感到欣喜若狂。因为他们一到这里来,死气沉沉的家乡便充满着音乐之声。他一连好几个小时地倾听吉普赛小提琴手的演奏。父亲告诉他,吉普赛人演奏的乐曲不是他人创作的,也是民间自然产生的。这些为他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打下了基础。
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的关怀,家乡山水的熏染,给李斯特带来了音乐的灵感和创作的激情。
家教点睛:
12.自然感悟话题作文 篇十二
吴碧霞是中国首位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她的演唱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她的音色清澈、纯净、甜美, 加上她高超的演唱技巧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同时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受到了音乐界和国内外众多媒体的特别关注和极高评价。
王立平不仅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我国新时期的作曲家。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影视作品, 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 且词曲兼长, 所创作的许多歌曲不但优美动听, 情深意切, 富于哲理和文化品味, 雅俗共赏, 广为流传, 经久不衰。如《少林寺》《太阳岛上》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但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当属《红楼梦》组曲, 用他的话说就是“一朝入梦, 终生不醒”写这部作品足足用了四年半的时间, 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难产儿, 同时也是他最珍爱的作品。
吴碧霞演唱的《红楼梦》作品音色温婉流畅, 感情色彩浓烈、凄楚、动人心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她歌曲表演中自然流露的情感美。
一、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
情感的自然表达, 离不开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 对音乐作品解释中风格的把握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总体把握和再现, 它是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形式和体裁, 以及赋予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 同时又与该作品的题材内涵、意境和神韵密切相关, 吴碧霞正是在对音乐作品风格把握基础上实现了对《红楼梦》音乐作品的总的艺术特色的把握, 正如作曲家王立平评价的那样。吴碧霞虽然运用了很多西洋的科学方法, 但风格上非常符合《红楼梦》的意境“她的演唱一如我所期望的那样”。《红楼梦》歌曲的意义超越了电视剧歌曲, 它已经和中国古典诗词融为一体, 用演唱诗词方式突出中国古典诗词主题, 对古典文学在音乐上的一个新的深度和诠释。作品整体浸透着一种温婉、伤感、惆怅的基调, 而她的演唱正是抓住了这些特征, 唱出了歌曲的灵魂。
二、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把握
吴碧霞的演唱, 每一字, 每一句的感情都是那么贴切到位, 透彻入人心腹, 这和她深刻理解作品, 准确把确作品内涵分不开的, 而音乐的内涵, 不仅是通过音乐本身来体现的, 还在于音乐中蕴涵着作曲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他对社会生活体验, 对作曲家的时代环境和他生活道路的研究, 是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关健所在, 表演者对作曲家的时代和生活了解的越透彻, 对他的音乐内涵的体验就会越深刻, 只有当表演者与作曲家真正达到心的融合, 即心心相印, 才有可能在他的表演中把作曲家倾注在作品中的内涵真正完美地揭示出来。例如作品中《枉凝眉》:歌曲名称意思是“枉然颦眉悲秋”, 此曲以第三人称咏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开始两句“一个”是在赞美黛玉、宝玉二人的美好品质, “阆苑”是传说中的神仙园林, “仙葩”即仙花, 林黛玉的前身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故称之为“阆苑仙葩”, “美玉无暇”是指贾宝玉, 因为他是赤瑕宫神瑛殿侍者转世。“若说……终虚化?”是在责问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虚化”即化为虚空, 这里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形象化说法。接下来的四个“一个”排比句, 是从黛玉, 宝玉双方作对称描绘的反映了宝黛生离死别的情节--他们音信隔绝, 天各一方;他们互相牵挂, 思念叹息, 双方爱情再深也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这种虚幻之影象, 用来象征宝黛爱情的幻灭。结尾“想眼中……流到夏”是对林黛玉泪尽过程的特写, 反映出为思念宝玉而终日哭泣, 黛玉将其生命中的全部爱情化为泪水, 报答了知已之爱, 次年春末夏初, 她终于随落花而去, 全曲歌词婉转缠绵, 音韵哀怨凄婉, 极富感染力。歌唱家吴碧霞正是通过曲作者对《红楼梦》中所渗透出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和人物分析及人文背景的剖析上达到与作者心神合一, 把音乐作品的这种内涵展现得完美极至, 记得曾在她的博客中看到, 她要求自己深刻理解作品, 人文环境, 要求自己在张嘴出声之前, 心里先听到具有准确音色、力度、弹性所表现出的声音效果。
三、音乐表演中的投情
音乐表演中的投情是音乐表演者在进行音乐表演时投入真实情感, 并把这种情感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融为一体。吴碧霞在歌唱表演中的一招一式无不体现了她的感情的真实投入。例如《葬花吟》歌曲开始时的“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表现了黛玉自悲自怜的感情色彩, 而到高潮部分的“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是对封建恶势力的痛诉, 也是对苍天的叩问。林黛玉是最聪明、最清醒的一个, 因此她就最痛苦, 单单是悲悲切切不足以表达曹雪芹厚重的笔墨, 这首歌曲的内涵更多地是问苍天, 有种咆哮和反抗的感觉, 不能仅仅理解为简单的葬花, 因此作曲家王立平把《葬花吟》写成了一首“天问”, 冲出了旧意识, 增添了新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这首作品风格和内涵的把握, 吴碧霞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了《葬花呤》的音乐表演中, 真实生动地传达与再现了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天尽头……”一句疑似“天问”似利锥穿心, 声如裂帛, 天际炸响, 肝肠寸断, 三日绕梁不绝, 使观众内心震颤不已。
四、情感的自然流露
歌曲表演者在表演中不是把自己的表演作为某种表现意图的生硬灌输, 也不是要把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外在技巧的显示和夸耀, 而是要使音乐从自已的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 并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音乐表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只有从表演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者是最真实、最感人的, 生硬的传达意图往往破坏表演者与听众之间的自然的交流, 音乐表演的自然流露不仅要求表演者要有纯熟的表演技巧, 能够作到得心应手, 更主要的是要求表演者真正把音乐融汇与心, 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使音乐从表演者心中自然流淌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表演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吴碧霞在《红楼梦》的歌曲演唱中, 正是把音乐融汇与心, 做到了情感和技巧的交融。在别人采访她如何把握歌曲的情感时, 她说自己常常把所要演唱的歌曲想像成一幅画面, 或一则故事, 而自己就是故事情节中的主人翁。也就是说她把生命和音乐融为了一体, 用内心的情感汇集成音乐语言讲述给观众, 这样把情感自然传递给观众的同时, 也实现了情感的自然流露。例如《秋窗风雨夕》, 全诗以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格调, 紧紧围绕一个“秋”字通过秋花、秋草、秋灯、秋雨一系列景物的描写与渲染抒发了林黛玉孤独寂寥, 哀怨惆怅的成份。歌唱家吴碧霞正是用似身临其境的感受, 抓住了歌曲中的灵魂。她那入木三分的演唱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 让人听后愁肠百结, 黯然垂泪。
小结
歌唱家吴碧霞正是通过对作品风格和内涵的把握, 以及出神入化的情感投入达到了自然的感情流露。她的演唱细腻、清醇, 通过她的表演其歌唱魅力一展无余, 这种天簌般的音色和细腻的感情流露, 鲜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好像每一个主人公在亲自歌唱一样, 把红楼梦诠释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3.感悟自然作文 篇十三
等我们到了那里时,时间还早,烧烤还没开烧,看着右面群山连绵,左面水池遍布,水上飘着一朵朵荷花。我按耐不住想要探索的心思,跟妈妈说了一下,我就先去探索第一个地方:连绵的群山。
我寻寻觅觅,在一片竹林前找到了我满意的上山的入口。我慢慢走着,看着这山的风景。微风吹拂,路旁有不知名的花,有黄色的,有红色的,有紫色的,各种各样。在风的作用下,我感觉花的香气若有若无的在空气中弥漫,令我迷醉。再往上走,一个幽静的小亭立在那里,而令我惊讶的是,在亭子的四周,有许多羊在悠闲地散步、吃草,在羊的身边,还有一只牧羊犬在跟/随。就这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道绿色的山坡上,点缀着点点彩色,而在这绿色之间,还有一块块白色交织在其中,形成了一张瑰丽的画卷。我静静地欣赏着这大自然在不自觉间构成的风景,良久,下了山。
下了山,他们已经开始烤了,可是我还有池上风景没有赏啊!我急忙拿了两串已经烤好的鸡翅,就匆匆走向池上的一座小桥。
走在池上的小桥,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十分安静,只有美丽的风景陪伴着我,时不时会有树藤掠过我的面庞。池上的荷花是黄色的,和金色的阳光交织在一起,煞是好看与震撼。时而又有蜻蜓从你耳边飞过,停在池边的一片绿叶上。这种感觉,又令我心旷神怡。
这次名为烧烤却被我用来欣赏自然的事,让我感触出一句话:赏自然之美丽,品世间之幽芳。
★ 初一感悟自然的作文600字
★ 感悟自然的旅程初一作文
★ 高一优秀作文感悟自然700字
★ 感悟自然作文600字
★ 感悟自然作文850字
★ 感悟自然初中生作文
★ 感悟自然作文300字
★ 聆听自然感悟自然作文
★ 自然优秀作文
14.自然感悟作文600字 篇十四
烟幕中,云泄于层层屏障间,时隐时现,它好似仙女般轻点莲步笼着白纱在崇山峻岭之上飞舞,流连的身姿,婉转而轻灵,嫣然回眸,阳光映衬下的浅笑穿越茂林修竹投映于地下,顿时土地上幻化出点点星斑熠熠闪烁,清流激湍拍打着岩石,好似旷古的音韵在一片静谧中潺潺地流。风过,伴着清水的浅吟低唱,鸟儿翩然起舞,自由自在,无所忧虑。无意间飘零的碎花,散落在澄澈的溪流上,轻柔地荡起阵阵涟漪,最终消散在山谷悠长的回音中。
静,纵使风中鸟儿掠过绿影仍有沙沙声响,但卸去尘世的繁纷浑扰在自然的洗礼中依旧是一片安宁。静谧,听着风沧桑的.轻叹,看着山披着风霜的容颜。而我,只能这样站着,不能走近,也不能走远。
脚伸进清澈的潭间,搅着水中透明的宫殿,鱼儿穿梭在指间,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快乐。猛然间抽出思绪,只怕太过功利的思想污染了这一潭晶莹。
大地易幻,幻化出纯洁的自然,风淡云轻用单纯的方式宣泄着属于自然的情感。没有争斗,没有污染,只是让人卸去尘世的疲惫,在自然的怀抱中小憩,静坐。
水的流动生生不息,山的起伏绵延不断。看不见起点,亦无法凝望终点,只是欣赏着自然中最灿烂的一页。起点太稚嫩,终点又过于沧桑与惆怅,所以只用最光辉的身影感悟万物,普渡早已沦陷的人心。
感悟自然的博大襟怀,山水之妙可以再现于画,再现于心。当万物如泡影般静止幻化,再次聆听自然的天籁,放开一切,在自然变化的启示中,感受生与死永恒的刹那。
15.自然感悟话题作文 篇十五
一、品读文题,彰显自然秀美风光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灵魂。文本的题目是经过作者三番五次琢磨、推敲而拟定的。有传递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感情的文章《山中访友》;有描绘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的文章《山雨》;有发挥丰富想象,描绘童话般草虫世界的文章《草虫的村落》;有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想象丰富,描绘索溪峪独特美的文章《索溪峪的“野”》;有描绘“山水甲天下”,突出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的文章《桂林山水》等等。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一“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地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难:1.“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说索溪峪“野”?并让学生通过读书后同桌或小组讨论:(1)索溪峪的山怎么“野”?(2)索溪峪的水怎么“野”?(3)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4)索溪峪的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通过以题析文,让学生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细读文本,感悟“朋友”深情厚谊
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大自然恩赐给人类青山绿水、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诗情画意的美景,令人赞美。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抒发了作者迈着轻盈的脚步,访问“山里的朋友”而表达的人与自然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可以从“四赞美”来理解课文内容。1.拜访老桥,赞美古桥的“德高望重”。“我”首先拜访那座古桥朋友,把古桥比喻成“德高望重”的老人,从它为人们“搭桥过河”做了许多事,赞美古桥无私奉献的精神。2.拜访“树”,赞美树的青翠。第3自然段用“知己”说明“我”与树是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用“无边的青翠”来赞美树给人类带来优美的绿色环境;并想像把自己当成树,脚下长出须根,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想像自己也要像树一样为人类服务,从而衬托、赞美了树的可贵品质。3.拜访多个“朋友”,赞美它们的用处。用“山中的一切”说明“我”的朋友非常多:山泉捧出明镜,瀑布是天生的金嗓子,悬崖挺拔的身躯,白云洁白的身影,云雀“叽叽喳喳”的响声。还有捡起一朵落花,拾起一片落叶,捧起一块石头来描绘它们的特点,赞美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4.拜访雷雨,赞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描写“雷阵雨来了”,用“像……又像……”来比喻雷雨的巨大响声和神威,还用“撑起的巨伞”来赞美天地给“我”的恩泽。最后描写作者拜访山中朋友的收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欣赏、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保护大自然的教育,并进行小练笔:写“我与树交朋友”的短文,在读写结合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奇异想象,抒发赞美喜爱之情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草虫世界,更是美不胜收。生物学家、文学家通过细心观察,发挥奇异的想象,揭示了草虫小生灵的奥秘。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旅游,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样发挥奇异的想象呢?1.想象丰富,彰显草虫迷人的世界。作者充分发挥奇异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想象成一位“游侠”;看到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甲虫的迷恋之情。2.运用修辞,突出小生灵高雅的艺术。作者巧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的眼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3.观察仔细,赞美草虫精灵的智慧。作者通过对草虫的仔细观察,以奇异的想象,巧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在草虫村落里,看到熙熙攘攘的甲虫村民;看到了“大街、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草虫小精灵勇敢、勤劳和智慧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欣赏、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用“蜜蜂、蝴蝶、蚂蚁”创编“勤劳村民”的童话故事,在小练笔中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四、欣赏山雨,描绘形声色美特点
美丽的山林郁郁葱葱,色彩斑斓,风声雨声,在作者的笔端下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一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用清新的笔调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林雨景图。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音韵美、色彩美和幽静美呢?1.描写声音,突出雨来时的音韵美。课文是按照雨来、雨中、雨后的观察顺序写的。第1~4自然段是描写雨来得突然。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而近,由轻而重的过程动态美。作者用“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突出雨来时的音韵美,表达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感情。第5自然段描写雨至山林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独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雨声联想成“优雅的小曲”,展示了一幅“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2.描写颜色,突出雨中的色彩美。第5~7自然段是描写雨中的色彩美。描写雨中的山林色彩层次多得难以辨认。同时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美。3.描写响声,突出雨后的幽静美。第8-10自然段是描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并用“丁——冬——丁——冬”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描写幽静美多么楚楚动人。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让学生用“嫩绿、翠绿、粉红、金黄、淡青”等词语来描绘草地上各种野花盛开的情景,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搜集素材,创造描绘景物美文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唐代诗人杜甫曾经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精心构思,布局谋篇的观察方法和技巧,然后进行习作练笔,来创造描写景物的美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1的要求是:“音响世界真是太丰富、大迷人了……然后写下来。”大自然的响声多种多样,有风声、雨声、鸟叫声,还有人的说话声、物体的碰撞声……那么,如何写响声,编出有趣的故事呢?1.深入大自然,聆听响声。同学们,你不妨到田野、树林、河边、公园去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响声。到田野可以听到稻谷摇摆“沙沙沙”的响声;到树林可以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鸣叫声;到河边可以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只有听清楚大自然的各种响声,才能惟妙惟肖地摹声,写出的习作才能生动、逼真。2.选用响声,编写故事。要把故事编得生动、逼真、有趣,就必须正确地选用风声、雨声、动物的叫声、人物的说话声。如写风声有:“沙沙沙”“哗啦啦”“呼呼呼”……如你到森林公园去游览,先到湖边观看,听到天鹅、野鸭发出的呜叫声;再到花园去观看花,听到蜜蜂发出声音;然后到树林又听到鸟的鸣叫声……这样按照先后顺序编故事,才能有条不紊,生动、感人。3.巧妙联想,抒发感情。写文章不仅要巧妙地运用摹声,还要巧妙想象、联想,可以引用诗文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写春耕中农民吆喝牛耕田的响声,就可以引用古诗《悯农》的诗句,突出农民的辛勤劳动,抒发对农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在《橘柚园的响声》一文中的“妈妈马上爬到树上,抓住那根树枝,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树枝拉过来,发出‘哗啦啦的响声,我用剪刀‘咔嚓一声,把‘巨无霸橘柚剪下来,真是‘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啊!妈妈再把树枝一放,树枝碰在一起,发出‘啪啪的响声,树叶‘沙沙沙地响……”这段话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巧妙地运用摹声和成语,让文章更加感人和有趣,令人难忘。
16.感悟大自然作文 篇十六
人类都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大自然在提供给人以必要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提供给人类必需的物质资源。奔腾不息的大海,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际的草原,广袤无边的田野,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潮起潮落,鸟语虫鸣,都会让人们浮想联翩。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多姿多彩、变化万端的大自然,你一定会有所感想,一定会引起你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
“感悟大自然”这个概念是相当宽泛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思考和写作空间。看到这样的话题,有的同学可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从哪里写起。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意象,从大自然的众多事物中选择你最能感悟到人生哲理的事情来写,从小处着眼。例如,花有花开花落,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绚丽灿烂时你会感悟到人生的美丽,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你会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同样是雨,毛毛细雨使你想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倾盆大雨使你想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有暴风骤雨,从而鼓起你在困境中抗争的信心和勇气。当然,对于同样一种景色,一个事物,由于各人的人生经历,认识水平,美学修养不同也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写出立意新,思想深刻的文章就是本话题的难点。我们不妨借鉴王之涣登鹳雀楼抒发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悟,也不妨借鉴苏轼面对滚滚长江水发出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慨叹,还不妨仔细品味陆游游西山村得到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同学们构思立意可以采用“异想天开”、“反弹琵琶”等方法。
【写法指导】
一、巧取自然之景,让内容新颖夺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便是典范,词人先列举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特定的看似孤立的“自然”景物,而后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语道破天机,使前面的九个“自然”景物一下子有了词人浓浓的悲愁色彩,很是新颖。
二、细描自然之美,让语言靓丽多姿。想写活“自然”,就要在把握自然景物特点的前提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这时,修辞便是让作文语言形象、生动起来的最佳办法。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方法是“自然类”文章取胜的一大法宝。
三、巧抒喜爱之情,让情感与众不同。一个具体的“自然”景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抑或不同的人“感受”上结果肯定不同。《岳阳楼记》中,面对“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迁客骚人”们的“感受”是“或喜或悲”,而作者范仲淹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其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骤然一新,产生了极其神奇的效果。
语言是文章的华衣,文章要出彩,必须先有生动的语言,那么,如何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呢?
请参照以下规则:
一、运用修辞添魅力。修辞是一项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述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略为细腻的效果。运用比喻,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运用拟人,文字亲切活泼;运用排比,语句韵律和谐;运用夸张,内容则幽默而又风趣。这样,文章就平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笔触。如下面的一段文字,修辞的运用使描写栩栩如生:“窗外有一棵梧桐,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分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样子。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的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风姿绰约,作一个妩媚的笑。”(《落叶》)
二、善用名言增文采。名言警句,经过了历代时空的检验,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之效。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在这里,朱自清先生古为今用,生动地绘出了春风拂面时的柔和、飘逸和清新之感。
三、多种角度创意境。要具体形象写好景物,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形状、颜色、声音、动态的特点去多角度描绘写,就能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达到身临其境之感。看下面的描写:“晨曦微明,雾弥漫着整个村头。秋的晨雾,是那样的淡,淡得像新娘的面纱;秋的晨雾,又是那样的甜,甜得像流进心底的甘露;秋的晨雾,是那样的轻,轻得像一声耳语。绕村的白杨,流溢出淡淡的绿色的光;那静静的田畦,被轻轻地装进烟雾的摇篮,牧童的短笛在淡淡的迷茫里深情地奏响,悠扬,婉转。”
四、词语妙用出效果。使用叠词能很好地抒发情感,展开画面,或减缓语气,且具有音乐美感。同义词复用和反义词的配用可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有时结合语境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下面的例子:“校园里的树叶都随风摇曳,挣脱了树枝的束缚,飘然而下,随风起舞。渐渐地,渐渐地,翻转,垂落,垂落……一片,一片,一片……仿佛一股巨大的引力,使它们凝聚于树下,深情的依偎在树下。叶落归根,我恍然大悟:正是有了落叶的滋养,才会有来年的枝叶繁茂。”(《落叶》)
【例文1】
凋零的美丽
秋天多被人们认为是衰败的季节,因此秋瑾吟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是啊,秋天的确是凋零的季节,叶黄了花败了,迁客骚人们的心中涌起了淡淡的哀愁。
一叶知秋,也许叶子是秋天的象征,告诉人们一年中无法逃避的衰败已随风而来了,但我认为叶子自有凋零的美丽。也许是秋风的呼唤使它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也许是大地的邀请使它风尘仆仆坠落人间,也许是它想乘着秋风去探究世间的美丽,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用生命中微存的一点力量成就了一段新的成长。
叶子将原来本属于它的位置留给了下一代。叶子的离去保存了整棵树的能量,使它在来年更有力的生长,这就是凋零的美丽。残酷,无可奈何。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永不停歇的世界,谁也无法停留在一个层次上不前进,每个人都是社会这棵大树上的叶子。我们必须不断吸取养料以做到生命的延续。就象叶子那样吸收阳光、雨露来充实随时可能枯萎的自己。叶子离开树无法生存,人离开社会无法发展,我们都不得依存着一棵大树。
就像叶子总有离开树的一天,人总有一天会离开社会,不是社会遗弃我们,而是我们跟不上社会的速度了。于是我们无可奈何地退出,无可奈何地凋零——我们老了。
我们应该试着去寻找美丽。离开并不代表什么都不留下,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还在人群中晃动,激励人们永不言弃,我们明媚的笑颜还时隐时现,在曾经走过的地方种下欢乐。人虽然走了,但鲜活地存在于社会的印记却烙在了历史中。
我们的离开也提供了更多的位置给蓄势待发的人,同样的工作平台会是他们绚烂的舞台。
凋零是无可替代的必然,树叶离开树的悲哀,在巨大的失落中上演着美丽的情节。
【点评】
“感悟大自然”的话题很宽泛,本文能够化大为小,从落叶中得到人生的感悟,主题精练而集中。文章的层次十分鲜明,先写落叶飘零,再写落叶飘零的美丽,最后上升到人生意义的高度,感悟到人生应该美丽地生活,像飘零的树叶那样,奉献自己的生命,留给大地肥沃与丰厚。文章立意鲜明,感情真切,语言流畅,过渡自然,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例文2]
花开的声音
可曾听过花开的声音?一人独处时,谛听蛙虫唧唧,若有若无的清香萦绕耳旁,侧耳细听,用你真心,可听到了吗?听!如月夜下自遥远的地方飘来的悠扬笛声,如晨曦初现中从叶尖滑落闪亮的露滴,如黄昏夕照透过红蜻蜓薄薄的翼纱:缥缈、清新、美妙。
这是我想像中花开的声音,也许,这般美妙的声音,只可存在于想像中,今生无法真正领略。但是,正因为这份遗憾和距离,花开的声音才永远美丽。
晨曦、黄昏、月夜,最令人遐想,在这些时分聆听花开的声音,会有无尽的感受。当暮色渗入每个角落,一切都变得如幻似真,如黑色的剪影戏。若配上一两点流茧,也许会更妙,更能令人想起花开的声音。夜中的朦胧只把美丽的一面展示,更增一份神秘。
花开的声音轻轻告诉我,所有美好的一切,也许都是可想而不可即的,以前认为美好的,当你得到了,便不再美丽。有位哲人说过:你认为美好的东西,千万不要回头看,这是保持她美好的惟一方法。
是的,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会产生一种距离美,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很久以前,我总以为朋友之间没有距离,但那若有若无的花开的声音使我明白,朋友之间的空白要由一小段一小段的距离来填补。距离太近了,你心中的朋友便几近赤裸,他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已展示在你面前,那份神秘也就荡然无存了。朋友只在于理解,而不在于了解,让彼此心中都在那小段距离中仔细保存心底的一份神秘。
但是,朋友,我只需一点点的距离,而不愿让距离成为遗憾。只愿多年以后,你不要把所有经历的沧桑写在脸上,而把似曾相识的感觉洋溢,使我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把你认出,可以轻易地找回那笔一直藏于心底的财富,让极短的距离找到美好,灿烂,一起去听少年梦中花开的声音。
就让我们并肩而坐,仔细倾听,听!花开了……
【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由花开花开的声音的美妙联想到美的特点――距离美,从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保持那点距离,这样,友谊才会持久,人生也就会更美好。“朋友只在于理解,而不在于了解”,作者大感悟可谓深刻了!文章语言细腻而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显示了扎实的语言功底。
【例文3】
随风
风从很遥远,不知道有多遥远的地方吹来。依然带着泥士的气息,季节的芬芳,或许还有远方人的期待。
风一直向前,向前,没有停下。仿佛在追逐一个企盼已久的梦,希望在一瞬间看到梦想绚烂的色彩;仿佛在寻找一句见证永恒的诺言,看它在某个红霞满天的黄昏实现;又仿佛它是在逃避,拒绝一种拘束的生活,它所追求的是畅游在天地间的自由自在。
的确,风是大自然自由之神。它不会因为谁而姗姗来迟,不会因为谁而改变方向,更不会因为谁而停止它前进的脚步。风如此任性,如此坚持,如此勇敢地前进……
听!风来了,它不紧不慢地徐徐缓缓地吹过来了,夹杂着并不能准确说出的味道,也就给人一种难以形容和修饰的感觉。我不知道这风拂过了多少人的脸,然而此刻,或许只是一霎那,当它轻柔地拂过我的脸的时候,我又是如此地幸运。
人应该像风,似乎从不留恋什么,拿得起放得下。尤其是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伤害的时候,应该学会一笑而过,而不是一直藏在心里,耿耿于怀,使这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风可以跨越高山大河,战胜一切阻碍它前进的力量。人也如此。我们决不应该在困难面前倒下,我们所坚信的就是风的精神——冲过去,又是一片自由的天地。
人应该像风,不为其他事物所左右,一直坚持自己的方向,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遭遇一些无奈的选择,诱惑甚至陷阱,当你犹豫徘徊的时候,想想风吧!它的坚持和执著难道不是你学习的榜样吗?我们应该像风一样,坚持自我,成就一个不平凡的未来。
人应该像风,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哪方面我想都应该是受用的。风从不轻言放弃,它一直没有停止寻找它最后的归宿,人也应该如此。一旦选择放弃,也就意味着堕落,意味着你离成功又远了一步,然而如能坚持,能做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终会像风一样,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
现在我所愿的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风一样的洒脱,坚持,执著,坚定。
随风奔跑,追逐辉煌。
【点评】
【自然感悟话题作文】推荐阅读:
5.感悟自然07-16
感恩自然感悟12-29
感悟自然体验日记10-30
感悟自然优美散文01-12
热爱大自然话题初中作文09-26
声音话题作文:大自然的声音10-29
以自然为话题的优秀作文01-11
习惯话题作文:习惯成自然读后感12-25
毕业感悟话题作文07-08
话题作文:人生感悟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