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提问点亮道德课堂

2024-12-13

艺术提问点亮道德课堂(12篇)

1.艺术提问点亮道德课堂 篇一

一、课前提问, 兴趣激发

兴趣是引导人们从事某件事、某个活动, 并决定此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若缺乏了兴趣的辅助, 不仅工作会变得生涩乏味, 同时还会影响工作的质量。所以, 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之前, 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快速融入学习, 感受知识。通过笔者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发现, 课前提问不仅具有很好的悬念性, 同时还能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 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授课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

比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课时, 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尝试猜测一下, 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 后有蛋, 还是先有蛋, 后有鸡呢?”这个问题不仅开放性强, 答案更是见仁见智。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讨论起来, 我立即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从而让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下来。又比如在学习《探索酸的本质》时, 在开课前我是这样提问的: “杨梅, 你吃过吗?当同学们听到杨梅这个名字的时候, 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学生说:“好酸!”、“流口水!”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既然同学们说杨梅是酸的, 那么你们知不知道酸到底是什么呢?具有哪些性质呢?”由此一来便让提问显得浑然天成了, 这时再过度到正题当中自然会效果显著。事实证明, 学生们有了感兴趣的话题, 探究就变得主动, 所以, 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有了这把钥匙, 才能开启科学学习的大门。

二、课中提问, 点燃智慧

授课中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授课进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具备探索性及开放性的问题, 从而让“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大气与压强》的时候, 我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于是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当我们将一张纸放在两本书的中央, 并向纸下方不断吹气, 那么纸会朝哪个方向弯曲?”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纸张会向上弯曲。针对学生的回答, 我让他们动手试一试。实验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看到他们疑惑的目光, 我让他们尝试自行探索。但是思考一阵后他们依然未能获得答案。于是我说:“同学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当大风吹向晾衣绳上的衣服时衣服会鼓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回答:“因为大风天的风是直吹向衣服的……”话音一落, 部分学生的眼前当即一亮, 并试探性地问我:“纸片没有上弯, 是不是因为下方的空气被吹走了, 所以气压发生变化, 才会向下弯的呢?”其他学生听到这句话后更是恍然大悟, 而我则微笑点头, 并将本节课的知识原理传达给学生们, 继而将智慧快速点燃!由此可见,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 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这比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法更具效果。

三、课后提问, 融会贯通

授课完毕后的锤炼阶段是十分主要的。在制定练习题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融入提问机制, 让习题具有再现性、开放性、多样性、发散性,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思考, 继而增强他们的知识含量。

比如在学完《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时, 我让学生结合对家乡的记忆, 用知识的理解来拟画家乡的地形图, 并在上述基础上设计一份“一日游”的旅游路线图。这种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们主动探究, 从而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贴合起来, 不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 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比如在学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时, 可以让他们调查家中盆栽叶子枯萎的原因, 并针对此制定一份合理的解决方案。像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不仅具有良好的发散性与延伸性, 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此外,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提问不是盲目的, 要根据教学内容、实情来设计合理的提问, 不能让提问显得生搬硬套;其次, 提问在于精, 不在于多。有些教师认为问的越多学生学得越好, 这无疑是错误的认知;最后, 在提问的时候要遵从个体差异性, 满足分层需求, 确保问题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2.让提问点亮语文课堂 篇二

一.提纲挈领,训练整体感知能力

整体感知的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把握一篇文章首先要抓住主线,把条条线索清理、剥离,露出本质。如《七律·长征》教学,以往老师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让我们看看长征是多么的艰难,找出相应的内容。就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了一节课,孩子们学得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体现了老师对年段特点把握不足,高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喜欢特立独行,喜欢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但像这样直切“细微之处”的问题,让他们无法大展拳脚。我重新设计了这节课的问题,并把问题排列了层次,一个问题是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长征?”第二个问题是“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队伍?”第三个问题是“你看到怎样的领袖?”第四个问题是“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这四个问题都是从全诗整体入手来提问,但层次不同,经过教学实践验证,这样的问题使学生非常踊跃、积极,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理性思考的兴奋中。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对全诗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课后老师兴奋地说:“没想到,几个问题的设计改变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

二.深入探究,训练信息提取能力

信息的提取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主要能力,如何利用有效提问让不同年段的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上有所提升是值得研究的话题。以往的课堂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老师针对信息直接提取来做文章,一说一画了事,思维含量甚低。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老师这样提问“这对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这是典型的信息直接提取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把信息画满了教材,但课堂怎么也深入不下去了。经过不断研讨,我们明确了学生知道的是什么,需要提升什么?把问题进行了调整,改成“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其实我们就是把信息的直接提取变成了根据信息的提取进行提炼、整合并运用信息理解文本内涵。课堂一下子丰富起来,原来的固定答案现在变得多元了,原来的沉闷课堂变得活跃了,原来只画不批的单项训练,现在变成了边画边批的多重训练,训练的层次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不少。

三.引导方法 训练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难点,也是学生急需提升的一项能力。但在教学中教师容易就词解词,对于方法置之不理,导致了学生往往会解释此词,不能理解彼词。《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教学中,我们通常用查一查、说一说的方式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研究后对问题进行了改进:“从迫在眉睫这个词语,你能看出什么?”先摸摸学生的底。果然学生对“迫”和“睫”都提出了质疑,此时老师才让学生查查字典,解决两个字义,进而体会这个词的意思。之后提出联系上下文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让我们感到迫在眉睫呢?”学生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了“迫在眉睫”的意思。最后教师总结学法,并运用此方法理解下文阮恒“举”、“放”、“举”动作背后的心情,以及几次哭几次掩饰所隐藏的阮恒高尚的品质。这节课用这个方法扎扎实实,学生有所得颇丰。

四.开阔视野 训练欣赏评价能力

欣赏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在阅读中需要具备的比较高层次的能力,对这项能力的培养老师容易把自己的理解当成最终答案,不敢让学生放开谈感受,抑制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其实对于文章的主旨,老师们完全不必遮遮掩掩作为压轴问题,而恰恰应该堂而皇之地作为开课的首个问题“你们读了课文,你们认为这篇课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们读了这个故事知道(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一定要大胆地问,不怕孩子说中,就怕孩子不说。对一个人、一件事学生若有了与教参不同的看法,学生之间若有了丰富的见解,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成为思维激荡的乐土,我们将会同孩子们一起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美国教学专家特林·G·卡尔汉曾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为学生搭设学习的脚手架,点燃继续学习的燃料,为帮助学生逐渐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创造条件。

3.艺术提问点亮道德课堂 篇三

——读《课堂提问的艺术》有感

吴娜

逆向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可以指导一节课或者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大概念,从而建构观念,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解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所以当今的教育界提出了要为理解而教的口号,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潜心思考和研究。

之前,张宏伟老师来到咱们学校做讲座,我没有听到他上课,只是听他说设计思路就已经心潮澎湃,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他就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数学。

他提出的全景式数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明白生活到处是数学的影子,数学是上帝创造的语言,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如果说这是一节课的灵魂,那课堂上的思考就是这节课的骨肉,他上完每一节课都要反思:是否始终关注了学生如何思考,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是用在数学思考力的培养上的。他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就是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为理解而教,必须先做到为理解而提问。

《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两位有3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编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理解而提问。

一、什么是课堂提问应该改变的?

在设置提问的目的上过分注重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强调提问的检查功能;在问题的类型上,过于倾向设计低水平的识记性问题;这些琐碎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少价值。

在问题的设计上,随意性、偶然性太大,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技巧。多数问题问着问着就变成了死胡同,并不通达,与目标的达成并无关联。

在提问的反馈上,有些教师会引导学生分享结果,但他们的课堂最终都演变成一场学生或者教师的独角戏,所有的交谈内容都是为了证明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处理偏简单化、重复化。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处于可“控制”地位,而学生往往处于答问的“失语”状态.二、怎样才能有效提问?

理解是什么?书中的解释是: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思考技能,把所学知识和与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连接起来,是概念获得、建构或者同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碰撞出来了火花。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者提出了Qu:Est教学策略,它可以分成三类:收集策略、搭桥策略、锚定策略。观察、回忆、比较、对照、分组、贴标签、分类分别对应了认知的不同水平。

真正的有效提问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首先会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也就是聚焦核心问题。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每一个策略都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也就是具有认知性提示的问题。也就是相当于逆向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属于上位知识范畴。

对学生而言,核心问题提示的思维操作,连接当前对内容的个人理解与新知识之间的通道。所以,必须明确核心问题的属性。问题表述必须清晰简洁、中心明确、具有开放性。利用动作词汇聚焦思维操作,比如“你可以告诉我橘子有什么特点吗?” 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主干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或者“怎样”为主体。

一旦学生对我们的核心问题做出回答,我们必须立刻意识到需要补充哪些问题才能帮他们生成高质量的回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这里需要设计一些加工性问题,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并建构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例如:“你怎么知道那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你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这些问题就是在搭脚手架,给学生一个个支架去解决核心问题。

三、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

从一个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的影响小实验的设计说起,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出来影响实验的客观因素,改进实验工具,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形成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

围绕核心问题与学生的对话,应用书中的加工性问题提问方式让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核心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探究 篇四

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炉山完全小学 唐 胜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深入,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维培养,重视语文知识的实践和创新,是文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却很难令人满意。“满堂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课堂提问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流于形式,问题过于模糊简单;二是缺乏思考时间;三是学生没有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四是对学生回答评价不足;五是缺乏师生交流,学生不主动问。

二、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措施

(一)问得“准”

问得“准”是指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效果的优劣,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提问的效果又主要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基本就是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使课堂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问题设计准确。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避免空问、泛问、随意问。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度,问题的数量和密度要适度,教师在一堂课中不宜设计太多的问题,部分语文教师上课提问太多,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无法深入思考;我认为一堂课的问题应当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展开,最好不要超过10个。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宜,难度太大和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始终以全班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都有机会处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他们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2.提问时机要准确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注意教学情境,要真切掌握教学的环节,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如在课堂导入时,应该尽量激趣诱思。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课堂知识与生动的现实内容联系起来,形成问题悬念,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发问的语气声调要清晰,抑扬顿挫,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在关键词处要用重音读出,用词要准确,提问的句子应该做到文通字顺。教师发问时要一个一个问题提出,不要一口气提出几个问题,以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

(二)问得“变”

所谓问得“变”,指的是提问的形式要多样,不能太单一。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提问形式,既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各种文体的欣赏方法,又让学生在期待中主动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语文课学习的新鲜感,增强语文课教学的感染力。提问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方式的使用和效果,合理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增加提问的艺术性。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曲问,提有效之问,化直为曲。二是追问,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层层递进的追问下去,直到学生认识深刻为止。三是逆问,采取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四是深题浅问,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所以对一些比较艰深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三)问得“趣”

所说得“趣”,就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追求乐趣是人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是每个人的愿望。提问时创设情境,融入生活,语言幽默,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主动思考、自主寻找答案。如果运用夸张、犀利、新奇、具有娱乐性的语言进行提问,就会让普通的问题充满趣味,从而使学生在惊讶快乐中进行思考。

1.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时代特点等因素,故意制造一个个让学生主动提问质疑的机会,创设一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

2.融入生活

将生活引入课堂,同样会使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我提问学生:“人与人一般都是在家门口告别,为什么等到李白上船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别呢?”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来对照解读诗文的内涵。

3.幽默的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佳境,保持持久的学生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提问中使自己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那么学生将会更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从而增加提问的艺术性。

(四)问得“活”

1.问题答案灵活

问得“活”是指问题答案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朗诵、辩论、书写、绘画等都可以。我们可以将各种活动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草船借箭》的故事性很强,如: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可以借到箭呢?文中的对话分别体现了几个主人公的什么性格?。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接受提问的学生一起将相关情节表演出来,其余的学生充当观众对他们的表演进行品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思路多样

“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能够有理有据、忠实文本的回答,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5.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五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手段,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住,能较好地实现教学上的启发式,能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从学生中来,问题设置要恰当,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 者:周秀莲 作者单位:乐清市虹桥镇二中,浙江乐清,325608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18)分类号:G63关键词:教学课堂提问 引发思维 认知规律

6.让课堂提问点亮英语教学 篇六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它可以体现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和最近发展区。并且课堂教学是受制于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时间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或结果。并且教学是一段师生双向交流互动、共同演绎的旅程。有知识的课堂比比皆是,而呈现的效果的又是千差万别,其中主要的原因往往都是在于呈现的时机和形式是否恰到好处。一节同样内容的课,不同的呈现形式,不同的呈现程序,不同的课堂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会大相近庭。那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多种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有效进行课堂设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说

课堂教学提问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提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同样的课堂设问在不同时机呈现或者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其效果是千差万别的。在恰当的时候,以正确的形式进行课堂提问会加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会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透彻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水平,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来设计问题。因此在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在加强教学环节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去设计教学提问,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问题解决为真实任务、以问题为主线驱动课堂,或以问题为手段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机会并自由探索。让学生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使其学科的思维能力能达到挑战性的训练。

二、深化教学内容,实践挑战性的思维训练,从多种角度使学生多说

在促进课堂生成和加强过程体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没有问题设计和实施的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难以想象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透彻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水平,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来设计问题。因此在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在加强教学环节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去设计教学提问,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问题解决为真实任务、以问题为主线驱动课堂,或以问题为手段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机会并自由探索。让学生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使其学科的思维能力能达到挑战性的训练。

三、促进课堂生成,驱动持续性的学习过程,适学生争说,争问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对课堂效果有所预设,有时希望学生的答案会在自己的预设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可以做精心的准备,但是对于课堂中的教学生成却不能完全预设。当遇到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等一等,通过一些必要的追问和提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通过自己的认知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的等待,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富有思考性的回答,更多的课堂讨论,以及对问题情境更具有批判性的分析。反之,要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不到预设答案的情况下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会剥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扩大问题在教学过程的渗透性,增强问题在教学真情境中的灵活性,从而突破师生回答的互动模式,构建师生互动的新格局。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科学把握教材,深化教学内容,合理引导和激励学生。这样便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升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如果以问题为主导,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实现教学目标,那这样的课堂就注定是精彩的。

7.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点拨艺术 篇七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点拨艺术

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运用具体实例,说明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看准时机,把握火候,通过提问,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艺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 者:周玲玲 作者单位:芜湖市第十三中学,241000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5(2)分类号:A8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高 点拨

8.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篇八

河南商水三中 王庆银

提问是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进行的一种教学技能。提问早在《学记》中就已被提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翻译过来就是:“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这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恰切的、艺术性的提问提供了一种依据。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合适的提问确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来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要做到难易适度,授之以法

课堂提问时,所出示的问题太容易或者太难都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只有难易适度、可操作性强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胜景”。所以,教师应针对课文有效地设置问题。比如在教读《沁园春•长沙》时,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默写这首词当中的重点句。针对这个目标,授课时就可以这样问学生:以“立”、“看”、“怅”、“忆”、“恰”为内容的句子是哪些?然后放录音,听那几个句子,这以后再让学生朗读,然后背诵,最后一个环节就找5个人到讲台上默写。这样的话,学生很容易做到,而且掌握了背诵默写的一个方法:抓关键词法。

二﹑要善于巧妙引导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段:引导、介入、结束。巧妙的引导能对目标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讲授《雨巷》这首诗歌时,按读、品、悟三个环节与学生共同研读完诗歌后,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说了一句话:“丁香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就是被诗人写得太哀怨了,如果描绘为一位活泼开朗或大方得体的丁香姑娘不是很好吗?”(引导)话音一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可以的。《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那个时候社会黑暗而沉闷,所以丁香姑娘只能是哀怨感伤的。”这时,我赶紧说:“这种环境下,诗人在追求丁香姑娘而不得中有没有绝望?”(介入)学生答道:“没有。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虽遭理想的幻灭,但诗人仍在执着的追寻。”我趁机就要求学生再读原诗,让他们体会这种希望,理想幻灭后仍有希望,在绝望中求希望。读完后我又抛出第三个问题: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经受打击,我们也会忧郁彷徨,这时我们该怎么办?(结束)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我用先用第一个问题作为引导,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对他们实施了情感态度教育,如果在悟出主旨之后,直接过渡到这个问题,就显得有些突兀,而且学生会很被动。有了上面第一步的引导,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三、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要肯定学生不迷信名家、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的大胆质疑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例如讲《荷塘月色》中的通感: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老师正讲通感,有个学生起来说道:“写的不好,这天晚上只有作者一人,很静,应该像笛声。”老师放开教案,就让学生仿照这句话造句,能用到通感最好。学生造出好多句子,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微笑似的。当然,有时面对学生自己提出的挑战性的质疑提问,确需教师具备广博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四、要注意问题的顺序性、层次性和阶段性

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样的提问显然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作为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课文,对学生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能帮助老师完成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琵琶行》(并序)一诗,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以后,就可以按顺序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首长诗(叙事诗)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白居易和琵琶女这两个形象。然后教师再问:在这首长诗(叙事诗)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于是,学生很快从相关段落中找出答案。教师再问: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命运?再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江州司马为谁流泪?在这样的一组有顺序、层次清楚、分阶段进行的问题面前,学生对本诗的主题、重点也就容易把握了。

五、多提浅中见深的问题

记得上初中时,学习《故乡》一课,老师问道: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我们回答:五岁。老师就说:连五岁的孩子都下地干活还吃不饱饭,怎么回事?主旨这个大问题就在这场简单的对话中得到了解决。再如《纪念刘和珍君》: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老师问:早上知道上午的事合理吗?要求学生联系全文再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是为了驳斥政府的下劣凶残。

多提浅中见深的问题,力求让学生达到“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境界,以完善学生的学习。

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九

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 谢伟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教师既要注意在课堂中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它能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提问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宣告这一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发问后学生解答,教师再评价的环环相扣的过程,相应的教师就有发问艺术、启答艺术和解答艺术,即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启发学生作答和如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为了有效地提问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艺术。

一、注意学生的实际

教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所要面对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例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个性差异等。特别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尽量使提出来的问题难度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对于那些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形象一些、更具趣味性一些。同时教师提问时的表情、体态和言辞能帮助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特别是答案唯一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或体态提供足够的信息给学生,使学生能迅速地准确地作出回答。注意教师本身的态度及对学生的期望值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何,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并且灵活地运用多种提问策略,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该经常性地选择难度太大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来提问学生,更不应该以批评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们对于那些难易适中而又指向性强的问题,比较乐意回答。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与心理不无关系。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的正确率比较高,容易获得成功,也就较易产生成就感,从而能更好地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信心。

二、提问环环相扣,化难为易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提一两个提问是肯定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穷人》一文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提问:问题1: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贫困的家庭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此时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问题2:课文9——11小节中,桑娜那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

学生读后交流回答,归纳出四件事。

A、他会怎么说? B、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D、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

4、他会怎么说?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4:(进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课文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顺序来写呢?将这四件事打乱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

教师小结:心情激动、神情恍惚、担惊受怕,这叫着——忐忑不安。

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提问,不仅减轻问题的难度,而且问题的设置具有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坡度排列,体现出层次性。

三、注意提问的启发性与激励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使所提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习的情绪高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烈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有味!激励性。激励能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起来,能使学生的美好心灵激活起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能使学生有美好的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就应该非常注意课堂提问带有激励性,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正义感、诱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架起学生的亲情桥,借助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去激励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10.艺术提问点亮道德课堂 篇十

唐敏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适当的提问,教师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教与学达到一种和谐交融的状态。本文谈谈历史课堂提问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精心提问,导入新课

要上好历史课,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用精彩的开篇,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调整到课上。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当细观察,巧琢磨,精心设问。

例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时,不妨这样设问导入新课。“1929年10月24日,是让世界震惊的一天,人们称之为‘黑色的星期五’。这一天,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像火山一样爆发了。纽约股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引发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股市而不是其他行业的崩溃,标志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华尔街成为美国人心目中一切痛苦的根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现在的学生对股票并不陌生,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通过课堂效率。

二、平中见奇,质疑导学

在教学中,有些历史事件讲起来会显得枯燥无味,这就需要历史教师积极探索,在平淡无奇处质疑,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例如,《辛亥革命》一课时对于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以下几种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即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同学们你们有哪些看法?请你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从客观结果出发,持肯定的态度;有的学生从革命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持否定的态度,有的学生比较客观,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的去看问题。这样,把看似枯燥的内容放到一个新的情景中,让学生进行研究,使平淡的内容变的生动,突破了传统的“求同”的思维定式,培养了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

三、设疑讨论、启发思维

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的知识,还要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设疑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正如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基本方法则是一种归纳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设疑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学重点、难点内容都可以问题化。例如《美国的南北战争》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9世纪中期的美国实行的“一国两制”哪两种制度?南北双方的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林肯当选为美国的总统为什么会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林肯的主张是什么?林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自己的主张?什么事件的发生成为战争的转折点是?在你的心目中林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在南北战争中北方为什么会取胜?联系我国的台湾问题,面对“台独”我国政府应该在必要时采取什么态度?通过这一组问题,教师能帮助学生抓住要害,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层层质疑。例如讲开罗会议时,可就教材中所载的原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此宣言是什么时间、什么形势下发表的?宣言中的“三大盟国”是哪三个国家?材料中提到“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请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都侵略了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怎样窃取中国的领土?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何时归还的?《开罗宣言》中,关于中国的领土的声明有何现实意义?这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质疑解答、培养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历史教学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交叉、综合,多角度的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历史地图进行设问质疑,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概念,发展智能,提高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讲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时,可以根据书中的插图“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提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什么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什么?后起的美、德与老牌的帝国英、法的矛盾是因什么引起的?新、旧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结果是什么?给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讲中国古代史隋朝开凿大运河时,根据《隋朝大运河》提问:隋朝大运河是哪个朝代,何时开凿的?南北起止点在哪里?是今天的哪两座城市?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沟通几大水系?流经现在哪几个省?从北往南,大运河分为哪几段?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认为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你的观点呢?若你不同意此观点,那么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运河现在还在发挥着作用,你能举一些现在还发挥着作用的古代工程吗?以上问题看似很多,但层层相扣,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才能分析、解答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上找出存在于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通过具体的形象图画,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内在多方联系,思路开阔,学生的综合素质必会得到提高。

11.艺术提问点亮道德课堂 篇十一

南汇中学

唐建军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能力技巧和艺术。有资料证明,提问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仅次于讲述法,居第二位。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应“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释、评价历史事实;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搜集和整理史料,提取信息,用以思考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提问这种教学手段如何促成此目标的实现?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略谈一二,求教于方家。

就提问的形式而言,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延展式提问。即由已经了解或掌握的历史状况进一步延伸和展开,提出问题。在《法律的起源》一课中,在同学们基本了解了法律的来源后,展示中西方思想家对于法律的起源不同的观点。提问,为什么有些思想家却对此提出大不一样的观点呢?这就要求学生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总结。在《海洋文明》一课中,学生了解希腊和罗马地理、经济等特点后,这些特征与海洋文明中的民主政治有什么关系?每一堂课都要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类提问则能体现这个要求。它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此种问题对普通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几十分钟的课堂如果多用,势必影响基本任务的完成。

体验式提问。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或者感受历史情景中特别的社会现象。在《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中,当了解北美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到了民族独立后,请同学们设想,假如你身处这种情况下,应该设计怎样一种政治制度确保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从而体会到华盛顿,杰菲逊等杰出人物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高尚人格。在《辛亥革命》一课中,《辛丑条约》签定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灾难深重的国家,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要思考中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自救之路,发展之路。可允许或提起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问和质疑。

对立式提问。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以截然不同,尖锐对立的两种观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去选择,去讨论,去阐述。在《经济全球化》一课中,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融合?应如何处理其关系。在《军事技术》一课中,战争究竟推动历史前进还是阻碍历史进步?学生有阐述自己观点,对人的看法进行完善和辩驳的能力,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课堂上学生争论的场景历历在目。

观察式提问。即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图片,图表,文字材料,音像资料等,回答问题。如在《服饰》一课中,通过投影让学生观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中山装、清朝官服补子、法官服、护士服、妇女小鞋等服饰图片后,提问,影响服饰发展的因素有那些呢?在《法律的起源》一课中,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两河流域的《汉穆拉比法典》、古埃及的成文法典、古希腊的《格尔蒂法典》、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国的《法经》、印度的《摩奴法典》的一些主要规定后,提问,早期法律特点是什么?借此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归纳和分类,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成为二期课改历史学科新课标要求学生培养的一项主要能力。

反问式提问。即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问题。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是不是不会入侵中国?在《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课中,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会不会成为法西斯国家?

提问要追求科学,讲究技巧。提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问题的表述务必准确清楚,针对性强,避免摸棱两可,表意模糊的语句。不然,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既耽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提适合学生能力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设计问题时尽量切合其实际,有些问题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解,那设计问题时要倾向于一般同学的状况;有些问题则为提高其分析能力和培养其思维方式,则需注意所提问题是否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能被学生“感觉到”。有些复杂的问题问题还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梯度的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入,并在不断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感觉。

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问题的设计需难易结合,分布得当。一堂课,不能成为仅仅几个同学表现的舞台,要面向全体;也要注意每一堂课中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前后半节课都应有锻炼的机会。

要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适时的把握机会,提出自己事先并没有设计好的问题。如有的学生课堂发言中出现一些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观点,教师则在鼓励学生的情况下,临时提出让学生阐明或深化自己的回答,从而扩大教学成果。

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前有一定的思考时间,特别是需要从多个角度或不断深入地思考的问题。面对这种问题,学生的情绪会明显活跃起来,思考的积极性很高。这样的问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仓促的应答虽使课堂显得紧凑,但并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还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或老师提问,学生主动提问是探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除了学生自发提问外,老师要也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12.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 篇十二

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修炼的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现在新课标指出,要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提问上多多话功夫,以提问来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讲究课堂提问艺术,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就主要从什么是提问,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问的技巧,名师的提问方法艺术等方面来论述语文名师的课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

一、什么是提问: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难点、重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出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激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使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一层发展。为了使提问能达到这些预期的目的,教师提问时必须注意一下问题:

1、提问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学生齐答了事,根本就不经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2、提问要分清主次轻重

3、提问不能过于空泛,不着边际

4、提问不能过于雷同,要有新意,比如说不能每篇课文都问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等等。

5、提问要清晰,不能含糊,模糊不清。比如:问《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文眼,你们看是那句话呀!这样的问题学生猜了半天,还是不能使教师满意,以至于使得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全无。

要让课堂中的提问有效,就必须注意以上的问题,不能让一个问题抛出去,久久得不到学生的回音。这样不仅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反而影响课堂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问题提得有效,有意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呢?这就需要一些提问的技巧了。

三、提问的技巧:

首先,提问要相机,适时。也就是要把握最佳的时机提问。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这一点。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之处提问。比如说《祝福》一文。《祝福》教学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复述课文,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的地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除此之外,还要在将要得出规律时设问。如《故乡》一文。老师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欲通而不求通,口欲答而说不出,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1)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2)从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3)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迹,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

其次,提问要恰当,适度,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如下提问:(1)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辛劳白费时,她该怎么办?(2)《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还有什么结局?

这类提问必须以课文为本,再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如上面的两个教例的答问必须符合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如游离了这两点,再创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如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课前我先为学生播放由此词改编一首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激越高亢的旋律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语气,为课堂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设置词中体现一个亡国之君情感的相关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以上是我我觉得比较有效地一些提问技巧。最后,我们再谈谈一些名师的提问艺术,让我们从名师的提问艺术中学习提问的技巧。

四、名师的提问方法艺术

方法艺术是名师个性化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每位名师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提问方法艺术。比如于漪老师的反问推进艺术,钱梦龙老师的曲问简答艺术,宁鸿彬老师的妙问生花艺术,于映潮老师的问题串讲方法艺术,郑桂华老师的轻问比较方法艺术,支玉恒老师的有效追问艺术等,他们的课堂提问艺术都非常具有有效性和代表性。这里就具体分析一下钱梦龙老师的曲问简答艺术。

“曲问”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另几个问题的提问,意在让学生通过特定情境下语感的体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种提问能增强思维强度,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这里以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提问为例。一般的老师讲这篇课文,一般都采用串讲法,在讲文中的人物时,一般都采用直问法,直接问同学们“文中写了那些人物”,而钱梦龙老师这篇文章的讲解,另出了新意,采用曲问简答的艺术,他问同学们:“同学们刚刚预习了这篇课文,那么你们知道愚公老爷爷有多大年纪了吗?”他的以一个问题,不仅使同学们自己明白了知识点,还在无形中强调了重要副词“且”的意义,用法,让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另外,他接着追问:“愚公老爷爷那么大的年纪还去挖山,肯定很累,那么,还有没有其他人去帮他挖呢,有多少人去挖山呢?”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回答了各种答案后,又根据学生的答案,继续追问:“还有小孩去挖山,那他爸爸不心疼吗?”这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把文中的重要知识点都带了出来,老师没有刻意强调,说出每一个字,却让同学们自己在问题中找到了答案,并且记忆深刻,他们不仅在问题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还获得了知识。这就是提问艺术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好的问题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还可以让老师教得轻松,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上一篇:欢庆祖国70周年征文下一篇:观看《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