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幅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一个人和一幅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一个人和一幅画》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和情感储备,进行设计教学。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四个生字,掌握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理解“粗犷、闲适、流溢、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关植树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纯朴、执著,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重点语句,体会老人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纯朴、执著,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难点:
找出课文中有关植树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确定教学方向。)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二、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感悟能力。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谈了自己感动之处:
A.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B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C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设计意图: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老人的语言。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从文中找一找,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找出来读一读。结合课文理解“粗犷”的含义。从而体会老人的淳朴与执著。)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设计意图:一道学生反复读“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这是以什么样的老人?带着问题,再次通读全文,结合书中相关语句,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动笔写一写,让学生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批注举隅: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从'那铁锹的木把光溜溜的,在太阳下一闪一闪的,跳跃着银白的光亮'可以看出来。正是时间长了,铁锹的木把才会磨得光溜溜的。”
“这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老人住的石屋外的墙上,用粉笔画着: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还有,他回答的话语只有'啊',他渴望着有人陪伴他一起种树。”
“这是一个生活很艰苦的老人。老人吃的是黑黑的、干硬的窝头,住的是一间石头砌成的房子,冬天冷,夏天蝎蜇。”
“这是一个高尚的老人。没有人让他种树,是他自愿的!”
“这是一个不怕苦的老人。他的手'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
„„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根据书中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体验与领会交织,理解的更为深入。)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设计意图:此时,我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相关语句。读中品,品中读。情感在读中升华,感悟在读中更为透彻!
在读中,学生们,也感受到文中的“我”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看到这张脸的感动“心里有点儿发热”到随着听到老人生活艰苦“我的心里有点酸”,再到得知老人孤独时“我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忧郁牵扯着、牵扯着„„”)
四、拓展练笔。
老人平凡,平凡中见证者伟大!如果这位老人当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他的颁奖词又该怎样写呢?
(设计意图:老人所做的事情看似平凡,却见证着伟大。通过颁奖词的撰写,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出老人伟大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