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2024-08-11

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共12篇)

1.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篇一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2分)

(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3)词的下片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

试题答案: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10. ⑴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1分),到清明后,面对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1分)。

⑵“锁”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2分),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味无穷。

⑶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

2.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篇二

可是, 实际上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现状并不乐观, 笔者曾在两个教学班共95位学生中做过相关的调查, 对于文学作品, 喜欢小说的占64.2%, 喜欢诗歌的只有15.8%。不喜欢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古典诗歌的故事性不强, 可读性不高。那么, 诗歌不受学生青睐的原因就仅仅因为诗歌缺乏可读性吗?

其实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但有两方面影响最大, 一是古典诗歌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 诗歌当中有很多描写的内容在今天的现代生活已不复存在, 失去了鲜活的真实体验, 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现代生活精彩纷呈, 影像录音制品泛滥, 导致现代人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如果满足精神需要的东西随手可得, 有谁还会有“临窗挑灯苦读”的刻苦心态?连小说都鲜有人看了, 更不必说诗歌。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 我们教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 采用适合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 乐于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提出的标准是:“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 按照“标准”的要求,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阶段, 学生鉴赏古典诗歌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一是读懂诗歌的意思, 把握的诗歌的内容, 即悟诗意;二是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和作者的观点, 即感诗情;三是能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 即品诗语。围绕这个目标, 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一.读诗百遍, 诗意自见

古典诗歌诗句工整对仗, 读起来音韵和谐, 琅琅上口, 其独特的音韵美是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然而, 现在的学生并不重视古典诗歌的诵读, 很多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讲音律, 不求押韵, 声音拖沓、乏力, 毫无美感可言, 不少学生还误以为声情并茂的朗读是矫情的行为。

其实, 多诵读有一个更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助于理解诗意。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此道用于读诗也是一样, 读诗百遍, 诗意自见。

其中, 一些诗歌只要一读, 诗意立见分晓, 如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意明白晓畅, 语调铿锵有力, 诵读之后, 诗人的慷慨陈词如临其境;有些诗歌则是一定要多读才能深感其义, 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等作品, 篇幅不短, 词藻奇丽, 气势磅礴, 若不多读, 难以融进作品, 体味诗意, 若能多读, 必有所获。

诗歌独特的魅力还因其独特的形式结构, 诗句的奇妙在于它不能用一般的语法法则生搬硬套在其身上, 唯用吟诵之法才能悟出其中的妙处。

二.疏通用典, 解读意象

古典诗歌中的典故是学生理解诗歌的一个难点。指导学生疏通典故第一步要让学生弄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 第二步要理通作者用典的意图, 全面感知作者在典故中寄寓的情感,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化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 表达自己被贬在外度过了23年悲苦经历的辛酸愤懑。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借“看孙郎”、“遣冯唐”、“射天狼”等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和坚定决心。

有些典故是耳熟能详的, 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 如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火烧赤壁”、“铜雀台”和“二乔”均出自三国时期的产物, 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 所以学生对典故的意思是了解的, 但认识典故只是初步, 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通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 知道杜牧把周瑜的成功归结为东风这一偶然因素, 是借史实来抒发自己不遇“东风”, 因而抱负难展的抑郁不平之气。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另一个难点。意象在古典诗歌研究中是一个大课题, 其涉及的外延广, 蕴藏的内涵深, 因此, 对中学生来说不能把对意象的理解提得太高, 但正确的理解意象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积累, 明白古典诗歌中意象运用的一些规律, 有助于学生理解同类的诗歌, 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如古典诗歌中的“月”, 古人在传统的审美中, 月代表思念, “望月怀远”的作品不胜枚举, 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大雁代表思归,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用“折柳”寓意“惜别怀远”,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梧桐寓意孤单悲凉, 如李煜的《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疏通用典, 解读意象, 通过文化领悟来理解诗歌作品,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正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驰骋想象, 再造画面

“借景抒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古典诗歌创作最常用的手法, 古人善于借助景物表达主观感情, 用画面来营造悠远的意境,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因势利导, 为学生构筑联想和想象的桥梁,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创造性地重现诗的意境, 从而感悟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情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词仅五句28个字, 凝练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意蕴, 那么, 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的情感?此时, 可以结合多媒体的手段, 在凄美音乐的配合下, 在动情的描画中, 让学生闭上眼睛, 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游子思归”图, 必能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抒情的作品与想象力是孪生的姐妹, 两者能高度的契合, 那么, 其他形式的作品又怎样呢?其中, 叙事性的诗歌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空间,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复原诗中画面, 思他心中所想, 忆他心中所念, 一个苍老而悲苦, 心怀天下, 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其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怎能不让人动容。

四.妙语生情, 佳句流芳

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形象精练, 富于生命力。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 必须让学生抓住诗人精心练就的妙语佳句。这些妙语佳句是诗人从浩瀚的“语言海洋”中提炼出来的, 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州》,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不仅写出春风吹绿大地, 春草蓬发的勃勃生机, 更能表现诗人重获圣恩, 满心喜悦的心情。

又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让人在自然、率真的意境中感受到诗人辞官退隐, 归依山林的淡然恬静, 正是“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诗歌能流芳百世, 她的生命力还源自于诗中的千古名句, 在调查中, 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欣赏或最喜欢的诗句, 所写的都是“千古名句”, 如“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这些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好诗句, 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时间的洗礼, 都是深受历代中国人喜欢的诗句, 因此, 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好好的来诵读这些传世经典, 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一方面, 我们要通过这些千古名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另一方面, 把握好这些重点语句, 也是正确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的重要途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不错的, 腹有诗书的人自然心胸开阔, 情趣高雅。因此,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不仅是教师的一个工作, 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培养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下一代, 为此, 我们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使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长, 情韵动人, 内涵深刻。而悟诗意、感诗情、品诗语是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素养, 本文以此为中心, 谈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做好四点:读诗百遍, 诗意自见;疏通用典, 解读意象;驰骋想象, 再造画面;妙语生情, 佳句流芳。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使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诗意,用典,意象,画面,千古名句

参考文献

[1]《古代诗歌精品鉴赏》刘登阁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古代诗词名句赏析》陈元龙编著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3年.

3.浅析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策略 篇三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画面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伟大祖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历史悠长,情韵动人,内涵深刻。而悟诗意、感诗情、品诗语是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素养。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诗百遍,诗意自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一)读感其形

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诗歌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它的节奏之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二)读揣其意

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例如,《在山的那边》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指自然的“山”和“海”,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要老师深入讲析,势必费不少唇舌,而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来品味,自然就会明白“山”与“海”分别象征着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这样,学生对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适当的解读。

(三)读悟其情

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四)读记其文

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地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的、有感情的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的配乐,效果会更好。

二、疏通内涵,解读意象

诗歌是诗人思想与情感的凝聚,意象简单说来即有意之象,是从物象、具象到诗歌艺术升华的凝结。尤其是古代诗歌,内蕴绵密的意象群,而现代诗歌,因为现代白话文的书写,虽然意象的绵密程度不及古代诗歌,但核心意象也成为分析诗歌的重要钥匙。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对诗歌意象的挖掘与把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须多读、多鉴赏、多积累。

三、徜徉意境,再造画面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现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四、启发联想,灵魂对话

古诗词教学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4.楚江怀古诗歌鉴赏及答案 篇四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8.“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手法。(5分)

9.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8.(1)第三联用动静结合手法,描绘洞庭湖阔大,明月初升,青山苍茫,滔滔江流喧闹不休,构成了一幅壮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3分)

(2)第三联寓情于景,表达自己直言被黜内心的不平。(2分)(意思接近即可)

9(1)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

(2)表达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缅怀,以及秉持正道之心。(2分)

5.《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五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1.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的“愤”字的理解。

答:“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问题2.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浩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问题3.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次韵送张山人诗歌鉴赏及参考答案 篇六

次韵送张山人①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②真聊尔③,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从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注]

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好友。

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

③聊尔:姑且如此。

问题:

8.请指出颔联的巧妙之处,并简要赏析(6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技巧鉴赏】(6分)

(1)用词巧妙。洗供分别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隽美,禅心乃水洗出,诗笔因山供给,新奇而有韵味。

①答出用词巧妙或用词生动或讲究炼字得1分

②准确找出洗供字得1分(仅仅找出一个字不得分)

③写出洗供在诗中正确的含义得1分。

(2)构思巧妙。上句说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有层进意味;下句说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有转折意味。

①答出构思巧妙或者着笔巧妙得1分

②答出上句大意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得1分

③答出下句大意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或者山给自己提供写诗歌的素材,但自己内心中总有一种愁绪挥之不去得1分。

(3)手法巧妙。上句以实写虚,借水的澄澈写出内心的纯净通明;下句运用拟人手法,山色秀美,为诗人提供写诗的欲望和冲动。

①手法巧妙得1分

②答出上句的以实写虚得1分,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体现以实写虚得1分此处共2分;或者答出下句的拟人得1分,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体现拟人得1分,此处共2分。

[6分。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构思巧妙,若答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和后面的总眉愁构成先扬后抑的关系或者侧面表现山水之美,分析合理亦可。手法巧妙,若只答对偶,只给1分。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主旨把握】(5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了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向往。以水洗禅心山供诗笔,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

①答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得2分,结合诗句以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期盼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答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加以正确的阐释得1分,共3分。

②答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得1分,结合诗句以水洗禅心山供诗笔,写出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得1分,共2分。

③若答抒发自己与张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且能合理分析得2分。

④若答羡慕朋友自由自在的生活且能合理分析得2分。

⑤答惜别之情依恋之情对朋友的思念等情感不得分。

7.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篇七

一、新课程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的特点

1.分值稳中略有上升的趋势

从分值来看,2007年—2013年全国卷(非新课程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分值很稳定,固守8分。新课程卷中不同省市的考卷分值不同而且相差比较大。新课程卷中诗歌鉴赏题分值最低的是6分,分别为天津卷、浙江卷、福建卷,分值最高的达到了17分,那就是北京卷。显然,最高分与最低分悬殊,整整11分,最高分将近是最低分的3倍。同一省市的考卷的分值多数是比较稳定的,也有个别省市呈上升趋势。如从2007年—2013年分值不变的,有福建卷保持6分、安徽卷8分、辽宁卷11分和新课程全国卷Ⅰ11分。分值呈现上升趋势的有:广东卷、浙江卷、山东卷、天津卷、江苏卷和湖南卷。这些变化的幅度不大,都在1分至2分。但也有分值变化幅度较大的,就是北京卷,2010年只有7分,2011年、2012年上升到了17分,可是到2013年却又回落到三年前的7分,足足有10分的差距。

总之,诗歌鉴赏试题就分值来说是稳中略有些变化,其中以北京卷变化最大,而且北京卷的变化并没有规律可循,并不是朝一个方向变化,分值时而增多,时而减少。其他省市中有变化的就是略有上升的趋势。这正显露出新课程卷稳中求变的特征。分值的相对稳定,对于考生来说比较安心,便于把握;分值的上升则表明新课程高考语文卷对诗歌鉴赏考查的力度正在加大,也表明诗歌鉴赏试题在高考语文中的身份与地位日趋加强,这将有助于引导考生们重视诗歌阅读,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促进考生学习、欣赏诗歌这一文学中的文学。这一导向显然是良好的,因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诗歌所属朝代主要聚集在唐宋,但其他朝代也略有涉及

从诗歌所属的朝代来看,唐朝和宋朝命题率很高,宋朝尤其突出。新课程高考以来的67套试卷的71首诗歌中,宋朝就出现了40次,占总数的56.34%,唐朝出现了19次,占总数的26.76%。元朝3次,清朝3次,明朝1次,三国魏1次,南朝陈1次,金代2次。可见,唐宋诗歌在新课程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中备受青睐,出题者多从这两个朝代中选材。诗歌出处为什么侧重唐宋时代呢?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诗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读者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学素养、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唐宋两个朝代来看,新课程高考命题者把目光锁定在宋代,尤其是宋诗,那是因为“宋代的诗歌创作也有他们的独特之处,宋人能在唐人的高峰之上另辟蹊径,他们在诗歌方面有很多的新发明与尝试”。[1]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开始,不常见的元代作品也悄然登场,打破唐宋垄断的局面;随后2010年三国魏、南朝陈也出现在试题中,并且在2011年、2013年考查了清代诗词,还有就是从未出现过的“名不见经传”的金代诗词也在2012年出现在浙江卷中,2013年出现在安徽卷中。

显而易见,诗歌鉴赏题在作者所属朝代来看,命题的视野、选材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在向唐宋以外扩展与延伸。由宋朝独占考卷到唐宋并肩,最后到多个朝代都涉及的局面。这无疑给考生的备考增加了难度,但也有助于引导考生扩大阅读面,使他们不再只是关注经典。其实,中国每个朝代(即使是少数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化、精彩的诗词。这些诗词可以并且应该成为高考诗歌题选择的范围,更应该成为中学生平时学习和鉴赏的对象。因此,这样出题有助于引导考生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多元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源于先秦直到现当代。因此,要达到对整个中国诗歌的了解与认识就必须对每个时期的诗歌都做些了解才行,而不只是学习诗歌巅峰时期的作品———唐宋时期的诗词。

3.诗歌的作者作品陌生化,回避名家名篇

诗歌鉴赏题一般是一套试卷中只出现一首诗歌,但也有在同套试 卷中出现两首诗歌的,分别是2008年广东卷、2010年天津卷、2012年浙江卷、2013年安徽卷,出现两首诗歌的都是以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从诗歌的作者与作品情况来看,试卷命题者在作者选择上多采用陌生化,大家熟知的诗人如李白、杜甫、黄庭坚、欧阳修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在67套试卷的71首诗歌中分别是3次、4次、3次、2次,即使出现了大家熟悉的作家,但考查的作品也多是大家比较陌生的。如2013年湖北卷中就考了欧阳修的《临江仙》,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名家或名篇,否则会陷入常规思维的窠臼。其次是贾岛、温庭筠、秦观、杨万里、晏几道、晁补之、张耒这几位相对熟悉的作者,这些作者考生可能略知一二,考试时能够结合作者的生平来作答。其他的如李益、厉鹗、华岳、郭祥正、江总、舒頔、唐庚、江湜、白珽,等等,几乎是考生陌生的作者。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扩大阅读视野,注重日积月累,做好充分准备。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大量选择陌生作者以及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应该是高考命题人的有意为之。“陌生化”可能会成为命题人今后选择作者作品的一个选择标准。因为“选材的陌生化,能关注到不同的考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公正,也能更全面、客观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2]众所周知,对于熟悉的作者,考生可以凭借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从作者的生平、生活背景及作品风格特征来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作者则无疑增加了一些难度,事实上,对于这种陌生化的选材,高考试题往往不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考生们对诗歌的实际鉴赏能力。

4.诗歌题材是写景抒情为主,辅之以叙事与咏物

就诗歌的选材来看,新课程高考诗歌鉴赏题题材范围比较广,几乎涵盖了古代诗歌的所有类别。但其中以写景的篇目最多,共有24篇,占总篇目67篇的35.82%,而且是每年都有出现。抒情诗21篇,占总数的31.34%,2013年对抒情诗尤为关注,2013年15套试卷中就有12套中选择了抒情诗。可见,写景抒情诗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其实这类诗歌在中学教材中也是出现最多,学生比较容易把握的,这也给考生的考试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咏物诗7篇,占总数的10.45%。感怀诗5篇,占总数的7.46%。送别诗与闲适诗各3篇,各占总数的4.48%。边塞诗2篇,占总数的2.99%。思友、闺怨、叙事各1篇,占1.49%。从同一省市来看,诗歌鉴赏题的题材每年都很少完全一样,考查的对象在不断地变化。这将避免猜题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5.诗歌体裁多为律诗、绝句与词

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诗歌体裁是以律诗为主(包括五言、七言),67套试卷71首诗歌中共有32次考的律诗,占诗歌总数的45.07%;绝句次之(包括五言、七言)、67套试卷71首诗歌中共有19次考了绝句,占诗歌总数的26.76%;词总的来说考得较少,67套试卷中总共才出现17次,占总数的23.94%,分别出现在2008年的山东卷,2010年、2011年的广东卷与湖南卷,2012年的全国新课程卷Ⅰ、江苏卷和江西卷,出现得比较多的是2009年9套试卷中有4套试卷考到了词,2013年15套考卷中有6套试卷考到了词。由此可以看出,律诗、绝句、词这三类体裁被选择的频率较高,很受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者的关注。这样的选择囊括了主要类型的诗歌体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类型做系统而全面的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不同类型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学习。另外,乐府诗只在2010年的新课程全国卷考查过,可见,这些非主流体裁的出现也许只是偶然为之,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这个导向促使今后的考生要广泛阅读,把握不同体裁的诗词。

6.诗歌鉴赏题题型多样,但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流

新课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多样,但仍以主观性的表述题为主,兼顾了填空题与选择题。

(1)表述题。表述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简答题”,在诗歌鉴赏中是最常见的题型,它重在考查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考试中要求考生对诗歌做出简要分析与评价,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新课程卷Ⅱ)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2011年天津卷)

在诗歌鉴赏题中,表述题在试卷中占多数,纵观新课程高考卷,每一套试卷中都有出现。可见,主观性试题已成为一种成熟稳定的题型。其实,诗歌鉴赏题中的主观性试题正契合了诗歌的特点,因为“诗言志”,诗歌本身有着强烈的主观性;面对同一首诗歌,由于经历、年龄、处境等不同,对诗歌的理解往往也是不同的、多向的。为此,在评卷的参考答案中常会出现类似于“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的字眼。其实这就为考生充分、有效地发挥提供了机会,能较好地考查出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水平,也正体现了新课程高考卷效度较高的特点。

(2)填空题。填空题从2007年—2011年都没有出现,只有2012年、2013年的浙江卷和湖南卷中出现了,可见这种题型并不是主流题型。例如,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012年浙江卷)

这首诗揭露了中唐 尖锐的社 会矛盾,表现出强 烈的忧国 忧民之情,与杜甫诗 名句“___”一脉相承。(2013年浙江卷)

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诗。(2012年湖南卷)

“鳜鱼肥”三个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句。(2013年湖南卷)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类题比较容易作答,如浙江卷的答案在试卷中的诗歌中就可以寻找到,湖南卷的答案却在试卷中诗歌之外,属于一般的文学常识,所考查的是陈述性知识,日常注重积累就能较好作答。

(3)选择题。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判读能力,我们知道对诗歌的解读是需要一定的理解与判断力的,但仅仅停留在理解和判断上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采用选择题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考生的思维,考试难以区分考生鉴赏能力的高下,毕竟区分与选拔也是高考的重要任务所在。所以,选择题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出现较少,整个新课程卷,67套中只有如下几套试卷中出现过:2009年广东卷与浙江卷,2010年浙江卷、福建卷、辽宁卷与北京卷,2011年辽宁卷、湖南卷与北京卷,2012年北京卷,2013年北京卷。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连续5年都考了选择题。

7.诗歌考点分布全面,但以考查内容与情感为主

首先,从考点情况来看,2007年—2013年诗歌鉴赏题的考点涉及面很广,常见的有内容、情感、意象和手法。情感这一考点几乎出现在每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只有2008年广东卷,2009年天津卷,2010年广东卷,2011年浙江卷,2012年广东卷、浙江卷、湖南卷、湖北卷和北京卷,2013年浙江卷没有考情感这个考点。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通常有关情感的考查与设问都是比较直接的,问题多是“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提问指向明确,便于考生作答。

其次,意象的考查,多出现在写景的诗歌中。其实,命题者喜欢在意象处设题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意象是表达感情思想的主要载体,鉴赏诗歌肯定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与理解。另外,炼字也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考点,通常设问处的字都是这首诗歌的诗眼或关键字词。如2010年湖南卷:赏析“映一蓑新绿”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还有就是表现手法的考查在诗歌鉴赏题中也经常出现,因此,考生学习时要熟悉、掌握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手法,要熟知常见的修辞手法。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湖南卷第一次也是七年新课程高考唯一一次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这些特例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的。

二、由新课程高考诗歌鉴赏题引发对中学诗歌教学的思考

1.立足教材,利用好教材,力图学以致用

新课程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从选取的作家作品来看,都非常广泛。从纵向看,上至《诗经》下至清代作品;从横向看,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有选入。新课程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所选的很多篇目都不是教材中直接出现的,绝大部分是教材之外的诗词。仔细探究你会发现,所选材料都与教材有着解不开的“情结”。这里的联系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比如2012年的北京卷,考的是明代金銮的作品《柳堤》(春江水正平),这是一篇课外诗歌。试卷中考题的其中一题是: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请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显然,这一题是直接与教材相衔接的,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能力,书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因为《柳堤》与所给的这几首诗歌体裁一样,题材也一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赏析的角度都是景和理相结合。而且试卷中已给考生明确提示,引导考生答题时联系平时课内所学的相关内容。

再如,2010年北京卷考的是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首)其中一题的题目是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考生遇到这题,相信多数会有些“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因为这句所表达的情感———荣华易逝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在作者诗作《蜀道难》中也有所体现,而《蜀道难》正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为此,在诗歌教学中要回归教材,摒弃那种不重视教材,随意处理教材的教学行为,更要杜绝在备考中完全抛开教材潜心于课外题海训练的做法。在以教材为本的同时,还要做到从课内、教材中所学的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与能力有效地迁移到课外诗歌阅读鉴赏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的前提下,“要把其当做‘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让学生达到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3],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3]

2.以“大纲”为导向,加强诗歌鉴赏的强化训练

这里所说的“大纲”是指《教学大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是语文教学活动前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组织的规范,是语文教学活动后教学评估的准则。可见,《教学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引起重视,认真研讨和钻研。《考试说明》又是对课标精神的落实与体现,同时也是命题的直接依据,为考生指明了备考的方向,因为它明确了考试的性质,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及其赋分比重、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考试题型及其比重。

高考毕竟是一次选拔性的考试,师生都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收效最大。为此,就必须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试题变迁,必须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的内容,明确《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目标。如《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题部分提出如下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从试卷统计中,我们也能发现考试的内容多是从内容、形象与技巧方面来设考点。因此,充分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可以增强诗歌教学的方向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避免少走弯路,以致在高考这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更加游刃有余。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要以《考试说明》为指引,对诗歌鉴赏的某些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如广泛了解各种题材诗歌的基本写法,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诗歌的艺术风格,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以及鉴赏诗歌的常用术语等。

3.努力培养学生独立的诗歌鉴赏能力

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统计情况来看,它考查的主要是考生独立的诗歌鉴赏能力,它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多的是属于实践性知识,强调的是能真正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实践过程,而不只是培养学生对诗歌死记硬背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借鉴别人的鉴赏结果,更要研究他人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鉴赏实践掌握这些方法与技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主地进行一系列诗歌鉴赏活动。例如,在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及教辅资料独立完成浅表层理解,然后利用多渠道收集到的内容分析讨论,从而完成深层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给学生提供优秀的鉴赏范例的角色,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给了学生一个自主研习的实践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会”鉴赏的过程。这正落实了新课改提出的理念:学生在教学中的重心地位,学生在教学中要贯穿成为教学的起点、终点和中心点。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形成平等互助、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当学生在日常的诗歌鉴赏实践中懂得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后,应该让他们在特定的范围内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倪同刚.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综述[J].语文建设,2010(9):52-54.

[2]张斌.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盘点[J].语文建设,2012(7):127-130.

8.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篇八

古典诗歌意象语言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对古典诗歌的初步鉴赏,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表现。因此,古典诗歌的鉴赏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到位的把古典诗歌的内在意蕴挖掘出来,把潜在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这就成了语文教学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近几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中考命题走向,浅谈一下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几点看法。

一、意象、意境与诗歌的主题思想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结合的产物。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诗人主观情感的表达,必须借助意象来完成,而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发出来的艺术氛围。通常情况一首诗,它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构造特定艺术氛围,即意境的营造,来完成主观情感的表达。正如宗白华所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元曲《天净沙 秋思》,诗人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构成优美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里作者特意选取这些灰色调、消极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来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清的意境,表现出了诗人出游在外归而不得的思乡情绪。

因此,鉴赏古典诗歌首先应该从意象与意境入手,因为它们是作者要追求的终极目标,目标明确了,剩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语言是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或缺的媒介,鉴赏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一媒介,品味作品所传达出的内涵,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对语言艺术魅力的体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古典诗歌,更应从语言上深挖其潜在的魅力,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的地方,就在于它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了最丰富的内涵。在初中语文对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中,语言的鉴赏主要是从其风格和炼字两方面进行的。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特点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也有的语言含蓄、意味深远,也有的直白、明朗。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它的语言美,万巨额其内在的韵味。如开田园诗之先河的陶渊明,其诗语言风格,就显得清新、平淡,诗句不加任何修饰,几乎全部使用白描的手法,最具代表性的《饮酒》《归园田居》,无不透露着一种淡雅、闲适的清新之气。

诗歌体裁的不同也就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边塞诗的慷慨悲凉、讽喻诗的沉郁激愤、咏史诗的雄浑壮阔等。同时诗人的个性与境遇也影响着诗歌语言的一个多样化。如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后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前期因生活优越、富足,家庭美满幸福,其词语言婉约绮丽;后期家庭的变故,情意相投、志趣相合的丈夫赵明诚的离世,无疑使其内心受到重创,因此在词的语言风格上就明显表现了一种凄婉忧愁的特点。

对于诗歌炼字,其实主要就是体味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等方面。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特别留意一些动词、形容词和表示颜色的词,我们要透过这些词语来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里“溅”“惊”二字就充分展示出了诗人内心感时恨别的痛苦。再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极力的表现出了环境之苦,人内心之苦。

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承载着作品的艺术魅力,透过语言我们来挖掘诗歌的神韵之美。

三、灵活的表达技巧

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创作,它的表达技巧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性的。在古典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叙述,就是铺陈其事,如《诗经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铺陈叙述了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事实;再如杜甫的《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真实的记录了安史之乱给老百姓所带来的家破人亡的深重灾难。

描写,有人物的描写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就从滚滚而来的大江写起,汹涌奔腾,气势磅礴。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词的上阕集中写景,下阕“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英姿和他从容娴雅。描写又有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不同,如《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山就像舞动的银蛇,高原就像奔驰的大象,以动写静,写出了山、原的雄奇壮丽。“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诗人有眼前的美景想想雪后初晴、红、素辉映的秀美景象。抒情有间接和直接抒情两种方式,这也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主要就是体会修辞的艺术作用。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欲扬先抑、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当年刘裕北伐抗敌的典故,讽刺了当权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和力图恢复中原的决心;于谦的《石灰吟》中,作者借石灰的品质来象征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志趣等。

如果说诗歌的语言体现了作家的语言素养的话,那么技巧则就体现了作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具。

9.诗歌鉴赏答案 篇九

(一)景物形象

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征

例题: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夏日图景?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参考答案:久雨不停,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木浓荫,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夏日田园风光。

【常见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幽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明媚绮丽、清新明丽、淡雅幽远、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奇景”类常见特征概括词:

壮美奇绝、壮观雄奇、壮丽辉煌、离奇险怪、奇异璀璨、雄浑阔大、五彩缤纷、惊心动魄等。

【景物描写作用类】

题型:前*句的写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简绘画面——概括特征——看是否交代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物什么心境?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为下文写什么做了铺垫?

(关于作用记住五个词:交代、渲染、烘托、奠定、铺垫)

例题1:《古诗文训练(1)》第7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捣练子·夜如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1)“斜月下,北风前”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交代时间、节令气候(1分),渲染了一种冷清暗淡的气氛(1分),烘托了思妇凄苦的心境(为下面写思妇的凄苦心境作铺垫)(奠定凄婉的感情基调)。(1分)

例题2:《古诗文训练(5)》第6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①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②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①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②金风玉露:秋风白露的美称。

(1)上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写纤薄绚丽的云彩,广远的银河,清凉的秋风白露(1分),渲染了冰清玉洁/富有仙味/诗情画意/淡雅纯净的氛围(1分),烘托出牛郎织女心灵的高尚纯洁(或:爱情的圣洁)(1分),为后面写他们温柔缠绵的相会(或:颂扬他们忠贞的爱情)做铺垫(1分)。

(二)人物形象

题型: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人物特征(所处环境、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性格等)+身份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和晏殊的《蝶恋花》分别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柳永《蝶恋花》:刻画了一位在夕阳斜照下登楼望远(登高望远而引起无尽离愁),想要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消瘦憔悴的志诚男子形象。

晏殊《蝶恋花》: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而彻夜未眠,登高望远而不见所思,欲寄书信却不知何处的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

(三)事物形象

题型: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物征(外部特征、内部品质,用两三个词概括)+物名

例题1:顾况的《子规》塑造了怎样的子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年年啼血、积冤不平的子规形象。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参考答案:刻画了色淡香浓、体性轻柔、迹远品高的桂花形象。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2:技法类

题型:这首诗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赏析/简要分析诗中的**形象。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注意:分析手法要结合手法的特征去分析,并指出其表达效果,记住常见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术语。

(一)景物类:写景手法

【写景常见方法】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官(视、听、味、触、嗅)结合、工笔、白描等。

例题1:《期初检测》第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①白描(1分),写了青绿分明的南山、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简笔(粗线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②远近结合(1分),远写青绿分明的南山,近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一幅雨后乍晴清新明媚(或“清明和暖”)的画面(1分)。

③虚实结合(1分),虚写随风飘扬的柳絮,实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④点面结合(1分),先整体描绘了雨后乍晴的清新景象,再重点写葵花的向阳怒放(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1分)。

⑤对比(1分),诗人将随风飘扬的柳絮与始终向着阳光的葵花对比(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之态。(1分)

例题2:《期初检测》第3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步骤:①指出情景关系(1分)②描绘颔联画面(1分)

③概括画面氛围(1分)④指出所抒感情(1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1分)。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1分)(或“凄清冷寂、寒冷凄清、肃杀凄凉”等),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分)。

(二)人物类:描写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或其他修辞、表现手法。

2、侧面描写:景物烘托、他人衬托。

题型:诗人如何塑造某某形象?

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手法——描述分析(引关键词)——形象特征(性格、情感等)

(注:看不出手法的,可以直接引关键词进行分析)

例题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如何塑造思妇形象的?

参考答案:①景物烘托:诗人描绘了月辉倾泻、久久徘徊的景象,渲染了柔和迷蒙的氛围,烘托出思妇心中绵长的思念之情和挥之不去的愁绪。

②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描写了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动作(或:想“卷去”、“拂”走惹人愁思的月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以及一系列心理活动,将思妇的相思之苦及凄婉落寞写得形象生动。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满”、“皆”、“如云”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骄”、“夸”等就刻画出宦官骄横跋扈的神态;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诗人先用白描手法写出农夫土地受灾的严重情况,然后用第一人称直言他们难抑的愤怒之情,使农夫的悲惨牵动人心。

(三)事物类:描写方法

【刻画事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侧面描写:(他物)衬托/反衬

题型1: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抓关键词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古诗文训练(4)》第6题(1)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1)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手法。李诗写柳枝追随东风翩翩起舞,“逐”字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唐诗写柳枝有意挑逗春风别具柔情,“绊惹”形象地写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妩媚多姿)。(拟人,1分,正确描绘两句诗,1分,指出李诗柳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1分,指出唐诗柳的“调皮”1分。)

题型2:这首诗/词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概括物征——抓关键词句分析特征——结合手法指出诗人情志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以桂花自比(1分),孤芳自赏地写自己的高洁/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1分)。

【或: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1分),并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1分)。】

(四)情感类:抒情方式

【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时结合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反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抒怀、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等。

题型: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是怎样表现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情景交融。词人写春草铺地如茵,夕阳余晖下,闪烁着一层如烟似雾的光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凄美/感伤的意境,烘托出主人公因相思而孤独寂寞的心情。

例题2: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作者主要运用哪种方法来抒发情志的?

参考答案:用典。作者连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小儿破贼”三个典故,表达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加强了词增强了气势。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3:语言类

(一)“诗眼”类

题型:某诗/某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①理解或解释词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逐句或逐联分析);

③指出其作用。【集中表达了……(中心)/对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笼罩全篇,丰富意境】

例题:杜甫《月夜》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独”为本诗诗眼。“独”,单独,孤独。前两联写闺中的妻子虽有儿女相伴,但儿女尚小未能懂得母亲牵挂父亲之意,因而她只能独自望月思念丈夫。“独”字写出了妻子的孤单身影及内心的思念无法向人诉说排遣的孤单寂寞。颈联通过写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形象写出妻子的望月之久,更突出她的思念之深,孤独之重。而如何才能结束思念之苦、孤独之愁,便自然引发了尾联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独”字精炼地概括出妻子望月的孤单、内心因思念而起的孤独,表达出思念之深切。

(二)“炼字”类

题型:某联/某句中的**用得好,请(找出)并做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释义——描绘诗句——指出表达效果(手法/特征/情感)

例题1: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坼”,“浮”两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境赏析之。

参考答案:“坼”,即分裂,“浮”,即浮动。写洞庭湖广阔无垠,好像将吴楚两地分隔开,天地日月都在洞庭湖上浮动。这两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雄伟气势/恢弘气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例题2:请结合诗意赏析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

参考答案:“自”,径自,自顾自地。祠堂台阶的草径自变得碧绿,映出一片油绿。“空”,白白地,徒劳地。黄鹂在柏树叶中徒劳地婉转啼鸣。这两个字给本来春意盎然的美景蒙上了一层冷僻的色彩,写出此处的幽寂荒僻,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先贤功绩被人遗忘的现实的忧伤,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落寞。

(三)语言风格类

题型: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风格——结合诗句、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风格如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豪放飘逸。(1)以丰富大胆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幅幅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运用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四万八千丈”)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豪迈奔放、沉郁顿挫、婉约细腻、悲壮慷慨等。

各类题材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送别诗:意蕴深远;

边塞诗:悲凉慷慨;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

讽喻诗:沉郁激愤;宫廷诗:缠绵宛转。

常见诗人语言风格: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4:情感类

题型1:这首诗/某联/某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题步骤:描述或概括诗句内容——(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后两句“若教恨破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由鸟及人,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题型2:诗人借咏某物/写某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概括事物特征/概括景物特征——(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诗人借咏子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0.高三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答案 篇十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2.(1)【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要透过异找出同)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3.解析:这两道题有求同有求异。内容相同,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不同;运用得表现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异。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这要求找出共同之处,分析细节的不同。)

4.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5.(1)【解析】从题目看,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共有词“月黄昏”切入,结合诗句明确统一词营造的相似的氛围,相近的心绪。抓住题干里的有用信息,找他们的同,把对两首诗的有效比较结合起来,得出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分析:该问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是个开放题,比较后选择自己最能说好的做答。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11.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教学

在新课标的规定下,教师应提高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视,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学习诗歌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应对高考的考查,它具备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读诗使人变得聪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高中诗歌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阶段我国高中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制约着我国诗歌鉴赏的发展。

1.注重應试能力培养

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位于试卷结构的中间部分,分值10分左右。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的诗歌题材,总能总结出一份“万能模板”,各种版本的解题秘诀使学生对于诗歌鉴赏形成固定的答题模式,教师忽略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变成了一个装满教师思想的容器。为了能够使学生在高考中能够取得好成绩,部分教师重量不重质,对于诗歌的分析不够透彻,只是匆匆将“万能模板”套用在诗歌中,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大大限制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形式单一

现阶段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教师本着首先解析题意,其次解释部分词义和结构,最后进行总结,这一流程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单纯地将诗歌作为古文进行讲解,使课堂乏味无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无法表达出具有自己个性色彩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对诗歌进行理论分析,凭借一只粉笔开展教学活动,在诗歌鉴赏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这种陈旧呆板的教学形式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只是对于诗歌进行机械的解读,并没有深入地挖掘灵活多变的诗歌形式的内在特点,约束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维。

3.学生鉴赏能力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要求,学生本身缺乏对诗歌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没有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观点缺乏创新性。

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的策略

1.改变教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由于具有专业性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中应该担任组织者的身份。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不只局限于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抛弃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思想,而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诗歌本身具有篇幅较短的特点,但却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的内涵,并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探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丰富课堂形式

单一的课堂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中,教师可以合理应用教学设备。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通过影片、歌曲、图片、配乐朗诵、对诗歌进行扩展阅读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对于诗歌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例如,在曹操的《短歌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先对曹操进行背景介绍,而后选取曹操其他的典型的诗歌尽心分析,与《短歌行》进行对比;在《蜀道难》的学习过程中,可将蜀道的险峻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景交融的全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在当今社会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首诗歌,每个人的感受必然不同,教师应该避免要求学生用固定模板进行诗歌的鉴赏,应该让学生自己解读,对诗歌有多样化的认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创造性空间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从更深层次理解诗歌,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当然,在学生自由思维的时候,教师应加以指导,在不偏离诗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鉴赏。

诗歌的鉴赏过程是学生不断走近诗人的过程,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不仅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提高能力,还能陶冶情操。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诗歌的重要性,遵守诗歌教学的自由性、创造性、探究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前提下选择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生.浅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9):99.

[2]宋丽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刍议[J].大观周刊,2012(46).

[3]吉文利.高中诗歌鉴赏教学问题总结与反思[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0):53.

12.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篇十二

一、田园山水诗

1.《江村即事》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雨过山村》1.

一、二两句写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3.《四时田园杂兴》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5.《宿甘露寺》1.一是渲染了甘露寺的环境气氛,暗示有大风,为下句写浪作铺垫。二是点明自己投宿的地点在山顶。2.江中的层层巨浪,或“拍天浪”。3.先从视听角度,进行侧面渲染,再从正面描写窗外壮丽景象:大风中,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排空,惊天动地。画面壮阔,极富气势。诗人以豪放的笔法描绘了镇江甘露寺的恢弘壮丽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满怀激情。

6.《春山夜月》1.春山多胜事;是全诗的总领,以下各句都意在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乐而“忘归”的兴致。2.第二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句,诗人赋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牵动人,形象逼真,情趣 1 盎然。在写景中又凸现了诗人天真无邪的“玩童”形象,创造出十分优美的意境。

7.《淮中晚泊犊头》 荒凉、幽静 孤寂、愁苦 景情相生

8.《鄂州南楼书事》1从修辞上看,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赋清风明月以人格化。增加了亲切感;从抒情角度看,这又是反衬的方法,清风明月无人管,她尽情地美化了南楼夏夜,而诗人则可以贪婪地享受她恩赐的迷人风光。2.山光、水光、清风、明月 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兴致是浓烈的。

9.《过分水岭》.1.溪水 有情 2.从溪水“三日得同行”的“行”与“惜别一夜声”的“声”两方面来表现溪水与人情真意切,诗人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写得细腻别致,意味绵长。

10.《江南春》 非然。1.诗作应题而来,“江南春”非一处一地之景,而是整个江南春色的巨幅画卷;2.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理想是讲究虚实相应,作“十里”显然过“实”则无味,不如“千里”更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盎然意趣。11.《夏意》 1.最大特点是清幽。庭院深,远离闹市;夏席清,舒适宜人;树阴满地,更添几分幽静与清凉;石榴花的明艳与黄莺的鸣叫又使清幽的环境增添了恬淡的生活情趣。这些又从诗人昼寝的美梦中流露出来。2.恬淡闲适的情趣。

12.《次北固山》(1)、客路、行舟、乡书、归雁。(2)、前句是写实,黑夜渐去而东方红日啧薄而起,充满无限生机和力量,第二句是写虚,联想到江上的春色,标志着旧的一年已逝。“入”是使动。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旧事物总会被新事物替代,光明总会驱走黑暗。

13.《鹿柴》“人语响”这是以有声写无声,更突出空山的静谧。“入”字有一定力度,“深林”茂密,只有些许阳光才能透入,使阳光赋予人格化,空山就显得更神秘了。14.《题君山》借助神话来写君山,使它带上神秘色彩,巍巍昆仑山(神仙居住的地方)山顶的一块石头吹落在洞庭湖中。其神奇秀美之色全在读者的想象之中了,怎样想也不过份!下两首是从正面在表现君山美的,正好是第一首诗意境的诠释。

15.《溪居即事》故事(略)“去却关”形象而细致地反映出热忱好客的小童只见空船不见客时的失望神态。16.《桃花溪》问洞在何处,即意在寻“桃源”所在,透视出诗人厌恶现实,如同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态。17.《水槛谴心》颈联。这是一幅春江傍晚的美景。诗人抓住雨中鱼儿跃出水面和春燕在微风中自由飞翔两个极富特征的形象,臵于全诗开阔静谧的背景中,传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秀色和自己愉悦的心情。

18.《绝句》①色彩绚丽: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融为一体。②远近结合:近一、四句,远二、三句,以远景衬托近景。③动静搭配:

一、二句是动态之景。

三、四句为静态之景。全景绚丽多姿,生机盎然,堪为绝唱。

19.《山中留客》理由:一是山中绚丽多彩的春光诱人。二是天阴下雨不是理由,因为即便是晴天,高山的云雾也会沾湿衣服,可那却是另有一番风光。从劝友中流露出诗酷爱自然,醉心山水的恬美心境。20.《题破山寺后禅院》(略)

21.《暮江吟》

1、不好。其理由有①用“铺”比用“照”更贴切,因为残阳已贴近一平线,与江水形成的角度小,而“照”的角度大,②“铺”字暗示了江水平静,显现秋水特征。③拟人手法,恰当地表达出诗人恬淡的情怀。2。那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的形象从日暮到初夜,诗人久久踯躅在大自然的美景里,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酷爱和闲适愉悦的心情。22.《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二、赠友别离诗

23.《喜见外弟又言别》1.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2.沧海事 指夜暮降临 诗人与外弟叙谈亲切、热烈、入神的情形3.喜、见、言、别

2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1.元和十年白居易意外被贬为江州司马.2“惊坐”垂死病人突然坐起,足见此惊非小,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闻讯后惊愕、激愤和感慨万千的形象,这饱含着诗人对朋友深切关注的诚挚深情,也表达诗人对世道不公的愤怒与谴责。25.《喜外弟卢纶见宿》前四句写景(静夜荒村,陋室贫士,雨中黄叶,灯下白头),充满辛酸和悲凉,这是“悲”;后四句叙事(频频相访,自有亲缘),充满感激和欣慰,这是“喜”。前者之“悲”就突出了相逢的喜悦之情,强烈感人,深化了主旨。当然,从相逢之“喜”中还是透露出诗人久居荒村沉沦潦倒的悲凉之情,所以诗人说“愧君相见频”。

26.《和练秀才杨柳》1.行者对送者而言2.杨柳枝 春风3.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由春风拂柳的景象引发联想和幻觉,化无情物“春风”为有情物,新奇地表达出友人对自己“殷勤”关怀的形象和“最相惜”的真挚情怀。27.《寻陆鸿渐不遇》(1).寻陆鸿渐不遇 ①诗人自己未寻见友人的惆怅与迷茫 ②急切想知道友人近况的关切之情。(2).一是陆新居的处所与环境,通过“野径入桑麻”“篱边菊”“无犬吠”等来表现主人的心态,远离尘俗,崇 尚隐逸;二是由西邻叙述陆的行踪,表明他又是一个皓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高人。

28.《谢亭送别》(1)、“水急流”是应首句中的“解行舟”而来,又下句中“人已远”的缘由,这样写环环紧扣,结构紧凑。(2)、古人写景常以“眼前景”为实,而以想象之景为虚。据此,本诗一、二句是写实,三、四句是写虚。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写得孤独凄凉,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之情之间的真挚深情。这两句写法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极为相似。

29.《待储光羲不至》①一是晚钟已敲响,二是天又下起小雨。②对朋友来访的急切期盼之心情和久侯不至的失望、惆怅的心情。前一种心情又通过清早起打开多重屋门,在家中静听朋友坐车的声音,仿佛听到朋友身上玉佩的响声而出门迎接的动作等细节来表现。

30.《武昌阻风》叫反衬。“忘却愁”是因为“闲临水”“贪着飞花”,衬托出武昌春色的迷人,情随景移,表现出诗人在“临水”“看花”时的娱悦心情。点出了首句“春风留客

31.《芙蓉楼送辛渐》通过“寒”与“孤”渲染气氛,使送别充满悲凉的色彩,又与“冰心”“玉壶”相照应。“寒雨”即秋雨,点明时节,暗示诗歌人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三、思亲怀人诗

32.《秋思》1.第一是“意万重”,久别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有千言万语,情意无限。第二是一封家书难尽其意,可能是匆匆间无从下笔,也可能仓促间有所遗漏,这都是“恐”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2.诗的章法,三、四两句典型性的细节描写,使诗作一波三折发奇崛之思,又在情理之中。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欲尽言而又无从尽言。

33.《十五夜望月》 1.即中秋夜。“地白”言月明,“桂花”暗指月宫,又是中秋时节花。第三句更寓怀人、团圆之意。.2.前两句以引无限怀人之意,而结句却不言己情,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怀。

34.《夜雪》 1.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2.此评恰当。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35.《乡思》.“望”确为诗眼。思乡之念缘“落日”而起,伫立凝望天涯却不见家园,极言故乡遥远。欲思归乡,望中碧山又阻隔归程,甚者,暮蔼沉沉,遮住碧山,足见障碍重重。全诗写景抒情皆在诗人的凝望之中,望之愈久,思之愈切,恨之愈深。层层推进,极富感染力。

36.《逢入京使》一是自己年已迈仍出征戍边,自觉凄凉,二是离家愈远而思乡、思亲之情愈切,三是想象中亲人时时为己担忧的情景,更使诗人悲痛不已。37.《旅次朔方》自己所处地离家乡更加远了,那“日夜忆咸阳”的心更加忧虑和焦急了,诗人的失望与痛苦之情谥于言表。

38.《月夜》 两诗表达的感情都是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设想未来夫妻相见,在窗下共叙相思之苦的情景,而杜诗更悲伤,更动人。

四、咏物感怀诗

39.《早梅》(1).①洁白无瑕②花开繁茂(2)一是承“迥临村路” 诗人笔下的梅是远眺之景;二是“不知近水花先发”(3).①不怕冰雪严寒的顽强精神②洁白无瑕的高洁品格③远离人群的孤傲性格

40.《山陂杏花》1.树上的杏花 倒映在水中的花影2.把诗意推进一层3.运用比喻手法。从内容上看诗人的意思是,宁可象雪花那样凋零消失在水中,也不愿零落在尘埃里被玷污、被践踏,寄托着诗人心志高洁、不合流俗的情怀。41.《白梅》1不畏严寒、傲然不屈的性格2对比 孤傲清高、不同尘俗的品质3为国家社会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42.《题竹石画》(1)拟人 诗人自己形象(2)①择境而生,不怕艰险 ②坚韧不拔,不畏强暴 ③坚守气节与操守 43.《春雪》 1.从“都未有”到“初惊”道出诗人盼春之急切心情,但仍未着“花”,为下句写雪作铺垫。2.诗人发新奇之思,寄情于雪并赋之以人格,盛赞其善解人意,满足盼春人的观花欲望。不仅造意别致,耐人寻味,又上两句相张合,为呼应,结构谨严。

44.《牡丹》 作此诗时,诗人故乡已沦陷十年,十年来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复国,而一心想收复故土的诗人年已“龙钟”,只能在春风中借神思故园的牡丹寄托自己伤时忧国的情怀。

45.《客中初夏》 1.司马光政治上保守且固守己见,故以“柳絮”喻那些政治上动摇不定的政客,又以“葵花”写自己,表示忠君不移的决心。2.一、二两句写“初夏”清和美景,虚实相应,形象鲜明,境界开阔;后两句缘景联想抒情,比喻自然贴切,不遗斧痕,极富艺术品位。

46.《春日》 诗人以拟人之法移情于景,在诗人眼里,芍药、蔷薇都是花中含情之物,春雨初霁,芍药亭亭玉立,有“含春泪”之态,蔷薇攀枝蔓延,才会显“无力卧”之形,情丝绵绵,百媚千娇。且诗人体物入微,风情万种方能出此佳句。

47.《病牛》 首句写尽耕牛终年劳苦:年复一年为主人创造了丰硕成果(实千箱),自己却“力尽筋疲”体衰病缠。它是不辞劳苦、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形象。诗人以

牛自况,只要“众生皆得饱”自己心甘情愿“羸病卧残阳”,奉献一生。表达了极为崇高的忧国忧民的心志,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句表达的境界极为相似。

48.《剑门道中遇微雨》第三句的意思是:我这人难道只配做个诗人吗?隐含其中的是诗人更想做一个驰骋疆场的抗金战士,这一反问表现了诗人这一愿望难以实现的愤懑。49.《题画》淡雅、素清。是自己的悉心力作。“不入时人眼”的也指诗人自身。牡丹象征富贵,时人趋之,而自己 8 身处卑微不为人重,故感慨系之。其实诗人是正话反说,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正直清高,不合流俗的品质。

50.《登科后》前两句用“昔日”与“今朝”对比,直抒胸臆既言往昔处境的窘困,与中榜后的兴奋,又言“今朝放荡”而忘却昔日的难堪。后两句则写骑马游长安的情形,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把登科后那种轻松、得意的情怀渲染得淋漓尽致。

51.《江楼感旧》用“独上”与“同来”对举,面对如同去年的“月光如水水如天”的风光,引发了对友人(恋人)的无限思念。相同点:①都是七绝诗;②都表达了诗人由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引发对友人(恋人)的思念之情,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③都在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52.《卜算子·咏梅》①孤独寂寞②无意争权邀宠而遭到嫉妒与打击③即使形瘦体消也永远也不改高洁的品格和抱负。

53.《孤桐》

1、颈联。

2、①以梧桐自况,表明自己的志向高远,虚心近人,不屈服于环境的坚韧顽强的精神;2为解民于倒悬而宁愿献身的抱负。

54.《墨梅》淡雅、高洁。墨梅长在洗砚池边,它的花浸渍了画家的情志,它虽然没有其他梅花的美艳,惹人喜爱,但它却是作者凛凛正气,高洁情怀的化身。

55.《咏喇叭》比喻宦官。形象地写出了宦官的丑态,嘲笑他们依仗权势,鱼肉百姓嘴脸,揭露了统治者欺压人民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

56.《东栏梨花》作者所咏东栏梨花已成“一株”,暗示已是残花。时至暮春,柳色由绿而转“深青”,柳絮花飞。诗人观察极为细致,睹物感怀,感慨春光易逝,青春易老,人生短暂,这就是最后一句诗的含义。

57.《庆全庵桃花》化用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喻庆全庵为世外桃源,把自己的隐居生活与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境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一种恬淡的情怀和拒绝出世的心声

58.《观祈雨》

1、描写与农家息息相关的“桑”与“土”遭旱的情形,意在突出农夫“祈雨”道切心情。

2、三、四句形成鲜明对比,富贵人家全然没有农民的忧虑,反而担心天气转阴会妨碍他们的吟唱作乐。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不顾农民死活的权势者们的鞭挞跃然纸上。

59.《海裳》诗人被贬黄州,孤独寂寞,他锺爱海裳花,赋海裳以人格,月夜里,既尽情享受花的清香,又与海裳相知相伴,心友神交,“恐其睡”,是与其共度寂寞春霄。诗作创造了极美的意境。

60.《晚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知春”“斗”“无才思”“惟解”等词来表现。诗人赞草树,知惜春(惜时)并施展才华而“杨花榆荚”只知任已飘荡,无所作为。61.《立秋前一日览镜》镜中的诗人是“两鬓雪”的形象,时令上的秋天正与人生旅途的“秋天”相合,走过的路,坎坎坷坷,经历的事荣辱兴衰,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然诗人并不悲观,敢于正视现实,直面人生!

62.《菊》对比的手法,把自己对菊的喜爱与王孙的鄙视对比,把秋菊的香溢池岸与高高在上而又肮脏的瓦松比,突 出了菊花近人,友人的品格,表现了诗人不高攀权贵而植根民间的高洁精神。

63.《咏柳》喻依仗权势,张狂胡为,欺君害民的小人。诗人通过“斥柳”,表明这类政客得意不会长久,因为天地间的凛凛正气会给他们迫头痛击!

64.《观书有感》①水有源头,方为活水,活水才会清澈透明。比喻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或某种深 的思想,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得心应手。②反映的是一个喜借助于外物的道理。也可从“枉费推移力”中得到:办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蛮干。

65.《乐游原》1.“意不适” 排遣内心的郁闷2.好景不长(难长)盛事难再

66.《题西林壁》1.多姿多彩,神奇莫测2.抒情 议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对事物必须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地全面观察分析,才能了解它的全貌。

67.《水口行舟》1.写出了诗人对昨夜狂风暴雨肆虐的疑惧:它会不会毁坏大自然的美丽?2.美好的事物终究是不会为邪恶扼杀。困难和挫折阻挡不了事物的发展,真的生命只有经历严峻的考验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五、边塞军旅诗

68.《小重山》(1).是指下片中的“归程”,隐含重返疆场,为国效力的壮志。(2).当年率领将士杀敌复国的情形。(3).白首为功名(功名应指志向、抱负)(4).上片中“惊回千里梦”句,及梦醒后的独自徘徊,隐含对往日战斗生活的向往,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片用“欲将心事付瑶琴”写诗人壮志难伸的惆怅与痛苦,都十分蕴藉。69.《凉州词》(1).欲饮 军乐吹响,催征人出发(2).豪迈、旷达 沉痛、忧伤 这是反向抒情的手法,表达忧伤的感情用悲哀语言的感人力量不如用旷达的语言,就像人气愤极了反而会发笑,悲哀极了反而会唱那样。这样表达的感情更沉重、更深刻。

70.《渔家傲》(1).风景异 通过 秋雁、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勾勒出一幅 苍茫、肃杀的边塞秋色图。(2).①燕然未勒(边塞战争未平息)②思念家乡和亲人(3).悲凉 慷慨悲壮的 71.《从军行》“黄沙”点明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艰苦、恶劣;“百战”既言经历时间之长,又言战争之残酷和频繁。这一切又用“穿金甲”来进行集中的形象描绘。突出地表现出戍边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72.《塞下曲》(1)艰苦的生存环境;(2)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戍边将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战胜敌人的决心。73.《夜上受降城》这是边城秋夜的景色描绘。诗人通过悲凉景色的描写和凄婉笛声的渲染村托了征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六、咏史怀古诗

上一篇:初中教师师德工作计划下一篇:包装岗位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