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2024-07-0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20篇)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是通过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引入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二是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在理解了面、棱、顶点等概念后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进度不断地探究和反思,如有同学数到了8条棱,同桌的同学就给他指出来,然后2个人共同再数一次;还有找面的形状时,有同学只看到了6个面全是长方形的情况,这时同桌的就补充,或2个人一起观察到其他同学准备的长方体,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时,同学们更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在活动,他们得到的是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建立的空间观念十分明确,而我们归纳的相对的面的大小相等,其实是对这三种情况的抽象综合过程,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能理解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他们记得最牢的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而这些对于学生以后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说,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在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我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但我也感觉到有很多不足,比如没有让更多的学生上讲台去指认长方体立体图形中的面、棱和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没有把实物和立体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回放

1. 认识正方体。

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模型, 摸正方体的一个面, 顺势介绍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正方体观察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怎样证明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相等呢?教师先肯定学生测量的方法, 接着引导推理的方法。

2. 认识特殊的长方体。

课件出示 (延长正方体的棱, 变成相对的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 教师提问:这样的长方体, 它的面、棱、顶点又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同桌合作仿照刚才研究正方体特征的方法来研究。同桌合作, 找寻特征。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怎样证明4个面完全相同, 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学生联系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予以解释。

3. 认识一般长方体。

课件出示 (继续改变这个长方体的棱, 变成一般的长方体) , 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实物, 4人小组合作, 找寻特征。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4. 沟通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形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交流得出:这三种物体相同之处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的是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所有的棱都相等。

5. 变式呈现, 认识长、宽、高。

教师提问:如果画一个长方体, 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电脑出示直观图) 从这幅图上我们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只画了三个面呢?

教师继续提问:补上了三条看不见的棱, 现在一共画出了长方体的几个面?学生答6个。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 然后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回想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睁开眼睛, 再和屏幕上的比较一下。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 。如果擦去一条棱, 你们也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吗?再擦去三条, 还能想出来吗?

思考最少保留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 (学生指出保留的三条棱, 电脑随机出示)

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 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用的名称。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叫做长、宽, 竖直方向的叫做高。

6. 巩固运用。

教师出示课件——操作题:有三种长分别为4厘米、6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和小圆球 (橡皮泥捏的) , 用这些小棒可以搭出几种正方体?可以搭出几种长、宽、高不全相等的长方体?

二、教后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 从特殊到一般, 学生在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 到长方体的变化过程中似乎更能关注到物体面、棱的变化, 便于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设计的三个形体的对比沟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 又培养了能力。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很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用课件设计中的动画来演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完全相等。但是这些演示虽然看似直观形象, 但从课堂实际看, 学生停留在只做一个“观众”而不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和“主人”方面。这样, 反而束缚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 削弱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认为, 直观几何是数学活动的最低层次, 在这一层次水平上, 学生只能认识眼前有形的、实在的事物, 处在此水平的学生应该是低年级学生, 在本节课上虽然仍需要结合实物进行教学, 但要求应该提高到实验几何阶段, 即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把学生引导到主体地位上, 让他们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因而,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 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层面上的活动, 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的特征, 在此层次的水平之上, 适时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即上升至论证几何的高度。如: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做进一步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到此结论。当然这只是初步的, 因为学生毕竟还不能给出严格的证明。

在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时, 也不是简单地直接介绍, 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 由原本“人为规定”的数学知识到逐步抽象出“长、宽、高”的定义。此时的“长、宽、高”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概念, 还隐含其对长方体大小的决定作用。由此, 在学生心中获得了更为鲜活的意义, 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空间观念等都得以有效发展。

数学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 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 不仅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充分地发挥了数学练习的功能。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上的配套练习很简单, 于是, 巩固练习题既起到了巩固新知的效果, 还增强了它的“数学味”和“思考性”,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师在提问学生“怎样搭, 为什么这样搭”时, 对全课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点拨, 可谓“一举两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本课通过多媒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序观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数学活动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0至11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了解各部分名称,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研究报告单。

学具:长方体实物、小棒、接头。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多媒体)动态地展示点→线→面→体的过程,唤起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地展示点→线→面→体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过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1.首先研究长方体(板书长方体),它是一个立体图形,在它的身上有没有点、线、面?接下来让我们来找一找。

2.组织全体学生摸一摸、指一指所找到的面、棱、顶点,思考长方体中的棱、顶点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物体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以此深入研究,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

(三)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借助实物认识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填写探究报告单。

借助手中的长方体,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

你还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透过长方体实物或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特征的认识只停留在零散的状态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序观察,避免重复遗漏,让学生广泛交流,形成共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图形动起来(播放课件)。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加深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三组相对的面的认识,验证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在长方体中每四条相对的棱为一组, 12条棱就可以分成三组,验证了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的结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制作框架理解长、宽、高。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遮掉某条棱,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并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得出结论:只要剩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就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

反馈小结:这三条棱缺一不可,直接制约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结合课件揭示长、宽、高的定义,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制作和拆除框架使学生经历一个从迷糊到清晰的过程,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观察,在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并引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借助实物投影,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下长方形面变成平行四边形。

4.迁移方法研究正方体。

(播放课件)使学生清楚的看到由长方体演变为正方体再变为长方体的过程,从而得到了“只有在长、宽、高相等时,长方体就会变成正方体,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的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发现的结果。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异同点和建立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了实物与相应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形成。】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出示长方体的三条棱,找一找下面几号图形是长方体的面。

2.根据所给数据,猜猜它是什么吗?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电脑演示高缩短)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持续的想象活动使得长方体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清晰的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四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引入:

1、同学们认识这两个物体吗?(出示:冰箱、电视包装纸盒)

2、这两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摸一摸,感受面的特点。并出示课件: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

2、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摸一摸,感受棱的特点。出示课件: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3、让学生拿出学具,感受顶点。出示课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三、自主探究——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以及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构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讨论特点,作记录)带着问题观察讨论: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 个顶点。①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学生认识情况 ②汇报、课件验证。

2、学生反馈并总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四、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3、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分成四组。

五、全课小结、练习

6.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靖边二小: 贾 美

《认识长方体》北师大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直观图;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

图形王国里在开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图形参加?噢!来了很多的图形,谁给它们分分类?课件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那对于长方体、正方体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领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奥秘。(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同学们举生活中长方体或近似长方体的例子。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特征: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出示探究表):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怎么知道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师:自己先看一遍,有不理解的吗?强调“完全相同”的含义,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3)老师找学生分组板书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汇报结果。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师:你们小组能派个代表给大家数一数这6个面吗?生数。师引导有序的数。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指实物回答)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师:你来数一数吧。(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生:„„ 师:哪些棱长度相等?

生: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如果学生表述不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在概括哪些面完全相同时是怎样说的。)

师:哪是相对的棱?生指。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生数。教师总结。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小组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做一个长方体。

师:如果让你做一个长方体框架你打算准备几根小棒?(12根)12根一样长的小棒吗?生思考,汇报。

(2)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思考: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3)展示作品,并交流分组。(4)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二)

(二)、认识正方体

1、师:认识了长方体,那正方体它又有什么特征?它与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呢?

2、独立探索正方形特征: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正方体纸盒,通过前面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己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征,并完成提单上表格的内容。

3、完成后指名回答,并板书。

4、课件演示正方体的特征,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三)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1)师:我们一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认识,认真观察课件上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何关系?(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集合图。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1、完成练一练,先同桌交流在指名2人汇报。

2、口答: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激疑:对于最后一幅图表述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最后一个图形不是长方体而是正方体,板书完整课题:正方体)

1、问: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个长方体变换成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通过你们的合作探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大家都很棒。下面我们进行几个练习,检验一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小法官会判断。(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3)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有四个面面积相等;((4)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5

一、填空题。

1、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是都特殊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左图是正方每个面的面积是648厘米体,也叫做立方体平方厘米;每条棱厘米。是8厘米8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96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它的棱长是8厘米米,2厘米。

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6 思考?一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36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进度:10月中旬

一、说教材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的操作 (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 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即在操作实践中获得经验。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这种探究学习往往容易浮于表面, 成为“测量员”、“计算器”和“操作工”, 缺乏主动探索性, 达不到“体验”数学的目标, 只是按教师 (书本) 的指令进行简单操作而已。真正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必须具有学生内部思维活动的加入。

二、想设计

探究式学习是从问题开始, 问题可以是来自经验上的冲突。其实正方形、长方形和四边形学生早就认识, 何不根据长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 制造一个认知上的冲突来让学生探究它们的本质特征?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长方形包含正方形。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 应怎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新的设计中教师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同样都是四边形, 为什么有的能叫做长方形, 有的则不能;同样都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为什么有的能叫做正方形, 有的则不能。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感觉, 便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悟出:需要运用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 懂得自己去发现。比起教师 (书本) 的“口令”要有价值得多。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个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从初见有趣现象的惊诧, 到发现问题的迷惘, 经历探究过程的刺激, 最后到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能体验到蕴意丰富的每一环节。课堂实录如下:

1. 情境设疑, 制造认知冲突

……

师:如果我让你画一个长方形, 你用几条线段围成?它会有几个角?

生:用四条线段围成, 它会有四个角。

屏幕显示一个长方形, 再显示一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 (指着不规则四边形) 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四边形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它有几个角?

生:它有四条线段, 也有四个角。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用四条线段围成, 也都有四个角。

教师疑惑地问:看到这两个图形, 你有什么疑问要提?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要问问大家吗?

生:长方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吗?

生: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 什么样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呢?

生:既然都有四条边, 四个角, 为什么一个叫长方形, 另一个却不能叫做长方形呢?

师:是啊, 相比之下长方形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2. 自主探究, 组织对话

(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不规则四边形纸)

问:根据你的知识经验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出长方形的特殊?

生:用眼睛观察出来。

有一学生站起来怀疑地问:你用眼睛观察准确吗?

师:对呀, 用眼睛观察准确吗?用什么方法最准确呢?

生:量一量。

生:比一比。

师:对呀, 你们手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 量一量, 比一比吧。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

师:你操作后, 有哪些发现?想不想与同学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是什么?

生:我们小组通过量一量, 发现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 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能给我们边指点边介绍吗?

一学生上台演示介绍。

师:如把长方形倾斜一下, “上下两条边相等, 左右两条边相等”还能讲得清吗?那应该怎么说?

生:对应的两条边相等。

师:这个同学说得相当好。你们赞同吗?

师:“对应的两条边”也可以简称为对边。 (板书:对边)

师:大家一起用学到的这个新词来说说长方形的这个特点。

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还有谁来补充一下你们这组的发现?

生:我们还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别的四边形不可能都是四个直角。

生:我们发现有的四边形对边相等, 但四个角不都是直角, 它就不是长方形了。

师:通过你们自己的发现, 你对长方形有了哪些新认识?

生:长方形也是一个四边形, 是一个很特殊的四边形。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 有四个直角。

……

3. 比较异同, 获取本质

显示一个正方形。

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在正方形里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

学生动手折折量量。

生:正方形的一组对边相等, 另一组对边也相等。

师:“长方形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会不会也这样呢?

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 惊奇地说:“正方形也有四个直角。”

师:可以这么说, 正方形就是一种长方形, 但我们能不能随便地把一个长方形说成是正方形呢?

显示:几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生:不能。

师:相比之下, 正方形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一生抢答: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众多学生附和。

师:你们说得对吗?拿出正方形纸量一量, 比一比吧。

学生操作。

生:我刚才量了一下, 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

生:我刚才这样折了一下 (同时演示:四条边重叠) , 四条边也是相等的。

师:你对正方形有了一个什么新认识?

生:我觉得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也有四个直角。

生:正方形可以说成是长方形, 但长方形不一定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形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

三、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明确教材的编写结构, 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与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既注意知识的逻辑联系, 也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8.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和圆 篇八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69-0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16-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圆柱的底面,用这些形体的面画图,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体会“体”与“面”的联系。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3、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识别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维,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经过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钉子板、橡皮筋等。

学生:水彩笔、直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带来一些积木,请小朋友一起动手,搭出自己喜欢的物体

2、视频展示台展示各小组作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用到了哪些积木,搭成了什么物体

3、小朋友们,你能把这些积木按形状分分类吗

指定学生分类。分完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种形状的名称。(三棱柱不要求说出名称,只要能区分开来就行。)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摸一摸

小朋友,用手摸一摸你最喜欢的那种积木,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感觉到什么、有什么发现?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小朋友们刚才摸过了各种积木,请把自己的感受对同学说一说。(组内交流)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们,你们能把自己发现的平平的、方方的、圆圆的画下来吗?(忽略弯弯的)自己动手试一试。也可以学书上第16页的小朋友的方法,描一描。

教师参与活动,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2、分一分

把学生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1)你能把大家画的图形分类吗?(特征比较明显,学生会很快分好类)指定学生进行分类。

(2)全班反馈:这样分对吗?为什么?

(长长的、方方的,四四方方的,圆圆的)

指着长方形,问:这些图形是从哪些积木上画下来的?

指着正方形,问:这些图形是从哪些积木上画下来的?

指着圆形,问:这些图形是从哪些积木上画下来的?

(3)讲解。

3、找一找

小朋友们,现在随便拿出一个积木,你能找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吗?

小组活动、交流。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照着书本第17页,学一学哦。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出示一个围错的正方形,让学生说出错误,体会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全班讨论:能围出一个圆吗?动手试一试。

反馈:能围出圆吗?为什么?(不能,圆的线是弯曲的,钉子板围不出曲线,就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刚才小朋友们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围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我们尝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学生尝试画,教师参与。展示学生围出的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有哪些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用颜色分开来,你认为用几种颜色合适?请小朋友先用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再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多少个,填在表格里。

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课后仔细的观察,看那些地方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课堂作业

1、用下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可以画出哪些图形?

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篇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体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首先,我让学生求由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通过练习,使学生感知:体积是由若干体积单位组成的。接着,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都可以用摆小方块的方法来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从实际情况考虑,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必须有一个新的方法才能解决,从而引导出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激发他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的欲望。

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时,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时,一行要摆几个小正方体(即表示长方体的长),摆几排(即表示长方体的宽)摆几层(即表示长方体的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花了较多的时间。

2、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对概念的理解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学习的气氛也很活跃,大家都能发表意见。就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黎明和金粤洋都积极举手而且回答得不错,看到这一点我很开心。另外老师的过度语和提问也比较恰当。但是认真反思这堂课也有许多需要反思可改进的地方。

二、不足之处

1、信息的采集。这是师傅在评课时的说法,我没有这么好的用词,于是当时我说是“应变处理能力”。在第一个练习,估算录音机的体积时,周纪宇填的是cm³,但有学生说是dm³。我问“同意谁的想法”的时候,双方还几乎一半一半,这个时候我在想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幸好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还有一些,于是我用20个摆一摆让他们来比较“是不是录音机的体积跟20个小正方体的体积相当呢?”问题很快解决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但是后来师傅的一个方法更让我茅塞顿开。上一题已经有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cm³,何不就利用这一题解决录音机问题?如果是20cm³,那3块橡皮叠一起就是24cm³,已经比20cm³大,想象一下录音机是不是还没有3块橡皮大呢?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培养。从这一个问题看,自己的应变处理能力还要继续努力加强。

2、学生的学习交流还不够。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的三个提问虽然引导了学生去往

想要的方向回答,但是学生的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相对来说被禁锢。

3、师生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注意。师傅说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更好的往这个方向发展,老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断的设问,不断的让学生去想问题的解决办法。

4、其他细节。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时候,可以先从手中的小立方体开始认识,再举例,而且多举生活当中的例子。例如体积是1cm³的物体,除了有书上的手指头,还有笔头,粉笔头,骰子等等。例外在“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可以先从简单到复杂的拼法去教学,例如先2块,再4块,8块,12块等。在课堂小结的分享阶段,可以分三个问题进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建议?你还有什么疑问?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法的设计,从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完全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而设计的。具体表现在:

1、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猴王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和参与研究的学习伙伴,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在具有较为宽泛的时空的自主探索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突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特性。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平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习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习题,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心得体会 篇十

----心得体会

两位老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时都有创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一点体会如下

都是通过活动来感受认识长方体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把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从诸多实物中辨认出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因为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接着,学生边观察边双手抚摸、观察长方体的模型,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都是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两位老师教学时,学生随着他们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两位老师都强调了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从而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研学后教;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69-02

《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献,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只有时刻心中有标,按照标准的要求,才能把握好学科教学的方向、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学标”以后,一线教师面对的一件大事就是“用标”。近期,我把《评价标准》用在了我区“研学后教”的课改课堂上,收到一定的成效。以下就结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评价标准》中指出,本节内容的评价要求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考虑到本课里学生的研学背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课的研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

(1)我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我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3)我能在小组学习中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并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定为: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研学过程如下:

一、导趣乐学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右图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二、导思善学

1、动手实验,探索含义

活动1:拿出沿着棱剪开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平,摸一摸,初步感受它的表面积。

猜一猜: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我知道了叫它的表面积。

活动2:观察、探讨。

(1)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2、寻找规律,探究方法

活动1、自学书本P34例1,寻找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完成在书本上)。

活动2、与同伴说一说:我是这样想的……

活动3、分组讨论,比较各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简便?

长方体的表面积=

活动4、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自学完成书本P35例2

3、延伸思考,实际应用

活动1、独立完成书本P34“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小组交流。

活动2、独立完成书本P35“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小组交流。

思考:这是求表面积吗?

三、导练活学

1、老师放漂

温馨提示:老师放漂三组题,小组学生可自由接漂其中任意两题,如果时间允许,鼓励多接漂题。班内展示介绍小组的方法。

我会填

(1)右图的长方体中朝着我们的面(前面2cm)的面积是——。

(2)它的右侧面的面积是( )。

(3)它向上的面的面积是( )。

我会判:把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桶里外面喷上油漆,需要喷10个面。( )

我会选

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2cm,高是2.5 cm,计算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

(A)(2×2+2×2. 5+2×2.5 )×2

(B) (2+2. 5+2)×2

(C) 2×2 ×2 +2×2. 5×4

2、学生放漂

[温馨提示;学生小组内或两个小组相互放漂书本P36、37的一个问题,小组合作打分评价,然后班内展示介绍问题及解法]

四、研学拓展(可作为课外活动)

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

(思考: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的总面积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吗?)

我设计了以下的研学评价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前完成:

自我评价:

通过学习,你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了吗?

A、完全掌握 B、已经学会,但还有错

C、通过努力,自己可以解决 D、还有不过关的,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小组评价(可多选):

A、团结合作 B、细心思考 C、团结合作

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 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 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 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 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 这节课, 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 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 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 水位上升了;取出时, 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 入水时, 水会被挤开, 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 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 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 (1) 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 (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 (2) 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 (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 (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 (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 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 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 会蹲下几个?

(2) 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 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 (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 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 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习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能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改写。

2、让学生参与单位间进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认识与把握。

3、感悟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进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对模型的分层探讨, 理解常用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由来, 并掌握体积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一瓶矿泉水的标签写着:净含550ML, 表示瓶中水的 (容量、体积、容积) 是550ML。

让学生认真一议, 弄清问题是什么。显然是针对水的, 由于水不是容器, 不可能有容量、容积之说。所以只能是体积。

2、复习常见的体积单位

回顾一下常见的体积单位

3、导入新课

板书: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

1、例5的教学:体积单位进率的的探讨

(1) 课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

小组探究

全班反馈:一排10个, 一层100个, 10层1000个。

(2) 探讨

……

(3) 填空

(4) 熟记。

找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规律

同桌互说互测

2、例6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1) 课件展示例6;说一说, 算一算

先让学生议一议:

所示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怎么解决?再独立完成, 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反馈:问题的实质方法

……

思路的再反思

三、课堂活动:练习与操作

1、小组合作:估一估, 量一量

2、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体积单位, 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转化方法。

五、布置作业

1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三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

难点:辨认这些图形.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圆?(投影片)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怎样正确地数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师: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一样吗?(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师: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相对的面一样吗?(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3)举例.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体?

(4)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板书:6个面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变换摆放方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长方体.如下图:

2.初步认识正方体.(1)出示正方体实物(魔方玩具、方积木块)师: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再拿一个正方形的纸放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比一比.师生共同得出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板书:6个面

正方形

3.认识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画成图,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贴在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左面.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2)选图形(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

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和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然后集体订正. 2.在长方体下面画√.

3.在正方体下面画√.

4.数一数.

长方体有()个

正方体有()个

长方形有()个

正方形有()个

5.动手摆.

教科书练习七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不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实物对长方体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通过选图形、数一数、摆一摆三个层次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已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概括、迁移,在比较中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辨认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1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内容:国标本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0~11页的例

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学生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师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学生观察: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4、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三、认识正方体

1、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说说它的特征,量出它的棱长。

3、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说说哪些相同的,哪些不同。

三、巩固应用

1、做练习三第1题。

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先独自说一说,再同桌互说,最后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怎样知道的。先独自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做练习三第2题。

3、做练习三第3题。

4、做练习三第4题。

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长度。

5、做练习三第5题。

四、全课总结

1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由简到难, 操作想象有抓手

1.改变顺序, 有效分化难点

苏教版教材对节课是这样安排的:首先, 让学生拿正方体沿着指定的棱剪开, 得到展开图;然后, 依旧正方体沿其他的棱剪开, 得到多种展开图, 与同学交流;最后, 拿长方体纸盒, 沿一些棱剪开, 观察展开图。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一, 学生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对应和切换上缺乏经验。其二, 正方体展开图情况复杂, 学生对于展开图的观察缺乏抓手, 不知道如何观察。其三, 学生不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发现的图形之间的关系。而如果以长方体引入, 就能有效分化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和想象中建立表象, 初步形成方法。课始, 教师出示长方体, 示范将长方体沿棱剪开, 得到展开图。请学生观察展开图, 并结合回忆展开的过程, 提出问题:你能找到3 组相对的面吗?学生中的方法有:根据面的大小形状来判断, 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或者回忆长方体展开的过程, 还有同学想象把长方体叠起来判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深化了对长方体面的特征的认识, 也初步发展了想象力, 构建了体和面联系的表象, 能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2.同与不同, 激发探索兴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形式和观察方法上有许多联系和不同, 从长方体过渡到正方体, 体现到了观察方法由特殊到一般, 认识由易到难的过程。学习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后, 教师可以通过小结巧妙抛出问题:“长方体六个面不完全一样, 可以根据面的特点来判断相对的面, 那如果换成正方体, 六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你还能很快找到3 组相对的面吗?”

学生马上兴趣饱满地投入到接下去的探究活动中。抓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不同, 便于学生在不断地观察、对比、想象等过程中, 明确本质, 发现特点。

二、由展到叠, 操作想象齐发力

1.多次变换, 发挥想象

从长方体的展开图过渡到正方体, 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结构, 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此时, 老师引导学生将一个正方体沿着指定的棱剪开, 得到展开图, 并为每个面标上序号。借此设计多层次地变换想象活动, 让学生在问题中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 逐步发现实质。第一层次:找出三组相对的面。提问:回忆我们展开的过程, 你能找到三组相对的面吗?第二层次, 指定一个面, 想象还原。如果①是底面, 相对的面是哪一个?该怎么样折叠还原呢?其他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①是前面, 怎么折叠还原?其他几个面呢?第三层次, 变换底面, 想象还原:如果②是底面, 其他几个面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第四层次:出示其他展开图, 同桌合作, 一人指定一个面, 另一人回答其余几个面各是什么面。

2.折纸验证, 清晰表象

把展开图折一折, 是个很直观的操作。但一味地折纸, 不展开想象, 会弱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如果只让学生想象而不进行操作, 学生想象中的错误就无法得到纠正, 也不利于发展空间想象力。所以, 可以在刚刚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 学生一旦有不确定或者有问题时, 请学生折一下, 验证一下自己的想象。

三、由做到画, 想象突破操作限

1.独立操作, 交流中发现规律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 就必须动之以手。”直观的操作, 便于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教师引导学生将正方体沿一些棱剪开, 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其次, 看着自己的展开图, 找找相对的面, 做好标注。随后,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很多学生的展开图,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下, 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 相对的面不相邻的规律。最后, 结合展开的过程, 让学生明白如果相对的面相邻, 就折不起来了。

2.展开想象, 画图中渐现类型

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 种情况, 比较复杂, 即使全班学生每人都剪开一个正方体, 完成一个展开图, 也不一定能把所有情况都表现出来。此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上下的两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么放, 自己试着画一画。再追问:“刚刚是四个连成一排, 如果是三个连成一排, 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画出一种, 随即通过头脑中“想象操作”判断能否折成正方体。在不断地作图、尝试与判断过程中, 锻炼了自己的空间想象力。

四、由认到辩, 想象先行有提升

1.个别标注, 为想象助力

学生经过多次的操作和想象, 脑海中已经建立清晰的表象, 通过对比辨析, 能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时, 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折叠的过程。如果有点困难, 可以先在一个面上标注为底面, 然后想象其余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

2.经典练习, 加深空间感

一些经典的判断, 可以帮助学生再认正方体的特征, 加深空间感。如, 学生可以利用标注想象的方法, 标注一个面为底面, 然后发现有两个上面, 就是不能折成正方体了。又如, 学生易发现一个顶点只能连接三个面, 连四个面肯定不可能。

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更离不开空间想象。脱离了想象的操作, 无法切实提高空间观念, 脱离了操作的想象, 无法建立清晰表象。所以, 只有将操作和想象有机结合, 以想象为主线, 让操作为想象助力, 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虚实之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参考文献

1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六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方格纸、少先队标志、小长方形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个教室上课高兴吗?这个教室与我们下面的教室比较有什么不同?(面积大。)要想知道这个教室的地面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要想知道这个挂图的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出示胸卡这个胸卡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几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你选其中一个测量它的面积。你会选那一个?为什么不选地面?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板,问:这张长方形纸板的表面用那个面积单位合适?谁有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吗?(先估后摆一摆)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就有几平方分米。(指名上台演示)刚才摆的过程麻烦吗?

1、猜一猜。 师: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生:可能和求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摆一摆、填一填 (1)同桌摆或前后四人为一组:拿出画有三个长方形的纸片,借助身边的材料或利用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学具,同桌或前后桌摆一摆,并完成表格。师巡视指导。

(2)汇报结果,验证估计的正确性。师:你是怎样摆的?长、宽、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表述,师填表。

(3)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师:长方形面积究竟和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对照图,观察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规律?生: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师: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猜测后再观察表格,给表格的长方形分类。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长;长和宽一样就是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师:那正方形面积怎么求?生答后板书。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现在你用什么方法得出它的面积?量出它的长和宽,用长乘宽算,得到的结果(注意强调单位)。

3、量一量。 分组量一量,算一算,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求三个长方形面积的算式)。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生A:长8分米,宽3分米;生B:长6分米,宽4分米。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C:只要想()×()=24(平方分米)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我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师:引导生读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用(长×宽),计算正方形面积用(边长×边长)。

1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七

天林镇中心小学 黄文学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科书P34主题图,P35-37例

1、例2,课堂活动,练习九的第1,2题。课型: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指导启发学生运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探究,借助于实物的操作,获得对二者特征的全面认识。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2.情境创设

师: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新建的广场,很漂亮,你们想看看吗?(投影仪展示主题图)广场上有些什么建筑物、设施呢?(广告箱、雕像座子……)师: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吗?(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

师:在这幅图中,你还有哪些关注的数学问题?(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师:要解决这些问题,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 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引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1.摸一摸,认一认

师: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呢?展示给大家看看吧。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称作立体图形。(投影出示直观立体图)师:请大家摸摸看,这些物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一个面上,长方体不止一个面。)师:你能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吗?(课件展示各部分名称)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而两个面相接的边称为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看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各有多少个? 学生观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有6个面,有12条棱,8个顶点

师:请给你的同桌介绍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吧!2.量一量、比一比。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后汇报:我认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都是一样长的,长方体中有的棱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吧,同桌的同学一个测量另一个记录。

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一样吗? 师:像这样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课件出示棱的名称,同桌相互指一指。师:正方体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我们就不再分长、宽、高了,把它们都称作棱。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正方体所有的面都相等。)师:怎样来证明这个结论呢?请小组的同学量一量,比一比。学生讨论汇报:我们是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求它们的面积得出的。师:在长方体中,像这样相等的面有几组呢?(3组。)师: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出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长方体。)3.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想一想它们是一种什么图形呢?各有什么特征?)

三、课堂活动

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2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九第一、二题。

五、课后操作

小组活动: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六、总结

1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八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免费资源下载 课件|视频|试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课时安排:17课时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2页例

1、例

2、“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教具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明确操作要求:同桌2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再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棱长。

2、做练习一第2题

观察这两个图形,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3、做练习一第3题。

4、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引导:数一数,各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摆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页例

3、“试一试”和“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5~9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教学难点:

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教学准备: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教材第117页上的展开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让学生把从第117页剪下来的图形折一折,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追问:为什么第二行中间一个图形不是长方体的展开图? 让学生把从第119页剪下来的图形折一折,验证自己的想法。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线的思考过程。

3、完成“动手做”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1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九

善明:孩子们, 明确了学习目标, 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学习内容: (西师版) 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 练习八第1、2题。

学习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 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能区别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知识链接:

1.你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2.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有哪些办法?

二、善学

善思:自主学习时, 要善于独立思考哦!

例:估计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再测量出长和宽, 并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1.估计:长方形的面积约_______平方厘米。

2.测量:长方形的长是______厘米, 宽是________厘米。 (按整厘米算)

3.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面积=

善助:同伴间的帮助和指点, 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1.与同伴交流, 你是怎样估测长方形的面积的?2.小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善为

善觉:在老师和同伴的启发下, 用你的慧眼发现精彩的未知吧!

1.结合课本第45页例4,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2.集体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善用:孩子们, 准备好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啦!

1.下面4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

2.判断题。

(1)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 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

(2)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周长不一定相等。 ()

(3)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大。 ()

(4) 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善创:孩子, 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 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今日表现:☆☆☆☆☆组长评价:☆☆☆☆☆

教师寄语: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学生留言:__________。

2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二十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交流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

1.谈话交流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指名回答)

师: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四边形。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各有几个角?(4个角)谁上来任意选一个图形数给大家看一看?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一些四边形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说一说、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边和几个角,以此激活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打下基础。]

二、亲历操作,探索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图形中有没有长方形?举高一点,给大家看一看。

师:刚才我们说长方形有四条边,大家用手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征呢?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去发现长方形的特征,动手前先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操作提示。(指名读操作提示)

出示操作提示:①折一折。对折长方形,说出你的发现。②量一量。量一量长方形各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③分工协作。根据操作方法分成两组,一组同学动手对折长方形,看看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另一组同学用直尺量一量长方形的四条边,量的时候记录数据,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请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展示,向大家说说你们组通过折或量之后,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展示交流)

师:两组同学发现的特征是不是一样?(一样的)老师这里也有个验证的方法,给你们验证一下,好不好?(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验证发现)

师(介绍对边):上下两条边就是相对的两条边,我们一般称它们为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相对的两条边,也叫对边。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相等,我们可以说成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发现对边重合,再通过量一量发现对边长度相等,然后交流概括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折一折、量一量活动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反馈中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师:我们研究了长方形边的特征,那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刚才我们说长方形有几个角啊?(板书:四个角)那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呢?(直角)我们来动手做一做,看看它们是不是直角。

师:下面请每个同学拿出三角板,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比看长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都是直角)

生1:用直角一个一个去比较,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我通过折一折把长方形的四个角重叠在一起,再用三角板的直角直接比一下就可以了。

师(小结):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对三角板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动手探索、发现、验证长方形角的特征,并在学生比一比的过程中适当指导操作的方法,提高学生操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生答略)那么,正方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它。

师:猜猜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生答略)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

分组验证:第一组同学动手折一折、量一量,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否都相等;第二组同学验证正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再全班交流)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不是都相等,四个角是不是都是直角。(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已经探索发现的长方形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猜想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动手验证、交流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掌握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

3.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共同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整理一下并填到这个表格里。(出示下表)

(学生回答,多媒体同步出示)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与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与角的特征,并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整理到表格里,让学生感受到表格整理信息的条理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教学边的名称

师:长方形有几条长边?这两条长边,数学上叫做长。这两条短边就叫做宽。那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呢?

师:正方形的边也叫长和宽,可以吗?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了和长方形的长有所区别,我们就叫它为边长。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下面我们尝试做长方形和正方形,好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生动手操作)

师:说一说,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一年级时凭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认识,在钉子板上围过这两种图形,现在再次让学生紧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思考、操作并充分交流做法、想法,深化了他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用三角板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与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生动手操作)

师:为什么这两个三角板拼成的是长方形而不是正方形呢?(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用三角板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既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又让学生体验到长方形、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之间是有联系的。]

3.数长方形的个数

师:下图中共有多少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由内到外或从外到里有序的数,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遗漏、重复的现象。]

4.欣赏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出示门、数学课本、二人转手帕等图片):这些物体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

师:如果这个门的表面不是长方形,角不是直角,对边不相等,门还能关得紧吗?如果我们的课本表面不是长方形,它还美观吗?二人转的手帕不做成正方形,它还能旋转成圆形吗?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为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四、总结归纳,畅谈体会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责编杜华)

上一篇:新视野英语第二课下一篇:2019年党建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