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

2024-09-17

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共15篇)

1.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 篇一

儿童礼貌礼仪的基本知识?

1、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们务必为孩子做好示范,如请长辈先入座,让长辈先动筷,鼓励孩子给长辈盛饭。

2、有的孩子吃饭时歪歪扭扭,要么躺在椅子里,要么趴在桌上,这样不仅形象不好,而且会影响消化。

3、不要为了挑自己喜欢吃的菜而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或者把自己喜欢吃的全都霸占,把不好的留给别人,这会显得很自私

幼儿礼仪特点?

1、着装:衣着活泼大方,大小得体,便于活动,颜色鲜艳,不同场合穿不同服装,给孩子以美的熏陶。细则:日常着装柔和、大方、典雅,以色彩柔和淡素职业装为佳;上岗时穿轻便、色彩艳丽休闲装或娃娃服;并配以不同的鞋子;上班时间不穿脱鞋,赤脚;当班时间穿平底鞋。

2、仪容(化妆):精神饱满,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细则:日常生活化妆要求自然、大方、淡雅,与肤色衣服相匹配;工作时间将长发束起,不披头散发;额前头发不可过长,挡住视线。

3、体态(站姿、走姿、坐姿、交谈姿式手势):姿态端正、大方、自然、规范。细则:体态挺拔,站立自然,挺胸收腹,头微上仰,两手自然下垂,面带微笑;走姿稳健,头正胸挺,双肩放平,两臂自然摆动,双目平视,不左顾右盼,随时问候家长、同事和幼儿;手势自然、适度,曲线柔美,动作缓慢,力度适中,左右摆动,不宜过宽;交谈姿态以站姿为主,自然亲切,对幼儿可采取对坐、蹲下、搂抱,尽量与交谈方保持相应的.高度。

4、语言:语速适中,态度温和,语言生动、有趣、儿童化。

A、上课语言:语速适中,语言生动、有趣、儿童化。细则:使用普通话,用词规范;语气柔和,委婉中听,忌大声呼叫;咬字准确,吐音清晰;语调婉转、平稳,抑扬顿挫,语速适中。

B、课间语言:活泼欢快,亲切温柔,力求言简意赅。细则:语言生动活泼,言情一致,精神饱满,目光恰当;说话时不可过分夸张,不过分喜怒形于色;杜绝训斥、讥讽的语言;杜绝给孩子造成惧怕、恐惶心理的语言。

C、生活语言:亲切关爱,体贴入微,力求体现母爱。细则:不讲粗话,脏话,忌训斥幼儿;忌大呼小叫,不要离听者太近;时刻面带微笑,保持恰当的目光;不催促孩子过快饮食,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2.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 篇二

关键词: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文明礼貌,养成教育

我国是文明古国, 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礼貌教育是幼儿园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要把当前的幼儿培养成21世纪的主人, 应当从小就教育他们讲文明、懂礼貌。随着社会的发展,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父辈们不可避免地就会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娇惯与溺爱。有的家长过多地强调“利己”与“学习”, 却忽略了“有才无德行不远”的道理, 从而让大部分幼儿养成了霸道、自私的个性。小班的孩子正处在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 毕竟孩子要独立, 要步入社会, 要有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能礼貌待人, 与别人友好相处, 就得不到一个和平友爱的生活环境。因此, 我认为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 将文明礼貌的行为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运用多种手段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这样对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将文明礼貌教育渗透到小班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呢?

一、将礼貌教育融入到生活活动中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 主要包括进餐、睡眠和盥洗等活动。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文明礼貌品质形成的契机, 幼儿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 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

孩子的礼貌教育重点之一, 就是见到老师要问好、离开爸爸妈妈要再见, 平时与孩子多交流, 让每个孩子都愿说、想说、喜欢说、主动说。于是我们就在教室门口制作了“早上好”“再见”字样的图文并茂的宣传牌, 家长带孩子入园后, 看到这样的宣传牌, 就自然而然地会教孩子学说这三个字。离园时候看着宣传牌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跟老师说“再见”。有时候对不能做到的幼儿, 教师就应该主动热情问候说:“××小朋友, 早上好!”做好幼儿的榜样。这样就提醒了忘记问好的幼儿, 他马上就会意识到, 自己应该问“老师好”!还可以在班上选出“礼仪小天使”, 让孩子们每天早上在班级大门口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一声声甜甜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小朋友们早上好”的问候, 不但感染着家长也影响着孩子,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内向、不主动向老师问好的幼儿, 使他们能主动地来使用礼貌用语。

在幼儿园的过渡环节, 比如上厕所小便、喝水、下楼, 幼儿容易你推我挤, 非常的危险。所以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常用的交往方法是非常有必要, 如排队、轮流、等待、谦让、协商等, 让幼儿自己解决交往中带来的麻烦。我们教师除了做有心人, 例如:将盥洗室门口的地上分左边、右边, 分贴上红脚印、绿脚印, 红脚印代表进去的方向, 绿脚印代表出来的方向, 这样孩子们就能有序地进入盥洗室了。除此之处, 老师还可以将时间调整好错开一点。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怎么做可以摆脱拥挤带来的烦恼”?孩子们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排队”“一个一个跟着走”“不能推挤”“大家靠边走”“要靠右边走”。慢慢地你推我挤的现象明显就减少了, 显得非常有序。

在吃饭的环节, 平时我们通过有趣的游戏《我的小手真干净》, 要求幼儿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吃饭时, 不能大声说话, 要安静吃饭。能自觉吃完自己的一份, 不挑食、不厌食、不剩饭, 不做漏嘴巴。慢慢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良好的礼貌进餐习惯。礼貌教育在幼儿午睡时的作用也很大, 小班的孩子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 能关心他人、帮助别人的少。因此我们要求幼儿走进午睡室后就不能大声讲话, 有时还会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小床上跳动, 乱扔枕头, 相互间说话会越说越响, 甚至还会发出叫喊声。因此, 在午睡环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教育幼儿尊重别人, 富有爱心。针对孩子们出现的这些不良行为, 我们以儿歌的形式, 让幼儿懂得做事要轻轻:开门、关门要轻轻的;说话要轻轻;走路要轻轻。做到不影响别人, 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由于小班孩子自理能力差, 衣服自己不会穿, 鞋带不会系, 帽子戴不好。平时我们随时发现那些自理能力强、有爱心的小朋友, 并及时给予表扬, 这些孩子还能主动帮助那些能力差的孩子, 他们之间还能互相学习, 产生友谊, 学会交往。慢慢地班上运用礼貌用语 (谢谢、不客气、你需要帮助吗、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没关系) 的声音多了, 幼儿开始关心周围的事物了,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将礼貌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 分别是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平时我们针对幼儿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 在实施礼貌养成教育过程中, 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如在社会活动中我们开展的“我与文明手拉手”,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反事例, 教育幼儿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品质, 让孩子们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情行合一”;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开展“礼貌故事、格言天天讲”, 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同收集礼仪故事, 教师每天可以给幼儿讲。教育“富理于情、富教于乐”, 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不仅在逐周计划表中有具体的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的要求, 而且我们把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为“礼仪月”, 开学的第一周为“礼仪周”, 同时还设计了系列主题活动。如“三八节”给妈妈做一件事情, “五一劳动节”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六一儿童节”分享美食活动, “教师节”给老师献花送贺活动等等通过节日活动来进行礼貌教育。

寓礼貌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可以利用情景表演, 让幼儿学说:“谢谢、不用谢、对不起、没关系”等一些礼貌用语。在娃娃家、超市、爱心医院等角色游戏中, 启发幼儿排队买东西, 遵守公共秩序, 并会用礼貌语言“请、谢谢”来与别人交往。这样, 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也逐步加深对礼貌用语的理解。记得在区域游戏中, 孩子们在一起认真玩着桌面玩具, 忽然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哭声, 我急忙跑过去。问:“何帆你怎么了?”她说:“戴超凡咬我手。”经过了解得知两人为了抢各自喜欢的积木, 戴超凡就咬了何帆的手指。就这个事情我们教育引导孩子们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并通过故事《大家一起玩》、儿歌《我们是好朋友》等活动, 教育幼儿相互谦让, 和睦相处, 两个小伙伴又快乐地玩起来。

还有一次, 在晨间活动时, 王培印小朋友拿圈当方向盘开汽车, 因为跑得太快把范闻康小朋友给撞倒了, 康康从地上爬起来, 眼里含着泪, 气冲冲地说:“我告诉老师”。没想到王培印却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挡了我的路?”康康涨红着小脸, 撅着嘴巴冲了过去, 一掌把王培印推倒在地上, 小朋友们都叫了起来:“老师他们打架了”。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是温室中的花朵,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谦让, 不会关心别人。试想在现代社会里, 一个不懂文明礼貌, 不知如何交往的人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欢迎吗?

寓礼仪教育于游戏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熊猫的客人》《金花学说话》《小猴请客》等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友爱的同伴, 礼貌待人的好处;通过《今天我值日》《好娃娃》《对不起》《再见》等歌曲的表演, 巩固礼貌用语。作为幼儿教师要从点滴的小事中发现问题, 并及时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 促使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创设与文明礼貌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环境的教育是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幼儿园的环境具有科学性, 教育性和感染性。在班级可以看到“您好”“谢谢”“请小心”“欢迎光临”“对不起”“没关系”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我们对活动室也进行了精心的布置。例如:墙面布置, 开设了“我们长大了”等的评比, 每星期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的内容, 布置相关的主题知识和墙饰, 如“我是有礼貌的好孩子”、“我来帮助你”;并且常常在教室的语言区投放文明礼貌方面的图片、书籍, 如:故事《小熊请客》《熊宝宝找快乐》等。我们还张贴与文明礼貌教育相关的儿童画, 来提醒幼儿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文明礼貌。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 学习礼貌用语, 感受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幼儿要爱惜这整洁、卫生, 和谐优美的教育环境。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好像都在说话, 为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创设了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气氛。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孩子正处于模仿阶段, 老师的言谈举止, 都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育效果有重大影响。孩子们常常观察老师, 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老师与老师之间也应热情有礼貌的打招呼, 特别是本班老师之间的文明礼貌时刻影响着孩子们。平时也要给幼儿做好的示范, 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例如, 有一次我发现浩浩小朋友在玩游戏时没有带自制的小玩具, 于是我就把我做的那一个给他了, 并对他说:“浩浩, 请你玩我的玩具吧。”东东看到我把玩具给了浩浩玩, 他就把自己的东西拿过来给我, 说:“李老师, 我请你玩我的玩具吧。”这时旁边的好几个小朋友都抢着送玩具给浩浩玩。在没有教师任何启发和提醒, 孩子们做的是那么自然、主动。可见老师榜样的作用对孩子们来说是何等重要。

3.浅谈幼儿的礼貌教育 篇三

关键词:幼儿礼貌教育;引导;关注

一、教师做好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地引导幼儿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尤其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积极地引导幼儿礼貌待人,尊敬他人。例如,有的孩子擦完鼻涕后常会把卷纸撕成小块扔在椅子边,我没有批评,只是说:“哎呀,老师刚把教室打扫干净,地上又有纸了,呆会儿老师又要扫,多辛苦啊。谁再把它扔进垃圾桶,让老师休息休息。”孩子们争着来扔垃圾,我立即告诉他们:“我们要尊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以后出现这种情况,他们自己会说:“别扔在地上,老师刚扫干净,很辛苦。”这样做,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二、注重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礼貌教育

教师要有目的地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例如,我发现有的幼儿午睡后穿衣服的时候很有礼貌,我就及时告诉全班小朋友:“今天小朋友起床后,我发现了小红对小丽说‘请你帮我系一下扣子好吗?’然后说了声‘谢谢’,小丽对小红说‘不客气’,真是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渐渐地,孩子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礼貌地交谈。

三、通过故事、儿歌,让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平时讲故事时我有意识地挑选那些教育幼儿有禮貌的故事,并有表情地讲给他们。例如,给孩子讲了“四个朋友”的故事后,问小朋友:“小花猫、小黄狗、小公鸡、小白兔好不好?”他们都说好。我又问:“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它们都有礼貌,我又让他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对话。

四、表扬幼儿的礼貌行为要具体

“鼓励”应该贯穿于教养幼儿的全过程。对那些已养成坏习惯的孩子,表扬就更为重要。家长应留心孩子的行为,尽可能地鼓励他偶然的礼貌行为。不过,要让幼儿明白你为什么表扬他。在表扬幼儿的时候,具体说明你表扬他的原因。家长们往往只说“好孩子”“真不错”,实际上,应该具体地说:“你刚才要水果吃的时候说了‘请’,真是个好孩子。”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期不仅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更是孩子的良好性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要想孩子成人先教会他如何做人,给幼儿一个良好的环境,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幼儿礼貌教育工作产生实效。

4.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 篇四

以冒险与神秘为主题的韩国乐天世界于1989年7月12日开业,同美国迪斯尼乐园一样被称为世界级的主题公园,由冒险世界、湖畔公园魔幻岛、购物中心、民俗博物馆、滑冰场、酒店、百货店等组成,是集旅游、休闲、购物、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复合休闲场所。

乐天冒险世界里有最高水平的搭乘设施、幻想般的游行表演、激光表演、公演等,还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国的美食,每年到冒险世界的游客有600多万人次,其中10%为外国游客;民俗博物馆里分为历史展览馆、模型村、游乐区、店铺街等,将韩国五千年历史与民俗文化很好地再现给游客;乐天世界花园舞台是乐天世界公演的中心舞台,举行季节性音乐表演、公开广播等各种活动;湖畔舞台是位于乐天世界Magicisland的室外舞台,以石村湖为背景,上演各种演出。

亮点:在乐天世界里有著名的Kidzania儿童体验馆和propro儿童乐园。

Kidzania儿童职业体验馆

Kidzania是世界上第一家面向儿童设计的职场体验主题公园,诞生于墨西哥,目前已布局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亚、韩国、迪拜、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韩国Kidzania于2010年2月27日开业,位于著名旅游景点乐天世界里,归属韩国MBC文化广播公司,总共3层楼,约3000平方米,共90种职业供孩子体验。

竖立在场馆内的雕塑象征永恒:Get ready for a better world!配套服务有:总服务台、餐厅、授乳室、休息室、医务室、婴儿车租借。开场2小时内退场可退款50%。

韩国Propro儿童主题乐园

作为韩国的卡通国民代表——小企鹅Pororo,在韩国的火热程度完全不输中国国内的喜羊羊系列,是国宝级卡通人物,在韩国被称为“Po总统”。在国内韩国propro牵手悠游堂,已入驻北京爱琴海购物中心、重庆协信星光时代广场等商业项目。

三星爱宝乐园

爱宝乐园是世界四大主题公园之一,有韩国的迪斯尼乐园之称,也是在韩国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之一,由环球集市、美洲探险、魔术天地、欧洲探险和动物造型园五大主题区组成。

环球集市是个微缩的地球村,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漂亮建筑,还有用美丽鲜花装饰的魔法树;美洲探险则主要集中了爱宝乐园中比较惊险刺激的游乐设施;魔术天地则是专门为孩子们开辟出的天地,伊索村庄和一些适合小朋友乘坐的游乐设施都在这里;欧洲探险则是花的海洋,同时也是世界著名过山车T-Express的所在地;动物造型园是多彩的动物王国,没有笼子的开放野生世界,这五大主题区一同构成了爱宝乐园的精彩。

COEX MALL

COEX MALL是首尔的最大娱乐型购物中心,面积近12万平方米,由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师Gensler以“Unfolding

Sky(开放天空)”的极大化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概念进行设计大型营业单位250多个,自开放之日起就被认为是首尔最佳的游乐场所,日均游客人数达10万人,OEX MALL内可品尝的食品超过800种。COEX MALL内有各种购物场所,电影院、夜总会、书店、音像店、大型水族馆等,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应有尽有。

项目概况:

总面积:165,000㎡

店铺数:Retail 204, F &B 91, Others 4 开放时间:10:30-22:00, 全年无休(某些店铺除外)

广场:共5个广场(千禧、中心、现场、亚欧会议、机场)

亮点:coex mall里有韩国最大的水族馆和书店,此外2015年还新开了一个复合文化空间——SMTOWN@coexartium。

COEX 水族馆

COEX水族馆是韩国唯一的主题型水族馆,拥有40个参观水池和140多个饲养池,共有

6000多种约4万多尾海洋生物。国内成都新世界环球中心有自建海洋乐园,广州正佳广场也和大连海昌合作筹建5万平米海洋馆,更为劲爆的是韩国COEX水族馆即将登陆南京金鹰百货下属商业项目。

每个水池被分成6个小区,通过海底隧道就可以清楚地观赏了。

有珍稀的热带淡水鱼、可爱的水獭、鲨鱼、黄貂鱼、食人鲨、海龟等数万条海洋生物,好像真的大海王国中畅游,抬头一望就可看到欢快嬉戏的鱼儿。体验活动:企鹅、水獭们的公开用餐时间、鲨鱼捕食、喂食。

《我叫金三顺》等很多韩国影视剧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如果是你家开的这个商业,还会发愁商业没有人流吗?

SMTOWN

SMTOWN@coexartium是韩国SM娱乐公司与韩国政府一起于2015年1月在首尔COEX开设大型综合文化空间,可以通过立体公演、MDshop、艺人体验、展示、F &B等纵观SM娱乐旗下艺人相关文化资讯,让游客充分体验韩流文化。

一共有6层,规划如下:

1层:welcome zone,播放SM艺人的各种视频。

2层:SUM,出售周边商品。

3层:SMTOWN STUDIO,在这里可以像歌手一样体验拍摄画报MV等服务。

4层:SMTOWN LIVErary CAFE,出售艺人专辑封面和形象的甜品等。5、6层: SMTOWN THEATRE,是可变公演场,播放音乐剧、演唱会等。

宽敞又极富设计感的卖场、最全的明星周边产品,无论帽衫、包包、马克杯、画册……但凡SM公司正式推出的产品,都一应俱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印有EXO、SHINee、f(x)等SM家族成员名字的的雪糕,也成了粉丝们追捧的焦点,尽管价位略为昂贵,也始终抵挡不了大家的热情。(据小编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商业,国内的朋友想做主题商业的抓紧下手了)

首尔动漫中心

首尔市为了培育国内漫画和动画产业,于1999年设立了首尔动漫中心。让人们在里面尽情的享受动漫带来无限快乐,渐渐回到自己的童真时代。

在首尔动漫中心,不仅可以欣赏国内外的动画名片,同时还可以看漫画书和参考有关资料。因此,不一定是动画爱好者,就是一般人到动漫中心来参观,也会感到乐趣无穷。

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原创漫画哦,在这里学习了动漫的基本知识后就可以试试移动模型中的小动物然后拍摄下来连接旁边的电脑。看看吧,你制作的小漫画马上就要出炉了。

在“3D互动园地”里有很多动漫形象,如Pororo、Kambu、Dibo和Chiro等,都是韩国著名的动漫形象,可以和这些形象一起拍照留念。

儿童大公园

位于首尔广津区的儿童大公园,占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内有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场及各种公演设施和体验空间,既是家庭游玩的主题公园,又是繁华城市中的一片纯净绿林。

游乐园是最热闹的地方,在园区有三个部分,有绿野仙踪、冒险乐园、儿童乐园等,分别位于南门附近及园区中心地带。不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可以很快找到属于自己的园区。

亮点:园中的想象村是为了发挥小朋友们的想象空间而建的,这有利用灭火器、煤气罐、压力罐、车轮环儿、轮胎等可回收环保素材组合而成的长颈鹿、大象、猪、企鹅。除此之外,还有大家熟悉的电影《阿凡达》的场景再现、坏树木反而作为水分的再利用、ET和外星人的模型、水车碓等。在闲暇游玩之时又丰富了小朋友对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的认知。

更有特色的是这里还有一个想象国儿童乐园。

首尔想象国儿童乐园

首尔想象国儿童乐园又名首尔儿童博物馆,是首尔市政府为儿童们准备的代表性儿童乐园,通过体验和做游戏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复合型体验文化设施。

位置:首尔市广津区陵洞路216儿童公园内

占地面积:6,600 ㎡

建筑面积:8,155.77 ㎡

规模:地上3层,地下3层

设施:体验馆、教室、剧场、咖啡厅、哺乳室等

首尔想象国儿童乐园从地下1层到地上3层一共设置了10个区域100多件体验式展示设施,拥有美术、科学、艺术、料理,婴幼儿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项目。整个博物馆与公园环境和谐融合,可以为向包括婴儿在内的广大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和家长共同娱乐的寓教于乐型创意游戏空间,馆内设有洗手池、餐厅等人文设施,以“让儿童放飞梦想”为愿景使命。

济州泰迪熊博物馆 济州泰迪熊博物馆能够让游客同时体验泰迪熊的100年历史和人类100年历史,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也是韩国唯一的泰迪熊博物馆。

在展览馆1馆历史馆,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泰迪熊出生的当时到现在发生的各种重要的历史事件,并且由泰迪熊亲自展示。

在展览馆2馆艺术馆可以看到来自全世界有名的艺术家用泰迪熊来制作的艺术作品。艺术馆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泰迪熊博物馆的独家制作,只有在济州博物馆才能欣赏到。

位于一层的博物馆商店里有着各种各样泰迪熊博物馆独家的正品泰迪熊,T恤,包以及文具等有价值的商品,能够把泰迪熊博物馆的那份感动一并带走。

济州岛KIITY猫主题馆

2013年在西归浦新开Hello Kitty

Island有三层,占地1,200坪,是韩国首家规模最大的凯蒂猫主题乐园。乐园里有独特的、商品琳琅满目的礼品店和最尖端3D剧场体验,通过独创的体验活动,展示出凯蒂猫独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让您感受到不同快乐的复合文化空间,给您带来令人激动不已的人生体验。

凯蒂猫乐园1层

一楼区有可以看见她从过去到现在各种面貌的“Hello Kitty历史馆”、“Hello Kitty House”是Hello Kitty家族幸福快乐居住地,旅客在此拍照留念想象自己与她是一家人;另外,“Hello Kitty美术室”可体验各式各样美劳活动、“Hello Kitty音乐室”则可以跟着Hello Kitty歌曲一起享受跳舞时间的数字表演馆。凯蒂猫乐园2层

2层是凯蒂猫和她的家族实现愿望的空间,有凯蒂猫咖啡厅,气囊,攀岩等等。

凯蒂猫乐园3层

三楼则是Hello Kitty 3D卡通剧场及Hello Kitty空中花园。Hello Kitty Island的开幕不只是单纯观赏的空间,而是着重在可以一起互动体验的概念,且上映Hello Kitty 3D卡通。Island和许多不同企业共同合作,作为提供民众全新体验的体验型复合文化空间。目前上映的3D卡通长度约8分钟左右,以韩国国内影像制作技术耗费一年时间完成,故事内容情节只有在Hello Kitty Island才看得到。

仁川儿童博物馆

仁川儿童博物馆坐落在韩国仁川广域市南区文鹤主竞技场内,是一个可以亲手触摸和进行制作的体验型博物馆,亦是韩国国内最大的儿童博物馆,面积14998.0平方米。

仁川儿童博物馆内有地球村探访、科学探访、教区研究、图书研究、恐龙探险等多种主题展示馆,还有立体影像馆、艺术体验教室及其他便利设施等,通过相关的教育项目,来启发孩子们的创意,并鼓励培养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通过丰富多彩的资料,帮助孩子们自发的形成探究答案的能力。这里可谓是活的体验教育的场所,能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深受家长们的欢迎,每到周末,就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们到这里度过快乐的时光。

首尔安全体验馆 首尔市全体验馆是亚洲设备最先进的安全体验馆,全馆分为地下1层,地上3层总面积达到6142平方米。在这里可以进行各种“灾难设备”的体验,学习到灾难降临时自救的一些基本常识,通过身临其境对地震、水灾、火灾等灾难进行基本自救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家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体验馆分为暴风雨、地震、烟气、消火栓使用、应急自救等20多处分馆,形象的场景设计、巧妙的安排、声光影等多媒体手段,令人身临其境感受灾害及意外情境,从中认清各种不安全事故的起因缘由,达到寓教于体验的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尔市安全体验馆还专门面向中国人配备了精通中文的讲解员,深受好评。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应对突发灾害的危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灾难中自救、互救的逃生能力更差,但接受过相关训练,情况就大为不同。体验时间:每组40人-50人, 在消防员的带领下进行, 约需2个小时。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5.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五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父母双方不断离家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与父母关系紧张、生理与心理健康欠佳、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侵害等问题。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构想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如何加强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使其健康成长,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摸清底子、建好档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教师要摸清“留守”学生的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联系电话和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与“留守”学生的关系、怎样联系等等。做好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工作,指导他们怎样教育学生,交流教育情况并建好这类学生的教育档案,从三个不同角度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同时,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校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二、分析特性,因材施教,使其感到“家”的温暖

“留守”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失落、被“遗弃”的感觉,尤其是周末更加孤独寂寞,性格或孤僻或粗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自卑心理产生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感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逆反。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这种负面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正确的管教,与老师及监护人对着干。三是任性。任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祖辈监护人不知道如何对待孙辈们的各种需求,过度溺爱、放纵造成的。作为教师更应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入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一点呵护,少一点训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粗暴;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指责。如遇困难并号召全班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如遇节日、生日,精心安排,使其过得幸福、快乐。这样,既弥补了其父母不在身边的遗憾,又能使其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三、巧妙设计,增强信心,使其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部分“留守”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成为班上典型的“坏”孩子。作为教师应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表现”、让学生“闪光”,对学生一个个即使是很小的闪光点都予以及时肯定、及时表扬、及时指导,以增强学生信心,久而久之会改掉不良习气,让其觉得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锦屏县新化小学

6.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 篇六

漳县第二中学 王江平邮编:748300

摘要:在农村有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更为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均在6周岁以下,有相当多的儿童在婴儿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教育。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这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浅谈对一线幼儿教师的建议,以促进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前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对儿童的教育,要从他们人生的第一步——学前教育开始关注。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

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入园后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胆小、怕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由于受到祖辈的影响,普遍思想呆滞,缺乏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下面是一组调查所得的数据: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大约25%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大约75.%

非常想父母的大约65%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大约10%

在幼儿园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大约20%

害怕陌生人的大约4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约4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大约50%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的大约25%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大约50%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大约35%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60%,可见亲子教育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再者,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单亲监护人几乎不与孩子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实行“呵斥教育”。而在农村,这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单亲家庭数量庞大,这种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三是隔代教育难以胜任。由于家中的年青人外出打工,家中的老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落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当那些城里的孩子在学弹琴、跳舞、绘画等一些特长时,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仍是局限于学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甚至于有些儿童在入园前没有看过图画书,不会讲故事、做游戏,在入园后虽然有教师的辅导,但学习效果却不好,家族教育的缺失,让这些留守儿童普遍素质不高。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也有部分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对孩子要求甚严,一旦犯错非打即骂,容易导致留守学前儿童敌视或报复心理产生。同时,由于隔代年龄相差较大,且监护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合理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亲戚朋友教育形同虚设。作为代管人的亲戚朋友因与留守学前儿童不是亲子关系,在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不敢管”与“不愿管”的心理。对他们而言,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及心理需求却极少被关注。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除了家庭要重视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外,一线的幼儿教师应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因为一线教师是除监护人外和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对幼儿成长影响很大的人,恰当的合理地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我粗浅的认为,一线幼儿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与幼儿的祖父母进行充分的沟通后,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把盲目的溺爱幼儿改为关爱、帮助幼儿、培养幼儿独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如在小班幼儿中开展穿衣服比赛活动,找朋友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学会独立生活。改变叛逆、孤僻的性格,能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学会关心别人,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材。

对于班上的幼儿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幼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这些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他们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幼儿,更是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提高幼儿素质。

三、激发幼儿创造能力。

幼儿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但由于受祖辈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创新的意识,知识面的狭窄让他们无法认知一个崭新的世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开发幼儿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例如:让幼儿在一分钟内说出木材的新用途,纸的新用途等等。

四、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主题活动。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我们便在教学中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主题活动,让幼儿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师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上便更多的按照孩子们的要求去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且范围大、影响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卢伟《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7.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 篇七

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 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人类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 是同人生内在的生命力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与人类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都是幸福。因此, 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 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儿童的幸福是与其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 一切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一切违抗儿童成长内在力量的、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儿童来说均无幸福可言, 甚至是不幸的。必须指出的是, 幸福是一种真正的愉快, 它可能外露, 也可能内藏。所谓真正的愉快是指这种感受是发自儿童内心的, 是与其成长的方向一致的。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 不当的物欲、无理的要求等均与幸福无关。

二、现实生活是否让儿童感受到了幸福

这个问题涉及到影响儿童生活的所有方面, 下面就只从幸福为何远离儿童, 至少是部分儿童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讨论。首先, 要认定的一点是, 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 他们生活在幸福中, 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 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 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儿童有没有体验到幸福, 不是凭成人去问儿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断定的。这需要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 了解儿童的真实感受, 要从儿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中辨析儿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儿童教育领域中出现“愉快教育”的术语?这是因为,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甚至某些教育理论中, 儿童没有主体性体现, 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 儿童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愉快。进而可以推断, 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与儿童本身发展的生命力取得一致。所以, 不是所有的儿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家长及教师应该为儿童真正的幸福而思考, 这也是一切真正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1.幸福观的偏差

教师尤其是家长, 经常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裕, 等同于成人为儿童创设的各种成人认为十分优越的条件。

不可否认,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的确是影响人生幸福的一个方面, 但这仅是外在的方面, 物质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在儿童的生活中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条件越丰富, 就越幸福。对有些儿童来说, 多读书会使其内心愉快, 使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些儿童在众多的图书面前无所适从, 茫然失措, 图书并没有给他带来积极的感受。同样, 有些儿童在钢琴面前积极而兴奋, 乐此不疲;但也有些儿童见了钢琴就烦躁不安。成人经常为儿童在不断丰富了的生活中没有出现成人期待的结果而苦恼, 这是一种偏差了的幸福观导致的苦恼。这种苦恼的背后, 是儿童由于被迫顺从而带来的痛苦。因此, 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个体所从事的活动、获得的体验与其生命成长, 尤其是内在精神成长取得一致, 内在的生命潜能得以不断激发时, 个体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所以, 对于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成人来说, 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了解儿童精神世界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就是“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经常能听到家长们廉价的许诺;经常能看到教师以本应属于儿童自身权利之一的游戏作为儿童学习的奖赏, 也经常听到教师在要求儿童“高兴”地说和“高兴”地唱。其实, 在儿童脸上挤出来的“笑容”是转眼即逝的。那并不代表着发自内心或是真正的高兴和愉快, 并不是建立在儿童对学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的, 儿童的内在需要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2.个体需要在认识上有所偏差

个体能否真正感受到幸福, 关键在于当前的活动是否与个体的需要或兴趣协调一致。在现实生活中, 成人经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儿童。有些成人以为, 自己需要的, 儿童也一定需要。其实, 儿童与成人处于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 他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卢梭在其经典名著《爱弥儿》中有一段十分明了的表述:一个成年人确实必须知道许多对儿童似乎无用的东西。但是, 成人所必须知道的一切, 儿童就应该都去学吗?儿童不是成人, 他们的生活应该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要解放儿童。要知道, 儿童自有其特殊需要, 无视这些需要, 就是无视儿童的幸福。

3.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

儿童是怎么学习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儿童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是同儿童的一日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日生活是儿童学习的内容, 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因此, 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 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 如饮食、劳动、游戏、卫生等都是儿童的学习活动, 也都是儿童的学习内容。儿童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静听, 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果缺少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学习, 这是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所明示的。而现实是, 儿童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对儿童而言, 动作就是思维, 儿童在动作中学习。但儿童动作被控制了, 难道不影响儿童动脑吗?儿童需要活动。如果我们给他活动场地, 我们将会看到, 这些从来不能满足的使人苦恼的小孩现在转变成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坏者变成他周围器物的最热心的保护者。一个行动和活动杂乱无章的吵闹喧嚷的孩子, 转变成为一个精神宁静、非常有秩序的人了。不难看出, 活动对于儿童是多么的重要。是儿童的生命潜能作用影响着活动的时长及活动的性质和质量, 并使儿童在重复有变化的活动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三、幸福是儿童教育的应有之意

儿童的幸福与成人的作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成人的干预使儿童没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 我们也可以认定, 成人的努力朝着儿童生命潜能成长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儿童更好地拥有幸福。我认为, 幸福是科学的儿童教育的应有之意。因为一方面,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文明事业, 是人类幸福的有机构成部分, 即“幸福需要教育”。因此, 教育是人类包括儿童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在人类幸福的光辉映照下的伟大工程, 而儿童教育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 儿童正是由于接受了教育, 才促进了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使他能更好地感受并创造幸福。另一方面, 教育应包容幸福, 是确实有助于儿童生命潜能发展的教育, 即科学的教育。科学的儿童教育, 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幸福;科学的儿童教育, 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儿童的幸福感受, 让儿童感到满足和兴奋。

摘要:儿童教育应该教授儿童知识, 应该发展儿童的能力, 应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感, 还应让儿童感受到幸福。儿童有没有获得幸福, 是衡量儿童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之一。

8.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 篇八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王泽 *

摘要:长久以来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从总的趋势上看发展不是很均衡,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流行歌曲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儿童歌曲传播途径少、推广力度弱等导致当前的儿童歌曲创作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建议从儿童歌曲创作教育开始着手改变这一现状 关键词:儿童歌曲;现状;解决对策

一、儿童歌曲创作的现状

对于儿童而言,儿童歌曲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及他们眼中的社会。优美又具有进步意义的儿童歌曲,以美的内容和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我国的近现代儿童歌曲创作开启于二十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它不仅呈现出一批传唱至今的优秀作品,更开启了我国儿童歌曲创作和儿童音乐教育的大门。

时至今日经过了百年的发展,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现状又如何呢?可以说是喜忧参半,甚至“忧”要多于“喜”。近年来,儿童歌曲的创作问题越来越得到音乐界、教育界、文化界的关注,很多有识之士通过举办比赛、大型文艺演出、征集作品等活动推动儿童歌曲创作的发展,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实际情况确是,在幼儿园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小朋友们不由自主的唱起流行歌曲,或是演唱一些几十年前的儿童歌曲。在此,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儿童演唱流行歌曲合适与否,单就这一现象却能反映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缺乏好的儿童歌曲可以演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呢?

二、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分析,笔者认为形成今日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创作观念、心理和教育进行分析。

1、社会原因

任何事物存在社会中,就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儿童歌曲也不例外。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音乐的商业化现象对社会音乐生活的介入,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

是现今社会中音乐发展的趋势,音乐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商品”,音乐创作也成为一种市场行为。这其中,由于儿童歌曲的创作相比于流行音乐、影视音乐经济收益较少,使得创作队伍严重萎缩。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愿意从事流行音乐、影视音乐工作,而还坚持创作儿童歌曲的作曲家大多年事已高,艺术创作已经过了黄金时期,但高素质的接班人却没有出现,创作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

其次,流行音乐的影响不可忽视。流行音乐旋律上口,编配风格多样,很容易从感官上引起孩子的共鸣,这是无法忽略的实事。从音乐的整体发展看,这种现象并非算是“糟糕”。我们在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同时,还要看到其原因。在当今社会中,孩子们获取通过电视、网络获取的信息是以前的儿童不可比拟的,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儿童在文化、知识、思想方面更加成熟,更容易接受流行音乐这种具有较强“冲击力”的音乐形式。

儿童歌曲的宣传推广在于教育机构、家长和传媒机构。在今天的传媒机构中,由于各种原因,除了执行“命令”来推广一些优秀儿童作品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去宣传推广儿童歌曲。我们生活在一个传媒发达的时代,可荧屏、电台、网络却少见或不见儿歌、童谣,纸媒也难觅其踪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观念原因

现在的儿童歌曲创作最缺乏的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创作儿童歌曲。

在以往的儿童歌曲创作中,过多的加入了成人的意识,非常强调“寓教于乐”,以至于最后演变成“教育”甚至是“说教”。众所周知,音乐的第一要素应当是审美,如果没有引起审美的共鸣,那么其它的任何功能也不会体现的很好。

兴趣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发展有密切相关,音乐兴趣是主体对音乐和音乐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认识、参与和探究的倾向性。儿童歌曲创作也是如此,了解儿童的音乐认知水平和音乐偏好,就能掌握儿童的兴趣所在,才能创作出儿童喜爱的歌曲。一首儿童歌曲只有在遵循儿童音乐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引起儿童的音乐审美注意,才可能成为儿童喜爱的歌曲。

3、心理因素

提到“音乐创作”这四个字,会让人产生某种距离感甚至是恐惧感,总把音乐创作看成是充满玄机,高深莫测的艺术行为。很多人常常会认为从事“音乐创作”的不仅要经过多年艰苦的训练,更要具有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赋等等。

诚然,音乐创作是一门严肃的学问,也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了很多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也涉及到个人的各种修养和所谓的“灵感”。但是儿童歌曲的创作必须也要经历

这些么?必须也要像学习写作室内乐、管弦乐作品一样么?

4、创作队伍因素

创作队伍现状在现今的儿童歌曲创作中是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因素。观察现今从事儿童歌曲创作的人,大概有专业作曲家、大学作曲教师、文艺部门工作者、儿童歌曲爱好者等。以上这些人群从事儿童歌曲创作是被我们所接受的,甚至有很多非常良好的素养和能力,比如专业作曲家和作曲教师,拥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拟的。

但是这其中,最缺乏的却是离孩子们最近的人,也就是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他们对儿童的兴趣、行为、心理的了解,对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歌曲是最为直接的。

我们可以说,作曲家拥有高超的作曲技术及理论功底,但未必真的了解孩子,而后者恰恰是儿童歌曲创作的灵魂之所在。

三、解决对策

分析过原因后,我们能够做出的行动就是努力改变儿童歌曲创作的现状。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教师,对于社会等原因,可能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去扭转,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应该是立足于本专业,立足于教学,从教育出发来让儿童歌曲创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从教育入手

前文已经说过,最了解孩子们的人莫过于我们现在所培养的学前教育的教师,一个家长可能会了解一个、两个甚至几个孩子,但是我们培养的老师们,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会接触到多少的孩子?这绝非是一般的家长可比,他们更了解孩子的需求,更接近儿童的视角。

因此,培养由从事学前教育教师组成创作队伍是产生优秀儿童歌曲的人员保障。换句话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培养幼儿教师的儿童歌曲创作技能,在我们的教学中教会这些未来的老师们创作音乐,赋予他们创作能力,鼓励教师在工作中把儿童有趣的言行或师生互动的真实感受创作成儿童歌曲,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创作积极性,而且也能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提供最鲜活的音乐素材,更容易让儿童接受。

2、儿童歌曲创作技巧课程

前文谈到心理原因时曾经说过,对于作曲技术的恐惧造成了很多喜欢儿童歌曲或接近儿童生活的人放弃从事儿童歌曲创作。儿童歌曲写作是否也要像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一样学习多年的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作曲技术课程么?

其实并非如此,儿童歌曲创作的学习与专业作曲技术的学习有共同的地方,但更多是不同。首先,儿童歌曲写作大多为单旋律创作,要求创作技能一定要有音乐理论知识,这其中基础乐理的学习必不可少,要熟练掌握五线谱、音程、节奏、节拍、音高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声乐、视唱练耳等课程增强音乐的感性认识。其次,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和声知识,和声是作曲基础理论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在专业的音乐院校往往开设三个学期,但是由于儿童歌曲写作不会涉及到过多的离调、转调、附属和弦运用等问题,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和弦排列;和弦性质;和弦连接就可以开始学习儿童歌曲创作。

更重要的是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教会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们观察生活,提升文学素养,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把他们所见所想转化成优秀的儿童歌曲作品呈现出来。

3、精确推广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强大的力量来左右传媒行业对儿童歌曲进行推广。但是,如果我们每培养出一个幼儿教师,他都是一个儿童歌曲的创作者,他们可以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歌曲,并直接教授给孩子们,那么他在成为创作者的同时,也成为了无可比拟的推广者。他们将直接面对的孩子们,把优秀的作品传递给他们,这是一种任何媒体都达不到的“精确推广”。虽然这种看似“民间”的推广力量在目前看来还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某种意义上远胜于强大的传媒行业。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儿童歌曲创作能否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的一点小的思考,这仅是我根据个人的专业和一些经历过的事情所想到和分析到的,关于学前教育的各种领域的讨论在今天的教育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家长开始关注学前教育。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观察,在学前教育的各门类课程中“儿童歌曲创作”这一课程尚未普及,甚至还在某些区域内还是空白,是否有条件能够开设这样的课程?开设这样的课程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可能还需要经过更仔细的研究和更为广泛的讨论,但笔者认为,如果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事情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门课程将在学前教育中开始出现。

9.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 篇九

牟江琼 四川宜宾市培智学校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障儿童;康复训练。

我国现有6—4岁的学龄智障儿童428万多。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智力补偿、矫治的可能性与其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小,补偿的作用就越大。若能不失时机地中小开始,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是有可能的。

1.一、智障儿童的界定及心里特征

智障儿童常被称作弱智儿。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是指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形成认知活动的障碍;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级的阶段的,称智力发育迟滞,从特殊教育的角度统称智力障碍。

智障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的水平。他们一般有如下一些心理特点: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整个知觉显得比正常儿童明显迟钝。记忆方面:再现中会发生大量歪曲俄亥俄错误,支离破碎,缺乏逻辑、意义和联系;识记速度缓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缺乏分化,不稳定。语言方面:言语出现迟,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词意含糊,不能清楚、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词不达意。思维方面:判断力差,不能完整地认知客体,缺乏概括能力;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特别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考虑问题不合逻辑;对数的概念掌握困难,简单的计算也难以完成。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围狭窄,稳定性差,难于分配注意。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对人多怀敌意;缺乏自信心和制止力,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极其孤僻。

1.二、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面:0-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的、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内对智障儿童及时施以恰当的音乐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机能的代偿、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智障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他缺陷的最大程度的补偿、有利于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

1.三、音乐教育俄对智障儿童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训练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或音乐技能,而对智障儿童音乐训练的目的是补偿其智能和适应行为上的缺陷,争取适应正常生活、适应社会。音乐教育在智障儿童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具体可以进一步细化为:通过音乐教育使智障儿童在心理能力方面得到提高、通过音乐教育使智障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这样的改变是指个体通过接触音乐、对自身和环境有较大范围的开发,进而达到积极的社会适应。因此,通过音乐教育通过全国上百万 智障儿童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教育,能逐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锻炼大小肌肉群的能力,矫正他们的生理缺陷。同时,音乐教育可以培育他们的思想品德,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培育良好的品质与世界观。在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启迪智障儿童的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通过不断的训练最终是他们适应社会,独立生存发展,是每个智障儿童获得全面发展。

1.四、如何运用音乐教育提高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

音乐可以刺激智障儿童的大脑,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和对外界的反映能力,通过律动加强身体的反映能力,在唱歌曲的过程中使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声波振动都是极有规律的。声波振动引发人体细胞组织的共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在消除和缓解紧张状态的同时,是人的心理和情绪达到最佳状态。

在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中,我们将音乐作为背景来使用,他的目的不在于智障儿童是否在认真欣赏或深层次的理解音乐内涵,其目的是使儿童在音乐中受到感染,辅助康复训练更有效的进行。耶尔克斯——道森定律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根据智障儿童心理、生理及相应不同的康复训练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音乐激发儿童的情绪。面对困难复杂的康复训练时,激发儿童低水平的情绪;在中等难度的康复训练时,激发儿童中等情绪水平;在简单的康复训练中,激发儿童高水平的情绪。我们通过音乐对智障儿童情绪的影响,准确的把握情绪状态,使良好的情绪成为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促进力量。音乐作为一种放松及积极感情反应的诱发刺激,为儿童生理提供了放松的线索,使儿童在康复训练中聆听或参与音乐历程得到一种愉快的经验,帮助儿童从分心状态或诱发焦虑的思考中再度集中注意力,有效的进行康复训练。智障儿童一般都有语言障碍,我们以音乐为情感纽带来与他们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同时音乐教师应本着爱护性的原则,以更大的热情与耐心教育他们。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一个能力低智商差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有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富与同情心。”可见,从“爱”入手对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智障儿童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有的智障儿童多动,在音乐教学中就采用节奏性较强的音乐进行律动训练,让智障儿童适应音乐的有规律的持续活动,从而逐步约束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少动的智障儿童,通过音乐游戏等集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沟通。音乐游戏能培育智障儿童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协调能力。智障儿童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所学的东西容易遗忘,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多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训练方法。我们把音乐教学作为一种调节智障儿童情绪的手段和工具,是儿童主动的参与到音乐中去,克服情绪、生理及认知的障碍,是他们按自己的进度取得进步。儿童通过局部肢体或躯体的康复训练,引起全身脏器的功能的全面改善,从而改善和恢复智障儿童的肌体能力、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儿童沟通、社会情绪、感官知觉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全面地参加学校和社会生活。同时又有效的防止某些疾病可能诱发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增强状况和抗病能力。

10.浅谈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 篇十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 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如身体素质差、成绩不佳、亲情缺失、责任心下降、自卑懦弱、多疑敏感, 性格偏执、逆反心理强、自律能力差等) ,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群体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更应引起学校的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 笔者认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成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如何采取适宜的对策, 实施留守儿童教育, 形成有力的学校教育平台,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 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 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学校要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实事, 形成留守儿童工作层层有人抓, 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2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教育

各学校应将心理咨询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体系当中, 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并在每周固定的开设心理健康课, 将心理健康课落到实处。通过设立“知心信箱”、设立留守儿童“谈心室” (心理咨询室) 、开设“青春热线”和借助校园电脑网络的“花季心语”等多种形式, 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使留守儿童有地方倾诉其心事,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疏导和情感教育, 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 逐步建立留守儿童监测制度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 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 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 以便及时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家庭和生活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 将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 对监护人的相关基本情况和“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也应进行登记。成长记录袋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 包括父母的期望, 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 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 自己满意的作品, 等等。让留守儿童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班主任可以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形成家长和学校的合力, 检测并共同帮助留守儿童进步。

4 加强学校和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

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定期举行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 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 相互沟通交流,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 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要及时处理, 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最后, 学校和留守儿童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老师应定期向留守儿童监护人反映留守儿童在校学习表现, 并了解其在家的学习情况;解答监护人在教育中存在的困惑, 与家长充分交流, 形成合力效应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留守儿童家长宜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两次, 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要及时处理, 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班主任可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与父母面对面的沟通, 消除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 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5 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

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 班主任根据留守学生的校内外表现, 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 帮助监护人教育管理留守儿童, 每月定期通电话, 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便于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6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

爱是教育的基石, 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 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 对爱的渴求是十分迫切的。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 要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 与“留守儿童”交朋友, 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 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 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 多方沟通;在学习上, 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融入班级大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 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此外, 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工作的各个环节。对留守学生开设法制、安全、生存、心理、理想等教育讲座, 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教育的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留守儿童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

7 加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采取集中开展安全教育, 利用班队课, 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把预防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防雷击等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 提高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让他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的思想。

总之,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问题, 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 除了学校和老师无怨无悔地为留守儿童付出外, 更要呼吁社会加强导向,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解决或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责任, 要努力形成主要依靠这四方力量的教育管理协作机制,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校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 2007 (10) :32.

[2]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17-23.

[3]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1) :156-157.

11.浅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篇十一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特点

1、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

2、以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

3、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训练学前儿童的观察技能

2、培养学前儿童认真的品质

3、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二)、中国近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三)、西方学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

(四)、当代外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流派

(一)、陈鹤琴的主要观点

(二)、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三)、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四、美术教育与环境、心理有机结合,提高学前儿童对美术教育的兴趣

(一)、正确的指导

1、家庭美术教育

2、幼儿园美术教育

(二)、通过美术教育了解幼儿内心

(三)、让学前儿童都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创作,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

12.浅谈韩国儿童的礼貌教育 篇十二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营生外出打工,挣取家庭收入,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很少,这些儿童集中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家长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身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在这种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新方式然而父母亲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大义务和责任,而是把本应是自己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教育留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邻居、老师等,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我校地处万州偏远山区,有70%的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缺少沟通,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总的来看,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2.生活问题

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多数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拖”。

3.心理问题

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造成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监护不力。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同时也缺乏威信。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也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违法犯罪的倾向.2

三是疏于照顾。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道德品质问题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R1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基木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见表4,主要表现为: 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从而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抚养人或监护人忙于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精力有限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抚养人或监护人毕竟不如孩子的亲生父母更为肖接和严格,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成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迷恋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路。

5、身体发育问题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亲在身边的照顾,从而使他们较之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方面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其表现为: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时,常常忽略其合理的生活饮食结构。一般情况下,抚养人或监护人往往给予留守儿童的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饮食结构,因此使得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失衡;从身高体重方面来看,常表现为瘦长型或粗短型。二是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问题表现得尤为严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抚养人或监护人出于一些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很少给留守儿童涉及到青春期的教育当留守儿童青春期到来,面临生理剧烈变化的问题时,常常陷人尴尬或迷惑的境地。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这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 3

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3.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 4

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当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

3、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3.浅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篇十三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有所得”本质上体现了美术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历史上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有多种认识与观点,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 工具论。主要以里德和罗恩菲尔德为代表, 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 通过幼儿自发的和自由表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 让幼儿去建构健全人格的内涵, 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 将美术当作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手段, 将美术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儿童的一般发展上。在这种认识下, 幼儿的“自发”与“自由”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对幼儿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 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 同样适用于幼儿, 工具论者将幼儿放置在一种自发的、无教师教学和指导的、无创造目的的、放任自流的状态期待幼儿能够合适的发展, 是很不切合实际的。

第二, 本质论。主要以艾斯纳和格里为代表, 本质论强调学科为中心, 主张实现美术学科的自身价值, 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 认为美术能力是学习的结果, 正确的美术学习应该包含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知识, 应该有良好的课程设计和评价。但是,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并不是孤立发展的, 它同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也并非是为了培养美术领域的专家学者, 本质论者过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幼儿自发表现、自发创造的内在需求。

第三, 感官教育论。秉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两位有着医生经历的学者, 他们从自身的知识经验谈起, 认为美术的训练能够锻炼人的眼睛敏锐度, 肌肉的灵活度, 将儿童绘画看作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的手段, 而完全没有涉及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美术教育的目的, 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自旧石器时代就开始发展起来的灿烂美术文化仅仅只能锻炼人的感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否则无法解释人类美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关于理想的、关于政治的、关于各种各样情感的等等。

第四, 美术技法论。这种认识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以及我国古代的民间美术领域。美术技法论的观点主要认为美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 从而获得谋生的手段。在美术教育中, 教学大纲规定了学习和训练包括美术技能在内的学习内容, 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多以技能水平为尺度, 众所周知, 美术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门类, 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技法, 技法也是美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美术学科的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尤其在幼儿园阶段, 美术教育的目的更应是丰富的, 而不仅仅是死板的技法。

第五, 社会本体论。认为美术应该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 将儿童美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宏大目标直接相联系, 强调社会性。美术学科本身的特性使它具备一定的诸如宣传等社会性的作用, 但这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而不是唯一的方面。尤其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对象均为社会经验极少的低年龄段学生, 更应注重其个体性目的。

这五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与探讨了美术教育的目的, 在不同的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 每一种观点都曾经具备一席之地, 甚至影响至今。当代, 工具论和本质论对美术教育影响最大, 共同推动着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在2012年制定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 呈现出了几个关键词, 首先是“感受”、“欣赏”、“喜欢”, 感受与欣赏这两个词的对象若是美术, 涵义显而易见, 就是期望幼儿通过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欣赏艺术史上出现的经典的、适合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 使幼儿获得对作品的直接体验, 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美的东西, 孕育幼儿的审美素养, 引导幼儿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喜欢”, 则重在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热爱, 鼓励引导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另一组关键词是“表现”“创造”“大胆”。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幼儿能用美术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表现”之前加上“大胆”, 所谓“大胆的表现”, 更加强调的是幼儿的自主性, 幼儿在大胆绘画、手工制作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创造”在时代的发展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适时的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创造”, 在此过程中孕育幼儿的创新能力、创造力, 使他们的艺术创造与艺术想象不被抑制, 毋庸置疑,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纲要中体现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自由的表达与创造, 认为美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 不应从成人的视角去判定幼儿。

而在现实中, 笔者平时的实践以及对幼儿园的走访与了解, 发现很多一线的幼儿园老师对“有所得”问题指向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有着不同的观点, 总结下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 把幼儿美术教育作为德育、智育的工具与手段, 注重培养幼儿的一般能力, 认为美术能够辅翼人的道德发展, 能够让人的智力得到发展, 能够培养幼儿的协调性、合作能力。这种观点非常普遍地存在于具体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实践中, 其实是受到了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认为美术是所谓“副科”, 不具备让人获得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因素。诚然, 这种观点忽略了美术教育自身本质性的功能, 忽略了幼儿对“美”的直接感知与体验, 忽略了幼儿审美素养的培养。

第二, 过分强调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以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支持太少, 甚至不参与, 言必提“自由创造”“自由想象”, 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表明“我”具备先进的理念, 似乎只有美术具备培养人想象力、创造力的功能, 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又一筹莫展。想象和创造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的时代也需要一批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但此种看法完全忽视了美术作为“科目”本身所应具备的内涵。

第三, 注重模仿, 忽视审美感受。希望幼儿能够画出“更像”的物象, 以至于“范画”成为了每次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最为错误的观点, 如何能够用“像”与“不像”来评判幼儿的作品呢?老师希望幼儿画出“更像”的物象, 其实是过分地关注了单纯的美术技能方面的因素, 诚然, 幼儿确实需要学习一定的、简单的美术技能, 但此不应是目标中主要的诉求。这种观点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受到了所谓“应试教育”的影响, 另一种可能是为了迎合某些家长的口味。

第四, 采用“理性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这种“理性”在幼儿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实践过程中尤为明显。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美术欣赏的意义, 使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成了一堆“死”知识。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死板的、过分的强调作者本身的意图以及美术学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灌输”给幼儿这些所谓“准确的认识”, 忽略了幼儿在欣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忽略了幼儿与作品的直接沟通与对话, 久而久之, 幼儿可能只会认同教师的讲述, 被所谓“权威”逼迫, 完全放弃了自身的认识, 丧失了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 压抑了幼儿审美的天性, 让他们从小就丧失了怀疑精神、丧失了自由表达的本性, 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笔者认为以上种种问题的呈现与教师对幼儿美术活动目的的认知不足存在着直接的关联。作为高校学前专业学生或者幼儿园老师, 须树立正确、合理地幼儿美术教育价值观, 对该问题争取有辩证的认识与理解, 否则, 幼儿园美术活动将不会有合理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林琳, 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高红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科学出版社, 2011.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5]王麟, 侯素霞.幼儿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6]华爱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J].幼儿教育, 2008.

14.礼貌教育案例分析 篇十四

案例:

涛涛今年8岁,学习成绩挺好,只是有些不懂礼貌。例如,家里来客人从不主动打招呼,从不会说“谢谢”。父母有时也想批评孩子,但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不过是小事,不想“委屈”孩子,仍然对涛涛宠爱有加。

一天,父亲带涛涛去参加一个比较正式的晚宴,才发现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别人还没入席,涛涛先一屁股坐在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员要可乐。菜一上桌就伸筷子去夹,等到上龙虾这道菜时,因为是涛涛最爱吃的,他竟然整盘端到自己面前,就像在家里一样。虽然来客们都说“没关系,没关系”,但父亲还是看到了鄙夷的目光,觉得如坐针毡,难堪得要命,觉得很丢脸。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如果不想“委屈”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让父母委屈。

让孩子学会做现代文明人,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

那么礼仪教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

1、家长示范——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的日常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模仿他人的言行是未成年人的普遍的行为特征。“言教不如身教”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教子名言。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做人不能有双重标准。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的某种不规行为正是他的父母做过的事,做父母的再来批评孩子的这种不端行为,孩子会服气吗?性子刚烈的孩子可能会当面反击:“这是你们教的!”这时,即使父母送他几个耳光,打他一顿屁股,孩子也许会经不起皮肉之苦而暂停反击,但内心会仍然不服,甚至会从此鄙视父母的人格和怨恨父母的暴虐。在中国的不少城市,人们往往会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做父母的怂恿自己的孩子抢占坐位,或者父母抢占两三个坐位让孩子落座,对孕妇、老人、残疾人的困难视若无睹;在公园里,草坪上树有“游人请勿践踏”的告示牌,但做父母的视而不见,领着自己的孩子进入草坪任意糟蹋,或偷摘鲜花供孩子玩耍。

父母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年幼时,其举止行为主要是受父母的影响。我们都不愿自己的孩子举止粗鲁,那么父母首先必须自己举止文明。文明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彬彬有理的风度气质和恰当得体的言谈举止。

孩子年幼时尚不能判断人们行为文雅与粗俗,孩子最初是从家长的行为习惯中学习待人接物的,那么这时教育孩子的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一个正确的示范胜过十次“谆谆教诲”。孩子会无意中从家长迎送客人、陪客人谈话、陪客人吃饭的举止言谈中学会怎样为客人开门,请客人入室,为客人倒茶,倾听客人说话,为客人敬酒,就学会了“在特定的场所中有合适的举止谈吐”。

2、热情鼓励——表扬多于批评。

孩子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不是指责训斥出来的,而是鼓励夸奖出来的。鼓励,是促使孩子自动自觉地去实施某种行为;支使,是靠权威迫使孩子实施某种行为。聪明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礼仪习惯时必采用鼓励的方法。例如:在老人的生日晚宴上父母对10岁的孩子作出表扬:孩子,你今晚表现很好!知道把刚上来的菜先放到爷爷奶奶跟前,爸爸妈妈很高兴!但是如果你在吃蛋糕后把嘴边擦干净再吃别的东西,那就更好了。

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举止定下简易的标准,孩子如果做到了,父母应报之以微笑,或口头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好的习惯在礼仪教育方面,父母如果只会批评、指责、埋怨、挖苦孩子,往往会使孩子对礼仪由厌烦到不屑一顾,对礼仪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缺乏自信。我们要让孩子觉得:懂得礼仪,会经常被人称赞,获得别人的好感,自己心里也美滋滋的。

当孩子向家长要糖果或玩具时,家长要让孩子说“请”,否则,无论孩子怎样哭闹,都不予理睬;孩子拿到玩具时,又要要求孩子说“谢谢”,否则就把玩具重新拿回去。孩子做到了,就要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习惯。

礼仪教育,应充满乐趣,应有典型的示范、温和的提醒、及时的鼓励。

3、环境熏陶——耳闻不如眼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孩子礼仪习惯的养成与孩子成长环境的影响熏陶密切相关。良好的礼仪习惯,文明的处事行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它是靠长期的教育和熏陶才逐渐形成的。从礼仪知识的传授到形成文明礼仪的自觉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成这个渐进过程需要教育的推动力和环境的感染力。礼仪教育是提高孩子对礼仪规范的理性认识,环境熏陶是给孩子提供礼仪示范。二者结合,才能把礼仪规范标准内化为孩子自己自觉行为。

三代同堂的家庭对于孩子成长是有利的。因为孩子经常感触到父母“敬老”的示范。经常有客人来访的家庭对于孩子成长是有利的。因为孩子经常感触到父母礼貌待客的示范。家长如果到朋友、亲戚家做客,不妨带上孩子,让孩子亲历一下别人是如何接待自己的。

有些父母常常把孩子置于只适宜于成人的环境当中,成人在一起打麻将、喝酒、乱侃胡聊,脏话连篇,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学不到文明的举止,反而会受其负面影响。而事后发现孩子举止言谈不文明、不礼貌时,又来责怪孩子,或对孩子大发雷霆,这都是应该注意的。

4、参与实践——由“知”上升到“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主能力和交际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凡是自主能力强的孩子,其社交能力也比较强。孩子的这些处事本领、交际能力、礼仪习惯,需要经历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培养。

让孩子从小就参加接待客人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礼貌待客的好习惯。在参与接待客人的过程中,孩子会亲身体会到自己和客人的地位不同,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会在言谈举止方面比平时更加用心。这实际上是给孩子提供了一次礼貌待客的实习机会,如果得到客人的称赞,孩子会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

孩子最初是不会接待客人的,这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在客人尚未到来之前,应让孩子知道来的是什么客人,他与父母、与自己是什么关系,该如何称呼,使孩子在心理上作好接待客人的准备。父母可以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做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如打扫房间,采购糖果烟酒,共同创造一个欢迎客人的气氛。客人来了以后,父母可以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招待客人,或让孩子帮助父母招待其中的一位小客人。请客人入座,给客人倒茶,还可以让孩子主动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给小客人玩。孩子要大大方方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当大人谈话时孩子不要随便插嘴。当客人走后,父母要给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多表扬,多鼓励,适当指出其不足之处。

经过几次这样的实习,孩子的“接待经验”就会逐渐丰富,“接待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5、利用机会——家庭生日聚会,让孩子学会做主人。

过生日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之一。每一个家庭的每一年中都要有过生日的活动:为爷爷奶奶过生日,为爸爸妈妈过生日,孩子过生日等。过生日的活动中有许多礼仪,所以过生日活动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好机会。

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形式时,可以选择家庭中任何人的生日,但第一次可以选择孩子自己的生日,这样可能会引起孩子的特别的关注和兴趣。父母可以在这一天让孩子全面负责接待、迎送客人的工作,使他在实践中培养起礼仪习惯。父母要帮助孩子策划这一天活动安排,教给孩子在这一活动中的礼仪知识。下面的内容是这一活动的礼仪常识,可供孩子参考:

(1)在大门口欢迎客人,把客人领进室内,并介绍他们与所有人认识。每次去迎接新的客人,小客人都要因“失陪”而请求已到客人的原谅。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他都要去迎接。要主动提出为客人拿外衣,要等客人把礼物送给自己时自己才可以去拿。接过礼物时要说“谢谢”,并把它和别的礼物放在一起,等过后一起打开。

(2)每打开一份客人的礼物都要说“谢谢”,并表示喜欢。但不要说某某礼物你最喜欢。不要评论礼物价格的贵贱。

(3)生日宴会上如果有长辈,要让长辈先入座,并坐上座。

(4)生日活动如果有游戏活动,一定要考虑到让每个客人都能参与,如果客人中有残疾者,尤其要注意不要使残疾者尴尬难堪。

(5)如果有些客人必须提前离开,主人要把他送到门口,并再次表示感谢。

6、寻找机会——参加朋友聚会,让孩子学会做客人。

出席别人家的聚会,到别人家做客,也是让孩子接受礼仪实践的很好机会,所以,父母可以有选择地带领孩子参加一些亲戚朋友邀请的各种聚会,以便他们把礼仪知识付诸实践。以下内容是作为客人的一些礼仪常识,可供孩子们参考。

(1)在接到邀请(口头邀请或请柬)后,要给对方回复,并告诉主人乐意参加之意。

(2)到达聚会地点时,要向对方及家人打招呼。

(3)当主人介绍你与某人相认识时,你要向其人问好,并尽可能记住人家的名字。

(4)宴会开始,要等待菜上齐了,主人宣布宴会开始时再动筷子。

(5)吃饭时,不要把盘子里的菜翻来翻去,挑挑拣拣,不要把自己的小碗堆得满满的,不要有“抢食”的样子。

(6)吃饭时既不要一声不吭,也不要大声喧哗,要吃中有谈,谈中有吃。吃饭时嘴巴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大,要保持“吃相”的文明。

15.浅谈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 篇十五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目前我们中心的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表现:

1、人际关系障碍

自闭症儿童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上的交流。即出生后不久表现尖叫、烦躁、好动,也有特别安静,不哭不闹,对室内灯光、亲人走动和讲话不注意,妈妈抱他,最好不要以身体贴近,他更不会用眼睛望着妈妈的脸,当妈妈逗他玩也不会做出反应。正常孩子到7个月时就能分清亲人和陌生人,陌生人抱他就不让抱,而自闭症孩子则什么人抱他都一样。1岁多时,尚不能与父母建立强烈的情感依恋,看到他们离开或返回时没有亲密的表示;自己有什么疼痛和不舒服时,也不会求助于父母给予保护和安慰。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后,常常不听教师的指示和不与小朋友在一起,而独自一个人玩土、泥沙或其他。他们也不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在孩子中惯常玩的游戏,如“过家家”等。5岁左右,对父母表现亲近和产生一些依恋倾向,早期一些社会交往障碍可减轻,但他们的社会交往仍然相当困难。如与小朋友交往中,有些较聪明的自闭症孩子会接近其他孩子,并想建立起友谊,但他们的能力因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如不能将自己的感情投注于其他孩子(或称移情),也不理解对方的感情反应和需要,以及对别人的关心。此外,对方的非语言性表达,如点头,微笑和手势不理解,这些缺陷常持续至成年期。

2、语言障碍

约50%的自闭症儿童一直不会讲话。正常孩子在婴儿早期就伊呀发声,在父母鼓励下发声更加积极,1岁后会发爸、妈等单词,1岁半就会说短句,如要或不要等。几乎所有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发育都迟缓。他们的言语常用刻板的重复的言语,缺乏与人一来一往的交往性言语。他们应用代名词,你、我、他等错用,甚至有时根据脑子里所固有的想法向人反复提问。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显得平淡和生硬,缺乏抑、扬、顿、挫。他们更不会主动与人交谈,维持交谈及应对式的会谈。他们对言语的理解也有困难,尤其对象征性、概括性和抽象性词语的理解困难更大,如不懂得好与坏、美与丑、朋友与敌人、爱与恨、不分喜怒哀乐等。他们也不会用手势、表情和姿势来表达那些想说的语句。他们要大人知道他们的需要,他们不抓大人的手而抓大人的手腕,也不会用自己的食指指那些他需要的东西,也不会伴有手势或姿势或表现使对方更容易了解。

3、感觉调节和动作障碍

自闭症儿童有各种感觉调节障碍,具体表现在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或反应过强,对他人的吩咐和问话置之不理。为提高对感觉刺激的感受性和敏感性,自闭症儿童常作出摩擦、拍耳、磨牙或拍打等动作。为寻求前庭刺激,常摇晃或摆动身体、或转动头部。自闭症儿童大都活动过度,常用脚尖走路,有时作出某些夸张而怪异的动作或姿势。因此,在感觉统合的训练中,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是我们首先考虑的因素。

二、自闭症儿童兴趣刻板、狭窄,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教育时需要注意的现象

自闭症儿童,甚至是出生不久的婴儿就会要求母亲喂奶须在同一时间和抱同一的姿势,长大后用餐须坐同一位置,室内家具和窗帘须放在固定位置。若有改变,就遭到拒绝或表现极度哭闹。他们喜欢听同一首儿童音乐,当发现改变了,就烦躁和哭闹。他们的刻板和强制性行为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和活动。如走路只走同一条路,总向一个方向转弯,或走两步就跳一步;又如他们走路时不可克制地用手摸一下电线杆。他们的兴趣狭窄,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对室内旋转的风扇发生特殊兴趣,长大后对自行车的轮子转动而高兴。我们见到很多自闭症儿童对电视中的广告和天气预报,或对节拍强烈的音乐发生特殊的兴趣,他们可以从哭闹中安静下来,或从别的房间跑来听。自闭症儿童大都对某些东西〈如玩具〉的非主要特性部分感兴趣〈如它的气味、表面感觉,它们产生的噪音等〉。对有些东西甚至有特殊的依恋,整天玩弄不离手。如将其拿开,则表现强烈的反对或出现严重的焦虑反应。对于陌生环境或不熟悉的玩具,会有一定时间的适应性,这是在自闭症儿童教育时必须顾及的现象。

三、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

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具有享受教育、接受教育的正当权利,那种因自闭症儿童有行为障碍和语言障碍,便以“难以教育”为借口,剥夺他们的就学权利,是一种严重的差别歧视和人权侵犯。但是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同于正常儿童,也小同于智残、肢残等其他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目前,对白闭症儿童的教育主要使川一种个别化的教育辅导技术。

所谓“个别化”的定义是指在高度构造化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订的个案化教育和辅导。

其原则有3条:第一,确定对孩子培养的方向,并以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适应为主。

第二,是将对自闭症孩子学习能力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设定在“萌芽反应”范围内。

第三,教育目标的完成应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及自闭症孩子将来的自主发展与生活自立方面。

其主要的教育精神和技术运用点如下:

1、把“萌芽反应”作为学习的入手处

儿童对于教师所给予的某个学习课题,能在某种程度上大致理解,但不能正确完成,这一状态在教育治疗中被称为“萌芽反应”。

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完全、不完善的地方。观察其理解到什么程度,可了解其认知发展的水平,并且对预测其今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使用剪刀剪纸(如剪纸星星)这一任务中,正常3-4岁的儿童能使用剪刀,但不能沿着线条剪得很整齐,而到5~6岁,儿童的精细运动就发展得较好了。因而,如果5-6岁的自闭症的儿童在剪纸活动中处于 3~4岁正常儿童的水平,这就是他们的精细运动的“萌芽反应”。类似的活动还有折纸鹤、拧瓶盖等。

自闭症儿童有一个特点,就足缺乏一贯性。昨天能完成的任务,今天就不行了。或者一段时间学得快,但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什么也学不进去,处于一种“高原期”现象,即各方面处于停止发展的状态,正如苏东坡的一首词中写道“月有阴晴圆缺”。因而在白闭症儿童的教育中,首先要了解哪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真的不行”,哪些只是“不理解”而已。如果真的不会做,就不要再教了。如果硬要他们做,把正常儿童的课程用于自闭症的儿童,则他们会出现情绪障碍,如于舞足蹈、奇妙的尖叫、自伤、多动等。这里的“不会做”是指行为技能层面上的,而“不理解”所导致的“不愿做”是一种心理认知障碍。所以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先要了解什么是其会做的,在会做的当中,只要他们有“萌芽反应”就可以了。教师要多鼓励,多称赞。

2、选择最优化课程

首要的课题是培养自闭症儿童在家庭巾和在教室里的适应行为。其中有:(1)学会等待;(2)点名时有反应;(3)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4)能和老师同学进行一定的接触,如握手等。第二项课题是技能的迁移。自闭症儿童的迁移能力比较差,如他们学会了向某个老师问好以后,仍不会向其他老师问好。因而这也是需要反复培养的。

3、根据孩子的长远发展目标设定学习内容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具有共性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言和人际交流能力。如简单的会话和传意表情。

第二,适应性的技术和行为。例如:如何看红绿信号灯过马路,如何在超市购物等,这些行为技术是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因而要反复教授。

第三,自助能力和责任义务。要让白闭症的儿童明白在其一生中有大量的事情要由自己来完成,懂得长大后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

第四,认知能力。如比较事物大小、分类、区别的序列以及知道钱的多少等。

第五,运动能力。A.精细运动,如游戏棒、弹子球等;B.粗大运动,如足球、篮球、游泳等;C.与伙伴协同游戏以及在运动中确保自身的安全;D.为今后从事职业打下身体协调性基础。

第六,作业的能力。A.集中力;B.注意力,c.整理学习用具,整理笔记;D.懂得做事的顺序,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在上述的课程中,知识的灌输并非主要目标,其重点足放在学习适应性行为r,以培养其生活能力,促进其认知发展。这样的课程被称为生活化的课程。在这教学过程中。须注意把简单的学习活动同困难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愉快的学习内容同枯燥的学习内容相结合,还要做到动静结合。要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动机。并注意哪些足他们喜欢的,哪些是他们不喜欢的。对于他们所讨厌的课程不要强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在于补缺,而是在

于开发其长处。

4、学习和交流的技术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视觉记忆力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仪器,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视觉化。

白闭症儿童与听觉障碍或语言障碍儿童不同,自闭症儿童有语言、听觉和动作,但却不会使用,因而出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喃喃自语的情况。哭泣是婴儿常用的交流手段。婴儿一哭,母亲就会给他牛奶喝、换尿布或拥抱,但婴儿没有停止哭泣,这是因为父母对包含在哭泣这一生理信号中的情绪不理解的缘故。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自闭症儿童与人相处的心理距离,许多人也不理解,而自闭症儿童也不能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表情,他们就好像处于异文化情境中一样。对白闭症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交流辅导,不是要求自闭症儿童去学习正常人的交流方式,而是正常人要去理解自闭症儿童的信号,积极与他们沟通。

一般的人际交流技术或方法有:一是向他人要求的技能,在向别人要求时,语法和词汇不必正确,但语气、眼神、表情和动作却要关乎对方;二是具有在环境中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的能力,即破译或阅读、解读周围环境的能力;三是提供给他人信息的技能;四是接受或发出指示命令的技巧;五是和人接触、打招呼以及与社会接触时找到自己的第一印象等。

这些人际交流的技术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当中,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主要教学目标应放在孩子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的程度上。“是否表达了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的程度如何”,还有在交流中的语言语调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姿势、表情等都非常重要。另外,交流的持续性以及主观的努力程度也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要求自闭症孩子的父母观察孩子2个小时,记录下孩子的所有交流方式。如:孩子在什么场合,对谁进行了交流,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表达的。

对于一些没有语言,或语言有障碍的自闭症儿童该怎么教育他们学习交流技术呢?主要是运用“代替式”交流方法。

①物物交换的方式

老师手中持有肥皂泡液,自闭症孩子手中持有吹棒。老师约定,若孩子把手中的吹棒给老师,老师就给他吹泡泡。反复示范给孩子看,孩子不给吹棒,老师要耐心等待,当孩子给老师吹棒后,教师要表现出非常感动、赞赏和吃惊的样子,并对他说:“你想要一个大肥皂泡。”即使孩子的举动只是命令性的反射、冲动的或不自觉的,老师也要以赞赏的表情把这一切肯定下来,让孩子逐渐从命令性的反射行为过渡到互动的行为关系上来。这种物物交换的方式还可以迁移到家庭中使用。例如:在孩子面前放一个杯子。把橘子水拿出来给孩子看,若孩子想喝水,他得把杯子伸出来,父母要装做不知道孩子口干,必须耐心等待儿童做卅动作。当反馈动作形成后,还要给孩子一定的奖品,鼓励他的交换。

②利用图画卡片进行交流

这是一种意志和欲求的交流。让孩子记忆电话号码,当孩子完成某一任务后,要求孩子从信封袋里抽取一张卡片,卡片上的内容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活动,也可以是食品。孩子选择哪张卡片就给予那张卡片上的奖励。

③利用事物系统中的标志性语言或关键词

对自闭症儿童降低学习完成的要求,只要孩子把一句话中的标志性语言讲出来就算正确。实验证明,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使用关键词或标志性语言对语言是有帮助的。在训练孩子 5 使用标志性语畜的时候,原则有三:一是老师必须耐心,缓慢地进行教学;二是教学内容必须有鲜明的形象性,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三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选择必要的词汇。

总之,在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在教学中始终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小步骤多平面地进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构造化,创设好学习的环境,激发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5)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的主要对象是8-11岁的自闭症儿童。对于4-7岁的自闭症儿童可先进行个别辅导。而12-13岁的自闭症儿童由于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其中有1/3患儿会出现癫痫症,所以也不适合进行团体辅导,只能进行个别辅导,等他们度过这一阶段后,再放人青少年的辅导团体中。团体的人数一般为6~7人;辅导老师2~3人,1人为主,2人为辅。

辅导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基本技能训练,并将之迁移到应用技能中去。如,从对颜色的区别迁移到对红绿信号灯的区别,从对数目大小比较迁移到对纸币价值的比较。

②先观摩,后模仿技能。如,先让自闭症儿童看“圣诞节”的一段影片;然后让他们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圣诞老人、爸爸、妈妈、孩子等;之后再进行角色互换。

③个别辅导与构造化团体辅导要相结合使用。

④让自闭症儿童将在团体中学到的技术在社会的其他场合中迁移使用。如自闭症儿童学习游泳,可先在学校等场合进行封闭训练,学会后同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泳,最后再到社区的游泳池去游。

对于以上的个别化教育辅导方案的教学效果应如何评定或考核呢?对自闭症儿童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效果主要用以下10个方面的标准来评估:

①能接受摄像。让孩子能够按要求理解、完成活动或作业,并接受摄像活动,以便于日后进行考核和评估。

②让自闭症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助,也要使周围的人了解这种自助。

③让他知道即使时问不能持久,但能够一个人独立开展学习或活动的重要性。

④学习或活动完成后,能向父母或教师做出表示。

⑤能够理解任何的奖赏或奖品必须在作业结束后才可拿到。

⑥要学会等待或忍耐。

⑦即使做事受到干扰,仍能够集中注意力再继续千。

⑧要懂得做事也好、学习也好应靠自己。

⑨能在两种事物当中做出选择。

⑩能记住自己尝试性的错误,并能够由自己来订正。

可以制订以下的评分标准:上述10个培养事项每一项能够完成得3分,大部分时候能做到得2分,很少能够做到得1分,完全不能做到得0分。分数达到25~30分属优秀,属恢复较好的自闭症患儿;20~24分良好;12—19分合格;10—11分属临界线,需进一步观察或重点教育;9分以下为不合格。

有实例说明那些智力正常或超常的自闭症儿童,通过个别化的教育辅导和学习,在学术或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来说,我们不得不说他们离事业有成还足有较大差距的,我们不能指望大多数白闭症孩子有辉煌的事业,我们必须从现实的角度,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辅导,让他们在自身发展的许可范围内,达到生活上一定的“自立”。

5、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对策

(1)集体活动——构建一种互动合作的氛围,培养自闭症儿童良好的社交能力。

自闭症儿童大都表现有不合群的现象。为了使他们能够相处融洽,我们就根据感觉统合训练室的环境,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能力,设计出一套适应集体活动的训练项目,营造一个 使自闭症儿童能互动合作的氛围。如平衡步道,该步道设计宽度只可一位同学通过。整个平衡步道呈圆形,在步道中间穿插设计有较高难度的平衡木,有难度要求高的半圆步道。在实施集体教学活动时,要求全体自闭症儿童依次按指定方向及圈数作环绕行走,不可相互穿插走动,同时边走边自己数数。

在集体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有部分自闭症儿童不按秩序训练,喜欢穿梭于前后同学之间,或走出步道外。老师可以用简单的口令,使其有秩序地参与训练。在使用口令无反应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带着此学生加入到步道行走的行列。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性训练,自闭症儿童慢慢地适应这种集体性、有秩序的训练活动,逐渐地让他们养成一种有序及相互合作的习惯。

(2)分组训练

自闭症儿童在集体训练中,能力表现不一;同一种游戏的教学,不是每个学生所能掌握。这时,分组训练将显得异常重要。具体来说,在设计感觉统合分组训练时所遵循的原则是:

a、偏于“静”的学生,首先有静态训练,慢慢发展到动态的训练;

b、偏于“动”的学生,首先有动态训练,慢慢发展到静态的训练;

c、要注意“动”“静”运动配合时对身体的协调作用。

偏于“静”的学生,可以做立定投篮、趴地推球、触觉训练等项目。偏于“动”的学生的游戏可做跳床,跳床上边跳边接投球、滑板、旋转盘、吊筒等项目。这些游戏有助于空间距离感及判断力的发展。

为了使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设计出一套动、静结合的训练组合。如“平衡木 吊筒 跳床 步道平衡木”。这套动、静结合的游戏组合,要求自闭症儿童是完全在脚不落地的情形下完成。这套动作的难度在吊筒上,因为吊筒在平衡木与跳床之间,前后大约有50厘米的距离。吊筒是动态的,这样就需要自闭症儿童站立在吊筒的晃动中找到平衡点,再由吊筒直接走到跳床上。

我们在平时的感觉统合训练中,把这套动、静的游戏组合,分解成若干小动作来进行分组教学。由单个动作到多个动作;静态训练到动态训练;小组合到大组合。加上老师的示范教学与学生的模仿练习相结合,逐渐让自闭症儿童从简单的模仿发展到复杂动作的完成。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自闭症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富于新意而简单的游戏方式。当自闭症儿童能独自完成这套动、静结合的游戏时,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游戏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同时达到了自闭症儿童的空间知觉的强化训练,可以提高空间认知、距离的判断能力,使自闭症儿童的视—动协调更顺畅,眼—手配合更精确。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动、静态训练要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加强自闭症儿童正确的运动感觉刺激,恢复其健康和正常的运动模式。这也正是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所在。

(三)个别辅导

集体训练与分组训练在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相应地缺乏个性化,于是个别辅导是自闭症儿童最主要、最有针对性的方法。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个别辅导时,需要掌握一些训练的基本要素:

1、训练活动的内容设计恰到好处,不要过易或过难;

2、给儿童适当的挑战,让其发挥适当反应;

3、观察儿童的反应,避免给与过多或令儿童不喜欢的刺激,令他们更“关闭”自己;

4、以儿童为中心,有时可以让他在指导下选择想得到的感觉刺激;

5、训练过程着重自闭症儿童愉快地参与;

6、避免不必要的他人骚扰,影响训练的进行。

在实施个别辅导时,首先需要对自闭症儿童作出详细的感觉缺陷记录与诊断,这样才可以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感觉缺陷补偿。

总之,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大部分是利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个人和团队的游戏中,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各部位的皮肤感知觉能力,矫正由于运动感觉不足或扭曲等错误对感觉信息而产生的身体协调不良。培养自闭症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如遵守纪律等〉,从而改变行为的杂乱冲动和不合群现象。游戏也最适合儿童的心理,自闭症儿童有可发泄压抑的情绪的活动形式,起到心理上的疏导作用。同时,在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老师与自闭症儿童的密切、长期的互动关系中,培养与锻炼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上一篇:以微笑面对生活600字作文下一篇:消防安全短信温馨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