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共14篇)(共14篇)
1.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一
2012级西南大学教育硕士(吴江)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题
一、辨析题(20分)
1.研究假设是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
2.无关变量是与实验效果无关的变量。
3.质的研究采用的是由上而下演绎的研究路径。
4.在选择研究课题时,题目应越大越好。
5.开放性或敏感性问题应放在问卷之首。
6.观察法的显著特点是能揭示事物间存在的必然因果关系。请指出下列问卷题目设计存在的问题:
7.暑假期间,你不得不在家长的要求下去参加兴趣辅导班。
8.你喜欢饮誉中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
9.你赞成对学生进行竞争性较低的测验和实验教师等级制度吗?
10.你对计算机选修课的喜爱程度是:①很喜欢②喜欢③较喜欢④不太喜欢⑤不喜欢⑥很不喜欢
二、论述题
如何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
三、设计题
1.若要调查中学生的学习习惯,试设计一个调查问卷框架。
2.试以时间取样法设计一个观察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方案。
2.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二
1. 具体做法
1.1 改集中考试为分散测试。
传统的中药鉴定学考试大多通过期中、期末2次综合性理论考试决定学生的成绩, 实行目标教学以来, 我们遵循评价、反馈和矫正贯穿始终的原则, 除继续保留期中、期末2次终结性测试外, 又增加了诊断性测试、课时性测试和单元性测试。
诊断性测试多在每一单元开课前进行, 目的是评估学生对学习该单元必需的相关知识的准备情况。如在学习“根及根茎类中药”一章时, 先对已学的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中根、根茎的形态、组织构造等有关内容进行测试,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记得模糊不清或遗忘的知识及时辅导补习。
课时性测试是为改善和促进正在进行的教学而专门设计的测试, 往往根据课时内容及授课形式灵活安排。目的主要是让师生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结果验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或比较几种教学方法的效果, 以获得改进教学方法的信息, 学生则可从考试成绩的分析中客观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指导今后的学习。
单元性测试通常被编进学期授课计划, 教师在制订单元目标的同时, 精心编制了各单元测试题, 每单元授课结束都进行10分钟至l小时不等的单元测试, 测验成绩一方面作为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反馈矫正的依据, 对未达标的学生及时提供矫正材料或个别辅导以使其进行补救学习。
1.2 改单一理论笔试为知识、技术、态度全方性测试。
中药专业是一个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复合型专业, 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态度是教学目标中缺一不可的因素, 因此, 我们将知识、技能、态度的评价全部纳入学生成绩, 在终结性测评中, 每名学生的总成绩均由4部分组成:理论笔试成绩、显微鉴定技术考试成绩、单元测试成绩及平时成绩 (包括实验课平时成绩和理论课平时成绩) 。
近几年来, 我们又加大了技能操作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首先在课时分配上, 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1或2:1, 增加了实验学习时间, 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分班上课, 保证每次课的教学效果。我校的中药鉴定实验考试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 参考学生每次的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 给出最后实验课成绩。
在各项测评中, 我们不仅详细制订了知识和技能考核标准, 还特别注重对态度目标的评价。如在对显微鉴定技术测评时除了观察学生的操作准确程度和实验最终结果外, 还规定了实验过程中的态度目标: (l) 认真预习实验目标、内容及相关知识; (2) 着装整齐, 操作规范、仔细、积极、主动; (3) 尊敬教师, 与同学团结协作; (4) 按时完成实验内容, 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5) 爱惜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自觉维护实验室秩序及卫生; (6) 节约水电。此外还详细规定了各项目标的评分标准。
2. 体会
2.1 全程评定学生的成绩, 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提高了学习成绩。
教学是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但又不易控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是教师的教,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 要完成教学目标, 两者缺一不可。实施目标教学以来, 由于加大了对学生全程学习的监控, 教师可以直接、客观地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态度, 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并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学生也在多次的测试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及时调整、补救, 把工夫、精力用在平时, 因此, 考试压力大大减轻, 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 知识、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2 考核目标更加客观、全面,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三
摘 要:科学有效的考试方式是检验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教员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若干改革方法,并分析了考试改革中可能面临的困难。
关键词:军需信息系统;考试方法;考试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军需信息系统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军需工作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员运用各类军需业务软件完成部队军需保障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军需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军需人才具有突出的作用。与课程性质相适应,军需信息系统课程的考试具有许多特殊性,比如:既要考查理论知识,更要考查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考试场所通常不是在一般的教室而是在专业的计算机房等。目前的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存在不少的缺陷和弊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本文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考核模式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试结果难于反应学员实际水平
军需信息系统课程内容较多,考试往往集中在期末进行,且同一般课程一样由任课教员临时命题。每到期末,学员负担很重,往往寄希望于考前的教员辅导,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学员提交的考试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传递上交,一些学员甚至修改姓名,一卷多交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样既不能如实反映学员的实际学习情况,又滋长了浮躁之风和投机心理。此外,任课教员不仅负责出题,还负责阅卷和登记分数,没有实现考教分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二)命题及阅卷周期过长
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着重要检查学员掌握和运用各种军需业务软件的素质能力,而军需业务软件本身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这无疑增加了考试命题难度和时间。
与其他课程的考试不同,军需信息系统考试批阅试卷主要重在过程的检查。有的学员答题可能只是中间的某一个步骤出现错误,但是就会导致整个考试数据全盘错误。因此,教员不能简单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应该导入学员的考试数据,将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依次检查一遍。这种检查耗费的时间精力也远超过普通的考试。
(三)考试场地准备过于复杂
军需信息系统课程的考试通常要在专业的计算机教室进行,考试场地的准备一般由机房管理人员和教员配合进行。管理员通过“还原卡”和网络克隆功能安装操作系统和基本的办公软件,教员则负责军需业务软件的安装。由于目前各类业务软件的数据库子系统不支持克隆功能,因此准备考试场地时需要将业务软件逐个安装到每台机器上。一个教学班考试的人数往往在50人以上,因此准备考试的场地就需要2~3天的时间。
(四)考试结果分析反馈不够
由于现有的课程考试集中在学期末和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方面学员很难有机会根据考试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调整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教员也无法根据学员的考试结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调整授课方案,优化教学方法。这样导致考试对教学的反馈促进功能无法发挥,因此通过考查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地改进教学,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改革初步构想
目前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在内容、形式及组织准备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课程教学的特点,无法满足检查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完善课程考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建设是课程考试科学性、延续性的重要支撑,是准确公平检验学员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有力保障。以完备的试题库为基础进行题库抽题、系统组卷,既做到难易适度、覆盖面广,又保证公平、公正。使学员对在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本课程涉及的军需业务软件很多,各业务软件操作之间联系密切。构建综合软件试题库难以保证试卷的业务完整性。因此,初期可为每个业务软件设置5套专业软件测试试卷,未来条件成熟再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综合软件试题库。基于某些知识点的随堂随机考查也可以设置为试题库的形式,从其中随机抽题。此外,还可根据对学员考核的需求,选择同一知识点习题组成随堂练习。
随着试卷库与试题库建设的深入,其题目数量与类型更加丰富,涵盖的知识点愈加全面,将更有利于对学员的考查,也使考试的命题、组卷、考试、判卷等环节的工作更加合理。计算机辅助阅卷使成绩更加公平公正,不易出现人情分等现象。另外,也能减轻教员的阅卷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阅卷准确率。
(二)基于虚拟机技术的考试场地准备
考试场地准备过于复杂费时,是目前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面临的问题之一。可以利用虚拟机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虚拟机软件是一种特殊的软件,可以在宿主机里虚拟出一台计算机。利用虚拟机技术可以在不增加机房额外设备的基础上,提高目前软件操作类考试机房准备工作的效率,满足军需软件考试的操作要求。在具体的考试中,由于学员的一切操作都是在虚拟机上进行,在机器出现故障时,可直接将虚拟机文件拷贝到其他机器上即可,硬件的问题几乎不会对考试产生影响。只要在维护机房时,事先维护好母机的虚拟机文件,考试后几乎不影响机房的正常的系统设置,从而间接方便了机房的管理,大大减轻考试场地准备的工作量。
(三)实现考试模式的多元化
军需信息系统课程与一般的理论课程不同,其实践性、操作性很强,教员除了要讲授基础理论,更多的是要向学员传授系统的操作流程、技巧等技术知识。这种技术知识的传授对连续性的要求较高,学员一旦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后续知识乃至整个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员更需及时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
为此,应打破传统的课末单次考试的模式,积极引入考试模式多元化的概念,实现课程考试的多样化和多次化。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灵活采用随堂测试、小组想定研究、口试面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查方法,多次组织对学员的考核,按比例综合评定学员的课程成绩。教员要随时注意收集学员课中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方法,对于考核中发现的课程难点在后续的教学中要作重点分析和重点讲解,帮助学员解决学习中的“槛”,以提升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三、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改革面临的具体困难
(一)缺少必要的人力、经费投入
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的改革,内容繁杂、技术含量高、实践性操作性很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做支撑。人手不足、经费投入不够,是制约改革展开深入的首要困难。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课程内容更新很快,试题库、试卷库的建设,甚至还没有完全建成,就需要进行修订。建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考试题库,在目前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几乎没有可能。由于学员多、教员少,军需信息系统课程往往需要实行合班授课。一个教员需要面对上百个学员,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多次考查考试。此外,由于受机房建设不足的限制,一门课程甚至辗转多个教室,对于随堂考查、面试口试等的开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教员课程改革的动力不足
课程考试改革付出大、回报小。目前军校教员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直接关系到教员切身利益和前途发展的工作,主要是看教员有多少科研课题、发表了多少论文、出版了多少著作,而不是考核教员在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中做出了多大贡献。因此,在现行岗位评价体制的压力下,教员往往不愿意从事投入多、回报少、周期长的考试改革工作,造成课程考试改革的动力严重不足。
以上这些具体困难直接影响制约着军需信息系统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和深入,而这些困难又不是教研室和教员自身可以解决的,需要通过深化院校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谢文阁,刘鸿沈,陈文实.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袁东华.高校试题库、试卷库建设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3,(4).
[3]翟静.高校音乐专业史论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音乐时空,2013,(4).
4.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四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
1.教育调查报告及其构成教育调查报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1)题目。调查报告一般用一句话点题,言简意赅,能够恰当反映主要研究问题。必要时可以添加副标题,以作为对主标题的补充,用来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基于什么问题的调查。
(2)前言。调查报告前言必须开宗明义地交代清楚调查目的、意义、任务的方法。
(3)正文。正文部分即调查内容。通过叙述、调查图表、统计数字及有关文献资料,用纲目、项或篇、章、节的形式把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准确地揭示出来。教育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另一种是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来写。
(4)总结。在对整个调查内容进行总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或政策性建议,作为对前言中所分析问题的回应,也是整个研究的创新所在。
(5)附录。为了体现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或者充分有力地展现个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通常也要将研究过程中所运用到的一些调查手段的实施情况,如访谈内容、调查问卷或部分原始材料等,附在报告后面。
2.教育实验报告及其构成教育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1)题目。题目必须能准确、清楚地呈现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通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问题一目了然。
(2)前言。前言主要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
(3)方法。此部分主要是要让他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以评价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也便于他人用同样地方法进行重复实验。
(4)结果。此部分要求简要地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②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得出研究的最终结果或结论。
(5)讨论。讨论的作用有:从理论上加深对研究结果的认识,为本研究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对结果中不够完善之处进行补充说明,从而为得出结论奠定基础。
讨论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②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③提出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研究提出建议。
3.学术论文及其构成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其结构应当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1)标题。学术论文的标题一般应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准确概括论文内容,能反映研究方向、范围和深度。二是文字简练,具有新颖性。三是便于分
类。
(2)内容摘要。以精确、简练的语言,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摘要要求具有完整性、突出重点、陈述客观、文字精练。
(3)序言。序言写在正文之前,用以说明写作的目的、意图及研究方法。序言的具体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①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②简介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手段。③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正文。正文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现。无论何种类型的论文,都要注意事实材料的可靠性以及理论的运用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论据要丰富充实,论证要遵循一定逻辑思维的要求,注意主次,抓住本质,分出层次,条理清楚。
(5)结论与讨论。结论是围绕正文所作的结语,将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讨论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讨论是从理论上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
(6)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引文注释是对直接引用的资料进行来源说明,这是尊重原作者著作权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论文的末尾。其意义则不同于引文注释: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读者或同行了解作者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二)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学术论文的中心是创新,能反映作者在研究探索中获得的新见解、新理论,从而区别于教科书。阐述的内容是“前人所未知”的,或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新的材料、从新的理论高度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选材。选材不是按研究者主观意愿任意“裁剪”取舍,而应符合以下要求:
(1)要紧紧围绕研究的主要问题选材,分清主次。
(2)要选取典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对材料的量和质把握得当。
(3)要选取真实准确、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也就是说要鉴别材料的真伪和价值程度。
(4)要尽可能选取新颖生动、反映时代感的材料。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在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中,必须正确处理借鉴吸收别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的独立思考的关系。对引用的观点和文献,首先要搞清作者的意图、文献的内容和价值,从中挖掘实质性问题,从而加强论证的针对性。其次,要善于从众多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中选择最典型的、富有说服力的材料。那种仅仅是为介绍而介绍,对所引用的观点及文献只述不评或者任意引申发挥的做法也是不妥的。
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语言文字要准确、鲜明、生动。准确,是指客观地反映现实,切忌浮华夸张,既不可以日常生活用语代替科学术语,也不可生造词语以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鲜明,指无论要点、要义或要据,都要清楚明白。生动,即要求语言讲求文采,不要轻易地宣布真理。
文字上要做到“信、达、雅”,就需要对论文进行反复推敲修改,通过精雕细刻而使论点更加突出,论证更加严谨,文字更为简练,最终使学术论文的写作
5.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五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
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
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
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在按等距划分的各个区域(组)内出现的次数情况。
[答案]完全正确 15.控制无关变量的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答案]完全正确 16.探索性研究是一种不太深入的研究。当研究者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不大清楚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没有掌握相关理论根据、以及不能确信可以建立哪些假设,这种情况下要贸然进行精细的研究,恐怕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同时也浪费研究时间、经费与人力。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文献调查、经验调查、典型情况或个案分析等多种。
[答案]完全正确 17.研究文献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文献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利用科学文献是实现利用“前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也是促进和实现“今人的协作”的条件和基础。
[答案]完全正确 18.“内审”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其主要方法有:文字性文献的互证,用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比较,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并以此来判断。
[答案]完全正确 19.一般说来,重视量化处理,可以选择开放型访谈;
重视质的研究,可选择封闭型访谈。
[答案]完全错误 20.结构型访问法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访问者按事先拟好的访问大纲,另一种是将问题与可能的答案印在问卷上。
[答案]完全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那种说法是正确的(D)。
D.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D)。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B.自由度是反映分布或数据差异信息的个数,即误差(X;
一X)的个数 5.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B.难度在0.5时,区分度最大 三、简答题 1.简答简单随机取样法。
答: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具体抽取方式有两种: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
2.教材中提出的观察标准是什么? 答:观察的标准:
(1)真实,即要注意避免个人偏见、“先人为主”的观念,同时善于识别“假象”。
(2)全面系统地观察,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不能只抓住一些孤立的个别的现象。
(3)对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观察,不要只抓一两次的现象就做分析。
四、实践题 举例说明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答: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消除法。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消除无关变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无关变量产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恒定法。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它也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基本方法。
6.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六
改革考试制度方法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本文以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社交能力和水平为主线,指出了现阶段英语考试中的弊端,总结了素质教育对英语测试的要求和特点,提出了英语教育和考试的改革方向、方法和步骤.
作 者:杜艳丽 作者单位:临猗县教师进修校,山西・临猗,0441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36)分类号:H319关键词:英语考试制度 方法 手段 改革
7.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七
1 传统的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1) 以期末统一考试为主, 缺乏对平时表现的监控。据查, 该院的考试大部分在每个学期末进行, 而这一次成绩也基本决定了学生这学期学习的好坏。对于计算机类课程考试, 即使个别院系将传统的理论考试改为上机, 仍然会受到试卷容量、考试时间等问题的限制, 不能准确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会导致学生平时不好好学, 在期末突击, 而不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
(2) 考试内容单一, 理论考试为主, 与实际生产相脱节。该院以前的计算机课程考试大多是从原有题库抽题, 或从之前做的练习中选题, 题型大多是选择、填空、简答等。这种题型与实际应用差别较大, 难以体现计算机类课程重操作与实践的特点, 无法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2 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情况, 将从两大方面进行改革。
2.1 考学生
我们采取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 将学习项目细化, 每完成一个项目, 根据考核方案完善相应的考核文件并进行恰当赋分。具体如表1。
水平性考核也就是期末考核, 在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给出的综合性测试。
在学习内容和考试方式上我们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具体做法如下。
1) 该系在改革中坚持计算机类课程以上机考试作为基本考试方式。学习的内容在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紧密结合目前市场行情开展,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考试的题目要突出能力考核, 要有利于学生总结与发挥, 激发个人思考。通过多做多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 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支持。
2.2 考教师
学生对于课程接受的情况除了与自身基础有关外和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也有很大关系。所以, 我们每个学期会集中对教师的任教能力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 课堂教学过程是否严谨, 以及课堂管理和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具体有:1) 学生评价:由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师日常教学情况, 学期末由学生对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2) 系 (部) 评价:由教学督导和系评价小组对教学环节进行3-5次定期或不定期测评;3) 企业评价:由企业专家在学期初、中、末对学生能力以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工作能力、素质、知识为考核标准进行评估和评价。
以上评价均采用百分制, 然后按比例进行折算, 折算成绩按不合格 (低于60分) 、及格 (低于70分) 、中 (低于80分) 、良好 (低于90分) 、优秀 (90分以上) 评定。
以此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同时也督促教师钻研教学, 使教与学能够相辅相成。
3 考核方法改革成效
改革后, 计算机类课程采用上机考试, 突出了实践教学, 考出了实际操作水平。根据市场需要与课程目标设置的学习内容和考试题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够自如的应对考试, 而且能够自由发挥, 学以致用。采用过程性考核后, 学生学习的过程时刻被检验, 被量化, 加大了课程监控的力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后, 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及所学科目的重要性, 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加入对教师的考核后,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高, 不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学习专业知识, 积极向同行业人才请教, 大大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总之, 我们要充分发挥考试对课程的指导性作用, 在严肃考风考纪的前提下, 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 以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 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在对学生的各种管理, 不断改善与考试有关的规章制度, 以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摘要:课程考试是评价、检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是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高职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水平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该文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为例, 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技能培养能力, 为就业打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冲.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9) .
[2]郭琳.高职校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考试周刊, 2012 (76) .
8.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八
【关键词】教育公平 研究生考试 考试机制 信息不对称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为此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成为很多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曲线救国”选择。教育不公平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我国研究生考试中专业课的考核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这极大地消弱了考生继续深造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我国高等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此,从教育公平视角来研究当前我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专业课考核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公平、教育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1.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2.教育资源的内涵。教育资源是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所必须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所有相关资源。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人们必须尽可能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利用的有效率程度及其配置方式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公平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公平。
二、我国研究生选拔考试的现状分析
1.我国研究生选拔考试的现状。从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全国考研学生人数是127.12万人,其报录比是3.2:1,2015年全国考研学生人数达到了164.9万人,其报录比为2.6:1,纵观这十年数据可以看出考研人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并且竞争更加激烈。
从相关统计数据看,大部分考生将考研院校定在一区,二区次之,其中一区报考比例已经超过60%,并有增加的趋势。考生对所报专业也集中在热门专业,诸如经济类、管理类、MBA在职类、法律类、新闻传播类、外语文学类等十大热门专业,其中经济类和管理类所占比例高达70%。
2.我国研究生选拔考试呈现的特点。为了促进研究生培养结构的重新调整,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和战略性转型,也利于硕士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国家教育部正在逐年加大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和比例,目前已形成了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二分天下的格局。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呈现出“热的热得发烫,冷的冷得冰凉”的趋势,其原因还是硕士毕业的就业现状,多数考生都十分看重读研带给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很多冷门专业及认可度不高的院校在硕士毕业后也会遇到就业危机,“读研回报率”导致该种选择被多数考生冷落。
三、我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研究生考试中不公平。目前,我国研究生考试科目的设置基本上是公共课加专业课的形式。大部分专业的初试考核形式是公共课政治、英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大部分专业的专业课是由报考学校出卷,对于那些跨校报考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造成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问题。
2.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的研究生考试中的不公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资源分配极其不平衡,知名大学教学资源、教育经费、教育师资、国内外赞助等方面都比国内二类大学、三类大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高等院校有排外倾向,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高校将更多资源用在培养本校学生。很明显,这一思想无疑将那些二本、三本高校毕业生拒之门外,造成了我国研究生考试中的不公平。
四、我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专业课考核机制的建议
1.高校应摒弃“排外”观念。研究生选拔主要目的是使优秀大学生接受再教育的过程,各大高校应该坚持这一理念,针对校内校外优秀学子应敞开大门,欢迎进入本校继续深造,不能只重视本校学生,应该关注校内校外各类优秀考生。
2.高校应公开专业课考试大纲。为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研究生考试中专业课考试不公平问题,各大高校应该在公布其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同时公布其专业课考试大纲,让全国的考生站在同一平台,让他们充分了解专业课考试的内容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公开、公正的为自己的学校选拔品质优良、学习努力的优秀考生。
3.高校应遵守考试规则,防止专业课“透题、漏题”现象发生。各大高校都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考试规则和纪律,考前不能给本校学生开小灶,给本校学生考前辅导,防止专业课“透题、漏题”情况发生。如若发现,学校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严重惩罚,这是对全国考生考试公平性的维护。
参考文献:
[1]周洪宇.教育公平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朝霞.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教育公平的伦理审视[J].求实,2011(4).
9.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九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迷信就是迷惘地信服,盲目的相信,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人们对这种迷信观念的流传、信仰就是迷信传说。科学假说与迷信传说有着本质的区别:简而言之即科学假说是具有一定依据,是不可能成为科学理论的。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区别在于:科学假说带有或然性。尽管其内容有一定的科学假说,但终究还没有实验来验证和确认,所以只能称为假说,而科学理论是经过了实践检验已经显示出自身正确性的理论。当然,科学假说同科学理论决不是互不相干的,科学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科学假说为基础的。
三、体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和任务
概念: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和揭示体育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四、体育科研的根本任务:
第一、从体育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第二、搞好与社会协调发展与体育的关系和规律 第三、寻找增进人体健康的方法。第四、提高人们运动水平,从科学选材,训练,管理以及做好服务工作入手 第五、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人格,性格第六、研究体育市场。第七、机构、政策法规、物质条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不同项目需要不同辅助工具,法律,法规也是一种保护
五、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探究新的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科学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引入。专用体育测试仪器的研究。重视体育信息工作和学术交流,大量的体育信息,可以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对兴奋剂的检查与逃避检查的研究,兴奋剂的使用有违体育道德和体育宗旨以及体育精神,当以严查
六、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问题的提出:在对各种现象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逐步筛选问题,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新问题
二、假说的建立:当新的问题被确定,当从正面或反面对这个新问题提出假设,即假说
三、假说的验证:假说提出后,应参考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来验证此假说正确与否
四、结论的导出:经过对假说的验证,自当有正确有错误之分,在得出的结论后,对此结论进行整理加工,成果就出来了实施步骤: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采用各种研究方法)——整理资料和数据处理——撰写论文。
七、何谓体育科研?为什么说体育科研是一门综合性的的学科?
体育科研是指有科学的方法探索和揭示体育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1)体育科研研究的范围广,无论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还是个人的体育锻炼都类属于体育研究的范围之列。(2)体育科研的任务多,这也决定了体育科研的综合性强(3)体育科研不关是对体育进行研究她也对体育与社会的和谐,已经政府法规等进行研究,她以不止是对体育的研究了,还对许多其他学科进行渗透。
八、科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要图新:所研究的主题要有新意,不能老调重谈。最好选择在所研究之前没有或少有研究的领域
二、要求实:做任何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作研究也不例外,只有事实才最据说服力,离开事实就等于空谈,所以求实是我们作研究的灵魂
三、要达理:研究论文不比其它一般文章,你所研究的每一个观点都要需要大量的理论作为后盾
四、要规范:研究论文有着严密的书写格式,每一个环节都不容犯错或遗漏,否则将不是一篇完整的研究论文
九、研究课题的来源
一、从学术性文献资料中寻找。
二、参加学术性讨论会,从中总结,吸取
三、从自己的老师
或有关专家请教、讨论中寻找。
四、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寻找。
五、从运动技术的变迁、比赛规则的改变中寻找。
六、从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寻找。
七、从研究不完善,不尽意的论点中寻找。
十、选题原则
一、价值性原则。
二、能力适应原则。(主观条件:研究者的知识基础、科研能力、实践经验、专业特长、研究兴趣等)
三、条件许可原则。(客观条件:研究规模和范围,占有资料的完备程度,研究必需的时间、经费、人力、物力、以及课题实施的可行程度)
四、亲和性原则。
十一、选题应有价值性原则,价值性原则从那些方面体现?
首先具有科学性,不是科学的研究课题是不具任何价值的其二,应具有创造性,如果我们所研究的观点都是,仅有的几个领域,仅有的几个课题,具思维方式等都千篇一律,那么请问我们作研究还有什么价值。我们作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出之前没有的,且又是正确的,有道理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具有创造是非常重要的其三,应具有需要性,我们无论是作什么研究,初衷就是对人类社会有用处,这样的研究才有价值,如果所作研究对我们人类,对社会可有可无,我想,这类研究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
十二、选题基本程序
一、确定研究方向。(根据大体主客观条件选择)
二、多渠道收集有关选题的背景材料。(主要是了解该研究的状况)
三、形成课题的初步设想。(从大范围缩小到一个较小的范围)
四、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主客观条件进行具体评估)
五、定题。
六、撰写选题报告。(作为指导教师、同行专家和主管部门评价和审批的依据)
十三、选题中易出现的错误
一、题目太大,内容过多。着不了边际,会引起在写作时跑题,中心思想不明确等一系列错误
二、题文不符。很多文章都出现过这种错误,题目与下边所写的文章内容一点也沾不了边,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扣题目,不能偏题
三、论域不明。在写作时,你的观点不一,这样别人就不知道你究竟是药品说明什么,你自己的中心意思也表达不出来,所以,在写作时,你的观点要明确
四、赶时髦,以方法套课题。就是在你看到一种好的写作方法,更用此方法来些你自己的课题,有的时候可以,但大多数行不通。因为不同课题都有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写作方式进行写作五没有耐心查阅有关文献。我们在选题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查询,这样才可以避免课题的重复等问题
十四、文献资料法
概念:即研究者通过阅读大量某一领域(课题)的科技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这综合的一种研究方法。
十五、文献资料的种类
按其形态分:
1、文字文献资料
2、文物文献资料
3、音像文献资料。
十六、查阅文献资料对科学研究及撰写论文的意义
1、有助于研究者系统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情况,如历史、现状、已取得的成果和新的动态、趋势、进展等。
2、有助于研究者正确选择研究课题,避免选题上的重复。
3、有助于研究者借鉴和吸取他人在研究方法上的长处。
4、有助于研究者运用他人的研究数据、理论和成果来阐述、解释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撰写研究论文。
5、有助于研究者提高查阅、检索、收集文献资料和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
十七、文献资料收集的基本要求
1、知识上的有用性首先,所收集的文献要对自己研究课题有用的知识。不具备有用知识的文献,也就失去了其收集的意义。这是收集文献的第一位的、最基本的要求。
2、内容上的丰富性收集文献时要注意尽可能收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文献。另一方面,不仅要注意,收集与自己研究课题、领域直接有关的资料,而且还应该注意跨学科、跨领域地收集有关资料。总之,从内容上看,收集文献的种类越丰富越好。
3、形式上的多样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指的是,要千方百计地收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形式的文献。例如,印刷型文献、声像资料等等。
4、时序上的连续性
时序上的连续性是指围绕研究课题所收集的文献,在时序上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积累性,尽可能不要中断。否则有时可能会因资料不全,无法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状况。
5、时间上的及时性时间上的及时性指的是。对于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新资料、新信息,要及时了解、及时收集、及时研究、及时利用,以提高研究的时效性和使用价值。
十八、文献资料收集的方法
1、检索工具查找法(1)手工检索工具。它包括顺查、倒查、抽查。(2)计算机检索工具。
2、参考文献查找法(也称为追溯查找)
3、循环查找法
十九、文献资料的阅读与记录的方法
1、文献资料阅读的方法:(1)首先阅读摘要。(2)然后阅读研究方法、前言和结论。(3)最后阅读全文。
2、文献资料记录的方法:(1)标记的方法。将有用的句子作上标记(2)批语式方法。批语式就是所读文献的空白处简单写上自己对文献有关内容的见解、评语、解释、疑问等。(3)抄录式方法。抄 录式就是把阅读文献所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抄录下来。(一是摘录原文,二是摘录原意)(4)提要式方法。提要式就是根据研究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按文献原有的结论对文献全文进行概括和缩写(5)札记的方法。阅读文献资料后,把心得、感想、批评、疑点、意见等等记下来,就是札记。
二十、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内容:
(1)引言:引言也就是“问题提出”部分。这部分主要阐明综述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介绍本文的基本内容、性质、使用范围等。引言部分应力求突出重点,简明扼要。(2)历史发展:这部分是以时间为主线叙述所研究问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和特点,特别要指出重大进展阶段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其特点和意义是什么,以及新理论、新方法的 引入及其效果。对课题进行回顾性的观察,其目的是探讨其发展变化的因果规律性,弄清已解决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的、遗留下来什么问题亟待解决。阐述时应 说明前人对这一课题的不同看法、论点和研究成果。(3)现状分析:现状分析主要是对不同派别、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发展特点、取得成效、现有水平、发展方向、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并客观地评价其优点和不足。论述时,应侧重它们之间的差异,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确提出现有的问题。(4)趋势预测: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是根据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现状,以及其它专业、领域可能给予本专业、领域的影响,根据在纵横比较中发现的主流和规律,预测所研究问题发展的某种可能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对问题发展趋势的预测应力求客观、准确,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5)改进建议:改进建议部分主要是根据上面的分析、评论和预测,参照有关研究情况,切合实际地提出今后应采取的发展途径、发展步骤、新的研究方案或设想,以及对其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6)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数量大是文献综述的一个特点。其目的在于提出的综述撰写过程中所依据的资料,一方面便于他人进一步的查找和核对引用文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是尊 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可以增强文献综述的可信程度。一般来讲,应将所有参考文献准确、齐全无误地列在目录内。但有时因参考文献数量庞大,也可以只列出 主要的参考文献。
二十一、调查法概念和特点
1、概念:即根据研究课题通过一定的调查途径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一定的调查途径——如:座谈、访问、现场观察等)
2、特点:(1)材料真实、可靠。(2)简便易行。(3)针对性强。
二十二、调查法的类型
1、按调查性质分:分为现状调查、前瞻调查、回顾调查、追踪调查。
作业:现状调查:《娃哈哈集团品牌延伸策略研究》《局部策略对商务英语阅读的影响》
《浅谈(魔戒)霍比特人的人生价值》
前瞻调查:《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初探》
《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与员工考核方法探索》
2、按调查对象范围分:分为普通调查、典型调查、解剖“麻雀”、抽样调查。
3、按调查资料来源分:分为直接调查、间接调查。
二十三、调查的具体方法
1、座谈会法。此法应注意:(1)要根据你的要求来引导讨论;(2)各抒己见,不要辩论和争论。此法的缺点为: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可行度不高(操作难度较大)。2个别访问法。此法应注意:(1)选好访问对象,访问对象应是对你的问题有研究的人(2)要制造一个良好的访问气氛,消除戒备心理,以便能自然轻松的交谈(3)应提前一段时间告诉被访问者,让他有所准备。
3、问卷法方式有那些?优点与缺点?
(1)填表或填空方式。优点:被调查者容易做,直观,易归纳缺点:做问卷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2)限制回答方式。①判断提问法。②选择提问法。③分等配列法。④分类评定法。
优点:回答容易,省时省力;结果便于归纳、整理和统计。缺点:被调查人的思考受到限制,一些好的建议可能提不出来。
(3)自由回答方式。优点:被调查的人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缺点:被调查的人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不便于归纳、整理和统计。
问卷调查法有以下优点:一是无记名,被调查者没有戒备心理,结果较真实。二是以书面记录的形式,便于进行量化统计。使用此调查方法问卷的回收率要保证到70—80%左右
问卷设计的要求:
一、回答的方式要简明,尽量用符号来表示;
二、若用文字回答,文字表达要准确;
三、题目数量要适中。
4、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
(1)专家的概念和人数(2)专家调查法的程序
专家调查法的优点:结果较客观;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结果日趋集中与成熟;意见较全面;便于分析和评价。专家调查法的缺点:受被学识限制;受兴趣、爱好限制;缺乏严格的考证。
5、测验法(一些专家制定,同行认可的表格和标准)。测验时应注意:(1)准确性。(2)题目标准化。(3)可靠性。(4)客观性。二
十四、调查法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1)2个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项目(2)选择方法。(4)准备资料。
2、进行阶段:要注意:(1)问卷法要保证“回收率“。(2)个别访问法、座谈会法等要随时问,随手记。(3)调查材料要符合三性(合格性、准确性、全面性)。3整理分析阶段:(1)审阅筛选(2)分类整理(3)统计与分析(4)归纳、概括、总结、备用。二
十五、观察法概念和特点
1、概念:即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然后描述出客观事物的状况及其变化的方法。
2、特点:(1)是有目的、有计划,自觉的科学观察过程(2)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过程。(3)观察结果的准确程度除受客观因素影响外,也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4)观察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5)可利用科学仪器进行观察。二
十六、观察法的分类
1、按资料来源分:(1)直接观察法。(2)间接观察法。
2、按观察对象分:(1)普遍观察。(2)抽样观察。(3)典型观察
3、按观察性质分:(1)定性观察。(2)定量观察
4、按观察对象所处状态分:(1)动态观察。(2)静态观察
二十七、观察法的作用与基本要求
1、作用:(1)取得直接感觉的材料。
(2)检验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导致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4)为科学假说提供重要依据。
2、基本要求:
(1)观察应做到针对性。观察的针对性指的是要根据观察目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观察。观察的针对性是保证观察客观性、全面性、典型性的基础,严格按照观察计划的程序去实施观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观察应做到客观性。观 察的客观性是进行观察的最基本的要求。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3)观察应做到全面性。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就是要对事物或现象的全貌和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观察,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特征,不要被其局部现象或偶然性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如实地反映事物的全貌。观察的全面性是观察客观性的内在要求。(4)观察应做到典型性。在观察中,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和效率,在坚持全面性的同时,还应注意抓住典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掌握恰当的观察时机,选择方便的观察地点。(5)观察应做到精确性。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
二十八、观察法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1、基本程序:(1)观察准备:①制订观察计划。内容包括六个部分:A、观察的目的与任务。B、观察对象。C、观察指标:a、客观性。b、有效性。c、标准化。d、可观察性。D、观察指标的标准、规格与要求。E、观察的步骤、条件与方式。F、观察记录。
②落实相关事项。内容包括四个部分:A、联系有关单位及个人。B、熟悉或了解基本情况。C、统一要求,进行观察实习。D、调试、校验仪器,印制表格等。(2)、实施观察:①选择最恰当的观察位置。
②注意力集中,善于捕捉时机。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④及时做好记录。(3)、整理观察材料: 观 察记录只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进行描述的一种形式,要想从观察记录中找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还必须对观察记录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观察结束后,首先必 须全面审核观察记录,剔除可能有的错误材料,对漏记指标或数据,可结合他人同类观察或其它途径进行校补。但在依据不足时应坚决删除,决不可想当然地随便补 充。
2、要求:(1)设计观察要全面。(2)观察必须客观。(3)观察内容有重点。(4)指标要精确。(5)要有足够的数量。
二十九、使用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1、努力减少观察活动对被观察者的影响。
2、观察与思维相结合。
3、灵活安排观察程序。
4、努力减少观察误差。
(1)正确选择观察人员(2)有认真负责的态度。(3)做好知识准备。(4)加强感官训(5)合理安排工作。(6)充分利用科学仪器。(7)自觉控制观察活动。(8)善于进行对比观察。三
十、实验法概念和特点
1、概念:即根据研究目的、对研究对象具有的条件或所处的环境加以适当的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以及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的方法。
2、特点:(1)能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现象。(2)实验法可以重复进行验证。(3)比较容易观察特定要素的效果。(4)研究结果相对精确并且易于进行横向比较。(5)结果比较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可信度高。
三
十一、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1)施加因素。A、施加因素与非施加因素。B、单因素与多因素。C、主要因素与次
要因素。D、施加因素与实施方法的标准化。
(2)受试对象。A、生活正常、身体健康,能接受各种实验条件。B、明确地域、种族、职业、年龄、性别等。C、随机性,不要专门挑选。D、样本大小。
(3)实验效应,即选用指标。
A、与题目的有效性。B、指标的客观性。C、指标的精确性。D、指标的标准化。三
十二、实验误差及误差的控制:
(1)在实验设计阶段容易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①由生物原因引起的误差。②由条件引起的误差。③由分组引起的误差。(2)
在实验实施阶段容易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
①由转移引起的误差。②由不同水平的操作者引起的误差。三
十三、实验设计的原则:
(1)对照原则是指在实验中通过干预或控制被试①对照意义。通过对照可以排除自然变化和非处理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影响。②对照要求。组间要均衡一致。为使组间具有“可比性”,要力求组间除处理因素外,其余各种条件都要一致。③几种常见的对照形式:A、无处理对照。B、不同方法的对照。C、自身对照。、(2)随机化原则指在实验研究每一个被试是根据研究目的从总体任意抽取的,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对象被抽到的机会都是均等的①完全随机抽样法。②分层机抽样法。③整群抽样法。(3)重复性原则是指在实验中通过重复实验逐步消除各种误差或通过重复实验逐渐逼近真理的过程4)控制性原则(均衡性原则)是指在实验中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消除或控制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的变异
三
十四、实验设计的方法:(1)单组比较设计(2)组间比较设计(3)拉丁方设计 三
十五、按相近学科分类
1、体育自然科学类论文。
2、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三
十六、按研究内容的性质分类
1、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论文。
2、应用和技术开发研究论文。
3、文献综述类论文。
4、总结、报告性论文。
三
十七、按写作目的分类
1、学位论文。
2、投稿论文。
三
十八、自然科学类论文基本结构:
(1)题目(中英文)署名、工作单位(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
前言(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2、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三大基本要素: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二、研究内容、三、研究方法或研究程度。题目要求确切、恰当、鲜明、精炼。(2)署名、工作单位。(第一作者姓名包括作者单位名,作者单位所在城镇名,邮政编码)(3)摘要。摘要是作者基本思想和观点的缩影;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科学研究论文的重要检索点;是读者判断论文阅读价值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摘要的作用一是让读 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以弥补文题的不足;二是提高论文的可读性,担负着吸引读者的任务;三是便于体育科技情报的检索和贮存。题目要求一短、二精、三完整、四用第三人称、五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四
十、论文摘要的要求:
1、短、摘要文章不易过多,一般在200-300字
2、精、语义确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不列图表
3、完整、应可独立成短文,不分段落,便于计算机储存于检索
4、用第三人称、不加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只对论文内容作忠实介绍
5、与论文内容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4)关键词是指从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中抽选出来,用以揭示或表述论文主题内容特征,具有实质意义,未经规范处理的自然语言词汇。数量一般为3~6个。
四
十一、(5)前言(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导言、序言等。引言是论文的开头和引子,好比一出长剧序幕、交响乐的序曲。它简要地告诉读者,为什么选择和研究这个问题,起到引导、说明和吸引读者的作用。要求:
内容:第一,介绍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和实践背景。主要包括:本课题前人已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客观评价;实践需要的程度和可能条件等。第二,具体、明确的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和范围,表明研究目的。这是在概述和评价前人研究成果与实践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范围,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第三,概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明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强调研究的价值和理由。引言要尽量简洁明了,切忌过于详尽。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对前人的研究状况应准确择其概要;对前人成果的评价要客观恰当,既 不夸张也贬低。说明本研究意义和价值要恰如其分,切忌自吹自擂,无限夸大。文字篇幅一般控制在500~800字左右,具体情况可视论文需要而定。
(6)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指本课题研究的具体人或事物,如学生、运动员、足球俱乐部、兴奋剂、城市居民等。对抽样选取的实际研究对象应说明其数量、构成、具体方法等,以及研究对象选择的主要条件和指标等。
研究方法:指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手段,除文献法、调查访问法外,对实验法、观察法、专家调查法、测量法等,应对方法运用的主要环节与过程作简要说明,对新的有创见的方法应更为详细具体地说明,便于他们能根据说明重复作者的实验,如属保密规定,另当别论。
(7)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是全篇论文的主体。分析是说明研究价值的部分。分析内容应主要包括:对结果的理论阐述;意义;证实假说;内在联系、规律;比较;见解等。分析要求:一是论点正确、新颖、可靠。二是论据真实、充分、典型。三是论证合乎逻辑,有说服力。
(8)结论与建议。结论是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建议是对本研究成果的简要说明。(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指的是在某一篇论文中,作者主要参考的文献,以及援引已知事实时,标记出来,构成其来源或出处的文献。因此参考文献和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密切 的联系。首先参考文献是作者参考、消化、吸收、借鉴和继承他人知识产权的说明与交待,它除了表明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外,还为读者更全面深入地查阅原文提供 了线索,使之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所发现、改进、修正、论证及发明的对象或主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展现有关科技成果或学术观点的相互联系;其次参加文献 还反映作者论著本身的起点高低及使用文献的深度和广度。
作用:
1、研究者对引用学者劳动表示尊重,提供根据
2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寻找有关的线索 四
十二、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
1、基本结构:8个部分组成。
2、写作要求(1)前言(引言)。基本内容与体育自然科学类论文相同。但主要简介课题的研究概框,表明课题的来源和依据。在提出研究的中心和问题时,没有明确的研究假想思路或只是大致轮 廓。在本部分末尾顺带简介研究方法,主要介绍运用文献法或调查法的要点,如查阅了论文多少篇,地方志多少本,走访多少人等(2)本论。这一部分相当于体育自然科学类论文的“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但写法上略有区别。
首先不使用节段大标题(即“研究结果与分析”这样的标题),而是直接分问题、论点逐一
展开论述和阐释,从前言直接转入主题论述。其次本部分论述问 题的展开多以标题作论点,论点带问题,逐层进行论证与阐述。在思路上先是用演绎法,提出各个问题的论点结论(即各标题内容),然后再围绕各个论点,运用大 量材料和逻辑方法,进行论证和说明。
其他写法与自然科学类相同,但有的论文因论述问题的需要可不写结论。第三节
毕业论文的报告与答辩
一、意义及作用
1、了解论文的写作与研究过程
2、检验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的见解
3、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4、评定最终学习成绩
二、报告与答辩前的准备
1、撰写报告提纲。四
十三、撰写顺序: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研究是怎样进行的?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分析得出结论 四
十四、2、根据报告时间撰讲稿(口语写化的讲稿)。以15分钟为例,论文报告各部分参考时间分配如下:
一、选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2~3分钟;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2分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7~8分钟;
四、结论与建议
2~3分钟。
3、图、表制作。
4、模拟报告。
5、答辩提纲。四
十五、报告与答辩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1、报告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A、仪表仪态:报告者应穿着整齐庄重,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充满信心B、语言表达:论文报告语言要简炼,口齿清晰,抑扬顿挫,避免了干巴巴地象背书,计划的声音大小和速度与听众人数相吻合。C、时间掌握:一 般来说,人们对论文报告最初10min所讲的内容听得最为仔细,记得最牢,印象最深。D、黑板的使用:恰如其分地使用黑板,往往会结论文报告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保持黑板整洁,字迹、图表给人以项目感觉。E、幻灯、投影的使用:正确地使用幻灯或投影,报告内容与图表的显示可用“教 鞭”指在同点是,认听众更清楚。
2、答辩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1)听清楚和理解提问者的原意,当未听清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理解时,应有礼貌地请求复述或解释,切忌贸然回答,给对方造成答非所问或回答错误的印象。(2)对事先己有准备的问题,回答时要简短扼要,一般不要展开回答,除非提问者有展开回答的要求。(3)对事先无准备的问题,不要急于回答,应稍加考虑后,实事求是作答,可以重述自己讲过的内容,也可提出新的证据加以补充,除非有绝对把握,不要试图用反驳代替回答。(4)对于答不出的问题,不要勉强回答,或者东扯西拉地予以应付,更不要强词夺理或故弄玄虚。四
十六、论文评价指标及标准
选择15分 论文设计20分 材料与分析35分 结论15分 论文撰写与答论15分 四
十七、论文评价方法
1、专家个人评价。
2、专家集体评价。
3、定性评价。
10.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十
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在变化中呈现教学对象,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__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3、1995年颁布的____规定了我国中学的德育目标。A:《中学生行为规范》 B:《教育法》 C:《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纲要》 D:《中学德育大纲》 E:《中学德育实施纲要》
4、Those successful deaf dancers think that dancing is an activity____ sight matters more than hearing. A:when B:whose C:which D:where
5、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A.教育工作 B.教师教育 C.教育事业 D.教育活动
6、从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绘画的真谛是()A:内心的表现 B:直观的表现 C:创造性的表现 D:创造性自我表现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A.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8、____ that no one was ever prepared for it. A:So suddenly did the bad news come B:So suddenly the bad news came C:So did the bad news come suddenly D:Did the bad news come so suddenly
9、人本位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家族繁衍的工具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儿童是国家的财富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 A:儿童是家族繁衍的工具 B: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C:儿童是国家的财富
D: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
10、变式是指__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A.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不变 B.变换非本质特征,本质特征不变 C.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变
D.变换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不变
11、”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对心理发展的作用。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和教育 D:生理成熟
12、下列哪些特征是对当代教育学发展状况的正确描述?()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C: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教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D:教育学研究与实践改革关系日益密切 E:反思自身,形成教育学元理论
13、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颁布的时间是。A:2006年 B:2007年 C:2008年 D:2009年
14、教育者重视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__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15、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16、对个别学生的教育__。A.就是要靠班主任
B.就是要靠集体活动来教育 C.是同集体教育相辅相成的
D.主要是对较差学生的教育工作
17、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__ A.适当练习B.讲解要点 C.示范要领 D.反馈信息
18、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__。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19、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20、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A:10年 B:6年 C:9年 D:12年
21、从迁移的观点看,“举一反三”属于__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22、衡量受教育者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__。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3、被西方称为“物理学之父”,并提出了“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的名言的物理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 B:阿基米德 C:伽利略 D:开普勒
24、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B: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C: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25、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26、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____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需要层次理论是()提出的。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马斯洛
2、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____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E:教育机制
3、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____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4、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__。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5、知识遗忘的进程是____ A:先慢后快 B:均衡递减 C:先快后慢 D:逐渐加快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教师遵守下列哪一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性?()A:“廉洁从教”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7、教师的一般角色有。A:传道者 B:榜样 C:管理者 D:朋友 E:复习资料
8、青少年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____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自我意识
9、It’s impossible for a child to do so much work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____? A:isn’t it B:is it C:has it D:hasn’t it
10、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 B.罗杰斯 C.布鲁纳 D.弗洛伊德
1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以下哪几方面入手?()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C:提供多种变化,促进知识的概括
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12、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 A.科尔博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__。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4、历史课中讲到“楚汉战争”中项羽自杀时,一个学生突然说道“傻瓜。”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指桑骂槐的批评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老师微笑着说“刚才有人说‘项羽自杀是傻瓜行为’,大家怎样认为?” D:否定学生的观点
15、教育学史上第—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__.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6、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认知结构 E:表征
17、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__。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18、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这体现了。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不变性
19、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__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E.赞可夫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的贾谊与晁错的政治论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其代表作有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 B: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的《汉书》,为班固受诏而作,因而强调帝王正统,缺乏《史记》那样的强烈批判精神,如书中将项羽、陈涉由《史记》中的“本纪”“世家”贬人“列传”,对历代帝王也多粉饰之词 C:“三曹”之首的曹操,开创了以“建安风骨”著称的新风气。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D: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以文学著称,然而他的《出师表》却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家喻户晓
21、如何理解当代儿童发展观?正确的理解是__。A.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制约于社会的发展状况 B.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C.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D.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E.以上几种说法都是不对的
22、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____ A:阿尔波特 B:布鲁纳 C:勒温
D:艾宾浩斯
23、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方法。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锻炼法
24、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__。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5、教育的直接目的是__。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培育“四有”新人 C.促进社会的发展 D.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11.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十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3年,广大农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大落后于城市,而且相当多一部分大专以上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第一线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人才的匮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农业科技知识由于农民掌握不了而没有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许多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此,大力发展农村自学考试事业,为农村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是为农村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的转变,各种科技成果和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于农业,这对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民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也迫切需要学习种植、养殖、加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也使这些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为农村建设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利用自学考试灵活开放、投资少、效益高的优势,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适需对路的专门人才是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直以来,自学考试的发展重心都在城市,农村自学考试的发展十分落后。目前,由于受到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自学考试在城市中的生源日渐萎缩,自学考试面临严峻的考验。农村蕴涵大量的生源,中国13亿人口,有7亿7千万在农村,有2亿人口是目前最需要教育最需要培训的群体,由于国家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相当多的农村学生无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而自学考试较之其它高等教育形式有着独特的优势,自学考试要想在现有基础上保持发展,并加速其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其服务功能,就必须开拓农村这个广大天地,这是自考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虽然已经十几年了,但是就全国而言,农村考生增加并不快,远远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开展自学考试确实有诸多影响和制约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
1.认识和宣传力度不够
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及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比较慢。对科教兴农、科技致富认识不足。因此,这一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教育形式,没能在广大的农村生根、发芽、壮大。另一方面,我们的自学考试对比较分散的农村和农民做的工作相对较少,宣传的力度不够,广大的农民对自考信息了解甚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甚至连自学考试这个名称都未听说过,更不用说自学考试的性质和具体内容,这都影响了农村考生的参加。
2.管理和助学机构不健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二十余年来,虽然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几级的管理体制,社会助学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直接同农民打交道的乡镇却均未设自考管理机构,社会助学单位也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并且主要集中在大中专院校,广大的农村成为社会助学的盲区。
3.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是专业结构倾斜。农村中急需的农、林、牧、渔类及农村经济管理类过少,而社会通用专业中的文科、财经、政法以及各部门委托开考的专业占绝大多数。二是各类资格证书缺乏。目前,自学考试以本科、专科的学历考试为主,而农村急需各类专业证书、资格证书、岗位证书的考核明显不足。
4.教材内容和考试方式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全日制教材,不便于自学,而且内容过多,贴近生产应用的少,要背的多、实际操作的少,课程多、相互联系的少,考试过于强调标准化,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及实际应用。
5.鼓励和支持政策少且力度不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前几年对参加自考的毕业生实行奖励政策。近些年,由于某些原因忽略这项措施的落实,加上各单位财政吃紧,多数单位职工教育经费不到位,因而奖励政策难以落实。农民参加自考在工作安排、户口落实及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资金贷款等诸多方面没有政策。而自考毕业生的出路待遇问题是决定自考伸向农村的根本问题,出路和待遇得不到解决,自考在农村将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对策
1.统一认识,加大对农村自学考试的宣传力度
农村由于远离城市,生源居住分散,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考生对通过何种途径能系统地接受和更新知识、取得学历不是很了解。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自学考试机构应提高认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长远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加大对自考的宣传力度,使自学考试在农村家喻户晓,让农村更多的人了解自考。一是发挥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优势;二是通过各乡镇自考工作站广泛宣传、介绍;三是大力宣传表彰为发展农村自考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大力宣传和表彰立足农村、自学成才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自考生。
2.政府制定鼓励与扶持性政策
发展农村自学考试,不仅需要自考部门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政策上的支持。自考部门应积极、主动地联合各有关部门,争取他们对农村自学考试工作的支持,将农村自学考试工作纳入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之中,出台相应的激励与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应包括自学考试应考者在学习和参加考试期间的奖励政策、毕业后的使用和工资待遇政策、对自考生和其它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政策等。
3.改革现有的部分专业课程和教材模式
农村自学考试应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应弱化理论课程,减少公共课程,甚至可以不设公共课程,开设并强化与农村当地实际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课程,减少必考课程。改革自考教材:一是使教材内容适应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实用的原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二是适合自学。在考试方式上,可以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灵活多样的优势,考虑采用教考相助、考教结合、闭卷和开卷同步、笔试与技术操作并举的新型农村自学考试模式。
4.建立比较完备的管理和助学机构
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自学考试工作,建立程省、市、县、乡四级服务和宣传网络,加强指导,多渠道多层次扶持社会助学。首先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必须积极参与助学。其次,自考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会同有关单位加强宏观指导,统筹规划。一是建立农科类专业助学辅导网。二是充分发挥各地的农校、农技中学的办学力量,选择条件完备、专业设置相近的学校作为助学点。依托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建立自学考试联络站。
5.调整专业结构,建立适农课程体系和证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向农村教育不单是农民,也包括县、乡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还包括乡村教师、乡镇企业职工以及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等等,要充分注意技能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自考部门应适应需要,开考一些新型的适农专业,并搞好农民上岗前实践技能的培训工作,那么自考向农村延伸必将大有可为。同时由于农村大部分考生是农村基层骨干、生产第一线的农技员或农民,自学能力有限,完全通过每门课程是非常困难的,只要一门课程通不过,便什么证也拿不到,剩一两门课程有的考生反复考也通不过,这会严重影响考生参加自考的自信心。推行证书考试,自考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联合起来,只要考生通过若干门农业考试课程,就颁发技术证书或岗位证书,这样就会大大激发农村考生参加自考的积极性,让农村考生觉得自考能一学多用、一学就能用。
12.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十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方法密切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使学生懂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 要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自觉性。当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考试的评价方法与实现教学目的没有实现有机统一, 考试评价的结果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际相脱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 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 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意见”为我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指明了方向。考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环节,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力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所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部分。考试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最终效果。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目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不统一
通常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 就自然地联想到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写论文等具体的如何考试的方式。但由于过于重视如何考试, 常常忽视为什么考试和考什么的问题, 导致了考试的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出现偏差, 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的方式和方法没有真正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手段。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目的的忽略, 这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2、考试内容主要是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书本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就全部高校这一整体而言是多种模式并存, 但就一门课而言考试的方式是单一的。多数学校考试内容主要是以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 以闭卷的方式考察学生们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程度。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应指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情况。而高校却没有做到, 主要原因有:一是该方面的评价难度比较大, 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都不清楚该评价标准。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即使认识到该方面评价的重要性, 但不愿意开展该方面的评价。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也影响着该方面考试评价突破局限性;一些领导和职能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上重视而实际上的不重视等。
3、平时成绩的考核没能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为了弥补期末考试一张考卷确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的局限性, 目前许多学校采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成绩, 由平时成绩和期末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的确定,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尽可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目标。
但是, 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本没有起到考核对学习应有的作用。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搞清设定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意义;二是对平时考核为什么考、考什么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有问题;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要考核的学生众多考核取得真正的实效也确实有困难。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的思考
1、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的目标
研究确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评价方法, 首先必须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目标。没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评价目标, 就无法判断评价的结果是好是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其教育的目标, 就是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合格的政治素质,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方法, 就是要通过各种科学可行的方式, 帮助这一目标的实现。目前在许多高校的学生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 何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结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不一致的状况, 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内容力求全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评价内容, 要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来决定,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 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评价内容:一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运用能力;三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情况。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必须“采取多种方式”。首先, 要有闭卷考试的方式。通过闭卷考试, 引导学生熟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其次, 设平时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成绩考核的重点应该是在学生真信基础上的运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情况。该方面如何考核的研究急待深入。最后、要考核实践教学。“意见”指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 确保不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关于实践教学考核
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 首先要搞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立足于目的,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最适合完成一份调研报告。评价调研报告主要应该评价以下方面:一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中是否结合运用了所学理论;三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教学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是否结合运用了所学理论, 主要是看调研报告是否是以学生为主导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和研究的问题是否与所学的课程直接相关。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理论的理解,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导者。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课要有充分的准备, 备好实践教学课。任课教师在讲授每一章后要给学生留1-2个实践教学参考题, 以便学生适时进行实践教学选择。在上述三方面的评价中, 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占较大分值。
摘要:本文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高校普遍实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 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原因。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经过专题的研究,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部门,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组织者, 提供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 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3.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十三
如果说自学考试是渡河,那么,好的自学方法就是船和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再参照自己的实践,自学考试必然成功。
摘要学习法:在自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摘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在做同步练习题和自测题时,对平时的摘要进行校对和更正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逻辑分类法:自考复习阶段,可适当地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按照全书的逻辑结构,编制一个比较简明的逻辑关系图表,这对于知识系统化是一个很好的复习途径。
做题拓展法:很多复习参考书的单选题数量比较多,覆盖面也很广。因此,在做单选题时,要全面考虑题目所包含的知识点、相互关系和可能出现的变型题,这将有助于快速完成复习,也可以了解更多的题型。
苏州新科教育学校
争论提问法:真理的火花,会在碰撞中更加闪亮;适当的争论,会在记忆中更加深化。不妨在同学之间,多争论和提问。
重复学习法:当感到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再重复学一次。这一次也许会获得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体会。
换位思考法:在自学中,不要老是把你自己当成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要不断的把自己摆放到“先生”的位置上,采取主动,产生不同的想法来。
角色转换法:在自学某个专业时,比如会计,不要仅仅把自己当成考生练习题目,而要把自己设想成一个资深会计人员,正在替企业做帐。这样,就会学以致用,有益于考试。交叉应用法:对知识多方位、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会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产生更大的效应。这在科学史上已是不胜枚举的成功方法。
经典指导法:在自学中,会经常碰到困惑。这就需要运用自己学到的经典学科的理论知识,如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以及逻辑学、心理学等来指导实践。
14.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十四
简答题1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涉及哪些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什么3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及其内容是怎样的4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基本原则5什么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二者关系如何6概念与变量的含义是什么?变量有哪些类型7调查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方案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8命题和假设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类型9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10什么是探索性研究?如何进行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11什么是社会测量?它有哪些要件12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具备哪些条件13社会测量各层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14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5什么是抽样?抽样的基本术语及其含义是什么16如何确定样本规模17非概率抽样有哪些?其特点如何18什么是文献?当今社会的文献有哪些特点?19什么是文献法?为什么说它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20应该怎样搜集文献21献信息的摘录工作应当如何进行22什么是问卷法?在什么情况下适宜采用问卷法23什么是量表?在什么情况下适宜采用量表24问卷法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25怎样进行问卷调查26问卷法有哪些优缺点27问题设计有哪些原则28答案设计有哪些原则29简述访谈法及其类型30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和“反向头脑风暴法”1是各抒己见式的访谈31选择访谈者的具体标准32什么是观察法?有哪些特点33进入实地观察现场34观察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看待观察误差35什么是实验法?实验法有哪些基本要素36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7在实验中,为何要设置对照组?是否必须有对照组?为什么?38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及其工作内容如何39如何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40什么是资料整理41资料整理的原则是什么42怎样进行资料整理43什么是资料分析44怎样进行资料定性分析45资料定量分析主要有哪些类型?其中哪些属于单变量分析,哪些属于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46最常用的电脑统计软件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47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有哪些特点48调查报告是怎样构成的49调查报告的主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50调查报告主题与调查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51应当如何精选调查报告的素材
1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2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以判断事物性质为目的的的社会调查研究3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4普查是普遍调查或全面调查的简称,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全体进行无一例外的逐个调查5非全面调查的一种,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出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通过所选样本的情况来推论总体状况6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的类型7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是指本身可变动的概念。社会调查研究所涉及的大多数概念都是变量8命题是关于事物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及其关系的表述,它通过这种表述,使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联系起来9假设是未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的命题,通常是陈述两个社会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10它是一种先期的试探性的初步研究。进行探索性研究是为了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范围11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度量的方法12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一是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测量结果的可靠13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量准确测量的程度14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所有最基本单位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和方法,或者说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和方法15它是构成事物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所有最基本单位的集合16它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17又称随机抽样。概率抽样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18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或非随机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19所谓文献最早是指历史典籍,后来又泛指社会中记载信息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20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21所谓文献搜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搜集是指将文献按照一定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它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文献的检索两个过程22文献定性分析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来揭示文献所反映事物的性质、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23文献的定量分析也叫内容分析,是对各种文献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24也称问卷调查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25一种专门用于主观性指标的特殊类型的问卷。它是在经验层次上对社会现象进行主观评价的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测量工具26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系统而有计划地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27又称为标准化访谈、问卷访谈,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28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深度访谈、自由访谈。它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或大致范围或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29集体访谈也叫会议调查法,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方式或集体回答问题方式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30观察法也叫实地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客观现象的方法31结构式观察也称有结构观察、有控制观察或系统观察,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观察项目和要求进行观察的类型32非结构式观察也称无结构观察、无控制观察或简单观察,是没有先期具体设计要求的观察类型33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34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35实地观察是指在现实社会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36实验法也称试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37也叫平行组实验,是指既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控制组)的一种实验方法38也叫连续实验,是对单一实验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前测与后测,比较其结果以检验假设的一种实验方法39也叫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就是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一批与实验对象处于相同环境、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对象作为对照组;然后,只对实验组给予实验激发,而对对照组却听其自然;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检测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实验结论40它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41定性资料是指文字资料,主要包括包括无结构式访问和观察的记录和以文字形式叙述的文献资料42定量资料是社会调查中最具价值的重要资料,主要是指所收集到的数字及其组成的图文、图表资43它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社会调查所获得资料进行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特征与规律的过程44它是对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的分析方法,着重于确定研究对象具有哪种性质及特征45也叫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定量的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事物内部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46它是资料分析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环节,主要是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统计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性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47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根据调查资料所写出的真实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1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是指社会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有关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这些基本理论贯穿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全过程之中。构建社会调查研究理论的基础有二,即哲学原理和具体科学原理。哲学原理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社会调查研究予以指导,决定着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向。国外17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曾先后出现了以人本主义、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两种类型。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主要即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在充分吸收人本主义、实证主义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哲学理论基础。具体科学原理是指逻辑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有关科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常用的大量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都来自这些学科,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突出地表现在方法和技术层面2所谓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涉及社会调查研究的各个方面:课题确定的方法;明确调查研究具体目的、对象、内容、类型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条件准备的方法;抽样的方法;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调查研究课题。其中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两大类,访谈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属于直接调查方法,文献法、问卷法则属于间接调查方法。它们在操作程序上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调查对象和不同的调查内容,但不同的调查类型对这些方法的使用,通常都是一种为主,兼采它样3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与总结阶段。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工作:确定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具体准备。调查阶段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执行阶段,主要是按照调查研究方案中所确立的调查计划、调查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分析阶段也称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在实地调查完成后,调查者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统计、分析的过程。总结阶段是社会调查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总结调查工作、评估调查结果和撰写调查报告4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社会调查中,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都应排除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及其结论的实证性和逻辑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调查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中去分析了解其内在规律和本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实践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抽象过程。伦理道德规则,是指使被调查者的人格尊严得到尊重,使调查更加人性化,达到更好的调查效果51定性研究: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以判断事物性质为目的的的社会调查研究。定性研究在调查方式上多通过大量个案调查获得资料,得出结论,所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性,只能向人们展示被调查事物的基本性质,若想了解具体事物的状况还需进行更为细化的调查。此外定性研究由于缺乏精确数据的支持,势必造成可比性较差。它一般用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问题的研究、探索性研究或者是对难以定量的问题的研究2定量研究: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在收集资料方面,定量研究强调如果不能进行普查,则应当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时,定量研究必须有一定结构,能对调查过程、调查方法和调查技术实施严格控制,对调查结果能够进行量化。定量研究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调查结果更为细化。6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是类似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类似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对这种共同属性的表述就是概念。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是指本身可变动的概念。社会调查研究经常涉及的变量类型有:离散变量,是按一定标准把事物分为两类或多类的变量;连续变量,是指用一组数值直接表示出同一类事物的量的变化的变量;自变量,是指能够影响其它变量,而又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自身产生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指不能影响其它变量,而又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变量;中间变量,是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中间的变量;定类变量,即只有类别属性之分,而没有大小、优劣之别的变量;定序变量,是除了有类别属性之分外,还有等级或次序的区别的变量;定距变量,是除了具有类别、次序区别之外,还有同标准化的距离的区别变量;定比变量,是除具有定类、定序、定距等特征外,在变量取值中还有一个以零为最终参照系的变量7社会调查研究总体方案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调查研究课题、目的和基本观点2调查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3调查研究方式和方法4调查研究时间与步骤安排5组织领导与人员安排6经费预算和物质保证7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实用性;系统性;时效性;经济性;弹性等8命题是关于事物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及其关系的表述,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命题一般就表现为观点或逻辑上的判断。命题可分为单变量命题、双变量命题,多变量命题三种类型。单变量命题是对一个概念的表述,双变量命题是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多变量命题是对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假设是未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的命题,通常是陈述两个社会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假设的陈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函数式,即y是x的函数,若x发生变化,则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亦然。自然科学中经常使用这种形式。第二种是条件式,即“如果A,则B”,说明A和B是相关关系或者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是差异式,即“A和B有(无)差异”。社会调查研究中多使用后面两种陈述方式9可行性研究的常用方法大致有三种1逻辑分析,即用理论的逻辑方法检验研究设计的可行性,主要适用于对命题和假设、变量和指标进行检验,对其他方面作用则有限2经验判断,即用以往人们的实践经验来判断研究设计的可行性,适用于所有方面。但是由于社会生活不断变化,而人们往往只能通过以往的经验判断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每个人的阅历又总是有限的,所以这种方法有一定局限性3试调查,即通过小规模的实地调查来检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并根据试调查的结果修正和完善原方案。这是对方案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尤其在大型的调查实施之前,试调查必不可少10是一种先期的试探性的初步研究。进行探索性研究是为了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有查阅文献、咨询和实地考察。探索性研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研究的质量11前一问见名词简释。社会测量有四个要件:测量工具,主要是调查问卷(量表)和卡片等;测量规则,即测量所依据的标准和规定;测量对象,即社会现象的属性与特征;测量数值,即赋予测量结果的数字或符号。其中确定测量规则是测量中最基本的和难度较大的工作。可直接观察到的、具体概念的变量的测量规则比较简单易为,而一些抽象概念的变量的测量规则就比较复杂难订,需要反复斟酌121准确性,是指所赋予的数字或符号能够真实、可靠、准确地反映测量对象在属性和特征上的差异2完整性,是指测量规则能够涵盖测量对象的变量的各种状态3互斥性,是指每一个测量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各个变量的取值之间互相排斥,决不兼容13测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四个层次,即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这四种测量层次分别对应于概念中的四种变量,即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定类测量也称类别测量、分类测量或定名测量,是对测量对象的性质或类型的测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方法。定序测量也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是对测量对象的等级或顺序的测量。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间隔距离或数量差别的测量。定比测量也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在上述四种测量层次中,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特征和功能,即它不仅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所无法测量的内容,而且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能够测量的内容,同时,高层次的测量还可以直接作为低层次测量使用,可以说,高层次测量也必然是低层次测量141调查者的问题: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工作作风不认真、深入等2被调查者的问题:被调查者样本选择不当等3测量的长度:项目数量过少或过多4测量的难度:测量题目太容易或过难15抽样指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和广场,或者说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方法。述语1总体。它是构成事物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最基本单位的集合2样本。它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3抽样元素。它指的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最基本单位,也称“抽样分子”或“个体”。4抽样单位。它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5抽样框。它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6参数值。它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7统计值。它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样本值是从样本的所有元素中计算出来的,它是相应的总体值的估计量8抽样误差。它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这种误差是因为抽样本身的特点而引起的。由于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所抽取的样本有多大,都无法涵盖总体,所以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抽样误差的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中事先进行控制的161总体规模:根据抽样原理,样本规模与总体规模越接近,样本值与总体值就越一致,抽样误差就越小,样本的代表性也越强。但是当总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样本规模的加大就不是那么必要了。2抽样的精确性:从理论上说,样本的精确度越高越好,但相应的样本规模也要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调查者的时间和人财物力的消耗也要增加好几倍。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要达到同样的精确度,在同质性较高的总体中抽样时,样本规模可以小一些;反之4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尽管从样本的代表性、抽样的精确性考虑,样本规模应尽可能大,但一般调查的经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样本规模的大小必须与之相匹配,否则或抽样无力完成,或根据抽样结果所做的调查研究无力进行171偶遇抽样:又叫自然抽样、方便抽样,是调查者将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到或接触到的人作为样本的方法。偶遇抽样的优点是方便省力,缺点是没有保证使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机会,偶遇抽样常用于探索性研究中的试调查2主观抽样又叫目标抽样、判断抽样,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样本的方法。它又可分为印象判断抽样和经验判断抽样两种。印象判断抽样,就是纯粹凭调查者的主观印象抽取样本;经验判断抽样,就是根据调查者以往的经验和对调查对象的了解来选择样本。主观抽样省略了编制抽样框等前期程序,直接抽取样本,但能否采用主观抽样,主要取决于调查者的主观条件和调查的总体规模3定额抽样:又叫配额抽样,是先根据总体各个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抽样单位的比例分配样本数额,然后由调查者在各个组成部分内根据配额的多少采用主观的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定额抽样注重的是样本与总体在结构比例上的表面一致性,目的在于抽出一个总体的“形似物”,各类间的异质性与同类中的同质性不一定高。定额抽样方法的缺点很明显。由于它注重的是样本与总体在结构比例上的表面一致性,而且是从方便出发进行主观的抽样,所以往往照顾不到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异性4滚雪球抽样:它是指先找少量的、甚至个别的调查对象进行访问,然后通过他们再去寻找新的调查对象,依次类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至达到调查目的为止。滚雪球抽样适用于总体的个体信息不充分或难以获得,不能使用其它抽样方法抽取样本的调查研究18所谓文献最早是指历史典籍,后来又泛指社会中记载信息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把利用各类物质载体所记录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文字、图表、数字、符号、音频、视频等知识信息资料统称为文献。任何文献都必须具备三个特性1必须有知识内容的表现2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物质载体3必须有人类的记录行为。当今社会的文献的特点1数量急剧增加2类型日益丰富3速度快,失效快,寿命短4内容重复交叉5质量良莠不齐19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特殊地位1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任何社会调查研究前期的课题的选择、确定和探索性研究以及方案设计,都必须先从文献调查入手,即使进入了具体调查阶段,也往往仍然需要进行文献调查2文献法并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它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调查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201应当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所需的文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检索文献的方法。可以将文献分为未公开发表和公开发表两大类进行检索。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有个人写的日记、信件、自传、回忆录等文献,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内部文件、规章制度等。只能根据已知的线索或主观判断按图索骥,向个人咨询或到有关单位查找。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所有的各种类型的正式出版物和仅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献,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情报资料和网络资源,到专门的图书情报机构(图书馆、情报所等)或互联网去查找,其检索方法也相对复杂,往往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文献检索工具。人工文献检索仍然是查找公开发表的文献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借助两类工具,即有关机构编制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和图书馆编制的目录。计算机检索也很流行。我国多数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可在计算机上阅读的机读检索工具(磁带式目录)。更重要的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文献检索。在互联网上查找文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登录专门网站检索。二是利用大型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查找。还有一种简便的参考文献查找法,也称追溯查找法,即根据作者在文章、专著中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在文章、专著中所引用的文献名目,追踪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于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若属于个人收藏品,可以根据线索,主动联系,在征得文献主人同意的前提下,采取租、借、复印等办法搜集;若是机构收藏品,或者官方不宜公开的内部资料,则可按照一定程序和规定,采取向有关单位直接索取、文献交换、复印复制、租、借等方法搜集,某些特别的历史档案则可到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去采取借阅、复印等方式搜集。对那些虽未正式出版发行,但已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献,以通过网上下载或复制的方式来搜集211浏览:就是文献搜集告一段落后,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全部阅读一遍(包括对音像文献的视听),以对它们有个初步认识,即大致了解文献的内容,初步判明文献的价值2筛选: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课题的需要,从所搜集的文献中选出可用部分3精读:就是对于筛选出的可用文献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同时着重在理解、联想、评价等方面
下功夫。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对于调查研究课题有价值的信息4记录:就是把在精读中确认的有价值信息记录下来,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之用22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前一问见名词简释。问卷法在社会调查中应用广泛,它适用于1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和定量分析。在社会调查研究中,问卷法通常与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以及资料的定量分析相联系。许多社会调查都是抽样——问卷——定量分析三者的结合体2成分单一的被调查总体。问卷法的适用性通常会受到调查对象总体构成情况的影响。在单一成分的总体中,由于人们的社会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因素较多,问卷设计相对容易。比较而言,成分较为复杂的总体中,人们社会背景中各种因素差异较大,要设计一份适合每一类人的问卷就非常困难。因此问卷法在成分单一的总体中更为适用23一种专门用于主观性指标的特殊类型的问卷。它是在经验层次上对社会现象进行主观评价的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测量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能通过间接的、定量的方式测量那些难以直接观测和客观度量的人们的主观态度,特别是测量态度和观念的不同程度和差异。量表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其类型从内容上看,最主要和最常用的类型是态度量表,此外还有能力量表、智力量表、性格量表、工作成绩量表、社会地位量表等多种类型。从形式上看,目前最流行的是总加量表、语义差异量表和累积量表241封面信:实际上是写给被调查者的一封短信。其作用就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目的等内容。篇幅不宜过长2指导语:指导语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分为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卷头指导语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后,卷中指导语则是针对某些特殊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3问题及答案: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答4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和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惟一的代码,并以此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问卷还包括一些有关资料,如问卷的名称、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251设计问卷:是在先期完成的选择调查课题、初步探索、提出研究假设等几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进入设计阶段之后,需要根据前期工作的结果,按照一定的原则,认真设计问卷的问题与答案。这项工作的传统作法是卡片法和框图法2选择调查对象:调查者要根据调查目的、问卷内容和难易程度,针对调查总体的不同情况,对调查对象加以认定,努力选择最适合的、较单一的社会群体3分发问卷:有多种方式。采取何种方式对问卷的回复率有重大影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取电话问卷、直接送发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4回收问卷:首先必须作到前面提到的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调查课题、挑选恰当的调查对象、提高问卷的设计质量、采取回复率较高的问卷调查方式等工作。此外,还应注意:争取知名度高、权威性大的机构支持;尽可能通过宣传,增加调查的吸引力;对问卷的回收进行主动的追踪;认真研究无回答和无效回答现象,采取必要的后续措施。还必须认真审查每一份问卷的质量261省时省力省钱2有利于调查对象的支持和配合3便于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4避免偏见、减少误差。问卷法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调查对象的范围有一定限制2有时回收率难以保证3调查结果有时并不可靠271客观性原则。这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调查者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主观成分和影响2目的性原则。这是指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调查研究的目的来进行,不能枝蔓横生3必需性原则。这是指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必需的,并以够用为度4对象性原则。这是指设计问题时要充分注意被调查者的特点5自愿性原则。这是指设计问题必须考虑被调查者是否自愿真实回答6具体性原则。这是指问题的内容要具体,不要提抽象、笼统的问题7单一性原则。这是指问题的内容要单一,在一个问题中,不能同时询问两件事情,或者说不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合在一起提281简捷性原则。答案必须简捷明晰,避免使用冗长和夹缠不清的语句2相关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与问题具有相关关系,不能所答非所问3同层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属于相同层次(类别)4穷举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穷尽所有的可能5互斥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是互相排斥的6可行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是被调查者能够回答、也愿意回答的29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系统而有计划地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访谈法本来是特指直接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目前已增加了电话访问、网上交流等间接访谈方式。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30,即与会者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不允许对别人的意见品头论足。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预测性调查中被广泛应用的“头脑风暴法”,就是这种访谈类型的代表。其主要做法是:主持人简要说明会议主题,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并严格规定讨论问题的范围。要求与会者自由发表意见,但不得附和或反驳别人的意见。鼓励与会者汲取别人的观点,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意见,提出新观点。要求修改或补充自己观点者可优先发言。主持人不发表意见和表明倾向,以免妨碍会议的自由气氛2讨论式的访谈,它是常用于对初步形成的设想、意见、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的一种会议形式。其主要程序和做法与头脑风暴法有许多一致之处,但核心规则却截然相反:禁止会议的参加者对已提出的设想、意见、方案进行确认论证,而只允许提出各种质疑或批评意见。质疑和批评的内容主要是提出原设想、意见、方案不能成立或无法实现的理由,与会者既可互相研讨,互相补充,又可互相诘难,互相争论,一直到没有可质疑或批评的问题为止。最后,要归纳各种质疑和批评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估,形成一个具有可行性的统一结论311要有诚实的品质。这是访谈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2要有综合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辨别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等3要有活跃开朗和谦逊的形象气质4要有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5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6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浓厚的兴趣7要有较高的学历背景。而且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越复杂,学历要求就应越高。特殊条件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访谈对于访谈者的不同要求,主要是性别、年龄、籍贯和知识结构等32观察法也叫实地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客观现象的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收集到真实可靠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它通常用于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社会初级信息或原始资料,而且通常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场所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特点1它以人的感觉器官为主要调查工具2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3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观察4它观察的是保持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33在进入观察现场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方式有隐蔽和公开两大类,两者的区别在于观察者是否让观察对象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能够自然地、直接地、公开地进入现场当然十分理想,但往往比较困难。因此,观察者有时需要采取逐步进入和隐蔽进入的方式。逐步进入是在刚开始时,并不向有关人士介绍观察的全部内容或者观察的最终目的,以免对方因困惑不解或配合难度过大而拒绝观察者进入。在以后观察有了一定进展、对方习以为常时,再提出扩大观察范围或延长时间等要求。有时,观察者也可在观察的开始阶段先采取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观察,再自然而然地逐步建立与观察对象的关系,由浅入深地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以后随着观察对象与观察者关系的加深,再逐步暴露自己的身份。隐蔽进入的方式就是观察者始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而是将自己装扮成普通游客或当地居民进入观察现场。对于大多数非参与式观察和一些特殊的参与式观察,这种方式较为适用341在观察者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观察者的社会价值取向。观察者的职业道德和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推荐阅读:
浅谈学前教育教学方法10-30
学前教育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09-13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研究教育论文11-10
学前教育学大纲09-06
学前教育复习考试重点10-02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09-01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09-28
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9-24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研究报告07-19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