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共15篇)
1.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一
浅析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牵动着广大人民的心弦。作为教育大省的湖北,如何成为教育强省的命题一触即发,亟待相关部门予以重视和解决。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并从中获益。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加入的高等教育的行列,成为高校教师。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随之增强,特别是作为新入职的高校教师,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显得弥足重要。
——摘要
在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等教育的行列,成为高校教师。但是,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现实,很多诱惑就在争夺着他们的注意力,分散着他们的精力。因此,如何保持教师们的教学兴趣,保障他们成长为高等教育的骨干中坚,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领导以及我们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自身都必须予以极大关注的问题。
高校教师能否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事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局,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国家前途。本文就立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谈谈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问题。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具体地说,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动态活动,即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要求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二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等。师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外在的教师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以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必须甘当人梯,具有奉献精神;具有高度负责精神;团结协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严谨治学,具有科学求实精神。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总体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育人责任心增强。大多数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高等教育。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孜孜不倦地育人,受到社会的好评,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主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执教思想转移,敬业精神弱化;业务不够精深,上课不够认真;只管教书,育人意识薄弱等等。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艰苦锻炼的结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应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努力,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教师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师德修养客观效果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师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一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去。只有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教师道德修养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并得到考验和检验。二是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实践,教师道德修养中的各种矛盾都存在与教书育人的实践中。
另一方面,实现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教师道德修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是不能离开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然而,要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否则道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学习什么理论呢?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别于以往一切时代的教师道德修养,才能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和阶级性。学习马克思理论,要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师德觉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二,要学好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体现,它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职业的特点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古往今来的优良的教师道德传统,科学地分析和概括了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并具体指明了教师道德修养的任务、途径和方法。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这有助于教师们深刻了解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师德修养的标准,分清教育实践中的是与非、善与恶,自觉地抵制一些消极势力的影响,从而提高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进行师德修养,不仅要了解修养的根本途径,还必须学会掌握修养的科学方法。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本文将列举一些有效方面,具体包括:
(一)“慎独”
所谓“慎独”,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的,要深刻检查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人们在修养中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它使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按照教师道德规范去行事。
“慎独”还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一般来说,教师在集体生活中,有组织和同事们的监督,注意自己的言行还比较容易,而在无人之处,别人永远不会知道的情况下,能否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就要看其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了。做到“慎独”很重要,也很不容易,要经历一个由不十分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思想斗争和锻炼的过程。如果不能养成“慎独”的品质,在自己内心深处为不道德的东西保留一块合法的小天地,天长日久,必定危害别人,危害集体。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不断锻炼和改造自己,达到“慎独”的境界。
(二)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
道德修养离不开外部的条件和作用,但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因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本质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贵在自觉,教师在进行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难免有过失。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可以洗刷思想上的灰尘,还可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要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得好效果,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批评是帮助别人认识和纠正错误,自我批评是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它们都是认识和纠正错误的手段,相辅相成。一方面,要勇于和善于批评。对于教育领域、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违背人民利益,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要采取严肃认真、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批评;在方法上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特别提倡自我批评,严于自我解剖。事实证明,一个人自我批评的自觉性高,对自己要求严,进步就快,道德修养的效果就好;反之,缺乏诚恳的自我批评,无自知之明,就会停步不前,甚至走向反方向。
道德修养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对而言,自我批评更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自我批评呢?首先,对自己的思想道德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也就是“立志”,立下决心,做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献身教育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决心,这是攀登师德高峰的起点,也是克服师德修养过程中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民教师只要对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立下了一个高标准,那他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许多杰出前辈和优秀教师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了自我认识,道德修养就有了目标和前提。当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自我认识之外,还需要很好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好多问问别人,别人提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要接受领导、同事的意见,也应该多接受学生的建议。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很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注视之下。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寻找不足,加以改进。同时,学生的身上一些可贵的品质,教师也应该有意加以学习。再次,要善于控制自己或“战胜自己。”道德修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因此,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努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培养起来的。所以,教师的道德修养也应该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自身的配合,当然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更多优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 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粗听起来, 这些话似乎有点偏激, 实则不然。他们之所以认为科学教育应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首要目的, 是因为唯有他们才对“科学的真髓在创造”有深切的体验, 故能高瞻远瞩, 以清新的观念, 从科学的本质上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期望, 认为教育不能再搞传统的那套教法了。
然而在号称“高等教育”的大学里, 并不是这样的。老师们以大纲中第一要求是概念、名词为由, 考试中概念、名词解释成为“主食”, 分析和理解成了“调料”。于是一个比较令人诧异的现象就随之产生了:高中时期比较“听话”、“努力”、“本分”的学生得到了大学老师的欣赏, 这样也就顺利得到了好的成绩。学习的“努力”使其记忆的细胞充分激活, 概念和定义成为发挥其记忆特长的“舞台”, 但有经验表明这类同学的在健全人格、广博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方面, 与其优秀的成绩相比是不相称的。
传统教育的弊端一方面把知识本身看的太重, 另一方面注重教育与社会经济、现实的联系, 不注重教育与科学、传统的联系。长期以来对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关注较多, 研究得也较深入, 但对教育与科学的联系则关注、研究得很少。科学早已从生产中分离出来, 是人类社会相对独立的三大活动领域之一, 并逐步成为影响、改造教育的主要力量。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直接得力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大学的科学教育注人新鲜的血液和生动的活力, 不断赋予它最新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 实际上也在对科学人才的培养不断地提出变化着的新要求。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建设者, 实质上就是培养科学人才。这些人才是通过科学技术活动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正如前述两位物理学家指出的那样, 所培养的人才质量, 首先应从其具备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创造素质来衡量。尤其是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到来之际, 科学创造素质不仅是国家间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 更是人才质量竞争的关键。从这样的发展内涵来说, 高等教育与科学的联系比之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要更为直接紧密。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本不应忽略与科学的联系,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质性的必然联系, 我们的一个很大不足就是在对教育, 特别是对高等教育与科学的本质性必然联系的把握上缺乏悟性。我们总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讲“适应性”、“应用型”, 却很少去想科学发展更需要什么性质的人才, 那就不单是“适应”现状、“应用”知识的问题了。过分地强调或片面理解“适应”、“应用”, 即使从经济发展需求上看也算不得是长远的战略眼光。我们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弊端, 正如前述, 即把知识本身看得太重。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创造, 它的发展依据于不断增长的新知识, 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发明, 从根本上说社会经济正是借此展翅腾飞的。香港回归之日, 一位香港企业家展望中国的发展时曾说:我们手中有钱, 不管谁有什么好的成果、技术, 我们可以择优去买;但中国还是要有自己的科学和人才才行。
所以, 要站得更高些, 我们需要的科学人才不仅是内向性的“适应”, 更需要能外向型的“进取”, 不仅满足知识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创新”。大学教育仅仅满足于目前这种只求学生掌握人类已知的科学知识, 还没有深入到科学的本质。科学并不是已知科学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当今所说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实际上仍仅限于已知科学知识的传授、灌输;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深入到科学的创造本质这一层次上去培养人才, 这才是教育与科学的本质性联系所要求的。关于如何把握好高等教育与科学和社会的联系, 19世纪法德高教改革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19世纪初期, 法国高教改革就是出于适应当时工业化进程的实际需要, 强调指出当时的专门化科学知识的应用, 虽有严格的教学体制, 但却缺乏科研精神和能力的培养。50年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据科学家巴斯德的分析.其原因在于半个世纪里与德国相比, 法国高等教育忽略了智力培养, 特别是科学智力的培养。近代历史的整体经验无疑地告诉我们, 对高等教育在发展科学和适应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必须要有全面的战略性考虑。
我们不得不面对我国这样的教育现状:学生大脑的僵化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是些匠才, 而不是真正的人才。一句话, 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对所谓的权威的“天生”的拜服, 这样学生不会, 也不敢, 更没有能力用怀疑的思维分析的思维来认知事物, 于是一颗懒惰、僵化的大脑就形成了。
如何将学生的大脑解放, 使其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使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我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第一、在教育的外部因素上:提高教育的各项标准, 如提高毕业要求, 增加竞争;增加新的、但常是被动的课程;严格教师证书的要求等。第二、改革教师的作用, 如教师的权力, 学校管理人员的作用, 父母的影响等。从命令式教学改变为合作学习。第三、要将学生放在改革的中心位置。因为许多教师认识到他们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 需要学习的是学生自己。所以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 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适当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理解问题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这些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根本, 也是改革教育的基础。
为此,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要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 放在一个主动的地位。学习过程应该是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高水平的思维越来越多。第二、学生在学习时, 应该把教学当作工具, 阅读理解当作途径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获得乐趣。第三、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使其掌握学习方法会使一个人在结束课堂教育之后仍具有自我不断学习的能力, 这个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败是有很大影响的。培养其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现在综合国力中竞争力中教育竞争力正在逐年下降, 其中教育竞争力的下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国中等教育改革已经走在大学教育改革的前面, 加快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化改革已刻不容缓, 但愿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不再是匠才。
摘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大学的教育在教学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弊病, 就是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原因何在, 就此试将进行分析。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造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忠.现代教育的特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李长青.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大学数学 学生 思维能力
数学在所有学科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切自然科学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数学被应用的越来越频繁,几乎各个领域都能够看到数学的身影。在数学广泛应用的今天,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地点,必须提高自身认识,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
一、目前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教学与大学教学衔接不紧,学生数学基础存在差异
目前,由于高考的压力巨大,全国各地高中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进行的是注入式的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却也使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对知识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到了大学以后,因为不懂数学知识的内涵,一部分学生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却不能得到学习要领,久而久之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恐惧甚至厌烦,缺乏了学习的动力;另一部分学生基础不错,但受困于应试教育的培养,在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较差。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如何针对高中毕业生的现状制定有效的大学数学教学方法和对策,这对大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课堂教学死板,教学模式老化
走进现如今的大学数学课堂,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沉闷,比较常见的画面是大学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各种数学公式,或者是在ppt上罗列出例题的解题方法,然后就在那里进行公式的推导等工作,完全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课堂下的学生,要么满眼迷茫的看着黑板和ppt,要么就是卖力地抄着课堂笔记,至于老师到底讲了什么,讲的知识到底懂不懂,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只能是:NO。如此的教学方式,学生连对知识的学习都疲于奔命,良好的思维能力怎么能够得到培养?
(三)数学实践教学开展不深入
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数学实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环节,而在国内,数学实践教学则还属于起步阶段,类似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等实践教学课程往往是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同时,在这类课程教学的时候,并不能与数学的主干课程建立很好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不到发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如何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与高中教学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多学生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往往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杜绝这一情况的发生。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授各章节前要首先研究好该章节知识点在高中数学中是否存在因为高中数学对大学中将要学习的内容一般只是泛泛的谈,或者是讲一些大学知识点的简单方面,老师可以结合高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对这些大学数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对有关知识点进行联系,使学生产生体系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过不等式的知识,而到了大学要学的是区间、邻域等知识,这些知识正是从不等式引入的,虽然较之之前的不等式知识,区间、邻域等知识显得复杂和抽象了很多,但如果大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到的数轴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话,学生听起来就会比较亲切,同时,因为学生意识到这一知识点是以前接触过的,他们会努力将以前学习不等式的方法试着融合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助于生成新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体现。
(二)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著名教育学家瑞士人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需要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的发展。”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可以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我们知道,大学数学中很多知识点都很抽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还是采用照本宣科、自说自话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大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像一名导游一样,将游客心中的疑问全部消除。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大学数学时对定积分的定义难以理解,通过询问学生可以知道,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定积分是怎样出现的,它的出现又有什么作用。从学生的困惑出发,在定积分这一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首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求解曲边梯形的面积和质点进行变速直线运动时产生的位移?通过分析,加之老师的引导,学生会发现这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而在求解过程中这两个问题竟然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解出: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而完成这一系列步骤就得到了定积分。如此一来,学生便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曾经有一位学者做过这样的比喻:将一勺盐放在你的眼前,无论怎样你都不会下咽,可当把这一勺盐放进一碗汤中,你会很乐意的将这碗美味的汤喝掉。其实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有类似的关系,只有将理论教学应用于实践,才会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学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数学建模中,线性代数,概率,微分方程这些大学数学中学到的知识都会被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使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会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大学数学的学习热度,进而提升自身数学应用方面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龙.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大学数学,2010(1).
[2]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四
摘要:公关礼仪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
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构造和谐环境、最终塑造
良好形象的一种行为规范,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一
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礼仪习惯, 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加强, 当代大学生, 公关礼仪, 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使自己的气质更高雅、形象更出众;如何使自
己充满自信的出现在各种场合。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通过老师在课堂上
对公关礼仪知识的介绍,帮助了我们提升整体形象,做到举止优雅大方,更好
地展现个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让我们更多自信、更好形象,相信在未来能让
我们赢得更多求职、升迁、交友、合作的机会。:加强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构建和谐社会人才的需要。理解大学生公关礼
仪素质培养的社会意义,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对于造就适应社会
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礼仪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千多年前,许多思想家就
对公关礼仪的作用有过重要的 论述。如: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大思想家荀子更是把礼与法相提并 论,认为:“人
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作为当代大学生理所应了解和掌
握公关礼仪的本 质、原则和规范,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公关礼仪在我国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公关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两千多年前, 先人们就对公关礼仪的作用作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在我国古代,《吕氏·春秋》中的《论人》一文中, 就有“八观”(即: 通则观其礼、贵则观
其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
其所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六验”(即: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
以验其劣、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六戚”(即: 父
母、兄弟和妻子), “四隐”(即:交友、故旧、邑里、门郭)等规范我们的言行。
并且教育人们, 认识一个人要“外则用八观六验”, “内则用六戚四隐”。可见
我们的祖先对公关礼仪的研究和重视, 并不比西方晚。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我国
古代的公关礼仪和道德教育可能比同时期的西方还更有建树。虽然儒家的“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等思想, 多被人们嗤之为吃人的“封建
礼教”,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们所倡导的忠诚爱国、勤劳勇敢、博爱怜悯、尊老
爱幼和扶助伤残等思想, 在规范人们的言行和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以及提高人
们的公关社交能力方面,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潜在人才,终有一天要走上职业竞争的道路,如何
把自己培养成为具备有较高公关素质的人才,应该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焦
点。在当今对综合素质人才要求日益严格的形势下,在校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
和提高自己的公共关系意识呢?在教育中树立公关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
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战略措施。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公关教育类课
程,一些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对公关的认识较盲目,公关意识较
弱。
在刚引进公共关系这门理论课的时候,礼仪文化还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走进
大学校园。如今,随着人们对礼 仪认识的提高和重视,许多的高校为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开设了礼仪课程,而且还开设了公共关系与 礼仪的交叉学科~公关礼仪。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着 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二、加强礼仪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必要性
1、是大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人才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
观念和交往行为, 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公众沟通, 从
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 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才和成功的需要,公关礼
仪是成功者潜在的资本。美国Syracuse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幸福》杂志所列的100家大公 司的高级执行经理和人事主管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其结果显示,英国有93%、美国有96%的公司经理一为公关礼仪素质对于个人获得成功非常重要,因为,在现代企业和组织的活动中,团队协作是重要的特征之
一。公关礼仪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造就迷人的个性,保持身心健康,培养自积极的心态,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高度的自治力和组织才能,提高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正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和素质。
2、促使当代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目前, 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 而其实际行
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 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
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
别), 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 是调整社会
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
则, 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 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懂得
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 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
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德素养的现代
文明人。在当代, 我国在接受了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 经历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洗礼后, 根据中国的国情,又实行了
对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外交策略, 对内也进行了党风政风建设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最典型的就是现在我国所提倡的“八荣八耻”教育, 这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推广, 在人情观念淡化、物质势利浓厚和全民信仰严重缺失的中国, 起到了警醒国民和“大范围、高层次、多维度”地提高我国公民道德修养和公关礼仪能力的重要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公关礼仪教育, 可以使大学生在向社会后, 懂得如何去获得自尊与自信、理解与支持。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 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这二十个字的方针中, 已经把公关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当今, 加强公关礼仪教育已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关礼仪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人才的必修课程。通过公关礼仪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道德规范内容, 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家庭伦理修养、社会公德修养;陶冶情操, 培养美德,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个人素质的提炼和内在实力的提高, 使学生面对纷繁社会更具勇气、更有信心, 以健康的人格参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以良好的心态顺应环境, 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以自信、自立和积极的行动去创造和成就个人的事业, 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可以说, 人际关系不良已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问题, 也是影响大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交际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 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 其身心更加健康, 而且更会关心他人, 更富有同情心, 朋友更多, 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 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 通过人际交往活动, 在交往中获得友谊, 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 是从“ 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 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 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4、是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体表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修养、文明素质教育中国农业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 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 也会影响到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培养应对酬答的交际能力,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如果人人礼仪, 文明之花将遍地开放,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礼仪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 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 养成文明行为的良好习惯, 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 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
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结语:
5.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五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校网络文化底蕴的形成、特点,及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及时做好网络时代对现代大学生政治思想 教育的对策方案。
关键词: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化,思想教育
一、网络的特点网络最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在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是在于形成长远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有着如下特点:
1.载体新颖性。
2.内容多元共存性。
3.信息传播快捷性与时效性。
4.信息共享平等性与虚拟。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成长方面的影响
互联网现在的日益普及,使网络文化迅速演变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式,且快速的渗透到了社会各领域,对整个社会的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沟通与交流场所和机会,使大学生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开阔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实现异地的广泛交往,丰富了大学生交友渠道。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实现了平等交友,淡化了身份意识,交流都是以交心讨论式,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都具有直接性和真实性。
2.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学习场所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打破了课堂书本的制约,摆脱了课堂思维的羁绊,能够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最新和最有价值的学习信息、资料及最新的观念,充分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网上传播的巨大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个新闻网站更新信息的速度快,无论什么事件发生后一分钟之内能够将其快速报道发布。 3.网络文化拓展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思想空间网络文化形成共享局势,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判断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知识空间和辽阔的视野。网络资源的广阔领域让大学生如虎添翼,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是读者接触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和超越时空性,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家中一日千里,纵览天下奇观。 4.网络文化丰富了现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网络丰富的内容,环境开放,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为学生带来便利条件。网络文化没有存在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业余时间的便利条件,缩短了闲暇寂寞时空,有利于陶冶情操。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导致现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混乱现代网络文化的渠道宽、接触面广、接触观点多等特点,对现代大学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冲突。调查所知,将近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不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喜欢在网络中寻求邂逅。
2.网络文化致使现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模棱两可化由于网络可以虚拟身份在网上参与活动,任意选择信息,随意发表言论,网上行为的自由度大,远远超过现实社会,而且网络中暗藏大量不健康信息资源。另外加上现在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管理懈怠,极度容易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水准的下降。
三、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一切的事物都有一个双面性,有利也有弊。
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和世界更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积极方面的影响,使现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中的受益者。
(一)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和意识,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发展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等。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无孔不入,学校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日常德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二)高度重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应该全面的认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法律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渗透到各项校园的活动中,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选择和分辨。
(三)加强管理并监督网上信息一定要加强完善监控网络的体系,安装先进的健康实用软件,务必过滤掉不良的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并且完善网络规章制度的严谨性。以防为主,以杜绝不良网络信息为最终的要求。加强管理网络信息,切断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与蔓延,营造有底蕴的网络校园环境。
6.浅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六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数学教学,愈来愈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下面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谈一下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有趣的教学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由于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学科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一上课我就放生日快乐的歌,让学生跟着唱,然后问学生记得自己的生日吗?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有哪些人为你庆贺生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出大象过生日的场景,告诉学生: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看了这么有趣的画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学科第一册《认钟表》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小朋友,你们喜欢逛商店吗?(生:喜欢)那我们就去逛逛。(演示钟表店录像)问:刚才我们去了哪里?在店里,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看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认钟表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很明显,这样的导入马上就把学生的心给抓住了。由此证明有趣的教学情境,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二、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更易于对知识的创新。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算24点》一课的第二环节时,我拿出1、2、5、8这4张牌,引导学生结合估计,把加减乘除多种运算有机结合起来,尝试多种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逐步增强合作的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思维氛围中,果然得出了多种算法。
5+1=6 82=4 64=24
(2)5+1=6 62=3 38=24
(3)5-1=4 8- 2=6 46=24
(4)81=8 5-2=3 38=24
(5)8-1=7 7+5=12 122=24
(6)5+1=6 68=48 482=24 等等。
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
三、训练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每个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尽量想法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成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无论什么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诱发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我先出示加法算式:7+7+7+7+7+7+6,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学生都列出:(1)76+6=48(2)77-1= 48这两种解法,此时,我故意设置悬念告诉学生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看看谁能通过自己思考或和同学讨论,探究出这种方法。我的话刚说完,有的学生就独自认真的开始思考,有的学生就小声的和同学讨论。在学生汇报时,我发现居然有多个学生列出了68=48,并汇报了自己的思考方法。我及时的表扬了他们,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最简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思维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解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或者把原题改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
7.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创业精神,内涵,意义,原因分析,培养途径
当前, 社会进入转型关键期, 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渐演变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当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普遍缺少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的创业精神, 而这种创业精神是可以通过培养提升的, 它是促进大学生向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转变的重要前提。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涵
何为大学生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精神是一种开拓精神、一种敬业精神, 更是一种合作精神, 是当代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变被动为主动, 选择自主创业, 勇于突破现有资源的局限, 不断创造新机遇的勇气和意志;是当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成功的执著追求及对工作的孜孜不倦;是当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组建创业团队, 精诚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争取团队利益最大化的做法。
创业精神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自身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坚韧性等特点。 (1) 创新性:创业精神的核心特征就是创新性, 创业者通过在不断地创新变化中寻找新机会, 对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通过新的组合方式实现更高价值; (2) 科学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通过更加科学化的方法和设备,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 实现科学发展; (3) 坚韧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只有具备了勇于战胜挫折的信心及坚定的信念才能取得成功。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意义
(一) 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 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动力源。我国从小学到大学, 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随着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大学生创业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这也要求我们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 是大学生创业者不断实现自我突破、提升的过程, 通过创业实践和训练, 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素质, 进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 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大学生创业者由于经验、资源等欠缺, 在创业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和风险。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者对困难和风险的处理能力, 通过科学的方法规避风险, 解决困难, 是成功创业的重要保证。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系统创新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 在创业过程中更需要良好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创新重组及不断挖掘新资源, 从而创造出新事物、新产品, 实现财富的有效创造。此外, 良好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大学生创业者在旧的创业环境中寻找新的创业机遇, 保证创业的成功。
(三) 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经济有序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保证, 进而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 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增强了经济活力, 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此外, 具有创业精神特征的社会文化, 可以使社会的创业热情得以激发, 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 使创业精神成为助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繁荣昌盛的重要动力。
三、大学生创业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准确。
当前, 许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一个明确认识, 创业教育只是整个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一小部分, 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方法、创业精神的指导等还非常欠缺。高校对创业教育认识的不够导致了大学生对创业认识的模糊。一些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 但由于对创业风险的恐惧、创业资源的欠缺及创业前途的不明等原因而放弃创业, 没有把创业与自己的前途命运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提升。
(二)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不够成熟, 完善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在课程的设置上往往以选修课为主, 未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中, 学生通过选修课获取的只是零散的创业知识, 而只有通过必修课程才可以获得系统的创业知识。在课程的内容上也以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程为主, 涉及面较窄。如此一来,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只注重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创业精神的培养。比如,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必需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成功信念、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都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合理。
当前, 高校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比较保守, 课堂教学的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 教师自身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的欠缺导致所教授学生也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知识。此外, 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仅有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 而对于创业的方法等具体实践知识非常缺乏, 教师自身创业经验的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影响了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
(四)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可靠载体。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浓厚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但是,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也不够繁荣, 对创业教育的宣传也相当欠缺, 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效果。
(五) 部分大学生创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现象。
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并没有认清现实, 合理定位, 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没有把创业作为一种就业的选择, 一味想寻找待遇优厚、工作轻松的岗位。另外, 有些大学生一开始创业就想赚大钱,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素质和资源条件还十分欠缺。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 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就业大潮中把自主创业看做是一种良好的就业形式, 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技能、资源、心理辅导等服务, 为他们成功创业打好基础。
四、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途径
(一) 提高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我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正逐步向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转变, 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前提就是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 明确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渠道。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 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 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关键。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高校应该在教学环节中融入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开设, 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此外, 高校在课程的内容上可以增加实践性更强的创业知识传授, 比如“创业案例分析”、“市场资源分析”等, 让教学更有生动性和实用性。
(三) 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具有良好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建立科学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关键。高校可以通过为学生聘请企业创业导师等形式, 把更多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吸收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 完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此外, 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教师的实践经验培训, 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强化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效果。
(四) 培育浓厚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功能, 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强化文化育人效果的关键, 而创业教育文化是校园优良文化的重要部分。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宣传活动, 比如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校作报告, 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建创业教育文化品牌, 营造校园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这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五) 创建有效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实践训练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可以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磨炼坚强的意识品质、掌握有效的创业方法, 感悟深层的创业精神。高校可以通过创建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 建设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形式, 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
(六) 开展丰富的创业价值观教育。
创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端正创业思想, 树立创业理想, 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 使大学生明确创业的目的不仅是积累个人财富, 更是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此外,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中, 还要引导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用智慧与劳动创造财富, 助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郝晓锋.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3.3.
[2]杨旭辉.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9.7.
8.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学记》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学记》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全文仅一千余字,以洗炼生动的语言,微言大义地对先秦教育状况进行了系统总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记》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对当代的教育研究仍有深远影响,对现今的教育实践也有指导意义。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阵地,更是应该广泛借鉴经典的传统教育理念。为实现我国正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等目标,大学应当且必须有所作为。本文将以《学记》的英华为指导,初步探讨完善大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途径,以便更好地实现大学的教育使命。
一、《学记》对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正业”和“居学”与高校选修课
《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正课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正式课业依时令进行;闲暇应有相应的课外作业,通过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立志于学;另一方面将学习过程延展到生活中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由此,不难联想到当代高校的选修课程体系。
高校选修课是一系列为了更好实现教育目标、拓宽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完善的途径,并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余爱好的作用。因为选课方式甚至学习行为的自发自主,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因材施教与乐学的思想。
为凸显办学特色,达成教育培养目标,高校应更加重视选修课这一教育阵地,通过兴艺实现学生的乐学,通过打造更加优质的公选课来教给学生知识,同时又引导学生广泛培养兴趣、学会自我完善。只有高屋建瓴,站在教育的高点,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终身学习的时代。
(二)“士先志”与高校德育课程
《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儒家历来强调读书人立高远之志,并坚持把德育置于教育的首要地位。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经典论述;孟子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济世之论;墨子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确立远大人生理想和高远奋斗目标的警句,在儒家经典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不难看出儒家对道德标准及道德实践的关注。
当代德育论认为德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一种教育。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级学府,其德育目标主要包括使学生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
当前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个人主义及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不断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冲击,而以《学记》为代表、以 “立志”为导向的儒家传统文化则对当前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立高远之志,一方面可以以长远目标激发学生战胜眼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并拒绝眼前利益的诱惑,养成道德操守;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自觉,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学记》对大学教育模式的启示——亲师乐道、教学相长
当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为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开发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的专家学者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
《学记》中在综合先秦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可为当代高等教育注入活力。
在师生关系方面,固然《学记》明确提出“师严而道尊”的尊师严师思想,而“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的教学关系更为人津津乐道,并对当代大学教育模式有更深刻的影响。“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潜在影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论语》中的名篇,儒家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和坐而论道的教育情怀在其中均有鲜明的展现。当代大学教育可以适当借鉴此类教育方式,通过开创更开阔的师生交流平台,增进师生交流,以教师精深的学术素养和不凡的人格魅力间接引导学生,激发其求学热情。通过教师以身为范的教导,潜移默化对学生品格发展及学业进取产生推动作用。
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学记》开创性地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两方面。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长。教师传统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教学相长”的教学态度更值得提倡。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应适时而变。通过加强师生的对话讨论,碰撞智慧的火花,达到“学日进,教益深”,进而促进学术创新。
三、《学记》对大学教育目标的启示
《学记》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开门见山将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化民成俗”,其后又进一步指出教育的社会作用和育人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并将大学的宗旨定义为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从而最终达成“遐迩一体,率宾归王”的以仁和礼为基础的治国理想(“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学在人才培养和输送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高等学校要努力担负起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强调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意识的高新人才,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总之,以《学记》的教育思想为借鉴,将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成果古为今用,可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完成育人使命,继往开来,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08.
[2]郑旭辉,陈笃彬.《学记》: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9.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九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技术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等等这些都需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语文教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好课堂。
一、高中语文思维学习现状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也会相应改变,这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部分教师无法快速适应新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较差,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进步很慢。新课改实施后,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的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讲授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就直接让学生去讨论,讨论的方式方法也不讲清楚,是集体讨论还是分组讨论呢?讨论对于学生老说是掩盖开小差的绝佳机会,如果教师不正确引导和积极参与,那讨论可能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思维培养就更谈不上了。
二、高中语文思维方式
1.独立思维。对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性的,就是说一堂课下来可能就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参与性、没有思考时间,进步属于直接灌输课本知识,被动接受教学任务,是否能消化就看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了。新课改就是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参、积极思考,在恰当的时候教师给出答案,对于出现错误的同学要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哪里错了,下次要怎么去避免这样的错误。2.全面思维。高中语文不单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去思考课本延伸的其他方面,这需要多角度的去分析课本,用良好的思维方式去全面客观的给出结论。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本《雷雨》时,应从多个人物身份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每个身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结合课本知识给这个人物一个明确的.定位,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好人中的坏人还是坏人中的好人。
三、语文思维培养特点
1.交流性。教师在利用语文思维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要去理解和领悟课本之外的意境,去理解课本深层次的内容,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点问题,让学生在合上课本的时候可以去思考去想象,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再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这样会有很好的交流性和互动性。2.渗透性。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去教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的代入一些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做人做事方面的知识,毕竟教师是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去发现他们的变化、去引导他们、在基础教学中去渗透这种思想。3.广泛性。语文教学所涵盖的知识面是任何一个学科不能媲美的,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都有所涉猎,所以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面也是非常宽广的,看似一本书,内容却不是一本书所能包涵的,也不是一堂课所能讲明白的,需要学生以点概面的去理解和思考。
四、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策略
1.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学思维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一直根深蒂固,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安安静静的边听边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过程非常乏味,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了,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出和课堂知识相关的画面或是动画,也会引用相关的影像,这样就使得学生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互动性和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规划好相应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适当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行之有效。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讨论,不管答案正确不正确,教师都不要一味的去否定,因为语文只有最优答案没有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与积极思考的同学多一些鼓励,对有疑问的同学要耐心讲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会习惯这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与日俱增,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2.教学内容的广泛性。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基本教学过程中,比如字、词、句时,要全方位去启发学生,去深入了解这个字、这个词、这句话在书本中所表达的寓意,了解作者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比如《赤壁赋》这篇文章教学时,就要学生提前预习好文中的语句所表达的历史意境,语文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所折射的内容是无限广泛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用心去教去学。结论结合上面所说,高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用心备课和职业操守,更离不开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教学工具的帮助。高中生是有个性和主见的,不比小学生,你给他讲什么他就学什么,高中生是有个体思维能力的,教师要去频繁的启发这种思维能力,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多提问题,多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参与进来了,学习才会有进步,教学才会碰撞出不可思议的火花。
高中语文的教学期间,专业的学生思维开发是目前的一个教育空白,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姜旭日.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策略[J].才智,(28).
[2]徐岩涛.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09).
10.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3.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11.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诚信 诚信观 社会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树人之本,立德之源,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也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必要条件之一。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各个领域已频频发生“非诚信”事件,如“毒奶粉”、“地沟油”、“华南虎”和“学术造假”等等。在各种“非诚信观”的“灌输”和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诚信观也产生一定的偏差,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大学生仅占0.48%。高校中的各种非诚信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一种惯性,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的非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2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树立了正确诚信观念不仅关系着个人行为品质和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
2.1 错误的价值观和社会不良习性的影响
开放型的社会是当今的主流社会形式,全球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文化价值观领域也同样属于全球化的范畴,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也是全球化的重要表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开放性质,与此同时,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离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思想领域,对国民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如西方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大学生年龄和社会经历决定了他们缺乏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因此受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强调行动、强调效果,把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更加注重个人短期利益的得失,个人行为更是紧紧围绕着“自我”二字。社会的各种不良习性更是通过各种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诚信被视作为一种影响个人短期功利实现的因素。
2.2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足
“诚”与“信”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简单商品的交换活动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已形成和确立了传统的诚信观,儒家的思想中,将诚信的地位更进一步提高,被视作为最基本的德性观念和道德原则。在当代,我国虽然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基本原则和要素,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在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不难看出,升学仍然是家长和学生唯一的关注点。在诚信教育中,学生仅仅被视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因而在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学生的引导严重不足,无法激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情况下,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就可想而知,教育的效果更是无从体现。在社科院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观念淡薄,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
2.3 大学生对待诚信的态度的偏差
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下,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渗入到高校里,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学术造假频频发生、助学贷款逾期不还、“非诚信”恋爱、网络诚信缺失等等现象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偏差。进入高校后,学生的教育管理由以前的他律转变为自律,摆脱升学压力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自律化的大学学习生活,个别学生甚至盲目地、完全地拒绝他律的管理,从而形成了极端的个人主义, “自我”因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诚信观,诚信被视作为影响个人利益获得的障碍。社会阅历的不足和下意识的忽视,使得大学生无法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也不会去刻意培养自己的诚信观。社会不好的诚信风气、不好的诚信传统和对诚信的奖励及对失信的惩罚不力对大学生的教育力已大过学校的教育力,要使大学生走向诚信,已不再是单靠学校说话就算数或者仅仅只靠学校教育就能解决问题的时代了。
2.4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
我国教育现状的一个特征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导致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在诚信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孩子的个人素质的养成偏离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社会化水平,由于受到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以及对社会道德的认知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灌输非诚信的内容,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这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相背离的。在社会教育方面,受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这一现状的影响,教育部门无法做到及时与每个受教育家庭进行沟通,在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方式、培养目标等等方面与受教育者的家庭达成一致。社会教育和家庭之间的脱节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诚信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3 改善大学生诚信观念现状的举措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诚信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诚信被定义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伦理道德方面塑造和弘扬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美德,不仅是对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民族的兴起。
3.2 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发挥媒体网络的正面宣传作用
环境是社会个体活动的基础,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诚信观的主要外部条件。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尤其是政府,对于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更是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广泛开展对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增强按照合同办事的信用意识;通过媒体曝光、文艺宣传、行业示范等多种生动鲜活的形式,使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守信者光荣并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并受惩罚的良好舆论环境,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3.3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结合,避免出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家庭的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对子女进行良好的诚信教育,使之养成自觉的习惯。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关心诚信家庭的建设,诚信的家庭氛围,友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诚信观念的形成。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最直接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为子女在生活、工作各方面做出诚信的表率,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对孩子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6,1.
[2]马超.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J].改革与发展,2010,2.
[3]李芳炎.诚信的哲学思考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J].中国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
12.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二
关键词:写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培养
众所周知,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门类, 它和其它艺术一样, 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表现情感理想, 是借助有形的艺术作品传达无形的情感, 是人们用于感情交流的载体。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 有别于其它艺术表现手段和式样。它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平面或立体的形象, 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美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 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 美术创作首先要求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 才有可能自由地, 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写生训练作为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用不仅仅是为了造型训练和素材的收集, 更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件好的美术作品, 除了要有适合作品表现的形式和手段, 更要具有创新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感染力。在此, 笔者以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在写生过程中培养美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略抒己见。
一、对写生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识偏差
其一, 是对创造性写生训练定位不准。在训练中只是将基本功简单局限在“写实能力”的培养上, 这种“写实”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的真实。长期以来, “师徒式”、“作坊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 在造型训练过程中一味强调所谓的“写实”, 导致学生进入写生训练误区, 在写生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对象, 照抄照搬对象, 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把握对象, 认识对象。以至于一旦离开客观对象, 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有些学生误认为枯燥的训练结果不如一张照片的效果, 索性以“快门”、“按键”代劳, 在美术创作中也是将照片直接“放大”。事实上, 写生训练是有多方面的指向, 它不仅是对形体的观察、认识、分析、比较、判断、记忆以及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和探索造型多种可能性能力的培养, 从而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二, 是重技法、技巧的研究, 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写生过程中只强调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 表现固定的对象。而不注重由客观对象所引发出不同情感、新形象以及表现方法与手段的探索。造型基本功的技法、技巧固然重要, 但它不非美术创作的最终目的, 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型工具材料的诞生, 新的技法、技巧不断出现, 传统的技法、技巧也在不断改进提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技法、技巧掌握后再去创作, 事实上也无法实现。问题不是现有的技法、技巧不够用, 而是无法在实际创作中应用。所以过分地追求技法、技巧, 将会降低美术作品的品位和标准。重要的是如何将所掌握的技法、技巧充分地应用到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 创作出具有感人的艺术作品。
二、写生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开拓和创新的, 是能动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 是高效综合运用和不断辩证发展的思维过程, 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性的、产生新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
写生训练的本质并非以掌握单一的技能技巧为目的。它有更高的目标和更丰富的内涵, 它是关于“美”的哲学在教育领域中具体应用, 体现高度美学内涵的人文精神。写生训练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它要对生活中的不同形象进行感知、认识、判断, 并进行概括、提炼、归类。注重不同对象所引发的某种激情和冲动, 凭借某种情绪来引发创造性思维, 同时也强调主观感受和理性的深刻把握。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培养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在写生训练过程中至关重要, 它是对学生艺术潜质、思维方式 (如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直接思维、灵感思维等) 、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和培养,
在写生训练过程中, 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 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常看到的山、水、树木、花草等自然形态, 在写生训练中, 应该带着想法、带着情感、带着创意去画, 不能简单地发现和模仿对象, 也不是纯粹的技巧和再现, 更不能照搬照抄。自然是人的认识和审美对象, 人们能从中发现并获得美的感受, 从自然内在的关联中产生灵感和顿悟并赋予自然一定的思想情感。人们对自然的感悟, 以及观察方式和感受的不同, 又会产生不同的创意。在写生训练的时候, 要善于发现对象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和意趣, 思考它的构图、空间层次等因素, 采用联想的方式, 培养自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能力, 从而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将自然形态给予作者的感受和作者赋予自然形态的感受结合起来, 通过造型手段升华为具有感染力艺术作品, 从而达到“借物抒情”、“借景写情”的目的。只有通过反复的对自然形象进行观察、分析、理解、记忆、加工, 提高眼、脑、手相互之间的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而达到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这是创作思维的基础, 也是美术创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在写生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作用, 从作品整体立意和构思出发, 打破自然对象所造成形态上和思维上的局限, 探索写生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从对每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中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潜在因素, 鼓励用概念来发展技巧, 冲破传统的惯性思维方法, 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动自觉地去寻找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 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拓展奠定良好的根基。在写生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搭建完备的美术造型理念, 构架、构建合理的美术知识体系, 自觉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原理进行美术创作。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 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杨先艺.艺术概论[M].华中科技出版社.
13.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三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法律思维方式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意义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法律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制社会人们处理涉法性理由时应具有的基本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定要求。由于法律与道德互助共生,法律思维方式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能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律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培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毕业后要完全胜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要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笔者基于对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试图探讨法律思维方式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法律思维方式之辨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涉法性理由的思维方式。作为法律实践活动方式的观念形态,法律思维方式是伴随法律职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独特性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凝结。不同于经济思维方式偏重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政治思维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权衡和道德思维方式偏重于善与恶的评价,法律思维方式则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为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合法性强调要以法律为准绳来深思与处理涉法性理由,面对任何涉法性社会矛盾和纠纷,基本任务在于做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并依照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分析为线索,最终做出权利安排和义务界定。合法性是对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从根本上把法律思维方式与其他非法律思维方式区分开来。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判断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法治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等,也离不开全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尔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深思理由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鉴于此,“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处理涉法性理由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思维方式基础,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基本资质的内在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思维方式仅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独占。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说,法律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官的思维方式;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作为广义法律思维方式的思维主体,社会大众是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他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未经专门职业训练而逐渐养成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法律思维方式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法治的实现需要经专门职业化训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也离不开未经专门职业化训练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维能力的普通社会大众。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自觉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定要求。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共同构成两大基本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为社会的有序运转保驾护航。在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既是人们深思和认识法律理由的前提,又是人们深思和认识的对象。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内容丰富,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基本构成要素。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定结果,由于任何职业活动都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发展也必定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理由,这样,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应运而生。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发展的产物,它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遵守职业纪律,展现职业作风。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按职业道德标准行事,是各行业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14.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四
一、立论依据
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呼唤着数学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我们都知道,数学学科体系本身是开放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从一组公理出发,用形式逻辑方法进行演绎展开,从而得到一个几何学体系,成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典范。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演绎式的`数学体系,演绎也只是它的外壳。选择哪些事实作为公理是开放的。有了公理,建立哪些命题和定理才有意义,这种猜想当然是一个“开放”的选择。一旦建立了一个猜想,如何加以证明,选择何种思维策略进行探究,更是一个“开放式”的选择过程。要展开一个数学理论,必须要建立一些概念。概念建立于观察,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灵感,依照归纳、类比、综合的方式加以表述,这个过程,显然也是“开放式”的。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和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老师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式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而且,小学数学知识经过整理后,往往依封闭式的演绎方法处理,把中间生动活泼的开放式的思维过程“过滤”掉了。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使数学教育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适度开放,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5.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浅析 篇十五
1.1社会性
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社会已经逐步迈向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在传统教育下的思维模式中发生改变,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经十分匮乏,对国家、社会、乃至家庭责任意识都缺乏一定的认知。
1.2必要性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当中包括了对人才的要求和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考验。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负历史的重任,必须培养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
2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淡化及其原因
2.1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表现
1)自律意识薄弱。大学生在社会中,缺乏社会经验与实践,再加上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能全面看待社会上各种问题;在生活上,对物质的追求、享乐欲望的膨胀、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功利目的太强势;在思想上,遇到挫折、困难容易垂头丧气,不能理直气壮地面对,易走向极端,思想行为方式较为幼稚;在学习上,表现出厌学,上课迟到、旷课,学习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积极向上的劲头。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薄弱。
2)家庭责任意识缺乏。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子女实施教育和影响。它需要父母与子女互动,是有计划、有目的,是具有文化、心理、格言及社会坏境等对子女产生影响的因素。首先,在城市中,主要表现为家人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和过度包容、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其次,在农村中,大部分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环境的落后,大多父母外出务工,因此孩子缺少管教,自律意识逐渐淡薄。由上可见家庭教育在责任意识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社会公德是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出现社会责任意识偏差。有的大学生损人利己,不尊重他人;有的大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抛废物,乱画乱贴;有的大学生见利忘义,甚至见死不救,不讲人道主义;有的大学生过公路时,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有的大学生在寝室里,根本不顾他人的感受,常常高声喧哗到深夜,打扰他人的休息;还有极少大学生在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素质还不够高,公德意识还比较薄弱的一面。
4)对他人责任意识不强。当代大学生多数认为,唯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大学生表面关心社会,但由于了解社会极少,不善于考虑实际问题,言行脱离实际,往往在朋友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中,把友谊、爱情当成儿戏,轻易伤害别人;有的不尊师重道;有的言而无信;这都淋漓尽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肤浅。
2.2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与自身因素有关,与家庭教育欠缺有关,与学校教育不足和社会坏境的不良风气有关等等。
1)自身方面的不足。当代大学生本身就有自己的目标、梦想和追求,但由于诱惑的增加,自律意识的淡薄,往往忘记最初的誓言,走向彷徨的深渊,犹如行尸走肉一般生活着。
2)家庭教育的欠缺。对于每一个当代大学生来说,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成长的启蒙老师。很多家长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不是把责任意识放在第一位,忽视良好品格的培养。而是过度溺爱子女与只看分数,这样的行为造成子女心理压力日益增长,依赖思想强,不习惯独立,失去了在社会生活中实践锻炼的机会。
3)学校教育的不足。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教育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各高校教育主要还是以灌输知识为主,长期以来,教育上普遍存在重视成绩而轻视品德的趋势,“求知”似乎是学生进入高校的唯一社会性本能,而“求善”“做人”则因无严格的量化指标考核而被弱化。[3]因此,学习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校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课程上的学习上,很少考虑自身对社会、他人及家庭的责任。导致大学生自我完善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
4)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影响。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因素给人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大学生往往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比较片面,容易走向极端。许多大学生失去了最起码的公德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唯利是图。例如,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利用课余时间销售伪劣产品来获得收入;有的大学生不爱护自己,经常跟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人物混在一起;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做违背良心的事,在社会上偷、抢、骗等等无所不为。这些腐朽的价值观念及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原因与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有着极大的关系。
3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策略
3.1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高校应多举办一些高雅的活动,例如:音乐会、辩论赛等。借用艺术的力量来震撼人心,让大学生从艺术中感悟到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实现教育触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目的。此外,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有颗助人为乐的心。最后,高校应多组织一些与社会沟通的活动,例如:与家长面对面、老师和学生交谈,让大家在实践中感受父母、老师和社会给他们的关爱,并把自己的感恩付之行动。
3.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基础。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大学生自身的统一和转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古人有“慎独”的修身方法,正是对自我教育最好诠释。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品格,需要充分利用自我教育的方式,把自我教育能力的塑造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懈追求,着力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自我回顾和深思的习惯、自我丰富和自我完善。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不仅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使学校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让高校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载体。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谐校园,使大学生把日常规范和学习生活习惯变成一种责任意识,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活动的平台。利用各种载体,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3.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教育培养而成的,其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宣传、义务献血、勤工俭学、青年志愿活动等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社会,加深他们对社会现象、社会观念的了解,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地树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意识态度。
参考文献
[1]吴东泰,王宝珍.培养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推荐阅读: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12-17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09-01
浅析我国当代农村的发展09-08
浅析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信息的需求11-07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07-17
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08-02
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08-03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10-08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