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资料(精选7篇)
1.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资料 篇一
曲牌
昆腔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曲牌也叫牌子,是历代逐渐保留下来的相对固定的曲调的统称,其构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是一支相对固定,形成完整的曲调。2在一定的地域或者是一定的时间流传。3曾有人依据原有乐调,词格倚声填词。
4具有可变性,能随时表现内容或人物性格行当的不同而不断的变化,发展或派生衍变。戏曲之“祖”“乳”
昆曲是我国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培植的特殊戏曲品种。曾一度成为中外公认的“国剧”被誉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乳”其对戏曲的“祖”“乳”之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昆曲所展现的综合性特点是及其完善的。他将“载歌载舞”的戏曲艺术推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顶峰。为其他剧种奠定了一种综合性表演----“唱,念,做,打”的基本模式。2.其舞台表演,演唱等精湛技术都被锤炼的经典之至。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些单出的折子戏中。以至今日其它剧种的演员还把昆剧的著名段子如《游园惊梦》《夜奔》《思凡》等戏。当作基本训练的必修果。各个剧种的表演大师几乎都有昆剧的功底,此所谓“昆训”之说。3.剧目之多,秉前继后的囊括了民间许多传奇,成为个剧种移植的故事源。
4由于昆曲的前“国剧”地位它在曲谱文卷遗存方面是其它剧种远不能及的。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一书中就收有4466个曲牌。
5.昆曲演唱时对发声用气,口法,润腔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魏良辅的《曲律》徐大春的《牙府传声.》等都是明清以来有关昆曲声乐理论的重要著述。直至今日,对于我国戏曲声乐,传统声乐都是极有价值的。散曲,集曲和套曲
散曲与剧曲相对而言,散曲与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不用代言体,无白说,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是单调演唱而不是剧目之中的曲牌。
集曲是选同宫调或相同相近笛色的不同曲牌中的一句至数句或一段,联成新的曲牌,以适应新的内容和情绪的需要。集曲所使用的音乐材料,可取自二至十数支曲牌。集曲的牌名可由作者另定。
套曲是选取同一宫调或笛色的曲牌,按引曲,正曲(若干)尾声的形式联缀成套,用以歌唱一段情节的音乐结构手法,传统称为“套数”套曲的形式早在元杂剧中就已广泛应用。这种结构被后人沿用至今,成为曲牌体戏曲,说唱,传统器乐的音乐结构基本原则。南北合套的特点
1,选曲可先北后南,也可先南后北,通常是一支南曲一支北曲交替使用,在曲调的性质上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但也可各自加叠。2,若生,旦对唱,一般声唱刚劲雄健的北曲,旦唱秀丽委婉3,合套中所用的南,北曲,其宫调性质大都以北套为基础。四合套中北曲大都保持北杂剧一人通唱到底的惯例。四大声腔
1.弋阳腔:继承和发扬了南戏演唱中即兴性强的民间音乐创作传统,在曲牌联套结构中有较多的灵活性,演唱采用方言土语,伴奏只有锣鼓而无管弦并有一人唱时众人帮腔的特点。2.余姚腔主要流行于民间,为士大夫所鄙视,他的伴奏只用鼓板。
3.海盐腔采用来自南戏的曲牌联套结构角色行当也继承南戏,有生、旦、净、丑之分,演唱采用官话,并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没有管弦。海盐腔曲调清丽柔婉,为官僚、士大夫阶层所喜好。
4.昆山腔旋律缠绵婉转,节奏布局富于变化,咬字吐音讲究,润腔细致并有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伴奏乐器除南戏其它散打声腔也使用的打击乐器外还有昆山腔所独有的乐器,如笛、萧、唢呐、苼、三弦、月琴、琵琶等
华彦钧的演奏风格和作品旋律的艺术特点
演奏风格:细腻深沉,潇洒磅礴,弓法以短弓见长,多一字一音,很少用连弓
作品旋律艺术特点:1.其旋律是在江南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保持江南民间音乐波浪式旋律线的基础上,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做了很大的改造的出新2.乐句之间旋律线大幅度变化,一般传统乐曲以下行趋势比较多,而华彦钧则运用大幅度的直线上升和下降,表现了对传统弦法的大胆突破3.旋律的节奏安排细致严谨,《二泉映月》节奏总的布局是平稳、规整的,但旋律内部的节奏形安排则是激荡而富于推动力、精巧而富有个性的。
刘天华的主要贡献:1.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创立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作品有二胡独奏曲十首、练习曲四十七首;琵琶曲三首、练习曲十五首;整理了崇明学派琵琶曲十二首;是第一个采用现代记谱法编辑京戏曲谱《梅兰芳歌曲集》的人2.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同时吸收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主要体现在作品结构调性,旋律,创新演奏手法。
北方梆笛:1.流行于内蒙古南部、晋北、晋西北、晋中等地区2.代表人物:冯子存,作品有《五梆子》《喜相逢》《对花》《八板》等,吹管乐有《茉莉花》《柳青娘》《画扇面》等3.演奏风格: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跌宕,节奏活泼跳动,情绪粗犷豪放,热烈奔放,富有戏剧性,演奏以舌的技巧见长4.梆笛旋律常用展开方法,重复、变奏、核心音调扩充和缩减 南方梆笛:1.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地2.代表人物陆春龄,作品有《小放牛》《鹧鸪飞》《欢乐颂》《中花六板》等;赵松庭有《姑苏行》《三五七》等3.演奏员风格:和北方梆笛比较而言表现为音调丰厚、圆润、柔美流畅,旋律往往呈现波浪式起伏,节奏较为舒展平稳,乐曲情绪顿挫有致,抒情委婉富有歌唱性4.去笛旋律常用展开方法变奏 穗子:旋律中出现了长时值的音符,并有其它音符围绕它运动,同时乐队与这长时值的音符之间形成了类似于戏曲唱腔紧打慢唱效果的伴奏手法,再加上多种演奏技法的集中使用,以及长时值音符的不断移动变换,给音乐造成紧张热烈的效果。
一、总论
民间音乐主要分为五大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民间音乐特点1.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2.乡土性3.即兴性4.流传变异性5.人民性6.多功能性
二、民间歌曲
民歌的艺术特征1.诗与乐得高度结合。2.常用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3.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歌的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时期:歌、诗、舞三者结合在一起2.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楚辞》3.汉代:《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4.三国两晋南北朝:西曲:水边离情;吴歌:儿女情趣5.唐代;曲子6.宋代:词牌7.明清时期:繁荣
民歌的特点:具有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和易于上口、一遇记忆等特点。
汉族民歌体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号子的种类:1.搬运号子 如《走绛州》2.工程号子 如《打硪歌》3.农事号子 如《催咚催》4.船渔号子 如《川江船夫号子》5.作坊号子
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1.直接简朴的表现手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2.节奏的律动行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4.领、和相结合的歌唱方式5.趋势结构的简朴性 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 一般山歌例如:陕北的“信天游”《蓝花花》《我的哥哥当了红军》;山西的“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青海、甘肃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内蒙古的“爬山调”;四川山歌《跟着太阳一路来》;湖南山歌《板栗开花一条线》
山歌的艺术特征:1.坦率、直露的变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2.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3.高亢的曲调4.曲式结构(1)乐段结构:北方山歌大多为对应式的上下两句体结构;南方山歌择常见四句结构(2)乐句变化形式:常常出现句幅比例和节奏安排不对称现象,使山歌的音乐闲的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山歌的流传特点:1.流传的社会阶层的单纯性2.形式有较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3.较难得到广泛的加工和提高
小调的种类有: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谣曲有1.诉苦歌《揽工调》2.情歌《三十里铺》3.生活歌《看秧歌》4.嬉游歌
小调的艺术特征1.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2.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3.曲折、多样的旋法4.曲式结构:最常见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以及这两种类型的变化发展形态
三、说唱音乐
说唱的艺术特征1.表演艺术,有一定演唱技能和艺术素养的专业或半专业艺人为群众演唱。2.综合艺术,以讲唱文学为脚本安排布局展开情节,汲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文学、音乐、表演相辅相成有机的的结合在一起。3.叙事性,说唱音乐大多以说唱故事为主要内容。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1.单口唱2.对口唱3.帮唱4.拆唱5.群唱6.走唱
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类型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单曲体和主插体四种类型
说唱音乐的代表曲种:1.单弦牌子曲《杜十娘》2.四川清音《昭君出塞》3.京韵大鼓《丑末寅初》4.苏州弹词《黛玉焚稿》
京韵大鼓的白派的创始人是白云鹏
京韵大鼓的骆派代表人物是骆玉笙
怯大鼓:实为木板大鼓,是流行在冀中一带的一种农民说唱艺术,演唱者半农半艺,自司鼓板边说边唱,没有丝弦乐器伴奏,说白占较大比重,它不仅是京韵大鼓的前身也是多重大鼓的前身。
苏州弹词形成:流行于江南吴语地区主要的说唱形式 苏州弹词演出形式分为单档(一人)、双档(两人)和三档(三人)。体裁有长篇、中篇、短篇、开篇之分。
苏州弹词的艺术形式:1.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常加三字句头或夹杂三字句、五字句2.凤点头3.叠句
三、民间器乐
民间器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独奏和合奏两种表演形式。
独奏曲以乐器分类,并一般以演奏方式归纳为吹奏、拉弦、弹拨等类型;合奏乐以乐器组合的方式分类分为:清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和吹打乐
民间器乐的分类方法根据演奏方法可以分为1.吹奏乐器:笛子、萧、苼、唢呐、管子等2.拉弦乐器:二胡、高胡、京胡、坠胡等3.弹弦乐器:古琴、筝、扬琴、琵琶、阮等4.打击乐器:鼓、板、锣等
民间器乐曲的结构: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和套曲两类 民间器乐常用的变奏手法
1.旋律结构基本不变时所用的变奏手法,如加花,变换头尾,变换演奏技巧,变换音区音高或音色,变换节奏型,变换旋律线等。其中变换演奏技巧是北方管乐曲最常应用的变奏手法。2.改变旋律结构时所用的变奏手法,如板式变奏等。这是南方丝竹乐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3.改变旋律调式调性时所用的变奏手法,如移调指法(弦法)变奏,按弦调变奏,借字变奏等等。管乐器擅长使用移调指法变奏和借字变奏,弦乐器擅长使用移调弦法变奏和按弦转调变奏。二胡的定调法:主音胡琴和托音胡琴。两种都是五度定弦 唢呐代表曲目:《一枝花》 管曲代表曲目:《江河水》 筝曲代表曲目:《渔舟唱晚》琵琶曲代表曲目:《十面埋伏》《阳春古曲》《大浪淘沙》 胡琴曲代表曲目: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江南丝竹代表曲目;《欢乐颂》《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鹧鸪飞》《柳青娘》广东音乐代表人物:严老烈 曲目:《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连环扣》《双星恨》潮州弦诗代表曲目:《昭君怨》《小桃红》《寒鸦戏水》《黄鹂词》《月儿高》《大八板》《平沙落雁》吹打乐代表曲目:辽宁鼓吹的《钟鼓楼》《大二番》《柳青娘》
丝竹乐定义:以一两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配合其它管弦乐器、打击乐器组成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丝竹乐风格:细腻柔和,善于表达喜悦愉快的情绪,各种旋律乐器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点,围绕一个共同的旋律骨架而发挥常构成交声复调,其地方色彩浓郁,各乐种大多都有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奏乐器
丝乐竹是由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形式,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白沙细乐”等
潮州弦诗乐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和演奏风格分为“儒家乐”、和“棚顶乐”两种。“儒家乐”的演奏者有两种,一种是上层社会资助扶植的乐队,另一种是自发性的群众集社组织。“儒家乐”的演奏风格纤细、典雅,韵味淳厚,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场合;“棚顶乐”主要用于戏曲舞台,为渲染剧情服务,亦可独立演奏,风格简朴、粗犷。
吹打乐的演奏有“坐吹”与“行乐”两种。辽宁鼓乐演奏形式有:唢呐乐和苼管乐两种
四、戏曲音乐
戏曲:是在中国民间音乐和其它一些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的音乐喜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与一身的综合行舞台艺术 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1.喜剧性2.综合性3.程式性4.象征虚拟性 宋代,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两种戏曲形式。
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曲牌体:又称作曲牌联缀体和曲牌联套体,属于套曲结构,一出戏由若干组套曲构成
戏曲的历史发展脉络:1.孕育期:A原始乐舞B秦汉时期的散乐C隋唐时期的歌舞戏、参军戏2.形成期:A宋杂剧B金院本C南戏D元杂剧3.明清时期的繁荣: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弋阳腔
昆腔:早在14世纪中叶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产生于昆山,是永嘉杂剧从浙江温州传至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方言土语及民间曲调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品种
昆曲:指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北曲和弋阳、海盐等腔的长处,对原昆山腔进行了加工改革形成的一种心腔,起初以唱散曲为主
昆剧:用魏良辅改革之后的腔调演唱明清传奇故事,除了歌唱外更注重扮演,这种戏曲叫 南昆和北昆:昆腔内部有南昆和北昆两大流派,它们保留了宋。元南北曲的主要特征。南昆流传于江南浙北一带,北昆流传于北京和河北的保定、高阳一带。南昆基于江南民歌,一般具有南方音乐柔和秀丽的特点,在描写少女和文弱书生的爱情戏中较多使用,如《牡丹亭.游园惊梦》;北昆则主要继承北方说唱艺术,通常具有北方音乐豪放激昂的特点适于描写英雄人物,如《单刀会》等
昆曲的套曲结构大体有三类:1.南套2.北套3.南北合套 豫剧传统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现代剧目:《朝阳沟》《刘胡兰》移植剧目《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 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魏云、王善朴 西皮的曲调刚劲有力,音程跳动性较大,节奏形式多样,具有高亢活跃的特点;
二簧的曲调流畅平和,节奏比较稳定,有端庄凝重的特点。皮簧腔剧种以胡琴为主奏乐器
2.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资料 篇二
一、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 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 主要在于创作方式, 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 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民间音乐是具有本国特色的本土音乐, 音乐中的民间特色或风格, 体现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 这种民间特色或风格是有各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习惯、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等多种因素形成的。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各有自己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民间风格是通过音乐时间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
我国的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有着独特多样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征, 中国民间音乐语言能够准确的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音乐作品的民间风格与特点的重要主要是建立在音阶、调式、旋律、节奏、曲式等要素上。
我国民间歌曲的分类主要是按体裁品种分类的, 大致可分为山歌、号子和小调。山歌的特点是旋律爽朗, 质朴悠扬, 节奏比较自由, 是即兴歌唱的歌曲;号子特点是节奏较固定, 律动感强, 旋律较弱。小调特点是旋律优美流畅, 节奏规整。
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 内容通俗, 形式活泼, 情感真挚, 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广泛传唱或欣赏, 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歌曲和乐曲, 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中, 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的基本特点是音乐优美抒情, 民族风格浓郁, 格式轻松活泼, 充满生活气息, 大多短小易记, 便于流传。歌词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 接近贫民百姓的语言, 因此也有人称为“新时代的民歌”。
三、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两者的关系
我们很难说中国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联系是一种必然, 也很难给中国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完整和争取额的定位。中国民间音乐存在了数千年, 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一时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民间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 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 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中国的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 而中国的流行音乐可以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的派生物。虽然流行音乐有时显得很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但它在精神本质上有时存在极端和盲目的缺陷。
长期以来, 我国的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斗争, 相互排斥的状态, 而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展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的走到了一起。
(一) 相互区别的关系
1. 我国民间音乐源远流长,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并且各地音
乐相互交流, 已经成为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 但是流行音乐还存在着一些极端与盲目的缺陷。
2. 中国民间音乐经过传承, 有了很大的发展, 流行音乐不是一种音乐形式, 而是一种音乐行为。
(二) 相互依存的关系
1. 流行音乐本身也是起源民歌。国外研究流行音乐的音乐学家曾说过“卢星宇月本质上是对传统民歌的模仿”。
2. 流行音乐是随着工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包含的内容很广。
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 不能完全地肯定为音乐本身被认可, 但是可以肯定这种手段如果被很好的利用也会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3. 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就是今天的民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流行的音乐风格也是不同的。就像在我国的个别少数民族的山里, 当地的山歌就是他们的流行音乐。
4. 今天的流行音乐本质上依然是民歌。
现在很多歌手热衷于翻唱民歌, 民族音乐元素原来越被音乐人所重视, 不仅使更多人中心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民民歌, 也是传统民歌生命力的延续。对流行音乐的创作而言, 民歌也是一块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四、音乐的魅力
1.音乐的魅力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 古往今来, 无论在哪个时代, 音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者人们。它以各种形式、效果出现在各种场合, 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状态, 它让多少人走出阴霾, 也让多少人迷失自我。
2.流行音乐的魅力
(1) 通俗性。流行音乐较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 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的, 所以流行音乐现在是流传范围最广, 最易于流传的音乐形式。
(2) 贴近生活, 是现代人生观的真实写照。流行音乐是老少皆宜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脍炙人口的旋律.吸引了众多爱好艺术的人。音乐内容反映物质世界里的人生情感图像, 将现代人的心理情感等作了一次次艺术性的描绘, 触及人们的心灵。
(3) 实用环境广泛。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音乐几乎是无处不在。流行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 能够舒缓神经, 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可以使人们从紧张的精神负担中解脱出来, 在轻松的音乐中得到休息, 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 流行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优点为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
五、大学生如何正确把握听流行音乐的尺度
音乐是一把双刃剑, 好的歌曲能催人奋发, 使人进取, 积极向上;相反格调低下的歌曲, 只能使人精神颓废, 影响心理健康。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比较和鉴别之后, 对于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作品加以抵制, 不要去听颓废、忧郁、格调低俗的音乐。
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 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情感, 所以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这也要求广大音乐教师能引导好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六、结语
以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经济与文化的交流频繁, 各种音乐
浅谈在声乐作品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马千里 (陕西省靖边县职教中心陕西靖边县718500)
摘要:二度创作是指演唱者在遵循原谱的基础上, 加入自身的对作品的理解, 从而展现出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使自己的表演而增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本文通过对声乐作品中的二度创作;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及二度创作在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证, 从而得出要想获得较高的声乐作品演唱, 就必须在忠实创新的基础上, 正确反映歌曲的一度创作。这就要求歌者在歌唱实践中, 培养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力, 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将其融化在自己将要表现的歌曲中, 只有这样才能在二度创作中更好地完成音乐形象的深刻化。
关键词:观察力;感受力;升华;演唱风格;内在情感
歌唱是听觉艺术, 完整的歌曲虽由文人添词、曲作者谱曲而成, 但单单只是停留在纸面, 大众不可能从纸面上欣赏。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 把曲调、内容翻译成乐来传播给听众。而演唱者往往在尊重曲谱的原作上, 对根据歌曲理解进行自我处理后, 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这个过程, 被统为歌曲的“二度创作”。每位歌唱家把一首歌要唱好表达深刻, 必然要在所唱的这首歌曲下一番功夫, 去理解词的意思和所要传达的感情韵味。
笔者认为在声乐作品中的二度创作必须要对原作的词曲正确和身后的认识, 只有对原作有了正确的理解, 那歌曲的二度创作是对一度创作作品丰富和补充, 让原歌曲通过演唱来升华。要升华到一定要高度, 演唱者一定要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如实的反映歌曲的一度创作。这要求歌唱家在要注重培养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跳跃思维能力, 使之融和在二度创作的歌曲当中, 那只有这样在二度创作中更好地深刻完成音乐形象的表现。除此之外作品本身的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从创作来分析, 曲式、旋律、节奏、等形成的音乐风格, 和表达词曲的的段落、语势等层次结构都是与之有关联的。而就声乐演唱者发出的声音所体现出来的意味, 就必须与自身独有的音质, 音色、包括共鸣和气息的的控制发挥, 在情感处理的自我表达方式。以及演唱者本身的自我艺术修养, 审美观念等等都有着直接关系, 由于不同地域位置的那么风俗习惯、思想情感、生活方式和环境肯定显著的差异, 特别是方言语气, 民族语言这些地方音调特质的方面肯定有着鲜明的民族地方风格。比如说蒙古族的音乐风格是因长期的居住环境的特点、特别是在独有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如蒙古族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成为音乐活化石的蒙古族长调:他的特点是浑厚悠扬、节奏随意自由、旋律舒展而悠长, 有着富有浓浓的草原自由气息。无论世界上何处的地方民歌都有着独特的自我本民族的艺术美。如朝鲜的地方民歌大多都旋律灵活多变, 几乎都是以三拍子、六拍子、九拍子来载歌载舞。而意大利的民歌大多都生动流畅, 具有很强的浪漫色彩。而其他周围英格兰与爱尔兰国家的地方民歌大多都是五、七拍、二、四拍进行融合。总的来讲只有演唱者深入地了解不同地方的民族特性, 才能深刻地表达对不同民族的感情和风格。
声乐的体裁形式是多样化的, 常见的可分为民歌、颂歌、进行曲、抒情歌曲、劳动歌曲、叙事歌曲、诙谐歌曲、舞蹈歌形态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只有相互借鉴, 积极拓展各自空间, 我们的音乐才能在世界乐坛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曲、摇篮曲、船歌曲等。所表现的情感和内容不同, 肯定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民歌”一般词曲随意质朴, 而且绝大部分作者不明, 大多都是口头口头创作, 口头流传。他的词曲特点大多都是表达普通劳动大众的情感、思想、要求和愿望, 有着强烈的现实性, 如民歌《浏阳河》《采槟榔》等。而“颂歌”大多都有着典雅、雄浑、豪放的气势, 如歌剧《江姐》的主题歌曲《红梅赞》是对比的两段体而组成的, 曲由“扬琴”“滩簧”交织而成。曲调、委婉、亲切, 开阔、基调明快, 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第一段是由四个乐句组合而成, 中段曲调逐渐徐缓带着悲愤的情绪, 使观众的心中引起感情共鸣有着悲愤沉痛和压抑感“滩簧”的音调运用拖腔来表达其内在情感, 曲中大多都用了八度大跳, 让旋律开阔变得有气势, 这种八度大跳也是歌剧《江姐》中音乐语言的独特的风格。在歌唱者在二度创作的过程如不能体会和融汇到当时的那个时代是很难达效果的效果的。
以上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作出阐述。所有的歌唱手段和技巧可以说都是为唱歌而服务, 本质是思想情感的表达, 不能只是简单的读谱演唱而已, 只有把感情和技巧融合于演唱的内容当中时, 那演唱才会有艺术的魅力。
二度创作可以说促使演唱者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与素质。要做好歌曲本身的二度创作, 那首先必先选择适合于自身条件的的好作品、好曲目, 其次再是要认真分析演出歌曲的内容, 多样化地进行声乐艺术的重生和创造。原始的歌曲创作是歌唱者的基础, 而歌唱者对歌曲再现是新的二度创作, 歌唱者的二度创作是一项基本能力的锻炼。歌唱者不仅是对声乐原作的音乐表达和简单再现, 而且是充分展示了歌唱者的声乐技巧和的情感表现的再次创造。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有句名言:“一部未上演的歌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句话里典型的反面论证了其意义与价值。我们在拓展来分析下, 能不这样理解如过未有经过歌唱者二度创作的声乐作品是否也是同样的没有意义。一首歌曲, 成熟的卓越演唱者不仅把原作曲家的创作意味再现得完美无缺, 而且还能进行自我创造性的演唱, 增强艺术感染力。在声乐演唱中个性发挥的理想境界应是再现和创造的必须完整和统一, 原貌和风格要完美无缺的融合。这才能完整的体现了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二度创作在声乐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声乐演唱者在生活中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为声乐的作品的二度创作而服务。声乐艺术的再创造不同于重新翻制, 而是正确地展现声乐作品中潜内在的思想感情内容与哲理, 使二度创作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浅谈歌曲的二度创作大舞台2009年第05期
[2]张红漫.陈燕.论歌唱的艺术处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2版.[3]王森林.声乐教学中歌曲的艺术处理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3版.
[4]张海.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年5版.[5]吴天球.歌曲的艺术表达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0年4版.[6]刘远.试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广播歌选, 2006年1版.
摘要:我国音乐博大精深, 民间音乐与当代流行音乐在我国乐坛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简述了我国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音乐的魅力及大学生如何正确把握听音乐的尺度。
关键词:民间音乐,流行音乐,音乐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前.刘清华.音乐欣赏上册第一版.长沙湖南出版, 2004 (1)
[2].张前.刘清华.音乐欣赏下册第一版.长沙湖南出版, 2004 (1)
[3].夏野.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
3.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资料 篇三
关键词 影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在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中,都把这门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事实证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于丰富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影视资料在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中成为课堂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课程内容本身的丰富性,为采用可视可听的影视资料提供了可能;而影视资料的采用,又为增强课程的直观感、生动感,增添文化气息,起到了有效作用。在课程的各部分教学中,影视资料运用都能产生积极效果。
1 “规定动作”注重规范性
综观国内主要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其主要构成部分都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中国文化的发生条件,包括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主要包括从远古直到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三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就,包括在文史哲、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中,影视资料都可以直观、生动地帮助教材和教案,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在介绍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时,纪录片《中国佛教名山》、《再说长江》、《新丝绸之路》、《美丽中国》都成为教学的辅助材料,这些纪录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名山大川的真实风貌,将中国的山水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对于这些景致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些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游览的学生更是结合纪录片,和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这些景观给自己带来的“文化冲击”。而在讲授中国古代的戏剧时,青春版《牡丹亭》、电影《梅兰芳》片断,或者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体会到戏剧艺术的精粹,或者让学生感受到戏剧艺术表演大师的不凡魅力。真实的艺术感受配合条理化的课堂教学,常常使学生产生共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与教材相观照,可以找到很多的影视资源与之配合。正是中国文化概论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可以在教学中发掘大量的影视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较好地诠释教材的内容,同时又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这种资源与教材的匹配度,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较难做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这类资源作为教学补充时,应当紧扣教材内容,讲究所选取资源与教材的高度匹配。注重规范性,是选取这类资源的前提条件,只有与教材高度匹配,才能合理展现教学内容。应当始终注意影视资料所起的辅助作用,而不是冲淡系统的常规教学。
2 实践教学注重针对性
很多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的学校,都赋予了这门课程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大多能受到学生欢迎。一般来讲,中国文化概论的实践教学,通常是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一般是同一个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等地点,在这些地方开展实地讲课,使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以北京联合大学的精品课中国文化概论为例,实地讲课的课堂,就延伸到颐和园、美术馆、博物馆等地,并将这样的教学称为“多感官教学”。而笔者教学所在的岳阳地区,岳阳楼、君山、岳阳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也成为实践教学的依托。
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开展教学的地点,本身就有大量介绍与该地历史文化知识有关的影像资料,通常,对于较大规模的访问群体,这些场所都愿意播出这些资料。另一方面,是在现有的影视作品中,本身就有大量与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有关的内容。如纪录片《颐和园》、《故宫》、《千古名楼——岳阳楼》等,而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或过程中,向学生播放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对历史遗迹的文化诠释,使学生在“实景”之中更能感受到景观所代表的文化纵深。
实践教学材料的选取有很强的针对性。就这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高校而言,通常的做法就是“就地取材”。即到一个方便到达、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代表意义的地点。实质上,很多城市都具有这样的地点,而这样的地点也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并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影响。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要弱于实际场景所起到的教学作用,但影视资料在展现历史文化纵深感方面却不可或缺,它是使“可触摸”的文化,变得“可追溯”、“可思考”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影视资料的运用,是在针对性基础之上的深度拓展。
3 “自选动作”注重开放性
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少量的学生作业和学生参与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让学生选取中国文化当中一个感兴趣的小单元,来进行适时的讲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在学生讲授过程中,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往往也是其精心选取的影视资料。
在某班学生以“鼓”为题材,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鼓”所扮演的角色时,分别向其他学生展示了安塞腰鼓、凤阳花鼓、京韵大鼓的表演片断,这些片断都来自网络视频,或者是电视片。而在展示与“鼓”有关的舞蹈环节,采用了电影《十面埋伏》中,盲舞女闻声击鼓的片断。之后,主讲学生还展示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高潮——刘海哥下山打柴遇到胡秀英的片断。而“鼓”都在这些影视片断当中,或者扮演突出的视觉形象,或者成为伴奏的主要背景声音。
学生参与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自选动作”。在完成这一“自选动作”时,影视资料的选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样的开放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话题的开放性决定选材的开放性。因为学生参与的主旨是希望其能自己动手,成为中国文化某领域中知识较为丰富的“小专家”,所以对于话题没有较多设定。二是文化的包容性决定选材的开放性,正是中国文化的浩如烟海,使得选定的主题多种多样,每届每班的学生都不相同。三是影视的表现力决定选材的开放性。影视作品较文字、图片更有生动的表现力,而在一个希望较好的表现自我的场域,对于影视作品的重视就自然会更加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的选题,其灵感都最早来自于影视作品。如有学生观看《叶问》后,决定讲述中华武术的发展,之后又在其他影视片断中找寻到叶问咏春拳的真实表演。有学生在观看BTV生活频道的MV《南锣鼓巷》后,把北京胡同文化作为讲授题材。而之后,这些作品又都成为讲授的组成部分。对影视作品的接触在帮助学生确立关注点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影视资料的运用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的工作。对于这一工作的探索,能够使课堂更生动,学生记忆更深刻,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洪亮.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2011(4).
[2] 俞娟.刍议《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黑河学刊,2011(5).
[3] 黄明智.浅析影视艺术特点及其教育价值[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网站[EB/OL].http://course.jingpinke.com.
4.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篇四
一、填空题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 ⑶________; 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 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____、______、____。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25.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2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7.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28.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29.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 中华文化的摇篮。
30.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31.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32.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
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33.“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34.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35.“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36.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37.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38.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39.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40.“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41.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42.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4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_________;⑵________。
44.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_______。45.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____艺术、____艺术、____艺术和____艺术等几类。
46.静在艺术中有三个深刻的含义,即______、_____和______。
47.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有三种表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8.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________的文化特征。
48.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50.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5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
5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5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5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5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
5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5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5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5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6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
6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 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
6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6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
6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
6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 6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
6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
68.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6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71.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72.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73.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74.中国“和”文化的平衡机制是____。75.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____。
填空题答案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物态文化 方式文化 精神文化(导))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华夏文化形成 华夷文化融合 中亚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地))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西周 秦)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科举制)5.思维是_____________。※(人脑的活动过程)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武功 文治)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建立官僚体制 科举制)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唐 三省六部)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本体 世界本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人文主义)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周敦颐)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具体 抽象)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自发宗教(或原始宗教、自然宗教)人为宗教)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现世实用 和平宽容 政教分离)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译经 融合儒道思想 佛教世俗化 自创宗派)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多神崇拜 性命兼修 善恶承负说)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 ⑶________; ⑷________。
(诗化的倾向 乐观的精神 含蓄蕴藉之美)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情 景)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 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累世不断 体裁多样 官修私撰,百科之首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鉴戒垂训,以史鉴今)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心物对应)
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____、______、____。(娱乐音乐 泻泄音乐
“真乐”)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25.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整一性)
2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民族凝聚 民族复兴)
27.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血缘关系 华夏族 原始宗教 鸟夷(东夷)族)
28.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嫡长子继承(宗法继承)制 嫡庶等级(宗法等级)制 大宗、小宗之分)
29.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辽河流域 淮何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30.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开辟贸易之路 和亲 自治)31.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家庭)
32.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宗族? 君主)
33.“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推恩令)
34.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宗法 亲情)
35.“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古代官僚政治)
36.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应变)
37.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功能 实质)
38.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世界本原 哲学)
39.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本 原 用)
40.“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相对主义(或相对论))
41.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循环关系 克谐关系 “君臣”(或主导、伺服)关系 胜复(或平衡)关系)
42.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外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 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
4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_________;⑵________。
(宗教的作用以现世为目的 宗教世俗化)
44.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_______。(纪事本末体)
45.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____艺术、____艺术、____艺术和____艺术等几类。
(表演 造型 语言 综合)
46.静在艺术中有三个深刻的含义,即______、_____和______。(静极而动 静寓意动 静抑制妄动)
47.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有三种表现:_______、______和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48.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________的文化特征。(整体系统(模式))
48.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
50.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渐变性(或传承性))
5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5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凝聚力)
5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文化景观)
5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 文化中心转移 移民和战争 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
5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血缘关系 龙 原始宗教 凤)
5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疆域的不断扩大 对外文化交流)
5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家构同构)
5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民主 贵族 官僚)
5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官僚政治)
6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易传)
6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自然哲学 伦理学 逻辑学)
6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性善论 性恶论 性三品说)
6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
6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主导 协调 压制)
6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墨家 显学)
6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五行观)
6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教主 教义 教团组织)
68.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史论体)
6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记叙各种学术思想及其流变发展的史书体裁)
70.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71.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整一性)
72.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
73.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渐变性(或传承性))
74.中国“和”文化的平衡机制是____。(执中)
75.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____。(生变)
二、选择题
1.中国古代商业难以与近代工商业衔接的原因是____。
A古代中国的商业十分落后
B商业资本大量投向土地
C商业一直受到政治的抑制
D商人不会审时度势
2.中国古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____。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3.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属于____。※
A以礼为中心的人治 B以礼为中心的法治
C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人治 D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法治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月令”图式的特点,这个特点指的是____。※
A认为事物间存在着基于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联系
B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隔绝的 C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D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5.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___的眼光看问题。※
A生命发展 B排恶崇善 C以悲为乐 D绝对差异 6.____是西周君主统治和宗族统治合二为一的政治基础。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7.“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8.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____。
A、理性思维 B、知性思维 C、分析思维 D、感性思维 9.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10.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11.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12.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13.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
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14.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 B、跳跃性 C、渐变性(传承性)D、突变性 15.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__。
A、智圆行方 B、行规守矩 C、极尽浪漫 D、融汇贯通 16.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__。
A、分析理性 B、实用理性 C、非实用理性 D、创造性 17.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__。
A、存异 B、趋同 C、守一 D、无异 18.中国传统的“和”的主体结构是____。
A、混杂 B、混合 C、不和 D、和谐 19.中国传统的“和”的平衡机制是____。
A、等距离 B、偏执 C、执中 D、固执于一点 20.中国传统的“和”的功能是____。
A、不变 B、生变 C、无形 D、有形
21.__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
22.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___的眼光看问题。A、以悲为乐 B、排恶崇善 C、生命发展 D、绝对差异 23.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观 C、奇异地貌 D、沙漠绿洲
24.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___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 思想 B、魏晋 思想 C、唐 疆域 D、汉 疆域 25.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D、宗产继承 26.___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A、贵族制 B、世袭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27.中国古代“法治”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即____。
A、科举制 B、文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分封制 2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_朝的____。
A、魏 九品中正制 B、秦 三公九卿制
C、唐 三省六部制 D、宋 三省六部制
29.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这种推理方式,叫做____。
A、合理外推 B、逆向推理 C、循环推理 D、以大观小
30.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3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道德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本主义 32.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__。
A、形式逻辑 B、辩证逻辑 C、化理学 D、自然哲学 33.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____。
A、道德观 B、逻辑观 C、阴阳观 D、五行观 34.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
C、融合儒道思想
D、自我完善 35.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____。
A、偏重抒情,充满诗意 B、偏重表现,充满浪漫
C、偏重写实,充满实际 D、偏重抽象,充满离奇
36.____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A、写意 B、放浪 C、入律 D、狂狷
3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38.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39.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40.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41.传统是一个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_______。
A、落后习性 B、文化性格 C、表层情感 D、优良品质 42.从时代的角度看,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于____。
A、保存某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B、作为各民族交流的手段
C、个人渲泻情绪
D、指导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和改造
43.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等等。
A、开辟贸易之路、和亲 B、建立臣属关系、进贡
C、领土相向扩张、称霸 D、建立牢固的政治经济关系
44.社会背景相对于文化来说,主要发挥内在的作用,直接影响一个民族____的形成。
A、文化因素 B、文化走向 C、文化性格 D、文化交流方式 45.____时期,君主统治序列与宗族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A、西周 B、汉代 C、东晋 D、唐朝
46.造成中国古近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这样一个奇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
A、嫡长子继承财产
B、多子分继财产
C、小农经济思想
D、土地兼并思想
47.宗法宗族在中国主要存在于____以前,之后的宗族基本上只是一种简单的亲情血缘认同。
A、明清 B、唐末 C、汉魏 D、先秦
48.由于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的影响,中国文化因此带上__的色彩。
A、罪感文化 B、乐感文化 C、主导文化 D、从属文化 49.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第一人是____。
A、孔子 B、老子 C、周敦颐 D、董仲舒
50.墨子“三表法”中的三个条件分别是___、___和___。
A、本 原 用
B、人 才 学
C、道 器 用
D、法 刑 赏
5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注重整体综 合性研究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侧重于事物的____。
A、数量分析 B、实验结果 C、功能研究 D、实质分析 52.“庄周梦喋”、“朝三暮四”说明庄子____的哲学思想。
A、神变 B、相对主义 C、虚无主义 D、浪漫主义 5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浓厚的功利味道,表现在
A、出世求缘 B、只求来世 C、脱离现世 D、现世实用 54.中国传统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抽象 B、离神 C、离奇 D、气盛
55.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56.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关系,这叫做____。
A、心物对应 B、虚实相生 C、心照不宣 D、心心相印 57.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5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59.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60.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
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选择题答案
1.B(社)2.D(社)3.B(社)4.A(思)5.A(思)
6.A(社)7.C(社)8.A(思)9.B(艺)10.D(艺)
11.A(艺)12.C(艺)13.B(特)14.C(特)15.A(特)16.B(特)17.A(特)18.D(特)19.C(特)20.B(特)21.B(社)22.D(社)23.B(社)24.A(思)25.A(思)26.A(社)27.C(社)28.A(思)29.B(艺)30.D(艺)
31.A(艺)32.C(艺)33.B(特)34.C(特)35.A(特)36.B(特)37.A(特)38.D(特)39.C(特)40.B(特)
41.B(导)42.D(导、地)43.A(地)44.C(社)45.A(社)46.B(社)47.D(社)48.B(载)49.C(哲)50.A(哲)51.C(载)52.B(哲)53.D(宗)54.D(文)55.B(艺)56.A(艺)57.D(艺)58.A(艺)59.C(艺)60.B(特)
三、判断题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
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
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
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
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
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
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
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
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24.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易经。
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
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 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
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41.佛教是人为宗教。
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
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
判断题答案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
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答案: ×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
答案: ×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
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答案: √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
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
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24.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易经。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答案:×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答案:×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
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答案: √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 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答案:× 大陆民族并非一定是封闭的,海洋民族也非就是开放的,如日本,是“化他不化己”,即可以拿他人的东西,而不愿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如市场。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答案:× 文化还具有超地域性,因此,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地方。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答案:× 中华文化是由黄河、辽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河流域的文化融合而成。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答案:× 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就发展起来了,而且一直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抑商”仅是封建时代农商平衡的一种手段,但不能说中国古代商业一定会被抑制得了。(地)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答案:√ 在“推恩令”推行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社)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答案:√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世界中最为完善的官僚制。(社)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答案:× 由于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中国人恰恰富于“应变”的习惯。(载)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答案:× 道德之性是后天培养而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哲)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答案:× 中国传统习惯认为事物间有普遍联系。(载)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答案: ×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和”。
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41.佛教是人为宗教。
答案:√ 佛教有宗教“三宝”,即教主、教义、教团组织。(宗)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充满诗化的倾向,有含蓄,但不是抽象。(文)
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答案:× “虚”虽然在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说,中国艺术里没有实。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答案: ×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答案:×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
四、简答题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30.什么叫“文化结构”?
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34.宗法制是什么?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简答题答案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答案: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化,又用既定的文化观去指导劳动。因此说,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见教材P4↑13)(地)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三个主要特征:⑴嫡长继承制(宗法继承制);⑵嫡庶等级制(宗法等级制);⑶大宗、小宗之分。(社)
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答案: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⑶导致“应变”的习惯产生。(载)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答案:两大文化圈指的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圈和黄河下游的鸟夷文化(东夷文化)圈。前者属农牧氏族文化,以“龙”为图腾,以血缘关系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后者属游猎氏族文化,以“凤”为图腾
以原始宗教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地)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答案:⑴开辟贸易之路;⑵“和亲”政策和“自治”政策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答案:不是。丝绸之路在汉唐之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其经过的地方植被丰盛,河流穿越,人员往来,相当繁忙。只是唐末地理变迁,河流潜入地下,丝路才逐渐衰落。(地)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两个原则:⑴要在对立的双方中建立一种秩序,双方应有主次、上下之分,一方是主导、权威,另一方是被主导、非权威;⑵无论是权威还是非权威,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关系,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方压迫另一方。(哲)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答案:能使人产生空间感,或使人仿佛置于空间之中,可以自由 想。(艺)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 自然。(艺)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 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
(特)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邦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写意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的情感、心理和追求。程式在艺术中是为了引导人们理解“意”,同时也是对“意”的一种约束,使其不超越一定的度。(特)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答案: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一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答案:是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地)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些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地)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
答案:土地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国家中固有的地位,使人们将在经商过程中赚取的利润大量投入土地,以获得较高的地租。而不是将商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地。)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答案:⑴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⑵文化中心转移;⑶移民和战争;⑷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地)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答案:地理因素对于文化来说,是外在因素,其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扩散上;社会因素则是文化的内在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的形成上。(社)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答案:三种。即民主政体,仅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短时期存在过,但其不过是一种氏族民主,17 与现在所说的民主政体相去甚远;贵族政体,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态属这种政体;官僚政体,古代世界中只有中国有当时比较完善的这种政体。(社)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答案:“人治”是贵族政体的体现。在贵族制里,没有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制,靠世袭家族对整个国家进行统治。现代国家已建立一套国家管理机制,属官僚政治体制。这是一种以法的形式确定国家管理机制? 的体制,与贵族政治有很大的区别。(社)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答案:这是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处顺境,也不可能总处逆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使中国人产生一种“乐感文化”。(载)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答案:中国哲学较为关注社会及社会道德问题,反而对自然科学谈得较少。自然科学谈得较多的是“真”、“伪”问题。(哲)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
答案:当系统内出现“乘侮”带来的元害作用(胜气)时,就心定会在结构内部产生一个与之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反作用(称为“复气”),使其归于平复。用“五行”理论的话说,即“子复母仇”。(哲)
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自发宗教阶段(又称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是指在人群中自发产生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宗教。第二个是人为宗教,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一般是指在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各大宗教。(宗)30.什么叫“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答案:没有可能。这是由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即“淮南之橘,淮北之枳”的道理。(导)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地)34.宗法制是什么?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社)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嫡庶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社)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答案: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 18 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社)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载)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答案: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载)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人生或事业出现挫折时,不应固执于一点,而应顺其自然,在顺势中控制它。(哲)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答案: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或“主导”关系、“伺服”);⑷胜复关系(或平衡关系)。(哲)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答案:⑴现世实用;⑵和平宽容;⑶政教分离。(宗)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宗)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五、词解题
1.文化及文化传统 2.文化景观 3.宗法制 4.直觉
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6.合理外推 7.“仁”
8.本、原、用 9.纪传体 10.编年体 11.艺术 12.虚 13.狂狷 14.文化结构 15.存异 16.封土建国 17.礼法 18.思维方式 19.社会论 20.仁
21.意境尚“不隔” 22.典志体
23.静寓意动的功能 24.心物对应 25.以大观小 26.智圆行方
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28.文化程式 39.硬文化 30.丝绸之路 31.初始集团 32.采邑 33.政体 34.思维 35.人性论 36.中和之美 37.方志体
38.静寓意动的功能 39.狂狷
40.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词解题答案
1.文化及文化传统
答案: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文化传统是指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文化创造模式。(导)2.文化景观
答案:“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地)3.宗法制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社)4.直觉
答案:在一瞬间产生某种直接的、大致的想法,但这种想法较笼统,不精确,以致不知从何说起。简单地说直觉是过去知识、经验和思维形式的简单组织。(载)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答案:在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建立时空结构的思维方式,即“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载)6.合理外推
答案:这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方法。(载)7.“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8.本、原、用
答案:这是墨子提出的用于推理条件的“三表法”。本,历史经验;原,人们的感觉经验和见解;用,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哲)9.纪传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人物为中心,并辅以本纪等多种形式来记叙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史)10.编年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记叙史事的史书体裁。(史)11.艺术 答案: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艺)12.虚
答案:虚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概念,是实的另一种表现手法。(艺)13.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14.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15.存异
答案:这是中国“和”文化结构的起点和基础。即组成“和”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是具有自己不同于基他要素的个性,相互间才会有吸引力,才能组成系统。这是系统形成的第一步。(特)16.封土建国
答案:商周时期,天子将全国土地的使用权颁给诸候,让他们建立领地国──封国。(社)17.礼法
答案:礼法即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礼”。18.思维方式
答案: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此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就叫做思维方式。
(载)19.社会论
答案:社会论是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哲)20.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21.意境尚“不隔”
答案: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要用词准确,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自然清新,能在读者心中出现深刻清晰的境界。(文)
22.典志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废置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事的史书体裁。(史)23.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24.心物对应
答案:即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的共鸣和感应的关系。(艺)25.以大观小
答案:这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26.智圆行方
答案: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特)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28.文化程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帮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特)29.硬文化 答案:硬文化,又叫物态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形式,如古剑、古瓷器,等等。(导)30.丝绸之路
答案:汉唐时与外界通商贸易的主要陆上途径。其始于敦煌,向西,出阳关和玉门关,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南北两条通路。两路交汇于昆化山北,出帕米尔高原,向西经伊朗高原、西亚、地中海可以一直到达罗马,与中国以西四十四个国家联系。(社)31.初始集团
答案:初始集团即人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群体。(社)32.采邑
答案:采邑是领主制时期伯爵一级领主从天子那里取到的“领地”。(社)33.政体
答案:国家管理体制。(社)34.思维
答案:思维即“人脑的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吸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合成新新信自的过程。(载)35.人性论
答案: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及善恶性质的讨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36.中和之美
答案: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指的是在审美范畴中,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以及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文)37.方志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各地或某一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的史书体裁。(史)
38.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
39.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艺)40.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
六、论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
论述题答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系统思维、人际关系论。(特)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中国宗法制瓦解于先秦至秦汉。汉以后是“多子分继财产制”,诸候因此不断被削弱,汉以后鲜有诸候造反,等于强化了中央力量。欧洲则长期保留宗法“嫡长继承制”,整个中世纪均如此。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见课本第三章第一节一)(载)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
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现代系统论称之为“伺服”),即“主导”关系;⑷胜复关系,即平衡关系。(哲)
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
(随意谈)
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从时代的演进来看:转移和调节情绪,寄托情感→用“文”教育人→用“文”引导人类,使人类凝聚为一个整体。(导)
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答案:农是古代农业国家的立国之本,但商是富国之途,只要条件具备,商必兴焉。“士农工商,国之石民”即概括了这个道理。因此,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即已兴起,以后都在按照古代商业的规律发展着。(地)
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其意义:农牧文化与游猎文化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文化与以 24 原始宗教为凝聚力的文化结合起来。(地)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宗族大于法律;对城市的影响──(包括海外更多地是反映在经济上,形成一种家族连带关系。(社)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答案: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答案:
一、意会体悟的直觉性;
二、“月令图式”的辩证性;
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载)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 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 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答案:中国文化的性格是封闭与开放交替出现,封闭时反省自己,形成个性;开放时则吸收外来信息,充实自己。否则,中国文化不可能进化至今,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导)(特)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 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 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答案:⑴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⑵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⑶“月令”图式──普遍联系;⑷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答案:三点:⑴情理中和。⑵文质彬彬。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文与质、美与善的和谐统一;⑶善美相兼。要求真善美统一。(文)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答案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
答案: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
5.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篇五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冠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易》《书》《诗》《礼》《春秋》)六经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老子》《庄子》《易》)。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易经、易传)
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两种基本符号—阴阳二爻
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
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
4、翻译“《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道的运行刚健不辍,人应该像天那样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不断努力,发奋图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说地滋养万物,承载世界,心怀敦厚,福泽无边,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人也应效法大地这种虚怀若谷、无所不容、会通万物的精神,能够包容各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以此倡导“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5、“三才”指什么?(天、地、人。三才中“人”的概念包括人、鬼、神、万物。)第二讲
1、孔子的生卒年,生活的时代及其历史地位。(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何为“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3、孔子的社会理想及思想核心是什么?
(1)社会理想:(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恢复周礼(“礼”,规范社会秩序。)希望回到“礼乐征伐”的西周时代使社会归于一种秩序井然,长幼尊卑各得其所的状态。(2)思想核心:“仁”,规范人的行为思想。
什么是“仁”?——是人们追求目标和应当达到的思想境界,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规范。
4、实现“仁”的途径是什么?
(1)孝悌:(根本)属家庭层面,做到父父子子。(2)忠信:属社会层面,做到君君臣臣。
5、“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6、儒家的价值观是什么?
(1)“天命”价值观——人的德性是天命的结果,因而天命就是终极的价值源泉;(2)核心是“德性”价值观——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德性,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
(3)价值实现途径是“修齐治平”价值观——循性行道、修齐治平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简言之,即积极入世,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功立业。
7、什么是“三纲八目”?“三纲领”是:“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孝道,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第三讲
1.老子的生活时代及历史地位。
老子:(前571—?)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孔子曾问礼于他。我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大家巨匠,道家始祖宗师。2.简介《道德经》。
3.什么是“道”,其内涵是什么?
首先,道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本原,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其次,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道又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5.道家的价值观表现在处世哲学方面有哪些?(1)身重于外物,少私寡欲。(2)明哲保身,不敢为天下先。(3)以柔克刚,上德若水。(4)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6.道家的生态观怎样?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7、道家的审美思想有哪些标准?
第四讲
1.中国古代“礼”的含义。
(1)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2)为表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3)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
2、“三礼”指什么?
《周礼》 “五礼”及周代的职官。
《仪礼》具体的礼仪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礼仪的典籍。《礼记》有很多原理性的东西,对人的道德修养进行指导。
3。《周礼》中将“礼”分为哪五类?
“吉”:祭祀;
“凶”:主要指丧礼,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吊唁; “军”:操演、征伐;
“宾”: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的往来交往; “嘉”:合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
4、举行成人仪式有什么社会意义?
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弟弟、臣下、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礼的文化意义在哪里?
第五讲
1、解释二十四史。“汉四史”指哪几本史书?
《史记》
汉·司马迁
《汉书》
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 晋·陈寿
2、《史记》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如何? 二十四史之首
3、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4、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及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李陵之祸”对司马迁的影响。
(1)使他认真地体味思考了人生价值,痛苦地抉择了生死荣辱。
{2}认清了封建帝王的专横残暴和酷吏政治的凶残。使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有了重新认识和评价。
{3}坚定了完成并写好《史记》的决心。
6、《史记》写作的目的及体例,其在形式上的创新之处是什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什么?(1)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2)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执著精神。
(3)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4)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5)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第六讲
1、简介《诗经》、《诗经》六义。所谓《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2、编纂《诗经》的目的是什么?
(1)统治者“观风俗,知得失”,考察其政治效果;(2)教育子弟;(3)娱乐。3、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1)句式以四言为主。(2)重章叠句的运用。(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4)语言质朴优美,音调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4、什么是楚辞?其艺术特色是什么?
5、屈原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1誓与楚国同休戚、共存亡,虽九死而不
悔,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2、同情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痛恨弄权误国,与邪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4、坚持理想操守,洁身自好,表现其光辉俊杰的品 格。
6、汉赋四大家都是谁?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7、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的代表诗人都有哪些?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韩愈、孟郊、李贺、|杜牧、李商隐
8、宋词都有哪些名称?两种风格是什么?
9、元曲的组成。元曲四大家。
组成:散曲、杂剧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10、四大奇书?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四大奇书)
11、“三言二拍”指什么内容,其作者是谁?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 第八讲
1、道教形成的时间,其发源地。最早出现的道教组织是什么?其创始人分别是谁?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什么?
东汉末年,中国本土宗教;五斗米道(张道陵)太平道(张角)
2、道教分为几派?全真教创始人是谁? 全真派(王重阳)和正一派(张道陵)
中国古代哲学的三个主题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三个主题,即“天民合一”、“天德合一”和“天礼合一”
1.注重“德”在政治领导上的作用
在中国,从西周至春秋时代,并没有出现以“正义”为中心的讨论,而是提出了一些特有的论述,如天和民、天和礼、天和德的关系等。这些虽然还未形成为政治哲学的体系,但无疑已经是具有政治哲学意义的论述和命题;这些论述和命题构成了儒家古典政治哲学的背景 和前提,和古希腊前期政治哲学形成了对照,对后世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天民合一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古代政治哲学中,围绕统治与服从的问题,为了保持统治,始终注重君民关系。如果说君臣关系的问题属于怎样统治,那么君民的关系问题就不仅是怎样统治的问题,而是关涉政治的终极合法性问题。所谓“天民合一”的观点,认为任何君主或王朝 的统治合法性来自天命,而天命以民意为其实质内涵 3.天德合一
“天德合一”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又一重要主题。“天德合一”的思想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为代表,指天以德为其意志,天对人世的眷顾和影响完全以“德”为转移。孔子后来说“为政以德”,把西周以来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以更为明确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即道德和德性成为政治的基点。在前孔子时代,这种把道德置于政治中心的立场是借助“天”的权威加以实现的,而天的权威又是被“德”所规定了的。4.天礼合一
“天礼合一”的思想,体现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按照这种看法,人世社会的秩序与原则“礼”来自更广大的自然(天地),合乎自然界的本性和秩序,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所制定的“礼”是模仿、依照天地及五行六气的结构属性而形成的。这一事实显然意味着,人的社会世界是广大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受天地阴阳五行六气的普遍法则所支配或制约的,人应当自觉仿照自然世界的本性和节律制定制度和原则来生活。天地四时五行所代表的自然的法则是更高的、更普遍的,支配一切的,这种古希腊后期称为自然法的普遍法则,在中国古代称为“天地之经”,亦称“天道”,人世间的政治规范、伦理原则和行为必须与之相一致,符合天之经、地之义。而人世之礼能自觉符合天经地义,人的行为就会对整个天地自然构成一种“协和”的作用。
6.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资料 篇六
一、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的题为《论新阶段
》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二、(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领导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第一理论成果(毛色东思想)
(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心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四)、1945年党的十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一)、1982年,但在十七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二)、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三)、1992年十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1997年9月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六、三个代表: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包括: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八、(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九、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并贯穿其始终,同时有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化得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外一方面,这个精髓有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十、(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二)、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的性质:
1、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名族革命 2、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四)、1、(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十一、(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二)、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1、领导力量不同: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a、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民主共和观念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革命前途:a、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所属的革命不同:a、旧民主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十二、(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但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三)、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十三、(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十四、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1、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是它们之间有事紧密联系的
2、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革还是改造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要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问题,无论是改革还是改造,都要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逻辑关系。
十五、(一)、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夺,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中国至今还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比较快地创造出视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条件
(四)、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满足的条件:除了要解决如何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夺,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十六、(一)、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必要性: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十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十八、(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二)、1956年党的十八大指出:以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十九、(一)、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改革的依据: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二十、(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五大提出)。(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四)、非公有制的地位: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分配实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
十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十二、(一)、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五)、(民族区域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六)、(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
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
十四、(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主题
(五)、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六)、社会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
十五、(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这是我们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a、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b、诚信友爱: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c、充满活力:等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d、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e、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F:以上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二十六、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二
十七、(一)、中国走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二十八、(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十九、(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
十一、(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带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
十二、(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它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三个层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那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有就是建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各项具体制度。
7.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资料 篇七
其次,高厚永在序言中提到: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就是汉族民间音乐,但实际上中国民族音乐包含中国所有民族的传统音乐。甚至在当代众多英语文献中关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介绍甚少,有的民族几乎没有涉及。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杜亚雄的这部专著弥补了英语文献中关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缺失,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此外,在多元音乐文化的今天,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着的中国传统音乐,其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假如不能提高保护意识,中国民族音乐将难以幸存。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仅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而且在论述方法及内容编排上均有显著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多层次性的编排
本书一改以往书籍对中国民族音乐按地域划分编排的特点,而采用按中国56个民族人口数量多少的排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的数据)来进行内容的编排。如人口数量最多的汉族排在首位,依次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等。这样的编排较地域划分更具有直观性和层次感,由此我们想到人口数量可能决定音乐品种及数量的多寡,事实上大抵如此。如人口数量最多的汉族,其民间音乐不仅类型丰富而且数量庞大;藏族、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亦是种类多、数量大。而人口数量不足十万的珞巴族,其音乐只有四种类型的民歌。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民族虽然人口数量较少,但音乐也很丰富。如京族,除了民歌、舞蹈以外,还有戏曲以及独一无二的乐器——独弦琴,总之,这样的编排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印象,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量化作用。
其实,在人口密度大小的基础上来排序分别介绍每个民族的音乐,这种编排方法与杜亚雄的专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⑥、《世界音乐地图》⑦相比较,体现了内容上的层次感。
本书作者并非不关心民族音乐的地域性关系,他在书的附录里面列出了每个省、自治区的民族区域分布情况。如在青海省,有玉树、海南等五个藏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有巴音郭楞蒙古、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等几个自治州。这些民族区域是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像一幅幅地图,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另一方面,它可能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即相同的民族在不同地域中生活,其音乐是否也存在着跨地域的传播呢?如四川、青海与西藏这三个地区的藏族传统音乐有无内在的关联,以及跨地域传播及辐射的关系。因此,本书的编排方法在客观上为我们拓宽了思路。
二、书写音乐文化、关注音乐个体
我们知道,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惊人。如何在这有限的篇幅里详细地介绍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确实是个难题。作者对每个民族从民族起源、历史发展到语言、宗教、生活生产方式,再到其传统音乐构成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在论述中将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置于该民族整体的文化背景中予以考虑,注重以上事项的横向与纵向之间的关系,全面观照而不是忽略某一方面。如作者对藏族音乐首先从民族历史的构成与发展入手,介绍藏族在公元七世纪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元代时归为蒙古族统治。随后结合历史因素解释民间、宗教、宫廷音乐三种不同类型传统音乐的构成及关系;将民歌中的鲁体、卓体和自由体,戏曲的四种类型以及宗教音乐,置于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社会文化观念等背景下介绍,层次分明⑧;又如对分布四个省,方言支系复杂的彝族民族音乐的介绍,虽然比较概括,但却强调了重点。作者从歌词的语言入手,结合彝族人民的文化特征将其民歌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彝族语言演唱,另一类是用汉语演唱⑨。可见作者在写作中非常强调民族音乐与文化背景及其语境之间的关联,对每个民族而言,都是一部书写音乐文化的艺术史。
另外,作者还对个体在民族音乐中的体验、创造与价值的问题予以关注。作者并没有着重介绍作为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汉族的历史发展,而是介绍了其语言的地域方言特征,以及宗教信仰等情况。之后从民歌的种类、独奏乐器、合奏乐种、舞蹈音乐、说唱,到戏曲类的昆曲、京剧等,作者用精炼的笔触一一道来,不仅有音乐表演方面的特征,还关注了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古琴艺术家林友仁、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等⑩。
在我们以往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中,经常忽略了个人对音乐传统构成和维护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这些个体是研究民族音乐重要的因素。正如民族音乐学家蒂姆西·赖斯(Timothy Rice)所说:“强调个人也许是民族音乐学发展中最近、然而最薄弱的领域。”{11}在本书中,作者对民族音乐艺术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由此来证明个体对音乐对象的创造和体验价值,以及对整个音乐事项的历史构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历时与共时的时空观念endprint
作者非常重视对民族历史的追溯与重构,他对除汉族外其余55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均做了不同程度的阐释。例如,他指出维吾尔族和甘肃的裕固族的祖先都是居住于蒙古高原的回鹘人,公元840年回鹘战败,部分移居西域,进入甘肃的居民成为裕固族的祖先,而进入新疆的部分居民同新疆南部印欧语系的民族,以及后来迁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12}。又如作者指出,彝族的祖先是古老的羌族,羌族曾居住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公元四世纪移居到西南,由部族成为一个民族{13}。这些民族历史的构成问题曾一度被忽略,但实际上它是研究民族音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不同民族音乐构成的关键所在。
对民族历史的关注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起,民族音乐学开始热衷于对历史的研究,民族音乐学家逐渐从重构社会史、文化史、音乐史的研究旨趣转入阐释历史的研究角度。如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斯蒂芬·布鲁姆(Stephen Blum)认为,我们要参与音乐地阐释历史和历史地解释音乐及音乐生活{14}。因此,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不仅要对当下的音乐品种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还要对其历史、文化构成予以全面的关照。从民族音乐学家蒂姆西·赖斯提出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个体经验”三重模式来看,“历史构成”包括两个重要过程,随时间变化(即历时)的过程和现时刻重遇、在创造过去的形式与遗产(即共时)的过程{15}。学者杜亚雄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研究都刻意强调了历史与当下的融会贯通,表明现在的音乐种类和特征既是对历史构成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依靠人们的记忆对口头流传文化的重新构建,又是处于现代经济、社会及生活环境改变下的变迁过程。
四、注重田野调查实践
作者在前言中谈到,在过去的40年间,他的田野工作涉及到了每个省及自治区的多个县市,包含了许多新的调查数据。如佤族在婚礼、葬礼、出生、播种、收获、打猎以前,或者生病、死亡时,会举行庆祝或祭祀活动,并且演唱相关的仪式歌曲。佤族有很多乐器,其中两孔直箫叫做“嗯就”,用竹子制成,长约60厘米,直径约2厘米,在顶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吹孔,在吹孔下端有两个按孔{16}。以上详细的数据和资料,显然是作者实际调查与研究分析的结果,是一种民族志的写作方法。
概览全书,类似具体的数据和调查分析出现在作者对每一个民族的音乐研究中。在撰写中,作者较好地兼顾了宏观与微观两种方法,既注重对音乐种类的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又强调对音乐表演实践活动的调查分析,具有全方位的研究视角。从宏观到微观,作者同时避免了绝对性和普遍性艺术标准为类分前提的宏观意识,而是立足于一定地域—民族—文化内部的微观意识,采用较具体、精微的分析手段和注重系统、结构、功能特性的整体文化观念{17}。
另外,笔者希望就一小问题与作者商榷。这部开拓性的英文专著是作者历经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汇聚了他丰富的田野调查及研究经验,从写作中便可看出他深厚的积淀。但本书中涉及的所有谱例都未标明记谱者和演唱者的相关信息,这似乎有点缺憾。因此笔者认为,若能对这些谱例进行标注的话,必然会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和演唱者的权益。否则日后别人引用这些谱例时,也有可能不标注明其来源,这对作者和表演者来说,都是侵权行为。当然瑕不掩瑜,这本书正像高厚永教授所说的,是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① 美 韦慈朋《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阮弘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②Helen Rees. Echoes of History, 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 M . N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③Helen Rees. Lives in Chinese Music M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and Chicago, 2008.
④ 英 施祥生《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赵玥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⑤Jonathan Stock. Musical Creativit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Abing, His Music and Its Changing Meanings M . Rochester,
NY: Ro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
⑥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⑦杜亚雄《世界音乐地图》,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⑧参见Yaxiong Du. Listening to China-The Music Heritage of Chinas 56 Nationalities, Anhui Literature &Art Publishing
House, 2012, pp.38-45.
⑨同⑧,第60—64页。
⑩同⑧,第15—22页。
{11}{15}蒂姆西·赖斯《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汤亚汀编译,《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120—126页。
{12}同⑧, 第47页。
{13}同⑧,第60页。
{14}齐琨《历史地阐释:民族音乐学之历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3—90页。
{16}同⑧,第152—153页。
{17}关于宏观与微观的方法论,参见杨民康的《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导读——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175页。
张文敏 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中国民间节日06-25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08-26
中国民间美术教学案例07-21
《中国民间传说两则》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08-23
中国证监会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作要点的通知08-29
音乐课堂传承民间戏曲探微08-21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汇总08-15
中国法学概论11-18
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3个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