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2024-06-27

海派文化(12篇)

1.海派文化 篇一

龚心瀚:龚心瀚: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出席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颁奖典礼暨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论坛,感谢本次活动东道主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能够向获得奖项的同志们学习。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热烈的祝贺。能够倾听专家们的精采发言,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拜一个早年。作为上海的一个市

民,我觉得海派建筑文化世博为题讲一点感受,和大家交流研讨。沧桑的上海汇聚了建筑的流派,上海的优秀建筑令世人瞩目。上海的各个景观时期反差比较大,这些年更是日新月异。上海1943年到新中国成立之间。上海的近代建筑覆盖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风格。包括法国式、英国式、德国式、美国式和西班牙式等建筑,集结了世界多国的建筑文化。南京路是上海建筑风格的代表,有专家在南京路沿街的建筑进行分类,从东到西依次分,以现在的和平饭店为代表的外滩优秀建筑风貌区,再往西是一家时尚的风尚区。包括大光明电影院、上海美术馆上海近代的优秀建筑。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是近代上海优秀建筑的精华,反应不同的建筑流派。

上海外滩也是上海城市建筑文化的代表,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外滩,在黄浦江的西南有各种欧洲风格的建筑。滨江浦东让外滩各个方面充分展现出来,特别是拉开了一段距离。这些建筑经过历史的洗礼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是上海城市的标志。南京路和外滩的公共建筑等,加上上海中心省区各式各样的洋房等,这些上海几百年来的建设有着丰厚的海派建筑基础,这些建筑经过世纪的风风雨雨,依旧生机勃勃。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上海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上海的发展走到了全国的前列。打造的新建筑越来越光彩,显得格外的珍贵。上海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真正做到了小平同志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建起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建筑,成为海外建筑的新标志。其中文化类的公共建筑,有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馆等,其余的建筑有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馆等,还有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商务中心等,城市交通有两个大机场,一南一北两个大型火车站。轨道交通和南北高架等驾于空中的道路,和东海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等,这些建筑也已经成为上海建筑的最新标志。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短短的十多年里面,新楼拔地而起,成为上海城市的风景线。浦东新区、陆家嘴商务区现在高楼林立,道路宽敞,落地成荫。这是有各大银行、证券交易所的大楼,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是浦东的特色,东边是现代建筑文化的展现。按照2050年的计算,上海市当年的建设总量相当于当年欧洲的建设总量。新的创业园区是上海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近些年来,上海在利用大面积的旧仓库等方面作出了新成绩。1993年建设的东方明珠塔当时成为上海的新标志,1998年金茂大厦落成,2008年环球金融中心大楼以492米的高度打破上海高楼的最新记录。并且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上个世纪以来上海20层以上的建筑已经超过2000多座。我最近报纸看到上海现在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4000多。上海的摩天大楼有着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上海的嘉定安定新城等,十年来上海郊区有了新面貌。上海建设的总体方针就是总体保护,合理利用、巧妙利用。上海园林绿化的建设,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绿化面积扩大了几十倍,美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为生态环境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海和中国的本土建筑师在上海建设和上海世博会的建设中发挥了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完成了许多方案和方案的优化。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学习新经济的理念和科学体制,通过由国外交流合作实现有世界水平的超越。这是上海改革开放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就。当然,也不用怀疑,上海这些年的建筑也有一些不足,上海有一些建筑求新奇特,不伦不类。上海有一些建筑群总体印象不佳,标新立异。建筑总体贵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变化和统一有机的结合。上海在土地批租等政策做得还是不知所措,保护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但是总的还不够。上海世博会是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运会,俞正声同志说要把世博会办成世界闻名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是展示海派建筑文化的一次大好机会,一次良机,有那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来上海参展,上海市海派建筑得到的很大的展示。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每美好,优秀的海派建筑符合这一主题。我们要大力展示和发扬海派结构文化,围绕城市让社会更美好的主题弘扬海派建筑文化,让世界了解上海建筑文化的前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更了解上海。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上海建筑展览,二就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上海建筑书画展,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上海海派建筑文化国际论坛,是尽快举办以上海建筑为主题的专线旅游。尽管和电视台合作,并设一个专栏,宣传、介绍上海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特别是海派建筑文化。基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

作为一个外行,在这么多的建筑专家面前盘点上海的优秀建筑,弘扬海派建设文化的问题有一些班门弄斧,不多之处请包涵。最后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参与者家庭健康、安心幸福。

2.海派文化 篇二

海派文化作为上海文化的一部分, 对促进上海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上海学校体育的发展之所以领先于其它地区, 海派文化其“趋势求新、多元包容、追求卓越”等特征对其影响颇大, 因此, 为了充分发挥海派文化对上海学校体育的促进作用, 本文对海派文化在上海学校体育中的价值进行分析。

1 海派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 海派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对上海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此, 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海派文化进行了研究, 对其定义也莫衷一是。笔者通过查阅海派文化的相关文献, 比较赞同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教授观点:海派文化, 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 融会吴越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 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 所创立的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文化, 其特点是海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1]。其具有趋势求新、多元包容和追求卓越等特征。

2 海派文化与上海学校体育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尤其是对子女的健康的重视,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 这就迫使学校体育必须进行改革。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必然要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较好的学校体育措施, 或者是在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上吸收融入一些好的因素进行创新和整合。在此基础上这就需要借鉴海派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此来为学校体育改革服务。例如:在海派物质文化方面, 把国外先进的体育器材设施等引入到上海的校园内, 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在制度文化方面, 学习国外或其他地区科学的先进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更好的服务于体育教学管理;在精神文化方面, 可借鉴学习一下的体育教学理念等, 以此更好的服务于上海学校体育的发展。

上海凭借其优越的环境条件, 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处在这一环境下的上海家长的观念相比其他地区来说要超前很多, 在物质基础得到了满足之后, 他们更多的注重休闲, 目的是为了拥有健康的愉悦的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以此来获得健康。伴随着独生子女的政策的实施, 家长们对子女的照顾也是越来越全面, 希望他们身体健康, 因此家长更希望通过学校体育来使自己的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 然而随着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及最近学生连续“猝死”事件的发生, 使得社会和家长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并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迫使学校体育方面必须找到有效的措施来遏制这一现状的发生。这为海派文化进入上海学校体育并发挥其作用提供了一个机会, 也为上海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3 海派文化在上海学校体育中的价值分析

3.1 丰富上海学校体育的内容

上海学校体育坚持以学生为本, 贴近学生, 开设有益于学生健康的体育课程内容。海派文化具有“趋势求新、多元包容、追求卓越”的特点, 这些特征也深深的影响到了上海学校体育, 使得上海学校体育具有海派的特征。

上海学校体育作为全国学校体育的领头羊, 其自身不仅要在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及体育教学理念等各方面领先, 而且也要在体育教学内容及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上保持领先, 起到引领者的作用。这就要求上海学校体育必须保持内容上的多样性及创新性。

随着上海的快速发展, 学生家长思想观念的改变及对健康的愈来愈重视, 使得其对上海学校体育课内容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迫使上海学校体育不得不去引进吸收其他地域较好的学校体育内容。另外, 随着国内外移民的人口逐渐增多, 上海的校园里出现了各国各地区的小孩,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这使得上海的学校不得不去学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海派学校体育的特征的影响下, 上海各个学校在保留较好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不断的引进吸收各地域的好的体育教学内容, 这不仅满足了学生了需求, 更丰富了上海学校体育的内容。

3.2 打造上海学校体育的特色

上海学校体育之所以领先去全国, 就是因为其拥有较前卫的体育教学理念、较丰富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较先进的体育教学设施以及雄厚的体育师资力量等等, 这一切都成为了上海学校体育的优势与特色。上海学校体育敢于破除陈规和旧俗, 不断地进行改革, 经历了“一期课改”, 现在正在进行“二期课改”, 这一切的改革举措都展现出上海学校体育与其他地区的区别, 表现出海派文化这种“趋势求新、追求卓越”的特色。

3.3 拓宽上海学校体育的渠道

海派文化可以从多方面拓宽上海学校体育的渠道。第一、海派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可以提供各种先进的体育设施器材等, 这不仅为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提供了方便, 也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器械设施参与自己喜欢的项目。第二、海派文化可以丰富上海学校体育的形式。海派文化是融合生活各个方面的多种形式的文化, 这些可以给上海学校体育教育以启示, 丰富上海学校体育的形式。把德育、智育等形式融入到上海的学校体育教育中来, 增强其趣味性和教育性, 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最后, 海派文化给上海学校体育带来更多的素材。海派文化内涵丰富, 不仅具有西方特色的体育教学形式, 而且还具有上海特色的体育教学的内容等等, 将这些海派文化素材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 能提高学生对海派文化的认知等, 从而拓宽上海学校体育的渠道。

4 结语

海派文化作为上海文化的一部分, 对推动上海学校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丰富了上海学校体育的内容、打造了上海学校体育特色, 而且还拓宽上海学校体育渠道, 上海学校体育处于不断的发展进步中。S

参考文献

3.吴越文明衍生海派文化 篇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主攻史学与CIS理论的邹身城先生。

吴越文化是长三角和海派文化发展的根基

谈经济社会,必言及文化。当我问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时,邹身城教授的回答很直接,也很切中要害:“吴越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根源,吴越文化是传统的区域文化,长三角文化则是现代的区域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长三角文化承袭着吴越文化的基因。广而言之,浙江文化、苏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均源于吴越文化。”

邹身城说,所谓吴越文化,一般是指长江下游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文化。历史上,吴越之地分分合合,在战乱之中难以建成稳定的区域文化,但这里已经有了最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它们以共同的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和语言体系为吴越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基础。

以水为本、稻作文明是吴越传统生产方式的共同特色,以后又以多种经营、农商并起的发展模式,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发达的民族工业开创了现代的工商文化。此外,古时的吴国和越国所使用的语言同属吴语体系。在吴、越两国,语言文化并无差异。历史证明,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吴越文化历经沉浮、开拓、革新和发展。在近代,吴越文化的开放性又使它率先吸纳、善于吸纳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并衍生了海派文化。正是在这种共同的自然禀赋与共同的区域文化背景中,到当代的改革开放时期,环太湖流域的吴越文化区域又一次焕发了生机。在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对话中,再次形成了一种环太湖流域的区域性文化生态环境,又一次促成了江浙沪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亲密合作,并因此逐步形成了长三角强势经济圈。

邹教授说,吴越文化的核心地区——后起的钱唐县(杭州的前身)在隋唐之前只是一个小县。近代勃兴的上海,在古代近似荒野沙丘,至五代吴越国开拓新置的秀州(今嘉兴)时,长江口暴露的滩地统归秀州属下的松江县管辖。现今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区块是进入五代吴越国钱氏治下开始启动拓展的。

谈及吴越文化影响的区域,也就是如今的长三角地区,邹身城兴致勃勃地拿出了一张他收藏的地图,向我介绍了吴越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走向、形态、特色和发展:“其实上海从无到有、松江从小到大、嘉兴从县置州,均发轫于五代吴越国。钱镠先采用军事、政治手段把两浙(浙西与浙东)加以统一;然后取两个区块之间的杭州建为国都,并扩城改制,繁荣市场,从经济、文化着手加强国都的建设,巩固两浙的核心;进而有步骤地把吴越文化辐射于苏、秀、湖、睦、越、明以及婺、处、台、温、衢诸州,后又扩及福州。”

而这一切,恰恰构成了如今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大致格局。

从吴越国看吴越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

“说起江浙一带,外地人往往觉得这里出来的人头脑灵活、有创造性、识大局。其实这和吴越文化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邹身城说,区域文化的认定,主要取决于区域内的地域特色、环境特色和人文特色所共同孕育的文化特质。

自古以来,吴越两地的水乡泽国,盛产鱼米丝绸,仕女如云,秀服软语,市镇密集,商贸兴旺,自然成为吴越之地的精华所在,也为长三角的孕育提供了有利环境。江南物产丰富,民间习于精巧工艺,茶叶果蔬驰名内外。特殊的山水地理环境,孕育了吴越文化的特质。

邹教授说,吴越文化的勃兴还主要得益于人文与天时,以及特殊的历史机遇。五代十国期间,天下分裂动荡,惟吴越钱氏坚持保境安民,在两浙营造一方乐土。本地人安乐祥和,外来移民也可受到安置。“以杭州人口的增长为例,建州之初户籍仅15380户,至而钱氏吴越国纳土归宋时,杭州的总户数多达17万余户,如此短期速效的‘中世纪城市化’业绩,几乎史无前例。”

正是这种兼容性与开放性,诞生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文化”。“东南佛国”,“佛教文化”在吴越境内大为昌盛;吴越书市和雕版印刷启动较早,是全中国印刷中心之一;茶圣陆羽在余杭著成中国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其年代与钱鏐几乎同时;吴越园林蔚然兴起,民间相应催生了栽花、养花、插花的习俗,以及修饰庭院的风气,著名的沧浪亭园林即始建于吴越,至今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作之一;大量烧制秘色瓷作为贡品,至今出土文物中还发现有五代吴越瓷器精品,专家有言“四大越窑青瓷极品,三件出在钱氏故乡”;钱王对杭州“五水”的大力整治,推广到举国兴修水利,尤其组合苏、杭、湖、秀、越各州形成大片鱼米之乡,“水乡文化”富有特色;越州、湖州、杭州、苏州的丝绸织品始于晚唐而盛于五代吴越,至北宋时期成全国贡品中之最佳者,苏杭“丝绸之府”由此驰名中外;钱鏐亲自主修钱氏宗谱,影响极为广泛,不少世家大族群相效尤,繁荣了江南的“谱牒文化”。

吴越国凭着海路的优势,与海外各国进行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据日本人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载:“五代时开到日本的中国商船,似乎大都从吴越出发,横渡东中国海,经过肥前松浦郡的值嘉岛,进入博多津港(今福冈市)。”另外,吴越国也与印度等国开展交往。

从吴越国的这些成就,足可见吴越文化具有充分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海派文化的底色始终是吴越文化

邹教授说,今天的长三角,到处都能找到吴越文化的影子。

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历史较短。它在发展过程中所移入的人口,主要来自江浙一带。上海在立县建市后孕育产生的海派文化,虽然也吸纳了国内其他区域文化(如京、闽、粤、皖文化等),也与外来异质文化交流、融汇,但从语言、风俗、人脉等文化要素来看,吴越文化一直是它的文化根底。

《长江文明史》曾论述:“被西方资本主义强行开放的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都有可能成为西学东渐的中心环节,但历史最终选择了上海这片热土,这是因为上海具有地理、交通、人文、物产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上海的人文环境,也为西学东渐提供了生长发育的条件。近代中国以来,上海不仅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也是一个对内开放的城市。”上海开埠后,全国的文化精英向上海集聚。以上海为中心的吴越,人文素质较高,在西学传播中更有吸纳性和开放度。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产生的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独树一帜的新型文化流派。这种文化既不排斥西方文化,又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的根就是吴越文化。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其一翼为苏、锡、常和湖州等地,正是传统的“吴文化”的核心区域;而另一翼即杭州、绍兴、宁波等地,正是历史上“越文化”的核心区域。“后来,吴越文化在上海这块特殊的地方的高度融合,形成了海派文化,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和交融,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地理和文化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崛起的海派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不受陈规约束,敢于探索创新,兼收并蓄,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但不管西方文化如何冲撞、交锋,始终未能动摇海派文化的基石——吴越文化。”邹身城说。

邹教授从吴越文化的生态环境点评了海派文化在美术、戏剧、音乐、民俗文化等领域的代表人物、表现形态,阐述了吴越文化衍生海派文化的过程。

从凝固了的文化——建筑艺术角度看,上海的外滩就综合性地反映了“海派文化”的特质,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博弈过程中慢慢融合,才造就了今天的浦西外滩的华美,才造就了经常可以在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上海街道上的有轨电车、人力三轮车、轿子、外国租界、大世界、跑马厅、戏院、石库门、亭子间、上海小姐的月份牌等老上海的表情。这些和谐相处而又各行其道的景象,催生了上海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包容、开放的文化理念。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繁华正是这些理念和传统吴越文化兼容并蓄的共同作用所致。

新中国成立后,海派文化虽在特殊历史境遇中屡经周折,但其精神和理念仍得以顽强地传承和发展。邹身城认为:“所谓海派文化,绝非专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应当被视为吴越文化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必然结果。它标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的一种新文化形态,其覆盖面应当涵盖如今的长三角地区,而其影响力则远远超越了这一区域的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整个区域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在这种情势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为自觉的主动性,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文化的引领、统率与辐射功能。”邹身城认为,由吴越文化支撑的海派文化,日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4.海派甜心观后感 篇四

这几天同事在看海派甜心,没事也无聊,就上去瞄了几眼,看看里面的男主角那么雷人,感觉很恶心的样子,就边上去了。但是,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声音开的太响,我又很无聊的跑来继续看,当我认真的专心的投入到里面的剧情的时候,我开始在那里打量每个演员.........

男主角达浪真的是很傻很白痴,就是喜欢和那个任性刁蛮不讲理,还喜欢打人的陈宝茱来往......可想而知,有钱有势,人长的又漂亮的陈宝茱肯定不想和这个又笨又穷又丑的香菇头纠缠不清啊,所以,她想尽办法,做尽坏事,想要让这个笨蛋离她远远的.......但是,这个笨蛋就是要粘着她,哪怕是每天打他800下,他也就是要和她做朋友.........原因竟然是:自己知道没有朋友的可怕,所以不想这样对别人,即使,和她在一起会被大家排挤...........就这样,他们日久生情,相恋了.......

也许,如果我是林达浪的话,我也会这样做吧..............

宝茱姐是一个,看上去很凶,嘴巴很辣的人,这一点,应该看过的人都知道吧?不过,说真的,有哪一个女孩子不是喜欢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女孩呢?当一个女孩子表现的非常不正常的时候,肯定是她的内心受到了什么伤害,否则,谁想被人排挤?谁喜欢寂寞?谁喜欢有泪,却哭不出来呀像陈宝茱这样的女孩子,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还真的不少.也许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吧!我总是被人遗忘的那一个,当我出来工作的时候,老师是有很多不舍,但是,当我出来的时候,她有过来看过我一次吗?答案:没有.........为什么,其它的同学,其它比我大的大哥大姐们都可以得到老师的.眷爱,得到老师的慰问,而我,一次都没有只有当她有事情要我帮忙的时候,才会想到,原来,我还有一个学生叫宁宁?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可是我们班里最小的哦?为什么大哥哥,大姐姐们可以享有的爱,却不可以分给我一点?老师,你知道吗?哪怕你问我一句:最近好吗?生命有没有长进,我都不会觉得我是一个人.............三年前,不满17周岁的我,独自一人来到义乌这个大城市,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连一个都没有........你知道吗?我那里多么渴望有个人能够联系我问我好吗?但是没有一个人............在那个时候,我告诉我自己,宁宁啊,你要学习着如何坚强的面对生活,面对工作,虽然没有一个人记住你,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是谁!!!!!从那以后,我一个人面对客户的无赖,我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一个人面对信仰的软弱..........多少次,我很想休息一下,我感觉自己好累,我好想哭泣,我好想放弃....但是,当那一会过去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不能退后,我要坚强的面对一切....所以,大家每次看到我,好像我都是很开心的样子,好像没有烦恼的样子,好像什么对我都不重要的样子,大家重来没有看到过我流眼泪,有谁知道我背后的伪装?我谁知道,我每天都是带着面具的?又有谁知道这张面具的后面,藏着的究竟是一张怎样的脸

5.电视剧海派甜心中的经典台词 篇五

1、

我在等一个人长大 没注意时间过的这么快

2、

丑不拉叽香菇头、你会担心我一辈子嘛....?

我会!

3、

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假如没有尝过苦涩的滋味,我想我不想发现,伱早已再我心中注入了一口的甜蜜.,这是触动的感觉,我最喜欢的.

4、

有没有怎么样啊,知不知道我很担心你呀,如果你死了,那我要怎么办

你那么激动干吗?

我干嘛不激动啊,因为我爱你啊

5、

命运让你失去一个达浪,最后一定会还给你一个达浪

6、

从来没想过这三年甜蜜的回忆,在这时刻竟然是如此的痛,原来认真谈一场恋爱,竟然让人是这麼难过,如果是这样,那我再也不要认真谈恋爱了,再也不要

7、

你没有迟到 是我迟到了

8、

只要你记得,不管是琳达浪还是薛海

我永远都是那个一直很爱很爱你的大笨蛋

这样就够了

9、

三年了 你还没有出现,你死定了,你死定了 ,你早就死了一百次了

10、

不管是达浪还是薛海,唯一不变的是我爱你

11、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12、

我喜欢你,叫我惊世骇俗丑不拉几香菇头

我喜欢你,一天打我八百次

我喜欢你,念英文的声音

我喜欢你,喝醉酒要我背你回家

我喜欢你,跳舞的样子

我喜欢你,你明明不是我心目中喜欢的那样的女生,可是,我就是喜欢你

13、

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流眼泪 谈恋爱怎么样都好就是不要伤心

14、

就算全世界反对我们。我也要跟你在一起

15、

他又消失了,我要怎么办?

16、

没有她你会死啊,

会,我会死,如果她死了,我也不想活了

17、

我那个时候人出车祸了,我人躺在医院里昏迷

你要我怎么去见你,如果可以 我爬也去见你了

可是我没有办法,你要恨我也没有关系

因为我更恨我自己

18、

那你还爱我吗?

3年了,我从来没有停止一天爱你

19、

你曾经受过伤吗?

你恨那个让你伤心的人吗?

6.海派文化 篇六

一、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实际

为了制订“海派美术”教育的策略,我在我校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参与调查的496名学生中,只有52人去过上海市区,有二十多人能说出外滩、南京路、城隍庙等几个上海市区的著名景点,只有16人能说出程十发、陈逸飞等知名海派画家的名字。对于这些数据,尽管事前我有一些心理准备,但还是有点吃惊:作为一个本土的上海小公民,居然绝大部分人没去过自己所居城市的中心地区,更谈不上对本土艺术的了解。

二、引导学生“进城”,激发探索兴趣

基于学生的现状,我先引导学生“进城”,使他们逐步了解上海。但按照现在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实地考察,因此更多地只能借助网络媒体。于是,我先对新旧上海的一些重要景点作了梳理,给学生开出了一张导游单:外滩、苏州河、南京路、福州路、石库门、豫园、新天地、田子坊、陆家嘴、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等,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上网探寻,做成简短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上海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着,我又给学生开出了一张探索海派艺术的任务单,请学生列举出著名的海派建筑、海派作家、海派画家以及海派音乐家各三个。当学生们完成这张任务单后,在他们的心中也留下了对海派艺术的初步印象。

三、精选画家作品,体验海派画法

纵观海派画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深入了解。于是,我对海派画家作了认真的梳理,选出了虚谷和张桂铭两位画家,分课时进行解读。虚谷是海上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以落笔冷隽、另辟蹊径的独特画风,在保守摹古、了无生气的清末画坛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同样在海派画坛,张桂铭则始终独树一帜,他以中国画的笔墨,结合儿童画的天真情趣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平面结构意识,造型夸张,色彩浓烈,构图奇巧,既有传统的气派,又有现代的风采。以上两位海派画家的作品,从构图、用笔和用色上学生相对容易模仿。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艺术传承创新方面的思想与成就,能给学生以启蒙。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加深了对“海派美术”的印象。

四、学习海派精神,践行传承创新

海纳百川、勇于创新是海派艺术的显著特征。当下我们应怎样在美术教学中继承和弘扬海派精神呢?我认为不该是一味的模仿,而应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作为书法和美术教师的我,一直在探寻书法和美术的有机结合点,以拓展书画艺术教育的空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从传统的“书画同源”中得到启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发了“古字趣画”校本课程,以此来践行海派精神,表达对海派艺术大师的敬意。

7.海派文化孕育了宋氏家族 篇七

在近代中国,当提及显赫一时的家族时,人们马上想到的一定是宋家。1931年7月23日,倪桂珍女士在青岛仙逝。宋母去世的消息立刻传遍全国,其讣告署名为:孤哀子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孤哀女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婿孔祥熙、孙文、蒋中正,孙女琼、曼、瑞泣叩。

子、女、婿中有如此显赫地位的母亲,可谓近代中国绝无仅有。而这些子、女、婿对中国近代构成了重大的影响,中国近代自晚清后的历史波澜起伏、峰回路转,无不与这些人的政治足迹息息相关。他们成为中国近代史中的主要人物。

宋家缘何名人辈出,是许多史学家、文学家的心中之谜。然而,如果我们现在再写一部《宋家王朝》的电视连续剧会发现,多数场景聚焦在一座城市——上海。上海,曾经是宋家成员活动的主要舞台。从宋耀如回国、到宋庆龄留学回国,即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初,这三十余年间,是上海城市开放、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孕育、成型的鼎盛时期。在清末,清政府管不了上海,传统思维束缚不了上海,上海思想活跃、风气开放、文化繁荣,这正是宋耀如事业开展、宋氏姐弟成长的时代。到了民国,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还有其他人当总统的北洋政府,谁也治不了上海,又都离不开上海。上海富有、开放,这都为宋家成员接受教育、张扬个性、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的社会环境。

可以说,特殊的海派文化格局孕育了中国的第一家族,宋家其实是近代上海社会的产物。

求学经历 海派烙印

如果我们看一看宋耀如6个子女的出生地及其求学经历,就会发现深深的海派烙印。6位子女仅长女宋霭龄在昆山出生,其后也在上海长期居住、生活,而其余5人均出生在上海。可以说,到了宋家的第二代,他们已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史料显示,6名宋家子女均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上海话。

再看他们的教育。宋氏三姐妹均在上海就读于中西私塾(马克蒂耶女校),随后赴美国卫斯理女子学院留学;宋家三公子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同学中有顾维钧、荣毅仁、陶行知、林语堂、张爱玲、贝聿铭等,随后,三公子分别赴美留学,其中,宋子文、宋子安均毕业于哈佛大学,宋子良毕业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

20世纪初的上海,中西融合,兴办教育风行。当时,上海开办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女学,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开拓、社会风气的开新,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而当时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其前身是圣约翰书院,后来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的英语学习中心,社会上有“圣约翰英语”之说。上海的一些富家子弟,亦有留学海外的传统。显然,上海的教育文化,成为宋家6个子女成长的基石。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熊月之认为,宋庆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她在中西私塾读书时期,当时她10岁至16岁。这所女校走精英教育路子,学生人数不多,1903年,学校只有两个班,一班14人,一班16人。从学生章程看,有三门课是自始至终必修的,即英文、算学与圣道(宗教),高年级时开始有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化学等课程。章程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礼拜等宗教活动,但是否入教由学生自主决定。章程还规定学生年满13岁必须住校,并对学生衣着、床上用品都统一要求:

“学生铺陈,皆须照本塾式样名目,新制全套,专留塾中应用,直至不再入塾,方可携归。其式样名目如下,若能亲自来塾,阅看一过,更妙。

计开:大红绒毯一条;被子一条,长六尺阔四尺半;褥子一条,长五尺二寸阔二尺八寸……”

严格的办学,重英文,重宗教,重科学知识,重独立人格,中西私塾的这些特点,对于宋庆龄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章程,宋庆龄至少从1905年起是住在学校的。住校,离开父母生活,这对于她独立人格的养成,也十分关键。

宋氏三姐妹,性格、志趣各有特点,差别很大,但以下四点是相同的:聪明、自信、独立、坚强。这些特点既得自遗传、天赋,更与后天的教育有关,与健全的人格养成有关。受美国文化影响,宋耀如对女儿的教育很重视,即使她们在美国留学,也经常会写长信教育她们。倪桂珍出自传教士家庭,也使女儿们自小接触西方文化。追根溯源,宋家第一代的教育习惯,与近代上海特别的城市文化氛围有关。

宋耀如对子女的教育观,源自海派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宋家教育强调基督平等博爱思想和民主精神,又灌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不以成就一己一家为满足,而以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为目的。宋耀如经常带着孩子们参观印刷厂、面粉厂、纺织厂,让他们开阔视野,了解社会。

倪桂珍对子女“严厉刚强”,而绝无“优柔善感”,是6个子女人生之旅的精神港湾。宋美龄回忆母亲时说:“我知道我母亲的生活,与上帝非常接近。我认识母亲的伟大……这种向上教学的习惯,养成了我做事的恒心。”在父母的教导下,宋家6个子女,个个彬彬有礼,举止得体,气度非凡,高雅迷人。由于喜欢教育,1898年,宋耀如与长女宋霭龄合编了一份《上海儿童报》,文章都是孩子们的作品,这份报纸一直办到宋子良、宋子安进入圣约翰大学附中才停刊。

历史事件 人生轨迹

近代上海有着“东方巴黎”的美称,这里曾是远东第一大都市,风云变幻,重大历史事件不断在此上演,也造就了宋家人的人生轨迹。

20世纪初,正是宋庆龄在中西女塾求学的时代,在她学校的附近,张园的反清演说成了上海政治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同时,又相继暴发了抵制美货、大闹公审会堂游行等事件,均深深影响了宋庆龄,造就了她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后来,美国记者曾问宋庆龄,当年为什么要嫁给孙中山,她回答:“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对英雄的景仰。我偷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出于少女的罗曼蒂克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而孙博士是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人,所以,我想帮助他。”这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自白。

nlc202309041109

20世纪20年代,革命党在上海活动频繁。1922年12月,在宋子文举办的一场宴会上,宋美龄第一次遇上蒋介石,蒋一见钟情,“被她的优雅外貌和愉悦的谈吐深深吸引”,以致于在日记中多次写上“今天非常思念美龄妹”。1927年9月23日,蒋宋定情成功,蒋又写下了“我们相爱,我认为这是一生最快乐的一天。”这场婚姻,把宋家与蒋介石的政治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此后的上海,国共破裂、日寇侵占,陷入了一场场血雨腥风之中。宋氏家人的一幕幕大戏在此上演。三十年代初,宋庆龄高调反蒋,与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营救爱国进步人士。宋庆龄从事这些活动始终无大风险,除了其特别的政治地位外,也有一个因素就是上海独特的政治格局。《宋家王朝》作者西格雷夫说:遗孀的丧服保护了她,但也使她如坐禁闭。她能够以他人做不到的方式冒险陈词。她曾激励过同时代的人们,但是当他们身遭杀戮时,她虽欲干预但又无能为力。她完全可以在巴黎这样的城市里过着富裕的流亡生活,了结此生,但她没有这样干。

1948年,国民党内战失败,财政危机。上海又暴发了宋家人的恩怨故事。蒋经国坐镇上海“打虎”,宋美龄则希望蒋经国与孔令侃表兄弟间“不应相残”,结果,“打虎”之举功败垂成。这既是家族悲剧,亦是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前兆。

保护遗迹 重组遗产

由于上海是宋家成长、发展的大本营,上海的许多老房子都留下了宋氏子女的足迹。宋耀如从川沙迁入上海的第一幢住宅位于虹口的东有恒路(现东余杭路),又称宋家老宅。宋家大约在1912年二三月间迁居至法租界宝昌路491号(后为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918年,宋耀如病故,倪桂珍率未婚子女迁居到西摩路139号(现陕西北路)花园洋房居住。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宋子文购买了贾尔业爱路(今东平路)的花园洋房作为蒋宋的新宅。

在众多宋家旧宅中,最值得纪念的应是宝昌路的房产,可惜这幢楼房已经被拆除,位置约在茂名路以西、陕西南路以东。这幢房子有人认为可能是租赁的,但宋美龄曾在1917年写给友人的信中很肯定地写道:“我们在虹口有房子,霞飞路有房子,愚园路有房子。”又这样评价宝昌路上的房子,“我们的房子又宽绰又漂亮,而且备有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她甚至认为这是上海最好的房子,4层楼、16个房间、美丽花园。1912年4月3日,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职务回沪,应宋耀如之邀就住进了宋家在宝昌路上的房子,当时报界关注到这一动向,曾纷纷报道,后来,这里成为孙中山的行营。1915年,宋庆龄就是在这幢房子翻出窗口,远赴日本与孙中山结婚的。1917年,宋家有一次难得的合家团聚机会,留下一张唯一的全家照,照片背景应当就是宝昌路宋宅的客厅。

有历史及文化专家指出,宋家目前在上海保留的遗迹还包括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宋家墓地等,如果进一步保护整理包括宋家老宅、宋子文别墅、蒋宋别墅等一批老房子,加上宋家在上海的一系列风雨故事,上海可以完整整理出一个“宋氏家族”文化路线图。而上海的文化培育了宋家,因此,重组“宋家遗产”,应是保留、发扬海派文化的一部分。

上海是宋家的诞生地、启蒙和恋爱喜庆之地。如今宋耀如夫妇安详地躺在沪西的一片翠绿中。宋倪原本希望子女们都能终老上海,陪伴左右。但由于政治纷争,眼下仅宋庆龄一人陪侍。人们祭扫时,想起这个情节,也许会发出无限感叹。

(摘自《新民周刊》)

8.海派文化谋发展 各路精英聚一堂 篇八

在刘会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联谊会成立至今的工作和下半年的计划后,顾问们踊跃发言,积极为旗袍文化发展谏言献策。

一、坚定传承旗袍文化发展的方向

首先, 大家一致认可,联谊会要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大力发展文化创新事业的精神,坚持以文化为立足点,倡导以文化引领时尚,以文化提升素质的建会思想。

曾参加过多次联谊会发展研讨会的文化顾问钱民权说:上海是海派旗袍的发源地,在国家提出文化兴国方针的大背景下,由上海牵头来做这篇传承发展旗袍文化的文章责无旁贷,名正言顺。联谊会正在策划的宣传、颂扬旗袍文化的活动意义非凡。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罗英顾问说,20年前曾经对旗袍有过想法。后来看到一篇文章《残酷的旗袍》,讲了对穿旗袍的人的身材要求,不可多一分不可少一分,对我打击很大,所以不敢再想了。现在如果说是搞旗袍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髓,我觉得我也可以啊。以后每次活动都来,共同参与旗袍文化的建设。

二、联合相关文化产业构建共同发展平台

领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林俊伯義先生是商业策划.投资.金融.会展方面的专家。他提出联谊会的发展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搞专业而是搞文化平台。通过让更多的专业团队发挥各自的特长,推进旗袍文化的发展。他从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角度提出了创建旗袍文化产业链的主张。

沪上著名旗袍制作企业-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陶尧康顾问特意带了“龙凤旗袍传承人”徐永良师傅赶来参加会议。他给大家介绍了“龙凤”在传承旗袍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虽然龙凤旗袍在法国顶级的国际时装博览会受到了特别的礼遇,但具有精美独特风格的中国旗袍却没有入列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国旗袍人的极大遗憾,也表明我们身上责任的重大。龙凤很高兴与联谊会携手实现国人夙愿,希望联谊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

中国时尚品牌领军人物,一慧华服高级设计师,曾在戛纳开过时装发布会,曾多次给联谊会上过培训课。她说搞服装不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受联谊会执着搞文化的吸引,参与进来共同推进旗袍文化的发展。

她的观点是传统的东西一定要加入时尚元素和现代审美意识,包括面料,板型,款式。要追求简约,大气的国际风范。当今还要顺应国际潮流,融入生态环保理念。

上影厂导演赵家耀从专业的角度对舞台表演提出了十条很有见地的指导意见,这将是我们今后策划活动中需要具体参考落实的。

三、借力文化投资机构,拓展宣传推广空间

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赵小鲁向各位顾问汇报了一项彰显海派文化的好项目《旗袍颂》,根据旗袍联谊会宗旨,下半年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暨旗袍文化联谊会正在策划与全国知名诗社,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七弦古琴基金会、上海纺织协会、上海书法家协会、中国《流行色》杂志等单位联手,以中国旗袍为主题,以中华文化古琴、旗袍、诗赋、国画为表演形式,将精心打造一台集千年的古琴、百年的旗袍之大成,融现代的诗篇、古韵诗画之风采,经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中国海派文化盛会。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只要我们坚守文化的阵地,适当的商业运作是必须的,不必忌讳借助明星效应为推广旗袍文化拓展空间。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发展才有可能。

四、亲友团让旗袍的传承发展更加和谐愉快

自从联谊会成立以来,一直有一批铁杆粉丝护拥前后,从精神到物质无私奉献,默默地支持着联谊会。他们就是一批会员家属,有姊妹,丈夫,兄长,后来发展成亲友顾问团。

亲友顾问,上海梅园村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佩琴,对联谊会的生存,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注册地到活动、训练场地,甚至办公设施,办公用品,有求必应,从不计较任何费用,梅园村简直就是联谊会的娘家。

亲友顾问邢之宇是有名的好丈夫,对于妻子参加联谊会活动,他的态度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会上他再次表示,对旗袍文化他是:“欣赏美,呵护美”。

交通银行旗袍队是联谊会的团体会员单位,交通银行的工会主席陈延春作为联谊会的顾问参加了会议 。他本人十分喜欢旗袍,认为通过文化来实现中国梦很有意义。看到联谊会有这么一批资深的顾问在支持旗袍文化的传承发展,当场督促交通银行旗袍队负责人高玲,要充分利用资源,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在旗袍联谊会发展初期,有这样的一批顾问和亲友的贴心支持,姐妹们的传承发展之路就多了一份轻松和愉快,社会也多了一份和谐和稳定。

9.海派文化 篇九

由于租界的特殊政策, 上海也成为新文化的发展的根据地。19世纪晚期, 20世纪初, 晚清小说就描写了这种迁移。“中国大多数的文人集中在上海, 而出版机关也都设立在上海, 使上海在无形中形成了中国文化最中心的指挥的地点。”[2]上海是报业的集中地, 尤其在租界里由于政府无法干预, 成为自由文人办刊物, 发表意见的根据地。可以说, 上海的这种发展, 无可避免地引出一个令人惊喜与鼓舞的结果:它为在一块古国僵化板结的思想园地中生成一种为封建文化所没有的新文化提供了土壤与始基。有研究证实在19世纪末的上海滩就出现了“国民思想”一词, 到了1905年前后, 也就是近代小说刊物最繁荣的时期, 几乎都以上海作为小说的背景故事, 写扬州的小说几乎绝迹。以《海上花列传》, 《九尾龟》《海上繁华梦》为代表的这些小说, 通过叙述城市中的人物故事, 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 真实反映出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下面选取两个片段来阐述:

1 娼伶题材的选择

从题材内容, 叙述视角上, 这些娼伶小说题材的选择表达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性心态, 即将生理欲望的放纵描写成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过程中的书写既侧重于欲望放纵本身的过程, 又展示了复杂的社会内容与都市心理, 论其广度, 像是一种集体意识, 使得小说有社会心理史的意义。《九尾龟》中写到:“妓家生意的好坏甚至成为经济好坏的晴雨表”, “上海市面的总机关, 差不多大半都在堂子里头倌人的身上, 堂子里头的生意很好, 花钱的客人很多, 市面上的资本家也就多。”可见经济的繁荣与声妓娱乐紧紧相连。而以《海上花列传》为代表的上海小说, 则以平实的笔调打破了才子佳人的幻想境界, 实实在在地写出了妓家的奸谲与不幸, 小说里的妓女作为近代上海商业环境下的真实剪影, 她们既有普通人的欲望, 企盼与追求, 又有在商业社会所沾染的唯利是图, 敲诈勒索, 欺骗嫖客等行为。她们对男性已没有爱情, 感兴趣的是对金钱的骗取。另外, 对传统青楼女子才情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商业化程度很高的上海, 欢场乃是追求声色的交际场, 商务完成后的休闲地, 已没有多少人会欣赏妓女的才情。因此, 《海上花列传》中上海情色故事比之扬州含有更多的繁华与糜烂的都市文化特色, 其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狭邪小说之外:“恶之花”中包含了现代化因素。在上海小说中, 随机应变的应酬功夫被强调为妓女的立身法宝, 《九尾龟》中上海滩妓女“四大金刚”就是因善于交际而成名。

活跃在情色场所的一帮近代思想特质的商人, 不仅仅把情色作为个人感情世界的补充, 更功利地把它视为商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使现代经济运作与道德糜烂具体结合在一起。欢场妓女充当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商务活动的催化剂。

2 城市意识与格调的突显

同时, 早期海派小说已显示出明显的西化色彩:洋货, 电影等的引进, 与殖民地文化紧密联系。1864年英国率先在外滩以西的区域建立英租界, 以后又出现了美租界、法租界, 中西共管, 文化杂陈成为新的城市特色, 如跑马场、招商局、申报馆、工部局、巡捕房、礼拜堂成为城市场馆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成为了小说的背景, 突出了商业的氛围和市民趣味, 这种城市意识主要表现为小说的写作和传播的市民化, 大众化, 商业化。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写作之初, 这些作者就把城市民众作为潜在的阅读者, 倡导“城市化写作”, 这些“只供一般读者消遣的书”, 满足了当时市民需要借文学消闲的实惠性追求。这使得上海对于传统的文人名士气的蜕变更加彻底, 更浓重的商业气, 更强烈的实利意识与消费意识, 体现出世风浇薄中的人情被充分物化。实利意识是清末上海最典型的城市心理, 使得实利意识成为海派文化中极为明显的特征, 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原则在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衍化。这种实利意识往往无孔不入地渗入上海社会生活动作的各个角落。这是一种在商品化社会中形成的高度算计的心理与行为。[3]在上海, “你有钱, 你可以买小姐的青睐, 若是没有钱, 烧饼店的芝麻叶莫想吃一粒, 一切是钱说话。”[4]从物化的程度来判断早期海派的城市格调是有启发性的, 有研究者认为:“在真正的城市文学中, 必须包含物和商品的理念, 人的命运和他们彼此的冲突压迫, 不论表面上看起来是不是采取了人格化形式, 必须在其背后抽出和归结到物, 商品的属性。”[5]

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文明所具有的同化力量, 它极端物质化, 充满野性, 将人生而有的欲望, 强烈地激发出来, 以一种张扬人性 (扭曲) 的甚至是糜烂的生活方式来突破传统内敛, 保守的文化规范, 所以说, 以《海上花列传》为代表的上海小说是站在反叛和疏离传统的立场上--这恰恰是《风月梦》们所希望保留的立场, 即对城市与人的关系作了新的现代性的解读。海上的才子佳人, 与秦淮河边上的温柔缱绻不同, 倚门卖笑的陈思和先生在《论海派文学的传统》中对在欧风美雨浇淋下的海派文学的文化特性作了精辟的分析, 他将其归结为“繁华与糜烂的同体文化模式”, 即“强势文化以充满阳刚的侵犯性侵入柔软糜烂的弱势文化, 在毁灭中迸发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 灿烂与罪恶交织成不解的孽缘。当我们在讨论海派文学的渊源时, 似乎很难摆脱这样两种文化的同体现象, 也可以说是‘恶之花’现象。但上海与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不一样, 巴黎从来就是世界文明的发射地, 它的罪恶与灿烂之花产生在自己体腔内部, 具有资本主义文化与生俱来的强势特性, 它既主动又单一, 构成对他者侵犯的发射性行为, 而在上海这块东方的土地上, 他的‘恶之花’是发酵于本土与外来异质文化掺杂在一起的文化场上, 接受与迎合, 屈辱与欢悦, 灿烂与糜烂同时发生在同体的文化模式中。本土的文化突然冲破传统的压抑, 爆发出追求生命享受的欲望, 外来文化也同样在异质环境的强烈刺激下爆发了放纵自我的欲望, 所谓的海派都市文学就是在这样两种欲望的集合下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个性。”[6]

可以说早期海派小说所显示的新旧扭结的情况在后来的海派小说乃至海派文学中一直遗响不绝, 这实际上是缺乏独立自主性的民族文化在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落下的病根, 以至于发展为痼疾, 经久不愈。

摘要:阐述早期海派与晚清现代通俗小说的关系。

关键词:早期海派,晚清,通俗小说

参考文献

[1][清]海上漱石生.海上繁华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1][清]海上漱石生.海上繁华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2]韩侍衍.论海派文学家, 载马逢洋编.上海:记忆与想象[M].文汇出版社, 1996.[2]韩侍衍.论海派文学家, 载马逢洋编.上海:记忆与想象[M].文汇出版社, 1996.

[3]高惠珠.海派:源流与特征[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5 (2) .[3]高惠珠.海派:源流与特征[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5 (2) .

[4]马逢洋.高植.在上海.上海, 记忆与想象[M].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6.[4]马逢洋.高植.在上海.上海, 记忆与想象[M].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6.

[5]李格非.城市文学之崛起:社会和文学背景[J].当代文学评论, 1998 (3) .[5]李格非.城市文学之崛起:社会和文学背景[J].当代文学评论, 1998 (3) .

10.海派文化 篇十

本次评选范围包括中西式糕点、糖果巧克力、休闲方便食品、调味品和土特产品等大类。每个大类分传统和时尚两类。

评选按照《上海特色旅游食品评选办法》进行。评选标准是:食品要有特色, “拿得上手, 送得出手”, 好看、好吃、好带、好送。包括外观、口感、价格定位和食品安全四项标准, 食品安全有问题的一票否决。

沪上知名企业50余家参与本次评选活动。入选产品有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蜂蜜, 老城隍庙的五香豆, 新雅粤菜馆的老味道, 杏花楼喜饼, 功德林酥饼, 丁义兴枫泾丁蹄, 国际饭店蝴蝶酥, 澳莉嘉的南枣核桃糕, 凯司令大礼包等传统产品;更有近年来沪上新崛起的时尚品牌和产品, 有元祖的黄金烧、结果子等礼盒, 克莉丝汀年轮, 蟹派礼盒, 滴落式咖啡, 百味林杏仁, 来伊份鸭肫卤味鲜, 小光明切片蛋糕, 台尚沙琪玛, 上好佳大湖橙汁, 喔喔糖果, 百诺榛仁巧克力, 夜上海风景巧克力, 红宝石曲奇, 茱莉亚公婆饼, 牛奶棚法式芝士饼等。

本市三年来已评选出68个上海特色旅游食品。今后这些特色旅游食品将使用统一的标志, 其“双手捧出白玉兰”的造型代表着上海市的真心诚意, 要奉献更多的海派“伴手礼”, 集体亮出舌尖上的“上海名片”。

11.海派小资婚礼 篇十一

“我要我们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礼跟拍的单子来源除了婚庆公司和亲戚朋友介绍以外,2004年,我开始通过网上的店铺找寻着新的客源,尝试着两条腿走路。

记得2006年,在网上接过一个婚礼摄像跟拍的单子,这是一个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婚礼。新娘是上海本地人,新郎是大学毕业留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小伙,他们婚礼会场的布置属于DIY式的,充满着个性,新娘还为自己的婚礼策划了一个“我要我们在一起”的主题。他们的婚礼简朴不失浪漫,神圣不乏感动,尤其是新娘在婚礼仪式上的那段真情告白,令全场为之动容,新娘说:“在我的心里面,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海誓山盟,我也不需要鲜花钻戒、高楼洋房,在我看来,最浪漫的爱情不过是柴米油盐之间的坚持罢了,等到我们老了,白头时我们还能在磕磕碰碰当中,依然还手拉手,还能把每一个困难坚持住,跨过去,就好像《老友记》里的戴比说的那两只龙虾,就算它们老了,慢慢地弓着腰,还是手拉着手,一直在那里……”不知不觉中,我的左眼湿润了,在物欲横流中难得这份真爱。

拍摄中,我没有采用太多的推拉,只是把景别死死地卡在中景上,由于受制于场地,无法用三脚架,无法全景,有些遗憾。只有说到“手拉手”时,才推了个特写,之后他们的相拥,哪怕会有相吻(虽然当时并没有),我尽量选用中景,想让新人全身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他们此时的感情。质朴的内容就用质朴的镜头语言予以表现,这段在后期处理中没有切换,只是加上一段抒情的音乐来烘托气氛。当天回家后,欲罢不能,匆匆剪了这一分多钟的片子挂到网上,被版主加精后,深受好评。当时使用的设备是松下MD9000,后期用的是品尼高。

DV带来了新花样

随着数字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婚礼摄像也有了新的需求,新人们开始对摄像设备有了要求,希望他们的婚礼录像画面更清晰,色彩更丰富,同时,这也是我所希望的。是市场也是时代决定着你手中的机器变化。最早使用DV进行婚礼拍摄是在2004年,设备是松下MD9000。依稀记得那次是先接了需要用DV拍摄婚礼的单子,随后去买了DV机,当自己和新人们看到用DV拍摄制作成的婚礼DVD,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此,DV成了我生活工作的全部。婚礼摄像由纯记录演变成一种剧情式、纪实类、电影元素组合,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一种挑战。

我在拍摄婚礼摄像的同时,开始涉及其他相关纪实类片子的拍摄,从表现新人婚前恋爱故事的MV,到为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DV365》拍片,去年开始从事纪录片的拍摄,摄像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积淀,从M7到M9000,从MD9000到XHsA1,我只是一个在路上的摄像师。

从事婚庆行业最大的感受:累并快乐着。

张云骅

12.海派大师 雕塑人生 篇十二

经过广泛征集和认真筛选,展览集中展出了数十件海派黄杨木雕代表作品。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存世精品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侯志飞、毛关福的创作比肩陈列。

“活态传承、重在落实”,《创意设计源》杂志首先就2008年入列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海派黄杨木雕的艺术特色及传承发展话题,采访了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65届校友、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毛关福。

“雕”: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人

无愧为代表性传承人,记者问及海派黄杨木雕的特点,毛关福颇有见地,滔滔不绝:

我们先看木材。黄杨生长缓慢,所以大料难得,木材也比较昂贵;但正因为它缓慢地生长,所以木质极其细腻,堪比象牙。海派黄杨木雕在材料使用上扬长避短,形成小件为主,精雕细刻的造型和工艺特色。

再看表现题材。除了黄杨木材质特色,古人或称颂黄杨对生命的淡定态度,或将黄杨比作“木中君子”,加上黄杨木雅致不俗,很清很淡的香气,都为海派黄杨木雕作为高端观赏把玩工艺品奠定了人文内涵和情感趣味基础。所以,海派黄杨木雕大多选择贴近生活的表现题材,以优雅、抒情为总格调,适合置于案头,供人休闲放松时把玩。

当然,有些历史题材和主题性题材的选择,也具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展示功能和特殊收藏价值。

再看制作技艺。创始人徐宝庆老师的个人经历与追求对海派黄杨木雕的造型和技艺特色形成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徐宝庆老师从学土山湾,既有非常好的西洋人体解剖学知识及雕塑写实基础,也继承了浙江地区黄杨木雕的技艺传统;因为常年制作宗教题材人物雕像,对人物衣纹的质感及由人物动作的牵引而形成的线条走向了然于胸;因此,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周边的生活,使得海派黄杨木雕走出传统黄杨木雕的技艺程式,产生出中西合璧的造型技艺特色。

常年浸润其中,毛关福对海派黄杨木雕特色的总结带有浓浓的感情色彩。1961年,16岁的毛关福考入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班,从那时开始,毛关福便走上了自己雕塑人生的漫漫长路。

忆及50年前的学习经历,忆及自己与海派黄杨木雕的传承关系,毛关福非常感叹。他感恩自己有名师指点,也无憾自己经过艰苦努力练就的过硬“童子功”:

我们常说徐宝庆老师是我们的祖师,那是因为徐老师带出了高徒林翊;而林翊正是我们在工艺美校四年黄杨木雕专业学习的带教老师。林老师不仅继承了徐宝庆老师的海派黄杨木雕传统,还在当时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由四川美院、广州美院、东北鲁艺、上海师大毕业的青年教师和上海艺坛老艺术家们组成的学院派艺术氛围中与时俱进,将立体造型中的构图、主辅线分布、黄金分割等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带入诞生于中国民间的黄杨木雕工艺,进一步延展了海派黄杨木雕的表现空间。

我在美校的四年学习非常刻苦,原来基础并不好,但后来硬是在素描、雕塑、木雕专业等方面勤奋磨练,获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每当新学期开始或一个学期结束,徐宝庆老师总会来美校看自己徒弟(林翊)带新徒弟的情况,或者夸奖教学方法好,或者指出一些他认为不足的地方。记得我进校后的第一件黄杨木雕临摹作品《小鹿》就是徐宝庆老师评的分——“5+”(当时实行5分制,5分为满分)。我是浦东人,徐老师当时还鼓励说:“浦东是出能工巧匠的地方。”这给了我一生的鼓舞。有两代名师指点,我们65届黄杨木雕班后来果然人才济济。

名师的指点,潜心的钻研,让毛关福获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20岁那年,毛关福的毕业创作《展宏图》在题材选择、构图处理和技法运用等多方面呈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色:

《展宏图》的题材源于我去农村所体验的生活。当年毛主席号召消灭钉螺,《展宏图》表现了1965年初,青浦水产养殖场钉螺刚灭,人民公社计划建设社会主义农渔业,开鱼塘挖沟渠的场景。我选择老社长、青年突击队员、妇女队长、渔民、小女孩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七名形象,以当时比较少见的众构图方式,成功地将人物、场景、事件、优美的形式韵律结合在一起。而人物塑造、精细的雕刻工艺,也使得作品在细节方面耐人寻味。健壮的青年突击队小伙子、既能干又识大体的妇女队长、憧憬鱼塘新景象的渔农以及天真无邪的女学生都活灵活现,真实地体现出翻身的农渔民规划未来蓝图的豪情壮志。

由于《展宏图》在题材、构图、技艺创新方面与毛主席“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的文学艺术家要塑造工农兵形象”等号召非常吻合,也由于对海派黄杨木雕发展做出了富于时代特色的贡献,1965年入选上海工艺美术大展;1966年再次移师北京。两次大展期间,作品获得专家及有关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著名美术评论家、雕塑家刘开渠亲自撰文报道大展盛况,特别对毛关福的创作进行了褒扬。

1965年10月,毛关福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任木雕创作员。20出头,毛关福便开始在海派黄杨木雕领域大展宏图:

1965年12月,毛关福黄杨木雕《王杰》、银杏木雕《严阵以待》(与宋立成、阮柏忠合作)入选65上海首届工艺美术展览会,入编《木雕小辑》、《工艺美术小辑》、《美术》、《人民画报》

1966年3月,刘巽发、江志学、毛关福合作黄杨木雕《焦裕禄》送《上海首届工艺美术展》,移师北京大展

1966年4月,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黄杨木雕小组集体获“五好小组”,林翊、毛关福等六人荣获上海市“五好职工”称号

1966年5月,上海《支部生活》第九期封面刊登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黄杨木雕小组五好集体;《新民晚报》刊文《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的黄杨木雕五好小组》

1972年11月,毛关福、江志学、叶代屏、阮柏忠等人联合创作大型丹塔木雕《珍宝岛英雄》、《广阔天地练红心》组雕

1973年,由毛关福设计、侯志强、李耀根合作桑木雕《黄山十一小英雄》在上海《文汇报》刊登

1974年4月,由毛关福设计,毛关福、侯志飞、李耀根等合作的丹塔木雕《坦赞铁路通车了》入选《上海工业成就展》

1978年,毛关福创作的黄杨木雕《喜事多》、与洪毅、彭小佳合作的黄杨木雕《爱民凯歌》双双入选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并列为精品转赴日本横滨展

1988年4月27日,毛关福参加“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并随团受到国务院、党中央领导的接见

……

1972年,已为海派黄杨木雕中坚的毛关福被组织任命为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培训班班主任。首次从教带班,为海派黄杨木雕规模化培养传人,毛关福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悉心传授,尽责尽心。时至今日,那段经历还鲜活地保存在他的脑海;时至今日,毛关福还在为那届培训班喜,为那届培训班忧:

在海派黄杨木雕创作方面,我一直以构思活泼、制作精湛著称。即使是主题性创作,也能掌握自如。在集体创作中,我经常以主创者、组织者、带队负责人身份出现。在新材料运用、表现形式以及创意方面丰富并充实了海派黄杨木雕的内涵。

因为木雕创作整体水平高,1972~1974年,我被任命为上海工艺美术厂黄杨木雕培训班班主任,负责对26位木雕接班人进行全脱产木雕制作、创作的教育培训工作。

我们那届培训班的生源出色:从上海市各中学特招的26名初中毕业生品学兼优;我们那届培训班的师资队伍构成出色:我任班主任,林翊、熊耀云任专业教师,雕塑家唐世储任雕塑教师,油画家夏葆元、何志强任素描教师。我们那届培训班的教学安排也有特色:学生全脱产系统学习三年。除学校在美术基础、专业基础方面予以课堂和工场培养外,我和林翊还带领培训班的26名学生赴浙江乐清柳市镇黄杨木雕厂学艺,由浙江黄杨木雕大师王笃纯领衔教授,学制半年。

三年学习,扎实的美术与专业基本功训练,为这批学习者的未来成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培训班毕业生王小蕙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蒋小虹现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和传媒学院副院长,徐龙华和彭小佳则成为旅美雕塑家,陈毓其任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卫平、刘文潞是上海美协会员…… 70年代,随着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培训班和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73届黄杨木雕班毕业生走上社会,上海的黄杨木雕创作和生产达到历史上的高潮。

进入80年代,海派黄杨木雕体制转型不力,我们那届培训班的毕业生也都纷纷转行从事其他工作,非常可惜。

海派黄杨木雕精工细琢,适合案头把玩,作用于人们放松休闲。现在想起来,文革时期的政治需要,引导黄杨木雕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忽视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题材表现,转而为当时的政治需要服务。不少相比正常黄杨木雕大得多的作品问世,题材也多见“刀枪”和“阶级斗争”;作品枉有黄杨木材质,却沦为一般雕塑作品。这样的黄杨木雕作品很难具备长期欣赏和把玩功能,对文革结束后的民众来说,失去了吸引力。在其展览功能淡化后,仅仅出现在有限的宣传册和印刷品中。虽然随着历史的推移,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它们的价值会不断地提升,但黄杨木雕产业等不起,人民更等不起。黄杨木雕的受欢迎程度明显下降了。

另一方面,我们对培训班学员的培养尽责尽心,但在人才使用上,简单将他们定位为生产工人。日复一日地“一对十”或“一对二十”地大量临摹复制产品,限制了他们创作才华的施展,黄杨木雕也从艺术品变成一般工艺产品。这不仅导致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艺术水准骤降,迅速失去受众,也导致产值降低,从事黄杨木雕的人员纷纷离职另觅出路。

毛关福痛心地回忆,上世纪80年代,同在工艺美术工厂,植绒车间突击一个工作日曾经创造超过十万人民币的产值,而黄杨木雕车间干上一年也无法企及。黄杨木雕车间的人手不断地被抽调,培训班的毕业生们各奔东西。不久,毛关福也被调离他热爱的海派黄杨木雕工作岗位。

“塑”:海派紫砂雕塑第一人

在经历了多个其他车间和部门的工作后,毛关福的人生规划一度陷入迷茫。去植绒车间?怎能如此荒废一生?画丝绒油画?虽然叫好叫座但始终不是自己的最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振兴黄杨木雕的梦想受挫,命运为毛关福开启了另一扇窗户:

民政局旗下,当时有一个由刘朝晖和汪永泰夫妇创办的挂靠单位“中福紫砂艺术制品厂”。该厂立足海派紫砂《遗珠阁》品牌打造,以帮助残疾人再就业。得知我的事业处于踌躇期,刘朝晖夫妇便希望我出山,和他们一起帮助残疾人再就业,为社会减轻压力。

这个厂的不少工人原为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美术班毕业生,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刘朝晖夫妇提供免费工作餐和月工资以保障残疾人的学习和工作福利。中福厂打造海派紫砂品牌的理想和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保障的行动打动了我。放下海派黄杨木雕工艺美术师的身份,我在43岁那年加盟了紫砂厂。

步入紫砂领域后,我意外收获了自己艺术生涯的第二春。

尊奉徐宝庆为祖师爷的上海黄杨木雕以西洋雕刻技艺的严谨,结合浙江黄杨木雕“应料施艺”传统技法之灵巧,反映现实生活,西法东魂。浓烈的生活气息,雅俗共赏的表现题材,赏心悦目的整体韵律,令海派黄杨木雕在雕塑领域中独树一帜。我发现,虽然黄杨木雕主要以“减法”完成“雕刻”,而紫砂雕塑主要以“加法”实施“塑造”,但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对紫砂雕塑仍然有很好的横向借鉴意义。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我还发现,工艺美术行业注重材料应用、技法施展及技艺传承,雕塑行业注重造型上的宏观协调和观念上的创新;我则试图将这两者合为一体,形成一种将作品表达的神韵和技法、造型的整体和细节、工艺制作的材料特色与技艺手段贯通研究的全新的紫砂工艺——也即所谓“海派紫砂”。

在刘朝晖、汪永泰夫妇统筹规划下,除了必要的对紫砂泥性和窑烧条件的把握,在紫砂雕塑的题材选择、造型、构图、动线设计、细节刻划及配料方面,我利用自己的长处大胆创新,将黄杨木雕结构上的虚实、疏密处理和构图上的韵律表现与紫砂烧制所必需的力学和材料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将海派黄杨木雕的特色元素与宜兴紫砂的材质特性完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系列造型传神,结构科学,细节精美,大众喜闻乐见的紫砂雕塑作品,为遗珠阁海派紫砂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毛关福的紫砂雕塑探索终于开花结果。他引以为傲的“海派紫砂”技艺孕育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李逵》、《老子出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逵是《水浒传》中个性鲜明的重要人物,外貌上身材高大魁梧,性格特征鲁莽爽直、疾恶如仇。我创作的紫砂雕塑《李逵》从材质、造型、性格塑造、细节刻划等多方面将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

李逵的总体造型敦实粗犷:夸张后的四肢动作幅度展现出李逵风风火火的行动特征;人物重心下移,前跨的左脚略向中线回归,令人联想李逵行走时桀骜不羁的形态。由丰富的雕塑手法表现出来的人物细部毫不藏掖,处处精致;铜铃般瞪圆的双眼和袒露的胸腹将李逵“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性格表露无遗。为增加整个作品的力度,我通过粗砂、细砂两次加砂、两次窑烧创造出紫砂的“梨皮皱”质感;人物手中的道具板斧,彰显了李逵的狂野和孔武有力。

其实,《李逵》的成功同时还标志着毛关福对于紫砂“泥性”炉火纯青的把握。作品的下盘显然是工艺美术品造型构图与紫砂烧制原理的完美结合。李逵坠地的服装下摆不但表现出人物的不拘小节,也为整个紫砂雕塑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以避免烧制时可能的下坍。其塑造艺术与技术尺度的把控恰到好处;而一个劫富济贫,英勇鲁莽的李逵,经由精致的构图和大胆的才智运用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老子出关》的造型处理手法在很多地方与《李逵》相反。我选择老子出函谷关、著道德经的典型片段,突出表现老子外在形态的淡定与内在睿智生生不息的反差。作品生动再现了一代哲人仰观天宇、俯察万物的神情。

结果,《李逵》与《老子出关》两件作品一动一静,双双获得大奖,并于1998年一同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类雕塑分卷,成为新中国工艺美术传世佳作。

海派大师 雕塑人生

很多关注毛关福成长的同行和专家认为,毛关福对中国工艺美术的贡献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切入角度审视。例如,毛关福创造了许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人物形象。除了李逵、老子、关公、济公,更有佛教人物造型系列等。因为对关公题材近二十多个品种的反复锤炼,毛关福获得了“毛关公”的美誉;其“欢喜佛”的制作技艺被认为是本领域中从未有过的高难度制作。

毛关福的主题创作和肖像创作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像石库门题材的《拗手劲》、《斗鸡》、《滚铁环》,当代情怀题材的《思乡曲》、《真的好想你》等主题性创作都能通过精湛的表现手法触动当代受众的心灵。

毛关福雕塑所涉及的材料领域和尺度范围也越来越宽,黄杨、紫砂、青铜、石、其他人工材料;数十公分,3米、5米……

雕塑人生数十载,毛关福已经游刃有余。

今天的毛关福,功成名就,名扬四海;手里有做不完的项目,心中有无尽的规划和梦想。但当专访即将结束,所有的回忆和畅想到了做最后归纳的时候,毛关福仍禁不住提起他最牵挂的海派黄杨木雕: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海派黄杨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为海派黄杨木雕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可做,一是为海派黄杨木雕留下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作品,二是寻找机会,将这项“美丽的技艺”传承下去。

你看,我最近忙里偷闲,重新磨制了一套黄杨木雕工具,我非常赞同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朱孝岳老校长的工艺美术创作理论,在充分发挥黄杨木材质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要有案头摆件、观赏把玩的属性;我也会继承徐宝庆老师的创作宗旨,关注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拓展海派黄杨木雕“抒情”、“愉悦心灵”的存在价值。现在,我有满脑子的形象和创作冲动,同时我也觉得这是我今天的责任。

我还是很希望教学生的,但我更擅长动手。相对于认认真真创作几件令自己称心如意的作品,全面主导办学培养接班人对我来说更加困难。如果在教学生传手艺的同时还要采购寻料,经济核算,管理统筹,那么我就无法集中精力培养传人了。

学校是首选,我可以去担任专业带头人;企业投资,扶持研究机构办班也可行。好好规划整个产、学、研过程。海派黄杨木雕是一种结合了工艺和创意的工艺美术品类,决不能再搞批量了;海派黄杨木雕需要以量少质精再创辉煌,这样才能在今天的新经济时代再现自己的价值……

离开毛关福大师工作室,耳畔还萦绕着大师炙热的话语。“活态传承、重在落实”。衷心祝愿大师的雕塑人生佳作连连,深深祝愿海派黄杨木雕后继有人,绵长无疆。

作品发表及获奖(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88年 紫砂雕塑《钟馗嫁妹》、《十八罗汉》、《水浒三十六将》发表于台湾紫砂专业杂志《紫玉金砂》、《茶与壶》、《壶中天地》。《伏虎罗汉》、《降龙罗汉》发表于《紫玉金砂》1994年3月第六期封面

1998年 紫砂雕塑《黑旋风李逵》、《老子出关》一并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雕塑篇

1999年 青铜雕塑《真的好想你》,获“99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展‘世纪杯’金奖”

2000年 青铜雕塑《绿度母》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

2001年 紫砂《老子出关》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2年 《雪山英雄》获“中国工艺美术2002‘华艺杯’”铜奖

2004年 《栀子花·白兰花》获2003“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铜奖

2004年 《金锁·银锁》获“华艺奖-思博杯”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铜奖

2007年 紫砂雕塑《济公》获“2007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 ”金奖

2008年 《比力道》获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2008年 紫砂雕塑《黑旋风李逵》获“上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红木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优秀作品评比大赛”金奖

2011年 黄杨木雕《李逵》、《白毛女》入选首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

2011年 紫砂雕塑《黑旋风李逵》被认定为第三批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

2012年 黄杨木雕《小宝贝》入选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2012年 黄杨木雕《李逵》入选上海工艺美术珍品展(赴澳门)

上一篇:学习范文下一篇:【必备】礼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