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课外古诗词

2024-10-02

高中优秀课外古诗词(共9篇)(共9篇)

1.高中优秀课外古诗词 篇一

高中学生课外书的优秀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或看完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高中学生课外书的优秀读后感,我们来看看。

高中学生课外书的优秀读后感

我最喜爱的课外书是作品《西游记》,它带给我很多启发,使我如获至宝。

作品《西游记》讲述的是师徒四人一路坎坷、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真经的故事。下面我就向大家说一下师徒四人的特点:

孙悟空:他性格刚强,神通广大、有勇有谋。但他暴躁、好动、鲁莽、易被激怒,可他对师傅忠心耿耿,每次遇到妖魔鬼怪,他都立下大功,成为西天取经路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猪八戒:他本是天宫的天蓬元帅,可因他贪财好色,被贬下人间,错投了猪胎。后经观音菩萨点化,被唐僧收为徒弟。可每次战斗不是输就是跑,甚至被妖怪捉走。不过,每次孙悟空被师父赶走,都是他耍小聪明,把孙悟空给劝了回来。

沙僧:他虽然有勇有谋,可是他战斗力不强,每次都被妖怪打退,这时就会喊:“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唐僧:他为出家僧人,一心向佛,不食人间烟火,不知道神魔之间的是是非非。

就是这样的师徒四人,带给我们一个哲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高中学生课外书的优秀读后感

书是什么?书是一把智慧的钥匙,让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书是什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向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逼近;书是什么?书是人类极大的财富,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像什么?书像一把梯子,让我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我是个较好动的男孩,但是平时比较喜欢看一些课外书。所以我的家里有一大书橱的课外书,什么作品《海的女儿》啊、作品《安徒生童话》啊、作品《话题作文》啊、作品《老舍散文》等,都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但其中我最喜欢的属作品《老舍散文》了!

作品《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老舍这时“絮叨”起母亲的家里长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的描写,只是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句简单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灌养生命的景语结晶成的。

老舍的确是用文字绘画的丹青妙手,勾描人物,涂抹风景,无论笔墨或浓或淡那力透纸背的功夫,那令人捧腹的幽默,一看便知只能是老舍的。

我是极其的偏爱老舍幽默散文的,随便哪一篇,每次读

了,从来没有觉得过时和厌旧,他幽默的一切人和事物,有许多仍然在现在的生活里徜徉。

老舍散文大雅若俗,针头线脑,婚丧情私,风俗物事,只要如实地闲扯下来,便成就了妙文佳构。

高中学生课外书的优秀读后感

作品《绿山墙的安妮》带给我一次次的思考。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安妮。安妮出生不久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好心的邻居把她养到6岁,她开始到一户人家看孩子,后来又被送到了孤儿院。11岁的时候,住在绿山墙岛上的马修和玛莉收养了她。她天性活泼乐观,因为天真和爱幻想闹了不少笑话,又因为善良和直率赢得了友谊和真正的爱。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却为了照顾生病的玛莉拉,留在了家乡当了小学老师。故事中的很多描写都很有趣,很感人。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故事中,安妮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生病的玛莉拉,却放弃了学业。在她心中,亲情铁定是最珍贵的。而我呢?想起那件事,我不禁自愧不如。

那是一个冬日,天气很冷。妈妈有事要出门,就让我帮她洗碗。我端起碗,走进厨房打了一盘水,准备开始动工。可当我的手碰到那冰冷的水时,不禁打了一个冷颤。“这天气真冷,洗碗多累呀。不如让妹妹帮我洗呢!”我突然有了

主意,身不由己地往妹妹的房间走去。“妹妹,和你商量个事。”“嗯,什么事?”“帮我洗碗好不?”妹妹放下手中的书:“可以。”说着,他蹦蹦跳跳地走进厨房。“妹妹在看什么呢?”带着疑问,我拿起那本书。翻开第一页,一行黑色的大字出现在我眼前:生死之托。“生死之托?”不容得我细细思考,我的好奇心就促使我看了下去,当看到故事中的姐妹兰妮与贝莉以生命相托时,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贝莉的那句“你是我姐,我相信你”仿佛在我耳边升高了20分贝。我感觉脸上红辣辣的,丢下书冲进了厨房,我要让那刻骨铭心的亲情在我内心深处扎根。(.)

世界上,亲情是最珍贵的。多少人把它带到人间。有点母亲,在大地震中咬破自己的手指给儿子吮吸;有的女儿,放弃学业照顾身患重病的爸爸;有的兄弟,捐出自己的肝给家人。有的爸爸,在被刺穿心脏的情况下将女儿平安送到美国。

……

为爱,为情。我们享受亲情,也从中送出一份亲情吧。

2.高中优秀课外古诗词 篇二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课外阅读资源,开发,必要性,可行性

一、古诗词教学中开发阅读资源的必要性有二

(一) 中国古典诗词特点决定古诗词教学必须开发一定的阅读资源

中国的古典诗歌十分注重提炼文字, 诗人常常借助凝练深沉的语言传达丰富细腻的情感, 亦即抓住生活中富有包孕性的一点进行集中描绘, 万取一收, 以少总多, 以创造艺术“空白”, 增强艺术“空白”的表现力。

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过程, 读者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就是填补艺术空白的过程, 读者通过对“空白”的填补与创造, 与诗人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也创造、延伸、扩展了“空白”, 获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基于此, 填补古典诗词艺术空白的过程就是一个主观性的过程, 它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 获得诗歌空白处的完整内容, 实现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从而获得美感。

因此, 读者这一接受主体本身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决定了这一过程的质量高低。如何提高联想与想象能力?占有一定的素材, 根据材料间的相互联系, 由此及彼, 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换一句话说,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自身占据的材料的多少, 往往直接影响他的联想与想象的质量高低, 也就决定了他阅读古典诗词时的填补空白的能力高低。

所以, 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应当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的“补白”能力, 其中开发阅读资源, 辅助学生占据阅读材料, 促成学生丰富的有意义的联想与想象, 是提高学生“补白”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这个角度看,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开发阅读资源。

(二) 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开发阅读资源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一要求实际上强调的是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学生必须切切实实地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所谓“古诗词阅读能力”, 特指学生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和后, 具有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亦即学生对古诗词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对古诗词艺术手法与风格的鉴赏评价能力。

为此, 很多学校和优秀的语文教师做出了不懈的探究, 整理出了丰富的研究心得。

纵览这些研究情况, 集中于两种研究状态:一是研究诵读在古诗词阅读中的作用;二是研究古诗词教学的实战性。

简要分析这两种研究状态:

前者“以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为研究宗旨”, 致力于“寻找到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极强的人文色彩。

后者往往有两种研究角度, 一种是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研究个体, 研究具体的有效教学案例或模式, 另一种是立足古诗词阅读能力, 设计专题, 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与解题策略。具有极强的指导功能。

但是这两种研究没有真正体现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前者在研究中往往忽略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具体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即理解、分析、概括、鉴赏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后者在研究中虽然把古诗词阅读的能力具体化、明确化, 但“收效甚微”, 原因在于:1.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心理;2.研究教材古诗词阅读教学时, 就诗说诗, 就词说词, 常常缺乏有效迁移的过程;3.设立专题, 训练具体方法与策略, 往往割裂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系, 机械的强化的效果远不如水到渠成的提升。

对照上述两点不足, 真正的实效性体现在两点:1.立足课内, 从课内得法,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2.开发相应的古诗词阅读资源, 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这两步其实就是一个从课内迁移到课外的过程, 就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学法指导, 就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有效实践。

纵观这两步, 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前提, 第二步是第一步的有效落实,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所以,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自觉能动地开发阅读资源, 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古诗词教学中开发阅读资源的可行性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有力检验, 下面笔者试着结合具体实例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加以说明。

二、古诗词教学中开发阅读资源的可行性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有力检验

古诗词教学中开发阅读资源的可行性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有力检验, 下面笔者试着结合具体实例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加以说明。

(一) 开发阅读资源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阕描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 下阕抒写词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教学时, 教师不妨援引苏轼的《祭常山回小猎》一诗:“青盖前头点皂旗, 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 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 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 白羽犹能效一挥。”其中的场景、壮志与词作相映成趣。

以彼诗和此词, 亦可以它文照此句。如何理解词人在“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三句中抒写的杀敌报国的豪情, 教师还可引用下面的文字:“苏轼生十年, 父洵游学四方, 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 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卫国之豪情不难体会。

(二) 开发阅读资源有利于学生鲜明感受作品的艺术风格

仍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 这首词后人评价极高, 在于它在题材和意境方面的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 下片抒情, 气势雄豪, 酣畅淋漓,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所以, 感受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 当由这首词说开去。教学时, 教师完全可以引用苏轼自己的评价来感受这一艺术风格:“近却颇作小词, 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 所获颇多。作得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 吹笛击鼓以为节, 颇壮观也!”后三句对于豪放的定义形象生动, 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之“壮”。

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 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之余, 不忘附上苏轼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学生齐声吟咏“大江东去, 浪淘尽……”时, 对苏轼词作的豪放之风必能鲜明感受。

(三) 开发阅读资源有利于学生有效探究作品的艺术手法

南京市人民中学的毛韵华老师曾将李清照的《如梦令》《醉花阴》和《武陵春》三首词组合在一起教学, 既完整地展现李清照人生和情感历程, 更丰富了学生对词“长于设景”的特点感知。这样的教学, 实际上就是古诗词教学中有效开发阅读资源的典范。

当教师把采用同一艺术手法的不同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一做法无异于“一唱三叹”的手法, 相互应和, 彼此照应, 映象深刻, 收获甚丰。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典, 引导学生理解“亲射虎, 看孙郎”、“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和“西北望, 射天狼”用典的深意并不难, 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古典诗词中用典这一艺术手法的表现力, 却需要教师用心设计。

教学中, 教师不妨将这样几首诗词组合起来:杜牧的《赤壁》《泊秦淮》,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辛弃疾的《破阵子》《南乡子》, 组织学生探究用典手法的特点与作用, 从而明了其言近而旨远, 含蓄而婉转的艺术表现力, 相信学生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总之, 无论从必要性还是可行性来看,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研究开发可利用的阅读材料, 此举必将有效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能力。

3.课外古诗词赏析 篇三

一、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象,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练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女儿般哭哭啼啼。

(解析: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女儿般哭哭啼啼。”说法不正确此句是:不要在离别的岔路口(歧路),大家哭哭啼啼的把手巾都弄湿了,是安慰将要与作者离别的人,并没有嫌弃之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解析:C.颔联说的是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因为朋友要去外地做官。)1.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是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女子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象,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3.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E.“海内”即全中国;“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邻”,即近邻。

4.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5.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交代了送别之地和到任之处。举目千里,无限依依,点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情。B.颔闻承上联而来,你我同是远离故土,作客他方,彼此都是一样的,安慰朋友,不必悲伤。

C.颈联转叙别后思绪。“存知己”、“若比邻”给友人以深情安慰和富于哲理的启迪,慷慨而别,鼓舞而去。D.尾联转入眼前叮咛:如果没有作为,常年奔波,连儿子、女儿都要哭得泪湿手巾的。

二、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2.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无题》(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 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2.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3.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四、李煜《相见欢》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相见欢》咏的是离情别愁,所表现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离乡去国、幽囚汴京的愁苦心情。

B.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C.“剪不断”三句,取谐音“思”,“丝缕”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了。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者把愁思化解为别的滋味,反映了他旷达乐观、清幽脱俗的情怀。

2.选出对李煜《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词写秋夜独处,离愁满怀。“相见欢’这个题目,暗喻词人恋恋不忘昔日那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B.上片主要写景,依次点出人物、地点、时间、环境、季节,十分精练。一个“锁’宇,是尽传囚苦之情的点睛之笔。

C.下片直接抒情。“剪不断,理还乱”,以有形喻无形,巧将无形的“家国之思”化作可“剪”、可“理”的有形物体。

D.最后一句,是词人的深沉感叹:痛定思痛后,心中留下的仍然是说不出滋味的愁怨苦涩。

五、王安石《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选择对本诗后两句分析错误的一项(A)

A.抒发了诗人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感悟。

B.三个“浮云”都指奸佞之臣,但本诗中,“浮云”还具体指那些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使用典故,既表现了诗人的忧虑,也表现一个改革家拨云见日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D.诗句的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因为身在最高,所以不畏浮云”,这是倒装句式,这样写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决心。(解析:“抒发了诗人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感悟”,的说法错误。这个感悟只是诗句的派生或衍生义。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对下面的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和一切阻挠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望远,似觉得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作者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解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解析:这里D选项“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说法不合理。)对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B.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解析:浮云”一词出自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所以C不对。)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3.选出对王安石《登飞来峰》赏读有误的一项:()

A.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富有哲理:站得高,望得远,胸襟博大,见识就高明。B.一二句叙事,气度不凡,活画出诗人当时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狂傲的性格。

C.“千寻”千百次寻找。诗人一登上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

D.三四句借题发挥,充分表现了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与乐观自信的精神。

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对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用“如酥”为喻,写出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的美景,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B、次句用近景与远景的映衬,写出小草刚发芽,近看稀稀朗朗、若有若无,而远看绿芽连成一片,草色因雨而 绿的特有春景。

C、后两句诗由写景转为议论,把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的烟柳满皇都作对比,突出晚春满城烟柳景色的迷人可爱。

D、这首小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对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用“如酥”为喻,写出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的美景,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B.次句用近景与远景的映衬,写出小草刚发芽,近看稀稀朗朗、若有若无,而远看绿芽连成一片,草色因雨而绿的特有春景。

C.后两句诗由写景转为议论,把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的烟柳满皇都作对比,突出晚春满城烟柳景色的迷人可爱。

D.这首小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C.晚春满城烟柳景色”错,突出初春景色的迷人可爱,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对“烟柳满皇都”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A.早春 B.仲春 C.暮春 D.初夏

2.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A)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

3.对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用“如酥”为喻,写出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的美景,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B.次句用近景与远景的映衬,写出小草刚发芽,近看稀稀朗朗、若有若无,而远看绿芽连成一片,草色因雨而绿的特有春景。

C.后两句诗由写景转为议论,把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的烟柳满皇都作对比,突出晚春满城烟柳景色的迷人可爱。

D.这首小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试题解析:)

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试题解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和(D)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B.“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F.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试题解析:)

6.对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用“如酥”为喻,写出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的美景,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B.“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用近景与远景的映衬,写出小草刚发芽近看稀稀朗朗、若有若无,而远看绿芽连成一片、草色因雨而绿的特有春景。

C.前两句诗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似无。D.后两句诗由写景转为议论,以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的烟柳满皇都相对比,突出晚春满城烟柳景色的迷人可爱。(试题解析:)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B.

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对下面这首诗解说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B.

4.课外背诵古诗词赏析 篇四

赵师秀(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诗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赏析:

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蒙的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半夜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1.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 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3.主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4.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5.“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6.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 雨夜等候客人

2. 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3.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4. 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5.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6.示例一:一个“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示例二: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他在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对友人“有约不来”,只能自己独自打发时光时内心的落寞、失望、焦躁、怅惘,可谓写一细节而尽传精神。示例三:【创新研读】 闲即“闲适”,作者通过细节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

二:(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对最后一句赏析

(3)“黄梅时节家家雨”了表明季节是 季,这是 地区特有的景象;“草池塘处处蛙”表面写热闹,实则 出环境的寂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妙在用乍一看非常自然的闲逸恬静写出了诗人、的内心。

参考答案

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最后一句赏析: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之“闲”,应当仿佛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诗人也便应是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3)夏,江南,烘托(衬托),惆怅、失落或怅惘、焦躁。

三: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1分)

2.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3分)参考答案

1.(1分)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意对即可)2.(3分)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2分,意对即可)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1分,意对即可)

四【经典试题】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 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3.用自己的话将第一、二句话所表现的场景描绘出来。2分

4.“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试说说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C(提示: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2、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3.参考示例: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4.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约客》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头两句,对偶,反衬。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约客描写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前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作者的心态是完全放松的,因为他一直等到了“夜半”,从第四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朋友的到来有所期待,但即使没来,也同样是快乐的,因为在古代中国,灯花爆落是喜讯的前兆。“闲敲棋子”也不一定是无谓地动作,而是有可能自己在打谱(当然,这仅是本人根据全诗的意境作出的猜想),总而言之,全诗表达了一种安适、闲雅的心情。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送友人 李白(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2013 课外古诗词部分汇总 篇五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解析】选C。“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并非“炊烟袅袅”。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解析】选D。这首诗具有清丽典雅,恬淡闲适的风格,并无“激越”的风格。(2013 泰安中考)

答案:

(2013·盐城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犹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8.“峡口花飞犹尽春”交代了送别的 和。“花飞犹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作用的分析。“峡口”交代了地点,“花飞犹尽春”交代了季节。花儿飘落,好像春天要结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答案: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中表达的作者情感。“天涯去住泪沾巾”写的是走的人和留的人都泪湿衣巾,表达了伤感离别之情;而王勃的诗句是劝人们不要在分别时流泪,表达的是乐观之情。答案: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乐观旷达

(2013·舟山中考)

忆钱塘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②③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②涵:包含。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13.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答案:黄昏(傍晚)醉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2013 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24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0.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A.《龟虽寿》(曹操)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C.《竹里馆》(王维)D.《月下独酌》(李白)【解析】选B。都是五言律诗。

1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及作用的分析。“浮云”和“流水”显然是比喻;而“一别”和“十年”则是对比。

答案: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1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中蕴含的感情。不愿离去是因“秋山”这一景色的美好,表现了对秋山的喜爱之情。答案: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2013 泸州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7.“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从眼波的含情和美人眉峰的美丽来感悟浙东山水的美好。答案: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8.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抓住“送春归”、“ 送君归去”及“和春住”几个关键性词语来揣摩。

答案: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2013 滨州中考)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或者关键词语中任何一个角度来赏析花朵的特点。答案:

(2013 湖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3.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解析】此题考查想象能力及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抓住诗句中的典型事物加以想象即可。

答案: 14.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前两句所描绘画面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结合后两句所提到的颜回和五柳先生可以看出作者向往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答案:

(2013·温州中考)古诗文阅读(28分)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13.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的环境特点。答案:幽静或幽深。

14.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

(2013·扬州中考)

答案:

(2013·成都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自语”一词看,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再从拟人修辞方法的作用及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词中“平生”“苍颜”“眼前”等词语思考作答。

答案: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2013·黄冈中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17~18题。

题乌江亭(唐·杜牧)

①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17.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理解能力。应紧扣诗歌中的关键字眼揣摩。第一首中由“事不期”“ 包羞忍耻”“ 未可知”这些词语课推知情感态度为遗憾、惋惜;第二首由“人杰”“ 鬼雄”“ 思”等词语可推知情感态度为赞扬、肯定。答案: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18.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 牧: 李清照: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在上一题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013 济宁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概括诗歌内容,要抓住时间—新春,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感概括。赏析“清”字的妙用,首先要注意“清”的本义,然后联系具体诗句,从景色的清新、环境的清幽等方面回答。

答案: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喜爱);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爱,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2013 临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要找到是的主人公:书生,再总结事件: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然后归纳。

答案: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10.“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要紧扣题干要求“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抓住“雪暗”“凋旗”“杂鼓声”几个重点词,从感官方面思考。

答案: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2013•雅安中考)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A.从此诗的题 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句字数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五言诗。B.诗的一、二句叙写送别后的情景,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

C.此诗拾取生活中的平凡素材,详细叙述了一次送别过程,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6.如何开展好高中课外体育活动 篇六

一、活动内容单一, 流于形式

1、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比如在早操和课间操中学校选择的基本都是跑操和广播体操, 而且都是根据学生队伍是否步调一致、动作是否整齐划一来给与所在的班级评价, 忽视了两操的根本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只能使学生疲于应付、缺乏主动性。

2、组织班级活动和校内各种训练、比赛时随意性较强, 缺乏计划、评价和总结, 有时候是几个班级或者年级组决定举行活动后就匆匆忙忙进行了, 学生练习时间较少, 而且活动后反馈调整不及时, 发完奖励就完事了, 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不能继续开展, 难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前后形成系统的习惯性的锻炼。

二、学习和家长重智轻体思想比较严重

1、学校为了高考“本科上线率”而重智轻体, 把注意力全部用在学生文化成绩上, 忽视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对文化课的老师评价、评优较多, 对体育老师评比较少, 导致体育老师工作积极性、责任心降低。课外活动管理体制不健全, 对课外体育活动无计划和总结, 对活动过程和组织人员没有检查、考评措施, 使课外体育活动效率极低, 甚至有很多同学根本不参加活动。

2、部分家长也只关心自己孩子在班级、年级组中的考试名次, 对自己孩子的课余活动、锻炼过问极少。在高考的指挥捧作用下, 学生把自己的梦想放在一些好的大学内, 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学习上, 把高中生活定为三年的苦行僧生涯, 所有的兴趣、爱好都压缩到高考结束后再去练习。学生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应付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上, 课外活动时间时常被占去, 沉重的课业负担像小山一样压在了高中学生稚嫩的肩上, 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三、学校对体育投入的经费不足

近年来, 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大量的经费都投入到校舍的建设之中, 而对体育经费的投入所占比例非常少, 学校体育设施陈旧、运动场地不足、缺乏器材等实在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一部分学生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国家教育部要求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 要求各地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配合体育课教学, 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大多数学校却因场地、器材短缺而使课外活动成为较普遍的“放羊式”的活动过程。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人员多、工作量大, 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做好的, 必须建立一个有分管体育工作领导带领的、各年级组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活动管理体系, 齐抓共管、更新观念、增加器材设备的投入, 设立有效的评价措施,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兴趣。为了有效地促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加体育经费投入, 改善活动条件, 促进活动开展

日本的一个学者曾在学校做过一个实验, 他仅仅增加了跳远沙坑的数量, 而没有增加课的时数和进行另外的辅导, 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的跳远成绩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这就是由于增加场地器材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所以政府、学校各级领导要重视体育经费的投入, 本着勤俭办学的思想, 对现有的器材设施进行整改, 提高他们的使用效率, 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 比如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等。建立健全体育器材借用制度, 使场地器材得到充分利用, 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2、建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制

学校要摒弃重智轻体的思想, 经常开设体育健康专题知识讲座, 让学生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 增加体育锻炼知识, 提高对体育练习的兴趣。设立专职分管体育的领导, 根据学校的情况, 建立由体育教研组、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体育骨干组成的课外体育活动监督、管理、评价体系, 发挥导向激励效应, 做到课外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考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内容, 使活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内容要丰富多彩、简单易行、形式多样,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有效地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

3、开展学校体育竞赛, 充分发挥学生的运动才能

体育竞赛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志。通过竞赛, 使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能相互促进, 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运动才能可以在比赛中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 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活跃学校课余文化生活。如越野跑比赛,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 足球、排球、篮球、拔河等集体项目的比赛, 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还能养成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等。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个人和班级, 要及时给与表彰和奖励, 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 并在期末对各班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 以扩大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和活动成果。

课外体育活动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扩大交往, 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练习, 提高体育意识, 养成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各个学校中只有真正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 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保证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才能做到阳光体育所提出的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摘要:通过探讨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不足,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为以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思路和借鉴, 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培养高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7.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译文背诵 篇七

·观刈麦: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月夜: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商山早行:黎明起床时,车马上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的人踏上了旅途,还一心思念家乡。鸡叫声很嘹亮,客栈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秋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大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卜算子: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破阵子: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

·浣溪沙: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醉花阴: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南乡子: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山坡羊 骊山怀古: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奢侈,现在在哪里?只看见了萧疏的草,水萦纡,到现在遗留的仇恨象烟雾一样。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土;输了的,都变成了土。

朝天子 咏喇叭:喇叭和唢呐,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官船来往像乱麻乱糟糟的,全都靠你来抬身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能辨别出 1

甚么真和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又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吧!

默写填空

一 《观刈麦》诗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2 诗中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的诗句是,3 诗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是,5诗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诗中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二 《月夜》诗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是,诗中通过明暗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的诗句是,诗中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的诗句是,4诗中从听觉角度和感受角度表现春之来临的诗句是,诗中一反前人写春的角度,另辟蹊径,具有独创性的诗句是,诗中以喧闹的声响来展示生命活力的诗句是,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三 《商山早行》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诗中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诗中“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完美体现的诗句是,四 《卜算子·咏梅》词中描绘梅花生长的严酷环境的词句是,词中写出梅花悲惨遭遇的词句是,词中词人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的词句是,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卜算子·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古诗词中有大量受人欢迎的有关“花”的名句,请写出你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五 《破阵子》词中用特定的景物点明时令的词句是,词中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春景的词句是,词中表现采桑女心情的词句是词中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意境相似的词句是

六 《浣溪沙》词中暗示暮春节令,同时描绘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的词句是词中以由南到北的空间转换从宏观上描绘乡村繁忙、热闹景象的句子是3 词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是4 词中写行人悠然而行,任意而走,给读者一个意外惊喜的句子是,本词中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请你再写出连续两句描绘田园风光的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七 《醉花阴》词中描写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的句子是,词中写词人思念丈夫却又不得团聚,自己独处,寂寞冷清的句子是,3 词中明写赏菊饮酒,实为写词人无法排遣思念之情的句子是,词中暗示饮酒赏花,也难解思念之苦的句子是,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抒发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 3

是,词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词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九 《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3 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的荒凉景象的语句是,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的语句是。

8.小学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掌握古诗词自学理解的六步法,融会贯通自学古诗词;用四步法引领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之韵。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意境,感受诗韵。

三、教学过程:

(一、)初探古诗词学习步骤。

古诗词的学习是可以总结方法和步骤的,这样更有利学生自学理解。上课伊始,教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小结。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知作者。然后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读古诗。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

解诗词、释诗意。结合阅读书下的注释,扣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悟感情。在理解古诗达意的基础上,再去剖析诗人作诗的目的,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步是难点,下面作重点指导。再读古诗。感受韵味,深化认识,并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点评:板书这六个步骤,并在四五两步下加着重号,使学生明确这两步分别是古诗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入境悟情,感受诗韵。

谈话:我们进行古诗词学习,并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感悟意境,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自己的一生服务。

1、学会想象,体味诗情。(板书)

(1)谈话:古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我们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去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2)举例:[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引导学生想象,这对老年夫妇在聊些什么?

(点评: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再现了一个丰富生动的生活画面,体会两位老人安适恬淡的心境,感悟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的热爱。)(3)再举例:[《咏柳》] 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

(学生的想象激活了,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2、推敲诗眼,感悟诗魂。(板书)

(1)谈话: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这样,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

(2)举例[《泊船瓜洲》]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教师引导:诗人反复斟酌,舍弃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通过这个“绿”,你感受到了什么?

(点评: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玩这个字,使学生感受一片绿色锦绣激起诗人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3)再举例[《早发白帝城》] 出示:“轻舟已过万重山”,教师引导:诗人李白是在流放至白帝城被赦召回时写的,轻舟顺水而下,一日千里,一个“轻”字,可以表现出他当时什么心情?(点评:一个字把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关键的字词,表面看学生似乎懂了,其实不然,正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一道驻足欣赏,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

3、了解诗人,走近诗心。(板书)

(1)谈话:古诗的意境,反映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2)举例[柳宗元的《江雪》]:

出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引人深思。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受到不小的启迪。教师补充: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朝纲。苛政猛于虎,重赋比蛇毒,连大地都剥削光了,还能“钓”什么?江中本无积雪,也不可能“钓”,“无”中生“有”,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就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

(点评: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4、音画合壁,再现诗境。(板书)

(1)谈话:音乐与古诗词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诗配乐也能帮我们走进诗歌的意境。

(2)举例[学习《静夜思》](3)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曲子,教师吟颂古诗。

(4)教师:这时你们的眼前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点评: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在古诗词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手段,音画合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

(5)教师: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书上的插图,来入情入境。(6)举例[〈〈望洞庭〉〉]请学生观察画面。

(7)在这张月夜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点评:这样,使诗与画统一,既是吟诗,又是读画,同样可以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感悟诗之“韵”。)

(三)总结学习。

9.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九

浙江省教科院于2005年4月对全省6所优质高中学校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1) 高中生晚上与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个别学校学生的睡眠严重不足:80%的学生每晚11点以后入睡, 45.6%的高中生认为学习负担“太重”或“比较重”, 46.7%的高中生认为学习生活“太累”或“比较累”。这表明, 由于学习时间长, 睡眠不足, 学习任务繁重等原因, 高中生普遍感觉身体很疲劳。 (2) 从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等原因分析, 52.8%的高中生对课程兴趣“一般”;从教学态度与教学手段等原因分析, 有62.6%的高中学生认为听课效率“一般”;有43.1%的高中生对学习状态“不太满意”;还有27.3%的高中生对学习状态表示“失望”。

这些数据显示:现在大多数高中生不只是身体上的“累”, 更是心理上的茫然。从学习内容到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 他们都很失望, 对这种被动的学习、枯燥的学习、为了高分的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只是一种机械的操作, 是一种毫无激情的“工作”。高中生活死气沉沉, 学生大多成了学习的“机器”, 学习不能让高中生获得一种意义所在, 精神的荒芜也在所难免, 校园生活缺失意义。

二、语文课外活动含义及其原则

1. 什么是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 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它具有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2. 语文课外活动的分类

(1) 旨在培养高中生理性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理性生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基础上的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技能的过程, 其最高层次是理智感的体验与满足。理性生活如果不能达到理智感的实现, 就会沦为纯粹的知识灌输, 从而丧失生活的意义。从本质上说, 理性生活是求真的生活, 是学生参与实践的生活。求真的生活不仅仅要关注求真的结果, 更要关注求真的过程。

(2) 旨在培养高中生审美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审美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活动基础上的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其最高层次是美感体验的立体美。审美生活的实质在于求美, 审美生活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音乐美术的熏陶中感受美, 并用文字把这种美描述出来;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调查、锻炼、研究, 体验生活中的是非、美丑、真假、善恶。他们通过思考, 去识别美、鉴赏美, 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美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审美能力就提高了。

(3) 旨在培养高中生道德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道德生活是建立在意志活动基础上的思想品德内化活动, 其最高层次是道德感体验。学校的道德生活, 是由知识的思想性和教学的教育性所决定的。知识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对自然事物、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 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4) 旨在培养高中生责任意识和家乡自豪感的语文课外活动

嘉善地处杭嘉湖平原, 是著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有6000多年的农耕历史文化, 孕育了元代大画家吴镇以及古镇西塘、嘉善田歌等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近年来, 嘉善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和城乡一体化等三大战略, 跻身全国百强县第二十七名, 逐渐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引进台资为重点的浙江省接轨上海浦东的第一站。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大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

(1) 应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语文课本本身就有许多局限性:片面性———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囊括其中, 稳定性———不能收纳世界上最新的知识等。但课外活动可以使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广泛。整个社会就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通过活动、交往、阅读、看电视节目等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校园生活的空间也就拓宽了。

(2) 应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 触类旁通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 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无所不包, 无所不及, 与其他学科是互为渗透。无论是语文教科书还是语文课外活动材料, 都包含着各类学科知识。要真正理解这些内容, 就需要具备各相关的学科知识。

(3) 应面向所有学生

语文课外活动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务, 又能热忱地关心整个集体, 以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有效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1. 由语文课本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的理性生活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 学生在校期间, 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学习。我以教材为依据, 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将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 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开展综合性的语文课外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比如, 根据课本《论语》, 成立“宏儒学文化, 建精神社区”研究小组;根据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 成立“小说欣赏”研究小组。同时, 我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织并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和班级的兴趣活动, 如组织排演课本剧小组、朗诵小组、演讲小组、语法研究小组、修辞研究小组、古文典籍阅读小组、古诗词阅读小组、办报小组等。每个小组都成立活动工作委员会, 由组长、秘书长、委员组成, 活动前制定详尽而周密的工作计划, 整个活动过程要按计划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 开展兴趣活动。对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做贴心人, 经常暗中提示指点, 给他以“一鸣惊人”的机会, 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学生在认知活动基础上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技能, 关注求真的过程与结果, 获得理智感的体验与满足, 从而把知识化为能力。

2. 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审美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需要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使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组成“语文信息”小组。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 研究作品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 与地理、化学、物理等科目联系起来, 组成“环境考察”小组, 考察嘉善的水资源污染、噪音、白色垃圾等, 实地采访部分市民, 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进行研究性学习, 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等。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 组成“书法”小组、“音乐鉴赏”小组, 展示文学与声音画面的融合之美、立体之美。与政治、历史科目结合起来, 组成“民生”小组, 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评论社会现象。这样, 让语文课海纳百川, 成为“杂家”。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从而达到美感体验的立体美这一最高境界。

3. 与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联合起来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道德生活

知识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 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比如, 我和班主任一起, 根据特定的内容, 组织关于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 研究如何开展主题班会、如何选择内容来开展主题班会, 如何召开主题班会等。学生组织小组进行研究活动, 可以通过班级开展, 操作性强。开展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组织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比如, 与政教处联合, 开展“清明寄情, 爱我祖国”和“珍爱生命”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的革命烈士诗歌朗诵会等。道德生活在本质上是求善的活动, 尽管道德生活离不开认识, 学校道德生活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建构道德信念, 培养学生向善的道德意识, 形成道德判断能力产生道德感体验

4. 与地方文化、家乡特色相联系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的家乡自豪感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嘉善的各个乡镇, 每个乡镇都有特色农业。比如, 姚庄黄桃、蘑菇, 惠民蜜梨, 杨庙雪菜, 洪溪葡萄, 丁栅养殖, 汾湖蟹等等。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 我着力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依托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分主题开发大语文课程。比如, 组织西塘的学生研究西塘黄酒和西塘古镇的旅游, 大云的学生研究大云的鲜切花, 汾湖的学生研究汾湖蟹, 杨庙的学生研究雪菜。课外学生走访农户, 实地考察, 撰写研究小论文, 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样, 让学生了解家乡, 感受生活, 增强责任意识, 培养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四、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

1. 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课外活动强调学习与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教学时间、空间的开放性, 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新课程需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即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应用。语文课外活动用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 诱发他们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的学习动机, 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创新精神。

2. 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进程

新课程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由此可见, 突破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课本里的封闭沉闷的做法, 把社会生活引到语文教学中来, 建立一种全方位、多渠道、广视角的语文教学系统, 是新课改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 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奠定基础, 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可以使高中校园生活充满生命活力, 使学生由“机器”变成朝气蓬勃的人

上一篇:档案整理措施下一篇:两小儿辩日读后感250字